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教師引發的課綱爭議。這位老師強調的是課堂的道德教條灌輸,但她的言行卻是反面教材。道德教條充斥的社會,通常是道德敗壞的社會。成人無法以身作則,只會試圖用教條馴服小孩。課堂上的道德教條經不起生活的檢驗。「教養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教養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成人提供良好的身教

美國校園看到同一張海報內容如下:
~在批評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責難
~在敵意中長大的小孩學會爭吵
~在恐懼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憂慮
~在憐憫中長大的小孩學會為自己感到難過
~在嘲弄中長大的小孩學會害羞
~在嫉妒中長大的小孩學會眼紅
~在羞恥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感到罪惡
~在鼓勵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耐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感激
~在接納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愛
~在贊同中長大的小孩學會喜歡自己
~在肯定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有目標真好
~在分享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慷慨
~在正直中長大的小孩學會誠實
~在公平中長大的小孩學會正義
~在仁慈與體諒中長大的小孩學會尊敬
~在安定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信賴自己與周遭的人
~在友誼中長大的小孩學會世界是居住的好地方
這張海報表達了美國社會的基本教育理念:營造小孩的良好成長環境,遠比在課堂灌輸教條更重要。個教育理念蘊含在一句美國諺語:「教養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教養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成人提供良好的身教。 https://bit.ly/3uTx5G6


課綱爭議名詞改中性 「日治」、「日據」無定論/「日據」是強調課綱爭議名詞改中性 「日治」、「日據」無定論/「日據」是強調  

台灣日治時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WK3Kv

「日治」與「日據」平議
2013-07-28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
我必須坦白招認,我過去常用「日據」時代來指謂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時代。文藻外語學院的黃美惠老師非常心細地發現我以前的用詞,於日前傳訊問我,收錄於拙著《台灣近現代史論集》的論文〈近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全文皆採用『日據』,是因為當時寫作背景是一九九五年,仍以抗日史觀為主流嗎?還是當年兩者兼用或混用並無不妥呢?」

沒錯,不僅一九九五年我發表該文時全篇通用「日據」,即使到了一九九九年我寫《台灣史100件大事》 時,我仍使用「日據」一詞,我當時為此還特別在該書前言提出如下說明:「有關『荷據時代』或『荷治時代』,『日治時代』或『日據時代』的用語,雖然荷蘭入 台,是明帝國政府的條約認可,日本領有台灣是馬關條約的認可,因此,有許多人以『荷治時代』『日治時代』較『荷據時代』『日據時代』合理,這種用語曾經引 起台灣內部抱持強烈反日情緒的中華民族主義者的反彈。本人以為,本書既然立足於台灣的主體立場寫作,則任何政權未經台灣住民同意,不論以何種途徑入台統 治,皆可以『佔據』視之。因此,本書採用『日據時代』等用詞,一來既不違背本書原始立場,二來也不讓反日狂熱份子有扣我『日本皇民』帽子的口實。」

我 當年為何使用「日據」,用意應已清楚。如果再聚焦「日據」一詞來看,日本領台固然是因清國於馬關議和割台所致,但日本並非因此就輕輕鬆鬆接管台灣,而是經 過軍事行動打敗台灣民主國才完成的。這不是「佔據」是什麼?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抗日先烈,從新竹作戰到彰化,尖筆山之役大挫日軍,可還歷歷在目。

我 過去用「日據」有我的策略上的用意,但話說回來,「日治」絕對比「日據」周延而清晰。但最近關於這兩詞的爭議,卻出現將兩詞歸分在「統」「獨」兩種立場, 認為「統派」使用「日據」,而「獨派」使用「日治」,如此區隔並非事實。現在統派中也有許多人採用「日治」,蓋因其語意清晰且是中性詞。

