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血腥與仇視的「開山」戰爭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內外馬來大八社就撫後,今烏來地區在清末就沒有發生戰爭,為何尤幹還會與舊政府官民互相戰鬥?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參與三角湧或大嵙崁泰雅族的反抗行動。
文:許毓良
血腥與仇視的「開山」戰爭
德國歷史學者Albrecht Wirth曾評論清末台灣最後十年的歷史,他認為雖然原住民數起叛亂被壓服,但他們仍保持山區陣線,使得中國人(官民)無法突破。而且每次亂事都是數以百計的中國人突遭屠殺(獵首)開始,漢番雙方互相畏懼與嫌惡,彼此間的戰爭也極盡殘忍之能事。
講到戰爭,泰雅族擅用火槍的本事不能不提。對於泰雅族使用火槍的研究,首推日治台灣「蕃通」森丑之助(1877-1926),在他的大著《臺灣蕃族志》提到許多重點。首先槍枝流入番地是在乾隆末年,但僅是火繩槍而已,若是新式槍枝(後膛槍),大部分是在光緒時期。其次漢人攜帶火繩槍進入山區,生番因害怕槍枝的威力,幾乎不敢出手對抗。特別是隘藔的隘勇持有火繩槍,生番大多不敢靠近。其三,生番知道槍枝的厲害,也開始學習使用。他們可以透過與漢人交易取得槍枝,或是大膽偷襲隘藔、獵首隘丁搶奪槍枝。其四泰雅族擅於戰術而勇敢,在他們的武器中最寶貴是槍枝。清末從漢人輸入許多精品,使得每個泰雅族男人都擁有槍枝(照片4-13)。
照片4-13:日治時期的明信片,也是ガオガン社(卡澳灣)戰士,當中有一些人出現在照片2-31與4-11。中間站立者所持槍械已是後膛槍,腰間的皮帶塞滿子彈,左側站立者手持長矛,右側站立者手持弓箭,三位全部腰繫番刀,武裝強大。
森氏的研究都是寶貴的田野採集,惟獨第一點內容對照清代官方檔案有誤,但是它已成為日治研究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例如:二十世紀初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提到台灣蕃族使用火器,可以追溯至乾隆末年(十八世紀末)。1930年代鈴木質也認為直到乾隆末年(十八世紀末),生蕃(譯作稱山胞)才懂得使用槍械。之後對槍械視若生命,成為最貴重的傳家寶,僅在結婚當作聘禮或賠償損害時才會離手。事實上根據作者研究,熟番在雍正七年(1729)就有使用火槍的紀錄生番最遲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也有使用火槍的紀錄。
生番有了火槍後,簡直如虎添翼。清末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描述生番非常擅用火槍,而且可以使用躺平姿勢把火槍放在腳趾之間當作支點射擊。馬偕沒有說明是哪一族原住民,但從他在北台灣傳教的路徑,據信應該指的是泰雅族。1930年代擔任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助教宮本延人(1901-1987),也對泰雅族火槍多有描述,指稱使用槍枝多為舶來品,有英國製、義大利製、日本製村田式步槍。有趣的是不少槍枝準星與照尺都被磨掉,因為背著它們在草叢前進,常會被雜草勾到很不方便。特別是泰雅族戰士放槍,則是把槍夾在腰部,以腰射姿勢開火。由此可知,建省後防軍勇營所要對付的對象,在火器的使用上不會遜色多少。這使得戰爭爆發之初,劉銘傳樂觀認為可以用武力平定原住民反抗,很快就要蒙上一層陰影
