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4) 大道真機
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大紀元製圖)
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大紀元製圖)
更新: 2016-09-25 10:00
第二章 大道真機 若隱若現間
一、大道淵源
千古以來,中華子民生長在神州大地,這裡流傳著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女媧補天」;有著數不盡的神話故事——黃帝乘龍飛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以及令世界各族景仰的悠久文化——太極、河圖、洛書、周易、八卦等。上古的這些文明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是神造的,人是神造的,人生存的環境是神給開創的。
本次人類文明之初,上帝命五帝相繼降臨人間,教化百姓。青帝太皞伏羲首先降生,觀察天體運行規律,始有星緯之文,龍圖河出,龜書洛呈,畫卦造書,布德行惠;隨後赤帝即炎帝神農降生,樹植百谷,民得粒食;因水火有不可相離之兆,繼而下降玄帝,在武當山道成飛昇後,降妖除魔,蕩穢除氛;黃帝位居中主,萬神無越。史載黃帝「具修德,有茂德」,設立百官,建屋室,造舟車,興文字,作干支,製樂器,創醫學,積無量功德於後世。當時,「耕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岸,抵市不預價,市不閉鄙,商旅之人,相讓以財,外戶不閉。」那時的人心愉而不偽,事素而不飾,道統天下。看到「天下既理,物用具備」,黃帝乃前往黟山(今黃山)煉金丹。金丹煉成之時,有珠函盛霞衣、寶冠、珠履及玉壺盛甘露瓊漿從空中降下。隨後空中又降下白龍、彩幡、珠蓋,黃帝攜臣子七十餘人乘龍飛天。眾人見證這一輝煌的壯舉,傳頌後世。
明仇英畫《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黃帝。(公有領域)
黃帝之後,聖人堯、舜、禹在大洪水期間下世,他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完成世間使命後也修道圓滿回天。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滅的規律,三界內物質皆有陰陽兩性,造成人間的善惡同存、正邪相間。歷經二千年的繁衍生息,春秋時諸子百家學說起,魔亂世間,混淆人的思想,創世主派老子下世傳道,釋迦牟尼傳佛法,教導人重德行善,保持中華子民的道德水平相對穩定。
老子給人留下《道德經》,洋洋五千言,盡闡聖人修身治國之道與德。聖人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功成也不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老子筆下的聖人,是中華子民的祖先黃帝、堯、舜、禹。老子道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隨即西出函谷關,匆匆隱去。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匆匆隱去。 圖為明張路《老子騎牛圖》。(公有領域)
二、佛道相爭
佛教傳入中土後,以其普世的慈悲,使百姓得到教化,得到中原皇帝認可,在中土迅速傳開。
相信創世主最後度人回天的安排,為爭取成為創世主最後傳法傳道的普度形式,一些修道者一改道家歷代單傳的傳統,開始廣招門徒。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拜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仙、奉老子為開山鼻祖、以《道德經》為圭皋的道教雛形,出現了歷史上長達幾百年的佛、道相爭。
自南北朝,多次出現道士與僧人對論佛、道二教先後。辯論中暴露出當時佛教、道教的諸多弊端,結論是佛、道教皆非清淨。如北周滅佛時,「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唐令狐德棻《周書》)。據當時文獻記載:「緇衣(指僧尼)之眾,參半於平俗;黃服(指道士)之徒,數過於正戶。所以國給為此不充。」(北齊文宣帝《議沙汰釋李詔並啟》,《廣弘明集》卷二十四)一半人口是僧、道,都不清淨,道觀、寺廟裡妖霧瀰漫。
隋唐兩朝,僧、道爭論不斷。唐太宗專門為此頒發詔書規定道先佛後:
「老君垂范,義在清虛;釋迦遺文,理存於因果。詳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永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則大道之行,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況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郭本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
佛教密宗傳入漢地後,因其男女雙修之法不能被漢人接受,在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密宗在漢地被剷除。《舊唐書》記載:「魏之後,像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於蠹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於九州山原,兩京關,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
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的佛、道大辯論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場辯論會,忽必烈親臨主持,參加辯論的高僧道眾共有五百餘人,道教在論辯中大敗。結果道士十七人被勒令削髮為僧,除老子《道德經》之外,其餘道家書籍如《老子化胡經》等盡數燒燬,正本清源。
元朝蒙古人信奉藏密(喇嘛教)。佛道相爭也側面影響了人對修煉成神、返本歸真的正信。中原大地,人們對中華千古流傳道家修煉及神通功能的關係、概念,迷惑懷疑。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的一段記述,惟妙惟肖地描述人們失道的情形。「問:『神仙之說有諸?』曰:『不知若何。若說白日飛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程氏遺書》)連如此著名的「理學家」程頤都認為,卻病延年則有,白日飛昇則無,後世對道的理解下滑清晰可見也。
