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姜紹祖傳-大河浩蕩─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https://is.gd/OcMAPV


新竹義民廟參拜 馬英九連20年-義民廟只有台灣才有,因為過去的台灣有內憂外患,台灣割讓、日本侵台,乙未抗日新竹很慘烈,北埔鄉的烈士姜紹祖犧牲時年僅19歲,比繪製首面國旗的陸皓東還小1歲,義民廟就是紀念像姜紹祖這樣保衛鄉土的先賢先烈 - https://goo.gl/w3zQ9p

姜紹祖成仁120周年暨家族經典影像紀念/姜博文說,最遺憾的事是沒有姜紹祖的畫像/教育界重視,將姜紹祖的愛國義舉編入義務教育教材中,宣揚客家民族愛國奉獻的精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6cuZx

金廣福大隘保鄉禦侮研究回顧-------------------pdf  download---------------------------

-------------------------------------

姜紹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06FHZy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這個故事是真的!我是姜家人,身上流有姜家的血液,我很驕傲我有這麼一位祖先,客家人的悲哀─「乙未戰爭」1895教科書竟只寫兩行字! @ 姜姓宗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zFkpZV

-------------------------------------

清光緒二十一年,姜紹祖烈士乙未之役壯烈殉國。

1895年7月11日新竹市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為北埔開山祖金廣福創立者姜秀鑾之曾孫,金廣福第三代墾戶首姜榮華之幼子。紹祖自幼勤學,能詩能文,書法遒勁有力,著有「纘堂詩稿」,文釆奕奕。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臺灣民主國成立,各地籌組義軍響應保鄉衛國,日軍於澳底登陸,乙未戰爭展開序幕。紹祖毅然棄文從武,投筆從戎,響應抗日號召,大散家財在大隘地區募集三百壯士,組織「敢字營」義勇軍英勇抗敵,經歷湖口會戰、中壢、鳳山崎奇襲,重挫日軍名震四方。
七月,日軍以優勢武力攻陷新竹城,義軍反攻失利,紹祖為掩護友軍撤退,不幸身陷重圍,彈盡援絕而被俘,紹祖不願投降亦不忍部屬犧牲,於乙未年閏五月十九日(1895.7.11)慨然服毒自盡壯烈成仁,時年僅二十,是台灣抗日史上最年輕、最早犧牲的義軍領袖。
現存遺詩兩首,英烈千秋撼動人心!

【出師贈同學】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
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自輓詩】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

追念乙未客家抗日120周年 馬英九訪視北埔緬懷姜紹祖
張貼日期:2015-09-27
1040926-1中秋佳節前夕,總統馬英九今(26)日下午,由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萬梅陪同,參訪新竹縣北埔地方文化館「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隨後前往天水堂拜會姜氏家族,除共同緬懷乙未客家抗日的英勇事蹟外,更特別延請書法名家抄錄姜紹祖烈士的自輓詩致贈遺族,標彰其成仁之浩然正氣。

馬英九總統表示,今年適值乙未抗日2甲子,120年前姜紹祖先生年僅19歲,散盡個人家產組織「敢字營」義軍抗日,後被日軍俘虜,以20歲的英年在獄中服毒成仁就義。今天親訪姜紹祖烈士的故居天水堂,除了向遺族後裔表達崇高敬佩之意外,馬總統也特別有感而發的吟誦烈士就義前所留下的悲壯自輓詩:「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回顧臺灣先賢先烈保鄉衛土的壯烈精神,馬總統特別強調,臺灣人對抗日本殖民的歷史比中國大陸還早了數十年,斑斑血淚,不容抹滅。

1040926-2抗日烈士姜紹祖,在1895年殉難之後,讓地方文史工作者扼腕的是,遍尋史冊文獻,竟然找不到一張姜紹祖的生前照片,目前北埔姜家找得到的就只剩下幾份墨寶與烈士所留下「纘堂詩稿」。今年適逢乙未抗日120周年,客家委員會補助北埔鄉公所辦理「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這項活動除了緬懷姜紹祖,也由北埔攝影名家兼文化工作者葉裁提供並整理姜氏家族昔日生活照片,透過豐富的展出作品,將能深刻感受到北埔過去地的人文歷史與文化風貌。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

2008-12-03 中國時報 【施正鋒】

 中國滿清政府在十九世紀末,為了爭奪朝鮮(韓國)主權而與日本打了一場甲午戰爭,在「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讓台灣淪為殖民地半個世紀,不過,也孕育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雖然當時有「台灣民主國」成立,希望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不過,由於被推舉為總統的唐景崧倉皇逃跑,號稱中法戰爭英雄的黑旗將軍劉永福也按兵不動只剩下揭竿而起的客家義勇軍挺身而出。

 一八九五年,日軍在澳底(貢寮)登陸,在沒有遭到激烈反抗的情況下,順利揮軍進入台北城。究竟是外國勢力開門揖盜,還是本土商家引狼入室,迄今,歷史並未有明確的公斷,不過,自告奮勇領路的辜顯榮卻是從此家族榮華富貴。

 由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儘管在北部的接收行動勢如破竹,在進入桃園、新竹以及苗栗,卻是陷入膠著戰。特別是客家籍的的吳湯興、徐驤以及姜紹祖,在群龍無首的困境下,毅然決然帶領家丁義勇發動游擊戰。

 這場異族征服與客家義民軍抗爭的拉鋸戰,史稱「乙未戰爭」。

 這些秀才出身的地方仕紳,他們或許沒有所謂的國家意識,不過,既然土地是祖先胼手胝足辛辛苦苦開發而來的,豈容外人私相授受?是可忍,孰不可忍,當然要「竹篙逗菜刀」。不要講太高深的道理,就是這一股保鄉衛土的氣魄,讓那些機關算盡的幾個大家族相形見慚。

 然而,這並非只是殖民綏靖戰爭的一個小戰役,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人所關心的鄉土,並不限於成長的家鄉,而是把視野擴及整個台灣。因此,在新竹城淪陷以後,即使是缺乏糧餉,他們還關注彰化城的安危,揮軍南下試圖護城,最後,罹難於日軍的炮火之下。

 如果客家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豈會拋妻棄子,奮身不顧,千里迢迢前往閩南人聚居的彰化,螳臂當車,在位於戰略要津的八卦山與日軍力克敵犯?這種超越族群藩籬的無私胸懷,已經將清治時期的閩客械鬥情結化為灰燼,同時,也為現代的台灣民族主義鋪下不可磨滅的基礎。

 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站在大中國的立場,對於清廷出賣台灣,以及清官無心捍衛台灣,應該是感到尷尬的,因此,相較於「霧社事件」,對於乙未戰爭大致是輕描淡寫般地冷酷。如果說歷史的述說忽視了客家人對台灣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同樣地,如果認為乙未戰爭只是客家人的共同經驗,這也是不夠的,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志士是為所有台灣人犧牲的,因此,這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觀賞了《一八九五.乙未》,彷彿又看了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蘇格蘭史詩《英雄本色》(Braveheart),或是描寫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原來,台灣人也是有自己的民族英雄的,一樣的可歌可泣,同樣地令人驕傲不已。 

出處: 觀念平台─一八九五的集體記憶 - 民生戰線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54543/3129069#ixzz3t8rnfhbi

---------------

1895《一八九五 乙未》義民的電影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事寫作--「1895乙未」可歌可泣的5個月抗日歷史,雖然不全是客家人血淚撰寫,卻多由客家人組織地方武力奮勇抵抗,是屬於全體台灣人血淚的故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nXlbb

-----------------------

-------------------------------

姜紹祖(1876年2月26日-1895年7月11日),幼名金韞,字纘堂。世居北埔,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後人,家鉅富。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廷失利,放棄朝鮮宗主權、割讓台灣主權予帝日。日軍依約登陸台灣,接收主權。7月7日姜紹祖與吳湯興、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但不幸在7月10日於枕頭山被俘,7月11日吞食鴉片就義。姜紹祖殉難三十二天後,遺腹子出生,取名為振驤,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的前身「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

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書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未知此稿目前是否傳世?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

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傳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

第二首是〈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寫於被日人俘虜,從容就義前,彰顯臨危不懼,至死不渝的英勇精神。

----------------------------------

關於姜紹祖的生平,吳明勇在《台灣歷史辭典》如此敘述:

新竹北埔人,幼名金韞,號纘堂,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家境富裕,屬地方豪族。1895年乙未之役,日軍攻破臺北城之後,苗栗人吳湯興朝北誓師,隨即率眾起義抗日,姜紹祖聞訊後乃廣散家財募集義軍500餘人於北埔起兵響應,同時徐驤起於苗栗,簡精華起於雲林,彼此互通信息。同年6月21日義軍與日軍激戰於楊梅壢附近,日軍稍挫,6月22日日軍攻占新竹,進逼大嵙崁、三峽附近,吳湯興乃調集五百兵力,聯絡姜紹祖率軍支援新竹附近的林朝棟部隊,6月23日日軍自湖口反擊,擊潰邱國霖所部義軍700餘人,新竹知縣王國瑞潰逃,新竹陷落,姜紹祖所部義軍死傷大半,姜亦不幸被俘。不久日軍審訊戰俘,追查姜紹祖本人,姜紹祖家人出面頂替代死,姜本人乃得而趁機潛回北埔,並再度調集義勇抗日,但旋即戰死,時年約21歲。

