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成/日本軍神-楠木正成/武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gtOxh
台灣學校曾經最多的雕像之一/二宮尊德雕像 苦讀榜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JrCqV
大林公學校/楠木正成 銅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ZTlCK


tempFileForShare_20221004-235707 (1)1340723504-3167488061 12119

公學校修身書/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rDUAm
瓜生岩子/構築社會福祉基礎的日本的南丁格爾/爲社會慈善家,募集了捐款,並捐獻了個人財産,購買了藥品食品後她奔赴戰地,對負傷者不分敵我的進行看護救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KCCVVS
乃木靜子/稀有的典範–一門忠烈的乃木希典大將/台灣的女子大多沿襲中國的惡俗,在孩童時就迫纏族,她希望去台灣推廣「放足」(解纏足)/教師用修身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yB34K
楠木正成/日本軍神-楠木正成/武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gtOxh

修身書道德示範人物/二宮尊德,日本及台灣「全日本最多的銅像」/日治時代台灣的國小都有二宮揹柴手拿書本苦讀的雕像,國民政府時代後,這些雕像被孔子像取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W8RB1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幼名多聞丸,明治時代起尊稱大楠公,為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武將。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後醍醐天皇,在湊川之戰陣歿。後世以其為忠臣與軍人之典範,被視為武神。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追贈正一位。此外楠木正成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合戰的源義經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維基百科
出生: 1294 年,河內國
逝世: 1336 年 7 月 5 日,日本兵庫縣中央區
子女: 楠木正行

File:Kusunoki Masashige.JPGFile:Kusunoki Masashige.jpg楠木正成(?-1336年7月4日),幼名多聞丸明治時代起尊稱大楠公,為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武將。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後醍醐天皇,在湊川之戰陣歿。後世以其為忠臣與軍人之典範,被視為武神。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追贈正一位。此外楠木正成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合戰源義經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楠木正成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VXkQGG

---------------------------------------------------

楠木正成_互動百科 - http://goo.gl/X7CO3m

 

 正成出生於鎌倉時代末期的千早赤阪村(現在的大阪府境內),父親正遠率領的楠木一族在當地是有名的土豪,在金 剛山一帶佔地為王。排行次子的正成幼名多聞丸,母親是出自皇室源流的伊予橘氏,與正遠並沒有正式成婚。正成的前半生事蹟大多隱晦不明,但楠木家長期獨佔金 剛山特產-水銀礦脈-的產出及運輸的巨大利益,勢力之大連地方代官都不敢小覷,被稱之為「水銀惡黨」。

 
 鎌倉時代末期,也就是兩次蒙古入侵後的半世紀左右,源氏幕府大權旁落,對御家人的統治權威搖搖欲墜。時任「執権(幕府攝政)」的北 条高時不修朝政,鎮日吃喝玩樂,對外界重繇苛徵而引起的民怨充耳不聞。元弘元年(西元1331年),後醍醐天皇以「打倒鎌倉幕府、恢復國內秩序」為號召在 京都起兵,但懾於幕府方在全國掌握的壓倒性兵力,前來響應者少之又少。正當後醍醐天皇進退不得之際,時年卅七歲的正成率領一族子弟約五百人前來謁見。儘管 一行人的裝備不齊、衣著襤褸,但正成一席話卻讓後醍醐天皇大為激賞。
 
 『與武藝、兵力都在我們之上的關東武士正面對決根本是找死,要善用計謀策略各個擊破才有取勝的機會。』雖然說楠木家最初是為了繼續 獨佔水銀買賣利益、阻止幕府勢力侵入河內一帶才派庶子正成率眾響應天皇,但正成在之後的戰役中充分的發揮了他的戰術天份,向後醍醐天皇證明了所言不虛。
 
 回到金剛山沒多久,正成立刻有了初戰機會。從鎌倉出 發的幕府大軍約四萬之眾,浩浩蕩蕩的朝向河內而來,楠木家倉卒完工的赤阪城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雖然號稱是赤阪「城」,但也不過就是幾道木牆圍成的臨時堡 壘,要抵抗幕府大軍無異螳臂擋車。幕府方的將領根本連基本戰術都懶得構思『這樣的山寨大概不到一天就可以攻下來了吧。』,就讓士兵們隨意進攻。扛著攻城兵 器準備爬上木牆的第一批士兵,連腳步都還沒站穩,就隨著應聲倒塌的整片牆掉進大坑,大批的木樁、石塊隨之從天砸下,幕府軍哀號不斷。兩軍首度交戰,幕府方 就折損了近千人,而他們卻連對方守將的真面目都沒見到。
 
 當時在幕府軍這方還僅是副將的足利高氏(後改名尊氏),派出眼線去打探赤阪城中的消息。得知對方僅有五百人、領頭者是惡黨楠木家的 正成時,不禁興嘆『這個正成真是不簡單啊。』。
 
 和強調武士節操名譽、堅持一對一作戰的鎌倉武士相比,正成的戰法幾乎跟小流氓打架沒兩樣。除了一開始的假牆陷阱,之後又陸續利用草 人、熱油、火箭、糞尿……等層出不窮的奇襲戰術讓幕府軍損兵折將難以應付。直到赤阪城內儲存的兵糧見底,已經廿日過去了。正成接到京都傳來的消息,後醍醐 天皇被幕府軍捕獲,心想再堅守下去也沒有意義,便令手下放火燒城。幕府軍見狀以為這又是什麼毒計而不敢進擊,讓正成一行人從容遁去。這之後的一年左右,正 成銷聲匿跡,幕府方還誤以為他已經隨赤阪城自焚身亡了。
 
 隔年,一股千人左右的部隊連續襲擊了河內、和泉、攝津等地的守護府,並且佔領了天王寺,傳說聚眾規模達到約萬人之譜。幕府方察明領 頭者居然就是正成,便派出麾下最精銳的北条家部隊兼程趕來。但當他們到達天王寺時,卻連一名敵蹤都看不到。北条軍戒慎恐懼的紮營,果然當晚在天王寺四週出 現了上萬個搖晃的火把,雖然一直到天亮都沒有攻來,卻讓北条軍一夜未眠。接連四晚都是這樣,北条軍始終不知正成何時會發動總攻擊,但士兵們的精神與肉體的 疲勞已經到達極限,只能黯然撤兵。但實際上,正成此時的兵力不過一千五百人左右,夜裡出現的萬人火把,是正成雇請的地方農民,五千人各拿兩支火把交錯晃動 形成的錯覺。正成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就擊退了幕府軍的精銳部隊,一時間聲名大噪,令幕府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元弘三年,察知正成落腳千早城(座落於赤阪城舊址附 近)的幕府,派出八萬之眾的討伐軍前來圍城。為了避免重演兩年前赤阪城攻伐的醜態,幕府軍將領特意將防線拉開,以免距離太近著了正成的道。但正成早就盤算 到這一點,預先儲備了可應付半年以上的存糧,並挖掘地道、小路,不時出城騷擾幕府軍的運補部隊,還串通附近農民斷絕幕府軍的糧食來源,形成前所未聞的「反 包圍作戰」。三個月之後,幕府軍士氣低落,陸續有人耐不住飢餓而逃兵,戰線幾近崩潰,將領們眼見難以為繼只能倉皇下令撤兵。
 
