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燈故居被指定為新竹縣定古蹟,其庭園有一尊日本苦學者二宮尊德雕像。圖/新竹縣政府提供重視子孫賢 范朝燈十子十登科 https://bit.ly/3z0dNAP
【記者江俊亮新竹報導】新竹關西傳奇人物范朝燈「十子十登科」的故事傳頌鄉里,他教養十個兒子,出了五名博士、五人高考及格;其故居日前經縣府審議通過為縣定古蹟,庭園一尊日本苦學者「二宮尊德」石像,是他惕勵子女向學的標竿。
新竹縣政府表示,范朝燈故居曾是電影《梅花》、《魯冰花》、電視劇《斷掌順娘》拍攝場地,後代為紀念祖輩德澤,申請登錄為古蹟,經縣府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成為新竹縣第三十一處古蹟。
范朝燈(一八九一~一九八二年)七歲時,父母因患傳染病在一周內雙雙辭世,他由四叔公撫養長大,環境艱苦,只念過三年私塾,懂得一些漢文,十九歲任日治時期的保甲書記。
縣府指出,范朝燈以種植柑橘、培育蘭花起家,是關西園藝產業重要推手,平日熱心地方事務,鋪橋濟貧,廣施公益,並促成當地石光初中、南河國小建校,他「重視子孫賢,勝過千萬金」的養育哲學,傳為佳話。
籌孩子學費
不惜抵押土地
范朝燈第八子、現年八十六歲的范光棣表示,父親遺憾小時沒正式就學,立下「每個孩子都要大學畢業」願望,這在百年前是不可能達成的夢想,父親卻做到了,十個兒子全大學畢業,三人是哲學博士、兩人是醫學博士,另五人高考及格。
范光棣是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也是國際知名哲學教授。他說,父親在子女相繼出世後,因祖宅「餘慶堂」住不下,一九三○年在附近購地建造「高平堂」,就是這次列入古蹟的宅院及庭園。
范朝燈將兒子一個個送往日本、美國留學,為籌措孩子學費,以質押土地方式向銀行借款,甚至考慮賣掉十甲田地還債。二戰末期日本戰事吃緊,政府發行「愛國獎券」籌募經費,范朝燈買了兩張,一張中了一萬日圓第一特獎,才不致於賣地還債,地方認為這是他行善積德的回報,消息還登上日本報紙。
日式故居
列新竹縣定古蹟
縣府文化局指出,審議通過的古蹟指定範圍,包含高平堂及周邊的半月池、涵碧橋、范氏佳城、日式庭院等。涵碧橋是仿造東京皇居「二重橋」興建;日式庭園由日本技師保坂氏設計,是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的代表作。
池畔的少年石像,是日本江戶時代幕臣二宮尊德(二宮金次郎)雕像;二宮尊德父母亡故,他白天砍柴,晚上編織草鞋,背著柴薪、邊走邊讀書的形象,深植日本人心,也傳入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各校幾乎都有二宮尊德像。
范朝燈故居的石像,原本是他捐給學校,未料日本戰敗後,石像遭丟棄,范朝燈帶回安置,並在颱風後親自打鋼釘、灌水泥修補,讓石像重新站起來,也成為子女效法的苦學榜樣。重視子孫賢 范朝燈十子十登科 https://bit.ly/3z0dNAP
關西百年大宅門,盼遊子回家 - 新竹款款行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原來如此!日本歷史奇聞物語不思議》:金次郎,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不,看書啦!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老松國小-二宮尊德
20230903_二宮尊德-菩提蘭若寺-竹北蓮華寺旁
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生態社日前在永福橋下附近發現一座雕像,社區工作者王耀東推測是日據時期所留下的二宮尊德 https://bit.ly/4ck3KoI
二宮尊德本名二宮金次郎,雖然家境清寒得砍柴編草鞋,仍勤學不倦,是苦讀勤學的象徵,日據時代台灣的國小都有二宮揹柴手拿書本苦讀的雕像。台灣光復後被孔子像取代 新北發現疑二宮尊德像 文化局現勘待審議 https://bit.ly/3XrPA0F
2021年8月30日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傳真 110年8月30日 新北發現疑二宮尊德像 文化局現勘待審議 | 地方 | 中央社 CNA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橋下發現疑日據時代留下二宮尊德雕像,文化局30日現勘後指出,因有修補過,加上比對紀錄找不到符合過去任何一尊,認定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新北發現疑二宮尊德像 文化局現勘待審議 (圖) https://bit.ly/4bT115I
永和溼地的二宮金次郎石雕 委員現勘調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這尊二宮金次郎的石雕原先傳出是從新店溪打撈上岸,但主人張先生表示,這是在1970年代於台北市民生東路一處工地撿到,之後放在家中,直到2015年後搬到濕地,由於缺乏基座,因此找一塊花崗岩墊上,且腳後方怕不穩也再用水泥接上。在台灣的二宮金次郎雕像大約落在1925年到1938年間,而且多以銅製為多,石雕較少見,不過隨著戰爭關係,銅雕也多被拿去燒熔,像是台北市老松國小內留有的雕像也是石雕,再者,國民政府來台後也有進行2到3次的去除日本文化遺緒,雕像、神社等也遭移除 https://bit.ly/45rHQxp
友人於1976年於北市某工地拾獲,再轉贈給他,當時還是用機車將石雕載運回家,本來都放置於家中,於2015年間將石雕遷移至福和橋下濕地
朋友送石雕、他隨意丟福和橋下 女兒看驚人背景嚇傻了 | 生活 | CTWANT https://bit.ly/3KGzVCR
淡水河撈出二宮金次郎石雕 社大老師推測日治文物盼保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淡水河撈出二宮金次郎石雕 社大老師推測日治文物盼保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朋友送石雕、他隨意丟福和橋下 女兒看驚人背景嚇傻了 | 生活 | CTWANT
台灣目前僅在花蓮瑞美國小內,還有一尊複製品。花蓮縣瑞穗鄉的瑞穗公學校曾有一尊「二宮尊德」銅像,而被學生取了「讀書小童」的稱號,該校校友就曾回憶到,當年這尊銅像要被運送回國時,還有學生在二宮的脖子上繫上紅帶,特意送行到瑞穗車站,相當不捨。民國98年,已更名為瑞美國小的原瑞穗公學校,為興建專科教室大樓,僅留下的二宮銅像基座,也面臨拆除命運。不過在校長及家長會長的支持下,最後將基座搬遷至恩師之碑旁安置,三年後,黃姓代課老師購得銅像並予以重塑。瑞美國小的「二宮尊德」像(轉載自網路新聞照片)
