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也不興建社會住宅-政府賣地牟利,開發商自然也不是做慈善事業的。炒地的結果就是對比2008年與2018年後,台中房價漲幅高達114%,名列各都第一  https://is.gd/JRkOVH


番紅花:”遊民”,不是給孩子的幸福指標參考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番紅花/作家1月21日是我家高三孩子參加學測大考的日子,這麼重要的事情,我早早就輸入手機行事曆,告訴自己當天謝絕所有活動,只為陪考而存在。但孩子發現今年1月21日也是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和我愛你學田市集所發起的「台北火車站無家者尾牙音樂會」,去年我曾受邀為這場音樂會煮了一大鍋韓式泡菜炒年糕,以酸香辣的味道,豐盛北車寒夜的街友尾牙;孩子很嚴肅地告訴我,他考大學是這社會最微不足道、不値一提的小事,但歲暮寒冬為街友煮一鍋熱騰騰的食物,卻是一件不容推辭、有意義的好事,他認為我不需把時間拿來當陪考媽媽,而應該在家裡廚房為五十人份的泡菜豬肉鍋揮鏟奮戰,準時在下午五點多的時候,把這拿手的泡菜豬肉鍋,趁熱載運到北車的無家者尾牙音樂會。孩子這堅毅的態度,不禁讓我想起去年在一個公開演講的場合,我在談到如何與孩子分享生命的價值時,舉了街友的例子,我在台上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兩個孩子,當你們經過或遇到弱勢者時,請永遠不要冷漠,如果可以,請盡量用你們的能力來表達出你們內心的仁慈,我提醒孩子,如果你願意投一點零用錢給街友,那麼投錢時,動作務必要輕,不可以用丟的,要盡量彎下腰來靠近放錢的碗,慢慢投進去,再自然和緩的舉步離開。在台下有位媽媽對我的這段話不以為然,他認為鼓勵孩子這麼做是危險的,他說許多街友四肢正常卻不願意付出勞力求職謀生,有些街友甚至可能是通緝犯或有暴力傾向,因此他會告訴孩子如果在上下學的路上遇到街友,則保持越遠的距離越安全,也會告訴孩子,若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長大就會像他們一樣流落街頭、貧窮無依。這位媽媽的話始終在我內心迴盪,透過他的焦慮與坦誠分享,我才有機會了解到即使我們這一輩父母受過較高的教育,對於街友的理解,對於教養的方式,可能還停滯在幾十年前的想法。一來我始終很避免拿他者的不幸,來當作要孩子惜福的”教材”,所以我不會以街友的困頓來激勵孩子說看看你有家有新衣的幸福,我也不喜歡拿小說《貧民百萬富翁》裡,印度孩子不能上學的悲慘童年來刺激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就去當童工好了;當孩子挑食或剩食時,我更避免語出”讓你像非洲小孩一樣餓得吃泥巴,你就知道你現在有多幸福了”。我並不想把他者的苦難或不幸福,當作教養孩子的案例,因為這樣的”消費”模式,既不仁慈,也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更不可能讓孩子體認到正義與作為。我也回答這位母親,我們確實不能保證每一位街友對孩子攻擊性的有無,但過度的焦慮是沒有必要的,那也可能是因為內心不自覺的歧視,因為絕大多數讓孩子受到傷害的案例,是來自家庭、親人、校園和公共場所的非街友陌生人,因此我仍舊會告訴我的孩子們,上下學途中看到街友時,你不必嫌惡或害怕的走遠,帶著你正常的步調,摸摸你口袋裡有沒有多餘的錢。後來孩子告訴我,他在台北車站和忠孝東路四段,每月初都有找特定街友買《大誌》雜誌的習慣,雜誌好看,街友人也熱情。如何和孩子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討論街友這議題,父母需要事先做一些功課,我們永遠要知道得更多,才不會被愚弄,了解國外是怎麼做的,也觀察台灣的現況。例如獨立新聞媒體《報導者》曾經做了一篇國際時事的深入報導:《2020年 ,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積極推動名為「打開家門」的十年計劃,目標是讓所有流離失所的美國人,可以有自己的家。當美國開始主動解決燙手山芋般的街友問題;而向來長期主張自律、奮發、敬業的共和黨,也支持民主黨的街友政策。究竟他們在街友議題上是如何思考,而兩黨又如何達成共識?這篇報導讓我看到不同的視角,和我的孩子們有更開放的討論。讓幼兒和小學學童透過繪本來思考”無家者”,是最友善、健康的方式,和英出版社的《小紙箱》,和東方出版社的《我想有個家》,都是在國際童書出版上獲得好評的街友議題書,讓孩子以溫和、理性、溫柔的方式,慢慢理解街友在這世界的何以存在,以及我們個人和國家的公共政策,可以有哪些做法和可能,協助街友脫離現下的生活,重返社會或是重返家庭。孩子看待街友的方式,或許也是他對待生命的方式,我決定接納孩子的指示,1月21日不當陪考媽媽,在家裡廚房工作為街友尾牙煮泡菜豬肉鍋。當天晚上除了各方人士獻上百道滋味豐美的菜,還有林生祥、羅思容、陳明章等音樂人為街友獻唱,這是許多年輕志工籌備奔走甚久的年度活動,希望這一夜,當街友們從城市各角落來到這裡,能夠坐下來沒有壓力地吃頓熱熱的飯,不論明天在哪裡,今夜他的生命不是被世界遺棄的。

