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節目將台灣畫在領土外 電視台道歉稱「重大失誤」

日前中國節目《漢語橋》背景畫面將台灣畫在中國領土外,播出節目的湖南衛視於昨晚公開道歉聲明。(圖截自中國微博)

2016-10-12  11:5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前中國節目《漢語橋》背景畫面將台灣畫在中國領土外,消息一出讓大批中國網友群情激憤。中國湖南衛視於昨晚公開道歉聲明表示,全體工作人員對祖國領土完整持有高度一致的態度,還堅稱說「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中國湖南衛視昨天晚間在官方微博發表道歉聲明,聲稱節目《漢語橋》的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現失誤。(圖截自中國微博)

    中國湖南衛視昨天晚間在官方微博發表道歉聲明,聲稱節目《漢語橋》的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現失誤。(圖截自中國微博)

  • 日前中國節目《漢語橋》背景畫面將台灣畫在中國領土外,消息一出讓大批中國網友群情激憤。(圖截自中國微博)

    日前中國節目《漢語橋》背景畫面將台灣畫在中國領土外,消息一出讓大批中國網友群情激憤。(圖截自中國微博)

中國湖南衛視昨天晚間在官方微博發表道歉聲明,聲稱節目《漢語橋》的背景畫面,是由外包公司「北京沒事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製作,《漢語橋》的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現,才會釀成這一重大失誤。

聲明還說,全體工作人員對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仍持有高度一致堅定態度,還說「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決反對任何分裂祖國的言論和行徑。往後將嚴格落實節目內容審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國民黨不「全倒」,台灣不會好

推文到plurk
2016-03-16 16:06

◎李承鴻
總統大選後,根據最新民調指出,台灣人在「國族認同」方面,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來到73%,創調查以來的新高;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則持續探底,僅剩1成,完全顯示出過去8年,台灣人民對於馬英九政府過度傾中態度的不滿。
日前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近期對於新政府上台前夕,發言評論台灣的國際定位問題相當的活躍,前幾天(13日)說,他曾當面詢問大陸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貨貿可否在520前完成,商務部當時回應「這不完全是經濟問題,是主權跟政治問題」。他當時心裡就想「貨貿被砍掉了,沒有了」,根據上述說法,蘇起擺明的是與台灣人民背向而行,不但在選後不檢討過去八年失敗,反而以『自己感覺』的說法急著幫中國一起助攻,唱衰新政府。

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中)接受訪問時表示,大陸官員對貨貿持「這不完全是經濟問題,是主權跟政治問題」。並說,「貨貿可能沒有了」。(中央社)
而蘇起在同日的發言,更說了「九二共識」與「同屬一中」是大陸講的,美國不一定會附和,但美國也不會支持台灣獨立。當過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不僅是在誤導視聽,也企圖影響新政府對於兩岸政策的發展。
在政權即將前的國民黨,不甘淪為在野黨,為了扯新政府後腿,開始危言聳聽,限縮台灣前途、欺騙國人,他們永遠搞不清楚「監督」跟「扯後腿」的差別。
馬英九之後,我們說「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而在蘇起之後,台灣人民終究會明白,「國民黨不『全倒』,台灣不會『完全好』。」

(作者任職於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社團部)

---------------------------

鮮紅色代表耕地不足而難以養活自己,暗紅色代表耕地嚴重不足,很難不仰賴大量糧食進口;綠色代表有能力輸出糧食)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如何將中國與亞洲帶進21世紀?
假如中國真的可以徹底民主化(平權化)、資本主義化(均富化),她將會以驚人的紀錄打破人類的歷史:史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只有3.23億人口,而中國將會是她的 4.23倍;史上最大的中央集權制民主國家(法國)只有0.65億人口,中國則是她的 21.15倍!
這樣大規模的突破,簡直已經是劇烈的「突變」,而不只是「進化」了!中國真的有能力在中央集權制下維持人與人之間實質權力的平等嗎?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結果是貧富差距惡化到跟第三世界一樣糟。如果中國完成100%的市場化,她的貧富差距會有多大?