[2] 關於姜紹祖的生平,翁聖峰在《台灣文學辭典》裡這樣描述:

姜紹祖(1876.2.26~1895.閏5.19)古典文人。字鑽堂。世居北埔,為北埔墾首姜秀鑾後人,家鉅富。1895年7月7日姜紹祖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但不幸在7月10日於枕頭山被俘,7月11日吞食鴉片就義,姜紹祖殉難二十餘天後,遺腹子才出生,取名為振驤,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已故的第一任董事長。姜紹祖遺作《姜贊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書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贊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未知此稿目前是否傳世?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傳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第二首是〈自輓〉:「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寫於被日人俘虜,從容就義前,彰顯臨危不懼,至死不渝的英勇精神。另外,北埔「隆盛宮」關帝廟被拆前的石柱亦留有姜紹祖所題的對聯:「義氣與山河並重」、「忠貞偕日月增長」。

-------------------------------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今年適逢「1895年乙未抗日事件」120周年,馬英九總統前往新竹縣北埔鄉參觀「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暨訪視姜紹祖故居「北埔天水堂」。
  總統在參觀展覽後,轉往天水堂與姜家家族成員互動,隨後致詞表示,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對這段歷史並不瞭解,直至擔任臺北市長期間,於2004年辦理紀念臺北建城120周年活動時,才逐漸瞭解1895年5月下旬日本攻臺之後的歷史。
  總統說,當時桃竹苗一帶可說抗爭最激烈的地區,此地的客家人奮起抗日,秉持「雖死猶榮」的精神,初期也取得一些戰績,使得日本在此地不斷增兵,新竹又因為有姜紹祖、吳湯興及徐驤等勇將,戰況特別激烈。
  談到姜紹祖的事蹟,總統指出,姜家在北埔書香傳家,對地方有許多貢獻,當時,年僅19歲的姜紹祖散盡家產,招募壯丁,組織「敢字營」義軍,奮起抗日。他有一首詩《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詩中表達的氣勢與決心,百年之後讀來,依舊讓人感佩他投筆從戎的壯志。姜紹祖率領義軍抗日後,雖然其裝備與人力均與日軍相去甚遠,但渠等不屈不撓的意志,依舊讓日軍在此遭遇進攻臺灣以來最大的挫敗。而姜紹祖在殉難前,更寫下一首傳頌一時的絕命詩「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這兩首詩在臺灣的抗日歷史上,可謂留下寶貴記錄。
  對於近來有人認為臺灣沒有抗戰、也沒有抗日,總統強調,臺灣人抗戰、抗日,都比在大陸的人要早上30年,「1895就開始了」,比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要早42年,而且死傷非常慘重。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1921年所寫的書中即坦承,當時利用總督府頒布的「匪徒刑罰令」誘殺了臺灣抗日志士達11,900多人。臺灣的抗日行動直到「噍吧哖(西來庵)事件」才告一段落,其後武裝抗日變成非武裝抗日,領導人物為林獻堂、蔣渭水、翁俊明、杜聰明及廖進平等人。
  總統強調,上述事蹟「史實俱在、不容否認」,我國紀念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不是在歌頌戰爭,而是在譴責侵略、促進和平,因為「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總統說,姜紹祖當時是一個19歲的青年,卻能夠奮不顧身,為國家、家鄉而奮戰,他此行即是為了表達感念與敬佩,「姜家對於臺灣的貢獻,歷史一定要有非常清楚的交代」。

---------------------

姜家後代之退休校長,領著一群當地文史工作者,完成了質與量皆高的調查工作,又與專業出版者合作,完成了介紹北埔歷史的專家。本書的珍貴正在於此,先有當地的調查團隊憑藉人和、地利與語通之便,又有濃厚的在地情感為底蘊,完成了十分細緻的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其次,專業的寫手與編輯加入團隊,拉近研究調查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終於,成功地讓這世界理解了尋常的小鎮之中,其實隱藏著大歷史的細緻內裡,而凡俗我輩的悲喜,就在那角落裡,高唱低吟。

老姜:農業拓墾宗族傳統典範
北埔姜家的故事當然以道光十四年(1834)之後聞名,那一年姜秀鑾得到官方委任,與城內閩籍業戶合資,設置金廣福大隘,率民入墾北埔三鄉。幾經戰鬥,至咸豐四年(1854),其子殿邦重建慈天宮竣工,姜家見墾務底定,庄內日漸繁盛,遂將秀鑾派下原居九芎林庄之族人,悉數遷至北埔定居。這二十年兩代人的的努力,穩定了竹塹城東南山區,安定了竹塹地區漢人對於原住民惶惑不安的心,也締造了北埔姜家這一宗族。

這可以寫進歷史教科書典範故事,固然是以姜秀鑾父子為中心,但是姜家代有才人出,姜家來臺第一代姜朝鳳在新竹新豐紅毛港海邊,留下了姜家聚落;第二代姜勝智入墾芎林,奠定了第三代姜秀鑾的大業。

姜秀鑾的金廣福大隘雖然是一以武力為後盾的土地開發事業,但是本質上仍是由一群渴求幾方農田,從而安身立命的農夫所組成,因此擁有濃厚的傳統農業色彩。然而,姜家故事更趨輝煌多彩之處在於此後的七十年,山林經濟作物所帶來的龐大利益,吸引了更多人群入山,創造了更多的財富與傳奇。

新姜:富麗多彩的山林新事業
眾多入山的人群中,姜秀鑾之弟秀福的孫子姜滿堂最為傳奇。正是因為這一傳奇,姜滿堂及其後代創造了新的姜家繁榮,地方稱之為新姜;而姜秀鑾派下子孫則相對稱為老姜。

姜滿堂咸豐六年在芎林出生之時,姜秀鑾派下族人才剛從芎林正式遷居北埔不久。十八歲那年他隻身離家,先至新埔,再入北埔。他本係一介挑夫雜役,因緣際會入贅鄧姓塾師之女,婚後夫妻創立榮和號,從事木材山產與生活日用品生意,因而略有家貲。隨後更取得樟腦與鴉片之專賣特許權利,又投資土地,最終建立了不下於老姜的財富。

一介挑夫贅婿,最終居然富甲一方,原本這正足以說明新時代山林產業之蓬勃商機。然而新姜之崛起故事太傳奇了,地方便多的是稗官野史與巷議街譚。於是或者說乙未不抗日卻劫奪官府庫銀的前清河南兵,挑來龍銀,送上榮和號家門;或者說姜滿堂夫妻之生辰為「大八字,大命理」;甚至所選家屋也傳說係「五鬼運財」的地理。

有運、有命、有地理,莫怪乎姜滿堂得以致富!對庶民而言,當然只有這樣幾分羨慕又幾分酸澀的說法,最能解釋榮和號之暴富。然而,幾項口述訪談記錄更異口同聲地解釋了榮和號「山產大收購,日用大批發」的營運策略,以及提供免費早餐與賒帳取利等過人的經營手法。而更有趣的是,這些都跟資質聰穎、手腕靈活、企圖心強烈、讀書識字、精通算計的「滿堂伯婆」,息息相闗。

姜氏家廟與兩位婆太
老姜與新姜在各擅勝場,而姜氏家廟之興築,則象徵了姜氏宗族當時強大的凝聚力。大正13年(1924)年12月,新竹州姜姓宗族以「安放姜世良公派下歷代祖先靈牌永遠由子孫奉祀」為名義所興建的姜氏家廟,正式竣工落成。總工程費三萬六千元,落成之時,其富麗堂皇在地方引起轟動。直至今日,與金廣福公館、慈天宮、天水堂等並列為北埔最重要的古建築,除了見證姜家輝煌歷史,更因建築藝術具有極高價值而被列為臺灣四大家廟之一。

姜氏家廟之起建或許與保住世良公嘗的土地有關,不過口述資料顯示,鄧登妹,也就是滿堂伯婆才是克服萬難的動力。在她的執著下,當時擔任庄長的次子姜瑞昌出面奔走,以及擔任新竹州協議員的老姜之首姜振驤,二人共同具名向新竹州當局提出新建許可申請。也有口述資料顯示,鄧登妹之堅持亦係受到姜榮華夫人也就是姜振驤的祖母生前所託付,才積極推動興建

家廟是男性為中心之繼嗣團體的重要象徵,然而這一頁姜氏家廟的建築史,其實背後有著十分深刻的婦女意涵。

在每一個轉角感動
北埔,這個應該被視為聚落文化資產而妥加保存的歷史名鎮,而今正努力地自我檢視,自我修復中。更難能可貴的是,地方文史專家與專業出版編輯者目前正合作完成調查與改寫工作,將這一百多年的高唱低吟,傳誦於大眾。寄盼未來無論是北埔人或外地人,都將能夠在每一個轉角,為這一段段來自遠方歷史故事所感動。

-----------------

追念乙未客家抗日120周年 馬英九訪視北埔緬懷姜紹祖

馬英九總統緬懷客家先烈姜紹祖英勇事蹟
馬英九總統緬懷客家先烈姜紹祖英勇事蹟
馬英九總統參訪姜紹祖成仁120周年影像展
馬英九總統參訪姜紹祖成仁120周年影像展
追念乙未客家抗日120周年 馬英九訪視北埔緬懷姜紹祖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0926 18:24:21)中秋佳節前夕,總統馬英九今(26)日下午,由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萬梅陪同,參訪新竹縣北埔地方文化館「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隨後前往天水堂拜會姜氏家族,除共同緬懷乙未客家抗日的英勇事蹟外,更特別延請書法名家抄錄姜紹祖烈士的自輓詩致贈遺族,標彰其成仁之浩然正氣。

