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老台灣影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NqDa96


 

13698088_10205929687235487_8622335830309861903_o  

客家廣播50年 陳裕美成活字典
udn.com查看原始檔

客家廣播人陳裕美(右)投入工作50年,副縣長鄧桂菊(左)昨天頒給「天音悠揚傳四海」陶藝品,肯定他對客家文化貢獻。 記者范榮達/攝影

分享
66歲陳裕美投入客家廣播工作50年,有如一部客家活字典,縣政府昨天頒給陶藝紀念品表揚,肯定她精采的廣播人生,陳裕美把「天音悠揚傳四海」陶藝品當傳家寶,也獲得加油與打氣,客家廣播之路會繼續走下去。
陳裕美17歲開始投入客家廣播,今年第50個年頭,她由丈夫張強、女兒張吟旖等人陪同到縣府接受表揚,副縣長鄧桂菊代表縣長徐耀昌頒贈「天音悠揚傳四海」陶藝品,陳裕美寶刀未老,彷彿回到第一線記者,當場背起卡帶式錄音機訪問鄧桂菊,在場人士都見識到她的功力。

她表示,50年難免有職業倦怠感,因為有感動,讓她可以一路堅持,例如客家鄉親的支持,20年前她花了8年時間,錄製了600則客家諺語,今年想要重新錄製,試錄10集後,發現可以製作到200集,如何講對很重要,許多聽眾隨時會call in進來交流意見,這些客家諺語都相當寶貴。

陳裕美半世紀來與廣播結下不解之緣,曾獲客家新聞獎、行政院新聞局社會建設獎及美國客家台灣文化獎等榮譽,最難忘是清晨5點至6點主持25年的客語節目「快樂農村」,深入客庄角落採訪,早期還要報香茅油等農產行情,現在人很難想像。

陳裕美民國39年出生在客家庄,當時政治開始安定,教育也逐漸普及,陳裕美很幸運的受到較完整的教育。在鄉下,陳裕美家算是小康家庭,在郵局工作的父親很早就開始接觸廣播,並把她介紹到廣播電臺去打工,到現在已經有48年的經歷。在陳裕美的人生中,客語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沒有離開過客語,她也希望可以將客語文化傳承下去。 

---------------------------

苗栗大漢之音台長陳裕美17歲起接觸客語廣播,從練習生、播音員、主持人到親自籌設客語電台擔任台長,獻「聲」客語廣播界50載,致力傳承客家語言,今天獲苗栗縣政府表揚。

67歲的陳裕美是苗栗客家人,初中畢業即進入苗栗縣「天聲廣播電台」擔任練習生,從此和廣播結下不解之緣,一待就是35年,期間參與錄製「省政客語廣播劇」,製播主持客語節目「快樂農村」等長達25年的長壽節目,此外,她主持的新聞性及客家文化性節目「中興在望」、「省政時間」、「兒童世界」、「溫馨滿園」都獲頒「優良社會建設獎」,親切溫柔的嗓音,在空中陪伴過不少苗栗人。

民國78年台灣第一個客語發音電視節目「鄉親鄉情」在台視播出,陳裕美也擔任主持人;民國91年更與夫婿張強共同籌設客語電台「大漢之音」,致力傳承客家母語、培育客家廣播人才,並運用傳播媒體參與推動各項社會公益。

苗栗縣政府為表彰陳裕美在客家廣播界的貢獻,今天特別由副縣長鄧桂菊代表頒贈刻有「天音悠揚傳四海」的陶瓷聚寶盆作為紀念;鄧桂菊表示,陳裕美50年來在空中放送客家庄的一草一木,可說是最佳的「苗栗代言人」。

陳裕美與夫婿張強也是因客語廣播結緣,當時兩人共同主持時事性節目「中山公園」,發現彼此觀點想法常不謀而合,越聊越投緣;兩人結為連理,退休後籌設、營運電台,台內6成以上是客語節目,發掘不少客庄美好人事物,目前留學國外的女兒也返國主持廣播節目,一家都是廣播人。

