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相愛久久的冰島鳥  

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
2015 年 11 月 22 日 23:05:51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twmemory_007819

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紀念日
日本時代地方自治制度歷經變革,各級議員原為官方派任,在歷經許多民主前輩不斷爭取下,臺灣總督府終於在1935年舉辦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雖然投票資格限制非常多,並且僅開放半數的代表名額由選舉產生,但卻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官辦民主選舉。
而日本官方對於臺灣的選舉推廣教育非常積極,從1935年7月起,一直到該年11月,在全台+澎湖各地舉辦大量選舉訓練及模擬選舉。報紙也常出現如右下圖的選舉標語,鼓吹大家去投票(臺灣日日新報)
在積極的推廣下,最後全島總投票率竟高達92%!!

延伸閱讀:
1935台灣史上第一次官辦民主選舉報導
http://www.twmemory.org/?p=6837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http://zh.wikipedia.org/wiki/1935%E5%B9%B4%E8%87%BA%E7%81%A3%E5%B8%82%E6%9C%83%E5%8F%8A%E8%A1%97%E5%BA%84%E5%8D%94%E8%AD%B0%E6%9C%83%E5%93%A1%E9%81%B8%E8%88%89
昭和10年街庄協議會員選舉一景
http://www.twmemory.org/?p=321

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goo.gl/Gp9zBp

-------------------------------

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相愛久久的冰島鳥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相愛久久的冰島鳥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相愛久久的冰島鳥1935年11月22日,臺灣選舉初體驗/相愛久久的冰島鳥  

相愛久久的冰島鳥

海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lDKTY

海鸚,又名海鸚鵡,即海鸚屬(Fratercula)鳥類。牠們是遠洋海鳥,會潛入水中覓食。牠們會一大群的在懸崖或島嶼上繁殖,並會在石縫間或泥土中築巢。其下的花魁鳥及角海鸚都是分布在北太平洋,而北極海鸚則分布在北大西洋。在冰島上,就住有約1000萬隻北極海鸚。[1]最大的群落是在冰島的韋斯特曼納群島。於2009年,科學家估計當地就有110萬個巢穴[2],而其數量就達400萬隻。[1]
所有海鸚主要都是呈黑色或黑白色,身體粗壯,喙很大。繁殖季節時,牠們的喙會變得鮮艷;過後喙會變得細小及沉色。牠們短小的翼適合游泳。牠們在空中會頻密的拍動雙翼,達至每分鐘400次。[3]

繁殖
海鸚會成群的在海岸及島嶼上繁殖。雄性北極海鸚會負責築巢,及忠於該位點。雄性及雌性角海鸚會一同築巢。角海鸚的巢穴深1米,而通往花魁鳥巢穴的通道可以長達2.75米。花魁鳥及北極海鸚是以軟泥作為巢底,而角海鸚則會在懸崖的石縫間築巢。[11]北極海鸚的巢一般是以草及羽毛來圍邊,有時甚至不會圍邊。牠們的蛋是呈奶白色的,有時略呈紫色。
海鸚的夫妻關係是長期的。雌鳥只會生一顆蛋,由雙親一同孵化及餵養雛鳥。牠們會用雙翼將蛋抱在孵卵斑中。雛鳥於夜間出生。雛鳥出生後首幾年都會在海上生活,到5歲才會回到其繁殖地。飼養的海鸚可以在3歲就開始繁殖。
繁殖過後,所有三種海鸚都會到海上過冬,一般會走到遠離海岸及較南邊的地方。[5]
食性
海鸚是吃魚類及浮游動物的,並會以細小的海魚來餵飼雛鳥。北極海鸚會獵食玉筋屬、鯡屬及柳葉魚。[12][13]牠們一次可以帶回很多小魚,有時可以超過一打。牠們是將小魚含在喙中,而非反芻吞下的小魚。這樣可以讓牠們花更長時間來獵食,並每次能帶回更多食物供雛鳥食用。
與人類關係
捕獵
海鸚的蛋、羽毛及肉都是被捕獵的對象。北極海鸚的群落於1800年代至1900年代初因棲息地的破壞及過度開發而大幅減少。今天在冰島及法羅群島仍然有捕獵牠們的情況。[14]北極海鸚是冰島國民的食糧,並沒有受到法例的保護。鮮吃牠們的心臟是冰島傳統的特色美食,戈登·拉姆齊也曾於節目中生食活海鸚心臟,電視監察機構Ofcom也因此收到42宗來自觀眾對該節目的投訴。[15]
保育
現已有計劃保育在福斯灣群島的海鸚。克雷格萊斯(Craigleith)曾經是蘇格蘭中擁有最大海鸚群落的島嶼,約有28000對海鸚,但因花葵屬的入侵,其數量已大幅下降至只有幾千對。花葵屬是外來的植物,現已遍滿該島,防礙了海鸚進入巢穴及進行繁殖。[16]

到南極才可以看到企鵝,那在北極附近怎麼辦?來看看長得有點像企鵝的「冰島鳥」也很棒喔!快來看看攝影師精湛的攝影技巧下,可愛海雀的身影吧!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1

「罰你跪算盤!」「......」
英國法恩群島(the Farne Islands)的沿岸,可看見兩隻漂亮的角嘴海雀,他們像不像是一對在拌嘴的夫妻呢?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2

像泡芙一樣可愛
巨大又鮮豔的嘴巴是牠們的特徵!其實呢,「冰島鳥」的正式名字是「大西洋角嘴海雀」(Atlantic Puffin)也可以叫牠「海鸚鵡」,英文名字念起來跟「泡芙」好像,給人感覺蓬鬆又可愛,就跟牠的外表一樣討喜!更好玩的是,海雀社會流行長期的夫妻關係,海雀太太更是奉行「一胎化」政策,兩夫妻生下一顆蛋後,會一起抱著蛋等待小海雀孵化! ​目前,角嘴海雀多生活在北歐、和大西洋沿岸地區。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3

短短又圓滾滾的身體,好可愛!海雀最高可以長到35公分左右喔!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4

攝影師厲害的拍攝技巧,讓海雀的表情也好有戲劇效果!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5

喜歡長期夫妻關係的海雀們,牠們會一起在喜歡的岩石間共築愛巢。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6

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7

只生一個小孩的海雀太太,在鳥類中真得好特別!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8

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9

看起來憨憨的,但是一講到獵捕食物就完全不一樣囉!動作迅速快狠準!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post title
   
Getty Images
#10

海中泳將
外表看起來傻傻的海雀,卻有著一流的捕捉技巧!牠們在水中能迅速游動,一捉到魚就馬上吞進肚裡!繁殖季的時候,為了要把小寶寶餵飽,牠們會進一步用特殊演化的嘴巴,1次裝進數10隻小魚!滿滿的小魚掛在嘴邊,遠遠看去還以為海雀長了鬍子!滿滿的小魚要給家裡的小孩吃。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post title

 

-

   

Getty Images
#11

是不是真的有點像企鵝呢?這邊也不得不佩服攝影師的拍攝技巧啊!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

犬儒文化禍華夏,人文教育有缺失
2015年12月04日06:20 分類:未分類 閱讀:2,862 評論:0
近日,徐賁連出兩本新著《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頹廢與沈默:透視犬儒文化》(東方出版社)。徐賁的寫作,貫穿著健全的啟蒙精神。他的可貴在於,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從思想和觀念的傳播,到思考方法和批判精神的養成,徐賁都廣有涉獵。這是其他啟蒙者身上所罕見的,而他的高產並不以“低質”為代價,更是讓人嘆為觀止。以西方理論探討中國問題,徐賁的中西結合近乎完美。那麼,他是怎樣做到的?

美國的犬儒主義是公開的,專制統治下的犬儒主義則戴著面具

鳳凰網:你在《頹廢與沈默:透視犬儒文化》中論及了民主與犬儒文化的關係,認為民主制度更能保證真實和公平的原則。我所關注的是,政治制度與犬儒文化有著怎樣的聯繫?

徐賁:犬儒主義是一種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國民負面心態。美國有不少關於犬儒主義的著作,討論美國政治、教育、宗教、道德等領域中的犬儒主義表現。我在《透視犬儒文化》一書裡介紹了一些。不過,專制統治下的犬儒主義與美國自由民主制度下的犬儒主義有所不同。這也是我在書裡所強調的。不同主要在於,美國的犬儒主義是公開的,幾乎一目了然;而專制統治下的犬儒主義則是戴著面具,因此更加隱蔽,更加複雜,更需要細加剖析。

這兩種犬儒主義在政治上的差別特別重要,這是因為,不同政治制度控制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方式和程度是很不相同的。無論是作為思維方式還是行為特徵,犬儒主義都與人們在特定統治權力關係中受到的限制直接相關。從政治上來說,犬儒主義最重要的特徵是不相信統治意識形態、制度、權威、信仰體系,也不相信由權力或習俗規定和主導的法律或價值規範。犬儒主義尤其懷疑和鄙視政府、政治權力和政治人物。這樣的犬儒主義在美國是安全的,所以可以公開表示出來。但是,它在專制國家則是危險的,所以必須小心偽裝,為了安全而戴上面具。

公開的犬儒主義至少是誠實的,而戴面具的犬儒主義則是狡黠和詭詐的結合。戴面具的犬儒主義經常不公開表露不信,不僅不表示不信,而且還會假裝成特別相信和熱烈擁護的樣子。公開的犬儒主義公然懷疑,公然拒絕,不相信就說不相信。戴面具的犬儒主義雖然不相信,但卻善於見風使舵、首鼠兩端,對什麼都可以裝作相信。這樣的犬儒主義者玩世不恭,隨波逐流,最後連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是相信還是不相信,於是索性不去管它相信不相信,“難得糊塗”地過一天算一天。當然,這不等於戴面具的犬儒主義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摘下面具,露出不相信的真面目。他們私下或在不那麼公開的場合中也會有不戴假面的時候。這時候,不加掩飾的犬儒主義就會成為犬儒同伴們之間互相聯絡的接頭暗號。這使得原本以懷疑和不信任為特徵的犬儒主義反倒成為一種試探人際信任和同道者們秘密溝通的方式。這種犬儒主義既是一種弱者的抵抗,也是一種與權力犬儒主義的恭順合作。

鳳凰網:你說過,“《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和《政治是每個人的副業》可以說都是多嘴和管閒事的結果,不見得有什麼高深的學問。其實,無論是民主政治本身或是作為副業的公民政治,都是平常人能懂的道理,都是平常人能有的作為,因此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認認真真去做的事情。”但是,中國大陸恰恰缺少公民的政治參與,多嘴和管閒事也可能面臨意想不到的麻煩,而這種情形,或許恰好構成了犬儒主義的溫床,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徐賁:我把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問題的批評行為稱作為多嘴和管閒事,這是因為,許多問題並不與他們自己的利益直接有關,他們本可以置身事外,不去惹這個麻煩。因此,這種多嘴和管閒事是一種利他行為。在一個徹底利己主義,每個人事事都只為自己打算的社會裡,便不可能有這樣的利他行為。好在中國社會的利己主義還沒有極端化到這個程度。

多嘴和管閒事是一個社會裡的“第三方懲罰”機制問題。一個人(第一方)侵犯了另一個人(第二方)的利益,第二方出於直接的私利會對第一方作出懲罰:批評、指責,或告上法庭。而在他們之外的另一個人,他在沒有直接利益,或者甚至在會損及自我利益的情況下,出頭對第一方提出批評,這就是第三方批評。這是一種利他性質的多嘴和管閒事。在強弱懸殊的權力關係中,第二方會選擇沉默和順從。第一方更加能逞強施虐,為所欲為。官商勾結的強行拆遷或者侵犯弱勢群體利益就是這樣。被侵犯的眾個體(第二方)被各個擊破,抱著雞蛋不砸石頭的心理,或不敢抗爭,或被些許利益擺平。他們不能團結合作、共同抗爭,卻只是各顧各地求一點眼前利益。他們之間的利益關係是,合作有利於大家,不合作只有利於不合作的個人,這就叫“囚徒困境”。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懲罰不僅批評官商勾結,而且也批評一般人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行為,結果可能兩頭不討好。

每個國家都必須有公共社會自己來維護和實行的規範,不能只是依靠法律、法庭、警察、官員來行使第三方懲罰的責任。事實上,這些第三方是會腐敗的,也行使不了公正的第三方懲罰。公共社會裡的規範對人們的行為是否能有實際的​​約束力,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第三方懲罰”是否能在社會裡起作用。第三方就是管閒事的旁觀者,第三方懲罰,就是有人在對自己沒有好處的情況下,也會為了維護公共規範,出面乾涉和批評別人的違反規範行為。在一個健康的社會裡,公共知識分子經常扮演的就是第三方懲罰者的角色,公共知識分子的存在是社會能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條件。

鳳凰網:你認為,“現代犬儒主義已經蛻變為一種將道德原則和良心拋到一邊的虛無主義和無為主義……它秉持世界不可能變得更好的徹底悲觀主義,因此樂得奉行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何必認真、難得糊塗甚至渾水摸魚的生活態度……在中國今天的特定環境裡,這種犬儒主義的情緒特徵經常是煩、累、厭倦、沮喪和無聊。”你的闡述,與秦暉在《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一文中對道家的批判異曲同工。那麼,你如何看待道家思想,尤其是莊子的這種消極面?

徐賁:中國古代沒有“犬儒”這個概念,即便孔子這位大儒曾因處處碰壁而自嘲說“如喪家之犬”,也沒有人會想到“犬儒主義”這一層意思上去。孔子是個嚴肅的人,他居然也開這種玩笑,想來玩笑在中國古代是普通常見的。我們可以從犬儒和玩笑的聯繫來觀照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些精神價值、處世方式和行為取向。玩笑——任誕、戲謔、調侃、狷狂、玩世不恭——經常是犬儒的特徵,中西皆然。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已形成三種與犬儒相近或有關的文化元素:看穿和識透、逃避和解脫、順從和接受,這三種元素都可以兼容玩笑的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和遊戲人生,也可以方便地運用種種戲謔和搞笑的手段。

可以說,莊子在中國隱逸文化中的地位大致相當於狄奧根尼在古代犬儒主義文化中的地位。莊子本身就是一位大隱士,又是他全面總結了中國的隱逸理論,使隱逸成為一種哲學。一方面,莊子的隱逸包含了內心、責任和情緒,可以說是一種面對社會精神牢籠的覺醒,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祿,使之不擾於心。但是,另一方面,這也讓他進一步卸除了一切社會責任,使自己成為一種純粹的自我存在。這還不夠,他不但要隱身,更重要的是隱心,通過艱苦的修煉,徹底盪除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濕,“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熱,純粹的自我存在昇華到了純粹超然的精神存在。面對北京的重度霧霾,學者於丹在微博上說, “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出門,不去跟它較勁。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淨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裡;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用主觀臆想來逃避生活中的壞事或災禍,是一種常見的白日夢心態,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保護。問題不在於於丹有某種在一般人那裡常見的心理逃避和自我保護需要,而在於,作為一位學者,她不該對此渾然不覺,更不該將此當作一種人生智慧來向世人炫耀。

以逃避的方式,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理想的平台上,向一切不順眼的東西——人性、倫理、規範束縛、社會責任——投石塊,這是犬儒主義批判的特徵。犬儒主義的批判是絕對的,不加必要的區分,因為不分青紅皂白,而極易變成無的放矢的批判。莊子反對為了追逐所謂的仁義而損身害性,他說:“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著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從夏、商、週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於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所以這四種人,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作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卻是同一樣的”。(《莊子•駢拇》) 在莊子看來,小人、君子、大夫、聖人雖然地位不同,但在逐仁害性以至於損身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統統一概從根本上加以否定。他越是徹底看穿仁義的虛偽和荼毒,就越是急切地要不顧一切地尋找隱逸逃遁之道。莊子的逃遁之道存在於他審美化的文學想像之中,這種逃遁之道即使在政治控制遠不如今天的古代也是不現實的,這只是一種犬儒主義的逃避。

鳳凰網:你將現代犬儒主義分為了四種:一般人的情緒性犬儒主義(冷漠、無為、不希望、“管他的”),權力犬儒主義,縱慾型的頹廢犬儒主義,以及知識犬儒主義。之前我讀過《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書中揭示,在斯大林模式的極權統治之下,這四種犬儒主義遍布蘇聯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那麼,極權主義的社會控制與犬儒主義的盛行有著怎樣的關係?