如果因為中國太大,而建議她放棄民主制度和市場機制,她真的能夠走出「有中國特色的21世紀化」嗎?那會是多麼超乎今日人類想像能力之外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呢?
要把其他人口龐大而人均耕地有限的亞洲國家給帶進21世紀,同樣地是極其艱難的任務。

亞洲的人口壓力與人權問題

左圖臚列一些亞洲國家與歐美先進國家的人口總數和人均耕地(鮮紅色代表耕地不足而難以養活自己,暗紅色代表耕地嚴重不足,很難不仰賴大量糧食進口;綠色代表有能力輸出糧食)
印度有一大堆社會問題無法解決,譬如種姓、歧視婦女、貧富差距等。你看看她的人口總數高達美國的四倍,再想想:把美國最偉大的總統(領袖)派去治理印度,真的會有能力解決多少問題?
我沒有認真研究過中國跟印度的社會發展程度與社會問題,但光是想到他們人口數之龐大,以及美國國內貧富差距與實質人權差距,就頭皮發麻!
如果我可以選擇出生地,絕對不願意出生在中國和印度(看著政治與經濟的極端不公平而無能為力)——那些樂意剝削別人的人,心情應該剛好跟我相反(中國和印度應該是聰明人剝削別人最方便的國家)。

如何養活亞洲人?
再來看看人均耕地,英國大致上可以養活自己,而她的人均耕地約莫每人0.10英畝。粗略地說,一個國家要養活自己,人均耕地可能大約需要每人0.10英畝。
德國人均耕地大約每人0.15英畝,所以她不但可以養活自己,近年來還鼓勵粗放的耕作,降低糧食產量而不再出口,以便讓土壤的地利可以永續利用——這是台、日、韓無法望其項背的先天條件:台、日、韓的人均耕地只有德國的五分之一注定要靠進口糧食來補貼國產的不足!
我們是不是該有跟歐陸、美澳截然不同的農業與農村發展政策和目標,以吻合我們的現實條件?

亞洲的挑戰
從這些角度看,中國和印度或許有機會產出足夠的糧食來養活自己;問題是他們如果無法徹底改善政治上的平權和經濟上的貧富差距,恐怕很難脫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年困境。
印尼或許勉強有機會產出足夠的糧食來養活自己,但是要把跟美國人口數相近的一大群人帶進21世紀,好像不會比中國和印度容易,甚至似乎還看不到那個機會。
孟加拉最可憐,人均耕地低(0.05英畝),偏偏人口高達1.6億,而政治與經濟的發展程度又低,以致不易靠進口糧食來補貼國產的不足,也很難解決糧食分配的不均勻。

中國真的難搞!
讀《萬曆十五年》,看著今日顯得荒誕的各種現象,黃仁宇筆下不絕的譏諷(靠道德治國,沒有法律與制度,無法從數字上管理)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攤開上述的統計數字,我真的很懷疑誰有能力把中國帶離黃仁宇筆下的荒誕——靠引進西方政治與法律制度和資本主義,就可以嗎?
黃仁宇夢想著要在中國進行「數字化的管理」。21世紀的資訊科技無疑地可以讓中國更有效率地管理自己,問題是,這個改善到底能到什麼程度?
看著這個先天條件極端難搞的龐大帝國,無怪乎許多當代的歐美學者對中南海的領導同志肅然起敬——中國竟然可以在改革開放以來領導數億人口脫離貧窮線,這不僅是我們這些島國小民所能想像,恐怕連尼克森想起來都敬畏有加呢!

-----------------------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Google 管太多,還是台灣人太封閉? - http://goo.gl/NXO5uX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Google 管太多,還是台灣人太封閉?
我在進行 Google 搜尋時,前三十筆不會有「批踢踢」的文章。我必須 Google「關鍵詞 + 批踢踢」,才能看到網路熱傳的「批踢踢」的文章;我必須Google「關鍵詞 + facebook」才會看到臉書上熱傳的文章。
Google 在根據你過去的點閱習慣主動幫你篩除你不常去的網站,這會不會讓你變成資訊自閉症?
問題還不只這一端, Google 與臉書或許只是讓台灣人自閉的最後兩根稻草。有問題的可能不只台灣的媒體,甚至還可能包括台灣人的心態(mindset、mentality)。

