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DNA受損 恐增加罹癌與基因突變風險
分享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DNA受損 恐增加罹癌與基因突變風險到Facebook 分享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DNA受損 恐增加罹癌與基因突變風險到Line
2019-02-13 22:0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社會的過勞現象已是長期問題,不止華航機師最近因此罷工要求改善紅眼航班,過去也曾出現護理師邊打點滴邊工作的情況出現;近期香港有研究發現,需要熬夜工作的人,可能因睡眠不足導致DNA受損,並造成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低,若是常態的睡眠不足,不只將增加罹癌機率,甚至發生基因突變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近期香港有研究發現,需要熬夜工作的人,可能因睡眠不足導致DNA受損,並造成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低,若是常態的睡眠不足,不只將增加罹癌機率,甚至發生基因突變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歐新社)
近期香港有研究發現,需要熬夜工作的人,可能因睡眠不足導致DNA受損,並造成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低,若是常態的睡眠不足,不只將增加罹癌機率,甚至發生基因突變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歐新社)
綜合媒體報導,香港大學醫學院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麻醉學》(Anaesthesia)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針對香港兩家醫院的49名健康的醫師進行研究,其中有24人平均年齡在28歲,每個月至少值5至6次「on call」,下班後仍須待命工作到隔天凌晨,不過有3位只能閉目養神1小時,其他人則可以補眠2至4小時;而其他25名正常上下班的醫生平均年齡為33歲。
研究人員讓這些受測醫師充足睡眠3天後,採樣他們的血液進行分析,發現多數熬夜工作的醫生DNA受損程度,比正常上班的醫生高出30%,若是在整晚沒睡情況下,DNA受損程度還會再增加25%,而且睡眠不足的醫師自身的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也會下降;不過該研究人員尚未發現睡眠不足造成DNA損害的原因。
研究者之一的香港大學麻醉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黃田鎮指出,雖然這只是初步研究,但該報告也證實睡眠不足對人體與基因「有害無益」,若是長期處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中,會導致罹癌與患上基因突變疾病的風險增加;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網站指出,年齡介於18至60歲的成年人,每天睡眠應至少達7小時。
睡不飽的日本!日人平均睡眠時間全球最低 年損4.3兆
記者莊蕙嘉╱即時報導
日本人工作勤奮已是全球知名,工時長、壓力大導致睡眠不足,可能賠上國家生產力。朝日新聞報導,日本民眾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24分,是全球最低,睡眠不足導致生產力下降,讓國家出現無形損失。
比較世界各國的平均睡眠時間,除了南韓(7小時42分)只比日本多18分鐘,其他如德國(8小時18分)、英國和法國(8小時30分)、美國(8小時48分)等國家平均值皆較高。中國平均睡眠時間9小時,南美洲國家的9小時12分最高。
若以醫師建議的最少約7小時睡眠來看,根據美國智庫蘭德研究所,世界大城市的30至50歲民眾中,東京民眾平均睡眠時間只有5小時59分,比紐約(6小時35分)、巴黎(6小時55分)、上海與斯德哥爾摩(皆7小時28分)還少得多。
