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道在鯤島探源ㄧ書(頁731)指出,明朝時為激勵抗清士氣普設關岳廟,鼓勵人民與部隊向關羽及岳飛看齊到清代,清廷痛恨抗金名將岳飛斬殺無數清廷滿人(後金人)之先人(金人),所以,將關岳廟改成關帝廟,肅清岳飛信仰


武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武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新竹關帝廟照牆


臺南萬福庵照牆
萬福庵的前身為鄭成功部將阮駿遺孀居住的宅邸,阮駿死於明永曆10年(1656),在舟山群島與清廷水師的海戰中.
明永曆37年(1683)施琅滅明鄭後,阮駿之妻不滿施琅之作為,將原本坐北朝南的宅邸改向,朝向兌位,即西方(今之天后宮的方向),意圖以風水格局剋制施琅,施琅得知訊息後,遂於阮駿之妻宅邸前加蓋阻隔煞氣之照牆,此即今之萬福庵照牆之由來.
阮駿之妻過世後,宅邸改為廟宇,清嘉慶11年(1806)始更名萬福庵,民國61年(1972)萬福庵重建,改為二層樓式樣,僅照牆保留原貌,故照牆今為臺南市定古蹟,萬福庵則排除在市定古蹟之列.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新竹市唯一的聖蹟亭/惜字亭在新竹武廟/新竹武聖廟/新竹關帝廟+新竹武廟 碑文 揭示 當初立廟精神,以祭祀唐宋以來武聖姜太公為主要目的爾後接續明代武聖-岳飛及清代武聖-關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TEopV

歷代帝王廟-中國建築等級最高的廟宇/康熙皇帝的歷史觀/康熙皇帝和歷代帝王廟/“法戒論”作為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要義,是乾隆主政、治學與廟祭/“中華統緒不絕如線”作為入祀帝王的最高准則/四座御碑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xBCh8

武廟/齊丁公呂伋/姜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九府圓法/國寶金匱直萬-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國寶金匱直萬/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YVsdl

黃帝陵/清明節中華民國105年中樞遙祭黃帝陵/「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在圓山忠烈祠舉行,馬英九第六度參加該項典禮,「表達對中華傳統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塚。位於陝西省中部縣城北;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aEsPP

---------------------------------------

走遍5大洲 朱正明弘揚關公文化
By 柯宗緯,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1日, 2017
大陸作家朱正明(中)昨來台宣傳新書《走遍天涯訪關公》,盼弘揚關公忠義精神。(柯宗緯攝)
台灣專版《走遍天涯訪關公》7月問世,大陸作者朱正明11日來台宣傳新書,他自幼與關公結下不解之緣,深受關公忠義精神感動,發願弘揚關公文化,30幾載走訪五大洲,更參與修復全世界最高的西藏關公廟,明年7月將開光。
朱正明故鄉「當陽」是關公長眠地,年幼時偶然聽聞《三國演義》英雄豪俠故事,被關公精神大為感動,長大要像關公一樣做個頂天立地男子漢。他認為,關公是中華文化的真英雄,透過辦攝影展、出書宣傳關公精神。
他直說,「關公的根在中國,但在台灣開枝散葉」,光是台灣就有700多家大小關帝廟,他在新書收錄1998年起,7度拜訪台灣各縣市金碧輝煌關帝廟、耆老等,採訪記錄36篇台灣特殊的關帝香火及鄉土民情。
他印象深刻的是,台北行天宮從香火鼎盛轉型為環保禁香,人們不再拿線香、祭貢品,反而以更加虔誠的心信奉關公。台南龍崎文衡殿則融入新意,大殿除有關公神尊外,更有電影復仇者聯盟中的英雄公仔們,讓年輕一代更能走進廟宇,達到傳承效果。
朱正明鑽研關公文化,成了另類顯學,在海內外獲邀舉辦關公攝影展,出版關公系列書籍。近日,他也前進全世界最高的關帝廟,位在西藏珠穆朗瑪峰、海拔4420多公尺高,參與修復宮廟、保存相關文物等工作,預計明年7月開光接受信徒朝聖,可望寫下歷史新頁。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民國時稱改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同孔子的"文廟"相對。

明朝末年,他正式取代過去的武聖人姜太公,成為中國第二任武聖,與文聖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

明清以後武帝廟改為供奉關羽,不祭祀呂尚了,所以不表了。

一般後人都以宋朝的為準,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古今七十二名將”。

關羽當初不過是配享武廟的其中一員而已,還是列在最後一等。印象中是清初時才將武聖改成關羽,應該是有其政治目的。否則從關羽的軍事成就,實在很難跟其他人相提並論,更何況稱為武聖。

-----------------

武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9Gb9Qj

武廟的祭祀體系形成於唐朝,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內,供奉的十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張良為副祀(配享),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在中春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經過歷代演變,至清朝時,武廟則是祭祀關羽的關帝廟。

武朝祭祀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唐朝武廟祭祀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越相國范蠡,齊將軍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候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太尉永寧郡公王僧辯,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侯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衛武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衛武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以上為一列,以下為另一列。

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侯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北宋武廟祭祀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乾德元年(963年)六月癸巳,昭等議升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二十三人;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詔塑齊相管仲像於堂,畫魏西河太守吳起於廡下,餘如昭等議。

乙未,祕書郎直史館管城梁周翰上言曰:「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不報。[1]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雖無十哲之名,仍有其實。名單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陪伴在姜太公旁邊。

配享於殿上:共十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從祀於殿外廡間:共六十二人。

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人等二十九人。

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等三十三人。

武廟之配享及從祀名單此後時有微調。

--------------------------------------------------------------

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西元前 1211 年),卒于周康王六年(西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于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二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在姜太公的兩側。後經歷代君王增刪,只剩六十四位,稱六十四將。可憐的白起因坑殺趙卒二十萬,被趙太祖借題發揮清出武廟。

現在的六十四將一般是指:
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裏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 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 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 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于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宋武廟七十二將
武廟----“古代名將七十二人”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民國時稱改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同孔子的"文廟"相對。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 
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御賜廟堂於隆中。
   
宋代: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金人遵唐舊制,但降低管仲和韓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

元代:這個朝代武廟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明清以後武帝廟改為供奉關羽,不祭祀呂尚了,所以不表了。

一般後人都以宋朝的為準,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古今七十二名將”。

這72人: 
呂尚因為是主祭,所以不列入之內。 
春秋:管仲、孫武 田穰苴、範蠡共4人 
戰國:樂毅、白起、吳起、孫臏、田單、廉頗、趙奢、李牧、王翦,共9人 
西漢:張良、韓信、曹參、彭越、周勃、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共10人 
東漢:鄧禹、寇恂、馮異、賈復、吳漢、耿弇、馬援、皇甫嵩、段熲,共9人 
三國: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 、羊祜、王浚,共12人 
東晉十六國:陶侃、慕容恪、謝玄、王猛、王鎮惡,共5人 
南北朝:宇文憲、韋孝寬、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共6人 
隋:楊素、韓擒虎、賀若弼、史萬歲,共4人 
唐:李績、李靖、郭子儀、李孝恭、尉遲敬德、蘇定方、裴行儉、王孝傑、張仁亶、王晙、郭元振、李光弼、李晟,共13人

從這名單中可以大概看出歷史上被官方認可的名將,值得注意的是關羽當初不過是配享武廟的其中一員而已,還是列在最後一等。印象中是清初時才將武聖改成關羽,應該是有其政治目的。否則從關羽的軍事成就,實在很難跟其他人相提並論,更何況稱為武聖。

-----------------------------------

武廟 ​​又稱武成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開元間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始置亞聖十哲配祀,唐肅宗上元初,封為姜太公為武成王。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薑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岳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同"文廟"相對。
唐朝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後罷​​中祀,遂不祭。
四川眉山寨子城關帝廟關公塑像
四川眉山寨子城關帝廟關公塑像
建中三年,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复、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颎,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徵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2]
相關對比
唐宋文、武廟祭祀體係是以文廟為標準,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武廟也如同文廟祭祀體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
文廟:
聖王:文宣王孔子
亞聖:孟子
十哲: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遊、子夏
七十二子:顏回、閔損、冉雍、冉耕、冉求、言偃、宰予、仲由、端木賜、卜商、林放、樊須、澹台滅明、曾參、公冶長、公西箴、原憲、有若、鄭國、商澤、秦非、曾點、巫馬施、公皙哀、漆雕徒父、司馬耕、顏之僕、石作蜀、顏高、邽巽、任不斉、顏無繇、顓孫師、高柴、榮旗、秦祖、陳亢、梁鱣、冉孺、蘧瓊、公西赤、公伯寮、漆雕開、虙不齊、燕伋、秦商、後處、廉潔、樂劾、申黨、琴牢、步叔乘、顏辛、漆雕哆、申棖、壤駟赤、施之常、公祖句茲、伯虔、南宮括、公孫龍、叔仲會、商瞿、縣成、顏噲、孔忠、狄思、冉季、奚容箴、左人郢、秦冉、孟軻、左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荀況伏勝毛萇高堂生孔安國、戴聖、劉向、揚雄、何休、鄭眾、馬融盧植、鄭玄、服虔、賈逵、杜子春、範寗、杜預、王肅、王弼、韓愈
武廟 ​​:
聖王:武成王姜太公
亞聖:張良
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七十二子: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复、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起源
關羽崇拜最早只是流行於荊州地區,
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唐朝時成為武成廟的配祀,宋朝朝廷對關羽進行冊封,關帝信仰進入佛教、道教體系,並在清代發展到頂峰。宋真宗時,以關羽為主祀的關聖廟出現。至明末,關羽成為武廟的主神,與孔子的文廟並祀。明末北京城內外關帝廟至少接近百所。明朝萬曆年間,關羽被明神宗封為“協天大帝”、“義烈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羽的“忠”“義”“仁”“勇”得到歷代皇帝的推崇。同時,關羽“學尊孔孟,志在春秋,固儒教之聖人也”。清康熙四年,尊關羽為夫子,與孔子並稱。雍正八年,追封關羽為武聖,以關羽為主祀的武廟(關帝廟)與孔子的文廟並列,合稱文武廟。[3]
山西運城
解州關帝廟(hài zhōu guān dì miào)為武廟之祖,地處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鹽池,面對中條。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於火,經十餘年始修復。[1-2]
解州關帝廟總面積22​​萬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間,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和武廟,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廟內懸掛有康熙御筆“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咸豐御書“萬世人極”、慈禧太后親書“威靈震疊”等匾額,代表建築是“春秋樓”。[3]
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聖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
江西泰和
即關帝廟。原建在縣北門外,因年久失修,棟瓦傾圯。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徐迪購地於快閣後,邑僧慧光出資重建,分前、後兩殿,建國前倒塌。[4]
台灣台南
道教廟宇。在台灣省台南市中區永福路二二九號。俗稱大關帝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明末。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3),屢有重修與擴建,乾隆年間(1736—1795)曾經五次重修,嘉慶十二年(1807)及光緒十三年(1887)、光緒三十二年( 1906)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現存建築規模為1928年所重修。入廟牆前有三川殿,單簷歇山式建構,額懸“武廟”斗大金字,進殿中香煙繚繞,莊嚴清靜,櫺星門高聳殿內,左右壁上各嵌花崗岩大石碑,一為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所立,一是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樹立,均為修廟記事碑;正殿內供奉關聖帝君尊神,龕前關平、周倉持刀護衛兩側,正龕上懸清代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傑”匾額,古意橫生;後殿稱三代廳,廳內祀奉關帝“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 “父成忠王”三人牌位,上懸“誕育聖神”一匾;庭院左旁築低石欄,與觀音廳相鄰,觀音廳為木造建構,單簷翹角,紅窗青牆,廳內正龕供觀音,左右龕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等神尊,清靜安謐;廳右側為西社,昔為文人會友論文之所,今則安奉文昌帝君,室前左側石牆闢造書卷型石竹窗,一派文人氣息;石牆右側緊鄰西社處闢建一座小型花園;觀音廳旁則為六合堂,堂前空曠寬廣,是武廟振聲社集結研習南管之場所。從清代雍正五年(1727),武廟正式列入宮祀,稱為祀典武廟。
台南鹽水
道教廟宇。在台灣省台南縣鹽水鎮武廟裡武廟路八十七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代康熙年間
台南鹽水武廟
台南鹽水武廟
(1662—1722);嘉慶八年(1803)曾有修建;1983年重修,並改建後殿。主要建築有拜亭、正殿、後殿等;正殿內供奉武聖關聖帝君塑像,威武凜然,鎮坐殿中。廟內文物眾多,以三川殿門前的石獅及正殿神龕內的古香爐最具特色;石獅體態樸拙,頭形碩大,圓耳外揚,獅鼻略扁,眼中含神,雄獅裂嘴不見齒,雌獅閉口凝眸,雕造精美,神韻古樸;古香爐上浮雕麒麟,刻鏤精緻,為清代道光七年(1827)所造。[5]
雲南賓川
坐北向南,面對賓川的少祖山———帽山,與文廟構成“丁”字型,為一進三院,由大門、照壁、山門、中堂、大殿等建築呈梯級建造構成。建築風格大開大合,粗獷雄渾,頗顯雄武之勢。
佔地20000平方米的文廟、武廟,整體格局完整,規模宏大,建築藝術精湛,友人說是大理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武廟照壁長40米,高13米,寬1.6米,堪稱全國之最。文廟、武廟相連建造在全國古建築中也是鮮有的,目前正在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魁星樓北面,還有頗具氣勢的關帝廟。
四川梓潼
梓潼縣武廟,又稱關帝廟,位於七曲山大廟內。關帝廟由皋門、拜殿、關聖殿組成。關聖殿仍保留明代的建築特色,皋門、拜殿為清代乾隆時所修,整個古建給人以古樸典雅、雄偉壯麗的感覺。
梓潼縣關帝廟
梓潼縣關帝廟
在關聖殿前有高大木門六道,門上有四幅文昌帝君畫像,繪有文昌帝君及擎著官扇、手托冠冕的侍從。圖中藍天映襯著白雲,溪流漂過,鳥語花香,梅花鹿顧盼左右,整幅圖案隱喻著“有祿”、“加官”的美好祝愿。這四幅明代門畫,線條圓潤渾厚,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
關聖殿高15米,正中為通體鎏金的關羽坐像。像高5米,寬3米,頭戴冕鎏,金臉長須,身穿繡龍袍,衣紋流暢自然,腰束玉帶,手執牙笏,神情威嚴,一副帝王模樣。這尊泥塑關羽坐像造型古樸莊嚴,有專家認為,此像為全川現存關羽造像最佳作品之一。
關羽像左側為關平、關興、王甫,右側為周倉、關索、趙累。
關羽出生於山西運城常平村,從小練就一身武藝。東漢中平五年(188年)與劉備、張飛結拜為異姓兄弟,他們寢則同床,恩如兄弟。關羽後居蜀漢“五虎上將”之首,一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輔佐劉備復興漢業。他作戰勇猛,膽略過人,屢建戰功,威震華夏。他曾經被曹操俘虜,但不被官位、金錢所動,在報答曹操不殺之恩後毅然“掛印封金”,追隨劉備而去,歷史上被當作了“忠義”的化身。
梓潼縣關帝廟關公像
梓潼縣關帝廟關公像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部下殺害,時年60歲。孫權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刻沉香木為軀,厚葬於洛陽。孫權也只好以侯禮將關羽身軀葬於當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關羽“頭定洛陽,身困當陽”。
隋朝以後,人們尊崇關公一生對國忠、為人仁、處世義、作戰勇的品格,不斷加封,統治者也大力推崇,甚至三教九流都十分崇拜,關羽成為關帝,受到人們頂禮膜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關公又被視為保護商賈的武財神,商家對他的祭祀十分頻繁,甚至在店舖裡也設有供奉關帝的神龕,仰仗關帝的庇護。
大家都知道關公塑像多為棗紅臉堂,那是因為關公脾氣暴,好打抱不平,結果險出人命,被官府揖拿,只好躲進山中替人看守棗林,天天吃大棗,洗的喝的也是溪流之中的紅棗水,久而久之,就成了丹鳳眼、臥蠶眉、棗紅臉和美須公了。可是七曲山文昌宮的關公並不是紅臉而是金臉,原因是文昌祖庭文昌帝君本身是金身,文武二聖相輔相成,關聖帝君理所當然也該是金身了,因此,七曲山這裡就有了金臉關公,這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見的。[6]
四川閬中
四川閬中是三國蜀漢名將張飛埋骨之地,又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憲出生之地,前者為武聖關羽之弟,後者為武穆岳飛之婿,因此閬中的“ 關嶽廟 ”亦即“武廟”便有著特殊的意義。可惜的是,閬中的關嶽廟遺跡如今已經不存在了。此前曾經有重修武廟的計劃,但這個計劃目前看來暫時擱淺了。
但遺跡雖然不在,卻留下了一條“武廟街”,武廟從前就坐落在這條街上。從閬中古城的“狀元牌坊”進入古城區,第一條街就是武廟街,這條街連通著“狀元牌坊”和“四海樓”,同時也連通著新城,有著新舊交替的意義,坐擁歷史,笑看未來。若關岳及二張復生,雖稍有不足,亦可笑慰九泉了。
夏流菸有辭詠二張:關公之弟,岳王之婿。或生閬地,或埋閬土。亂世交兵,槍矛並舉。萬人能敵,將首可取。縱橫南北,歷經寒暑。斬將如麻,立功無數。家園能保,國之良柱。惜哉英雄,為龍為虎。百戰而歸,荒山能宿。唯獨難防,背後刀俎。範彊張達,竟作呂布。風波亭上,忠魂一縷。從此三國,笑了魏吳。從此完顏,小兒敢哭。英雄已去,江山千古。留作後人,來看悲劇。一唱三歎,其意難足。
武廟
武廟 ​​(2張)
廣西恭城
恭城武廟(關帝廟)是紀念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始建於明萬曆癸卯年(16O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清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兵燹,清同治元年(1862年),再度重修。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並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恭城武廟位於恭城縣城西的印山麓,右側是文廟。兩廟在建廟基地的選址上頗有考究,分占同一山的兩個山脊,相隔50m,既毗鄰又互為對應。有趣的是文廟南偏東6度,武廟南偏東45度,如果延長各自的中軸線,交匯點分別離武廟100m、文廟110m。這一長一短,是先人有意安排評說兩位先聖的長短,還是自然的巧合,有待考證。
武廟 ​​總寬32.55m,進深66.8m,主要採用木構架和磚牆混合承重式結構,不設正門,從西側門出入。全廟佔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內設有戲台、雨亭、前殿、正殿和後殿、兩側還有東西廂房。戲台是全廟建築的精華所在,確切他說它是一個演武台:檯面高1.32m,另有緣高出檯面25cm,上下戲台卻沒有台階,這一人之高的檯面,演戲者如何上下?只有用於比武,才有這般佈置。戲台除台基砌石外,上部為全木結構。台基石刻有人物浮雕,台上有雕花的門窗格扇和神龕,四根金柱直通頂層,承受頂層荷載,檐柱到下簷。重簷從中間升起,台正中有藻井,形似倒掛大鐘,井壁木板油漆光可鑑人。戲台板底曾安放36口水缸,當台上敲鑼打鼓時,聲音由水缸從不同角度向上反射,集中在藻井中產生共鳴,可擴大音響,使聲傳十里之遙。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聲學方面有所建樹的歷史見證。戲台紅牆黃瓦,泛翠流金;屋面重簷歇山,飛簷高翹,脊山上龍鳳呈祥、明暗八仙等人物花鳥泥塑,形態逼真。前殿和後殿更是雕樑畫棟、飛簷挽天,氣勢之雄,建築之精,令人叫絕。過去在正殿、前殿和後殿有雄偉高大的先賢塑像。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是祭祀關羽、舉行遊行之日。[7]
重慶銅梁
位於重慶市銅梁縣巴川鎮飛鳳山上,始建於明,原廟在成慶門外,明朝萬曆年間奢崇明叛亂被焚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雍正三年( 1725年)增建,咸豐十年(1860年)李藍起義義軍圍城被焚毀,同治六年(1867年)移於鳳山之上。1987年和1995年曾進行維修。
廟坐西北而向東南,四合院佈局,佔地3300平方米。存前殿、正殿、左右廂房。武廟建築群“廟宇幽深,廟貌輝煌,適城中諸廟而上焉”。
現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銅梁武廟
銅梁武廟
越南武廟
1835年(明命十六年),阮朝建成了武廟(越南語:Võ Miếu),與文廟一起春秋祭祀,以體現“聖人之道無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理念。武廟 ​​中既仿照唐玄宗開元年間“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以張良配享,選古名將以備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的體制,供奉了中國歷史上的薑太公、孫武、管仲、司馬穰苴、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郭子儀、李晟、岳飛、徐達12名軍事家外,又供奉了越南歷史上的著名軍事人物。
越南順化武廟
越南順化武廟
如何確定阮朝建立及此前應列入武廟祭祀的越南軍事人物呢?這就涉及到如何闡述越南歷史及該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家的問題,大臣們為此一再請示明命帝,說“溯查安南歷代史記,並國朝實錄所載開國、中興諸功臣事狀”,認為“安南啟宇自丁、黎、李、陳以來良將亦不為少,本朝開國、中興諸功臣勳業昭彰,具有簡編可考”,提出了備選的名單和理由。明命帝表示:“理國之要,文武不可偏廢,武廟之設於理為宜……至如安南丁、黎、李、陳,一代有一代之佐戎籌將,略亦不乏人,況本朝開國、中興,其間宣猷涼武之臣,功烈尊室炳彪,視佔何讓?”經過反复討論,明命帝下令把陳朝的陳國竣、黎朝的黎魁和阮朝的阮有進、阮有鎰、尊室會、阮文張列入武廟的“祀典”。(參見《大南實錄》正編第2紀, ​​卷159,第31—39頁)