 正成以千人寡兵計退幕府八萬大軍的異聞傳遍全國,原本畏懼幕府壓倒性兵力的各地方勢力發現此時的幕府不過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紛紛揭 竿起義。赤松則村將幕府軍逐出京都,足利高氏陣前倒戈,新田義貞攻入鎌倉打倒北条高時,延續一百四十年的鎌倉幕府正式覆亡。正成風塵僕僕趕往隱岐迎回後醍 醐天皇,回到京都復位。
 
 建武元年(1334年),後醍醐天皇親政,當初響應起義的庶民、土豪紛紛受到重用,單單正成一人就兼任所寄、奉行、以及河內與和泉兩 國守護,另外像是結城親光、名和長年、千種忠顯等人也位居要職。後醍醐天皇推動的新政將天下大政集中在朝廷,以避免鎌倉時期武家專權的弊病再度發生。也因 此,各地武家的權力、地位被大幅削弱。只是,新政的推行過於急促且草率,百姓們負擔的勞役賦稅甚至比鎌倉時期還要重,這也給了東國武士起兵謀反的藉口。
 
 建武二年十一月,尊氏打著「恢復武家榮光、救百姓於 水火」的大義從鎌倉起兵,聚集了不少東國武士參戰。正成、義貞及北畠顯家奉天皇之命率官軍迎擊,在箱根、竹下兩地連敗尊氏,尊氏逃往九州躲藏。但正成卻絲 毫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感受到百姓對新政的反感與排斥,他面諫後醍醐天皇應與尊氏等東國武士和談,但卻被公家眾卿斥為無稽。正成感到心灰意冷,便稱病辭官 回到赤阪隱居。
 
 建武三年四月,捲土重來的尊氏再度朝京都出兵,兵力達六萬之譜。後醍醐天皇派義貞領兵迎擊,義貞卻判斷錯誤,耗費太多時間圍攻據守白 旗城的則松,致使尊氏得以自水路從兵庫上陸進逼京都。天皇召回正成,命他率軍與義貞在湊川一帶會軍討伐尊氏。但此時尊氏麾下聚集的兵力水陸合計已達十萬 人,正成直言尊氏大軍勢不可當,應該採取必要策略『臣下退至河內聚集兵力,陛下移往比叡山暫避,誘使敵軍直奔京城。屆時臣下北上、義貞軍南下,兩路夾擊尊 氏,勝券在握。』。但這個提案被公家眾卿以決「有損天皇威名」而否決,正成無奈領命。

  由於自知此戰必敗無疑,正成並沒有要求官軍支援,還遣散了從各地招募來的義軍,僅僅帶著一族親眾約七百人出征。出發前,他呈交一封信函給後醍醐天皇,坦言 『臣下此去應無生還之理。此前對抗幕府軍雖敵眾我寡,但民心向背不可同日而語。陛下已失民心,臣下苟活無益。』
 
 五月廿五日,正成部隊抵達湊川,但義貞部隊早已抵擋不住尊氏大軍的夾擊潰不成軍自顧不暇,更別提與正成合流,義貞率殘部逃往西宮。 尊氏雖然很想擴大戰果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基於對正成的敬重,並沒有對正成部隊發動攻擊,並派人傳信招降。正成退回信件後全軍出擊,不斷衝入尊氏陣營造成 極大傷亡,終於令尊氏忍無可忍下令總攻擊。奮戰約三時辰後,正成不對傷亡殆盡,身邊僅餘下約七十人,不得已撤退至附近空屋。眼見無力突圍,正成命下屬放火 阻擋敵軍,高喊三次「一生殺敵、七生報國!」後,取短刀與三弟正季互刺身亡,得年四十二歲。
 
 尊氏得知正成的死訊,脫口而出『兩次與這樣的猛將為 敵,為何卻都是我存活下來?』,特別命人將正成的首級送回故鄉赤阪厚葬,並要求下屬不得為難楠木一族。楠木家將正成首級安葬於河內長野觀心寺,法明為靈光 寺大圓義龍卍堂。京都在半年後失守,後醍醐天皇逃往吉野建立南朝,尊氏則在京都挾新帝開府建立北朝。隔年,義貞在加勢戰死,正成諸子投入南朝陣營繼續與足 利家奮戰。貞和四年(1348年),正成長子正行於四條綴戰敗,同樣選擇與弟弟正時持短刀互刺身亡,得年僅廿二歲。
 
 室町幕府時代,為強調足利將軍家與北朝的正當性,幕 府將正成打為「逆賊」約三百年。但正成仁德、尊王的德行在武家子弟心目中一直無法磨滅。江戶時代末期,薩摩、長州、土佐等地推動「尊王攘夷」的籓士,不約 而同將正成尊稱為「大楠公」,將其視為精神領袖。明治天皇親政並遷都至東京後,在皇居外苑設置了正成銅像,以表彰其尊王義行。
 

楠木正成_百度百科 - http://goo.gl/MlRO3S

--------------------------------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公元1294~1336年),亦稱楠正成,幼名多聞丸,是日本中世紀時期著名的武將。他在推翻鎌倉幕府、中興皇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家世居河內國赤坂村。父輩時,其家已與河內、和泉、攝津等地土豪聯姻,並結成新型小武士團,打擊莊園,抵制北條氏統治,故被地方守護稱作“惡黨”。1331年元弘之變中,正成參加後醍酬天皇發動的倒幕運動,舉兵下赤坂。1333年據守千早城,大破幕府征討軍,促進各地反幕軍的興起。建武政權建立後,正成以其有功任河內國守、河內、攝津、和泉三國守護及記錄所寄人等職。1336年(建武三年)(陰)二月,叛軍足利尊氏軍隊進攻京都失敗,撤至九州,(陰)四月捲土重來。(陰)五月正成同新田義貞所部聯合迎擊於兵庫一帶,湊川一戰兵敗自殺,時年四十有三。 
  正成死後,曾一度被北朝定為“反賊”,後改正。然在南北朝著作中皆受到稱讚,或讚之為“智仁勇兼備之良將”、“忠臣義士之龜鑑”(《太平記》),或譽之為“賢才”和“武略勇士”( 《梅松論》)。江戶時代儒學興盛,正成的勤王事蹟被大加推崇。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出於維護天皇制的需要,對正成其人及其事蹟更大力宣揚。不但追贈其位階至正一位,且建湊川神社以“軍神”祭之,並將其事蹟寫進中小學教材。從此這位歷史人物在日本已成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政治民主化,有些著作斥正成為“惡黨的叛徒”、“王朝的看家狗”,有一些則迴避評論。看來,如何正確評價楠術正成這個在日本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問題,迄今並沒有解決,它不能不成為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文試圖以馬列主義觀點對正成其人其事提出粗淺看法。

