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道在鯤島探源ㄧ書(頁731)指出,明朝時為激勵抗清士氣普設關岳廟,鼓勵人民與部隊向關羽及岳飛看齊。到清代,清廷痛恨抗金名將岳飛斬殺無數清廷滿人(後金人)之先人(金人),所以,將關岳廟改成關帝廟,肅清岳飛信仰
東南亞最大關聖帝君雕像瞬間崩塌 如今獨留空支架
▲關聖帝君雕像崩塌前的對照圖。(圖/翻攝自網路)
東南亞最大關聖帝君雕像瞬間崩塌 如今獨留空支架 | ETtoday國際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2ymGqsE
位於印尼東爪哇,號稱東南亞最大的一座關聖帝君(關公)雕像,周四(16日)上午10點左右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崩塌。
一名家住在關帝廟面方的居民說,雕像崩塌前毫無徵兆,所慶倒塌的雕像碎片並沒有擊中附近的人或民居,事件中沒有人傷亡、也沒有財損。
當地警方已在雕像四周拉起封鎖線,並調查塑像突然倒塌的原因。跟該座雕像有關的關帝廟目前尚未回應此一事件。
該座關聖帝君雕像高30公尺。2017年落成時,當地伊斯蘭教團體曾對此表達不滿,認為關公對印尼獨立建國沒有貢獻,不能代表印尼文化。甚至有人指這雕座像影射「印尼政府被華人控制」,要求當局拆除
東南亞最大關聖帝君雕像瞬間崩塌 如今獨留空支架 | ETtoday國際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2ymGqsE
穆斯林想拆關公像 印尼總統府:不容破壞
分享穆斯林想拆關公像 印尼總統府:不容破壞到Facebook 分享穆斯林想拆關公像 印尼總統府:不容破壞到Line 分享穆斯林想拆關公像 印尼總統府:不容破壞到Google+
印尼總統府幕僚長德登(Teten Masduki)昨天公開表示,印尼民眾價值觀的改變,無法尊重和包容多元的文化差異,他也指出政府決不會容忍「破壞包容精神」的事件出現!(圖:雅加達椰子網)
2017-08-11 16:5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前,印尼東爪哇土班縣(Tuban)的一座關公像落成引發當地穆斯林團體不滿,並將它蓋上白布且稱「關公對印尼獨立建國根本沒有貢獻。」對此,印尼總統府幕僚長德登(Teten Masduki)表示,為了包容多元文化,政府不會縱容關公像遭到拆除與破壞!
《中央社》報導,印尼東爪哇土班縣(Tuban)有一座關公廟落成30.4公尺的關公像,其斥資25億印尼盾(約新台幣567萬元),建造的經費來自民眾對廟的自願捐獻,然而穆斯林團體深感不滿並發動抗爭。印尼總統府幕僚長德登(Teten Masduki)昨天公開表示,印尼民眾價值觀的改變,無法尊重和包容多元的文化差異。德登指出不同觀念、文化的人也可以和諧相處,人民也需有包容的價值觀,政府決不會容忍「破壞包容精神」的事件出現,若有人破壞雕像必繩之以法,「國家之前、人人平等」。
日前,當地的穆斯林團體對關公像提出許多負面評論,甚至有民眾懷疑這座關公像是華人掌控印尼政府的象徵。
對印尼建國沒貢獻!」 印尼穆斯林喊拆關公像
分享「對印尼建國沒貢獻!」 印尼穆斯林喊拆關公像到Facebook 分享「對印尼建國沒貢獻!」 印尼穆斯林喊拆關公像到Line 分享「對印尼建國沒貢獻!」 印尼穆斯林喊拆關公像到Google+
印尼蓋了超大關公像,引發穆斯林抗議。(圖擷自《雅加達椰子網》)
2017-08-08 13:0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關公落難!印尼東爪哇30.4公尺高「關公像」最近揭幕,引發當地穆斯林團體不滿,稱關公對印尼獨立建國根本「沒有貢獻」,並直言關公不屬於印尼,在關公像上蓋上超大白布以示抗議。
根據印尼媒體《雅加達椰子網》(Coconuts Jakarta)報導,印尼關公信徒斥資25億印尼盾(約合新台幣567萬元)打造關公像,也被「印尼世界紀錄博物館」認定是東南亞最高神像,不料關公像揭幕卻引發當地穆斯林的排華聲浪。
許多穆斯林質疑,關公像的建立透露出華人控制印尼政府等跡象的陰謀論,另外也有人質疑,關公像沒有取得合法建築許可就被建立。穆斯林團體用白布蓋住關公像,並要求當局將關公像給拆掉。
抗議者迪迪克(Didik Muadi)批評,關公不屬於印尼,因為關公對印尼獨立建國毫無貢獻,他認為關公像應建立在廟裡而不是廟外面的土地。他呼籲當局將關公像移除,否則抗議團體會自己動手處理
「對印尼建國沒貢獻!」 印尼穆斯林喊拆關公像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NhyJnP
兩岸宗教交流 福建關公金身全台巡安祈福
times.hinet.net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澎湖縣12日電)大陸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關帝廟關公金身,今天以宗教觀光交流直航來臺,將以近2個月的時間遶境全臺1000多座關公廟巡安祈福盛會。
福建東山縣關帝廟關公金身宗教直航,今天首站專船自金門駛抵馬公,重返數百年前渡海來臺的歷史足跡,並在馬公商港碼頭展開盛大的歡迎,包括縣長陳光復、前縣長王乾發與副議長陳雙全等都到場迎聖,並在東山縣關帝廟主委施朝暉等陪同膜拜。
澎湖地區以鎖港紫微宮和北極殿為接駕關聖帝君神尊,包括在地17座關帝廟分靈的神尊與委員都到場迎祖廟,並展開市區與環島的遶境祈福活動,16日轉赴高雄繼續宗教交流。
澎湖縣政府為增加兩岸兩地民間交流,此次福建省東山縣關帝廟進行宗教交流遶境祈福,讓宗教文化結合旅遊觀光的交流,吸引更多信眾朝聖及遊客參與,在秋冬季也帶來了觀光旅遊的效應。
福建省東山縣關帝廟,又稱為銅陵關帝廟、銅陵武廟,是臺灣眾多祀奉關聖帝君的分靈祖廟,文史記載建於明朝洪武20年(西元1387年),香火鼎盛。1051012
-----------------------------------------------
身價大PK!印度團結像打敗陸關羽像 自由女神排第三 - 國際 - 中時電子報
2021/9/4 湖北荊州古城的巨大關公像,出現「無頭」的情況,因為他正在進行搬遷,這尊高48公尺,重1200噸,造價65億台幣的關公,古城管理單位聲稱,是全球最大關公像。但2020年七月,官方先說是違建,到了10月,又說,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因此園區決定把它拆掉,移到別處,整個工程,預計得花上,6.7億台幣。 https://bit.ly/3kXp3U5
全球最大關公像落成!重達1200噸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fC3rqv
湖北建58米高全球最大關公像 總投資15億 耗費青銅1200噸! - 每日頭條
2021/9/4 湖北荊州古城的巨大關公像,出現「無頭」的情況,因為他正在進行搬遷,這尊高48公尺,重1200噸,造價65億台幣的關公,古城管理單位聲稱,是全球最大關公像。但2020年七月,官方先說是違建,到了10月,又說,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因此園區決定把它拆掉,移到別處,整個工程,預計得花上,6.7億台幣。 https://bit.ly/3kXp3U5
全球最大關公像落成!重達1200噸
2016年06月18日 15:01 莊晁權/綜合整理
關公銅像刻畫傳神。(圖/東網)
戰神關羽重現人間?號稱全世界最大的關公青銅像昨日上午在中國湖北荊州市揭幕,「荊州關公義園」也於同日正式開園。來自台灣、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的學者、關氏宗親等前來荊州,一睹開園及聖像揭幕的儀式。
關公青銅像由著名美術大師韓美林擔綱設計,凈高48公尺。(圖/東網)
關公青銅像由著名美術大師韓美林擔綱設計,凈高48公尺。(圖/東網)
根據了解,關公青銅像是由著名美術大師韓美林擔綱設計的,青銅像凈高48公尺,連同基座共58公尺,總重逾1200噸,僅關公手中的大刀就長達7公尺0,重136噸。青銅像刻畫傳神,在場民眾都感嘆說「根本關公在世!」
民眾見巨型關公銅像,俱感嘆道「是否關將軍再世?」(圖/東網)
民眾見巨型關公銅像,俱感嘆道「是否關將軍再世?」(圖/東網)
根據歷史記載,建安24年,劉備在漢中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州。隨後,關羽遭曹操、孫權派軍攻擊,敗走麥城,突圍時中伏,與長子關平同遭東吳將領斬殺
--------------------------------
走遍5大洲 朱正明弘揚關公文化
By 柯宗緯,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1日, 2017
大陸作家朱正明(中)昨來台宣傳新書《走遍天涯訪關公》,盼弘揚關公忠義精神。(柯宗緯攝)
台灣專版《走遍天涯訪關公》7月問世,大陸作者朱正明11日來台宣傳新書,他自幼與關公結下不解之緣,深受關公忠義精神感動,發願弘揚關公文化,30幾載走訪五大洲,更參與修復全世界最高的西藏關公廟,明年7月將開光。
朱正明故鄉「當陽」是關公長眠地,年幼時偶然聽聞《三國演義》英雄豪俠故事,被關公精神大為感動,長大要像關公一樣做個頂天立地男子漢。他認為,關公是中華文化的真英雄,透過辦攝影展、出書宣傳關公精神。
他直說,「關公的根在中國,但在台灣開枝散葉」,光是台灣就有700多家大小關帝廟,他在新書收錄1998年起,7度拜訪台灣各縣市金碧輝煌關帝廟、耆老等,採訪記錄36篇台灣特殊的關帝香火及鄉土民情。
他印象深刻的是,台北行天宮從香火鼎盛轉型為環保禁香,人們不再拿線香、祭貢品,反而以更加虔誠的心信奉關公。台南龍崎文衡殿則融入新意,大殿除有關公神尊外,更有電影復仇者聯盟中的英雄公仔們,讓年輕一代更能走進廟宇,達到傳承效果。
朱正明鑽研關公文化,成了另類顯學,在海內外獲邀舉辦關公攝影展,出版關公系列書籍。近日,他也前進全世界最高的關帝廟,位在西藏珠穆朗瑪峰、海拔4420多公尺高,參與修復宮廟、保存相關文物等工作,預計明年7月開光接受信徒朝聖,可望寫下歷史新頁。
http://140.131.110.231/taiwanese-ethnic-literature-%20and-culture/subhtml/c23_1.html
金瓜石勸濟堂關羽銅像-
關帝廟,又稱武廟、武聖廟、文衡廟、協天宮、恩主公廟等,是祭祀中國三國時代將領關羽的祠廟。而關帝之稱來自明朝皇帝授予關羽的「關聖帝君」封號。關羽為中國神明、聖賢中最多祠廟的一位。關帝廟不僅遍布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且在漢字文化圈內各地區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以至南洋地區如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尼等地也有供奉。今日僅在中國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或兼供關公的廟宇。每年關公節都會有多間武館到那表現。
關帝祠廟之起源關帝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cm8Wc6
武廟
中國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公家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的政治人物兼將領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1]。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的山西陽泉關王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王廟[2]。元代朝廷對各種宗教信仰兼收並蓄,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也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已遍布中國各地。由於民間傳說關羽死後「頭在洛陽,身在當陽,魂歸故鄉」,因此在洛陽、當陽及故里解州有規模較大的關帝廟,其中解州關帝廟規模最大。
清代,軍隊對關羽的崇拜達到極盛。不僅在關內各省,在藩部各地凡有八旗、綠營駐軍之處,也普遍修建關帝廟。蒙古庫倫、科布多城、烏里雅蘇台城,新疆伊犁、烏魯木齊,西藏拉薩等地都建有關帝廟供軍隊祭祀。在拉薩,關帝信仰與格薩爾融為一體,因此帕瑪日關帝廟又被藏人稱為格薩爾拉康。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有山西夫子之稱。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警察、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稱為文衡聖帝、文衡帝君。
扶鸞信仰中,有所謂的「恩主」信仰,「恩主」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台灣一般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從祀
關平(關平太子)
周倉(周倉將軍)
赤兔馬
各地關羽信仰
中國大陸
洛陽關林
依託關帝古陵建成的廟殿: 河南洛陽關林,厚葬關羽之首,這裏漢稱「關冢」,明稱「關王廟」,清道光年間始稱「關林」。林內翠柏森森,造像高大,關帝古林高10米,占地250多平方米,是海內外朝拜者心中的聖地。
當陽關陵位於當陽市城區西2公里處,是中國歷史上蜀漢名將關羽的陵墓。史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故當地民間流傳有「頭枕洛陽,身臥當陽」之說。關陵,原稱「大王冢」,墓建於東漢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陽太守王銖在墓前修築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廟宇。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關陵,占地45000平方米。採用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中軸線上,有八座古代建築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基。兩旁有華表、鍾樓、鼓樓、碑廊、齋堂、來止軒、聖像亭、伯子祠、啓聖宮、佛堂、春秋閣等。正殿大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禦筆「威震華夏」金字匾額壹塊。