但我今後決定放棄「日據」而採「日治」,理由如下:一、馬政府日前硬性規定公文書一律改用「日據」,態度蠻橫,我要嚴拒以示抗議!二、近閱周婉窈教授文章, 解釋「日據」字面意思是「日本占據」,是軍事性的,「日據」若用來講日本領台之初的軍政時期(1895/08/06-1896/03/31)有其道理,但 用來講整個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不恰當。此說有理,我應接受。三、僅對日治時代稱「日據」,而對其他同樣以武力在台統治的各階段卻避開「據」字,顯然不公。 患有「仇日幼稚病」的馬英九,獨好「日據」,殊不知中國國民黨靠軍事戒嚴與動員戡亂體制統治台灣,也是一種典型的佔據。怪不得最近網路上流傳如此說法:荷 據→鄭據→清據→日據,接下來是「悲劇」。

(作者李筱峰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

台灣官方就「日據」與「日治」之爭定調
嚴思祺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2013年 7月 23日
分享
歷史教科書用「日治」或「日據」引發爭議。
Image caption
歷史教科書用「日治」或「日據」引發爭議。(中央社圖)
台灣行政院周二(22日)表示,基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立場,公文處理統一使用「日據」,並通函中央及地方機關查照轉知所屬遵辦。
行政院的說明表示,最近有關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所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簡稱「日治」或「日據」的討論,教育部基於課綱規範及教科書開放民間編寫的立法意旨,在學術討論範疇中,尊重編者依歷史事實所為之詮釋,以保障憲法所定表達意見自由。
在教科書審查上,行政院尊重教育部同時接受「日據」及「日治」用字的決定,但從維護國家主權及民族尊嚴立場而言,在公字處理上,行政院將統一使用「日據」用語,並通函中央及地方機關查照轉知所屬遵辦。這是首度由閣揆函令所屬機關,公文書須統一使用「日據」。據了解,這是出於馬英九總統授意。
台灣教育部表示,憲法保障意見表達自由,為符合學術自由及教育目的,「日治」或「日據」用法都符合教科書編撰原則,為尊重課綱編輯對歷史的詮釋,公告兩詞用法都能使用。教育部認為,各界應包容不同意見空間,才能保障社會的進步。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台說,教育部已請辦理教科書審查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按照「日治或日據用法,都符合歷史教科書課綱編撰原則」來審訂,給予最大的寬容。
不同意見
台灣文化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王仲孚指出,歷史事件的陳述,使用怎樣的「詞匯」表達,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問題,這在由政府控管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裏表現最為明顯。他認為,「日治」或「日據」不是「史實」問題,勉強算是一種「史觀」;「日治」比較接近「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日本教科書採用,就符合其立場。王仲孚表示,課綱不能沒有國家立場,如果不改回「日據」,至少應尊重學術自由,讓出版業者自行選用「日治」或「日據」。
台灣教授協會則認為,教育部應維持「日治」的用法,強烈反對教育部通過「日據」一詞出現在課綱中,否則將聯合力量要求教育部長蔣偉寧下台。
台灣教授協會還表示,「日據」和「日治」兩者的解釋並不相同,「日據」意謂暫時的軍事性佔領,而「日治」的意思則是屬地領土的轉移。該協會強調,「日治」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中立陳述的用法,沒有立場偏頗,沒有要更改的必要。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副研究員陳儀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日本統治台灣是依據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台灣永久割讓予日本,日本是合法擁有台灣的主權,並非戰時的軍事佔領與佔據。他說,行政院下令所屬單位公文書一律使用「日據」,禁用「日治」,根本就是蠻幹,未來授課還是應該用「日治」。
台灣本土社團台灣南社、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客社與教育台灣化聯盟發表聯合聲明,質疑馬英九總統企圖混淆「日治」與「日據」,是將台灣史併入中國史的「去台灣化」陰謀,不但悖離台灣歷史真相與台灣主體思考,更是嚴峻挑戰台灣人民的深層情感。
日本在台殖民統治時代是「日治」或「日據」之爭,也凸顯台灣社會關於民族記憶與歷史詮釋的重大分歧。
你如何看待台灣的「日治」與「日據」之爭,你對此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您在此留言。
讀者反饋