你知道大陸人在想什麼嗎?
不管你喜不喜歡大陸,你必須知道大陸人在想什麼。
大陸有13.8億人口,他們集體創造的市場大到每個跨國企業都垂涎;他們集體湧進的勞動力市場,台、韓與新興國家的企業都可能必須撤退、讓出,連日本都可能會感受到威脅。
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大陸不需要把自己搞好,就可以先把台灣搞垮(而且不是故意的——大象踩死一隻蟑螂,絕對不是故意的,只不過是路過時不小心而已)
香港對面有個小鎮叫深圳,而澳門對面有個小鎮叫珠海,當珠海和深圳相繼崛起後,香港的貿易與貨運業大受影響,連帶地 GDP 成長率也震盪下修。這就是地緣經濟。
從地緣經濟的角度看,台灣人必須知道大陸人在想什麼,在往哪裡移動(千萬別躺在象群狂奔的路徑上曬太陽)。

你聽過「羅輯思維」這個節目嗎?
這是一個大陸人羅胖製作的節目,你可以在 YouTube 上面免費收看。很多人都跟我說這個節目很好看,也有人說非看不可。但真正看過的人好像不多(據說台灣的「羅輯思維討論區」有上千人,臉書粉絲頁有六千人)。
我問一個 80後的「年輕人」,有沒有聽說過「羅輯思維」?他沒聽說過。我問一個網路的重度使用者,有沒有聽說過「羅輯思維」?他也沒聽說過。
我不禁想:台灣的年輕人到底知不知道大陸人在想什麼?關心什麼?
你每日接觸的台灣媒體(電視+報紙+網路媒體+臉書+line)有在主動告知你大陸近況嗎(在醒目的位置?在隱微難查的位置)?
擴張中的市場最有商機,擴張中的市場是年輕人創業的最佳機會,擴張中的經濟體是鄰近國家最大的威脅。
地緣經濟上台灣跟大陸最密切,而且台灣沒有其他地緣接近的貿易夥伴(不信的話,在地圖上看看,台灣周邊五百公里範圍內一共有幾個國家)。如果我們最不想了解的卻是大陸,那是自閉?還是自恃武功高強?還是認定太平洋才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

你知道印度的近況嗎?
2015年9月11日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FT)中文網頭版有一篇文章「中國經濟放緩 印度彎道超車?」,採訪撰稿者是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戴維•皮林,但是刊出後立即引起大陸的熱議。
印度也有12.84億人口,一旦經濟起飛,對全球許多企業而言都是威脅 and/or 機會。大陸已經密切在注意印度崛起的商機與威脅,甚至開始投資印度,台灣需要關注印度嗎?
我用 Google 查了「印度 彎道超車」,前十筆都是大陸的——有兩筆是註冊在台灣的網站,但是原文出處卻都是大陸人。
你每日接觸的台灣媒體(電視+報紙+網路媒體+臉書+line)有在主動告知你印度近況嗎(在醒目的位置?在隱微難查的位置)?
台灣真的只需要關在島內搞藍綠鬥爭、國族主義和小確幸?繼續這樣地搞小確幸下去,在未來等我們的會不會是大大的不幸?

台灣有可能擺脫對大陸的經濟倚賴嗎?有必要擺脫嗎?
蔡依橙是個很聰明的醫師,看起來很有「另類創業」的想像和興趣。他不只熱心推薦「羅輯思維」,還特地飛到杭州去跟「羅輯思維」的製作團隊聚餐、深談,認真研究這個團隊的創立與運作。
原本我不知道蔡依橙在想什麼——台灣島內市場規模太小,根本沒有條件辦一個「羅輯思維」,研究它幹嘛?
據說「羅輯思維」的公眾號訂閱數超過三百多萬人,看起來很多,其實只佔大陸總人口的0.25%。就算台灣人自以為比較有文化水平,願意看這種節目的人數高達總人口的0.5%~1.0%,那也只不過是12~24萬人的市場。要用這小眾市場帶動周邊商機,商機能有多大?「羅輯思維」搞了數百集,也只不過是一個30 人的公司,如果在台灣,用一個12~24萬人的市場,能支持一個多大的公司?一人公司?那能有什麼品質?能跟「羅輯思維」拼,或者吃它掉下來的餅屑嗎?
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有人想把公司設在台灣,但是通過網路去經營大陸市場呢?那可就是另外一碼子事了!