-------------------------------------------------------

武廟祭祀始於唐代,據《唐會要》記載:“開元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太公廟一所,以張良配享……上元元年閏四月十九日,追封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廟。”也就是說,武廟最初供奉的是姜太公,其祭祀是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建立起來的。 贊助內容 唐代武廟除以姜太公為主祭外,還尊“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為“亞聖”,配享祭祀。唐玄宗又封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張良、孫武、吳起、樂毅等十位大將侍於兩側。後來,祭祀關羽的廟和合祭關羽、岳飛的廟,也叫武廟。 天津的武廟最早建於明朝,據《天津衛志》記載,武廟“初設西南城花樓(角樓)上,供春秋二祭”。張紹祖說,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將武廟移建到城內西北角,由三衛掌印指揮張文學、趙如祖、楊大慶監修。武廟東起武學東箭道,西至武學西箭道,南起府署街,北至北牆根。史料記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鹽院鄂禮、知府李梅賓對武廟進行過重修。 經過多方查詢史料,張紹祖說,武廟內的建築,包括“武成王殿3間、東廡3 間、西廡3間、仰聖門3間、東名宦祠3間、西鄉賢祠3間、櫺星門3間、啟聖祠3間、明倫堂3間、儲英毓秀齋3間、進德修業齋3間、涼亭1座”,供奉的武將有周昭烈武成王姜太公、漢留侯張良、漢武侯諸葛亮、吳司馬孫武、齊司馬田忌等。 贊助內容 如今,武廟原址已經看不出任何與當年相關的遺蹟,只有附近的一些地名,如“武學內”“武學東箭道”“武學西箭道”等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提醒著人們那段過往 除了祭祀之外,天津武廟還曾是培養軍事人才的場所。“封建科舉時代的武職官員除世襲外,多是由鄉試、會試、殿試逐層考選並加以選拔任用的。武職官員考選又稱‘比武’,自唐宋以來就形成制度。在野史和演義評書中,有不少比武場上爭奪武狀元的內容。明崇禎十年(1637年),朝廷命各州、府、縣設立武學,訓練武生員。武學的學習內容以弓箭、拳術等武藝為主。”張紹祖說。 據他介紹,天津的武學設在武廟內。武學初設時,招收數十人,選拔一名武功高超的武舉人負責專門訓練,稱“科正”,“武生每三年進行一次考試,就在武學內舉行,考試科目主要為騎射、步射、弓、劍、刀、負重、身材及論策等。成績優秀的考生,被送到京城參加殿試。殿試由兵部尚書任主考官。武生考試之事,專門由兵備道監督管理,不隸屬於學使。武生如果能作文章,經考試合格者也可進‘文學’。”張紹祖介紹說,“武生員多為富家子弟,入學前在鄉間成立弓箭房,練習拉弓射箭、舞槍弄棍、舉石鎖、抱巨石等基本功。武科會試及格後,級別名稱類似文科,不過在職稱上加一個‘武’字,如‘武舉人’‘武進士’等。” 就這樣,明清時期天津的武學教育,納入了封建社會的教育和考試體系。據《重修天津府志》記載,清雍正年間,武學“裁歸儒學”,之後,武學所在的明倫堂和四齋日漸荒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武廟在戰火中被焚燬,形成了一片荒地,後來在官方的主持下,建為民宅。 如今,武廟原址已經看不出任何與當年相關的遺蹟,只有附近的一些地名,如“武學內”“武學東箭道”“武學西箭道”等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提醒著人們那段過往。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OPLmg.html

---------------------------------------

文、武兩廟的傳說:    相傳恭城縣的先民之所以要將文廟建在左邊,把武廟建在右邊,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傳統觀念裡,左為東、為陽,東方主生,為尊,故為文廟,以示崇文;右為西、為陰,西方和殺,為卑,故為武廟,以示抑武。而文廟與武廟之相依相傍,又表示陰陽相合,文武相成。既崇文,又尚武,先文後武,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恭城文武兩廟一東一西同處一地,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六日是祭祀關羽,舉行遊行的日子。    相關知識:    關羽姓關名羽,字云長。因與吳國作戰而亡,被追謚為壯繆侯,當地人於玉泉山立祠祭祀。但一直到唐代,在民間的影響並不很大。北宋末年,才封為公(一說封為真君)。由於關羽集忠、勇、仁、義於一身,他對國以忠,作戰以勇,處世以仁,待人以義,幾乎匯集了中華民族的全部美德。所以,影響越來越大。最後被尊為關聖帝君,俗稱關帝。    佛道二教也競相將關羽羅為本門神祗。佛教以其為護法伽藍,道教則以其為雷首山澤中之老龍轉世,尊為真君。明清以後,關羽儼然成為人神之首,與文聖孔子齊肩而成為“武聖”

----------------------------------------

在朝廷的追捧下,再加上關公人格的魅力,民間拜關羽為“祖師爺”和“保護神”的行業也多如牛毛:剃頭、描金、皮革、煙草、香燭、成衣、醬園、豆腐、屠宰、典當、武師、教育、命相,並且司命祿、佑科舉、護錢財、治病除災、驅邪避惡……
  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1年第7期(4月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由甄子丹、姜文、孫儷聯袂主演的電影《關雲長》將於4月28日在內地公映。此前,有消息說還有4部關羽題材的電影出爐,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擱淺,這也透露出一點信息:關羽題材一定掙錢。也難怪,儒佛道三教並尊、士農工商四民同拜的隻有一個關羽,粉絲數量可謂古往今來第一人。

  《關雲長》導演庄文強透露,這部電影將讓“關公”走下神壇,展示其“人性化”的一面。在這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關羽封神入聖的歷程。

  死后寂寞五百年

  關羽,出生年月不詳,本字長生,后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為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暫居曹操手下時,因陣前殺顏良解白馬之圍有功,由曹操上表封為漢壽亭侯﹔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總領荊州,公元219年戰敗被俘,被孫權斬首。

  直到41年后,關羽才被劉禪想起,追封了個“壯繆侯”,此后不久,蜀漢滅亡。在兩晉和南北朝時代,史書總是關、張並舉,一些武將對這哥倆的崇拜也主要集中在“萬人敵”的武藝絕倫,並沒有上升到對人格的稱許。在當時的筆記小說裡,如干寶的《搜神記》、葛洪的《抱朴子》、《神仙傳》、裴啟的《語林》、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記載著大量三國人物的言行,但都沒提到關羽,武將關羽的事跡並沒有引起文人的興趣,這可能也和他“驕於士大夫”的性格有關。

  不過,《三國志》對關羽千字篇幅的簡單記載卻給后人的神化提供了想象空間,特別是關羽死后身首異處,和上古傳說人物蚩尤、刑天相似,在他生前戰斗過的地方——荊州,民間開始流行關羽亡魂顯靈的傳說,從史籍記載來看,那時的關羽還是與鬼有關的凶神,以凶悍可畏為特征,這一形象直到宋代還有遺存。

  佛教最先關注到關羽信仰的抬頭,隋唐時期盛極一時的天台宗搶先出手拉攏,傳說天台宗創始人智顗(y?)禪師在當陽玉泉山遇上關羽顯靈,關羽請智顗在玉泉山修建精舍,並率子關平皈依佛門並成為“護法伽藍”,關羽終於在佛教中有了身份。

  然而,歷代統治者卻一直對關羽不感冒,直到他死后五百年的唐代,事情才有了轉機。

  曾給姜尚當徒弟

  關羽能進入國家祀典,實是佔了姜太公的光。武則天當政時開設武舉,唐朝開始重視軍事人才的培養,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下詔在兩京設立姜太公廟,張良配享,沒關羽什麼事。公元760年,在安史之亂中煎熬的唐肅宗追封太公為武成王,祭祀規模與文宣王孔子看齊,張良、韓信、白起、孫武、諸葛亮等人作為“十哲”陪坐,還是沒輪到關羽。此時的孔廟已相當完備,配享的有十哲和七十二弟子,陣容強大,相較之下姜太公的排場著實有些寒酸。公元782年,朝廷招兵買馬,以孫臏、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等六十四名將為弟子從祀,關羽的稱號是“蜀前將軍漢壽亭侯”。和張飛一同入選值得慶祝,和勁敵張遼、周瑜、陸遜並肩而立也可接受,但是,竟然和生死對頭呂蒙兩兩相望!想來關羽在天有靈,一定非常不爽。

