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民國時稱改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同孔子的"文廟"相對。

明清以後武帝廟改為供奉關羽,不祭祀呂尚了,所以不表了。

一般後人都以宋朝的為準,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古今七十二名將”。

關羽當初不過是配享武廟的其中一員而已,還是列在最後一等。印象中是清初時才將武聖改成關羽,應該是有其政治目的。否則從關羽的軍事成就,實在很難跟其他人相提並論,更何況稱為武聖。

------------------------------------------

359b033b5bb5c9eac4bcb768d039b6003bf3b3ea3812b31bb051f81909df41c7dfb44aed2f73e741  

 

齊丁公呂伋(前?——前975年),姜姓,呂氏,名伋,也稱姜伋、崔伋。是齊太公呂望的長子,西周時期諸齊國第二代國君,前1014—前976年在位。

人物簡​​介
齊丁公呂伋(前?——前975年),姜姓,呂氏,名伋,也稱姜伋、崔伋。是齊太公呂望的長子,西周時期諸齊國第二代國君,前1014—前976年在位。傳位於嫡次子呂得。[1]
家族成員
父輩:呂望(父親)
西周齊國丁公呂伋
西周齊國丁公呂伋
同輩:邑姜(妹妹)
子輩:呂衡(庶子)、呂季(平嫡三子)、呂得(正嫡子)
孫輩:呂高(孫子)、呂慈母(孫子)
輔佐天子
西周時期,周王室還是很有威嚴的,為了避免各諸侯國不聽命調遣,都需要各諸侯當權者或者其至親男子留在天子都成鎬京任職,實為“人質”。在京服從君命,擔任重要官職,輔助天子統治諸侯,其國家並對天子有納貢賦與服役的義務。武王死後周成王姬誦即位,成王年幼,周公和召公奔赴鎬京輔佐天子,令長子留封地守國。姜子牙則相反,自己留守封地齊國,派兒子呂伋到鎬京輔助周成王。
周成王姬誦的生母是呂伋的妹妹邑姜,因此呂伋還是周成王的舅舅。
周成王時期,受武王分封的商朝遺民武庚利用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夥同周邊諸侯起兵反叛。呂伋領成王之命,隨周公東征,其父呂望響應西征,最終平定了“武庚之亂”。
呂伋像他的父親那樣為周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天子賞識。周康王分魯、晉、衛、齊四位諸侯以珍寶之器,而同為朝臣的楚君熊繹卻無分。足見齊公在朝中地位之高。
成王的兒子周康王姬釗繼位後呂望病重,呂伋赴齊國繼任君位,留其子呂衡、呂季留在天子都城鎬京輔佐周康王。
為政舉措
周成王姬誦即位後,齊國因管蔡作亂、淮夷叛周而此獲得征伐的機會,這讓齊國在呂伋執政時成了政治上的大國。
代周滅唐
東周晏嬰《晏子春秋 ·內篇諫下第三》:“
景公樹竹,令吏謹守之。公出,過之,有斬竹者焉,公以車逐,得而拘之,將加罪焉。
晏子入見,曰:'君亦聞吾先君丁公乎?'
公曰:'何如?''
晏子曰:'丁公伐曲沃,勝之,止其財,出其​​民。公日自蒞之,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怪之,令吏視之,則其中金與玉焉。吏請殺其人,收其金玉。公曰:'以兵降城,以眾圖財,不仁。且吾聞之,人君者,寬惠慈眾,不身傳誅。'令舍之。
公曰:'善!'
晏子退,公令出斬竹之囚。”
史料所述'曲沃'一帶,正是當初西周時期,周成王滅唐、成王“桐葉封弟”於唐叔虞的地望,而太原則是晉國後來的遷居之都。“及至周成王滅唐”,周成王不過是發號施令者,真正的滅唐統帥乃是齊丁公呂伋。
軼事典故
丁公讓位
西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蓋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呂得立。”
前976年,齊國的第二任國君丁公呂伋在執掌齊國多年後,感覺自己老了,他交位給正妻所生的兒子呂得。自己去了崔邑生活。於第二年(前975年)去世。
崔氏始祖
齊丁公還未去世就交位給正嫡子呂得,去世前一年自己去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生活。後有百姓以“崔”為姓。
東周左丘明《左傳》:“ 齊國的世族崔氏,源於丁公之子。”
人物評價
西漢司馬遷《史記 ·楚世家》:“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晉侯燮、衛康叔的兒子牟伯、齊太公的兒子呂伋俱事成王。” 東周春秋時期前530年,楚靈王熊虔仍忿然提起此事:“昔我先王熊繹與伯禽、晉侯燮、衛康伯、呂伋並事(週)康王。四國皆有分,我(國)獨無有。今吾使人於週(都城),求鼎以為分,(週)王其與我(何干)乎?”
呂伋是一位有德政的君主。他本是“姜姓,呂氏”,但他讓位後去了崔邑生活,後有百姓以其地名“崔邑”中的“崔”為自己的姓,所以有後人說他是崔姓始祖。
顏之推詩曰:“威儀奕奕,德音秩秩,無忝厥考,王命寵錫。執圭受土,屏藩周室,靖安爾位,修明典則。姬旦禽父,姜尚呂伋,內公外候,左輔右弼。畢公無老,保嫠洛邑,惟公受采,其事不忒。大啟爾宇,永思無極,因地為姓,義同申伯。” [2] 這句詩中把薑尚和呂伋父子兩人,與姬旦和伯禽父子兩人並列,同尊為周王室護國重臣,姬旦與伯禽安內,姜尚與呂伋攘外,其中充分顯示了呂伋在周王朝的功績和歷史地位。

