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圍攻「春牛秒分屍」台南鹿耳門花火迎春引暴動 -------------------https://www.facebook.com/114790231967961/videos/360797187840429/
編輯 李育道 報導
2019/02/17 07:57
圖/翻攝臉書
台南鹿耳門聖母廟一年一度的花火迎春、迓春牛遊行高空煙火秀昨(16)日晚間盛大登場,晚間由台南市長黃偉哲、議長郭信良、立委陳亭妃齊手鞭春牛,三人合力鞭完12鞭春牛後,群眾一擁而上,數名年輕男子凶狠爬上人群,爆青筋猛捶紙糊的黃頭黑身春牛,不到30秒就瞬間「分屍」,廟方全程直播肢解瞬間,讓人看傻眼。
圖/翻攝臉書
台南市古代每逢元宵節就有鞭春牛儀式,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30多年前恢復持續至今成為廟方特色傳統。昨由黃偉哲擔任主祭官,伴隨司儀「春牛贊」順口溜,鞭打12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最後一下一落,底下上百人情緒爆發,一擁而上飛撲黑身金頭的「紙糊春牛」,春牛瞬間被埋在人肉中。
圖/翻攝臉書
從廟方直播中可見,不少年輕男子激動地爬上「人群」,瘋狂搥打牛身、角、腳、尾,不久後春牛遭四分五裂、被人潮淹沒,場面相當失控,甚至有人大打出手,爆發全武行,所幸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受傷。

圖/翻攝臉書
據悉,聖母廟今年將春牛放在殿中,供信眾摸牛討吉利,像是「摸牛頭、兒孫會出頭」、「摸牛嘴、大富貴」、「摸牛腳、家貨吃沒乾」、「摸牛尾、剩家貨」、「摸牛耳、吃百二」、「摸春牛、 年年有餘」,至於鞭春牛時,傳說只要搶到一塊碎片,就能旺一年。


迎春祭典-古禮迎春+鞭春牛儀式+芒神站哪邊-向「春牛公」 索取五穀、象好兆頭-從清朝以來就有的初十古禮迎春儀式/「春牛經」 記載,祭典當中春牛及芒神有一定的形制, 像是春牛與芒神衣服的顏色,芒神站在春年前後左右的位置,芒神有沒有穿鞋子等,都隨著每年節氣而不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e4MGK


不吃牛肉+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為11.3公噸,是全球平均值4.9公噸的2.3倍+1公斤牛肉消耗7公斤黃豆或玉米、1萬6千公升的水。牛會排氣、打嗝一天排出100公斤甲烷,等於1輛汽車跑100公里排放氣體,畜牧業排放量比汽車還多+決定台達電餐廳沒有牛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bjjtx

初一到十五都有活動 台南過年慶典總整理 | 游梓翔專欄 - http://goo.gl/LwqUAr

2016春節逍遙遊vs.台灣精選NO1伴手禮 - 春節逍遙遊 - http://goo.gl/rRGZfp

------------------------------------

世界最高的牛 肩高193公分

美聯社

420_0a2ac79af89e0bd8351e6b80ba2ec0a2420_a764d2bf6328715726f15ba86d9b94c6640_71a807abecc059c2743e62c161f0a09e  
字級:最小字型預設最大字型
分享到 Facebook分享到 Plurk分享到 Twitter2016年09月09日22:31 
住在美國加州的「荷蘭牛」丹尼爾(Danniel),有望榮登金氏世界紀錄最高的牛。
牠的主人與獸醫周二為牠測量高度,從蹄到肩部高193公分,待金氏世界紀錄核實此數字後,丹尼爾將取代原先近188公分的世界紀錄。飼育者說照顧這頭大牛可不容易,牠每天吃22.7公斤的乾草,每天製造59公斤排泄物。(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人們飼養的牛,不是黃牛,而是一種已滅絕的上古水牛/殷墟遺存中有一種已滅絕的水牛——聖水牛/養牛史、牛耕史/牛耕始於春秋時代/牛穿鼻技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ZUD7YA

搶春牛、鞭春贊、蜂炮 /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舉行「迓春牛遊行暨國際高空煙秀」/鹿耳門聖母廟!瘋搶「春牛」瞬間精光/迎接「丙申猴年」迓春牛遊行、搶春牛,避邪驅疫/鞭春牛是要宣告各行各業「年假已經結束了。」/宜蘭市五穀廟依循古禮,再由市長江聰淵鞭打竹、紙編製的春牛,鞭春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z4KCU

 

溫宗翰:地震的由來──你知道「地牛翻身」是臺灣本土創生的地動傳說嗎?
By 作者: 溫宗翰,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也是環太平洋火山帶重要的島嶼,自古以來地震頻繁。島國人民長期面對地震災變,似乎早已司空見慣,在臉書時代,地震發生第一時間甚至不是先跑避躲災,而是上網通報、分享感受。近日連續地震掀起「國家級警報」預知系統的討論,隨著科技發展,多數人對地震的看法也與之改變。那麼,早期先民們又是怎麼看待地震呢?為何地震在臺灣又會被稱做是「地牛翻身」?為何是牛,而不是住在地底的穿山甲或其他動物呢?除了地牛,還有其他解釋地震由來的傳說嗎?