=============================

20160815164753-b7ccfe1ec804c29867af458b895f25a8-desktop  

2020年 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
文楊芬瑩封面圖片 BRENDAN SMIALOWSKI / AFP2016/2/7
美國總統歐巴馬一上任,便積極推動名為「打開家門」的十年計劃,讓所有流離失所的人,可以有自己的家。向來給人崇尚資本主義、功利文化的美國,開始主動解決燙手山芋般的街友問題;而向來長期主張自律、奮發、敬業的共和黨,也支持民主黨的街友政策。究竟美國在街友議題上是如何思考,兩黨又如何努力達成共識?
走在紐約、舊金山、或任何大城市的街道上,路邊不難看見敲著杯子、罐子乞討的遊民,因為美國這個 3.2 億人口的國家,有 65 萬人無家可歸,其中三分之一聚集在 10 大城市、每 5 個有 1 人來自紐約或洛杉磯。
不過,這些活動街景,可能幾年內就會逐漸消失。
很多人不知道,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一上台,就積極推動名為「打開家門」(Opening Doors)的十年計劃(2010 年-2020 年),美國政府陸續投入 3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 兆元),誓言幫所有流離失所的人,包括淪落街頭的退伍軍人、長期街友(Chronically homeless)、流浪家庭、以及無家可歸的青少年與兒童,找到自己的家。
向來給人崇尚資本主義、功利文化的美國,竟主動解決燙手山芋般的街友問題;而向來長期主張自律、奮發、敬業的共和黨,也支持民主黨的街友政策。究竟美國在街友議題上是如何思考,兩黨又如何努力達成共識?
話說從頭:無家可歸的那些美國人
美國遊民人口明顯增加,始自 1980 年早期,最直接造成街友增加的原因,就是製造業生產線的外移、以及平價房屋(affordable houses )的供應嚴重不足,導致中產階級的工作變少,居住成本卻持續攀升。
舉例來說,1970 年代製造業的經濟規模,佔美國生產總值(GDP)24.3%,養活了全國四分之一勞工當時房屋市場不缺價格合理的物件,只要努力工作,人人都買得起房子。
美國遊民問題與相關政策 from The Reporter
到了 1980 年,大企業的生產線逐漸轉移海外、連企業總部也一個個搬去避稅天堂,讓國內製造業光景每況愈下。到了 2010 年,製造業的 GDP 佔比僅剩 12.8%,從業人口比例,甚至一度掉到 5%。
穩定薪資職缺下滑的同時,平價房子並未相對增加,房價、租金水漲船高,工薪階級經濟壓力越來越重。美國終結無家可歸聯盟主席羅蔓(Nan Roman)便直言批評,政府、建商毫無作為,讓遊民問題加速惡化(註1):
「說來奇怪,國會不太搭理住房問題,都已經 56 萬人沒地方住,還要糟到什麼地步,才要採取行動?」
美國房子到底多貴?長期關注居住正義的「低收入住房聯盟」(NLIHC)做了估算:如果以收入 3 成作為房租、水電等必要支出,一間 2 房 1 廳(two-bedroom)的房子,每年每人(戶)必須賺到 40,240 美元(約新台幣 134 萬元),換算時薪至少 19.35 美元,但全美平均時薪只有 15.5 美元。
更殘酷的現實是,聯邦法律規定的最低薪資只有 7.25 美元,從事最低薪工作的人,每週必須工作 107 小時(每天 15 個小時、全年無休)或身兼 2.7 份工作,才能有一個家;這對不穩定工作者或低薪家庭,是極其不利的情況。
有研究、報導因此估計,約有 7%的美國人曾經流落街頭,睡過收容所、街上、廢棄建築物、車上或車站,當中 2 成是有全職工作,但因低薪付不出房租者;若加上短期流浪的人,每年約有 300 萬人遭遇無家可歸的問題。(註 1)
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政府贖罪蓋收容所
諷刺的是,導致遊民增加的兩個主因,都源自聯邦政府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刺激方案。
1981 年主政的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以大幅降稅等重商政策,給企業主大開方便之門,成功拉抬萎縮的經濟,卻也加速國內貧富差距,遊民人口激增
雷根政府這個公認的罪魁禍首,所採取的彌補行動,先於 1983 年成立專責機構,在各地發放救濟物資、緊急收容;1987 年,雷根卸任前,頒佈了由共和黨主導的《麥基遊民救助法》(McKinney–Vento Homeless Assistance Act),此法案可算是美國第一部遊民救濟法案,也是台灣各縣市遊民處置條例的參考範本。(註 2)
該法明文規定,聯邦政府負責支持各州遊民的救濟工作,包括收容所建置、救濟物資、醫療與就業輔導、租金補貼等項目,救濟範圍多次放寬,但「救急不救窮」的結果,遊民人口(尤其是長期街友)仍然為數龐大,經費預算也因為執行成效不彰而逐年短少。
(攝影: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NORTH AMERICA/AFP)
幸而天無絕人之路,紐約臨床心理醫師史貝瑞斯(Sam Tsemberis)嘗試新的街友處置方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倡導的「住屋安置優先」(Housing First),是在沒有任何前提的情況下,直接幫街友安排住房,安頓後才展開後續輔導工作,成功讓街友脫離流浪生活,更大的成就在於,這個政策的花費成本,也節省將近一半
Housing First 模式出現以前,一般認為,街友必須先戒除不良習慣,等到身心恢復到一定水準,達到整潔(clean)、戒酒(dry)、戒毒(sober)的標準,才能提供住房安置,那些無法達到要求的人,只能留在街頭、醫院、監獄持續徘徊。這種表現夠好才能安置的輔導方式,與 Housing First 的理念相反,但後者成功比例卻高了很多。(註 4)
