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et: 到花蓮體驗西班牙式浪漫 「應許之河」遊船經過3小島 - https://goo.gl/xnAqLx

「航海藏寶箱」更是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可以放置行李,也可用來當椅子。在中古航海時代象徵冒險精神,如今也象徵讓旅行滿載而歸。

----------------------------

數十年廢老屋 木工班1年回春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6 08:32 聯合報 記者劉星君/高雄報導

 

「河川」從廢棄老屋,歷時一年修復,打造為手作藝文空間。 記者劉星君/攝影
分享高市鼓山區河川街是早期自來水公司日式舊宿舍,荒廢數十年,產權易主後,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徵求屋主同意後整建修復,木工班歷時一年,恢復往昔樣貌,命名為「河川」,成為手作藝文空間,也是木工班成員實踐老屋修復的領域空間。
「河川」在鼓山區河川巷,負責規畫曾愉芬說,老屋荒廢數十年,當初要動手整建時,許多人不看好,如何讓宛若鬼屋般廢墟,回到昔日的風貌,成為一大考驗。

一年來,經歷過颱風、地震,參與修復第一屆木工班成員邱奕巽說,「河川」是原址重建修復,原本空間就不大,新運料運送現址,作業空間有限,「要迴轉,大家都要讓開」。

邱奕巽說,最早要克服天氣的變臉,有時一邊工作遇到下大雨,木頭被雨滴淋濕,心都涼了一半。修復時,曾有一片竹編泥牆,不斷吸水膨脹,突然崩落一小塊,又得從頭再補。


日式宿舍「河川」舊樣貌,空間宛若廢墟,木工班成員們穿梭其中修復。 圖/盧昱瑞提供
分享曾愉芬說,將屋內裝潢拆除,也花許多時間調查,選擇要用什麼樣方式修復,移除原本不屬於房子的部分,邀請澎湖木作匠師陳家耀參與,讓房屋沿用原本的卡榫。
「讓老房子用好的方式修復,傳承木工技術」曾愉芬說,木工班藉由身體力行,產生認同,進而有更深入的延續,修復「河川」過程,讓人難忘。

活動時間
2016-03-05
09:00:00至16:00:00
活動地點
河川- 河川街76巷6弄2號
費用資訊
課程費用:3500元(含學習材料、保險、手工具租借) #課程費用的5%將回饋到日後【河川】建築修復!
活動場次
此活動只有一個場次時間
加入提醒0人已提醒
主辦單位
河川—手作藝文空間
相關網址
原始活動網址
聯絡人
曾愉芬
聯絡信箱
takaoriver@gmail.com

河川【一日木工體驗】 | Citytalk城市通 - http://goo.gl/1T3DYc

---------------------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堅持手作,「沒有退路才會真正進步」 - http://goo.gl/h4dq4l

---------------------------------

(17) 張明河 - https://goo.gl/JHWCY3

【一步一腳印】失業經理木工師傅 | 新聞 | TVBS - http://goo.gl/TIzlns

達人故事- 失業經理張明河 巧手打造全新人生道路

不用填鴨式的教導,張明河老師總是會仔細的跟學員們討論,以打造學員們心目中完美的作品。(邱博晟拍攝)

新竹縣新埔鎮有一間小巧的木工教室,鐵鎚敲打聲與鋸木聲響中,來回走動、不時駐足細心教導學員的是-張明河老師。原是竹科一級主管,卻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下,面臨公司倒閉、中年失業,人生頓失方向,身為家中經濟重擔的他,面臨人生如此重大的低潮,張明河沒有時間沉溺於沮喪中,只能起身面對困難繼續擔起家庭的責任。

當學員遇到的困難時,張明河老師總是能第一時間前來解答。(邱博晟拍攝)

與家人 討論後,他決定從擺攤生意做起 ,逛遍 台中以北的大小夜市,就為了找出可以投入的生意。賣過妻子的手工藝品 、批發過冰棒,最後 轉為投資成本 低廉的爆米花攤,只為在手頭有限的條件下,讓自己有較大的獲利空間 。但 隨著天氣漸趨炎熱,爆米花的生意 每況愈下, 張明河 被迫黯然收攤。 母親往生加上 生意失敗的雙重打擊 ,張明河卻在 偶然機會下 ,轉往印尼當志工,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回國後,他毅然決定投入 從小耳濡目染的木工手藝, 開設 「青松輕鬆DIY木工教室」。

與受訪者(右)合照。(邱博晟拍攝)

從零開始 找回兒時父親的木工記憶

「真的沒想過,木工這手藝會成為我最後的一條路!」張明河笑著說,木工教室一開始,靠著熟人的同情心才得以經營下去,現在則是以張明河的手藝為後盾,經營木工教室。50歲的張明河,不但要學習最新的知識,還要把記憶中,把父親的手藝一一拾起,一步一步經營這間小小的木工教室。慢慢地,在家人的支持與自己的努力下,有人看到了張明河的木工教室,學員不再是所謂的「熟客」,而是新的客人。張明河當下的心情是感動的。感動,自己的努力有了回報;感動,這一切不再是零!