一、倒幕英雄

 打倒鎌倉幕府,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歷史壯舉。楠木正成一馬當先投入了這場戰鬥,打開了缺口,為倒幕勝利奠定了基礎,這份汗馬功勞必須予以充分肯定。 
  源賴朝時代、北條泰時時代已經過去,十三世紀末,鎌倉幕府的統治已是危機四伏。受莊園領主、莊官、地頭、大名主多頭層層剝削的下層農民大進破產,紛紛逃亡,有不少變成“山賊”“海賊”,反抗幕府。抗元戰爭後,得不到恩賞的御家人日益貧困,增長著對幕府不滿的情緒。向來不滿意幕府的依靠東國禦家人政策的非禦家人“地侍”和西國禦家人,常常闖進莊園,剝奪年貢,從事商業活動,控制交通運輸,並把破產農民武裝起來,組成新型武士團。有的研究者認為,舊型武士團所關心的就是土地,致力於保持和擴大領地,以擁有眾多“家子”、“郎當”為榮。新型武士團除經營土地外,還和中世紀獨特的商業組織“座”結合起來,從事商業活動。這種武士團早就發生,至十四世紀初已幾乎遍及各地,到處打擊莊園,對抗幕府統治,構成幕府心腹大患,因以幕府稱之為“惡黨”。北條氏加強了其一族的統治,這又激化了幕府統治集團內部集團內部的矛盾,內訌迭起,安達氏叛亂(1285年)之後,又發生了安東氏的叛亂(1332年)。問題的實質是,經濟的發展,尤其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徹底打破莊園秩序、建立範圍較廣的領國經濟。北條氏的守舊政策顯然不能滿足這種歷史要求,而新型武士團的活動則符合了這種歷史趨勢。 
  楠本武士團具有代表性。相傳正成父楠河內入道曾是散所的長者,在從播磨經攝津、河內通往奈良的交通沿線擁有勢力,將通往大和的奈良大道的交通要衝置於自己支配之下,掌握了商業流通路線。有人還推測楠木氏經營辰砂的採掘,因為河內、赤坂素以辰砂產地聞名。這種推測未必完全符合實際,但大抵可看出,楠木氏和商業活動有密切關係。 
  楠木氏世居金剛山山麓一事表明,作為“惡黨”,正成很可能和葛城山山脈的山伏、修驗者有較深關係。據載,正中之變(1324年)以前,後醍醐天皇(以下簡稱天皇)的近臣日野俊基,曾經打扮成山伏樣子來到大和、河內各地,觀察地形,選擇適於修築城堡的土地,收羅反幕武裝。從這時起,正成的行動就和天皇的倒幕運動結合起來了,這是完全可能的。1321:年,天皇親政後曾進行一些改革,例如宣布撤銷除楠葉、大津二關之外的所有關卡;統制糧食價格;強迫京都富戶將囤積的大米按公定價格賣與百姓;天皇節衣縮食等。這些改革無疑受到百姓歡迎,也為視野廣闊、富有教養的新興武士正成所讚揚。因此在倒幕運動上,正成和天皇有著共同語言。《臨川寺領目錄》中,提到1331年,正成曾闖進和泉國若松莊。學者認為這可能像《太平記》所說的,其目的是“搬運軍糧”,'以之作為討幕舉兵準備的一部分。果真如此,那麼正成實際上從這時起就已參加了倒幕運動。 
  正成也是最早公開響應天皇倒幕號召的人物之一。
  當時的倒幕形勢極其嚴峻,天皇勢單力孤,正中之變(1324年)中僅有的武將土岐賴兼、多治見國長等被六波羅軍殺死,近臣日野資朝和日野俊基被捕。天皇重新擬定討幕計劃,再次企圖把反幕的“惡黨”、“野伏”組織起來充作倒幕軍力的核心,同時動員在叡山和南都僧兵、皇室領莊園武士、因恩賞問題不滿幕府的九州地方武士和由足利氏、新田氏代表的對北條氏一族擅權持批判態度的強大外樣禦家人,以便一舉攻占六波羅。未幾,計劃又洩露,天皇倉皇出走來到山城國笠置山。就在這時正成來到這裡參見天皇,表明了倒幕決心,他說,“只要聽說正成未死,聖業就會實現,請放心。”參見後,立即返回河內根據地,舉兵下赤坂。 
  正成充當了武力倒幕帶頭人角色,這需要有極大的決心和勇氣。北條氏的日子已經不長了,這可說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很清楚,甚至像持明院花園天皇這樣的人也能看得出來。1317 
年他曾說過:“近年來東風已經衰竭。”但敢擔風險,立即付諸行動卻是很難的,大多持觀望態度。足利尊氏也好,新田義貞也好,他們站出來反幕都是1333年(陰)五月的事。那個時候,正成已經為倒幕奠立了軍事基礎。 
  笠置山不久被幕府派來的大軍攻占(9月28日),天皇在逃往赤坂城途中被捕送回京都軟禁,幕府軍轉向下赤坂城。(陰)十月二十一日城陷,正成與大塔宮護良親王巧妙逃出,消失在葛城山山脈之中。1332年(陰)三月,天皇被流放隱歧,討幕計劃看上去又要成為泡影。實際上,從1331年(陰)十月,下赤坂城被陷至1333年(陰)十一月被奪回,這一年期間,正成和護良親王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根據敵強我弱鬥爭形勢轉入地下,到幾內各地秘密串聯,重建和擴大反幕隊伍。護良親王的討幕令旨甚至下達到播磨、紀伊、伊予、築後、薩摩各地,促進了各地反幕運動的興起。有一份材料證明,這期間他們同隱岐的天皇也保持著聯繫,交換情報。據《天野山金剛寺文書》載,(陰)十二月九日,正成在分別給河內金剛寺三綱和徒眾的兩封信中均署名左衛門尉正成,而在同一天北條氏下達給各國家人攻伐護良親王和正成的命令中稱正成為楠木兵衛尉正成。這使人感到奇怪,為什麼同一天兩份文件中正成的官稱不同呢?據研究,原來正成在隱匿期間宣稱已從兵衛尉升任至左衛門尉了。這次晉升當然不會是幕府執奏的,而是護良親王奏請任命的,對此北條氏當然一無所知。護良親王和正成的積極活動取得了不小成果,它擴大了根據地,促進了各地寺院徒眾和土豪的舉兵。這期間,護良親王代替天皇發令旨領導倒幕運動,但這只是名義,實質是正成在指揮,他為護良親王出謀劃策。就連京都的花園上皇都認為正成是倒幕運動中的核心人物。他在元弘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記中是這樣寫的:“楠木的事業很興旺吧”。 
  經過一年的秘密活動,倒幕形勢大為好轉。1332年,正成奪回下赤坂城,翌年一月,趕走了和泉守護和河內守護代,消滅了和泉地頭禦家人。進而進擊攝津,四天王寺一戰打敗了隅田、高橋兩將,此後又戰勝宇都宮公綱軍,從而一舉控制了紀伊、河內、和泉、攝津四國。在正成勝利的影響下,各地紛紛起事。1333年(元弘三年)(陰)一月,播磨的赤松則村、築後的原田種昭,(陰)二月,伊予的忽那重清和土居通增投入倒幕戰爭,倒幕運動出現第一次高潮。 
  正成已成幕府首要敵人。一月末,幕府又派來三路大軍鎮壓,號稱“百萬”,可說是傾巢出動。同時發出懸賞令,說:“殺死正成者授丹波國船井莊,而不問其身份之高低。”二月二十二日以來,攻陷上、下赤坂城及其周圍支城,正成固守千早城(千劍破城),以其智謀和勇敢把勝利的保衛戰堅持三個月之久,直至幕府垮台。三月二十二日,當九州探題的快馬馳至鎌倉後報告的第一句話就是“金剛山尚未攻下”,可見幕府對這個戰役多麼重視。千早城好像一顆山巔上的明星,她閃爍著的光芒鼓舞著人們的鬥志,於是,三月肥後的菊池武時和阿蘇大宮司惟直,四月陸奧的結城宗廣相繼起事,在全日本範圍內掀起第二次反幕高潮。千早城之戰拖住了幕府軍主力,使赤松氏反幕軍和千種氏反幕軍有可能聯合進攻京都,同時也促使足利尊氏之流乘機而起。無怪乎有人說:“正成在建武中興中的功績主要是保衛千早城。從大局來看,保衛千早是最有價值的。” 
  正成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倒幕鬥爭,對幕府的崩潰有決定性意義。和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人相比,他才稱得起倒幕英雄。