▋鯰魚鰲魚來作怪

地震在不同國家有許多不同的民俗解釋,比如在日本,普遍認為日本全島是由地底下一隻大鯰魚所撐起,因此,當鯰魚震動身體或搖晃尾巴,就會造成地震;為了使地震鯰不要作怪,必須透過雷神建御雷手持要石鎮壓大鯰。1855年安政時期江戶大地震後,以地震鯰為主的鯰繪盛行於世,不僅強化這項民俗觀,地震鯰甚至也被擬人化,形成善惡事蹟兼具的傳說神怪。在中國,則多數認為是地底下有一隻大鰲魚(也有說是鼇魚、鱷魚),因古老神話中,女媧補天後斷鰲魚四足,用於四極之地支撐天地;另也說鰲魚馱著大地(巨鼇載地),因此當鰲魚一扎眼或一翻身,就會引起人間大地震。是故,民間信仰中的鰲魚觀音,便因腳踩鰲魚造型,而有鎮壓鰲魚精、防止地震發生的傳說。

全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以動物來詮釋地震的故事,比如印度安人有負地龜、印度有負地象,不同地方也有地底人、地下神主宰地震的說法,甚至像希臘神話就認為地震是因海神波賽頓所引起。至於臺灣,則是眾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聽到的「地牛翻身」,值得注意是,地牛翻身並非源自漢人移民的傳說,卻在融合漢文化以後,隨著文化傳播,乃至媒體擴散,時至今日已成為解釋臺灣地震由來的主流民俗價值觀,即使臺灣古老地動傳說中,還有其他解釋故事,比如海岸阿美族人認為是地下人在推石柱引起地震,另也有不同族群的傳說認為是地下豬、羊、蛇、熊等等說法,但地牛翻身早已超越族群,被普遍接納與使用。

▋由「地生毛」到「地牛抖毛」

最早記載臺灣地震受地牛影響的傳說,是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在1896年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的文章,記載著淡水平埔族有地牛傳說。後又於1906年與1908年,紛紛發表有關地震的文章,即載明賽夏族與濁水溪流域的Vonum族等,均認為地震是緣起於地底下的牛搖動身體所致。其後,1923年由佐山融吉與大西吉壽合著的《生蕃傳說集》,則記載著鄒族「阿里山番」與「モトエビ」(Motoebi)等社,都有地牛翻身造成地震的說法。很顯然地,地牛翻身傳說,最早其實是源自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

至於漢人的部分,早期文獻大多記載地震前後有「地生毛」的現象,比如《重修臺灣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地大震。秋七月,地生毛。」或如徐宗幹《斯末信齋雜錄》載:「彰境地生牛毛,長寸許,旋即震動」等,雖然清治時期地動傳說提到「地生牛毛」,卻僅只是陳述一種地表異象,非明確指出是地牛翻身,也不見得是牛毛,比如《金門志》所載就是豬毛。一直到日本時代的文獻,才看到漢人比較明確地陳述地底有牛,比如根據日本官員東方孝義的專書記載,1906年嘉義梅仔坑大地震時,傳說有人在山上地裂之處,發現一條牛的大尾巴,因此盛傳地底下住著一隻地牛。事實上,傳說極可能是長期民俗價值觀累積而來,不見得只是受到嘉義大地震影響,就出現地牛翻身之說法。在日本時代許多文人記述中,比較可以看見地震是「地牛抖毛」的記錄,如賴惠川記述地震之後在廳門後方掘地若干,會發現地牛之毛。顯然,這時的漢人已經將地震異象中的「地生毛」與原住民傳說中的「地牛」傳說結合在一起。

有趣是,地牛翻身的說法漸漸成為臺灣漢人傳說以後,甚至也衍伸出安撫地牛、打地牛等習俗,比如地震發生時,需學牛叫聲用以安撫地牛。或像綠島習俗中,每遇地震,居民便持碗盆在地上敲擊,相傳是為讓地底兩隻牛分開,避免爭鬥,才能平息地震。亦有甚者,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竹山當地藝文協會在連興宮媽祖廟前,辦理打地牛儀式,持竹鞭鞭打牛隻,希望消解地震問題等。


photo credit: 賴貫一,國立暨南大學典藏,CC BY-NC-ND 2.0
▋為什麼是牛?