創立於1905年也是台灣最早蕃童學校的瑞美國小,於是成為全台唯一公開且完整保存日本人物銅像的校園,但諷刺的是,「二宮尊德」銅像在日本國內學校,卻亦因少子化被迫廢校而逐漸在消失,故引來一陣搶救風潮。有此一說─宜蘭小學校的「二宮尊德」像 | 新頭條-TheHubNews https://bit.ly/4elat3q
2012/05/07 06:00 《從軍近70年》二宮金次郎 重回瑞美國小 20120507 – 彌勒熊之音
〔記者楊宜中/花蓮報導〕花蓮縣瑞穗鄉的百年老校—瑞美國小,八年前展開一項校園歷史追尋任務,企圖找回約在民國三十四年「從軍去」的二宮金次郎;近日校方委人從日本購回了一尊二宮金次郎銅像,並整頓了當年校園內保留至今的銅像基座,計畫在近期讓二宮金次郎重新矗立在校園,勉勵校園內的弱勢家庭孩子勤勉向學,開創不一樣的人生。《從軍近70年》二宮金次郎 重回瑞美國小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f2oog
花蓮縣的瑞美國小,二宮銅像基台未被破壞,該校老校友去日本購得一尊高66公分的二宮尊德塑像,於2012年重新安置在原基台上,成為目前全台唯一設在公開場域、完整保存的二宮尊德銅像。臺灣在日治初期即將二宮尊德故事列入教科書,1930年代二宮尊德銅像開始普遍設立在各初等教育學校及農業學校。二宮尊德被日本人認為是幼年刻苦勤學的代表,除了設立「二宮神社」紀念他之外,在日本全國也廣設他幼時背柴疾行、捧書低頭閱讀的銅像,最多時達到千座以上。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學校,也都立有尊德銅像,以傳達勤勉力學的精神。目前全臺唯一碩果僅存的完整銅像,就是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瑞美國小校園內的「二宮尊德」塑像。但它並不是日治時期當初的銅像,因為這尊被師生稱為「讀書小童」的銅像,於二戰時因急需金屬物資而遭拆毀,2012年教師黃家榮委託日本朋友前往日本購得一尊高66公分的二宮尊德塑像重新安置。
民國98年瑞美國小興建專科教室大樓,二宮銅像基座面臨拆除命運。不過在校長及家長會長的支持下,最後將基座搬遷至恩師之碑旁安置。如今當年的小朋友都成了阿公級的老人了。民國101年6月,在新任校長翁玉女士及歷任校長的支持下,在瑞美國小代課的黃家榮老師委託日本朋友前往日本購得一尊高66公分的二宮尊德塑像,並在瑞美國小家長會的支持下,將此塑像重新安置於原二宮尊德基臺上。」 https://bit.ly/3SiqPBb
在民國98年時,更名後的瑞美國小因為興建專科教室大樓,二宮銅像基座面臨拆除命運。不過在校長及家長會長的支持下,最後將基座搬遷至恩師之碑旁安置。民國101年6月,在瑞美國小代課的老師黃家榮委託日本朋友前往日本購得一尊高66公分的二宮尊德塑像,並在瑞美國小歷任校長與家長會的支持下,將此塑像重新安置於原二宮尊德基臺上,成為目前全台唯一設立在公開場域、完整保存的日本人物銅像。全台僅存的完整日本人銅像在這裡! – Yes Media https://bit.ly/4aWadFj
瑞美國小向日方訂購二宮金次郎銅像,昨由泥水師父重新安放回到日本時代遺留的基座上。(記者花孟璟攝)
2012/05/24 06:00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七十年前因為日本加入太平洋戰爭,鐵器等金屬不足,瑞美國小校園內的「二宮金次郎雕像」被迫回收作成兵器「當兵」去,為此學校最近向日本訂購一尊新的雕像,昨天上午安座,校長翁玉說,將於本月三十日邀請貴賓一起幫二宮雕像剪綵。
校長翁玉及學校主任、家長會長郭志全等,昨天一大早看好良辰,早上九點就委託也是瑞美國小校友的泥水師父協助,先以黏著劑把二宮固定在基座上,再以水泥加強;原本有石刻字體的基座,也重新以黑大理石刻上「壬辰立夏重塑紀念」等字樣。
校長翁玉說,當年的二宮金次郎雕像因為戰爭金屬短缺,被迫從軍去,對年紀七、八十歲以上的老校友而言,二宮就像同校「同學」一樣,很有感情,本月三十日學校也將盛大舉辦剪綵揭幕活動,歡迎大家一起參與。重返瑞美國小 二宮金次郎安座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FKtbK
日本資本主義的「祖父」──二宮金次郎又回來 | Nippon.com
日本資本主義的「祖父」──二宮金次郎又回來 | Nippon.com
公告資料 二宮尊德|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類別古物 級別一般古物 種類藝術作品 - 工藝美術
二宮尊德|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yWz6TT
此尊「二宮尊德」塑像製作年代在日治末期昭和年間,由出身本縣之南投陶大師劉樹枝所製作。二宮尊德(1787-1856),又稱二宮金次郎,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農政家及思想家。尊德據說小時候是出身寒微人家的子弟,平時要撿材補貼家用,所以一面撿材一面苦讀,後來做到大官。尊德被日本人認為是幼年刻苦勤學的代表,為了鼓勵小孩子認真讀書,所以以他為榜樣,封為二宮尊德。本件立像兼採模型及手工雕塑,工法細膩、精巧、傳神,充份呈現求知若渴,孜孜學習的精神,具有藝術性價值。
公告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20-11-14府授文資字第10902627321號變更/修正2021-06-05府授文資第11001302961號公告補充
公告公文二宮尊德 一般古物 公告補充.pdf
二宮尊德 原公告.pdf
評定基準1.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2.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3.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
指定理由此古物自日治末期創作距今已經有八十餘年歷史,具歷史性;是本縣南投陶大師劉樹枝所創作之作品,原置於劉樹枝宅前,劉氏去世後由家屬捐贈給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收藏。具有特殊流派之技術傳承意義。其本身能彰顯臺灣日治時期教育文化之特色;本件「二宮尊德」立像兼採模型及手工雕塑,工法細膩、精巧、傳神,具有藝術性價值。
