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茶道/茶藝/茶起於神農氏姜姓/日本茶道精神/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千利休(1522年-1591年)茶道宗師/茶聖。十九歲時出家,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天皇賜號「利休」/天下第一宗匠-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 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QDCRn
茶道/茶藝/茶起於神農氏姜姓/日本茶道精神/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k1bYj6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示範--茶藝文化研究者謝明素講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Z63ut
泡茶/喝茶/日本抹茶和宋茶非常相似/鬥茶/宋朝人喝茶,喝的是「點茶」/「唐宋茶文化」唐宋高度發展的茶文化,為何無法直接流傳下來 反而東渡日本完整且精緻的保存下來,如今再回傳中土-唐。宋。元。最澄。榮西。南浦紹明。千利休/徽宗名作《大觀茶論》/英國紅茶和印度拉茶/素菜館叫故「素分茶」/小費稱為「茶湯錢」/日常飲食叫「茶飯」/服務生:茶飯量酒博士/中國茶史上最出名的人物唐朝人,被尊為「茶聖」應該是陸羽吧/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薑、花椒、胡椒、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r41Ao


泡茶最重要的是泡出茶葉的特性 https://goo.gl/SE374S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茶道四諦:和、敬、清、寂
(一)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悅”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裡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紮手、太重或太輕。茶室裡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佈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松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悅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裡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裡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為貴”“以和為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託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張用淡泊無為,“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佈局、禮儀程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在這里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置的“貴人入口”,後改為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慾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三)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裡,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裡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裡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四)寂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無”的意思。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裡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說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佔用的時間更悠長呢?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迴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台”,“無”在藝術領域裡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說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之精神編輯
“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侘(chà)”字上。“侘”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侘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的“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起源於日本本土,自鎌倉時代以來,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茶道的規程編輯
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

【四規-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精神即「和、敬、清、寂」的境界,這也是千利休的茶道理念。
和-和睦相處,和樂融融-即是「以和為貴」。人人謹守本份,國家平安,社會和諧。
敬-相敬相惜,互助互諒-人是無法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必須對身邊的一切心存感謝,互相幫忙。
清-清淨無塵,清新無垢-外表如果髒了很容易就會看見,清洗一下即可回復,但是內心的塵垢往往很難察覺,必須時時自省,保持純淨的心靈。
寂-沈著穩定,心念不動-誰也無法預知下一刻要發生的事,在面對突發狀況時,不可張惶失措、心亂如麻,應該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和敬清寂」是針對一切事物判斷是非對錯的一個根本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態度,每一次以亭主身份泡茶前或以客人身份參加茶會時,都要注意是否確實身體力行,是否真的將和敬清寂應用在茶道以及日常生活中

----------------------------

和 敬 清 寂 茶道四諦 @ [鼎匋]青瓷、冰裂@㚕磬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o3wpQz

日本茶道的實踐者,用他們辛勤的實踐活動將飲茶這一極其日常性的行為規範提煉為參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藝術活動,日本茶道吸引了幾乎所有的日本民族精英參與到其行列中來,她在無形中調動了日本民族本身的藝術創作欲和創作潛能,使日本民族文化放射出了最亮麗的光彩,日本茶道被稱作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與結晶,而她在思想上的特徵也被稱作是最具有日本特徵的一部分。和、敬、清、寂,被看作是茶道的法則與倫理規範,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所以它被稱為“茶道四諦”。

1 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悅”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扎手、太重或太輕。茶室里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松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悅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裡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為貴”“以和為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託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張用淡泊無為,“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佈局、禮儀程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2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在這裡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置的“貴人入口”,後改為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曾說:“此首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妒忌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清教於上者、提攜下者。”這裡的“自高自大”和“固執己見”,用禪的話說就是“自我主心”與“我執”,這是禪宗力主排棄的完全意識化的自我和執著的自我。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慾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3 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是受到日本人民極大推崇的修養要素。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里的樹葉和石頭,茶室里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4 寂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無”的意思。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裡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說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佔用的時間更悠長呢?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回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台”,“無”在藝術領域里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說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不僅是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而且也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日本茶道對外國人來說是一種難解的文化現象,因為茶道的內容極為豐富,不僅在形式上如此,在思想層面上亦然。而茶道“四諦”——和、敬、清、寂,可以說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總結,從這四個字中我們可以初窺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更可以從中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和理解的文化理念。

-----------------------

[宜蘭好茶]和敬清寂茶飲店~與在地茶農合作的天然好茶 @ 紫色微笑。Ben&Jean的饗樂生活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dMM11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

--------------------

茶道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奇葩,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是禪宗日本化以後孕育出的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化式樣。