日本社會鼓勵上班族不眠不休為公司奉獻,在昭和時期被視為美德,如今這項特質卻可能危及國家經濟發展。據估計,因睡眠不足導致工作表現下降與生產力降低,造成日本每年經濟損失達15兆日圓(約台幣4.3兆元),約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92%。
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睡眠障礙,醫師建議,若要改善睡眠,最好固定作息時間、規律運動及飲食、晚上12時以前上床就寢、睡前不要抽菸喝酒或咖啡、午餐後可小睡20至30分鐘以及睡前一小時調暗燈光且不要滑手機
調查:近6成孩子晚睡、29%每天看2小時電視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去年啟動「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要建構華人地區首度幼兒發展資料,提供相關學術研究及政策參考;今天提供調查初探,發現3歲幼兒中竟有59%超過晚上10點才睡,29%每天看2小時以上電視,值得後續深入研究。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教授張鑑如表示,國外先進國家已針對幼兒發展建立資料庫,如美國、澳洲等,蒐集幼兒健康或各方面發展數據,可了解孩子成長,也提供學術研究及擬定政策的重要參考,但台灣甚至華人地區都無專屬幼兒發展的資料庫。
張鑑如說,因此,去年4月啟動「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KIT)」,鎖定3個月的幼兒及3歲小孩2大群,展開全國調查,預計花8年時間,建立台灣幼兒發展的長期追蹤資料庫。
該計畫經近1年的調查後,已回收2307份樣本,並有初步數據呈現,張鑑如發現,現在父母年齡偏高,父親平均35.3歲以上、母親平均32.9歲以上,在家庭每月收入中以5萬至6萬元比例最多有15%,另還調查父母憂鬱悲傷情緒,發現過去3個月以來,父親至少13%不快樂、母親則有26%的人不快樂。
而在幼兒發展中,3歲齡的孩子有29%以上每天看電視時間長達2小時以上,還有78%孩子除了電視之外,平均每天接觸1小時的3C產品,若進一步分析,發現高社經的家長比低社經的家長要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或用3C的時間。另也發現,3歲孩子竟有59%比例超過晚上10點才上床睡覺等。但張鑑如說,資料庫仍在初探,後續會深入研究分析,了解環境對孩子長遠的影響。
「幹我們這行真爽?」一個牙醫師的慢性自殺日記
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13月32日星期八,晴時多雲,午後雷陣雨
照慣例地賴到第十個鬧鐘響起才跳下床,快速盥洗,順手抓了桌上的麵包和冰箱的豆漿,跨上機車出發,在第一個紅燈時,大大地咬一口麵包,很可能是這個早晨唯一的一口。
牙周病大叔
進到診所,穿上醫師袍,那熟悉的胃酸又逆流到食道想掙脫出口腔,忍了一下進到診間,按下診療椅按鈕讓牙周病大叔躺下,嘴巴張開的瞬間,迎面飄來腐肉伴嘔吐物的氣味,嗅神經經這一刺激,僅剩的一點睡意都消失了,口鏡裡反射出卡在兩個上顎正中門牙的水蓮和右上第一第二大臼齒間的肉絲,就知道昨晚吃了一道水蓮炒肉絲,於是動手清出這滿口穢物,大叔突然嗆到咳了一下,在他的對不起聲中,也只能優雅起身,抽出一張面紙拭去臉上的血、水還有肉絲,接著憋氣完成治療。
失控的小妹
接著牙周病大叔連哄帶騙地帶上她的女兒,大叔的女兒是失控的小妹,在和她一起享受 X 光浴後,她就在椅子上歇斯底里地嘶吼,任憑大叔怎麼安撫都沒用,只得迅速壓制填補蛀牙,即使溫柔對待也是在麻醉針準備進針時讓她掙脫,小手一揮改變了針頭的路徑,硬生生插進我的左手,慶幸那還是新的針頭,被尖叫聲吸引過來的其他助理幫忙換了一個新針頭,進針開始治療,失控的雙手雙腳依然試圖掙脫,猛一回頭,張口器滑落,在那瞬間我的指頭留下她深刻的齒印,高速轉動的器械激昂的運轉聲和小妹激動崩潰的叫聲狂虐雙耳,治療結束的瞬間,耳中彷彿有些回音在吞食殘存的聽力。
若有所思的中年婦女
此時在候診區,起身的是若有所思的中年婦女,也是小妹的媽媽,不發一語的坐上治療椅,準備裝上她的臨時假牙,我們彼此沉默,分享著臨時假牙材料的毒氣,也分享著修磨產生的粉塵,想我們的腦我們的肺,是如何受苦受難,最後她開口問能否將口內的舊銀粉填補物換成樹脂填補物,能,當然能,器械落下瞬間,油然而生的是毒性堅強的汞蒸氣,還有伴隨飄盪的水氣,定神一看,裡面有葡萄球菌、鏈球菌、放線菌屬、以色列放線菌,想想不對,原來只是視野聚焦太久,都產生殘影了。一個早上的彎腰駝背之後,帶著不太熟悉的骨骼、肌肉、韌帶,還有一身痠痛走向未完成的早餐。