劉樹枝,南投人,自幼對陶瓷有濃厚的興趣。西元1901年進入當地陶器技術者養成所,拜日籍陶師龜岡安太郎為師,學習製陶技術。西元1918年創立協德陶器工場,投資陶器產業。其製陶風格傳承入清以來南投陶之華麗風格,並富於東洋風味。即將坯土經過水簸淘洗,使其質地細緻,並專門用以製作花瓶、枕頭、筷筒、佛像等朱泥陶,飾以化粧土、貼花、鏤空、鑲嵌等技法。除此之外,坯體常施以日式樂燒低溫釉,製品小巧精緻,獨樹一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7條、《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南投縣政府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49-2231191
聯絡地址:540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典藏或財產編號20200013601
古物保管單位南投縣政府
古物保存所在地
保存單位
保存空間屬性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南投縣文化園區
博物館、圖書館
歷史建築
現況地址
縣市行政區地址
南投縣
南投市
彰南路二段65號
數量1件
年代日治時期
作者劉樹枝
尺寸長20cm、寬20cm、高60cm
材質陶
出處或來源購藏(徵集)
保存環境庫房或展覽空間
保存現狀保存於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南投陶展示館:
1.背柴曾斷裂重黏 、手上書本缺件,新作補上 (蕭任能老師修復)
2.木質底座(李建章製作) 二宮尊德|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二宮尊德|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yWz6TT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LNmboRz2AAF8mTQg/?mibextid=xfxF2i
楠木正成/日本軍神-楠木正成/武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gtOxh
台灣學校曾經最多的雕像之一/二宮尊德雕像 苦讀榜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JrCqV
大林公學校/楠木正成 銅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ZTlCK
楠木正成/日本軍神-楠木正成/武神 :: https://bit.ly/3rt4OBg
公學校修身書/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rDUAm
修身書道德示範人物/二宮尊德,日本及台灣「全日本最多的銅像」/日治時代台灣的國小都有二宮揹柴手拿書本苦讀的雕像,國民政府時代後,這些雕像被孔子像取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W8RB1
楠木正成(?-1336年7月4日),幼名多聞丸,明治時代起尊稱大楠公,為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武將。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後醍醐天皇,在湊川之戰陣歿。後世以其為忠臣與軍人之典範,被視為武神。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追贈正一位。此外楠木正成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合戰的源義經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楠木正成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VXkQGG
---------------------------------------------------
楠木正成_互動百科 - http://goo.gl/X7CO3m
正成出生於鎌倉時代末期的千早赤阪村(現在的大阪府境內),父親正遠率領的楠木一族在當地是有名的土豪,在金 剛山一帶佔地為王。排行次子的正成幼名多聞丸,母親是出自皇室源流的伊予橘氏,與正遠並沒有正式成婚。正成的前半生事蹟大多隱晦不明,但楠木家長期獨佔金 剛山特產-水銀礦脈-的產出及運輸的巨大利益,勢力之大連地方代官都不敢小覷,被稱之為「水銀惡黨」。
由於自知此戰必敗無疑,正成並沒有要求官軍支援,還遣散了從各地招募來的義軍,僅僅帶著一族親眾約七百人出征。出發前,他呈交一封信函給後醍醐天皇,坦言 『臣下此去應無生還之理。此前對抗幕府軍雖敵眾我寡,但民心向背不可同日而語。陛下已失民心,臣下苟活無益。』
楠木正成_百度百科 - http://goo.gl/MlRO3S
七生報國——日本人不怕死之謎解讀
2017-06-26 由 茴香豆的依戀 發表于歷史
在很多抗戰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本來日軍裝備遠遠超過中國軍隊,卻在中國軍隊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跟其拼刺刀,往往大優的局面還會讓自己的士兵多送出blood。而日軍在劣勢的情況下幾乎從不投降,實在拼不過就採取自殺式攻擊,即「玉碎」戰術。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是不理解的,為什麼日軍那麼不怕死呢?
隨著深入的去研究了這個問題,我發現日軍不怕死的謎底其實蘊藏在日軍的國旗下。載日軍的國旗里,經常出現的兩句話就是:武運長久,七生報國。其中,武運長久是很好理解的,就是祈禱戰爭勝利。而關於七生報國,則要從一個日本的歷史故事說起。
日本國旗
公元1331年到1392年,在日本出現了兩個政權,兩個天皇,這一時期被稱為「南北朝」。在南朝有一名大將楠木正成,他智勇雙全,智慧過人,憑藉著自己的軍法策略,多次以少勝多,被稱為南朝的諸葛孔明。在1336年,北朝大軍來襲,楠木正成接受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是率領手下七百名武士,迎擊北朝的數萬大軍。明知不可能完成,但楠木正成依舊執行了此次任務,最終寡不敵眾,被逼到了絕境。在臨死前,楠木的弟弟問他:下輩子還要繼續為人麼?楠木答道:我唯一的願望就是七生輪迴,次次為國盡忠。說完和弟弟互相將佩刀插入對方心臟,相擁而亡,這就是所謂的七生報國。後來,北朝大軍戰勝了南朝,楠木正成被名正言順的定義為逆賊。
在日本的武士家族,都會有家紋作為象徵。許多家族都會用花作為家紋,但沒有人選擇櫻花,因為當時的武士階級認為,櫻花稍縱即逝,象徵著家族滅亡,很不吉利。但櫻花恰恰是楠木正成生前最喜歡的花。明治維新後,曾被指為逆賊的楠木正成得到明治天皇的平反,追封其為大楠公,楠木的佩刀也成為了明治天皇的御用佩刀,楠木正成很快成為了整個日本的神,受到各地民眾的供奉和傳頌。