與受訪者(右)合照。(邱博晟拍攝)

從中學習 希望總藏困境後

「木工技術是非常專業與高深的,每個時期都要學習新的技術,就怕被學生考倒了。」六年前的張明河,想法單純賺錢養家,六年後的今天,張明河擔心的不再是收入,而是怕自己沒有精進技術跟上時代脈動,無法替學員們打造心中完美的作品。看著這間木工教室,張明河表示,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會出現阻礙,面對它、突破它會發現,希望就藏在它背後。

採訪:KTP U-News記者 / 玄奘大學 黃湘媛、邱博晟

受訪:張明河.青松輕鬆DIY木工教室 木工老師

----------------------------

木作玩家-木工教學、木工diy教學、木工工具教學、木工教室課程 -- 北部木工教室工坊教學教室 - http://goo.gl/CZVhDe

------------------------

木工師傅張明河 - 失業經理木工師傅

 

木工師傅張明河

 

失業經理木工師傅

堆滿夢想的木工教室,又開工,鋸齒一劃過板材的尖銳聲,開啟忙碌狀態,每個人努力打造自己的需求。

木工教室學生:「想說小孩子剛好需要書桌椅,因為家裡其實小小的,有時候外面買的家具都比較大啊,比較不符合尺寸。」

木工教室學生:「我有想過要做床,小孩子的床,然後是上下舖的,下面是可以有書桌,或者是有收納的空間。」

協助他們完成夢想的是木工教室老師張明河,這敲敲打打的教室,也是張明河在50歲時,才替自己打造夢想的地方,他像巡堂老師,來回穿梭教室轉啊轉,他笑說一天踏的步伐,可以從新竹到台北了,張明河像細心老師傅,緊盯徒弟的每個動作,每個環節都要完美。

木工師傅張明河:「我覺得你怕怕的,你應該要這樣子,不是這樣放下去,是這樣子一開始,就一個支撐點了,你不要這樣放,你會瞄不準啊,就是斜斜的這樣子。」

4 年前,張明河才開始這樣的生活,polo衫和輕便球鞋,沒有以前更正式體面的襯衫西裝,張明河20幾年職場生涯,在竹科從傳統紡織廠管理200人的廠長, 一路做到高科技光纖產業的生產部經理,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竹科無薪假越放越多,到大規模裁員潮,張明河就是面對公司結束營運,中年失業的 真實案例。

張明河:「那時候家裡的經濟來源,全部是我老婆。」



彭玉慧:「我們的棟樑就垮下來啦,怎麼辦,金融海嘯少了很 多人,像新竹園區的非常嚴重,塞車的狀況都減輕了,你就知道有多嚴重,然後路上騎腳踏車的非常多,我們沒有那個資本可以去騎自行車,他們自行車一台都10 幾20萬,我們連5千元的自行車都騎不起的時候,就只有想到說,怎麼把日子過下去。」

彭玉慧:「金融海嘯之後,出來一些人可能精神狀況都會很脆弱,那你們可能不曉得,竹科的可能很多就是出門不見得去工作喔,還是必須說假裝去上班。」
張明河:「一年當中,我感覺自己變很老了,心情上變很老了。」

一提到這個人生轉折,張明河話變少了,人過半百,工作被資遣,接著還有老母親過世的打擊,長達一年半,一個家少了主要收入來源,還有正在念書的兒女,這個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心裡焦慮可想而知。

張明河:「反正就覺得,好像沒有明天的感覺,前途茫茫啊,恍然就對了。」
妻子彭玉慧他有找一些就各方面去嘗試,譬如說他有賣過爆米花,他爆米花很好吃,可是畢竟那些不是民生必須啊,而且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只有一陣子的生意因為剛推出,那時候也雨後春筍,很多的爆米花出來,畢竟它不是民生必須啦。」

張明河:「我記得有好幾個月,我們幾乎全家人,跑遍中北部各大夜市,真的去看賣什麼東西,有什麼商機啊,大家去集思廣益去看看,這個可以引到我們新竹來做,跑了真的所有各大夜市都跑過之後,回歸原點還是一樣的。」