元末明初,張三丰大道成真,超凡入聖。隨後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在大明朝再次興起歷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張三丰為祖師的武當道家修煉法門,吸引了大半個中國的朝拜香火,高峰時,家家安鼎,戶戶煉丹。
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再次興起歷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圖為武當山宮觀。(Seth Kramer三皇五
------------------------------------
【文史】明朝家家向道 張三丰重振世人信仰 | 修真 | 朱棣 | 真武大帝 | 大紀元 - http://goo.gl/hOcXSl
明朝家家向道 張三丰重振世人信仰
作者:劉曉
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興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靈的建築。如天壇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圖為天壇祈年殿。(Saad Akhtar from India/維基百科)
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興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靈的建築。如天壇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圖為天壇祈年殿。(Saad Akhtar from India/維基百科)
更新日期:2016年5月4日下午8時28分 標籤: 修真, 張三丰, 朱棣, 真武大帝
「神靈布滄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滿乾坤民眾信仰無疆」,這是湖北武當山位於金頂的太和宮的楹聯,而民眾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廣泛崇道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在其後的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這與蓋世真人張三丰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無疑,正是遊走在世間、留下諸多神跡的大道張三丰,重振了人們對神和修道的信心。
明成祖相信有真仙
在歷史上,能夠被幾代皇帝尋訪、封號的真人,恐怕非張三丰莫屬。在明朝兩百多年間,幾乎各代皇帝都尋訪過他。
明太祖朱元璋久聞張三丰的大名,曾兩次下詔並派人遣使尋訪,但沒有找到。朱元璋的兒子湘王朱柏聽說他的名氣,也親自到武當山來尋找,但依然沒有尋到張三丰的蹤影。據《大岳太和山誌》載,朱柏非常沮喪,就寫了一首《讚張真仙詩》:「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淒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而張三丰之所以不現身,這是因為他知曉,帝王自有其「道」,不能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代方士惹出禍端的最根本原因是「因遊仙入朝」。
信神的燕王朱棣繼位後,為了感謝真武大帝在靖難之役中的護佑,下令以真武大帝為護國大神,下詔封其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在京師御用的監、司、廠、庫等衙門中,全都建有真武廟,廟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左右兩旁塑龜蛇二將,以彰顯真武大帝的神武。朱棣還在朱元璋頒布的《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中,增加了祭頌真武大帝的樂章,成《御製大明玄教樂章》,通行全國。
此外,朱棣亦在北京興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靈的建築,如天壇、天將廟和關公廟等。天壇供奉的「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上帝」的徽號是宋徽宗時所加。朱棣還在內宮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內宮中人奉祀,玉皇殿在明朝滅亡前被崇禎帝毀掉。而其在真武帝修道昇天之地武當山大修宮觀,更體現了其崇道之心。
自然,朱棣對坊間流傳諸多神蹟的張三丰非常感興趣。《張三丰全集》記載,永樂四年,侍讀胡廣上奏張三丰深有道法,廣具神通。於是,朱棣派給事中胡熒同宦官朱祥四處尋訪,走遍了荒原邊境,卻沒有找到。永樂十年,朱棣一再召來張三丰的弟子,讓他們尋訪張三丰。朱棣還親自寫了封信,信中說自己「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雖「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
降尊紆貴的朱棣,給了張三丰空前的禮敬,但是張三丰依然沒有前來,只是寫了一封短信並賦詩一首,讓其弟子孫碧雲轉交給朱棣。短信中希望成祖「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方士金石勿信為佳」,這樣「民富主富,民壽主壽」。而詩中曰:「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極殿中龍虎靜,武當雲外鐘鼓清。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苦有情。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慾是長生。」張三丰在短信和詩中給永樂帝開的妙方是「屏欲崇德」和「澄心寡慾」(心要乾淨,慾望要少),這樣老百姓富裕了,身為人主也就有德行了;老百姓長壽,身為人主也就長壽了,內中暗含修道之意。
永樂十四年,在胡廣的再三請求下,張三丰同意與其一同去見明成祖朱棣。張三丰先自飛身而去,降臨宮殿。彼時朱棣正在上朝,忽見一位衣衫襤褸的道人披著鹿裘立於台階上,稽首帶笑。成祖詢問知是張三丰,便「慇勤命坐,即求談道」。張三丰於是唱了一曲訪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罷,從容走下台階,一時祥雲布滿整個庭院,良久才散去。張三丰亦不見了蹤影。明成祖與大臣們感歎不已,方纔真正相信,這世上果然有真仙。
