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上兩難 兒女難決定生死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日, 2017
A-A+
2017-05-02 02:37聯合報 記者胡若梅、王昭月/連線報導
當久病的摯愛家人一旦情況惡化急不急救?要不要插管?面對生死之間的抉擇,對任何一位照顧者來說,都是天秤上的兩難。發生在瓊瑤身上的親情掙扎、爭辯,無時不在醫院或一般家庭上演。
桃園市的吳老太太中風、失智多年,日前再度因肺炎發高燒送林口長庚醫院急救,經過搶救後,急診室醫師把她兒女拉到一邊,告知病人情況不太樂觀,若持續未好轉,要家屬決定是否要作插管、電擊等侵入性急救?
在場的四名兒女相互看了一眼,告訴醫生,若急救是無效的,只是讓媽媽身上再多條管子,還要遭受電擊痛苦,「變成是我們做兒女的不孝 」,決定到時讓媽媽平靜、無痛苦地離開。
但當四個兄姊打電話給人在外地無法趕到醫院的小妹,小妹電話中哭著質問四名兄姊:「只要媽媽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救?」
小妹是大學教授,堅持「只要可以讓媽媽留口氣,做子女的就不能剝奪母親的生命權」。讓原已達成「不急救、不插管」共識的四位兄姊,一時間被「這麼做孝還是不孝?」陷入兩難。
沒意識的病人無法表達自己要生要死,有意識的將生死交由兒女決定。還有人生病前交代「不插管、不急救」,但臨危時已無法言語,無法堅持自己的意願,只能任由家人在一旁爭執,等待最終的「宣判」。
吳老太太的女兒說,陪媽媽進出醫院多次,看到許多永遠沒有答案的「天秤兩端的掙扎」,讓人無奈。


小戽斗生前對於生死看得很開,去年受訪時曾說:「我跟我老婆女兒說好,如果我倒下去,不要急救,3天內處理一下就好了,拖下去只是折磨,我都簽了放棄急救書,結果被老婆撕掉。」更豁達表示從小拍戲到大,體驗過無數角色,人生已經很豐富了。 https://is.gd/7LpreD

3056420_2


32712023  

是急救還是折磨 加護病房護理師的告白
發稿:2017/06/17 10:18 更新:2017/06/17 12:30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急救及急救副作用,台北慈濟醫院外
科加護病房護理師林佳嬡結合攝影專長,拍攝一系列「
DNR」(拒絕心肺復甦術)照片,逐一解釋急救過程,
包含壓胸、輸血、插氣管內管、強心針等藥物注射、心
臟電擊等。
(林佳嬡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106年6月17日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急救及急救副作用,台北慈濟醫院外 科加護病房護理師林佳嬡結合攝影專長,拍攝一系列「 DNR」(拒絕心肺復甦術)照片,逐一解釋急救過程, 包含壓胸、輸血、插氣管內管、強心針等藥物注射、心 臟電擊等。 (林佳嬡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106年6月17日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7日電)「是不是真的要急救?」問題看似很簡單,但對末期患者,急救可能壓斷肋骨、口鼻流血、電擊時胸部一片焦黑,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林佳嬡的病房實錄,可能會讓人有更多反思。
李爺爺病重、多重器官衰竭,心跳漸趨停止。一旁太太哭喊,「不管,求求你們救」,醫護輪番跳上去幫爺爺急救,胸部一壓就壓斷瘦弱肋骨,血從口鼻不斷湧出來。
這樣的場景在醫院屢見不鮮,當急重症患者面臨生死交關,家屬常懷抱「不放棄最後一絲希望」、「我放不下他」;對車禍或是急性損傷病人,急救或許是生命延續環節,但對重症末期患者,急救可能是無效醫療,也常造成極大痛苦,無法安詳、有尊嚴離開。
台北慈濟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林佳嬡每天都會接觸到需要急救的病人,也常問家屬「如果患者狀況不好了,你們要不要急救」?慌了手腳的家屬可能根本不知什麼是「急救」,但太突然、還無法接受家人將離開,都希望窮盡一切方法爭取病人存活機會。
延伸閱讀》不當急診室爆滿幫凶 你應該知道的3件事
延伸閱讀》她在胸口刺青「no CPR treatment」 笑看生死的大體老師留下典範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急救及急救副作用,台北慈濟醫院外
科加護病房護理師林佳嬡結合攝影專長,拍攝一系列「
DNR」(拒絕心肺復甦術)照片,逐一解釋急救過程,
包含壓胸、輸血、插氣管內管、強心針等藥物注射、心
臟電擊等。
(林佳嬡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106年6月17日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急救及急救副作用,台北慈濟醫院外 科加護病房護理師林佳嬡結合攝影專長,拍攝一系列「 DNR」(拒絕心肺復甦術)照片,逐一解釋急救過程, 包含壓胸、輸血、插氣管內管、強心針等藥物注射、心 臟電擊等。 (林佳嬡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106年6月17日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急救及急救副作用,林佳嬡結合攝影專長,拍攝一系列「DNR」(拒絕心肺復甦術)照片,逐一解釋急救過程,包含壓胸、輸血、插氣管內管、強心針等藥物注射、心臟電擊等。
「我常常覺得,如果家屬知道急救過程有多折磨、多辛苦,他們就會慎重考慮要不要做」;林佳嬡說,壓胸標準動作是雙手要下壓胸部5公分深度,如果是瘦弱病人,可能壓幾下就聽到「喀喀」骨頭斷掉聲。
氣管內管達30公分,會從鼻腔經由口腔深入肺,不僅放置過程不舒服,插管後無法講話、吃東西,一定得再插上鼻胃管;電擊常被電到胸前一片焦黑;為救回病人虛弱生命,需在頸部打上中央靜脈導管加入針劑藥物,幾分鐘可能就需要打一支強心針、升壓劑,患者心臟負荷不了、心跳爆衝、雙手雙腳可能都會變黑。
林佳嬡分享加護病房實錄,曾有80餘歲爺爺狀況很不好,已快離世,醫護人員一再向配偶確認,「是不是真的要急救?」,奶奶不捨常伴左右老伴要走,直嚷「如果他走了,我也要跟著去死」。醫護人員只好盡全力急救,但所有醫療處置都做了,爺爺身上插滿管路,壓胸也壓了半小時,奶奶還是堅持「幫我繼續壓」。
另一對老夫妻,奶奶同樣不捨先生將走,堅持醫護救到底,醫生壓胸壓超過30分鐘,奶奶仍不願放手;直到她不小心從病床旁看到老伴被壓胸時,因肋骨斷裂,加上插管,鮮血不斷從氣管內管流出,還有骨頭被壓碎聲,奶奶才甘願放棄,甚至在病床邊暈厥。
急救中的壓胸是為讓心臟的血打到身體其他部位,但效率不佳,非常耗費人力,壓5到10分鐘一定要換人。林佳嬡說,有些家屬為「留一口氣」、「等兒子/女兒來見最後一面」,硬是拜託醫護一定要繼續壓胸,往往超過半小時還繼續壓。
林佳嬡說,如果醫護人力不足,可能會使用自動心肺復甦器,設備架在患者胸部上方,設定好壓多久、押的頻率,把原是救命的處置變成儀式性拖延。
裝上自動壓胸器後,醫療人員慢慢退出急救區,整個空間只剩下機器、監視器、患者身上數條管路,還有自動壓胸器規律打出壓胸聲,陪伴不再有意識和呼吸患者。「那樣的場景很冰冷,也沒有人性」,林佳嬡回想起來,語氣仍有滿滿不捨。1060617