-----------------------

齊丁公呂伋(前?——前975年),姜姓,呂氏,名伋,也稱姜伋、崔伋。是齊太公呂望的長子,西周時期諸齊國第二代國君,前1014—前976年在位。傳位於嫡次子呂得。
家族成員

父輩:呂望(父親)
西周齊國丁公呂伋
同輩:邑姜(妹妹)
子輩:呂衡(庶子)、呂季(平嫡三子)、呂得(正嫡子)
孫輩:呂高(孫子)、呂慈母(孫子)
輔佐天子

西周時期,周王室還是很有威嚴的,為了避免各諸侯國不聽命調遣,都需要各諸侯當權者或者其至親男子留在天子都成鎬京任職,實為“人質”。在京服從君命,擔任重要官職,輔助天子統治諸侯,其國家並對天子有納貢賦與服役的義務。武王死後周成王姬誦即位,成王年幼,周公和召公奔赴鎬京輔佐天子,令長子留封地守國。姜子牙則相反,自己留守封地齊國,派兒子呂伋到鎬京輔助周成王。
周成王姬誦的生母是呂伋的妹妹邑姜,因此呂伋還是周成王的舅舅。

----------

齊丁公
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
諡號 丁
政權 齊國
在世 約前1060年—約前990年
在位 前1014年—約前990年
父 姜太公
齊丁公,《說文解字》作齊玎公,姜姓、呂氏,名伋(拼音 jí)[1],《尚書·顧命》稱其為齊侯呂伋[2],《左傳》和《史記》稱他為呂伋[3]。丁公為西周初期的齊國君主,是齊國始祖齊太公的兒子和繼任者。
《左傳·昭公十二年》明言:「齊(丁公),王舅也。」楊伯峻指出,成王之母為齊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故齊丁公為周成王之舅[4]。
陳直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的齊玎公稱號,指出此處「玎」字左邊從「王」,是表示呂伋為齊王。與周代青銅器銘文將周文王、周武王稱為玟王、珷王的道理是一樣的。陳直又指出,齊丁公之子齊乙公,乙公之子齊癸公,三代齊侯以天干「丁」、「乙」、「癸」為稱呼,而不是諡法。陳直認為是以逝世之日為稱呼。[5]
《尚書·顧命》記載了齊丁公參加了周康王的即位禮。
齊丁公、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諸侯以珍寶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繹卻無分。春秋時代的公元前530年,楚靈王仍忿然提起此事[6]。
《禮記·檀弓上》記載:「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李學勤據此指出,齊國與周王的關係密切,以至於齊太公以下五世齊侯,去世以後是埋在周,作為周王的從葬[7]。因此齊丁公也葬在周。
根據《左傳》等記載,齊國的世族崔氏,源於丁公之子。[8]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 也就是說,齊丁公之嫡子季子本該即位,他讓位於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為崔氏始祖。
子女
嫡長子:姜姓,季子,中國西周齊國國君齊丁公伋的嫡子,姜太公的孫子。把君位讓給兄弟叔乙。以崔地為采邑,遂為崔氏。有一子為崔穆伯,穆伯之子為崔沃,崔沃之子為崔野,崔野八世孫崔夭之子為崔杼,崔杼為齊正卿。
子:齊乙公姜叔乙,季子之弟。
----------------------------------------------
姜齊君主
太公 → 丁公 → 乙公 → 癸公 → 哀公 → 胡公 → 獻公 → 武公 → 厲公 → 文公 → 成公 → 莊公購 → 僖公 → 襄公 → 公孫無知 → 桓公 → 公子無虧 → 孝公 → 昭公 → 齊君舍 → 懿公 → 惠公 → 頃公 → 靈公 → 莊公光 → 景公 → 安孺子 → 悼公 → 簡公 → 平公 → 宣公 → 康公
-----------------------------