Housing First 成功案例傳出後,聯邦政府擴大試驗規模,在西雅圖、波特蘭、羅德島等11 個城市,挑選 734 位長期流浪的街友,再次以 Housing First 模式,先給予住房才開始輔導,事後追蹤結果顯示,街友的精神狀況明顯好轉,進出醫院、監獄、滋事頻率降低,公部門支出成本大幅下降,一如史貝瑞斯在紐約的實驗。
舉例來說,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Denver)的 Housing First 方案,兩批接受安置的 150 名街友,耗費的公務支出成本,比傳統處置方式減少 72.95%。猶他州鹽湖城為期 21 個月的試驗,單位處置費用由 2 萬美元降至 8,000 美元,節省成本達 60%。
Housing First 的種種經濟效益,很快在國會引發一波波論戰,但數據推翻了一切質疑,最後由朝野兩黨議員聯手提出《遊民緊急協助與快速安置住房法案》(Homeless Emergency Assistance and Rapid Transition to Housing, HEARTH),取代原本的《麥基遊民救助法》,2008 年 7 月通過兩院表決,沒有遭遇共和黨抵制。
HEARTH 隔年 5 月生效後,新上任的總統歐巴馬快馬加鞭推出美國史上第一個聯邦層級的完整遊民問題防治政策 Opening Doors,目標讓所有無家可歸的美國人,都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擁有自己的居所,同時要建制緊急應變系統,協助有困難的家庭不至於流落街頭。
Opening Doors 政策在 2010 年正式啟動,整合住房與城市發展、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司法等跨部門資源,即時提供不同情況的流浪者,所需的庇護、就學就業機會、租金補貼、平價醫療等基本所需。
簡單來說,身心狀況良好的家庭、個人,可以申請租屋補助(Rapid Re-housing),獲得押金、幾個月房租的補貼;身心障礙的街友,可以申請友善公寓(Supportive housing )與後續輔導;另有針對個別需求所設立的中途社區(Transitional housing)、以及緊急收容所
透過這些住房選擇,歐巴馬政府目標在 2015 年底,先解決 6 萬多名流浪退伍軍人的居住問題;2017 年底前,完成 11 萬長期街友的安頓工作;2020 年,目標解決所有流浪家庭、青少年的住所需要。
Housing First 發源地紐約,如今遙遙落後
截至目前,美國遊民人口已從 08 年的 65 萬人減少了 82,550 人,鹽湖城、鳳凰城、亞歷桑納這三州,也逐步接近「零街友」目標。但 Housing First 的發源地紐約市,街友人數卻持續增加,是 1929 年大蕭條之後的歷史高峰。
目前,流浪的紐約人口超過 7 萬人 (過去一年爆增 1 萬人),其中 2.5 萬名是兒童,他們棲身街上、地鐵隧道、分散四處的 255 個收容所。遊民問題惡化的原因之一,是 2002 年到 2013 年主政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以及繼任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覺得,Housing first 的作法會助長街友的消極、不負責任的性格,寧可將中央補助款,挪作其他遊民補助。
聯邦政府補助撥款後,紐約市府自行將聯邦政府的補助撥款拆解、移除、挪用,原本受訪街友可以循 Housing First 或 Rapid Re-Housing 的方式,申請到押金與房租,但當局寧可把他們養在收容所,回到早期用食物等救濟遊民的方式運作
對於兩位市長的堅持,帶著 2 個孩子委身收容所的紐約單親媽媽洩氣地說,每個月都會收到政府通知,提醒她跟孩子花了公家多少錢:
政府每個月都在提醒我,在我和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錢?它說我每個月花了 3 千多美元,每個月都花這麼多錢嗎!?但明明政府每個月只要給我 900 元,就能讓我租到一間公寓。
2020 年,美國真的不再有遊民了嗎?
全美統計顯示,2010 年推行至今的 Housing First 政策,未接受安置的遊民人數減少 25%、長期街友減少 21%、 流浪退伍軍人減少 33%。
但美國真要在 2020 達成「零街友」的目標,可能還需大幅努力。因為目前各州執行成效不一:在猶他州、紐奧良、路易西安那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等地都取得良好成效,但也有如紐約市、洛杉磯等城市,因主政者心態守舊、無意配合,遊民問題持續惡化。
但可以確定的是,「無前提的」提供街友住的地方,比傳統方法更經濟也更有效。(註 5)
附註:
1. 文中多處遊民數目不一致,主因是美國 2007 年才完成第一次全國規模遊民普查,之前都是媒體、學者各自估算。2007 年全美單日普查(Point-in-Time, PIT)的遊民人數是 647,258,2015 年 PIT 人數則為 564,708。
2. 早先我國遊民被視為非法遊蕩,1994 年頒佈的《臺灣省遊民收容輔導辦法》(已廢止)才取消取締遊民的觀念,而之前的輔導辦法與 2010 年《社會救助法》的修法,是參考美國 1987 年頒佈的《麥基遊民救助法》,結合不同單位,分成緊急過度穩定 3 階段的支持性服務。
3. 對美國遊民政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2015 年遊民評估國會報告》、《打開家門政策說明》(Opening Doors)、2016 年遊民事務預算說明,以及史貝瑞斯(Sam Tsemberis)的演說。
4.「輔導後安頓」原文是 Housing Ready,是至輔導街友達到整潔(clean)、戒酒(dry)、戒毒(sober)身心良好的狀態,才會協助取得住房,作法上剛好與 Housing First,先安頓住所再處理身心問題的方式相反。
5.《麥基遊民救助法》生效的 1987 年,美國政府曾經估算,當時遊民人數已有 50 萬至 60 萬人,對照 2007 年普查的 64 萬 7258 人的數值,顯示原本的救濟方式處置街民問題,經過 20 年的努力,遊民人數不降反增。