瓊瑤悔聽侯文詠建議為丈夫插管 醫師勸:就拔掉吧
By 三立新聞網, www.setn.com查看原始檔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公開丈夫平鑫濤因失智、中風住院1年多的消息,她昨(30)日在臉書PO文表示,自己因不忍讓丈夫插鼻胃管,和繼子女鬧翻,後來在知名作家、麻醉科醫師侯文詠的勸說下還是讓步了,但就在看到丈夫插管後出現痛苦的情況後,深深覺得背叛了另一半,自責的她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瓊瑤。(圖/翻攝自瓊瑤臉書)
瓊瑤表示,自己為完成丈夫的心願,不想讓他加工活著,變成臥床老人,因此向3名繼子女表達反對插管的立場,但繼子女卻堅決要讓父親插管,並要她打電話給家庭醫師侯文詠。
瓊瑤提到,侯文詠跟她說,「鼻胃管是很普通的東西,現在不插管,他註定是死,插了管還可以繼續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妳再把鼻胃管拿掉不就好了?為什麼這麼固執呢?」在侯文詠與繼子女的勸說下,瓊瑤只好「含淚投降」,讓丈夫接受插管治療。
不過,就在丈夫因插管出現不適後,瓊瑤難過地對自己說,「背叛!凶手!如果他成了臥床老人,就是妳害的!妳成了逃兵,在他最需要你的一刻,妳撤退了!」瓊瑤也說,「我會為我的背叛付出代價!不知道榮總的頂樓是多少層?不知道我縱身一躍時,會不會像雪花?或者,不是雪花,而是血花!」
針對瓊瑤因自己讓丈夫插管一事感到自責,根據《聯合報》報導,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師陳秀丹向瓊瑤喊話,「拿出勇氣站起來,捍衛丈夫不插管的權利,就拔掉吧!」

瓊瑤含淚投降為夫插管 侯文詠是關鍵
By 黃詩淳,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30日, 2017
瓊瑤忍痛為病夫插管,侯文詠是關鍵。
攝像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透露丈夫平鑫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已住院1年多,她也在臉書抒發這段時間的煎熬,因深知他無法康復,不忍心讓他插鼻胃管,還因此和繼子女鬧翻,不過在作家、也是麻醉科醫師侯文詠的勸說下,她妥協了,但自覺背叛老公淚崩,連說一百個對不起,還萌生跳樓念頭。
瓊瑤日前公開遺書,倡導「尊嚴死」,原來都是因為見了臥病在床的丈夫,她不忍對方承受插鼻胃管的痛苦,但繼子女卻堅決要讓爸爸插管,並要她打電話給侯文詠,因為侯文詠曾是她的「家庭醫生顧問」,有疑難雜症都會找他諮詢一下。
侯文詠建議她插管,「鼻胃管是很普通的東西,等到他病好了,一分鐘就可以拿掉的,你為什麼不插呢?」她只好把丈夫病況大概說明一下,並把他不插管、不急救願望都說了,侯文詠依然不以為然的說:「現在不插管,他註定是死,插了管還可以繼續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妳再把鼻胃管拿掉不就好了?為什麼這麼固執呢?」
這讓她心灰意冷,不願意和繼子女、社會為敵,「含淚投降」同意讓平鑫濤插管,但見到他痛苦呻吟,仍讓瓊瑤自覺背叛,起碼對他說了一百個對不起,「我覺得不用等到他離開這世界,我已經失去了他!」她認為要為背叛付出代價,竟萌生從榮總一躍而下的念頭,讓網友都心疼要她堅強才好。