楠木正成塑像
後來,日本政府為了召回楠木的靈魂,在日本各地舉行了盛大的招魂祭,日本政府大肆宣揚,只要是尾骨盡忠而死,死後就能就像楠木正成那樣,成為護國之神。1869年日本政府設立了東京招魂社,正是今天的靖國神社。此時的楠木正成已經不再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日本軍國主義用於宣揚軍國主義的符號。軍國主義宣揚,能為國家盡忠,死在戰場,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
反過來再看日軍國旗上的兩行字,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肆渲染下,就是這個意思:出征前希望神靈保佑戰爭的勝利,而在戰爭中,要學會快樂的去死。這就是日軍的死亡哲學。在二戰的遠東戰場(東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神風特攻隊自殺式攻擊,阿圖島戰役日軍集體玉碎等都是這一哲學產生的反應。
神風特攻隊自殺式攻擊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日軍在被侵略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旅順大屠殺......太多慘烈的事實。這也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輕視自己生命的人,怎麼會尊重別人的生命呢?事實上,日軍犯下的罪行,不僅帶給了被侵略國難以言說的傷痛,也讓自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死傷無數。
原子彈爆炸
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應該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ma4o6p9.html
楠木正成(?-1336年7月4日),幼名多聞丸,明治時代起尊稱大楠公,為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武將。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後醍醐天皇,在湊川之戰陣歿。後世以其為忠臣與軍人之典範,被視為武神。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追贈正一位。此外楠木正成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合戰的源義經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楠木一脈源出以橘諸兄為始祖的橘氏,出生於河內國石川郡赤坂村(現大阪府南河內郡千早赤阪村)。根據江戶時代學者賴山陽在日本外史的推測,楠木正成在永仁二年(1294年)出生,但未有確實支持。早年的生活記載甚少。
元弘元年(1331年)後醍醐天皇密謀剷除鎌倉幕府,不料計劃敗露,後醍醐天皇遂喬扮女裝帶著三神器逃出京都,號召各地豪強起兵勤王,開啟元弘之亂的序幕。楠木正成在下赤坂城起兵響應。
雖然後醍醐天皇很快兵敗,被流放至隱岐島,楠木正成與護良親王仍展開抗戰,用巧妙的游擊戰法以小部隊死死拖住幕府六波羅探題主力大軍。在楠木正成死守千早城,利用游擊戰與幕府軍交鋒,成功擊退對手(千早城之戰)。1333年,後醍醐自隱岐島脫逃,幕府大將足利尊氏陣前倒戈,滅探題部隊。新田義貞亦乘機起兵關東,滅亡鎌倉幕府。
當後醍醐天皇實行建武新政時,楠木正成出任記錄所寄人、雜訴決斷所奉行人以及河內、和泉守護。在建武新政期間,楠木正成獲得天皇信任,與結城親光、名和長年及千種忠顯合稱「三木一草」。
建武元年(1334年)冬,楠木正成出兵討伐北條氏的餘黨,護良親王乘機發動政變,試圖推翻天皇,但失敗被捕,之後楠木正成辭退多種建武新政的職務。
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反叛朝廷,楠木正成與新田義貞起兵討伐,新田義貞在箱根竹之下之戰戰敗,足利軍迫京都。但是不久之後,在北畠顯家的支援下,楠木正成奇蹟般地擊破足利大軍,守住京都。
1336年,足利尊氏在九州重整旗鼓,再次以大軍進逼京都。楠木正成建議遷都以疲敵軍,但是該計劃被後醍醐天皇否決。天皇命楠木正成聽從新田義貞的指揮迎戰足利軍。楠木正成明知此戰必敗但仍捨命出戰,率領少數親兵在湊川之戰中迎擊足利直義大軍,戰敗之際留下遺言「我願意七次轉世報效國家」(七生報國),與其弟楠木正季互刺而死。
楠木正成妻子久子在丈夫與長男正行死後逃離河內,隱居於美濃國伊自良村長瀧釜谷奧之院。
死後的影響
永祿二年(1559年),自稱是楠木正成子孫的楠木正虎向朝廷捐輸金錢,並請求平反祖先楠木正成被室町幕府列為朝敵的污名,獲正親町天皇的敕許。
江戶時代,在水戶藩主德川光圀的影響下,楠木正成成為忠臣的典範。此外軍事學家亦研究楠木正成的游擊戰術,楠木流的軍學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江戶時代末期的尊王攘夷人士經常參拜楠木正成之墓。
明治維新之後,明治天皇為表彰楠木正成忠貞報國、捍衛皇室的功勞,特地在楠木正成戰死地湊川建立湊川神社以奉祀殉難的楠木正成及楠木一族,並在東京皇居廣場前樹立楠木正成的銅像,靖國神社的招魂社亦因此情況而成立。
楠木正成遺言「七生報國」在二次大戰時,成為日軍的精神格言,尤其為神風特攻隊所奉。在二次大戰戰後由於價值觀的改變,刻意摒棄戰前的皇國史觀,於是史學者在研究上開始強調其「惡黨」身份,因此與戰前的他的人物形象有很大不同。但「惡黨」乃指他「反幕府」的立場,是以當初鐮倉幕府與後來室町幕府史觀之角度對他的衊稱,對他而言也不盡客觀公正,因而也曾引起一些爭議與抗議。
何日君再來,已經等79年
在二戰末期,日本人被遣返日本之前,埔里國中的一名女學生偶然聽到男老師聚集在一起,用非常正式的語氣討論。
“總有一天我一定要回去!”
台灣島民等了79年!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公元1294~1336年),亦稱楠正成,幼名多聞丸,是日本中世紀時期著名的武將。他在推翻鎌倉幕府、中興皇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家世居河內國赤坂村。父輩時,其家已與河內、和泉、攝津等地土豪聯姻,並結成新型小武士團,打擊莊園,抵制北條氏統治,故被地方守護稱作“惡黨”。1331年元弘之變中,正成參加後醍酬天皇發動的倒幕運動,舉兵下赤坂。1333年據守千早城,大破幕府征討軍,促進各地反幕軍的興起。建武政權建立後,正成以其有功任河內國守、河內、攝津、和泉三國守護及記錄所寄人等職。1336年(建武三年)(陰)二月,叛軍足利尊氏軍隊進攻京都失敗,撤至九州,(陰)四月捲土重來。(陰)五月正成同新田義貞所部聯合迎擊於兵庫一帶,湊川一戰兵敗自殺,時年四十有三。