二、智略縱橫的名將

 正成之所以能在倒幕鬥爭中軍事上不斷取得勝利,除去其他原因,是因為他深詣孫子兵法,有良好的戰略頭腦和作戰指揮才能。相傳正成幼時曾師事大江時親(大江匡房七代之後), 
學習《孫子》,深得孫子兵法之妙用。在戰爭中他.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思想,往往得以以少勝多、出奇致勝。江戶時代以後,在日本有“中國的孔明,日本的楠木”之說,正成被譽為第一流的軍事戰略家。 
  關係到倒幕事業成敗,和中興命運的全局性戰略方針有過兩次。一次是1331年(陰)九月,正成舉兵前在笠置山同天皇的談話,一次是1336年(建武三年)四月,向天皇提出的迎擊足利尊氏的方案。 
  孫子兵法主張在戰略上要有“大勇”,就是說要藐視一切敵人,而在具體指導作戰時則要小心從事。在笠置山當天皇詢及“使用什麼計謀才能打倒北條氏”時,正成回答說:“草創天下之功就是武略和智謀。若僅以威勢而戰,雖集六十餘州之兵亦難取勝武藏、相模兩州幕府軍。倘以計謀相爭,即使對全部關東武力亦可勝之。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兩次失敗無足掛齒,不必介意。只要聽說正成未死,聖業必能實現。”看來倒幕戰略正成早已成竹在胸,至於戰略內容並未披露,但天皇對此深信不疑,一任正成為之。從以後的行動來看,正成戰略主要是打持久戰,以守為攻,消耗敵人,以建立和鞏固根據地,在全國發展倒幕力量,待時機成熟便採取攻勢。 
  正成最初的根據地在下赤坂城,1331年失守,1332年奪回後改建,在東南葛城山地築上赤坂城;再南在金剛山西麓、千早川畔築千早城,並在上赤坂與千早兩城之間構築進深很大的防禦陣地,即在扇狀高地兩翼配置十多個支城(衛星城寨),在千早城周圍也配置若干支城,把上赤坂和千田兩城寨緊緊包圍起來,同佔據吉野的護良親王形成椅角之勢,遙相呼應。有了牢靠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增加了主動性和機動性,這樣才能粉碎幕府軍的進攻。 
  本文第一部分已經指出,正成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時刻了解情況,密切往意形勢的演變,做到“知彼知己”。並以各種方式,包括以護良親王名義號召地方起事,積極爭取反幕形勢向有利於己的方向演變,這些都是正成戰略措施的組成部分。持久戰略獲得了成功,雖然經歷了艱難險阻,但最終以幕府的崩潰和“中興”政權的出現而實現了。與正成相比,肥後菊池城主菊池武時則顯得缺乏戰略眼光,1333年(陰)三月,輕率地進攻博多,襲擊探題北條英時而遭到全軍覆歿的命運。 
  其次,關於1336年(陰)四月,迎擊足利尊氏進攻京都的方案。(陰)二月,從京都敗走的足利尊氏,其軍隊在九州經過補充,實力大增。(陰)四月,率眾二十萬踏上進軍京都的征途。此時朝廷軍主力北昌顯家的奧州軍已回防奧州,在播磨(兵庫縣)布防的只有新田義貞所部,兩萬多人。京都朝廷慌忙召開御前會議。據《太平記》所載,天皇命令正成下播磨,與義貞合兵一處,與尊氏決戰。正成分析了形勢,提出自己的戰略方針。他說:“尊氏既已率筑紫九國之眾向京都迸發,勢若云霞。我方以疲憊之少量兵力同來勢洶湧之大兵力周旋,倘採用常規戰法必敗無疑。應召回義貞,如上次所為,君王臨幸山門,正成仍下河內,以畿內之兵封鎖淀川河口,從兩翼進攻入京之敵,使其軍糧枯竭,如此,敵必將疲憊不堪,乘此機會我方逐漸集結兵力,彼時義貞自叡山,正成自後方來攻,則朝敵一舉可滅。義貞也可能有這樣想法,即如果連一仗也不打就撤退,人們會認為窩囊,是可恥的,因此要防衛兵庫。可戰爭最重要的是最後的勝利,應考慮此時情況,然後決定。”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說要打主動仗。正成在這裡提出的糧食戰略,就是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按此戰略部署,義貞軍奉天皇固守山門,切斷北陸方面糧道,正成封鎖住淀川河口,扼制來自漱戶內海方面敵之水軍,進而從南方進攻,那麼,京都則不僅糧道斷絕,且腹背受攻,有可能改變此次戰役的結局。但是正成的卓越戰略在參議藤原忠清的反對下,未被天皇採納。天皇還是讓正成赴兵庫會合義貞迎擊,結果,這個錯誤決定造成正成全軍覆歿、義貞敗退、“中興”政權立即垮台的嚴重後果。 
  正成在戰鬥指揮上也表現出他的軍事才能,歷次戰役他都靈活運用了“兵以詐立”、“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奇勝”、“避實而擊虛”、“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等孫子的兵法思想和原則。著名的下赤坂收復戰、千早城保衛戰、渡邊橋天王寺作戰以及豐島灘戰役等,都是因地制宜,運用各種不同戰術進行成功作戰的戰例。 
  1331年(陰)十月,笠置寺陷盪後,正成據下赤坂以五百兵力抗拒“三十萬”幕府軍,出奇兵沉重地打擊了敵人之後秘密撤離。翌年四月初的一個漆黑的夜晚,正成率五百騎突襲下赤坂。首先伏擊了守將湯淺孫六所部軍糧運輸隊,奪取了軍糧,然後在糧袋裡裝進武器,兵士扮成人伕,再讓別動隊偽裝追趕馱運的貨物。守軍見後急忙將“運輸隊”接到城裡,偽裝的士兵立即從糧袋裡取出甲胃裝身,揮舞大刀,齊聲吶喊,內應外合,城外兵一擁而入。這樣便以詐術、奇襲收復了下赤坂。 
  1333年正月,正成採取主動出擊,消滅了根據地周圍幕府地方武裝。六波羅急速派來隅田、高橋兩軍五千兵“討伐”,該軍從攝津渡邊橋渡河南下,採取攻勢。正成首先集中主力於天王寺以南,將一部兵力部署在渡邊橋附近作為誘餌,誘幕軍至南方,然後使埋伏在天王寺以南的主力部隊轉向反擊,從兩翼包抄過來,激烈地進攻,把敵軍通通趕下淀川。隨後,又和幕府增援軍宇都宮公綱所部周旋。當公綱敢死隊進抵渡邊橋附近時,正成不予理睬,一退再退。當公綱佔領天王寺後,正成便夜夜虛張聲勢佯攻,弄得敵人徹夜不安,終於迫使敵軍撤退。在這次戰役中,“致人而不致於人”、“迂直”、“避強”等孫子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得到充分發揮和貫徹。 
  1333年(陰)二月至五月進行的千早城保衛戰,正成以千名守軍擊敗了號稱百萬的攻城軍(實際約二萬多人),提供了城寨保衛戰術運用的範例。大凡守城戰術是憑險扼守高處,採取各種手段打退攀登之敵。正成常用的是投石和射箭方法,有時用稻草人誘敵來攻。(陰)三月五日,敵憑二十丈高(六十公尺)雲梯發動總攻,守軍則投擲火把,或以水彈(唧筒)射油,燒短雲梯,展開了“若決積水於千切之豀(左奚右谷)”的戰鬥,挫敗了總攻。正成並不只孤守城寨,還發動了熟悉地情的“野伏”七千多名,用他們或截斷敵之糧道,或神出鬼沒襲擊敵人,有力地配合了千早保衛戰。 
  1336年(陰)一月,京都攻防戰中,“詭道”和“避實擊虛”戰術運用得非常精彩。起先,足利軍隊打進京都,天皇逃至叡山,中旬北昌氏的奧州軍到來扭轉了局勢。二十七日官軍從加茂河灘、鞍馬口兩個方面進攻,擊敗足利軍。這時義貞按照正成的妙計不在京都布陣,撤退到坂本,並揚言新田、北昌、楠木等七名將領均戰死,讓幾十名和尚到戰場尋找“屍體”,足利尊氏信以為真。第二天夜裡,正成讓數千兵手持火把,裝成向大原、鞍馬口方向撤退的祥子,尊民中計來追,官軍遂從四面八方進入京都,足利軍敗走。
  從丹波向兵庫方向敗走的尊氏,(陰)二月十一日,其先頭部隊進抵攝津瀨川,同來迎擊的義貞、顯家所部接戰,至傍晚未分勝負。稍晚一點到達瀨川一豐島河灘的正成,根據自己的分析判斷,不去正面增援苦戰中的友軍,而急速沿豬名川南下,從神崎向尊氏軍後方迂迴奇襲,獲得了勝利。敵人撤退了,正成又以準確地判斷,在六甲山山麓的越水附近設下埋伏。敵人發現中埋伏後大吃一驚,不戰自退,隊伍大亂,倉皇逃向九州。 
  1336年(陰)四月,足利尊氏率二十萬水陸大軍自九州東上。(陰)五月中旬,正成奉命開赴兵庫協助義貞迎擊。總大將義貞兩萬多人集中在和田岬一帶,迎擊尊氏水軍。正成率所部七百騎列陣於湊川會下山,迎擊足利直義(尊氏之弟)陸軍。二十五日,義貞軍受兩麵包圍的威脅被迫後撤,正成被正面直義陸軍和東面登陸的尊氏水軍包圍,激戰四個小時,眾寡懸殊,他和所餘七十三騎最後皆自盡,結束了他的勤王生涯。