瓊瑤老公平鑫濤過世!享耆壽92歲
2019/06/04 17:18 https://bit.ly/2MtVSd5
 平鑫濤靈堂。(翻攝自臉書)
〔記者蕭方綺/台北報導〕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2017年因為插鼻胃管一事,和瓊瑤與平鑫濤的兒女們槓上,扯出一家恩怨,最後瓊瑤憤而表明將照顧權交由平鑫濤的兒女們,自己還出版《雪花飄落之前》一書,談論長照一事,將家事浮上檯面。
今皇冠出版社發聲明稱他上月23日已過世,享耆壽92歲。
瓊瑤發文哀悼病傳達喪夫之痛。(翻攝自臉書)
瓊瑤剛剛在臉書用2693字弔念平鑫濤,並遵照他的指示,不發訃文,不公祭,不用任何追悼儀式,然後用灑葬方式,把他的骨灰灑到任何山明水秀的山林裡,最後她選擇用花葬,葬在陽明山的「臻善園」。
瓊瑤臉書全文
#悼鑫濤
親愛的鑫濤:
今天,(2019年6月4日)我帶著我的兒孫,跟你的兒孫,我們一起遵照你生前的指示:「我走後,請不要發訃文,不要公祭,不要任何追悼儀式,不要收奠儀,不要做七……」以及你對喪葬的指示:「請將我在最短時間內火化……然後用灑葬方式,把我的骨灰灑到任何山明水秀的山林裡,萬一不能灑葬,就用樹葬……」我們一一遵守,只是,因為樹葬區人滿為患,我選擇了我自己的方式,花葬。所以,我們在陽明山的「臻善園」,我和你的兒子,鄭重的將你的骨灰,放進了花葬的墓穴。我帶了一籃牡丹和玫瑰的花瓣,捧了一束你生前最喜歡的黃色小蝴蝶蘭。我把花瓣灑在你的新塚上。雖然這不是花葬的禮儀,但我知道你愛花。
「三分離恨,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花落花飛,點點都是離人淚。」我改了蘇軾的《水龍吟》,灑花時,一直在心裡默唸著。你的兒孫和我的兒孫,都心平氣和的團聚在一起,詳和的看著我灑花,最後,因為天氣太熱,我本想一片片扯下的蝴蝶蘭,就整束的放在你的花塚上,在花瓣翩飛中,終於讓你詩意的長眠了。
我是從「高雄行」回到台北,才知道你又發燒了,大家怕影響我在高雄的活動,把你發燒的訊息隱瞞了我。何況你插管維生之後,三年多來,你曾數度發燒,在抗生素的治療下,也都度過了危機。所以連醫院都沒有認為很危險。我還寫了我的臉書,細述我的高雄之行。5月8日早上11點多,我忽然得到消息,你已經進了「加護病房」。我猝不及防,心痛萬分。立刻直奔醫院去看你,當時你雖然在許多維生儀器包圍下,情況還好。5月9日是我和你結婚40週年紀念日,我再去醫院,和你共度了一個「相對兩無言,默默不得語」的結婚週年。那時,我依然認為,有這麼多醫療器材輔助你,你還是會回到普通病房的。可是,在我內心深處,一直有個聲音,在反覆低語:「鑫濤,放手吧!不要再被這些管子和器具折磨了!」
然後,你在加護病房裡,時好時壞,我每天提心吊膽,停下手邊所有的工作。5月23日那晚,我正在吃晚餐,剛剛吃了一口飯,醫院打電話來說,你的情況急轉直下,可能要走了。我放下飯碗,和中維、可嘉、淑玲立即趕去醫院。你的女兒平珩已在加護病房裡,其他人都還沒趕到。我直接走到你的床頭,看到你罩著一個「人工甦醒球及面罩」,兩位護士小姐正在用手輪番捏著那球,把氧氣擠壓到你的口鼻中。旁邊的監視器上,你的心跳、呼吸、血壓……等數字不規則的跳動著。我看到那透明的面罩下,你張大著嘴,吃力的呼吸著,每一口氣,都好像用盡了你的力氣。我知道你終於要離去了。你不要的插管維生,終將結束了!剎那間,各種心情齊湧我的心頭:是喜?是悲?是痛?是愛?是解脫?是不捨……我不知道,但是,淚已盈眶。我低俯下頭,在你耳邊輕聲說:「鑫濤,我來了,我來了,我來了……我來送你了……」
一位好心的護士,搬了張椅子給我,並貼心的把我的手,拉進棉被裡,讓我可以握住你那還有餘溫,卻全然不能動的手。接下來三個小時,我就這樣握著你的手,一瞬也不瞬的看著你,我記得,我很沉默,偶然開口,就反覆說著:「快了!鑫濤,你以後不會再痛了,不會再痛了,不會再痛了……」我一邊說,眼淚又衝進眼眶,不想讓人看到我的淚,我數度把頭轉向旁邊的帘幔後面拭淚,哭什麼?我不是一直希望你能早日解脫嗎?
在那三小時內,我和你的相遇,相知,和五十幾年的相愛和彼此扶持,都在我眼前一一閃過。記得我拚命幫你打拚事業的時代,記得我們拍電影的時代,記得我們拍電視劇的時代,記得我們也曾數度面對事業的低谷和打擊,這些,連你的兒女都不知道……奮鬥,奮鬥,奮鬥……我們用了多少青春年華來奮鬥,終於小小有成。你曾經說你是一條只會工作的牛,直到碰到我這個織女,你才有了另外一半的生命。可是,我這個織女,從此為你的事業心,為你的成就感,為你那狂熱的工作態度,努力的配合你,早期寫作到手指破皮,後來打電腦到指紋磨盡。我從來不曾抱怨,你給我的愛,就讓我滿足了。
可是,你我都是二度婚姻,當初明明是你拚命追求我,長達16年。讓我受了多少委屈!這個社會,對婚姻的兩方,看法是不公平的。我一直對於詆毀我的言論保持沉默。沉默!鑫濤,最近我才領悟出許多道理。沉默是金,沉默是禪,沉默是淚,沉默是愛。沉默,更是「忍」!我忍了多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尤其,因為我寫的書《雪花飄落之前》,主題就是用你我的故事,討論病人是否有自主權?有善終權?這本書引起軒然大波,你的兒女,因兩種不同認知的愛,跟我絕裂了。我能做的,依然是「忍」,忍是淚,忍是愛,忍是痛,忍是悲。到了你最後嚥氣的這一刻,我還在想,我們的相遇,是我的「命」?還是我的「緣」?或是我的「劫」?人生,不就是這三樣東西組成的嗎?
在那漫長的三小時裡,家人們一一到齊,平珩一直在向你報告:「爸爸!可嘉來了!爸爸,可柔來了!爸爸,平安在英國,不能來!爸爸,能來的,全部都來了!」我這時,才忽然驚覺,我問趕到的主治醫師:「醫生,這個『人工甦醒球』,如果不繼續擠壓,他是不是就走了?」醫生點頭說是的,說:「留他一口氣,為了等家人們到齊!」我這才環視陳家和平家的人,悲戚的氣氛籠罩著我們。在這一剎那,我心裡曾有的不平,委屈,憤怒……都悄然而逝。我問你的兒女:「那麼,我們讓爸爸安心的走吧!好嗎?」你的子女都點頭,我才對醫生說:「讓他去吧!」醫生示意護士放手。護士的擠壓剛剛停止,監視器上的數字,心跳瞬間歸零。我握著你的那隻手,變冷了!你在5月23日晚上9點8分走了!我很安慰,最後三小時,我一直握著你的手,如果我曾對你有怨懟,我也原諒你了!
鑫濤,你解脫了!我,也放下了。從今以後,我要活得快樂,幫你把過去三年多的痛苦一起活回來。你若有知,也會含笑於九泉吧!?至於那些對我們不瞭解的人,編出的各種故事,我也希望隨著你的去世,煙消雲散!讓我們用有愛的心,把過去一切的不快,都化為詳和。
安心的去吧!我相信你去的地方,是沒有病痛、沒有紛爭、沒有愛恨、沒有折磨、沒有矛盾、沒有報復、沒有貪婪、沒有嫉妒、沒有謊言……沒有一切貪嗔痴的地方!奔向那片美好的淨土吧!你九十二年的生命裡,也曾經有過很燦爛美好的日子。如果人有靈魂,讓那些美好陪著你,不好的,都隨著你的離去而消失。
你會永遠活在我記憶中。你還記得我寫的歌嗎?「也曾數窗前的雨滴,也曾數門前的落葉,數不清是愛的軌跡,聚也依依,散也依依!」鑫濤,聚也依依,散也依依!生也依依,死也依依!依依又依依,再見不可期!走筆至此,我又哭了,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為你流淚!你若有靈,保佑我在有生之年,只有笑,沒有淚,活得像火花。行嗎?好嗎?永別了!我愛!
你的妻子
瓊瑤(陳 喆)
2019年、6月4日
https://bit.ly/2MtVSd5