正成死後,曾一度被北朝定為“反賊”,後改正。然在南北朝著作中皆受到稱讚,或讚之為“智仁勇兼備之良將”、“忠臣義士之龜鑑”(《太平記》),或譽之為“賢才”和“武略勇士”( 《梅松論》)。江戶時代儒學興盛,正成的勤王事蹟被大加推崇。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出於維護天皇制的需要,對正成其人及其事蹟更大力宣揚。不但追贈其位階至正一位,且建湊川神社以“軍神”祭之,並將其事蹟寫進中小學教材。從此這位歷史人物在日本已成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政治民主化,有些著作斥正成為“惡黨的叛徒”、“王朝的看家狗”,有一些則迴避評論。看來,如何正確評價楠術正成這個在日本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問題,迄今並沒有解決,它不能不成為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文試圖以馬列主義觀點對正成其人其事提出粗淺看法。
一、倒幕英雄
打倒鎌倉幕府,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歷史壯舉。楠木正成一馬當先投入了這場戰鬥,打開了缺口,為倒幕勝利奠定了基礎,這份汗馬功勞必須予以充分肯定。
源賴朝時代、北條泰時時代已經過去,十三世紀末,鎌倉幕府的統治已是危機四伏。受莊園領主、莊官、地頭、大名主多頭層層剝削的下層農民大進破產,紛紛逃亡,有不少變成“山賊”“海賊”,反抗幕府。抗元戰爭後,得不到恩賞的御家人日益貧困,增長著對幕府不滿的情緒。向來不滿意幕府的依靠東國禦家人政策的非禦家人“地侍”和西國禦家人,常常闖進莊園,剝奪年貢,從事商業活動,控制交通運輸,並把破產農民武裝起來,組成新型武士團。有的研究者認為,舊型武士團所關心的就是土地,致力於保持和擴大領地,以擁有眾多“家子”、“郎當”為榮。新型武士團除經營土地外,還和中世紀獨特的商業組織“座”結合起來,從事商業活動。這種武士團早就發生,至十四世紀初已幾乎遍及各地,到處打擊莊園,對抗幕府統治,構成幕府心腹大患,因以幕府稱之為“惡黨”。北條氏加強了其一族的統治,這又激化了幕府統治集團內部集團內部的矛盾,內訌迭起,安達氏叛亂(1285年)之後,又發生了安東氏的叛亂(1332年)。問題的實質是,經濟的發展,尤其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徹底打破莊園秩序、建立範圍較廣的領國經濟。北條氏的守舊政策顯然不能滿足這種歷史要求,而新型武士團的活動則符合了這種歷史趨勢。
楠本武士團具有代表性。相傳正成父楠河內入道曾是散所的長者,在從播磨經攝津、河內通往奈良的交通沿線擁有勢力,將通往大和的奈良大道的交通要衝置於自己支配之下,掌握了商業流通路線。有人還推測楠木氏經營辰砂的採掘,因為河內、赤坂素以辰砂產地聞名。這種推測未必完全符合實際,但大抵可看出,楠木氏和商業活動有密切關係。
楠木氏世居金剛山山麓一事表明,作為“惡黨”,正成很可能和葛城山山脈的山伏、修驗者有較深關係。據載,正中之變(1324年)以前,後醍醐天皇(以下簡稱天皇)的近臣日野俊基,曾經打扮成山伏樣子來到大和、河內各地,觀察地形,選擇適於修築城堡的土地,收羅反幕武裝。從這時起,正成的行動就和天皇的倒幕運動結合起來了,這是完全可能的。1321:年,天皇親政後曾進行一些改革,例如宣布撤銷除楠葉、大津二關之外的所有關卡;統制糧食價格;強迫京都富戶將囤積的大米按公定價格賣與百姓;天皇節衣縮食等。這些改革無疑受到百姓歡迎,也為視野廣闊、富有教養的新興武士正成所讚揚。因此在倒幕運動上,正成和天皇有著共同語言。《臨川寺領目錄》中,提到1331年,正成曾闖進和泉國若松莊。學者認為這可能像《太平記》所說的,其目的是“搬運軍糧”,'以之作為討幕舉兵準備的一部分。果真如此,那麼正成實際上從這時起就已參加了倒幕運動。
正成也是最早公開響應天皇倒幕號召的人物之一。
當時的倒幕形勢極其嚴峻,天皇勢單力孤,正中之變(1324年)中僅有的武將土岐賴兼、多治見國長等被六波羅軍殺死,近臣日野資朝和日野俊基被捕。天皇重新擬定討幕計劃,再次企圖把反幕的“惡黨”、“野伏”組織起來充作倒幕軍力的核心,同時動員在叡山和南都僧兵、皇室領莊園武士、因恩賞問題不滿幕府的九州地方武士和由足利氏、新田氏代表的對北條氏一族擅權持批判態度的強大外樣禦家人,以便一舉攻占六波羅。未幾,計劃又洩露,天皇倉皇出走來到山城國笠置山。就在這時正成來到這裡參見天皇,表明了倒幕決心,他說,“只要聽說正成未死,聖業就會實現,請放心。”參見後,立即返回河內根據地,舉兵下赤坂。
正成充當了武力倒幕帶頭人角色,這需要有極大的決心和勇氣。北條氏的日子已經不長了,這可說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很清楚,甚至像持明院花園天皇這樣的人也能看得出來。1317
年他曾說過:“近年來東風已經衰竭。”但敢擔風險,立即付諸行動卻是很難的,大多持觀望態度。足利尊氏也好,新田義貞也好,他們站出來反幕都是1333年(陰)五月的事。那個時候,正成已經為倒幕奠立了軍事基礎。
笠置山不久被幕府派來的大軍攻占(9月28日),天皇在逃往赤坂城途中被捕送回京都軟禁,幕府軍轉向下赤坂城。(陰)十月二十一日城陷,正成與大塔宮護良親王巧妙逃出,消失在葛城山山脈之中。1332年(陰)三月,天皇被流放隱歧,討幕計劃看上去又要成為泡影。實際上,從1331年(陰)十月,下赤坂城被陷至1333年(陰)十一月被奪回,這一年期間,正成和護良親王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根據敵強我弱鬥爭形勢轉入地下,到幾內各地秘密串聯,重建和擴大反幕隊伍。護良親王的討幕令旨甚至下達到播磨、紀伊、伊予、築後、薩摩各地,促進了各地反幕運動的興起。有一份材料證明,這期間他們同隱岐的天皇也保持著聯繫,交換情報。據《天野山金剛寺文書》載,(陰)十二月九日,正成在分別給河內金剛寺三綱和徒眾的兩封信中均署名左衛門尉正成,而在同一天北條氏下達給各國家人攻伐護良親王和正成的命令中稱正成為楠木兵衛尉正成。這使人感到奇怪,為什麼同一天兩份文件中正成的官稱不同呢?據研究,原來正成在隱匿期間宣稱已從兵衛尉升任至左衛門尉了。這次晉升當然不會是幕府執奏的,而是護良親王奏請任命的,對此北條氏當然一無所知。護良親王和正成的積極活動取得了不小成果,它擴大了根據地,促進了各地寺院徒眾和土豪的舉兵。這期間,護良親王代替天皇發令旨領導倒幕運動,但這只是名義,實質是正成在指揮,他為護良親王出謀劃策。就連京都的花園上皇都認為正成是倒幕運動中的核心人物。他在元弘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記中是這樣寫的:“楠木的事業很興旺吧”。