崇道的朱棣還不時命道士設齋醮,為他的父母祈「冥福」。有時設齋醮三日,有時則長達七晝夜。在徐皇后於永樂五年去世後,他命天師張宇初於朝天宮率眾道士設大齋醮,為徐皇后祈福。朱棣這種大設齋醮的做法開了先例,後世皇帝紛紛仿效。
此外,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鑒於以前的《道藏》大多散佚,便命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纂《道藏》。這項工程一直到正統十年(1445年)才全部峻工 ,歷時三十九年。這部《道藏》即名為《正統道藏》,共 5305卷,分裝480函。萬歷時,鑒於《正統道藏》蒐羅不全,且《正統道藏》刊印以後的近二百年間又有不少新的道書問世,於是,萬曆帝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負責修《續道藏》,稱《萬曆續道藏》,共 180卷,分裝 32函。經過明代這兩次大規模的編纂,道教經典書文基本蒐羅無遺,促進了道教在全國各地的傳播。而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道藏》正是明代編纂的。
明成祖朱棣。(公有領域)
明成祖朱棣。(公有領域)
宮廷再現神蹟
明朝的崇道之風從明成祖開始,到嘉靖、萬曆皇帝時達到頂峰。可以說,明朝的皇帝基本都崇信道家,只是崇信的程度不同,明世宗嘉靖、明神宗萬曆最為崇信,而且有些還有緣見到了張三丰。
◎皇帝崇道
明孝宗被視為明代的中興之主,但他崇奉道教毫不遜色於其父明憲宗。他甚至命道士崔志端掌太常寺,「帶銜為禮部尚書」。孝宗的兒子武宗喜佛,但他亦不排斥道教,南巡時還曾命天師為他除妖。
到了世宗嘉靖帝,其崇奉道教就很少有人可比了。嘉靖曾三次給自己加道號,第三次達到34個字,其字數之多,在世俗間無以倫比,在古代,封號字數越多越顯得尊崇;而且他還給自己的父母也加了道號,這也是非常少見的。
640pxzixiaogong
武當山紫霄宮(Gosling/維基百科)
明成祖時期武當山宮觀已是相當壯觀,紫霄宮達一百六十間,但嘉靖卻下詔「擴大至八百間」。嘉靖時期營建的宮觀名目繁多,耗費驚人。《明史‧食貨志二》明確記載:「世宗營建最繁,十五年以前,名為汰省,而經費已六七百萬。其後增十數倍,齋宮、秘殿並時而興。工場二三十處,役匠數萬人,軍稱之,歲費二三百萬⋯⋯經費不敷,乃令臣民獻助,獻助不已,復行開納。」
此外,嘉靖帝將齋醮當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課,同樣耗費驚人。他還寵信一大批向他獻方藥方術的道士,給他們授予高官頭銜。顯然,嘉靖帝不顧百姓疾苦地崇道,已經違背了道家真義,與張三丰告誡明成祖之語背道而馳,同時因為極度崇道,嘉靖帝大力毀佛寺和佛像,這都為明朝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
明穆宗隆慶帝繼位後,因朝政廢弛,採取了一些限制道教的措施,但他對真武大帝仍很崇敬。
隆慶帝在位六年後,兒子萬曆帝即位,是為明神宗,亦癡迷道教。不過,萬曆並不公開排佛。他像祖父嘉靖帝那樣,整月整年地在宮中做齋醮,為此居然一連十幾年、二十幾年不上朝。他下詔重建道教宮觀,還命道士修《續道藏》。正是在萬曆年間,對關羽的崇拜被推廣到全國各地。
萬曆之後三個明朝皇帝中,光宗在位僅一個月,據說是因服丹藥致死。熹宗天啟帝也推崇道教,敕令修建武當山玉虛宮。《明史》說他也是服丹藥而死。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最初也崇道並排佛,但他後因自己祈求的道教諸神不能幫助他挽救明王朝的危亡,所以在湯若望等人的引導下改奉天主教,為此還毀掉了明成祖修建的玉皇殿。但大明的氣數還是盡了。
Mingshigao
朱筆批改過的萬斯同《明史稿》,《明史》底稿之一。(公有領域)
明朝皇帝崇道除了表現在對真人封號外,還大修道觀。不僅在武當山,在京城也修建了不少廟、觀。《明史‧禮誌四》載北京的「京師九廟」就是明成祖和他的後世子孫所建。這「九廟」供奉的都是道教神靈。
◎張三丰顯真身
據《張三丰全集》載,天順三年(1459年),張三丰再次來朝,見明英宗虔誠修道,遂顯真身,並對英宗說,希望他「修己安人,黜邪崇正」,說罷隱去。明朝的郎瑛在《七修類稿》中也記載了張三丰來見明英宗一事,說張三丰「鬚髯豎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攜笠」。
張三丰畫像(公有領域)
張三丰畫像(公有領域)
在張三丰隱去後,英宗親下敕封誥命,誥命中說張三丰「奇蹟罕見」,「芳姿穎異,雅志孤高。得仙菉之秘訣,餌金鼎之靈膏。去來倏忽,實得造化之機;隱顯微芒,吻合乾坤之妙」,因此賜其號為「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時期,再敕封張三丰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則封張三丰為「清虛元妙真君」。他聽說張三丰在南京,便下詔尋得張三丰所有撰寫的篇章,仔細研讀,還在其原來住的地方,建清虛觀。明熹宗天啟年間,張三丰降壇顯靈,熹宗下詔封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之所以明朝皇帝敕封的號中有「真」字,應該是因為道家是修真的。
而明朝兩代皇帝在武當山的老營宮前修建了一座碑摟,內立兩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是明成祖賜張三丰書,一刻是明英宗賜張三丰詔,稱其為「真仙」。
家家向道
在張三丰廣為流傳的神蹟的影響和明成祖的帶動下,各地藩王也紛紛仿效,修建道觀,道教的地位大為提升。而皇帝、大臣們的崇道之風對明代社會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鼎盛時期,明朝家家向道。而且每到春天二三月間,江南許多地方都組織大規模的武當山進香旅行,這也擴大了道教的影響。
不僅如此,老百姓生活的各個領域幾乎都能看到道教的存在,如老百姓廣泛供奉門神、灶神、城隍、土地神、媽祖等保護神,供奉風伯、雨師、雷公,祈求風調雨順。皇帝亦根據老百姓生產、生活所需,不時加封道教神祇。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明中期以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各行各業興起了一股行業神崇拜風。如製墨匠祭祀呂祖,文具商祭祀文昌帝君,打鐵匠祭祀太上老君,甚至連娼妓和竊賊也為了顯示自己是一個行當,亦分別奉祀管仲和時遷。這些行業保護神絕大多數屬於道教系統,有的還受到明朝皇帝的冊封。
八仙過海繪圖。船尾開始算起: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漢鍾離、李鐵拐、呂洞賓。船外:張果老。(公有領域)
而此前唐宋元時廣泛流傳的「八仙」名諱,在明代也最終確定下來,即李鐵拐、鍾離權(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其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子)被嘉靖皇帝封為「純陽孚佑帝君」,以示尊崇。