放棄急救! 名嘴汪笨湖辭世 享壽65歲
曾患腸癌康復 又罹"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人生最接近死亡" 汪笨湖生前po文吐心聲
不願浪費醫療資源 自簽放棄急救同意書
"汪笨湖"本名王瑞振 草根主持風格暴紅
2017-2-16 社會新聞 新聞影音
政論名嘴,也是知名作家的汪笨湖,因為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住院治療,昨天一度傳來拔管病逝,當時院方出面澄清,人還在加護病房,但經過搶救,依舊傳來遺憾消息;家屬發表聲明,汪笨湖曾簽署意願書,為了不浪費國家寶貴醫療資源,所以不做無效急救,就在今天上午9點35分,家人陪伴下,尊嚴辭世,人生65歲,畫下句點。
插管躺在病床上,這是1月13號,臉書貼出的照片,汪笨湖努力治療,親朋好友打氣,仍然不敵病魔,走完人生路。醫院內氣氛沉重,據傳汪笨湖在2013年曾罹患大腸癌,開刀後,復原情形良好,但去年9月,罹患了「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當時傳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骨髓做移植,可能只剩下一年生命,更曾在去年12月的臉書寫下,度過人生最接近死亡的這一個月,入院治療,仍傳來遺憾消息,家屬發表聲明表示,汪笨湖住院時,簽署了安寧療護意願書,不願意浪費國家的寶貴醫療資源,所以拒絕電擊心臟、氣切等無效急救,就在2月16號上午9點35分,在家人陪伴下,尊嚴辭世。汪笨湖,本名,王瑞振,寫本土文學成名,之後主持節目,獨到見解,敢說敢講,是本土政論節目的先河,是名嘴、主持人,也是知名作家,人生走向終點,讓不少人不捨難過。