徐賁:極權統治控制下的民眾,他們的犬儒主義主要表現為對公共政治的冷漠和不信任,但又不說出來。犬儒主義成為一種假面遊戲,大家揣著明白裝糊塗,這是因為感受到製度環境的外力威脅和危險,不得不如此。公開表示懷疑和不信會招惹麻煩、排斥、歧視對待,甚至政治報復,人們是因為害怕這樣的後果才假裝相信的。開始的時候,這經常是一種防衛性的自我保護手段,但是,它很快把任何人都看成是實際的或潛在的對手,不相信任何人可能有善良的行為動機。它堅信,私利是人類唯一真實的動機,出於隱藏私利的需要,誰都不會說真話。所有那些表明自己說真話,或鼓勵別人說真話的人,他們一定是出於比一般人隱藏得更深的私利動機,是想要博得好名聲或是另有好處。這種動機判斷在一個本來已經腐敗的社會裡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傳染性,形成和加劇一種誰都不信任誰,人人相互懷疑,相互鄙視的犬儒文化。

犬儒主義還以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玩笑謔戲來對待一切被統治權力製造出來和宣傳而成的“嚴肅”東西:主義、信仰、道德、英雄、模範等等。有各種各樣的搞笑、惡搞、調侃、嘲笑、諷刺、挖苦、插科打諢、諧音、文字遊戲、對子、打油詩、順口溜。在不自由的假面社 ​​會裡,民間笑話經常是聰明人和明白人經過自我審查的意見表達——旁敲側擊、婉轉迂迴、閃爍其詞、欲言又止、顧左右而言他。玩笑話是一種不自由的,被控制的表達,是戴著鐐銬跳舞。玩笑的想法與言說未必一致,在環境的壓力下,玩笑起源於人們有想法,但表達卻因被控製而不得自由。然而,控制了人們的表達就是控制了他們的思法。表達的怯懦、曖昧和模棱兩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多半會蠶食人們思想的獨立和勇氣,使之變得油滑、投機和隨波逐流。

笑話也經常是一種以酒蓋臉式的撒歡、戲謔、調侃、狷狂、任誕不羈和玩世不恭。然而,這是一種越醉越醒的偽裝和扮相。玩笑在言從口出之前,先行思量過哪些話能(直)說,哪些不能(直)說,然後才把明知不能直說的話變著法子說出來。按弗洛伊德的說法,危險意識讓人話到嘴邊留三分,說話之前,先已經過下意識的自我審查,根本不會允許太危險的念頭湧上舌尖。玩笑和犬儒主義都是普通人看穿世態炎涼、洞察世道險惡,戴著假面小心尋找活路和樂子的結果,也都是他們應對無望困境和順應危險環境的生存之道。這樣的笑話是普通人介於不滿與順從之間的苦中作樂,介於憤怒與無奈之間的嬉笑怒罵,也是介於批評與消遣之間的戲謔發洩。這些都是專制制度生態環境中普通人犬儒文化中的​​弱者政治表現形式。

鳳凰網:你這一代知識分子,大多經歷過1990年之後的理想幻滅,在你的同代人中,為官者有之,經商者可能也有之,避世者有之……犬儒主義者大概也有相當比例,你如何看待他們的不同選擇?

徐賁:我的朋友中,想不起來有經商的。我有不少學界的熟人和大學里當教授的朋友都當了學官,以前有來往,現在少了。不過見了面還是朋友,畢竟有一些共同的記憶。所以說,人情還在,他們的選擇也都是為了生存吧。

中國大多數專業人才只是擁有某種“有用知識”而待價而沽的的政治庸人

鳳凰網: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長,人文教育的重點是急於獨立思考、判斷、價值認可、尊嚴意識的,對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討論、說理和對話能力的全面培養和提升。這種授人以漁的智識教育,似乎與你《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相呼應。在中國,恐怕相當一部分大學教師都不具備這樣的素質。那麼,對於一個初入大學的大學生,如何才能通過自我訓練和閱讀,實現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徐賁:設置人文教育的課程並不難,但是,設置的課程是否能起到人文教育的效果,主要在於如何去教,正如前耶魯大學校長吉亞瑪提(A. Bartlett Giamatti)所說, “人文教育是公民社會的關鍵,而教學行動則又是人文教育的關鍵”。倫敦大學教授凱利(A. Vic Kelly)在《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裡指出,儘管課程可以規定教學目標,但是說到底,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在於老師怎麼教,教師扮演的是課程“成敗關鍵”的角色(“make or break” role)。一個大學為全體低年級大學生開設必修的人文教育課,每學期都需要好幾十位教授同時上這門課。教授們都是來自各個系科,如果學校沒有眾多具有一定人文素質的教授,是不可能辦到的。當然,上這門課的教授也都需要接受專門的有關教學法訓練。

美國有人文教育的傳統,大學裡的教師是在這個傳統中一代一代培養起來的,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的教師,他們自己都有過接受某種人文教育的經歷和經驗,也都具備歷史、文學、社會和政治理論、哲學、藝術、神學等方面的“通識”(general education)知識,對討論和說理的方式和目的都相當了解。他們習慣於自由思考和獨立判斷,在課堂裡也會這樣鼓勵和引導學生。這是美國人文教育的師資條件,是這個國家文化人才不斷有序積累的結果。在缺乏類似文化傳統的環境裡,這恐怕是最難一蹴而就的條件。

在中國,相當一部分大學教師因為從小只受到狹隘的知識技能訓練,無法想像另一種不同的教育,也不具備人文教育者需要的素養和智識,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人文教育的教師首先需要在自己的內心是自由的,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不合時宜的隨筆》(Unpopular Essays, 1950)一書裡所說,“教師就像藝術家、哲學家和文人作家一樣,要做好他的工作,就必須是一個能感受到內心創造衝動的個體,而不是始終被外部權威宰制和束縛的教書匠”。這種宰制和束縛也包括學院體制狹隘的專業主義訓練,它嚴重損害了許多中國大學教師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學術興趣和人文關懷。但是,人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在實踐中獲得原本不具備的素養和知識。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從小學生到博士生,還有上山下鄉的“再教育”,我接受的都是中國教育。我的老師沒有一個向我傳授過什麼人文教育。我在公共說理和閱讀經典兩本書裡所介紹的人文教育內容並不是老師在學校裡教給我的,都是我後來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漸漸學會的。

初入大學的大學生,他們的人文教育需要有老師的指引,只是通過自我訓練和閱讀就算行得通,也會走很長的彎路。很多學生都會因為自學困難或漫無目標而放棄。這樣的人文教育根本不可能成為對所有大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普遍要求。當然,老師需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不要誤導他們。例如,有的老師對學生說,閱讀就是悅讀,這就可能成為誤導,因為人文教育的閱讀是要認真嚴肅地提高思考和判斷能力,不是在手機遊戲、電視、流行歌曲、網絡交友、網上瀏覽之外尋找另一種娛樂方式。

閱讀是一種與這類消遣娛樂不同的智識活動。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批判的就是那種娛樂式的閱讀消遣。有的學生如果能夠快樂地閱讀經典,這當然是再好不過,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生會把閱讀經典當成一件難事和苦事。老師有責任告訴他們,雖然閱讀很難、很苦,但值得去做,不可以讓他們誤以為不悅讀就可以不閱讀。如果閱讀經典真是這麼愉悅的事情,那麼學校幹嘛還要規定學生們必須修課算學分,老師幹嘛還要上課點名,不讓他們缺席曠課呢?

鳳凰網:《閱讀經典》有大約80%的篇幅都在討論政治,我對此表示理解和欣賞——因為政治確實對中國人影響過於巨大。美國的人文教育,在公民的政治參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徐賁:這是因為人文教育中的一些價值觀也是自由民主政治的價值觀。人文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培養獨善其身的個體完人,而是能在民主政體中發揮有效作用,並不斷自我完善的合格公民。人文教育不是天使教育,也不是聖人教育,而是一種公民教育,其目標是幫助青少年公民能在思考能力、是非判斷和文化教養上長大成“人”,不是年齡上的成人,而是成長為配得上稱“人”的那種人。

以人為本的教育與以人為本的政體是一致的,也必然會聯繫在一起。前者是人文教育,後者是民主憲政。普林斯頓大學第20 任校長艾斯格魯伯(Christopher L. Eisgruber)在2013年9月22日的《校長就職講話:人文大學的理念》中就特別闡述了這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繫。他指出,“憲政主義和人文教育的深層聯繫不是歷史和地理的偶然發生,而是由於它們與人性​​的關係。這二者都是長遠的體制(long-term institutions)。這二個體制都兼顧到人的美德和不足,都以培養人的才能為目標,都引導人們嚮往共善,都使他們盡可能優秀起來。”

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第51篇裡說,政府是人性不完美的最大體現,因為如果人是天使,那就根本不需要政府。艾斯格魯伯解釋道,如果人是天使,他們就會相互合作,相互關愛,時時處處都做好事,“他們就不需要法律,不需要法庭,也不需要憲法”。但是,“人不是天使,所以他們需要用憲法來建立各種制度,規定程序和分離權力”。同樣,如果人是天使,他們也就不需要老師,“不需要有人來激發他們的學習或糾正他們​​的錯誤”。“如果學生們是天使,他們至多只需要幾份課程表、一個圖書館、幾個實驗室、一台電腦,或者幾個大家都可以參加的網上在線講授課程。他們都可以多多少少地自學成才,甚至成為像富蘭克林或林肯那樣的準超人”。人需要憲政法治和人文教育,是因為人不是天使,人性並不完美。正因為人不是天使,所以他們才需要有指導他們“成人”的教育,這個“人”是朝德性和智慧方向不斷優秀起來的一種境界。這種成長為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含義。憲政法治和人文教育都非易舉,都必須持之以恆地實行方能見效和持續,因此都是長遠的體制。

鳳凰網:你在《閱讀經典》244頁說,在國家權力可以隨意對哲學犯罪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心靈和思想自由的,而人文教育所堅持的正是認得心靈和思想自由。那麼,在自由民主憲政尚未實現的國家裡,能否實施起作用的人文教育?或者說,怎樣按照人文教育的理念在現實中實施?

徐賁:這要分兩個層面來看。就人文教育經典閱讀的課程設置來說,是可以實​​施的。事實上,中國有的大學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至於像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艾斯格魯伯所說的那種與民主憲政共生的人文教育,則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問題。然而,憲政民主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一件壞事,提高國家人民整體素質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也都不是一件壞事。這兩件都是利國利民的長遠大計。因此,即使在後一個層面上,我也看不出有什麼一定不能實施的理由。

鳳凰網:你反复提到,斯特勞斯的人文教育是精英式的,而你自己比較認同美國日常生活秩序的基本價值,更願意認同美國的自由民主政體。當下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巨大,走出大學之後面臨的是高房價和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此現狀之下,你覺得精英式的人文教育和平民式的人文教育哪一種更可取?

徐賁:在美國,精英教育與平民教育的區別和關係相對比較簡單,因為除了好的教育之外,幾乎沒有別的成為“精英”的途徑。所以,教育成為實現“美國夢”的核心部分。你要在社會裡​​出人頭地,成為精英社會的一員,就得接受好的教育。普通大學生​​畢業就能當公務員,但是,公務員在美國祇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不可能入黨、提干、提拔,絕對成不了精英。當公務員經常不是美國學生的首選,之所以往往成為新移民的選擇,是因為這是一份相當穩定,收入不錯,福利特別好的工作,所以能夠吸取不少走出大學之後面臨高房價和巨大的生存壓力的大學生畢業生,這和中國的情況差不多。

即使是常春藤名校,或其他名校,還有學費昂貴的小型私立人文學院,普通大學生​​接受的也都是普通教育,不是貴族教育,而是平民式教育,他們並不是一進校門就自動成為精英的。就算他們當中有的人日後成為精英,那也是以後的事情。在大學裡,人文教育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的大學生都必須接受的一種基礎教育。至於能否在所有學生身上達到同樣效果,那是另外一回事請。

當然,對什麼是人文教育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不管怎麼理解,怎麼界定,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從人文教育不是什麼,更能看清楚它是什麼。人文教育不是“專門職業”(professional),不是“技術專門”(vocational)教育。技術學校培養的是普通技術人員或技工,他們不是精英階層,這裡不去說它。美國精英階層大多數都受過非常良好的專門職業教育。這些專業包括公共管理、醫學、法律、商貿、神學、科學等等,具有此類背景出身的人士擔任政府官員、醫生、律師、法官、商界要職、宗教領袖、大學教授這一類的職務。他們是美國的精英。他們是在美國大學的各種研究生院裡培養出來的,不是直接從本科大學裡培養出來的。這些精英在斯特勞斯眼裡算不得是真正的精英,因為他的人文教育所期待培養的是一種不同的精英。斯特勞斯心目中的精英是哲人,至少是思想家,但這不是美國大學人文教育的現實,也不是美國社會精英階層的實際情況。

美國社會中的精英是高級專業人才,不是政客。其實,梁啟超在《歐遊心影錄》中也特別強調專業人士對於改造國家政治的作用,稱政客為“一群靠政治吃飯的無業遊民”,是一群除了玩政治之外什麼都不會的傢伙。梁啟超說他們“掛一個頭銜,便靦然以全國主人翁自命,叫人怎麼能對他生出信仰來?”相比之下,專業人士如果自己不擔任公職或成為政治人物,也可向權威說明真相、為公共辯論澄清討論範圍、作出價值判斷和指出社會中的不公正和非正義。這些是專業人才更為常態的政治貢獻。美國著名記者法里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在《自由的未來》(The Future of Freedom)一書中指出,盎格魯美國式精英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涵蓋了一些幫助美國社會結構穩定的價值,如“公平遊戲規則、正直、自由以及新教的使命感。這些價值塑造了社會共同行動的準則”。

相比之下,中國大多數專業人才只是一些擁有某種“有用知識”而待價而沽的的政治庸人。在許多專門行業,如教師、醫生、會計師、法官、媒體人士的職業倫理和個人道德淪落的今天,更是很少有人會把專業人員與公共負責精神或社會義務聯繫到一起。這是專門職業的失敗,更是大學精英人才教育的失敗。

鳳凰網:據李劼先生的回憶,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討論世紀上是他發起的,而且核心是批判文化專制主義。但是,後來的討論偏離了李劼的主旨,而你當時對人文精神討論有批評意見。我注意到,你在《閱讀經典》中的部分觀點,與李劼先生頗為相符。那麼,你現在怎樣看待當時的人文精神大討論?

徐賁:我與李劼先生的觀點相符嗎?要不是你提起,我還真的不知道。他在2002年的《有關人文精神討論及其它“合作”舊事》裡說,他希望“將來的人們再談論起人文精神時,聯想到的應該是《紅樓夢》、王國維,還有陳寅恪,而不是其他什麼人。”我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我聯想到的恰恰是他所沒有聯想的“其他人”,我在《閱讀經典》里特別論述的斯特勞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我並不認為《紅樓夢》、王國維、陳寅恪跟我談的人文教育有什麼關聯。

20 年前,我關注人文精神討論,把它當一個公共問題,而不只是一個文人的某種“精神”問題來討論,寫成一篇《從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的文章,後來收在我1996年成書的《文化批評往何處去》裡。在這篇文章裡我提出,人文精神如果要對提高中國普通國民的素質有所幫助,就不應該把它只是當成文人氣質的某種指標,而應該轉變為大學知識分子可以共同參與的一個教育實踐目標,落實為一種在學校和課堂裡有操作性的具體課程。美國人文教育的經典閱讀可以作為這種課程的參考。

張閎在2014年的《就“人文精神討論”答客問》有一個自我反思,他說,人文精神討論“充斥著直陳式的表態和道德教諭,不乏對話語權力的迷戀和某種程度上的道德教師的姿態。這實際上是一場徒有'對話'形式卻無'對話'功能的'對話'。這一傾向實際上助長了人文知識分子道德上的自命不凡和麵對現實時的精神狂躁”。我贊同這個看法。

我對人文精神討論的批評是我在《文化批評往好處去》中對1989年後中國知識界一些文化熱點批評的一部分。由於當時的形勢,這本書只能在香港出版,是劉再复先生幫我聯繫的。因為香港回歸的事,書拖到1997年後才出版。2011年,這本書在國內再版,我寫了一個再版序。在序裡我是這樣寫的,“1990年代,經過最初3年的沉寂之後,重新登場的文化討論(諸如'新寫實'、'新市民'、'後現代'、'後新時期'、'人文精神'、'新國學'等等)明顯地撤離了1980年代已經開始涉及或展開的社會、政治問題,如中國文化與專制傳統的關係,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尊嚴、權利、義務,社會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各種體制的變革等等。在1990年代明顯由政治變化主導的思想氣氛轉變中,學界不但沒有反抗的慾望,反而沉浸在一派喜不自勝的自鳴得意和妄自清高之中。”我今天基本上還是這個看法。

采寫:鳳凰網主筆張弘
---------------------
十二年國教敗筆 蔡英文:高中職沒有均優化

蘇嘉維
2015年 12月 04日 20:57
21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推出教育政策,她認為,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沒有「高中職均優化」當基礎,也無法破除「只有進好學校,才能得到好教育」的迷思。(圖/記者蘇嘉維攝,2015.12.4)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推出教育政策,她認為,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沒有「高中職均優化」當基礎,也無法破除「只有進好學校,才能得到好教育」的迷思。(圖/記者蘇嘉維攝,2015.12.4)
記者蘇嘉維/台北報導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4日推出教育政策,提出擴大學前教育與照顧、12年國教免試入學、重新架構技職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培育尊重多元之師資及前瞻教育,囊括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民進黨智庫社會群顧問林萬億表示,現階段不應該再回到過去的聯考制度,此刻要解決的是十二年國教之下的會考制度及均優質化、教學現場等問題。
蔡英文說,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沒有「高中職均優化」當基礎,也無法破除「只有進好學校,才能得到好教育」的迷思。

