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

 

「台灣吧」透過簡單、有趣的動畫介紹台灣歷史,獲得好評;國外網友「bill wurtz」也製作一支9分鐘的影片,快速介紹日本歷史。有網友稱讚「歷史就該這樣學」。

台灣網友「zass17」將「bill wurtz」的影片翻譯成中文,影片敘述日本在西元前4萬年就存在,一路講到天皇、幕府、大化革新、應仁之亂、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德川家康的鎖國政策等,到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在二戰時資助英國,但不幫日本,原因日本的盟友是德國,但英國和德國關係不好;美國朝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讓日本宣告投降。根據影片,日本經歷「戰後經濟大奇蹟」,開始製造電視、錄影機和汽車等,做得比全球各地都好,變得超有錢,經濟快速成長直到慢慢疲乏。

對此,許多網友看完影片紛紛發表看法,「真的,蒙古人沒被颱風搞死,不知現在日本會怎樣」、「朋友的朋友不是朋友」、「兩顆原子彈後一切都平靜了」、「看到美國丟兩顆原子彈下去那一段停格,心情莫名沉重」;也有人說,該片的歷史錯誤極多,僅供參考。

 

---------------------------------------

謝選駿論日本創世神話 

(一)日本創世神話《古事記》
日本歷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這與歐亞大陸另一端的不列顛群島極為相似。然而,日本諸島比不列顛群島更與世隔絕:它們離大陸一百一十五英里,而英吉利海峽只有五英里寬。日本人在被美國人打敗之前,僅於十三世紀受到外國侵略的嚴重威脅。因此,可以說日本人離大陸非常近,足以從中國文明中得到益處;但又可以說非常遠,可以隨意選擇和拒絕。事實上,日本人對從國外引進的東西都異常敏感和警惕。儘管日本人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善借用的民族,但由於所處的與世隔絕的位置,他們較之其他任何人數和發展水平與其大致相等的民族,獨立地發展起一個更大部分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 這種既然相似又不相同於中國的特點,在日本的神話與宗教的領域,表現的同樣清楚。以從習中國文化而著稱的日本人,在宗教方面的表現卻與它的老師──古代中國──大不相同。宗教事務在日本民族的生活中,常起支配作用。日本人甚至在品茶中,都可以發展出“茶道”這類儀式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獨特的環境下,它在日本根據佛教偈語“和、敬、清、寂”四個字,來概括所謂茶道精神,把隱居山林的調味品上升為茶“道”高度。這在大國散民看來未免小題大做,很可能是因為萬物有靈論的日本人不能理解“道”的意義。中國的閒情逸致,到了人格工具化和萬事職業化的日本手裡,就都成為儀式了,這真是有點不可理喻。而日本人就是這樣,甚至以全民的熱忱,皈依了中國傳來道教變種:神道。這種熱忱,不同於中國把精神文化凌架神明之上的世俗化傾向,而是明顯地拘泥於神明的形式,不過日本的神明卻是一種低級的形而下的東西。雖然人們普遍認為日本文化是師承中國的,但二者的基本精神在此明顯相同。比如,古代中國的民本意識和現世精神甚至較之西化以後的日本,也更為強烈,也更樸素,極少宗教儀式或神話渲染;但神界故事在日本古代經典中則佔有顯赫的地位,不像中國神話在古代經典中遭受排擠的景況。 《古事記》(Kojik即“Records of Ancient Matters”)是日本早期最重要的神話典籍,它是元明天皇在和銅五年(公元712年)命太安麻呂編撰的。這部神話典籍記載了遠自天地開闢和初代“神武天皇”(神話人物,古寫“神倭盤餘彥尊”,讀音(Kanyamatoiwarebiko─no─mikoto)直至當時的推古天皇(公元593─618年)間的“古事”。它以古代神話與傳說為開卷之作,描寫了被人視為“萬物之始”的世界生成和日本列島、日本民族的神話起源,因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不乏悠久的影響力。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即為著名的日本古代神話集成“神代卷”。“神代卷”的主要神話,是神代第七世配偶神(Izanami ,女)、伊耶那歧 ​​(Izanagi)兄妹結婚,生成日本國土的故事。這兩神受天神之命,造成“大八洲”(日本國土)山川草木,以及主宰萬物的各種神靈,如天照大御神(Amaterasu─oomikami,太陽神,女)、月讀命(Tukiyomi─no─mikoto,月亮神,男)等。圍繞這一基本主題,有不少神話產生或附會到日本神話的整個體系中。 