那麼,為何是地牛翻身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根據文獻記載,臺灣牛隻最早是奔跑於林野之間的「山牛」(黃牛),極少用於耕種,是隨荷蘭強權進入臺灣,東印度公司第二任臺灣長官偉斯在1625-1627年間,自爪哇、澎湖等地購進水牛耕種,再加上向中國東南部漢人施行移民耕種政策,臺灣才漸漸改變耕牛生態。不知是否因為進口牛隻與本土黃牛混種的諸多影響,17、18世紀間臺灣文獻不乏許多駭人聽聞的牛怪傳聞,時常引起騷動,無論傳聞真假,臺灣人對牛的敬畏,早已長期累積,成為根深蒂固的民俗價值觀。

在民俗思維裡,不能欺負牛,否則會遭到天譴報應,另也有「關牛神」用以占卜、預知禍福,或逢年過節需祭拜「牛稠公」的信仰觀。臺灣人敬畏牛也深愛牛,傳統社會幾乎不吃牛肉,也不會遺棄老牛,民間故事時常有農民半夜夢見老牛托夢,或是老牛流淚求生感動農人等傳說,時至今日,全臺僅存數千頭的耕牛,也有地方政府爲牠們建立老牛之家,頤養晚年。

牛巨大、堅強卻又憨厚老實、易被欺凌的性格,似乎與臺灣人生命經歷有著某種隱喻相連,一直以來,都被臺灣人視作代表性動物,甚至會以「臺灣牛」自稱。傳統社會裡,人與牛幾乎是分不開的夥伴,民間信仰在撿丁口錢時,甚至也把牛算成家人,需要繳付牛的丁口錢。如此看來,與地牛同居臺灣島,似乎也就顯得相當自然。

土著化以後的臺灣漢人,常常有流傳地底下住著穿山甲的故事,並也傳說穿山甲翻動,能為耕種事務帶來豐收。比如臺中市南屯就有於端午節進行「走標」活動,戰後改變為「木屐競走」,即是希望透過吵雜聲響,敲醒地底下的穿山甲,用以「勸農」。然則,在臺灣民間故事裡,穿山甲是由一位貪睡的人變化而成,通常在地底大半時間都在睡覺,似乎沒有那麼大的力氣能夠引起地震,還是身強體壯的牛才有足夠力量引起山搖地動。

以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強烈的無奈感,畢竟牛與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善良;臺灣人幾乎不太責怪地牛,也不像日本或中國衍伸「鎮壓」手段,雖然某些地方有強烈的「打地牛」儀式,但我們大多就是樸實堅韌地面對,淡然認份地看待地牛翻身,或許這是我們與牛之間不可分割的情感與彼此象徵的情愫使然吧!

---------------------------------------------

2016-02-21_095358  

數10萬人擠爆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瘋搶「春牛」瞬間精光
ETTODAY東森新聞雲ETTODAY東森新聞雲
2016年2月20日 下午 03:58 GMT
Image
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舉行「迓春牛遊行暨國際高空煙秀」(圖/翻攝自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臉書/下同)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台南市安南區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20日晚間舉行「迓春牛遊行暨國際高空煙火秀」,現場湧入數十萬人潮,五彩繽紛的煙火在夜空中爭奇鬥豔,迎接「丙申猴年」。由市長賴清德、前副總統呂秀蓮、立委陳亭妃共同啟炮,為高空煙火秀揭開序幕。

Image
每逢農曆年過後第二個禮拜六,廟方斥資千萬舉辦迓春牛遊行、搶春牛、炸蜂炮、國際高空煙火秀等系列活動。因為台灣民間習俗深信,高空煙火及蜂巢炮皆能避邪驅疫,並求財路興旺。現場不僅湧入數十萬人潮,連參與第一屆「亞太宗教自由論壇」的亞太地區及美國等二十六國外賓也來體驗這場盛會。

Image
「迓春牛遊行」選在20日吉時出發,以抬轎方式遶行土城地區祈福。相傳搶得「春牛」得以逢凶化吉,在頌唱「鞭春讚」,賴清德、呂秀蓮、陳亭妃、聖母廟主委王明義主持鞭春牛儀式,鞭春牛十二鞭,民眾便蜂擁而上搶成一團,春牛轉眼間被搶得精光。