蔡英文認為,未來一定要投入足夠的資源,提高社區高中的教學品質。高中可以跟鄰近的大學、或是專業團體來合作,開辦各種資優學程,讓資優學生不必擠破頭進去明星高中,即使在社區高中就近入學,同樣能得到好的教育。同時,為了避免學生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學習無趣與挫折,未來的國民教育應將部分課程實施分組教學。這樣一來,逐步做到全面免試的學區入學,阻力就會大幅降低。

由於去年的12年國教風波,造成有一派家長認為應該恢復聯考制度。林萬億表示,如果現有制度有問題就走回頭路,台灣會永遠陷在這個輪迴中,這不是未來執政者應該做的
林萬億表示,回到傳統聯考方式的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接受,走回頭路也不是現代社會應該做的,民進黨想要改革12年國教達到全面免試,是以提升學校內的教學品質取代考試引導教學。至於大學的部分,現在多元、廣泛的入學管道其實就可以解決問題,大學也不應該回到當年以聯考方式來篩選。

教育小組召集人則陳東升則表示,目前大學入學方式雖是已經多元,但比較好的大學或公立大學,就讀的學生仍以中上階級為主,我們希望能夠擴大藍領或弱勢家庭的子弟,在公立或辦得比較好的私立大學有入學的機會。
陳東升認為,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們入學後在部分學科表現不如預期,可以有一年的銜接期來強化他們在這些基礎學科的能力。另外,除了入學方式多元,同時也要提升學習的品質,對於畢業的標準應逐漸提高。
------------------
政大校歌爭議未解 14科系抵制年度合唱比賽「文化盃」
2015/12/06 14:44:00 發表於 | 教育
政大舊校歌歌詞被認為充滿黨國思想,10餘年前即有師生提案修改歌詞,惟皆未果。學生今年要求在創作校歌〈領航〉及舊校歌中二擇一,但表決結果卻遭校方推翻,學生因此在「文化盃」發起罷唱。由於政大現行校歌歌詞被部分人認為含有黨國意識,日前學生表決,在年度合唱比賽「文化盃」中應開放選唱學生自創校歌,惟表決結果最終遭校方推翻。為表抗議,政大學生發起連串抗爭,日前已收集逾千份聯署書要求廢除舊校歌,5日則在14個科系於文化盃舞台上的表態達到高峰。

民報報導,政大舊校歌歌詞「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被認為充滿黨國思想,且在歷來的文化盃中被校方訂為指定曲。10餘年前即有師生提案修改歌詞,惟皆未果。學生今年再次要求放寬,讓學生在創作校歌《領航》及舊校歌中二擇一,但表決結果卻遭校方推翻,學生因此發起罷唱。

政大學聲報導,在5日舉行的第49屆文化盃合唱比賽中,許多科系藉由不同方式抗議校方對校歌議題的處置,比如略過吾黨的「黨」字不唱,或僅以純樂器伴奏、改用「哈」、「嚕」等聲音帶過;此外也有多系在舞台上舉起「喂!還我創作校歌」標語抗議;亦有系所直接略過舊校歌,直接演唱創作校歌〈領航〉。

在校內推動廢除校歌連署的學生團體政大野火陣線,當天也攜帶自製的「黨歌不廢,民主倒退」、「廢除舊校歌」等標語前來聲援罷唱科系,更在校長周行一身後舉牌,表達控訴。
三立報導,據政大野火陣線統計,5日響應「罷唱校歌」相關行動的有歷史、哲學、民族、韓文、日文、社會、心理、阿語、資科、教育、斯語、政治、中文、傳院不分系14個系,在32個參賽科系中約佔4成。

中央社報導,對此,參與罷唱的政治系總召劉芝嘉表示「學校事後只用議程錯誤為理由,而不承認投票結果是非常不合理的。」政治系隊伍在文化盃中戴上打叉的口罩罷唱舊校歌,表達對學校堅持只能以舊校歌為指定曲的不滿。

野火陣線則表示,自10月16日凌晨的噴漆行動後,一連串筆戰、連署、短講、記者會與校方高層開會,再到11月21日的校務會議,帶著近1400份支持「廢除舊校歌」的連署書,希望學校明確回覆響應罷唱科系的訴求。雖然廢校歌議題日前已正式成案送入校務會議,但政大野火陣線發言人楊子賢指出,校方仍以「交付委員會」方式推託,不願正視並敷衍關注該議題的師生,對此感到相當遺憾。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戳破國民黨謊言
◎ 于則章
孫文的孫女孫穗芳昨天到立院拜會院長王金平,在面對媒體問到孫文在中國創設中華民國,但現在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事時,毫不含糊回答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嘛,Republic of China」,讓媒體以「語出驚人」來形容她的發言。
事實上,只要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孫穗芳所說的不過是當今國際上普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實罷了,一點都不「驚人」。因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事實上就如中華民國與大清帝國之間的關係一般,都只是中國後朝推翻前朝的關係,即令國號改了,但在法理上國家的同一性並沒有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大會在討論中國代表權時,會以「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他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樣強烈的字眼來作成第二七五八號決議。
然而,如此明白的事實,卻是在中國國民黨長期以來為了維護他們在政治上的私利下被刻意模糊,馬英九等中國國民黨徒甚至於還發明了「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九二共識」…等等明顯違反常理與國際普遍承認的事實的名詞來唬弄台灣人民,但是當中國或國際組織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時,他們卻又假惺惺的抗議,真的是既可笑又虛偽。
最令人噴飯的,莫過於朱立倫與馬英九先後在北京與新加坡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明明各自說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一個中國原則」,回到台灣被罵後,他們卻又死鴨子嘴硬的不肯承認,並用更多的花言巧語來為自己曾經說過的話狡飾,企圖繼續哄騙台灣人民。
而今,孫穗芳直白的這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除了映照出馬、朱等中國國民黨心口不一的虛偽狡詐外,如果能夠驚醒台灣那些長期被中國國民黨哄騙,以至於到現在還誤以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夢「中」人,進而促成台灣主體意識的覺醒、凝聚台灣的建國意識,進而將台灣與中國釐清為「一邊一國」正常關係的話,那麼台灣的後代子孫將會非常感謝孫穗芳!
(作者為公務員,台北市民)
------------------
中生納健保三大迷思

推文到plurk
2015-12-08 06:00
◎ 韋洪武
對於中國來台學生是否納入健保的爭議,涉及三個迷思:
第一、不納入健保侵犯中生人權?否。因為民主國家憲法對於人民權利區分基本人權、國民權和公民權。基本人權是包括外國人在內均可自動享有:如生命權、自由權、遷徙與秘密通訊、宗教信仰…等等。公民權則是應考試、服公職、投票等權利,這些排除外國人享有,甚至本國國民不符公民資格者也不能行使。至於國民權則以具有國籍者為限:如受國民義務教育、領取身分證護照、享受健康保險…等。中生既非我國國民,納入健保即非理所當然,而是一個政策選擇問題。不納入也並未侵犯其應受保障的基本人權。
第二、不納入健保歧視中生?不正確。雖然一般外籍生依政策享有健保,而中生則未被同等對待;但中生是否納入健保正在辯論爭議階段,並非既定政策。甚者中台關係又非常特殊,不能與一般外國等量齊觀。所以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才授權立法院做特別規定。中生與外籍生之待遇不同,未必等同於族群歧視。再說,中生是否感受歧視,與其母國對台灣的態度有關。若中國對台灣有點水之恩,台灣人自當湧泉以報。三一一海嘯台灣人對日本慷慨解囊,難道沒給中國一些啟發?
第三、不納入健保顯得台灣小家子氣?不然。國家之間講究平等互惠,我們應該參考台灣學生在中國求學所受健康保險的狀況,提出對中生的同等待遇即可。政府單方面大方讓利對得起人民的血汗錢嗎?更何況中國老是嗆聲警告,毫無睦鄰之道。在他們的逼迫之下,全世界都稱對岸中國,對岸也自稱中國,我們卻不能稱他們中國;全世界都稱我們台灣,對岸也稱我們台灣,我們卻不能自稱台灣。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政府對外代表國家,自應不卑不亢。我們又何必真心換絕情?
當然,國會若認為我國的國民權應該更有包容性,則中生納入健保也是美事一樁,自無不可。比照一般外籍生平等待遇固佳,若能完全取消外籍生和中生補貼,由其全額自費繳納,則更能凸顯健保是國民權的憲法期待,也是對本國國民的尊重與善待,更是上上之策。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副教授)
-----------------------
元明清以來北京文化特質: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光明網2015/11/12 08:22


圖為《畿輔通志》中關於順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的記載(局部) 資料圖片

原標題:近世畿輔文化的特質及價值

古代中國大體上是政治主導型社會,皇權所在地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而,圍繞京城的特殊行政區域——畿輔,在文化上也展現出與其他地域不同的特殊面貌。畿輔以京城為中心,隨著王朝的更替,其地理空間會呈現歷時變化,但其所承擔的諸如京官供給、京城防衛等政治、經濟、軍事功能卻始終不變。所謂畿輔文化,即指因畿輔制度而產生的文化的區域性表現形式,它是由各種要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綜合體,並伴隨政權的更替和代興,在具體制度和地域的變化上又呈現出不同樣貌。元明清時期,以今天北京為中心的畿輔地區呈現出多民族政治、經濟、思想、學術、宗教、藝術與文學在交流碰撞中逐漸融合的歷史趨勢,特點鮮明,是近世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對今天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在近千年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畿輔地區的多民族文化經碰撞而不斷融合。元、明、清三朝,有兩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多民族文化融合、凝彙為大中華文化,環繞京城的畿輔更是展現這一文化形成過程的核心區之一。元代雖然始終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統治者為鞏固政權,不斷內遷並籠絡色目人,在中書省轄區形成了多民族雜居局面。而後的明代,在封建的大漢族主義民族觀主導下,北直隸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有所降低。但朱棣也曾講:“天下一統,華夷一家。”據《明英宗實錄》載,少數民族在北直隸“不下萬餘,較之畿民,三分之一”。及至清代,統治者實行滿蒙一體、滿漢一家的民族政策,直隸各民族在建築、飲食、服飾、生活習慣等方面相互滲透,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與漢族文人之間的交流漸成規模,如蒙古正黃旗人法式善主持乾嘉京畿文壇數十年,與大興朱珪交遊密切,所作詩文風靡一時。蒙古族和滿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與漢族的農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崇尚道統、理性內斂的漢族文化增添了重視功利、活潑直率的因素,也使凝聚而成的中華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

不同宗教的活躍共存

畿輔地處皇權腹地,由於統治者的優容,元明清時期畿輔地區的宗教活動甚為活躍,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在政治中心區爭奪信眾,進行傳教。宗教與政治關係密切,得到統治者的支持就會呈現階段性繁榮;反之,若與政治疏離,則會走向階段性衰落。如,道教在元代受到優待,大批道觀遍及中書省轄區。據光緒《順天府志》載,僅大都周邊就有10餘座全真道觀,洺水人李全祐為太一道六祖掌教,媯川人酈希誠為真大道五祖,涿州人岳德文為真大道八祖,可見道教宗派與畿輔的緊密聯繫。相反的例子如天主教,因羅馬教廷與清政府產生禮儀之爭,遭到長期禁絕。

寺廟作為宗教活動的核心場所,在畿輔地區被密集修建或翻新,也產生了眾多宗教精英。如,元朝統治者崇信佛教,尤其尊崇藏傳佛教,在大都城及周邊興建了數十座喇嘛廟,規模宏大,僧眾甚多。漢傳佛教的臨濟宗在元代畿輔地區得到很大發展,真定臨濟寺被重修擴建,趙州柏林寺成為地域佛教中心,保定、真定、順德路佛寺也頗為集中,還出現了海雲、歸雲等著名高僧。

既中心又邊緣的文化夾層

畿輔地區地域遼闊,既包括首都核心區,也包含環狀外圍區,既處於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又包含文化的邊緣區域,所以中心與邊緣的夾層分佈也是畿輔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近千年以來,畿輔文化在震盪中逐步走強。元代中書省所轄大都路是文化的中心區,據鍾嗣成《錄鬼簿》記載,元前期劇作家56人中有17人籍貫為大都,其中包括成就卓著的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真定、大名、保定、彰德、大同、東平等地文化底蘊深厚,城市經濟較為發達,其中也不乏雜劇名家,著名文士元好問、白樸曾長期在這一區域活動。再以科舉視角觀之,明代北直隸為畿輔,環繞京城,但此時江南文化崛起,北直隸的進士數量只居全國第五位,各府進士數量也多寡不均,畿輔地區的文化貢獻與其政治地位不太相稱,王灝《畿輔叢書》所收明人著作數量甚少,值得一提的只有趙南星、楊繼盛、馬中錫、鹿善繼、範景文等人。及至清代,情況有所改善,畿輔地區名臣碩儒輩出,直隸進士人數(2701名)緊隨江蘇(2920名)、浙江(​​2808名)之後位居第三。《畿輔叢書》收書185種,其中100多種為清代畿輔著作。

畿輔文化的夾層性特徵又表現在四周地區對首都核心區的眾山擁脊、高低犖確。靠近都城的畿輔轄區文化繁盛,經久不衰。如,元代的大都路、明清的順天府;都城以南的保定、真定、大名也一直保持較為發達的文化地位;但都城西、北方向卻長期處於文化欠發達狀態。轄域內也有一些地區變化較大,如河間府從明代開始上升為文化發達區,天津府、永平府清代中期以後異軍突起。這種情況與各府轄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與交通線路的發展有關。一般來說,處於由南向北的入京陸路、水路周邊區域文化發展更好,因為這些地域更容易受到中心的輻射。

元明清三代的畿輔以今天京、津、冀地區為主體轄區,其文化代表著中央主體意識形態觀念,直接接受皇權輻射,均有濃厚的泛政治色彩。畿輔文人的作品與時事、政治的關係緊密;與之相對,元明清時期的另一個文化中心——江南地區,吟風弄月的作品似乎更多。畿輔地區雖有邊連寶、史夢蘭等一批疏遠政治的文人,但更多的人積極入仕,以治平天下為人生追求,如劉因、趙南星、楊繼盛、梁清標、魏裔介、紀昀等。從方誌編纂體例上也可看出畿輔文化濃厚的政治色彩,如同治《畿輔通志》便收入了大量與畿輔有關的“詔諭”和御製的“宸章”(即詩、文);光緒《承德府志》也收入了“詔諭”和大量御製“天章”。

畿輔文化的價值

將畿輔文化視為一個生命體,進而觀察其內部結構和演化過程,透視其既中心又邊緣的環狀夾層狀態,可以為理解政治文化的影響傳遞途徑提供一個生動的模型。畿輔地區環繞首都,代表國家主體意識形態,長期以來不斷發展,不斷輻射,亦不斷吸納、豐富自身的內涵。畿輔文化自上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和多區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區,並在交匯中形成了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態,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形成的典型範例,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是當今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前緣。所以,考察元明清畿輔文化,對於深入認識和準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形成及特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縱觀元明清畿輔文化從中心到邊緣的遞減效應,可以找出規律性的影響因素。首先是南北水陸交通線周邊更能有效地傳導文化中心的影響力;其次是地區原有文化底蘊決定接受文化中心影響的程度;再次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受到文化中心的感召;最後是地區政治經濟地位的改變,也會相應改變其與文化中心的互動關係。如,出於民族政策的需要,承德在清代成了政治文化的重要舞台;沿海貿易的發展使得天津府在清代大幅提高文化地位,由邊緣向中心靠攏,等等。

元明清已然成為歷史,但畿輔文化在其間的積澱尚未得到充分發掘和總結,我們今天對中國傳統文化版圖的認知也尚不夠完整。經過長期積累凝聚而形成的畿輔文獻豐富多樣,品類齊全,是研究古代中華文化發展歷史過程的重要資料。利用這些資料,借鑒其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全面規劃、建設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京津冀地區文化建設具有重要藉鑑意義。為此,我們提出“畿輔學”這一以畿輔為研究對象的全新學術概念,涵蓋畿輔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歷史、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相信經過不斷地研究努力,元明清畿輔文化的豐富價值必將得到進一步凸顯。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千年來畿輔文化形態與文學研究”首席專家、河北師範大學教授)
---------------------------
只抄制度不改文化,台灣教育別再盲人摸象了
客座投稿 十一月 12, 2015
educationPhoto credit: GotCredit
作者蕭瑟寡人,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個人臉書連結。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教育向來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必爭之地。台灣作為一華人(為多數)之國家,承襲了許多的教育文化傳統,這些傳承的優劣利弊常是政治口水戰的重要議題。很巧,因為近代的歷史淵源,台灣菁英多在海外留學,台灣的教育常常被拿來跟歐美國家比較,而很不幸地,這些比較通常都基於一種「國外的教育較台灣優」之成見。由於評論方向原本就存有相當嚴重的偏差,許多缺乏邏輯性、過度神化國外教育的文章層出不窮,冥冥之中助長了一種 「吃碗內看碗外」的盲從心態,使教育改革不力。
美國的教育正是被不當比較、過度神化的一例。
敝人在美從事教育相關社會企業、教育科技研發至今約八年,曾在教育科技研究中心任職,後透過創辦社會企業幫助美國各州公立中學建置互動式學習平台,現致力於美國研究試辦雙語科技化微型學校,可望提高教師薪資與降低學校科技化之成本。敝人希望能透過分享一些相關經驗來拋磚引玉,希望能促使大家對台灣教育制度與文化有更務實的反思。
求證偏見