台灣需要文創產業嗎?
如果這是台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塊,台灣有可能在沒有大陸市場的支撐下搞出文創產業嗎?
問題是,如果我們普遍地不知道大陸人在想什麼,我們如何去開拓這一區塊的文創產業市場?
我們需要知道大陸人在想什麼嗎?我們需要懂他們的語言嗎?我們需要懂他們的歷史與文化嗎?

兩岸問題的完整光譜(full spectrum)
兩岸問題絕對不是只有統獨與國族認同,我們必須在夠寬廣的角度下思考兩岸關係的各種面向和因素,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逼到死路、死局裡去,而不自知。
問題是,誰來引導台灣人去了解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崛起中的大國(競爭與威脅)?誰來主動提供必要的資訊?有辦法讓大家願意去了解嗎?
在臉書與 line 超級普及的台灣,還有機會對社會大眾進行「社會教育」嗎?解嚴以來電視媒體拼命以血腥、灑狗血的方式對近千萬藍綠粉絲洗腦,灌興奮劑,搞得大家動不動就血脈賁張,動不動就刪臉書好友,動不動就在網路上彼此辱罵祖宗三代。這樣的社會裡,是鄉民在領導社會發展?還是有識之士在領導社會發展?是腎上腺在決定台灣的未來?還是大腦皮質層裡複雜的皺褶在決定台灣的未來?
我問一個年紀較大的天然獨:有多少天然獨知道「反分裂國家法」?他的回答很神:「這年頭的年輕人,連分手都搞不定,誰還會去理它什麼『分裂国家』!」

孩子,不管你有多討厭大陸人,還是認真讀一讀這個大陸訂的兩岸基本法吧(「反分裂国家法(全文)」)。
畢竟,要跟女朋友分手之前,還是得要搞清楚:她會不會在你研究室飲水機裡下毒,或者在馬路上對你潑硫酸毀容。

後記
陸委會有一份繁體字版的《反分裂國家法》全文,至今只有 2,622 個點閱。是不是大家比較喜歡看簡體字版?

----------------------------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
中國網| 時間:2005 年03 月14 日| 文章來源:新華網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為了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第三條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
第四條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第五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
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台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
國家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大陸的製度,高度自治。
第六條國家採取下列措施,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
(一)鼓勵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增進了解,增強互信;
(二)鼓勵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密切兩岸經濟關係,互利互惠;
(三)鼓勵和推動兩岸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四)鼓勵和推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
(五)鼓勵和推動有利於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的其他活動。
國家依法保護台灣同胞的權利和利益。
第七條國家主張通過台灣海峽兩岸平等的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協商和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
台灣海峽兩岸可以就下列事項進行協商和談判:
(一)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二)發展兩岸關係的規劃;
(三)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
(四)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五)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
(六)與實現和平統一有關的其他任何問題。
第八條“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依照前款規定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和組織實施,並及時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九條依照本法規定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並組織實施時,國家盡最大可能保護台灣平民和在台灣的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正當權益,減少損失;同時,國家依法保護台灣同胞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權利和利益。
第十條本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

---------------------------------------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美國並非一直都是邪惡的
在我的用詞裡「美國」與「邪惡的美國」經常是可以相互通用,相互假借的。不過,美國並非一直都如此地「邪惡」。
「市場機制=正義+最佳選擇」這國邏輯取代美國人的良心之前,美國人曾經為自己的良心與現實世界裡的虛偽、冷酷而認真地困惑過、掙扎過、痛苦過。
Sloan Wilson(1920-2003)的1955年暢銷小說「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就是在見證這個1950年代深入許多美國中產階級內心的掙扎。這部小說後來被改拍成1956年電影「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中譯「一襲灰衣萬縷情」),由大帥哥葛雷哥萊畢克主演。