荊州關帝廟雄踞在荊州古城的南紀門內。史料記載:這裏曾是蜀漢大將關羽鎮守荊州的府邸故基,關羽曾在這裏運籌帷幄,總督荊襄九郡諸事十年有餘,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關羽死後,這裏成了他後裔世襲江陵的襲地。到了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荊州城最早、最大的關廟在這裏建成,後因種種原因,古殿宇毀失殆盡。現在大家看到的關帝廟是1987年,經原江陵縣人民政府及國家旅遊局籌資,按清乾隆縣志載古關廟建築布局圖樣在原關廟遺址上複建的。
解州關帝廟:山西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是關羽家鄉,鄉人依祖墳立廟,稱「關王故里」,關帝殿、娘娘殿、聖祖殿簇擁在青煙翠柏之中。從關王故里西行10公里 ,有解州關帝廟,因廟貌古樸宏麗,且佔地 200餘畝,被譽爲「武廟之祖」。
東山關帝廟:位於中國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又常稱為銅陵關帝廟、銅陵武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掛香分靈入台的祖廟。
潮汕
汕頭達濠廠前街關爺宮 2009.7.29
在潮汕,關帝廟俗稱作關爺宮。關羽是忠義勇武的象徵,同三山國王、雙忠一樣具有守護一方平安的功能。
香港
在香港,雖然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但都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他們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
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以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最為有名。
其他關帝廟:
旺角雨傘運動關帝廟
沙頭角南涌協天宮
深水埗武帝廟
蓮麻坑關帝宮
荔枝窩協天宮
元朗輞井圍玄關帝廟
元朗舊墟玄關二帝廟
屯門掃管笏關帝廟
大埔樟樹灘協天宮古廟
西貢關帝古廟
荃灣關帝廟
大澳關帝廟
長洲關公忠義亭
澳門
早期澳門的商人在三街會館奉祀關帝。
臺灣
行天宮
在台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以往官定的武廟、移民或鄉里所立的關帝廟、私人所立的神壇將關羽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如台北市行天宮等。
所謂的「恩主」是扶鸞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灣所謂的恩主神祇一般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等神。因為五恩主以關雲長為首,因此台灣一般民眾亦直稱關雲長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臺灣許多地名源起關帝廟,現存者例如關廟區(臺南市)等。
著名廟宇:
台北行天宮
北投行天宮
三峽行修宮
頭城協天宮
礁溪協天廟
新莊武聖廟
桃園明倫三聖宮
龍潭南天宮
新竹關帝廟
古奇峰普天宮
苗栗玉清宮
日月潭文武廟
臺中南天宮
彰化關帝廟
鹿港南靖宮
四湖參天宮
四湖保長湖保安宮
斗六南聖宮
關廟山西宮
鹽水武廟
開基武廟
祀典武廟
後甲關帝殿
漚汪文衡殿
東照山關帝廟
高雄關帝廟
高雄市五塊厝關帝殿
高雄大義宮
高雄鳳山赤山文衡殿
內惟啟安堂
左營啟明堂
高雄意誠堂
鹽埕文武聖殿
前鎮鎮南宮
高雄鼎金聖何宮
高吉武聖殿
高雄明聖殿
屏東聖帝廟
車城鎮安宮
臺東鹿野協天宮
台東卑南文衡殿
花蓮聖天宮
花蓮玉里協天宮
澎湖縣西嶼大義宮
烏崁靖海宮
日本
神戶關帝廟
而據小松田直《圖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
神戶關帝廟
橫濱關帝廟
長崎關帝廟
函館關帝廟
和歌山關帝廟
京都關帝廟
大阪關帝廟
東京關帝廟
久米村關帝廟
------------------------------------
關公信仰初探--------------------------pdf----------------
劉緒端
回到 華人神學園地主頁
回到 劉緒端神學網站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一、引言
關羽從一介武夫到成為關帝──中國民眾普遍信仰的大神,影響之大,範圍之廣,神格之高,在中國古代人神中罕見。[1] 研究關公信仰的形成及其特點,對了解中國民間宗教有一定意義。
二、歷史裡的關羽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據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所載,關羽生於河東郡解縣,即今山西省臨猗縣境內。[2] 《三國志》對關羽的介紹只有九百餘字,其生平大概如下:
東漢末年,關羽亡命奔涿郡,當時劉備於鄉里招兵買馬,關與張飛往投,三人誓共生死,恩如兄弟,故有為後世傳為佳話的「桃園三結義」。官渡之戰前,曹操派兵東征,大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封其為偏將軍、漢壽亭侯。後來關羽掛印出走,仍投奔劉備,被派鎮守荊州。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令率眾攻曹軍。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聲勢一時無兩。後孫權襲荊州,關因驕傲輕敵,兵敗被俘。最後被殺於當陽(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
關羽生前最大軍銜只是「前將軍」,最高爵位是曹操給的「漢壽亭侯」,正史中的他只是一個失敗武夫,不單因自身不濟而身死,更累及蜀漢失去荊州重地,以致只能偏安一隅,成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國。
對於關羽的祖輩及家室,[3] 正史都語焉不詳,只肯定關羽育有兩子──關平和關興。關平與父一同戰敗被殺,關興也是年紀輕輕便離世。蜀亡後,關氏一族也隨著被滅絕。[4]
三、關羽的神格化過程
1. 神格化的開始
張志江認為關羽崇拜的始作俑者是孫權,在孫殺害關羽後,因害怕其鬼魂會作祟危害自己,便以諸侯之禮埋葬關。再加上關羽死後,擒殺他的吳將呂蒙不久即病逝。而被吳所奪回的荊州,當年又瘟疫流行。這些都不免使一般百姓對於關羽鬼魂顯靈作祟深信不疑,並對其誠惶誠恐,畢恭畢敬。[5] 但關羽崇拜並沒有因此而形成,史上所載供奉他的第一座廟宇,也要到他死後近二百五年(南北朝南陳光大年間,即公元567-568年),才在湖南當陽的玉泉山出現。[6]
至隋代,許多與關羽相關的神話傳說紛紛出現,特別是荊州、襄陽一帶,盛傳著不少關羽顯靈的故事。其家鄉解縣的關廟,也就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7] 全國各地也陸續建起關羽廟。
雖然如此,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並不太大,其性質尚在神、鬼之間。《北夢瑣言》便有這樣的記載: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也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慄,斯又何哉!夫喪亂之間,陰曆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隨之,關妖之說,正謂是也。[8]
這裡,關羽的惡鬼形象十分鮮明,與現今形象有很大的分野。要至宋代開始,關羽信仰才得到很大的發展。
2. 帝王對關羽的神格化
宋代君主多信道教,也熱衷於為民間鬼神加封晉爵。從宋哲宗開始,關羽便獲朝廷的封贈,並先由侯被追封為公,繼而由公封為王;封號也由二字增至四字、六字、八字,可謂官運亨通,步步高升,身份越來越顯赫,至最後成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9]
元朝皇帝雖篤信佛,但卻視關羽為佛教護法,更仿效宋朝,加封關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10]
明朝雖由於太祖朱元璋有「歷代忠臣烈士,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的祖訓,但至明中葉以後,全國上下沉溺於道教,明神宗更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把關羽進封為「帝」:「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大帝」,讓他與皇帝本人平起平坐。[11]
到了清朝,關羽的封號更多達二十六個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12] 至此,帝王對關羽崇拜的推波助瀾可說是到了頂峰。(見附表一)
3. 儒佛道對關羽的神格化
由於關羽信仰在民間日漸盛行,並得到皇帝肯定,士大夫也不再強調「子不語怪力亂神」,而取「神道設教」的方針,力圖將關羽納入儒家倫理體系裡。[13]
另外,在關羽成了國家祭祀的高級神祇後,佛道二家便爭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門充當擁法神。[14] 據說道教自稱,關羽受封於宋便是道家的引薦。清代錢曾的《讀書敏求記》一書引《漢天師世家》說,宋徽宗使張天師(張靖)召關羽除滅蚩尤,並封關為「崇寧真君」,說這是關羽受封之始。[15]
佛教則把關羽列為護法伽藍,至今有地方把關羽叫作「伽藍爺」。據佛教天台宗所說,隋朝智顗和尚在玉泉山建立精舍時,關羽請求受戒,寺成後關羽便為該寺伽藍(寺廟護法神)。[16] 此外,又有傳說禪宗北祖神秀因毁玉泉山關公祠,而對關作補償,讓他成為玉泉寺伽藍。[17]
4. 民間雜劇小說對關羽的神格化
宋元之際,由於雜劇和講史的蓬勃發達,像關羽那本來富於英雄傳奇色彩的史蹟,自然成為劇作家和歷史小說家大好的題材,於是乎關於關雲長的傳述,突然多起來,描寫也越虎虎生威,不像陳濤的《三國志》那麼平淡。[18]
(一)雜劇
元代雜劇中,以三國為主題的有四五十種。當中以關羽為主角,或者有關羽形象出現的,粗略統計有十六七種。[19] 其中著名的有關漢卿的《關大王單刀會》和《關張雙赴西蜀夢》等。[20]
元劇使關羽民間的形象趨向定型化:九尺身軀,三綹美髯,胭脂臉,丹鳳眼,卧蠢眉,俊鶯鼻,身跨赤兔千里馬,手持青龍偃刀。為神化的關羽更為偶像化,也為後來的小說準備一個標準的關羽形象。
(二)小說
若論小說對關羽信仰的影響,不能不談到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羅氏依據陳壽《三國志》,並大量吸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間傳說和講史話本、雜劇等資料,從新塑造三國歷史話。[21] 張志江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成功刻畫關羽的「義」和「勇」,使其成為關的獨特人格魅力。[22] 有助關羽成為婦孺皆知的傳奇英雄,成為關羽神格化的一個無可比擬的推動力量。
四、關羽信仰興起的原因
作為一個綿延千年的宗教現象,關羽信仰的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複雜的,但仍可粗略分為外在和內在因素兩種。
1. 外在因素
從上文可看到使關羽成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統治者的推崇
歷代統治者對關羽的封賜,目的明顯是利用關對民眾的影響,以鞏固他們的統治。為強化自己的管治威信,不少帝王甚至編造出關羽顯靈庇護的故事,以確立自己為「天命所歸」的統治者。[23]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重現實人生和人倫道德,政府向有「神道設教」的宗教思想和政策。[24] 對於民眾,關羽是忠貞的化身,是正義的代表。他對劉備的忠貞不二、勇武慣戰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範,尤其是強調君臣關係的「忠」的方面。故不斷為關羽加封,以起教化百姓之用。
由於帝王的不斷推波助瀾,使關羽的地位變得無比顯赫,成為國家祭祀的神祇和皇家的保護神,與「文聖」孔子齊肩而為「武聖」,而且奉祀的規格和頂禮膜拜的程度更甚於孔子。
(二)儒道佛的拉攏
關羽信仰的盛行在某程度上是得力於儒道佛三教的爭奪,關羽甚至如鄭土有所言:「成了三教合一中的網結點」。[25]
歷史上關羽的人品和行為,雖然並非人人稱許,[26] 但儒教卻因「神道設教」的思想,頗願接納民間不斷神化的關羽形象,並視之為「忠孝仁義」的道德規範,又甘願與道教合作,利用其勸善文書,以教化「下層民眾」。[27]
道教除了盡力抬舉關羽為大神外,為迎合歷代統治者「神道設教」的宗教觀念,道教以關羽的名義,藉扶乩方術杜撰了許多勸善書,大事宣講忠孝節義、禮義廉耻。[28] 游子安認為,善書的出現有助關羽信仰的普及。[29] 張志江也持相類看法,指出這些通俗道德教科書流行民間,起到了正統儒家經典所不能發揮的作用,故深得歷代統治者讚賞,為關羽信仰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30]
至於佛教的拉攏,張志江指出,一定程度上也使關羽的地位提高了:「脫離了染祠淫祀的行列,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佛教的殿堂,在人們心目中不再是邪神厲鬼,其神格日益趨向於善」。[31] 另外,藉著佛教勢力,關羽信仰也便能迅速向全國擴散。
(三)民間文人的塑造
英雄崇拜是古今中外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現象,從魏晉南北朝起,關羽在荊州等地老百姓心中,便已是勇武威猛的化身。至宋代,隨著三國故事的流行和皇室的推崇,關羽的事迹更為全國上下所熟悉。元朝時,由於受外族統治,漢人備受歧視壓迫,渴望英雄的出現,以解救民間疾苦,這種思想便藉著雜劇戲曲表達出來。關羽這個早被傳頌,又為元政府接納的傳奇人物,便更為雜劇作家所喜用。[32] 至明代羅貫中筆下的關羽,除了作者妙筆生花的描述外,更是集千多年來民間創作之大成,成功使關成為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武神。[33]