出自科學背景的朋友對求證偏見(Confirmation Bias)應該都不陌生,其意義在於趨勢與資料之觀察者常因自身的立場而只關注對自己的假設有利的人事物。台灣人在看待美國的教育時,可能是為了創意、培育技術人才或產業發展尋找個簡單明瞭的答案,而單單挑出些片面的現象與數據來討論,將一些無關緊要的現象硬定位成解藥。
舉個例子好了。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這篇文章「我在 CMU 交換的那半年,看見美國、台灣電腦科學教育的巨大鴻溝」(上、中、下),作者對於 CMU 跟交大最大的不同就是 CMU 要求學生讀更多課本文獻、CMU 很操、CMU 使用 Git 與 Piazza 來管理課程,因此奠定了 CMU 在資訊領域的地位。敝人以為,這種說法很弔詭:如果原作者在乎的這些瑣碎事就是 CMU 的實力基礎,那是不是若交大要求學生多讀課本文獻、多出點功課專題、改用版本管理系統和論壇管理系統,就能在資訊領域稱霸?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很巧的是,敝人是 CMU 資訊科學學院校友,大學期間曾在台大與交大的資工與統計研究室中實習過。其實 CMU 校內用過不只一套學習管理系統和論壇管理系統,但這些平台在校內的使用率並不高。甚至有很多教授還是以個人網站發佈作業,然後要求用電子郵件或 FTP (檔案傳輸協定) 交作業。而在 CMU 讀書時,學生不但沒有每天在 K 書,反而是越聰明的學生翹課和抱佛腳的頻率越高。同儕之間都會關注一些很天才的同學每天無所事事、每天翹課,但是卻什麼專題都提早交件,課堂上看似心不在焉卻還能糾正教授。台灣過去出國留學生人數之多,更有許多教授是自國外學成歸國任教,所以要論教材或是教學方法,不見得跟美國的大學有什麼根本上的差異。若純粹論讀書的用功程度,CMU 學生也不見得會比台大交大的學生用功。但課堂外,CMU 許多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發起的專題和興趣。畢業後,許多同儕的事業都結合了資訊和其他的興趣,敝人一半以上的同學畢業三四年後都相繼創業、或進入新創公司任職。
如果一個人本身對於高等教育的定義就是在讀書,那不管去了多少地方、看了多少東西,最後的感想還是跳不出課堂管理、課本文獻、作業專題幾樣。
然而,杜林獎得主 Herbert Simon (註:CMU 鎮校教授之一)曾說"Learning results from what the student does and thinks and only from what the student does and thinks. The teacher can advance learning only by influencing what the student does to learn."(意譯:學習是學生思考和實作的結果,除此以外沒別的。老師只能透過引導學生的做事風格來促進學習。)
這告訴我們,老師最可貴的就是創造學習的環境和風氣,而教育的成功源自於好的老師提倡良好的學習模式和學習風氣。
我們台灣人在看待教育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只在乎「物」,對於教育的「精神」層面太過於漠視。
美國很大、教育分布極不平均

講完了驗證偏見,我們順道討論一下所謂的「美國教育」的前提。
美國,真的很大。
美國國土比中國大、人口世界排名第三、工業產值世界最大,比台北市年產值高的城市有十個,而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個別生產毛額比整個台灣加總還高。美國的人種多元、政治意識形態分歧、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更是世界少有的。
相對於美國,台灣是個同質性相當高的國家。在台灣論 「台灣教育」 若都嫌籠統,用同樣的眼光看待 「美國教育」 就更容易以偏概全了。美國的基礎教育並沒有全國性的統一綱領,幾乎是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教學標準。麻州有令人稱羨的基礎數理教育,肯薩斯州卻曾嘗試將進化論從基礎教育課綱中移除。美國有不少私立貴族預備學校、富裕社區的近郊公立學校、私人管理的特約 (charter) 公立學校,但同時也有落後的都市公立教育系統,並非像台灣一樣有穩定且高質量的公立教育。
論高等教育,美國的大學指定測驗 SAT (註:美國不只一種大學入學測驗) 州與州之間的分數和參與度差距之甚難以想像。而各州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最大差距 (麻州的 54.3% 與內華達州的 28.4%) 幾乎整整一倍。論美國全國大學普及率僅約三成,是台灣的一半。
美國頂尖大學以私立學校居多,長春藤、杜克、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等皆為私立。由於許多私立大學一年學費 (約五萬) 幾乎等同美國平均家庭收入,因此私立大學學生許多家庭狀況相當富裕,但亦有部分透過申請獎學金及學貸進入就讀的學生。公立大學則有過半 (一般都在七成以上) 名額保留給該州州內學生,並將學費分為本州 (五千到兩萬美金之間) 與外州 (與私立學校同等)。
要論學校數量,美國擁有兩千四百多所四年制大學,論密度並不比台灣低,其中自然有許多低質量的學店。
因此在討論美國的教育時,第一個問題應該是:你討論的是誰?美國的名校學生和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之間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太明顯的邏輯關係。
美國的高等教育不是只有一種

許多台灣人在看待美國教育時,已假設美國的教育體制比台灣更注重創意或是更注重實用性。
就好像台灣有台清交成,也有師大政大藝大,各種學校的性質都不盡相同。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分布更廣、性質差異更大。
台灣人關注美國大學時,其實都只關注大型研究型大學 (Research University),除了上述之長春藤、杜克、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等,UCLA、柏克萊、史丹佛、普渡、艾默里等皆為研究型大學。這些大學受台灣人重視的原因是他們和台灣的知名大學性質最相近。要論實用性,美國最知名之研究大學除工程導向學府除外,幾乎都是文法商和博雅教育 (包含基礎科學) 主導。
ST▲美國高等教育原本就相當多元化,Photo credit: Roger Blackwell
此外,美國高等教育有另一大宗,那就是博雅教育學院 (Liberal Arts Colleges)。所謂博雅教育,字面上就是 「自由的教育」,顧名思義,這些四年制學院的目標是教育學生成為能夠獨立思考分析且具有創造力的人。一般來說美國的博雅教育學院沒有什麼專業科目 (如化學工程、行銷等),只有基礎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音樂等科目。美國知名之博雅教育學院有 Williams (註:王力宏母校)、Amherst、Bowdoin等。
所以說,在看待美國的高等教育,很全部用 「實用」 或 「創意」 蓋而論之。應該深入了解美國各種學術體系的優缺點。
沒有教育問題,只有社會問題

線上教育不會拯救世界,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 也不會拯救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世界上沒有教育問題,只有社會問題。所有教育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都必須從社會層面著手。
在研究教育時,我們常犯的一個慣性錯誤,就是以為教育就是看書、聽講堂、考試。而教育不是只有內容學習,而是除了背誦型知識、程序化知識等傳統教學內容外,還有邏輯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class▲教育只有看書、聽課跟考試嗎?Photo credit: woodleywonderworks
很不巧的,好的和差勁的學生最大的差異不是誰知識淵博、誰做事效率高,而是誰有辦法深入分析、靈活創造,以及誰能夠督促自己、妥善管理學習資源、規劃自己的時間。前者需要的是邏輯性知識,後者則是元認知知識。這兩種知識最難教,也是最難標準化的知識。
很多人以為只要將課本、講義等開放化並且降低學費就能夠提供全世界均等的教育機會。然而在台灣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弱勢學生考上公立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在美國也差不多,即便提供線上教學和更多的內容、科技經費,富裕家庭與中產階級 vs. 弱勢族群的差距依然沒有明顯縮小的趨勢。
原因就在於最難教的邏輯性知識與元認知知識,說白話點就是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習慣。而這兩種知識的產生往往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有關,弱勢生由於家庭經濟壓力大,可自我支配的時間和資源較少,往往沒有時間與機會去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而由於弱勢生生活圈中通常缺少在學業與事業極成功的長輩,因此在學習動力、學習習慣上的養成都從小注定將大打折扣。最嚴重的要算是所謂的成見威脅(Stereotype Threat),使弱勢生可能因為社會其他人的成見而相信自己的膚色、血統、所在族群有不可改變的先天缺陷而無法在學業上與事業上成功,因而放棄在學業上努力。
過去幾年美國線上教育提供商(與非營利組織)如 Coursera、Khan Academy、EdX 等崛起,透過科技業向全美國誇耀線上教育即將帶來的教育機會均等。然而,這種趨勢帶來的極大的負面影響:與其深入了解弱勢族群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中產階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認為只要提供教學資源後就只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了。
講句實在話,一個人努不努力,除了少數個例外,常常都是所在的族群對個體的期許和支持所至。弱勢族群缺錢,但是他們更缺富裕家庭和中產階級認為理所當然的自信和社會動力。
線上教育和翻轉教室捍衛者若不願意深入跟學生實際接觸、解決其面臨的社會問題,終究是治標不治本。說穿了,許多線上教育提供者根本不能被稱為教育上的突破。
為什麼?
因為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能夠像 Khan Academy、Coursera 一樣,在九成以上的學生無法順利完成課程,還可以把問題推給學生的。教育家必須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並且未因為每一位學生找出適合的教學方式,而不是像現在的線上教育平台一樣只挑好教的學生。
線上教育和翻轉教室在美國炒作已久,卻受許多教育家質疑沒有解決問題。對此,不是美國主流媒體報導甚麼就是最好的選擇,應深入了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以及各種趨勢現象對教育的影響。
制度問題與文化問題

台灣人看待美國教育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就是常常停留在制度上。然而這種審視態度又充分說明了台灣人秉持一切用「物」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會去探討精神層面的問題。
而所謂精神層面的教育問題,就是「教育文化」,乃至「社會風氣」的問題。(可參考敝人教育與創意一文)
台灣的教育制度過去或許承襲了許多軍國式訓練,但是越改越像美國。不管是學測、推甄、指定考等改制,都是從過去的聯考制度鬆綁,改為美國民營化的多元入學。
然而,大家或許比較少思考的是,很多人拿來說嘴的美國青少年科展、運動等,其實對台灣來講也不是甚麼新制度。台灣的教育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有科學展覽展、美術展覽等,也有公民、健康教育等科目,制度上並沒有明顯的缺陷。
然而,了解美國和台灣在這些制度的運行上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文化差異。雖說制度類似,但是在台灣,老師可以因為段考而取消基本學科外的體育課、美術課、分組活動、倫理、健康教育等。而科學展覽和藝術展覽在台灣由於獎狀能影響學生的未來(拿市長獎、蒐集獎狀以備升學等),變成家長高度參與而扭曲了其探索式學習的本意。台灣人常常歧視體育班學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又將音樂課、美術課定位為「才藝」,在考試升學之餘可視情況犧牲。
所以說,台灣的教育和社會風氣問題有多嚴重?
換個比較輕鬆的話題好了,台灣人聊街舞和設計好像在研究科舉制度一樣。很多台灣人提到台灣的街舞舞者,常常都喜歡講台灣的舞團在"世界街舞大賽"得過名。而對街舞稍微有點概念的朋友聽了應該很不自在,甚麼叫作"世界街舞大賽"?有多國舞者的街舞賽事太多了,Juste Debout、Battle of the year、World of Dance 等知名的,到紅牛(Red Bull)贊助的各種街舞比賽,幾乎所有都是跳舞人關注的世界街舞比賽。除此外還有有大量經費炒作的 Dancing with the stars、America’s best dance crew 等競賽型電視節目,到底"世界街舞大賽"的頭銜有甚麼意義?
對於美國人來說,獎項和名次是對自己實力和努力的肯定;但是對台灣人來說,獎項名次則是努力的目標。這就是兩地文化最大的不同。
而台灣人論教育時最大的陋習,就是碰到甚麼都是在制度上開刀,最喜歡叫板教育部長、老師,甚至行政院長、總統。實施聯考錯了,實施指考、學測、多元入學讓學生除了補習學科還要補習才藝又錯了。菁英化高教錯了,廣設大學讓大學學歷太普及又錯了。只有國立編譯館課本錯了,一綱多本後因為準備考試還要另外買書又錯了。(註:本來教學和升學就是兩回事,為什麼教學一定要教會升學考的東西?)現在,技職教育升上大學,現在大學生出來工作難找又要改回技職教育?
反正發生甚麼事情,台灣大眾就是只會在制度上動手腳。要論基礎教育的學力,台灣在 PISA 國際評比早在 2006 年第一次參與就贏過台灣人喜歡拿來說嘴的芬蘭,過去也一直都在世界前十名內。但是多數台灣人都對台灣的教育不滿意。
請問這樣還能把問題都推給制度嗎?
而到底有多少人憑良心問過:大學普及化應該代表博雅教育和理論知識可以帶動主動思考和創意培育,但是為什麼台灣人只注重找不找得到工作?多元入學的原意是希望在主要學科外有其他才華(如體育、藝術、音樂等)的學生也可以升學,為什麼到了台灣人眼裡變成一定要逼迫自己小孩去補習才能「正常升學」?
製造出這些問題的真正元凶,不是老師、不是教育部長,更不是推動類似制度的歐美國家,而是台灣的家長、台灣的人、台灣的社會。
不管是甚麼樣的教育制度,在一個功名利益主導的極端社會中,能產生的就只是一個功名利益主導的教育系統。
教育填補不了台灣的世代思想斷層

台灣的教改不管如何罷黜聯考、國立編譯館等威嚴時期產物,卻都是換皮不換骨。真正最難改變的,是長久以來的文化主體和社會常態,讓我們本體相離,說一套,信的又是另外一套。沒有經歷過戒嚴的Y世代,和目前主導台灣政經體系的長輩們,中間有著一道鴻溝,一道隔離了正義感和社會潛規則的鴻溝。
這道鴻溝,是認為國家應該保障人民(或是自己?)的權益,但是卻不認為公民、倫理是重要的教學科目;是認為台灣的教育不夠實用,但是卻把專業人才請來打雜;也是認為創意很重要,但是卻喜歡用單微度的分數和名次來衡量創意;更是認為社會公義和機會平等很重要,但是卻認為成績較差的學生不應該上大學,硬要其轉入技職體系。
所以別老是一直依樣畫葫蘆地今天學美國、明天學德國、芬蘭,後天轉頭又覺得中國的教育很不錯,制度朝令夕改。
如果台灣的學生的國際評比成績都如此耀眼時,卻還是被我們批評沒創意、沒主見、沒熱忱,那是因為台灣的社會已經給學生創造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請記得:沒有教育問題,只有社會問題。要對台灣教育負責的不只是教育部長,而是家長、社會和造就延續我們社會文化的每一個人。
--------------------
日本文化當道 台首大日本文化研習團隊受邀辦體驗活動

NOWnews今日新聞
2015年 11月 12日 21:22
1
台灣首府大學應外系日本文化研習社,曾於文化產業活動中出盡風頭,贏得民眾口碑,顯見日本文化當道。
台灣首府大學應外系日本文化研習社,曾於文化產業活動中出盡風頭,贏得民眾口碑,顯見日本文化當道。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台灣首府大學應外系日本文化研習社,曾於文化產業活動中出盡風頭,贏得民眾口碑,顯見日本文化當道。本週又分別受邀到嘉義宏仁女中舉辦日本文化講座,及到嘉義華南高商舉辦日本文化體驗,活動都受到學生喜愛。
台首大許光華校長表示,大學資源與地方共享是該校深耕地方、服務社區的主要精神,應外系日本文化研習社經常支援各地方的文藝活動及地區高中職校的日本文化體驗活動,建立良好的學校形象。
嘉義私立宏仁女中校長孫宏禮於本學期邀請台首大應外系黃耀儀老師擔任該校第二外語日語授課老師,並希望黃老師能多多舉辦相關講座及活動,讓學生能對日本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為了配合行程,黃耀儀老師乃將宏仁女中與華南高商兩校排在同一天,上午到宏仁女中,下午則安排在華南高商。在宏仁女中舉辦專題演講,黃老師分別由該系2位優秀畢業生,目前就讀政治大學日本研究所的李俊儒同學、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日語別科的陳雅琪擔任講師與同學分享經驗。李俊儒與陳雅琪則向同學說明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經驗及需注意的日本生活文化,他們以生動有趣的講演方式,引發學生熱烈的互動及稱讚。
在華南高商舉辦的日本文化體驗活動,也請李俊儒及陳雅琪2位系友擔任講師。由於對象為觀光科師生,台首大應外系團隊以日本茶道、浴衣體驗活動,向學生說明日本文化的內涵。李俊儒擁有日本茶道證照,講解茶道基本禮儀,並與茶道團隊的同學們,當場展現優雅細膩的茶道文化。陳雅琪主講日本和服文化,說明和服的種類及穿著方法。學生們對這場具有濃厚的日本人文氣息的活動都感受益良多。
-----------------------
柯P報告福德平宅拆遷進度 「文化恐怖分子」發言惹爭議
2015/11/13 10:19:00 發表於 | 社會 • 生活
好勁稻工作室則表示:「柯文哲於競選時曾公開聲稱要保護文化資產,上任後非但未落實政見,甚至批評文資保存者為『文化恐怖份子』」
11月11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至松山家商,向居民報告目前廣慈開發案進度,現場多數居民反對保留福德平宅,柯文哲回應自己也是傾向全拆,但怕「文化恐怖分子」,此發言引起文資團體表示不滿。