經過一年的秘密活動,倒幕形勢大為好轉。1332年,正成奪回下赤坂城,翌年一月,趕走了和泉守護和河內守護代,消滅了和泉地頭禦家人。進而進擊攝津,四天王寺一戰打敗了隅田、高橋兩將,此後又戰勝宇都宮公綱軍,從而一舉控制了紀伊、河內、和泉、攝津四國。在正成勝利的影響下,各地紛紛起事。1333年(元弘三年)(陰)一月,播磨的赤松則村、築後的原田種昭,(陰)二月,伊予的忽那重清和土居通增投入倒幕戰爭,倒幕運動出現第一次高潮。
正成已成幕府首要敵人。一月末,幕府又派來三路大軍鎮壓,號稱“百萬”,可說是傾巢出動。同時發出懸賞令,說:“殺死正成者授丹波國船井莊,而不問其身份之高低。”二月二十二日以來,攻陷上、下赤坂城及其周圍支城,正成固守千早城(千劍破城),以其智謀和勇敢把勝利的保衛戰堅持三個月之久,直至幕府垮台。三月二十二日,當九州探題的快馬馳至鎌倉後報告的第一句話就是“金剛山尚未攻下”,可見幕府對這個戰役多麼重視。千早城好像一顆山巔上的明星,她閃爍著的光芒鼓舞著人們的鬥志,於是,三月肥後的菊池武時和阿蘇大宮司惟直,四月陸奧的結城宗廣相繼起事,在全日本範圍內掀起第二次反幕高潮。千早城之戰拖住了幕府軍主力,使赤松氏反幕軍和千種氏反幕軍有可能聯合進攻京都,同時也促使足利尊氏之流乘機而起。無怪乎有人說:“正成在建武中興中的功績主要是保衛千早城。從大局來看,保衛千早是最有價值的。”
正成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倒幕鬥爭,對幕府的崩潰有決定性意義。和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人相比,他才稱得起倒幕英雄。
二、智略縱橫的名將
正成之所以能在倒幕鬥爭中軍事上不斷取得勝利,除去其他原因,是因為他深詣孫子兵法,有良好的戰略頭腦和作戰指揮才能。相傳正成幼時曾師事大江時親(大江匡房七代之後),
學習《孫子》,深得孫子兵法之妙用。在戰爭中他.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思想,往往得以以少勝多、出奇致勝。江戶時代以後,在日本有“中國的孔明,日本的楠木”之說,正成被譽為第一流的軍事戰略家。
關係到倒幕事業成敗,和中興命運的全局性戰略方針有過兩次。一次是1331年(陰)九月,正成舉兵前在笠置山同天皇的談話,一次是1336年(建武三年)四月,向天皇提出的迎擊足利尊氏的方案。
孫子兵法主張在戰略上要有“大勇”,就是說要藐視一切敵人,而在具體指導作戰時則要小心從事。在笠置山當天皇詢及“使用什麼計謀才能打倒北條氏”時,正成回答說:“草創天下之功就是武略和智謀。若僅以威勢而戰,雖集六十餘州之兵亦難取勝武藏、相模兩州幕府軍。倘以計謀相爭,即使對全部關東武力亦可勝之。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兩次失敗無足掛齒,不必介意。只要聽說正成未死,聖業必能實現。”看來倒幕戰略正成早已成竹在胸,至於戰略內容並未披露,但天皇對此深信不疑,一任正成為之。從以後的行動來看,正成戰略主要是打持久戰,以守為攻,消耗敵人,以建立和鞏固根據地,在全國發展倒幕力量,待時機成熟便採取攻勢。
正成最初的根據地在下赤坂城,1331年失守,1332年奪回後改建,在東南葛城山地築上赤坂城;再南在金剛山西麓、千早川畔築千早城,並在上赤坂與千早兩城之間構築進深很大的防禦陣地,即在扇狀高地兩翼配置十多個支城(衛星城寨),在千早城周圍也配置若干支城,把上赤坂和千田兩城寨緊緊包圍起來,同佔據吉野的護良親王形成椅角之勢,遙相呼應。有了牢靠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增加了主動性和機動性,這樣才能粉碎幕府軍的進攻。
本文第一部分已經指出,正成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時刻了解情況,密切往意形勢的演變,做到“知彼知己”。並以各種方式,包括以護良親王名義號召地方起事,積極爭取反幕形勢向有利於己的方向演變,這些都是正成戰略措施的組成部分。持久戰略獲得了成功,雖然經歷了艱難險阻,但最終以幕府的崩潰和“中興”政權的出現而實現了。與正成相比,肥後菊池城主菊池武時則顯得缺乏戰略眼光,1333年(陰)三月,輕率地進攻博多,襲擊探題北條英時而遭到全軍覆歿的命運。
其次,關於1336年(陰)四月,迎擊足利尊氏進攻京都的方案。(陰)二月,從京都敗走的足利尊氏,其軍隊在九州經過補充,實力大增。(陰)四月,率眾二十萬踏上進軍京都的征途。此時朝廷軍主力北昌顯家的奧州軍已回防奧州,在播磨(兵庫縣)布防的只有新田義貞所部,兩萬多人。京都朝廷慌忙召開御前會議。據《太平記》所載,天皇命令正成下播磨,與義貞合兵一處,與尊氏決戰。正成分析了形勢,提出自己的戰略方針。他說:“尊氏既已率筑紫九國之眾向京都迸發,勢若云霞。我方以疲憊之少量兵力同來勢洶湧之大兵力周旋,倘採用常規戰法必敗無疑。應召回義貞,如上次所為,君王臨幸山門,正成仍下河內,以畿內之兵封鎖淀川河口,從兩翼進攻入京之敵,使其軍糧枯竭,如此,敵必將疲憊不堪,乘此機會我方逐漸集結兵力,彼時義貞自叡山,正成自後方來攻,則朝敵一舉可滅。義貞也可能有這樣想法,即如果連一仗也不打就撤退,人們會認為窩囊,是可恥的,因此要防衛兵庫。可戰爭最重要的是最後的勝利,應考慮此時情況,然後決定。”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說要打主動仗。正成在這裡提出的糧食戰略,就是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按此戰略部署,義貞軍奉天皇固守山門,切斷北陸方面糧道,正成封鎖住淀川河口,扼制來自漱戶內海方面敵之水軍,進而從南方進攻,那麼,京都則不僅糧道斷絕,且腹背受攻,有可能改變此次戰役的結局。但是正成的卓越戰略在參議藤原忠清的反對下,未被天皇採納。天皇還是讓正成赴兵庫會合義貞迎擊,結果,這個錯誤決定造成正成全軍覆歿、義貞敗退、“中興”政權立即垮台的嚴重後果。
正成在戰鬥指揮上也表現出他的軍事才能,歷次戰役他都靈活運用了“兵以詐立”、“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奇勝”、“避實而擊虛”、“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等孫子的兵法思想和原則。著名的下赤坂收復戰、千早城保衛戰、渡邊橋天王寺作戰以及豐島灘戰役等,都是因地制宜,運用各種不同戰術進行成功作戰的戰例。