  更為郁悶的是,姜太公和十哲面前有酒有肉,關羽隻有站在旁邊干看的份,直到五代后唐時期,關羽等六十四人的畫像前才有了祭品。

  北宋初期,宋廷以“為仇國所擒”為由,一度把關羽和張飛從祀典中開除,關羽的“冥神”道路遭遇最大挫折。

  連升兩級當王爺

  統治者對關羽的態度不咸不淡、出爾反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曹反劉”的歷史觀,這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為代表,蘇轍年輕時曾說:“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關羽地位的低下也順理成章。

  而北宋在軍事上弱勢,國情與蜀漢有相似之處,民間對武力強人的呼喚有增無減,宋夏邊境的將士就極為崇拜關羽,百姓們對蜀漢開始給予更多的同情。蘇軾就記載了時人聽說書時“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的情形,這一民間思潮終於影響到高層,宋神宗曾自比劉備,完成了“帝曹”到“尊劉”的轉型,而這一變化的最大受益者是關羽。

  公元1102年,宋徽宗加封關羽為“忠惠公”,關羽當了近900年的侯爵后終於進爵為公,此外,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還加送一個“崇寧真君”的封號,使關羽成為張天師麾下的一員護法,這是關羽進入道教之始。又過了六年,徽宗覺得公爵還是不夠給力,加封關羽為“武安王”,這是關羽封王之始,到了公元1123年,徽宗又把關羽的封號變成“義勇武安王”,同時,關羽殺回武成王廟,位置雖然無太大變化,封號則遠高於同列諸人,直逼姜太公。關羽迎來了神聖化的第一個高潮。

  讀《左傳》俘獲儒士心

  相比較在北宋獲得的那些虛銜,關羽在南宋最大的成就是逐漸俘獲了文人儒士們的心。早在北宋年間,一些文人就對關羽身上“忠義”這一儒家特征進行了挖掘和創造,經歷靖康之變,關羽身上的勇武和忠義與高揚的民族氣節相契合。宋儒褒揚《春秋》,關羽喜讀《左傳》的特征又大得士子們的好感。再加上朱熹批曹、孫二家為“漢賊”,為關羽今后進入儒教,掃清了“名不正言不順”的障礙。

  南宋對關羽加封有兩次。有意思的是,宋高宗也曾給三國吳將甘寧封過王,並且甘妻和二子一女一同受封,這種榮耀又在關羽之上。陸游就曾親眼所見,關羽坐在甘寧廟的走廊裡。看來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朝廷遷到江東還得拜江東本地神。

  元代隻有文宗加封過關羽一次,相對於廟堂上的冷清,關羽憑借戲曲小說的高關注度在江湖上贏得了大量擁躉。三國故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雖然曲文不傳,顧名思義,還沒有突出關羽。元代雜劇卻剛好相反,三國故事雜劇共三十七種,標題中有關羽的就佔十一種,一些蜀漢戲中關羽也無不登場,在元劇裡關羽的戲比任何三國人物都要多。

  萬歷朝關羽封帝

  明太祖是個朴實人,受不了關羽頭頂上越來越長的溢美之辭,把此前宋元帝王所賜封號全部革去,表面上看王爺變“亭侯”,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實際上朱元璋對關羽還是不錯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廷在南京雞鳴山給關羽立廟,規定國家每年祭祀六次,祭品為一豬一羊,規格不可謂不高。更重要的是,關羽在國家祀典中終於自立門戶,有了自己的辦公場所,不用寄人籬下。而姜太公的武成王廟,則被朱元璋從國家祀典中刪除。

  明中葉起,關羽開始在科舉考場頻頻“顯靈”,有考前給舉子開小灶講《春秋》的,有托夢給考生漏題的,還有考場著火救學子的……種種神異,不一而足。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終於完全加入關羽崇拜的大軍,也正因為儒家的加入,全民性的關羽崇拜終於確立。

  萬歷十八年(1590年),神宗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晉升為“帝”的臣子,相比較之下,孔子再怎麼加封,也始終是個“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在道士的游說下,關羽又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其不知名姓的夫人被封為皇后,關平、關興自然是王爺,連周倉都當上公爵。這還不夠,南宋的張世杰和陸秀夫被拉來做左右丞相。更為體貼的是,考慮到關羽同志兼職太多,為了減輕工作負擔,其在道壇的“三界馘魔元帥”由岳飛代任,在佛寺的護法伽藍由尉遲恭代任,本人一心一意做關帝聖君。新封號讓關羽在道教的地位超過張道陵、呂洞賓、丘處機,直追太上老君。

  萬能神關公被熱炒

  清朝統治者對關羽的崇敬,早在關外時期就已開始,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了解到關羽的形象,馬背上的民族立即對武力蓋世的猛將產生崇敬之心,他們向明朝請求賜與關帝神像,加以崇拜,稱關羽為“關瑪法”,“瑪法”意味“祖”。順治元年(1644年),甫一入關的清廷就重修關帝廟,順治九年(1652年),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沖淡了萬歷封號的道教色彩,突出“忠義”這一儒家倫理,從此時起,關羽便被稱為“武聖”,關廟也被稱為“武廟”,並且與文聖孔子一樣, 武聖關羽被列入清代少數幾個國家級聖人享受正式的祭祀。乾隆皇帝更是覺得劉禪給的那個“壯繆”的謚號不美,改為“忠義”,連《三國志》都得一起改。

  乾隆后,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天理教起義、張格爾叛亂、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接踵而至。每當此時,關羽題材就被熱炒,皇帝就得給關羽的封號加兩個字,以求關聖保佑迅速平亂。到了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聖帝君”,長26字,和歷代“大行皇帝”相比,僅少於努爾哈赤一字。清宮中在上演關羽戲時,隻要關老爺一出場,皇帝、后妃都要恭恭敬敬地離開座位繞場走幾步而后重新落座。而在后台,要供關老爺神位,焚香供奉。

  而關廟更是遍布天下,據統計,清代中期僅北京城內就有關帝廟116處,遠遠超出了孔廟的數量。有人推算,當時全國約有關帝廟30余萬處,而同期全國隻有孔廟3000處,關羽甚至進入藏傳佛教系統,雍和宮也有關帝廟。近代以來,海外華人更是把關廟建到了日本、東南亞、澳洲和美國。

  在朝廷的追捧下,再加上關公人格的魅力,民間拜關羽為“祖師爺”和“保護神”的行業也多如牛毛:剃頭、描金、皮革、煙草、香燭、成衣、醬園、豆腐、屠宰、典當、武師、教育、命相,並且司命祿、佑科舉、護錢財、治病除災、驅邪避惡……

  還是西洋人於此看得最為通透,關公的英文名帶GOD,和他們的上帝相類,是萬能神。

----------------------------------------

姜尚、關羽、岳飛誰更有資格當武聖?
2016年4月15日作者:文氓王福星
福星侃史:姜尚、關羽、岳飛誰更有資格當武聖?

福星侃史:姜尚、關羽、岳飛誰更有資格當武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剛開始沒有武聖,官方遇兵事祭拜的戰神是“兵主”蚩尤。到了唐朝的時候,肅宗加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唐朝設立武廟,以薑太公為主祀,關羽等為從祀。從唐朝到元朝,姜太公一直都是中國正統武聖。

到了明朝的時候,明神宗加封關羽為關帝聖君,加封岳飛為岳帝聖君。關羽、岳飛二聖並祀,配上張飛、王濬、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凡、徐達、馮勝、戚繼光,趙雲、謝安、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琦、郭侃、常遇春、 藍玉、週遇吉一幫猛將從祀。在明朝,關羽岳飛並稱武聖。

到了清朝,歷代皇帝為了淡化“夷夏之防”,再加上岳飛打的是滿清的祖先女真,所以有意抬高關聖,打壓岳聖。經過歷代清朝皇帝加封,關聖的封號已經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而岳聖的封號在清朝沒有任何加封,僅僅是被乾隆、慈禧、光緒題了三塊牌匾。

由於清朝皇帝的推崇,關羽在清代獨享“武聖”地位,關帝廟遍布華夏大地,岳聖地位被逐漸淡忘。到了民國時期,關聖岳聖並祀的廟宇又逐漸增多,又出現了二聖並尊的地位。

抗戰期間,中國軍人出征誓師,出現關羽、岳飛、戚繼光”三聖並崇的局面。當然,戚繼光稱聖,只在抗戰期間短暫的軍人崇拜,沒有官方加封,也沒有民間祭祀,所以戚繼光的武聖頭銜肯定得不到認可。

現在問題來了:在中國歷史上,官方認定,並有廣泛民意基礎的三位武聖姜尚、關羽、岳飛誰更有資格當武聖呢?

筆者愚見,姜尚、關羽是內戰英雄,岳飛是外戰名將,如果要三選其一,我選擇岳聖帝君。

--------------------------------------------- 

---------------------------------------------

File:Three Brothers.jpg

關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iUjnF

關聖大帝(關羽)(約160年-220年)[1],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2],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萬人敵」(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關大爺、關爺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關聖帝君,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爺、關帝、聖帝,帝君,聖帝君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帝為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生平
早年事蹟
關羽是河東解人。不知因何事而逃離家鄉,前往涿郡躲避。
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鄉里募集支持民眾以組織一支義勇軍來參與保衛鄉里免於黃巾軍的掠奪,而關羽與張飛也隨之禦侮。
後來,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劉備周旋,不避艱險。
之後,劉備領徐州,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術、呂布夾攻,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據《蜀記》及《華陽國志》記載,當時呂布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援,留下前妻杜氏和兒子秦朗[3],關羽以其妻沒有生子,曾向曹操請求城破後娶杜氏為妻,曹操答應。之後關羽又數次向曹操提起,曹操懷疑杜氏是否異常美貌,城破後便先去看她,見她有美色,便占為己有,關羽因此心中不悅。後來曹操任車冑為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冑,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降曹與重歸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衝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顏良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三國志》對「斬顏良」的記載只有19個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關於古代武將單挑的記錄之一(民間傳說中的單挑大多為虛構)。
起初,曹操壯慕關羽為人,而察知其無意久留之心意,著張遼試以人情探問。既而張遼以此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我深知曹公厚待我,但我受劉備將軍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始終不會留下,當我立功報效曹公後便離去。)」[4]:278張遼以關羽言報告曹操,「曹公義之」。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贊揚曹操:「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三國演義》故事「千里走單騎」稱: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是關羽盡拒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
關羽離開曹操時,劉備已在汝南附近,聯合劉辟等進攻曹操,於是前去與劉備會合。
鎮守荊州

關聖帝君寶像。
劉備攜民以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率兵分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軍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時襄陽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關羽可能於江北駐防。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總督荊州事,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孱陵。荊州北部為曹操領地,江夏郡則被曹操和孫權中分。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認為劉備只是敷衍,於是派太守要接管荊南三郡,關羽一一加以驅逐。孫權大怒,命呂蒙率兵二萬強行攻取三郡,又命魯肅率萬餘兵馬駐軍巴丘防止關羽來救;劉備聞訊,派關羽帶兵前往爭奪,並親率五萬兵到公安作為關羽後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宣稱要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雙方對峙期間,呂蒙已盡取三郡,北上與魯肅會合。於是魯肅邀請關羽會談,雙方約定軍馬各駐於百步外,僅雙方將領攜帶單刀與會,會中雙方據理力爭,但沒有共識。此時,曹操進攻漢中的張魯,劉備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已經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威震華夏
主條目:樊城之戰

成都武侯祠中的關羽塑像

成都武侯祠中的關羽雕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州。同年,關羽率軍進攻荊州北部的樊城,當時樊城是曹操部下曹仁駐守,曹操派左將軍于禁進行援救。那時正逢秋天,天降暴雨,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導致於禁被迫向關羽投降,另外將軍龐德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斬首。關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而曹操所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反而投降了關羽[5]。與此同時,當時丞相曹操陣營治下的梁、郟、陸渾等地的盜賊皆回應關羽的印號,為關羽的支黨,這使得關羽威震華夏。
這使曹操與群臣商議遷徙許都以避其兵銳,司馬懿、蔣濟等人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服,可遣人勸孫權在其後方干擾,許諾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圍自然解決。曹操同意,就這麼做。不久,孫權遣使者為其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反而辱罵其使,不許婚,孫權大怒。
敗走麥城
主條目:麥城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救援樊城的徐晃開始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12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期間關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呂蒙處,關羽軍隊家屬多在江陵,呂蒙刻意讓使者到城中傳遞家書,關羽軍因此漸漸潰散,往西退至麥城。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關羽偽降,在城牆上立幡旗模仿人樣,藉機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關平、趙累於臨沮被斬殺。在二十四史的記載中,南北朝當時世人普遍認為關羽不願投降而殉節[6]。
身後

洛陽關林關羽像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7]孫權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8](或稱『魂歸故里』、『魂歸山西』)」。
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成仁,象徵孫劉聯盟徹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之後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敗於陸遜率領的孫權軍,蜀漢從此徹底失去荊州。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特徵和形象
關羽的個性也非常剛毅而矜持,不甘屈居人下。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甚麼人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解說,關羽才接受。他與同僚關係也不太好,如麋芳、士仁和潘濬與關羽不和,其中麋芳、士仁都怨恨關羽輕視自己。當關羽出征樊城,麋芳駐守的南郡城失火,燒毀很多武器、軍品,關羽責備他。後來,關羽命令麋芳、士仁準備軍糧,二人「不悉相救」。關羽說待回軍時便處罰他們,二人不安,後來呂蒙來襲,便投降東吳。關羽並不是和所有同僚牽連都差,諸葛亮、張飛、廖化和趙累等人都與他交好,又如費詩開解他也能聽得進。而在湘水協定後成為東吳下屬的吳碭、袁龍也起事反對孫權,欲回到關羽手下。
家庭
祖父
關審,字問之。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經》、《春秋》訓其子,於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父親
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

正史並未記載關羽妻為何人,清代馮景撰《關侯祖墓碑記》稱關羽妻胡氏,即關平之母。

正史並未記載關羽妾為何人,但民間的戲劇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故事作一點延伸,並常常提到關羽,在《關公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終。而《關公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並道出紅顏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與呂布分開以後,成為關羽之妾
子女

關公(中)、掌印-關平(右)、持刀-周倉(左)。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三國演義》寫作義子。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氏,關羽之女,民間稱為關銀屏,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罵辱來使[9]。在民間傳說中嫁給了李恢之子李遺[10],現在澄江存有夫婦二人的合墓[11]。
關索,據傳是關羽三子,但是正史並無記載。其佚聞據說出於南中(今雲南省)一帶傳說。