----------------

中國早期國家性質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stqHfe

2016-05-18_220131  

-----------------------------------------------------------

齊丁公呂伋(?—前975年),姜姓,呂氏,名伋,齊太公呂尚長子,西周時期諸齊國第二代國君,前1014年—前976年在位。傳位於嫡次子齊乙公呂得。

輔佐天子
西周時期,周王室還是很有威嚴的,為了避免各諸侯國不聽命調遣,都需要各諸侯當權者或者其至親男子留在天子都成鎬京任職,實為“人質”。在京服從君命,擔任重要官職,輔助天子統治諸侯,其國家並對天子有納貢賦與服役的義務。武王死後周成王姬誦即位,成王年幼,周公和召公奔赴鎬京輔佐天子,令長子留封地守國。姜子牙則相反,自己留守封地齊國,派兒子呂伋到鎬京輔助周成王。
周成王姬誦的生母是呂伋的妹妹邑姜,因此呂伋還是周成王的舅舅。
周成王時期,受武王分封的商朝遺民武庚利用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夥同周邊諸侯起兵反叛。呂伋領成王之命,隨周公東征,其父呂望響應西征,最終平定了“武庚之亂”。
呂伋像他的父親那樣為周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天子賞識。周康王分魯、晉、衛、齊四位諸侯以珍寶之器,而同為朝臣的楚君熊繹卻無分。足見齊公在朝中地位之高。
成王的兒子周康王姬釗繼位後呂望病重,呂伋赴齊國繼任君位,留其子呂衡、呂季留在天子都城鎬京輔佐周康王。在位政績 周成王即位後,齊國因管蔡作亂、淮夷叛周而此獲得征伐的機會,這讓齊國在呂伋執政時成了政治上的大國。代周滅唐東周晏嬰《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三》:“ 景公樹竹,令吏謹守之。公出,過之,有斬竹者焉,公以車逐,得而拘之,將加罪焉。晏子入見,曰:'君亦聞吾先君丁公乎?' 公曰:'何如?'' 晏子曰:'丁公伐曲沃,勝之,止其財,出其民。公日自蒞之,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怪之,令吏視之,則其中金與玉焉。吏請殺其人,收其金玉。公曰:'以兵降城,以眾圖財,不仁。且吾聞之,人君者,寬惠慈眾,不身傳誅。'令舍之。公曰:'善!' 晏子退,公令出斬竹之囚。” 史料所述'曲沃'一帶,正是當初西周時期,周成王滅唐、成王“桐葉封弟”於唐叔虞的地望,而太原則是晉國後來的遷居之都。“及至周成王滅唐”,周成王不過是發號施令者,真正的滅唐統帥乃是齊丁公呂伋。 

齊丁公呂伋- 高山蘭- 高山蘭聚焦熱點透視軍情解密名人真相

軼事典故

西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蓋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呂得立。” 前976年,齊國的第二任國君丁公呂伋在執掌齊國多年後,感覺自己老了,他交位給正妻所生的兒子呂得。自己去了崔邑生活。於第二年(前975年)去世。崔氏始祖 齊丁公還未去世就交位給正嫡子呂得,去世前一年自己去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生活。後有百姓以“崔”為姓。 東周左丘明《左傳》:“齊國的世族崔氏,源於丁公之子。” 人物評價 西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晉侯燮、衛康叔的兒子牟伯、齊太公的兒子呂伋俱事成王。”東周春秋時期前530年,楚靈王熊虔仍忿然提起此事:“昔我先王熊繹與伯禽、晉侯燮、衛康伯、呂伋並事(週)康王。四國皆有分,我(國)獨無有。今吾使人於週(都城),求鼎以為分,(週)王其與我(何干)乎?” 呂伋是一位有德政的君主。他本是“姜姓,呂氏”,但他讓位後去了崔邑生活,後有百姓以其地名“崔邑”中的“崔”為自己的姓,所以有後人說他是崔姓始祖。家族成員父親:呂尚(齊太公)姐妹:邑姜(嫁周武王)兒子:呂得(齊乙公)孫子:呂慈母(齊癸公)

------------------------------------------------

2016-05-18_220526  File:Dai Jin-Dropping a Fishing Line on the Bank of the Wei River.jpg

呂尚,姜姓,(約前1156年[3]或前1128年[4]9月29日—約前1016年12月6日)呂氏,名尚,一說名望,字尚父,一說字子牙,也稱「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呂望」、「尚父」、「師尚父」[5]。
唐初的武廟,因呂尚善於用兵,而主祀之為戰神或兵主,不過後來多改奉漢壽亭侯關羽。

生平
姜尚,殷商末年東海(今山東省莒縣東呂鄉)人,周文王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呂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姜尚為姜太公、太公望。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仍以姜尚為師,在公元前1046年率兵大敗商軍於牧野。《詩經·大雅·大明》中贊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克殷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
十六國時期,呂光以姜尚為祖先,加上廟號始祖。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據民間故事傳說,呂尚在不得殷商諸侯所賞,至渭水釣魚,希望能遇見明主[6]。姜子牙用直線無彎折的金屬絲釣魚。三個月後,周文王出巡至渭水邊時發現姜子牙。
周文王見呂尚的魚鉤是直的,好奇問之:「漁人所用之鉤是曲,奈何公之鉤為直?」(釣魚的人所用的魚鉤是彎的,為甚麼你用的魚鉤是直的呢?)呂尚對曰:「吾之鉤,願者上鉤爾兮!」(我的魚鉤,是願者自己想上鉤的)太公又呼曰:「願者來,不願者去焉爾!」(願者就來,不願的人就隨便他吧)周文王大驚,心想:「莫不是指吾乎?吾正是為求才而至此。」(應該不會就是指我吧? 我就是為了求才才來這裡的),又云:「吾輩有眼無珠,實為失禮。」呂尚說:「無妨。」周文王又問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願公擔任吾之師,可否?」(紂王無道,使民眾受苦受難 民不聊生,希望先生擔任我的老師,可以嗎?)呂尚應允。周文王請呂尚上車,屏退拉車手,親自將呂尚請回都城,路程約八百步,呂尚便推算出周之國祚約八百年,竟也成真。
周文王過世後,呂尚輔佐周武王伐紂,一匡天下。
雖然這個故事並不見於正統史籍記載,更加可能是後世野史小說的虛構,它仍然在民間流傳甚廣。於是就有一句歇後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源頭即來於此。
小說中的姜子牙
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説曾在磁泉邊以長杆、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釣魚,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説法[7]。