無疑,明朝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道教神的形象也不是偶然的。如長篇神怪小說《封神演義》幾乎全是道教諸神鬥法的故事。《西遊記》雖以唐僧去西天取佛經為主線,但孫悟空「大鬧天宮」卻鬧的是玉皇大帝。《水滸傳》開篇就說張天師放出妖魔 108人,這就是後來的梁山108將。
相對於佛教來說,道教地位的上升還與明代的宗教政策有關。朱元璋於洪武元年用詔書頒告天下,只允許佛、道二教流傳。洪武六年規定,出家為僧、道者,要在考核後,由官府發給「度牒」,始能出家,並限制了出家名額。因此,明代沒有出現因僧、道太多而影響國家賦役的嚴重問題。
雖然到了清朝,因皇帝信薩滿教和佛教,道教地位有所下降,但明朝時曾經的鼎盛與繁榮卻不曾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沒,綿長的道脈在歷史的長河裡蟄伏著,等待著,等待著再一次接上與神的緣分。@#
責任編輯:張憲義----------薩滿教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https://goo.gl/s3u75w
薩滿教一種在原始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信仰活動,流傳於中國東北到西北邊疆地區的許多民族中。薩滿教文化主要分為靈魂觀念、神靈觀念和三界觀念三個方面,是除了佛教等大教外的另一信仰教派,雖教徒不多卻也被廣泛的應用在現實當中。
《傳統薩滿教的複興》出版/滿洲文化傳媒 - http://goo.gl/ibr3V3
------------------------------------------
張三丰,(生卒年不詳),遼東懿州人( 福建省邵武市博物館學者傅喚民指出張三豐是福建省邵武市人)[1],本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丰[1],元末明初道士。他的生平、事跡、著作等的真實性存在很大爭議。 [2] [3] [4] [5]
亦有因「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後人誤寫為「張三豐」,著名的例子便是電影與電視劇的名稱《太極張三豐》。
但據武當山道教中人相傳,張三丰[6][7],本名張全一,字玄玄,元明之際著名道士,遼東懿州人,於湖北均縣武當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另據現存武當派武術各分支派傳人及弟子相傳,張三丰亦是武當派武術的開山祖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4%B8%89%E4%B8%B0
------------------------------------------------
張三豐(南宋至明初道士)_百度百科 - http://goo.gl/pm3f1f
揭密!歷史上真實的張三豐與小說有何差異?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sphT8H
---------------------
張三豐_互動百科 - http://goo.gl/1AJX6r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天下太極出武當」。「太極」指的是「太極拳」,那麼,武當太極拳究竟誕生在哪裡呢?享受大陸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研究館員李征康近日表示,他經過10餘年潛心研究,認為武當太極拳就誕生在武當山腳下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鎮孤山村的杉溝太極洞、太極觀。
根據楚天金報報導,今年75歲的李征康,退休前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文化站站長。他先後在武當山腳下『挖』出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伍家溝民間故事、呂家河民歌、武當神戲。
作為大陸知名民俗文化研究專家,李征康認為,北宋武當丹士張三豐的確存在,他就隱居在官山鎮孤山村杉溝的山洞里,並創作出太極圖與太極拳。在他仙逝後,當地百姓和他的徒弟們,按照其生前形體容貌,用石頭雕了神像供奉在太極觀中。為了讓師父流芳百世,徒弟們又鑿了石窟,將張三豐的青年坐像刻在石窟內。
李征康十年考證 發現大陸唯一『太極觀』遺址
透過10餘年考證,李征康發現,杉溝北坡半坡上原有一座太極觀,觀內有祖師殿、太極殿、火星殿、娘娘殿、財神殿、龍虎殿等建築。『根據當地老人們代代回憶相傳,記下了太極觀的大致輪廓。這是一座階梯式的三進大院廟觀,十分宏偉壯觀。門外兩棵大銀杏樹,門額有匾、上書「古太極觀」四字。至於「古」到什麼朝代,歷史沒有記載,當地百姓也無人能記清楚。』
據李征康考證,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杉溝大雨,太極觀完全被泥石流掩埋。現在,僅剩廟門外一左一右兩棵大銀杏樹,依然旺盛,這里是太極觀的遺址。李征康考證,用『太極』命名的道教廟觀,武當山乃至全國,獨此一家。李征康走訪調查得知,官山鎮人人皆知『太極觀』。
刻字印證『太極觀』 石窟像當地普遍稱『張爺』
在『太極觀』遺址後面,有一石窟,深、高均為1.1米,寬0.93米。洞頂呈弧形,洞內依岩鑿有神台,檯上有一青年坐像,身背一口寶劍,頭頂有髻,顯然是個年輕道士。洞右石壁上側面刻字:『武當山五龍靈應宮下院太極觀記,大元至元二十一年歲次甲申正月,上院馬本宮立石。』
歷史上的大元至元二十一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距今有720多年。『這是研究太極觀及張三豐歷史的唯一證據。』李征康還發現,當地人稱石窟內神像為張爺。張爺,是武當山一帶人們對張三豐的尊稱。李征康還說,在石窟附近方圓30里,當地人還將石窟中造像稱為『太極爺』。
石窟中的『太極爺』究竟是不是張三豐呢?武當山各大宮觀廟宇內多有銅像,但人們只稱張爺,不稱『太極爺』。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李征康搜集了《中華百神圖》中的張氏畫像,請『太極觀』附近村民辨認,一名杜姓老人認為,這就是『太極爺』,根據祖輩傳下來的說法,原來在『太極觀』供奉的『太極爺』的特點是:四方臉,手執寶劍,托太極圖。
老人講述張爺創太極拳 歷史證明太極與達摩術相通
李征康根據這些調查考證初步認為,官山鎮孤山村杉溝附近出現的『太極爺』,就是北宋徽宗年間的武當丹士張三豐。『太極爺』為什麼要手托『太極圖』呢?李征康說,『按邏輯推理,先有太極圖,後有太極拳。分析太極拳的特點,還得從太極圖說起。武當拳者,將太極圖應用於拳擊,太極圖也成了太極拳的圖徽。在這個圖徽模型的指導下,使太極拳的運動方式和路線也成為曲線、弧線和圓線。』