1995年出版時,小說的封面如左圖,主角是「身穿灰色絨布西裝」的凡人(跟所有通勤的上班族一樣,猶如制服,象徵著對公司與企業倫理的服從,而放棄個人的理想、價值觀與可望)。
電影雖然只是切出該小說的一部分剖面,沒有像小說本身那麼細緻、精彩,但還是頗值得看一看(至少足以認識一個曾經不那麼「邪惡」的美國)。
中華電信 MOD 的「079 龍華經典」台曾在今天下午 11:55~ 14:35 播放這部電影,也許未來還會再播放(2/28 之前似乎都不會重播,得等更晚,或者打電話去反應)。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力爭上游的中產階級上班族(年過30的中階主管),他忘不掉他的上流階級出身,以及哈佛大學的學歷,但是他的薪水卻不足以讓他離開夫妻倆都看不起的中產階級社區,也沒辦法給孩子上私立學校。
他的太太也出身上流社會,戒不掉原生家庭的闊綽(品味),買了一只超乎他們收入水準的花瓶,惹來夫妻的爭執和揮之不去的裂痕。
男主角決定換軌到一個待遇較高的工作(薪水從7,000美元調到10,000美元),先試用六個月。但是這卻開啟了他一系列價值觀與現實問題間的衝突。
試用期間,他的工作是幫大老闆(媒體大亨)寫演講稿。但是他的稿必須先經二老板審查。他寫了五個版本,都被二老板駁回。偶然機會下大老闆給他看一個定稿,要他給意見。聰明的他發現,這個定稿是大老闆身邊六個謀士根據老闆的好惡擬出來奉承大老闆的,但是男主角根本不認為這個講稿會達成目的。
他的第一個衝突是:如果跟大老闆講他心裡的實話,大老闆不一定會聽得進去,而他在試用期滿後可能就得去找下一份工作(可是他太太已經把郊區的房子賣了,他也已經後退無路——何況,他的見解也不一定比老闆的更可行);如果他跟大家一樣阿諛奉承大老闆,而違背自己的良知(美國人早期的核心價值:be honest and truthful),他又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他自己。
在這兩難的時刻,他的太太堅持要他忠於自己的價值觀與良知,不要變成一個她所看不起的小人;而他則提醒他太太:忠於自己的結果,可能會給家人帶來經濟上的災難。
他的另一個衝突是如何去面對「自己曾在二次大戰期間殺了十七個人」這事實,其中一次僅僅只是為了搶奪一件大衣,另一次是用手榴彈誤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戰爭期間一切的殺戮似乎都是必要的,稀鬆平常的,無足掛齒的,甚至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或合理化;但是回到承平時期,殺人就是違背聖經的教訓和他的基本信仰,殺人就顯得那麼地殘酷而難以接受。(當他看到三個孩子著迷地看著各種戰爭片,而不知道戰爭對處身其間者的殘酷時,百感交集,卻無法對任何人說——從戰場回來的人不願意回憶戰場的經歷,沒去過戰場的人把戰爭當浪漫的故事而無法理解其中的真實感受)。
他還有一個不想讓太太知道的過去:他被徵召到義大利服役時,已經跟在美國的太太有三個孩子,卻又跟一個義大利女孩有一段情史,並且在後來被告知有一個兒子,而那兒子生活艱困。他很想給那兒子濟助,但是卻不願意瞞著太太(美國婚姻倫理第一條:Faithful 包括絕不欺騙與隱瞞)——雖然每個月只需濟助100美元,是他薪水的1%,很容易處理掉而不讓他太太覺察。
"Be honest/faithful to oneself" 是美國人傳統的價值與信念,但是要在上述三件事裡做到 "Be honest/faithful" 卻是極端困難的事,而且一件比一件更難。最後,男主角克服萬難地一件一件都做到了——而他的太太也必須跟著他一起面對並跨過最後一個難關。
這部小說之所以會讓美國的社會學界與文學界熱議數十年,就是因為它把中產階級的核心困境掌握得非常地精準而深刻;而它之所以可以在小說版和電影版都暢銷,則是因為挑戰的過程和結局都能贏得中產階級的心。
至於具體的情節,留給大家自己去看(小說或電影)。

參考評論
SLOAN WILSON (1955). 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 (2002 EDITION) PENGUIN, LOND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