根據北市府都發局提供的福德平宅拆除工程計劃書內容,廣慈博愛園區社福用地之福德平宅,是民國57-58年間興建完成之建築物,現已無人使用,因建築物老舊且配合後續開發,訂於104年先拆除5棟平宅及1棟活動中心,並配合青商福德公園施作簡易綠化及臨時停車空間,重新開放公眾使用。

聯合報導,福德平宅居民已全數遷出,都發局為活化土地,現有6棟公宅已於10月18日拆除5棟,並作為臨時停車場,開放居民使用,剩下西南區保留1棟作為社區居民共同記憶。

都發局指出,整體開發計畫目前進行到地質鑽探及專案管理招標,內部預計規劃公宅、信義區行政中心與社會福利設施。

蘋果報導,文資團體日前提出申請,希望將1970年興建的福德平宅列市定古蹟或歷史建築,但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5月26日決議未列文資建物,市府並於8月28日動工拆除。最後,市府為了留給當地民眾一個回憶,6棟平宅之中,市府只拆了5棟。
(臺北市社會局平價住宅紀錄片)
柯文哲答覆民眾意見時直言,他自己是傾向全拆,但「文化恐怖份子很可怕,這棟先留著要怎樣可以討論」,並表示「我已經很狡猾了,6棟拆5動兩邊都可以交待,但每次要拆,文資分子就會拉布條抗議一大堆」。
然而,柯文哲此發言已引起文資團體不滿,關注南港瓶蓋工廠議題團體表示:「一年前的今晚,柯文哲醫師簽署南港瓶蓋工廠全區保留的承諾;一年後的今天,柯文哲市長用『文化恐怖份子』,來形容熱愛臺北歷史的同一群人。」
好勁稻工作室則表示:「柯文哲於競選時曾公開聲稱要保護文化資產,上任後非但未落實政見,接連在南港瓶蓋工廠與嘉禾新村等案跳票,甚至批評文資保存者為『文化恐怖份子』,選前說一套選後做一套的作為實在荒謬至極! 」
--------------------------
柯P文化恐怖分子說 徐世榮批失言應立即道歉
NOWnews生活中心
2015年 11月 13日 13:12
185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於廣慈開發案里民說明會,談到想拆約40年歷史的福德平宅,但怕「文化恐怖份子」拉白布條抗議,對此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今日痛批柯文哲失言,應該立即道歉。(圖/翻攝自徐世榮臉書專頁)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於廣慈開發案里民說明會,談到想拆約40年歷史的福德平宅,但怕「文化恐怖份子」拉白布條抗議,對此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今日痛批柯文哲失言,應該立即道歉。(圖/翻攝自徐世榮臉書專頁)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於廣慈開發案里民說明會,談到想拆約40年歷史的福德平宅,但怕「文化恐怖分子」拉白布條抗議,對此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今日痛批柯文哲失言,應該立即道歉。
徐世榮今於臉書指出,20多年前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當時高雄後勁反五輕是重要社會議題,屢屢引發環保抗爭,郝柏村稱環保人士為「社運流氓」,很遺憾的,事隔幾乎30年光景,柯P竟然稱文資及保留運動者為「文化恐怖分子」,讓他感嘆:「這真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台北市長的水準怎麼會倒退回去郝柏村的水準呢?」
徐世榮痛批:「柯P的發言實在是非常不得體,是屬嚴重失言,柯P應該要立即道歉!」
徐世榮臉書全文:
社運流氓與文化恐怖分子!柯P失言,應立即道歉!
二十多年前,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那時高雄後勁反五輕是重要社會議題,由於高雄煉油總廠污染嚴重,屢屢引發環保抗爭,郝柏村竟稱那群環境保護人士為「社運流氓」,企圖汙名化他們,並宣稱要派出警力予以逮捕,藉此來恐嚇環保人士。
很遺憾的,事隔幾乎三十年的光景,柯P竟然稱文資及保留運動者為「文化恐怖分子」,啊,這真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台北市長的水準怎麼會倒退回去郝柏村的水準呢?那時民間皆稱郝柏村為「郝軍頭」,如今,我們要如何稱呼柯P?是否稱他,「柯恐怖」?
柯P的發言實在是非常不得體,是屬嚴重失言,柯P應該要立即道歉!
--------------------------
根據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發佈的報告中指出,遍及36國共50處文化遺址正面臨著氣候變遷、掠奪、自然災害、商業開發等各種威脅。

01worldmonuments.ngsversion.1444935605705.adapt.1190.1 (1)
在玫瑰色石壁上鑿建的約旦古城佩特拉,呈現希臘、埃及、羅馬、敘利亞,還有北非各地文化和建築的影響。炒短線的觀光業、突發的大洪水、落石和侵蝕,在在威脅此地。Photograph by Gordon Wiltsie,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The World Monument Fund, WMF)每兩年一次列出文物守護名單,希望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並籌備資金以保存瀕危的偉大文明遺址。這項守護計畫已有20年的歷史,遍及135國共790處遺址,籌集約3億5千萬美金(113億臺幣)資金來支持世界各地的珍貴寶地。

2016年列出的50處遺址名單中,從義大利二次大戰集中營,到近5000年歷史之久的海底城——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外海的帕夫洛彼特里。其中,臺灣屏東魯凱族石板屋也出現在2016年的守護名單裡,這是繼澎湖望安中社村(花宅)成為首項入選2004年的文化遺址後,我國第二個入選的文化資產。

Country: Taiwan Site: Kucapungane Caption: The rest of the settlements are either partially damaged or collapsed. The stone slab house of Clan Varukuvuku’s Xu Fu Ming. Image Date: 2015 Photographer: Qi-Ya Zhu/World Monuments Fund Provenance: 2016 Watch Nomination Original: from Watch team
屏東霧台鄉魯凱族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受到恣意生長的植被威脅。Photograph by Qi-Ya Zhu/World Monuments Fund
橫跨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這些遺址涵蓋了人類多元的成就:蘇丹區的石器藝術、古巴悠久歷史的教堂、印度佛教壁畫、還有其他遺址好幾十個。

來自考古學界、都市規劃、歷史、人類學及文化遺產法的七位專家,從250個被提名的遺址中選出50處遺址。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寶尼•伯恩漢表示,評選的三個主要條件為:受到威脅的緊急程度、遺址的重要性、減緩威脅的可行性。
無名的遺址
中東極端份子蓄意破壞人類遺址的情況,在這兩年激起國際社會的怒吼,各大媒體廣泛報導。2016年守護名單將政治和社會動盪區域發生難以估計的損失稱為「無名的遺址」。
04worldmonuments.ngsversion.1444933801509.adapt.1190.1
這座辛巴威東南方古城建於11至15世紀期間,曾經有高達1萬8千多人居住於此,也是辛巴威國王的權力中心。雜草叢生、恣意生長的植被及管理不當讓這裡受到了威脅。Photograph by Walter Meayers Edwards, National Geographic
06worldmonuments.ngsversion.1444933801997.adapt.1190.1
昔日曾是坦尚尼亞斯瓦希里海岸繁華的商城,瓊尼島(Joani)上的庫瓦(Kua)城如今已成廢墟,此地正面臨文物掠奪、嚴峻氣候的雙重威脅。Photograph by J. Marshall, Tribaleye Images/Alamy
不過,還是有很多較未受到大眾關注的威脅,也是相當迫切,例如:大型船隻與海洋汙染危及帕夫洛彼特里海底城、落石及突發洪水使佩特拉古城暴露於危險之中、經濟開發的壓力威脅英國19世紀和東京20世紀的歷史性建築。
由於今年四月的尼泊爾大地震摧毀或動搖該國多處遺址,使得尼泊爾在守護名單上單獨列出。
03worldmonuments.ngsversion.1444933803617.adapt.1190.1
英國伯明罕的莫斯利路游泳池,這個標誌性的歷史建築至今仍在營業。然而,缺乏資金將使這個19世紀愛德華時代的建築面臨關門的命運。Photograph by Simon Webster, Alamy
良心遺址
除了面臨掠奪、植被化、戰爭、忽視、侵蝕與其他危險因子外,2016年守護名單的遺址有時還得面臨另一種障礙。良心遺址,例如,義大利集中營、獅子山奴隸交易所,通常經費不足,因為它們揭露出人類歷史上黑暗困頓的一面。

02worldmonuments.ngsversion.1444933801122.adapt.1190.1
良心遺址——18世紀英國人在邦斯島設立這一處交易站,監押數千名抓來的非洲奴隸,隨後運至美洲。獅子山這裡的熱帶型氣候加速建築結構的惡化。Photograph by Joe Penney, Reuters/Corbis
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執行副總裁麗莎•艾克曼表示,「我們正加緊努力正視那些令人不快的歷史遺址。」

雖然世人熟悉的約旦和羅馬遺址都出現在名單中;然而,精通歷史保存、曾協助今年名單蒐集的義大利建築師法蘭西斯柯•希拉夫強調,基金會對重要性持有廣泛的定義。

07worldmonuments.ngsversion.1444933803187.adapt.1190.1
羅馬雅努斯拱門是屠牛廣場唯一尚未修繕的紀念碑,屠牛廣場是古羅馬的牲畜交易市場。拱門需要洗淨、穩固,還有為遊客與當地居民解說其意義的告示。Photograph by Tino Soriano,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我們對於文化遺產的價值界定正在擴大,」希拉夫說。「歷史久遠且有名的遺址不是唯一有助於我們對世界和地方的認識,較新的遺址也是有價值的,而且通常更為脆弱。」
----------------------------
孝文化圈的家庭原型
時間:2015-11-18欄目
推薦電影、書籍,很有風險。人的審美很主觀,你打十分的電影,必然有人打一分。IMDB第一名的電影,也有人討厭。
就算吃力不討好,我也建議你看看《思悼》。生活在東亞這個孝文化圈的人,看完有收穫的可能性極大。
據說《思悼》要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覺得它的水準足夠,只是美國評委未必有多深的感受。
這電影在我看來,不是歷史劇,不是宮鬥劇,而是孝文化圈內的家庭原型,你能在其中看到某個人物生活在自己身邊,雖然這故事發生在18世紀初。
孝文化圈的家庭原型
它有暴躁的大家長(國王英祖),苛刻地要求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旨意成長,孩子逗逗狗也讓他心碎。而到了世子(即王子)當政,開始施展自己治國理念時,害怕失去統治力的大家長卻又自尊心受傷,當眾羞辱、貶低世子。
它有脆弱​​的孩子(王子)。世子經常呈現出受氣包的樣子,父親小瞧我?那我索性裝瘋賣傻,自暴自棄。死前的哭訴是:父親,我只不過是求你溫柔地看我一眼... ...
它有慈祥的母親、溫順的老婆,但她們只在道義上受尊重,在危急關頭,只有以淚洗面的份。
它有乖巧受寵的孫子,隔了一代,焦慮感減少,一老一少,更有溫情。
它有解決問題的法寶:自虐。長跪不起、絕食、出走。我就要弄死自己了,你還不服軟?
這種家庭,現在大量存在。我的不少同齡人,不過四十來歲,已經成為暴躁的大家長,干涉孩子、晚輩、甚至同事的私生活,還以為正義在手。
《思悼》一開始就講解了“孝”的意思,就是孩子要服從父母。誰是爹誰說了算,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很熟悉吧?
皇帝對王子說出了皇族的殘酷:我們和平民不同,養孩子就是養仇人。
所以最後,皇帝把自己的兒子關在米櫃裡,活活餓死。哭完以後,高奏凱旋曲——悲喜交集,為親情而哭,為維護權威而快樂。
孝文化的核心就是孩子服從父母。堅持這點,皇族也罷,平民也罷,最後養孩子都是養仇人——孩子必然有自我,父母一定覺得受侵犯。然後比賽自虐。
我們可以改變這點。家是說理的地方,和長輩、同輩及晚輩,都要說理,每個成年人決定其自己的命運,未經邀請,他人不要多嘴。
在孝文化圈,日本、韓國、台灣、香港,包​​括現在的中國的發達地區,人們的生育意願空前低下,我猜想,因素之一,可能是成長的過程中覺得家庭太壓抑,不怎麼值得吧。
如果你生了孩子,或準備生孩子,要想著Ta有一天是獨立的自由人,不是你的順從者,不是你的奴隸,也不是你的仇人。(來源/網易云閱讀,文/連岳)
-------------------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2、老子——處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道者,萬物之奧。”“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欲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3、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係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5、荀子——學習之道
可概括為七個方面。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6、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凶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7、管子——教練之道
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8、韓非子——統馭之道
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帶你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妳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一躍,成長為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9、鬼穀子——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壹的原則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0、大學——修身之道
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過程,就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真誠地對待一切的過程,就是嚴個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過程。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1、易經——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妳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迴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天意實屬難違。仔細想想,可也不就是這樣的麼?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2、禪宗——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
在台灣設計展看見另一種「竹文化」

NOWnews今日新聞
2015年 11月 22日 23:08
1
▲日本鈴木敏彥教授示範日本茶道。〔圖/宜蘭縣文化局提拱〕
▲日本鈴木敏彥教授示範日本茶道。〔圖/宜蘭縣文化局提拱〕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專精建築與家具設計的日本工學院教授及建築師鈴木敏彥,應邀在宜蘭中興文創園區舉辦的「2015台灣設計展Taiwan Design Expo」展出作品外,22日更以「建築產品設計—往返於建築與家具間的形式」為題進行演說,並以茶文化和茶空間的關係,與在地產官學界人士展開精采的跨域對談。
與藤森照信同為日本工學院大學建築系教授的鈴木敏彦,去年就透過參與「世界兒童椅與宜蘭椅特展小椅子大視野」計畫,和好山好水的宜蘭接觸結緣。為增進彼此傳統工藝與時俱進的動能,這次更運用日本茶道文化使用的竹製器具,如茶筅造型,設計出能置放在公園的巨竹街燈,並以台灣種植的巨竹,將日本茶聖—千利休由戰火燒毀竹林製成的花器加以放大,成為巨竹花器,外加能夠四處活動的移動四帖半〔Mobile YOJOHAN〕,組合成能夠與建築物互動,妝點於戶外空間的作品。
主辦單位指出,鈴木敏彦使用台灣巨竹為材料,其實在他內心有個難忘的竹記憶,他的祖父曾因對竹子的鍾愛,以「竹庵」為號、居竹屋、用竹製酒杯飲酒,這段過往刺激著鈴木有感而發,認為是DNA誘發他以竹為素材、以傳統工藝與時俱進為使命。
22日在設計展覽會場的演說與對談,鈴木教授與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系主任潘襎教授,由茶文化與茶空間的關係進行演講。建築設計專業的鈴木老師,與曾於日本及法國取得藝術與美學博士的潘教授,透過建築、設計與美學等不同主題,展開一場精采的跨域對談。
------------------------
Facebook 如何用黑客松塑造企業文化激發創新性

黑客公司文化

我其實很喜歡黑客松這種形式的比賽,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在 Facebook 的七年裡我組織舉辦了近 40 場這樣的比賽的原因。起初,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想要在工作之餘和其他有著相同愛好的同事能夠一起拋開條條框框的限制、自由地編寫程式碼,尋求新的思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由 20 個人組成的黑客松比賽慢慢成為了 Facebook 公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讓我們的這種比賽緊跟上 Facebook 飛快地成長速度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不得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以確保我們能夠跟得上公司。同時我們不斷去捕捉、增強和擴大讓黑客松變得更加神奇的力量,使得這種形式的比賽更加特別;慢慢地我也明白在我們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黑客松自身得到鞏固被強化,同時它也起到營造我們公司文化的作用。
時間壓力下催生創新

大多數創意想法往往都會胎死腹中,因為那些有這些想法的人一旦意識到要將這些想法變成現實需要很多步驟的時候,他們就會氣餒,滋生放棄的想法。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對吧?一個沒有時間限制的創意想法就像我們桌面上那個永遠不會碰到的「明天再做的任務」列表。這其實也反過來襯托出黑客松背後的吸引力和魅力:它要求時效性,刻不容緩。
黑客松從開始到原型的展示所需要的時間非常緊迫,也正是這種客觀事實會讓人產生不同於上面的那種心態。你不能對自己說以後有時間再來完善這些想法,你只能驅動自己和團隊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最簡的產品,無論該最簡產品是可行還是不可行。在有限的幾個小時裡完成相應的任務其實一個很好的可行性驗證方法,看看你要做的東西是否真的有可行性。
這種時間約束的心理會給你帶來難以置信的效果,因為它將迫使你去權衡利弊,並作出最合理的考慮,同時也會刺激你讓你的創新想法最大化,使得想法變成現實的東西可以真正運作起來。約束時間會催生不可思議的創新力量。
自我組織擴展