  茶道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它包括了宗教、藝術、哲學、修身、社交等文化,涵蓋着日本人民的生活規範,是他們的心靈寄托。茶道還是日本人民表現本民族審美意識的最高藝術行為。研究日本茶道是了解日本、日本文化和研究日本的捷徑之一。

  一、日本茶道的曆史回顧

  其實日本自古沒有茶,日本人也不懂得飲茶的方法。在日本的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由於遣唐僧的來往加強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茶及飲茶方法才傳到日本。公元805年5月,遣唐留學僧最澄回到日本,帶回了茶種並種植在京都比睿山延曆寺的北側,這裏便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

  茶在日本的最早記錄出現在弘仁五年(公元814年)閏七月二十八日的空海進獻表中。留學僧空海於延曆二十三年(公元804年)入唐,兩年後回到日本,並帶回了大量的書籍、繪畫、佛教的法器等。空海把其中最好的一部分獻給了嵯峨天皇,並附有《進獻表》一文。匯報了他在中國長安的學習生活,其中說:(我)在修煉之餘,有時學習印度文字,有時一邊喝着茶湯一邊閱讀中國的書籍。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留學僧人在中國的飲茶體驗,而當他們回國時必然要把茶種和飲茶方法帶回日本,永忠就是一例。

  日本後記中記載了弘仁6年(公元815年)永忠煎茶之事:葵壬,幸近江國滋賀韓崎(日本古代地名),便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護命法師等率眾僧奉迎於門外。皇帝降興,升堂禮佛。更過梵釋寺,停車賦詩。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眾。大僧都永忠自煎茶奉禦,施禦被。嵯峨天皇對永忠所煎的茶似乎特別感興趣,自那以後嵯峨天皇便詔命廣植茶樹,並指示每年進獻茶於宮內。從此,飲茶文化就在日本普及開來。

  根據中日之間各個時代飲茶文化的交流情況,有學者將此劃分為三個曆史時期:

  日本平安時代的煎茶。這一時期主要受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影響,采用餅茶煮飲法。

  日本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的點茶。這一時期主要受中國宋代飲茶文化的影響,采用沫茶攪拌衝飲法。

  日本江戶時代的泡茶。這一時期主要受中國明代飲茶文化的影響,采用葉茶泡飲法。

  就這樣,中國的飲茶文化隨着中國文化東渡的幾次高峰也一並傳到日本。但是,傳入日本以後的飲茶文化並沒有被原封不動地模仿照搬下來,而是在融入了日本原生文化中崇拜自然、尊重禮節、憐憫弱者、善於應用、精益求精等要素之後,成長為能代表日本人民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的高雅藝術形式,成為日本的國粹。正如岡倉天心所說的那樣,「我們(日本人)的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繪畫,乃至我們的文學,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響。」

  二、茶道「四諦」

  日本茶道的創業者們,用他們辛勤的實踐活動將飲茶這一極其日常性的行為規範提煉為參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藝術活動。

  日本茶道吸引了幾乎所有的日本民族精英參與到其行列中來。她在無形中調動了日本民族本身的藝術創作欲和創作潛能,使日本民族文化放射出了最亮麗的光彩。日本茶道被稱作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與結晶,而她在思想上的特征也被稱作是最具有日本特征的一部分。和、敬、清、寂,被看作是茶道的法則與倫理規範,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所以它被稱為「茶道四諦」。

  (一)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悅」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裏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

  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紮手、太重或太輕。茶室裏點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鬆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悅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裏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裏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

  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為貴」、「以和為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張用淡泊無為,「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如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布局、禮儀程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這裏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置的「貴人入口」,後改為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曾說:「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妒忌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請教於上者、提攜下者。」這裏的「自高自大」和「固執己見」,用禪的話說就是「自我主心」與「我執」,這是禪宗力主排棄的完全意識化的自我和執着的自我。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三)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是受到日本人民極大推崇的修養要素。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裏,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裏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裏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土,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
我合一」的禪境。

  (四)寂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係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磐」、「無」的意思。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

  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裏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說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占用的時間更悠長呢?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回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台」,「無」在藝術領域裏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磐、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說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不僅是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而且也是東方文化的精華。

  日本茶道對外國人來說是一種難解的文化現象,因為茶道的內容極為豐富,不僅在形式上如此,在思想層面上亦然。而茶道「四諦」:和、敬、清、寂,可以說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總結,從這四個字中我們可以初窺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更可以從中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和理解的文化理念。

------------------

"和"就是和睦相處、和樂融融,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社會的和諧;
"敬"就是相敬相惜、互助互諒,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有節;
"清"就是清淨無塵、清新無垢,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
"寂"就是沉著穩定、心念不動,表現為茶室中氣氛的恬靜、茶人莊重的表情,凝神靜氣不動心。