綠營為了一己政見,竟然要求全台灣民眾重做日本殖民地奴才,是為華人之恥無誤。數典忘祖,出賣祖宗再不為過。Feibe, Canada
還是日治好,「依據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台灣永久割讓予日本」,證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而非獨立國家。統一優先, 中國
『日治』、『日據』都不對,應該叫『日佔』。
『日治』、『日據』都不對,應該叫『日佔』。安重根, 中華國
樂不思蜀,數典忘祖。最好忘記漢語
我祖父母年代台灣因馬關條約被中國以殖民地方式永久割讓給日本.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日本依舊金山和約放棄台灣並由美國託管.直到現在美國沒有任何一位總統或國會宣佈美國結束託管台灣.當初的中華民國只是代理美國統治台灣.流亡政府爭日治或日據毫無意義.老j, 台灣
馬關條約難道不是甲午戰爭的產物嗎?不是在日本大炮刺刀威逼下的不平等條約嗎?這些"教授"難道連小孩都知道的常䛊都沒有嗎?還是被什麼搞得黑白不分,是非顚倒?陶駿, 泰國洛坤
承認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的合法性也就是承認日本挑起甲午海戰的合法性,這與歷史事實不符, 與中國人民的認知不符。台灣政府確認使用「日據」沒錯,這符合歷史, 符合民意。野火燒不盡, London
當然是日治, 就如同英治香港.....William Lin, Vancouver, Canada
我個人也不贊同用「日據時期」,非常的不妥。
最合適的應該用「日侵時期」!
另外,如果有些他們一定要用「治」這個字,可以考慮使用「倭治時期」,也能勉強接受。哇哈哈PUMPKIN, CANADA
人類基本面之一,就是對自己的民族,有民族自信心!
最可悲的莫過於,失去了民族認同的根!
不像韓國人,對日本的佔領與統治深痛惡絕就算了,但總不能,連最起碼的人性尊嚴都沒了,對日本佔領台灣,竟然以奴隸心態,美化、合理化!
至於中國人,一個夏族成不了大事,你需要華族,夏族討厭龍族,因為龍族會叫唆華族偷吃蘋果造反,所以我們二邊非要生死相待嗎?未署名
記住!華族是龍族帶來的,我們就有本事把他們再帶走,不信,我們走著瞧!戴珍珠, 台北
沒有人喜歡被殖民,更討厭有人不請自來強佔居住,但1996年就全部結束了,台灣人自己當家作主了,所以中日二邊別吵了,一個是殖民51年;一個是非法佔有47年。對台灣人來說,本質上都是強梁非盜即匪。
所有的華族(非夏族)都是龍族各地運來的,包括日本及新羅人。唉!3600年後的今天,你們全騎到龍族頭上來,賣的賣,罵的罵,奴才也都成了主子了,真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啊!
但既然華族是龍族形成的,我們能成就華族,就有能力把你們打散,所以中日韓三國最好言語謹慎,少管台灣人的家務事,也別頤使指氣,以免我們想辨法把你們再運到地球另一端去,至少台灣人就建議美國收留日本人,中美日三蒙利不是嗎?
<strong>戴珍珠, 台北
日治曰據是統獨二光譜的用法。一般台灣人的歷史觀是殖民,日本51年統治期的九成時間,台灣人並非日本人,也未有等同待遇,所以就是殖民地無誤。
日據是統派國民黨的看法,跟中共一樣,不願面對馬關條約這個賣台歷史史實。
據這個字適用於1949~1992/1996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前的國民黨政府,因為非法佔領台灣。
歷史是事件,但站不同角度的人就有不同看法,國共二黨就日治日據的看法跟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及慰安婦的說法一致,就是沒人問被害人最直接的感受。
據或殖民都只是陳述一個當時台灣主權的狀況,與日本或國府治理台灣好壞無關。戴珍珠, 台北
台灣及澎湖等地,是大清帝國於 1895 年與日本國正式簽訂《馬關條約》所割讓出去的領土,此為日本國統治台灣地區的合法性來源。日本開始統治台灣地區時,中華民國既尚未成立、且此一統治又是基於兩國之間的正式條約,當然是合法統治而非「佔據」。
行政院此番定調刻意扭曲歷史事實、刻意灌輸暗指日本統治台灣地區沒有合法性與正當性、只有「中華民國」的統治才有合法性與正當性的錯誤概念,甚謊稱是「基於維護國家主權立場」。此番顛倒是非黑白令人不齒。Alex
一字之差卻顯示出了,台灣族群對歷史認知的不同。台灣人既然對日本的感情那麼深,搞一次公投算了,是否要加入日本國。如果公投通過,也就沒有什麼釣島之爭了。
過去的民調已經很清楚的展示了,多數台灣人並沒有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感。在美國的保護之下,台灣如果真的法理獨立,中國也沒有什麼辦法。就像釣島一樣,在日本國有化之後,中國又能如何?在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認為釣島是日本的,中國在挑戰現有秩序。
如果中國不走向民主,台灣自然會越走越遠。Li, Toronto
台灣社會組成份子多元,為了達到最大公約數,民間「日據」「日治」兩者都能使用不設限,甚至連教科書都能自由採用,我看不出有什麼好反對的。至於政府公文書,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法統,從日本手中收復清朝的失土,稱臺灣為「日據」則無不當。公孫無策, 自由中國、中壢市