-----------------------------

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像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紮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干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鞭春牛,又名鞭土牛, ​​唱春牛,跳春牛,春牛會。此俗起源甚古。高承《事物紀原》:“周公始製立春土牛, ​​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週族是農業民族,統治者又重視農業,周公制鞭牛之禮是完全可能的。《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漢代鞭春牛已相當流行。《後漢書 ·禮儀志》:“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 ​​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以後一直沿用下來,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鞭春牛之風日益活躍,遍及鄉里。康熙《濟南府志·歲時》:“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是立春節的活動,是春耕伊始的標誌,最初的鞭春牛可能用的是真牛,後改為土牛, ​​清末時期又改用紙牛,即以竹為骨架,外糊以紙。
鞭春牛- 形象講究
春牛的形像有一定規定,也是根據干支來製作的。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立春鞭土牛, ​​必備五方之色。宋景佑元年頒《土牛經》,丁度作序。其法以歲之幹色為首,支色為身,納音為腹。以立春日干色為耳、角、尾。支色為脛、納音色為蹄。至今遵之。”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有“造春牛法,日短至,辰日,取土水木於歲德之方。木以桑柘,身尾高下之度,以歲八節四季,日十有二時,踏用府門之扇,左右以歲陰陽,牛口張合,尾左右繳。芒立左右,亦以歲陰陽,以歲干支納音之五行。三者色,為頭身腹色,日三者色,為角身尾,為膝脛,為蹄色。以日支盂春季為籠之素,柳鞭之結,於之麻苧絲。牛鼻中木,曰拘脊子,桑柘為子,以正月中官色為其色也。”也就是說,牛頭以立春年的干支確定,身軀以年的地支來確定顏色,腹色以年納音決定,耳、角、尾配立春日干支,脛色配立春日地支,蹄色配立春日納音,牛嘴陽年張開,陰年合攏,牛尾陽年左擺,陰年右擺。干支由五種物質組成,各有其色,即金為白色,木為青色,水為黑色,火為紅色,土為黃色。根據其相對應或相剋關係,決定春牛的形象。以戊申的春牛而言,其中就有許多講究:
戊屬土,土呈黃色,牛頭為黃色;
申屬金,金呈白色,牛身為白色;
立春年納音屬土,牛腹為黃色;
立春日干屬金,金為白色,牛角、耳、尾俱白;
立春日支屬木,木為青色,牛脛為青色;
立春日納音屬木,木為青色,牛蹄為青色;
戊申系陽年,故牛開口,牛尾左繳,陰年則牛口合,牛尾右繳。
立春日干屬金,克金者火,火呈紅色,牛籠頭,拘繩皆為紅色;
戊申系陽年,牛踏板用縣衙門左扇門。
從上述事實看出,清朝每年六月都責成欽天監按年建干支,推算次年春牛之顏色、形象、繪色、製成春牛,芒神圖,然後發往各地府縣,各地官員再依圖繪製春牛,芒神像,由主管祭春,眾人持鞭打春牛,舉行隆重的祭春儀式。春鞭又名春杖,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八引《歲時雜記》:“春杖事用五彩絲纏之,官吏人各二條,以鞭春牛。”其實,春鞭用料也很講究,以立春日時間確定,即地支:寅、巳、申、亥用麻,子、卯、午、酉用苧,醜、辰、未、戌用絲。後來也有用彩紙裝飾春鞭的。
除大春牛外,還用紙做成一種小春牛,可以互相贈送,作為祈求豐收、驅走寒意的象徵。康熙《大興縣志》卷六:近春時,“乃分獻別朔小芒神、土牛於各紳士家,謂之送春。”
鞭春牛- 活動過程
在鞭春牛時,各地還唱民歌,故有唱春牛之謂。民國《義縣志·歲時》:“比時,裝春官者每以丐者充之,翌晨,眾官齊集署前鞭牛,曰'打春'。邑令在後,約正在前,各執紙鞭鞭牛,唱:'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平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這些民諺正是人們鞭春牛的心態。
在立春活動中,起初是由人扮演春神,其首以木雕成,套在人頭上,穿上紅或白色長袍,胸前開口,可往外看,他牽牛而行,象徵木神促進春耕。這裡提出一個問題,即在迎春時必須進行驅儺活動。宋代的《大儺圖》就是一幅“活動於立春節令中的迎春歌舞,因此或可稱為迎春舞隊(或社火)。”其實,自古以來鬼神就是混雜的,又是對立的,請神必須驅鬼,這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方面祈求正面的神靈保佑,另一方面又要驅趕走反面的疫鬼。這方面的資料是相當多的。康熙《濟南府志·歲時》:“(立春日)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其中的鬼臉,既是娛樂之舉,也是一種儺儀反映。乾隆《雒南縣志· 民俗》:“立春之日,人飲春酒,食白蘿蔔,謂之咬春,兒童買鬼臉及小春牛以為戲。”這裡的面具已具有兒童面具的性質了。在南方民間還有一種苧春,即在立春日,家家戶戶取樟葉,加少許柴火,然後引火點燃,在階沿、中堂、房內焚燒,從內而外.作驅趕狀,唱歌呼號,最後放爆竹,俗稱以火助陽,驅走陰氣,這樣就會沒有害蟲,農業豐收,也可使人體安康。可知春是一種古老的打鬼或古儺儀式。
鞭春牛- 圖中記載
山東濰坊年畫中有一幅《春牛圖》,上部繪有芒神和春牛,下為二人吃春餅,其上有一段文字:“我是上方一春牛,千差萬派我下遍地遊,不食人間草和料,專吃散災小鬼頭。”從中看出春牛本身就是一種吉祥物,是神靈所使,“專吃散災小鬼頭”。人們不僅送小春牛,還把搶來的春牛土和水,塗在灶上,認為可除邪氣,全家平安。在這裡春牛又成為一種避邪巫術了。
在其他地區也有自己的春牛形象,如蘇州桃花塢的春牛圖,在該圖其前有一牛郎牽牛,牛馱著財寶,後一官人持扇鞭牛,貴州台江苗族的春牛圖,不僅繪有春牛,還繪有農具、耕地等動作。
鞭春牛- 意義
牛: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鞭春牛又稱鞭土牛, ​​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容。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 洗牛節 ”,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輓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餵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1]