怒氣沖天的爸爸
啃著冷掉的早餐,想著其實剛剛那對父子只要再等十分鐘,還是會有人餓著肚子幫他看。大約一小時前,也就是中年婦人剛坐上診療椅的時候,爸爸帶著約七歲的兒子走進診所,向櫃檯詢問有沒有醫師可以看診,櫃檯也明確告知必須現場等到醫師有空檔,等待時間則不一定。但長於自己心中預估的等待時間讓爸爸在櫃檯破口大罵,還要等多久?兒子都這麼痛了為什麼不能插時間請醫師先看一下,服務有夠差勁,接著轉身拉著兒子離開,留下一群有苦難言的人,也好,就這麼結束早上的門診吧。
氣呼呼的老伯
這個季節是善變的,午後雷陣雨以排山倒樹的氣勢而來,看著窗外傾盆的阿貓阿狗,對於下午的空閒已有了底。自古以農立國,總是看天吃飯,如今行醫救世,還是看天吃飯。開診以來,櫃檯電話聲此起彼落,一通通的改約電話宣告相看兩不厭的時間來到,我與手機螢幕的親密接觸。一場雷雨讓門庭若市變成門可羅雀,突然有位老伯走進診所,氣呼呼的樣子,說他昨天拔完牙覺得腫腫的,說要問醫師要怎麼負責,說他不是無理取鬧的人,說叫醫師隨便包個紅包給他過過霉氣就好。唉,算了,回家吧。
唉,算了,回家吧。
別人總說:「幹我們這行真爽。」
我總說:「幹,我們這行真爽?」
赫芬頓郵報創辦人:睡眠為提升事業之靈藥
2016年06月20日 16:18 黃以謙
美國密西根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社會壓力導致人們的睡眠模式不再遵循這種自然規律。(圖/本報系照片,陳瑄喻攝)
現代社會常把過度勞累當作成功的關鍵,但這個觀念已經過時了!睡眠科學已經證實,與工作表現有關的要素,包括創造力、工作效率、思考、合作、處理壓力和學習能力,都會因為睡眠而增強,並因為睡眠剝奪而減弱。
睡眠 是最自然的心理治療
美國主流媒體《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上個月到全美屬一屬二的頂尖大學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演講,他以鏗鏘有力的口吻告誡畢業生,睡眠對人生具有重要性。
赫芬頓說,社會新鮮人應認清這個社會的「集體幻覺」,也就是社會形塑一種過度勞累、精疲力竭的成功者形象,好似勞累必定與成功有關聯。類似的說法,就像是常流傳的:「大學生只能在睡眠、成績、社交中三選其二」,這就是現代人美化「剝奪睡眠」的文化體現。
赫芬頓認為類似的觀念應該被破除,因為睡眠是能夠提升表現的終極藥物,而且它毫無副作用。人要有這種自律、自信和遠見,相信只有在生活中抽出時間,留予休憩、想像和質疑的人,才應該在職場中得到稱讚、效仿和晉升。
舉個研究實例,將籃球隊成員分時間正常睡眠與8.5小時睡眠兩相比較,結果發現籃球隊的罰球命中率上升9%,三分球命中率上升9.2%。對運動員而言,這樣的進步相當顯著,但僅依靠增加睡眠就可以達到。
除此之外,睡夢亦對人們有啟發性的作用,而能自然醒會更容易記得夢境。夢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新思路、洞見、藝術和科學突破的源泉,細數元素週期表、披頭四的歌曲《Let It Be》,甚至於GOOGLE的創想,人類在整個清醒世界的知識寶庫,都是在夢中設想出來。
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也曾說:「夢是通往生命奧秘的大門,它讓我們認識到,生活不只是日常的掙扎、項目和待辦事項,不只是成功與失敗。睡眠讓我們得以探索自身,幫助我們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世界,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關注自己的本質」。所以當一個不錯夢境出現的時候,別讓它跑了!
赫芬頓舉「alarm:鬧鐘」一詞加以闡述,該詞彙也意指警報、驚慌,所以在被鬧鐘叫醒時,我們正處在「戰鬥或逃跑」等心理狀態,應激激素和腎上腺素劇烈分泌,緊繃下不會對夢有太多印象。而且,長期處在這種「戰鬥或逃跑」狀態,時常睡眠不足、精疲力竭,人的的健康、工作效率和人生幸福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赫芬頓期許,未來電視上的安眠藥廣告將成為過去式。人們會認真地看待睡眠,甚至會將健康的睡眠習慣列入簡歷,將它當作自己的優勢!
