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將其解釋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但在當時氛圍下,實際上卻是支持日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
紀元二千六百年
""紀元二千六百年"是一首日本歌曲,歌名中的紀元二千六百年指的是昭和十五年,是日本的紀元二千六百年。日本的紀元是皇紀,從神武天皇開始,神武元年對應公元前660年。
歌曲掩蓋了那場侵略戰爭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傷害,鑑賞時應注意鑑別其中的軍國主義思想。
中文名稱
紀元二千六百年
歌曲語言
日語
發行時間
1940年
編 曲
森義八郎
譜 曲
森義八郎
填 詞
増田好生
背景
194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紀元二千六百年的遺蹟,也在中國的台灣省、偽滿洲等中華大地上留下許多痕跡,所以歌詞中也有"明朗亞細亞"的片斷。1940年時值侵華戰爭僵持階段,日本政府為其炫耀所謂"武威"以鼓舞國民士氣,大肆操辦了"皇道紀元2600年大典",此歌就是應景而作。
作為慶典歌曲,這首歌沒有一般昭和軍歌的昂揚,合唱的女聲多了幾分柔和,聽起來是讓人舒暢振奮的鏇律。尤其是聽到"荒ぶ世界に唯一つ,搖がぬ御代に生立ちし"之時,雖並非大和民族一員,但對歌曲所表達的那種對民族尊嚴與光榮的盼望之情,卻依然能夠感受得到。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歌曲所掩蓋的,是那場侵略戰爭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傷害,鑑賞時應注意鑑別其中的帝國主義思想。
歌詞
歌詞原文
金鵄(きんし)輝く日本の
榮(はえ)有る光身に受けて
今こそ祝へ此(こ)の朝(あした)
紀元は二千六百年
嗚呼(あゝ)一億の胸は鳴る
歡喜溢るゝ此の土を
確(しつか)と我等踏み締めて
遙かに仰ぐ大御言(おほみこと)
紀元は二千六百年
嗚呼肇國(てうこく)の雲青し
荒(すさ)ぶ世界に唯(たゞ)一つ
搖がぬ御代(みよ)に生(おひ)立ちし
感謝は清き火と燃えて
紀元は二千六百年
嗚呼報國の血は勇む
潮(うしほ)豐(ゆた)けき海原に
櫻と富士の影織りて
世紀の文化また新(あらた)
紀元は二千六百年
嗚呼燦爛(さんらん)のこの國威
正義凜(りん)たる旗の下(もと)
明朗亞細亞(アジア)打ち建てん
力と意気を示せ今
紀元は二千六百年
嗚呼彌榮(いやさか)の日は升る
中文譯文
金烏輝耀之日本
榮光蒙身知幾度
今朝吾人皆恭祝
紀元二千六百年
嗚呼一億心鳴響
滿懷歡喜此國土
親手締造惟我輩
遙望俯仰聆玉音
紀元二千六百年
嗚呼肇國之雲青
廣袤世界中獨一
皇統萬世自維繫
感恩之情如火燃
紀元二千六百年
嗚呼報國之血涌
浪潮澎湃之海濱
櫻花富士影交錯
世紀文明正日新
紀元二千六百年
嗚呼燦爛我國威
正義凜然之旗下
再建明朗亞細亞
宣示意氣之今日
紀元二千六百年
嗚呼皇威如日升
1940年新竹女中活動-日本人以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為皇年元年,1936年開始,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1940年又逢日本天皇第2600年,新竹女中活動
在天皇紀元2600年(1940年)發行的八紘一宇紀念郵票
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的解釋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意思,但在當時的氛圍下,實質上是服務於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並從軍備、政治體制、外交關係、意識形態等方面進行動員。
由來典故
八紘一宇是由日本佛教在家眾團體國柱會的「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生造出來的詞語,據稱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國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國〉(神武天皇の建国)首次提及這一片語。
「八紘」一詞的典故出自中國《列子·湯問》與《淮南子》:
《列子·湯問》:「……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九州外有八澤,方千里。八澤之外,有八紘,亦方千里,蓋八索也。一六合而光宅者,並有天下而一家也。
——《淮南子·地形訓》[1]
「八紘」一詞後也出現在以漢文書寫的《日本書紀》第三卷:
上則答乾靈授啊之德、下則弘皇孫養正之心。然後、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
——日本書紀巻第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紀己未年三月丁卯條の「令」
在天皇紀元2600年(1940年)發行的八紘一宇紀念郵票
概要
大日本帝國的航空基地上面的「八紘一宇」旗幟。
從中日戰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該口號一直作為大日本帝國的國家格言。
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內閣制定《基本國策綱要》(基本国策要綱),將繼續擴大侵華,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勢力範圍作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寫入基本國策綱要,成為侵略戰爭的精神指導根本方針。日本投降後的聯合國佔領期間,由於該詞與國家神道、軍國主義、激烈國家主義有密切關聯,因而在各種官方文件中一律禁止使用。[2]