---------------------------------

搶春牛、鞭春贊、蜂炮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台南土城聖母廟的「搶春牛」是過年的最後一場高潮活動,每年都會吸引上萬民眾前往參與。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主祀媽祖,聖母廟四周築有護濠圍繞,整座廟宇宛如古代宮殿再現,號稱東南亞最大的華人廟宇之一。
  為什麼要摸春牛?據耆老說摸摸春牛、討吉利,而且觸摸部位不同,福份也會有差異。土城聖母廟的春牛與芒神是依照農民曆上記載的尺寸、顏色確實製作而成的,每年都不一樣。例如乙丑年春牛身高四尺,長八尺…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少壯像,青衣白腰帶…芒神鞭杖用柳枝長二尺四寸…芒神早忙立於牛前右邊。摸春牛的時候,必須一邊摸,一邊用台語唸:

摸牛身─多多的子孫     摸牛腳─家貨吃未乾
摸牛頭─子孫會出頭     摸牛尾─剩家伙
摸牛角─子孫地位穩答答   摸牛卵─家伙存億萬
摸牛嘴─子孫大富貴     摸肚臍─添丁大發財
摸牛耳─吃百二       摸春牛─年年有
摸春牛公─乎阮身體真健康

  在進行搶春牛之前必須先有春牛遊街活動,如此才能庇護境內家家戶戶平安年年豐收,典禮正式之前,邀請主祭人員鞭春牛,一共要鞭打十二鞭,每鞭一鞭,司儀會先唱頌「鞭春贊」:

一鞭:台灣國運光又明      七鞭:金榜題名耀門楣
二鞭:風調雨順國隆昌      八鞭:掃除黑金保安定
三鞭:靈雞開運新春樂      九鞭:提振經濟保就業
四鞭:台灣社會轉新機      十鞭:治安良好慶太平
五鞭:農村五榖慶豐收     十一鞭:鞭聲靈響奮圖強
六鞭:士農工商好經營     十二鞭:鞭揚神顯鹿耳城
參考資料:
http://www.tncsec.gov.tw/b_native/b01_content.php?area=tn&c05=&c03=29&num=&a=0104#2

----------------------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主委王增榮主持鞭春牛,頌唱「鞭春讚」之後,春牛被蜂擁而上信徒搶得精光。 (記者陳治交攝)
 相傳搶得春牛得以逢凶化吉,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二十八日的「搶春牛」重頭戲,聖母廟主委王增榮鞭春牛十二鞭,頌唱「鞭春讚」之後,民眾搶成一團,春牛轉眼間被蜂擁而上的信徒搶得精光。
 乙未年春牛頭青身黃腹白,角耳、尾白、脛黑、蹄白、尾右繳、口合。王增榮指出,農曆春節期間,春牛擺在聖母廟五王殿前供信眾摸春牛祈福,直到昨晚「迎春牛提燈遊行」,遶境庇護家戶平安、年年豐收,之後鞭春牛十二鞭,頌唱「鞭春讚」,結束後即讓信眾、遊客搶春牛,開運過好年冬,春牛轉眼間被蜂擁而上的信徒搶得精光。
 王增榮說,牛是過去農村社會的至寶,近年來因工業發達而被農耕機械取代,聖母廟每年舉辦迎春牛活動,除了迎牛送寒,也兼具懷古的意味,希望民眾不要忘記先人拓墾的艱苦歲月。昨晚天氣佳,且適逢週末假日,參觀人潮更勝以往,交通管制得宜,比往年更順暢,估計超過三十萬人潮。