這樣的幸福
2017-04-11 06:00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舉世稱羨,在各項政府重要施政中,多年來各種不同的民調,健保制度一向名列前茅,是民眾滿意度最高的政策;甚至國際間的幸福國家調查,也就是美好生活指數(OECD Better Life Index)指標,台灣的分數相當不錯,多年蟬聯亞洲第一名,其中健保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歷任政府為了捍衛執政,無不為了維持健保的續行,想盡一切辦法與手段。
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以來,凡在台灣設籍四個月以上,全都納入保險覆蓋範圍,保險費用則由被保險人(占四十%)、投保單位(占三十三%)、政府補助(占二十七%)三方共同負擔;而後為健全財務,又將大家的額外收入,例如兼職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包括現金、股票)所得、利息所得、租金等收入,全拉進「補充保費」的扣繳範圍,可以說,所有個人與企業為了支撐健保,這些年來都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擁有絕對的權利與義務,監控並督促健保必須健全發展。
根據健保署統計,二○一六年,超過一二○億元用在長期依賴呼吸器的醫療支出上,連續使用廿一天以上的呼吸器依賴患者,有一六九○二人,因此平均每人約七十一萬元。醫界則指出,台灣依賴呼吸器患者盛行率是美國的五.八倍。此外,與北歐國家平均臨終前臥床大約兩週到一個月相比,台灣老人的平均臥床時間推估居然長達七年,這些公開的數據值得正視。

根據健保署統計,二○一六年,超過一二○億元用在長期依賴呼吸器的醫療支出上,連續使用廿一天以上的呼吸器依賴患者,有一六九○二人,因此平均每人約七十一萬元。(資料照)
有關生命的問題,需要另案探討;如果純粹就健保的宗旨,究竟是在確保生活品質或是延長死亡時間這個角度來審視,我們就必得正視「無效醫療」的問題,並且拆解構成這個問題的肇因,才能解除各種可能的無謂痛苦,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得更為人性、準確且精緻。
第一個首要環節是,我們的健保制度目前有關「重大傷病住院部分負擔費用核退」,也就是如果取得重大傷病證明者,當次住院可免自行負擔費用的設計,針對呼吸器的使用,有個二十一日以上的門檻;換言之,如果使用二十天以下,要自掏腰包,一旦超過二十一天,即屬重大傷病,便毋需自費,甚至使用愈久,「省」(賺)愈多。
這項規定在醫療實務中衍生了不少問題,若干病患家屬以經濟不佳、無力負擔醫藥費為由,拜託醫院至少同意使用二十一天,部分醫院基於有助於收入等考量,不免予以配合。重大傷病的審核,固然是健保署的權責,但是限於人力與時間,在案件眾多、個案紛呈的情況下,又有多少勇於嚴格把關的「壞人」?於是,家屬、醫院、官署,似乎不自覺地形成了健保體制下的「食物鏈」關係。
附帶一提的是,有些家屬往往不顧醫療需要,爭取將病患留在加護病房,而不願轉到普通病房,是另個現行健保怪象;因為病患若留在加護病房,除了可以得到較密集的醫療照護,同時,加護病房不須家屬陪病或花費找看護,直接丟給醫院處理,更可捨去很大的「麻煩」
此外,也不能忽略醫院的評鑑制度這個環節。就如考試引導教學,評鑑也多少影響醫療行為,目前針對各大醫療院所作的評鑑項目,是由國外制度照搬而來,然其他國家並無「吃到飽」的健保,不就在地特性、全盤移植他國經驗,不免發生水土不服的問題,若以相同規範做為考評標準,經常造成誤導,這也是制度檢討時可以一併思索的配套問題。
台灣擁有全民健保制度,絕對是很大的幸福,但是所謂的幸福指數背後,如果隱藏著靠著呼吸器延長死亡時間的風氣盛行,或者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部分是建立在呼吸器的使用上,這挑戰的是,全體納稅人共同的生活品質以及稅金使用,是否已遭到扭曲與濫擲,你(妳)能夠不在意嗎?


戴勝益的最新遺囑:不氣切、不電擊、要樹葬 民報 – 2016年11月24日 下午12:29
戴勝益的最新遺囑:不氣切、不電擊、要樹葬
戴勝益10年前開始寫遺囑,每年修改,昨(23日)在《康健》高齡國際趨勢論壇上,戴勝益公布最新的遺囑內容,對臨終一事交代清清楚楚:不氣切、不電擊、要樹葬。
戴勝益表示,自己不願讓錢變成孩子的災難,他10年前就寫好遺囑,每年修改。「但我感覺時不我予,要趕快公布!」日前看到知名企業家離世,兒子成為一日總裁的案例,讓他今年從王品退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大部分的錢捐出去。
提到自己的金錢觀,他說:「我有個理論,錢不夠是苦難,錢太多是災難。而錢太多的災難,比苦難更苦。」背後的原因,是看到太多大企業家過世後子孫為錢吵架。
他欽佩巨大公司(GIANT)董事長劉金標70多歲為了推廣不計成本經營UBIKE系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掏近100億建博物館,這兩個極有成就的人不把財產留給子孫,選擇轉換給更多人受益。
戴勝益公布的最新遺囑內容:
第一,如果我本人超過80足歲,而且一年以上無法自行進食,自理便溺,可將本人送至具醫院背景的養護中心,費用由本人負擔。
第二,勿氣切、不電擊、不要腹部灌食、不要積極救治,並爭取安樂死。若不幸腦死,願捐贈所有的器官給需要的人。
第三,不擇時日、不印訃聞、不設靈堂、不收白包奠儀,一切從簡。
第四,盡速火化,火化之後,請盡速送到台北市立富德公園樹葬。
第五,樹葬時,請用唱機或3C播放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第六點以後,都是財產的交代。如果過世時我名下財產是正數,就依照民法分配之,也就是兒子女兒一樣多
原本想把骨灰灑在合歡山 後來才知道不合法
「你知道為什麼我要寫送我到養老院嗎?因為你不寫的話,兒子不敢送你去,會被認為是不孝,寫下來就沒問題了。」
「我以前遺囑寫的是,我死後燒成骨灰灑在合歡山。後來去合歡山,處長跟我說這樣是亂丟垃圾,你能不能灑骨灰後再宣布?我說這樣就非法啦!我一生都很合法,為什麼要最後死才非法。最後我找到台灣唯一公立的樹葬區,就是台北市立富德公園台北市民免費,其他縣市市民5000元。我去看過3次,很OK啦!」
「對於我的財產分配,小孩家人都很能接受,連我78年次的女兒都寫好遺囑,要把財產全部捐給台中東山國中,我好安慰,女兒也受到我的影響呢!」
人都會變老,面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在戴勝益眼裡,永遠不知道人生的下一刻是什麼,每個人都會變老,但面對每個當下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他給年輕人的建議是,20歲出社會開始第一份職業,40歲開創事業,60歲後追隨志業。戴勝益自己就是實踐家,從投入家族企業、創業打造王品集團,到現在自己創辦「益品書店」了少年夢
每個年齡都要有相對應的作為,也是戴勝益的體會。2、30歲就該談創業而非打高爾夫球,60歲就應該要想著退休做公益,而不要還在跟客戶簽約,80歲對兒女就不要放嘴邊念,笑笑過去就好。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不要像白鼠跑滾輪。
他也分享,當年歲漸長,智慧要多於聰明、領導要多於管理;對事情要懶惰大於積極,不要凡事都要立即反應,「不然身旁的人一天到晚擔心你做錯事。愈老愈笨、愈懶是應該的啊!」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接受生命的不可預測,他以王品座右銘勉勵大家:「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正邁入志業階段的他,也會一直如此活出自己的精彩無齡世代。

