照顧崩潰/殺死祖母後跳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sxlmq

長照/居服員/台灣上班族心目中退休養老理想的海外國家,鎖定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台灣反而被香港上班族列為心目中退休養老理想國家第一名,比重甚至高於加拿大以及澳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k581e


74歲無意識婦人臥醫院病床近2年 判賠54.9萬元遷出還床
 婦人躺臥醫院病床近2年,橋頭地院判遷出還床。(資料照)
74歲無意識婦人臥醫院病床近2年 判賠54.9萬元遷出還床 - 高雄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LGghn
 2023/07/10 15:12
〔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高雄市1名74歲婦人2021年7月底,因心肌梗塞疾病入住高雄一家大型醫療機構,一住竟長達近2年,雖然已無意識,但生命徵象穩定,院方去年7月起,多次催告辦理出院,但家屬認為病人尚未痊癒拒不出院,院方向法院提出遷讓病床訴訟,判被告需賠償54.9萬元醫療費用,並遷出還床,仍可上訴。
 判決指出,醫院主張,該院為急重症醫療單位,所有病床皆為急重症病床。被告因心肌梗塞,自2021年7月30日起住院接受治療,經過1年的治療,主治醫師認為病情已過急性期,血氧、呼吸、心跳及血壓等生命徵象穩定,無注射點滴、抗生素,亦無使用呼吸器需求,病況穩定,達出院標準,辦理出院。
 院方自去年7月8日起,多次由人員以口頭通知被告家屬,去年9月30日寄出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應於30日內辦理出院手續,然迄仍未辦理,繼續占用病床。被告結算至今年6月13日尚未清償之醫療費用54萬9305元。
 被告家屬則稱,病人迄今仍昏迷、未恢復意識,當時之執刀醫師有醫療過失,導致病人尚未完全康復,甚至腦部大部分面積壞死,現每半小就會產生大量痰、想咳嗽、臉部脹紅,需要抽痰,有時心跳每分鐘達180下,另有褥瘡未康復,需要清創,仍有住院必要。
 橋頭地院審理認定,醫療契約確已終止,應出院遷出病床,並應給付醫療費54萬9305元,全案仍可上訴。
74歲無意識婦人臥醫院病床近2年 判賠54.9萬元遷出還床 - 高雄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LGghn


全台醫學中心看護調查:7成外包抽佣、風險民眾自扛
黃筱珮/台北報導 2018-11-07 17:06全責照護納入健保
一項針對醫學中心所進行的看護調查發現,絕多數採外包制,若發生問題醫院不負責。圖/黃筱珮攝
一項針對醫學中心所進行的看護調查發現,絕多數採外包制,若發生問題醫院不負責。圖/黃筱珮攝
病人住院、看護自己付錢找,是台灣特有的醫院生態。《報導者》與立法委員吳玉琴辦公室進行「全台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發現,全台19家醫學中心機構裡,13家把看護工作外包,住院照護只有半套,不僅把一半成本轉嫁到病家身上,平均抽佣3~5%,但看護的專業訓練和把關目前毫無規範,醫院仲介抽佣卻不必負責,形同醫院「照護黑洞」,影響醫療品質、也損及家屬權益。
這項「全台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發現,包括公立的台大、成大、萬芳;北榮、中榮、高榮;私立財團法人新光、國泰、亞東、奇美、高醫、中國附醫,以及馬偕等13家醫學中心的「一對一看護」,都採外包方式。長庚體系則表示採行「合作方式」,轉介但不介入;三總、彰基、中山附醫、花蓮慈濟強調「不涉入」。換言之,近7成醫院都將「一對一看護」媒合外包。
該項調查發現,醫院平均向仲介公司收取3~5%的佣金作為管理費或訓練費,或是以「租借辦公室」名義收租金,而這筆錢通常由仲介公司向看護和照服員收取的10%佣金中支付。試算後,病床數較多的大醫院平均一年仲介看護8萬多班次,如以50%全日班、50%半日班來計算,估計一年醫院抽佣金額在400萬~600萬之間,相當可觀。
該調查指出,由於看護及照服員非醫護人員,目前醫院媒合一對一看護既無規範、也沒有標準,沒有證書、沒有受訓,都可以從事看護或照服員工作。多數醫院僅要求照服員受90小時訓練拿到結訓證明即可,不要求必須有執照。令人擔憂,這些外包的看護既沒有領醫院薪水、醫院也未負責訓練,出了狀況醫院蓋不負責。
學者:全責照護納入健保值得討論 
 「『住院孤兒』會越來越多!」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提出警訊。她指出,高齡化和少子化,愈來愈多「沒有家人」的人,住院只能仰賴看護,如果醫院不能全責照護、丟給病家自理,一來費用難以承受、二來也沒有保障,「而且台灣扶老比越高的地區,看護越少、越難請,未來健康不平等的城鄉差距會更大。」陪病、請看護成為台灣社會「跨階級」、「跨族群」面臨的「難題」
滕西華與衛福部前政務次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認為,如果明年健保真有調漲保費的壓力和需求,那麼,把「全責照護」納入健保,值得討論
李玉春指出,全責照護納入健保講了那麼多年,現在已經到了「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其實是很好的時機,如果要調整保費,不如跟民眾好好說明, 費率再增加一點點, 就可以把全責照護納進來,讓民眾知道可以買到更好的服務。


【民報】今年,台灣已是高齡社會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該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7%,即是進入「高齡化」;14%為「高齡社會」。台灣從1993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今年2018已達14%,進入「高齡社會」元年。
伴隨「高齡社會」而來的是人口結構的改變,所帶來的健康新議題。台灣從「高齡化」到「高齡社會」只經歷25年(比率差1倍),相較於法國的115年、美國的72年,台灣人口迅速老化進度相當驚人(資料取得自成大醫院內科部老年醫學科黃基彰醫師的演講稿〈老年人的照護與健康促進〉)。因此,有效和新的健康議題格外要重視。
根據1996~2005年的健保醫療資源分析,老年人因慢性病的平均就診率高達95.6%,每年住院率亦達21.7%。由於老年人身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退化,但自然老化,還不至於影響個人獨立執行日常生活能力,可怕的是沒有早期發現生病跡象,導致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累積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的功能受損,產生聽力問題、疼痛問題、壓瘡、跌倒、譫妄、日常生活功能下降、失禁、認知功能不良、憂鬱和營養功能不佳等老人症候群。
這些老人症候群的出現,皆可能是一惡性循環或老年病況連發事件的前兆或警告,暗示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心理調適不佳,自我照護能力低落。這時候若置之不理,可能造成失能甚至死亡。
由於以前對老年人的健康照顧是以疾病為導向,但因老人通常不會主動描述症狀,或是其病症不典型,再加上照顧者不注意,沒有這方面的醫學常識,其症狀就會被延誤治療。
有鑑於此,政府自2017年開始推動長照1.0,以因應家庭人力不足,缺乏相關知識,無法有效照顧老人,導致老人症候群發生的憾事。
以國內的流行病學資料分析,65歲以上有45.9%的老人,最少患有老人病症候群中的一項病徵;85歲以上更高達64.2%有老人病症候群的困擾。台灣自今年起已經是「高齡社會」,並且以極快速度變化人口結構,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會更驚人。因此,台灣社會有必要共同關心政府的長照計畫,全民要了解並利用政府自今年起加碼的長照2.0,讓社會更安詳。
台灣的老年夫妻,或是單身老人與子女分開,單獨居住在鄉下的已經是常態。就算有子女在一起,也因為社會型態改變,子女都需要工作而疏於照顧老年人。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子女,還會請個外國看護工,或是將老年人送養護中心。
這些社會現象和照顧老人做法,其實都不是最好。有些子女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老人家只是患了失智的老化症狀,其他功能還好,卻因子女要上班,而被綑綁在家的例子已經時有所聞,更別說其他讓老人失去尊嚴的照護。
就算有錢的子女請來外國看護工,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隔閡,生活習慣的差異,是否真能照顧好老人家,其實存在著困難度。
至於送老人家離鄉背井到陌生的養護中心,對老人家是真不得已了,那個老人願意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到陌生的環境終老。
所以,政府推行長照服務,是針對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現象,並兼顧人性和人情的在地服務政策。但是,從長照1.0進步到長照2.0,知道這項政策又會利用的人並不普遍,有必要擴大宣傳,讓不得已又無奈而疏於照顧老人,以致有綑綁老人或因之而發生意外的憾事不再發生。
長照1.0是以提供在地化服務為原則,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和資源,提供除了外籍看護與機構以外的照顧選擇,以減少人力和經濟負擔,善用社會資源。
長照1.0提供的服務項目共有八項:照顧服務、居家服務、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服務、輔具服務、營養餐飲、機構服務等八項。其中的喘息服務,個人的感受特別深刻。
照顧老人家的身心靈付出非常巨大,長期照顧者的身心靈,確實需要偶而又無憂的休息時間,讓極度壓迫的身心,得以適度休息,喘一口輕鬆的氣。這對一般沒有經歷照顧老人家的人,可能很難想像,但那確實非常重要。
民間有一句話這麼說:被照顧者還沒死,照顧人的先死。這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血淋淋的經驗談。可見長期照護,對負責照護的家人壓力有多大。能夠有照護專業的人暫時代理,讓長期負責照護的家人無後顧之憂,有喘息的時間,以恢復照護者身心靈的健康,這是多麼重要的長照服務。
可是,長照1.0的推行,還有很多人並不清楚內容,包括我姑姑的兒媳婦,當他們出外工作,還不得不把失智的姑姑綑綁起來,怕她走失。
由於長照1.0的預算少,限制多,導致知道並申請服務的民眾並不多,政府為了改善這些問題,以「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為目標,推行長照2.0,將服務對象擴大、服務項目增多,希望能讓更多人受惠,減少民眾的負擔。
長照2.0的服務對象擴大到:50歲以上失智患者、55歲以上平地原住民、49歲以下身心障礙者、65歲以上衰弱者。新增的服務項目則有: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及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等。其中增加了預防疾病、安寧等服務,讓民眾在生病前、生病後,都能獲得服務與照顧。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而且,老人所占人口比例飛躍成長,傳統社會由家人照顧老年人的時代一去不還。雖然養護中心的設備日新月異,也是可考慮的照護辦法,但費用偏高,也不適合老人家在家安養終老的傳統觀念。為了老年症候群的醫療照護,推動長照2.0以減輕人民負擔,順應老年人在家安養照顧的傳統需求,不只是政府應該做的大事,而且要廣為宣傳,讓人民得知消息,善為利用,取得依靠和喘息的機會。