2. 內在因素
關羽信仰的形成,不能忽略的是關羽本身擁有的內在本質,使他成為中國人甘於膜拜的人物。
(一)關羽的勇猛
關羽的勇猛是眾所皆知的,《三國志.關羽傳》有這樣的記載:「[袁]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上文已說過,英雄崇拜的中外皆有的現象,每當亂世,民間總寄望英雄出現,保家衛國。勇猛如關羽,便成為動蕩之中,民間的膜拜和供奉對象。
(二)關羽的忠貞不二
關羽對劉備的忠貞不二,使他成為「忠」的典範。劉備與關既有君主關係,又是朋友,《三國志.關羽傳》記述關羽身在曹營時,仍心懷故主,得知備在袁紹那裡,便「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這種既忠於君,又忠於友的行為,符合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要求,更是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忠」的美德,故關羽能成為社會所共識的楷模,並最終被推上了神位。[34]
(三)關羽的義氣
鄭土有和黃華節都不約而同的認為,「義氣」是他成神的最主要原因。關羽對劉備不單有君臣之忠,更有兄弟之情和朋友之義。這種「情義」正是社會各階層都需要的一種團結力量,對無權無勢的下層社會民眾,尤為重要。經《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大肆渲染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便成為「義氣」的典範,關羽更是集合了勇、忠和義,成為典範中的典範,故備受統治者、上層士大夫和下層百姓的崇拜。[35]
六、結語:對關羽信仰的反思
從上述研究,可清楚看到關羽信仰是中國古代上層和下層社會共同創造的一個造神運動。當時,除了一般敬鬼祭神的因素外,不難看到關羽的被升上神位,是充滿人的實際需要,就如黃華節所說,關羽是「被後人拿完美的倫理質素,黏傅在不甚完美的本有人格上,成為一種崇高德性的象徵,才躋于帝位成聖的。」而這項成聖工程不是出於一人之手,而是「許許多多的所謂『下流社會』的人物,都來參與這一項巨大的雕塑工作。」[36]
在上層強調忠君,下層強調對朋友的義[37] ,雙方各取所需的情況下,關羽便被擺放在神的行列,而且越捧越高,成為一位香火特盛的高級神祇。
關羽信仰所強調的「忠」和「義」,對維護社會秩序和構建倫理體係,是有一定的安定團結作用。這種影響甚至遠至海外華僑群體,關羽成為了他們身份認同的一種精神支柱。[38]
然而,這顯而易見的、充滿人為因素的造神運動,卻大大減低關羽作為神的真實性。這種人造的民間神祇所反映的,是中國人對信仰本身的輕視,對鬼神的膜拜是出於現實考量,多於對生命終極的追求。故此,縱使我們多不願接受中國人宗教觀淡薄的看法,關羽信仰的出現又卻在某程度上支持了這觀點。
另一方面,關羽信仰也反映出中國人對完人的渴求。就如黃華節所言,千百年來,中國人不斷把心裡完美的倫理質素,加在關羽身上,並把他建立成自己膜拜的對象。[39] 縱然知道這種完人難以在現實中出現,卻又不願在無望的現世中放棄希望。在這裡,卻又表達出中國人對宗教的堅持。關羽信仰讓人看到中國人的宗教觀是充滿矛盾,徘徊於現實與理想間的追求。
參考書目
Chin, Frank. Dona1d Duk.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 1991.
呂宗力、栾保群著。《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宋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周宗廉、周宗新、李華玲著。《中國民間的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中國民間文化叢書。二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2。
張志江著。劉魁立、張旭主編。《關公》。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陳濤。《三國志》。http://zh.wikisource.org/wiki/三國志/卷36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二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鄭土有著。劉錫誠、宋兆麟、馬昌儀主編。《關公信仰》。中華民俗文叢。二版。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中國民俗叢書4。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附表一、歷代皇朝對關羽封賜簡表:
朝代
爵位
時間
封號
東漢
侯
景耀3年(206年)
壯繆侯
北宋
公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王
大觀3年(1108年)
胎烈武安王
宣和5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建炎2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淳熙14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天曆元年(1328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帝
萬曆22年(1594年)
神宗朱翊把關羽進爵為帝
萬曆42年(1614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大帝
清
順治元年(1644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歷嘉慶、道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鄭土有:《關公信仰》,頁60-61)
[1] 從關廟數目的多,可反映其信仰影響之廣。關帝廟被喻為是天下廟宇之冠,(馬,222)在中港台,以至海外各地皆有臨立。北京最多的廟宇便是關帝廟,清朝是北京城內外達到二百多間,佔全部廟宇的十分之一。台灣也有關廟一百六十多間。見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2),頁221-222;燕仁:《中國民間俗神》,中國民俗叢書4(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頁243。
[2] 張志江著,劉魁立、張旭主編:《關公》,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頁2。
[3] 關羽父輩的記載一直沒有史料流傳,但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才由解州知州王朱旦突然發表《漢前將軍壯繆侯關聖帝君祖墓碑記》,宣布發現關羽祖父、父親的名字、行迹等。見張志江:《關公》,頁10。
[4] 據《三國志.關羽傳》所載,關平被殺,無子嗣。關興一支傳至嫡子關統,關統病故,無子嗣;以關興庶子彝續封,後為龐會於蜀破時,盡滅關氏家。
[5] 張志江:《關公》,頁109-114。據《三國志.關羽傳》的注引《吳歷》所記:「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6] 鄭土有著,劉錫誠、宋兆麟、馬昌儀主編:《關公信仰》,中華民俗文叢,二版(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頁84。
[7] 同上注,頁85。
[8] 呂宗力、栾保群著:《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477。
[9] 宋代對關羽晉爵、加封和賜額有六、七次之多。最早一次是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賜玉泉關羽祠額曰「顯烈」。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進爵一等,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進封武安王;同時令從祀武成王廟。宣和五年(1123年),加號「義勇」。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加號「壯繆」。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加號「英濟」。終宋一代,關羽被累加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見張志江:《關公》,頁134;呂宗力、栾保群著:《中國民間諸神》,頁478。
[10] 張志江:《關公》,頁136。
[11]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頁221。
[12] 清初沿用明代封號,順治九年(1652年),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但後來不斷給關羽加封號,前後共十次之多: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號「靈佑」。嘉慶十九年(1814年),加號「仁勇」。道光八年(1828年),加號「威顯」。咸豐二年(1852年),加號「護國」;次年,又加號「保民」。咸豐六年(1857年),加號「精誠」;次年,又加號「綏靖」。同治九年(1870年),加號「翊贊」。光緒五年(1879年),加號「宣德」。見張志江:《關公》,頁162-165。
[13] 同上注,頁132。
[14] 即使後來的清朝皇室信仰喇嘛教,但在北京雍和宮的喇嘛廟裡,就有關帝殿,供奉著關羽的銅像。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頁222。
[15] 正史並沒有封關羽為崇寧真君的記載,這可能只是道教以關之名抬高自己地位。見周宗廉、周宗新、李華玲著:《中國民間的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頁93。
[16]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頁237。
[17] 周宗廉、周宗新、李華玲著:《中國民間的神》,頁93。
[18]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二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頁92。
[19] 張志江:《關公》,頁82。
[20] 黃華節認為,關漢卿的《關大王單刀會》把一個剛愎傲睨,好大矜功的紅臉英雄,寫得虎虎如生,英氣勃勃。此劇一出,大大抬高了關羽的地位。見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頁92。
[21] 劇統計,《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故事中,涉及關羽的有五十多則,其中以他為主角的有差不多二十則,僅次於諸葛亮。見張志江:《關公》,頁97。
[22] 同上注,頁108。
[23] 如宋徽宗與張靖編造的關羽制伏蚩尤;朱元璋編造關羽率十萬陰兵助其在鄱陽湖破陳友諒兵;明成祖亦宣稱在北征本雅失里時,關羽曾顯靈引路。見鄭土有:《關公信仰》,頁62。此外,清嘉慶帝更於「癸酉之變」個多月後,突然發上諭,宣稱關羽顯靈嚇敗亂事的天理教徒,以修補皇權的威信。見宋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265-271。
[24] 「神道設教」的觀念由來已久,宗教祭祀早於春秋戰國時代,便被視為教化的工具,《禮記.祭統》說:「崇廟神稷,則子孫順考」、「祭者,教之本也」。《禮記.祭義》又說:「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神道設教」的特色就如張志江所說:「不特別追究鬼神世界的真實價值和個人靈魂的終極解脫,而著重宗教的社會功能,特別是倫理教化作用。……『神道設教』的宗教思想概括了中國古代對宗教社會本質的基本觀點,體現了宗教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根本價值,就此而言,『神道設教』堪稱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倫理教化政策。」見張志江:《關公》,頁222。
[25] 鄭土有:《關公信仰》,頁66。
[26] 對關羽有最中肯描述的陳壽,在《三國志》中便只將關寫成一個功罪參半的武人,甚至記載了他與曹操爭女人的故事,絕對不是甚麼了得人物。黃華節更有這樣的評論:「關公四達德──忠義仁勇,除了仁字有別解,義字有很深涵義外,其餘都未臻美玉無瑕的程度,而驕氣凌人,尤為致敗的根源,自毁雄視一世的英名勳業,且動搖蜀漢的國本。所以無論從那一個角度去看,都夠不上堪與萬世師表的『文聖』孔夫子分庭抗禮,躋登『武聖』的崇高寶座。」見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頁88。
[27] 1933年廣西的《同正縣志》有這樣的記載:「縣屬僻處荒遠,而道、釋、巫三種,所在多有。道則專為祈雨、救蝕,廟堂建醮,喪家禮懺......至《關帝明聖經》《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書,則儒而好善者亦多誦焉。」見鄭土有:《關公信仰》,頁66。
[28] 這情形至今仍存在,並成為個別地方關羽信仰的一個重要內涵,如筆者曾到訪香港九龍塘的道觀省善真堂,裡面便放滿不少藉著所謂扶乩而成的勸善書,當中與關羽有關的便有四種:《冥罰淫律 關聖帝君戒淫經》、《桃園明聖經》、《關帝明聖經誦本》和《關聖帝君救劫文》。
[29]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頁126。
[30] 張志江:《關公》,頁125。
[31] 同上注,頁124。