1331年(陰)十月,笠置寺陷盪後,正成據下赤坂以五百兵力抗拒“三十萬”幕府軍,出奇兵沉重地打擊了敵人之後秘密撤離。翌年四月初的一個漆黑的夜晚,正成率五百騎突襲下赤坂。首先伏擊了守將湯淺孫六所部軍糧運輸隊,奪取了軍糧,然後在糧袋裡裝進武器,兵士扮成人伕,再讓別動隊偽裝追趕馱運的貨物。守軍見後急忙將“運輸隊”接到城裡,偽裝的士兵立即從糧袋裡取出甲胃裝身,揮舞大刀,齊聲吶喊,內應外合,城外兵一擁而入。這樣便以詐術、奇襲收復了下赤坂。
1333年正月,正成採取主動出擊,消滅了根據地周圍幕府地方武裝。六波羅急速派來隅田、高橋兩軍五千兵“討伐”,該軍從攝津渡邊橋渡河南下,採取攻勢。正成首先集中主力於天王寺以南,將一部兵力部署在渡邊橋附近作為誘餌,誘幕軍至南方,然後使埋伏在天王寺以南的主力部隊轉向反擊,從兩翼包抄過來,激烈地進攻,把敵軍通通趕下淀川。隨後,又和幕府增援軍宇都宮公綱所部周旋。當公綱敢死隊進抵渡邊橋附近時,正成不予理睬,一退再退。當公綱佔領天王寺後,正成便夜夜虛張聲勢佯攻,弄得敵人徹夜不安,終於迫使敵軍撤退。在這次戰役中,“致人而不致於人”、“迂直”、“避強”等孫子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得到充分發揮和貫徹。
1333年(陰)二月至五月進行的千早城保衛戰,正成以千名守軍擊敗了號稱百萬的攻城軍(實際約二萬多人),提供了城寨保衛戰術運用的範例。大凡守城戰術是憑險扼守高處,採取各種手段打退攀登之敵。正成常用的是投石和射箭方法,有時用稻草人誘敵來攻。(陰)三月五日,敵憑二十丈高(六十公尺)雲梯發動總攻,守軍則投擲火把,或以水彈(唧筒)射油,燒短雲梯,展開了“若決積水於千切之豀(左奚右谷)”的戰鬥,挫敗了總攻。正成並不只孤守城寨,還發動了熟悉地情的“野伏”七千多名,用他們或截斷敵之糧道,或神出鬼沒襲擊敵人,有力地配合了千早保衛戰。
1336年(陰)一月,京都攻防戰中,“詭道”和“避實擊虛”戰術運用得非常精彩。起先,足利軍隊打進京都,天皇逃至叡山,中旬北昌氏的奧州軍到來扭轉了局勢。二十七日官軍從加茂河灘、鞍馬口兩個方面進攻,擊敗足利軍。這時義貞按照正成的妙計不在京都布陣,撤退到坂本,並揚言新田、北昌、楠木等七名將領均戰死,讓幾十名和尚到戰場尋找“屍體”,足利尊氏信以為真。第二天夜裡,正成讓數千兵手持火把,裝成向大原、鞍馬口方向撤退的祥子,尊民中計來追,官軍遂從四面八方進入京都,足利軍敗走。
從丹波向兵庫方向敗走的尊氏,(陰)二月十一日,其先頭部隊進抵攝津瀨川,同來迎擊的義貞、顯家所部接戰,至傍晚未分勝負。稍晚一點到達瀨川一豐島河灘的正成,根據自己的分析判斷,不去正面增援苦戰中的友軍,而急速沿豬名川南下,從神崎向尊氏軍後方迂迴奇襲,獲得了勝利。敵人撤退了,正成又以準確地判斷,在六甲山山麓的越水附近設下埋伏。敵人發現中埋伏後大吃一驚,不戰自退,隊伍大亂,倉皇逃向九州。
1336年(陰)四月,足利尊氏率二十萬水陸大軍自九州東上。(陰)五月中旬,正成奉命開赴兵庫協助義貞迎擊。總大將義貞兩萬多人集中在和田岬一帶,迎擊尊氏水軍。正成率所部七百騎列陣於湊川會下山,迎擊足利直義(尊氏之弟)陸軍。二十五日,義貞軍受兩麵包圍的威脅被迫後撤,正成被正面直義陸軍和東面登陸的尊氏水軍包圍,激戰四個小時,眾寡懸殊,他和所餘七十三騎最後皆自盡,結束了他的勤王生涯。
三、倒幕有功,保皇有過
想當初,天下人由於不滿鎌倉幕府的統治而支持了後醍醐天皇領導的倒幕運動。指望新政權關心他們各自階級和階層的利益,滿足其要求,但結果事與願違,大失所望。建武政權建立後,天皇在政權分配上,大力起用諸皇子和貴族公卿,委以重任;對有功武士除個別人外一般則相當冷落。天皇將廣闊的北條氏領地的絕大部分攫為皇室所有,竭盡全力恢復貴族寺社曾被幕府奪走的土地所有權和對莊園約統治權。而對大多數武士的土地要求,卻未予理睬。天皇還大興土木,修築宮殿,向西國地頭攤派稅款和勞力,地頭則將這些負擔轉嫁給農民。建武新政的所作所為,不僅使絕大多數武士極為不滿,而且激起農民的憤慨。看得出來,天皇在短短時間內推行這樣一系列政策,就是要在天皇親政名義下,恢復皇室、公卿貴族、,寺社等舊封建主階級的統治而打擊方興未艾的武士封建主階級。這是歷史的倒退,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成的“忠誠”的確幫了倒忙。說他是“復舊勢力的代表”也好,“歷史的罪人”也好,原則上都沒有錯。但是,對人物的評價應持慎重態度。
我認為,建武政權建立後,在政治路線上正成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未和天皇苟同。湊川之死,同天皇的政治路線並無直接聯繫,以下就此略作剖析。
上面說過,1338年(陰)二月,足利軍隊的反擊被顯家、義貞和正成的聯軍挫敗,退向九州。據《梅松論》所記,就在天皇和滿朝文武慶祝勝利,以為此後可高枕無憂、縱情歡樂的時候,正成出人意料地上奏說:“請誅殺義貞,召還尊氏,君臣和睦相處為好,正成願為使。”正成的建議,開始使眾皆愕然,旋即遭到了嘲弄。於是正成繼續說:“君王能夠滅北條氏主要是足利尊氏的功勞。義貞攻陷鎌倉也有功,但是現在天下武士都追隨尊氏,其證據是就連留在京部的武士也都跟隨尊氏去九州,使君主的勝利化為烏有。顯而易見,義貞是沒有吸引武士之德的。尊氏、直義兄弟在西國整頓之後必將來攻,屆時我們沒有防禦戰術。君王雖有千慮,但武略之道還是要相信不才正成之所陳,迫切需要考慮同尊氏的和解。”《梅松論》的記載當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正成上奏的內容大體是可以肯定的。說義貞無德,是含沙射影地對天皇的批評,它在暗示,天皇在政治上已經敗給尊氏。因為建武政權沒有滿足社會各階層的要求,沒有消除社會不安,而尊氏重建武家政權的目標和政策卻深得民心和軍心。民心軍心的向背,單靠軍事手段是不能扭轉的,更何況軍事優勢已在尊氏方面。在政治路線上,正成同天皇的分歧早在“中興”之初就已顯現。1321年(元亨一年),天皇親政伊始,採取若干開明措施鼓舞了正成,所以他以極大的熱情響應天皇的倒幕號召,支持了天皇。實際上天皇搞那些開明措施,不過是用來收買人心、籠絡不滿幕府的武士的一種手段。當打倒了幕府,實現了“中興”之後,他的本來面目便立即暴露出來。映入正成眼簾的是,天皇的腐朽生活,不合民意的政策,人民和武士的不滿,社會的嚴重不安,還有新田派同足利派的尖銳對立。這一切都使正成目瞪口呆,茫然若失。
《太平記古傳》載,正成關心人民疾苦,推行善政,辦了許多好事。例如,為“拯救貧民”實行輕徭薄賦,允交規定稅額的十分之二;為增加地利,發展生產,號召農民挖掘池塘,開發新田,貸給稻種,教導人民在山上廣植柳樹,在村里栽種桑樹,制定有利於人民的善法;同情病人,設法予以醫治。“凡諸政事,皆為人民,而非為己。”他對自己從嚴要求,帶頭節儉,經常身著麻布衣裳,宴會菜餚僅一湯三菜,平食一湯二菜,住的是結構簡單的蘆葦房。不擺架子,經常和部下聊天,天南海北無所不談。還一塊兒下圍棋、象棋,有時在一起演習武藝,狩獵放鷹。加深了同部下的感情,贏得了人民和部下的尊敬和愛戴。所以當他湊川之死的消息傳來後,“河內、攝津、和泉、紀伊、大和諸國人民,就像聽到親骨肉死去的噩耗,家家戶戶都慟哭悲嘆不己”。像正成這樣的人,怎麼能會和建武政府當權派是同一路線上的人呢!