85歲仍樂在工作! 高齡化日本退休年紀僅供參考--2016年間超過65歲仍在工作的日本人比例約23%,是七大工業國集團中最高的,美國為19%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圖文/鏡週刊
這或許是無可避免的命運。日本社會高齡化越來越嚴重,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27.3%,是全球最高,而15-64歲勞動人口比例則跌至60.3%,創1951年來最低。退休,對許多銀髮族來說,恐怕只能不斷往後延,甚至於,根本沒有退休這回事了。
定居在日本神奈川縣平塚市的飯田歡子85歲了,但她每周仍工作六天,在東京郊外的寶娜(Pola)美容店工作,替客戶塗抹防皺霜、做臉,還管理一個銷售團隊,每個成員年紀都超過日本平均退休年齡。
「只要我還健康,我想繼續工作,」她說,一邊熟練地替客戶上妝。
日本超過四分之一人口年紀超過65歲,飯田奶奶的客戶年紀多半也和她不相上下,其中,74歲的井上智子說自己來這家美容店已經35年,主要是因為飯田歡子。井上稱飯田是她「活力的來源」,她不僅向飯田購買化妝品,也徵詢人生經驗。
飯田奶奶從1964年就進入這行,開始尋覓客戶。熱愛高爾夫和日本傳統舞蹈的她,引領的銷售團隊,在神奈川所有寶娜美容店中,業績數一數二地好,每個月進帳約合新台幣67萬,高於平均值的55萬。
兩段式退休
日本許多大型企業仍沿用嚴格的兩段式退休計畫:一到60歲就必須離開薪酬優沃的正職,但仍可以以聘僱人員的身分工作五至十年,但領取較低薪水;在那之後,就必須離得一乾二淨。
通常,公司多半認為他們拋棄的這些人,是早已過了全盛時期的高薪員工,但也些企業明白這可能是過於短視的看法,尤其像飯田奶奶負責的銷售業務,許多人退休後,一併帶走的,是花了幾十年才好不容易建立的客戶人脈。
例如,隸屬於寶娜奧蜜思控股公司的寶娜美容店,負責銷售的42000人當中,約1500人年齡在70-90幾歲。「他們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與客戶的關係也差不多一樣久,彼此有很深的連結,當中有很高的信任因素,」負責寶娜美容業務的及川美希說。
大和證券集團過去把約聘資深業務人員年紀上限定在70歲,近期也取消了這個規定。
這樣一來,大和證券才能保有更多年紀在60-80歲的顧問,並出售投資產品給年紀相仿的客戶,如同該公司執行長中田誠司所說,這個族群是擁有最多金融資產的一群。
養樂多本社株式會社的銷售人員則根本沒有退休年齡限制,當中約有5000人年紀超過60歲,多半是女性,透過拜訪家庭和辦公室銷售養樂多飲料。
提高法定退休年齡
日本政府擔心照護高齡人口將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正鼓勵企業延後銀髮族的退休年紀,並提供補貼給雇用超過65歲員工的企業。
日本政府估計,到2060年時,國內超過65歲的人口將占60%,如果無法提高在谷底盤旋的生育率,日本未來可能失去2700萬勞動力。日本政府已將法定退休年紀從62歲提高至65歲,預計2025年生效。
根據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2016年間超過65歲仍在工作的日本人比例約23%,是七大工業國集團中最高的,美國為19%
然而,不少持續工作的銀髮族是在類似便利商店等地方工作,領取最低薪資,這讓許多擁有特殊技能的銀髮族特別難受。
日本生命保險公司的分析師前田信宏說,很多公司總以為高齡員工容易犯許多錯誤,並缺乏較年輕員工的能力;此外,部分日本企業對於提高退休年紀仍有所保留,他們考量的是,若讓資深員工持續占據高階職位,會增加營運成本;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經團連)則說,留住這些年長員工,意味著較年輕員工接替無望,將打擊他們的士氣。
弭補退休金不足
不少銀髮族樂於留在職場,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他們說,持續工作可以讓他們身心保持健康;當然需要額外的收入,以弭補退休金不足的,更是大有人在。
86歲的杉浦爺爺之前在百貨公司擔任糖果售貨員,如今則找到一份修理日本傳統拉門的工作,「我工作是為了讓身體保持在良好狀態,什麼事也不做是錯的,整天待在家裡扳弄手指頭毫無意義。」
日本老年學會今年初發布一篇研究報告,結論是「老」這個詞最適合用在75-89歲族群,65-74歲的族群應被視為準老人,90歲以上的族群則可歸類為「超級老」。
但對85歲的飯田奶奶來說,年齡只是數字罷了,精力充沛的她仍如同較年輕後輩一樣,參加公司的講習,精益求精;至於考慮何時退休?她說,「我在上回東京奧運(1964)那年入行,如果可以一直做到2020年東京奧運,那就太棒了。」
參考來源:華爾街日報、獨立報、時代雜誌


 

全台老年人口 8月底衝破320萬人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3日, 2017
A-A+
2017-09-13 20:13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即時報導
主計總處最新國情統計通報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老年人口(65 歲以上)已達320.5萬人,占總人口 13.6%,較105年底增加0.4個百分點;由於人口老化快速,未來扶養老年人口負擔將日益加重。
主計總處指出,106年8月底,我國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1,724 萬人,已較105年底減少五萬人,較104年底的最高峰減少13萬人,未來將持續走低,扶養老年人口負擔勢必隨之加重;今年8月底扶老比為18.6,相當於一位老人由5.4位工作人口扶養,但未來扶老負擔持續加重,預估到了150年底,約每1.3位工作人口即須扶養一名老人。
主計總處指出,106年8月底,我國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1,724萬人,已較105年底減少五萬人,較104年底的最高峰減少13萬人,未來將持續走低,扶養老年人口負擔勢必隨之加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周志道/發展居家住院刻不容緩
2017-06-26 06:00
推文到plurk
周志道/台北慈濟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
自從政府決議推動長照政策以來,國內長照問題多圍繞在長照的人力問題,然每當安養機構火災事件頻頻發生時,相關單位檢討的結果,卻又往往是:設備、人力通過評鑑標準,一切合乎規定;按照這個邏輯,難不成在安養機構被燒死,將會成為未來台灣老人常見的死因?
另一方面,許多相關前瞻性配套措施,例如現在不少歐美先進國家積極發展的行動醫院,在台灣始終不見提出。所謂行動醫院的概念,並非一般人過往所想像的,就只是巡迴X光車,或是已推行癌症篩檢、居家護理、安寧護理、醫生到府服務等概念;簡單地說,行動醫院就是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是利用高科技的遠端偵測及資訊傳輸系統,加上先進的移動式儀器設備(如移動式X光機、超音波及血液等檢體的生化檢驗),配合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復健師等等的共同合作來完成。
病人決定要居家住院前,當然還是必須到醫院作詳細檢查、評估,並經病人家屬同意後,針對一些適合的疾病才可能實施。同時,對於突發狀況的緊急諮詢與處理,或是病情因變化需入住醫院的轉送,還有台灣醫界最關心的醫療糾紛問題等方面,都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與法律,才可能完成。
根據國外總體分析統計結果顯示,居家住院不但可以改善病患的醫療結果,同時也可以節省醫療費用。居家住院可以部分解決未來台灣人口急速老化後的病床不足,以及醫療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於生技產業發展也可注入一股活水。


 