[32]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頁92。
[33] 張志江:《關公》,頁108。
[34] 鄭土有:《關公信仰》,頁45。
[35] 同上注,頁45-49;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頁215-223。
[36]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頁90。
[37] 同上注,頁223-225。
[38] 趙健秀(Frank Chin)便是一個好例子。這位出生於加州的華裔美國作家,以建立華裔美人的主體論述為己任,早年對中國和西方文化都持強烈批判態度。但到八十年代,他卻開始轉回傳統,重新閱讀中國古典作品如《三國演義》、《水滸》等。1991年,趙出版小說《唐納德﹒杜克》(Dona1d Duk),追溯華工於美國西部修築鐵路的歷史,當中,他便借關羽來塑造和突顯華人的英雄形象。見Frank Chin. Dona1d Duk.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 1991)。
[39]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頁90。
--------------------
十一、新竹關帝廟關公信仰文化 莊守義撰稿/101.5.13
地址:新竹市東區南門街101 號
1、前言 新竹關帝廟創建於1776 年,由當時的淡水廳同知王右弼所倡建。1871 年淡水廳同知周武濂目睹關帝廟年久失修,而當時國庫空虛,公費無法支應,進而勸地方 人士自行募捐整修。日治後期廟產被徵收,光復後,由張式榖、張克繩等人捐獻廟地,於1949年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重新整修,1967 年又再度重修,成為 今日所見的廟貌。本廟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而使得廟宇顯得較為莊嚴肅穆;廟 門不同於其他廟宇,不但門上沒有畫門神,而且還有突起的門釘,本廟的木雕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特別是吊筒的豎材雕刻展翅的飛天雕 像,別具風味。此外,廟中 匾額多為軍方所贈,充分顯現其武廟的性格,廟中柱聯均為新竹文人所題,極具地方特色。
2、新竹關帝廟宇文化
關帝廟的歷史文化
新竹關帝廟,位處新竹市南門路,為坐北朝南之廟宇,其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街屋型廟宇,且關帝廟之三川殿為三開 間、假四垂及三川脊屋面,籍以強調入口的神聖性,其空間序列包含了廟埕、三川殿、中庭、過水廊、正殿、後庭過水廊及後殿廟埕,前有戲台、側邊有金爐,左右 則配置禮門及義路,主祀關聖帝君,從祀宋朝名將岳飛,後殿配祀文昌帝君,因從祀岳飛,於新竹市改制前,且稱新竹縣武聖廟。現存的新竹關帝廟朝南偏東,為面 闊三 開間三進兩廊佈局的廟宇。現廟埕前設有鋼筋混凝土造戲臺,稱為「忠義臺」。廟埕前之出入巷道,設有左右山門,分別為龍邊「禮門」,虎邊「義路」,關帝 廟三川殿之臺基前有砂岩的老抱鼓石一對,應為早年的遺跡。前殿開有三門,門板採用門釘,雙扇合計一○八個,屬北方廟宇常見樣式,並非閩南地區常見的彩繪施 作作法。殿內石牆嵌有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 年)所立的〈萬世留芳碑〉及民國六十五年、七十六年的修建碑記。新竹關帝廟之棟架結構特殊,通樑截面差距 頗大,大通幾乎為二通直徑的兩倍。正殿神龕供奉關帝君像,懸有「萬世人極」方匾乙幅。後殿曾為聖祖殿,歷經幾次修建後,改奉文昌帝君,左次間設大魁殿,右次間立崇聖祠。中央神龕上懸有「孝友文章」匾。殿前中庭設有風水池,廟身周邊之附屬建物尚有廟身虎邊建有鋼筋混凝土造之忠義堂,作為廟務人員工作休憩空 間。創建後的新竹關帝廟,曾經多次修建,規模最大且影響整體佈局為同治十年(西元1871 年),係由地方紳民捐貲倡建。
新竹關帝廟
下載自行政院文建會
關帝廟的建築文化
目前所見的關帝廟於1952 年重修,及後來修繕的結果,本廟是一座具有三殿的大廟,面寬有三開間;中央為大殿, 是奉祀主神的空間;後殿又稱為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廟的前方有一座戲臺,稱為「忠義臺」是演戲酬神的場地,旁邊還有一個較小的廟,稱為「部將祠」,裡面 供奉的是關帝爺的座騎「赤兔馬」。本廟外表與一般廟宇相似,但細看之下卻有許多的差異,特別是三川殿的牌樓面,各部裝修均精彩,值得仔細觀察。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而使得廟宇顯得較為莊嚴肅穆,也不像一般廟宇的花俏。廟門不同於其他廟宇,不但門上沒有畫門神,而且還有突起的門釘,門釘原本是為了遮掩門板上的釘頭,後來演變成為具有象徵性的裝飾物,在清代只有宮殿、孔廟及武廟可以使用這樣形式的門,由此也可看出本廟的官廟性質。雖然沒有太多的裝飾,不過,匠師的手藝均表現在木雕上,正門兩側麒麟堵上的螭虎爐木雕,以及門印上雕著福、祿、壽、喜等字,即可看出木雕師傅的雕工具有相當 的藝術水準;大木結構上的獅子斗座、雀替、螭虎拱、垂花,以及通樑之間的獅子、獅球、南瓜、水果等木雕,其雕工精緻,布局及題材均令人目不暇給,獅子斗座 的背面雕成一隻螃蟹,即是很巧妙的組合,有科甲的象徵意義。特別是吊筒(垂花)豎材上所刻的飛天雕像,別具風味。
關帝廟的信仰文化
關帝廟所奉祀的主神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人,紅面、長髯,威武的外表是他的形象。唐代以前,關羽對於民間信仰並無重大影響,直到宋代,祭祀 關羽的廟宇才逐漸在各地普遍建置,並且隨朝代而對關羽有不同封號,如宋徽宗時封忠惠公、武安王及義勇武安王;南宋時又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明代稱漢前 將軍壽亭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到清代賜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協天伏魔大帝、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而臺灣則有關聖帝君、關公、關帝、關雲長、關老爺、關帝爺、武聖、武聖帝君、文衡聖帝等等稱號。民間俗稱的「關公」、「關聖帝君」原為儒家所敬仰為聖,佛教崇為護法,道教稱為協天大帝,主察人間善惡,為儒、釋、道三教的共同神衹;並逐漸演變為民間信仰,如軍人奉為武神,商人敬為財神,唯關聖帝君,相當罕見。後殿供奉文昌帝君、朱衣公、魁星公、倉頡夫子、關聖帝君先代神位。
3、新竹關公信仰文化
關聖帝君(?-219)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諡「壯繆侯」。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歷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美髯,人稱「美髯公」。中平元年(184),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與其相談,甚為投機,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接著他隨劉備和張飛一起轉戰南北,參加數十次大小戰鬥,從來都不怕艱難。劉備顛沛流離,他也從無怨言。建安元年(196)劉備投奔曹操後,一次與曹操外出打獵,在眾人散開後,關羽曾要求劉備準他殺掉曹操,劉備沒同意。建安四年(199),劉備反曹,逃至徐州,由關羽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逃後不知去向。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對關羽甚為親近,拜為偏將軍。又讓張遼去了解關羽的真正想法,關羽明確地說:「我確實很清楚曹公對我很好,但我曾受過劉將軍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將軍,不過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來報效曹公。」曹操知道後,深感關羽很講義氣,也沒有追究。官渡之戰前,袁紹派大將顏良率軍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太守劉延,形勢危急。曹操派張遼與關羽為先鋒,前往解救。到了陣前,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麾蓋,即策馬速衝上前,斬顏良首級。大破顏良。曹操知道後,為留下關羽,上表漢獻帝封關於為漢壽亭侯。建安五年(200)底,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賞賜,留書,掛印告辭而去。曹操的部將們都主張追擊關羽,但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追了。」關羽在汝南找到了劉備,又隨劉備轉戰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憑藉關羽,張飛,趙雲的武力,趕在東吳之前,收復了江南諸郡,劉備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約一年後又調諸葛亮等入蜀,獨留關羽坐鎮荊州。建安二十年春,孫權向劉備要荊州不成,便派呂蒙奪取了長沙,桂陽二郡,并圍攻零郡。同年五月,劉備率軍五萬到荊州,欲奪回二郡,令關羽率兵三萬到益陽。這時,東吳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又用計騙降了一直堅守零陵的郝普,佔領零陵郡。東吳大將魯肅也率軍屯益陽。魯肅在益陽時,邀關羽相會,關羽按約將軍隊停與百步之外,只帶二三各隨從單刀赴會,並全身而退。此後東吳一直想攻佔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將于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洩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曹操命人寫成文字,用箭射到關羽營中。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關羽失荊州的原因很多,當時丟下東吳這個主要的對手不顧,去進攻曹軍,犯了方向性,戰略性的錯誤。同時諸葛亮的「東和孫吳」的戰略有關。而關羽的一生,最重情義,誓言。自年輕時投奔劉備,便終生不變初衷,至死不渝。他是我國「義」的典型。
關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當成是護法。道家儒家把他當成是「忠義」的象徵,尊稱為「關聖帝君」。至今,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仍香火鼎盛。
4、結語與心得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如平日出征,則祭拜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朝,官方崇信的武神為中國式的北方真武上帝,甚至以真武上帝的顯靈事蹟,代表明成祖即位的合法性。
自清朝以來,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
論關公信仰與儒釋道的關係〈轉載〉
148玉皇大天尊「關聖帝君」寶經合冊
論關公信仰與儒釋道的關係〈轉載〉
關公信仰是中國民間最普遍、最典型的神人信仰。關公信仰的緣起與佛教的廣泛傳播有直接關係;關公神格的不斷提高是以道教的製造“神跡”並與崇道皇權互動為驅力。而關公信仰的真正勃興在於中國傳統士大夫視關羽為英雄,在民間不斷強化英雄崇拜觀念的結果,反映明清以來國家意識對地方社會的影響與覆蓋。
鄭 鏞
(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 福建漳州)
摘要:
中國民間對於關公或關帝、關老爺的崇拜是典型的神人崇拜,其影響之深廣甚至超過了其他各路神靈。關公信仰的嬗變反映了明清以來國家意識對地方社會的影響,即以“三綱六紀”為核心的正統文化觀念對民間的覆蓋。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闡發關公信仰與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正統觀之間的關係。
一、關羽的神化與佛教之關係
關羽由三國時期的名將歿後顯聖而神化,始作俑者為佛教徒。最早推關公入神界的傳說是有關湖北當陽玉泉寺 關公顯聖的傳說。玉泉寺 在玉泉山東麓,始建於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由普淨禪師結茅於此,這時關羽隨劉備起兵不久,而此時佛教傳入中國已有整200年的歷史。又二十一年,關羽退敗到離玉泉山不遠的臨沮被殺,死後孫權將其首級獻與曹操,曹以諸侯大禮厚葬其骸於該寺附近成陵。該寺傳至隋開皇十二年 (西元592年),又歷時373年,出現了關公顯聖的傳說。見諸文本、影響廣泛的當為董侹的《貞元重建廟記》: 玉泉寺 在覆船山,東去當陽縣三十里,叠嶂回擁,飛泉迤邐。信金人之淨界,域中之絕景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將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
將軍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人。公族功績,詳於國史。先是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臺,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云“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號雷虩,前山巨嶺下湮,澄潭壞,材叢僕周,備其上輪奐之用而無乏焉。
唯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欲避其銳,孔明謂之絕倫。其於徇義感恩,生死一致,斬良擒禁,此其效也。嗚呼,生為英賢,殁為神明,精靈所托,此山之下,邦之興廢,歲歲豐荒,於是乎哉!