馬英九總統表示,今年適值乙未抗日2甲子,120年前姜紹祖先生年僅19歲,散盡個人家產組織「敢字營」義軍抗日,後被日軍俘虜,以20歲的英年在獄中服毒成仁就義。今天親訪姜紹祖烈士的故居天水堂,除了向遺族後裔表達崇高敬佩之意外,馬總統也特別有感而發的吟誦烈士就義前所留下的悲壯自輓詩:「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回顧臺灣先賢先烈保鄉衛土的壯烈精神,馬總統特別強調,臺灣人對抗日本殖民的歷史比中國大陸還早了數十年,斑斑血淚,不容抹滅。

抗日烈士姜紹祖,在1895年殉難之後,讓地方文史工作者扼腕的是,遍尋史冊文獻,竟然找不到一張姜紹祖的生前照片,目前北埔姜家找得到的就只剩下幾份墨寶與烈士所留下「纘堂詩稿」。今年適逢乙未抗日120周年,客家委員會補助北埔鄉公所辦理「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這項活動除了緬懷姜紹祖,也由北埔攝影名家兼文化工作者葉裁提供並整理姜氏家族昔日生活照片,透過豐富的展出作品,將能深刻感受到北埔過去地的人文歷史與文化風貌。

訊息來源:客家委員會

----------------------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 姜紹祖〈自輓〉

若是抱著觀看戰爭片或愛情片的心情去看《一八九五》可能會大失所望,它既無大場面的戰爭片段,也無愛得死去活來的故事。但是它有的是那好萊塢看不到的情感表露,那是台灣特有的故事,一八九五年日本人武裝來台準備接收從清國奪來的寶島時,台灣的住民起而對抗日本軍隊的客家故事。《一八九五》提供粗略地描繪一八九五年台灣與日本在寶島衝突的經過,以及客家族群對抗日軍的堅決精神。

《一八九五》斥資六千萬拍攝,首部以客語發音的電影。「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同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一八九五年初夏,日本近衛軍團自台灣東北角登陸。台灣士紳紛紛召募義勇軍積極備戰。黃賢妹(楊謹華飾)遭土匪擄去,雖平安歸來,卻沒人相信她的清白。秀才吳湯興(溫昇豪飾)不顧流言依約娶了她,信任與愛令她銘感在心。為了抗日,吳湯興投筆從戎,組成了客家義民軍。當他率領客家男丁為保家衛國而奮戰時,黃賢妹則與全村女眷共同染衣耕作,作為他的強力後盾。吳湯興起初屢戰屢捷,卻在新竹阻擋日軍失利,並陷苦戰於苗栗。由於兵力懸殊,加上武器糧餉不足,僅能以游擊戰術,拖延日軍南下的速度。清官眼見大勢已去,紛紛逃回中國,使他處境更如雪上加霜。吳湯興最後卻仍不幸身亡。哀痛逾恆的黃賢妹,傷心之餘決定投井。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一八九五》是以客家的故事為主體,再穿插不同角度來看此事件。以日軍醫森鷗外的日記來看此接收台灣的經過,日人的角色主要是抒情。再佐以閩南籍的土匪來詮釋這場自力救濟對抗外侮的心情。而愛情故事則發生在客家族裡,與其說它是愛情,我倒覺得說它是親情更為合適,家中的男丁出外保衛家園,除了妻兒的不捨之外,家中的母親更是百般的不捨。不過劇中對於情感表達的肢體安排並不多,這也導致有些人批評它是一部不及格的愛情片。在愛情的表達成份我倒覺得尚可,頂多可說不夠細膩而已。或許我們稍微想像曾祖父母或是祖父母他們對於男女關係以及長對幼疼愛的矜持,就不會去責難片中怎無好萊塢式的愛情鋪陳。「顯」的不多,但「隱」的感情表達也不夠深入,有些可以稍作文章之處沒把握,有點可惜。

或許整部片最史多人錯愕的應該是八卦山戰役草草帶過,初出戲院甚至覺得如果把八卦山戰役拍出應該會讓此片的價值大增而成為經典之作,此外幾場山林間的小戰役也屬尚可,或許是經費不足所致,從網路報導上得知此片經費台票六千萬,雖然對製片經費沒什麼概念,但我想和赤壁的經費比起來應該是小巫見大巫吧。但是 fukobe 從不同角度來看這戰爭畫面呈現的問題:
這部片,本來就不是戰爭片。

最重要的八卦山之役草草帶過⋯
因為對那些婆婆來說⋯
她們的丈夫,兒子,兄弟的故事⋯
早在八卦山決戰前就結束了⋯
勝利生還機率有多大⋯大家心中早有定數⋯
義軍數百人全數赴義,總計台籍人士共陣亡15000多人⋯
八卦山之役的細節或戰況經過為何?家眷根本不會在意⋯
她們只知道⋯出征的男人就這樣一去不回了⋯
閱讀更多 
若是以台籍戰士的家屬作為此片的第一人稱,那過多過盛大的戰爭場面則是牛頭不對馬嘴的,畢竟戰場多激烈、死多少人,是給當官兒或是聽故事的人看的。因此關於《一八九五》在戰爭場面表現的是否恰如其份,端看觀眾心中對此片的定位。

不過《一八九五》在客家文化與庶民生活的表達方面時有細膩之作。吳湯興在片初開放自家農用水給其他農民後,黃賢妹在片中有一幕捻起稻梗上的稻穗放入口中一試之後面有難色,暗示著天公不作美導致農作物生長不佳,又逢戰事連連的無奈與心酸。這雙關式的情緒表達令人驚艷。再則,男丁皆出門打仗,客家婦女扛起家計的艱忍精神,到後來跋山的運糧過程的劇情安排令人動容。甚至出征前的誓師宴的準備,也帶到宰豬、蒸肉圓⋯到後來祭天地、祭祖等等畫面。在在可以看出《一八九五》對於客家文化的呈現有其用心之處,值得細細品味。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劇中也安排軍醫森鷗外的日記穿插其中,除了抗日的氣氛之外,也試圖呈現日軍接收的經過,讓《一八九五》讀起來不致於讓人單純感覺到它在挑起觀眾的「抗日」情節。森歐外寫道:「來到台灣之前,我天真地以為可以解救這些文明落後的百姓,但日復一日,在槍林彈雨中,我逐漸發現我只是扮演著強勢的侵略者,未能站在這些充滿韌性與勇氣的人民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我懷疑,我的憐憫,會不會只是屬於一個高位者的虛偽驕傲。」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回想自己被囚於京都時讀得涅盤經,經中那地獄的慘狀將由他的手中畫出的掙扎情緒。這些劇情的讓觀眾能以更多元去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不是單純的對與錯,更不是全有全無律可一以概之的。

雖說《一八九五》恢弘度不足《悲情城市》,但這無損它欲呈現客家精神的價值。而《一八九五》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仔細去的尋找、閱讀乙未戰爭,過去對於一八九五年僅知清國靶台灣給了日本,日本花了些精神「解放」台灣,從未細究乙未戰爭的人物與故事,甚至不知道乙未戰爭這個歷史名詞。對於自己:台灣人未知台灣史,嘆。

其他閱讀
《一八九五》:文人森鷗外    藍祖蔚
fukobe’s blog

乙未戰爭:Wikipedia
這場台灣史上最大的戰役,其規模與影響是難以忽略的。

不算1895年3月底登陸澎湖的混成支隊,光是進攻台灣本土,從登陸澳底開始到同年10月完全佔領台南城止,日本軍就共出動了近衛師團與第二師團兩大師團合計3萬7千餘人,馬匹7千頭,其中還不包括軍伕與後勤預備部隊。另一方面,台灣民主國正規軍也前後出動約3萬3千人,民間鄉勇與反抗軍數量,則無所從估算。戰爭結果,日軍不含軍伕戰死160名,病死達4600人,其中還包含領軍的一親王及一少將。而台灣方面,在這場戰爭中不但折損不少將領,包含被日軍「無差別掃蕩」波及的客籍平民、傷亡的民與兵更是難以估算。經草估,約至少有在14000人以上。

一八九五    1895 in Formosa
影片年份:2008
出  品  國:Taiwan
出  品:青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發  行  商:海鵬
語  言:客語
色  彩:Color
導演:洪智育
演員:楊謹華    李佳穎    溫昇豪    張書豪

