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歲 原台南測候所 封館前來巡禮
By 洪安怡,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17日, 2018
因為於2016年美濃地震中牆面與高塔受損,預計下周六120周年慶祝活動後封館200天作修復。(氣象局提供)
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在地已120年,預計下周六舉辦120周年慶祝活動。中央氣象局表示,原台南測候所於2016年美濃地震中造成牆面與高塔受損,所幸震損未再加劇,預計周年活動結束後將封館進行修復,工期約200天,歡迎民眾把握封館前,參與下周的周年活動,來趟古蹟巡禮。
氣象局指出,原台南測候所是日治初期第1批設立的測候所之一,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氣象建築,該建物造形特殊,以18邊形、中置高塔、幾何造型取勝,在全世界罕見,也極具建築藝術價值;其座落於昔日台南府城的最高點,舊名為「鷲嶺台地」,因建築中間有白色高塔,老台南人稱呼為胡椒管。
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技正黃文亭說,登上測候所高塔,可遠眺安平港船舶進出,測候所矗立在此,百年來經歷晨昏、風雨,是台南在地長輩們心中的記憶圖像,也常是傳誦歷史故事的背景畫面,測候所1998年被列為台南市市定古蹟後,2003年升格為國定古蹟。
氣象局預定於下周六舉行周年慶祝活動,包含導覽巡禮、走讀輕旅行及修復影片欣賞,現場並發送懷舊繪葉書供民眾收藏,中華郵政台南郵局也將於活動現場設置臨時郵局,發送局贈封等服務;活動後氣象局將封館進行修復。


2016-02-13_220906  

---------------

雲海龙吟: 原台南測候所之內部參觀 - yam天空部落 - http://goo.gl/oUWdki

原台南測候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2°59′37″N 120°12′18″E
原台南測候所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等級 國定古蹟
建成年代 日本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
位置 中華民國
台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
官方網站 http://south.cwb.gov.tw/

原台南測候所
原台南測候所,俗稱胡椒管,為位於台灣臺南市中西區的氣象觀測用建築。該建物落成於1898年,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此測候所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臺灣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1998年,宣告為台南市所屬的市定古蹟。2003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
興建背景
1895年,自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台灣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點。隔年的1896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幫助下,於台灣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經過規劃探勘後,該隸屬於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氣象單位再於同年7月12日制定5個測候所的地點與名稱,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與位於離島的「澎湖測候所」,因資材取得因素,優先於台北、台南、澎湖等3處建立[1]。其中台南測候所則預定設置在台南市中心最高點-鷲嶺,當年太平境街,今為公園路[2]。
修建沿革
其實早在1895年乙未戰爭結束後,台灣總督府已在台南測候所預定地較左方設置「假測候所」(臨時測候所)。而台南測候所會選擇相同地點,是以氣象測量的機能性考量來看。因為氣象測候所擇址要件當以測候所轄地區最高點為宜因此才會設定於海拔14m的台南市鷲嶺。
1897年(明治三十年)台南測候所[2]與台灣其他四座測候所同時開工,並於1898年4月完工。
建築特色
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公尺,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公尺。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戰後迄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同年,原台南測候所改稱「台南氣象局」,並於1947年恢復地面觀測。經過數度更名後,該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而位於該測候所的辦公處所,則另遷至一旁興建新舍,更名「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1989年,因建物與設備漸趨老舊,該測候所氣象觀察部分業務亦移轉該地附近的一新建鐵塔。1998年該測候所觀測業務完全結束,並由當地政府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因其建物為19世紀末少見的大型建物,又因其同期明治時期測候所(包括日本本土)均已拆除重建,綜其理由,在該建物大幅整修後,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3年指定原台南測候所的建物為國定古蹟,並開放一般民眾觀賞,平常日亦舉辦氣象活動。

下載 (13)  

雲海龙吟: 原台南測候所之內部參觀 - yam天空部落 - http://goo.gl/oUWdki

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 文化部評古蹟維護優良單位

NOWnews今日新聞
2015年 11月 12日 14:39
2
▲中央氣象局經管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經文化部評鑑為104年「古蹟 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單位」。(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中央氣象局經管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經文化部評鑑為104年「古蹟 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單位」。(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經管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經文化部評鑑為104年「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單位」,這是該古蹟繼98年榮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維護獎後,再次獲得肯定,顯示中央氣象局對古蹟文化保存及維護管理的用心。
台南測候所興建於西元1898年,是臺灣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氣象建築。該建物造形特殊,以18邊、中置高塔、幾何造型取勝,在全臺罕見,也極具建築藝術價值;其座落於昔日臺南府城的最高點,此處舊名為「鷲嶺台地」,在臺南尚無高樓大廈時,它曾是當時的重要地標,登上測候所高塔更可遠眺安平港船舶進出,測候所佇立在此,百年來經歷晨昏、風雨,是臺南在地長輩們心中的記憶圖像,也常是傳誦歷史故事的背景畫面。2004年中央氣象局將其整修完成,並融入都市風貌,新舊之間不但未見衝突,卻還能凸顯都市社區營造的新風采;古蹟還原舊日工作景象,並開放民眾參觀,活化再利用的同時,也能窺探百年來臺灣氣象發展的重要演進歷程。
本次台南測候所因為日常管理維護及整體保存維護狀況良好,加上豐富的文物在展示上具有巧思,此外透過舉辦推廣教育活動,有助文化資產保存教育的提升而獲獎。對於長年運用科學方法、鑽研科技新知、推廣科普教育,進行大氣觀測、預報及地震測報的中央氣象局來說實屬難得,而最可貴則是能將古蹟活化再利用。

原台南測候所,俗稱胡椒管,為位於台灣臺南市中西區的氣象觀測用建築。該建物落成於1898年,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此測候所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臺灣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1998年,宣告為台南市所屬的市定古蹟。2003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 維基百科
地址: 700台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
落成: 1897 年
電話: 06 345 9218
開放時間: 今日正常營業 · 09:00–17:00

「環島之星」(H):台南府城拾穗(測候站、首廟天壇) - 友善列印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Tcxoji

-------------------------------

 

-------------------------------------

蘇冠賓/英國為何強盛?