-------------------
課綱爭議名詞改中性 「日治」、「日據」無定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1 15:21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圖為教育部長吳思華出席「高中職學生教育高峰論壇」。圖/教育部提供
分享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出現不少爭議,教育部過去整理出歷史科17項爭議內容;歷史課綱微調專家小組上周六開會做出初步結論,除了「日治」「日據」仍爭論不下,其他名詞都定調,以「中性」用語為原則,例如引起爭議的明鄭統治,改使用「明鄭時期」或「荷西時期」等中性用語,其他多數維持微調前的用法。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完全尊重專家意見,也盼史實能回歸專業,史觀能有不同詮釋。

教育部歷史課綱微調爭議,主要在漢人來台與大航海時代、荷西入台、台人與抗日戰爭及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發展等4部分共17項,例如「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被認為有消滅平埔族爭議;「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以及「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等。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之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者林滿紅,今天獲頒學術獎,她說,這次獲獎最開心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終於在上周有了初步成果。
---------------------------
「日據」還是「日治」? 日本記者這樣說

2015-12-14 13:23 聯合新聞網 文/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

過去,台灣曾經處於日本統治之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近年,關於這一段歷史該如何稱呼,要怎麼表示,在台灣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具體而言,「日據」是強調日本統治的「違法性」和「非法占領」;而「日治」是著重在「日本統治」的歷史事實,屬於中立陳述的用法。然而,學校的教科書裡該採用哪一種稱呼,在社會輿論之間成為一大議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呢?因為當台灣人思考該如何詮釋歷史時,究竟要將台灣史看成中國史的一部分?還是強調台灣有自己的歷史?這兩個不同的歷史觀攸關著日本在台灣的定位問題。

原本在學校教科書和公文書上,「日據」和「日治」兩種說法都被使用,但是到了二○一三年,由現在的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政權通過決議,在中央和地方機關的公文書上統一使用「日據」。在教科書的部分,則基於尊重執筆者的立場,同時接受這兩種說法併用。

然而,「日據」一詞無疑是反映了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歷史觀,換言之就是把台灣視為中國史的一部分,強調透過抗日勝利,從日本手中解放了台灣。相反地,以台灣為主體的「本土派」立場而言,從荷蘭、清朝、日本和戰後撤退來台的國民黨,都是屬於外來政權。在野的民進黨內部也以本土派為主流,若是換成民進黨執政的話,可能不會出現「日據」這個字眼。

對於台灣人是選擇了「日據」還是「日治」,我抱持尊重的態度。只是,這樣的爭論容易把問題簡化為非善即惡的二分法,在解讀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上,往往形成了意識形態的對立。但是,歷史本身並不單純。例如,明治政府在維新政策上成功了,並不代表就是「善」;把政權交出來的江戶幕府,也不見得是「惡」,在那個時代,芸芸眾生都是為了生活在努力,為了理想在奮鬥。以結果論來說,雖然有勝者和敗者之分,但是實際上,只有是否搭上了這波歷史潮流的區別而已。