鋪一條回家的路 前瞻施政 正視高齡少子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9日, 2017
余範英。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邱淑媞(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工商時報》老同事伊佳奇寫就《趁你還記得》一書,記錄他和太太為雙親失智,回家照顧二老十二年。書中把付出的心血心勞,提醒與照護的關鍵點,如何就醫診治,如何運用既有社會資源,一一呈現。真實而完整的個人心路歷程,是每個人與家庭在人生旅途上必有的借鏡。
這些年國際健康促進的領域注重「health in all policies」,現正跨入聯合國二○三○年永續發展階段,談如何在人口結構變化下把健康、平等、環境友善轉變成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各國人口紅利基本消耗殆盡,需要從健康領域跨出,學習運用與結合不同領域的可能性,面對目前台灣人口急速老化的趨勢,在缺年輕人、缺錢的現實下,盤整資源找新動力已是前瞻施政建設的不可或缺。
由文化破碎談成功老化
伊佳奇。
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中心顧問):
余董事長,回想民國七十二、七十三年,還記得我們《工商時報》舉辦「中國式管理」會議嗎?中研院楊國樞、李亦園院士倡導我們應該有自己文化的企業管理,而不是一味抄襲。今日台灣長照經歷,多向日本、歐美取經,但僅學習皮毛,並未處理核心價值及文化上的差異問題。
過去家庭往往將重點放在教養子女而忽略「老」的部分,而且在成員多的大家庭形式中,老年人照護由親族分擔,但到了小家庭、核心家庭,問題便越來越嚴重。
根據統計,在今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共三一三萬人,占總人口的一三‧三三%。更重要的是,下一個世代,五○歲到六○歲的人口是五一八萬,再下一個世代,三十五至四十九歲的有五六七萬。這些數字層疊代表的是壓力。最新的平均餘命已經到了八十歲,可不健康餘命平均也到七‧三年,表示老化速度前所未有地迅速。過去平均餘命大概不到六○歲,但本世紀,我們便超過並到七○、八○歲。
像法國,老年人口比例從七%到十四%,共經過了一二六年,但我國可能只有二十四年。更大壓力是老年人口比例從十四%到二十%,很可能只有七年,將是世界第一。這意味世界老化的速度,台灣將可能會超越日本。尤其是十四%到二十%這個階段。法國即使有一二六年的時間,但它今日仍有照顧人力不足的壓力。
二○一八年預估有三四四萬的老人,占十四%,而到二○二五年,有四七三萬老人,預估那時候是二十%。在人口壓力下,失能跟失智的問題接踵而來。所以如何健康老化、成功老化,跟活躍老化,就變得非常重要。
學習變老 重建老年生活圖像
在一九四九年至六○年前經濟困窘的情況之下,大家對於「老」往往欠缺學習。過去嬰兒潮一代以及他們的父母沒有選擇,必須面對經濟壓力、小孩子的成長,所以犧牲掉學習其他技能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壯年要怎麼學習照顧年邁的父母?
我們的人生目標在剛開始由別人幫我們設定,一旦到了退休,我們如何為自己規劃人生成為新問題。過去常忽略,臨老察覺為時已晚。台灣老人常有幾種圖像:在安養院裡的團體式活動、在家裡或安養機構被約束四肢、被外傭推著在社區公園裡孤單曬太陽。如果我們文化對老是這樣的態度,將來是很悲哀的。如果僅由政府一味告訴民眾要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照顧體系,家庭則不需要擔負任何責任的話,政府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政府是否有這麼大的財政可以支出呢?
小孩代表希望,老人代表退化和凋零;小孩是可支配的,老人只好任其發展。我們有台大兒童醫院、長庚兒童醫院,但全台灣沒有一家老人醫院。
做自己的生存工程師
對於健康老化、成功老化,重要的是隨時隨地。但問題是,當我們文化裡面欠缺如此因素的時候,要如何開始?我鼓勵老年人應該做自己的生存工程師。
很多老人退休後因缺乏目標感到茫然憂鬱,我們應鼓勵他們設立人生目標,並學會利用老人扶持科技和環境來彌補身體上的不足,減輕子女負擔與他人困擾,自己健康與人生自己負責。如果老年人有此意識,社會的負擔將會降低很多。
問題意識帶動施政意識 地方結合大學輔助社區
曾旭正。
曾旭正(國發會副主委):
強化問題意識 建立空間觀
面對目前高齡社會的討論應從人口結構趨勢談起:首先,社會對高齡、少子化並沒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如何強化問題意識是關鍵;第二,政府、社會對於高齡、少子問題欠缺空間觀。因為空間背後的影響因素多而廣,來自不同時代背景的人,成長經驗、文化積澱皆會有不同面向地看待老化、處理老化的方式。欠缺空間觀,會造成空間資源不平衡,使政策變成數字化的均值想象;第三,未具體考慮問題的承載者、行動的施行者是誰。在我們的文化中,老化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故而導致此問題被忽視,習以一般以家庭為單位處理問題。未來親屬變少,我們這一代老化怎麼辦?我常笑稱自己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這就是世代的差異。
目前處理高齡化問題未能提到經濟社會的高度,提擬「生活計劃」,年輕人照顧老人可以是一個事業。我認為照顧老人、少子化的解決要在地方縣市政府層級。例如長照十年二‧○需要二三○○個據點,據點的設立需由地方政府盤點,如何規劃空間內部的佈點需要實地考慮。但目前看來,還未見鄉鎮長官們把處理老化當作施政目標,對人口結構的年齡分布尚未見著力。「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施政意識」。面對人口變動對鄉村的衝擊,調整城鄉發展策略,要不斷摸索新模式,我認為可以努力的方向:
建構地方新模式 引進大學、社區、初老投入
第一,宣揚並正視高齡問題的存在事實。二○一四年日本作家增田寬著作《地方消滅論》,曾造成日本舉國嘩然,引起各方專家、學者與民眾諸多討論,安倍政府因而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因此,我們也要鼓勵地方政府多談論,包含如何處理照顧大量老人,透過對話來收集可行的作法。
第二,通過政策讓鄉鎮成為問題承擔者,鼓勵他們思考自身問題。依我觀察,中南部一些鄉鎮的行政能力尚很弱。地方政府應該與地方大學合作,藉由大學人才帶動,建立起學府與地方行政機構連動合作的長期機制。
第三,讓社區營造團體共同思考高齡問題並「強化生活圈」。目前較佳的社區營造重點多置於產業、環境美化,社區幹部還沒有能力把高齡問題作為社區營造的思考核心。
最後,嬰兒潮世代正值退休年齡:面臨初老問題的一代,往日經濟奇蹟、城市化由嬰兒潮世代所創造,他們的經濟基礎很好,需要由子女負擔照護的比例也不高。相較前一代,更有能力負擔自己的生活。因此可以鼓勵他們消費、再就業,對養老的需求與選擇可成為鄉村發展的正面助力,這特殊的一群可成為城鄉遷移的機會與發展。
在前瞻基礎城鄉建設裡,有個項目是城鎮之心,它把相關設施放在中型市鎮,企圖使中型城鎮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鄉鎮。其中,改善交通,重視公共建設的部分,應該把高齡友善當基本前提。(粗體)
盤整關懷據點 活躍老化 推動「石頭湯」
鄧家基。
鄧家基(台北市副市長):
全國皆面臨老齡化、少子化,而台北市更嚴重。民國一一一年,台北市老齡人口將超過二十%,每年增加兩萬人。另外台北市的老化速度比台灣其他地區都快,且老人人口為六都之首。整體而言,這是一種社會負擔。在市政裡,長照是必須要做的,但我們希望友善高齡不只是長照,更希望在老人照顧的三大體系裡滿足民眾需求,而經濟產業的開發帶動是一種比較正面的態度。我們思考的是未來長照如果採用保險制,要如何與健保、醫療體系鏈接。
配合中央政策 提供完整服務
台北市在長照上面臨人力不足的挑戰,家服、長照人力的缺乏都是我們一直想克服的。目前,外籍看護是主力。台北市對於長照有具體的作法,除積極配合中央的長照政策,到現在的長照二‧○。目前台北市老人能夠在社區服務中有連續性的長照,並能在健康、安心、尊嚴三個層面,從健康、亞健康、失能、離世有一套相關措施。
台北目前每個社區都在做盤整並設立老人關懷據點,希望配合長照二‧○作升級。整個體系中,社會、民政、衛生局都在跨局合作,希望能在社區化的過程中為每個個案提供完整服務。但完整性還是有差別。台北號稱首善之區,但長照經費每年只有六‧九億,我們希望把資源也納入真正的照顧體系裡。
社區中心除了供餐,還有促進健康。例如北投區結合溫泉特色建造社區中心。我們取得公有土地,單獨建設服務中心,試圖打造體系性的照顧措施。未來預計加入失智老人的照顧,比如醫藥、宣導等。
往後我們準備設置安養-長照私人制,並希望這能成為典範,從門診、醫療到最後的安養,透過社區性照顧覆蓋不同的老化階段,讓所有的長者都能活躍老化、在地安老。
台北市長照委員會配合長照二‧○做了一些積極措施:首先,社區照顧關懷五‧○,日托據點的提升。年輕活力的引進與機會創造是很重要的,比如薪水保障、升遷,讓居服人員變成一個吸引人的產業。我們特別重視人力的開發以及現有居服品質的監測。
推動石頭湯計畫 鼓勵醫師進入社區
創新方面,市長和社會局推動「石頭湯」計劃,透過個案把整體社區資源進行整合,以顧客式規劃提供個別服務。此外,我們也在服務站建立資訊平台,試圖把相關領域資料統一調度,讓個案得到最好的照顧。目前已開辦中正區、文山區幾個點。我們安排個案管理員居中協調,各種方式得到個案後評估,做整合調度。
台北市相較其他縣市的優勢是有自己的失智醫療院所。目前努力把醫生進社區變成工作常態,讓其可以成為社區醫院。
在以上措施中能兼顧高齡友善,對於很多面向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在整體社會福利面,我們聚焦幾個部分:高齡者消費問題上,我們特別立專案請法務局消保官從長者的健康食品、場所特別進行加強,並得到外界很好的回響;公共衛生方面,衛生局推動高齡友善專案計劃,消防局特別針對長照安檢,台北市努力在各層面做出奉獻。
高齡商機就是社會發展動力
邱淑媞。
邱淑媞(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顧問醫師、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投資健康 創造老人生活價值
目前面臨社會老化的趨勢,在缺年輕人與缺錢的現實下,高齡商機是否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如何生財、用財皆有道。「有道」意指成功老化,最後減少照顧人力。
老齡化人口既是一個負擔,也可以是新的消費族群。讓「消費」以健康為目的才有意義,高齡社會才有新商機。例如老人沒有足夠資金請專人照顧,假如智慧輔具夠智能,就能大大減少人力、物力。五○至六○歲年齡層的人是學習變老的世代,因此需要把扶持科技變成一種經濟增長點,越能製造收益,且越不失能,是一舉雙利的好事。
一個高齡友善的國家,在施政、經濟、職場及醫療層面都要高齡友善,提升整個社會正向風氣。心理和社會層面的活動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讓人際關係與社會連結變成經濟動力,衣食住行方面外,老人需要生活價值。不論地方抑或中央政府的環境建設(build environments),皆需針對軟硬體進行規劃。
規劃以高齡友善八大面向為軸心
我在國民健康署任內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的八大面向,建設軟體硬體,前瞻計劃需要加入健康的思維。囊括(一)社區的健康服務系統;(二)ICT學習系統,國際討論銀髮經濟(silver economy)會將ICT融入在各產業中;(三)公民的參與和社會工作;(四)敬老與社會融入;(五)社會參與;(六)住宅;(七)交通運輸;(八)公共空間與建築等。這些是政策發展面向,也是經濟發展面向。高齡,不一定只有醫療和長照,提供健康的活動亦含在內,如各行各業研發高齡商機時往退休規劃會是一片藍海。老人也需要工作機會,政府可考慮規劃在高齡人口有意願的情況下延長工作年限。
政策彌合 需總體解決方案
高齡社會種種問題無法個別解決,這關乎政策之間的彌合,而非只有金錢補助。首先,讓金錢發揮多功能效用,將稅收利用在使人更健康的內容;其次,人跟事是多角色的。老人也是有生產力的人,也是消費者;第三,環境要改善,環境不好會造成人的失能;第四,設計誘因引起群起效力。如果在青壯勞力減少的情況下課一般所得稅,這會增加他們的壓力。但是如菸捐這類健康稅,是提醒大家為健康著想的。
如何把錢與高齡友善連接起來?首先是領導和倡議。讓友善高齡的因子存在於每個政策當中,帶動每個領域的商機。其次是賦能,推動全社會學習,讓年輕人和長輩的合作成為創新泉源;第三是融入,所有施政面向皆需納入高齡友善元素;第四是附加,要求相對編列或附加高齡友善支出,一套預算不能僅有硬體建設的產出,要1+1帶動軟體;第五,把高齡友善列入考核評量項目,考核牽涉未來補助多寡。經濟部、財政部可以通過預算告訴民眾哪些是利於高齡友善的項目。
我的結論是以政府預算和法令來帶領一個總體解決方案。決策者需要知道:我們只有一個社會、一個政府、一份預算來帶領一個總體解決方案,而權責不僅在衛福部。對於經濟部而言,可以發展高齡友善的經濟動力。國外有估計,二○二五年銀色經濟將可佔經濟半數,我們政府準備好了沒有?
吳肖琪。
銜接公衛體系 改革全民健保
吳肖琪(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首推社區公衛體系至關重要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倡議的全方位高齡友善環境,包括無礙、暢行、安居、不老、敬老、親老、康健、連通等八大面向環境的改善與打造。