1336年(陰)二月,他提出的同尊氏和好的建議及(陰)五月提出的迎擊尊氏的方案相繼被否定後,他的內心充滿著矛盾和痛苦,憂鬱籠罩著他的精神。他完全了解,“中興”政權沒有給社會帶來光明,而現在又絲毫沒有改變那些錯誤政策的可能。人心已經向著尊氏,“中興”政權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他奉命率部為迎擊足利軍隊前往兵庫的時候,對弟正季說:“此次君王之戰必敗無疑”,“此次正成作為和泉、河內兩國守護受命後召集軍隊,親族尚有難色,何況國中人 乎!此即天下背離君王的佐證。”正成奮力以求的是指望打倒幕府後在天皇新政下進行有利於社會的改革,現在希望完全破滅了。怎麼辦,背離天 皇嗎?這是不能想像的。“只要聽說正成一人還活著,則聖運必興”,這誓言至今仍縈繞耳際。事到如今,看來“活著已經無益”,只有拚殺而死了。
有的人認為正成之死是一種“憤死”,以此來消除對天皇的不滿。如果真的是“憤死”,那麼有的情節就不好解釋了。上面提過,正成早已料到這次戰鬥必敗無疑。僅就軍事形勢來看,敵眾我寡,加以官軍需要擁有一支足以對抗足利水軍的水軍,而這支水軍當時是不存在的。在估計到這些情形後,正成胸中形成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最大限變地減少自己死亡後的敗戰損失,保存實力,以期捲土重來和進行持久戰。為此他在義貞前來求援的時候,建議義貞要在生田叢林布陣,意圖是義貞可免遭包圍,伺機撤回東都,保住主力部隊,自己所部則死死纏住敵軍,承擔全部戰鬥任務。如果是“憤死”,那就很簡單,何必再處心積慮地考慮這麼多後事!
也有的人認為,正成為了揚名後世及子孫的榮耀,才不打算投降尊氏,而走上為天皇效忠死去的道路。這是不符合正成思想實際的錯誤推理,正成不是那種人。關於正成同尊氏的關係,請看《太平記古傳》中的一段記載:尊氏在箱根之役大敗義貞而大舉西上的時候,曾遣使致書正成,提出給正成以幾內、南海十一州之地及近江、伊賀、伊勢三國管領之職,換取正成的支持。正成當即回絕說:“請(使者)速歸。尊氏兄弟奪取天下的野心,我三年前就己看穿。即使把日本全都給我,我生命在,豈能換義。我毫不羨慕尊氏的不義富貴,厭惡之至。”
正成之死的真因,從他的一些言論中可以找到。他說:“納諫用臣,是明君也。共進共榮,臣之道也。不納其言,不用其臣,則或死或退或隱,是賢臣之道也。”又說:“今日方為我方,明日即加入敵方,或今日方為敵方,明日即加入我方,此皆不懷義故也。吾正成以天下之君為主人,以義為己任,心無死生、榮枯、毀譽,從我者宜體此心。”甚至他說:“到了末世,即使對待像夏、殷之君也要始終無二心”,“不應只追求功名,要一心為義而死”。這些言論表明,在正成的道德觀中,“君臣大義”高於一切。一旦進入君臣關係,不論是非曲直,為臣者對君主都不得懷有二心,被拋棄時要么死去,要么隱、退,即使對待夏桀殷紂那樣的暴君昏君也只能如此;為君主效忠、賣命是“君臣大義”之所在,“賢臣之道”的體現。後醍醐天皇就曾大力鼓吹朱熹的“三綱五常”和“大義名分論”,用以激勵“朝臣氣節”,為他的“中興”事業賣命。有些學者對正成的“忠義”是不是宋學的“忠義”有爭論。在我看來,正成是不是玄惠的門徒,他的“學問”是不是宋學,這個問題無關緊要。重要的事實是,他是一位忠實的儒徒和封建教條的堅決捍衛者。因此之故,正成的悲劇就在於他既不同意天皇的複舊政治路線,又要無條件地效忠天皇,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痛苦之中。最後還是違心地但又是自覺地為天皇死去,成為“大義名分論”的犧牲品。
楠木正成,有洞察時勢之明,有軍帥之才,有決行大事之勇。登上歷史舞台,短暫六年,兵馬倥傯,馳騁沙場。首舉義旗,扼赤坂,守千早, 以少勝多,促進反幕軍興,奠立倒幕基礎,軍功卓著。為人品德無可非議,愛民愛軍,不貪富貴,不計名利,無個人野心,遠勝尊氏、義貞。然而儒家說教、封建忠君觀念、武士道思想迷住心竅,自覺地但又是違心地為後醍醐天皇死節,在路線是非上打了敗戰,為歷史的發展幫了倒忙。對正成,不同朝代,不同人士評價各異,有褒有貶。褒則捧之為“大忠臣”、“軍神”,貶則毀之為“反賊”,大抵這些都是從各自的政治需要出發,有失公允。正成倒幕有功,保後醍醐有過,但人品高尚,軍事才能突出,在日本歷史上影響較大。有肯定,有否定,這就是我的楠木正成一分為二觀。
--------------------------------
楠木正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gOw03L
楠木正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dOXTi
楠木父子
楠木正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