戴進《渭濱垂釣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姜子牙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師,輔佐文王。
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扶助周文王,並獲得打神鞭及杏黃旗兩樣法寶。打神鞭是姜子牙的武器。杏黃旗全名為中央戊己杏黃旗,可以大地之力護身,為昆崙山元始天尊的護身之寶,後賜予姜子牙。

------------------

孔丘(約前551年-約前479年)(約二千五百年前),子姓,孔氏,名丘[1],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易學、儒學和儒家的創始人[2][3][4]。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孔子儒家的太極、理、氣和人文思想對西方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孔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NUaDn

----------------

http://goo.gl/1zChBW

------------------------

康誥_百度百科 - http://goo.gl/B0buvA

康誥(用德政去征服人心)
用德政去征服人心【原文】  王曰:“嗚呼!封,汝念哉!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2),紹聞衣德言(3)。往敷求於殷先哲王用保民。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4)。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5),弘於天(6),若德裕乃身(7),不廢在王命(8)。”   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9),敬哉(10)!天畏棐忱(11),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12),乃其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13),懋不懋(14)。'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15),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16)。” 【註釋】   (1)這篇論文是周公德弟弟康叔到封地殷上任之前,周公對他德訓誡辭。當時,周公剛剛平定了三監和武庚發動德叛亂。他要求康叔吸取歷史教訓,“明德慎罰”,治理好殷民,鞏固已經取得德政權。這篇誥辭反映了周公德統治思想和司法制度,是一篇重要文獻。這裡節選了其中一部分。(2)在:觀察。祗:敬。遹(yu):遵循。乃:你,指康叔。文:指文王。考:父。(3)紹:繼。聞:舊聞。(4)丕:大。惟:思。商:指殷商。耇(gou):老。耇成人:指殷商遺民。宅:度,揣測。訓:順,順眼。(5)別:另外。康:安。(6)弘:大。(7)德裕:德政,恩德。(8)廢:停止。在:完成。王命:指周的統治。(9)恫:痛。瘝(guan):病。(10)敬:謹慎。(11)棐(fei):輔助。忱:誠。(12)豫:安樂。(13)惠:順服。(14)懋(mao):勉力。(15)服:責任。應:受。(16)宅:定。作:振作。新:革新。【譯文】   王說:“是啊,封!你要好好考慮!現在臣民都在看著你是否恭敬地遵循你父親文王的傳統,依據他的遺訓來治理國家。你到殷後,要廣泛尋求殷商遺民的心態,懂得怎樣使他們順服。另外,你還要訪求古時聖明帝王的治國之道,使臣民得到安寧。要比天還寬宏,使臣民體驗到你的恩德,不停地完成王命!”   王說:“啊,年輕的封!治理國家要經受痛苦的磨難,可要小心謹慎啊!威嚴的上天輔助誠心的人;這可以從民心表現出來,小人卻難以治理。你去那裡要盡心盡力,不要貪圖安逸享樂,才能治理好臣民。我聽說:'民怨不在於大,也不在於小;要使不順從的人順從,使不努力的人努力。'啊!你這年輕人,你的職責重大,我們君王受上天之命來保護殷民,你要協助君王實現上天之命,革新改造殷民。” 【讀解】   這一段訓誡體現了《康誥》的兩個基本思想之一——明德尚德。明德尚德是為了實行德政,以便使前殷王朝德臣民人心歸順。  歸順人心,用現今的話來說,就是改造思想,使舊人脫胎換骨成為新人。楊絳先生曾用“洗澡”來比喻這個過程,老外則叫做“洗腦”。歸順人心談何容易!打江山易,改造江山也容易,只有歸順人心難。對殷朝遺民來說,紂王固然殘暴,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族類的全體。他們也有過自己聖明的先王成湯,有自己的血緣親情習慣風俗文化傳統,這是不可征服、不可同化的。用公畢竟是賢明君主,深知不可能憑武力÷暴政來迫使殷民“洗澡”,所以諄諄告誡康叔研究學習先王聖哲德治德經驗,用來歸順殷民的人心。  對被“洗澡”的人來說,脫胎換骨是極其痛苦的。“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有六親不認的鐵石心腸來割斷“毛”和“皮”的關係,割斷濃於水的血緣。但總有些人做不到,人還在,心不死,伺機舉事,比如武庚的叛亂。  不知道康叔去了殷地後是否辦過學習班,是否要求過背誦周公語錄,反正他的任務夠艱鉅的,也夠棘手的。[下一章>>] [返回目錄▲]