---------------------------

茶藝指儀式化的泡茶與飲茶技藝,在中國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正式定名於1970年代後期,由台灣茶藝愛好者命名。此名字的採用是經過討論,以區分於源自日本的茶道,並從通俗而易於被大眾接受的角度出發的。目前,開設茶藝館在中華文化圈已經蔚為潮流。

茶藝萌芽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於西漢就有文獻記載當時人已有較為講究的品茶方式,王褒的《僮約》就有提到當時人烹茶已有專門的一套用具,品茶完畢就會好好貯存,雖然沒有詳細的品茶程序,但對茶具的重視已反映出當時飲茶已非純粹的飲用一種飲料,而是作為藝術去欣賞、品嘗[1]。到了西晉,品茶的程序、步驟較前代更為講究,除了擇水、擇器、烹煮外,還重視泡出來的茶之賣相,茶的泡沫成為觀賞的對象,即後世稱之湯花[2]。而最早有較詳細記載儀式化、藝術化飲茶是陸羽《茶經》中的煎茶藝,當中包括「五之煮」和「六之飲」。封演的《封氏見聞錄》記載陸羽之徒常伯熊的茶藝,他講究品茶的服飾、茶具、程序,形式富有觀賞性、藝術性的茶藝,並且具備自己的風格,即風雅派煮茶藝。當時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皎然、盧仝、趙州禪師等人則是修行派煮茶藝的代表,趙州禪師曾經以「喫茶去」來接引學人。
唐代煮茶,多用薑鹽添味,世稱薑鹽茶,詩人薛能《茶詩》云:「鹽損添常戒,薑宜煮更黃。」當時已有痷茶法,即後世稱的泡茶,但因為光時制茶工藝尚未為沖泡法創造普及的技術條件,痷茶會有草青味和苦澀味,故未能普及。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沖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3]。當時還流行一種把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技藝,稱為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類似西方的咖啡拉花。
明代起泡茶開始流行,又稱煎茶,但與唐代流行的煎茶並不是同一方式。
類型[編輯]
中國茶藝由於經歷多個時代,而各時代、各地域又發展出不同風格的茶藝,因此類型、流派眾多,儀式化的茶藝以瀹茶法可分為煮茶藝、煎茶藝、點茶藝、痷茶藝等,各大類中又可依茶具、品飲方式、精神思想等再分為小類。同樣的技法用於各流派中又產生不同的變化。
以技法分類[
煮茶藝
煮茶藝是把茶直接放進水中,經過較長時間烹煮後飲用,可使用生採茶、散茶、末茶,冷水投茶或熱水投茶皆可。據西晉杜育《荈賦》載,煮茶藝,注重瀹茶水質、茶具材質等,要求以清流之水烹茶,以東隅之陶器為茶具,並以匏製的勺子舀茶。煮出來的茶,茶末沉底,浮在水面的湯花光如積雪,又如春花般燦爛。且重視茶的功效,喝下的茶要能調理精神,消除疲勞。也有加入其他材料煮成芼茶飲用。
芼茶藝[
芼茶藝是把其他材料加入茶中一同飲用,可分為芼蔬藝(加入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菏等)、芼果藝(加入水果)、芼花藝(加入花朵)等。
煎茶藝[
煎茶藝,是把茶餅灸烤後碾碎,再投入熱水中稍為烹煮一下,再飲用。
陸羽煎茶藝[
據陸羽《茶經》〈五之煮〉和〈六之飲〉記載,煎茶藝有九個重點,包括採制、鑑別、器具、用火、選水、炙烤、碾末、烹煮、品飲。烹茶前要先灸茶,烘乾與曬乾的茶有不同的灸法,再碾茶。要慎選烹茶之水、生火之燃料。燒水時要注意水溫,茶煮沸後覊注意泡沫的狀態,分茶時再把泡沫弄成均勻的湯花。對茶色、茶香、茶味也有一定標準。分茶的數量和沖泡次數也有一定限制。