-------------------------

邊戍1孤軍自一枝2,九迴腸斷3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4降敵夷5。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見鍾肇政《鍾肇政全集》第七冊。詩中闡明姜紹祖孤軍奮戰的辛苦。姜紹祖因保家衛土的意識強烈,召募客家義民,率字號「敢」字營在新竹一帶進行抗日。從詩作中可以發現在被俘虜之前就留下伏筆,為後來被俘服毒自盡留下註解。此詩讀後令人動容。也讓後人感受到姜氏的豪情與悲壯。
對於姜紹祖之犧牲,吳德功在《讓臺記》感嘆說:「(姜紹祖)聞臺北一破,慷慨散家財,募團勇,不顧成敗利鈍,與日軍接戰,身先士卒。雖曾被擒而脫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厲,竭力抵禦,身中數槍陣亡。以翩翩貴胄妙齡,敢衝鋒破陣,縱身化為猿鶴,故鄉父老至今猶能道其軼事,嘖嘖稱其能軍雲。」此處雖與史實姜紹祖服毒自盡有出入,但其散盡家財衛家土的事蹟,仍使後人感念其忠愍之心。
【作者】
姜紹祖(1876-1895),幼名金韞,字纘堂,新竹北埔人,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的後人,家境富裕。1895年,組織義勇軍參與乙未割臺戰役,被俘虜後服毒自盡,年僅十九歲。乙未戰爭。姜紹祖時任都司,與黃南球率領正規軍棟軍的棟字左右營及「敢」字數營鄉勇迎戰日軍。姜紹祖與吳湯興和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勇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多支義勇軍伺機反攻新竹城。後姜紹祖於在枕頭山被俘,隔日於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分別為〈出師贈同學〉、〈自輓〉。
【注釋】
邊戍:邊疆戍守。
一枝:一支之意,指孤立無援。
九迴腸斷:形容痛苦、憂慮、愁悶已經到了極點。
偷生:即茍且偷生。意指得過且過,勉強的生存下去。
敵夷:指日本,中國古代對外邦輕蔑的用語。
【延伸閱讀】
姜紹祖〈出師贈同學〉,鍾肇政《鍾肇政全集》第7冊。

--------------------------------------

姜紹祖幼名金韞,字纘堂。世居北埔,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後人,家鉅富。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廷失利,放棄朝鮮宗主權、割讓台灣主權予帝日。日軍依約登陸台灣,接收主權。07月07日姜紹祖與吳湯興、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但不幸在07月10日於枕頭山被俘,07月11日吞食鴉片就義。姜紹祖殉難32天後,遺腹子出生,取名為振驤,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的前身「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書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未知此稿目前是否傳世?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傳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第二首是(自輓):「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寫於被日人俘虜,從容就義前,彰顯臨危不懼,至死不渝的英勇精神。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7%9C%E7%B4%B9%E7%A5%96 

台灣歷史上許多重要家族的崛起,都可清楚看出這些家族有其共通性,如板橋林家、霧峰林家、新竹鄭家、高雄陳家乃至鹿港辜家,這些家族的昌盛與政治結合勢不可免。

但鮮有像北埔姜家與政治絕緣,最特殊的是,北埔姜家對外力的入侵所展現出對這片土地保護的赤誠與捨身冒死決心則是在其他家族身上所看不到的。

連橫著「台灣通史」,北埔姜家有三人入傳,一為姜朝鳳附於新竹拓墾始祖王世傑列傳之中;另是姜秀鑾因開墾大隘事蹟入傳;第三人就是抗日殉難的姜紹祖。

淡新檔案記載,北埔姜家與北埔墾戶一百五十人早在道光廿年就參與中英鴉片戰爭;光緒十年中法安南之戰,法兵侵犯雞籠,當年姜紹祖的哥哥姜紹基就曾奉台北知府令,率領北埔義勇軍赴援。

國家一級古蹟北埔金廣福公館早年掛於中堂的「義聯枌社」匾額就是由此而來,姜紹祖年紀輕輕就死了,他的哥哥姜紹基同樣早逝,死的時候才廿九歲。


看到義勇軍情勢危急,擔任後援的敢字營將領姜紹祖並未隨軍撤退,講義氣重情分的他,為了阻撓日軍繼續追殺義勇軍,反而奮不顧身率軍回頭襲擊新竹,他首先下令營中砲兵從十八尖山猛轟新竹火車站,造成城內混亂,接著越過十八尖山,親率敢字營二百餘人,由山路抵達城外的枕頭山(現今新竹市中山公園)集結,準備直接攻擊東門,駐守迎曦門樓的日軍見狀,嚇得立刻發出信號彈請求支援。
姜紹祖這招「圍魏救趙」的戰略果然奏效,吳湯興、徐驤等義勇軍主力得以安全撤離戰場,日軍見姜紹祖敢字營毫無畏懼的士氣,指揮官阪井一時也無法判斷義勇軍兵力的虛實,為了安全起見,於是下令召回追擊敗軍的部隊回防,於是,日軍在東門外集結的兵力頓時倍增,攻擊目標全指向姜紹祖。

精明的姜紹祖心裡早已明白,以敢字營二百餘人面對城內數千名日軍,不異是以卵擊石,下令攻擊東門的後果,不但會讓自己身陷危機,甚至可能因此讓敢字營將士壯烈犧牲,但能以自己如此微小的部隊,挽救義勇軍主力安全撤退,這也算是擔任後援的敢字營一項神聖光榮的使命,矗立在新竹東門前,他心裡早已做好戰死沙場的最後決定。
「敢字營!敢就會贏!」於是,姜紹祖一聲令下,率領敢字營奮力衝擊日軍的防線,儘管這群菁英是義勇軍最勇猛強悍的戰力,可惜卻是義勇軍中人數最少的一隊,敢字營僅有的二百多人,馬上被衝出城外的日軍截成兩段,在新竹火車站調度場廝殺中,敢字營一半人馬隨著姜紹祖退入枕頭山的竹林中,另外一半則準備撤回十八尖山。
原本日軍並未發現隱藏在竹林中的姜紹祖,因此傾全力追擊另一半人馬。但姜紹祖看到自己的部屬已經快被日軍追上,這位一向勇敢且講義氣的年輕將領,卻毫不考慮地立刻下令攻擊,以解救撤退中的同袍,但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隨即便被日軍重重包圍。
在日軍槍砲瘋狂射擊下,竹林的掩護力薄弱,剩餘的敢字營極為死傷慘重。姜紹祖率眾逃入山下的黃氏大宅中,打算負隅頑抗。
阪井大佐得知此姜紹祖被困的消息,火速派遣增援部隊進行圍捕,黃氏大宅被日軍團團圍住。到了下午5時左右,姜紹祖已彈盡援絕,黃氏大宅遭攻破,姜紹祖和樓下的60名部屬被綑綁逮捕。潛伏在樓板上尚有二十餘名義勇軍堅決不肯下來,最後日軍放火燒燬黃氏大宅,剩餘的敢字營義勇軍化成熊熊火焰,全部從容就義。
由於敢字營的英勇犧牲,當時的古戰場這一座標高187公尺的小山丘,從此被當地居民稱為「五步哭山」,取其"令聽聞者無不哭泣"的隱喻,昔日姜紹祖與日軍纏鬥戰況之悲壯,從這個名字可見一斑。

被俘的敢字營義勇軍被關押在新竹縣監獄審訊,日軍想從60名俘虜中,追查出誰是姜紹祖,於是逐一隔離嚴刑拷問,隨從杜姜護主心切,於是挺身冒充是姜紹祖,但畢竟杜姜不是讀書人,從儀態與對答中很快便被識破,冒名頂替的杜姜隨即遭到槍殺,士可殺不可辱,姜紹祖寧死也不願被日軍羞辱。
7月11日凌晨,姜紹祖吞食身旁親兵暗藏的鴉片自盡,當場毒發身亡,就義時年僅19(虛歲21),可憐少年壯烈成仁,姜紹祖遺體被日軍丟棄在荒野的無名屍堆中。幸好後來在遺體上發現一塊祖傳的玉環,姜紹祖遺體總算被母親給認出來,偷偷運回北埔故里,葬埋於今日北埔鄉的外坪村。
關於姜紹祖殉國的死因,也有傳說他在當晚與7名義勇軍突圍越獄,在另一次戰役死於亂槍之中,吳德功《讓臺記》、連橫《台灣通史》有相關記載。

「他說他一定會趕回來,趕上陪我生孩子,是他說的……」姜紹祖在北埔起義之前,已娶頭份仕紳陳維藻之女陳滿妹為妻,婚後腹中懷有身孕,這名可憐的遺腹子在姜紹祖殉難之後的23天出生,取名振驤。

日軍為搜查敢字營餘黨,曾到北埔天水堂老家綑綁姜家老小,並以刀槍威脅,姜紹祖遺孀陳滿妹毫不畏懼,怒斥日本軍官佐佐木照山說:「吾夫既為國捐軀於戰場矣,我為其妻,時至今日,欲殺則殺耳!」沒料到台灣客家婦女竟有如此膽識,面對日軍威嚇竟毫不畏懼,當場令佐佐木深為動容,立即命人釋放姜家老小,隨即撤出天水堂。

1895年7月11日凌晨,姜紹祖在自殺前曾留下斷頭詩表明遺志,取名為《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聞之,令人動容。對於姜紹祖之犧牲,吳德功在《讓臺記》感嘆說:「(姜紹祖)聞台北一破,慷慨散家財,募團勇,不顧成敗利鈍,與日軍接戰,身先士卒。雖曾被擒而脫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厲,竭力抵禦,身中數槍陣亡。以翩翩貴胄妙齡,敢衝鋒破陣,縱身化為猿鶴,故鄉父老至今猶能道其軼事,嘖嘖稱其能軍雲。」

1978年,政府將姜紹祖的靈位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永享國家春秋祭典之禮遇,還在祠內的烈士文物陳列室展示他的遺物,讓姜紹祖英烈千秋的事蹟,能永遠受到後人的瞻仰與感念,果真印證了姜紹祖當年在峨眉隆盛宮落款的門楹對聯:「忠貞偕日月增長,義氣與山河並重」,也是台灣人對姜紹祖一生最高的評價與敬意。