-----------------------------------

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

九府圓法

Qianzhi xinbian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mcpM2c

2016-05-18_2211222016-05-18_2211472016-05-18_2212062016-05-18_2212222016-05-18_2212352016-05-18_221252  

 

--------------------------

食貨誌第四下
  凡貨(1),金錢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詳靡記云。太公為周立九府圜(圓)法(2):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圓)函方(3),輕重以銖(4);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佈於布,束於帛(5)。
  (1)貨:指貨幣:(2)太公:指姜太公,姓姜,呂氏,名望。輔佐周武王滅商,封於齊。九府:《周官》有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都是掌財幣的機構,故云九府。圓法:指貨幣制度。(3)錢圓函方:錢外圓而內孔方(孟康​​說)。(4)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5)貨寶於金等句:謂貨幣如黃金之重要,如刀之利於民,如泉之流通,如錢之散佈,如帛之聚積。
  太公退(1),又行之於齊。至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2),曰:“歲有凶穰(3),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4),故物有輕重。人君不理(5),則畜(蓄)賈遊於市(6),乘民之不給(7),百倍其本矣。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並(屏)也(8)。計本量委則足矣(9),然而民有飢餓者,谷有所臧(藏)也。民有餘則輕之(10),故人君斂之以輕(11);民不足則重之(12),故人君散之以重(13)。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14)。守準平,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鍾之臧(藏),臧(藏)繦千萬(15);千室之邑必有乾鐘之臧(藏),臧(藏)繦百萬。春以奉耕(16),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種餉糧食(17),必取澹(贍)焉。故大賈畜(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18)。”桓公遂用區區之齊合諸侯,顯伯(霸)名。
  (1)退:謂退就封國。(2)輕重:古代關於調節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參考《管子·輕重篇》。(3)歲:指年景。(4)令:指徵稅之法令。(5)理:治理。(6)蓄賈:指囤積居奇之商人,遊於市:謂活動於市場。(7)給:足也。(8)屏:謂藏去。(9)本:指土地產量。委:未也,指人們所食。(10)輕:指物價低。(11)斂之以輕:謂低價收購。(這樣,物價會回升。(12)重:指物價高。(13)散之以重:謂高價拋售。(這樣,物價會下降。)(14)準平:指調節供求與穩定物價。( 15)繦:串錢繩。指一串錢。(16)奉:供應之意。(17)鑲:當作“穰”。種穰:即種子(聞一多說,見《管子集校·國蓄篇》)。(18)豪奪:猶言強奪。以上引文,節錄《管子·國蓄篇》。
  其後百餘年,周景王時患錢輕(1),將更鑄大錢(2),單穆公曰(3):“不可。古者天降災戾(4),於是乎量資幣(5),權輕重,以救民。民患輕,則為之作重幣以行之(6),於是有母權子而行(7),民皆得焉(8)。若不堪重( 9),則多作輕而行之(10),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 11)?民若匱,王用將有所乏;乏將厚取於民(12);民不給(13),將有遠志(14),是離民也。且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為潢洿也(15),竭亡(無)日矣(16)。王其圖之。”弗聽,卒鑄大錢,文曰“寶貨”,肉好皆有周郭(17),以勸農澹(贍)不足,百姓蒙利焉。