赫芬頓並建議,生在新時代中,應當把「注意力」當作一種神聖的東西去守護。也就是被網路創造了一個「永遠在線的世界」,人類真正的情感聯絡卻越來越少,變成「持續性局部注意力」。當代人也都太沉迷於自己的電子設備了,應試著把握畢業典禮、婚禮、蜜月、和朋友共處或是和孩子共進晚餐的時光。
總而言之,誰要是能學會獨處,能確保注意力不被無窮無盡的數字信息瓜分殆盡,誰就能主宰世界,甚至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改變這個世界。
-----------------------------------------
于娟 (復旦大學教師)
于娟,女,出生於1978年,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
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 ,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熱議。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留下70多篇“ 癌症日記”。
中文名 于娟 外文名 YuJua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山東濟寧 出生日期 1978年 逝世日期 2011年4月19日 職 業 教師 代表作品 《生命日記》 本科就讀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博士就讀院校復旦大學 出國深造挪威奧斯陸大學
患病經過
任職: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
于娟
于娟 (7張)
家庭情況:一個大學副[1] 教授的妻子,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生病情況: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再遠的飛行也要著陸,再長的旅行總會回家。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
感悟生命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摘自于娟博客
這是于娟“癌症日記”中被網友轉載最多的段落之一,近日來悄然打動了許多人,短短兩週,她名為“活著就是王道”的博客吸引了100多萬的訪問人次,平淡而誠摯的文字讓每一篇博文下滿是祝福。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這位32歲的複旦大學女教師,在2010年元旦左右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已轉移到全身軀幹骨。她在健康狀況稍好的時候,開始回憶並記錄下癌症治療的點點滴滴。在短短文字的後面,卻是一個樂觀堅強並相信奇蹟的女兒、妻子和媽媽。
于娟並不願意有人關注她。她所希望的,是有人關注她用生命寫下的文字,希望有人能夠透過她的文字關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從“于娟日記”在社會上熱議以來,也引發了我們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如何才能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探討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瞭如今人們關注的話題。
寧津:既然我們都無法“早知道”
于娟圖片
于娟圖片 (14張)
于娟堅持每天兩次更新博客,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且坦白說後悔自己曾經這樣——“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但很遺憾的是,很多網友,一邊看著于娟的博客,一邊重複著跟過去的于娟同樣的生活,只因為他們還沒有感到“生命臨界點”的危機。
相比網友們的“明知故犯”,在“生命日記”之外,其實更令人警醒的是,在中國,像于娟這樣的人,可算是“優等生”、“優等白領”的典型,但她認為自己考的GT證書“毫無價值”,考研是“堂而皇之”,毫不誇張地說,這也間接反映出了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們的教育,更加偏重分數和考試,而對“人生”、“生命”較少涉及。很多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優等生”,只知道沿著家長和老師指點的方向努力,考大學、考研究生、考博士、找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直到有致命性的危機出現,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過去的很多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父母,把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當原本成績出眾的孩子因沒有考進理想的大學選擇了逆反甚至輕生,他們才知道後悔:早知道會這樣,我當初就不該逼他。還有很多子女,平時忙於工作,忙於小家庭,直到父母病重,他們才覺得遺憾:早知道會這樣,我肯定會抽出時間來多陪陪父母。
“早知道會這樣”,這已經成了我們痛悔時最常用的句式。當然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都無法“早知道”,所以我們能做的,也正是于娟老師一再提醒我們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以不會令自己將來後悔的方式去生活。
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提供了出色的答案。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提到,他17歲的時候讀到這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當答案連續多天是'No'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 ”喬布斯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但這並不妨礙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歲與人合作創辦蘋果公司,三十多年來一直是IT界的風雲人物,這是一個常人在改變著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楊文: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不管怎樣生活,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做著到。只是,一直都活在壓力下,而丟掉了原本自己心底想要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好像總是缺失了什麼。一個活著,喜歡的是夜夜笙歌也好,喜歡的是周遊世界也好,總該要拖著自己的身體去做。活著精彩才是王道。不該在失去的時候才懂的珍惜,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相反的事兒了。其實我們都在寫著“生命日記”,用著自己的生命去書寫自己的生活。
記得一個中年喪妻的畫家,有一次淚流滿面地跟我說:活著真好。對比那些不幸的人,我們才能知道做一個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樂。所以于娟的存在,是作為一個悲情人物,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生命的真實價值。別人連活下去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別人在睡夢中都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我們還抱怨啥,還憤怒啥,還不平衡啥。于娟,我很佩服她。謝謝她給我們的啟示。這就是要我們在忙碌的同時,多擠出些時間思考一下,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是浮躁?是急功近利?還是像洗腳妹默默無聞中資助那麼多學子一樣平凡中見神奇?