李征康說,張三豐作為武當道人,根據自己對道教理論的研究,在陳摶『無極圖』和周敦頤『太極圖』的基礎上,自己創制了『太極圖』。李征康走訪中還了解過居住在太極觀附近86歲的陳明慶老人。老人自言是祖父教他太極拳。祖父的師父是誰,他閉口不談。
陳明慶遵循『寧可失傳,不可誤傳』祖輩教化,從未收徒。2011年冬,老人的去世使太極觀太極拳的繼承從此中斷。陳明慶老人生前曾說過,『張爺』從四川來到杉溝,住在附近山洞修行。後來,他創出了太極拳,當地人稱其修行的山洞為太極洞(見圖三)。至今,太極洞石壁上仍留有一碗清泉,乾旱不涸,雨澇不溢。
1933年,華曹元所編《國術》一書『總論』:『……至北宋時,有張三豐其人者,精達摩術,……合以陰陽動靜之理,而發明為太極拳,授徒於武當山,是為武當派,北人多尚之,謂之內家拳。』
對此,李征康指出,達摩是佛教人物,北宋時,佛教在武當的建築尚多。就在張三豐修行的太極洞與太極觀之間不到5華里的地段,就有上庵、中庵、下庵三座佛教廟宇。而在杉溝周圍,更有石佛寺、羅漢洞、觀音岩、雷音台、蘭衣庵、白衣庵、尼姑庵、尼姑岩、觀音堂、佛祖廟等眾多佛教場所。『張三豐的隱居地與佛教寺庵為近鄰,和平相處,年長月久,光從這一點看,張三豐精達摩之術,就十分合情合理了。』
---------------------------------------------
太極祖師張三豐
文: 古雲龍打印 | 轉發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五月五日】歷史上能夠被幾代皇帝尋訪、封號的人,恐怕只有張三豐一人。明朝兩百多年間,幾乎各代皇帝都尋訪過他。明英宗賜其號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其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道家是修真的,所以這些封號都有一個「真」字。)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普遍崇道,這與張三豐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
張三豐修道處
張三豐修道處 張三豐畫像
張三豐畫像
張三豐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為武當派開山祖師。
《明史﹒張三豐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因為他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他身材高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只穿一件道袍,一件蓑衣……有過目不忘之才,浪跡天涯,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他曾遊武當山各處奇岩深谷,對人說: 「此山異日必大興。」
由於張三豐神名噪起,朱元璋曾幾次訪尋,均未果。他兒子朱棣也早聞張之大名,只是無緣得見;登基後多次派人尋訪也沒有找到。後來他下命令,派侍讀學士胡廣去找,並帶去一封言辭懇切的信。
張三豐收到朱棣的書信後,答詩一首托弟子孫碧雲轉交朱棣: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極殿中龍虎靜,武當雲外鐘鼓清。
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苦有情。
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欲是長生。
皇帝乃九五之尊,擁有海內,他最大的願望是甚麼?長生。張三豐在此信中給永樂皇帝開了一個長生的妙方:「澄心寡欲」(心要乾淨,慾望要少)。永樂帝得到神人的指點,十分滿意。
永樂十年,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多年,在武當山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花費以百萬計。建成後,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看守。這正合張三豐昔日之預言。
張三豐著述甚豐,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等,皆被後代修道者所推崇。不過,他最傑出作品當稱《無根樹》丹詞。
凡樹有根,方能生發,樹若無根,必不長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百慮憂心,百年歲月,轉瞬即逝,如樹之無根也。張三豐作此丹詞二十四首,以「無根樹」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夢幻,早修性命耳。
下面是《無根樹》的第一首: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盪來飄去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繫,常在魚龍險處遊。
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丹詞開宗指出人生貪戀榮華富貴,猶如在苦海裏漂泊的小船,時常處在危險之中,規勸世人要超脫名利,及時修煉,「莫待風波壞了舟」。
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張三豐采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對後世修道者影響很大。
張三豐所創的太極拳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功法,注重內修,動作沉穩,神意悠然,剛柔相濟,以靜制動;既可搏擊,又可長生。現在全球研習太極的人非常多。大家在國際上經常看到太極比賽、大型太極團體操表演,表現太極的影視劇也很多。太極越來越火,但離當年張三豐的真傳卻越來越遠,已變成了太極操,既難實戰也難長生。人們發現:近代太極「名家」平均壽命只有70歲左右,這離「觀耄耋能御眾之形」相差太遠。這是甚麼原因呢?
提起修煉,很多人以為就是煉功(做動作),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煉動作是次要的,修心性才是主要的。道家經常講「清淨無為」,其實就是指修心。修煉者只有重德修心性,才能提高層次。試想,那些名利心、爭鬥心強盛的「名家」,他能靜的下來?這些不好的心會干擾他、消耗他,他怎麼能長功?有些人連最基本的要求──「澄心寡欲」都做不到,談甚麼修煉?怎麼能長生?
還有的人在名利心的作用下,或迎合時尚,或標新立異,隨意篡改太極動作,胡亂編一些東西騙人。真傳功法裏面都有玄機,是不能隨意改動的,你哪怕改動一點,就不是那東西了。這種騙人的東西,有時對人反而有害,又有幾人能知呢?