昔陸法和假神以虜任約,梁宣帝咨神以王,聆其故老,安可誣也。至今緇素入寺,皆若嚴宮,在旁無敢褻瀆。荊南節度使工部尚書江陵尹斐公,政成事時,典從禮順,以為神道之教,依人而行。攘彼妖昏,佑我庶蒸,而祠廟墮毀,廞縣斷絕,豈守宰牧人之意耶?乃命令張僓始經其事,爰從舊址,試展新規。欒櫨博敞,容衛端肅。唯曩時禪坐之樹,今則延袤數十圍矣!神明扶持,不凋不衰,胡可度,初營建之日,白黽出於新撟,若有所感。寺僧咸見,亦為異也。
尚書以小子曾忝下介,多聞故實,見紀事,文豈足征?其增創制度則列於碑後。
——唐•董侹《貞元重建廟記》
嗣後又有宋代張商英的《重修關帝君廟記》,南宋志盤的《佛祖統記》等廣為傳佈,影響甚巨。以後元代劇作家關漢卿又寫了關張魂歸西蜀顯靈托夢的雜劇,直至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更詳細地描述了《玉泉山關公顯聖》等神化關羽的情節,普遍為世人所接受。早在《三國演義》渲染關公在玉泉山上空雲端向當時的普淨禪師顯聖的傳說之前,隋唐時已經傳言天臺宗祖師智顗大師於隋文帝楊堅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在當陽玉泉寺 旁的金龍池(今稱珍珠泉)月夜遇關公關平父子。年長而美髯豐衣者對智顗大師說自己是漢前將軍關某,身旁年少者為子關平,戰亂而死後,奉天帝之命主鎮玉泉山。同時還問智顗大師“何在住足? ”師答曰欲立道場。於是關公以神力幫助在此山建立法門,並自願任該刹護法伽藍神,並傳說智顗大師就關公顯聖做護法神事還稟告了當時的晉王楊廣。後又傳說唐代禪宗北宗創始人神秀於唐高宗上元二年(西元675年),在玉泉寺 建道場時,也曾聽當地鄉民說關公顯聖之事,神秀拆毀了顯聖祠,於是烏雲密佈,關公於雲中躍馬橫刀顯靈,並向神秀述說了往事,於是神秀在當地建寺奉關公為本寺伽藍護法。據佛教史料,神秀於玉泉寺 傳法多年,弟子頗眾,影響深廣,曾被武則天召至洛陽、長安親加禮拜,圓寂後被唐中宗賜諡號為“大通禪師”。關公的顯靈傳說附會到神秀身上增加了佛教神化關公的可信度。更有甚者,佛門在傳說關公做護法神時,是在受了智顗大師的五戒後才告功德圓滿的。
對把關羽當成佛教寺院的護法神-伽藍,明代以來許多儒家學者並不領情,甚至直斥為妄語。關羽在國人心目中是一代英傑,怎能為“夷教”看家護院?的確,佛教中的伽藍神地位並不高。大雄寶殿兩旁常有東西配殿,東殿一般為伽藍殿、西殿一般為祖師殿。伽藍殿是梵文音譯“僧伽藍摩”的簡稱,意譯為“眾園”,音兼意譯為“僧園”。原指修建僧會的基地,轉為土地、建築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伽藍殿供守伽藍土地的神像,古時又稱土地堂。最初供施造祇園精舍的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也供十八位護伽藍神。在《釋氏要覽》卷上載有十八位伽藍守護神的名號,實際上有的原只是古印度次大陸神話傳說中的小神,佛教勃興後被吸納改造為守護神。中土化的佛教教派天臺宗高僧智顗為了爭取信眾,傳播教義竟然將關羽“歸佛”並當成伽藍神,的確令人啼笑皆非。尤為詭異的是,關羽是土生土長的華夏人,成神也是漢人之神,故玉泉等寺並沒有將其與十八伽藍神混雜,而是在殿中另設一小龕供奉、讓關公受“特殊待遇”,殊為不通。所以,明代理學家張邦濟專門作了一篇文章《伽藍考辯》,對關羽被佛教神化成伽藍神進行辨析,尤可回味:
伽藍者,佛氏之護法神號也。世皆以義勇武安王為之。王,漢將軍也,盡忠帝室,歿為神明,去今千有餘歲,猶有生氣,多顯功於天下。後世世歷代各崇褒諡:宋宣和間封義勇武安 王,今因焉。
愚讀書常寄居山寺,每見佛堂側必有王像,人皆以伽藍稱而莫知所自。問之僧人,亦無知者。及觀當陽廟碑,始知出自陳僧智顗口。言彼於光大中自天臺歸,遙見當陽山色如藍,上有紫雲如蓋,以為勝地,乃入山尋之,夜見怪物千狀,有大神人美須髯者,自稱漢將軍關雲長也,相語甚悉。且曰:“感師道行,願舍此山作師道場,永護佛法。”其事遂肇於此。嗚 呼!可異也哉!夫人與天地本同一理,初不可以大小論。然人之所以為人者,心也;心之所以為心者,理也;理之所以為理者,正也。唯牿於形氣之私,是以小耳。苟能以正而盡其理,以理而盡其心,則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斯其所以生則為聖為賢,而浩然之氣充塞天地;歿則必為神明,而焄蒿悽愴,萬古不磨,與天地相為悠久,此因理之所必然也。
愚嘗自王之心而觀之:當三國鼎峙之時,曹操睥睨中原,孫權據有江左,皆漢賊也。其凶威虐焰,較之先主勢嘗百倍。當時海內之士,利其富貴,靡然從之者眾矣!而王獨擇於所事, 必歸先主,不以險阻流離二其心,幾成大業。蓋以先主帝室之胄而不忘乎漢也。此王出處之心正矣! 觀其報效曹公而封還所贈;絕交仲謀而不與為婚,此王辭受之心正矣!其嘗曰:“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內。日在天之上,普照萬方;心在人之內,以表丹誠。”此又王之所以制行之高,風節之著,而歿所以為神明者也。故孔明稱其絕倫逸群,曹操歎其天下義士,史所謂有國士之風。非是所養之定所見之真而能然哉?