現在日本的國語辭典對該詞的解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證明海外侵略的正當性所用的口號。(第二次大戦中、日本の海外侵略を正当化するスローガンとして用いられた。)」[3]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對該詞的解釋是:「基於民族優越感,貶抑、併吞其他民族,擴大國民動員、統合、正統化的思想及運動的典型超國家主義。(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国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国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国家主義の典型。)[4]」
-----------------------------------------
麻生太郎財務相が答弁の中で説明していた「宮崎県にある塔」というのは、宮崎市の平和台公園にある【平和の塔】(八紘之基柱、八紘一宇の塔)のことだ。
宮崎市の平和台公園には、秩父宮殿下による書『八紘一宇』が刻まれた【平和の塔】(八紘之基柱、八紘一宇の塔)がある。
------------------------------
日本議員重提「八紘一宇」,是軍國主義的復甦還是對抗全球化的「弱肉強食」?
178
2015/04/18 08:00:00 發表於 | 政治 • 國際
The Japan Times
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是日本最大的英語報紙,從1897年就擔任日本窺探世界的窗口,提供無可匹敵地多樣性與深度的日本原生英文報導,報導主題包括政治、商業、文化、社會和運動。
看更多The Japan Times的文章
追蹤這位作者
文:The Japan Times編輯群|翻譯:蔣昀修
日本自由民主黨參議員三原順子日前在國會質詢時,使用了在二戰期間和日本軍國民族主義頗有淵源的措辭:「八紘一宇」(Hakko Ichiu)(註一),此語彙若用較正面的語調解釋,是指對抗今日全球化「弱肉強食」的方法。會後,三原順子於個人網頁上寫道,她完全明白「八紘一宇」在戰時日本所代表的意涵,但假若如此,那麼三原順子的措辭可說是十分不恰當,不只展現她對自身行為的隱射意義沒有自覺,也對曾遭日本軍國主義荼毒的亞洲各國人民心理感受毫無知覺。
800px-Susanoo_Shrines_01
Photo Credit:Carpkazu CC BY SA 2.0
八紘一宇這個詞彙是在1913年首次出現,由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創,靈感源自傳說中的日本首任君王:神武天皇。根據成書於西元720年的首部日本正史「日本書紀」紀載,神武天皇於傳說中的橿原宮(橿原為今日的奈良縣)即位前曾說:「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意思是 「征服四面八方,置諸於一個屋頂之下,不就可以了嗎?」
儘管三原順子堅稱己身的反戰立場並支持全面撤軍,但仍改變不了日本軍方在30年代將「八紘一宇」作為其標語的事實;當時日本關東軍策畫了九一八事變(註二),隨後並佔領滿州、建立滿州國魁儡政權並開始對中國全面軍事侵略。
在二次近衛內閣時期(註三),則又將「八紘一宇」寫入1940年7月提出的《基本國策綱要》,勾勒出日本侵略腳步的核心想法及「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最初,它基本上表達的是「建設以日本皇國為中心、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主幹的大東亞新秩序」,而隨情勢發展,「八紘一宇」的意義轉為了「創造由日本皇國領導全球各國的世界」,成為正當化日本侵略亞太地區的藉口。
2600th_year_of_Japanese_Imperial_Calendar_stamp_of_10sen
Photo Credit:Japan Post CC BY 2.0
同盟國認為,八紘一宇與日本神道教、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1945年12月公開文件中,表示「八紘一宇」和「大東亞戰爭」兩個詞彙禁止使用。
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三原順子引用了日本民族主義者清水芳太郎於1938出版的《建國》,表示八紘一宇是指世界一家、各國和睦,而家中最強而有力的領導並非要利用家中成員,而是要保護它們。當著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和首相安倍晉三的面,請求以「八紘一宇」這個想法為基礎,建立相互合作的經濟秩序,並表示此為是日本建國以來十分珍視的價值觀。
接續發言的委員,指出三原順子缺乏日本以此宣傳國軍主義,及其名背後所具之意涵的敏感度。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均無斥責三原順子的發言,連内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和自由民主黨幹事長谷垣禎一對此也沒有回應。這些政治人物的沉默,很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對安倍政府及自由民主黨,於回顧日本軍國歷史態度的疑慮。
381px-Flag_of_Hakkoichiu