時光回到今日,我來到熱鬧的新竹迎曦門,眼前的東門古戰場,已經改名被稱為「新竹之心」了,目前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加以保護,優美的圓拱門城樓造型、響亮的觀光名氣,凡是來到新竹的遊客,也一定會到這座城門前駐足瀏覽一番。

受到電影《1895乙未》的吸引,我被義勇軍這段歷史深深地感動,也讓我對這座東門感覺特別眷戀,環顧眼前這座東門,儘管迎曦門風貌依舊,一旁的護城河還是綠波盪漾,車水馬龍的街頭,我再也聽不到城門下那群義勇軍慷慨激昂的吶喊聲,唯有在摻雜新竹九降風的雨天裡,我還能在一滴一滴如淚珠般的雨珠裡,不小心看到老天爺躲在城門上,偷偷為著1895年7月11日,姜紹祖與敢字營義勇軍們的浩然碧血,在天空中暗自垂淚。

----------謹以此文憑弔1895年,姜紹祖與那群犧牲生命保鄉衛土的台灣義勇軍。---------------------姜紹祖 (19世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gIsjUf

洪秀柱追思徐驤 宣布黨中央設客委會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昨天參訪苗栗縣頭份市徐驤紀念公園,追思客庄抗日英雄徐驤,感佩他英勇的硬頸精神,也宣布8月黨中央將掛牌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串聯藍營執政縣市營造富麗客庄願景。

徐驤是苗栗頭份人,曾散盡家財號召鄉民組成「田賦軍」,是乙未戰爭時的客家義勇軍領袖;為追思徐驤英勇精神,頭份徐驤紀念公園內有徐驤銅像與碑記,苗栗徐氏宗親會每年選在徐驤冥誕祭祀,感佩先祖為台灣貢獻。

洪秀柱昨天由縣長徐耀昌、議長游忠鈿的妻子張淑芬等人陪同到徐驤紀念公園獻花祭祀,看著碑文寫著「衝鋒獨隊遏強敵,出沒山林成戰場」等字句特別感動,她致詞表示,徐驤是個讀書人,為了抗日衝鋒陷陣打游擊,是條了不起的漢子。

洪秀柱肯定客家鄉親昔日寫下的一篇篇血淚史,「看見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也不禁感嘆著,政府對於台灣人、原住民抗日歷史著墨不深,反而美化日本殖民歷史,「是可忍,孰不可忍」造成台灣族群混淆、紛亂,感到遺憾痛心。

有感客庄文化精神需要傳承,洪秀柱說,國民黨向來重視客家地區發展,但未有專責機構,黨中央客家事務委員會將於8月1日掛牌,希望透過委員會凝聚客庄鄉親共識,由客家青年肩負傳承文化使命,齊心營造富麗客庄。

徐耀昌身兼苗栗縣中港溪徐氏宗親會長,他感謝洪秀柱追思徐驤並用心推展客家事務,將有5名委員為苗栗人,可協助促進客語文化、特色產業與兩岸交流等。張淑芬則贈送客家花布服飾給洪致謝。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記者張裕珍/苗栗報導 聯合報聯合線上