關樾,據說是關平長子。雖然《三國志》並無記載,但有記載於一些地方志以及傳說。
關統,關興之子,娶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無子而終。
關彝,關興庶子,在關統逝世後承襲其位。
後裔
據裴松之引《蜀記》注《三國志·關羽傳》,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但此說應為虛構。由於裴松之註引《蜀記》備受爭議,且正史並無此記載。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德宗年間,宰相關播為關興後人。[12]清朝《江陵縣誌》等記載關平在江陵有後人。
雍正十年七月六日(1732年8月25日),授關羽五十二代孫關朝泰為五經博士,准其世襲。[13]
評價
時人評價
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曹操:「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曹丕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14]
溫恢:「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呂蒙:「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徐晃:「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
劉曄:「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15]
陸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姦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董昭:「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廖立:「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袁准:「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後人評價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及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與義士的代名詞:
「值天下大亂,(劉)遐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陷堅摧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晉書·劉遐傳》)
「(閻)負、(梁)殊曰:『……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晉書·苻生載記》)
「李庠,字玄序,特第三弟也。少以烈氣聞。……趙廞深器之,與論兵法,無不稱善,每謂所親曰:『李玄序蓋亦一時之關、張也。』」(《晉書·李特載記》)
「傉檀曰:『吾今新牧貴州,懷遠安邇之略,為之若何?』(宗)敞曰:『涼土雖弊,形勝之地,道由人弘,實在殿下。段懿、孟禕,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隴之冠冕;斐敏、馬輔,中州之令族;張昶,涼國之舊胤;趙昌、張穆、邊憲、文齊、楊班、梁崧、趙昌,武同飛、羽。』」(《晉書·禿髮辱檀載記》)
「崔公,古之關張也。」(《魏書·崔延伯傳》)
「史臣曰:『長孫肥結髮內侍,雄烈知名,軍鋒所指,罔不奔散,關、張萬人之敵,未足多也。』」(《魏書·長孫肥傳》)
「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書·楊大眼傳》)
「薛彤、(高)進之並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以比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
「又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尤憚之。及將戰,(吳)明徹謂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陳書·蕭摩訶傳》)
「武人略陽垣歷生、襄陽蔡道貴,拳勇秀出,當時以比關羽、張飛。」(《南史·文惠太子傳》)
「(從弟京杲)後從李光弼出井陘,督趫盪先驅,戰嘉山尤力,(唐)肅宗異之,召見曰:『黥、彭、關、張之流乎!』」(《新唐書·辛雲京傳》)
「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南齊書·曹虎傳》)
「羽為曹公所厚而忠不忘其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士亦能之。曹公得羽不殺,厚待而用其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君亦能之。至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則殆非戰國之士矣。曹公內能平其氣,不以彼我為心;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於己,是猶有先王之遺風焉。吾嘗論曹公曰:是人能為善而不能不為惡,能為善,是以能享國;不能不為惡,是以不能取天下。」(唐庚《三國雜記》)
張輔:「張飛關羽,皆人傑也。」(《名士優劣論》)
葛洪:「咸謂勇力絕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則三九之才也。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授首非所。」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三國論》)
張仲宣:「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
黃茂才:「氣蓋世,勇而強。萬眾中,刺顏良。」(《武安王贊》)
陳亮:「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
陳元靚:「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絕倫。」(《事林廣記後集》)
郝經:「羽、飛昭烈啑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復漢室,百折興王。闞如兩虎嘯風從龍,夾之以飛,雄猛震一世,號稱萬人敵。羽報效於操,致書而去,飛瞋目橫矛,而與操決。矯轎義烈,上通於天,漢於是乎不亡。」(《續後漢書·卷十六》)
楊博:「維帝忠義昭宇宙,功業垂史冊,祀祠遍天下,黃髮稚齒,極海窮邊,靡不崇重。而帝之隨在者靈,威蓋顯赫,千載一日。」
王夫之:「吳、蜀之好不終,關羽已死,荊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國之離,無忌而急於篡,關羽安能逃其責哉?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於是而諸葛之志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 、「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讀通鑒論·卷九》)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毛澤東:「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前會長朱大渭[16]:「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歷史學家、《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舖門前掛一對聯云:『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籍,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出生爭議
《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以及三國魏晉時期的其它資料等並沒有可以被用來推測關羽出生年月的相關信息,唯一牽涉到年齡長幼的信息是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不過張飛的年齡也無任何記載。[17]
但是伴隨著關羽從北宋開始在民間藝術形象及各統治政權對其推崇的不斷提高,[18]此後關於其出生時間開始出現了多種不同信息,諸如: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六月六日 未指明年份。
元胡琦《關羽年譜》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據傳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19]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
清張鎮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 《解良關帝志》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周廣業 《關王事跡徵信編》 郭茂泰 《荊州府志》等認為是五月十三日。
這些資料雖受到爭議,但現今國家民間皆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神明關公聖誕生日確切可信的資料。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現在,關於關羽出生日期的考證仍舊在繼續,諸如田福生就認為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最可信,此外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等說法也有相關證據。[20]但各種說法都缺乏決定性證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關的資料首次出現的時間相距三國時期都超過一千年,可考證和確信程度均不大。當然近年來開始也有史學家指出陳壽的《三國誌》也有記載錯誤。
民間藝術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關羽像
演義以前
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民間傳說,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三國志平話》所敘事跡雖多為民間傳說、然卻初步架構了三國歷史進程的故事。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
三國演義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而投降;文醜死因存見地方史料以及東晉王羲之父子的二王尺牘集和容齋隨筆。而桃園結義、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三國演義小說中所雕塑。而後人更引此形象將關羽神話,造就了民間偶像。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忠勇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轉嫁,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懼怕呂蒙),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授官而起妒,改寫為要入川與馬超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漫畫
在三國漫畫中,關羽被刻畫成是繼呂布之後的天下第一的猛將,與張飛各自擁有萬夫莫敵的實力。而且在諸多的三國漫畫的劇情中,經常可以看見關羽獨戰呂布的場面,如:王欣太的《蒼天航路》、陳某的《火鳳燎原》、池上遼一的《超三國志霸》、本宮宏志的《天地吞食》等‧‧‧‧‧‧,也許是在人們的心目中認為關羽是武聖,而呂布是戰神的原因,所以才把這兩人設定為死敵。
戲劇電影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民間傳說、野史、《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因後世對關羽的信仰普遍,具有神格,為表示對關羽的敬畏,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關公亮相姿式就有48種之多,稱為「關公48圖」。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七到十天要齋戒獨宿,薰沐淨身;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叩頭,在後台殺雞拜祭;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演《單刀會》時,周圍不可有嬉鬧聲、在演《走麥城》時,更要台上台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禁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天子、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燕京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而傳統戲曲至現代,有關於關羽或有其角色的電影、電視劇集,及曾飾演關羽的演員亦有不少,例如有(依年份):
1956年《關公月下釋貂蟬》(香港麗星影片公司電影):由關德興飾演
1957年《關公千里送嫂》(香港麗星影片公司電影):由關德興飾演
1957年《關公守華容 劉備過江招親》(香港寶華影業公司電影):由靚華亨飾演
1968年《桃園三結義》(台灣國益影業公司),由丁強飾演。
1969年《武聖關公》(中央電影公司電影):由楊群飾演
1976年《三國春秋》(麗的電視本港台電視劇集):由劉志榮飾演
1976年《戰神》(別名:《關公大戰外星人》)(陳洪民執導電影)
1992年《醫神華佗》(無綫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集):由尹揚明飾演
1993年《關公》(別名:《關公傳奇》)(中國太原電視台電視劇):由張山飾演
1994年《三國演義》(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集):由陸樹銘飾演
1996年《三國英雄傳之關公》(中華電視公司電視劇):由勾峰飾演
1998年《超時空要愛》(黎大煒執導電影):由王衛國飾演
1999年《曹操》(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由楊凡飾演
2000年《江湖告急》(林超賢執導電影):由黃秋生飾演
2001年《呂布與貂蟬》(陳凱歌執導電視劇):由楊凡飾演
2001年《關公》(電視劇):由王英權飾演
2002年《貂蟬》(中國深圳電視臺電視劇):由張山飾演
2002年《武聖關公出解梁》(電視劇):由陳思成飾演
2008年《見龍卸甲》(李仁港執導電影):由狄龍飾演
2008年《赤壁》(吳宇森執導電影):由巴森飾演
2009年《終極三國》(台灣八大電視電視劇):由胡宇崴飾演
2010年《越光寶盒》(劉鎮偉執導電影):由方力申飾演
2010年《三國》(中國大陸電視劇):由于榮光飾演
2011年《關雲長》(麥兆輝、莊文強執導電影):由甄子丹飾演
2012年《回到三國》(無綫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集):由歐瑞偉飾演
2012年《銅雀台》(趙林山執導電影),由成宗煥飾演
2014年《曹操》(胡玫執導電視劇),由張益群飾演
傳說俚語
在關羽家鄉解縣,傳說關羽本名馮賢,生在有文化教養的農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娶胡氏為妻,更在178年五月十三生了關平。大約在關羽24歲時,即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並改姓為關。
於明朝時,仍有關羽有一子關索一說,但關羽不認他,最後成為蜀漢一員將領,但一般學者都認為關索只是傳說,歷史上沒有關索此人。
在陶弘景《古今刀劍錄》一書中,曾記載關羽當時為劉備重任,不惜親自採都山的鐵,鑄成二刀,銘為萬人。後來關羽兵敗,將二刀投入水中。
因為《三國演義》故事家喻戶曉,所以產生不少與關羽有關的歇後語,如關羽過江赴會、單騎千里、義薄雲天、威震華夏、喝酒看不出來臉紅、華容道放曹操──念舊情等等。
又因關公鬍子漂亮,因此有外號「美髯公」之稱。
武器和坐騎
南梁(此時南北朝,距離關羽時代300年)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此記載較為可信,歷史上的關羽很可能用的是兩把環首刀。

近代日本浮世繪師櫻井雪館(1715-1790)所繪桃園三結義圖
正史上並未記載關羽使用的武器,受《三國演義》等的影響,現代關羽的形象一般使用偃月刀(青龍偃月刀),不過考古學上並無漢晉時期使用此類武器的證據。[21]同樣正史上沒有對於關羽坐騎戰馬的特別記載,不過《三國演義》講述了曹操將原呂布乘騎的赤兔馬轉送於關羽的故事,深入人心。據小說家言,赤兔馬在關羽成仁之後絕食而死,故今日祭祀關羽的廟宇或大堂等,常會有一尊赤兔馬的雕塑像。
遊戲
怪物彈珠中的怪獸,5星關羽、進化6星關羽 雲長、神化6星美髯武神 關羽。
三國無雙是1997年在PS平台上出現了一款對戰遊戲,直到2000年,光榮在PS2借用新平台製作了第一部真三國無雙。這種獨特的遊戲方式以及那讓玩家體會到一騎當千的感覺,在遊戲界一亮,受到玩家歡迎。無雙系列除了它獨特的遊戲方式以外,它的人設也是頗為出色的。主要受到《蒼天航路》這部漫畫所影響。同樣的是,遊戲第一代及第二代,和呂布爭鋒的不是趙雲,而是關羽。二人也被設定為死敵。
信仰
歷代崇奉
主條目:關羽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代表,以關羽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例子,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年號、時間 封號
東漢 漢獻帝 建安四年(199年) 受封 漢壽亭侯 爵位
蜀漢 昭烈皇帝 章武元年(221年) 蕩寇將軍、前將軍
蜀漢 蜀漢後主 景耀元年(258年) 壯繆侯
蜀漢 蜀漢後主 炎興元年(263年) 義勇壯繆侯
隋 隋文帝 開皇二年(581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至道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昭烈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文宗 天曆元年(1328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文宗 至順二年(1331年) 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兼提調諸宮神、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明太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太祖皇帝恢復關帝原「前將軍壽亭侯」(之「漢」字久缺)頒旨列入祀典
明 明神宗 萬曆六年(1578年)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追封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頒令全國啓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此為關羽列入國家祭祀主神之始。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加封[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加封[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 清文宗 咸豐五年(1855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關聖大帝,再追封三代為王。
清 清德宗 光緒五年(1879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總二十六字、為歷代最長之封號。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敕封的封號最長,其次為清德宗光緒帝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封號,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

金瓜石勸濟堂關羽銅像

金瓜石的關聖帝君,為手捧春秋文相坐姿於廟頂
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今日盛行於華人世界的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萬曆野獲編》)。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朝鮮《宣祖大王實錄》)。隨著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中國江南的道教信仰,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另外,民間認為關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又被尊為五文昌之一。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門等兩教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家、佛門、道教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
佛教信仰
漢地佛教的信仰
漢地佛教尊奉關公為伽藍菩薩,源於隋代創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伽藍」是梵語「僧伽藍」的簡稱,意為僧院,即佛教的寺院。而守護伽藍的護法神,則稱為伽藍神。
「關羽顯聖」最早或出於陳、隋年間一個與佛教流布有關的傳說。現知最早的記載為中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其雲: 「玉泉寺覆船山東,去當陽三十裡,迭嶂回擁,飛泉迤邐,信途人之淨界,域中之絕景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將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將軍姓關,名羽,河東解梁人。公族功績,詳於國史。先是,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臺,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雲:『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號雷虩。前劈巨嶺,下堙澄潭,良材叢木,周匝其上;輪奐之用,則無乏焉。」[22]
初唐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卷二一談到智者大師在玉泉造寺。又依《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註》、《佛祖統紀卷六‧智者傳》、《關帝傳》等所載,智者大師發願在全國建立三十六座寺院,其中之一選定建在當陽玉泉山。隋開皇十二年,大師到玉泉山勘察建寺地址時,當晚在山中打坐,關公偕子關平顯現,表示願意護持,協助建寺。寺成,智者大師寫信向晉王楊廣(當時擔任代理揚州總管)報告此事,楊廣回信說:「當陽建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當具奏嘉號。」並將此事於玉泉寺刻碑為記。後來關公又向智者大師請求授戒,願為護法,大師遂為受五戒。從此天台宗門下寺院,都供奉關公為伽藍神。後來流傳到天下各宗寺院也都群起效法,尊奉為「伽藍菩薩」。
藏傳佛教的信仰
(1)寧瑪派:寧瑪派普遍認為關公和格薩爾王是同一尊在漢藏兩地的不同化現。而格薩爾王是由文殊菩薩之身、觀世音菩薩之語、金剛手菩薩之意、蓮華生大士之功德事業所共同化現,所以寧瑪派認為關公也是這四位菩薩共同化現的智慧護法。
如伏藏大師米旁仁波切的伏藏文《格薩爾王煙供儀軌》中曾說:「事成白戰神,在藏地被稱為格薩爾王,在漢地被稱為關公,在象雄被稱為大守舍神。」
年龍上師的意伏藏《關公供養儀軌》中也說:「(關公)在勝義界中早已成佛,但又示現為佛教的護法形象,祂是文殊、觀音、金剛手這三怙主以及蓮師的共同幻化的眾生怙主,祂的名號叫關公、義成、以及摩尼伏敵力(格薩爾王的名號之一)。」
又格薩爾王在藏地是戰神兼財神,而關公在漢地也是戰神兼財神,伏藏師特尼仁波切在2011年取出的關公伏藏法,即屬於武財神。
另外,民初時代來到漢地的諾那呼圖克圖,也曾開示:「關聖帝君是佛教的護法,漢地歸他所管,供養關聖帝君很重要,特別是軍人供養更為得宜。」
(2)噶舉派:五世噶瑪巴曾受明成祖之請,駐京三年,回西藏時即將關公信仰帶回楚布寺,奉為護法神,稱為「噶瑪漢神」,並著有供養儀軌。
(3)格魯派:五世班禪受清乾隆皇帝之請入京時,見關公顯現迎接入京,班禪諭令漢地國師及呼圖克圖(轉世活佛),都要供奉關公為護法。
最初格魯派認為關公是世間護法,後來三世章嘉呼圖克圖才認定關公是智慧護法。依《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所載,三世章嘉呼圖克圖某次行經四川襄陵大山時,在夢兆中,得知漢地的雲長王(藏地對關公的稱呼)和藏傳佛教的兄妹護法是同一心識的不同化現。而兄妹護法在格魯派認為是馬頭明王的內眷屬,其他宗派或有說是阿彌陀佛之化現,所以關公即為馬頭明王或阿彌陀佛所化現的智慧護法。
香港信仰