再者清末史料所提生番獵首,所犯「命案」的生番不一定是距離案發現場最近的番社。光緒十二年(1886)劉銘傳在大嵙崁親征時,就提到今三峽紫微坑(竹崙里)有六人被獵首,即是竹家山生番所為(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塔卡散部落)。在今新店屈尺也有二人被獵首,即是加九岸生番所為(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爺亨部落)。1897年日本人調查時也稱三角湧大豹社泰雅族,未必選擇在當地獵首,反而翻過山頭遠至新店屈尺獵首。同樣的道理,若有某番社被官方招撫,該番社或許在一、二年之內,不會在社域中再度「蜂起反抗」。但是不敢保證,受到其他番社部落同盟的聯絡,他們可以跨出社域、翻過崇山峻嶺,協助未受撫的生番對抗清軍。這裏指的就是內外馬來大八社的案例。
根據光緒十一年十月(1885年11月)台灣巡撫劉銘傳奏報表示,該處生番八社男婦不過八百餘人,他命令記名總兵劉朝祜帶領親兵百人,會同在地紳士候選縣丞李秉鈞、訓導劉廷玉招撫馬來巴卡(マライバッケ),否則一定派兵攻剿。劉銘傳為彰顯誠意,先嚴辦在當地「虐番」的副將潘高陞。馬來聽聞大喜,親往屈尺求撫,並且要求所有八社番丁,皆薙髮歸化(照片4-14)。官府給予馬來的獎賞算是優厚,每月發給口糧銀六兩(當時淮軍正勇每月軍餉四兩二錢),但規定馬來必須親自到淡水縣署領取(該署舊址在今台北市武昌街一段14號)。同時劉銘傳也命令劉朝祜,督帶張李成土勇一營,趁此冬季開路通往馬來八社徐圖入山。因此圖一從屈尺出發,通往林望眼社的道路,也應該在那時開闢。
照片4-14:1903年泰雅族屈尺群男女合照,作者認為可能也是烏來社男女。此照片亦是由「蕃通」森丑之助(1877-1926)拍攝,其他資料書籍所看到大都是黑白照片,因此這張彩色照片相當珍貴。
馬來就撫後,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割台為止,都沒有再復叛。然而1897年5月大嵙崁撫墾署長宮之原藤八視察時的報告,提到他曾親自面見屈尺河(南勢溪)上游遷來社總頭目尤幹必恩(ユカンビ`-ン)。「遷來社」是清代任何史料從未提過的一個番社。可是根據所述,該社在「吶哮山中大瀑布」四公里處,由此可知應該就是吶哮社,也就是圖一的內枋山社(照片4-15)。據聞尤幹身體肥大,身高180餘公分。由於他曾與舊政府官民互相戰鬥,所以左手指甲遭彈丸擊中,迄今無法自由活動。
照片4-15: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信賢瀑布,分成上、下二段,從下段往上看,景觀臺剛好介於兩者之間,人也變得渺小,的確是「山中大瀑布」。只是1897年宮之原藤八指稱的遷來社,若是內枋山社,就是今天印象中的信賢部落,但它的位置不在今天信賢里。因為《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繪出的內枋山社靠近今福山里。從信賢瀑布到福山里李茂岸,直線距離差不多也是四、五公里。
內外馬來大八社就撫後,今烏來地區在清末就沒有發生戰爭,為何尤幹還會與舊政府官民互相戰鬥?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參與三角湧或大嵙崁泰雅族的反抗行動。台灣建省後,三角湧開山撫番戰爭總共有三次,每一次都是撫而復叛,而且多與今桃園市泰雅族聯合反抗官府。
小視窗:新店區廣興長福岩關於泰雅族獵人頭的傳說