中國茶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KeKbnm

----------------------

由名茶藝文化研究者謝明素講師,以其二十餘年經驗,簡單示範小壺泡的動作。泡茶的意境­透過優美的肢體語言,可以感受到泡茶除了用喝的,還可以欣賞喔

下載  

「2014海峽兩岸茶藝師養成教育論壇」23日於明新科技大學舉辦,包括台中華茶文化學會范增平教授,樂茶茶藝培訓中心董事暨韶關市茶葉行業協會劉政副會長,樂茶茶藝培訓中心各分校校長,洋實業有限公司丁海豔董事長、華粵實業有限公司陳志鵬董事長、廣州合晉帝苑酒店崔靜雲董事長、廣州寬境茶居有限公司陳鵡董事長、廣州市花都區茶仁茶榭茶商行郭春明董事長等貴賓與茶藝界人士共襄盛舉。
明新科大袁保新校長表示,飲茶文化在東方社會擁有多年歷史,蘊含著文化與價值。歷經不同年代的變化,日本發展出茶道,韓國發展出茶禮,台灣發展出茶藝。近年來,茶文化結合生活、休閒、文化、藝術、美學等創意,茶葉經濟與茶藝美學價值逐年提升,茶藝文化人才需求殷切,培育茶藝師不但是趨勢,更成為重要課題。
主辦論壇的休閒事業管理系范育成系主任說,為了培育休閒產業人才對於茶文化的相關專業知識,將茶藝納入選修課程,並每年舉辦茶藝論壇與茶席展演活動,著重茶席展演人才的實務經驗培訓工作,努力實踐大專院校對實務產業的發展及人才培育的貢獻。
為推廣茶藝文化,今年論壇以「2014海峽兩岸茶藝師養成教育」為題,專題講座主題依序為「大陸茶藝師養成教育現況」、「在茶文化復興中香飄萬里-論茶藝師養成」、「茶藝師應有的素養和認識」、「台灣茶席展演人才養成教育現況」,除了上述四場演講及總結座談外,席間邀請616Arts藝術創辦人俞瑞玲及藝術家范揚存進行兩岸茶藝交流,展現茶席文化的美學與魅力。

--------------

-------------------------

駁蔡瀾找「茶」蔑台

推文到plurk
2016-06-13 06:00

◎ 池宗憲
香港名人蔡瀾公開說:台灣茶道哪來?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五十年,日本人有些什麼,台灣就想要有些什麼;蘿蔔頭有日本茶道,台灣就要有中國茶道。把不必要的動作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國茶道了,笑掉大牙。
其實,台灣創「茶藝」從未硬上「茶道」。論「茶道」、「茶藝」之不同,應有憑據:「茶道」之名出現在唐代「封氏聞見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中國有了「茶道」之名,卻受到自唐、宋、元、明、清歷代至今的茶種和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用相同茶葉和茶器所演繹出對茶的多元解釋,是一種「事實茶道」!
那麼「茶藝」確是在台灣登場!一九七○年代由民俗學家婁子匡先生在台灣成立「味茶小集」時創出的「茶藝」。後由管壽齡女士以「茶藝館」之名登記公司行號。八○年代後台灣茶藝館帶動品茗風潮,引動茶和人文藝術結合。二○○○年後更帶動了上海、北京、杭州茶藝館的跟風。今天台灣比賽茶創造每年上億的商機,確實是受到茶藝館的推波助瀾!
蔡先生又說:台灣人,發明出所謂的「茶道」來真令人討厭…把茶倒在裡面,一定強迫你來聞一聞…那個聞杯有多少細菌,有多髒…。
針對台灣茶藝中強調「聞香杯」聞出不衛生的問題,進而有西安茶文化研究者林治說:正宗的台灣茶藝演示時每位客人都有一對杯子,一只聞香杯,一只品茗杯。聞香杯是從日本清酒杯得到靈感!
他的這種看法表明聞香杯是衛生的,但絕對跟日本清酒杯沒有關係!但這也是台灣眾多茶藝中的一種而已。
聞香杯是曾出現在福建泉、漳、詔安一帶、當地人用柱狀形制的杯品茗,得到茶湯聚香功效;職是之故,圓柱形聞香杯的聚香效應自然為人沿用!
事實上,茶杯用來品茶「香」或「不香」,應由杯的釉藥、形制、胎土、燒結等角度思考,而不單是看形來定「香」,更不要用意識形態汙衊台灣茶藝!
名人笑談可以;若說「現在台灣人又從日本學回來的茶道讓人羞死人也!」這種不考證憑空杜撰的說法,才是羞死人也!
(作者曾任《大成報》總編輯,現任茶人雅興電子報總編輯)


《喝一口"四諦茶"去!》
(和、敬、清、寂) 是日本一代茶聖仟利休的茶道四諦 。
「和」主要是指賓主之間的和合,沒有距離。
「敬」是賓主之間的互敬,平等無二。
「清」應保持心靈上的清淨無垢。
「寂」是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回歸空無。
四諦中以"寂"為根源,也以"寂"為終止,是整個茶道審美的最高峯。它源自佛教涅槃境地的"不生不滅"所轉化出的「空寂」和「靜寂」的生命對待,亦即「空」與「無」的生命對待。
茶人給客人嚐一口茶看似「有」,卻讓客人在喝下那口茶後,體悟生命是「無」。
(小沙彌雲水日記)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  

由 @lingting.china 發佈
在 Threads 查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