===================

利人利己,才是居住正義追求的目標
利人利己,才是居住正義追求的目標

編按: 研究房市超過30年的權威房產教授張金鶚,長年關心台灣囤房、炒房不合理的現象,出版新書《居住正義》,希望提醒大家找回居住正義,才能打造「住者適其屋」的理想境界。

 

居住正義是一條漫長的路,必須堅持理想、務實作法、尊重專業的向前行,雖然無法短期內完成,但必須要一棒接一棒地走下去;若政治人物無法體會,只要政黨輪替就要打掉重練,那麼居住正義只會陷入惡性循環。

 

一項政策推動,我偏向主張棒子與胡蘿蔔要並行,只要政府在推動房地產的改革時,把自住當核心,並明確訂出保障自住標準(比如2 戶以下且設籍),針對非自住或買大面積豪宅的富人訂出較高標準,課徵相對較高的稅賦與貸款成本,如此才能達到相對公平。

 

前面提到,台灣房地產主要是以民間市場提供為主,因此,政府的角色除了訂定遊戲規則外,其他的就交由市場,而不是讓政府自己跳進去市場變成供給者。因此,第三是政府除健全房屋買賣市場外,更應加強健全租屋市場,保障房東與房客,避免房屋空置浪費資源。最後,如果民眾在正常的管道與市場都租不到房子,再由政府直接介入提供住宅。換言之,當市場失靈時,如弱勢族群或老年人租不到房子時,就要由政府來出面介入安排。

 

換句話說,當有單親、老人、殘障族群有錢也租不到房子時,政府就得提供只租不售房屋,如社會住宅。若能完成以上四點,我們的身邊或許就不會出現拚房、賭房的年輕人,將一輩子的賭注都放在房地產上。當然我們也不會有一群人揹了房貸後,卻變成動彈不得的「屋奴」,終其一生省吃儉用就是為了付清房貸。如此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政商等不再被高房價所綁架,不會形成一股惡性循環。

 

我期待,台灣人民只要努力工作一段時間,就能順利買到適當品質的房子;若是短期內買不起,應該也有租得起品質也不錯的房子。而政府更要提供購屋與租屋的定型化契約保障以及租買資訊透明化,避免房價與房租被哄抬炒作,保障民眾租買的安心與居住的放心。