今天的廣興里位於新店溪上游,百餘年前已逼近泰雅族的領域,故常遭泰雅族戰士出草馘首。當地民眾每天外出工作,必須至長福岩清水祖師面前指點吉凶。某一天有十二人要前往山中伐木燒炭,突然有一人起乩大喊,將有出草的行動。雖然眾皆議論紛紛,但這十二人還是執意前往,不料有十一人被獵首。又有一次泰雅族戰士襲擊廣興,直趨長福岩,正巧有數名孩童在廟前嬉戲,趕緊躲入廟內神桌底下。泰雅族人進入廟內搜查,只聞聲響卻遍尋不著。盛怒的泰雅族戰士砍了清水祖師神尊下顎一刀,又砍了神桌四、五刀準備離去,結果在廟門被聞訊趕來莊內壯丁堵截,遂被銃擊一死二傷倉皇逃離。泰雅族人後來告知莊民人等,他們常常計畫要偷襲廣興,但是只要山頂觀察動靜,就會看到廟旁都有黃袍兵將守衛,均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是作者六個月田野調查新店、烏來、三峽,針對昔日泰雅族出草收集最生動的幾則故事(照片4-16)。
照片4-16:廣興長福岩的正面與廟前廣場
第一次光緒十二年正月至二月(1886年2月至3月),巡撫劉銘傳命令記名總兵劉朝祜、滬尾水師守備張廣居,率領五營兵馬開赴大嵙崁相機援剿。二月三日(1886年3月8日)劉銘傳親往督戰,六日(3月10日)竹頭角社(桃園市復興區長興里卡拉部落)、猫裏翁社(新竹縣關西鎮)請降。隨後劉銘傳宣稱,從三角湧到鹽(鹹)菜甕(新竹縣關西鎮)、毗連大湖(苗栗縣大湖鎮)的生番一律招撫,而北京方面對於此次行動表示滿意,同年五月就給予有功官員敘賞。
有趣的是三角湧生番受撫是哪個番社?日治時期的文獻指出為大豹社、東眼社(圖一大埧社、梭落社)。由於這是官府勢力首次深入大豹溪流域,發覺此地距離竹加山社(復興區高義里塔卡散部落)五十餘里,竹加山社距離加九岸社又有五十餘里。新駐防於此的記名提督唐仁元(?-1886)得知該處「番社甚多」,且萬山壁立毫無路徑,遂決定先行開路(照片4-17)。唐仁元部從圖一外汙來(復興區義盛里)出發,途經內汙來,直達竹加山社,再延伸至簡拏鶴(復興區華陵里),最後抵達加九岸社。
照片4-17:東眼桶仔雞,東眼的地名真有禮失求諸野之感。本店位於東眼路上,直通桃119縣道,接上該道後往高處抵達東眼山,往低處去抵達佳志與志繼部落。整個方向就是劉銘傳在奏摺所提到,「番社甚多」的地方。
第二次光緒十三年五至九月(1887年6月至11月),根據同年五月都司鄭有勤的稟報,當時台灣內山發生疫癘,各番社被疫嚴重,於是生番紛紛出山獵首禳災(照片4-18)。經過訪查才知三角湧地區有大埧社、怡磨社(圖一怡母社)、敦樂社、插角社參與作亂。由於農曆五、六、七月正值酷暑,不利官軍調動入山,等到八月天氣轉涼,劉銘傳命令記名提督李定明,隨同幫辦台北撫番開墾事物大臣林維源剿辦。同年八月二十六日(1887年10月12日)李定明先攻褒懂社(?),再從紫微(薇)坑發兵,進逼大埧西側,抵達牛角坑(牛角尖/三峽區插角里)與泰雅族發生激戰。九月五日(10.20)大埧七社總頭目夭月舌請降,林維源與劉銘傳商議決定把他們遷下山來,原居地就由漢人入據開墾。不過作者認為此政策沒有被執行,因為數年後三峽泰雅族又參與更大規模的動亂。但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此役,官軍已經深入大豹溪上游,所以圖一繪製從紫薇坑出發,修築的道路途經大埧,通至枋山應該也是在事件結束後修築。
照片4-18: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二樓展示廳仿真首棚與骷髏頭,由於以前泰雅族有獵首的習俗,深怕參訪遊客誤以為還有「吃人肉」習俗,所以旁邊的解說牌特別寫明「我們不是食人族」
至於圖一所繪林望眼通至杉胡,再通至汙來廣二社的道路是何時開闢?光緒十五年二月(1889年6月)劉銘傳的奏報提供出線索,他聲稱自大壩(埧)社剿辦後,旋令防軍開山扼隘。然而當地山區仍有樹木繞社(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色霧鬧部落)、食納社(?)頑梗屢出劫殺。光緒十四年(1888)劉氏命令宜蘭防軍扼紮林望眼社(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以為聲援。這一次的軍事行動以營官劉朝帶攻入食納社收場,作者推測可能在戰事結束後,駐防在林望眼的這支防軍立即開路,接上從外汙來、內汙來逶迤過來的道路。
