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ly 免費網路投票機,即時建立線上票選 - https://goo.gl/yVXMjO

---------------------------------

太可愛了!讓人捨不得吃的6家造型饅頭店 - http://goo.gl/RbvKJT

------------------------------------------------

春遊台灣!非收藏不可的5大親子同樂景點 - http://goo.gl/37PoNr

----------------------------------

 

如何管理怪咖? 看看Facebook主管怎麼做
精華簡文如何管理怪咖? 看看Facebook主管怎麼做

如何管理怪咖? 看看Facebook主管怎麼做
作者:Chris Matyszczyk/黃維德編譯 2016-02-05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你不得不佩服Facebook。你不得不,不然Facebook的管理層會非常生氣,因為他們可是管理了一堆相當奇怪的天才。

Facebook讓自己成為數十億人的交流系統,它熱愛讓人與人交流,更讓自身顯得幾乎有如一間無私的企業;為了證明此事,它也向世人展現,如何只要雇用相對較少的人,就能賺取巨額的金錢。

不過,成為優秀的Facebook管理者一定有秘訣。畢竟,你得管理一些相當奇怪的人,從最高層開始就是這樣。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聲稱,他只吃自己親手殺的動物的肉;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似乎認為,你可以靠Facebook的「讚」來對抗恐怖主義;想像一下其他員工是什麼樣子吧。

接下來就是Facebook人資副總高勒(Lori Goler),向Business Insider分享的7個管理秘訣。

1. 關心

高勒表示,管理者必須關心他人。他們必須擁有帶領他人的熱情,必須真心想成為管理者,而不是將管理職之視為某種滿足自我的敲門磚。不過,管理職當然是滿足自我的敲門磚。

2. 培養

管理者必須讓下屬有機會發展,不能以嚴格紀律為偽裝,讓下屬無法成長。親愛的管理者,你只是個寄養家庭的監護人;要不了多久你就得放手,等待下一批璞石到來、打磨他們,然後讓他們自由飛翔

3. 訂出明確目標

管理者要讓員工清楚知道自己該完成什麼目標,但這並不容易,因為網路世界總是不斷在改變。不過,Facebook員工一年還是得接受兩次績效評估。這實在太累人了,每個半年就得細數你的重大成功和失誤,一定一點也不有趣。除非你真的非常優秀,但我想你一定是的,只要你有個超棒的Facebook主管就行。

4. 持續反饋

這鐵定不簡單。讓員工隨時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必定非常耗費心力。想像一下不斷向另一半確認自己的表現吧:「親愛的,你開心嗎?我有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嗎?」「親愛的,我很開心,那你覺得開心嗎?」喔,我的天啊。

5. 移除阻礙

最棒的Facebook管理者能發現並移除阻礙,讓員工得以有所成就。Facebook確實有些阻礙移除專家,專門負責移除政府這類阻礙。

6. 讓員工負責任

這是真實的矽谷現象。最能展現此事的,就是舊金山四九人隊的執行長約克(Jed York),他告訴球迷:「讓我負責任。」問題在於,球迷除了知道要在球隊表現糟糕時怪罪他之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相信這套在Facebook裡一定運作得好得多。

7. 認可優秀的表現

每個人都有偏見,你就是比較喜歡某些員工。如果你最不喜歡的員工提出了最棒的想法怎麼辦?表彰優秀想法可以讓你賺大錢。

以Facebook管理者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注意到某些事非常順利,並好好稱讚它們。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486#sthash.I5eZdfZS.dpuf

------------------------------

你人脈廣嗎?來看看自己的Facebook人際分隔度
NOWNEWS今日新聞NOWNEWS今日新聞
2016年2月4日 下午 01:02 GMT

記者甘偉中/綜合報導

Image
今天(4)是Facebook的12歲生日,Facebook發表了平台上最新的人際分隔度數據,在Facebook上的每一個人,平均只要透過3.57層的人際關係,就可以認識另外任何一個人。其實Facebook還提供了一個網頁,讓用戶們可以看見自己的人際分隔度,大家可以上去看看到底自己的人脈是比平均值少還是多呢。

在Research at Facebook官方部落格上(https://research.facebook.com/blog/three-and-a-half-degrees-of-separation/),可以看到這個數據。只要有登入Facebook,進入這個網頁後,就可以在網頁下方看到自己的人際分隔度。