阿布:總是失去了才懂珍惜
于娟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許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後都以書或網絡的方式警醒世人,並轉告自己的感悟。但悖論是,如不親身經歷,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悔改”,“毫無必要”的壓榨或消耗自己的生命總是理所當然,等身體垮掉時,又才幡然醒悟自己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紀德在小說《背德者》裡說:“人們最動人心弦的作品,總是痛苦的產物。幸福有什麼可講的呢?除了經營以及後來又毀掉幸福的情況,的確不值得一講。 ”
很多東西,只有當我們快要失去的時候才倍感珍貴。生命如是,感情如是,親情也如是。我們總是期待著天荒地老、地久天長,卻不懂得去經營和珍惜,等到真正大徹大悟的時候卻為時已晚。如此看來,還是知足為好,人生追求什麼完美?能夠每天快快樂樂的活著就是最好的了。
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平時身體好的時候沒想過生老病死,離別感傷。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計時,和親人朋友的相處時間已經屈指可數,恐怕每個人心中湧起的除了絕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價換來的那些所謂的物質在生命面前顯得尤其渺小。走到最後一刻才明白最寶貴的應該是什麼,于娟所說的所謂“浮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只有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之時才能意識到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朱玲:幸福是什麼?
早睡早起,規律的作息時間有益健康,這句話所有的人都會承認,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工作的壓力需要我們去承受,各種交際活動需要我們去應酬,數不盡的生活欲求需要我們去爭取,日新月異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掌握,應接不暇的網絡資源誘惑我們去點擊……使我們不得不將白天延長進夜晚,由不得自己。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早睡早起已經離我們遠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記》,相信每個人都會很震撼,但是看過之後,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作息規律。
紀福黛: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
2004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格言經典》中,收錄了紀福黛撰寫的數條格言,而她自己最喜愛的,就是這一句“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
“有夢就有明天,樹影搖曳,輕風習習,在一片中草藥種植田地中,矗立著一幢整潔安靜的樓房,住著來自全國的癌症患者,他們每天一起相互鼓勵,相互交流抗癌經驗,並且在這裡快樂地工作著。呵呵,這就是我一直在構畫的康復圖。”。
哈佛大學有一個教授,他的課很受歡迎,名字就叫幸福是什麼。很多學生去聽了以後,紛紛表示,這門哲學課將會影響自己的一生。而現在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有多少人是活得很不明白,“要浪漫,先浪費”,是不是所有的人生的幸福和快樂,都要“先浪費”呢?房子、車子、金錢、權力、名利等等,很多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還有“結婚要婚房的丈母娘”,這些人真得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很多人對幸福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為了追逐一切浮華的東西,忘了自己的生存之本,忘了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許,人應該懂得幸福的真正意義,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得到幸福。據《東方早報》報導,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請不要認為這個故事有點老套,病中日記裡反思的積勞成疾的生活細節,會給同樣背負生活壓力的你我一些提醒。
日記主題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幾行字,是于娟的個人簡介,而短短文字的後面,卻是一個樂觀堅強並相信奇蹟的女兒、妻子和媽媽。“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于娟說。
癌症?和我怎麼會有關係
現在的于娟很慶幸自己活著,因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斷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我相信,我會成為奇蹟。”于娟在微博裡寫著,“無所謂病痛,人沒有不能承受的痛苦,還活著,我就已經很知足了。”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難道就要戛然而止?
