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灣生回家》《阿罩霧風雲》/田中實加/本人來台灣最愛的美食排行榜,第1名是小籠包,第2名是滷肉飯,第3名是芒果雪花冰。第4名到第6名分別是牛肉麵、豆花、擔仔麵、蚵仔煎、臭豆腐、蚵仔麵線及炒青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CWEQlg
本土版《灣生回家》/一九四六 被遺忘的台籍青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hYuq2

國藝會線上誌 - http://goo.gl/XMne8G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紀錄片要如何描繪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郭亮吟導演是專家,從《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開始,追查日本飛機殘骸的線索,到被徵召到日本造飛機的台灣少年,拍了《綠的海平線》,又在其中探訪到台灣在徵兵制度前唯一一次的募兵,拍了 《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透過這些當事人的說法,相片與歷史影像的鋪陳,生動靈活地建構起那逝去年代的巨大荒謬與悲情,讓觀者無不動容。


青年畫家立石於展覽會場(立石壽美女士提供)

但這次郭亮吟導演要挑戰的,是年代更久遠以前,而且政權轉移、國府遷台後,因仇日與國族主義而被刻意忽略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已於1980年過世,少了當事人的描繪,要如何以影像還原大眾陌生的立石鐵臣,以及他在台灣畫壇的重要性與歷史貢獻呢?

不同於石川欽一郎(1871~1945)、鹽月桃甫(1886~1954)等日治時代在台灣發展的日籍前輩畫家,西元1905年(明治38年)3月11日生於臺北城內區東門街的立石鐵臣,被冠上了灣生畫家,「灣生」指的是日治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

紀錄片透過歷史影像與當時的報紙,還原出歷史背景,描繪立石鐵臣出生時的政治氛圍。透過立石鐵臣的妻子訪談來描繪他的成長過程,一張張的老照片,從他父親擔任台灣總督府財物局事務官,到1913年8歲時返回東京全家福的合照。父親過世後,他進入川端畫學校學習日本「円山派」傳統繪畫,以寫實技法描繪植物昆蟲動物的細節,之後拜在岸田劉生門下學習西洋油畫,與畫家梅原龍三郎學習寫生,透過他長子的訪談,梅原建議他到台灣寫生,立石鐵臣於1933年重返台灣,在鹽月桃甫的邀請下,作品「大稻埕」參加第八屆台展獲得台日賞的肯定。同時受台灣畫家楊三郎與顏水龍邀請參與創設「台陽美術協會」,為該會唯一日籍畫家。

紀錄片也透過他的作品細細鋪陳著畫家畫風的師承轉變,透過妻子與兩位也是畫家的兒子口述,帶出他的創作人生軌跡,左手刻版畫,右手寫字與畫畫,展開他創作與求職的生涯,而這些將成為他日後對台灣產生貢獻的因子,導演細心地一一勾勒佈局。1941年7月與西川滿、池田敏雄、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人創辦《民俗臺灣》雜誌,自創刊號起連載〈臺灣民俗圖繪〉,負責封面設計與插圖,1948年10月於戰後首屆「臺灣省博覽會」繪製《臺灣先史時代人生活復原圖》,成為日治五十年民間藝術斷裂的修補者,台灣民俗學、人類學的研究,也因立石鐵臣的考究記載得以保存、傳承給新一代的台灣學者。

透過台大藝術史教授顏娟英的訪談,讓我們瞭解他在台灣歷史的定位,以及在文化保存上的貢獻,透過他在雜誌上的藝評、文物採集訪問,以及刻製的台灣民俗的版畫、插圖,對於建築、風景、風俗、物品、工藝、原住民文化的關照,讓我們對先民的生活有了圖像鮮明的想像。

戰後「留用日人」時期,立石鐵臣短暫任教於台大歷史系,同時幫台灣作家吳濁流、呂訴上等作家的書製作封面。紀錄片也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補齊了畫家戰後返回日本後的創作與生活風貌,一邊在學校教細密畫,一邊接出版社的工作,從兒童會本與昆蟲圖鑑,都可看建立石鐵臣的蹤影,畫風不同技法多變,以大量的相片、插畫與油畫創作,來呈現他返日後的人生。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於1996年辦了他的大型展覽,同時編輯出版《台灣畫冊》,雄獅美術於2004年發行的《灣生.風土.立石鐵臣》,首次將日籍畫家納入台灣美術家的傳記叢書之中。紀錄片團隊以八年的時間蒐集整理這些影像,追蹤立石鐵臣的作品下落,幾乎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日文的訪談,更增添後製剪接翻譯上的困難度,導演透過嚴謹的調查製作,與台日間的耆老訪問,將畫家的生平立體化,影像化,讓這些珍貴的平面資料轉換成影視媒體,得以保存與傳播。