在開展黑客松之前,我會先建立一個維基頁面或一個共享文件讓大家把他們的想法即團隊所需成員的技能列在上面,比如我會列出這些內容:需要後台需要後台工程師、行動工程師、產品設計師等等。接下來,會發出附帶該頁面連結的黑客松開始郵件,這樣大家就可以在該頁面上面列出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了。這樣做附加的好處是,即便成員中有人沒有什麼點子,他們依然能夠加入團隊並提供幫助,為推動想法變成現實做貢獻。
組建小團隊,將即時的想法進行交流碰撞、一起進行設計、一起解決問題的,其實這種行動有點像學跳爵士舞,因為它同樣是鼓勵參與人員即興的發揮,要求他們快速調整自己的不足。這種狂熱的節奏讓整個團隊的力量大大超過了團隊成員各自加起來的力量的總和,並體現到公司任務協作的各個方面。當你投身於黑客松之中時,你會真正的領會到,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事情。
黑客松有機地鼓勵公司文化的建設和員工之間的合作,摒棄自上而下的條框限制。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文化並不是你可以簡單規定的東西。當團隊成員一起進行腦力激盪的時候,就會加強大家對事情的優先級進行排序的重要性的意識,進而就會提醒老員工和新員工該如何才能更高效的進行合作。
信任和認同感會創造最佳速度

有機會自行組織會讓來自公司各個部門的同事有機會一起協作並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隨著這些跨職能團隊協作合作的不斷深入,人們漸漸會聯繫了解並建立友誼,並加深對公司不同的團隊和職能所承擔的任務的認識和了解。如果團隊成員彼此之間互不認識,其效率往往比不上一個成員之間彼此相互信任和認同的團隊。
在黑客松之前,一個前端工程師也許會認為「哎,嘗試跟系統管理員一起做一個專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在黑客松之後,他更可能這樣說「看來我要找找系統管理員 Rachel 才行,討論一下我們該如何快速的搞定這個問題。」在黑客松這個過程中可以讓成員之間建立良好關係,在下次遇到困難的時候,成員會更容易協同合作,因為人往往會對一起共事的同事有一種互相連繫的感覺,並且他們會對這種關係產生一種信任依賴。
同擔風險,攜手共贏

對於願意承擔風險的人來講,他們往往也願意承擔失敗。黑客松可以說是失敗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通過將失敗正常化,我們鼓勵大家要勇於承受風險。黑客松會幫助你教會你的團隊清楚地認識到失敗其實是一件好事,它是創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畢竟,你需要通過成百上千「壞」的想法的探索才能獲得好的創意。
當人們為充滿激情的事情工作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敢於提出新的創意,在新的領域裡冒險。在這些無拘無束的探索中,有可能會催生一些改變整個公司的革命性的創意。但大部分在黑客松產生的創意不會催生一個殺手級別的新功能或者有一個新技術的突破,因為黑客松的主要作用是支持那些敢去產生新想法的人,也讓人們學會承擔失敗。而且,當聽到那些失敗的人經常發出的不屬於氣餒的嘆息時,這意味著你又會少走一些冤枉路,同時也證明你的團隊培養出了一些不懼怕失敗的公司文化。
程式碼勝於雄辯

在我們生活中,爭吵往往是由聲音最大或者死不認輸的那些人獲勝。幸運的是,在一個軟體公司,沒有什麼比程式碼更具說服力了。黑客松讓大家在一起將想法變成現實。黑客松可以督促人們去把假設的想法實踐,驗證這個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
黑客松是一場扁平的、臨時的以及人員流動性大的一場活動比賽,通過它大家可以共建一個可靠的環境和公司文化,然後排除萬難去把想法實現。以 Facebook 為例,開始的時候有一大堆質疑的聲音,也有很多人反對 Facebook 線上聊天這個功能,不過從今天來看, Facebook 這個功能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兼容娛樂性和好奇心

並不是每個想法都必須或是說應該集中在巨大的改變上。事實上,正因為總是過於強調高強度的重大改變,人們往往會忽略那些顯而易見的創意想法。給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們一起圍繞想法進行腦力激盪,沒準會喚醒我們早已缺失的好奇心。
現在我已經離開 Facebook ,在 Uber 任職。在 Uber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組織過兩次「正式的」和無數次「非正式」的黑客松,以及大量的「工作假期日」。
在 Facebook 我們舉行黑客松來讓 Facebook 和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而現在在 Uber ,我們通過黑客松來「駕馭」整個世界
----------------------
養老問題仍嚴峻
2015年12月06日 04:10 鍾寧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點閱2321 我要評比
5/10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Weibo
養老問題仍嚴峻
養老問題仍嚴峻 圖╱中新社
養老問題仍嚴峻
大陸養老產業現況
民間資本進入中國養老市場門檻高,造成大多數的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陸媒披露,想要住進北京最熱門的養老院竟然要排隊100年才有床位!有些養老院1個床位甚至喊出3萬元人民幣的天價。不過據統計,中國平均養老機構空置率平均達48%,顯示出養老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情形。

截至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5.5%,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中國1950至196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已逐步邁入老年期,屆時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增速將加快,據估算,本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人,占到人口總數30%。

50個老人爭1張床

在面對養老護理需求大增的情況下,中國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卻不足百萬,公辦養老機構也供不應求。根據2014年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全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每千名長者所享有的床位僅20張左右,遠遠無法滿足養老市場需求。

統計顯示,中國養老機構7成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僅5%。其中近9成養老機構只為尚能自理的長者服務,而康復醫療和臨終關懷機構卻僅分別占10%和3%。

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透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過新華社指出,民間資本進入養老市場平均一個床位的建設成本高達10幾萬人民幣(下同),補貼僅是杯水車薪,審批過程也相當繁瑣。

新華社調查顯示,土地租金和房屋建設費用動輒百萬至千萬元,讓民間資本望之卻步,中國西部一位養老院負責人表示,土地資源緊缺,每張床位成本至少15萬元,加上房屋建設等費用,一個300間床位的養老機構成本平均千萬以上。

看護人員極度匱乏

此外,看護人員極度匱乏也是另一問題,香港南華早報指出,養老看護人員職業社會地位低、工作難度高、工資低、社會保障不足。目前中國政府對看護市場的監管和保障存在空白,多數看護與雇主沒有簽訂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大多數看護人員來自農村地區,透過熟人關係介紹看護工作,沒有登記在正規的雇用機構,缺乏社會福利保障。

再者,中國缺少專業的養老護理機構,大多數從事看護工作的,往往缺乏專業訓練,包括正確用藥、靜脈注射等醫療知識等,影響到服務品質。由於專業度高,相對的也提高了人事成本,使得養老院不得不提高收費。

日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5家機構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亦指出養老金問題已迫在眉睫。

人民日報中國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長金維剛指出,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構成養老保障體系「三大支柱」。不過目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占比過高且收益偏低,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在規模和投資增值方面依然相對薄弱,養老金總體來看處於發展失衡狀態。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儘管「二孩政策」是正確方向,但它不會改變中國勞動人口與退休人口比例日益下降的趨勢。為了維持社保體系,中國中央政府應該用當前的養老金繳款建立獨立的信託。
--------------
農具租賃正流行
2015年12月06日 04:10 李鐏龍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點閱553 我要評比
2/10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Weibo
農具租賃正流行
農具租賃正流行 圖╱美聯社
穀物價格走空,促使美農民轉向以租代買農業機具,雖有助於支撐需求,但也讓二手農具市場有飽和之虞。

■Leasing out tractors, combines helps makers sustain demand but risks sturating used market.

隨著穀物價格持續滑落,美國農民對於曳引機、複合收割機(Combine)等農業設備,也傾向以租用取代購買。這對農業機具製造商雖然有利,有助於撐住疲軟的需求,但也帶來風險:二手農業機具市場恐更加飽和。

穀物價格在過去這10年的大多數時候都居於高檔,加上聯邦慷慨減稅,使得美國許多農民,或每年或每兩年,就會向Deere、CNH等農業機具生產商購買機具。

二手農具 恐面臨飽和

現在,玉米等農作物的價格走低,加上減稅效益在最近已消退,都壓抑農民在機具上的支出。

衝擊蔓延到二手市場。據經銷商及分析師表示,美國大馬力曳引機的二手貨價格,過去這一年已跌達25%。

二手農業機具的身價下滑,使其以舊換新的折抵價值也縮水,削弱農民購買新機具的能力。

租用農業機具可保護農民,免於承擔二手貨價格下跌的風險。另,當務農的獲利縮減時,租賃也能幫農民保存資金。

阿肯色州的Legacy設備公司,是Deere的經銷商之一,據其客戶經理薛頓(Rob Shelton)說:「當農業經濟向下走時,租賃(農業機具)就熱絡。」

農具製造商 擔憂錢景

薛頓表示,今年春季,其經銷體系租出去的全新加二手曳引機,共175台,另在8月到9月間,則租出去約15台複合收割機,之前已有幾年都幾乎沒有租出去任何機具。

對Deere、CNH及AGCO而言,農業機具市場已陷入逾10年來的最大降溫潮,此時農民以租代買農具,仍有助於支撐需求。這3家公司加起來,囊括美國逾9成大馬力曳引機市場。

Deere在美國100匹馬力以上的曳引機市場居於龍頭,而Deere的整體農業機具營收(包括租賃),今年前3季較去年同期減少25%,今年前3季的獲利較去同也劇減54%。

但專家分析Deere依規定申報資料後,發現Deere去年的租賃營收較前年成長約24%。

巴克萊的報告也指出,Deere最近幾個月售出的大馬力曳引機中,約有4成是賣給旗下的顧客資融部門,目的就是要租給農民。

Deere發言人坦承該公司的租賃營運在成長,但強調「那個『4成』的數據與所見不符」,並拒絕進一步說明。

巴克萊指出,CNH的大馬力曳引機營收中,近來有一半是來自於租賃業務。CNH拒絕評論其租賃營運。

據美國設備製造商協會(AEM)的統計,美國兩輪驅動且引擎強度超過100匹馬力的曳引機市場,9月銷量為1,597台,較去同減少42%。

依賴租賃來創造銷售,其比重提高,對農業機具製造商而言,帶有風險。

租約到期後,農民若沒買下所租的設備,則這些退還的設備,可能讓已供給過剩的二手市場更加飽和,並因為壓抑舊機具在以舊換新時的折抵價值,而將進一步衝擊需求。
-----------------------
花旗:58%香港無殼蝸牛 未來10年沒希望買樓 創4年新高
-A
+A
鉅亨網作者鉅亨網新聞中心 | 鉅亨網 – 2015年12月4日 下午12:21
图片说明
花旗銀行環球個人銀行服務零售銀行業務主管林智剛說,這次調查最令其感到詫異的,是市民於過去兩季對後市心態轉變之快。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花旗香港昨(3)日公佈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多達58%的香港無殼蝸牛認為,未來10年都沒有希望買樓,比例創下近4年調查以來新高。值得留意的是,最近2季的調查中,樓市氣氛急劇轉差,認為樓價在未來2年會下跌的受訪者比例,由第2季的29%急升至第3季的52%,短短1季之內扭轉樓市正反面看法;全部受訪者中,74%人認為現時並非置業時機,反映市民對未來市況極之憂慮。
這份花旗第3季的調查結果發現,香港民眾置業信心按年大幅下滑,沒有房子的受訪者中,對個人置業能力的信心降至近年新年,當中有58%受訪者認為未來10年都不可能買樓,比例創下2012年後4年新高,認為有可能買樓的只有18%。
香港《文匯報》引述花旗銀行環球個人銀行服務零售銀行業務主管林智剛表示,這次訪問以樓價400萬元(港元,下同)的樓房作為分水嶺,發現受訪者認為可用400萬元以下資金置業的比例每年遞減,由2012年81%,下跌至2015年的55%;而認為要400萬元以上才足夠置業的人士,則由2012年的19%比例,大幅升至2015年的45%。業界人士說,這反映樓價急升下,400萬元樓價再也不是「窮人恩物」了。
樓價居高不下亦令不少年輕人置業「靠爸」支援。調查發現,過去2年置業人士的首期來源,多達25%由家人資助。而72%受訪父母願意為子女首次置業提供經濟支持,當中願意付100萬元以上的比例更達10%,換言之,10個受訪父母便有一個幫子女支付逾100萬元買樓。總結過去5年,已多達6%(63000人)父母幫子女買樓,資助金額中位數為35萬元。
林智剛說,這次調查最令其感到詫異的,是市民於過去2季對後市心態轉變之快。受訪者認為樓價在未來2年會下跌的比例,竟由第2季的29%,急升至第3季的52%,而預測會上升的比例則相應由52%跌至30%,短短1季,市民對後市的看法出現「天與地」的極大差異。
林智剛解釋,美國年內加息是影響市民心理的因素之一,但影響最大的是全球經濟氣氛、中國經濟環境轉變等,再加上樓價近年長升不跌,都令市民對於後市看法變得保守。面對市場不明朗,市民的憂慮情緒達到沸點,最新第3季調查,74%受訪者認為現時並非置業時機,只有3%受訪者認為要買樓。
調查亦發現,逾7成港民希望樓價在未來1年內下跌,就連擁有物業的65%受訪者,亦希望樓價下跌,相信因為業主亦感樓價太高難以換樓。雖然市民對後市態度負面,但林智剛則認為後市平穩居多,預測今年9月中至明年第1季樓價將跌7%,而之後或會輕微回升3%。
林智剛坦言,利率上升將加重業主的供樓負擔,置業者自然會留意利率變化,但預測美國加息速度緩慢,或至2018年才加息2%,而且香港需求仍在,調查發現有足夠資金作首期及供樓的比例,雖然由2012年的17%不斷遞減至14%,但計算後估計仍可為市場帶來8.2萬個潛在買家,對於明年樓價仍有一定的支撐作用,有助樓價穩定發展。
-------------
劉伯溫:臺灣人反對陸生納入健保的4種理由之分析

2015/12/07
作者:
劉伯溫
關鍵字: 陸生 健保 納稅 八仙塵暴 平等 人權 自由

天下資料,陳之俊攝。

最近觀察Facebook、雅虎奇摩、PTT上對此事的討論,我粗估:60%以上臺灣人持反對態度,強烈反對甚至破口大罵馬英九國民黨的不少——大概只有20%左右的聲音贊同,但音量較小。曾有民調說75%臺灣人反對陸生納入臺灣健保。

反對陸生納入臺灣健保的理由和說法,大概有以下4種:

第1種(較常見):臺灣健保都虧錢快破產了,馬英九還拿臺灣人的錢替426付健保?!

臺灣自己一堆窮人,國民黨竟然還拿臺灣人的錢去補貼426?憑什麼拿臺灣納稅人的血汗錢補貼中國學生?!臺灣人是多有錢?!馬英九賣臺!國民黨抱中國人大腿!中國吃人夠夠!

在臺陸生納入臺灣健保,真的是「用臺灣納稅人的錢補貼陸生」嗎?

恰恰相反。真相,不僅不是臺灣納稅人補貼在臺陸生的健保費,反而是,陸生交健保費,其實是補貼臺灣納稅人!

為何?因為,相比其他任何年齡層的健保投保人,年輕的大學生其實是最不容易生病的身體最好的年齡。——全世界哪個地方的醫保,不是年輕人補貼中老年人?

名義上臺灣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可是事實上,陸生繳交的錢應比報銷的多,是陸生補貼臺灣納稅人!

不信?請自己去查,臺灣自己對境外留學生納入健保的繳交費用和報銷費用的統計。

打個簡單比方。外籍生群體自己繳交健保費6,名義上臺灣政府補貼4,但外籍生群體事實上只花了4--外籍生連自己繳交的健保費都沒花完還剩下2,又談何用到臺灣政府的補貼?

對陸生的好處是什麼?學子遠離家鄉,一旦生病或遭遇意外,多一份保障,親人稍微安心。

八仙塵爆,傷者除了臺灣人,也包括兩名陸生,因為沒有醫保竟然只能靠捐款……陸生在臺灣,得個感冒都必須付高昂的自費醫療費。

所以,事實是雙贏:臺灣不僅沒吃虧,反而賺錢;遠離家鄉親人的陸生,得到一點醫療保障。

明明是臺灣納稅人不僅不虧,反而賺——卻為什麼,非要把並不是真正事實的所謂「臺灣政府補貼陸生健保」(只是名義上),如此汙名化、徹底顛倒是非黑白、還惡言辱罵陸生,說成好像是陸生占了臺灣人的大便宜?

臺灣人常說「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我願意相信,不少臺灣人是善良且講道理的,但恕我直言,從某一群臺灣人的言論,我看到的只是:對事實無知(他不知道,外籍生和陸生納入健保其實臺灣納稅人賺)、可笑的極度自私(成天深怕陸生占他便宜、甚至因此辱罵陸生)。

雖然我認為,陸生納入健保是雙贏的好事,但請臺灣人民認知一點:大陸人民和陸生,沒有乞討臺灣把陸生納入健保,也沒有一個陸生非要到臺灣讀大學(是臺灣不少大學需要生源)——正如我們那位陸生張逸帆所言《張逸帆/陸生:你們的健保很好,但我從未向你們乞討》

第2種(較有代表性):陸生又沒給臺灣繳稅,臺灣的健保憑什麼讓陸生享受?!

在大陸求學的臺生,也沒給大陸納稅(其實消費是間接納稅),可是大陸如何對待在陸的臺生?