未來八年,我們不僅有老年人口遽增的問題,還有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土石流、新興傳染病,無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要回到WHO所提出的紮實的初期健保,而非醫藥健保,讓問題回歸社區。公共衛生是我們念茲在茲的問題。獨老與雙老增加、及愈偏遠地區老人比例愈高。當醫療資源愈集中在都會地區,偏鄉就愈難找到醫護人員;建立「健全的社區初級健康照護體系」,讓社區健康照護網絡更綿密、民眾更健康。
全民健保需大幅改革
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全民健保醫療支出也會增加;二○二五年以前,保險費率若不能超過健保法所訂六%的上限,健保勢必採節流措施,改變支付方式、減少無效醫療、推動居家安寧、居家及社區式急性後期照護等,以減少醫療支出;健保目前支付住院安寧一個月十八萬元,住院急性後期照護第一個月十四萬元;若改以居家或長照機構照護,可大幅節省至少十二萬元。
長照服務體系覆蓋失能者
至於喪失吃飯、如廁等日常活動功能、或嚴重失智的個案,稱為失能者,雖政府從一九九○年代開始重視長期照護,但到目前的長照二‧○計畫,補助的失能對象仍以住在家中無聘請外籍看護工的老人為主;然聘用外籍看護工的二十二萬名個案,不加計生活費,單支付外勞薪資,一年費用就超過六百億元;入住長照機構的十萬名個案,每月繳二萬五千至五萬元不等,一年費用三百億至六百億元;兩者合計超過一千億元皆由失能者及家屬支付,亟需政府提供補助。政府捨規劃多年的長照保險,改推由政府負擔的長照二‧○計畫,財政是否能長期負擔,值得觀察。
長照資源與衛生服務體系需整合
很可惜二‧○未善用衛生所做為A級長照旗艦店,也沒有以失能者為中心提供整合式服務,長照單位多僅能提供單一的功能;舉例來說,一個四代同堂的家庭,若阿公輕度失智到失智日照中心;阿嬤輕度精神病到日間型社區復健機構;爸爸輕度失能到日照中心;媽媽是健康老人到關懷據點;年幼小孩送幼稚園及小學;造成年輕夫婦要接送在不同單位的家人?阿公阿嬤和爸爸都是輕度失能且無躁動行為,包括媽媽四個長輩,若能在同一個單位被照顧,政府不必分別成立四個不同類型據點,補助四個單位人事設備費。長照法把各類長照機構納入同一法源管理後,應思考同一機構有能力照顧輕度老人、身心障礙、身體失能或失智多類型的失能個案。
活躍老化 重視初段預防診治 投資高齡設施
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是必須。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環境荷爾蒙都有關,老化與失智症及憂鬱症有關,需要政府增加對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環境衛生的重視。另一方面,為能活躍老化,讓人民更健康,政府應鼓勵設置更多的高齡友善商店、高齡友善市場、車站、公園、餐廳、旅館、醫院與衛生所,以利行動不便的人進出,讓頻尿的老人敢於出門。
衛生所扮演重要角色
預防老人發生跌倒、骨折、中風、褥瘡、吸入性肺炎等的衛教知識不可能全仰賴醫師,要設法讓預防保健成為全民教育。衛生所(室)是照顧民眾健康最基層的政府機關,除應盡快改善老舊衛生所、蹲式廁所外,提供高齡友善環境、提倡健康促進、衛生教育、特殊保護與長照服務,是衛生所重要的職責。
全方位打造高齡友善環境,會有很多的挑戰與創新,而預防重於治療,若國人真的生病或失去日常活動功能時,則需要學會與疾病及年老共舞。
蘇錦霞。
健全法令規章 保障老人權益
蘇錦霞(執業律師、前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我從微觀面探討友善高齡的法律問題。
首先,目前長照需要社團法人投入,很多企業因而創辦的基金會也很多,但要如何培訓人力資源,從創立到符合法規的過程要如何建立?從教育體系來看,長照人員和教育產業的培訓科目寥寥無幾。此外,也看不到國家層面尋找商機,大學院校的育成中心也未在此主題上落實產業需求與教育體系的連結。
其次,國外很多機構以提供學生住宿推廣年輕人加入長照機構,讓他們照顧、陪伴老人。我國現況能否引進類似措施,以解決部分學生的經濟壓力和日照中心的人力缺口?
鼓勵中介機構 協助高齡租屋
第三,是老人居住問題。因房東怕有風險,故不敢租房給老人,但法規鼓勵房東租房給老人,目前可否讓中介機構如崔媽媽基金會之類的機構協助高齡租屋種種問題?這部分應該有法律作保障。讓房主安心,住客安心。
最後,關於高齡就業。雖然《勞工福利法》明定促進就業,但很多六十多歲的人找不到工作。在日本,高齡者僱傭設有專法規範,此時回頭看我們的強制退休規定,反倒不合時宜。法律上需考量六十五歲的年齡限定是否應修改。
常發生的法律糾紛有三個部分:
在健康照顧上,老人很常看電視、聽廣播買藥,且常會買到誇大不實的藥品,對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我們要關愛老人,更要教導他們如何分辨健康食品、合格藥品。另外,政府也應該去管控那些非法的藥品。
日常生活中,老人喜歡參與健康講座,這些講座鼓勵老人購買並加入會員,傳銷市場因而產生,這導致許多法律問題;此外,老年人通常使用子女淘汰的或是有綁約的手機,因而被騙續約。導致帳單話費越來越多因而產生糾紛。
休閒娛樂的部分。旅遊常有老幼旅客要加價的年齡歧視;消費性貸款對老人推銷課程,但很多老人分不清是分期付款還是貸款,三方支付讓老人跟年輕人都不清楚。這些是高齡消費族群難以分辨的問題。
子女應協助父母 減少消費糾紛
以上從法律規定來看,多層次傳銷有專法,而廣播廣告則有通訊交易規定,這些訊息對老年人很重要,因有七天內無條件退貨的保障機制。所以子女要關心老年父母的購物狀況,更要教導他們保障自身權益的相關知識。
此外,《消費者保護法》裡有一個《定型化契約》,主管機關對於消費常態要提供雙方的契約範本,此具三十天審閱期。如果審閱期未到,可主張交易無效。更重要的是,範本只是參考,消費法裡有個更有利的「應記載事項」,如果商家未註明應記載事項,消費者也可主張權利;而「不得記載事項」,就是不可放進契約,此屬無效。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方面幫助老人,用以上兩者記載保護消費者並規範業者。
目前糾紛雖有法律可以保護,但不太完善。如果完善起來,可以給民眾的保障也更健全。
曾巨威。
財政脆弱 加稅恐不可避免
曾巨威(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前立法委員)
我先整理一下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讓大家了解。
我們財政的脆弱,大家已耳熟能詳,但是到底有多差?第一先談赤字,這二十年間每年都有赤字;第二就是歲入的來源,稅收,從八十年以後,稅收占GDP的比重,大概是十二%,這個比例在各國的排名來看,是偏低的,更可怕的是還在往下走。第三是未償債務餘額,目前我們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高達五兆多,如果加上前瞻,又加了一兆,政府每一年都要去借錢,債務就會累積,借錢了肯定還不起,所以未償債務餘額日益飆升。
我檢視過國家財政的substance ability,結果台灣現在的指標,都很糟糕,也就是說無論用敘述性、或學術性的方式,告訴我們脆弱性是一樣的。已經脆弱的結構,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接下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需要更多分析。我只能告訴大家,年齡結構的改變已經反映在稅收上了,從歷年資料看,衝擊的確實存在!
用不確定稅做財源 後果堪憂
依據政府長照二‧○的規劃,財源來自幾個部分,包括編列預算(約一七八億)、菸稅(約一五八億)、遺贈稅(約二十億)等,一共約三百多億。問題是,長照的支出會越來越確定,但是煙稅和遺贈稅,都是不確定稅,我們目前籌措財源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做法,用一個不確定稅作為確定支出的財源。至於菸稅用到長照,兩者的對償關係可說名不符實,一般來說,提高菸稅目的是提高香菸價格,以寓禁於征,但是消費減少,收入目標將於法達成,所以收入和目標是矛盾的。
在規劃長照財源時,要先問的是,要把長照做成什麼樣的制度,也就是未來台灣的老人享受長照體制的內涵是甚麼,這個內涵會影響到籌措財源的方式和穩定性。其他國家在建立長照制度時,都會先確立長照的目的,再選擇最佳財源。我們選舉時爭議最多的是,要找一個特定稅做財源,還是要用保險制,最後被簡化成國民黨主張保險制,民進黨主張稅收制,因此民進黨堅持用稅收制。但是,稅收制從長期的角度看,到底對我們的經濟產生多少影響很難估計,民進黨顯然看到了嚴重的後果,所以放鬆口風,說並非不用保險制,而是先用稅收制做幾年試試看,這就是政治妥協之下的產物。參考其它國家先確立目的,再選擇稅源的做法,我們在選前一下就跳到保險制或稅收制,有點太快了。
我目前的看法是,大家要準備好,加稅恐怕無法避免。我們不要期待把稅加在某個項目上,我們要提升財政的整個系統的能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改革綜所稅 緩解老化問題
面對高齡社會,未來在綜所稅的改革,我的建議:第一,配合長照需求,長照保險的支出,應該列入扣除額。第二,個人綜所稅很多特別扣除項目,建議增加老人特別扣除,參考世界各國的制度,其實都保留家庭支持的部分,中國人傳統重視孝道,增列老人特別扣除額,也是鼓勵孝道的方式。
第三,可參考美國已經實施很久的EITC社會福利制度,只針對勞動所得給扣抵,不但可緩解台灣低薪問題,也可緩解少子化的問題。
第四,實施總扣除額遞減制。面對高齡化社會,稅收的減少需要有一個補償機制,如果實施總扣除額遞減制,把高所得者的扣除額慢慢降下來,對於他們來講,這個負擔是可以承受的,政府多收的這筆錢則用在老人的扣除、保險費,以及勞動所得上,國外已有成功的經驗,也是我們可以做的。
馬凱。
弘揚傳統文化 年金改革與長照健保結合
馬凱(經濟評論者)
我以為老齡化社會並沒有大家想像的嚴重,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少子化,才讓老人占人口比重快速增加,目前台灣世界第一的低出生率是病態,不是常態,這個病態要設法改善,而不是假定會持續。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出生率也很低,它們都在努力改善。政府近期提到六歲以下的兒童是國家的責任,官方注意到便有改善的契機。
第二,我們刻板認定,六十五歲以上就是老人。造成老人問題的是制度規定,六十五歲必須要退休,必須要沒有收入,必須由國家扶養。如果今天想辦法讓社會接受老人的定義在逐年改變,老人問題的嚴重度在逐年改變,把制度突破,能化解很多問題。
我覺得老人問題的解決,要分成三個部分討論,一是老人本身,其次是他的家庭,最後才是社會和國家。
個人 家庭 社會 三者互助互補
首先是老人的個人問題,一個人在被稱為老人的時候,他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年,一個人如果到八十歲還能行動自如,就不必擔心老的問題,這可以透過自己覺醒,社會觀念,或是環境的影響,讓老人更願意、更容易進入健身房、游泳池,以延緩老化。
第二,老人需要明白,個人的老化不但是他自己的問題,也是家庭的問題,家人要付出很多的心力和精力去照護。所以,老人要有堅強的意志改善他的生活、讓自己健康,不要成為家庭的負擔。
第三,政府和社會的角色,我覺得最理想的境界是,政府不花一毛錢便解決問題解決。在一個自由的市場當中,市場應該要扮演一個角色,但是今天我們把市場排除在外。全體老人照顧,是一個大問題,社會保險的概念應該和市場運作結合互補。由政府支持的長照機構,和牟利的私人公司,兩者可以並行不悖。如果我們讓市場扮演好角色,政府真正要負擔的部分就變得很少。最重要的是,讓需要的人,找到需要的地方。
如果社會想要介入的話,必須在兩個條件成立。第一,社會形成一個缺口,無法滿足家庭的需求。第二,這件事有很強的公共財特色和外部利益,所以它有著很高的利潤誘惑。除此之外,我覺得,政府本來就沒有介入的必要。
弘揚孝道 強化家庭功能
進入老齡社會,我特別要提到家庭的功能,幾千年來,中國社會主要靠家庭維繫,其長照系統的基本動力就是孝道,如果我們可以弘揚孝道,家庭就會盡力。但今日,舉國上下甚少談孝道,所以政府把老人抱在懷裡,讓政府代替子女奉養。政府的長照計畫要有孝道才有活力。如果能把這種觀念擴散出去,老人問題會很快解決。
最後,對於頗具爭議的年金改革,我認為應該跟長照及健保結合,例如把長照服務點數化,計量每個服務有多少點,且用年金來購買,將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
結語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年輕的雅慧提醒這世代少子化的壓力來臨;當前十五歲至二十歲人口開始下降,意味著整體社會型態開始走向負面老化,在人口結構下行之際,為防止崩壞做準備,應做點事。
已是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國人對於「老」的知識與觀念普遍不足,日常生活層面的公共設施與物質建設對高齡長者多不友善。面臨少子化的危機,青壯年人口也未對於老年的照護作好身心準備,老年照護的問題成為話題,成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點。孰不知快速的高齡化社會需要以全方位的整合來看待,不僅是照護層面,更在於打造一個高齡長者可安適生活的宜居環境。今天的座談由先前的高齡化社會的討論基礎上持續深化觀念與論述。以高齡社會為軸心,從個人照護的有感體驗出發,分別從衛政、財政、經濟與社會、法律與社會文化等層面來建構高齡社會的未來藍圖,為少子的年代分憂。
這一年多來,要感謝真誠參與討論的政府單位、專家學者,尤其邱前署長的専業協助,嘉惠雅慧與我良多。環顧都市、鄉村因應老化、少子的實際生活現况皆嚴重不足,整飭年金改革又一再衝擊社會信任,當年力有未逮的社會安全缺口,實非一蹴可成,人口結構的變化壓力,在接續治理的過程中,處於財政預算、收支負擔、政策差異與文化價值重建的多重挑戰,希望未來前瞻計劃裡,不分黨派不計挫敗,吸納集合所有正向的力量向前行。