---------------------------

--------------------------------

123_3  0703_56_3imacvcvcges  

《通書》春牛圖有兩個主要圖像──一為春牛,一為牽春牛之芒神,它預測着當年農耕天氣、雨量、干支、五行和收成;因此,春牛和芒神渾身上下,都表徵着某些意義和指示。

春牛圖
春牛圖是中國古時一種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干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鑑。直至現在,我們也可在通勝和一些日曆裡面找到它。「春牛圖」內畫了一頭牛及一個牽牛的「芒神」。
春牛
春牛就是土牛,乃是土製的牛,古時候於立春前製造土牛,好讓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綵杖鞭策它,以勸農耕,同時象徵春耕的開始。春牛身高四尺,象徵一年四季。身長八尺,象徵農耕八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十二個月。
牛頭代表當年的年干;牛身代表年支;牛腹代表納音;牛角、牛耳及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干;牛頸代表立春日的日支;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納音;牛繩的代表立春當日的天干;牛繩的質地代表立春當日的地支。並依干支的五行畫顏色,屬金為白色,屬木為青色,屬水為黑色,屬火為紅色,屬土為黃色。另外牛口合上,牛尾擺向右邊代表陰年;相反,牛口張開,牛尾擺向左邊代表是陽年。
牧童(芒神)
春牛圖裡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他原為古代掌管柭木的官吏,後來做為神名。身高三尺六寸,象徵農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之鞭長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帶的顏色,甚至頭上所束的髮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當他沒有穿鞋和褲管束高時,就代表該年多雨水,農民要作好防澇的準備;相反地,雙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乾旱,農民要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又如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農民們要辛勤耕作,勿誤農時。還有,如果牧童戴草帽意即天氣陰涼;不戴帽則炎熱。
芒神的衣服與腰帶的顏色,也因為立春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分別亥子日黃衣青腰帶;寅卯日白衣紅腰帶;巳午日黑衣黃腰帶;申酉日紅衣黑腰帶;辰戍丑未日青衣白腰帶。而牧童的鞭杖上的結也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用的材料也不同,分有薴、絲、麻,結的剷七則都是用青黃赤白黑等五色來染。
而牧童的年齡也有喻意,孩年的牧童代表逢季年(就是辰戌丑未年);壯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間,表示當年的立春在元旦前五天和後五天之間;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當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前;牧童站在牛身後面,表示當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後。
七言詩句
春牛圖左右兩旁分別載有七言詩句,這些詩句是預測當年的天氣及農作收成。
寓意
春牛圖在中國人們心目中也寓意著豐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對風調雨順的祈求。它是中國民間最常見的吉祥圖案,也是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長盛不衰的繪畫內容。

---------------

昔中國家庭,必備農民歷(《通書》)一本,以為擇日行事、是日宜忌、(天干地支)時辰空吉之所依。《通書》每年一本,年尾更換(故有「一本《通書》看到老」之諺謔人不知變通),《通書》首篇為春牛圖。

(土)春牛原是一年將盡,立春前,由政府製作的土(泥)牛,令文武百官於立春祭典中,以綵杖鞭策牠,用勸農耕勤快,同時象徵春耕開始。《通書》會把芒神春牛圖置在首頁,印成紅色版畫,供人參考。為昔日農家必須讀曉、破解之圖(古中國以農立國),它有兩個主要圖像──一為春牛,一為牽春牛之芒神,它預測著當年農耕天氣、雨量、干支、五行和收成;因此,春牛和芒神渾身上下,都表徵著某些意義和指示;例如,春牛身高四尺,象徵一年四季,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等等。而在《通書》中,我們可以看到: 

從牛尾左繳或右繳,可以知道當年之天、幹是陽年或陰年──左繳是陽年,右繳是陰年。(註:天干位序,奇數(1甲、3丙、5戊、7庚、9壬為陽);偶數(2乙、4丁、6己、8辛、10癸為陰)。地支位序,則3寅5辰6巳9申11戌12亥為陽;1子2醜4卯7午8未10酉為陰。) 例如,2003年,歲次癸未,即為陰年(天干癸,地支未,俱為陰),牛尾右繳。而牛口之開合,亦預示了年之陰陽––––陽年口開,陰年口合;例如,2003年歲次癸未,為陰年,牛口合。此外,牽牛之芒神,陽年立於牛左,陰年立於牛右,2003年歲次癸未,為陰年,故芒神立於牛右。

