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八德.霄裡埤塘(壯觀的落羽松森林讓你拍出光與影的美麗意境) - http://goo.gl/a5R4su

2016-04-18_2116012016-04-18_211543  2016-04-18_211601  2016-04-18_2116212016-04-18_211543    

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 八德哈客采風趣

2016-09-04 19:20  風傳媒

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 八德哈客采風趣

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4日上午前往八德區霄裡玉元宮對面廣場,出席「2016桃園客家文化節-八德哈客采風趣」活動,鄭市長表示,桃園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帶動「哈客風」,透過舉行客家文化節,查踏霄裡的各個景點,讓民眾「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形塑桃園的品牌;桃園市議員蔡永芳、呂淑真、桃園市政府秘書長李憲明、副秘書長邱俊銘、客家局長蔣絜安、農業局長謝長勝、八德區長陳玉明均出席活動。

鄭市長說,霄裡是過去台灣桃園地區平埔族群的社名,另外還包括龜山的龜崙社、南崁的南崁社、蘆竹的坑子社等桃園四大社。早期該地有「漢番界址」,後來漢人來此,霄裡就是八德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

霄裡具有豐富文化歷史故事,包括曾為吳屋公廳的至德堂、客家傳統的石母娘娘廟、浣衣池、盧江堂、喻竹居、文馨堂、寶樹堂和仁德世家等客家聚落。霄裡的每個客家家族都充滿豐富歷史文化,鄰近的向天池還有「落羽松秘境」,遊客可到落羽松大道飽覽美景,藉由今日健走活動,讓民眾體會霄裡的人文美景。

鄭市長指出,「客家文化節」將走出南區,不分南北都會舉行,也會讓「閩南文化節」到南區舉辦,進行不同文化的交流,讓桃園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此外,市府將規劃成立「百工百業文創中心 」,將客家編織納入發展重點,讓客家文化成為桃園的亮點。

今(105)年的「地景藝術節」9月9日至9月25日止,在新屋及八德地區展出37件裝置作品。並配合舉行包括八德陂塘自然生態公園的6場陂塘音樂會、體驗八德的「行旅八塊厝」小旅行以及2場「戀戀八塊厝」的環境劇場。此外,也展出呂文忠的青蛙王子、陳宣誠的移動菜園以及來自台北世大運的3件綠雕作品等大型裝置藝術。

鄭市長還表示,日本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展現藝術作品與環境結合的成果,桃園「地景藝術節」亦充分展現埤塘水景及環境風光等桃園特色,透過居民參與讓環境意識覺醒,市府將「地景藝術節」打造成為桃園的品牌。

鄭市長表示,桃園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帶動「哈客風」,查踏霄裡的各個景點,讓民眾「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形塑桃園的品牌。

-------------------------------------------------

霄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霄裡是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社名,即今日之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和竹園兩里。在清代乾隆6年,便有漢人移居此地,與此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的通事頭目「知母六」共同開鑿霄裡大圳並匯集山腳多處湧泉水形成「霄裡池」,來灌溉此一帶的稻田,因為,當地的湧泉發達,一年四季水源充足,所以稻作甚豐,故有:「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裡米,斬不完的鷹哥竹」。
霄裡社為淡水社十二社之一,屬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域包括番仔寮臺地和龍潭臺地,大致是由桃園臺地的南端迆邐至龍潭臺地,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區域,亦即桃園臺地與中壢臺地之間的崖腳。貧瘠的紅黃土壤夾帶古河床沖積下之大量卵石,很難開闢為良田,境內河川又無灌溉之利,故此區曾被稱為北部最貧困的地方,開發較晚,直到清雍正年間還是荒煙蔓草。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霄裡社頻頻與漢人合作,在水利開發上相當突出。根據荷蘭時期的調查,1650年霄裡社戶口計有32戶、95人,而日治初期1910年所調查的「熟蕃戶口」,則有38戶,男100人、女34人,共134人。現今八德市霄裡、霄裡東南的大溪社角、番仔寮,西南至平鎮市的社仔、楊梅水尾、龍潭九座寮、銅鑼圈,是為霄裡社過去的活動範圍。其後裔一部分住在大溪社角、番仔寮,一部分住在龍潭十股寮,對於開發龍潭有相當的貢獻。[1]