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在日本,包括了世界各國,其實歷史的真相除了善與惡之外,還存在著更多的灰色地帶。只是一味地以善惡來論斷的話,這是政治的手段。

然而,抗拒這樣二分法,則是文化的使命。

現在,像「日台關係」這樣容易引起政治對立的爭議話題,在台灣有位導演以這個為題材陸續拍攝了幾部電影,同時也獲得相當亮眼的票房成績,那就是魏德聖。


魏德聖(左)的電影作品觸及台日歷史,每每引起諸多討論。右為《KANO》導演馬志翔。報系資料照
分享
魏德聖的作品往往引起台灣社會的廣泛迴響,雖然正面評價居大多數,但是也出現過嚴厲的批判,也就是「《KANO》媚日論」。

魏德聖在很多場合極力反駁這類「媚日論」批判,他在一場對談中和另一位同為新生代導演的鈕承澤一起出席,被主持人問到「媚日論」、「賣台論」的問題時,他忿忿不平地說道:「我希望那些批判我的人能夠把電影看完再說……如果講清代的故事就變成中國的(史觀),講國民黨的故事就變成是大中國的想法,我講日據時期的故事就變成日本人的想法(史觀),那下一部片如果我真的講到荷蘭的話,那我不是『親荷又媚中』了嗎?……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台灣的人沒有存在感,沒有自信心。要讓自己有存在感,有自信心,就是有歷史觀。我們在做的工作是在傳遞一種歷史觀,從歷史觀裡面你來重新認識自己,重新了解自己,然後你會產生存在感,那種想要重新創造價值的一種力量就會開始出現……」


《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 圖片提供/聯經出版
分享他補充說道:「我拍的是日本人在台灣的台灣史,不是日本人在台灣的日本史……不要質疑我們的動機,我們今天如果要賣台,沒有那麼容易,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導演,我賣不了,我沒有那麼大的本錢可以賣台……」
魏德聖在這場對談中還提到,他在電影裡描寫的主題就是衝突而已。那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前半,台灣有日本人、漢人和原住民等族群,多元的文化匯流在一起,日本人帶入的西洋文化也在台灣生根,隨處可見文化的衝突,這是故事題材的寶庫,他只是從中挑出三個族群拍成電影而已。

------------------------------

臺灣日治時期(日語: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にっぽんとうちじだいのたいわん nippon tōchi jidai no taiwan)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
做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一個殖民地[2],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充滿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導向及活動形態[3]。由於日本是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國家,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4]。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台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5]。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其許多台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部份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台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台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由於臺灣在日治時期,於社會、經濟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與清末割臺至近代以來局勢陷入動盪的中國發展水平上已有顯著落差[6]。並隨著戰後的國民政府治理失政與長期戒嚴下的威權統治,許多原本日本統治後期仍可相對發展的集會結社出版自由以及本土語言文化傳統都受到壓制。加上本地人與許多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的族群隔閡,導致許多台灣人在戰後反而感到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情況反而比較良善[7],對日治時期不算苛刻的生活條件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部份台灣史學者因此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8]。而從此看,儘管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積極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有民調調查顯示臺灣民間對日本仍抱持好感[9][10],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11],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甚至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

台灣日治時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WK3Kv

----------------

2013/07/21
資料來源: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3.07.18 10:37 am

三家出版社編寫了三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教育部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以書中稱「日據」而不稱「日治」等理由,命其「重編」,不准出版。

這已是一個爭吵多年的題目,前已有版本迫於審定委員會的權威,為了賣書而屈從;但此次編寫者及出版者認為不能在歷史教科書中扭曲憲法及篡改歷史,一狀告到監察院,拒絕在政治壓迫下用教科書傳授偽史。

「日據」與「日治」之爭,涉及「一字喪邦」的微言大義。我們的看法是:站在中華民國的「本國史」立場上,也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上,毫無疑問應當用「日據」。若用「日治」,則應言明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簡稱,唯不宜在教科書中逕用「日治」。尤其不可強制規定只准用「日治」,而不可用「日據」。

「日治派」認為,一八九五年清帝國戰敗,而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日本並非莫名強據,因此不可稱「日據」。但用侵略戰爭以不平等的勒索條款佔據他國領土,尚不准謂其為「日據」,請問: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有幾個如此諂媚侵略者的「歷史學家」?