==============

安寧維生增多 年輕人害怕靠機器活著
m.news-adding.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報導,桃園市調查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ACP)」的想法,發現年輕人害怕只能靠機器活著,對於簽署ACP的接受度高。
受測者中願意簽署的理由為「我要讓家人知道我疾病末期意願,以免家人陷入選擇困難」。調查中也發現,簽署意願書的人數自100年以前至今已增加11.8倍,30至39歲的簽署數也增加了3.7倍。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日前調查531人對於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ACP)」的想法,調查結果發現29歲以下的年輕人重視自我身體自主權,害怕只能靠機器活著,所以對簽署ACP的接受度高,認為可以把醫療資源給更多需要的人。
另外,30至59歲的青壯年,大多會受到身邊親友離開的生命事件影響,思考如何先預立醫療抉擇意願,避免兒女煩惱,簽署的原因大多是不希望家人陷入選擇困難;60歲以上的長者則將死亡視為生命正常的過程,希望能尊嚴的死亡,圓滿人生。
其中受測的民眾中選擇簽署的理由為「我要讓家人知道我疾病末期意願,以免讓家人陷入選擇困難」(24.3%),其次為「安寧緩和醫療,讓人尊嚴的死亡,圓滿人生最後一程」(21.8%)。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長蔡紫君表示,近年來隨著臨終醫療議題推廣,民眾希望尊嚴走完人生旅途,但傳統社會一向避諱談死,以致在生命盡頭,想要怎麼被對待,往往不為人知,更讓家人在慌亂中不知所措、情急之下要求「救到底」,反而飽受急救程序中的插管、壓胸、電擊、造成牙齒、肋骨斷裂、皮膚焦黑等痛苦,無法尊嚴善終;希望藉由調查,讓民眾在輕鬆的方式下思考簽署ACP意義外,更可作為開啟生死議題討論的媒介。
【圖片來源:中央社(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

-------------------------------------------

請重新定義「老人」

推文到plurk
2016-06-24 06:00

◎ 曾家珍
一般社會把「老人」定義在高齡者,因此一到六十五歲就被迫辦理退休;失去工作的老人,每天無所事事,精神逐漸委靡,加速「老化」。其實,心智、身體健康者,雖達六十五歲,也不應該算作「老人」,就像把王金平、宋楚瑜、洪秀柱、陳建仁等當作老人,不是很諷刺嗎?
其實,到了六十五歲,還是有很多「健康」人士,可以打「延長賽」或轉戰別的領域,繼續奉獻自己的才華。因此,政府現在不應只注意「長照」的問題,而應更上溯源頭的設法阻擋「長照」人口的增加,對這些身心健全的資深公民,開闢「二軍」之道,讓「老人」與「高齡」脫勾,減緩「老化」、「長照」的速度,俾能減少「老人」社會福利的財政負擔。
(作者為藥師,台北市民)

DNR/健保卡註記放棄急救/善終/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有26萬人、約1.4%的成年國人,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的意願註記到健保卡中/在健保卡註記DNR的人數,其中,女性17.5萬人多於男性的8.5萬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OEoajD

---------------------------------------

人數爆炸性增加!健保卡註記「放棄急救」 累計26萬人
2016/03/09 16:23:00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我國在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賦予國人臨終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o no resuscitation,DNR)的權利,並且可將此意願註記到健保卡的晶片中。健保署今(9)日公布最新統計,截至104年底累計有26萬人,即約1.4%的成年民眾,將DNR意願註記於健保卡,其中成年女性的註記意願遠高於男性;此外,在各縣市的註記比率上,則以北台灣、都會區較高,南部較低。

健保卡註記DNR,使病患在面臨疾病末期階段時,醫師能透過健保卡得知預立的意願,並和家屬溝通提供病患安寧療護服務。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真慧表示,開放註記的前10年,累積註記人數只有1萬多人,但100年後人數爆炸性增加,顯示民眾對於無效醫療、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已日漸普及。

為保障民眾權利,健保署提供「輕鬆註記三步驟」。第一步,向各醫院的服務台索取「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或至衛生福利部、安寧照顧協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的網頁列印表格。第二步,填妥意願書。第三步,將正本送回索取醫院,或寄到「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就可以辦理健保卡意願註記。