正宗的太極已經失傳了,令許多有志真修者扼腕嘆息。
幸運的是,現在有一種簡單易學、長功極快、出功全面的高德大法橫空出世了,這就是法輪大法!正因為神奇,他很快傳遍世界,全球修煉者已經超過一億人。有志真修者可以去拜讀一下奇書《轉法輪》,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5/5/23/150711.html
---------------------------------------------
歷史上的三個張三豐之謎:張三豐活了多少歲?
2015年05月18日
歷史上確實有張三豐這個人,而且可能有三個張三豐,宋朝的張三豐,元朝的張三豐,明朝的張三豐。
很多讀者通過金庸的作品瞭解到張三豐其人,對他出神入化的武當神功以及仙風道骨和高尚德行,欽佩不已。歷史上確實有張三豐這個人,而且可能有三個張三豐,宋朝的張三豐,元朝的張三豐,明朝的張三豐。
宋朝的張三豐,又名張三峰,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王征南生平時間為1617~1669年)說,內家拳「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黃宗羲兒子黃百家,也是清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跟王征南學過內家拳,在他寫的《王征南先生傳》中說:「蓋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王征南是黃宗羲的朋友,是黃百家的師父,黃氏父子作為嚴肅的歷史學家,關於宋朝張三豐的記載應該是有依據的而且相當認真的。雍正年間,寧波知府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張松溪傳》中說:「張松溪,鄞人,善搏……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這裡張松溪自己說他的武功來源於宋朝的張三豐。清光緒六年,即1880年,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李亦在《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地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
元朝的張三豐,本名張陽,字三風,中岳武當山道士,中岳慈雲寺佛徒,創張陽拳和二路通臂拳。然而元朝的張三豐似乎很難確定,《明史·方伎列傳》記載:「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劉秉忠(1216~1274年)是元代前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建築設計家。劉秉忠現存作品較多,但是沒有提到「張三豐」這個人。《名山藏》也說:張三豐曾與劉秉忠、冷謙同師元初著名的海雲禪師。清人李西月編寫的《張三豐全集·蘆汀夜話》裡,張三豐自稱生於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曾任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做全真道士,在終南山遇到火龍真人,得到真訣。最後在武當山修煉多年。
那麼明朝的張三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明朝的張三豐是一名被神化的人物,據說有時候三五天吃一頓飯,有時候兩三個月才吃一次飯。精神好的時候穿山走石,累了的時候鋪雲臥雪。有時一日走千里,「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對道教的控制,派遣一些道士出使全國各地道觀,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始終沒有找到張三豐。
明成祖朱棣信仰神怪之說,奉祀武當玄帝,而張三豐是武當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想把在民間影響很大的張三豐「延請詣朝」,一方面可以粉飾太平,收買民心;另一方面也可獲得仙藥,延年益壽。
張三豐的弟子眾多,散佈各地。明人任自垣的《太岳太和志·張全一傳》記載,張三豐在武當山的弟子,有道士丘玄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五人,各奉師命住一地。《張三豐全集·道派》,張三豐的弟子還有秦淮富翁沈萬三及其婿余十捨,以及曾助朱元璋軍糧的富翁陸德厚。另外淮安人王宗道,也從張三豐學道,永樂三年命尋訪張三豐而不遇,封為「圓德真人」。明武宗時候的李性之,說在正德年間(1506~1521年),入武當山遇張三豐而得訣,算起來,其時張三豐已二百五六十歲,似乎不大可能。
北京白雲觀抄《諸真宗派總簿》列出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豐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等17支。清朝道鹹年間,四川樂山人李西月所立內丹西派,繼承張三豐,並稱張三豐一系為「隱仙派」,編排了從老子、文始真人尹喜至張三豐的傳法譜系。這一譜系雖不盡可靠,但突出隱遁為該派獨特宗風,也確實反映出了張三豐的人格特點:一種類同於中國歷代隱士風骨的「隱仙」風範,這種隱仙精神,和那些包括當時腰金衣紫的正一道士在內的達官貴人,趨炎附勢之徒相比,張三豐是多麼難能可貴,從當時主流傳統來說,張三豐的人格頗符合儒家那種不慕富貴的精神。
張三豐是三個,還是兩個,或許只有一個,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張三豐是一個值得人們尊敬的歷史人物。
-------------------------------------------------
恭祝全台 一真武大帝一 聖誕千秋 神蹟永在 庇佑台灣!!!!!! - http://goo.gl/B19xB8
朱棣繼位後,為了感謝真武大帝在靖難之役中的護佑,下令以真武大帝為護國大神,下詔封其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本名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為避諱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其象徵北極星與四象中的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在日本佛教真言宗,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劍,腳踏龜蛇(玄武)之像(有時只踏一大龜),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康元帥與趙元帥玄壇真君同為玄天上帝之護法神
----------------------------------
真武大帝(道教北極四聖之一)_百度百科 - http://goo.gl/c8TI4s
-------------------------------
與明教有關?朱元璋為什麼定國號為「大明」?
By 唐宜雯, photo.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朱元璋為什麼定國號為「大明」?(圖/趣歷史)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把明太祖朱元璋寫成明教教主張無忌的下屬,並在小說結尾寫道:「朱元璋派徐達帶兵北伐,將元順帝趕入塞外沙漠,元朝就此滅亡。朱元璋倒還記得明教,將他所建的朝代稱為『明朝』。」這當然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但朱元璋開國之後,在詔書中確實只說「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然而卻並未說明原因,這無疑給人想像的空間。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把朱元璋寫成明教教主張無忌的下屬(圖/搜狗百科)
新朝代的誕生,照慣例其國號都有其來歷,如「唐」朝,來自於唐高祖李淵之前「唐國公」的封號;「宋」朝,來自於宋太祖趙匡胤原先的藩鎮所在地「宋州」,這都有其淵源。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他的爵位是「吳王」,然而他並未沿用「吳」作為國號,反而憑空生造「大明」二字,這又是為什麼呢?