第三次光緒十七年三月至光緒十八年三月(1891.4-1892.4),這場戰爭歷時一年,現今稱為「光緒朝大嵙崁戰爭」,是台灣原住民歷史上第二次歷時最久的戰爭。同年四月台灣巡撫劉銘傳去職,布政使沈應奎護理印務數月,十月由邵友濂繼任巡撫。沈氏護理期間,大嵙崁、新店雙溪口、三角湧泰雅族出現「番情騷動」(照片4-19)。原來馬速社(馬學社/新竹縣關西鎮)大舉出山獵首,總共割取20餘名隘勇首級。隘勇統領高楚桁彈壓失敗,槍械彈藥多被奪取,遂貼出佈告凡殺馬速社番者給予重賞。不料漢人貪利,不問番人類別,不問番人良否,只要是番人就遭到殺害,再偽裝成馬速番首級領賞。此舉引發各番社大嘩,彼此互結同盟反抗,局勢遂不可收拾
照片4-19:1903年2月「蕃通」森丑之助(1877-1926)拍攝的烏來社住屋
沈應奎原本嚴飭統帶隘勇各營總兵陳羅,督率駐防弁勇彈壓各社,但師老無功遂被撤換。同年九月三角湧泰雅族出草殺人案件越來越多,沈應奎商請撫墾大臣林維源親自前往大嵙崁督辦。然而九、十月的戰鬥,官軍接仗後大敗死傷慘重。於是後援部隊企圖從大壩(埧)深入,先降伏膛眼社(東眼社、梭落社),從圖一來看就是走紫薇坑到大埧的道路。此時棟軍統領林朝棟率部支援,局勢稍微緩和。孰料十一月大埧社復叛,從大埧到枕頭山(新北市三峽區插角里至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盡是戰火。林朝棟無法及時趕到平亂,先由滬尾游擊楊春海應戰,可是楊氏在外加輝(復興區奎輝里)作戰身亡,官軍氣勢大衰。此後戰事呈現拉鋸戰狀態,而領導泰雅族的頭目牙畏阿甕也戰歿,各番社困頓決定出降才結束戰事。
小視窗:邵友濂
卲友濂,字筱春,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人。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卒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末台灣洋務運動最後一名推手。光緒八年(1882)任江蘇松太道後,適逢清法戰爭,負責籌辦台防款項,並參與對法談判。清法戰爭後陞任河南按察使,光緒十三年(1887)擢陞台灣布政使,光緒十七年(1891)接替劉銘傳成為第二任台灣巡撫。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認為邵友濂就任巡撫後,「盡廢」劉銘傳辦理的新政,好像台灣洋務的推動,一時之間斷送在他的手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劉銘傳任內興辦項目過多,等到邵友濂接任時,省庫早已虧空四十七萬餘兩。所以在這個劣勢下,邵友濂不得不選擇重點項目來推動,例如:鐵路鋪設、台北機器局的擴建、基隆煤礦再次開採。其中以台北機器局的興辦最重要。光緒二十一年(1895)美國記者禮密臣(J. W. Davidson)的一則觀察,則是割台前台北機器局最後的評論。他說該局員工增至800人,有著全新的設備,有四年製造槍械的經驗,若要應付持久戰也能提供充足的武器。並且擁有月產300枚8英吋、10英吋、12英吋硬鐵彈,600枚6英吋、7英吋硬鐵彈,1,000枚野砲砲彈,以及50萬發步槍彈的能力。結論是比起大陸各省軍隊,台灣軍隊的裝備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邵友濂擔任巡撫期間,奏准的二項行政區的調整,對日後歷史發展影響極大。一是為開發大嵙崁(桃園市大溪區),光緒二十年再提出設立南雅廳的建議。