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最後關頭,他們該以首相中曾根康弘1983年在國會所發表的聲明馬首是瞻;中曾根康弘曾說過,「八紘一宇」內含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是日本政策失敗,並導致二戰全面潰敗的原因。
800px-HakkoIchiu10sen
Photo Credit:PD-JAPAN-OLDPHOTO
註解:
「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將其解釋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但在當時氛圍下,實際上卻是支持日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國會和內閣總理大臣權力減弱,日本軍部主戰派地位上升,短短幾年,日本關東軍便占領中國東北全境。9月18日因而被中華民國視為「國恥日」。
二次近衛內閣,是日本日本貴族院議員、火曜會、大政翼贊會總裁近衛文麿被任命為第38任內閣總理大臣後,自1940年7月22日至1941年7月18日組成的日本內閣。
皇紀2600年 - https://goo.gl/j4VCC7
國民奉祝歌「紀元二千六百年」(midi)
國民奉祝歌「紀元二千六百年」(mp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首相中曾根康弘於1983年國會中發言,表示「八紘一宇」內含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是日本政策失敗並導致二戰全面潰敗的原因。
文:The Japan Times編輯群|翻譯:蔣昀修
日本自由民主黨參議員三原順子日前在國會質詢時,使用了在二戰期間和日本軍國民族主義頗有淵源的措辭:「八紘一宇」(Hakko Ichiu)(註一),此語彙若用較正面的語調解釋,是指對抗今日全球化「弱肉強食」的方法。會後,三原順子於個人網頁上寫道,她完全明白「八紘一宇」在戰時日本所代表的意涵,但假若如此,那麼三原順子的措辭可說是十分不恰當,不只展現她對自身行為的隱射意義沒有自覺,也對曾遭日本軍國主義荼毒的亞洲各國人民心理感受毫無知覺。
Photo Credit:Carpkazu CC BY SA 2.0
八紘一宇這個詞彙是在1913年首次出現,由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創,靈感源自傳說中的日本首任君王:神武天皇。根據成書於西元720年的首部日本正史「日本書紀」紀載,神武天皇於傳說中的橿原宮(橿原為今日的奈良縣)即位前曾說:「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意思是 「征服四面八方,置諸於一個屋頂之下,不就可以了嗎?」
儘管三原順子堅稱己身的反戰立場並支持全面撤軍,但仍改變不了日本軍方在30年代將「八紘一宇」作為其標語的事實;當時日本關東軍策畫了九一八事變(註二),隨後並佔領滿州、建立滿州國魁儡政權並開始對中國全面軍事侵略。
在二次近衛內閣時期(註三),則又將「八紘一宇」寫入1940年7月提出的《基本國策綱要》,勾勒出日本侵略腳步的核心想法及「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最初,它基本上表達的是「建設以日本皇國為中心、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主幹的大東亞新秩序」,而隨情勢發展,「八紘一宇」的意義轉為了「創造由日本皇國領導全球各國的世界」,成為正當化日本侵略亞太地區的藉口。
Photo Credit:Japan Post CC BY 2.0
同盟國認為,八紘一宇與日本神道教、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1945年12月公開文件中,表示「八紘一宇」和「大東亞戰爭」兩個詞彙禁止使用。
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三原順子引用了日本民族主義者清水芳太郎於1938出版的《建國》,表示八紘一宇是指世界一家、各國和睦,而家中最強而有力的領導並非要利用家中成員,而是要保護它們。當著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和首相安倍晉三的面,請求以「八紘一宇」這個想法為基礎,建立相互合作的經濟秩序,並表示此為是日本建國以來十分珍視的價值觀。
接續發言的委員,指出三原順子缺乏日本以此宣傳國軍主義,及其名背後所具之意涵的敏感度。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均無斥責三原順子的發言,連内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和自由民主黨幹事長谷垣禎一對此也沒有回應。這些政治人物的沉默,很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對安倍政府及自由民主黨,於回顧日本軍國歷史態度的疑慮。
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最後關頭,他們該以首相中曾根康弘1983年在國會所發表的聲明馬首是瞻;中曾根康弘曾說過,「八紘一宇」內含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是日本政策失敗,並導致二戰全面潰敗的原因。
註解:
「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將其解釋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但在當時氛圍下,實際上卻是支持日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國會和內閣總理大臣權力減弱,日本軍部主戰派地位上升,短短幾年,日本關東軍便占領中國東北全境。9月18日因而被中華民國視為「國恥日」。