顗生於其時,王豈不知所擇而肯稱之為師,使佛而生於其世,王豈不審其人而肯求為護
法者乎?且王之生也,好觀《左氏春秋》,《春秋》之法,先正名分,貴夏而賤夷,重義而輕利, 凡王之所歷時者皆真所深得焉者也。 況佛,西域人也,不識我國人倫之道,彼所謂教,夷之教也;彼所謂聖,夷之聖也。故韓子言“其人已死,其鬼不靈。”而顗則佛之徒矣,曾謂王之心,不知佛與顗為何如人也哉? ! 夫天下事昧者倡之,君子察焉,眾所好惡猶不可聽,而況出於妖僧一人之口,而詎可為天下萬世所公信耶?然顗之意,蓋見彼佛無靈,假王之威以俱人心,故敢為是說耳。遂使天下後世無知之人,皆謂以王之為人如此,為神如此而尚從於佛也,吾人可以不敬佛哉?殊不思使王生而不知所從也,則王之歿而佛從也。若使王果於從佛也,吾恐王之心亦惑矣,斯亦佛焉而矣,則其不靈也亦宜。若王之有感必通,而英靈義烈,凜凜耿耿,萬世若生,則王之不從佛也尤必可信。
愚也生茲蒲阪,密王故里,感王忠義常存慕德之心,慨世迷蒙,故切闡幽之辨。
明•張邦濟《伽藍考辯》
史實說明,佛教雖然有神化關羽的第一功,但其神號不顯赫、神格不崇高,不為國人所普遍認同,只能表明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附會與涵攝的張力。
二、關公的崇拜與道教之關係
自魏至唐,道教對關公並不是很在意,宋以後,道教徒才拿其說事,並最終將其衍化為道教中的天神。
清代學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一五錄有《北夢瑣言》一則,記關公在咸通亂離後率鬼兵入城之事,又錄宋郭彖《睽車志》所載關公寄書事。據此,唐宋間關公顯靈時也不過是一鬼將形象。北宋時,哲宗、徽宗等皇帝崇道,朝野開始有意識地制造關公神話,並與道教扯上了關係。影響最大的是關公鹽池斬妖的“神跡”。元代文學家胡琦曾著有《解池斬妖考辨》, 引經據典,繪聲繪色地以“古記云”開頭對這則故事進行演繹,姑以語體文轉述之: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解州官員奏稱當地鹽池的水可以大量熬鹽,能收稅以助國家開支。但近來水少鹽減,實為災異,不該隱瞞,如實上奏。皇帝派使臣去查核,使者回京後奏道:“臣在解州見一老者,自稱是城隍,要臣轉奏陛下:‘鹽池為患的是蚩尤!’言畢不見蹤影。”皇帝很奇怪,也很懷疑,問到身邊大臣,都說災害發生都有神靈在主持其事。皇上便命大臣呂夷簡到解州鹽池去祭祀。夷簡夢見神人身披鐵甲怒氣衝衝地說:“我是蚩尤!上帝命令我主宰鹽池,現在天子為我的仇敵軒轅黃帝立祠堂,我為此不平,所以讓鹽池斷水,警告你們,不解決此事,我要你們受患無窮! ”呂夷簡把夢中的事上奏天子,侍臣王欽若說:“蚩尤是邪神,萬歲請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去消滅他,不足為慮。”皇帝將張天師請到大殿商討對付蚩尤辦法。天師奏道:“古代忠烈之士死後成神。蜀將關某忠勇絕倫,陛下禱告而召見之,使他去討伐蚩尤必勝無疑。”皇帝問:“關某在何處享受香火? ”天師對答:“在荊門玉泉山!”皇帝聽了天師的話,令天師在宮中畫符燒去。一會兒一位美髯丈夫披甲佩劍浮空而下,拜於階前。天師發佈命令:天子要君侯去斬蚩尤!”美髯丈夫答道:“臣怎敢不奉詔書呢?等臣會齊獄瀆陰兵,助臣為陛下滅妖! ”言罷忽然不見。左右官員,無不歎為奇跡。某日鹽池上烏雲怒湧,雷鳴電閃,地動山搖,附近居民驚恐不已,但聽得空中金戈鐵馬廝殺聲大作。久之,雲散日出,天朗氣和,池水澄清如昔。解州守臣王忠上表奏聞,龍顏大悅,遣使致祭,又降旨要地方官修建關羽廟,歲時香火不斷。《廣見錄》一書說,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宋崇甯中應詔平妖,四次進京朝拜。皇帝封為“虛靜先生”,享受中散大夫待遇。
另一個故事版本出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云:宋真宗祥符五年軒轅帝下降來認後裔,趙宋帝有了這樣一位始祖,自然可以和唐王朝以老 子為祖宗比美了。然而這事卻引出了一場災難,曾與軒轅爭帝的蚩尤,聽說趙宋帝建軒轅殿,大怒,攻竭鹽池之水,非要拆除聖殿才肯甘休,於是張天師舉關公討蚩尤,關公果然不負厚望,一戰功成,封為武安王。宋徽宗時加封尊號曰“崇寧至道真 君”。
兩則大同小異的神話皆將關公演繹成道教符篆派張天師能召調的天神,硬是把關公拉來為道教助威。
關公戰蚩尤的“神跡”既顯,崇道成癖的趙宋皇家的封號接踵而來。徽宗崇甯元年(1102年)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三年( 1104年)又晉封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年) 再進封為“武安王”,宣和五年( 1123年)又追封為“義勇武安王”,並建有武安王廟。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再加封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又加封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約 85年間,連續加封,由公及王,諡號屢增。
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其統治者也逐漸漢化,懂得借重關公的名頭來攏人心。元文宗圖貼睦爾天歷時元年(1328年)在原南宋封諡之前再加封“顯靈”二字,仍尊為王。但民間關公已升格為帝。據俞樾《茶香室三鈔》引,元人有詩云:“張侯生翼北,關帝出河東。”朝廷與民間的造神活動此後進入高潮。道教徒不失時機地將關公收入道教神譜,並影響到明清二朝的關公封號。朱元璋發跡初期就製造了關公率十萬天兵助他破敵的顯靈輿論, 並因此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關王廟。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也造出了關公顯靈佑助他的傳說,據《帝京景物略》云:明成祖北征本雅失理,“軍前每見沙濛霧靄中,有神前我軍驅,其巾袍刀仗,貌色髯影,果然關公也”。為此,朝廷向成都關王廟頒賜龍鳳紵絲旗。明憲宗朱見深于成化年間也敕命各地重修關王廟,為塑像掛袍披,為殿堂懸旗幡。直至神宗萬歷時十年(1582年)敕封關公為“協天大帝”,又八年加封為“協天 護國忠義帝”,再十五年(1604年)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敬上冠冕袍帶,舉行三日大典,親獻祝詞。“關聖帝君”前此為道教對關公的稱號,經朝廷加封遂傳播久遠。
清以來歷代皇帝推崇關帝信仰無以復加,順治元年(1644年)敕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帝駕謁關公故里關帝廟,親筆題匾“義炳乾坤”;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追封關公父、祖、曾祖三代為“公”;乾隆朝加封諡號“神勇”、“靈佑”,又改封“忠義”。以後嘉慶十八年(1813年)加封“仁勇”,道光朝再加“威顯”,咸豐三年(1853年)加封“護國”,翌年加封“保民”,轉年再加封“精誠綏靖”,同時追封關公父、祖、曾祖三代為王”。同治九年(1870年)加諡號“翊贊”,光緒五年(1879年)再加封號“宣德”。到此為止,清季累加封號為“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明清二季,道教徒還假託關帝之名編造多種勸善文,如《關帝覺世真經》、《戒士子文》等,其中《關帝覺世真經》廣為流播,謂“人生在世,貴應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並列舉應行的善事,應戒的惡事。
道教對關公崇拜所起的作用有三:一是為崇道的朝廷推波助瀾,製造關公“神跡”;二是將關公收羅入道教神譜,並創造“關聖帝君”稱號;三是借關帝之名刊佈勸善文,擴大關帝在民間的正面影響。但就此認為關帝崇拜屬道教範疇則理由不充分。一者道教中關公地位與信眾心目中的關帝不相稱。道教產生于東漢中葉,它的基本信仰是“大道無形,化育天地”,崇拜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晉以後的道家經典又發揮了天界、仙 境、地府及五道學說。至明清,其神仙理論、神仙系統、道功道術、齋醮科儀、宗派源流等十分混亂龐雜。根據道藏,關公在道教神譜中的地位只是天將,非有“武聖人”之尊,更無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惡辟邪、巡察冥司、招財進寶、庇護八方等全能的法力。二是關公的生平事蹟並沒有護持道教之舉,甚至與早期道教的重要派系太平道有些過節。東漢末太平道的創立者和首領張角、張梁兄弟奉黃老道和《太平經》,聚十萬之眾謀劃起義,襲遍青徐等八州,關羽這一時期則“亡命於涿郡”,後與張飛投奔正招兵買馬的劉備,一同前去平“賊”—鎮壓張角的黃巾起義。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對這一史實的敍述語焉不詳,只是云“先主鄉 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禦侮”可解釋為組織鄉兵自保,但至少是說明關羽等人是站在太平道黃巾起義軍的對立面。以上兩點可證關公崇拜非道教所專美,道教是為了擴大宗教的影響力才把關羽推進自己的教門,並不遺餘力地製造關公“神跡”。
三、關帝信仰與中國傳統社會之關係
明清以降,隨著關公神格的提升,關帝廟也迅速在全國各地建起,由原來從祀於各寺觀殿,急劇向立專廟行專祀的禮制發展,由帝王欽定祭祀 規範到佛道定制祝醮,使關公崇拜儀禮達到帝王廟儀,隆重盛大。民間教團幫會也因此篤信關帝,結社、祝願、拜簽、乩占也從未離開過關帝崇信,以致家祭廟祀,遍及全國。關公的神人崇拜成為民間信仰的最高典型。
應當說,後世所崇拜的關〈轉帝,已經與歷史上的關羽相差甚遠,但關羽作為關帝神的原型,仍然在後世的造神運動中保存了某些東西,最明顯的就是關羽的忠剛義烈,它不僅適合統治者的口味,可為臣民們樹立起效忠王朝的樣板,而且符合民眾的心理,造一位聰明正直之神主持人間與冥界的公道;而關羽的義,又為傳統社會的三教九流、江 湖幫派找到了維繫宗派的精神紐帶。以致關廟對聯云: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九州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山西運城解州西關關廟楹聯
從中國傳說的社會文化心理角度透視,關帝信仰現象的產生決非偶然,而是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以忠孝仁義為道德倫理核心的組織結構。關帝信仰本質上與儒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社會文化心理是傳統文化、道德標準、思維定勢的概括反映。關帝信仰折射的是中國傳統社會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
何謂英雄?魏人劉邵《人物志》對“英雄”的解釋是: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文”指文才智識,“武”指勇武豪強,文韜武略超凡出眾者,即是英雄。
英雄是芸芸眾生中的佼佼者,他(她) 們有著一般人所不具備的才智、技藝和作為。由於人們在駕馭自然力和社會力過程中,常常會感到智力上或體能上的不足,往往會產生一種心理補償的需要,即對那些在智力、體能和某項能力上卓然出眾、有 影響力、號召力的人表示特別的崇敬和信賴,甚至加以頂禮膜拜,這就是英雄信仰和英雄崇拜。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英雄崇拜也由來甚久。蒙昧初開之際,女媧、誇父、黃帝、炎帝等作為上古的神話英雄,其超乎現實人的巨大力量就已開始震懾初民的心靈。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產生於民族內部政權更替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一代又一代傳奇式英雄人物,產生於民族對外戰爭中的霍去病、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人物,他們眾多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可以說,中國人對英雄的崇拜,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在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彙集了中國民眾的審美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念,因此,在中國人的英雄信仰和英雄崇拜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英雄信仰不借助任何宗教,由民間自發而自然地產生,並以民族傳統的方式對英雄頂禮膜拜。
在中國傳統社會一般是奉祀英雄入祠廟,讓其安享四時香火。
英雄信仰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代代口口相傳的英雄故事中將英雄神化,並賦予英雄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和完美的倫理品德。在中國傳統社會,關羽的神化程式最為典型。由民間的英雄敬仰到朝野的英雄信仰再擴展為整個社會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元末明初羅貫中的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在小說中蜀漢名將關羽被描繪得極為精彩,是勇武和忠義的化身,是英雄中的英雄。加上話本和戲曲的傳播,關羽的英雄形象在民間愈發明晰、高大、完美。
在中國傳統的下層社會中關帝是神職萬能的神明,更是義氣千秋、忠貞不二、見義勇為的英雄。而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關羽是忠、孝、節、義兼備的一代完人,以此為楷模足以宣揚國家正統文化,教化億萬臣民。這裏主要是利用“忠義”二字做文章,極力宣導關羽的“忠君報國”觀。民間英雄崇拜的象徵性被改造和重塑,正如湖北當陽關陵的對聯所云:“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台南武廟有楹聯云:“名垂青史允文允武蕩寇除奸興大漢;道貫春秋乃神乃聖保民護國護中華。”關帝也儼然成為社稷的保護神。
關帝信仰是中國傳說社會中一個很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民間信仰與國家意識在這裏得到複合,鄉土話語和國家文化話語在這裏得到匯總,也只有這樣才能將關帝信仰衍化為“廟祀遍天下”、“崇祀歷時千年”的民間信仰。
至於岳飛信仰,也與關羽神化的路徑略同,由英雄人物敬仰演變為超人的英雄崇拜,加上統治階級推崇岳飛的“精忠報國”觀,明清時期民間又盛傳岳飛乃關羽轉世,故關岳合祀應是情理之中。民國三年(1914年) 北洋政府下令在北京鼓樓西建關岳廟,此後,地方有仿效之。
綜上所述,關帝信仰導源于民間的英雄崇拜,與宗教無涉,關岳神職為全能型與宗教的神職分工有根本區別。關岳信仰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教 與經典,也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關岳信仰的善信大都是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而非出自宗教信仰。遍及中國社會的關(岳)廟大都是民間或各級官府所營建,而不是像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為一教或一派所營造、所專有的宗教活動場所。概言之,關帝信仰是中國傳統社會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民間信仰。
感恩前賢,晚恭敬研修
天旨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天符令 一來慈悲殿
(天理符合之旨令) (萬法歸一度眾來,慈悲殿帑聚賢能)
-------------------------------------------------------
關公如何從戰將走上神壇?