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網: 【預立】捐贈器官、捐贈成大體老師本篇最後更新日-2014年9月25日 (更新2012年12月腦死判定準則修法部分) - http://goo.gl/0YKoyT

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網: 【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http://goo.gl/8OJGmu


8940449-3548721  

不插鼻胃管 癌末病患尊嚴離世

【聯合報╱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
2014.09.17 03:26 am

蔡姓患者的女兒(右)昨天想到父親能夠不插鼻胃管,帥氣、尊嚴的離世,落淚但感到欣慰。
記者鄭維真/攝影 
蔡姓男子罹患肝癌末期及失智症,上醫院成為家常便飯,後來病情惡化,他選擇在家接受醫院安寧居家療護到府照護,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插鼻胃管,也沒急救,女兒昨天感動表示,父親「帥氣而有尊嚴地在家走完人生最後的路」。
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陳冠廷表示,台灣家屬傳統觀念都會希望醫師開愈多藥、打愈多點滴、要急救才有助病患,但末期病患就算插上鼻胃管也無法改善營養吸收,病患又極不舒服,惡性循環下造成身體管線愈來愈多,曾遇過病人想扯掉卻又受阻情形。

蔡姓市民有4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原本堅持父親應該插管,經過醫師溝通後改變想法,覺得父親若能在家有尊嚴地離開,對父親來說是件好事。蔡男也表達不插鼻胃管的意願,由醫師指導家屬餵食及照護技巧,女兒每餐要花一小時餵父親,後期無法進食時,就用棉花棒沾濕保持口腔濕潤,用蜂蜜補充營養,未再插鼻胃管。

陳冠廷說,病患到末期身體功能無法維持呼吸、心跳等,一般家屬會希望急救,但此時病症其實都無法好了,急救只會讓病人生心理都痛苦。美國數據顯示病患有沒有插鼻胃管,對存活時間並無差別,插上鼻胃管對病患會帶來更多不適;國外病患只有10%插鼻胃管,但台灣相反,只有10%病患沒插鼻胃管。

陳冠廷總會在病人有意識時,先請病人及家屬思考「如果無意識了,你會想插鼻胃管嗎?」多數民眾原本認為簽下「為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簡稱DNR)等同放棄治療,後來都會願意簽署。

奇美醫院指出,這3年來協助完成健保卡註記DNR已達1473人,末期病人臨終前簽署比率達55.74%,愈來愈多人會選擇「在宅善終」。地區醫院以上層級的醫療院所都可註記DNR

【2014/09/17 聯合報】@ http://udn.com/

-----------------------------------------------------

一位只想活到75歲的醫生
臉書上一位大學時的朋友分享了一篇極為有趣的文章,是一位只想活到75歲的醫生寫他的理由和方法。分析的十分有道理,至少無止盡地延長生命,不該是不加思索就接受的目標。就像之前閱讀過安寧治療與NDR的書,現代醫療不計一切延長生命,應該要尊重老人自己的意願。

作者Ezekiel J. Emanuel的意思是說,到75歲時,子女已經成年,進入人生最豐富的壯年,孫子也已經出生,接受過自己的祝福,他相信自己已經過了一個完滿的人生,不需要再特意延長它了。一則人老行動、智力都會下降,能有的貢獻越來越少,他希望生前舉辦追思,有一個溫暖的團聚和留念。

他建議的策略是從William Osler醫學教科書中的一段話所啟發,他說:「肺炎可以說是老年的朋友,被肺炎擊倒是相對激烈、快速、通常不太痛苦的,老人可以藉此從惱人的逐漸地衰敗的過程中解脫。」他的策略是75歲後不作任何預防醫療,不作檢查,不服抗生素,不打預防針,不開刀,不作真治療,只作舒緩治標的處理(palliative),類似末期疾病的安寧治療,讓第一個生的病帶他走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Pneumonia may well be called the friend of the aged. Taken off by it in an acute, short, not often painful illness, the old man escapes those ‘cold gradations of decay’ so distressing to himself and to his friends.”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的活到百歲目標,原本是設定看到孫子成年,如果真的讓我接近那個百歲目標年齡,能看到孫子成年之後,應該也可以來學學他這個策略,當然就像他的但書,如果到時候腦袋清醒且還很有創造力,也是可以再延後幾年目標啦!

----------------------------------------------------------

沈富雄臉書PO遺言 網友:所見略同!

沈富雄在臉書上公布遺言。(資料照,記者涂鉅旻攝)

2016-04-19  11:2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前立委沈富雄在臉書上公布遺言,他認為有些人因為生前交待不清楚,留給後人不少麻煩,所以他特地在臉書留下遺言。

沈富雄的遺言PO文吸引不少網友留言,有網友問:「跟你的小孩講就好了幹嘛公開?」沈富雄回:「盡最後之力,望有社會教化之功。」也有不少網友相當認同他的遺言,認為他的遺言的理念很好、所見略同,準備儲存一份備用。

沈富雄8點遺言

1.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不可成為植物人。

2.斷氣後,即移冷藏庫,不淨身、不換衣、不化妝,擦臉梳頭兩下即可。

3.不設靈堂、不設牌位、沒有遺像、不拜、不拈香及其他任何宗教儀式。

4.不發訃聞、沒有告別式;大哭而來,靜靜地走。

5.於最短時間內,以市立殯葬處提供最簡易廉價的選項火化。

6.骨灰回歸大地,不留痕跡,花葬、樹葬…均可。

7.遺物丟棄,有價遺產除另有交待者外,依法處理。

8.無魂無魄,所以不Say bye bye了。

-------------------------------------

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 | 健康教育中心 - http://goo.gl/w3yHP8

談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 | 健康教育中心 - http://goo.gl/CNUoQ3

------------------------

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部份條文修正案」,並於1月26日公告實行。這個早在2000年就立法通過,且讓台灣在亞太地區揚名立萬的法案,對國人來說,卻是十分陌生。簡單地說,此法只明訂一件事「經醫師判定,罹患之疾病無法治癒,且病程近期內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之末期病人,在臨終時得以選擇不接受心肺復甦術(CPR)。」這個選擇,即所謂的臨終不急救(Do not Resuscitate, DNR)。以下玆就民眾容易混崤或不明白之處,作一問答討論,期能幫助國人更了解此法。

Q:請問此法的適用對象為何?植物人適用嗎?