三、倒幕有功,保皇有過

  想當初,天下人由於不滿鎌倉幕府的統治而支持了後醍醐天皇領導的倒幕運動。指望新政權關心他們各自階級和階層的利益,滿足其要求,但結果事與願違,大失所望。建武政權建立後,天皇在政權分配上,大力起用諸皇子和貴族公卿,委以重任;對有功武士除個別人外一般則相當冷落。天皇將廣闊的北條氏領地的絕大部分攫為皇室所有,竭盡全力恢復貴族寺社曾被幕府奪走的土地所有權和對莊園約統治權。而對大多數武士的土地要求,卻未予理睬。天皇還大興土木,修築宮殿,向西國地頭攤派稅款和勞力,地頭則將這些負擔轉嫁給農民。建武新政的所作所為,不僅使絕大多數武士極為不滿,而且激起農民的憤慨。看得出來,天皇在短短時間內推行這樣一系列政策,就是要在天皇親政名義下,恢復皇室、公卿貴族、,寺社等舊封建主階級的統治而打擊方興未艾的武士封建主階級。這是歷史的倒退,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成的“忠誠”的確幫了倒忙。說他是“復舊勢力的代表”也好,“歷史的罪人”也好,原則上都沒有錯。但是,對人物的評價應持慎重態度。 
  我認為,建武政權建立後,在政治路線上正成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未和天皇苟同。湊川之死,同天皇的政治路線並無直接聯繫,以下就此略作剖析。
  上面說過,1338年(陰)二月,足利軍隊的反擊被顯家、義貞和正成的聯軍挫敗,退向九州。據《梅松論》所記,就在天皇和滿朝文武慶祝勝利,以為此後可高枕無憂、縱情歡樂的時候,正成出人意料地上奏說:“請誅殺義貞,召還尊氏,君臣和睦相處為好,正成願為使。”正成的建議,開始使眾皆愕然,旋即遭到了嘲弄。於是正成繼續說:“君王能夠滅北條氏主要是足利尊氏的功勞。義貞攻陷鎌倉也有功,但是現在天下武士都追隨尊氏,其證據是就連留在京部的武士也都跟隨尊氏去九州,使君主的勝利化為烏有。顯而易見,義貞是沒有吸引武士之德的。尊氏、直義兄弟在西國整頓之後必將來攻,屆時我們沒有防禦戰術。君王雖有千慮,但武略之道還是要相信不才正成之所陳,迫切需要考慮同尊氏的和解。”《梅松論》的記載當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正成上奏的內容大體是可以肯定的。說義貞無德,是含沙射影地對天皇的批評,它在暗示,天皇在政治上已經敗給尊氏。因為建武政權沒有滿足社會各階層的要求,沒有消除社會不安,而尊氏重建武家政權的目標和政策卻深得民心和軍心。民心軍心的向背,單靠軍事手段是不能扭轉的,更何況軍事優勢已在尊氏方面。在政治路線上,正成同天皇的分歧早在“中興”之初就已顯現。1321年(元亨一年),天皇親政伊始,採取若干開明措施鼓舞了正成,所以他以極大的熱情響應天皇的倒幕號召,支持了天皇。實際上天皇搞那些開明措施,不過是用來收買人心、籠絡不滿幕府的武士的一種手段。當打倒了幕府,實現了“中興”之後,他的本來面目便立即暴露出來。映入正成眼簾的是,天皇的腐朽生活,不合民意的政策,人民和武士的不滿,社會的嚴重不安,還有新田派同足利派的尖銳對立。這一切都使正成目瞪口呆,茫然若失。 
  《太平記古傳》載,正成關心人民疾苦,推行善政,辦了許多好事。例如,為“拯救貧民”實行輕徭薄賦,允交規定稅額的十分之二;為增加地利,發展生產,號召農民挖掘池塘,開發新田,貸給稻種,教導人民在山上廣植柳樹,在村里栽種桑樹,制定有利於人民的善法;同情病人,設法予以醫治。“凡諸政事,皆為人民,而非為己。”他對自己從嚴要求,帶頭節儉,經常身著麻布衣裳,宴會菜餚僅一湯三菜,平食一湯二菜,住的是結構簡單的蘆葦房。不擺架子,經常和部下聊天,天南海北無所不談。還一塊兒下圍棋、象棋,有時在一起演習武藝,狩獵放鷹。加深了同部下的感情,贏得了人民和部下的尊敬和愛戴。所以當他湊川之死的消息傳來後,“河內、攝津、和泉、紀伊、大和諸國人民,就像聽到親骨肉死去的噩耗,家家戶戶都慟哭悲嘆不己”。像正成這樣的人,怎麼能會和建武政府當權派是同一路線上的人呢! 