這個網頁同時也列出了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以及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的人際分隔度,可以看到Mark Zuckerberg的人際分隔度是3.17,Sheryl Sandberg的人際分隔度是2.92,顯示Sheryl Sandberg的人脈網絡是相當廣的。

這些資料是由Research at Facebook的資料科學家們所計算出來,根據科學家們提供的數據,Facebook上的用戶人際分隔度平均介於2.9至4.2間,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用戶只要透過3到4層人脈就可以認識另外任何一個人。

Image
▲Facebook上的用戶人際分隔度平均介於2.9至4.2間(圖/取自Facebook網站)

Facebook的人際分隔度是基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而來,指的是世界上每一個人之間只要透過6層(或更少)人際關係就可互相認識,也就是透過5位朋友的介紹就可以認識任何一個人。

Image
▲六度分隔理論(圖/取自維基百科,CC BY-SA 3.0授權由Daniel' (User:Dannie-walker)製作)

----------

6 度分隔落伍了,臉書上的朋友只有 3.57 度分隔而已! - http://goo.gl/KQXl2B

--------------

6 度分隔落伍了,臉書上的朋友只有 3.57 度分隔而已!
Facebook 臉書 臉書新聞 臉書大數據 社會網絡 六度分隔 小世界 Social Networks
撰文者:詹峻陽 發表日期:2016/02/06 
臉書研究顛覆你的想像。如果你上臉書,臉書上的 15.9 億人中間,僅隔著 3.57 個朋友而已。

你與臉書上的人,到底距離多遠?臉書說,這數字平均只有 3.57 而已。數位時代翻攝自 Facebook Research。
(你與臉書上的人,到底距離多遠?臉書說,這數字平均只有 3.57 而已。數位時代翻攝自 Facebook Research。)

許多人都曾經聽過,世界上的任何人與任何人之間,最多僅隔著 6 個人而已。這個現象通常被直譯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一作「六度分離」),原理主要來自 1960 年代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的一次實驗。(目前發現,有學者早在 1929 年就曾論述過這樣的猜測。)

Stanley Milgram 那時候對社會網絡理論深深著迷,他想要研究計算出:「在美國,人與人的實際間隔到底是多少個人?」。他設計了一個在當時社會聽來十分有趣的實驗,設計一套實驗包裹,請求 160 個分住在堪薩斯州的威奇托市(Pizza Hut就從這裡來)與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華倫·巴菲特現在就住這裡,Stanley Milgram 認為威奇托與奧馬哈距離波士頓夠遠,所以具有代表性)居民,透過這包實驗包裹,來尋找他所設定的實驗目標:一位住在麻州波士頓市(哈佛大學所在地)的股票交易員,及住波士頓附近的雪倫市自己學生的配偶。

實驗包裹裡的內容,包含有:一張簡述實驗目的的文件、一把已經準備好回郵的明細片、一張被要求找到的實驗目標對象照片、有關這個實驗目標對象的姓名/地址與其他相關資訊(例如工作)、以及如下的要求說明:

如何參加這個研究
1. 在包裹內的姓名表接續填上你的名字,這樣下一個收件者就會知道這包裹是哪來的。
2. 填好一張明信片寄回哈佛大學,不需要回郵,這明信片很重要,用來告訴我們這個得找到目標對象的包裹進展到哪啦!
3. 如果你個人認識這個實驗的目標對象,而且知道他/她的名字(first name),直接把這個包裹寄給他/她,只有在你碰過他/她,而且互相知道對方名字的時候才這麼做喔!
4. 如果你不認識這個實驗的目標對象,別直接聯絡他!找一個最可能認識這個對象的朋友,把包裹(包含原來所有的文件與明信片喔)寄給他/她,你可以寄給你的朋友、親戚或熟識的人,但一定要確定你的收件人跟你也互相認識對方。

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距離哈佛大學所在地的波士頓 2061 公里,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實在不遠。數位時代測量、翻攝自 Google 地圖。
(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距離哈佛大學所在地的波士頓 2061 公里,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實在不遠。數位時代測量、翻攝自 Google 地圖。)