姜紹祖  

保家衛國義民精神


姜紹祖傳
作者:姜紹祖---大河浩蕩─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http://hakka.media-net.com.tw/jjj/lite_long_content.asp?k=14&bl=%E9%95%B7%E7%AF%87&op=2
邊戍1孤軍自一枝2,九迴腸斷3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4降敵夷5。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見鍾肇政《鍾肇政全集》第七冊。詩中闡明姜紹祖孤軍奮戰的辛苦。姜紹祖因保家衛土的意識強烈,召募客家義民,率字號「敢」字營在新竹一帶進行抗日。從詩作中可以發現在被俘虜之前就留下伏筆,為後來被俘服毒自盡留下註解。此詩讀後令人動容。也讓後人感受到姜氏的豪情與悲壯。
對於姜紹祖之犧牲,吳德功在《讓臺記》感嘆說:「(姜紹祖)聞臺北一破,慷慨散家財,募團勇,不顧成敗利鈍,與日軍接戰,身先士卒。雖曾被擒而脫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厲,竭力抵禦,身中數槍陣亡。以翩翩貴胄妙齡,敢衝鋒破陣,縱身化為猿鶴,故鄉父老至今猶能道其軼事,嘖嘖稱其能軍雲。」此處雖與史實姜紹祖服毒自盡有出入,但其散盡家財衛家土的事蹟,仍使後人感念其忠愍之心。
【作者】
姜紹祖(1876-1895),幼名金韞,字纘堂,新竹北埔人,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的後人,家境富裕。1895年,組織義勇軍參與乙未割臺戰役,被俘虜後服毒自盡,年僅十九歲。乙未戰爭。姜紹祖時任都司,與黃南球率領正規軍棟軍的棟字左右營及「敢」字數營鄉勇迎戰日軍。姜紹祖與吳湯興和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勇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多支義勇軍伺機反攻新竹城。後姜紹祖於在枕頭山被俘,隔日於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分別為〈出師贈同學〉、〈自輓〉。
【注釋】https://is.gd/NgxvLC
1.   邊戍:邊疆戍守。
2.   一枝:一支之意,指孤立無援。
3.   九迴腸斷:形容痛苦、憂慮、愁悶已經到了極點。
4.   偷生:即茍且偷生。意指得過且過,勉強的生存下去。
5.   敵夷:指日本,中國古代對外邦輕蔑的用語。
【延伸閱讀】
1.   姜紹祖〈出師贈同學〉,鍾肇政《鍾肇政全集》第7冊。https://is.gd/NgxvLC
姜紹祖傳-大河浩蕩─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http://hakka.media-net.com.tw/jjj/lite_long_content.asp?k=14&bl=%E9%95%B7%E7%AF%87&op=2
-----------------------
姜紹祖(1876年12月26日-1895年7月11日,幼名金韞,字纘堂),臺灣新竹縣北埔鄉海陸腔客家人,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的後人,家境富裕。為棟軍主要將領,軍階為都司。1895年,組織義勇軍參與乙未戰爭抗日,被日軍俘虜後服毒自盡,年僅19歲[1][2]。
抗日
主條目:乙未戰爭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廷失利,放棄朝鮮宗主權、割讓臺灣主權予日本。日軍依約登陸臺灣接收,各地民眾揭竿而起,組織義勇軍與「臺灣民主國」正規軍共同抵抗日軍,史稱乙未戰爭。姜紹祖時任都司,與黃南球率領正規軍棟軍的棟字左右營及「敢」字數營鄉勇迎戰日軍[3]。
7月7日姜紹祖與吳湯興和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勇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多支義勇軍伺機反攻新竹城。7月10日姜紹祖於在枕頭山(今新竹市中山公園)被俘,隔日於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姜紹祖死後,鄭以金等人仍努力奮戰,並率領新竹子弟兵參加八卦山之役。
姜紹祖殉難32天後,遺腹子出生,取名為振驤,即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現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的前身-「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
著作及評價
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書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未知此稿目前是否傳世?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傳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第二首是〈自輓〉:「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寫於被日人俘虜,從容就義前,彰顯臨危不懼,至死不渝的英勇精神。https://is.gd/GqiluX
--------------------
姜紹祖傳-大河浩蕩─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http://hakka.media-net.com.tw/jjj/lite_long_content.asp?k=14&bl=%E9%95%B7%E7%AF%87&op=2
-----------------
https://is.gd/OcMAPV
  過鹿寮坑時,他在茶亭裏駐足。並不是想休憩,也不渴,祇是想從這裏眺望
一下內外的景色風光罷了。那是去年他花了一些錢蓋的小涼亭,正面兩根柱子上
有他親撰並題的對聯:
  此來程途多險歷,
  個中甘苦貴親嘗。
  如今細細體會起來,這個對子似乎另有一番含義了。不錯,去年是發生了種
種事的年份:結婚、第一次返回長山∣∣科場不得意,那原本在意料之中,可惜
的是遊歷的步履,卻也並沒有印過多少地方,便懷著滿腔孤憤回來了。
  的確,那也是甘與苦,海上的風浪,也算得上險象叢生吧。這一切,都細細
地體會過了。但是,這些算得上什麼呢?如今,國難當前,一個愛國的人,一個
堂堂的炎黃世冑,應當勇敢地站起來,奔赴國難。除了這以外,還能如何呢?
  奔赴國難,僅僅四個字,說來容易,可是做起來不曉得有多難。在沙場上,
與來犯的敵人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生。這恐怕才稱得上A多險歷B吧。但是,我
能嗎?
  想到這裏,以前做這個對子時的感觸,顯得多麼幼稚天真,也顯得多麼蒼白
空虛啊。
  A韞舍,請喝茶……B
  紹祖把眼光投在遠處,彷彿聽到有人在說,可是聽來並不真切,好像那不是
對他說的話。
  A韞舍……韞舍……B
  A噢?B紹祖甦醒過來了。原來是四時都跟隨在身邊的阿輝古。
  A請喝茶。B
  紹祖回過頭來,接下了茶碗,馬上又恢復原來的姿勢,把眼光投在前面指呼
之間的故鄉北埔。那滿眼的濃綠與蒼翠,那隱現的一小堆房舍街道,在夕陽下看
來,更顯得動人。
  多美,多寧謐……
  這美妙的景色,隨著陽光的變化而變化著。西邊的太陽多沉下一寸,顏色就
起了微微的變化。璀璨的橙色明顯地在消褪,沉沉的金黃在增加。而這金黃色裏
的金色,也漸漸淡了,隨之黃的部份也變濃。綠色加上一抹黃金,更顯出一種靜
穆的美。然後,蒼黃了……蒼茫了…………
  繼之,就是夜的來臨吧。那是一定的。漫漫長夜即將來臨……
  A韞舍,天快暗了呢。B
  A哦……走吧。B
  紹祖這才想起了手上的茶碗,一飲
大河浩蕩─鍾肇政數位博物館 https://is.gd/lYm8Fc
--------------------------
姜紹祖傳 丹心耿耿屬斯人 - 露天拍賣
https://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727637245837
------------------------
姜紹祖傳+鍾肇政+渡台悲歌+客家英雄姜紹祖+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連橫著「台灣通史」,北埔姜家有三人入傳+姜紹祖的靈位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
182談天說地
鍾肇政全集 ---丹心耿耿屬斯人─ 姜紹祖傳・馬黑坡風雲・馬利科灣英雄 傳 
台灣鄉土史 的開拓者--序黃榮洛著《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作者:鍾 肇政  大約四年前某日,我忽然收到一個陌生人寄來的一冊厚厚的原稿影本,一看都是日文寫的,題曰:〈北白川宮陣亡於新竹市牛埔 山上〉。我的興趣立刻牢牢地被吸引住,當下摒棄一切看下去。
  我之所以會有這種近乎迫不及待的心情是有原因的。多年以前,我寫過一部小書《姜紹祖傳》,在蒐集資料、訪查關係人及地點之際,偶然發現到這位台灣的民 族英雄率領義兵反攻新竹失敗,並以身殉後,他的部屬伺機伏擊侵台日軍統帥、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使他負傷落馬,狼狽逃回營帳內。當時,我即懷疑這 位日本皇族,極可能因此一命嗚呼,葬身日人所攫取的第一個殖民地台灣。  我從小就被日本老師教以北白川宮是在台南病死的。論理,一個統率大軍的軍人,即 令是「金枝玉葉」的尊貴身份,在還有濃重「尚武」遺風的日人來說,戰死沙場,應該是光榮的事,何以必需謊稱是得瘧疾而亡呢?難道是當時的軍情有著必需掩飾 真相的狀況嗎?  我是有了這樣的疑團,然而我工作極忙,並且事情又顯得茫無頭緒,僅在《姜紹祖傳》一書裏提出了這個疑點即未再去深究。不料我這個存放心 中多年的 疑團竟然有人去挖掘了。而且這人還洋洋灑灑寫了一百多張的六百字稿紙,可以想見有關乙未之後的幾乎所有到手的文獻記載都搜查了一遍,還多方訪視遺老詢問, 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北白川宮確實是在新竹受到義軍狙擊身亡的。而其後,日人正式發佈有關北白川宮南下一直打到台南的戰情,全部都是靠替身!  現今,對 「北白川宮」這個名號,知道的人恐怕僅限於年齡六十上下的人,至於其生死之謎,關心的乃至有興趣的人,整個台灣恐怕也難得有幾個。他充 其量只不過是台灣史上並非多麼重要的人物之一罷了。然而平心而論,如果真能證實他確乎是死於抗日義軍之手,那麼我們可以證明當時義軍在屢戰屢敗的情形下, 依然前仆後起,執拗地以有限且落後的武器與形同烏合之眾的軍事力量,向強大精銳的並且可以稱為百戰雄師的現代化日軍武力挑戰的視死如歸的守土衛民精神。其 能對現今為了營構一個嶄新的現代化民主國家而努力奮?的兩千萬台灣居民,產生一種鼓舞的力量,應是可以肯定的。
  在台灣,遠在乙未之役戰火初戢之際,在當時的社會上即有過若干種有關北白川宮之死的傳說。除了新竹之外,尚有彰化八卦山 、虎尾、嘉義等地,似乎 都言之鑿鑿。但是,那也只是人們私低下偷偷地轉告,甚至這樣的說者,也都心有餘悸。日人把北白川宮神化了,在台灣各地遍設「神社」,主神多半即為北白川 宮,而且他又是皇親國戚,隨便討論他都構成「不敬罪」,何況說他被義軍擊斃,那是會殺頭的,這就難怪這樁歷史公案會顯得那麼神秘。
  這部影印稿本,終於給這個懸案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與考察。我發現到這位陌生朋友確實是有心的。他憑一己的興趣,對這個歷史懸案下了偌大的工夫,而且善 於推理,尤其敏銳的歷史嗅覺,在在令人眼前為之一亮,被觸發盎然興趣。
  這冊稿子的作者就是黃榮洛先生。不用說,從此我們經常魚雁往返,黃兄也屢次來舍暢談。我這才明白了他是一位熱心的業餘鄉土史家,而且一頭栽進鄉 土史的研究裏,還只是近幾年的事。他利用業餘的時間勤奮地跑,桃竹苗三縣客家聚居之地跑了幾遍不用說,有時為了查一些事情,也不辭遠路到中部地區去。因 此,我說他的許多重大發現,是靠他那雙勤快的雙腳「跑」出來的。戰後台灣出現了若干撰寫鄉土史研究的人,據云很多是「炒」或「抄」了日本人留下的研究成 果,在這一點上,黃君可以說是特立獨行的。
  前面我提到他的重大發現,除了有關北白川宮之死的研究推翻了日本人的大謊言之外,例如「渡台帶路切結書」,是有關移民來台文書的第一次出土,又如「渡台悲歌」, 使我們看到先民來台的艱辛與哀傷,無疑為吾台移民史增添了一層五彩斑爛的色彩。  由於黃兄的勤奮,幾年來完成了無數的研究,撰文發表於各種報刊者也積了 數十萬言之巨。這也可以說是他滴滴汗水的結晶。如今這些文章經由作者本人精選出一部份,即將付梓面世。做為他的老友,我也感到一份難言的喜悅,同時也覺得 幾乎分享了他的榮耀。  我常常覺得,台灣的歷史被忽略了幾十年之後,近年已經衝破了諸多禁忌,開始有不少人在研究了。在這當兒,我以為民間的鄉土史研 究,也是非常重要 的一環。這好比是一個點,點多了,自然可以形成面,整個歷史便也自自然然地浮現。可惜在我們台灣,願意做這種工作的人委實太少。我想,這種工作是需要毅力 與耐力的,並且所能獲取的報酬又那麼少,還往往不為人所知,只有默默耕耘之份。也是由於結識了黃君,所以還透過他認識了同樣安於寂寞、默默耕耘的幾位朋 友。在一片奢華功利的社會中,這樣的有心人士委實顯得特別珍貴
  我無意在此一一列舉我這方面的幾位朋友的大名,我深知他們都雅不欲人知其努力。然而,有了他們,我們的社會便顯得仍然有一份沈潛於內的活力,使人覺得 除了聲色犬馬之外,還有值得追求的東西。  黃兄是受日文教育長大的,戰後未再有受教育的機會,一直都在基層工作,做過教師、林務局技士、農會總幹事等, 目前從商,故此一直都沒有用中文表 達的機會。從事鄉土史研究之後,偶爾也不免感到需要發表,便開始嚐試中文寫作。據黃君自述,有時為了一個詞,明明用日語可以簡單說出來的,卻不懂得如何用 中文表達,便打長途電話向友好請教,電話費所費不貲,甚至超過稿費收入。這雖然也屬笑話之類,卻透露了其中幾許辛酸。  如今可得而言者,黃兄做為台灣鄉 土史研究這個大冷門學術分野的純粹民間開拓者之一,堪稱任重道遠。我們都希望他能夠有更珍貴的成果呈現出來。這該也是讀者們一致的期望!  1989年春 識於九龍書室  《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  黃榮洛著,台原出版社1989年出版 
-------------------------------------------------------------------
抗日 18…客家英雄姜紹祖1      中華抗日史  2008/11/10 08:59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 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姜紹祖 (1876年2月26日-1895年7月11日),幼名金韞,字纘堂。世居北埔,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後 人,家鉅富。
1895 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廷失利,放棄朝鮮宗主權、割讓台灣主權予帝日。日軍依約登陸台灣,接收主權。7月7日姜紹祖與吳湯興、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 竹東募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 ,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但不幸在7月10日於枕頭山 被俘,7月11日吞食鴉片就義。姜 紹祖殉難三十二天後,遺腹子出生,取名為振驤,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的前身「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
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生遺稿》,據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書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 共收五、七言絕句24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 稿》已遍尋不著,未知此稿目前是否傳世?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
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傳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
第二首是〈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寫於被日人俘虜,從容就義前,彰顯臨危不懼,至死不渝的英勇精神。
參考文獻
〈姜紹祖〉,吳明勇,《台灣歷史辭典》,[1]
〈姜紹祖〉,翁聖峰,《台灣文學辭典》,[2]
以上轉載自《維基百科全書》。 
-------------------------------------------------------------------------------------
