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鎮長李應鏜+西螺大橋連接起被濁水溪分隔的南北臺灣,在早期的交通運輸網絡扮演關鍵角色,而他從籌建到通車,也是一段曲折的故事~
早在日本時代的臺灣,地方居民就一直有著興建橋梁的願望。因為除了縱貫鐵路,濁水溪兩岸的居民只能選擇涉水或搭船,十分不便。1936年,由臺、日籍街庄長與地方仕紳共同發起「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並多次向臺灣總督府請願,終於獲得首肯,於隔年正式動工。橋梁工程至1940年3月順利完成32座橋墩,但後來卻因碰上太平洋戰爭爆發,架橋工事宣告中斷。
戰後,地方代表、仕紳再提建橋事宜,由西螺鎮長李應鏜親自申請美援,獲得批准並將經費直接轉交工程處。西螺大橋在美國提供鋼材的援助下,架橋工事在1952年5月29日復工,同年12月25日完工,並於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成為一座日產橋墩、美製鋼材、臺灣組裝的混血橋梁,也是當時的亞洲第一長橋哦!
今日西螺大橋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或許不如以往,但這座大橋的曲折過往,不僅見證時局多變,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小細節~
在西螺大橋通車的今天,一起看看更多美援的故事吧!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正式通車。 - 聚珍臺灣 http://bit.ly/3dcvoX4

2020-03-18_1453562020-03-18_1453392020-03-18_145302


台灣縱貫線就是當年日本的陸軍路(转载)
bbs.tianya.cn查看原始檔
  2010.12.31 今日新聞
  
  爛路嚇到日本人 調陸軍修築台1線
  
  台1線是台灣第一條從北到南貫連全島的道路,這條路有沒有100年?若以日本人開始施作「縱貫公路」做為起始點,這條公路已有百歲,但若是以整段工程全部完工,車子可以從基隆一路開到最南端的屏東,其完工時間應該是1953年,也就是架在濁水溪上的西螺大橋完工的那一年,這座紅色大橋完工之時,台灣南北公路運輸總算真正通了!
  
  清朝的官道基本上是人走出來的道路,1895年日本人來接收台灣時,對於這條官道的惡劣路況非常吃驚,因此,即使抗日勢力仍未完全消除,也決定先派出陸軍修築道路,這條路被當時的人稱為「陸軍路」。
  
  日本人的「陸軍路」大致依照清朝的南北官道修築,之後還在鐵路的終點──新竹,舖上台車軌道連接鳳山和打狗港,南北運輸更加方便。1908年南北鐵路完工,北起基隆南至打狗,日本政府命名為「縱貫線」,鐵路完工之後,再回頭修築以「陸軍路」為基礎的「縱貫道」,「縱貫」這個詞在日本人為鐵路命名時出現,時間距今大約10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