A:此法生效的先決條件是病程進入「末期」階段。並沒有疾病別的限制。而所謂「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疾病無法治癒,且近期內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且需由兩位專科醫師判定。因此,以植物人為例,其生命未達「末期」階段故不適用。

Q:簽署什麼樣的文件,才能讓DNR生效?

A:有兩種簽署的文件都有效,一是病人本人親簽的「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再者是由家屬簽立的「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同意書」。在順序上,當病人意識清楚時,必須由病人決定;若病人意識不清或陷入昏迷時,才得由家屬決定。

Q:如果我簽了「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若發生意外被送到醫院,醫生是不是就不救我了?

A:不是。當適用性的先決條件不成立時,此法是不能生效的。因此,即便簽了意願書,只要未生病,或是生病之病程尚未到達末期階段,是不能生效的。

Q:所謂的「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Do Not Resuscitate)」是指?

A: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代表了簽署人於病程進入末期時「不接受施行心肺復甦術(DNR)」之意願。但,大家所熟知的不急救(DNR),多半只以為是「不予」心肺復甦術。但在臨床上,常發生的情形是,決定急救的當下病程尚未進展至末期,或是,未發現病人或家屬已簽妥DNR,而施予了心肺復甦術,並放置了氣管內管與呼吸器;而當病程進展至末期,或是家屬出示了合法的簽署文件,此時所謂的DNR,亦包含「撤除」心肺復甦術。

Q:「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同意書」的效力有不同嗎?

A:2000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時,明訂病人本人簽署的「意願書」與家屬簽署的「同意書」,皆有「不予」的效力,但是皆不能「撤除」。而在2002年首次修法時,保障了「意願書」可以「撤除」,但「同意書」仍不行。今年的修法,主要即通過家屬簽署的「同意書」在十分嚴格的條件下(經配偶、成年子女、孫子女與父母一致共同同意,並經醫療倫理委員會通過),得予「撤除」心肺復甦術。因此,在「不予」CPR的條件上,意願書與同意書效力相當;然而,在「撤除」CPR的條件上,意願書較同意書在認定上,較無爭議並具時效。

Q:簽妥「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對我未來的「善終」就有一定的保障了嗎?

A:不是。簽妥後,只代表在法律上是有效文件。但屆時,病人意識不清,許多醫療決策需透過家屬決定。若此時家屬表達不知病人DNR之意願,或否決此選擇。會造成醫療人員在於情於理考量上的執行困難。因此,簽妥「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後,務必要與家人溝通清楚,並加註在健保卡中。因為這樣做,是幫助家人明白自己的決定,避免在未來陷入選擇「救」與「不救」的兩難、壓力與紛爭。

Q:這次條例修正了些什麼內容?

A:立法院於1月26日公告實行之安寧緩和修正條例主要有兩大項: 1. 已插管的末期病人意識不清時,可由最近親經過修正後,增列末期病人無法表達意願時,得經醫療委任代理人,或病人的配偶、成人子女、孫子女、父母等最近親屬共同簽署終止或撤除同意書,並經該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就能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 2. 已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者,在病危時只要是在健保IC卡中有過相關註記,就可視為是正本,但這項註記如果與病患臨床明示意願不同時,還是要以明示意願為準。

------------------------

----------------------------------

Will 有遺囑的意思。遺囑通常從本人死亡後開始生效, 而在生前就生效的則是生前遺囑(Living Will)。當仍有生命但無法自己表達意思時,生前遺囑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具體實例如以下所述。
1.如果是不治之症且已經是末期狀態,拒絕無意義的維生治療。
2.希望實施最大限度的治療來緩和痛苦。
如果陷入長達數個月以上的植物人狀態,希望停止維生治療。
另外,以本書中列舉的末期癌症獨居患者的情況,則是將其主張書面化並公布,即可發揮效用。「本人想要在家中善終。如果當我過世請不要驚慌,這時希望您先打電話給這張紙上寫的醫療院所緊急聯絡處。」
「希望你們能重視父親我的想法。早上,無論是看護或是誰過來時,假使我已經過世,我也不會後悔。」這些生前遺囑是用來表達本人主張,我們會取得了家屬的同意才公布。
需要確實告知生前遺囑的對象, 不只是平常到家中拜訪的人,還有可能會到家中拜訪的所有人。為了不讓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的人慌慌張張地叫救護車,必須事先讓他們知道要向哪裡聯絡,並公布在容易看到的地方。當事先準備到這種程度的話,即使一個人的生活驟變,也不會引起問題發生。下圖內容 給各位:
※ 請絕對不要叫救護車
我罹患了癌症,人生的最後我希望在自己家中度過。如果我有以下的狀況時,請依序聯絡下列人士。
1.沒有意識、沒有呼吸、脈搏停止的時候。
2.其他,無法確認我的意識與狀況的時候。
這是我個人的強烈意志,即便是家屬也請諒解。希望各位能夠尊重我的想法。
為了讓聯絡方式一目瞭然,請事先貼在玄關、走廊的牆壁上等幾個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