尤其莫名其妙的是,這些「日治派」自己在過去的宏文巨著中,皆稱「日據」,如今卻無端炮製出「日治」一詞,且竟不再准他人使用「日據」。斯文掃地,莫甚於此。

「日據觀」與「日治觀」的爭論,其實根本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獨史觀」的分辨。中華民國史觀,將甲午戰爭至八年抗日戰爭,皆視作日本為侵略國而中國為被侵略國的關係,因此稱「日據」與「光復」。台獨史觀則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將之與「中華民國」同等視為「外來政權」,因此美稱為「日治」與「終戰」。但這根本是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而不是中國史觀,也不是中華民國史觀。

在這一套台獨史觀之下,「中國」(中國史)與「台灣」(台灣史)被分割為兩個體系,因此教科書又有可否稱作「明鄭」的爭論。明代為中國正統,台獨史觀欲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於是欲將鄭成功與明代的關係切斷,因此不准稱「明鄭」,而強定只准稱「鄭氏統治時期」。但是,連日人四方赤良給鄭成功的悼詞亦曰「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可見,以「反清復明」自期的鄭成功,非但代表「中國」(明),且是「中國」的正統。台獨史觀如此清洗鄭成功,豈不是數典忘祖?

從中華民國的「本國史」史觀言,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而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則「光復」了台灣;因此,這個五十年為「日據時期」。再就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一中」言,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本是「同源共文」(謝長廷語)的「本國史」,而不能分割成「中國史」與「台灣史」兩個體系;因此,鄭成功為「明鄭」,甲午是「侵略戰爭」,於是有了「日據」,又有了「光復」,又有了「兩岸分治」。自始至終,「中國史」與「台灣史」仍在同一體系中,皆是「本國史」;於是,就不會出現「日治」(謂日本並非強據台灣)的史識、史觀與史德。

台獨史觀欲在歷史淵源及國憲論述上,將中國與台灣切開。但姑且莫說,誰也不可能倒撥時鐘或命時鐘停止;即使以台灣在現實上的生存戰略言,台獨已經顯然絕無可能,台灣唯有在「中國/中華民國」及「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上,始可能尋求生路。如今,難道僅憑「日『治』」一個字,就欲使「台獨」從灰燼中重燃?

春秋之筆,不可荒唐。美國與韓國已將「慰安婦」改稱「性奴」,這或許是將侵略者的用詞,改為被侵略者的語彙;台灣卻吵著欲將「日據」改稱「日治」,竟不准「日據」入史,這卻是將被侵略者的正史,篡改成了為侵略者粉飾的偽史。難道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中也有石原慎太郎與橋下徹?

審定委員會又說,扁家貪汙尚未定案,因此不可在歷史課本寫紅衫軍運動。但即使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是判決陳水扁無罪的第四審,也不能在歷史上抹去紅衫軍。由此可見,暫且不說到「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的那種高度,審定委員會主張的根本是綠色的台獨史觀,而絕非真實無欺的台灣史。

一字喪邦。春秋之筆,不可荒唐。

全文網址: 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035808.shtml#ixzz2Zf2ZLWtX Power By udn.com

-----------------------

台灣﹕“日治”還是“日據”?
發送給好友 打印文章

  2013年9月10日朝日新聞記者鵜飼啟報道﹕

  二戰結束前的 50 年時間里台灣處于日本的統治之下。這個時代該如何稱呼?在台灣人們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形容這一時期的詞語主要由兩個——“日治”和“日據”。近年來“日治”一詞已逐漸成為主流,意味著日本的管理和統治。然而帶有批評之意的“日據”一詞如今又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究竟選用哪种表述,直接關系著如何思考台灣的歷史。

  這場爭論始于 7 月。台灣的民間出版社“史記文化事業”公司(以下簡稱史記)新出版了三种面向高中一年級學生的歷史教材,書中使用“日據”一詞描述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該詞語帶有日本軍事占領和非法占領的含義。