「自2013年9月以來,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已經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現在臺灣學生與當地大陸學生一樣,同等享有基本醫療的保險待遇。這是在大陸醫保水平還不高、資源還有限的情況下,大陸方面對於遠離親人來大陸就學的臺灣青年學子獻上的一份關愛。」

而臺灣如何對待陸生的?——連在臺灣的外勞與外籍學生都可以納入健保(他們也沒給臺灣納稅),為什麼唯獨陸生不行?

臺灣人不是最喜歡講人權、對等?

第3種(有代表性):我不反對陸生納入健保,我只是反對臺灣政府給補貼,我只是要求讓陸生和所有外籍生都全額自付保費。

——如果是因為不了解真相(陸生健保其實臺灣賺錢)而這麼說,我可以理解。

但如果明知事實,卻還這麼說(陸生即使按現有比例交保費,根本連自己繳交的也花不完)。我只能惡意猜測:有的臺灣人真是極度自私自利,竟然把學生健保當賺錢的手段。

第4種:中國大陸是敵國,打壓臺灣、要吞併臺灣,你們一千多顆飛彈對準我們,我們憑什麼給你們健保?用歧視性差別待遇侮辱陸生是剛剛好而已!

例如《呂秋遠/陸生納保是「逢中必反」?》

就反問:「怪這些人逢中必反之前,是不是要先問為什麼這些人會逢中必反?」

如果你反對陸生納入臺灣健保,其實就只是因為你的意識形態立場是臺獨、逢中必反、反中仇中,那就坦率直接地說出來,何必找藉口?

如果臺獨認為「陸生健保不是財務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那麼任何就事論事的理性辯論,完全無用。

問題來了,既然你這麼仇視中國大陸這個「敵國」對臺灣的打壓,你就不該僅僅反對陸生健保而已,你應該馬上用選票施壓綠營,讓綠營宣布:綠營一旦上臺,馬上禁止任何陸生來臺讀書、禁止任何陸客來臺觀光、禁止臺灣產品賣給大陸、禁止大陸產品賣到臺灣……

——這才該是對待臺獨口中的「敵國」的正確方式,不是嗎?

至於所謂「中國大陸是敵國,打壓臺灣、要吞併臺灣,你們一千多顆飛彈對準我們」。

所謂知其一不知其二。1949年至1979年,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在國際上不遺餘力打壓統治大陸的中共政府!害大陸無法進入聯合國!早期臺灣派飛機轟炸大陸,派特工在大陸進行暗殺和暴動,一直說「反攻大陸」,這難道不是臺灣打壓大陸?這難道不是臺灣要併吞大陸?這難道不是臺灣用武力相威脅?比起導彈對准,臺灣國軍當年轟炸大陸,難道不是武力?臺灣人莫非都忘了?

如果臺獨藉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大政權的對峙紛爭和曆史仇恨,就分不清「普通大陸人民、陸生VS中共政府」的差別,而用歧視性差別待遇侮辱陸生。那麼,在臺獨們的眼裏,莫非今天在大陸的臺生也該遭遇歧視性差別待遇侮辱?今天在大陸常住的臺灣人超過200萬,莫非也該遭遇歧視性差別待遇侮辱?

我發文的初衷是希望增進兩岸人民的了解、善意、和平。我是期待以中華民國統合兩岸的大陸民主派。包括我在內,很多大陸人民,對普通臺灣人民其實深具好感,曾經對臺灣自稱的民主自由人權也很有好感。

但從陸生納入健保一事在臺灣遭遇的無數罵聲,陸生張逸帆只因為寫《你們的健保很好,但我從未向你們乞討》,不止被臺灣網民狂罵,連FB都被檢舉而關閉。

原來臺灣所謂的「自由」,不過是臺獨可以成天罵426,而陸生連反駁一句的自由,都要被剝奪。

(作者為畢業自交通大學的陸生)
-------------------------
26歲女生面試竟被問「有男友嗎?」這種歧視問題,什麼時候才能在台灣消失?

0
回應
撰文者鍾子偉 哈佛之後的人生 瀏覽數:200+2015-12-07
+A
-A
收藏
列印
轉寄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幾週前有一個職涯研討會,是由一所大學為將畢業準備去面試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或研究生所舉辦。台上有許多講者,每一個都代表著不同的經驗和產業意見,從新創公司、整個生涯都待在外商跨國企業的50歲資深經理人,到台灣傳統產業的人資經理。

在90分鐘的分享之後,QA時間開始。前面3或4個問題比較常見和普通,最後,一位年紀大約25或26歲的年輕女生舉起了手。

她問:「我有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比較小,一個比較重要。首先,比較小的,我一直對於這件事情該怎麼做有點困惑:

在履歷上,我們應不應該放上照片?我在台灣看到許多履歷上面都會有一張照片,型態可以從很嚴肅的證件照到非常輕鬆、像是臉書上我們會分享給朋友的照片,但拿來申請工作可能會顯得不是非常專業。

對於放照片我有聽過正面也聽過反面的意見。有些人說它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或是讓人在讀履歷時會能夠對於應徵者有個概念。

有人說,這非常不專業,只有在台灣或是亞洲其他某些地方會這樣用,因為企業在聘僱的時候不應該要求照片;一個人外貌如何,不管是美是醜,都不應該對於他們是否被聘僱有任何影響,所以這種作法是非常不公平而且是錯的。

當我上學期在美國當交換學生時,我有特別注意且觀察到,我的美國同學沒有人會在履歷上放照片。各位怎麼看?

第二個問題其實是我主要的問題:在過去幾年我的女生同學和我開始面試時,都注意到一些有點煩但是很常見的經驗。當面試你的人看到你是女生,然後看了你的生日和年紀,他們通常會問:『你有男朋友嗎?你結婚了嗎?你有小孩嗎?你有打算很快要生小孩嗎?』

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很生氣的回應:這些答案應該跟我是否能夠做好這份工作無關,對吧?那這就不關你的事。你可能不會問男性應徵者這些問題吧?
這些問題會讓我們感覺非常不舒服、被歧視,因為不管我們怎麼回答,感覺都不對。如果我們大約30歲,回答沒有男友、未婚,有時候他們會問:為什麼?你已經30歲了?為什麼不結婚?看起來好像對得到這份工作只有負面的效果。

如果我們回答,是,我31歲,結婚2年,那他們看起來會有點害怕,再一次,又是負面印象,因為他們會懷疑我們是否很快就會生小孩,公司要提供產假和其他福利,而這個員工卻沒有真正在工作。我的重點是,許多問題都有偏見、歧視和令人受傷,他們不應該被提出吧?」

在台上的講者全都看著彼此幾秒種,他們的表情看起來有點不是很舒服。是的,我想我們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或是聽過我們一些女性朋友談過類似的不愉快經驗。

首先,常常有台灣的人力公司或網站會說照片是必需的。或許這應該是個很快就該被改變的作法。邏輯上來說,為什麼有張照片很重要?除非我們是找一些特殊職缺,比如說模特兒,不然為什麼照片會影響到應徵機會?

如果外型漂亮,難道我們希望因此在應徵時有優勢?如果公司聘用是因為照片更有吸引力,那這真的是一間我應該去上班的公司嗎?為什麼應徵工作時照片會是必需的?

這同時也帶到了第二點:偏見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用天生、無法掌控的因素來做不公平的判斷或是給予不同的權利或福利,比如說種族、國籍、性別、性取向或是外觀。

在招募人才時,應該要考慮這個人是否有適合這份職務的技能和相關背景;他們是否有男朋友、是否有結婚、有小孩等等問題甚至不該被提出,因為這提升了我們可能根據他們的答案而做出不公平判斷的機率。

邏輯上來說,一個人對於自己生活的選擇和決定,如是否要交男女朋友或是結婚,對於他是否能夠做好一份工作怎麼會有關係呢?或者,如果我們不會問男性應徵者某個問題,那邏輯上,我們也不應該問女性應徵者這個問題。

某種程度上,這有點像是年輕人在農曆春節時最討厭從老一輩親戚口中聽到的話:「如果你已經30歲了,為什麼還不結婚?為什麼沒有交男朋友?」或是問懷孕的人孩子是男生還是女生,如果是女生,會說:沒關係,下一個會是男孩!即便我們不知道或是沒有感覺到,這些意見在現今社會往往已是過時、不公平,而且會不必要的傷害到別人。

從長遠來看,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方式,是確保當有一天我們在相同的位置上時,不會問新一代的人同樣的問題。我們最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有天面試他人、審查履歷或是在家族聚會上跟其他親戚講話時,我們自己能做到希望別人做到的改變,不再重複我們現在不喜歡的同樣錯誤。
----------------------
9-3÷1/3+1=?日企近半技術人員算錯
2015年12月06日 20:58 徐秀娥/綜合報導

日前日本研究發現,堪稱中級程度的理科基礎問題竟有近半大企業的技術人員答不出來。圖為正在工作中的日本企業技術人員。(美聯社)
日本雖在理科研究頻獲諾貝爾獎,其企業技術能力也是世界前段班,但日前日本研究團隊調查卻發現,日本向來引以自傲的理科能力似乎「落漆」了。堪稱中級程度的理科基礎問題,竟然有近半大企業的技術人員答不出來,此事引起日本網友的熱議。

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日本神戶大學和同志社大學共組的研究團隊於2014年進行調查,對象是1226名9家上市製造業的20多歲技術人員。研究團隊設計了一份11題、滿分100分的問卷請他們作答,結果平均成績只有56.66分。

以一數學題「9-3÷1/3+1」為例,很多技術人員不了解四則運算的優先順序,正確率低於60%。負責調查的神戶大學特聘教授西村和雄表示,這些試題多出現在高中學習的初級內容,在中學考試卷中也會出現,如果小學生成績優秀也能準確作答。

西村教授指出,由於日本高考的多樣化和大學課程變更影響,日本人掌握基礎學習能力的機會正在減少。他還表示,大幅提高微積分等高等數學知識和物理的學習率,對於確保技術實力非常重要。

針對算式答案為何,日本網友有多種不同看法。若直接計算,答案是9;若1/3看作是3分之1,其算式結果應為1。有網友認為,題目混用「÷」和「/」,是出題者別有居心。還有更多人批評,網路上的表記方式語意不明,以致答不出來,是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所造成的。在1980年代,同樣的計算則有近9成能解出正確答案。
--------------------
章凱閎:無聲合唱——政大文化盃合唱比賽的前世今生

2015/12/06
作者:
章凱閎
關鍵字: 政大 文化盃 合唱比賽 校歌 罷唱 音樂 黨政

政大年度活動文化盃,本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12月上旬的指南山下,總能聽見「文化盃」熟悉的合唱聲。這項民國57年創立的系際合唱比賽,是政大歷史最悠久、參與學生人數最多的年度活動,年復一年,蒐藏著將近半世紀的政大記憶。只是誰也沒想到,今年的文化盃,會成為一場學生抗爭行動的主舞台。

「喂,還我創作校歌!」鋼琴伴奏彈出比賽指定曲《政大校歌》的旋律,但舞台上的學生卻緊閉雙唇,高舉著火紅色的字板,噤聲抗議。全場32支隊伍,共有8隊罷唱,總計14隊以舉標語等方式表達訴求。

詭譎的氛圍迴盪在座落於校園正中央的灰色禮堂「四維堂」。令人不禁好奇,這首「創作校歌」是什麼?這場無聲合唱,又究竟想述說什麼呢?

罷唱行動,衝著誰來?

一邊在舞台下方緊盯場內狀況,一邊在場外發放簡易標語,她是現任學生會權益部次長、阿語系二年級的林佩諭,也是罷唱行動中的關鍵人物。


在四維堂場外發放簡易標語的林佩諭,是這次罷唱行動中的關鍵人物。照片提供:政大學生會。

翻開《國立政治大學文化盃合唱比賽實施要點》第七條第一項:「指定曲一首——政大校歌」。林佩諭堅定地說,這項規定就是文化盃罷唱行動的標靶。

林佩諭回憶,去年剛進政大時,她與許多大一新生一樣,懵懵懂懂加入了系上合唱團。只是她從學長姐手中接過歌譜時,上頭「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等字樣,才讓她發現,原來文化盃的指定曲是政大校歌。

「咦?為什麼校歌會長這樣?」林佩諭的疑問也是許多政大學生的疑問。但真正令她無法釋懷的是,「校歌放在校史室就算了,但為什麼文化盃要逼我們唱它?」為了破解這件事,她加入當時的學生會權益部,與前任權益部長、外交系學生江懷哲一同推動文化盃改革:「我們要解放那一首指定曲!」

「我們的政大,我們的校歌。」當時學生會權益部於5月推出「政大創作校歌比賽」,並經全校學生投稿、投票後,選出了創作校歌《領航》。林佩諭相信,這首《領航》能讓文化盃不一樣,「如果文化盃要唱校歌,那我們就寫一首代表這一代的校歌。」

但計畫趕不上變化。雖然在今年9月的文化盃總召會議上,由各系合唱團領袖通過決議增加一首指定曲,即創作校歌《領航》。但學校始終不願放行《領航》進入比賽規定,副學務長蔡炎龍表示,「這些改變,學校需要時間來反應,與老師、校友們溝通。」但這句話聽在學生耳中,卻只有學校的潛台詞:「唱『校歌』是文化盃的傳統,不是學生說改就改。」

「我們不願意唱有黨意識的校歌,政大人要唱自己的校歌!」籌備多時的《領航》被腰斬,瞬間引爆學生怒火。政治系文化盃團隊10月率先打響罷唱第一砲,激起眾多團隊共鳴,紛紛決定加入抗爭行列,促使第49屆文化盃合唱比賽現場,成了罷唱大會。

但此刻言歸正傳。到底文化盃這首指定曲該改?不該改?在雙方各執一詞時,其實答案正藏在文化盃的歷史裡。

文化盃創辦人現身說法:「第一屆根本沒有指定曲」

「第一屆文化盃根本沒有指定曲,而是兩首自選曲。」說這句話的,是當年文化盃創辦人之一的龐開文。民國55年進入銀行系唸書的他,如今雖是一頭皚皚白髮,但當時創立文化盃的過程,他到今天還是歷歷在目。


照片提供:黃佳雄。

民國57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政大分會,開始在校內推行學生間的歌舞比賽。時任振聲合唱團團長的龐開文說,由於「振聲」是全校最大的社團,「全政大4000名學生,振聲就有100多名社員。」因此課外指導組便邀請他們舉辦一項系際合唱比賽。

「當初辦文化盃就只是合唱很快樂,希望各系都一起來唱歌;不是什麼宣傳政大、宣揚校歌。」龐開文強調。

他回憶,當年政大只有山下校區,各系合唱團皆以四維堂為中心,在周圍的志希樓、果夫樓找地方練唱,「每到中午,整個校園就成了音樂學院,到處擠滿了人在唱歌。」而談到第一屆文化盃比賽現場,龐開文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晩真是萬人空巷,四維堂被不斷湧入的人潮擠爆,各系團員也打扮得花枝招展……」。

龐開文說,第一屆文化盃沒有指定曲,自然也沒人唱校歌。除了合唱比賽外,還有獨唱賽,他本人更是連兩屆獨唱組冠軍,「只是當時學校沒提供什麼資源,沒有獎金、獎盃,也沒有獎狀。」

至於文化盃為何跟校歌扯上關係?那就是民國63年以後的事了。

一首校歌成了文化盃的緊箍咒

民國63年起,文化盃在學校的主導下增訂了指定曲,即政大校歌。原因為何?據學務處行政人員說法是「已不可考」。但一些校友說,由於以前大學還有朝會制度,每週都要早起升旗、唱校歌,但隨著院系擴增、學生增加,朝會的實施越加困難……「猜測可能是學校為了讓校歌維持傳唱度,就在文化盃增加校歌為指定曲吧。」

但不論確切事實為何,自從校歌納入文化盃比賽規定後,一場文化盃比賽,就勢必有一半的曲目是校歌,確實模糊了文化盃與校歌之間的界線,也間接使得每次校歌引起爭議時,文化盃也連帶成為眾矢之地。

民國71年進政大唸書,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就回憶,由於入學時間靠近民國76年解嚴,黨國不分的意識形態已經開始在社會上鬆動,校內也陸續有對於校歌的反思。當時大一的他看到文化盃在唱校歌,「就覺得很蠢。去第一次試音後,就索性不再去了。」

校歌對文化盃的影響,還不只是讓一些人「索性不唱」,連唱的人也十分困擾。民國81年進應用數學系就讀的陳育志就說,由於當時台灣已解嚴,時代氛圍大不如前,因此新入學的學弟妹多少對校歌歌詞頗有微詞,也讓身兼應數系指揮的他特別難解釋。

最引發爭議則是民國87年時,應數系為求趣味而改編校歌歌詞,卻被評審委員決議「隔年禁賽」,喧鬧一時。這件事還直接導致文化盃實施要點增列一項,「不得更改(編按:指定曲政大校歌)旋律、歌詞,違反者經評審委員決議,得取消本屆經費補助及下屆參賽資格」。再再顯示學校已將「唱校歌」視為文化盃神聖不可侵犯之帝王法則。