姜紹祖 (18760226-18950711,19歲。),幼名金韞,字纘堂。世居北埔,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後人,家鉅富。1895年,清日甲 午戰爭,清廷失利,放棄朝鮮宗主權、割讓台灣主權予帝日。日軍依約登陸台灣,接收主權。07月07日姜紹祖與吳湯興、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 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 ,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但不幸在07月10日於枕頭山 被俘,07月11日吞食鴉片就義。姜紹 祖殉難32天後,遺腹子出生,取名為振驤,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的前身「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姜紹祖遺作《姜纘堂先 生遺稿》,據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稱此書為1928年新竹姜樹人所輯,白報紙謄寫版(日語油印稱謄寫版,故此版為油印本),共收五、七言絕句24 首,七律3首,聯語6則,清新可喜,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藏有抄本,惟1977年鍾肇政寫《姜紹祖傳》時,想借閱《姜纘堂先生遺稿》已遍尋不著,未知此 稿目前是否傳世?幸經鍾肇政搜羅,尚得七言絕句2首,第一首是(出師贈同學):「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傳 達不願淪為異族統治,保衛家鄉的決心。第二首是(自輓):「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寫於被日人俘虜,從容就 義前,彰顯臨危不懼,至死不渝的英勇精神。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7%9C% E7%B4%B9%E7%A5%96
台灣歷史上許多重要家族的崛起,都可清楚看出這些 家族有其共通性,如板橋林家、霧峰林家、新竹鄭家、高雄陳家乃至鹿港辜家,這些家族的昌盛與政治結合勢不可免。但鮮有像北埔姜家與政治絕緣,最特殊的是, 北埔姜家對外力的入侵所展現出對這片土地保護的赤誠與捨身冒死決心則是在其他家族身上所看不到的。
連橫著「台灣通史」,北埔姜家有三人入傳,一為姜朝鳳附於新竹拓墾始祖王世傑列傳之中;另是姜秀鑾因開墾大隘事蹟入傳;第三人就是抗日殉難的姜紹祖。
淡新檔案記載,北埔姜家與北埔墾戶一百五十人早在道光廿年就參與中英鴉片戰爭;光緒十年中法安南之戰,法兵侵犯雞籠,當年姜紹祖的哥哥姜紹基就曾奉台北知 府令,率領北埔義勇軍赴援。
國家一級古蹟北埔金廣福公館早年掛於中堂的「義聯枌社」匾額就是由此而來,姜紹祖年紀輕輕就死了,他的哥哥姜紹基同樣早逝,死的時候才廿九歲。 
看到義勇軍情勢危急,擔任後援的敢字營將領姜紹祖並未隨軍撤退,講義氣重情分的他,為了阻撓日軍繼續追殺義勇軍,反而奮不顧身率軍回頭襲擊新竹,他首先下 令營中砲兵從十八尖山 猛轟新竹火車站 ,造成城內混亂,接著越過十八尖山 ,親率敢字營二百餘人,由山路抵達城外的枕頭山 (現今新竹市中山公園 )集結,準備直 接攻擊東門,駐守迎曦門樓的日軍見狀,嚇得立刻發出信號彈請求支援。
姜紹祖這招「圍魏救趙」的戰略果然奏效,吳湯興、徐驤等義勇軍主力得以安全撤離戰場,日軍見姜紹祖敢字營毫無畏懼的士氣,指揮官阪井一時也無法判斷義勇軍 兵力的虛實,為了安全起見,於是下令召回追擊敗軍的部隊回防,於是,日軍在東門外集結的兵力頓時倍增,攻擊目標全指向姜紹祖。
精明的姜紹祖心裡早已明白,以敢字營二百餘人面對城內數千名日軍,不異是以卵擊石,下令攻擊東門的後果,不但會讓自己身陷危機,甚至可能因此讓敢字營將士 壯烈犧牲,但能以自己如此微小的部隊,挽救義勇軍主力安全撤退,這也算是擔任後援的敢字營一項神聖光榮的使命,矗立在新竹東門前,他心裡早已做好戰死沙場 的最後決定。
「敢字營!敢就會贏!」於是,姜紹祖一聲令下,率領敢字營奮力衝擊日軍的防線,儘管這群菁英是義勇軍最勇猛強悍的戰力,可惜卻是義勇軍中人數最少的一隊, 敢字營僅有的二百多人,馬上被衝出城外的日軍截成兩段,在新竹火車站 調度場廝殺中,敢字營一半人馬隨著姜紹祖退入枕頭山 的竹林中,另外一半則準備撤回十八 尖山。
原本日軍並未發現隱藏在竹林中的姜紹祖,因此傾全力追擊另一半人馬。但姜紹祖看到自己的部屬已經快被日軍追上,這位一向勇敢且講義氣的年輕將領,卻毫不考 慮地立刻下令攻擊,以解救撤退中的同袍,但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隨即便被日軍重重包圍。
在日軍槍砲瘋狂射擊下,竹林的掩護力薄弱,剩餘的敢字營極為死傷慘重。姜紹祖率眾逃入山下的黃氏大宅中,打算負隅頑抗。 
阪井大佐得知此姜紹祖被困的消息,火速派遣增援部隊進行圍捕,黃氏大宅被日軍團團圍住。到了下午5時左右,姜紹祖已彈盡援絕,黃氏大宅遭攻破,姜紹祖和樓 下的60名部屬被綑綁逮捕。潛伏在樓板上尚有二十餘名義勇軍堅決不肯下來,最後日軍放火燒燬黃氏大宅,剩餘的敢字營義勇軍化成熊熊火焰,全部從容就義。
由於敢字營的英勇犧牲,當時的古戰場這一座標高187公尺的小山丘,從此被當地居民稱為「五步哭山」,取其"令聽聞者無不哭泣"的隱喻,昔日姜紹祖與日軍 纏鬥戰況之悲壯,從這個名字可見一斑。
被俘的敢字營義勇軍被關押在新竹縣監獄審訊,日 軍想從60名俘虜中,追查出誰是姜紹祖,於是逐一隔離嚴刑拷問,隨從杜姜護主心切,於是挺身冒充是姜紹祖,但畢竟杜姜不是讀書人,從儀態與對答中很快便被 識破,冒名頂替的杜姜隨即遭到槍殺,士可殺不可辱,姜紹祖寧死也不願被日軍羞辱。
7月11日凌晨,姜紹祖吞食身旁親兵暗藏的鴉片 自盡,當場毒發身亡,就義時年僅19(虛歲21),可憐少年壯烈成仁,姜紹祖遺體被日軍丟棄在荒野的無名屍堆中。幸好後來在遺體上發現一塊祖傳的玉環,姜 紹祖遺體總算被母親給認出來,偷偷運回北埔故里,葬埋於今日北埔鄉的外坪村。
關於姜紹祖殉國的死因,也有傳說他在當晚與7名義勇軍突圍越獄,在另一次戰役死於亂槍之中,吳德功《讓臺記》、連橫《台灣通史》有相關記載。
「他說他一定會趕回來,趕上陪我生孩子,是他說的……」姜紹祖在北埔起義之前,已娶頭份仕紳陳維藻之女陳滿 妹為妻,婚後腹中懷有身孕,這名可憐的遺腹子在姜紹祖殉難之後的23天出生,取名振驤。
日軍為搜查敢字營餘黨,曾到北埔天水堂老家綑綁姜家老小,並以刀槍威脅,姜紹祖遺孀陳滿妹毫不畏懼,怒斥日本軍官佐佐木照山說:「吾夫既為國捐軀於戰場 矣,我為其妻,時至今日,欲殺則殺耳!」沒料到台灣客家婦女竟有如此膽識,面對日軍威嚇竟毫不畏懼,當場令佐佐木深為動容,立即命人釋放姜家老小,隨即撤 出天水堂。1895年7月11日凌晨,姜紹祖在 自殺前曾留下斷頭詩表明遺志,取名為《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聞之,令人 動容。對於姜紹祖之犧牲,吳德功在《讓臺記》感嘆說:「(姜紹祖)聞台北一破,慷慨散家財,募團勇,不顧成敗利鈍,與日軍接戰,身先士卒。雖曾被擒而脫虎 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厲,竭力抵禦,身中數槍陣亡。以翩翩貴胄妙齡,敢衝鋒破陣,縱身化為猿鶴,故鄉父老至今猶能道其軼事,嘖嘖稱其能軍雲。」1978年,政府將姜紹祖的靈位入祀台北 圓山忠烈祠 ,永享國家春秋祭典之禮遇,還在祠內的烈士文物陳列室展示他的遺物,讓姜紹祖英烈千秋的事 蹟,能永遠受到後人的瞻仰與感念,果真印證了姜紹祖當年在峨眉隆盛宮落款的門楹對聯:「忠貞偕日月增長,義氣與山河並重」,也是台灣人對姜紹祖一生最高的 評價與敬意。時光回到今日,我來到熱鬧的新竹迎曦門,眼前的東門古戰場,已經改名被稱為「新竹之心」了,目前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加以保護,優美的圓拱門城 樓造型、響亮的觀光名氣,凡是來到新竹的遊客,也一定會到這座城門前駐足瀏覽一番。
受到電影《1895乙未》的吸引,我被義勇軍這段歷史深深地感動,也讓我對這座東門感覺特別眷戀,環顧眼前這座東門,儘管迎曦門風貌依舊,一旁的護城河還 是綠波盪漾,車水馬龍的街頭,我再也聽不到城門下那群義勇軍慷慨激昂的吶喊聲,唯有在摻雜新竹九降風的雨天裡,我還能在一滴一滴如淚珠般的雨珠裡,不小心 看到老天爺躲在城門上,偷偷為著1895年7月11日,姜紹祖與敢字營義勇軍們的浩然碧血,在天空中暗自垂淚。
       ----------謹以此文憑弔1895年,姜紹祖與那群犧牲生命保鄉衛土的台灣義勇軍。
                   並衷心推薦大家這部感人肺腑的國片電影《一八九五乙未》
文章轉載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s6986kimo/article?mid=327& prev=328&next=323
姜紹祖傳+鍾肇政+渡台悲歌+客家英雄姜紹祖+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連橫著「台灣通史」,北埔姜家有三人入傳+姜紹祖的靈位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 https://is.gd/8WsWGf
------------------------------------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2015-07-11 00:36:46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與會來賓合影留念,左起: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林福仁教授、姜紹祖後裔姜博文新竹清華中文系教授方聖平、清華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朱茂男、前新竹市長蔡仁堅、清華圖書館副館長孫宏民教授。。(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左一)在“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為觀眾逐一導覽解說,吸引觀眾駐足欲罷不能。(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登場。(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http://bit.ly/34ZZJmX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登場。(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中評社新竹7月11日電(記者黃文傑)今年正逢乙未抗日120週年,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文物館籌備處主辦“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10日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舉行開幕,展出該校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收藏的50餘件珍貴文物,並邀請乙未抗日人士姜紹祖的後裔共襄盛舉。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潰敗,翌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台澎被割讓給日本,隨後以勝利者姿態登台的日軍卻從北到南遭受激烈抵抗,史稱“乙未抗日” 。
  楊儒賓教授指出,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史的分水嶺,乙未抗日則是甲午戰爭的延伸。針對這兩場戰役,很多前人研究都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切入,但他在20餘年來收藏文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觀點,以跨過民族主義界線的角度思考這兩場戰爭的意義。
  他說,這兩場戰役,既是近代東亞受到西洋刺激後,第一次現代化的總結,也是西方與東方相遇之際,東方原本已具雛形的現代化節奏遭西方驟然打斷,不僅是台灣歷史重大轉折,更牽動東亞諸國的命運,影響深遠超過百年之久。
  楊儒賓表示,中、日兩國面對西方的船堅砲利,早已各自展開現代化,日本複製當時列強的殖民帝國模式取得勝利,中國則在戰敗後加速步伐,各種變革方案紛紛出籠,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與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都是源於甲午和乙未的影響;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潮發動者嚴復,也因甲午戰敗的刺激而著手大量譯述西方見聞。
  台灣在乙未年淪為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既是甲午戰爭直接受害者,也是乙未戰役當事者,期待透過展出文物,反思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之歷史意義,進一步深入關照台灣當前的處境。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以及不經意間透露領地想像的地圖等不同類型的文物,帶領觀眾貼近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的歷史人物,一窺當年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觀點、軍旅生活點滴與台灣印象,以及在地文人身歷其境的感受。
  其中“圖繪戰爭”精選相關錦繪14件,透過畫師的生動描繪,依時間主軸完整呈現甲午戰爭的起點。
  1894年7月豐島海戰,以及後續的成歡、牙山及平壤等戰役,旅順、威海衛失陷以迄1895年4月馬關談判議和,也包括1895年3月間日軍近衛師團攻占澎湖,以及5月底日軍從澳底登陸之後,從北到南在基隆、新竹、彰化、台南遭逢強烈抵抗,一路苦戰的征伐過程。
  “殖民海桑”精選與甲午、乙未相關的書畫、文獻與地圖30餘件,呈現日本治台官僚的心態觀點,以及台民士紳面對戰爭與台灣被割讓的心境轉折。
  楊儒賓指出,代表日方締結馬關條約的伊藤博文,其多件書法作品當中,已經捐贈給新竹清華大學校方典藏的“台灣七律三首”最為珍稀。
  可惜因尺幅極大,受限於展場空間有限,此次無法展出真蹟。
  這是伊藤博文於1896年巡視台灣時,手書的作品,字裡行間展現顧盼自雄的豪氣,自是不在話下。
  伊藤博文與台灣有關之書蹟,另有“大纛揚揚行書七絕條幅”、“際會風雲楷書七律條幅”與“七州風景草書七絕條幅”於現場展出,皆透露節旄入台的意氣風發,以及“皇威今已及台灣”的嶄新氣象。
  “烽火尺牘”展出日本、清廷雙方當事者的書札與明信片共7件文物。
  除可透過信封上所署地址之寫法,呈現戰爭過渡期間多元繁雜的面貌,更可藉由戰事相關重要人物的信函,貼近關鍵歷史人物的心境。
  好比就任“台灣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於1895年6月初日軍兵臨台北城之際,從滬尾乘船倉促離台,寫給賢婿介侯的信件:“台事遽壞,苦心為人莫諒,從此入山不問世事,亦殊清靜”,從中可見其心緒之無奈。
  李經方在李鴻章於議和期間遭日人小山六之助槍擊後,寫給東京大學南摩綱紀教授的信件中,亦有“經方隨侍東來,碌碌無節,唯冀邀天之福,和局早成,得與明公重話契闊耳”之語,不難想見他期待早日卸下重任的心情。
  而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1895年11月寫給松田芳次郎的信件,則有“煽動頑愚土民,以抗王師”的措辭,此時正逢台灣平定之際,也是相當貼近歷史現場的描述。
  楊儒賓表示,2014年初他將收藏的部分文物捐贈給清華校方典藏,此次則展出許多和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相關的珍貴文物,從學界研究的角度來說,清華“已經取得甲午與乙未的入場券,尤其是乙未抗日更擁有發言權”,期待校方籌建文物館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http://bit.ly/34ZZJmX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1895抗日,鍾石妹事蹟。
鍾石妹,新竹縣橫山鄉人,字哲夫,別號濬堯。道光三 十年生於廣東梅縣白馬鄉。年十四,隨母舅渡台,營商於今 苗栗縣三灣鄉。二十二歲時,向淡水廳請准墾拓橫山鄉大山 背,遂遷居該地,自行設隘防番。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台灣告急,巡撫唐景 崧下令募勇。鍾石妹奉札募勇五百名,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 堡南嵌練勇。次年日軍侵台,鍾石妹率所練敢字右營南下, 駐新埔枋寮義民廟,準備迎擊日軍。戰終不利,乃經犁頭山,涉頭前溪,退守頭重埔。終因 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無法執槍禦敵,乃退回大山背,俟機再起。然日軍隨後追蹤而至,殺害其親鄰及無辜百姓,石妹再退入內山,但附近之人被捕者甚眾,為救無辜,乃忍痛 依日軍勸降條件投降。
日本當局為收攬人心,頗加優遇,日明治三十一年(1898),石妹被任命為樹杞林辨務署參事 。翌年二月授佩紳章,日明治三十六年(1903),當官選保正。
石妹降後,知大勢已去,對日抗戰終不能成事,乃與日 人敷衍,盡力為鄉民服務,因此大受擁戴。且其為人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家僅小康。日大正十四年(1925),卒於家鄉大山背,享年七十七歲。(參考台灣省通志稿卷七人物志義士頁十三~十四及新竹縣志卷九人物志頁 四九)。
1895抗日,鍾石妹事蹟。 @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kkNaNG
--------------------
鍾石妹
1823 ~ 1925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人物團體