 

customLogo  

全責護理連署平台 - https://goo.gl/M2ql1t

-------------------------------------------------

有幾家醫院選擇少數病房施行全責護理- http://goo.gl/CdYXid

全責護理應該是每一個醫院的責任
文/陳榮基《健康世界》

台灣為了壓低醫療的費用,大家習慣“俗擱大碗”,因此未能提供醫院足夠的護理人力,長年以來大家習慣於住院時,醫院要求家屬在床邊陪伴病人,舉凡上下床、上廁所乃至清潔衛生,都由家屬包辦。早年買藥也是家屬的責任,甚至家屬還要在醫院的庭園炊煮病人及家屬要吃的三餐。現在雖然家屬不必跑藥劑科領藥或準備病人三餐,但是其他的還是要家屬負責!家屬無法親自陪伴,就要花錢雇請俗稱“歐巴桑”的病患助理員,目前大約一天2300(2000-2500)元,一個月六萬多元!結果造成一人生病,二至三人住院,醫院變成熱鬧的菜市場。增加感染率及失竊率。各家醫院的護理師,已經習慣在病人住院時就交代要家屬終日陪伴或雇人陪伴!健保實施後,為了取悅大眾,壓低保費,結果壓榨醫療人員,也壓榨家屬,繼續僱用病患服務員、助理員或外勞!
1984年仲夏,在臺大醫院護理部服務的周照芳的小兒子還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班上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同學,爸爸到醫院急診,哥哥在外縣市就讀高中,照顧的重擔自然落在他小小的身軀上。這個九歲的小男孩放下學校的課業到醫院照顧父親,空檔時縮在急診室的椅子上,偶爾打個盹兒休息。在溽熱的夏日午後,小男孩在醫院待了一個早上,還沒來得及吃早餐,就穿梭在醫院和家裡之間,幫父親整理住院需要的衣物用品,一直忙到中午才發覺肚子餓得咕嚕叫,於是他買了烤香腸果腹,傍晚腹部劇烈疼痛,腹瀉,醫院緊急施救,但仍然回天乏術,當天半夜就在急診室往生了。這個發生在周照芳小兒子班上同學的悲劇,深深震撼著周照芳。也有醫院發生陪病的老伴在病床邊累死,先病人離世!有些長期住院的病人家屬甚至要請假或辭掉工作,到醫院全心照顧病人。難道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嗎?難道照顧住院病人是家屬的責任麼?

1989年台大醫院新建醫院即將落成,病床數幾乎加倍,擔任護理部主任的周照芳要求儲備新醫院所需的護理人力三百多名,因此有一段時間擁有充沛的人力。於是她在擁有三十幾床的五西心臟內科病房投入額外十名護師成功的實施全責護理,每名護士大約只須要照顧四、五名病人,因此周照芳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將原本由家屬分攤的工作收回,病患住院期間的身體清潔與基本照護的工作,皆由護理人員負責,包括幫病人餵食用藥、擦澡、洗頭、翻身等等,而且必須在不加班的前提下,完成這些工作。

1997年周照芳轉任在台北縣三峽鎮新開幕的恩主公醫院擔任副院長,開始推動全院全責護理,雇用了額外的病患助理員,協助護師,成功的攔下所有住院病人需要的護理照顧,不需要家屬負擔。這些助理員身穿紫色衣服,後來就被病人及家屬暱稱為紫衣天使。病人出院後的感謝函經常湧進院長信箱,特別是對紫衣天使的稱讚。

1990年和信醫院開幕,1997年搬到現在的關渡,實施全院全責護理,因為和信雇用了其他醫院兩倍的醫護人力!因為他有比一般健保更高的收費辦法或捐款支持,因此可以有足夠的人力推動歐美式的全責護理。

目前有幾家醫院選擇少數病房施行全責護理,一般約每四床共用一位病患助理(衛福部改稱為照顧服務員),每床每天負擔約800元,醫院負擔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則由市政府編列預算,在約70%的病床實施全責護理。

周照芳因為畢生熱心護理工作,為提升護理品質及護理人員工作環境而努力,退休後還繼續為推動全國的全責護理而努力。獲得周大觀基金會第19屆全球熱愛生命獎,並於10月18日出版『別以為照護住院家人是你的全責:《全責護理推手——周照芳傳奇》』一書,大聲倡導醫院應該負起住院病人的照顧工作,國家及病人家屬應該分攤所需的費用,讓我國的醫療及護理能夠趕上先進國家的水準,讓所有住院病人都可免除後顧之憂。請大家加入並推廣【全責護理連署

----------------------------------

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的推動是國家的責任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goo.gl/RRZOfm

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的推動是國家的責任
周照芳 曾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醫策會副執行長 2014-10-19 16:57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我要投稿
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的推動是國家的責任
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的推動是國家的責任。(中央社資料照)
打從在台大護理系的課程中,最基本的護理技術課程,老師們都是大專以上,有幾位是留美的教員,認真教學,有技術教室看示教、要練習操作,也常課後傍晚,回教室練習,還要回覆示教(Return Demonstration),並抽題考試。這麼嚴謹的訓練之後,到台大醫院病房臨床實習時,卻看到這些訓練項目除了打針之外,全由家屬在負責執行;我們護理實習生(簡稱護生)所實習的病人及其家屬都對我們十分感謝,還會收到他們送的謝卡;而沒有護生照顧的病人及家屬就常抱怨,他們都不懂得護理及基本醫療,就要負責做這麼多照護的工作。

雖然護理師(護師)會簡單教一下,但是常做不好或做不對,又會挨罵。如:給病人擦澡而病人感冒;沒有正確的定時翻身造成病人後背部發紅,甚至惡化成褥瘡;沒按時給病人口服藥,影響治療效果;餵食或鼻胃管灌食太快,讓病人不舒服,這都是家屬的錯。我覺得非常不合理,也很同情病人家屬。因為他們都沒接受過訓練,有的也沒到過醫院,一來就很緊張,還要負擔那麼大的責任、做那麼多照護工作,當然不一定能完全做好,還要受到責怪;甚至護理同仁很忙的時候,也會很兇地罵家屬。

護理照護 醫院應一肩挑起

歐美先進國家一有醫院,就是「全責護理」(Total nursing care),病人住院,就交由醫院全權負責醫療照護,沒有把部分責任推給家屬的,家屬也不必留在醫院陪病人。亞洲及其他落後國家(包括台灣)才會把責任推給家屬。因人力不足,護理人員人力少,醫院又沒有雇用任何訓練過的助手,就不得不把那麼多照護的工作交給家屬做。日本在十多年前,已經全面改為全責護理,二、三十年前曾到日本參觀醫院時,還有家屬幫忙照顧;但民國86年再去參觀時,看到的病房,既安靜又清潔,沒有家屬、閒雜的人,只有穿制服的護士及助手,所有護理及照護責任全由醫院一肩挑起。

家屬都沒受過任何醫療護理照護訓練,不但很緊張害怕,而且常怕做錯挨罵,也容易出錯,確實影響了護理品質,家屬日以繼夜,24小時照護病人,不但很累,而且有些原來就體弱多病的家屬常在照護中病倒了。曾經有位老太太一直在病房照護其老先生,竟然病倒,沒救起來,在她先生出院前就往生了。沒有家屬在身邊的病人,就得每天花兩千到兩千五元的雇傭費,一個月六、七萬元,請私人「看護」來照護!負擔沉重;請不起的,也會被責怪,且護理同仁的工作已經是血汗工作,沒有病人家屬可幫忙時,更是血汗!