推文到plurk
2016-03-07 06:00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二○一六年初上映的「新世紀福爾摩斯:地獄新娘」又引領新的一波英國復古風,不僅劇情精彩,更重現一八九五年的倫敦風華。經驗兩次大戰,倫敦幾乎被夷為平地,但為什麼英國能把古董建築重建起來,又能保存得那麼好英國的房地產和建築占國內生產毛額的十六%,比他們在工業上賺的錢還要多。就連娛樂業也受益,根據英國電影協會的統計數字,二○一四年共有二二二部電影在英國完成主要的拍攝,總共花費十四億英鎊(廿二億美元)!
棟老房子都是寶
我赴英國進修期間住在倫敦大學的宿舍,這是一棟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房間隔間很不適合居家使用、狹窄的浴室和廚房、笨拙轉彎的樓梯、傾斜嚴重的牆壁和地板、經常出狀況的老舊水電管線、樓上浴缸的水若不小心溢出就會使得樓下屋頂開始漏水…,老實說,住起來極不方便,但因為它屬於被保護的歷史古蹟(其實倫敦市中心到處都是這種被保護的歷史古蹟),因此倫敦大學(屋主)不能隨意施工整修,所有工程都必須先得到政府許可。
依我們住慣台灣新式房舍的標準,這種房子早就應該拆除重建,英國的同事和朋友卻安慰我說,老房屋的房價是新房子的兩倍以上,以他們的薪水,就算工作一輩子也住不起這種維多利亞式的房子。在我看來,這可真是花錢找罪受。
最近廿年,英國房地產持續上漲的幅度驚人,有些地區(倫敦的高級區)甚至漲了三倍,單是二○○六年,英國平均(全國)房價就上漲了十%,比基本利率五%還高出許多,難怪英國人都說買房子比租房子划算。房價持續上漲的原因,除了大量的外國移民創造需求之外,也要歸功政府把房地產結合古蹟、文化、建築及經濟,刺激國外基金大舉進入英國炒作不動產,俄國、美國的有錢人或印度、非洲的貴族們在倫敦坐擁豪宅(彼此可能很少來住)已成時尚。

其實在倫敦市中心,政府還是房地產的最大擁有者,很多英國民眾根本買不起房子。特別是市中心的許多房子,其價值已經不在於居住或辦公,比如說,你學藝術得來看一看、學建築得來看一看、學歷史也得來看一看,建築物如同藝術品般地被收藏,更成為投資客的最愛。此外,你若來倫敦做生意總得住宿、來唸書進修或開會當然也要有個落腳處,因此更為這些不符合現代居住需求的老房子創造了百倍效益。
英國對建築的保存概念自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了反修復(anti-restoration)浪潮,反對把古蹟修成從沒出現過的完美狀態(像是早期的法國或現在的中國)。英國人堅持必須用「維護」代替大興土木的「修復」,重視「歷史脈絡大於都市規劃」。開路、蓋大樓碰到老房子、古城鎮就讓步。我在倫敦居住時就親眼目睹他們蓋新房子的奇特方式:他們用鋼骨結構把舊建築維護著外牆、再拆除破舊不堪的主體、再延著原本的外牆蓋房子,慢慢變成一個外面是古董、內部是現代化的新建築!
國人應重視文化資產
反觀台灣,不僅缺乏這種文化資產,更缺乏保存或推廣「未來可能」是文化資產的觀念與經驗,更嚴重的是,常常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自然的寶藏或祖先的遺產。例如台灣雖然擁有絕佳的天然景觀及生態多樣性,但極度欠缺保護環境和生態的觀念,每每到國外旅遊,愈是看到別人對保護天然環境景觀及古蹟遺產所付出的努力,愈是對寶島上的天然資源不斷被破壞而深感痛心和惋惜。所以如此,源於政府沒有強而有力的負責單位,民間也無法形成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團體,政府今後有必要好好保護這類資產,不應該再為了旅遊、工業或交通開發而犧牲它們。
再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也許寶貴的館藏被保護得很好,但文化資產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寶藏,而是如何增加其「附加價值」和「周邊產品」,例如結合相關的主題(文化、歷史、建築、寺廟、景觀、美食)和觀光產業,讓沒有生命的古物以另一種方式復活。
繁體中文是台灣的寶
我由此聯想到繁體及簡體中文之爭,目前只有台灣、香港使用繁體字,但香港已回歸中國大陸,簡體字勢必逐漸取代繁體字,再加上聯合國似乎要放棄所有繁體字的使用,種種跡象都引發台灣各界對於繁體中文存亡的憂慮。然而在我看來,這正是台灣保有這項「獨家」「文化資產」的絕佳機會,世界上有不少人熱中學習中華及東方文化(儒家、文學、藝術、醫學),比起韓國和日本,「講中文」尤其是我們的一大優勢,至於中國大陸,非僅不自由、不民主令許多外國人卻步,其使用簡體中文也是可能的阻礙。保有繁體中文並不難,如何增加它的「附加價值」和「周邊產品」才是真正的挑戰,台灣今後應該怎麼做,有待大家深思。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