人物
知母六(漢化名:蕭那英;為凱達格蘭族人)
龍潭十股寮的蕭家族譜的開基祖知母六,漢名為蕭那英,1738至1767年之間擔任霄裡社通事。1741年薛啟隆和知母六共鑿霄裡大圳,其水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灌溉番仔寮、三塊厝、南興莊、棋盤厝、八塊厝的山腳莊,共六莊田甲。水額十分勻攤,番佃六、漢佃四。內有陂塘大小四口。他又在1748年築靈潭陂。龍潭曾被稱為北部最貧困之地,開發較晚,為解決缺水問題,霄裡社頻頻與漢人合作,在水利開發上相當突出。[2]
袁琳
袁家在霄𥚃生有十個兒子,長子袁金水創立聯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興建順天護國宮,中壢順天理護國宮及袁姓宗親總會,熱心公益及宗親事務。
袁明瑛
官路缺袁家在霄裡有一祠堂為「德慶堂」,在祠堂由袁明瑛帶領一團客家八音,非常知名。

凱達格蘭族與漢人共同開鑿的霄裡池
客家文化與景點
霄裡池(官路缺)
玉元宮
霄裡國小
霄裡湧泉(10處浣衣空間)
客家宗祠
壘石文化

-----------------------------------

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
年度: 101年
作者: 何瑞玲
畢業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年月: 101.6
獎助金額(萬元): 5
鳳山崎是位於大眉庄(竹北)、紅毛港庄(新豐)、大湖口庄(湖口)、新埔庄(新埔)等四區交界的邊陲地帶、生產力偏低的邊緣地方社會。清代采訪冊如此形容鳳山崎:山上一帶帄原,
周廣三、四十里;地高而燥,率多荒園,庄內居民人口稀少,錯落結盧而居。可見到清代末期,鳳山崎的發展模糊,是一片乏人問津的荒埔之地。
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
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
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
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亯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卂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
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面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有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面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參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面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有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參與了神聖事務,那就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參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當代仍然具有意義。
關鍵字:鳳山崎、客家宗族、地方社會、地方公廟、都市化

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 -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 http://goo.gl/QmlQOi

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

--------------------------------------------

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 八德哈客采風趣

2016-09-04 19:20

 

風傳媒

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 八德哈客采風趣

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4日上午前往八德區霄裡玉元宮對面廣場,出席「2016桃園客家文化節-八德哈客采風趣」活動,鄭市長表示,桃園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帶動「哈客風」,透過舉行客家文化節,查踏霄裡的各個景點,讓民眾「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形塑桃園的品牌;桃園市議員蔡永芳、呂淑真、桃園市政府秘書長李憲明、副秘書長邱俊銘、客家局長蔣絜安、農業局長謝長勝、八德區長陳玉明均出席活動。

鄭市長說,霄裡是過去台灣桃園地區平埔族群的社名,另外還包括龜山的龜崙社、南崁的南崁社、蘆竹的坑子社等桃園四大社。早期該地有「漢番界址」,後來漢人來此,霄裡就是八德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

霄裡具有豐富文化歷史故事,包括曾為吳屋公廳的至德堂、客家傳統的石母娘娘廟、浣衣池、盧江堂、喻竹居、文馨堂、寶樹堂和仁德世家等客家聚落。霄裡的每個客家家族都充滿豐富歷史文化,鄰近的向天池還有「落羽松秘境」,遊客可到落羽松大道飽覽美景,藉由今日健走活動,讓民眾體會霄裡的人文美景。

鄭市長指出,「客家文化節」將走出南區,不分南北都會舉行,也會讓「閩南文化節」到南區舉辦,進行不同文化的交流,讓桃園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此外,市府將規劃成立「百工百業文創中心 」,將客家編織納入發展重點,讓客家文化成為桃園的亮點。

今(105)年的「地景藝術節」9月9日至9月25日止,在新屋及八德地區展出37件裝置作品。並配合舉行包括八德陂塘自然生態公園的6場陂塘音樂會、體驗八德的「行旅八塊厝」小旅行以及2場「戀戀八塊厝」的環境劇場。此外,也展出呂文忠的青蛙王子、陳宣誠的移動菜園以及來自台北世大運的3件綠雕作品等大型裝置藝術。

鄭市長還表示,日本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展現藝術作品與環境結合的成果,桃園「地景藝術節」亦充分展現埤塘水景及環境風光等桃園特色,透過居民參與讓環境意識覺醒,市府將「地景藝術節」打造成為桃園的品牌。

鄭市長表示,桃園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帶動「哈客風」,查踏霄裡的各個景點,讓民眾「認識客家、欣賞客家、體驗客家」,形塑桃園的品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