不能實施「全責護理」也很影響護理形象大部分病人家屬只看到護理同仁在打針、加點滴、拿藥給家屬去餵藥,也沒等病人服下,根本不知道病人有沒有吃藥就走掉了,都要家屬向護士報告,護理同仁才有資料寫護理紀錄,護理同仁人力少,照顧病人數又多,照護只好多靠家屬。護理紀錄就常靠病人家屬報告的資料,才做記錄,紀錄是二手資料,不一定正確,因為家屬不一定會做正確判斷。

台灣無全責護理 形同落後國家

我們台灣無法推動「全責護理」是落後國家的形象,不管我們的醫療,診斷治療有多先進,還是比有全責護理的先進國家落後,而遭到國際的恥笑。

SARS盛傳期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美國疾病管理局(CDC)都派傳染病管控專家來台協助,本人以衛生署醫策會副執行長的身分帶著美國疾病管制局的醫護人員,參觀瞭解醫院狀況及SARS的醫療照顧,美國感控護士除了參觀醫院以外,主要是指導「隔離」的方法─隔離室應全部改為負壓,以免病房內受汙染的空氣外流,擴大傳染範圍。但WHO及美國CDC感控專家都笑我們病房像市場,家屬、親友及閒雜人等隨時進進出出,毫無管制;最特別的是,那麼多「看護」,在各科病房間流竄,眾多看護分散在各科病房,造成病房吵雜及感控上的困難。

還有,因病人住院全家人中必須要有人來做照護工作,而有的要向公司及各類機構請假或辭職,有的要找人看店,或關掉自己經營的商店。很多攤販收了攤子來照護病人,收入都沒有了,時日稍久都可能影響家庭生活

有一案例,爸爸是退役軍人,媽媽離家出走,有兩個男孩,哥哥就讀國中住校,家中只有一位九歲大的小兒子,爸爸生病住醫院急診室,大熱天他的小兒子來照護、陪伴他,還常回家拿爸爸衣褲給他換。九歲的小家屬,大熱天在醫院及家中來回奔跑,沒吃飽也沒睡飽。三天後,因肚子餓,跑出去買支烤香腸,吃了拉肚子,居然沒救起,在急診室往生了。我們醫院的責任,為什麼不能由醫院挑起來呢?目前的「非全責護理」害慘家屬,且害死了九歲的小家屬!寫到這裡,眼淚奪眶而出,心裡仍十分難過。他是我小兒子的小學同學,以前還常來我家,我常幫他清理身上的小傷口,留他吃過飯才回家。全國不曉得還有多少被害死的大人、小孩家屬。

目前我們國民年齡層提高,大多是小家庭,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無法到醫院照護生病的親人,常常是老人照護老人。有位很忙碌的醫師告訴我們,有些家中70左右的老母親在醫院照顧九十七、八歲的阿嬤,實在說不過去,而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了,家屬實在很可憐!

建立全責護理 救救家屬

請改變制度,建立全責護理,救救家屬吧!救救老弱幼小的病人家屬,也讓青年的家屬,很多社會菁英返回工作崗位,減少社會成本,也減少社會的損失

有鑑於此,本人在台大醫院新醫院快完成之前,爭取護理人力,以作為搬遷準備工作的人力,及開院前的職前訓練。因新醫院一開始不能太多沒有經過在職訓練、沒經驗的護理同仁,當時爭取到三百位新進同仁、分配到各病房做準備工作及在職訓練。人力增加後,我就集中部分人力,在心臟內科病房,實施「全責護理」,大受好評。報紙、大報全登出來,病人及家屬都很感謝。我在台大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的聘期,因為醫院搬遷而多延續了兩年,總共做了八年主任。等新醫院穩定後就開始每週抽半小時,以志工身分,協助籌備恩主公醫院,但我的條件是恩主公醫院一定要實施「全責護理」,我才願幫忙。很感謝黃忠臣董事長一口答應,並聘請我先生陳榮基教授為院長,聘我為副院長,我就大力在恩主公醫院推動全責護理,邀請我在美國服務多年的老同學郭富美擔任護理部主任,並訓練護士助理(nurses’ aid),我們命名為病患助理,簡稱N.A.,給予紫色制服,後來衛生署命名為「照顧服務員」(照服員),取代家屬所有照護責任及工作,其實責任還是在護理人員。

這種全責護理大受好評,每次我以副院長身分,穿護理制服巡視、關心病人時,都受到病人及家屬的感謝;護理方面,不但感謝我與護理其他主管,更感謝紫衣天使(病人及家屬給這些病患助理的暱稱)及白衣天使,更讚美紫衣天使是其他醫院沒有的重要角色。中午時間,有家屬利用午休來探病,跟我說他以為上班需要請假來醫院照顧太太,太太住院前就很擔心,嚇得要命。來住院才知道我們醫院是「全責護理」,不必他負責來照護,可以放心的去上班,謝天謝地,非常感恩!

SARS傳染病流行之後,台北市立醫院首當其衝;過後,衛生局張珩局長及護理科長游麗惠,開始邀我一起策畫並推展了十家聯合醫院的「全責護理」。目前,除了恩主公醫院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之外,還有和信醫院及兩家衛生福利部部立花蓮醫院及南投醫院,也實施全責護理。要推動的關鍵問題是,這些護理助理(照顧服務員)或病人稱的紫衣天使的人事費用!當然醫院及護理高層的照護理念也很重要!台北市市立醫院全面由市政府支出,是馬市長及郝市長的功德;和信及恩主公醫院是由醫院支出;衛福部的兩家部立醫院是試辦,採用病人分擔費用(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各收每人每天六百或八百元,仍大受歡迎。試辦初期由衛生署計畫經費及勞委會勞工失業基金之支援補助。希望各家醫院在各地方政府協助下,由三方面協調,中央及地方政府、醫院及病人三方面分擔,來推展全責護理,造福大眾,尤其是造福病人及家屬,減少社會成本損失。

推動全國醫院「全責護理」之配套措施:

註冊、有執照的護士、護理師應依醫院評鑑標準配置,護理人力不能減少。

訓練護理師助理(Nurses’ Aid),衛福部照護司命名為照服員(照顧服務員),且有規定訓練內容,依規定訓練!

照服員(護理師助理)的人事費用,建議由病人部份負擔,其他由醫院及地方政府負擔,希望勞動部及衛福部健保署也能補助,可降低勞工失業率。目前台北市政府全額支付,恩主公醫院及和信醫院由醫院全額支付,衛福部部立花蓮及南投醫院由病人部分負擔(每天六百元到八百元不等)。各醫院可自行決定採用那種經費負擔的模式。

病房志工訓練很重要,大部分醫院志工只在門診服務,(只有安寧病房有經過訓練的志工服務)。我們有一套訓練辦法及工作項目,類似照服員的訓練內容。志工進入病房,看頭看尾對病房病人很重要。

[全責護理]可能讓大家覺得只是護理人員或護理部的責任,為了提醒大家這是醫院的責任,也是先進國家與公義社會的共同責任,衛福部健康照護暨護理司(照護司)建議改稱[全責照護](Total care);不論是[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都是醫院的責任,也是全民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期待全民給醫院及政府足夠的鼓勵與壓力!