 

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只以遮風避雨的基本住房為標準,要將「住好房」當成進一步追求的標準。也因此,民眾買屋時不只要注意價錢,更要民眾把居住安全及品質放第一,除了挑有信譽的建商及完善的物業管理社區外,漸漸地讓不好的建商自然淘汰;一方面政府也要建立一套獎優懲劣的制度,讓良幣驅逐劣幣。

 

事實上,房地產由高峰反轉之時,民眾一定要有自覺,2016 年是房地合一交易稅制的開始,也是房屋及土地持有稅賦合理調整的開始,這是台灣住房稅制結構性改變的起點。

 

如果可以從現在做改變,房屋不再是投資炒作的工具,把買房子當成利人利己的事,比如買好建商房子,鼓勵好建商出頭;若無法利人利己,至少也不要損人不利己,認為不合理的房價就不要買。如此,將能慢慢達到居住正義的理想目標。

 

「利人利己」的居住正義目標

 

居住正義是一條漫長的路,它沒有捷徑,也無法一蹴可幾,重要的是要滿足最大多數人甚至是弱勢為主的利益,即所謂的「利人」;然而也不可能忽略了自己個人或是少數人的利益,即所謂「利己」的需求。如果利人與利己發生衝突時,顯然利人是顧及大多數人的利益,應該被優先選擇,如此才算是達成居住正義的理想境界。

 

 

在「利人、利己」四大象限中(見圖6-1),又以「利人利己」(大家都有利)的政策為首要目標,包括興建以弱勢為主的社會住宅;推動優良建商的評選,購買優良建商的產品,讓良幣逐劣幣;捐贈社福機構式的以房養老模式,讓只有一屋的老年人能安養天年;愛心房東及空屋有效利用。

 

其次,才是「利人不利己」(大多數人有利,少數人不利)的政策,包括豪宅稅、房地合一稅及囤房稅等,這些政策適度解決不公平的不動產稅賦困境,因有利多數民眾,只影響少數多屋族,是為利人不利己。

 

而「損人利己」(少數人有利,但大多數人不利)的政策,就是這一波房市寫照,比如跟著投資客炒房,將台灣房價炒到最高點後,讓很多年輕人及平民百姓,只能「望屋興嘆」;再者如黑心建商或黑心房仲,只為了賺錢或賺佣金,卻忽略別人的利益。

 

「損人不利己」(大家都不利)的政策在推動居住正義之路上會造成最壞的情況,包括銀行貸款給不良建商,在房價高點貸款給建商或投資客,自住客在房價高點買房,特別又是向投資客買房。自住客買房買在高點,不僅助漲房價同時又讓投資客得利,最不明智。

------------------------------------

總統大戰 意外扯出軍宅買賣的暴利!
莊孟翰│理財周刊798期│2015-12-11

問:我不是軍人,沒資格購買軍宅,沒想到一場總統大選,卻因為中國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王如玄捲入軍宅買賣,而傳出暴利問題?

答:政府播遷來台,於1945~1950年近200萬以上軍民遷入台灣,其後為安置軍人及其眷屬,先後興建有879個眷村,並於1990年陸續進行改建,並依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進行配發,而就像早期國宅配售,訂有2年內不得轉售,另前兩年推出的合宜住宅也規定10年不得轉售般,軍宅依眷村改建條例之規定,則是5年。

但為何還會有問題發生呢?簡單來說,若甲可以配售到軍宅,則甲在繳交自備款後,即可取得未來蓋好房子的分配「權利」,這是一種「債權」,等軍宅蓋好後,進行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才能真正擁有所有權。

因為軍宅受限於5年不得移轉的規定,但萬一甲缺錢,想賣房子,怎麼辦呢?此時,甲可能把軍宅賣給乙,但因甲、乙不能馬上辦理過戶,因此,甲可能以向乙借錢,再把軍宅所有權抵押設定給乙,由乙取得第一順位的求償權,房子並由乙居住占有,等5年期限一過,甲乙雙方再辦理過戶手續的方式完成交易。

當房市行情大好時,2年、5年或10年的「閉鎖期」,都可能使房價上漲而賺到大幅「增值」空間,而讓一些「國宅蟑螂」、「軍宅蟑螂」有居中買賣及炒作空間,致有外界所謂的「暴利」;反之,當房市行情不好時,可能就乏人問津,就像早期國宅也曾「滯銷」而打折促銷過。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軍宅之獲利來源,即可洞悉其中緣由,其一為「坪差」,亦即眷改條例所稱的坪型,係指配售住宅之室內自用面積,不包括共同使用部分及陽台面積;簡單來說,就是買進面積為室內面積,而將來出售時則再加上共同使用部分及陽台面積,另外還附加一個停車位,因此,售價大為「增值」。