1980.4.9 一生摯愛臺灣的畫家 立石鐵臣逝世紀念日

2016 年 04 月 09 日 01:16:54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twmemory_009472

今天(4/9) 是一生摯愛臺灣的畫家 立石鐵臣 逝世紀念日。

筆者在很多年前,陸續在一些日本時代雜誌中,發現超生動描繪臺灣民俗風情的各種插畫。不需要什麼文字說明,都能感覺到繪者對臺灣的感情,令人感動。後來才知道這位畫家,叫做立石鐵臣。

立石鐵臣1905年出生在日治下的臺北,7歲之後遠赴日本本土讀書,開始學習繪畫,直到28歲才陸陸續續回到臺灣,34歲正式在臺定居。立石鐵臣多次入選各式展覽會,獲得美術大獎肯定,與陳澄波、李石樵、廖繼春、顏水龍..等人創立「臺陽美術協會」,並加入西川滿創辦之版畫創作會。1939年起,立石鐵臣為探索發揚臺灣民俗文化的雜誌《民俗臺灣》繪製封面、插畫,二戰結束後成為留用日人在臺大教書,曾以「石鐵臣」為名發表文章,直到1948年底終於面臨遭國民政府遣送回日本的命運。

熱愛臺灣民俗文化的畫家立石鐵臣,在描繪從基隆港搭船引揚回日本情境的畫作中,朋友們在岸邊搖旗子送別,唱著「蛍の光」(驪歌),並在畫作首尾寫下了三次「吾愛臺灣」,表達了他對臺灣的思念。

無關族群、血統、或是從哪裡來,認同臺灣的人,就是臺灣人。
4月9日,畫家立石鐵臣 逝世紀念日

延伸閱讀:
二戰後在臺日人被強制遣返的時空背景
http://www.twmemory.org/?p=8487

--------------------------

立石鐵臣(1905~1980),畫家,西元1905年(明治38年)3月11日生於臺北城內區東門街,是所謂的「灣生」(指日治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父親立石義雄時任臺灣總督府財務局事務官,後任臺灣瓦斯株式會社董事。1911年4月,立石鐵臣進入臺北市第二小學校(旭小學校)就讀;1913年,隨父親調職而舉家返回日本,轉學至東京的日野小學校。1917年4月,入明治學院中學部。1921年進入川端畫學校,追隨円山四條派的老師學習日本畫,該派的繪畫技法乃是以寫生和粉本臨摹為基礎。1926年,受岸田劉生影響而開啟對後期印象派的興趣,踏上學習油畫的道路。1929年因為岸田病逝而轉向梅原龍三郎學畫。從十六歲習畫以來,立石鐵臣在十餘年間多次入選國畫會展、槐樹社展等展覽,傑出的作品包括「樹間」、「春小景」、「五月風景」、「海邊」、「郊外」等以風景為主題的油畫。

1933年,二十八歲的立石鐵臣來臺寫生、舉行畫展,停留三個月即返回日本,並以在臺創作的「萬華」、「多雲日子的河岸」、「山丘小鎮淡水」、「植物園之春」等作品入選日本國畫會展,受推薦為該會會員。1934年7月至1936年3月,立石鐵臣再次旅居臺灣。期間曾受顏水龍之邀,於1934年9月加入「臺陽美術協會」的創會陣容,後來在1935年7月退出該會。1935年,立石鐵臣與西川滿等人成立「版畫創作會」,蒐集、創作與臺灣鄉土民俗有關的版畫作品,並發表同人雜誌《媽祖》。1936年,立石鐵臣負責《媽祖》第二卷第二期封面版畫,這是他最早的書籍裝禎作品;1937年,為西川滿的《亞片》設計封面。在油畫創作方面,除了持續參加國畫會展之外,立石鐵臣也參加臺展、臺陽會展,此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大稻埕」、「竹筏風景」、「赤光」、「原野與甘蔗田」等。1936年3月在臺舉行「告別洋畫個展」後,立石鐵臣返回東京,住在藝評家福島繁太郎家中,為福島管理歐洲近代畫作收藏品。立石鐵臣回到日本後依然創作不輟,有「海邊之家」、「七里之濱」、「半月橋」、「來青閣」、「迴廊」、「日輪」、「黃昏」、「遠眺海岸」等作品。