關羽抓住龐德,在明代繪畫1430年。
在香港社會中,各界同樣地推崇和尊敬關羽,尊稱他為「關二哥」或者「關公」等。傳說關羽年少時擅長簿記與會計,被不少商業人士視其為財神的象徵,故此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其像多半持《左氏春秋》,不持刀劍,希望能夠藉此保佑店舖生意興隆。另外,香港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十分有名。
在香港,民間都相信關公會保衛盡忠守義之人,所以各行業之人士同樣尊崇關羽,社會均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然而,警察所供奉的關帝君像多持關刀、穿紅鞋,與商業(多著綠袍、持《左氏春秋》)及黑社會(多懸寶劍、穿綠鞋)所供奉的關帝君像不同。因此,警察臥底及線人被黑社會俗稱為「著紅鞋」。
警察
人員在警察處所內供奉關帝君的習俗始於1931年,當時刑事偵緝處油麻地警署的總探長黎兆在雜差房內供奉關帝君神位,以示忠於職守,祈求庇祐,得以順利破案,維持治安時能勇武表現。自此,其他警探隊人員亦相繼彷效,使得這個民間信仰帶進警察隊,英國及印度等外籍人員亦都入鄉隨俗,與華人夥計一同向關帝君燒香,以示團結一致[23]。除了上述原因,若然人員獲得晉升、重大調動、久久無法破案及破大案,以及在節日時,皆會舉行供奉儀式。
英國殖民地時期,警察隊的記者會經常以供奉關帝君的神桌為背景。時至今日,大部份警察處所仍然供奉關帝君,部份警察處所則因為地區文化而奉祀其他神祇,例如黃大仙警署就供奉黃大仙。此外,部份部門人員不參拜關帝君,例如交通部。此外,部份部門人員亦刻意不在當更開始時參拜,部分警察處所的全數女性警務人員亦依從特別俗例,不作參拜,而月事來潮的女性警務人員皆會避卻參拜。
2004年,香港傳媒報道指出警務處高層有意淡化此種活動及不鼓勵供奉關帝君成為既定儀式。2003年,警察公共關係科將關帝君從辦公室「送往」灣仔一間廟宇;新香港警察總部警政大樓無依照傳統舉行「拜關二哥」儀式,亦無安放一尊關帝君像。縱然起源點雜差房仍然供奉關帝君像,惟新一代領導人員公然表明「寧信一哥都唔信關二哥(寧可相信警務處處長,不相信關二哥)」,聲言不鼓勵參拜關帝君成為既定儀式,亦開始有警區考慮「送走」關帝君像[24]。然而,時任警務處處長李明逵澄清一直都很尊重關帝精神,表示從未下令移走任何以至準備安放在警政大樓的關帝君像[25]。
臺灣信仰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効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
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宜蘭縣礁溪協天廟、臺北市行天宮、新竹縣芎林鄉飛鳳山代勸堂、苗栗縣玉清宮、臺中市南天宮、臺中市醒修宮、彰化縣彰化關帝廟、雲林縣四湖參天宮、雲林縣斗六南聖宮、臺南市祀典武廟、臺南市開基武廟原正殿、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武廟、臺南市關廟區的山西宮、嘉義縣布袋武聖宮、高雄市苓雅區的高雄關帝廟、塩埕區的文武聖殿、基隆市通淮宮、金瓜石勸濟堂、新竹市普天宮、桃園市大溪區普濟堂等最為著名。
行天宮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源自鸞堂信仰)。臺灣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一般臺灣人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如臺北行天宮。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每年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有三十幾個社團會在當天為關聖帝君公祝壽,以大溪普濟堂主持的慶典與遶境最為熱鬧,俗稱「大溪大拜拜」,計有三十二個社團參與,有上百尊大仙尪以及為數眾多的雙龍、童仔。大溪社團中又以大溪共義團雙龍最為出名[來源請求]。2011年12月29日,桃園縣政府公告「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暨遶境儀式」為文化資產,列入民俗及有關文物資產保護。[26]

臺中市南天宮
少部分扶鸞行天宮信眾,稱關羽被推選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
時見關公神像陪祀有兩者:一位捧漢壽亭侯官印的是關平,另一位手持關刀或寶劍者是周倉。關公則坐虎皮椅,左手捋鬚,右手研覽《左傳》。在行天宮法會時,玉皇壇的十八代玉皇大帝(關羽領任),旁邊兩位陪侍拿取的物品就有所不同,關平一手拿官印、一手拿寶劍,周倉則一手拿令牌、一手拿卷宗。
日本信仰
在日本幕府時代,足利尊氏和水戶黃門亦非常崇拜關羽。而據小松田直的《圖解世界史》,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現時日本仍有關帝廟。
朝鮮半島信仰
朝鮮半島的人也尊崇關羽,以關勝教為名到處宣揚。較為著名的關帝廟有東關王廟。
琉球信仰
琉球國時代關羽信仰由閩人三十六姓傳入,自此琉球人也信奉關羽,久米村亦設有關帝廟。
漢字文化圈以外名聲
無論是英國或美國等非華人的國家,只要存有華人社區,都會有人祭祀關羽[來源請求]。

---------------------------------

關羽在清朝時,已經被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

關羽穩坐“武聖”交椅的原因是什麼? - 三國文史- 三國在線 - http://goo.gl/igW8jN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三國十大名將!武聖關羽居然只排行在第九?那排行第一的是…? - http://goo.gl/4fYTXT

武聖關羽為何在武將排名中越排越後?-微信上的中國 - http://goo.gl/ZZQpzg

------------------------------------------------

關羽,在生前的官職是亭侯,是最低一級的爵位,然而在他身死後,卻步步高陞。到了民國,他已經成為統管儒道釋三教,人鬼神三界的關聖大帝。那時全國的關帝廟不下幾萬座,遠遠多過孔子的文廟。

  縱觀五千年華夏歷史,歷朝英雄豪傑不可勝數,只有關羽獲得如此至高無上地位?他是怎樣的人,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人曾經頂禮膜拜的神祇?

我們是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認識關羽的。但歷史與文藝作品其實相去甚遠。

  「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就是在華陰縣老腔皮影戲雄渾粗獷的唱腔裡流傳民間。歷史上華雄確有其人。在歷史著作《三國誌》中,他也確實被斬了。但斬華雄的卻不是關羽,而恰恰是文藝作品中被描述成倉皇逃竄的東吳孫堅。

  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一樣深入人心。但是看小說《三國演義》中他行走的路線,卻令人頗生疑問。由此看來,所謂千里走單騎,或許也只是個傳說而已。

  要認識真實的關羽還是要借助歷史著作《三國誌》

  《三國誌》的關羽傳全文只有九百字,連他出生於何年何月,家世怎樣,都沒有一個字的記錄。不過《三國誌》裡詳盡的記錄了關羽的荊州之戰。這次戰役也就是《三國演義》裡所講的大意失荊州。

  三國時期的荊州是自古以來的戰略要地。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就是以這裡為核心。諸葛亮和劉備在巴蜀前線征戰的途中,突然接到關羽的來信。他不顧鎮守荊州的重任在身,執意要來前線與年輕的武將馬超比武。

  「諸葛亮曉得他的性格馬上回信,這個馬超只能跟黥彭之比,跟你不能比,跟你美須公怎麼能比呢?」

  諸葛亮的讚美使關羽得到了心理滿足,這才打消了比武的念頭。

  公元219年,關羽接到劉備的命令,領兵攻打襄陽和樊城。曹操在此有八萬精銳部隊,而關羽只有三四萬人。

  第一次交戰,關羽首戰告捷。這就是《三國演義》小說中大書特書的「水淹七軍」。但《三國誌》裡有三處都說到因為天降大雨漢水暴漲是曹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而此時東吳為了取得荊州,已經與曹操密謀,主動要求從後方襲擊關羽的荊州城大本營,解曹操襄樊之圍。孫權曹操二人一拍即合。而為了麻痺關羽,孫權調走了大將呂蒙,換來無名小將陸遜。

  孫權出兵並拿下了荊州城(江陵)。關羽被迫從襄樊回師。關羽的部隊人困馬乏,軍心渙散,沿途不斷逃亡。到荊州城時,士卒已經所剩無幾。

  這年冬天,關羽和他的兒子退守麥城,很快被東吳軍隊俘獲,旋即遇害。

  陳壽的《三國誌·關羽本傳》對關羽做出評價,首先肯定他作戰的勇猛,也明確地指出他驕傲自大的性格弱點,而且進一步剖析了關羽失掉荊州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性格弱點和缺乏軍事才能,才導致了荊州的失守。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並非完美的將軍,他後來的威望卻超越了歷朝歷代所有的功臣名將。

  關羽怎樣成為至高無上的神的呢?

  最早祭祀關羽的人,是在成都稱帝的劉備。但後世崇拜關羽的現象並不是起源於蜀漢地區。

  然而在關羽的喪身之地荊州,他卻因為一種奇特的觀念而繼續存在。

  在一般百姓看來,關羽北伐時功虧一簣,慘死敵手,如此悲劇性結局,死後定會變成滿腔怨怒厲鬼。所以最初民間所供奉的關羽形象,陰森的厲鬼氣息頗重。

  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也就是關羽身死三百多年以後,佛教天台宗的開山之祖,智者大師來到荊州北部的玉泉山。他通過點化關羽放棄厲鬼身份,皈依佛門成為護法神,使當時的人們更容易接受佛教這種外來宗教。關羽第一次作為正神的形象進入佛教殿堂。至今在國內許多廟宇中,仍然供奉關公為護法神。

  關羽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大約二百年後,儒家學者也看中這位極富傳奇色彩的軍人,並且開始介入對於他的重新塑造。關羽的手裡多了一本書,孔子所著的儒家經典《春秋》

  之所以要塑造關羽讀書的形象,並讓他手捧《春秋》,是為了表明,即便在民間和佛教中關羽已經具有相當神力,也還要尊崇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

  在唐朝以前,聖人只有一個,即文聖人孔子,到唐朝中期時,又增加了武聖人的封號,第一位武聖人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尚,姜太公。而關羽既有勇猛品格,又有佛教護法的神力,因此成為陪祀之一。

  但兩百年後,大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調整陪祀隊列中的歷代武將,將關羽和張飛逐出了姜太公的武聖廟。

  關羽被朝廷驅逐出廟堂,又進入到民間藝人的故事裡。

  在今天能見到的所有三國故事裡,無一例外都將劉備關羽一方作為正面人物。為何人們惟獨青睞劉備關羽一方呢?這與劉關張三人的卑微出身大有關係。

  另一個原因是桃園結義故事。關羽,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敗走麥城慷慨赴死,實現了桃園結義的誓言。

  「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與關羽的事跡,他的這種悲劇性有很大關係。因為悲劇的作品,悲劇的主題,悲劇的人物,在文藝作品裡邊,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

  北宋文人記錄當時有一個小孩子非常喜歡看皮影戲,每看到關羽被害時,就會流淚哭泣,請表演者停下。

  關羽,從此遊走於民間藝人所營造的江湖世界,被賦予了出身底層社會的悲劇英雄形象。這種形象就是後來三國演義小說裡關羽形象的雛形。

  關羽始終在民間具有很高威望,而這種威望再次引起宗教的注意,這一次是道教。

  關羽的老家解州,出產一種人人不可缺少的東西--鹽。宋徽宗時全國總稅收的六分之一來自這裡,可是不知什麼原因,解池連續八年未產一粒鹽龍虎山天師道掌門人,張繼先張天師自告奮勇,要替皇帝解決這個難題。

  蚩尤的神話由來已久,上古時黃帝與蚩尤在此大戰,蚩尤戰敗後,倒地化作鹽池。而長達八年的嚴重災害,自然會使人聯想是蚩尤的陰魂再度興風作浪。

  張天師做了幾年法事,但是效果甚微。他想起當時非常崇拜的關公,所以他奏請趙宋皇帝,派關公下凡。

  幾年過去,不知什麼原因解池又恢復產鹽。關羽戰勝蚩尤,保住了鹽池的財政收入,又為趙氏家族增添了神聖的光環。公元1104年,宋徽以自己的年號作為封號,以道教的真君作為神職,敕封關羽為崇寧真君。

  然而來自北方的金國軍隊已兵臨城下。北宋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軍人榜樣作為軍神以激勵將士勇猛作戰。在首都汴梁失守之前,宋徽宗連續三次追封關羽。最後一次的封號是義勇武安王,這個王的職位超越了他過去所有的封號

  關羽從生前低級的亭侯爵位,連升數級,榮登王位,邁出了由人轉化為神的關鍵一步。


  歷史上關羽是怎樣的容貌,甚至只需畫家幾筆,我們就可以立即辨認得出,因為我們心中早有一個關羽的形象。這個形象就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五綹長髯。

  《三國演義》小說號稱七分真實三分虛構。那麼對於關羽容貌的描寫又有幾分是真實呢?陳壽所著的《三國誌》,用九百字寫盡關羽一生,但談到他的容貌,卻只用了一個字---髯。諸葛亮在給關羽的信中也提到髯的問題。看來關羽的鬍鬚必然有特殊之處,所以後來人稱他為美髯公,那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的。

  大紅臉是關羽的另一個重要特徵,但《三國誌》裡卻隻字未提。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中找到關羽大紅臉的由來。

  關羽完美的英雄形象早在六百年前的明初就已定型,那麼在《三國演義》小說出現以前,關羽的形象又是怎樣的呢?

  1909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在內蒙古額濟那旗進行探險挖掘,在一座宋代佛塔中,掘出一批文物。當展開這張畫像時,一位中國嚮導倒頭便拜,高呼「關老爺」。

  細讀上面文字,「義勇武安王」,這還是宋徽宗賜給關羽的封號,這幅神像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宋遼和西夏並存時期,也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關羽形象。神像裡的關羽和《三國演義》小說的描寫如出一轍,也就是說早在宋朝,英雄關羽的形象就已定型。

  作為一位英雄,特別是作為宋朝軍神的義勇武安王關羽,人們除了賦予他非凡的相貌之外,還少不了要賦予他同樣非同凡響的兵器。

  這口刀叫青龍偃月刀,這種刀法叫春秋十八刀,也稱作關王十八刀,相傳是關羽所初創。

  但從史書《三國誌》裡的描寫來判斷關羽所用的兵器卻不是刀,是劍

  那麼人們為什麼要讓關羽用刀呢?在北宋的兵器圖譜--武經總要中我們找到了它的來歷。在儀仗隊中顯示威武之用的掩月刀,它與偃月刀名字的發音相近,龍口銜刀的造型和裝飾性的紅纓也都十分吻合。

  這把青龍偃月大刀最終從神像中走出來,成為大眾熟知的關羽的趁手兵器,要歸功於關羽的一位同鄉,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作品《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第一次為我們活脫脫地刻畫了關羽和青龍偃月刀,形影不離的經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裡單刀會中當關羽面對魯肅的責問無言以對時,他的隨從家將周倉躍然而起,義正詞嚴的講天上地下,只要你有德了就可以佔據它,哪裡是你東吳獨有這麼一份荊州呢?