牽牛之芒神,預示之象徵特多

古時有金神蓐收,木神句芒,水神玄冥,火神祝融,土神包龍。包芒掌管農作物及草木,稱為芒神,成了春牛牧童。有民間認為芒神乃魑魅(山怪)、魍魎(水怪)俗稱,是凶神,又叫魔神仔,祂:

● 立春日距正月元旦(初一)、前五日以外者(即年前),立於牛前;後五日以外者(即年後),立於牛後;若立春日正正在正月初一前後十日以內者,與牛並立,站於牛身旁邊; 2003年歲次癸未,當年立春日為正月初四,故芒神站在牛身旁邊。

● 逢季年(少年)的芒神(牧童),表示當年的年地支必是晨辰戌丑未,2003年歲次癸未––––一年地支為未,故芒神為少年;逢仲年(壯年)的芒神,表示當年的地年地支必是子午卯酉;逢孟年(老年)芒神,表示當年地支必是寅申巳亥。(少年、壯年、老年芒神,可從其面貌得之。)

● 從芒神兩髻,可知當年立春日之五行屬性(由術數「納音」得知):金日──兩髻在耳前;木日──兩髻在耳後;水日──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後;火日──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土日──兩髻在頂真上。2003年歲次癸未,正月初四日立春,該日為戊申,屬火,故芒神之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

● 芒神之行纒鞋褲,亦配合當年立春日之五行屬性(由術「納音」得知):
金日──行纒鞋褲俱全,左行,纒懸於左腰;木日──行纒鞋褲俱全,右行,纒懸於右腰;水日──只行纒鞋褲俱全;火日──行纒鞋褲俱無;土日──著褲,無行鞋子。

● 從芒神之衣、腰帶,可知當年立春日之地(日)支:

亥子日—黃衣、青腰帶;
寅卯日—白衣、紅腰帶;
巳午日—黒衣、黃衣帶;
申酉日—紅衣、黑腰帶;
辰戌丑未日—青衣、白腰帶。

2003年歲次癸未,春牛的芒神沒穿鞋,褲管又高束,表示當年多雨,預告農民要做好防澇準備(如2003年歲癸未之芒神春牛圖);如果芒神雙足穿草鞋,則係預示該年乾旱,農民應做好蓄水防旱準備;此外,如果芒神一隻腳穿草鞋,另一隻腳打赤腳,則表示該年係雨量適中的好年光,農民如勤勞耕作,收成就好。

●芒神戴草帽,表示該年天氣陰涼,不戴帽則表示該年炎熱。2003年歲次癸未之芒神,即沒戴草帽(斗笠),且芒神頭上有日(大太陽),預示該年甚為炎熱。

● 《通書》芒神春牛圖左右兩邊,分別載有七言詩句,預測當年天氣及作物收成,如2003年歲次癸未(羊年;上一年為壬午馬年),其七言詩右邊為: 「歲看今年羊(羊年)巡視,不似前支(干支)馬頭兒(馬年);燕趙豆麥既又秀,齊吳禾稻頗相宜。」左邊為: 「六種(播種),全憑宜及早,三秋過後入庫期;人間信我留一語,優遊過日幾逢時。」圖之右上角有禾穗,,表示當年為豐年。「三秋,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中)秋,九月為季秋,合稱為三秋––––泛指秋天(季);宋柳永《望海潮》詞:「重湖迭山獻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山獻,粵讀曰賤,大山上之小山。

農民看芒神春牛圖以為農耕指引,唐已有之。唐李涪《刊誤》: 

「凡立春在十二月望(農曆月之十五),策牛人芒神在前,示其農(耕)早也,(得早播種);在十二月晦(農曆月之最後一日)及正月朔(農曆月之初),則策牛人(在牛身)當中,示其(農耕)中也;在正月望(農曆月之十五),策牛人在後,示其(農耕)晩也。 」

--------------------------------

-------------------------

台南聖母廟煙火秀 轟走厄運
2016年02月18日 04:09 程炳璋/台南報導

聖母廟煙火秀 轟走厄運
得知台南地震災難,王明義決定捐助1000萬善款給災民,由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右五)代表接受。(程炳璋攝)
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行之有年的元宵節高空煙火秀今年因逢台南強震,廟方陷入抉擇,鑒於高空煙火秀有轟走厄運意涵,決定續辦,除了捐款1000萬給災民,活動並加上點燃百盞蓮花燈,為災民祈福。

聖母廟固定在元宵節前夕舉辦高空煙火秀、鞭春牛活動,每年都會吸引數萬人參與,近年已成為台南市元宵盛事。今年小年夜台南因強震震碎數百個家庭,全市死亡116人更是令人心痛,廟方幾經考量,仍延續有消災解厄的高空煙火秀與納吉的搶春牛活動。