1939年10月底,立石鐵臣獲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部長素木得一教授的聘請,赴臺從事繪製昆蟲標本的工作。描繪標本細密畫之餘,立石鐵臣仍致力於油畫、版畫的創作,並撰寫美術評論,此時期的重要油畫作品包括:「濱風」、「砂丘」、「堊」、「夕雲」、「林投」、「壁‧道‧雲」。1940年,立石鐵臣為黃鳳姿的《七娘媽生》和《七爺八爺》、西川滿的《梨花夫人》和《華麗島頌歌》、中山省三郎的《羊城新鈔》設計封面並負責書籍裝禎;1941年則設計了西川滿《採蓮花歌》的封面,也陸續為《民俗臺灣》繪製封面及插畫、更在該刊開闢圖文並茂的「臺灣民俗圖繪」專欄,同時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文藝臺灣》等報刊發表美術評論、隨筆或插畫、封面畫等等。1941年,與臺北帝大教授工藤好美的妹妹工藤壽美結婚。1942年4月辭去臺北帝大的工作,轉而擔任東都書籍公司的編輯,負責《民俗臺灣》雜誌的編務,並陸續為西川滿《赤崁記》、西川滿和池田敏雄合編的《華麗島民話集》、池田敏雄等人合著的《臺灣文學集》、黃鳳姿《臺灣的少女》、楊雲萍的詩集《山河》等書籍設計封面裝禎。1943年8至9月應總督府文教局的指示,與金關丈夫共同進行環島一周的民藝調查,9月發表〈生活工藝品的反省〉。1944年7月池田敏雄入伍,金關丈夫、立石鐵臣接掌《民俗臺灣》編務,立石鐵臣還為池田敏雄《臺灣的家庭生活》一書校對文稿、撰寫後記、提供圖繪;同年8月,立石鐵臣應徵召入伍,隨軍隊駐紮於花蓮港,這段從軍經驗後來也成為《臺灣畫冊》的題材之一。1945年戰爭結束後,立石鐵臣以日僑的身分被中華民國政府留用,擔任東都書籍編輯、臺北師範學校美術教師。1946年辭去師範學校教職,轉任省立編譯館技佐。1947年5月,轉任臺大史學系南洋史學研究室講師,並管理史地圖錄室。1948年9月,立石鐵臣的〈臺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連載於《公論報》;10月,為臺灣省博覽會繪製「臺灣先史時代人生活復原圖」;12月返回日本。四○年代初期,立石鐵臣的工作重心集中於支應學術研究所需的標本細密畫,油畫作品僅有「蓮池日輪」及「正午雲」;這段時期的立石鐵臣大力投入民俗藝術、書籍裝禎方面的創作,先後爲《民俗臺灣》製作三十七幅封面、四十五幅「臺灣民俗圖繪」專欄的版畫作品、以及兩百多幅小插畫,作品質精量豐,是該刊美術編輯上的靈魂人物。

返回日本以後的立石鐵臣除了持續油畫創作之外,也將細密畫的技巧糅合於油畫當中,呈現超現實主義的風格。1949年起至1979年,立石鐵臣幾乎年年參加國畫會展。1950年9月,立石鐵臣與國畫會同人香月泰男、福井敬一、須田剋太等組成「型生派美術家協會」。1962年,爲紀念有知遇之恩的藝評家福島繁太郎,以「臺灣民俗圖繪」為底本的《臺灣畫冊》付梓。1965年,舉辦「素描著彩,追憶之島」個展,展出以臺灣風物為主題的素描、淡彩作品。1969年,擔任美學校細密畫工房講師。1978年,出版與次子立石雅夫合著的《細密畫描法》(美術出版社)。1980年4月9日,因肺腺癌病逝,享壽七十五歲。