此議朝廷雖已准行,但隔年適逢乙未割台,清末南雅聽衙門終究沒有建立。不過開發台灣北部山區森林資源的計劃,卻被日後的總督府所繼承。今桃園大溪與復興區,以及新北烏來區,皆是日治初期理蕃政策中最早執行的地區。二是光緒二十年(1894在卲友濂的奏請下,朝廷准許把台灣省省會從台灣府(台中市)遷移至台北府。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也理所當然被置於台北,甚至於到了戰後,不管是省政府,或是國府遷台後的「首都」,也都設立於台北。這使得台灣行政重心北移的態勢確立,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欽差行臺,此為清末臺灣巡撫邵友濂興建的衙門。原建築座落於今臺北市中山堂位置,日治時期拆遷欽差行臺至植物園,舊址才興建臺北公會堂(今天的中山堂),此行臺為臺灣僅存清代衙門建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許毓良
本書透過130年前清朝光緒《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以及實際田野調查和歷史文獻考證,重建十九世紀新北山區「開山撫番」中的泰雅族舊社與地名演變。
近300張地圖和照片彰顯新北山區今昔對比,重現清末至今新北山區的發展史。
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是台灣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當今研究偏重二十世紀之後的發展,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受限於史料,現已公開的史料絕大部分是日治時期的調查資料,而清代官方對於台灣原住民的認識,特別是高山原住民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地圖──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解答了作者對於這個問題的困惑。該圖是清廷統治台灣二百餘年時(1684-1895)所繪製的第一張全島高山原住民聚落與道路分佈圖。繼2013年作者以該圖研究今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並發表成果之後,本書的焦點轉移到新北市新店、烏來、三峽區,內容有兩個重點:其一,考證並尋找烏來「內外馬來大八社」、三峽「大埧(豹)七社」與其他四社,以及五條清軍修築的越嶺道路。其二,針對前述田野調查所記錄的手記。
上述議題源自清末(1875-1895)重要的治台政策──開山撫番。這原是台灣原住民史上重要的篇章,之前學界的研究成果累積有限,因此本書從最基本建構歷史舞台開始,深入討論清末北台灣泰雅族的歷史。
本書特色
「以研究軍事史見長的作者,帶著圖走入田野現場,用專業眼光定位泰雅族群所處山河位置,並以照片彰顯今昔對比,側寫泰雅族群曾生息、遷徙的廣闊場域。」
透過《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重建十九世紀的新北山區的「開山撫番」中的泰雅族舊社與地名樣貌,採取了歷史文獻考證,並透過地圖比對與實際田野調查的方式來進行,試圖重建出數條當年開山撫番的軍事道路與泰雅舊社位置。
《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血腥與仇視的「開山」戰爭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T48x8c