至於另一獲利原因的「價差」,則是拜「5年閉鎖期」之賜,因為十年來房價大幅飆漲所致,只可惜此一利多僅止於台北市與新北市,而這也正是其他眷戶不平則鳴、爆料頻頻,軍宅買賣暴利一發不可收拾之一大緣由。(顏瓊真整理)

-------------------------------------

 

國防部急賣地!償還750億眷改黑洞
www.msn.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白喬茵、游家瑋/綜合報導

忙著進行眷改標售土地,國防部到底在急什麼?因為自從眷改條例實施以來,眷改基金就不停虧錢,當初融資借款加上利息,現在已經欠了銀行750億,而且規定108年之前要還款完畢,國防部只能用最快的方式進行土地處分,但整個賣地過程卻有很多瑕疵!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屏東共和新村巷子裡到處是抗議壁畫。

小魔女表情嚇壞了!騎著掃把飛來台灣,發現怪手不斷剷除眷村、蓋大樓,屏東共和新村巷子裡到處是抗議壁畫,因為全台897個眷村,只有5個地方倖免。國防部眷服處長房明德:「融資償債這麼多經費,墊款那麼多,我們沒有還的話,當然這都有會計的責任。」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國防部眷服處長房明德。

說白了,就是要急著賣土地、換現金,國防部當初打著活化土地賺錢的如意算盤,用槓桿原理,透過土地作價,籌措改建財源,卻遇到了金融大海嘯,不動產市場供需失衡,已經騰空的土地卻賣不出去,財務壓力來了,轉而以融資方式向銀行借錢。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國防部金融海校時期郁到財務壓力,轉而以融資方式向銀行借錢。

93年開始,向銀行借134億,逐年攀升,到了101年已經高達716億,到現在接近750億,還款期限三年後到期。國防部眷服處長房明德:「今年要還款90億,106年還款60億。」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從第一個釦子就扣錯了,整個就連續錯誤,政府部門從頭到尾本來是要保障人民權益,結果他到處疏漏,然後最後最慘的人反而是要被趕走的,然後爽到的都是投資客。」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93年開始借款逐年攀高。

108年真的還得出錢嗎?國防部肩膀千斤重,卻屢屢被發現,不但賣地簽下不平等條約,而且標地過程黑幕幢幢。遠雄董事長趙藤雄:「謝謝、對不起,因為偵查不公開…」去年10月,遠雄董事長趙藤雄遭台北地檢署約談,疑似將黑手伸進500坪以上眷改案,還為了取得新竹、台中、台南三個眷改基地,行賄營建署官員,竟然一家廠商就拿下從北到南,全台五大眷改案,總銷案大約240億。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遠雄一口氣拿下全台灣五大眷改案。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台南的精忠三村跟平實營區,這一塊叫東台南副都心,遠雄現在趕了進度之後,造成既定事實,明顯行賄取得的眷改案應該要立即喊停。」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呼籲,明顯行賄取得的眷改案應該要立即喊停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比如說小英也有一些社會住宅的政策,各個現在縣市都有嘛,你會去低價賣給他們嗎?不會,因為這賺不到錢,甚至有些希望以地易地的方式等等,所以你一定是賣給投資客嘛!」

管理不力、能力不足,眷改越改黑洞越大,本來立意良善,要跟老兵站在一起,現在卻淪為財團眼中的肥羊,怎麼還債兼顧居住正義?考驗520新政府。(整理:實習編輯潘玉英)