于娟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何會得癌症?這個名詞她從來沒有想到會和自己聯繫在一起,在她看來,她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如此之小:“第一,我沒有遺傳;第二,我的體質很好;第三,我剛生完孩子餵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歲以上人群,我只有31歲。”
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
病魔,將這個小康之家瞬間擊垮,所需藥物25000元一支,每21天就要注射一支;1萬多元一盒的藥,只夠吃1個療程14天……為了治病,家里為她賣掉了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東老家的房子,現在全家人租房子過活,一家三口和老公的姐姐全家住在一起,還有公公婆婆、于娟的爸爸,還在老家山東工作的媽媽只能斷斷續續過來。
病魔,也讓這個家庭更緊緊地走到一起,1年多同死神的搏鬥中,于娟和她的家人樂觀、堅強、淡定、決不放棄。
熬夜!真的等於慢性自殺
在于娟看來,她需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癌症,並遠離它。
帶著這個想法,于娟開設了一個博客,博客名叫“活著就是王道”,儘管需要休息,但是她還是堅持每天早晚更新兩次博客,記錄下病中的一些情況 ,對癌症的情況的介紹,並反思當時的生活方式:“我認識的所有人都晚睡,身體都不錯,但是晚睡的確非常不好,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網聊、BBS 灌水、蹦迪、吃飯、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下午5-7點酉時腎經當令晚上7-9點戌時心包經當令9-11點亥時三焦經當令11-1點子時膽經當令凌晨1-3點丑時肝經當令3 -5點寅時肺經當令5-7點卯時大腸經當令當令是當值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些個時間,是這些器官起了主要的作用。人體不能在這些時候干擾這些器官工作。”
“23時至次日3時,是肝臟活動能力最強的時段,也是肝臟最佳的排毒時期,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肝臟受損足以損害全身。所以,'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的說法並不誇張。因此,醫生建議人們從23時左右開始上床睡覺,次日1至3時進入深睡眠狀態,好好地養足肝血。”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積的結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感悟:請多關心自己身體
于娟說她現在每天更新博客,是用命在寫,由於醫藥費過於昂貴,朋友們有感於她的堅強,更多的校友知道了情況,幫她建立了微博並發起了募捐。
“我不希望我的日記成為一個募捐箱,雖然我很需要錢,但是不希望讓 別人誤解我這是一種募捐的行為。”于娟說,命比錢更重要,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她用命記錄下的文字後能夠有所啟發,更關心自己的身體,更了解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足夠了。[2]
網友留言
希望她能創造生命奇蹟,好好活下去
感嘆于娟的堅強,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樣一個樂觀的生命,很多的網友紛紛發帖轉帖支持于娟。xiaoshi9966留言說:我幫不了你太多,決定每天來看看你博客,支持你!活著吧,美好地活下去。學生留言說:於老師,我每天上來為你加油!
認識的或素不相識的人都從于娟的文字裡體會到她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求生的堅韌,于娟的好友張婷說,希望于娟能創造生命的奇蹟,好好活下去。[3]
于娟遺著
5月23日的于娟遺著《此生未完成》圖書首發式上,現場的五百本書在一個小時內被搶購一空。[4]
在韓國、在台灣,此書同國內一樣長期佔據著排行榜的位置,甚至有一個真誠的團隊想把你的文字和故事改編成電影,至2012年4月18日,出版社提供的最新印數是25萬冊。[5]
人物活動
當年于娟去挪威學習環境經濟,中間死說活說要讓媽媽也來歐洲看看,不惜每天半夜四點在及膝的大雪中送報紙攢錢。在女兒居住的奧斯陸湖邊,她們看到鬱鬱蔥蔥的挪威的森林。女兒說,“好不?”媽媽說,“真好。”“我們把挪 威森林搬回去吧!”
在2011年辭世,被媒體往往冠以復旦大學癌症女博士的的于娟,除了為後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以及一本《此生未完成》外,還有一片生長在山區的“挪威的森林”。這片森林,完成的是于娟的遺願,匯聚的是她的父母以及眾多公益人士的愛心。
由於在協調苗木的事情,于娟的母親還沒有趕過來。在村委的門口,村委委員徐勇介紹,龍尾莊村三面環山,由原來的5個自然村、500多戶村民組成,村子的多數土地以果樹種植為主。“黃連木的種植在我們村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村西北角的山後面,一個是在村東北角。現在主要的能源林就是指東北角的,離村子有2公里遠。”徐勇向記者指了指方位說到。
