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出美女,朝歌出才女。中國古代第一個女詩人出在哪兒?朝歌,她就是美麗的衛夫人莊姜;中國第一個愛國女詩人出在哪兒?還是朝歌,她就是衛國公主許穆夫人

齊國是姜姓,陳國是媯姓,許國也是姜姓,其它國家或距離遙遠,或過於弱小,所以衛國與齊、陳、許通婚較多。許穆夫人為宣姜的女兒,又嫁給以姜姓的許國。

許穆夫人是衛國的公主,公元前695年左右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她是衛公子姬碩和宣姜的女兒,衛惠公、衛黔公是她的叔父,衛懿公、衛戴公、衛文公是她的哥哥,宋桓夫人是她的姐姐。因為她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她的詩歌既有女性詩人的細膩委婉,又有寬廣豪邁的胸懷和格調。現存《詩經》中的三首詩《泉水》、《竹竿》、《載馳》,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高尚的思想價值,尤其可貴的是其中抒發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開闊的政治眼光,和對祖國真切深沉的熱愛。因此被公認為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同樣居住在朝歌的莊姜,比許穆夫人早五十多年,則留下《燕燕》、《終風》、《柏舟》、《綠衣》、《日月》等五首詩,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許穆夫人許穆夫人許穆夫人許穆夫人繪畫中的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像

中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是衛昭伯與宣姜的女兒,許穆公的夫人,中國第一位被記載的女詩人。一開始,許國的許穆公來求婚,齊國的齊桓公也來求婚。衛國打算將她嫁給許國。穆夫人透過傅母向衛懿公傳達她不願嫁到弱小的許國,決定嫁到離衛國較近又比較強大的齊國。但她的主張卻沒有被採納。
後來,翟人攻打衛國並攻破,許國無法救援,靠著齊國才得以保存。穆夫人得知消息,決定回去救國。許穆公本打算阻撓,最後只好放他們通行。前659年,穆夫人為了感謝齊國,更為了表達自己挽救祖國的決心,便寫了《載馳》來記錄這次事件。
《載馳》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國風》中有一首題為《載馳》的詩,句式整齊,音韻鏗鏘,言詞懇切,感情激昂,洋溢著飽滿的愛國熱情,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當時就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它仍以不朽的藝術魅力,感染著讀者。這首不朽的詩篇,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傑作

許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詳)姓姬,春秋時衛國(今河南淇縣一帶)國君宣公的女兒,戴公的妹妹。當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兼併,戰亂不斷。衛國國力中等,常遭鄰近大國和處在衛國的西方、北方強悍的戎、狄等部落侵擾。國家的危難,使許穆夫人從小就深為祖國的命運擔憂。

她長大之後,許國(今河南許昌一帶)和齊國的國君,都派了使者來向她求婚。在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通婚聯姻,都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意義。許穆夫人從祖國利益出發,認為應與齊國通婚,因為許國離衛國遠,國力比較弱,齊國離衛國近,國力又強大,如果自己嫁去齊國,衛國一旦遭到敵國襲擊,便可以得到齊國的援助。可惜衛君沒有採納她的正確意見,而將她許配給了許穆公,歷史上就稱她為許穆夫人。

夫人心中掛念著祖國的安危。嫁到許國後,身在遠方,很難回去探望,更對祖國產生了無窮的憂慮,她寫的《衛風•竹竿》,就是傾瀉思念祖國心情的詩作。「淇水悠悠,檢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意思是說,只有待我重返祖國,親眼看到淇水悠悠而流,人們行舟打漁,祖國安然無恙的時候,這種無限的憂慮,方能消逝。詩人這種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洋溢在字裡行間。

紀元前668年,衛國懿公繼位。這個懿公,平時不理國政,荒淫腐化,好鶴成癖,他養的仙鶴,都「實有祿位」,「有乘軒者」,受大夫的待遇,號稱「鶴將軍」。國家被他弄得一塌糊塗,民怨沸騰,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紀元前660年冬天,北狄部落,見有機可乘,發動了對衛國的進攻,衛懿公慌忙命令國人出戰,國人說:「鶴有祿位,你就叫『鶴將軍』去打仗吧,我們不去。」由於喪失人心,結果衛國大敗,首邑朝歌(今河南淇縣境內)失陷,懿公被殺,最後剩下遺民七百三十多人,在宋桓公的幫助下,才渡過黃河,免遭殺戮,被安頓於漕邑(今河南 滑縣一帶),立許穆夫人的胞兄戴公為君。衛戴公即位一個月,就死去了,文公繼位。

許穆夫人接到衛國國破君亡的消息,悲痛欲絕。她要求許穆公援助衛國,恢復家園。但許穆公和他的大夫們,害怕得罪狄人,擔心引火燒身,只是禮節性地派出使者,前去弔唁。對此,許穆夫人十分氣憤;為了自己祖國的救亡大事,她毅然決定帶領當初隨嫁到許國的姬姓姐妹,於紀元前659年春夏之交,「載馳載驅」,奔回衛國,共赴國難。

當時,許國君臣,都反對許穆夫人回國,他們派了大夫,駕著馬車,去追趕她,百般勸阻,指責她感情用事,喪失了女子出嫁、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大義」。

許穆夫人義正辭嚴地把大夫們反問得瞠目結舌,灰溜溜地撥轉馬頭,返回許國去了。她自己終於風塵撲撲地踏上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大地。

《載馳》這首詩,就是記述她這次回國救亡的經過和思想的光輝詩篇。

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建議衛文公向齊國求援。齊桓公被許穆夫人的愛國赤誠所感動,立即派公子無方,率領士兵三千,去拯救衛國,衛國在齊國的支援下,收復了失地,重建衛國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境內)。新君衛文公,選賢任能,謙約節儉,努力發展生產,使衛國又逐漸恢復起來。