  1336年(陰)二月,他提出的同尊氏和好的建議及(陰)五月提出的迎擊尊氏的方案相繼被否定後,他的內心充滿著矛盾和痛苦,憂鬱籠罩著他的精神。他完全了解,“中興”政權沒有給社會帶來光明,而現在又絲毫沒有改變那些錯誤政策的可能。人心已經向著尊氏,“中興”政權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他奉命率部為迎擊足利軍隊前往兵庫的時候,對弟正季說:“此次君王之戰必敗無疑”,“此次正成作為和泉、河內兩國守護受命後召集軍隊,親族尚有難色,何況國中人 乎!此即天下背離君王的佐證。”正成奮力以求的是指望打倒幕府後在天皇新政下進行有利於社會的改革,現在希望完全破滅了。怎麼辦,背離天 皇嗎?這是不能想像的。“只要聽說正成一人還活著,則聖運必興”,這誓言至今仍縈繞耳際。事到如今,看來“活著已經無益”,只有拚殺而死了。 
  有的人認為正成之死是一種“憤死”,以此來消除對天皇的不滿。如果真的是“憤死”,那麼有的情節就不好解釋了。上面提過,正成早已料到這次戰鬥必敗無疑。僅就軍事形勢來看,敵眾我寡,加以官軍需要擁有一支足以對抗足利水軍的水軍,而這支水軍當時是不存在的。在估計到這些情形後,正成胸中形成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最大限變地減少自己死亡後的敗戰損失,保存實力,以期捲土重來和進行持久戰。為此他在義貞前來求援的時候,建議義貞要在生田叢林布陣,意圖是義貞可免遭包圍,伺機撤回東都,保住主力部隊,自己所部則死死纏住敵軍,承擔全部戰鬥任務。如果是“憤死”,那就很簡單,何必再處心積慮地考慮這麼多後事! 
  也有的人認為,正成為了揚名後世及子孫的榮耀,才不打算投降尊氏,而走上為天皇效忠死去的道路。這是不符合正成思想實際的錯誤推理,正成不是那種人。關於正成同尊氏的關係,請看《太平記古傳》中的一段記載:尊氏在箱根之役大敗義貞而大舉西上的時候,曾遣使致書正成,提出給正成以幾內、南海十一州之地及近江、伊賀、伊勢三國管領之職,換取正成的支持。正成當即回絕說:“請(使者)速歸。尊氏兄弟奪取天下的野心,我三年前就己看穿。即使把日本全都給我,我生命在,豈能換義。我毫不羨慕尊氏的不義富貴,厭惡之至。” 
  正成之死的真因,從他的一些言論中可以找到。他說:“納諫用臣,是明君也。共進共榮,臣之道也。不納其言,不用其臣,則或死或退或隱,是賢臣之道也。”又說:“今日方為我方,明日即加入敵方,或今日方為敵方,明日即加入我方,此皆不懷義故也。吾正成以天下之君為主人,以義為己任,心無死生、榮枯、毀譽,從我者宜體此心。”甚至他說:“到了末世,即使對待像夏、殷之君也要始終無二心”,“不應只追求功名,要一心為義而死”。這些言論表明,在正成的道德觀中,“君臣大義”高於一切。一旦進入君臣關係,不論是非曲直,為臣者對君主都不得懷有二心,被拋棄時要么死去,要么隱、退,即使對待夏桀殷紂那樣的暴君昏君也只能如此;為君主效忠、賣命是“君臣大義”之所在,“賢臣之道”的體現。後醍醐天皇就曾大力鼓吹朱熹的“三綱五常”和“大義名分論”,用以激勵“朝臣氣節”,為他的“中興”事業賣命。有些學者對正成的“忠義”是不是宋學的“忠義”有爭論。在我看來,正成是不是玄惠的門徒,他的“學問”是不是宋學,這個問題無關緊要。重要的事實是,他是一位忠實的儒徒和封建教條的堅決捍衛者。因此之故,正成的悲劇就在於他既不同意天皇的複舊政治路線,又要無條件地效忠天皇,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痛苦之中。最後還是違心地但又是自覺地為天皇死去,成為“大義名分論”的犧牲品。 
  楠木正成,有洞察時勢之明,有軍帥之才,有決行大事之勇。登上歷史舞台,短暫六年,兵馬倥傯,馳騁沙場。首舉義旗,扼赤坂,守千早, 以少勝多,促進反幕軍興,奠立倒幕基礎,軍功卓著。為人品德無可非議,愛民愛軍,不貪富貴,不計名利,無個人野心,遠勝尊氏、義貞。然而儒家說教、封建忠君觀念、武士道思想迷住心竅,自覺地但又是違心地為後醍醐天皇死節,在路線是非上打了敗戰,為歷史的發展幫了倒忙。對正成,不同朝代,不同人士評價各異,有褒有貶。褒則捧之為“大忠臣”、“軍神”,貶則毀之為“反賊”,大抵這些都是從各自的政治需要出發,有失公允。正成倒幕有功,保後醍醐有過,但人品高尚,軍事才能突出,在日本歷史上影響較大。有肯定,有否定,這就是我的楠木正成一分為二觀。