華夏經緯網 2011-04-01 09:43:02
字號:小 大
關公像
陶立璠
中國的關公信仰究竟分佈多廣,信眾幾多,只要看看中國關帝廟的分佈便可知道:從黑龍江到台灣、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拉薩,隨處都可以找到關帝廟。如果向海外伸延,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南韓、越南、新加坡乃至海外華人聚居區,也都建有關帝廟,而且規模都不小。古人有言:“山東文聖人,山西武聖人。”文聖人指孔子,武聖人指關公,兩者並駕齊驅,均以德行著稱於世,由此可見關公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關公還被尊為商業的保護神,視為“武財神”,居於文武財神之首。在民間社會,關公被作為村落保護神和家庭保護神的地方比比皆是。
中國民間信仰多神,這眾多的神在其神格沒有固化之前,多數在民間只是以信仰的方式傳承。民間信仰是造神活動的基礎,也是關公崇拜的靈魂,沒有信仰,就沒有眾多的神出現在民眾的生活之中,也不會有那樣多的關公廟、關公祠出現在各地區和各民族之中。
民間的造神運動不是一時一地的產物,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這種歷史過程有許多的鋪墊,在一種信仰氛圍中才可以完成。在關公信仰和造神運動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但就以《三國演義》成書的過程而言,也絕非由羅貫中一人獨自創作完成,他的創作素材來自如下幾個方面:民間傳說、坊間平話、戲劇創作、稗官野史以及陳壽的《三國志》。《三國演義》正是在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只不過《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表達的思想,對民間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但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關公從戰將走上神壇,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公由人到神的演變
關公在民間有許多稱謂,關老爺、關帝,關王、關爺、關聖、關夫子等。他本是三國時期蜀漢武將,姓關,名羽,字雲長,今山西運城解縣常平村人。史書記載:關羽亡奔涿郡。和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協助劉備建立蜀國政權。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在與孫權的戰爭中失敗被俘拒降而遭殺害。
關羽死後,並非立即成神。從某種意義上講,關公的成神不像一般的民間造神程式那樣由民間發動,而是由上層發動的。建安五年(西元200年),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死後又被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繆侯”。按照古老的習俗,凡是歷史上建功立業的人,死後如得到封賜,都要建祠祭祀。不過大約從魏至唐,儘管有封賜,但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不算太大。唐時或見於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唐末范攄《雲溪友議》雲:“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荊州有玉泉祠,天下謂四絕之境。或言此鬼助土木之功而成,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三郎也。”說明在唐代前後,已有對關公的祭祀。到了宋代中葉,由於道教將關公納入自己的神係,情況就大不相同,關公信仰不斷加溫。到了明代,特別是《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後,關公信仰影響擴大,關羽的忠義形象深入官方和民間。明萬曆四十二年(西元1614年),神宗朱翊鈞不僅封關羽為帝,而且敕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尊為護國佑民之神。清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代康熙皇帝西巡途經解州時拜謁關帝廟,親書“義炳乾坤”匾額。雍正皇帝追封關羽的祖父、父親為公爵。乾隆、嘉慶、道光對關羽的封號陸續增加,最後成為“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統治階級表彰關羽精神的核心,也是民間所能取得共識的道德準則,最終歸結于關公形象的價值取向——“忠義”。“忠義”作為官方和民間在價值取向上的共識,使得關公成為一種符號和載體,寄託了官方和民間過多的訴求。也只有神才能承載這樣多的訴求。
祭祀儀式是關帝信仰的核心
關公從降生到死後,民間的聯想豐富多彩,如“磨刀雨”的傳說、關公的臉為什麼是紅的等等。這些民間傳說通過形象化的講述,表達的是民眾對關公事跡的評價,也對關公事跡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公成神後,修建關帝廟祭祀關公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其活動也變得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座關帝廟,就是一方風俗民情的展示;一尊關公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
有廟必須有祭祀,祭祀必須有相應的時間和祭祀儀式,祭祀儀式始終是關帝信仰的核心。祭祀分民祀和官祀。民間祭祀表達的是民眾信仰熱望,比較鬆散,只要有訴求,隨時隨地都可以到廟裏燒香禮拜。官祀是大型祭祀,比較正規。自從關羽被歷代皇帝加封之後,對關公的祭祀就上升到國家大典的位置。據《關帝志祀典》載:“明嘉靖年間,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清代後期,祭祀關帝的典禮達到極盛。咸豐三年(1853年)將關帝正式臍列為“中祀”,祭關要“行禮三跪九叩,樂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廟儀”。
現在關於祭祀的儀式已經十分模糊,無論民祀與官祀,都已不甚清楚,失去了祭祀儀式的規範性、莊嚴性和嚴肅性。特別是將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官方舉辦的文化節,關帝廟似乎成了文化娛樂、文藝表演和洽談貿易的空間。
關公信仰與非遺保護
關公文化是一種大文化。目前山西解州關公俗信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到關公文化的保護,我想應該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應恢復重建關公信仰的儀式。社會在發展,今天不可能恢復古代的祭祀儀式,但是俗信不是一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式文化是它必備的內容。所以作為關公文化,如果宮廟祭祀儀式已經消失,就不必強求,但民間的祭祀儀式是必須加以保護的。
其次,要保護民間關公信仰的生態環境。民間社會保存了很多關公信仰習俗,這些習俗是以什麼方式傳承的,要做田野考察,將其記錄下來,作為保護的參考。不然只是重建關帝廟,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考慮和旅遊相結合,那就更要重視關公文化的內涵,使這種文化能供旅遊者分享。
第三,要保護民間的關公傳說。全國的關公傳說浩如煙海,要通過田野作業用心收集。
(作者係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台灣的關公信仰
華夏經緯網 2013-03-19 15:34:11
字號:小 大
關聖帝君,就是民間俗稱的“關公”、“關帝爺”,其信仰及廟宇遍佈世界各地,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信仰都相當盛行;也因為華僑在國外從商者很多,自然對於作為武財神的關公多加崇祀。目前,僅在台灣地區主祀關公和配祀關公的廟宇就將近有五百座之多,可見其普遍性。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關帝廟就是建於隋代。《佛祖統記》和《三國演義》都記載有關公死後在玉泉山顯聖的故事(玉泉山位於現今湖北省的古城當陽):僧人智顗是佛教天臺宗的創始人,于隋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在玉泉山上建造玉泉寺。因為智顗曾經看見兩個威嚴有王者風範的人,長者美髯須、少者冠帽秀髮,原來是關羽、關平父子,他們請求智顗在山上建寺,於是智顗就建玉泉寺來紀念他們。
關公的顯靈事跡開始於隋代。隋代封為“忠惠公”,唐代封為“伽藍之神”,宋朝加封為“壯繆義勇王”,南宋時被列入正式的祭典之中。元代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代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朝時,關公更被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山西關夫子”,獲得了武帝、武聖人的尊稱,與文王、文聖人孔子並列;他的廟宇被敬崇為“武廟”,和孔廟並祀,每年春、秋兩季定期舉辦祭祀活動。
關公的信仰遍及社會各個階層,不但受到歷代皇帝的奉祀,在民間百姓中總是香火旺盛,而且擁有其他神只難得的“三多”--封贈賜號多、祭祀廟宇多、信徒多。
關公信仰之所以會如此盛行的原因,除了政府官方的推崇和鼓勵之外,最主要是因為關公神職的多樣性。包括有:戰神、驅邪神、保護神和武財神等等。作為戰神,由於關公生前最重要的事跡是幫助劉備打天下,作戰勇敢,是三國時代蜀國“五虎將”之首,因此人們把它當作戰神來加以奉祀。又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民間四處流傳著妖精、怪物或是邪祟相關的故事,關公原本就是一位猛武的將軍,正氣凜然,理所當然的被認為是能夠驅邪的神明,有些地方的年畫,甚至還把關公畫成門神,和鍾馗有著同等的神格;而且關公驅邪趕鬼往往又與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在寺廟的戲臺建造完成、正式開臺演戲之前,會選擇吉日舉行祭臺和掃臺的儀式,這時候,就必須請關公出場趕走惡鬼和掃除邪、煞氣。
關公既然被信徒當成萬能的神只,所以一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民眾就想請他出面。像類似乾旱時求雨、保護村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治病、求子等等,都變成了關公的業務之一。此外,關聖帝君又被廣泛地當作是武財神,普遍為商家所供奉,尤其在國外華僑的關公信仰中,篤信因為有關聖帝君的庇祐,才有今日生意的興隆。
關聖帝君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只,在三教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儒教將他列為五大文昌之一,尊稱他為“文衡聖帝”(台南市裕農路的關帝廟就是主祀文衡聖帝),或“山西夫子”、“關夫子”,因為有書記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山東一人指的是孔子,山西一人就是指關公。
道教則尊奉關公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協天大帝”、“玄靈玉皇上帝”等。在佛教的寺廟裏、釋迦牟尼佛前面,有左、右護法天神,一位是韋馱,另一位就是關公;又稱關公為“護伽藍神”(伽藍,指的是寺廟),原始佛教中的伽藍神共有十八位,後來又多了一位關公,而且被列為伽藍神之首,與四大天王的部屬韋馱,侍衛佛陀左右。相傳,關公遇害後,頭顱被孫權斬下獻給曹操,靈魂卻遊蕩到了荊州玉泉山。關公常心懷怨恨的向著天空大聲咆叫:“還我頭來!”普靜禪師於是對關公曉以大義:“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你今日大呼還我頭來,但是以前顏良、文醜等五關六將的頭,都是被你斬下來的,他們又該跟誰去要頭呢?這就是因果報應。”從此關公徹底覺悟,皈依佛祖,誓願為寺院護法。