  (1)周景王:名貴,前544年至前520年在位。患錢輕:擔憂錢幣貶值。(2)鑄大錢:周景王是否鑄大錢,大錢質量如何,不甚明了。(3)單穆公:周大夫單旗。(4)災戾:災害。(5)資:財也。資幣:資財錢幣。(6)重幣:即大錢。(7)母權子而行:謂大錢小錢同時流通。母,指大錢;子,指小錢;權,猶等;行,流通。(8)得:方便之意。(9)不堪重:謂大錢不方便。(10)輕:指小錢。(11)匱:乏也;損失。(12)厚取:猶多取。(13)不給:謂負擔不起。(14)遠志:指離鄉遠逃之心。(15)潢洿:低窪積水處。(16)竭無日:謂不多日子就會枯竭。(17)鑄大錢等句:周景王鑄大錢之說,迄今無實物為證,歷來學者多懷疑其非事實,肉:謂質。好:謂孔。週郭:謂邊輪。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鎰)為名(1),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2),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1)鎰:二十兩為鎰,或說二十四兩為鎰。(2)半兩:錢幣名。秦統一後,廢除貝、刀、布等幣,以半兩錢統一全國之幣,每枚重半兩,即十二銖。西漢錢重減輕,但仍稱半兩,如呂后二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減為四銖;武帝元狩五年廢半兩錢,而行“五銖錢”。
  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1)。黃金一斤。而不軌逐利之民畜(蓄)積餘贏以稽市物(2),痛騰躍(3),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4),重稅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5),复弛商賈之律(6),然市井子孫亦不得為官吏(7)。孝文五年(8),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9),使民放(仿)鑄(10)。詩》曰'無酒酤我'(4),而《論語》曰'酤酒不食,(5),二者非相反也。夫《詩》據承平之世,酒酤在官(6),和旨便人(7),可以相御也(8)。《論語》孔子當週衰亂,酒酤在民(9),薄惡不誠(10),是以疑而弗食。今絕天下之酒,則無以行禮相養;放而亡(無)限,則費財傷民。請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率開一盧(壚)以賣(11),讎(售)五十釀為準。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備以其市月朔米麴三斛(12),併計其賈(價)而參(三)分之,以其一為酒一斛之平(13)。除米曲本賈(價),計其利而什分之,以其七入官(14),其三及醩酨灰炭給工器薪樵之費(15)。”
  (1)羲和:王莽將大司農改名羲和。(2)五均賒貸:王莽改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市長為五均同市師,下設交易、錢府等屬官,負責平衡物價、主管收稅及賒貸。(3)管:當時有“六管”,由官府賣酒、鹽、鐵、鑄錢、收稅、經辦五均賒貸。(4)“無酒酤我”:見《詩經·小雅·伐木》。酤:買也。(5)酤酒不食:見《論語·鄉黨篇》。(6)酒酤在官:酒由官府專賣。(7)和旨:酒味醇美。(8)禦:進也。(9)酒酤在民:言酒賣買由百姓經營。(10)薄惡:指酒質很差。不誠:指買賣不誠實。(11)壚(lú):安放酒壇的土墩子。(12)月朔:每月初一。(13)其一:指米曲三斛價的三分之一。平:謂平價。(14)計其利……以其七入官:官府取釀酒利十分之七。(15)糟酨(zài):酒糟。灰炭:指釀酒燃殘之灰炭。給:折算之意。
  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管)(1),郡有數人,皆用富賈。洛陽薛子仲、張長叔、臨淄姓偉等(2),乘傳求利,交錯天下。因與郡縣通姦,多張空簿(3),府臧(藏)不實,百姓俞(愈)病。莽知民苦之,復下詔曰:“夫鹽,食餚之將(4);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5);鐵(6) 田農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臧(藏)(7);五均賒貸,百姓所取平(8),卬(仰)以給澹(贍)(9);鐵布銅冶(10),通行有無,備民用也。此六者,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11),必卬(仰)於市,雖貴數倍,不得不買。豪民富賈,即要貧弱(12),先聖知其然也,故斡(管)之一。每一斡(管)為設科條防禁(13),犯者罪至死。”姦吏猾民並(傍)侵(14),眾庶各不安生。
  (1)督:監督。五均六管:指鹽、鐵、酒專賣,鑄錢,徵收山澤物產稅,以及五均賒貸。(2)姓偉:姓姓,名偉。(3)張:設也。空簿:假帳。(4)食餚之將:言食餚之將帥。(5)嘉會之好:言為宴會之美物。(6)鐵:指鐵器。(7)饒衍之藏:言為物資富饒之庫藏。(8)所取平:指五均。(9)仰以給贍:指賒貸。(10)鐵:當作“錢”。錢布:謂幣。銅冶:調鑄幣。(11)家作:言家家自作。(12)要:謂要挾。(13)科條:條例法規。防禁:謂以防犯禁。(14)傍侵:意謂因緣為奸。
  後五歲,天鳳元年(1),複申下金銀龜貝之貨(2),頗增減其賈直(價值)。而罷大小錢,改作貨布(3),長二寸五分,廣一寸,首長八分有奇(4),廣八分,其圜(圓)好徑二分半(5),足枝長八分(6),間廣二分(7),其文右曰“貨”,左曰“布”,重二十五銖,直(值)貨泉二十五(8)。貨泉徑一寸(9),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值)一,與貨布二品並行(10)。又以大錢行久,罷之,恐民挾不止(11),乃令民且獨行大錢,與新貨泉俱枚直(值)一,並行盡六年,毋得複挾大錢矣。每一易錢(12),民用破業,而大陷刑。莽以私鑄錢死(13),及非沮寶貨投四裔(14),犯法者多,不可勝行(15),乃更輕其法:私鑄作泉布者,與妻子沒入為官奴婢;吏及比伍(16),知而不舉告,與同罪;非沮寶貨,民罰作一歲(17),吏免官。犯者俞(愈)眾,及五人相坐皆沒入(18),郡國檻車鐵鎖(19),傳送長安鐘官(20),愁苦死者什六七。