------------------------------------

兩岸「黑吃黑」的故事

推文到plurk
2015-12-03 06:00
兩岸關係中,前東帝士集團總裁陳由豪,絕對是一個值得探究的「交流」或「交易」模式。這種交流的內涵,就是在台灣的通緝犯,跑到中國去繳交保護費,順利成為座上賓,直到協助其撐過通緝追訴期後,再剝光其最後剩餘價值,讓他赤條條地回到台灣。
前述模擬情境,不久就可驗證是否為真,因為逃亡迄今已經十二年的陳由豪,在台灣的通緝時效,即將於明年五月屆滿,半年後,陳由豪是否被乾洗,並且在中國混不下去?就可了解兩岸關係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山寨大王習性、或者是法治文明?
陳由豪因為掏空案,涉嫌背信等罪,於二○○三年潛逃中國,二○○九年兩岸簽署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後,台灣法務部多次向中國要求據此遣返陳由豪,但中國卻以陳由豪已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違反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己方人民不遣返」規定為由,加以拒絕。既可看出兩岸協議條文的粗疏與漏洞,更可了解中國對台灣特殊經濟犯的有意維護。
在台灣欠債七百億元的陳由豪,這些年在中國成立東聯與翔鷺兩大集團,其中的「翔鷺騰龍集團」年營收超過五千億台幣,二○一○年繳稅給中國即達十四億人民幣(約七十億台幣),曾列中國十大優良繳稅大戶,這種貢獻度,以及可以想見的政商關係,不僅支撐了他在台灣犯罪「沒關係」的雄厚背景,甚至其獲特許的石化事業在中國屢屢因污染引發當地民眾抗爭,也能在特權保護傘下大事化小。
但是,隨著台灣通緝時效截止日的愈發接近,中國對於繼續收容陳由豪的算盤,似乎出現了明顯的改變。最近,陳由豪所屬的翔鷺石化,本月二十八日到期的七億人民幣(約三十五.九億台幣)公司債,被點名可能面臨倒債,翔鷺石化虧損的原因中,與旗下騰龍芳烴PX(對二甲苯)廠近兩年接連發生爆炸,有密切關係。
詭異的是,在今年四月發生大規模燃爆而遭到勒令停工的騰龍芳烴,當地漳州政府允許重開工廠的條件,居然是中國國有的中國石化必須入股接手;而中國的媒體更報導中國石化可能收購騰龍芳烴八成股權。這明顯是個政治決定,而非環保至上的專業決定,因為中國石化這些年因環保問題有若干PX投資案被其政府擱置,怎麼中國石化入股陳由豪的騰龍芳烴,就可以復工呢?
只要了解陳由豪在中國的佈局,即可立刻解答。這位債留台灣、錢進中國的通緝犯,其實胸懷大志,一直希望利用中國的土地,建立起芳香烴垂直整合的石化王國,其在漳州古雷半島所建的翔鷺石化二期及騰龍芳烴,已是最後一塊拼圖,眼看願望就要達成,卻突然意外不斷,這些波折是自然發生,還是人為加工?在對岸這種國度,很難不作聯想。
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石化覬覦騰龍芳烴,而漳州政府也已強力介入,施壓陳由豪若不讓中國石化接手,就等著倒債。果若如此,陳由豪這十二年來逃亡的所有心血,等於要拱手中國,換言之,向惡霸繳了十二年的保護費,最後要被吃到幾乎連骨頭都不剩。
陳由豪模式,可以定義為兩岸交流中的「黑吃黑」典型,陳由豪黑了台灣,中國準備要黑掉陳由豪,馬英九政府要不到人,因為中國還沒吃飽,等陳由豪就範、中國得逞後,即使陳由豪被趕回台灣,屆時恐怕也已過了追訴期,可以不再受相關刑事追訴,那麼台灣受害者全然討不回公道。總結下來,中國是最大獲利者,台灣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這道黑吃黑的交流方程式,又何止陳由豪一人?陳的故事,絕對不利兩岸人民互信的建立,也是對習近平「兩岸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的一大掌臉。

---------------------------

傾中傾到失去利用價值

推文到plurk
2015-12-02 06:00
新政府、新國會不久即將產生,馬政府卻企圖製造新的「現狀」,讓繼任者「維持」。海基會與海協會召開「策進會」、「總結會」,根本無視於國共黑箱早已盡失台灣人民的信賴。台聯青年軍等舉牌抗議,強調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以前,任何協商談判、協議簽訂都是「喪權辱國」。老共如果想以這種方式影響選舉,老K如果想以這種方式挽救頹勢,可以預料都是白費心機的,因為去年的九合一選舉有力證明,台灣人民不會再被兩岸的金光黨騙了。