另外,在台灣有許多崇祀關公的廟宇,稱主神關公為“恩主公”。“恩主”是鸞堂(神壇的一種)對於“救世主”的特殊稱呼,意思是說:所奉祀的神只能夠解救蕓蕓眾生。雖然被稱為“恩主”的神明不是只有關公,但一般廟宇所奉祀的“恩主公”,通常指的就是關聖帝君--關公。
台灣地區自鄭成功時代開始奉祀關聖帝君,並且陸續興建關帝廟,而其祭祀的方式,大抵沿用古禮制。關聖帝君的誕辰日期,較為普遍的有農曆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和六月二十四日三種說法,大陸有些地區甚至還有其他的祭典日期。政府官方則是自明代開始訂定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公聖誕,台南地區就是選在這一天舉辦相關的祭典活動。在民間信仰中,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關公的生日,也是關公“單刀赴會”,會下“磨刀雨”的日子;關公既是老龍轉世,當然和天神施雨相關,所以在這天的祭典上有時還會加上祈雨的儀式。(也有傳說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龍的生日、關平的生日或是“桃園三結義”的紀念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才是關公的生日。)
祭祀關公的活動及其方式大致有:祭拜關公、迎神出遊、廟會和演戲祝壽等等。在台灣的諸多關帝廟中,香火最盛的,應該是台北市的行天宮了。行天宮定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聖帝君誕辰的祭典:當天的早晨六點,先舉行迎神儀式,以示天上關聖帝君降臨現場;接著行和獻、亞獻、終獻等“三獻禮”,宣讀祝文。廟方則準備有免費的壽桃、壽面、糕點、湯圓、桂圓茶等祝壽物品,供信眾食用,希望藉此得到關聖帝君的庇祐,增加智慧福壽。並請有戲班子演戲、舞獅表演等活動。
而在農曆正月十三日祭祀關聖帝君、最為著名的是台南鹽水的蜂炮活動。傳說,在清朝嘉慶年間,台南鹽水地區流行霍亂,民眾傷亡甚多,於是向當地武聖廟的關聖帝君求助。關公顯示將在農曆正月十三日掃蕩病疫邪魔,附近信徒也群起大放鞭炮助陣,一直到十五日元宵節才結束。果然,疫情被控制住了甚至絕跡,民眾都非常感謝關聖帝君,於是在元宵節放蜂炮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海峽之聲記者莊江東)
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Wm5KEC
--------------------------
台灣的關公信仰
作者: 莊江東
台灣的關公信仰
關聖帝君,就是民間俗稱的“關公”、“關帝爺”,其信仰及廟宇遍布世界各地,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信仰都相當盛行;也因為華僑在國外從商者很多,自然對於作為武財神的關公多加崇祀。目前,僅在台灣地區主祀關公和配祀關公的廟宇就將近有五百座之多,可見其普遍性。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關帝廟就是建於隋代。《佛祖統記》和《三國演義》都記載有關公死後在玉泉山顯聖的故事(玉泉山位於現今湖北省的古城當陽):僧人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於隋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在玉泉山上建造玉泉寺。因為智顗曾經看見兩個威嚴有王者風範的人,長者美髯須、少者冠帽秀發,原來是關羽、關平父子,他們請求智顗在山上建寺,於是智顗就建玉泉寺來紀念他們。
關公的顯靈事蹟開始於隋代。隋代封為“忠惠公”,唐代封為“伽藍之神”,宋朝加封為“壯繆義勇王”,南宋時被列入正式的祭典之中。元代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代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朝時,關公更被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山西關夫子”,獲得了武帝、武聖人的尊稱,與文王、文聖人孔子並列;他的廟宇被敬崇為“武廟”,和孔廟並祀,每年春、秋兩季定期舉辦祭祀活動。
關公的信仰遍及社會各個階層,不但受到歷代皇帝的奉祀,在民間百姓中總是香火旺盛,而且擁有其它神只難得的“三多”--封贈賜號多、祭祀廟宇多、信徒多。
關公信仰之所以會如此盛行的原因,除了政府官方的推崇和鼓勵之外,最主要是因為關公神職的多樣性。包括有:戰神、驅邪神、保護神和武財神等等。作為戰神,由於關公生前最重要的事蹟是幫助劉備打天下,作戰勇敢,是三國時代蜀國“五虎將”之首,因此人們把它當作戰神來加以奉祀。又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民間四處流傳著妖精、怪物或是邪祟相關的故事,關公原本就是一位猛武的將軍,正氣凜然,理所當然的被認為是能夠驅邪的神明,有些地方的年畫,甚至還把關公畫成門神,和鍾馗有著同等的神格;而且關公驅邪趕鬼往往又與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在寺廟的戲台建造完成、正式開台演戲之前,會選擇吉日舉行祭台和掃台的儀式,這時候,就必須請關公出場趕走惡鬼和掃除邪、煞氣。
關公既然被信徒當成萬能的神只,所以一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民眾就想請他出面。像類似乾旱時求雨、保護村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治病、求子等等,都變成了關公的業務之一。此外,關聖帝君又被廣泛地當作是武財神,普遍為商家所供奉,尤其在國外華僑的關公信仰中,篤信因為有關聖帝君的庇佑,才有今日生意的興隆。
關聖帝君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只,在三教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儒教將他列為五大文昌之一,尊稱他為“文衡聖帝”(台南市裕農路的關帝廟就是主祀文衡聖帝),或“山西夫子”、“關夫子”,因為有書記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山東一人指的是孔子,山西一人就是指關公。
道教則尊奉關公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協天大帝”、“玄靈玉皇上帝”等。在佛教的寺廟裡、釋迦牟尼佛前面,有左、右護法天神,一位是韋馱,另一位就是關公;又稱關公為“護伽藍神”(伽藍,指的是寺廟),原始佛教中的伽藍神共有十八位,後來又多了一位關公,而且被列為伽藍神之首,與四大天王的部屬韋馱,侍衛佛陀左右。相傳,關公遇害後,頭顱被孫權斬下獻給曹操,靈魂卻遊蕩到了荊州玉泉山。關公常心懷怨恨的向著天空大聲咆叫:“還我頭來!”普靜禪師於是對關公曉以大義:“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你今日大呼還我頭來,但是以前顏良、文丑等五關六將的頭,都是被你斬下來的,他們又該跟誰去要頭呢?這就是因果報應。”從此關公徹底覺悟,皈依佛祖,誓願為寺院護法。
另外,在台灣有許多崇祀關公的廟宇,稱主神關公為“恩主公”。“恩主”是鸞堂(神壇的一種)對於“救世主”的特殊稱呼,意思是說:所奉祀的神只能夠解救芸芸眾生。雖然被稱為“恩主”的神明不是只有關公,但一般廟宇所奉祀的“恩主公”,通常指的就是關聖帝君--關公。
台灣地區自鄭成功時代開始奉祀關聖帝君,並且陸續興建關帝廟,而其祭祀的方式,大抵沿用古禮制。關聖帝君的誕辰日期,較為普遍的有農曆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和六月二十四日三種說法,大陸有些地區甚至還有其它的祭典日期。政府官方則是自明代開始訂定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公聖誕,台南地區就是選在這一天舉辦相關的祭典活動。在民間信仰中,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關公的生日,也是關公“單刀赴會”,會下“磨刀雨”的日子;關公既是老龍轉世,當然和天神施雨相關,所以在這天的祭典上有時還會加上祈雨的儀式。(也有傳說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龍的生日、關平的生日或是“桃園三結義”的紀念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才是關公的生日。)
祭祀關公的活動及其方式大致有:祭拜關公、迎神出遊、廟會和演戲祝壽等等。在台灣的諸多關帝廟中,香火最盛的,應該是台北市的行天宮了。行天宮定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聖帝君誕辰的祭典:當天的早晨六點,先舉行迎神儀式,以示天上關聖帝君降臨現場;接著行和獻、亞獻、終獻等“三獻禮”,宣讀祝文。廟方則準備有免費的壽桃、壽麵、糕點、湯圓、桂圓茶等祝壽物品,供信眾食用,希望藉此得到關聖帝君的庇佑,增加智慧福壽。並請有戲班子演戲、舞獅表演等活動。
而在農曆正月十三日祭祀關聖帝君、最為著名的是台南鹽水的蜂炮活動。傳說,在清朝嘉慶年間,台南鹽水地區流行霍亂,民眾傷亡甚多,於是向當地武聖廟的關聖帝君求助。關公顯示將在農曆正月十三日掃蕩病疫邪魔,附近信徒也群起大放鞭炮助陣,一直到十五日元宵節才結束。果然,疫情被控制住了甚至絕跡,民眾都非常感謝關聖帝君,於是在元宵節放蜂炮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海峽之聲記者莊江東)
荊州全球最大關公像淪違建 斥巨資搬遷另起爐灶
荊州全球最大關公像淪違建 斥巨資搬遷另起爐灶 https://bit.ly/38HskR3
荊州全球最大關公像淪違建 斥巨資搬遷另起爐灶© 中央社 荊州全球最大關公像淪違建 斥巨資搬遷另起爐灶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國湖北省荊州市號稱全球最大的關公青銅雕像,10月被中國住建部通報是違建要求整改後,已確定將斥資人民幣1.55億元(約新台幣6.7億元)搬遷到「點將台」另起爐灶,預計明年1月動工。
公開資料顯示,點將台位於荊州市荊州區,距離關公青銅雕像目前所在的荊州城約4公里,是三國時代遺跡之一,相傳是關羽鎮守荊州期間,為了北伐曹魏,在此築高台閱兵點將。但陸媒形容該地幾已被遺忘,人跡罕至,連景點都稱不上。
騰訊網「更荊州」報導,湖北省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顯示,經營這座號稱全球最大關公雕像的荊州旅遊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申請關公雕像搬移項目已獲審核通過,搬移預算為4000萬元。
頁面資料顯示,關公雕像將被搬遷至荊州區點將台,北臨漢宜線,南臨少康路,東臨九陽大道,西臨引江渠。預計動工時間為明年1月,專案總投資為1.55億元。
關公雕像即將搬移另起爐灶,其主要建設規模和內容為:用地面積約50畝,像體銅片拆除及異地安裝;像體內骨架拆除;原址基座及廣場修整;關公基座及像體骨架重建;新址廣場及景觀工程。
關公雕像連同基座高達58公尺,光是關公手中的青龍偃月刀就長達70公尺,整座雕像總重5000餘噸,外貼4000多片青銅片,平均每塊重量150公斤,用銅量就達600噸。
據報導,點將台目前在荊州只能算一個遺址,人跡罕至,連景區都算不上。將關公雕像遷移到這裡,再現關公沙場點兵的氣勢,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遊客來此,說不定荊州又多了一個旅遊目的地。畢竟,關公雕像經此風波已經夠紅了。
關公青銅雕像建於2014年,今年7月,這座觀光票房欠佳的形象工程被陸媒踢爆竟是未經規劃許可的違建,而且地基正在下沉,未通過消防驗收。引發輿論譁然後,10月被中國住建部通報違建要求整改。
荊州全球最大關公像淪違建 斥巨資搬遷另起爐灶 https://bit.ly/38HskR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