--------------------------------

楠木正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gOw03L

楠木正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dOXTi

楠木父子

楠木正行

ファイル:Yōshū Chikanobu Kusunoki Masatsura.jpgファイル:楠木正行像.JPG

大楠公  小楠公様に 逢いに行ってきました^^


 

イメージ 1

 

楠木正成公です。   「大楠公」と尊称された。
イメージ 2

 

楠木正行公  11歳の時の銅像です   「小楠公」と呼ばれた。
イメージ 3
楠木正行公

銅像與蔣介石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筆者對銅像沒有特別研究,但是生性好奇的個性,我會去注意它。我猜想立銅像的原始意義是紀念某一個人,尤其是某人的事蹟,他或她不必是大人物或大思想家丶大政治家,比如說八田與一對烏山頭水庫的貢獻,立像緬懷表揚。我時常思考對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非常有貢獻的人物如雷震及鄭南榕等人,對這兩位已經成為台灣的公眾歴史人物,選擇適當的地點,立像紀念是非常有意義的。
塑造人像在華人圈子、中國人或是漢族文化中,有什麼史蹟似乎不太明顯,秦始皇陵的數千等身大的兵傭,聼說沒有一個是相同的,但是皇帝本身沒有塑像!這是中國文化很特殊的缺失。我懷疑皇帝的龍顏不能「寫真」或塑像,蒙古元朝是例外,太祖(成吉思汗)世祖(忽必烈)等元朝皇帝畫像我認為可信。我們看到關帝廟的關公塑像或是圖文中的孔夫子像,我認為這些都是描繪的工匠(不是藝術家!)想像揑造。
我們看到台灣及中國出版的書籍中有堯舜(?!)、老子、司馬遷、李白或是蘇軾等等歷史人物的畫像,完全憑空造型,長有鬍鬚幾乎是共同點。君不見曽經展示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張大千水墨畫,繪圖美加國界的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的風景,他畫蛇添足地渲染上數棟山水畫上常見的茅屋,並有穿長衫的詩人騷客遊覧其中。中國筆墨畫固有其特色,個人卻以為它作為「視覺」藝術創作,某些作品太過玄妙!
以人物塑像膜拜獨裁者 顯然不是緣起於西洋現代國
塑像或是紀念銅像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觀賞仰望(親昵)故人的容貌,感念他/她的事蹟,尤其是對當地的貢獻與因緣,如上述的八田紀念像。人身塑像或許源起於希臘文化而發展於羅馬帝國,我們看到凱瑟的塑身或其他羅馬歷史人物的立體造型,無不感到容貌逼真。歐洲各地很容易看到人物的紀念銅像或是人身的藝術創作;紀念銅像在民主國家,它不專屬於政治人物的偶像。如果說銅像成為統治者的威權體制,尤其是作為獨裁者神化立像膜拜,我猜測不是起源於西洋的現代國家
我的專攻或是學府教育是自然科學,而且童年僅受到三丶四年的日治時期國小教育,至國小二年級時,校園內有「七生報國」的武將楠木正成,及「負薪讀書」(抄襲中國的典故?)的江戶時代思想家二宮金治郎的銅像,這兩座銅像標準化為修身愛國的帝國教育(詳見《維基百科》資訊),沒有資源又狂大無知的日帝軍國主義者,到1943/44年面臨死戰,把銅像拆除去做炸彈(甚至淡水線新北投支線的鉄軌也不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不少集權國家的偶像,到處林立,脫離解體的蘇聯附庸國家,列寧與馬克斯的大銅像一個一個的被拉倒了
筆者並非專攻文史,但印象中除了自然科學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主義者,至(大正?)昭和軍國統治以始,其文宣及政風,似乎以德國為馬首是瞻(其後並與納粹主義獨裁者希特勒立盟!),我揣測立銅像的文化也是模仿德國的。筆者數次遊歴德國,幾乎東西南北「走透透」,到處可以看到紀念銅像,但是都因為個人的特殊功績,及與地緣事蹟為主要記念意義而設立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東柏林,於東西德統一以前的1978年,我與德裔同伴住宿在久仰的「菩提樹下」Unter den Linden 大街上的旅館,我獨自前往街上附近,到達久慕其名的柏林大學,一進正門大廳,赫然發現一個大的白色(大理石?)馬克思(Marx)半身塑像。我因寫此文才發現,原來馬克思也曾經就讀柏林大學(註),此外我在東德並不特别注視到他的銅像,近日看到報導馬先生(或是列寧?)的一個特大的塑像在某前蘇聯的附庸國又被遷走了。
台灣曾經有4萬5千座蔣介石銅像!
台北市的建國高中一進大門,就面臨蔣介石的大銅像,筆者也曾就讀建中,絕對知道蔣先生跟建中沒有關係!我很想知道史明奧吉桑(本名施朝暉,台北一中畢業)他就讀時的母校(建中前身,鄭南榕亦為建中校友),現在被蔣先生霸佔的位置不知道有何形象?至此連想起現在新北投公園內仍然有一個非常精緻的花岡石台座,上面有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但是材質與座台不很相稱! 猜測此銅像座台必然是日治時期的建築(被臨危需要鋼鐵的日軍拆除?),原始的銅像一定跟公園建設有關係。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的紀錄,作家林雙不的統計台灣曾經有四萬五千個蔣介石的銅像,我們若把台灣山區推測為總面積的一半,則平地一萬八千平方公里內有四萬五千個蔣介石的銅像,每半平方公里就有一個獨裁者的銅像,這個史料一定是世界上的最髙紀錄。史大林與毛澤東望塵莫及!甚至已經碎骨的伊拉克獨裁者蕯達姆(Saddam Hussein/海珊)也沒法比較,他的大銅像恐怕已久被全面刪除無遺!
(註):此處筆者遵守前總統蔣中正的法令「反共抗俄」一邊一國外,當時有生命危險去研究馬克思生平。再者每日放學回家,坐汽車或是火車經過中山橋後,圓山飯店(台灣神社遺址,應該是國產)坡下的斜壁大字標語「蔣總統是中華民族的救星 !」。我們要睁眼認知維護蔣介石銅像者與主張台灣與中國統一的是「China吃拿」人吃定台灣的一批同黨餓徒