台灣這幾年,面臨產業外移、景氣變動,中年失業,高不成低不就窘境,轉業得另覓出路,一邊調整心境上的落差。

張明河:「像我們這種年紀,比如說50歲沒有工作的話,我想你要再去找一份工作很難,當警衛,警衛很簡單一天1千元嘛,12小時嘛,在大樓裡面或是在工廠門口,那比較沒有技術性的啦,時間去換取金錢有啦。」

彭玉慧:「以他個性來講,從經理人到去做警衛,我相信我們家的日子也會變得很沉,那種歡笑都不見了。」

人的挫折低潮,似乎都必須徹底墜入深淵,化整歸零後,才摸索出新的體悟,家人的鼓勵才喚起張明河,還有家族傳承兩代的木匠工夫。

張 明河:「我們那個年代,鄉下有很多牛拉車,牛車載榖載稻草,牛車是用木製,木頭做的,我父親在做那個牛車,我心裡看了真的覺得好辛苦。」記者:「耳濡目染 會一些?」張明河:「耳濡目染,會,有時候他不在我偷偷地做,我有兩兄弟,我一個弟弟還有我,我弟弟是完全不碰,我就會碰。」記者:「沒想到有一天還變一 技之長,一技之長,換口飯吃啦。」

只是想要換口飯吃,憑的還是實力,有木匠技術的基礎,張明河還是找了老一輩師傅,拜師學藝,至於木工教室,也是找到對的方法才開始的。

張 明河:「其實我們真正作法是抄襲日本的,日本有很多DIY木工,我們要的是說,能夠在像他那個三天,三個工作天就做個大櫃子,他是不是覺得,我做了馬上就 有東西,可以扛回去,又很好用,其實你去買的家具,幾乎都是手作的啊,我們有我們的工具方法,去把它一樣,做成一個東西出來,就是用手作最快,讓大家很快 都能夠上手,這樣才有成就感啊,現在叫你去做一個榫接的,用手鋸的話,鋸一個榫頭學個兩天,我想人家都不願意來啦。」

早期3年4個月才出師的木匠學徒制,跟不上現代人需求,觀察市場潮流,也許是竹科高階經理人的訓練,線鋸機取代鋸子,電鑽取代膠搥,DIY木工教室的教學,先闖出名聲,生意就上門了。

張明河:「人家委託我做什麼東西,做這個做那個,就把我工作都排滿了,我都沒有休息時間耶,真的一年到頭,可能休沒幾天,就是過年幾天有休,其他都沒有休,反而我沒有去上班我更忙啊。」

張明河:「畫完了嗎?好我們來鑽孔。」

高階經理人積極轉變,重回手工製造業,自信的笑容出來了,這下妻子可以放心早點退休,一起忙碌,當初扭轉這個家,新的老本行,其實回到30多年的避風港,才發現老父親留下的,正是天天伴隨過活的手工木作。

張明河:「對,一手打造,把我們兩兄弟養大,又蓋這個房子,所以每一個位置,都有他的影子在。」

張明河:「爸爸的手藝,我從小看他做這些門啊,窗戶啊這樣子長大的,還有這個都是他做的。」

神氣的表情,是做兒子的,從父親身上得到的感佩跟驕傲。張明河:「這間就是我們新房,以前的新房。」

彭 玉慧:「我跟他(公公)說我不要牆,然後就是畫一張,然後說一半是這的邊衣櫥,另一半是那邊的衣櫥,兩邊的方向是相反的,沒有人聽懂,可是我公公就是把它 做出來,然後這邊還有個梳妝臺,不要腳,三十幾年你看這樣壓,不會垂下去耶,我婆婆就說這是什麼東西啊,因為她完全看不懂,我父親那時候都有在台北做裝 潢,她一講他就知道要怎麼用,這個東西我就很佩服,那時候結婚的時候,天啊,很豪華耶。」

父親拿出看家本領,用心打造老家每個角落,也留下純熟的木工技藝。
張明河:「弄完桌面,這張桌子就好了。」

張 明河:「民國70幾年的時候,外面景氣很好,還當到經理,上班還滿順利的,所以我沒有想到說會回來做這一塊,所以他(父親)離開的早,我36歲他就離開 了,有時候世事難料,我50多歲來做這一塊,連我自己的阿姨都說,你行嗎,隔壁的建材行老闆,用客家話講,你真的會唷,我做做做,遇到有些困難的時候,我 就會停下來,我都不做,這是屬於比較深入木作的部份,我就會停下來不做,我讓自己清醒,當我第二天一覺醒來,我會做了,我常常都有這種,我感覺好像有一雙 手在幫著我。」