生平年表
西元紀年 生平紀要
1905.03.11 生於臺北城內區東門街,是所謂的「灣生」
1911.04 進入臺北市第二小學校(旭小學校)
1913 隨父親調職而舉家返回日本,轉學至東京日野小學校
1917.04 進入明治學院中學部
1921 進入川端畫學校,追隨円山四條派的老師學習日本畫
1926 受岸田劉生影響而開啟對後期印象派的興趣,開始學習油畫
1929 轉向梅原龍三郎學畫
1933 來臺寫生、舉行畫展,停留三個月
1934.07 再度旅居臺灣
1934.09 加入「臺陽美術協會」,是創會會員之一
1935 與西川滿等人成立「版畫創作會」,發表同人雜誌《媽祖》
1936.03 在臺舉行「告別洋畫個展」後,返回東京為藝術評論家福島繁太郎管理歐洲近代畫作收藏品
1937 為西川滿的詩集《亞片》設計封面
1939.10 應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之聘,赴臺從事繪製昆蟲標本的工作
1940 為黃鳳姿的《七娘媽生》和《七爺八爺》、西川滿的《梨花夫人》和《華麗島頌歌》、中山省三郎的《羊城新鈔》設計封面並負責書籍裝禎
1941 設計西川滿《採蓮花歌》的封面陸續為《民俗臺灣》繪製封面及插畫、更在該刊開闢圖文並茂的「臺灣民俗圖繪」專欄,主掌該刊的美術設計在《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時報》 、 《文藝臺灣》等報刊發表美術評論、隨筆或插畫、封面畫等 與臺北帝大教授工藤好美的妹妹工藤壽美結婚
1942.04 擔任東都書籍公司的編輯,負責《民俗臺灣》雜誌的編務 為西川滿《赤崁記》、西川滿和池田敏雄合編的《華麗島民話集》、池田敏雄等人合著的《臺灣文學集》 、黃鳳姿《臺灣的少女》 、楊雲萍的詩集《山河》等書籍設計封面裝禎
1943.08~09 與金關丈夫共同進行環島一周的民藝調查
1944.07 由於池田敏雄入伍,金關丈夫、立石鐵臣接掌《民俗臺灣》編務
1944.08 應徵召入伍
1945 戰後留用為東都書籍編輯、臺北師範學校美術教師
1946 轉任省立編譯館技佐
1947.05 轉任臺大史學系南洋史學研究室講師
1948.12 返回日本
1950.09 立石鐵臣與國畫會同人香月泰男、福井敬一、須田剋太等組成「型生派美術家協會」
1962 以「臺灣民俗圖繪」為底本的《臺灣畫冊》付梓
1965 舉辦「素描著彩,追憶之島」個展,展出以臺灣風物為主題的素描、淡彩作品
1969 擔任美學校細密畫工房講師
1978 與次子立石雅夫合著的《細密畫描法》由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0.04.09 因肺腺癌病逝,享壽七十五歲
參考資料:

向陽編著,立石鐵臣圖,《巧筆刻繪生活情:台灣民俗圖繪》,臺北:臺原出版,1994.01。
曾一珊,〈從《民俗臺灣》看1941~1945年間立石鐵臣的版畫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1995.02。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06。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獅圖書,2004.06。
陳艷紅,〈『民俗臺灣』‧『台灣畫冊』と立石鐵臣〉,《『民俗臺灣』と日本人》(臺北:致良,2006.04),頁 295~317。

--------------------

 
遣送日俘日僑歸國 1946 台影新聞片

民國34年,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在台灣的日僑和日俘分批遣送回日本,臨行之前,他們把一些帶不走的東西在街頭出售,或者以物易物。他們還選購了一些喜愛的東西帶回日本,大街小巷,擠滿了人群,這是戰後難得一見的熱鬧景象。日本僑民和日俘帶著行李,離開住所,準備回國。火車站擠滿了離鄉背景的日本人,隆隆的車聲,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潮。基隆碼頭,人潮洶湧,他們將在這裡搭船返回日本。清朝末葉,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蔣中正總統寬大為懷,以德報怨,讓日本人深深感動。船聲揚起,載走了日本異鄉客,台灣人民重振旗鼓,迎向光明遠景。

記錄的歷史片段貼上了 2015年10月23日

1945年日本投降后遣送在台日僑日俘歸國—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http://goo.gl/oTX53w

立石鐵臣的引揚之路 - 愛哭の黑熊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7NpgBi

立石鐵臣的引揚之路 - 愛哭の黑熊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7NpgBi

此圖出自「灣生‧風土‧立石鐵臣」一書(雄獅美術出版,2004)

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場景在基隆港的「引揚」畫作,感傷莫名,所以特地與各位鄉親分享那一段殘缺且空白的台灣經驗。

首先先來看一段實際的影片,在來與上圖對照,來印證當時場景,這在陳凱邵先生文章「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也有提到。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1945)。[遣送日僑日俘歸國]。《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立石鐵臣(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先生,因父親來台,是灣生的畫家,台陽畫會創會初期唯一的灣生日本人。

皇民化最盛期,他與金關丈夫投入《民俗台灣》美編,表面上以「皇民化」為工作口號,滿口「南進大東亞共榮」,事實上他們是在偷偷地記錄保存台灣的本土民俗文化!