全台兩蔣威權象徵高達1814個!楊翠:每20平方公里就有1個
促轉會主委楊翠。(資料照)
全台兩蔣威權象徵高達1814個!楊翠:每20平方公里就有1個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ZZuE1z
2020-07-11 21:49:27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解嚴邁入第33年的台灣,蔣介石與蔣經國前總統的兩蔣銅像等威權象徵仍遍布全台,促轉會最新清查結果顯示,台灣各地的兩蔣銅像、塑像、遺像等兩蔣紀念物共有1235個,以兩蔣為命名的紀念空間579處,總計1814個,其中屬於中央管轄的兩蔣威權象徵共511個,經促轉會邀各機關協調,已完成拆除或更名者合計54處,經濟部列管在桃園市的1處蔣介石銅像更已移除並改建為風車造景。
促轉會並列管追蹤兩蔣威權象徵處置進度,不過,中央管轄的兩蔣等威權象徵中,國防部、退輔會與教育部3部會及其所屬機關的兩蔣銅像等威權象徵數量最多,達419個,僅5處完成處置,由於軍方及學校對於移除兩蔣銅像有不同意見與複雜因素的考量,促轉會副主委葉虹靈表示,將持續與這3部會溝通,不過,這2年來中央機關移除兩蔣銅像或予以更名的數量已有進步。
促轉會主委楊翠受訪表示,台灣自1987年解嚴已經33年,全台公共空間的兩蔣紀念物共有1235個,以兩蔣為命名的紀念空間579處,總計1814個,平均每1縣市有82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以台灣面積3萬6000平方公里換算,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1個威權象徵,這個密度確實很高。
根據促轉會統計,全台兩蔣威權象徵中,扣除集中於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的227座蔣介石塑像、2座蔣經國塑像後,現存威權象徵中數量最多者為蔣介石塑像,共有848座,511座屬地方政府,337座屬中央政府。
以中央政府管轄的蔣介石塑像而言,國防部、教育部及退輔會所擁有的塑像數量為最多,合計276座,占整體82%。這3部會的兩蔣紀念空間數量也是中央政府各機關中的前3名,達143處,占整體89%。
至於各縣市的蔣介石塑像,以台北市最多,達129座,桃園市其次,112座,台中市第3,為98座。
楊翠表示,威權象徵的處置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包括拆除、轉型為開放或藝術空間,或者從室外移到室內、移到倉庫也是一種做法,或者是移到文化園區,處置時程與方法則由機關內部去討論,各機關向促轉會回報後,促轉會則進行追蹤、協助。全台兩蔣威權象徵高達1814個!楊翠:每20平方公里就有1個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ZZuE1z
---------------
促轉會社會對話展開幕 楊翠:轉型正義是台灣「轉骨」的必要
「彼時影.未來光─促轉會社會對話展」今天起在蔡瑞月舞蹈社展出,促轉會主委楊翠致詞強調轉型正義的必要性。(記者李欣芳攝)
促轉會社會對話展開幕 楊翠:轉型正義是台灣「轉骨」的必要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DthsKB
2020-07-10 17:08:36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今天起在蔡瑞月舞蹈社推出「彼時影.未來光─促轉會社會對話展」,首次以展覽形式與大眾展開對話,促轉會主委楊翠致詞中表示,促轉會自成立以來承接民間長期努力奠下的基礎,積極透過歷史真相的追求、歷史傷痕的修復、集體記憶的反省與重建等工作,致力深化台灣的自由民主,要用實際的工作與努力,證明國家轉型正義的必要性與意義。
楊翠指出,我們要向台灣社會證明,轉型正義是必要的,是正面的,這是台灣社會「轉骨」的關鍵時刻,通過面對過去的暗影,才有可能迎來清清朗朗的未來。
楊翠認為,先進前輩們承擔了台灣最黑暗、最痛苦的年代,他們幫忙空出一線光隙,營造光亮的未來,這就是對話,也是這次展覽的主題。過去的歷史是彼時的影,我們要時時去面對它,才能穿越暗影,迎向光明。
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表示,自己是嘉義人,住水上鄉,小時常去八掌溪玩水,有次長輩叫他不要去玩水,會被水鬼抓去,因為228事件時附近死了很多人,流血流到河水都會「結凍」。長大後才知道當年是許多年輕人因為攻打水上機場的義舉而犧牲。
這項展覽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展出,7月10日展到26日,展區分為五大類:何謂轉型正義、威權統治的人權侵害、成長過程中萌生抗爭意識的人們、獄外之囚以及留下的人們、台灣轉型正義的開端。
包括促轉會副主委葉虹靈、促轉會委員林佳範、陳雨凡、王增勇、徐偉群、立委范雲、林昶佐等人也出席開幕儀式。促轉會社會對話展開幕 楊翠:轉型正義是台灣「轉骨」的必要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DthsKB


新北市永和永福橋下附近疑似發現日據時期二宮尊德,但古物委員用其腰帶蝴蝶結特色比對,還沒找到符合跟過去在台任何二宮尊德像。記者張哲郢/攝影
永和發現疑日據時代近百年二宮尊德 文化局鑑定中 | 大台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kJN68W
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生態社日前在永福橋下附近發現一座雕像,社區工作者王耀東推測是日據時期所留下的二宮尊德(二宮金次郎)雕像。文化局今與古物委員會勘,認為形是二宮尊德沒錯,但因有修補過,加上比照不到符合過去任何一尊,後續要再認定。
根據撿到這座雕像的80多歲張姓阿公表示,他親戚1976年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一處工地打工發現,但當時雕像主體與腳分離,他搬回家後有用水泥補強。
張阿公當時沒想太多,直到2015年女兒去日本後,發現有跟家裡一樣的雕像,一查才知道是二宮尊德,決定擺出來在永福橋附近溼地給更多人看,近期則由社大生態社成員發現。
二宮尊德是江戶時代後期農政、思想家,相傳他出身貧寒,靠著邊撿柴邊苦讀,最終當上大官,有著自幼刻苦勤學的代表,許多日本小學過去都設有他的雕像,也因日本殖民關係把二宮尊德帶入台灣。
據了解,台灣在日據時期許多學校都有二宮尊德,但雕像有銅像或石雕,銅因二戰爆發,普遍被熔掉作為他用,後續也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去日本化被破壞,全台所剩不多,雙北已知在萬華老松國小還有雕像。
根據會勘結果,有章藝術博物館文物維護研究中心主任邵慶旺表示,永和這座雕像雖然形是二宮尊德,但因有修補過加上腰間的蝴蝶結不符合過去已知在台灣的二宮尊德,認定上還需要一段時間,若真的是日據時期所留下,推測時間可能在1925到1938年間,也不排除有當時沒統計到的雕像可能性。
文化局表示,會勘後古物委員還會開小組會議討論,假設被認定為古物,就會依照所有權回歸,有可能是校方。王耀東則希望,如果找不到所有人,看能否與日台交流協會聯絡,或跟日僑學校聯繫,讓歷史文物得以保存。
文化局今與古物委員會勘在永和永福橋下一處溼地疑似留有日據時期二宮尊德的雕像。記者張哲郢/攝影
永和發現疑日據時代近百年二宮尊德 文化局鑑定中 | 大台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kJN68W

2021-08-31_1006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