回憶廣播生涯,陳裕美最難忘的是主持清晨5時至6時的「快樂農村」,她說早期要播報香茅油等各項農產行情及農業相關知識,須走訪農村客庄深入訪問,宛如在做田野調查「學習收獲良多」。

人生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全都奉獻給客家廣播,陳裕美坦言,也曾感到職業倦怠,但「感謝客家鄉親、學術界客家前輩支持以及許多年輕人熱情投入,讓自己又有動力堅守崗位」快樂地持續客家廣播工作。

陳裕美說,目前電台員工,從30年次到「8年級生」都有,除了世代傳承,更看到年輕人的活力與衝勁,她相信「堅持是對的」,未來仍將繼續發聲,傳揚客家文化。1050322

-----------------------

新竹中廣主持人_黃玉美小姐---中廣黃玉美記者--黃玉美是中廣新竹台「客語天地」的主持人,從第一屆客家文化夏令營開始採訪

2877820628778218  

----------------

談公視南部台/台語台

推文到plurk
2016-07-11 06:00

龍應台的遺憾 鄭麗君應予彌補
◎ 呂東熹
文化部公布第六屆公共電視董事提名名單,一般反應,雖沒有太大驚喜,但也沒有惡評,算是不錯名單,尤其有幾位公益或學界名單,都具有多年媒體實務經驗,算是兼顧各方聲音與利益。不過,從部長鄭麗君上任,以至於公視董監事名單出爐,個人覺得,似乎看不到2008年後「胎死腹中」的公視《南部台》,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跡象,甚至連前部長龍應台斬釘截鐵承諾,希望公視成立《閩南語電視台》(或《台語電視台》)的政策宣示,都還在雲霧之中,看不到清明的輪廓。
據龍前部長某位公廣政策顧問轉述,龍應台確曾向上層爭取過《南部台》的設立,惟因預算問題難以實現,這可以理解。預算的確是最大問題,卻也最不是問題的問題。畢竟,在國民黨及馬英九總統執政下的政府施政方向,《南部台》之難以實現,本可預期,但對照於陳水扁前總統任內承諾的《原民台》、《客家台》甚至服務海外僑胞的《宏觀台》都順利成立,《南部台》能否設立,癥結還是在於執政者的信念、價值與決心。
《南部台》之設立誠如龍應台所說(原文抄錄如下):「成立台語公共電視台,培植一流的閩南語創作。不要把閩南語糟蹋到LP的層次,它是最優美的古漢語之一。超越族群政治層面,把閩南語看作台灣的重大文化優勢,可以做全球行銷。世界閩南語人口超過五千萬,如果誠心經營,台灣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優質的閩南語文化輸出地。」
誠然,但其中更涉及母語的保護與區域傳播資源的平衡,不計算原、客、宏觀電視台服務特定母語族群的政策預算,從NCC各年度報告統計,中央或地方政府機關補助、委託製作英日韓語、東南亞新移民母語,甚至於原、客母語廣播、電視節目製作,都遠遠高於台灣閩南語數倍、數十倍。尊重多元、保護弱勢是民主社會的共識與價值,但對於母語保護,本土語言的優先性,不是比較問題,而應是對土地有摯愛的執政者理所當然的信念。
再進一步言,台灣所設立的有線、無線、衛星電視台,幾乎百分之百都在大台北(民視雖然登記在高雄,但有名無實),中南部傳播資源不僅匱乏,甚至已到歧視地步!這當然商業機制所致,但作為政府公廣龍頭的公視,及以全民稅收「捐助」的電視台,一直以來,還以文化、傳播資源豐富的大台北及中產階級為服務對象,無疑的,是有檢討反省必要。
公視雖然在前總經理胡元輝任內推動《南部台》,且於2007年底在高雄市揭牌,無奈政黨輪替而胎死腹中;前總理馮賢賢任內在公視開播「台語新聞」(中晝、暗時新聞),有所貢獻,但零嘴終究不是正餐所可比擬,《南部台》的設立,除了區域平衡的公眾近用權,對於促進中南部眾多傳播產學合作、建立影視聚落,甚至成為文化活動重要的露出平台,《南部台》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也是新政府最具體、最可立見的政績。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