大東亞戰爭末期,立石鐵臣先生被應召入伍。戰後,他被留用,在台北師範學校任教,還為1948年「台灣省博覽會」畫過一張很大的油畫「台灣先史時代人生活復原圖」,這應該是跟他老朋友金關丈夫教授、國分直一教授合作的。

1948年12月,立石鐵臣終於踏上引揚之路,他從基隆港出海。1962年,立石先生在日本家中,按奈不住對台灣的思念,畫下了他引揚的那一刻,畫末題上了「吾愛台灣、吾愛台灣」二次:

註:譯文(作者邱函妮譯)如下:

吾愛台灣
昭和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我離開了台灣。除了少數的留用日人,幾乎都搭上最後的引揚船。這是有如海盜船一般,二片船帆形式之日本訓練船,基隆碼頭擠滿了來送行的台灣人。當船開動時,從碼頭上傳來日語『螢之光』的大合唱聲。日語當時禁止公然使用,然而大家以不在乎的表情,由衷地歌唱著。兩艘汽艇追隨著我們,當離開碼頭相當遠的時候,他們取出日章旗揮動著。這大概是對日本人的珍惜之情和對大陸渡台的同族之反抗表現吧!

吾愛台灣
吾愛台灣

一九六二年春
立石鐵臣


...「灣生」的立石鐵臣1905年生於台北,八歲時隨父母返日。二十八歲抗拒不了童時記憶的召喚,又回到台灣,然後從此回回返返,總共在台灣待了近二十年。1948年那趟最後的返程之後,便沒有再踏上台灣的土地,直到七十五歲逝於東京。兒子立石雅夫形容父親在日本、台灣兩地情感的拉鋸,有時竟苦鬱而難以自拔:「如同初戀的情思令人難忘而戀慕之情益增追憶的台灣島,每次描繪她時,青春就復甦而回到心之故鄉」...

沒想到基隆港口的鄉親,居然高唱日文的「螢之光」送別。「螢之光」(蛍の光,Hotaru no hikari)就是日文版的Auld lang syne。是我們小時候唱的「驪歌」,畢業典禮在唱的。歌詞是「驪歌初動,驪情轆轆…」還記得吧?

所以小時候有一些事,好像都有連帶關係,這關係早就從日治時代開始,所以前年看「海角七號」時才會感動莫名...

愈了解過去,感動愈多,也逐漸把以前消失的記憶補回來,感謝老天

感恩

參考資料: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

1948年《台灣公論報》立石鐵臣篇章 @ 北投虹燁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vztHZ4

台灣民俗圖繪的功臣《立石鐵臣》‧華麗的塔羅紙牌 @ 神之眼部落之三《尋寶手札》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E7mq7w

台灣民俗圖繪的功臣《立石鐵臣》‧華麗的塔羅紙牌
1751藝術美學之旅
圖1 立石鐵臣‧春 1973年 油彩(縮圖) 華麗的佈局底下擺著五張塔羅占卜用的紙牌,令人好奇畫家是在什麼情況下抽到這五張牌。 立石鐵臣─台灣民俗圖繪的功臣 立石鐵臣在他父親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時誕生在台北東門街,1912年跟隨家人返回日本就學,之後又進入日本川端美術學校。畢業後,立石鐵臣曾先後向知名畫家岸田劉生與梅原龍三郎習畫。1934年至1939年間,立石鐵臣為了提昇自己的創作風格數度來到他的出生地台灣,並於本地積極創作風土民情系列的版畫,其間也任職於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理農學部,從事描繪動植物標本的細密畫工作。立石鐵臣沉靜的性格塑造出他異於常人的敏銳觀察力,他以寫實的手法細膩又帶著趣味的情感,描繪出台灣各地的鄉土民風,對這塊土地,他所投注的熱情不亞於任何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這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而對於藝術抱持著終生不悔的情操,更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二。然而,再多敬佩的原因都比不上他畢生豐富精采的畫作,因為我是看了他的畫之後才開始讀他的故事,他的畫才是我敬佩他的重要關鍵。