《古事記》大略可分成兩個項目、三個部份: 本辭(序言;神話、傳說) 上卷:收錄序言、神話、傳說;帝紀(1-33代的日本天皇) 中卷:收錄第1代天皇(神武天皇)到第15代天皇(應神天皇)的家譜、事蹟。 下卷:收錄第16代天皇(仁德天皇)到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的家譜、事蹟。 其序言曰: 臣安萬侶言。夫混元既凝,氣象未效。無名無為,誰知其形。然乾坤初分,參神作造化之首;陰陽斯開,二靈為群品之祖。所以出入幽顯,日月彰於洗目;浮沈海水,神祇呈於滌身。故太素杳冥,因本教而識孕土產島之時;元始綿邈,頼先聖而察生神立人之世。寔知懸鏡吐珠,而百王相續;吃劍切蛇,以萬神蕃息與。議安河而平天下,論小濱而清國土。是以番仁岐命,初降於高千嶺;神倭天皇,經歴於秋津島。化熊出川,天劍獲於高倉;生尾遮徑,大烏導於吉野。列儛攘賊,聞歌伏仇。即覺夢而敬神祇,所以稱賢後。望煙而撫黎元,於今傳聖帝。定境開邦,制於近淡海;正姓撰氏,勒於遠飛鳥。雖步驟各異,文質不同,莫不稽古以繩風猷於既頹,照今以補典教於欲絕。 曁飛鳥清原大宮禦大八州天皇禦世,潛龍體元,洊雷應期。開夢歌而相纂業,投夜水而知承基。然天時未臻,蟬蛻於南山;人事共給,虎步於東國。皇輿忽駕,浚渡山川,六師雷震,三軍電逝。杖矛舉威,猛士煙起,絳旗耀兵,兇徒瓦解。未移浹辰,氣沴自清。乃放牛息馬,愷悌歸於華夏;卷旌戢戈,儛詠停於都邑。歳次大樑,月踵夾鍾,清原大宮,升即天位。道軼軒後,德跨周王。握幹符而揔六合,得天統而包八荒。乘二氣之正,齋五行之序,設神理以獎俗,敷英風以弘國。重加智海浩汗,潭探上古,心鏡煒煌,明覩先代。 於是天皇詔之:“朕聞'諸家之所齎帝紀及本辭,既違正實,多加虛偽。'當今之時不改其失,未經幾年其旨欲滅。斯乃邦家之經緯,王化之鴻基焉。故惟撰錄帝紀,討核舊辭,削偽定實,欲流後葉。”時有捨人,姓稗田,名阿禮,年是廿八,為人聰明,度目誦口,拂耳勒心。即勅語阿禮,令誦習帝皇日繼及先代舊辭。然運移世異,未行其事矣。 伏惟皇帝陛下,得一光宅,通三亭育。禦紫宸而德被馬蹄之所極,坐玄扈而化照船頭之所逮。日浮重暉,雲散非煙。連柯並穗之瑞,史不絕書;列烽重譯之貢,府無空月。可謂名高文命,德冠天乙矣。 於焉,惜舊辭之誤忤,正先紀之謬錯,以和銅四年九月十八日,詔臣安萬侶“撰錄稗田阿禮所誦之敕語舊辭以獻上”者,謹隨詔旨,子細採摭。然上古之時,言意並樸,敷文構句,於字即難。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全以音連者,事趣更長。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訓,或一事之內,全以訓錄。即辭理叵見,以註明,意況易解,更非注。亦於姓日下,謂玖沙訶;於名帶字,謂多羅斯。如此之類,隨本不改。大抵所記者,自天地開闢始,以訖於小治田禦世。故天禦中主神以下、日子波限建鵜草葺不合命以前,為上卷;神倭伊波禮毘古天皇以下、品陀禦世以前,為中卷;大雀皇帝以下、小治田大宮以前,為下卷。並錄三卷,謹以獻上。臣安萬侶,誠惶誠恐,頓首頓首。和銅五年正月廿八日;正五位上勳五等太朝臣安萬侶撰 《日本書紀》是繼《古事記》之後最為著名的上古“史記”。在《古事記》之後兩年編成,共三十卷,記日本古代直至持統天皇(公元690─701年)時的史事。其中第一、第二兩卷是神代史,載有古代的神話傳說。《日本書紀》中神話傳說的份量不及《古事記》,但它們同樣給予未經徹底歷史化的神話以正式“經典”的地位,相當於殷商文明“人神雜糅”的階段。其中把宗教觀念及神話傳說不加改編就當作信史的人神雜糅態度,對後來日本人自命“神國”的偏執性和瘋狂性,影響至深。支配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民意識的“天皇崇拜”思想,固然與後來統治階層的鼓吹有關,但也源自《古事記》等神道教典籍中對“天照大御神”(Amaterasu─oomikami)的崇拜─ ─更與古代的神話傳說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神道與天皇思想這些中國道教的變種,在日本造成的影響,比一般的政治學者理解的更為寬泛。對倭人的幼稚心理的形成,發揮了廣泛作用,且不言而喻的說服力,充滿了骨子裡的煽動性和迷惑力。 類似的宗教狂熱,在殷商以後就很少滲入中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更沒有佔有支配地位。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這種區別常常被近代研究者們忽視,或看作無足輕重的細節,其實,這種民族精神上的差異,曾對這兩個東亞“民族”的命運尤其是近代命運,產生過極為不同的反作用力。例如,通常認為傳統上日本民族性喜激動,愛走極端;傳統上中國民族則性情平穩,對人對己對事對物多持中庸的態度;但實際上,日本人是“集體的激動” ,中國人則是“個人的激動”。日本人容易參與公共事務,中國人則對公共事務冷漠:即是上述民族精神差異的一個側面。