今年的高空煙火秀有10萬餘發,最大口徑達18吋,直徑約46公分,發射後可達380公尺高,廟前廣場還有12座蜂炮,累計百萬餘發炮竹,一起發射將會呈現火樹銀花、騰空飛射的熠熠彩光景象,營造台江不夜城,今年並在現場安排百盞蓮花燈,為災民祈福。

聖母廟主委王明義表示,新春期間摸春牛會帶來大吉大利,如「摸牛頭、兒孫會出頭」、「摸牛嘴、大富貴」、「摸牛腳、家貨吃沒乾」、「摸牛尾、剩家貨」、「摸牛耳、吃百二」、「摸春牛、年年有餘」。

每年的搶春牛活動,民眾都搶成一團,紙作的春牛被搶得連骨架都不剩。

王明義說,聖母廟春牛將參加20日晚上6時「迎春牛提燈遊行」,之後舉辦「鞭春贊」儀式,象徵趕除寒冬。

(中國時報)

鹿耳門聖母廟煙火秀 閃亮府城夜空

2016-02-21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台南市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高空煙火秀昨晚登場,廟方斥資上千萬元,架設包括四門十八吋大口徑高空煙火等各式炮管上萬發迎接「丙申猴年」,精心規劃新春元宵嘉年華花火迎春「春牛遊行暨高空煙火秀」,五彩繽紛的煙火於夜空中爭奇鬥豔,將聖母廟的夜空點綴得璀璨奪目。

  •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斥資千萬施放兩場約十分鐘的煙火,還有蜂炮讓民眾體驗。(記者王捷攝)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斥資千萬施放兩場約十分鐘的煙火,還有蜂炮讓民眾體驗。(記者王捷攝)

  • 超過50萬人湧進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就是為了搶到春牛並一睹煙火秀風采。(記者王捷攝)

    超過50萬人湧進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就是為了搶到春牛並一睹煙火秀風采。(記者王捷攝)

台南市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高空煙火秀延續去年,在農曆春節第二個週六舉行,現場湧進數十萬人潮,把廟前廣場擠得水洩不通。

昨晚的高空煙火秀,在鞭春牛儀式後,由台南市長賴清德、前副總統呂秀蓮、立委陳亭妃、聖母廟主委王明義、台南市議會副議長郭信良等人於晚上八點多一起啟炮,由蜂炮施放率先登場,晚上九點廿分高空煙火秀正式登場。五彩繽紛的高空煙火將夜空照耀得璀璨奪目,加上炮聲隆隆,震撼力十足,整個氣氛也被帶到最高潮。

民眾瘋搶春牛 骨架都不剩

鞭春牛儀式,象徵趕除寒冬,在鞭完紙春牛後,開始搶春牛,現場民眾一擁而上,搶成一團,整隻春牛被搶得連骨架都不剩,祈求新的一年,大家猴年大吉大利。不過今年小年夜台南就遇上大地震,廟方捐出一千萬元幫助受災戶渡過難關。

-----------------------

五穀廟祭神農 鞭春牛祈福
2016年02月23日 04:10 李忠一/宜蘭報導

五穀廟祭神農 鞭春牛祈福
 討吉利  「摸牛頭、乎您起大樓…」宜蘭市長江聰淵昨在元宵節鞭春牛後,也摸起牛頭、牛角討吉利。(李忠一攝)
「摸牛頭,乎您起大樓,摸牛嘴,乎您大富貴…」在元宵節時,傳統農業社會有鞭春牛、摸春牛等祈福慶典,昨宜蘭市五穀廟依循古禮,再由市長江聰淵鞭打竹、紙編製的春牛,鞭春牛系列活動也將在明年擴大舉辦。

廟方指出,鞭春牛是立春時舉辦的一項活動告知農民必須準備春耕,眾人在儀式結束後還會摸春牛,牛的各部位有不同吉祥意義,例如「摸牛角」象徵的是「賺錢穩嗒搭」,讓人藉摸春牛討吉利。

宜蘭市公所表示,宜蘭縣的「迎春牛及鞭春牛遊街」起於清咸豐8年,在元宵節時鞭打春牛3下,象徵新的一年已經到來。昨五穀廟依循古禮祭神農、迎春牛,再由市長江聰淵持鞭打春牛。

江聰淵表示,鞭春牛是要宣告各行各業「年假已經結束了。」請所有鄉親回到工作崗位,各司其職,為了社會繼續來打拚;雖然現在是工商、科技時代,但鞭春牛活動相當有意思,希望明年擴大舉辦,藉由各種儀式將文化找回來。


明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觀者如市。』
  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古代沒有微信和電視,古人過年怎麼玩才不會無聊? -騰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