據之前媒體報導,于娟生前曾在挪威奧斯陸留學,專業從事生物質能源政策研究,並對挪威的森林情有獨鍾。回國後,她曾反复思考發展能源林對於綠化、碳匯、可再生能源、山區脫貧的重要意義。在于娟的規劃中,希望能結合她在學校的項目研究,在家鄉山東濟寧建立一個能源林研究基地,深入研究以黃連木為代表的能源林推廣栽種的投入、產出,對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定量化評估,了解並解決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和政策問題,以推動能源林在山東和全國范圍的發展。她生前和復旦、挪威的導師均討論過這個想法並得到支持,還多次與母親提起如何將其付諸於實踐。
于娟的遺願在她母親的幫助下正在逐步實現。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農村能源和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基地已經落戶龍尾莊村。[6]
社會影響
于娟走了,留下了死亡教育。死亡是個人們忌諱但又不得不談的話題,“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都是中國教育界的敏感領域。正統教育由於不知道如何涉及這些敏感話題而放棄,從而將學生對於這些領域的好奇感和不知所措丟給其他的不科學方式來侵占,導致的結果就是:年輕人自殺以及少女懷孕狀況的惡化。迴避式教育,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育方式,有關方面在“死亡”問題上的模糊其詞,其實是妖魔化、神秘化了“死亡”這個事件。我們都知道,“死亡”這個事件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頻繁地均衡地發生著,就概率上來說,其實不過就是“普通事件”。
人本能地害怕死亡,不過當于娟和陸幼青的生命進入理論上的倒計時之後,他們反而會放開去了解死亡、擁抱死亡,其本質其實還是出於對於生命的眷戀。了解死亡,排除對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會讓活著的人更好地享受生命。無論是“生命日記”還是《死亡日記》,都用很平靜的筆觸提到了親情、愛情、友情,甚至窗邊的綠色,在死亡門前,他們對於各種事物重視的程度,其實也是我們現在應該珍惜的。
同屬於東方文化的日本,頻繁的地震給那個國度的人帶來了天然的“死亡教育”,一部電影《入殮師》也在中國引起了對死亡的思考。在“死亡教育”的領域,曾經有學校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也有學校帶著學生參觀火葬場,還有前往養老院進行臨終關懷……雖然有些措施曾引起爭議,但至少我們在這個領域已經有所行動。如今,于娟的微博和博客繼續留存在網絡上,如此鮮活生動的文字會讓讀者得到最好的教育:以理性看待死亡,然後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7] 任務
下午5——7點酉時腎經當令
晚上7——9點戌時心包經當令
晚上9——11點亥時三焦經當令
晚上11——1點子時膽經當令
淩晨1——3點丑時肝經當令
淩晨3——5點寅時肺經當令
淩晨5——7點卯時大腸經當令
----------------------------
復旦女博士于娟接受“神醫”飢餓療法病情惡化去世
2012年08月27日08:58:56
來源:央視網
儘管樂觀微笑,但病魔依舊無情地奪去了于娟的生命。
曾經寫下8萬字抗癌日記的上海復旦大學博士于娟,她與癌症抗爭的精神感動過很多人。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于娟有過一次令人痛心的求醫經歷。她在博客中寫道:“我曾經一度猶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寫下來,然而,我想若是不寫出來分享給世人,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的人上當受騙,被謀財,被害命。”那麼,她要告訴人們的經歷,究竟是什麼呢?
找到“楊神醫 ”
于娟是複旦大學海歸女博士,2010年1月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在與病魔抗爭的一年多時間裡,她用博客記下了8萬多字的抗癌經歷,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她的文字去關注到自身的健康,不要再遭她這樣的罪。在人們的關心和祝福中,于娟自己也表示要與癌症頑強抗爭到底。但在多次化療之後,2011年3月,于娟突然停止了在醫院的正規治療。
既然不想放棄,為什麼要停止在醫院的治療呢?原來,為了治好于娟的病,家人到處求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聽說有一個專治癌症的“楊神醫”,不僅沒有化療的痛苦,還能徹底治愈。如此神奇的醫術,沒有哪位患者和家屬不心動,經過聯繫,于娟和另外兩位病友放棄了在醫院的正規治療,來到安徽黃山腳下的富硒大山村,找到了“楊神醫”。在于娟去世前一個月,她的博客中記錄下了這位“神醫”的治病方法:飢餓療法加中醫治療。“楊神醫”說他們住的地方空氣環境好,富含硒元素,再配合他獨家熬製的中藥,20天一個療程,三個療程下來花費10多萬元,保證治愈。在全人類都還艱難探索攻剋癌症方法的時候,這人真能有這麼神嗎?為了治病,病人和家屬覺得總應該先去看看,哪怕有一絲希望對病人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