  (1)大鳳五年:即公元14年。(2)複申下:謂再度下令。(3)貨布:布幣,即鏟形幣。先秦三晉有仿農具“鎛”(即鏟)形的錢幣,王莽仿製之。陳直曰:“貨佈各部分,現用公分計算如下:通常之品,直徑5.8厘,首長2.0厘,首寬1.8厘,圓穿直徑0.65厘,足枝直徑3.8厘,足寬0.9厘,間廣0.5厘。”改作貨布:《志》係於天鳳元年,《王莽傳》係於地皇元年,前者是指改作之始,後者是指行盡之年。(4)有奇:有餘。(5)圓好:圓孔。(6)足枝:指鏟形幣的兩足。(7)間廣:指鏟形幣兩足之間的寬度。(8)值貨​​泉二十五:值貨幣二十五錢。(9)貨泉:圓形有孔的銅錢。(10)與貨布二品並行:陳直曰:“王莽各錢鑄造,以大泉五十、貨布、貨泉三種最多,以出土之數量,可以證明。”(11)挾不止:謂持錢止使用。(12)每一易錢:謂每一次更換幣制。(13)死:謂處死。(14)非沮:非難,阻撓。投四裔:謂流放到邊遠地區。(15)行:謂法辦。不可勝行:謂辦不勝辦。(16)比伍:指鄰右。(17)罰作:處罪服勞役。(18)五人相坐:謂五家比鄰受株連判罪。(19)檻車:囚車。(20)傳送:遞解。鐘官:掌管鑄錢的三官之一。這裡謂在鐘官處服勞役。
  作貨布後六年(1),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壹切稅吏民,訾(資)三十而取一(2)。又令公卿以下至郡縣黃綬吏(3),皆保養軍馬(4),吏盡復以與民(5)。民搖手觸禁(6),不得耕桑,繇(徭)役繁劇,而枯旱蝗蟲相因(7)。又用製作未定(8),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俸)祿,而私賦斂,貨賂上流,獄訟不決。吏用苛暴立威、旁(傍)緣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依阻山澤,吏不能禽(擒)而覆蔽之(9),浸淫日廣(10),於是青、徐、荊楚之地往往萬數(11)。戰鬥死亡,緣邊四夷所繫虜,陷罪,飢疫,人相食,及莽未誅,而天下戶口減半矣。
  (1)作貨布後六年:指地皇元年(公元20)。本書《王莽傳》係於天鳳六年(公元19)。(2)資:指徵財產稅。(3)黃綬吏:漢代比二百石以上至五百石的官吏皆銅印黃綬,見《百官表》。(4)保養軍馬:謂擔負飼養軍馬之任務。(5)吏盡復以與民:謂官吏完不成任務,又轉令百姓承擔。(6)民搖手觸禁:謂百姓動輒觸犯法令。(7)蝗蟲:王念孫曰,“'蝗蟲'本作'蟲蝗'。'枯旱'、'蟲蝗'相對為文,後人不解'蟲蝗'二字之義,故改為'蝗蟲'。案蟲蝗猶言蟲螟(見《月令》),亦猶《禮》言草茅,《傳》言烏烏,《荀子》言禽犢,今人言蟲蟻耳。”(8 )用:以也。製作:猶制度。(9)覆蔽:意謂隱瞞、包庇。(10)浸淫:逐漸。(11)青、徐、荊楚:即青州、徐州、荊州。均在漢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列。
  自發豬突豨勇後四年(1),而漢兵誅莽。後二年(2),世祖受命(3),蕩滌煩苛,复五銖錢(4),與天下更始。
  (1)自發豬突豨勇後四年:指地皇四年(公元23)。(2)後二年:指更始三年,即建武元年(公元25)。(3)世祖: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57年在位。(4)复五銖錢:此始於建武十六年(公元40)。陳直曰:“《簠齋吉金錄範》二十四有建武五銖範,背有文云:'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太僕監掾蒼,考工令通,丞或。令吏鳳,工週儀造'。建武十六年始鑄五銖錢,錢範即成於開鑄之次年。在建武十六年以前所用之貨幣,大宗當為貨泉與大泉五十,不過大泉五十當貶價與貨泉每枚同值一錢。”
  贊曰:《易》稱:“衷多益寡,稱物平施”(1),《書》雲“楙(貿)遷有無”(2),周有泉府之官(3),而《孟子》亦非“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斂,野有餓莩而弗知發”(4)。故管氏之輕重,李悝之平糴,弘羊均輸,壽昌常平,亦有從來(5)。顧古為之有數(6),吏良而令行,故民賴其利,萬國作義(7)。及孝武時,國用饒給,而民不益賦,其次也。至於王莽,制度失中,姦軌(宄)弄權,官員俱竭,亡(無)次矣(8)(9)。
  (1)《易》稱等句:引文見《易·謙卦》象辭。裒(póu)多益寡:言取於多者以益少者。稱物平施:言量物之多少而公平分配。(2)《書》雲等句:引文見《尚書·虞書·益稷》。楙遷:貿易往來。楙遷有無:謂貿易往來以通有無。(3)周有泉府之官:周立泉府,屬司徒,掌管市場物資及平衡物價。(4)《孟子》等句:引文見《孟子·梁惠王上篇》。非:反對之意。狗彘食人之食:豬狗吃著人吃的食物,謂不惜糧食。斂:指收買儲備糧食。莩(piǎn):餓死的人。發:指開倉賑救饑民。(5)有從來:謂有所本。(6)顧:但也。為之有數:言辦事有一定的原則。(7)萬國:指全國各地。又:治也。(8)無次:謂更無其次了,“即《論語》所謂'斯為下矣'也”(李慈銘說,見王重民輯李慈銘《漢書札記》卷二)。(9)本篇註解,參考了《漢書食貨志集釋》(金少英集釋、李慶善整理。中華書局1986年10月版)等著作。 [下一章>>] [返回目錄▲]