中國
廣東梅縣白馬鄉
橫山鄉大山背 - 新竹市
鍾石妹,新竹縣橫山鄉人,字哲夫,別號濬堯。道光三十年生於廣東梅縣白馬鄉。年十四,隨母舅渡台,於今苗栗縣三灣鄉營商。二十二歲,墾拓橫山鄉大山背,並自行設隘防番。 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巡撫唐景崧下令募勇,鍾石妹募勇五百名,於桃澗堡南嵌練勇。次年日軍侵台,鍾石妹率所練敢字右營駐新埔枋寮義民廟,迎擊日軍。後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乃退回大山背,俟機再起。然日軍殺害其親鄰及無辜百姓,依日軍勸降條件投降。 日本當局為收攬人心,頗加優遇,明治三十一年(1898),石妹被任命為樹杞林辨務署參事 。翌年二月授佩紳章,明治三十六年(1903),當官選保正。盡力為鄉民服務,因此大受擁戴。大正十四年(1925)卒,享年七十七歲。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內容多數源自新竹市政府於民國79年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的《新竹市志》叢書及民國94年增修之《續修新竹市志》中,包含新竹市從清代至民國85年間,新竹市地區的先賢與耆老生平事蹟,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人物的入門資料,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市地方知識庫寶藏|鍾石妹 https://bit.ly/3xK2l6Z


紀念姜紹祖1895年成仁126年/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犧牲慘烈的戰役,北埔姜紹祖為了保鄉衛土,拜別母親與即將臨盆的妻子,籌組敢字營義勇軍起兵抗日,於新竹東門城之役,與日軍激戰,後於枕頭山(今新竹公園、動物園一帶)被日軍包圍,頑抗至彈盡援絕,姜紹祖不願投降服毒自盡,並留下絕命詩一首: 邊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十九歲的年輕生命就此殞落,寧死不降的的忠義精神令人動容!〈姜紹祖抗日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樂善堂 - Google 地圖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樂善堂 - Google 地圖


 

《1895苗栗保臺戰役》新書發表 看見客家人保衛國土的決心與大義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IuP8pE
1895苗栗保臺戰役 -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https://bit.ly/49PPbrY

博客來-1895苗栗保臺戰役[軟精裝] https://bit.ly/3IISIwf
《1895苗栗保臺戰役》-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https://bit.ly/3wWdOoi

書封照片

《1895苗栗保臺戰役》新書發表 楊長鎮盼傳承忠義精神、守護家園 | 中央社訊息平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