在“楊神醫”這裡,隨處可以見到他作為國際知名腫瘤專家的各種證明材料,一名在這裡做義工的老李告訴他們,自己就是被醫院放棄的癌症晚期病人,是“楊神醫”救了他的命,所以自願在這里工作,用餘生來報答“楊神醫”。眼前的種種證據,加上病人的現身說法,令求醫心切的于娟和另外兩位病友對“神醫”的醫術深信不疑。
害死人的飢餓療法
按“神醫”的要求,病人每天不能吃飯,只能吃極少量的葡萄和芋頭。為了治好病,病人們忍飢挨餓,遭受著巨大的痛苦。
為了配合“楊神醫”的治療,這些早已是癌症晚期的虛弱病人,除了放棄正常飲食與其他營養補給,每天還要喝下幾碗“神醫”叫人送來的中藥。經過這樣的治療之後,劉爽最先出現了嘔吐和咳血的情況,“楊神醫”說這是藥效開始產生了,將癌細胞吐出來了。這時,于娟的病情也日漸惡化。
儘管這樣,“楊神醫”依然繼續著他的飢餓療法,三位患者別無選擇,只能苦苦強撐。到接受治療40多天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患者劉爽突發休克,不得不送到正規醫院搶救。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劉爽終於意識到所謂的“神醫”可能是個騙子,但為時已晚,劉爽為此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
劉爽的家屬在目睹親人去世的慘狀後,徹底明白了他們被這個所謂的“神醫”欺騙了。他們立即告訴了仍在黃山山村接受治療的其他兩位病友,提醒他們要立即回到正規醫院做檢查。但為時已晚了。
在接受“楊神醫”的“飢餓療法”一個多月後,經檢查,于娟體內的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2011年4月19日凌晨,年僅32歲的海歸博士于娟不幸辭世。
謀財害命-揭開“神醫”真面目
痛失親人醒悟過來的患者家屬們聯合向警方報了案。但“楊神醫”和他的兩位助手早已聞風而逃,不知所踪。一個熱愛生活,具有頑強生命意志的年輕女博士,為何會跌進“神醫騙局”?給這些癌症病人看病的所謂“楊神醫”拿出來的那些各種證書,到底是什麼機構認定頒發的?在案件陷入僵局的時候,一個叫陳建萍的女人進入了警方的視線。2012年3月,揚州市武進區鄭陸派出所接到一位婦女報案,稱被一個叫做陳建萍的“神醫”詐騙。被騙的情形與去年于娟家屬們的報案情況很相似,武進警方隨即立案偵查,很快發現陳建萍正是詐騙于娟等人的詐騙團伙成員之一,辦案民警隨後趕赴山東、安徽,將其他兩名同案嫌疑人楊德震、李鑫生抓獲。
“楊神醫”真名叫楊德震,今年59歲,曾經是常州一所中學的會計,有一次,他在書店買到一本《中醫秘方大全》的科普書籍後,看到書裡面提供了一些治病的偏方,發財心切的楊德震靈機一動,經人介紹主動聯繫上了陳建萍。
陳建萍的確得過乳腺癌,但在患病初期就在醫院手術治癒了,根本不是她吹噓的什麼神秘藥方治好的。兩人見面後,楊德震提出將自己和陳建萍都包裝為治療癌症的“神醫”,互相配合,拿偏方騙錢,二人一拍即合。“神醫”包裝的第一步是作假證。據警方調查,他們所持有的香港特區行醫證書,“國際腫瘤防治專家”與“2010年中國影響力人物”等各類證書,都是他們參加一些只要出錢就可以出席的癌症研討會等活動花錢買來的。為了更具欺騙性,他們還找來一些專家、領導的照片做技術處理。
于娟當時在黃山村子裡看到的那個自稱為義工的老李也是這個詐騙團伙的成員,叫李鑫生,是陳建萍的親戚,在這個詐騙團伙裡,三個人有各自的分工。楊德震扮演“神醫”,陳建萍和李鑫生的角色是托兒。他們把詐騙的目標鎖定在晚期癌症病人身上。
警方還把查獲的所謂“抗癌神藥”送到相關部門檢驗,發現所謂神藥只不過是些最基本、最普通的中草藥,根本沒有治療癌症的功效。
常州警方破獲的這起冒充“神醫”的詐騙團伙,專門針對癌症晚期病人做案。在實施詐騙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們編造“神醫”的身份,吹噓神藥的威力,使很多病人和家屬上當受騙。尤其惡劣的是,一些癌症晚期病人因為接受他們所謂的“飢餓療法”,反而加速了病情的惡化,導致死亡。被廣大網友熟悉的“抗癌鬥士”于娟,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目前,這一案件中,僅警方已經確認的受騙患者就有五位,其中的三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不禁要問:這類“神醫”造成的悲劇,為什麼會一再重演?那些神話編織的陷阱,為什麼總有人相信?要想終結“神醫”的神話,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越樂觀的人越覺得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每晚睡6到9小時,其中有74%自認沒有失眠症狀,且白天嗜睡的情況也較低,且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樂觀分數,擁有良好睡眠品質的機率就會增加78%。 https://is.gd/SFzzS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