12675q9pvjdynpwwhg9gt0r9nro1pa2020-01-08_141434d2jpxjrs2n5edkwfu27xlurm0d18i22020-01-08_1416052020-01-08_1415492020-01-08_1415332020-01-08_1415272020-01-08_141506


台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

++P_20160419_151329  

台灣地輿全圖 : 台灣地輿全圖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http://goo.gl/ZCU3ur

----------------------------------------

乾隆御覽《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

乾隆御覽《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
文、圖/孫果清
清代中期,為鞏固疆域,捍衛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一些水平較高的地圖被編繪出來。台灣地圖在其中尤為引人注目。雍正年間《台灣地理全圖》傳世以後,乾隆朝台灣地圖的繪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出現了多種台灣地圖長卷。如現存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台灣地圖》,台灣中央圖書館珍藏的《台灣地圖》、《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私人收藏的《台灣田園、番社分界圖》,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2003年春拍210號拍品《台灣府地輿全圖》等,均是難得一見的地圖珍品。
在2004年6月27日北京翰海春季拍賣會上,第58號拍品——乾隆御覽《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在世人面前震撼亮相,使人們大開眼界。
《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長卷一巨幅,絹底彩繪,縱橫40×885厘米,是我國現存的清乾隆年間彩色繪本台灣輿圖之一。該圖遵循陸在上、海在下的原則,故地圖方位為:上東下西、左北右南。製圖人採用了地圖地形地物形像畫法與山水寫意相結合的繪圖方法,繪圖範圍右起台灣島南端的沙碼磯頭,左達台灣島最北部的雞籠山。“全圖”簡略反映了台灣島(即台灣府)的山川河流、地形地物和居民地,包括台灣府所屬的台灣縣、風山縣、彰化縣、諸羅縣(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改為嘉義縣)、澎湖列島和最早興起的港口以及山區少數民族番社住地。
展圖可見,所畫台灣島是南、西、北三面環海,東面為崇山峻嶺,呈背東面西走勢,山脈源自福建鼓山,自五虎門蜿蜒入海,從南向北綿延起伏,北至台灣雞籠山,縱貫千餘里。山間畫有一道城牆自諸羅城北始,依山勢向北延伸至彰化城北止,這是製圖人對當時禁止漢人越界開墾的“漢番界線”誇張的繪法。山之西為內陸開闊地帶,是百姓人等生活的主要區域。鳳山縣城、紅毛城、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城、雞籠城等重要城區衙署以及名勝古蹟、植被、居民地、島嶼、船隻皆用形象繪法表示。沿西海岸線劃出主要河、湖流向及其入海處,沿岸附近大小島嶼五十餘處亦略繪示意。打狗港、笨港、南嶔、淡水、雞籠等主要港口均有標註。圖中有紅、黃二種顏色小長方形圖簽232條,分別註明各縣衙署、兵營、社里、河流、壇廟、港口等名稱,以此表示各自的地理位置。另有四條稍大長方形圖簽,其中三條分別註釋沙馬磯頭山、哈仔雞內山和雞籠山的相關傳說,並指出當時呂宋、日本等外洋船隻往來時,皆以沙馬磯頭山、雞籠山為航標指南。
本圖卷前(即右端)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巡台御史白瀛《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識語,述台灣、諸羅、彰化三縣之四至里程,及阿里、淡水、德化、中港諸社土族居住之地。圖內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學鏡千古”、“自強不息”、“有孚惠也”、“所寶惟賢”,另有收藏者“鄉山草堂”等章。本圖外包織金錦緞,上書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經福建總衙轉京師”、“貢進台灣府地輿全圖壹卷”等字樣。
據推測,此圖繪製時間當在乾隆十三年九月之前,經白瀛題識或請他人代筆後,轉交福建總衙呈進朝廷。該圖進宮後,不知何時又散佚民間,為鄉山草堂主人所得,輾轉二百餘年保存完好,實屬不易
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色彩厚重,宛如巨幅山水畫作,且繪製較為準確,信息豐富,對研究台灣地圖繪製、歷史地理、民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乾隆御覽《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

 

隆御覽《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

“美麗中國”第二屆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和少兒手繪地圖大賽(陝西賽區)官方網站-陝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 - http://goo.gl/wxKgjE

-------------------------------

巡台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覽手繪台灣全島地圖
1748年作巡台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覽手繪台灣全島地圖 