二次近衛內閣,是日本日本貴族院議員、火曜會、大政翼贊會總裁近衛文麿被任命為第38任內閣總理大臣後,自1940年7月22日至1941年7月18日組成的日本內閣。
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的解釋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意思,但在當時的氛圍下,實質上是服務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從軍備、政治體制、外交關係、意識形態等方面進行動員。
由來典故
八紘一宇是由日本佛教在家眾團體國柱會的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生造出來的詞語,據稱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國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國〉(神武天皇の建国)首次提及這一片語。
「八紘」一詞的典故出自中國《列子·湯問》與《淮南子》,本意指八方極遠之地,後來代指天下:
《列子·湯問》:「……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大意是:商湯又問:「萬物有大小嗎?有長短嗎?有同異嗎?」夏革說:「在渤海的東面不知幾億萬里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溝壑,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沒有底,名字叫歸墟。地面八極、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銀河的流水,沒有不流到那裡的,而那裡的水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九州外有八澤,方千里。八澤之外,有八紘,亦方千里,蓋八索也。
— 《淮南子·地形訓》[1]
大意是:九州之外有八個大澤,每個方圓千里。八澤之外又有八紘,每個也方圓千里。
「八紘」一詞後也出現在以漢文書寫的《日本書紀》第三卷:
上則答乾靈授國之德,下則弘皇孫養正之心。然後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
— 日本書紀巻第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紀己未年三月丁卯條の「令」
大意是:對上可以報答天神將國家授予我的恩德,對下可以發揚皇孫奉養的孝心。之後兼併六合作為自己的國都,國土疆域覆蓋八紘,不也是可以的嗎?
在天皇紀元2600年(1940年)發行的八紘一宇紀念郵票
概要
大日本帝國的航空基地上面的「八紘一宇」旗幟。
早在二二六兵變期間,兵變軍人的口號中就有「使日本天賦之類,傳遍八紘一宇」的說法。
從中日戰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該口號一直作為大日本帝國的國家格言。
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內閣制定《基本國策綱要》(基本国策要綱),將繼續擴大侵華,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勢力範圍作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寫入基本國策綱要,成為侵略戰爭的精神指導根本方針。
日本投降後的聯合國佔領期間,由於該詞與國家神道、軍國主義、激烈國家主義有密切關聯,因而在各種官方文件中一律禁止使用。[2]
現在日本的國語辭典對該詞的解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證明海外侵略的正當性所用的口號。(第二次大戦中、日本の海外侵略を正当化するスローガンとして用いられた。)」[3]
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對該詞的解釋是:「基於民族優越感,貶抑、併吞其他民族,擴大國民動員、統合、正統化的思想及運動的典型超國家主義。(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国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国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国家主義の典型。)[4]」
八紘一宇塔位於宮崎縣宮崎市中心部的平和台公園內(二戰前被稱作「八紘台」),正式名稱是「八紘之基柱(あめつちのもとはしら)」(或八紘一宇塔),由當時的著名雕刻家日名子實三設計完成,現稱「平和之塔」。該塔是1940年(昭和15年)為慶祝「皇紀2600年」而修建的,從5月20日開始施工,到11月25日完成,總共有超過6萬人參與建造。
塔高37米,四隅分別是和御魂(にぎみたま)、幸御魂(さちみたま)、奇御魂(くしみたま)和荒御魂(あらみたま)的雕像,正面中央是秩父宮雍仁親王親筆題寫的「八紘一宇」文字雕刻,內部是神武東征記絵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進入盟軍佔領時期,由駐日盟軍總司令管治。1946年(昭和21年),「八紘一宇」文字與荒御魂像(武人象徴)一度被削去,塔名也改為「平和之塔」。隨著盟軍佔領的結束,在1962年(昭和37年)荒御魂像又得到再建。到1965年(昭和40年),「八紘一宇」文字也重新修復。
1964年(昭和39年)東京奧運聖火在宮崎市的接力地點就是從這裡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