曾興盛一時的「五德終始說」(圖/中時電子報製圖)
朱元璋既然沒有說明原因,後世的研究者自然只能猜測。據著名明史學家毛佩琦教授的解釋,朱元璋「大明」國號的來歷,很可能與傳說中的「五德終始說」有關係。「五德終始說」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於戰國時期的鄒衍,他把「金木水火土」稱為「五德」,並用這五德對應歷史上的朝代。
該學說曾十分興盛,如漢朝先是自認水德,後來又自認為是火德(炎漢),故崇尚紅色。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這一理論也就日益衰敗;到元朝,甚至根本就沒說清楚過自家是哪一「德」,因此這問題也讓朱元璋頗傷腦筋。
在明朝大宴(國宴)上演奏一首樂曲,其歌詞:「炎精開運,篤生聖皇。大明禦極,遠紹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出自《大明會典·大宴樂章·一奏炎精開運之曲》「炎精」指的就是火,可見是半官方的認證自家的「火德」屬性。而且傳說中火神祝融的故墟,就在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火焰」與「光明」,自然而然能聯繫在一起,那麼用「大明」作為國號,就正好能對應上。
白蓮教認為「明王」就是彌勒佛化身,會救百姓於苦難之中(圖/cn.cari.com.my)
而毛佩琦教授說的第二個理由,倒還真和「明教」有些關係,這便牽扯到中國歷史上的神秘宗教-白蓮教。白蓮教確實吸收明教(或者說摩尼教)的一部分理論,有「明王出世、彌勒下生」的說法,認為「明王」就是彌勒佛化身,會救百姓於苦難之中。與朱元璋關係十分密切的紅巾軍,正是這一理論的信奉者。
因此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韓林兒,才會有「小明王」的稱號,而朱元璋也曾長時間內向小明王稱臣。不過在韓林兒因沉船淹死後,「小明王」稱號也不復存在,但他的影響力仍不可忽視;所以建國初始,為表明自己才是正統「小明王」的合法繼任者,朱元璋自然也續用「明」字以安撫人心。而為壓過韓林兒,還特地把「小明」改成「大明」。
既然白蓮教是用「明王出世」的口號鼓動老百姓造反,朱元璋乾脆直接把「明」字佔住,自己來當百姓口中的「彌勒化身」-大明王,那麼這鼓動反抗的口號,不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嗎?朱元璋的算計確實成功,之後的萬曆年間,民間都還流傳著朱家皇帝是「現世佛、執掌乾坤」的說法,可見朱元璋的深謀遠慮。
朱元璋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吳王」封號作為國號?(圖/lishi007)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吳王」封號作為國號?首先朱元璋出生在濠州(現今安徽省),而他的祖籍是泗州盱眙(現今江蘇省盱眙縣),無論是出生地還是祖籍,都與「吳」無關,所以朱元璋對「吳」的認同感並不高。
而且,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也自稱吳王,朱元璋怎麼可能還用「吳」當國號?難道是要向張士誠致敬嗎?因此,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朱元璋最終拋棄「吳王」封號,而創立「大明」,為大明朝立下不可撼動的基業。
-------------------------------------------------
張三丰(1) 真人臨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2日, 2016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后羿射日,億萬劫生命長河,古老的神話代代流傳。走入歷史的最後樂章,輝煌五千年文明中,歸真的路幾何?
黃帝,人類文明始主,完成人間使命,乘龍飛去……
二千年後,老子留《五千言》,西出函谷關,匆匆隱去……
五百年後,佛教傳入中土,儒、釋、道思想交相輝映,間雜佛道相爭,千年不絕……
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忽必烈(後為元世祖)親自主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佛、道大辯論,參加辯論的名僧高道有五百餘人,道教在論辯中大敗,道士被勒令削髮為僧,保留老子的《道德經》,其餘道書盡數燒毀,以正本清源,道佛兩家,此削彼長。朝野上下,「卻病延年則有,白日飛升則無」,「養生之術則有,神仙之事則無」,呼聲一片……
此時,歷史推出千古真人張三丰,他得造化之機,去來倏忽;奪乾坤之妙,隱顯微芒;闡三教之真,醒億萬沉迷;深居武當,辟千秋道場;創太極神拳,緣接後世習練者億萬。大道無敵,天地一人!