馬政府一味傾中,兜售所謂的「九二共識」,卻對紅色供應鏈造成的危機視若無睹。(歐新社)
海協會高幹除了兜售所謂的「九二共識」,在中國官媒詢問「台灣有人質疑兩岸協議圖利大財團」時,竟然大言不慚:這種意見不符合客觀事實!他說:經濟活動無法做到全民平均受惠,但外溢效應讓整個經濟體共蒙其利。他還舉旅遊為例,旅遊帶動了交通工具、景點、餐館、賓館,還有購物;來台旅遊人數增加至三百多萬人,台灣航空公司有五成利潤來自於此,應該客觀公正看待。算了吧,台灣人民現在過得好嗎?旅遊「一條龍」,「跨海政商利益集團」賺錢,台灣賺垃圾,不已見微知著!
而日前接受彭博社專訪時,馬英九宣稱:從二○○八年迄今,台灣的薪資其實一直在成長,而且最近幾年,成長的狀況還不錯;他的民調不高,乃是因為推動改革;而「我們與大陸的經濟關係已經到了一個(程度),不是隨便說不要就可以不要的」。無獨有偶,猛打經濟牌的朱立倫也主張,「如果與中國合作,台灣將能超越韓國」。兩岸經濟關係愈緊密,台灣的國計民生愈沉淪,已經表現在實質薪資所得倒退十五年了,執政黨依舊如此視若無睹,他們難道在測試台灣人民的容忍度嗎?
其實,老共只是垂涎台灣這塊土地,對二三○○萬人的安全福祉不感興趣。老K亦復如此,只想「同屬一中」。公投,皆曰不可;黑心油、通緝犯,「團員」便有平安符。他們的思維無非是,儘管台灣有民主選舉,但只要「跨海政商利益集團」有夠力,中國經濟力一直加強,台灣經濟力持續變弱,便可以牢牢控制台灣。在政黨輪替可能成真前夕,中國的金光、紫光直撲台灣科技產業、媒體而來。這是強化台灣產業經濟、提高就業所得的做法?還是相反?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正在取代台商與台灣業者之際,還要打開大門割肉飼虎嗎?
連習會,朱習會,馬習會,種種「炎黃子孫一家親」,老共要拉攏的乃是「跨海政商利益集團」的台灣團員,而台灣那些「領導人」所圖的,也無非是這個集團在台灣的「總督」角色。此所以,傾中總路線在台灣愈來愈沒市場,那些人仍熱中於「國共共識」、「連結中國」,不時爭取立功表現,黑箱課綱、補貼中生納保不一而足,彷彿失去民心、失去政權也無所謂,因為政客有更大的貪圖在中國,商人有更大的利潤在「大中華」。一言以蔽之,這個集團,眼中只有「大中華」,沒有「小台灣」。至於他們要維持並擴大利益,就要擔當「犧牲小台灣、共圓大國夢」的馬前卒。
傾中總路線的七年政績,讓國民黨低迷不振。怪的是,不得民心、不利國計民生的路線,國民黨要人卻爭先恐後要「過橋」。連有北京「閱兵」,馬有「兩岸領導人會面」,落後的人不著急嗎?於是乎,大選民調一蹶不振,他們也無心「團結本黨」,似乎只在等投票日來解脫。國民黨要人顯然忽略了,老共給他們「跨海政商利益集團」的紅利,乃是由於他們能夠唬弄人民、統治台灣。萬一像去年以來的洪流,國民黨被民意「滅頂」變小黨,國民黨招牌剩下負面形象,新國會把黨產等靠山也轉型正義,他們對老共的利用價值驟減,恐怕只能淪為跑龍套的小弟了。

----------------------------------

談軍宅的公義問題

推文到plurk
2015-12-03 06:00
◎ 譚才三
感謝王如玄,讓大家開始關心軍宅,雖然關心的方向與重點完全是捨本逐末。
說實話,王如玄要不是身為政客,在軍宅案中算什麼角色?一個搶代書生意的律師罷了。而軍宅轉賣,不就像國王的新衣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沒人說破而已。就算是改革開放前共產主義的中國,都還有倒買倒賣的情事,這種事根本禁不勝禁,是誰賺有差嗎?再說轉賣錯了嗎?沒有套利,市場就不能達到均衡,如果套利是種錯誤,那這世界所有的商業活動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一種犯罪了。
既然如此,那軍宅的問題在哪呢?「軍宅為什麼那麼便宜,讓王如玄等人可以從中取利呢?」這是個很好的出發點,如果沒有價差,就不可能套利了。「軍宅當然要便宜啦,這樣才能照顧原老舊眷村的老榮民及志願役軍士官兵啊。」照顧志願役軍士官兵與老榮民本是應當,畢竟服過兵役的人都知道,軍中是個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地方,不給予志願役軍士官兵相對應的福利,誰想待在那裡?眷村不就是當年給老榮民的薪水太低了,只好無償提供人家居住的空間嗎?不然早就有更多的李師科了。
但有必要將原本僅提供他們使用的眷舍賣給他們嗎?為什麼民國一○○年底修正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第五條敢規定「原眷戶享有承購依本條例興建之住宅及由政府給與輔助購宅款之權益。原眷戶死亡者,由配偶優先承受其權益;原眷戶與配偶均死亡者,由其子女承受其權益。」?
一般公司的員工宿舍,有因為員工住了一輩子,所以在公司改建員工宿舍後,不但一定要提供該員工繼續居住,且產權還要廉價賣給該員工嗎?一般公司的員工宿舍,退休員工死後,其配偶、成年子女還有權居住嗎?甚至承購?
如果上述的照顧已超過一般常識,那為什麼在這個政府推動地上權、找不到地蓋出租公共住宅的時代,卻無人質疑軍宅本身其公義何在?是否為圖利特定利益團體的賤賣國土?又怎麼能讓人不懷疑,那些地上權、公共住宅將來會不會也眷村化而讓既得利益者先佔先贏,就地合法呢?
還是,這些問題根本不足掛齒,是我自己的方向與重點不對?
(作者任職金融保險業,台北市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