  但我們翻遍史書,卻根本找不到周倉這個名字,這位周倉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

  《三國演義》小說通過塑造關羽、周倉等一系列忠義形象,以感人的故事情節,將劉備的蜀漢政權描述成正義的一方,徹底平息了歷史上劉備和曹操的正統之爭。

  明朝以來,上層知識分子也開始介入關公戲劇的創作,這使關羽形象再次發生改變。有一齣戲同一題材兩個版本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變化。

  這兩個版本講的都是關羽和一個美麗女人之間的故事,但是名字不同,一部叫做「關公與貂蟬」,一部叫做「關公斬貂蟬」。

  關公斬貂蟬是元朝時的劇目,雖然成就了關羽不近女色的英雄氣概,但殺死一個手無寸鐵的弱小女子,也多少有損關羽的英雄形象。

  於是到了明朝,這齣戲的第二個版本出現,內容被根本改變。

  貂蟬不再是害人的妖女,而是真心愛慕關羽的美麗女子。貂蟬向關羽哭訴內心的冤屈,解釋施展美人計挑起董卓和呂布父子反目,自相殘殺,最終為漢室除害的經歷。這番話化解了關羽的誤解,並贏得了關羽的愛慕之情。但關羽決心為復興漢室獻身。貂蟬只有心懷對關羽的愛慕之情,以自刎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貂蟬被改造成為深明大義的節烈女子,關羽是有情有義的偉丈夫,明初以來由於上層知識分子的改造,使關羽形象更加符合明朝士紳文化的標準

  但是最令人難堪的,恐怕還是關羽曾經投降曹操這個歷史事實。《三國誌》有三處都提到這件事。

  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演義》又是怎樣演繹關羽的投降

  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派出關羽的老友張遼勸降。關羽先是不為所動,在張遼極力地勸說之下,關羽開出了三個苛刻的條件,這就是著名的土山三約。這種投降,也許根本算不得投降,然而曹操還是答應了。

  身在曹營的關羽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的得淋漓盡致,《三國誌》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的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身在曹營心在漢。

  將關羽的講義氣形象推向極致是在《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一幕。幾百年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情節令無數讀者蕩氣迴腸,關羽的忠義形象被推向極致。

  《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使關羽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民眾中的威望日益攀升。明朝萬曆年間的三次加封,使關羽晉陞帝位。

  明朝末年,他正式取代過去的武聖人姜太公,成為中國第二任武聖,與文聖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膜拜。

  瀋陽故宮,滿清入關前的大本營,它的南門旁邊曾經建有一座關帝廟。這說明早在入關以前滿清就已經非常崇拜關羽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頻繁的征戰途中,最喜愛讀《三國演義》。

  而此時民間社會中關羽的形象又發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就是財神關公。清朝中期時,關羽成為眾多行業的保護神和祖師。他們的理由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惟一相同的是他們都確信關羽能給他們帶來財富。市井百業爭相供奉關公為本行的開山祖師和保護神

  由於關羽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深受愛戴,又在佛教和道教裡身居高位,更因為他是傳播孔孟儒家仁義禮智信倫理道德觀念的最佳榜樣,從清朝中期開始,歷任皇帝都對關羽推崇備至。

  乾隆三十三年,關羽被賜封號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十個字,此後一百多年間,歷代皇帝屢次加封。光緒五年最後一次被皇帝加封時,他的封號繁雜而冗長有二十六個字之多,清末時的統計,全國記錄在冊的關帝廟不下幾萬座,遠遠多於孔廟的數量,而他在普通民眾的影響更是超過了孔子。一時間「關公廟貌遍天下,五州無處不焚香。」

  歷經一千七百年,時光侖奐,改朝換代,尊卑起伏,關羽最終被人們塑造成至神至聖,萬世人極的神祇。

--------------------------------------------------

關羽文化簡論

⊙ 隗 芾

 

  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有一個古老的幽靈正在大街小巷中徘徊。是人?是鬼?是神?是福?是禍?是喜?面對他的敲門,是該延為上實,還是拒絕?人們往往不知所措。

  這個幽靈,就是早已死去一千七百多年的關羽,和這千多年來不斷變形發展的關羽文化。

  關帝廟的數量是孔子文廟的幾十倍。北自廟街(現俄屬尼古拉耶夫斯克),南至印尼爪哇島、澳洲的華人區,可謂星羅棋布。現在,關羽堂而皇之地走進星級酒店、合資企業、商場及曾通家庭的壁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關羽和觀世音,是當代中國最多的兩種偶像。而只有關羽,才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神。

一 歷史上的關羽

  迄今為止,在我們面前至少站著六位關羽。這就是:(l)歷史上真實的關羽;(2)晉南民間傳說中的關羽;(3)《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關羽;(4)道教的關聖帝君;(5)佛教中的護法伽藍議國明王佛;(6)民間幫會組織中的精神領袖──老二哥。

  他們雖然面目相似,卻又各不相同,不可簡單地混為一談。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從《三國誌》平話到《三國演義》小說中,陸續加工豐滿的文學人物形象。其後的幾種形象多由此衍化而成。

  歷史上的關羽(?-219年),字雲長,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人,是三國時蜀漢的大將,曾被漢帝(實際是曹操)封為「漢壽亭侯」。真實的關羽已隨歷史逝去,我們只能靠各種文物、史料記錄去復原。比較而言,西晉陳壽所撰《三國誌》及裴松之註的材料較為近實。陳壽生於公元233年,距關羽去世僅十四年。裴松之(372-451年)作註於公元429年,上距三國結束也只有一百五十年。《三國誌》雖因晉承魏制,故以曹魏為正統,但陳壽是蜀漢人,對蜀漢材料尤為熟悉,故立場也較為客觀。此外,澴有東晉常璩撰《華陽國誌》等書為參證,故可謂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了。

  關羽是決定蜀漢興亡的重要人物。由於他英勇善戰,才使劉備集團的政治路線得以實現。定鼎蜀中後,關羽鎮守荊州,守衛住蜀漢的門戶。總之,他確實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也正是他破壞了蜀吳聯盟,兵敗被殺。劉備盲目報仇,倉卒發動猇亭之戰,使蜀漢喪盡實力而滅亡。如就個人品格來說,關羽的優缺點都很突出。優點有:忠於友誼,作戰勇猛,性格堅毅(如刮骨去毒,非常人所能忍耐),確曾「威震華夏」。缺點是:心胸狹窄,傲視他人,且缺乏政治頭腦,屢犯錯誤。

  第一,他居功自傲,待人驕橫,不願團結別人,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二。他除了劉備外,對其他將領(如黃忠、馬超等)均不服氣。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軍傅士仁,由於供給關羽軍資不力,羽揚言「還,當治之」1,迫使麋芳、博士仁倒戈,投向孫權。關羽被圍困時,由於他平時看不起友鄰部隊,結果附近的劉封、孟達等均不來救,以致被俘而亡。關羽一生確曾打敗過許多名將,僅史書記載的就有:斬顏良解白馬之圍,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等。這些壯舉多是個人行動。戰爭發展到封建社會,畢竟已是一種政治行動了。後世盡力渲染其個人戰功,使他成為中國的「戰神」,但他只能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注定了他是悲劇式的、希臘神話式的英雄。

  第二,關羽缺乏政治頭腦,不理解劉備、諸葛亮制定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在與孫吳爭奪荊州鬥爭中,堅定有餘,靈活不足。孫權為鞏固孫劉聯盟,曾主動提出與關羽女兒聯姻。在封建貴族中,聯姻是常用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中國外國概莫能外。關羽不懂得這一點,不僅拒絕,還出言不遜,罵孫權兒子是「種瓜之孫」,並說:「虎女豈能配犬子」。因此惹怒了孫權,加深了孫劉的裂痕,從而破壞了虛弱的聯盟關係。關羽也陷入了曹操、孫權的兩軍夾擊之中,最後敗走麥城,壯烈而死。從此蜀漢軍事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第三,關羽被「義」蒙住了眼睛,不分敵我,只知報恩,被當時人稱為「狼子」2。初與曹操戰,被俘而降。曹待之甚厚,拜為偏將軍。但當他得知劉備已奔袁紹營中,便一心去投袁紹。在袁曹鬥爭中,他為了表達對曹厚恩的感謝,竟親手斬殺了已是劉備盟友的袁紹大將顏良,然後再去投奔袁紹。這完全是不顧原則、以義害仁的行為。後人為了美化關羽,據此創造出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曲線救國」的理論,危害極大。

  第四,關羽曾因女色與曹操有隙,心不能容,一心報復。此事在幾種史書中均昭然若揭,也是後世美化關羽者極力掩飾之處。《三國誌.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3載:曹劉聯盟攻呂布於下邳(一說濮陽),曹操派關羽攻城。關羽提出:城破後要納布手下大將秦宜祿妻歸己,操許之。待城破後,曹操看秦妻果然美色出眾,乃自納之。

  自此關羽懷恨在心,後來在與曹操共獵中,想暗殺曹操,未能得逞。此事後來卻被美化為:關羽早就識破了曹操的奸詐,故而欲為天下人除害。

  總之,在關羽身上集中地反映出封建社會裏地主階級的驕橫,農民階級的狹隘以及流氓浪人的愚昧好鬥。

  那麼,為甚麼歷史上這樣一個並不完美的人物,卻一變而成神呢?這說來話長,但原因卻並不複雜,主要是由下面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二 封建統治者為甚麼要神化關羽?

  關羽的神化過程,完全是由封建最高統治者一步步促成的。

  封建社會的統治術不外文武兩道。正如《司馬法.天子之義》中說:「禮與法,表裏也;文與武,左右也。」《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話也說得明白:「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相濟,而後王業成。」4中國封建社會是以儒學為本,要樹聖人為楷模,也就是精神領袖。其事跡一定要超越乎帝王功業之上,而又不為一時一代所拘。自然,文聖非孔子莫屬。武聖呢?沒有現成的,就要創造。創造的方法就是在具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身上加工、附會、改造。現代人很容易想到的候選人是宋將岳飛。但岳飛只是忠,而且是令人氣短的「愚忠」。封建社會的統治模式的成熟是在宋元以後,而後三代中,元、清都是以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政權。他們在建國伊始,最忌諱這個「忠」字。因為提倡「忠」,人們勢必想忠於前朝之漢族皇帝。在這種情況下,最要緊的是提倡「義」。「義」是無原則的團結,這個典型莫過於關羽。他為了「義」,可以殺死雖是同盟軍卻不是朋友的顏良,可以不顧國家利益放走敵人,如《三國演義》所寫華容道放曹操。關羽在封建道德中佔了「忠」、「義」、「勇」、「剛」、「烈」(寧死不屈),比岳飛全面多了,於是便選定他為「武聖」,以符合最高統治者的利益。自宋以後,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不斷升級。宗教也不甘示弱,道教算其為關聖帝君,位僅在於「三清」之下;佛教則以其為護法神,列為伽藍,後又升為護國明王佛。   

三 關羽神化圓滿於清代

  滿族入關前就崇奉關羽,因為努爾哈赤是按《三國演義》的樣子,了解並學習漢人是如何打仗的,因此是把關羽當做「戰神」崇拜的。(我家祖上就是把關羽騎馬的木雕像,與祖宗家譜放在一起供奉的)入關以後,隨著戰事的推進,滿州貴族統治者逐漸認織到,過份的殺戮只會激起更多漢人和少數民族的仇視和反抗。康熙以後,改為剿撫並重,充分利用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貴族統治集團,曉以大「義」,加速並完成了中國統一進程。這其中,「義」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於是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後代又不斷累加。至現代,封號雖無人提起,其管轄範圍卻無限擴大,連消災治病、驅邪避惡、誅罰叛逆、保祐平安,甚至升官發財、生兒育女之事,都去求他。關羽確實成了地道的神了。

  那麼,關羽的神化對封建統治者有甚麼作用呢?

  第一,以其為封建道德的樣板,供人們敬仰與效法。文聖的理論,武聖的實踐,成了推動封建道德發展的兩個輪子孔孟之道主要是用來維繫和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基點在上層社會;關羽的忠義德行,更多地是用以蒙蔽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基點在下層。《三國演義》小說在這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封建統治者又有意地編造了一些「聖蹟」,加上民間中的一些傳說,共同地給關羽化了妝。

  在「忠」方面,主要強調他忠於正統思想、正統皇族。《江表傳》中有一句話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於是便據此塑造他常讀聖賢書的形象,燈下捋髯讀《春秋》便成了關羽的標準像,而且成了一種模式。甚至現代的林彪自己想當「武聖」,也知道要江青幫忙,拍一張捧讀「聖賢書」的標準像。

  《三國演義》寫到,有一次關羽、劉備和曹操陪漢獻帝狩獵。操用天子箭射中一鹿5: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色。玄德背後雲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力拍為便出,要斬曹操。

關羽獵中要斬曹操,歷史上本來是為了爭一個女人(見前述)。現在不但把這一醜聞掩蓋過去,還反過來給關羽臉上貼上了一片「忠」的金葉。最奇妙的莫過於,居然把關羽投降曹操這件大不忠的事,也能統成是「忠」而加以歌頌。這就是所謂「三約明志」,就關羽投降前與曹操講條件:「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6由此可見,封建統治者為了美化關羽,真是使盡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手段來

  「孝」,在史書上無記錄,只好編造。山西解州〈關聖帝君祖墓碑記〉中,編造了其祖父研究易傳春秋,其父至孝,羽為了傳孝,生了兒子後才離家赴國的故事。

  「節」,關羽本來已降曹失節。為了美化,則編造了「秉燭明志」,表現他對劉備夫人的十分尊重。

  此外,為了美化關羽,歷代崇拜者還假造「文物」,企圖樹立一個文武兼備的關羽形象。就其要者有:

  關羽給張飛等書信七封,大抵出於宋人之手。

  篆書兩聯。一日:「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一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完全是近代民諺口吻。

  畫竹詩兩首並畫四幅。稱「宣德間徐州創鐵佛寺挖地得之」。「宣德」為明宣宗年號,距關羽時已1,200多年,畫能出土,豈非怪事。

  經文十八章。明嘉靖後出現,託言「宋學土孫奭編述」,明顯偽作。

  印兩枚。一曰「別部司馬」,一曰「壽亭侯印」。後者謂「紹興中,洞庭漁者得之,入於潭房,以帝舊物歸之荊州玉泉關將軍廟」。關於此印之作偽,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近人陳登原在《國史舊聞》中,皆有駁論,頗詳而確。

  第二大作用,是封建統治者要以關羽造成一種精神上的威懾力量。這和儒學宣揚的「慎獨」是相輔相成的。「慎獨」需要有高度的修養和自覺性,一般人很難達到,故而神化了關羽,可以做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時刻在監督人們的行動,這就加強和補充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管制作用

  早期編造的關羽神話中,他還是介於人和神之間的,如〈解池斬妖〉。關羽是要通過張天師,以皇帝名義才被「請」出來的。他這時對民是神,對君是臣。造神者還不敢讓他高於皇帝。後來逐漸轉向他是可以不請自來的,如廣平府救水災。最後宣傳到,不是「來」與「不來」的問題,而是關聖帝本與人們同在,隨時隨地都在暗中助善懲惡。自明穆宗以後,皇帝也自願給關羽叩頭了,統治者可以得心應手地利用他了。首要的是用來協助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反抗,使人們知道:關神是與統治者在一起的,誰反抗就要遭報應。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林清起義,攻人皇宮,終因人少而失敗。於是統治者又借機編造,宣揚關羽的神佑之功。論文曰7:

九月十五日逆匪林清潛遣夥黨突入禁門謀逆,當經官兵將逆賊殲捕淨盡。嗣訊,擴護犯供稱,是日逆匪等在紫禁城滋擾時,恍惚之中望見關帝神像。該逆眾立時威懾奔竄,悉就殲擒,此次逆匪滋事迅即殄除,都城安堵。……著太常幸於冬至前諏前吉在地安門外關帝廟報祀。……遣皇次子前往行禮,用答神庥。

  清代此類記載甚多,凡官兵得勝之事,功勞全仰賴於關羽的威靈神庥。這些都清楚地說明了封建統治者為何要神化和利用關羽。  

四 人民群眾為甚麼會迷信關羽?