-------------------------------

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試辦計畫,臺灣住院文化的變革-2004年12月22日
2003年臺灣醫療體系受到SARS疫情嚴重的衝擊,一些潛在的醫療品質管理問題因而突顯出來,特別是醫院感染控制的品質,更是醫療界和社會各界咸認為須改革的重要議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張珩局長在後SARS期積極辦理各種相關醫療品管活動,以強化醫療體系感染控制的能力,其中為減少病房陪病人數,以達有效管控潛在感染源,我們選定市立中興醫院、仁愛醫院、和平醫院、忠孝醫院及陽明醫院等五家綜合醫院推出了「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試辦計畫」,並獲得衛生署陳建仁署長的支持。 家屬住院陪病文化因著中國人孝道觀念而存在已久,這原是一種可以強化病人心理支持的美好文化,惟隨著醫療成本的增加,各醫院紛紛緊縮照護人力,並將部分較非專業的照護工作習慣性的交由病人家屬執行。因此我們可以常見家屬須請假或辭職以能在醫院照顧生病家人;若家屬無法在院陪病,只好花錢僱用「看護工」來代替他們做一些病人住院照顧工作。 目前臺灣醫療現況,陪病者已經成為醫院照護人力的一環,也衍生了照護品質不良的問題,例如家屬因擔憂病人病情,卻又要分擔不熟悉或不懂的照護工作,而造成家庭關係醫病關係的緊張;家屬本身有健康問題,加重醫院照護負擔;醫院看護工「趴趴走」,造成SARS防疫死角等等。因此「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試辦計畫」的規劃方向為增加照護人力且將之納入醫院體制內,我們預期可達到下列效益:(一)照護工作由護理專業人員負責,保障病人就醫品質;(二)減少不必要人員出入醫院,有效控制醫院感染問題;(三)減輕家屬照顧壓力,以提昇病人家屬滿意度;(四)減少病人家屬因陪病辭職而降低全國總體生產力。 全責照顧VS.整體照護模式 「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模式的概念乃源自美國的整體照護(Total Nursing Care)模式,亦即在醫院的照護團隊中增加護理人員的輔助者-病房助理,病人住院期間的照顧需求由護理人員及病房助理負責提供服務;家屬、監護工及看護工是以「陪病或探病者角色」提供親情支持和溝通,而非分擔護理工作。病房助理的角色乃在護理人員的指導監督下協助護理人員照顧病人,其職責包括維護病人衛生:沐浴、擦澡、漱洗、便盆及尿壺使用、排泄物處理等,協助病人餵食及進食等,協助病人作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散步、運動等,以及協助病人作安全維護如上下床、上下輪椅等。如此護理人員因為有病房助理的協助,可以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執行護理專業工作,進而提昇照護品質和專業形象。我們考量試辦單位的病人以慢性疾病為多,故設置護理人員和病房助理的人力比為二比一,並授權護理主管可依病人疾病嚴重程度和佔床率,彈性調整運用人力。 準備期、實施期、評值期 本試辦計畫自92年8月至93年12月止,其實施方法如下:(一)、準備期(92年8月至92年9月)工作包括收集國內外護理模式和效益;分析試辦醫院住院病人的治療種類、依賴程度和陪病狀況;調查住院病人對試辦計畫的認同度等;聽取各相關團體之建言;舉辦工作人員和民眾的計畫說明會;訂定各相關子計畫,含招募培訓計畫、輔導考核計畫、宣導計畫等;研議陪病與訪客管理注意事項等等。(二)、實施期(92年10月至93年12月)工作重點包括落實各項子計畫;延聘專家實地輔導;每個月監測照護品質指標,含照護人力適當性、病房助理工作情形、護理人員和病人滿意度、子計畫落實度、感染率、意外事件率、心肺甦醒實施率、死亡率等等。(三)、評值期(93年7月至93年12月)分析計畫結果包括住院陪病人數增減情形;院內感染率;經濟效益;陪病文化影響;護理專業影響等等。 訪客時間和陪病者管理措施 為有效減少不必要人員出入醫院和兼顧家屬陪伴關懷病人的需求,試辦醫院同步執行「訪客時間」和「陪病者管理」的相關管理措施。各試辦醫院訪客時間為上午11:00--12:00,下午19:00--20:00;其他時間不開放一般訪客家屬。若住院病人經醫師、護理人員認定病人病情變化或病人家屬有特殊情況須陪病時,醫院將發給病人家屬陪病證每一病人以一名陪病者為限;陪病者在院需佩戴陪病證,醫院工作人員若發現未佩戴陪病證者將勸導離院。 「全責照顧」滿意度調查 我們深知醫療照護的宗旨是滿足病人的照護需求,故為了解「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試辦計畫」是否符合病人的需求,我們在試辦前期每隔數週即進行住院病人住陪伴狀況調查和對病人家屬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其對計畫的滿意情形,其結果如下: 1.在住院病人陪伴狀況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人陪伴的比率由實施前的31﹪降低至22﹪,其中家屬在院陪伴率由實施前的46﹪降低至41﹪;看護工在院陪伴率由實施前的18﹪降低12﹪;惟獨外傭在院陪伴率由實施前的14﹪增加15﹪,其可能原因有待更進一步探討。 2.在抽樣問卷調查病人家屬滿意度方面,在二百九十九位病人家屬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家屬與病人對醫院照顧能力有信心,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家屬與病人表示醫院辦理全責照顧試辦計畫是她們選擇試辦醫院就醫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們實地派員訪談五家試辦醫院六十三位病人與家屬,他們均表示病人可以得到好的照顧,對此政策非常滿意,並肯定該政策可以減輕他們在照顧住院家人的負擔。 3.在有效減輕家屬照顧壓力,尤其是對婦女的家庭照顧負荷成效評估,我們為問卷調查299位病人家屬的感受,有百分之八十八的家屬與病人認為此計畫可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屬表示此計畫可使他們有較多時間照顧其他家人。 4.對提昇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此計畫也有顯著成果。我們曾問卷調查619位試辦醫院護理 人員,有百分之六十二的護理人員認為執行本計畫可以提昇護理形象,有百分之八十二的護理人員認為病房助理加入照顧能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護理人員認為能減輕執行常規性工作的壓力,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護理人員認為可以增加對專業的承諾。 由上列初探病人家屬對「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試辦計畫」的反應,我們明顯的可以知道市民對此 計畫的肯定。 醫療體系和文化的改革是需要臺灣全體醫療人員一起投入才可能成功的,「臺北市立醫院全責照顧試辦計畫」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它能引領
預設 管理員

---------------------

居服員「產學合作」 月薪保障3萬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7-15
〔記者何世昌/台北報導〕台北市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全市居家照服員卻不足六百人、且平均年齡五十四歲;為改善現況,社會局今年補助八間居家服務單位,保障居服員月薪三萬元,並與大專院校推出「產學合作」媒合長照相關科系學生至居服單位實習並鼓勵留任。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陳漢湘無奈指出,每年長照相關科系畢業生約有一萬人,但居家照服員工作重、薪資差,七成畢業生選擇轉換人生跑道。資歷近十年的居家照服員楊又潔則說,居家照服員要幫長者擦身、清洗糞便或嘔吐物,社經地位較低,工作也無成就感,都是新血不願投入的原因。
社會局老福科股長余姍瑾表示,為了鼓勵年輕人投入居家照服員工作,今年補助八間居服單位,並保障該單位居家照服員月薪達三萬元;社會局也與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庚科技大學、聖約翰科技大學、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長照相關科系共推產學合作,媒合學生到居服單位實習。此外,社會局也成立整合知識網路平台,以影音教材方式,提供新進居家照服員的實務知識。

---------------------------------------

醫療不是服務業! 林靜儀:醫療人員不是要讓誰滿意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急診室暴力層出不窮, 昨天(13日)凌晨台中又發生護理師遭病患家屬毆打。民進黨立委林靜儀今(14日)於臉書表示憤怒,強調會要求相關部會在修法完成前讓警力提供醫院即時協助,同時她也呼籲醫療院所「不要再用服務業心態要求醫療人員」,更直言:「醫療人員可受公評的是『專業度是否足夠』,而不是『讓誰覺得滿意』。」

針對昨天急診室護理師遭家屬圍毆事件,林靜儀於臉書發文表示憤怒,並說今天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衛福部長林奏延也對醫療同仁遭暴力感到不捨,希望能夠修法將醫療暴力訂為公共危險罪。林靜儀表示,會要求相關部會,在修法完成前讓警力提供醫院即時協助。

林靜儀也呼籲各個醫療院所,「不要再用服務業的心態來要求你的醫療人員!」她指出,醫師撬開病人的嘴插管讓人不爽,但那是在救命;護理抽血很痛,但若不抽無法算出白血球。林靜儀直言醫療並非以訓練「客服」方式,要求護理人員「電話禮儀」,提升病患和家屬的「顧客滿意度」,甚至還要送茶鞠躬。

「醫療是專業,提供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林靜儀表示,「醫療人員可受公評的是『專業度是否足夠』,而不是『讓誰覺得滿意』。」

--------------------------------------------------

遺書留獨子 「至死不渝」夫偕病妻燒炭亡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V6dJse

------------------------------------

加班返家 護士撞死 掀橘色革命

蕭姓護理師加班後騎車返家發生車禍,搶救4天仍不治。翻攝畫面© 由 蘋果日報 提供 蕭姓護理師加班後騎車返家發生車禍,搶救4天仍不治。翻攝畫面 【綜合報導】準時下班、安全回家!彰化基督教醫院蕭姓護理師日前凌晨值完小夜班,騎車返家途中發生車禍,4天後傷重不治,家人與同事紛感痛心不捨;同事在臉書發起「準時下班」活動,相約在工作識別證別上橘絲帶悼念,也相互提醒不要超時工作,這項活動已有逾2千人響應。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鄧雅文說,全力支持橘色革命,鼓勵各醫院護理師自發性參加、爭取權益,「但這條路很長,橘色革命,一起加油!」

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部督導孫守娟指,蕭姓女護理師(35歲)到院服務11年,任職加護病房護理師,本月才升職小組長,工作時間為下午4時到凌晨零時,蕭本月8日與同事交接班後主動留下幫忙,凌晨2時17分下班,騎機車返家行經彰化旭光、南郭路口時,與一輛休旅車碰撞,蕭頭部受創緊急送醫,12日仍傷重不治。

凸顯血汗超時問題

蕭姓女護理師(左圖)車禍亡,同仁相約在工作識別證別上橘絲帶悼念。翻攝畫面© 由 蘋果日報 提供 蕭姓女護理師(左圖)車禍亡,同仁相約在工作識別證別上橘絲帶悼念。翻攝畫面
「失去一位『手足』,每天都很想念她!」與蕭情同姊妹的同事劉姓護理師說,蕭不願增加其他同事工作量,很多雜事都自己來,且一定要手邊事情全做好、檢查好,才放心下班。孫守娟表示,蕭跟父母同住,有一名哥哥及一名弟弟,蕭除對父母很孝順,未婚的她幾乎都自願排小夜班,讓有家庭的同事多點時間陪家人,對家人及同事都相當貼心。彰基急診專科護理師蘇柏熙等人不捨痛失一位認真的好護理師,上周五在臉書發起「準時下班、安全回家」活動。蘇說,希望同仁佩戴橘色絲帶,「這是她(蕭)最喜歡的顏色,也是警示色」,活動不僅悼念同事,也凸顯醫護血汗、超時問題,希望引起全民共鳴,昨已逾2千人表態參加。黃姓護理人員po文指蕭女離去,「讓我們悲痛不已,希望不要再有第二個!」

彰基減床查無不法

彰化基督教醫院蕭姓女護理師加班實況,勞工處將再釐清。洪舜南攝© 由 蘋果日報 提供 彰化基督教醫院蕭姓女護理師加班實況,勞工處將再釐清。洪舜南攝
孫守娟說,彰基醫護比視病人數量而定,均合乎規定,院方考量醫護人力略嫌吃緊,今年將160多床的加護病床減4到6床。彰縣政府勞工處初步調查,蕭出勤資料加班時數查無不法,但將進一步釐清。大台中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黃瑞芬全力聲援橘色革命,強調中南部各區域醫院級到醫學中心護理師缺額達5%~10%,「人力不補足,護理人員超時加班情況就無法解決。」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曾修儀呼籲,勞動部應加強稽查護理人員是否超時工作。

勞動部勞檢百醫院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游麗惠說,為改善護理職場環境,已規範護床、護病比,提高護理人員夜班津貼,最快下月底前提出護病比監測等新措施。勞動部指,前年《職業安全衛生法》新增「過勞預防條款」,今年首次將醫療院所納入勞檢範圍,首波針對台大、亞東等一百多家醫院專案勞檢,本月底將完成。

工時休假規定與申訴管道

●正常工時:每天8小時、每周40小時;另除輪班制或工作有連續性或緊急性,持續工作4小時者應至少休息半小時

●加班工時:每天正常工時和加班合計不得逾12小時,每月加班不得超過46小時

●休假規定:每7天中至少有1天例假,不可上班;另紀念日、勞動節及其他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放假之日,均應休假