最後,有 42 個包裹成功抵達了實驗目標對象的手上,最短的路徑中間只經過了 2 個人就找到了目標;Stanley Milgram 計算了這 42 個路徑後發現,這個神奇的中間人數字,中位數是 5.5 (注意喔!是中位數、中位數、中位數,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非常靠近數字 6,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發明「六度分離」的說法。

「六度分離」一詞,一直到 1991 年東尼獎得主 John Guare 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同名百老匯劇本;並在 1993 年被拍成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這個詞才逐漸為大眾所朗朗上口。

1993 年演出「六度分隔」的威爾史密斯有夠年輕,誰會知道他後來演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科技電影?MGM 於 IMDb 上的劇照
(1993 年演出「六度分隔」的威爾史密斯有夠年輕,誰會知道他後來演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科技電影?MGM 於 IMDb 上的劇照)

「六度分離」這部劇本裡有一段台詞這麼說道:「每個在這個星球上的人都被另外六個人所隔開。六度分隔。在我們與星球上的其他人之間。美國總統與威尼斯的貢多拉船手,不只是因為誰有名而已,管你是雨林裡的原住民、火地島的居民或愛斯基摩人都一樣!我與星球上的每位居民都隔著六個人被綁在網上...每個人都像一扇新門,開啟另一個世界」

六度分離這個重要的發現引起了社會網絡學界的猜測,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會讓看似如此分離的世界間的任何人,距離卻比想像中更近。這個猜測後來引發了著名的研究成果:小世界(small world)與小世界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這值得我們再開一篇文章來說明這個好故事。但在後來的社會網絡的學術研究裡,許多知名研究都曾經挑戰過「六度分隔」這個研究數字,從 1998 年至今,許多學者運用過不同的資料來運算這所謂的網絡大小,通常這個神奇的數字在學術上被稱為「網絡直徑」(the diameter of a network),這數字往往跳來跳去,在不同的資料與不見得相同的計算方法下,從 19 到 3 都有人說。最新的數據,則是前幾天臉書所公布的數字:3.57。

社會網絡的研究因為社會網絡服務的興起而令人著迷,圖片來源:Pixabay
(社會網絡的研究因為社會網絡服務的興起而令人著迷,圖片來源:Pixabay)

臉書的團隊為了宣揚臉書週年紀念的朋友日,研究了目前在其上註冊的 15.9 億人資料,發現這個神奇數字的「網絡直徑」是 4.57,翻成白話文意味著每個人與其他人間隔為 3.57 人。如果僅考慮美國使用者的話,這個數字會降到平均 3.46 個人。

根據追蹤研究發現,這個「分離度」從 2011 年來有持續下降的趨勢。2011年,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學者與臉書研究團隊合作,計算了當時的 7.21 億使用者資料,發現這個數字是 3.74。現在臉書的人口成長將近 2 倍,這個數字卻降低了一些。從研究定義上來看,要在海量資料上計算這個數字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臉書研究團隊在這個整合、無法回推追蹤的大數據上,用了不同學者所發明的一些統計技術與演算法,去精確預測了這個距離。

臉書所有用戶資料所預測的平均分隔數分布。平均每位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距離 3.57 步。大部分的人則介在 3 到 4 之間。本圖來自臉書研究團隊
(臉書所有用戶資料所預測的平均分隔數分布。平均每位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距離 3.57 步。大部分的人則介在 3 到 4 之間。本圖來自臉書研究團隊)

1960 年代,Stanley Milgram 做實驗的時候,電話、廣播、電視都剛在美國普及一陣子,還沒有現代的網際網路(WWW)、Google 或臉書,甚至也沒有「人肉搜索」一詞。(現在就算是中央研究院在臺灣做這種實驗,大概都會被認為是詐騙集團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吧?) 2016 年的現在,全球有了網際網路,而且行動電話網絡密佈到幾乎人手一台可以聯網的智慧手機(smart phone);現在的產業正在推動,連你家的家具都快要可以聯網。臉書的這個數字趨勢恐怕只是整體趨勢的其中一環,這個神奇數字無論在什麼資料上,恐怕會繼續往下降。

臉書也公布了其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的數字是 3.17,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則是 2.92,大部分臉書人口的神奇數字,平均介在 2.9 到 4.2 之間。其實,臉書也替每個人都算出了他自己的神奇數字,筆者的神奇數字是 3.33,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神奇數字,你的神奇數字是多少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