  過去在台灣,規定了教科書內容的檢定標准中使用的是“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等比較中立的詞語。教科書檢定委員會將其簡稱為“日治”,並指導出版業者使用這一詞語。

  史記公司的社長周世雄對此發出了挑戰,其理由是“為了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這一爭論的根源在于,台灣人和中國人共同擁有“中華民族”的意識。主導編纂教材的台灣大學教授張亞中(政治學)一直主張兩岸統一。他與大陸方面保持著密切的聯系。1895 年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末期,清朝通過《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對此張亞中教授表示,“這一條約後來被認定為無效,所以日本統治台灣是非法的。”

  對于“日治”這一表述他還批評道:“這种觀點實質上認為日本所做的事情和清朝一樣,把它們都視為外來政權。這种立場是台獨派的主張。”

  最初,教材審查委員會認定這些問題教材均不合格。但是,經過台灣媒體曝光後此事引發了社會各界諸多議論。7 月中旬,馬英九在與退伍軍人會面時表示,“從我小時候起大家就一直用‘日據’這個詞。但我並不反對別人用‘日治’的表述”。

  即便如此,此事也沒有平息下去。承受巨大壓力的教育部最終做出讓步,允許在教科書中同時使用“日治”與“日據”這兩种表述。行政院則更進一步,“為了維護主權與民族的尊嚴”,規定以後在政府公文中統一使用“日據”一詞。

  周世雄表示,史記出版社的三本教科書中已有一本通過了檢定審查。然而,各學校在 9 月新學年前展開的教科書選定工作已經結束,史記出版社的教科書沒能赶得上參選。據悉史記出版社將對各校老師積極做工作,爭取讓他們在今後選定教材時考慮史記出版社的教科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是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審查委員之一,他對記者說﹕“過去教科書中的‘日據’在逐漸轉變為‘日治’。但今後,‘日據’這种表述可能會卷土重來。”

  政權更迭的影響

  是“日據”還是“日治”?這兩個詞匯的變化軌跡恰好與台灣的政權更迭相吻合。長期參與教科書編寫工作的原台灣師范大學教授王仲孚(歷史學)表達了這個觀點。

  日本戰敗後,統治中國的國民黨政權接管了台灣,將其歸入中華民國的統治范圍之內。後來,共產黨在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戰中失敗的國民黨逃到了台灣,繼續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實施統治。

  國民黨在台灣實行了一黨獨裁的專政,並且從“中華民國”的立場出發,對民眾進行歷史教育。1949 年以前是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中國歷史,1949 年以後則是逃往台灣後的歷史。國民黨曾在中國大陸率領軍隊與日本作戰,因此對日本並無好感,所以在教材中統一使用“日據”一詞。

  情況發生巨大變化是在李登輝(1988 ~ 2000 年在任)上台以後。他是台灣出生的首位總統。台灣的本土意識不斷增強,也有人開始將中國與台灣的歷史區別對待。他們認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之前的台灣歷史也應該受到重視。

  1997 年,《認識台灣》一書成為了中學的新教材,這本教材將台灣歷史從中國歷史中切割出來。對于日本的統治書中也描述的比較中立,使用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日治”等表述來描述那段時期,對于經濟發展與衛生方面日本統治時期所做的貢獻,這本書中也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

  2000 年,台獨思想濃厚的民進黨政權上台執政,“去中國化”進一步加速。“日據”一詞開始不再被認可,官方統一使用“日治”的表述。2006 年以來,高中開始將台灣史和中國史分開講授。

  可以說,本次教科書風波是國民黨在 2008 年重掌政權後的余波之一。史記出版社的教科書不僅使用了“日據”的表述,其內容也和以前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教材相近。

  教育部的決定平息了風波,但專家之間的意見仍然存在對立。王仲孚表示﹕“教科書和一般的書不同,它代表著國家和政府的立場。應該統一使用‘日據’一詞。”而另一方面,教科書審查委員黃克武則認為﹕“經過漫長的爭論,使用‘日治’一詞已經成為教科書的審查標准。不應該總在兩個詞之間變來變去,讓學生產生混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