  這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統治者的思想。他通過各種方式強迫人們去接受,宗教就是重要的一途,它是階級社會中協助統治者的一種麻醉劑。在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對於人間的災異禍福,儒、道、釋都有各自一套似是而非的解釋。人們因為缺乏科學知識,便會盲從、迷信。

  第二,苦難深重的人,幻想脫離苦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盼望「大救星」,盼望英雄出世,懲惡除奸。唐人小說開始,就不斷出現俠客義士的形象,得到廣大群眾喜愛,促使了說書藝人們對這些形象的加工、提高。至明代,就形成了「水滸」集體英雄和關羽個人英雄兩大結晶。

  隋唐以後,中國人的擁護正統心理,把以曹魏為主的三國故事,逐漸轉到以「漢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一方為主。加上從口頭文學傳承的結果看,蜀漢一方典型薈萃:劉備的寬厚、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義、張飛的莽、趙雲的勇,都給文學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而曹魏一方,只剩下幾個概念化人物,人們連名字也記不得了。關羽的形象也就隨著劉備集團的隆興而不斷被豐富、被加工、被典型化起來。例如:關羽為甚麼「亡命奔涿郡」?歷史留下了空白,民間傳說就來補充:說在他家鄉解州,當地有個叫呂熊的惡霸地主,仗著手下七個無賴,勾結官府,魚肉鄉里,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關羽怒起,把惡霸們都殺了,才逃到了涿郡。當地老百姓為免關羽父母受害,就掩護他們輪流到各家躲藏。但因官府追得緊,關羽父母怕連累鄉親們便投井自盡了。據說解州關帝廟一進門有一座塔、一眼井,就是紀念關父關母的8。這樣的傳說反映了人民群眾崇拜英雄的心理,是健康的、積極的,與那些迷信故事完全不同。這個故事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贊同,衍變到山西地方戲曲中,以後又衍成京劇「斬熊虎」、川劇「步月殺熊」,桂劇絲弦叫「殺熊虎」。

  宋元雜劇中大約有十幾齣寫關羽的戲9,塑造了關羽有血有肉的形象。如「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寫他隻身入虎穴,威武豪壯;「壽亭侯怒斬關平」,寫他兒子騎馬踏死平民的孩子,關羽為嚴肅軍紀要斬關平的故事。這正是人民群眾所希望的「執法如山」的清官形象。

  第三,人民群眾在困苦中反抗鬥爭,需要用「義」來鞏固團結,維護紀律。許多農民起義或民間社團,都是在關羽像前歃血為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以此來約束共同的行動,防止叛變。這裏有著下層人民樸素的同生死、共患難的民主觀念。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秘密結社中,人們尊關羽為「老二哥」,自覺地請他來監督誓言的執行。如洪門拜把令10:

今朝拜把結同心,關聖當前做盟證,謹守十條和十款,自然事事吉星臨。

  關羽的偶像,常常被做為「義」的象徵,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因為世上只要有「不義」之事存在,人民群眾就崇尚「見義勇為」的英雄。

  總的看來,民間傳說及《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基本上是人民群眾理想的化身。他正直、威嚴,不為財色利誘,立場堅定,忠於友誼,知遇報恩,見義勇為,既可萬軍陣中取上將頭,也政單刀赴會鬥群雄。關羽確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語)的典型、東方第一偉烈大丈夫。這一形象已既不同於佛道中的神,也不同於歷史上的人,而是中華民族審美理想的寄託。關羽的文學藝術形象是中國文藝典型寶庫中最偉大的收穫之一。

  人民群眾美化關羽與統治階級神化關羽同時而不同步。文學形象定型於元至明初,神仙形象成熟於清中葉。也可以說是統治階級利用了人民群眾崇拜英雄的心理,在英雄形象的基礎上,用拔高、神化之法予以歪曲。這就造成了關羽文化中糟粕與精華共存的結果。

五 應如何對待關羽文化?

  關羽文化是封建時代「官」「民」共同造神、並且成功了的一個典型。它能給我們研究文化現象以很多啟示。

  造神是由個人崇拜開始的。崇拜,是人類意識形態中最具群體性的文化現象,是在人的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產生的。一個落後的群體,以著純潔、善良的願望,以看前進趨從的力量,去塑造他們的理想和未來。在中國老百姓的意識中,人死後,大思、大勇、大智、大義、大孝之人,皆可成神;而大奸大詭、殘暴肆虐之人,必成惡鬼。神則崇之敬之,鬼則拜之懼之,誰都不敢得罪。這其實是人民群眾在現實的夾縫中掙扎時生發出的哲學。

  但官府造神和老百姓造神也有不同之處。統治階級造神是用來統治老百姓的。他們也祭天求神,聰明的皇帝是做給別人看的。他們並不希望世上有神,他們希望保持自己絕對權威的地位和形象。他們怕鬼,尤其是怕祖先的鬼來懲罰他。所以,歷代皇帝都以敬祖先為上,他們只對祖宗負責,因為一切權力和財富都是祖宗傳給他們的。這就是「君權神授」的雙重含義。他們造神,是為了給自己的統治增加幾個助手。他們製造的第一個崇拜對象就是孔子,以後逐步完成了孔廟裏的文曲星系列神岳飛是統治階級崇尚的武神。可以看出,這兩位都是皇帝臣子的地位,說明確實是給老百姓準備的。在這方面,道教幫了皇帝不少的忙,因為道教是多神教,他們把皇帝的忠臣孝子幾乎都變成了神,如比干、李靖之流。直到《封神演義》集其大成。

  人民群眾造神是為自己用的,他們的功利目的很難與皇帝一樣。一般是由個人崇拜、英雄崇拜,過渡到神的崇拜。因此,在人民群眾的眼裏,誰只要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他就會受到人民群眾的尊敬和崇拜,他就有資格成神:媽祖能救民於危難;魯班會給人以利益:孟姜女是與皇權作對的民間女英雄;八仙的原型都是民間藝人。這一系列神仙代表了人民群眾的理想和願望。

  關羽,是這二者之間有共同性的、少有的特例。通過關羽被迷信和被神化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關羽文化現象的複雜性就在於它的群眾性。在這種良莠雜陳的文化現象面前,我們必須仔細分辨,區別對待,而不能採取「一棍子」打死和絕對否定的態度。關羽文化現象傳播所到之地,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標記。從審美角度說,關羽的形象是可以與西方維納斯女神媲美的東方陽剛美神的形象。

  所以,我個人認為:

  對於人民群眾在關羽身上所寄託的善良願望和感情,要給以愛護。

  對於文學藝術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中的精華,要給以發揚光大。

  對於封建統治者所製造的假文物,應停止展覽和宣傳;對編造的一大批聖蹟神話,要給以揭露和批評,讓群眾分清真偽。

  對於下層群眾對關羽的崇拜和結義行為,要給以理解和正確引導。

  對於現存與關羽有關的名勝、蹟地,要從現代審美角度出發,盡量開發其文學和文物價值,淡化其迷信及宗教色彩,尊重群眾心理,潛移默化地進行改造,使關羽文化能為現代文明服務。

  中國是個長期處於封建制的國家。理論上的指導思想是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者,不論是哲學上的,還是宗教上的;不論是舊的,還是新的,都相信靈感、啟示、救世主、奇蹟創造者等等。社會生產力(包括科學)的落後,是「迷信」產生的物質基礎,唯心主義世界觀則是「迷信」產生的精神基礎。我們從封建統治者神化關羽和人民群眾迷信關羽的事實中,就可以看出中國產生「迷信」的基礎是多麼雄厚。只有提高社會生產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才能消除迷信愚昧。也只有到那時,關羽才會最終走下神壇。

------------------------------------------------------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關羽(東漢末年名將)_百度百科 - http://goo.gl/j3KYDs

官方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崇寧元年(1102)
忠惠公
崇寧三年(1104)
崇寧真君
大觀二年(1107)
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建炎二年(1128)
壯繆義勇武安王
淳熙十四年(1187)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天曆八年(1335)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萬曆四十二年(1613)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崇禎三年(1630)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雍正三年(1725)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乾隆元年(1736)
山西關夫子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
靈佑二字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
仁勇二字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德宗
光緒五年(1879)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民間信仰

民間所供奉的“關公”又被台灣信徒稱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的信仰也都相當盛行,華僑在國外從商者很多,因此對於作為武財神的關公也多加崇祀。[40] 

文化信仰

關羽畫像
關羽畫像 (35張)
佛教對關雲長的信仰只是限於供奉,並無祈禱、讚頌以及供奉儀軌,而在藏傳佛教中,有多位大師著有供贊儀軌,如章嘉大師、土觀大師以及這世大寶法王、亞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識仁波切也曾著有關雲長簡略供贊。
道教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

---------------------------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文化資產 - http://goo.gl/fpoIXP

祀典武廟 @ 米客相機日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51e49P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祀典武廟:IMG_03.jpg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旅行遊記。台南中西區】祀典武廟。列屬國家一級古蹟 唯一擁有「祀典」尊崇之武廟 - 阿辰瘋旅遊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udx7SX

----------------

一開始武聖就是關公嗎?
tw.answer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圖片參考:http://wayne.cs.nthu.edu.tw/~roland/temple/kuan/kuan1.jpg

關公或許是中國人最崇拜的神祇了。單單北京一地就有兩百多間關廟,就說台灣好了,根據民國四十八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當時全台灣共有一百九十二座關廟,雖然在數量上只排名第六,但若論到香火鼎盛的程度,那可就很難說了。相信每個住在台北縣市的人,只要家裡不是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一定都到位於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的行天宮拜過,特別是在考試、入伍或是出遠門時。
行天宮香火鼎盛的程度,不但讓它可以不需要信徒的香油錢,還可以蓋醫院和圖書館,廣設獎學金,更厲害的是養活了一整條地下道的算命仙和水果攤,真是蔚為奇觀。還記得前一陣子常出現在龍兄虎弟大耍其寶的『小孔明』,就是在這裡擺攤,現在他每天身上穿著龍兄虎弟錄影時發的背心,後面掛著和張菲的合照,生意可好呢。


為什麼關公(字雲長)會受到世世代代萬民的崇敬呢?實在是因為祂的形象實在是太完美了。後人常說,關公一生行事,五德兼備。是哪五德呢?千里尋兄之仁、華容釋曹之義、秉燭達旦之禮、水淹七軍之智、和單刀赴會之信,再加上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斬文醜之勇,也無怪乎被歷代皇帝賜匾讚為『萬世人極』了,的確,中國五千年這麼長的歷史,沒有一個人比得上關公。(如果你對上面這些典故不甚熟悉,建議你到私立高苑工商專科的藏經閣一遊,裡面有三國演義全文,還有三國時期地圖、全文檢索、人物介紹等,非常值得參觀)
其實如果比較三國志的關羽傳和三國演義中對關羽的描寫,後者的確是誇大許多也更戲劇化一點,但是因為三國演義是歷代以來流傳最廣的章回小說,關羽的形象也隨著三國演義深入民心。但是,關公並不是一下子就變成武聖,根據史書的記載,關公正式成為地方政府得以祭拜之神是在關公擒於孫權斬於臨沮後約八百五十年(宋哲宗紹聖三年,為西元一零九六年)。有些漢學家,單單研究關公在歷代小說中角色的演變,就寫了好幾篇論文呢。

在台灣祭祀關公的廟不計其數,其中香火最盛的非台北行天宮莫屬,歷史最悠久的則是台南市的祀典武廟(就是赤崁樓旁邊那一間)。祀典武廟的關公像,是我看過的關公神像中,覺得最有威嚴的一尊,不怒而威,栩栩如生。有機會到台南參觀的朋友,一定要到祀典武廟上個香,順便參觀全台第一座關廟,到底有多老呢?根據連雅堂的說法,這一間武廟是在明朝永曆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六七年)蓋的,算一算離今天有三百三十二年之久了,已經列為台閩地區一級古蹟。下次我有機會再到台南時,一定會請示關老爺,讓我替祂拍幾張照片,放在網路上。


看了上面這幾張圖,一定會有人覺得很奇怪,會什麼這些廟不全都稱關帝廟,而是各有各的奇奇怪怪的名字呢?其實廟的命名,有的是跟地名有關,有的是跟主神的傳說有關,還有的是神明直接下喻欽點的呢。像台南縣關廟鄉有一座山西宮,拜的就是關公,因為關公是山西解縣人(俗云山東夫子作春秋,山西夫子讀春秋);又有些拜關公的廟名為『協天』、『鎮南』或是『南聖』等,是因為關公在某些地方又被尊稱為『南天聖帝』或『協天大帝』。
講到關公的歷朝封號,明萬曆皇帝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朝曾經賜給滿族四書及三

有一則關於關公的臉為什麼是紅色的由來, 但只是故事哦
關公為甚麼會有一張大紅臉嗎?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在漢朝末年,有個得道的老和尚,一天夜裡,忽然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他夢見天上有一個穿盔甲的大將,駕著雲彩,飛到他的面前,跟他說:「我是東海的龍神,本來是在那裡管理東海一帶的地方。因為看到天下這樣紛亂,大家一點兒也不講人道,我看了非常痛心,所以我發下宏願,要用我全身的精血,化做一個人,來解救這個世界。現在上帝已經答應我這樣做,我就要在明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在你院子的上空化成血水。你可以預備一隻金碗,放在院心接血水。接滿了就把金碗封好,等過了一百天,再把碗打開,那麼我就可以出世了。」  老和尚第二天醒來,想起夢中的事,半信半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可是到了晚上,他忍不住就端了一隻金碗放在院心,要試試那個夢靈不靈。果然到了三更時候,聽到院子裡一陣滴滴答答的聲音,知道天神的血已經滴進金碗裡去了。天亮以後,老和尚悄悄走到院子裡,把金碗收好,密封起來,小心謹慎地放在房間裡。從此以後,他心裡只有這個金碗,一天要看好幾次,總怕有人去碰翻,或者把它偷走。  時間過得真快,老和尚看守這隻金碗已經九十九天了。恰巧在這一天,老和尚有事一定要出去一趟。臨出門的時候,他還很怕小和尚不懂事,所以一遍兩遍囑咐他們千萬別伸手去掀碗說要是誰敢亂來,回家要打破他的頭!小和尚們點頭說好,老和尚這才放心出門。  不料他離開寺廟不遠,就有一個小和尚,受不了那一陣好奇心的逼迫,趁別人不在,猛一伸手掀開金碗 ,只見金光一閃,從裡面跳出一個滿面通紅的小人兒來。因為他還差一天,臉部沒有長好,所以帶著血色。  這個小人兒就是關公,後來成為三國時候的一名勇將