第一章 真人臨世 浩然玄妙現
一、真人臨凡
史載,張三丰本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丰。祖先為江西龍虎山人,張三丰祖父精通占星術,南宋末年,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於是,帶家人遷往遼陽懿州。張三丰生於元定宗丁未二年夏(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子時。據古籍所述,張三丰降誕之夕,張三丰母親林氏「夢斗母元君手招大鶴,止屋長嘯三聲。」(明陸西星《淮海雜記》)斗母元君為北斗眾星之母。張三丰出生時便有仙人昭示並護持,來歷非凡。
張三丰在《九更道情》中講述了人類生命來源於宇宙更高層次,開天闢地之時,下世進入東土神州,迷的三界。
「自從離了古靈山,混沌初分下世間。西方有本,丟下根原。來在東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當初未生前。」
二、拜道脫翳
張三丰丰姿魁偉,面相生得神奇,龜形鶴骨,大耳圓睛。五歲時他得了奇怪的眼病,視力每況愈下。這時有方外異人來到張三丰家,自稱張雲庵,住持碧落宮,號白雲禪老,對張三丰父母說:「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須拜貧道為弟子,了脫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清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
張三丰彩像,明人繪。(公有領域)
張三丰到碧落宮隨張雲庵道長學道,半年後張三丰眼病痊癒,但沒有即刻回家,他在碧落宮待了七年,在道觀中度過他的少年時期。張三丰天資聰慧,學習道經過目便知,閒暇時兼讀儒、釋兩家之書。他讀書有個特點,常常是隨手披覽,知其大意就行,並不深究。悠悠七載,張三丰母親思子心切,道長遂送三豐回家,回家後專心於儒學。
七年的碧落宮生活,為張三丰日後修道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少年時便立下修道志向。
少年立志道心堅,
跳出樊籠出水蓮。
散盡錦雲空似洗,
一輪明月掛長天。
——明萬曆《貴州通志》卷十二《仙釋》
三、了卻塵緣
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張三丰十三歲,元朝實行「舉茂才異」,選拔人才,張三丰脫穎而出,被推舉為秀才,翌年,成為「文學才識」。至元甲子(公元1264年)秋,張三丰出遊燕京(今北京),結識平章政事廉希憲,廉希憲見張三丰奇才異能,博三教,曉古今,即奏補中山博陵(今河北保定)令。
世間的榮耀,令不慕榮利的張三丰無比孤單,胸懷出世大志,難遇知音,如高飛鴻雁,高處不勝寒。張三丰寫道:
「我不願登黃金台,我只願飲黃花杯。醉裡昏昏忘天地,古今名利總塵埃。」(《甲子秋遊燕京作》)
「家國伊人任,孤哀獨我單。澘然雙淚落,飛雁影高寒。」(《有感》)
黃金台,指戰國時期燕昭王有感於千金買骨的故事,高築「黃金台」以招賢納士。
其間,張三丰閒遊以晉朝葛洪修道處命名的葛洪山,看到洞天福地,觸景生情,多想去尋找詩仙李白吟詩論道,希望「早將壯歲塵緣了」,入山修道。「毛義從茲隱,葛洪豈戀官!欲尋李太白,同說大還丹。」(《有感》)「早將壯歲塵緣了,五嶽三山歸去來。」(《甲子秋遊燕京作》)
張三丰也被廉希憲推薦於元朝開國宰相劉秉忠。劉秉忠見到張三丰,驚曰:「眞仙才也。」張三丰學貫三教,劉秉忠大有知音相遇之意,欲提拔張三丰。收到劉秉忠書函時,張三丰父母相繼謝世,張三丰從小立志修道,只等了卻塵緣,張三丰致書劉秉忠,表其道心堅定,矢志不渝。
劉秉忠畫像(公有領域)
「太平良宰相,千古能幾人!青囊乃餘事,不愧帝王臣。得公一語重千金,公書賜我我動心。所言地理無人識,惟我默默信其深。公何為者重賤子,此恩此德提吾耳。公柬來時獨憾遲,親骸已葬不敢起。長白千龍數千里,我從小干藏之矣。不望名,不望利,只望吾親安斯地。穴城大山宮小山,門有仙橋獲我意。以此答公公諒之,莫雲小子強陳詞。他日訪公邢州道,八盤山下請公思。」(張三丰《答劉相公書》)
本希望安置雙親後拜訪劉秉忠,不想劉秉忠很快也過世,張三丰留詩一首,遙挽劉秉忠:「博學其餘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高矣脫風塵。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張三丰《遙挽劉仲晦相公時至元十一年冬月初旬也》)
張三丰回老家遼陽為雙親守孝,三年期滿,便有丘道人叩門相訪,劇談玄理。道人既去,張三丰便告別妻兒,束裝出遊。這一年張三丰三十二歲,開始了他漫長的大道尋真之旅。
多年以後,張三丰再次見到丘道人,並同遊西山,方知丘道人乃丘處機。「天寒白日澹幽州,燕市重尋舊酒樓。新學瘋狂為醉漢,故交豪傑已荒邱。駒光不似壺中日,蟻命猶如水上漚。我遇至人談大道,西山晴雪共遨遊。」(張三丰《燕趙閒遊䎸邱長春遂同遊西山》)
北京白雲觀藏丘真人(丘處機)本像圖。(公有領域)
丘處機是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祖師,曾西行萬里拜見成吉思汗,說蒙古人的「長生天」就是中原講的「道」,中原為神定通天之門。之後成吉思汗詔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詔書中還提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對丘處機的禮遇極高。#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帝爺公明日遶境 首見陣頭求婚
〔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今年邁入第十一年的「南投玄天上帝文化藝術節」活動,以「祈福」為主題,號召十方信眾參與十九日的「徒步巡香」活動,沿途也將發放平安餅糖,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南投玄天上帝文化藝術節活動,係由受鎮宮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宮廟共同發起的,並依時事訂定活動主題,去年因乾旱嚴重,便以環保生態為主題,此次則以「祈福」為主題,十九日上午七點半,從南投市受鎮宮集合出發,在玄天上帝等神將引領下,步行前往全國供奉玄天上帝總壇的名間鄉松柏嶺受天宮,全長約十五公里。
南投市心園婚宴會館第二代負責人鄒明倫,其鄒家供奉的玄天上帝(俗稱帝爺公),同樣是名間鄉受天宮的「分靈」,也將在十九日舉辦「朝源溯香」活動,鄒明倫決定在帝爺公慶典遶境當天,將扮演官將首演出陣頭告一段落後,再將面具掀開,與親友團一起進行求婚快閃舞蹈,希望能讓其女友留下難忘的回憶,也是南投首見結合傳統廟會的陣頭求婚活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