兒時記憶裡,跟在父親身邊當學徒的絕活,數十年後才有機會發揮,多虧背後支撐的力量。

張明河:「沒有那一段日子,也沒有今天的現況啦,是不是我們就比較,既然下定決心走過來的話,現在回頭去看,當然是看起來很辛酸嘛,但是以目前來講,我覺得當下我們真的很充實,我覺得我每天在過很精采的日子。」

應該說是上帝關了那道門以後,開了很多窗。張明河:「當他們把作品帶回去,那一剎那,我在他們臉上,找到我的自信心了。」

50歲以後的忙碌,不再是為人作嫁,在自己搭起的木作教室,工作和生命際遇起落,從此有了不同意義,不僅是父親的傳承,更是一段豐富人生旅程。(TVBS)

---------------------------------------------

新故鄉願景-中壢木匠家 巧手修 人與物皆重生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改造廢棄家具,提供弱勢族群就業機會,木工師傅劉瑞隆(前排坐者)在這裡為二手家具和自己找回生命力。(賴至巧攝)

 訪談主持人:張瑞昌  陳君瑋攝

動員令
一杯免費咖啡能為一個小鎮帶來什麼改變?「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在桃園中壢深耕十數載,從社區咖啡館轉型成環保教育據點,二手物品、廢棄家具以及聘僱的弱勢族群都在此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木作修復心靈 劉瑞隆找回生命力
年輕人挹注創意 協會改頭換面
收二手家具意外轉型

由《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秦宗春和行銷企劃黃子凡向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分享,這些年他們如何一步步實踐「人休習,物修惜」的精神。

「木匠的家」成立於1999年,最初提供免費咖啡和英語會話活動,同時回收民眾家中淘汰的家具和物品,店員、修繕工和倉儲人員等20多人全是身心障礙者。他們期待民眾停下忙碌的腳步休養和學習,壞掉的東西也能獲得修理和珍惜的二次機會,兼顧環保和公益。

木匠的家最初成立是想和撞球館「搶生意」。身為中原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的秦宗春沒想過有朝一日會經營自己企業倫理課上的案例。他指出,1990年代中壢的撞球間很多,中原大學5位教職員和1名美國牧師覺得會影響風氣,想提供年輕學子一個單純的地方,不收取分文的社區咖啡館因而誕生。他說,「很多人不好意思喝免費咖啡,把家裡用不到的東西捐給我們義賣,結果物資愈來愈豐富,就有了環保義賣店。」

他們自2004年開始兼營二手家具回收與修繕,主動聘用弱勢和中高齡者。秦宗春表示,「希望這裡是中繼站而非終點站,我們給他們應有的尊重。這些年已成功輔導70多位夥伴回到社會。」

有聽覺障礙的孫玉琪兩年多前陪朋友來買鞋櫃後,先擔任志工,後來變成正職。她巧思將牛仔褲改成工作圍裙,兩個後口袋向前轉就可裝筆記本和工具,掛在腰間超實用,店內人手一件。孫玉琪童年發燒感染導致聽力受損,生性樂觀的她自嘲,「我是老人家的耳朵」,她從協會找到了過往工作都沒有的歸屬感。孫玉琪表示,「看到人家喜歡我改造的東西,好有成就感。」

最初協會窩在一個地下室並不起眼,靠著經營跳蚤市場和小額捐款支應租金,後來搬到一樓店面,還拓展成5個空間,包括咖啡館、公益二手店、木作工坊、家具展場和背包客小屋。然而,經營一個龐大的公益據點並不如想像中的浪漫,協會曾經幾度發不出薪水,「但我們從沒想過收起來,我們對社區有責任在。」秦宗春說。

員工全聘身心障礙者

位在中壢中北路上的公益二手店面有108坪,後方還有近150坪的木作工坊和家具展場,各類物資應有盡有且整齊乾淨,全賴工作人員細心整理。黃子凡指出,幾乎每天都有人寄二手物品來,當中以衣服最多,他們曾經在過年一天收到上百箱。黃子凡感嘆,「有些人會將衣物洗乾淨甚至用真空袋包起來,但打開袋子飄著異味的情況也有。」

打工換宿獲老外青睞

木匠的家時常舉辦系列講座和社區活動,每周二至五晚間有老外和民眾用英語輕鬆聊天,很受到地方歡迎,另外背包客小屋還號召外國背包客以工換宿,協助整理回收物、為弱勢家戶修繕房屋或至學校開講。

中壢有眾多外籍移工,在木匠的家一天打工3小時就可換取免費住宿,讓中壢更像小小地球村。秦宗春回憶,「第一位背包客是來自澳門,他來了之後愛上這裡,前陣子又休假來住了很長一段時間。」

木匠的家朝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理想持續打拚,隨時敞開大門歡迎大家來坐坐,重新拉近社區日益疏遠的人際網絡,也為中壢打開國際知名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