-------------------------------

File:Kojiki Shinpukuji.jpg

古事記》(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和銅四年(711年)9月18日,元明天皇命太安萬侶(おお の やすまろ、太安 万侶)編撰日本古代史。和銅五年(712年)1月28日,將完成的內容《古事記》獻給元明天皇,為日本最早的歷史書籍。內容大略可分成:「本辭」、「帝紀」兩個項目,以及「上卷」、「中卷」、「下卷」三個部份。
成書經過
本書由太安萬侶在712年呈獻給元明天皇,記載了憑稗田阿禮口誦之《帝紀》和《舊辭》,以及一些歷代口述相傳的故事。
概說
《古事記》大略可分成兩個項目、三個部份:
本辭(序言;神話、傳說)
上卷:收錄序言、神話、傳說
帝紀(1-33代的日本天皇)
中卷:收錄第1代天皇(神武天皇)到第15代天皇(應神天皇)的家譜、事跡。
下卷:收錄第16代天皇(仁德天皇)到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的家譜、事跡。

-----------------------

File:Nihonshoki tanaka version.jpg

日本書紀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日本書紀
假名 にほんしょき
平文式羅馬字 Nihon Shoki
《日本書紀》(日語:にほんしょき)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舍人親王等人所撰,於西元681年至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一和二卷講神代,三到三十卷從神武天皇講到持統天皇,採用漢文編年體寫成。系譜一卷,如今已亡佚。
《日本書紀》平安時代抄本

編纂的起因在於經壬申之亂而取得政權之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統而下令編成。
依《古語拾遺》所述,「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在編纂《日本書紀》之前,並沒有正式的文獻記載,僅有口耳傳說,且日本與朝鮮相同,當時以漢文作為正式的官方語言,考慮到文字之華美性,是以編纂《日本書紀》時,多半借用中國典籍上之文字,拿來描述上代所傳承之傳說,是其一大特色。
在《日本書紀》之外,當時亦有《古事記》《風土記》等等各種書籍傳世,比照其紀錄,或有重疊,或有相違,是紀錄口傳文學時必定產生之現象。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傳說以有多種版本,非一時、一地、一人所造,而《日本書紀》之目的,即在編列出為準之「定本」。
於《古事記》序中有云:「余聞諸家所傳帝紀、本辭,有詭於事實者,或多加虛偽。若今不修其謬,唯恐數年之後,旨趣亡散佚矣。帝紀、本辭,乃我國組織之理,天皇政治之基,故欲撰帝紀、檢舊辭,去偽、定真,使傳後世。」目的之一,在令上古傳說、神話、歷史統一,有利於天皇政權。
就《日本書紀》之撰寫背景,其史觀以天皇家與中臣氏(藤原氏)為中心,而在齋部廣成之《古語拾遺》提出後齋部‧忌部氏之史觀後,其他氏族亦相仿行之,遂有物部氏史觀之《先代舊事本紀》以及姓氏錄等文獻問世。
篡改部分在於抹煞了「大友皇子」的即位紀錄,將天智天皇死後定為天武天皇元年,主張天武天皇繼位之正統性。後來在其餘史料中找到大友皇子之即位紀錄,是以於明治三年,追諡弘文天皇。
影響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國家格言,「八紘一宇」即出自此書 「上則答乾霊授國之徳、下則弘皇孫養正之心。然後、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上は則ち乾霊の国を授けたまいし徳に答え、下は則ち皇孫の正を養うの心を弘め、然る後、六合を兼ねて以て都を開き、八紘を掩いて宇と為さん事、亦可からずや。)日本書紀巻第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紀己未年三月丁卯条の「令」。平安時代後,新天皇登基必須要開設書紀講席,878年後,添加了「日本紀竟宴」。 由於虛構成分較多,家永三郎在《日本文化史》中說《日本書紀》不是史書而是「氏族社會的產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