時至今日,政大人早已忘卻當初「沒指定曲」的文化盃時光,而把文化盃和「唱校歌」畫上等號。

去年底學生會所製作的「校歌,你怎麼看?」問卷,就是最好的例子。問卷中第三題「你覺得文化盃有何可改進之處?」洋洋灑灑搜集了整整十五頁的匿名回應,結果填答結果卻「大歪樓」,許多意見避談合唱比賽,僅圍繞在一首校歌,如:「校歌急需改進」、「歌詞嚴重政治意識」……

「文化盃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忍不住問。但令人意外的是,從畢業快半世紀的校友到在校生,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快樂唱合唱,傳承系上的文化盃精神。」

音樂與傳承精神 才是文化盃的傳統

攤開文化盃半世紀的「榜單」,在49屆中囊括23次冠軍的企管系最受矚目。自民國58年進企管系,到民國62年畢業期間,從未失手過的陳達群現身說法,「沒辦法,企管系就是大系,人多啊!」

陳達群說,文化盃剛成立之初,政大不僅系所不多、學生也不多,「但企管系是最早有兩個班的,而且男女比例相當。」因此合唱團招兵買馬的過程相對順暢許多,光編制上就完勝他系。

「大系」的傳統至今仍在企管系上持續著,如本屆文化盃中,企管系足足有104人上台,是唯一人數破百的隊伍。本屆企管系文化盃總召鄭晴云說,企管系合唱團有個別名叫「錢塘合唱團」,原因就是因為企管系的合唱規模,可與錢塘江滂礡的大潮聲比擬,而錢塘江由上百條支流匯流而成也象徵著企管人們團結一力。

除了兼顧音樂品質與精神傳承的企管系之外,每年「戲不驚人死不休」的應數系雖然不在文化盃唱歌,卻也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破天荒」路線。

民國61年進數學系的黃佳雄回憶,以前早年文化盃各系都只唱中文歌曲,但在第九屆文化盃(民國63年)時,他卻率數學系演唱德國聖誕歌搖〈O Tannenbaum〉,堪稱當年的創舉,「得了第五名,居然還有些系跑去抗議咧!」


民國63年第9屆文化盃合唱比賽,數學系演唱德國聖誕歌搖〈O Tannenbaum〉。照片提供:黃佳雄。

除了合唱比賽外,黃佳雄也分享,在以前文化盃還有舞蹈比賽時,數學系也曾經在四維堂搞怪演出,「最後一幕,我們一夥人拿一堆假斧頭往台下扔,同時把場燈全部熄掉,嚇得台下一片慘叫。我們隔天還被教官罵了一頓!」只能說當年的「丟斧頭秀」與今年應數系在舞台上「射紙飛機」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屆文化盃合唱比賽,應數系在舞台上射紙飛機,製造「笑」果。照片提供:政大學生會。

除此之外,過去文化盃常勝軍的中文系,儘管今年選擇罷唱,無緣獲獎,但今年仍如往年般正常練唱,連賽前加練也不例外,「週一到週五,天天按分部練習。」中文系文化盃總召李昀蔚掐指一算。

李昀蔚說,中文系的文化盃精神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喜歡音樂,喜歡唱歌,更喜歡大家團結一心的感覺。」強調在練唱的過程中,聯繫學長姐、學弟妹之間的情誼,「就算罷唱,也不能犧牲中文系這份傳統。」

唯有改變 文化盃才能再唱50年

「以前的政大給人的印象是黨校,整個校園硬梆梆的;可是自從有了文化盃以後,全校的氣氛突然變得很柔軟。」龐開文引述了幾年前,前政大校長鄭瑞城在一場晚宴上對文化盃的評價。

但在如今已不是黨校的政大校園裡,指定曲制度卻成了一座最堅硬的高牆,遮蔽了文化盃最初的意義與精神,也掩滅了多元、包容的現代價值觀。


政治系學生在口罩上畫上大叉,以罷唱校歌表達控訴。照片提供:政大學生會。

「這首校歌和黨校歷史是政大的一部分,但它已經過去了,不需要成為現在學生的框架。」陳達群的一句話,給這次罷唱行動下了最好的註腳。

「國家舉辦音樂比賽,也不會選國歌當指定曲啊。」黃佳雄笑著說道,惹得身旁許多校友都開懷大笑,卻也精準點出文化盃比賽最詭異的一面。問他要換成什麼曲子才好?黃佳雄說,「換成在音樂表現上恰當的曲子,不然就不要指定曲了。」

一陣喧囂後,今年的文化盃賽事也跟著落幕,但此刻,罷唱行動的目的才剛開始發酵。明年,第50屆文化盃會登場時會是一個全新面貌?亦或是在一次引爆罷唱熱潮?人人都在看。

文化盃能否找回半世紀前「快樂合唱」的真諦?能否不再淪為一場宣揚校歌的造勢活動,擺脫校歌的束縛?決定了傳唱半世紀的文化盃,能否唱滿一世紀。

(作者為政大法律/新聞學系學生;獨立記者)
------------------------------
物價是台灣四倍,挪威人為何不上街抗議?
Nat Lin/Half Norwegian Half Europe 2015/12/04


去年 12 月,我正開心地與我的同學討論我們的交換學生結果,曾經在英國留學的同學替我可以到挪威奧斯陸交換學生感到開心,但同時也替我擔憂。

她告訴我,奧斯陸是全球最貴的一個城市,沒有之一。並且翻出報章雜誌的調查,讓我知道她所言不假。其實我也知道常常會有這種物價調查的相關文章,可是大多沒有太多的思考或是衡量,因為當時我現在身處在台灣社會,頂多就只是好奇了解一下而已。

在那篇雜誌上,物價水準第一名是英國倫敦,第二名是挪威奧斯陸,第三名是瑞士伯恩。曾經去歐洲旅遊的我,只能以當初我在那邊旅遊的物價概念加減一下,老實說,對奧斯陸的物價真的沒有什麼概念,腦袋中只想著大概這半年得節省的過。可是當我打開學校給我們的生活費資訊後,我又覺得好像也沒有報章雜誌上所言的那麼誇張,與同學比較之後,也大概跟其他歐美學校所需之生活費差不多嘛!

隔年 3 月,學校開始陸續寄送宿舍合約,我大致看了一下價格,最便宜的大概折合台幣 11000 左右,含水電瓦斯網路,這個價錢與目前在台北市在外承租套房的價格差不多,稍微高了一點點,不過還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可是當我看了要去瑞士交換的同學桌上那份宿舍合約,不禁皺了眉頭,他一個月必須付出 22000 台幣左右去負擔他的宿舍費用,同樣的去美國交換的同學,他宿舍費用一樣要 31000 台幣,真的都所非不貲,而三人當中我是最便宜的,我很慶幸。

但高興沒多久,當我真正來到挪威後,我才發現雜誌的調查真的所言不假,真的非常貴,而且還造成了一個特殊現象,所有的外籍學生,見面第一個話題,絕對是物價。無論韓國、日本、美國、坦沙尼亞、台灣,沒有人受得了這樣的價錢。原先可以在德國以 1 歐元購買可樂已經變成奢侈,在這邊你得付出台幣 80 塊左右的價錢才可以在便利商店買到一罐 500 cc 的可樂,等所有的物資大約是台灣的 4 倍左右時候,我真的開始想念台灣了。

這樣的現象一直出現在我週遭附近,從開始的訝異,一直到之後的氣憤討論,慢慢到後面就是妥協。我們只能從各家商店內找尋最便宜的物品,而最大的小慶幸就是我們又買到哪裡特價的商品或是發現什麼新的便宜店面。

如果你問我,挪威人會不會抱怨這樣的物價,答案是會的。

我挪威朋友告訴我,他偶爾會與他的家人抱怨物資真的很貴,特別是在去超市購買食物的時候。我問他難道你們不會走上街頭抗議或是發動拒買等活動嗎?他告訴我:「我們不會,我們會在投票的時候給予某些可以提出合理政策的政黨。」難道這樣不會太緩慢嗎?他告訴我,「這就是挪威,我們都走在制度上。」

至於學生呢?為什麼學生可以享有這麼便宜的宿舍、交通票(一個月 1600 台幣左右)?我想這就是他們相對保護學生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專心上課,而不要因為金錢的事情而干擾他們的學習。

或許你會說,挪威人不會走在街上抗議是因為他們的薪資、人口結構等等與台灣條件不同,他們負擔得起。但相對的,他們也必須負擔更多的成本去獲得物資。

當台灣選舉都在激情與喧囂的言語之下帶出政見的同時,我們又有多少選民是認真關心並檢視那些政策是否合理的?當台灣若有天像挪威有著這麼不合理的物價的同時,我們又有多少人願意好好去思考並從體制內改革呢?
--------------------------
夜市熄燈 房價漲1成
2015/12/08 11562

Facebook
LINE
Google+
Plurk
北中漲最多逾11% 高雄鼎山周邊漲逾6%

房市利多
【于靜芳╱台北報導】夜市存在於住宅區,對房價是利多還是嫌惡?房仲統計北中南3大夜市搬遷、轉型後案例,周邊房價因此水漲船高,北市師大夜市、台中文心夜市周邊房價皆漲逾1成。


師大夜市店家高峰曾達700多家,部分在住宅區違規營業。
資料照片

台灣房屋智庫以搬遷轉型當年與隔年的周邊住宅均價來比較,北市的「師大夜市商圈」2012年轉型時周邊房價平均每坪73.5萬元,2013年則漲至82.0萬元,漲幅高達11.56%,是北中南3個夜市漲最多。
師大新屋達100萬

台灣房屋智庫發言人張旭嵐分析,師大夜市曾被評選為北市優質商圈第1名,商店急速向雲和街、泰順街等住宅區延伸,最多達700多家,但事實上商業區僅師大路、雲和街與龍泉街包圍的區塊,其餘皆為「第3種住宅區」,依北市土地使用分區規定,住3區餐飲業需鄰接8米以上道路,故區域內6米巷的餐飲業者均屬違法。夜市商家陸續歇業後,中古住宅房價突破8字頭,當地新成屋原本實價成交落在90萬元,隔年就漲到每坪100萬元以上。

文心夜市推新案

台中市「文心夜市」舊址位於文心南路與文心南五路交叉口,去年8月搬遷後周邊住宅從每坪22.7萬元上漲至25.2萬元。住商不動產台中八期加盟店店東戴俊仁表示,遠雄建設2年前以每坪163萬元向地主購入原租給夜市的土地,興建26層住宅大樓「遠雄文心匯」,以30~50坪為主力,是八期少見中小坪數,開價每坪38~42萬元,今年周邊新成屋突破3~4字頭,中古屋也漲至每坪22~25萬元,但近期房市趨冷。
高雄「鼎山夜市」自去年8月熄燈後,周邊房價漲6.06%達每坪14萬元。高雄市仲介公會副理事長鄭啟峰表示,夜市聚集人潮,購物也便利,但噪音、衛生髒亂等問題,是周邊住宅的嫌惡設施,鼎山夜市位於三民區鼎山街、明誠一路,因有建商買下土地準備推案,夜市熄燈,加上此區新案少,推升周邊中古屋自每坪12萬元漲到14~15萬元,約漲8~10%。
---------------
林獻堂回台灣要不要帶護照?
精華簡文林獻堂回台灣要不要帶護照?
圖片來源:曾明惠
瀏覽數
1786
分享
留言
林獻堂回台灣要不要帶護照?
作者:余佩樺 2015-12-07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到底林獻堂的時代有沒有護照呢?那時候的警察穿什麼呢?沒有時光機,念歷史的黃昱翰如何想辦法穿越?

從研究室到劇組,鑽研日本殖民帝國史的黃昱翰沒想過,有天他要上日文資料庫找的是:日本警察制服上有幾條紅線?釦子長怎樣?林獻堂拿什麼證件回台灣?

畢業於臺大歷史系和歷史所,2013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黃昱翰加入以霧峰林家為主題的紀錄片《阿罩霧風雲》下集歷史研究。寫論文、為劇組做歷史研究,雖然同樣使用搜集資料的專業訓練,兩項工作的關注取向卻有差異。

圖為《阿罩霧風雲》。(圖/youtube截圖)

上月,現任「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專案研究員的黃昱翰,於臺北大學歷史系研討會,分享應用其史學專業訓練參與《阿罩霧風雲》劇組的經驗。以下是演講摘要:

歷史研究員參與的製作階段包括:前期研究、道具、服裝、後製 。前期研究就是搜集資料,採訪家族後人和歷史當事人、梳理文獻,以決定要放入哪些題材在片中,此片編劇為了寫好劇本,甚至讀完林獻堂全套27冊日記。

服裝和道具考據是我參與最多,也覺得最有趣的例子。雖然幫劇組研究和寫論文都使用到搜集和整理資料的專業訓練,但找的細節方向卻大不相同。

日治時代50年,最能夠凸顯時代特性的就是各種制服,警察制服、軍服、公務員制服等。這些服裝長什麼樣子?

我一開始想得很簡單,就是去找一些老照片丟給劇組,我覺得這樣就夠。但是,當服裝師要做出這些服裝時,他們就說,這些照片不夠用,需要更多細節。比如說,袖口有兩條紅線,是什麼紅、要多寬?衣服的底色要是什麼?釦子、肩章長怎樣?當你沒法給這麼多細節時,服裝師只能自由發揮,結果可能就和歷史上的真品有距離。


後來,我由日本的亞洲歷史資料中心資料庫翻出政府公文,找到每套警察制服樣式的詳細規定,整理成列表給劇組。

另一例是,當時劇組決定要拍出林獻堂回台、日本海關在他的證件蓋章的一幕,但他回到台灣時,要不要拿護照?

我一開始去找日治時代台灣出入境規則,但發現這個很難找,相關研究也不太清楚。後來,我從台灣總督府檔案資料庫裡,找到當時的入台證件樣式。林獻堂當時在中國,所以我們預設他是跟廈門日本領事館申請的,所以我就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公文裡,翻出當時廈門領事館關防,最後做成這些道具。

接下來,歷史研究員的工作在後製,包括旁白、特效、歷史影像。

因為是歷史記錄片,絕大部分台詞是旁白來講。歷史研究員幫他們做劇本定稿,判斷片中敘述妥當與否、是否符合當時歷史脈絡、使否符合學界的理解。這個過程花了很長時間。

歷史記錄片不免會用到歷史影片和照片,它們有版權,如果要做商業使用,需要找到作者、取得版權。問題是,你在網路上抓照片很簡單,但版權歸屬和影像圖說,需要詳細核實,辨別哪些可用。

此片也用了後製特效重現歷史場景。比方說,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代表團到東京請願,當時台灣的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曾駕機在東京上空撒傳單,我們不可能真的找架飛機,需要以特效呈現。歷史研究員就要考究這飛機長什麼樣子、要怎麼飛。

我們要呈現80年前霧峰街景,也需用特效。我找不到日治時代霧峰的市街圖,只能從鄉誌、縣誌,找出對霧峰街景的描述,標出當時重要設施位置、不同區域建築風格,再把比較像的建築照片提供給後製去做。

但不免還是也會有錯誤。有個場景是林獻堂被要求在皇民奉公會演講表達他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支持,道具組就問裝飾場地的萬國旗要放哪些國家的國旗。那時戰爭已發動,導演說就避開歐美國家,不要做英美法,他們也未徵詢歷史研究員,就做了些中東、非洲國家的國旗,但基本上它們都是那時還沒獨立、尚未出現的國家。

要精確地做和歷史有關的題材,需要投注很大資源和成本,才能真的做到非常精確。但畢竟能投注許多預算做研究的劇組很少,一般觀眾也不真的那麼在乎。對於影視工作人,這變成是良心問題。

這也關係到目前台灣影劇產業鏈,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例如:許多戲服是到北京做的,因為台灣沒有這麼大產能去做大量道具服裝。反而,因為近年中國拍很多歷史劇,有很多服裝可以直接拿來用,他們有很好的服裝師可以打理這些。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014#sthash.V11yapwt.dpuf
陸房市投資暴利已過
中時電子報作者記者鍾寧╱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12月8日 上午5:50
推薦
工商時報【記者鍾寧╱綜合報導】
中國經濟學家、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會委員樊綱近日表示,中國目前仍在消化過去10年內經濟過熱的後遺症,但經濟還是能達成軟著陸。他特別指出,房市暴利時代已經過去。
新浪財經日前引述樊綱針對經濟何時走出低迷、房地產投資等議題做出分析。他表示,首先,中國經濟能夠軟著陸,7%的經濟增長速度雖屬正常增長的回歸,但也過於低迷,主要由於仍處於消化過去10年內兩次經濟過熱後遺症的階段,包括存貨、過剩產能皆需要一段時間清理。
樊綱認為,各種產業也在重新洗牌,例如汽車、機械工業、一般消費品等已經走出產能過剩陰影,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逐步恢復正常。據悉,目前鋼鐵、煤炭等產業過剩情形仍屬嚴峻,產業重組兼併已勢在必行。
房市方面,樊綱認為泡沫都不大,多數城市的收入與房價比例已回歸正常區間,不過他指出,房市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隨著收入與房價比例收窄後,房地產投資回報也回歸正常,但仍須注意風險,尤其是商業地產,在沒有政策調控和限購令的情況下,商業地產的供應量正快速增長。
此外,大陸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也表示,目前中國經濟成長下滑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他認為應從供側改革。
祝寶良並表示,應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和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結合,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率。而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中。短時間內很難靠房地產來帶動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