●休假變更:因應未來周休2日,7天中的1天例假擬增為2天或增1天「休息日」

●申訴專線:0800-085-151

----------------------------------

我們不需要醫師助理
2016-08-24 06:00
推文到plurk

◎ 邱慧洳
為因應醫師納入勞基法可能導致醫師人力需求增加之問題,衛福部擬推動「醫師助理法」立法,建置「醫師助理制度」,並以醫師助理(下稱醫助)作為醫師之輔助人力,而醫助於醫師指示下,得執行醫療業務。弔詭的是,醫助之執業範圍,完全與專科護理師(下稱專師)相同,專師就可以作為醫師之輔助人力,衛福部何必捨近求遠,放著現行之專師制度不用,多此一舉地創設一個執業範圍與專師一模一樣的醫助制度?
重新建構一個新制度,多麼曠日廢時,勢必挹注大量人力、物力、時間、金錢成本,始能求其完善。衛福部如果那麼有錢有閒有心,應該把人力物資投注在勞動條件有待改善的專師制度,以求其完善,始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專師行列,這樣,醫師之輔助人力就能源源不絕。
說起專師的勞動條件,也是血汗。護理師的護病比,還有人在熱烈討論,只是常常不了了之;然而專師的護病比,只有小貓兩三隻在關心,專師照顧的病人數,實則居高不下。專師加班、值班,違反勞基法的情形,比比皆是,衛福部也常視而不見。一個現行的專師制度,衛福部都照料不好了,若再推出醫助制度,我們能有所期待嗎?
一個好制度,勝過十個爛制度,關於制度,不是拉保險,業績愈多就愈好。期待衛福部好好經營現行的專師制度,不要老想一些有的沒的。
(作者為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

-----------------------------------------------

週薪改月薪 居服員竟九成離職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9-07
〔記者張凱翔/台北報導〕社會局表示,將於四年內撥三億元預算,用於提高年輕人投入居服員職場,透過產學合作讓相關科系畢業生,能透過照顧工作經驗學習照顧他人的價值;同時,將改時薪制為月薪制,保障月入三萬元來吸引年輕人,並引入績效考核提供加薪機會。但部分居服單位受訪時坦言,現在居服員社經地位低,很多是二度就業的中高齡婦女,偏愛排班兼職一週領一次薪水,曾有居服單位強推月薪制,現職的居服員居然有九成直接離職,坦言改革體制需要長時間醞釀。
目前居服員薪水都採時薪一八○元計算,沒有年資、績效考核制度,加薪升遷無管道,加上工作繁重,照顧老人如廁、生活起居,常常抱怨血汗過勞。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陳漢湘無奈指出,每年長照相關科系畢業生將近萬人,但居家照服員工作重、薪資差,七成畢業生選擇轉換人生跑道。
被稱作阿婆工作 年輕人做不住
王姓居服員受訪表示,居服員明明需要高度專業技能,卻不受尊重,常被稱作「阿婆」做的工作,年輕人投入意願低。相關科系畢業生投入居服,也常臨陣脫逃,「幫一個六十公斤的老人翻身、換尿布,弄滿身排泄物,年輕人很少撐過三個月啦。」
根據審計處今年報告指出,台北市社會局配合中央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透過申請中央補助、自籌預算來補助失能、身心障礙者使用居家照顧服務。但從二○一四年至今,市府雖然自訂年度服務人數目標年年調降,卻還是達不到目標,二○一五年服務人數甚至負成長五%,「計畫目標與實際成果有落差」,評鑑結果都是亮紅燈。
另外,審計處統計,二○一四年辦理服務員職前訓練,結訓後實際投入居家服務產業者居然不到二成,二○一五年更只剩九‧二%留下來投入居服員產業。社會局回應,未來將以北市就業中心人力招募、搭配產學合作及勸說輔導留任等方式擴增居服員人數,希望相關科系畢業生能投入長照產業,面對銀髮海嘯來襲的照顧需求。

-----------------------------

法國護士崩潰自殺 醫護人員群起罷工遊行

2016-11-09  23:4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法國健康醫療服務享譽國際,但卻有為數眾多的護理人員昨日從各地群起,走上街頭罷工抗議政府削減預算,越來越嚴重的人員短缺問題,導致護理師的風險日益增高,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些問題,在重視醫護人員的前提下,才能讓病患得到更多保障。

  • 法國巴黎大批醫護工作者,面戴口罩,在上面寫上「病人暴露在危險中」、「護士不是機器,我們是人」等標語,進行罷工遊行活動,希望得到政府支持。(路透)

    法國巴黎大批醫護工作者,面戴口罩,在上面寫上「病人暴露在危險中」、「護士不是機器,我們是人」等標語,進行罷工遊行活動,希望得到政府支持。(路透)

  • 不少法國護士已經扛不起如此沉重的壓力,過去一年中,就已有多達10幾位醫護人員因壓力太大而自殺輕生。(路透)

    不少法國護士已經扛不起如此沉重的壓力,過去一年中,就已有多達10幾位醫護人員因壓力太大而自殺輕生。(路透)

綜合媒體報導,法國巴黎大批醫護工作者,面戴口罩,在上面寫上「病人暴露在危險中」(Patients in danger)、「護士不是機器,我們是人」等標語,進行罷工遊行活動,希望得到政府支持。遊行示威從塞納河左岸一路到蒙帕納斯(Montparnasse)衛生部,這些醫護人員對於日益惡化的醫療環境憤怒與心寒。

聯合工會FO-CGT-SUD提出訴求,要當局放棄砍減35億歐元的緊縮手段,認為政府關閉病床、撤離資金、只會讓全法國60萬的醫護人員工作風險劇增而已,並不會幫助到他們。並要求根據能力高低與工作難易調整薪資。

在資金不足、人員短缺、工作超時的情況下,造成休假就無人能頂替,不少法國護士已經扛不起如此沉重的壓力,過去一年中,就已有多達10幾位醫護人員因壓力太大而自殺輕生。

目前多個護理工會將會與衛生部長馬里索(Marisol Touraine)進行會談,而目前國內護士平均一天要照顧的病患,已是5、6年前的2倍之多,他們希望訴求能夠得到當局的重視與回應,並拿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相關影片請見:

-------------------------

女人真辛苦! 聯合國呼籲:支撐高齡化社會不能全犧牲女性的人生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全球邁向高齡化社會,女性負擔大部分照顧責任,放眼各國皆然,在亞洲國家尤其是常態,傳統觀念影響下,女兒、媳婦經常被賦予主要照顧者的角色。本月初在新加坡舉辦的「醫療創新改變老化」論壇,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亞太地區總監安川順子(Yoriko Yasukawa)指出,各國都必須承認女性照顧重擔是個議題,進而提出對應的政策,幫助女性在老齡社會裡擁有自主的人生。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長照體系若不能建置完善,恐怕「動搖國本」,身為照顧主力的女性,更是最大的衝擊者。

中斷職涯投入家庭照顧者多是女性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曾經發表一份「家庭照顧樣貌調查」指出,為照顧失能、失智、失去生活自理或長期生病的家人,9成4的上班族曾經請假,2成4曾經留職停薪,亦即每4位需要照顧弱病家人的上班族,就有1人曾經暫離職場,照顧期間平均達5.6年,即便重返職場,也已對職場社交和工作表現產生重大影響。

普及照顧政策聯盟發言人林綠紅表示,國家所建置的長照體系不夠充足,居家服務員短缺,若家中必須有全職照顧者,多半由女性扛起。「在職場上即便是同樣條件、同等學歷的男女職員,女性的薪資只有男性的8成,在薪資結構不平等的情況下,往往是女性離開職場、投入家庭照顧,不論是自願或被迫,職涯規畫均受影響。」

林綠紅表示,台灣的居家照顧者有9成以上是女性,不論是有償的居家服務員、或是無償的家庭照顧者,幾乎都是女性。目前的現況是,居家服務員採時薪制,薪資不穩定,因此願意投入的人力不足,據統計,國內需要的居服員至少在2、3萬人之譜,但市場上只有6、7千人,主力是4、50歲的中年女性。

基層居服員人數不足,無法撐起綿密照顧網,家屬或外籍看護成居家照顧主角,當民眾使用居家服務減少,服務這端也會中斷化,空班多、薪資變得更少,離開的人就多,居家服務變得更不好用。林綠紅呼籲政府正視這個問題,終止惡性循環、啟動正向循環,解決人力不足的困境,否則情況只會愈來愈悲觀。

聯合國人口基金亞太地區總監安川順子(講者)呼籲各國重視女性照顧重擔的問題。圖/黃筱珮

提供津貼補助無法解決女性困境 

德國長照保險提供照顧者津貼,給予家庭照顧者補貼,讓經濟不致困頓。林綠紅表示,前幾年台灣規畫長照保險,婦團反對有設置照顧津貼,這樣的作法形同讓職場條件較男性弱勢的女性被迫放棄工作回到家中,一旦被照顧者往生,這群全職照顧的女兒、媳婦多半已經50歲左右,難以回到職場,形成流沙中年。給錢不是解方,完善的長照制度才能確保女性的自主權。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也認為,長照設計要有性別考量,女性往往是家庭主要照顧者,照顧小孩、照顧失能公婆,有些女性更是被迫離開職場,回家擔任全職的照顧者。有些國家設計照顧者津貼,雖可提供經濟援助,解決一部分問題,但若津貼過低,形同讓女人廉價留在家中,承擔過度照顧責任,若是要朝這方向設計,應給予合理的待遇,否則無異於剝削照顧者。

身心障礙聯盟秘書滕西華則認為,全球健康財務體系之所以負擔加重有兩個主因:一是新藥新科技愈來愈貴,另一是人口老化。從女性角度來看,如果未來有更新更好的科技APP發明,使老年慢性病患服藥順從性更好,減少失能,減輕女人負擔,國家照顧體系才有可能補足這個缺口,如果重度失能者仍多,可以想見女性照顧者還是難以離開家庭。

此外,台灣老人有7成以上是雙老或是獨老,雙老者之中照顧者仍以女性居多,女人平均餘命又比男性高,因此女性獨老的比例更高。滕西華認為,若有更好的科技設計能提高服藥順從性,有助於提高獨老女性的自我照顧知能,使其年老時不會那麼辛苦。

但,光有科技設計不夠,使用科技的是人。滕西華指出,長輩使用高科技的能力較弱,因為視力差、動作緩慢、認知受損,接觸3C產品的頻率低,這也是健保推出「健康存摺」卻下載率低的原因,「年輕人不去用,老人家不會用」,因此教育或社區必須建置輔助系統,否則單從科技發明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效益也有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