------------------------------------------------

0AvdEg000AvdEg010AvdEg020AvdEg03  

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國寶金匱直萬 2015-10-10 17:54:54 新朝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字型優美、鑄工精良、造型別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祕的錢幣,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國寶金匱直萬”是中國古錢幣中的大名譽品之一,亦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國寶金匱直萬錢幣鑄造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鑄造;形制特殊,猶如一把開啟財富寶藏的金鑰匙!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2.6釐米,面文為“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部為正方形,邊長為2.5釐米,內有兩條豎稜,中間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頂部有“天府”二字,周身柔潤,背面頂部有“宮塘”二字,該版目前僅見一枚。 贊助內容 有人認為是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該物並非貨幣,而是藏金櫃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徵著王莽擁金無數。 據考 《史記索隱》註解:言正本藏於府,副本留在京師。“天府”兼管理檔案和守護祖廟及其收藏物於一身並以收藏王室權力象徵的鎮國寶器以及王室權力憑證的檔案為責,可見其職責之重。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 贊助內容 《古錢大典》中稱此錢乃絕品,可易黃金千兩。長期以來,古錢幣界對“國寶金匱直萬”有著種種猜測與說法: 一曰:此錢非流通所用的貨幣,而是代表王莽佔有黃金的數量,是記載黃金數量的。 二曰:在新朝第3次幣制變革時,有“金貨一品”的錢制,且規定黃金一斤值平錢一萬。此錢中標有“直萬”,則表明可兌黃金一斤。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以錢幣替換標明兌換黃金的情況,因而“國寶金匱直萬”就可能是“金貨一品”。 三曰:該錢可能是試鑄的樣錢,因折值太高而無法實施,就沒有進一步推行。四曰:“國寶金匱直萬”是鎮庫之寶,所有的官府錢莊都備一枚,作為壓庫之用。五曰:該錢是一種兌換憑證。官府收集民間黃金,實行黃金國有制,而“國寶金匱直萬”就是官府發給上繳黃金者的憑證]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38dAn6.html

--------------------------------------

箕子朝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RBErn

-------------------------------------------

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民國時稱改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同孔子的"文廟"相對。

明清以後武帝廟改為供奉關羽,不祭祀呂尚了,所以不表了。

一般後人都以宋朝的為準,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古今七十二名將”。

關羽當初不過是配享武廟的其中一員而已,還是列在最後一等。印象中是清初時才將武聖改成關羽,應該是有其政治目的。否則從關羽的軍事成就,實在很難跟其他人相提並論,更何況稱為武聖。

-----------------

武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9Gb9Qj

武廟的祭祀體系形成於唐朝,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內,供奉的十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張良為副祀(配享),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在中春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經過歷代演變,至清朝時,武廟則是祭祀關羽的關帝廟。

武朝祭祀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唐朝武廟祭祀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越相國范蠡,齊將軍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候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太尉永寧郡公王僧辯,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侯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衛武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衛武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以上為一列,以下為另一列。

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侯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北宋武廟祭祀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乾德元年(963年)六月癸巳,昭等議升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二十三人;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詔塑齊相管仲像於堂,畫魏西河太守吳起於廡下,餘如昭等議。

乙未,祕書郎直史館管城梁周翰上言曰:「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不報。[1]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雖無十哲之名,仍有其實。名單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陪伴在姜太公旁邊。

配享於殿上:共十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從祀於殿外廡間:共六十二人。

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人等二十九人。

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等三十三人。

武廟之配享及從祀名單此後時有微調。

--------------------------------------------------------------

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西元前 1211 年),卒于周康王六年(西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于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二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在姜太公的兩側。後經歷代君王增刪,只剩六十四位,稱六十四將。可憐的白起因坑殺趙卒二十萬,被趙太祖借題發揮清出武廟。

現在的六十四將一般是指:
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裏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 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 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 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于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宋武廟七十二將
武廟----“古代名將七十二人”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民國時稱改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同孔子的"文廟"相對。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
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御賜廟堂於隆中。
  
宋代: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金人遵唐舊制,但降低管仲和韓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

元代:這個朝代武廟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明清以後武帝廟改為供奉關羽,不祭祀呂尚了,所以不表了。

一般後人都以宋朝的為準,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認知的“古今七十二名將”。

這72人:
呂尚因為是主祭,所以不列入之內。
春秋:管仲、孫武 田穰苴、範蠡共4人
戰國:樂毅、白起、吳起、孫臏、田單、廉頗、趙奢、李牧、王翦,共9人
西漢:張良、韓信、曹參、彭越、周勃、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共10人
東漢:鄧禹、寇恂、馮異、賈復、吳漢、耿弇、馬援、皇甫嵩、段熲,共9人
三國: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 、羊祜、王浚,共12人
東晉十六國:陶侃、慕容恪、謝玄、王猛、王鎮惡,共5人
南北朝:宇文憲、韋孝寬、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共6人
隋:楊素、韓擒虎、賀若弼、史萬歲,共4人
唐:李績、李靖、郭子儀、李孝恭、尉遲敬德、蘇定方、裴行儉、王孝傑、張仁亶、王晙、郭元振、李光弼、李晟,共13人

從這名單中可以大概看出歷史上被官方認可的名將,值得注意的是關羽當初不過是配享武廟的其中一員而已,還是列在最後一等。印象中是清初時才將武聖改成關羽,應該是有其政治目的。否則從關羽的軍事成就,實在很難跟其他人相提並論,更何況稱為武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