圖2 圖3 立石鐵臣‧台灣畫冊 我出生在台南,小時候就住在東門城附近,圖2中的大東門 正是我幼年時和哥哥姐姐們經常逗留玩耍的東門城,這幅畫勾起我許多兒時的記憶。 1941年起,立石鐵臣開始加入《民俗台灣》,他所連載的「台灣民俗圖繪」成為台灣民俗風物最珍貴的圖畫紀錄。立石鐵臣同時也是台陽美術協會的發起人之一。 

1944年,立石鐵臣因戰爭被徵召服役於台灣軍,並駐軍於花蓮。戰後曾短暫任職臺大擔任講師,1948年的12月,立石鐵臣奉令遣返回國結束了他在台的工作。他在台灣的畫作有些被公家收藏,有些在返日前匆匆賣掉,一個畫家歷經戰爭的摧殘,又突然被遣返,前半生的畫作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留在腦海中的記憶,一個只剩下回憶的畫家,他的心境是如何寂寥可想而知,以至於從1943年開始,立石鐵臣幾乎無法再提畫筆,返日後也因為無法適應日本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因而無法作畫。

圖4 立石鐵臣‧虛空 1950 油彩 像顆眼球的物體漂浮在藍色的虛空中,彷彿在窺探這世間的冷暖無常。 1950年,立石鐵臣推出返日後的代表作「虛空」。當在日的生活逐漸穩定後,立石鐵臣終於再度提起畫筆,畫風有了巨大的轉變,這些畫作充份表達了他在戰爭前後這段期間內心的慌恐不安,以及戰後返日時的孓然。這些畫作並不為當時的畫壇所接受,於是立石鐵臣轉而埋首於細密畫的創作,一方面也是為了生活所需吧,然而無論是為了生活或是創作,細密畫嚴謹細膩的描繪手法再度啟發了立石鐵臣潛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學情感,並藉著他深厚的細密畫基礎,開創了前所未有令人贊歎的超現實畫作,那些浮在空中的貝殼、昆蟲、蝴蝶、花朵,甚至是華麗的塔羅占卜用的紙牌,看似不相干的物體,卻又巧妙的排列展現在同一個宇宙的空間。

1980年4月9日,立石鐵臣因肺癌逝世於日本東京,享年75歲。他晚年的創作皆以超現實畫作為主要風格,然而從1950年的展覽之後,立石鐵臣的畫風似乎一直無法引起日本畫壇的喜愛,直到他辭世為止,他在日本畫壇的地位恐怕還不及台灣人對他的懷念,就好像我這個立石鐵臣的台妹粉絲,最初只是無意間在書店翻到他的畫冊,隨即被他那畫中靜謐的氣氛,華麗的佈局所深深吸引,尤其是他後期所表現的超現實畫風,正是我所喜歡的風格。無論他是台灣人、日本人或是美國人,都無損我對立石鐵臣晚期畫作的喜愛,如果說日本人為何不喜歡他的畫,我會覺得那應該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排外觀念,畢竟立石鐵臣可以畫出這樣華麗的超現實畫作,是來自他雄厚的細密畫功力,而他的細密畫則是起源於在台時期的磨練,怎麼說,他都是一個從台灣回來的畫家,而且還是一位以台灣風俗畫出名的旅台畫家,理所當然會被排外心理極重的日人所排斥。

圖5 立石鐵臣‧蜻蜓標本細密畫 蜻蜓是我很喜歡的昆蟲之一,兒時每當雨後便可見到大群蜻蜓在草叢上飛舞,那透明的羽翼還沾著殘存的雨水,陽光下便閃閃發亮著,煞是好看。  立石鐵臣是繼石川欽一郎後最被推崇的來台日籍畫家,他所留下的大批台灣民俗風物圖繪作品,深刻的保留了台灣特有的民俗風情,對於一個「外籍台客」能夠這麼真切的表達出本地的民俗風情,這應該只有「愛」才做得到吧!美學是什麼?紫雨認為是來自心中對周遭人、事、物的愛,一種寬容、無私的愛,只要你心中有愛,就能開啟對美麗事物的感受力,今後若有人再問我:「如何培養美感?」我會說:「美感是用『愛』去培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