估價: RMB 3,000,000-4,000,000(元)
成交價: RMB 3,360,000 (元)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40×964cm
乾隆御覽之《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
楊玉良?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一卷
圖幅縱40厘米,橫964厘米。
清初綾本色繪,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巡台灣御史白瀛進呈本。
此圖為一巨幅長卷,用中國畫傳統技法描繪而成。不划疆界,不註四至和里程,實為台灣府地輿略圖。所畫島之南、西、北三面環海,東面為崇山峻嶺,呈背東面西走勢,山脈源自福建鼓山,自五虎門蜿蜒入海,東至台灣雞籠山起脈,自北向南綿延起伏,縱貫千餘里,至南沙馬崎山止。山間畫有一道城牆自諸羅城北始,依山勢向北延伸至彰化城北止。山之西向為內陸開闊地帶,是百姓人等生活的主要之區。鳳山縣城、紅毛城、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城、雞籠城等重要城區衙署皆繪簡圖示意。沿西海岸線劃出主要河、湖流向及其入海處,沿岸附近大小島嶼五十餘處亦繪圖示意。一些主要港口如打狗港、笨港、南嶔、淡水、雞籠等均有標註。途中繪紅、黃二色小長方圖簽170餘條,分別註明各縣衙署、兵營、社里、河流、壇廟、港口的名稱,以此表示各自的地理位置。另有四條稍大長方圖簽,分別註釋沙馬磯頭山、鳳山、哈仔雞 ​​內山和雞籠山的相關傳說、四至里程,並提出沙馬磯頭山和雞籠山為當時呂宋、日本等洋船往來的航標指南。
該圖卷前有乾隆十三年九月巡台御史白瀛題進貢《大清台灣府地輿全圖》識語,略謂台灣、諸羅、彰化三縣的四至里程數,阿里、淡水、德化、中港諸社均為土著各族居住之地。卷末有記,贊言台灣是“國之一地,遍生寶物”,“雖海畔仙山猶然中土之氣”, “當永誌不忘”。但此記未署名,據其草書筆法與“白瀛記” ​​三字草書對照,似為白瀛所為。
據史書記,白瀛,字寰九,號素庵,山西興縣人。乾隆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十年改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十一年十一月授命巡視台灣事務,十二年六月白瀛曾疏奏台灣各縣吏胥滋生弊病情形以及百姓人眾各派黨羽爭斗等事,十三年九月復奏台灣秋旱急需賑恤事,遂命其再留任於台二年。而白瀛所進《台灣府地輿全圖》正在此事。後以其辦事勤勉,命留福建以道府題補。乾隆三十六年因平定大小金川戰事,命其隨軍辦理糧餉事務長達六年。因其辦理軍需成績卓著,特賞戴花翎,並提升為布政史。乾隆四十四年升刑部侍郎。同年十二月卒。
此圖內鈐有“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一,乾隆閒章“學鏡千古”、“自強不息”、“有孚惠也”、“所寶惟賢”四印。另有收藏者書“十七□鄉山草堂主人藏”十字,並鈐“鄉山草堂”等章。
該圖還保留原有裝楨,織金錦緞包袱,上書“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經福建總衙轉京師”、“貢進台灣府地輿全圖壹卷”等字樣。
綜上所述可知此圖繪製時間當在乾隆十三年九月以前完成,經白瀛題識後轉交福建總衙呈進清宮,說明該圖確係達內收藏之物,後又散佚出宮,為鄉山草堂主人所得,輾轉二百餘年仍完好,實屬不易。
此圖繪製筆墨粗勁,色彩厚重,重山峻嶺間點染茂密叢林,宛如巨幅青綠山水畫。雖屬略圖,卻特色鮮明,品 ​​相好,繪製年代較早,以其版本繪製形式特徵和內容、品相而言,當屬傳世孤本,且稱之為珍、善罕見之物也不為過。尤其曾跨海穿山,被進呈於乾隆大帝的御書案上,更富傳奇色彩,對研究台灣史地、交通、民族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貴文物。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7年秋拍拍品

-----------------------------------

------------------------

為什麼釣魚台是日本的 - 你好台灣社區 - http://goo.gl/UuXyZ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