----------------------

武聖(三國名將關羽的尊稱)
wapbaike.baidu.com查看原始檔
百科名片

三國時期,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 關公 ”,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明代開始被稱為“ 關聖帝君 ”,從此成為官方認定的“武聖人”,清代延續明代傳統,仍舊尊崇關羽為武聖人。

朝,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為武聖,唐肅宗時期,初設武廟,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以姜太公為主祀,以亞聖十哲七十二將為配享,宋真宗時,繼續加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仍以薑太公為武聖,主祀武廟。明太祖時期,廢武廟,自此武廟絕祀,但在明神宗時期,追封岳飛為岳聖帝君,又同時追封關羽為關聖帝君,武廟雖廢,但民間卻出現了岳飛和關羽兩位武聖人。

清聖祖康熙年間,重設武廟,正式尊關羽為武聖,但不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將為配享,只供奉關羽一人。


本名:關羽

別稱:美髯公,武聖,關公

字號:雲長

所處時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民族族群:漢

出生地:河東郡解良縣(今山西運城)

出生時間: 162

去世時間: 220

主要成就: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

性別:男

武聖關羽
人物簡​​介

朝以後皇帝開始追封關羽,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封。關羽(162—220年),字云長,本字長生[注],并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三國志》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
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諡曰“ 壯繆侯 ”。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 關公 ”;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 關聖帝君 ”,崇為“武聖”,與“ 文聖 ” 孔子齊名。佛教中稱其為“ 伽藍菩薩 ”。《三國演義》中,描述了“ 溫酒斬華雄 ”、“ 千里走單騎 ”、“義釋曹操”、“單刀赴宴”、“ 水淹七軍 ”等佳話,亦有“ 大意失荊州 ” 、“ 走麥城 ”等憾事,為五虎將之首。

---------------------

祀典武廟

建成年代 約17世紀末祀典武廟 @ 米客相機日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51e49P
位置 臺灣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2段229號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位於台灣臺南市中西區,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台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該道教廟宇為17世紀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成功子鄭經於承天府-今之臺南市建四大廟,文廟即今日之孔子廟,於赤崁樓之南建關帝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關帝廳)擴建而成。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文獻記載,係於西元1665年官建。

歷史沿革
1720年代,雍正為了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民間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除了宣揚佛教之外,清朝於中國境內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也因此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並將全國部分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並加設三代殿。受此影響,當時稱為「大關帝廟」的該廟,改名晉昇為今「祀典武廟」,而該名稱沿用至今。

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蒐集之文獻資料內容,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台南市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故其名列臺灣地區重要一級古蹟。
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經於台南府城建造四座廟宇,其中建「文廟」於鬼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建「真武廟」於鷲嶺,(即今日臺南北極殿);立明室宗廟於承天府署(赤崁樓)西南方,(即今日大天后宮);又建關帝廟、佛祖廳於宗廟之東北角,亦即赤崁樓之正南方,其正是祀典武廟的前身。但建廟之確切年份,據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之相關資訊,尚無法考究其確切年份。

史料上第一次記載之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由台廈道道員王效宗主持,重建與擴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並擴大格局使其擁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廟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而另一次有紀錄之重修紀錄,式微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由台廈道陳濱主持重修,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
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清廷敕封關公的祖先三代公爵,並製神位,供奉於後殿三代廳。且奉旨舉辦春秋二祭,使之成為全臺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並與「全臺首學」之臺南孔子廟並列,享有「祀典武廟」之稱。

日治時期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失去其原為官方單位之優勢地位,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開始規劃整修。
廟宇特色
經多次整修後,現存廟宇除了內進的觀音廳稍與原來模樣不同之外,該廟大致所呈現為1840年重建後的廟宇模樣。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特色為八公尺寬,廿公尺寬,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面面向永福路、北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由於各殿的高度不一,飛簷斜頂的山牆,從側面看去為起伏狀,造型頗為美觀。
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簷歇山屋頂,不僅殿宇氣勢巍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
前殿後及正殿前均有拜殿,尤其是正殿前的馬背歇山拜殿,造型最具有特色。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殿,及北向「西社」供奉五文昌帝君、南向的月老祠、太歲殿,後為六和堂及延平詩社。

而在神明配置上,擁有三進三殿的該武廟,第一進祭祀關公;第二進為祭祀武聖三代祖先(1720年代後加設)第三進則為佛教的觀音菩薩與十八羅漢。除此,後進有祭祀文昌帝君的西社與配置廂房的小花園,並有台灣日治時期所加設的戲台等建物。
祀典武廟格局莊嚴,走入內部空間即為其特殊之宗教氛圍所震攝。其層層上升的地勢,在正殿達到最高點。高聳的殿宇在巧匠的設計下,光線由重簷間特攝的高窗射入,直照關帝尊容,光輝而神秘,加上祭拜時之焚香菸霧交織,頗有超越天人合一之境界。
參觀特色

一、於永福路旁觀賞祀典武廟山牆是其最大特色,其高5.5公尺,及長66公尺,是為五落屋頂形式,且其中巧妙各不相同。從「山川燕尾」到「硬山馬背」、「歇山」、「歇山重簷」及「硬山燕尾」等造型特色,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線,其間各進各落的的區別,與其間的尊卑秩序,具有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造型非常美觀,是畫家、攝影家取景不厭的題材。

二、入廟三川步口仰頭可見架棟上刺花裝飾,有插角(雀替)通隨、束隨、看隨、斗座、斗供、吊筒、爪筒等,精緻華麗、吉祥動物與花草紋樣、豐富的木雕宗教藝術值得欣賞。

三、可站立於三川中門,向廟內觀看正殿,前二進的三個空間層次建築,是為少見的美感效果。正殿的採光排煙設計,人立其下但覺渾不見頂的正殿空間,香菸掠頂嬝嬝去,遂成嚴肅神秘宗教氣氛。

四、廟門用門釘而不繪門神,中門各七十二顆、側門左右各五十四顆。「九」為陽數之極,並以此倍數呈現帝王之尊貴,也是祀典武廟之地位表徵。
五、明寧靖王朱術桂敬獻一方匾額「威靈赫奕」,保存於民權北極殿,另書頒「古今一人」匾於祀典武廟(據聞已遺失),足為寧靖王祭拜尊崇真武大帝神格及武聖關公忠義精神,其僅遺留二方匾額於府城,是為最早之古匾。

六、廟內文物豐美,除咸豐七年皇帝御筆「萬世人極」匾額外,「文武聖人」、「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大丈夫」等均為府城名匾。其中又以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1年)台澎丘道楊廷理所題之「大丈夫」之匾最為著名。其詞出自孟子 ‧ 滕文公篇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七、「傳神觀世音」奉祀在觀音殿,又稱傳神觀自在。法相金面、傾首微語、近看慈祥、遠看莊嚴,神容之視線跟著參拜者走向移動,頗受稱奇。也是明寧靖王時期,府內祭拜家佛,故頗為珍貴。

八、西社位於觀音殿右畔清代台灣府城,原有五社:「東社在彌陀寺、南社在法華寺、北社在黃蘗寺、中社在奎樓書院、西社即在祀典武廟內」。是為昔日府城文人聚吟之處,今日社內奉祀文昌帝君,並與孚佑帝君、文衡聖帝、魁斗星君、朱衣星君合稱「五文昌」,主管文運祿籍,為考生信仰的神祇。

九、六和堂組成北館國劇研究社,每週六是為樂團練唱場所。

十、同治元年,祀典武廟成為六和境之首(開基武廟、靈佑宮、廣安宮、倉神廟、祝融殿及赤崁土地六廟),協助府城治安的民間組織。

十一、廟左側的馬使爺廳,相傳關公的赤兔馬是為一千里名駒,跋涉征討戰功良多,於是赤兔馬被崇拜,照顧馬的使者也同受尊崇。

十二、觀音廳後有一株梅樹,相傳是明寧靖王所植。西社前植有石榴樹,也增添廟內勝景。

十三、祀典武廟內另有奉祀月下老人,又稱月老公、月老,是道教的神祇之一,為掌管男女婚姻之神,相傳為『媒神』。祀典武廟之月下老人,神態略微前傾,彷彿欲仔細傾聽信眾心願。可依照廟方規劃介紹,求取紅線、姻緣粉等結緣物。
。觀音殿內奉祀十八羅漢,分立觀音殿左右二列,法相莊嚴,羅漢神態形貌不同,各有特色。觀音殿內並奉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同為台灣民間信仰與民眾日常生活中之重要神祇。

十四、因應民眾信仰需求,祀典武廟於廟內月老祠旁另設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據祀典武廟常務委員陳仁壽表示,祀典武廟太歲殿內有六十五座神尊,中間供奉斗姥元君,四頭八臂,是北斗眾星之母,並有護法左輔洞明星君,右弼隱光星君及太陽星君、太陰星君,六十甲子星宿神,每位神明路都用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循環相配,並以十二種生肖配合十二地支之元神。道教信奉星宿,以本人出生之年為本命元辰,民間習俗禮懺本命元辰的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前台南市政府民政局長林森榮表示,祀典武廟太歲殿神像均委託台南市名雕刻師魏俊邦以樟木雕刻而成,每尊造型、容貌各異,神態生動、莊嚴肅穆且栩栩如生,殿前太極元神石,不潔身勿碰觸,觸摸可助長運勢,有開光皆有靈氣。至於殿內神桌及藻井等雕刻,聘請台南市雕刻工會理事謝木村操刀。
建築修建演變

一、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台廈道王效宗整修三代祠,正殿朝向改為南。
二、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巡道高拱乾建高公祠於廟埕左側,即今馬使爺廳。
三、康熙五十三年(西元1714年),台廈道陳璸重修,規制未改。
四、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鳩眾修建,棟宇華麗,工巧異常。
五、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台灣道尹士俍重修。
六、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知府護巡道蔣允焄改廟左高公祠為官廳一座,立碑記。
七、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台巡道蔣元樞重修關帝廟後,格局煥然如新構,立碑記。
八、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台灣知事楊廷理重修,加建戲台於石埕前緣,立碑記。
九、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由紳商阮自元率眾舖戶修復六條街火災受波及部分。
十、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台南市實施市街改正,廟東永福路拓寬時,馬使爺廳遭部分拆除。
十一、民國八十年由政府單位補助經費,著手動工修護一級古蹟祀典武廟,民國八十四年竣工。
十二、近年陸續有包含七層塔緊急修護工程、外牆土硃灰緊急搶修修復工程、金爐修護工程等眾多修復工程實施。可參考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相關工程報告書

祀典武廟

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 级別 國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祀典武廟於鄭氏時期所建,此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的祀典武廟,在創建初期清政府為消弭反清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而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清領時期之祀典武廟在政治及宗教機緣下,於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敕封武聖關公曾、祖、考三代公爵,製神牌供奉於後殿,並於清雍正5年(西元1727年),奉旨春秋祭以太牢,合五月十三日歲凡三祭,是為祀典武廟;日治時期日本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謂的三期之說。但總體而言,日本對臺灣建設的目的乃是在於榨取臺灣人之利益,以為繁榮其祖國,故法令甚為嚴苛,而賦稅亦多所繁重;這時期的祭孔祭關的情形並未禁止,市尹每年尚春秋兩祭於祀典武廟,其餘則由民間自籌辦理。雖盛況不如從前,但在異族統治之下,尚能照常舉行祭祀,延續這份文化脈絡,誠為可敬之事,而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府補助經費修護「祀典武廟」並於民國83年(西元1993年)時完工,也是近期內「祀典武廟」最後一次的大規模修護。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祀典武廟研究與修復計劃、第一級古蹟「祀典武廟」緊急搶修工程調查及修複研究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39條綜合評定之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 )第27條
公告日期
1983/12/28 公告文號 72台內民字第202452號
主旨 資料尚未填寫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 臺南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永福路二段二二九號
經度 120.202214133514
緯度 22.9965108376238
主管機關
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聯絡單位   古蹟聚落組
聯絡電話   (04)22295848
聯絡地址   臺中市 南區 復興路三段362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臺灣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
  使用人 臺灣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
代表圖像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中西區台段二小段177地號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臺灣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
  建築所有人 私有 臺灣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
 
創建年代 明永曆年間19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665 年
竣工年代 明永曆年間
外觀特徵
側面至為平淡,磚砌山牆直接落於地上,並不加任何處理,山牆的頂部則收於各落屋坡垂脊之下,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線。山牆中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獨一無二的長度及高度,特別能顯現出閩南式建築承重牆風格的厚重感;屋頂豐富而多簡潔,五落屋頂形式各有不同,從山川燕尾到硬式馬背、歇山、歇山重簷及硬山燕尾,其象徵意義的表達。
室內特徵
第一進建築特異之處,主要在於兩落起而非一般所見的山川殿之形式;第二進建築由拜殿及正殿組合而成,其形式堪稱獨一無二的作法,正殿屋頂屬歇山重簷大殿式建築,其三花牆的位置落在邊架架棟的位置,屬於三開間升三開間式,可說是兼顧形式美感及結構。
使用情形
道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磚牆裂縫、磚牆風化、磚牆白華、消防安全
附近景觀
大天后宮、赤崁樓、開基武廟、萬福庵照牆、北極殿、開基靈祐宮、廣安宮
土地使用狀況
臺灣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
構造
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檐歇山屋頂,不僅殿宇氣勢魏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前殿後及正殿前均有拜殿,尤真是正殿前的馬背歇山拜殿,造型最
具有特色。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廳及北向的「西社」各一座。觀音廳後為六和堂及延平詩社。西社供奉文昌帝君,為府城士子以文會友之所。
材料
木構架
簡介
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格局之壯偉合地位之崇高,名列國定重要一級古蹟。主祀武聖關公,除為臺灣民間傳統信仰神明,在靈魂崇拜中,亦是聖哲英烈的一部分;在道教信仰中,則屬天界行政組織中的中央行政神。因而在信仰上祂幾乎是地跨四界:是商業之神;是結義之神;是勇武之神;也是伏魔之神。此外,又涵蓋了儒、釋、道三教,儒教的文衡聖帝,佛教的護法伽藍,道教的協天上帝。
現狀
祀典武廟,坐北朝南,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對永福路,背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立於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般的高度呈起伏的變化,造型非常美觀。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

祀典武廟 @ 米客相機日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51e49P

祀典武廟:IMG_29.jpg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