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證明她從一開始,就顯示出無比感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以下,錄許穆夫人詩一首:《載馳》
原詩: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減,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芄芄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你所思,不如我所之。

今譯:
車輪飛轉,馬不停蹄,趕回祖國,慰問自己的兄弟。
路途遙遠,驅車奔馳,踏上祖國漕邑的土地。
許國大夫跋山涉水,來勸我回去,我的心呀,蒙上了重重憂鬱。
即使你們大家都說我不好,我也不能調轉馬匹。
比起你們那些不高明的見解,難道我還不夠遠慮深謀?
即使你們都說我不好,我也不能轉身渡河回去。
比起你們那些不高明的見解,我的意見誰說不謹慎?不可取?
爬上那個山坡,採些山坡上解郁的貝母。
即使婦人多愁善感,也總有我的緣故。
許國人對我埋怨不已,他們都實在不講道理。
我走在祖國的原野,看到綠油油一片麥地。
不由得要把國難,向大邦控訴;誰肯和衛國敦睦相親?誰來救援扶助?
列位大夫官長,請不要再埋怨我。
你們所想的上百種主張,都不如我自己的決定正確。


(註:上述這首原詩,選自《詩經‧鄜風》)@*
-------------------------
許穆夫人是衛昭伯與宣姜的女兒,許穆公的夫人,中國第一位女詩人。一開始,許國的許穆公來求婚,齊國的齊桓公也來求婚。衛國打算將她嫁給許國。穆夫人透過傅母向衛懿公傳達她不願嫁到弱小的許國,決定嫁到離衛國較近又比較強大的齊國。但她的主張卻沒有被採納。後來,翟人攻打衛國並攻破,許國無法救援,靠著齊國才得以保存。穆夫人得知消息,決定回去救國。許穆公本打算阻撓,最後只好放他們通行。前659年,穆夫人為了感謝齊國,更為了表達自己挽救祖國的決心,便寫了《載馳》來記錄這次事件。
許穆夫人-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許穆夫人是衛宣公的庶子衛昭伯與宣姜(衛宣公死後改嫁繼子)之女,衛國君主衛懿公(宣姜與衛宣公所​​生次子衛惠公之子)的妹妹(按母系論就是姑母)。春秋之際,諸侯林立,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諸侯各國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
遠嫁許國
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父母親和君主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
許穆夫人自幼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能歌擅詩。嫁許穆公後,時刻懷念故鄉,常登高以抒憂情,或採蝱以療鬱結,並藉詩詠志,作《竹竿》、《泉水》等詩傳世。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衛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她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許國的大臣紛紛去攔阻她,指責她。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決定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載馳》表明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桓公感其愛國之情,遣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幫助衛國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又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
救國
衛國國君衛懿公是個沉醉於聲色狗馬之中的昏君。他特別喜歡養鶴,在宮苑中供養了成群的白鶴,他不但賞給養鶴人官職,還荒唐地把鶴封“將軍”,享受比士大夫還要優裕的待遇,出巡時隨同的鶴可以乘坐華麗的車輛。為了供養這群白鶴,還額外向百姓徵收“鶴捐”,激起衛國國民的強烈不滿。衛國在衛懿公的治理下,國力卻每況愈下,一天天衰敗下來。弱肉強食,北方狄族看到衛國岌岌可危,便於公元前660年,發動了對衛國的入侵。衛懿公徵調民眾抵抗,老百姓不願為他效命。軍隊的將士不肯為他賣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時如入無人之境,衛國很快被滅亡了。衛懿公死於亂軍之中,國民遭到大批殺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難民渡過黃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縣)。
許穆夫人像
許穆夫人像
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後,一直懷念著衛國。當她聽到衛國國破君亡的噩耗之後,痛徹肺腑,
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報仇雪恥。她去請求許穆公援救衛國,許穆公膽小如鼠,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觀,置之不理,經過反复考慮,她帶領當初隨嫁到許國的自己身邊的幾位姬姓姑娘姐妹,親自趕赴漕邑,與逃到那裡的衛國宮室和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夫人的哥哥)相見。許穆夫人抵達後,首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不久,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就在此時,許國大臣接踵而來,對許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責怪她考慮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勞無益,有的指責她拋頭露面有失體統,企圖​​把許穆夫人攔截回來。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主張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面對許國的大臣的無禮行為,她怒不可遏,義正詞嚴地斥責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悶”(《載馳》)。意思是,即使你們都說我不好,說我渡濟水返衛國不對,也斷難使我改變初衷;比起你們那些不高明的主張,我的眼光要遠大得多,我的思國之心是禁錮不住的。許穆夫人拯救衛國的決心不可改變。
不久,戴公病歿,衛人從齊國迎回公子毀(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衛文公。衛國得到了齊桓公的支持,齊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同時,宋、許等國也派人參戰,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這一切和許穆夫人為複興衛國而奔走不懈是分不開的。
絕世紅顏​​矗風雨,挺身而出是為衛。
許穆夫人- 後世評價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及終於衝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鬥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並要控於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後,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後,衛國又得到復興。《載馳》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鄘風》裡,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 詩作
許穆夫人存世之作有四言抒情詩三首,俱收入《詩經》,倍受推崇、流傳至今。最著名的是《載馳》一詩: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譯文】:
馬兒疾馳快奔走,回國慰問我衛侯。馬行歸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來追趕,我心哀傷又憂愁。沒人讚成我赴衛,要我返回萬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遠。沒人讚成我回衛,想要阻止也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謹慎。登上高高的山岡,採集貝母解愁腸。
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裡有主張。許國大夫責怪我,實在幼稚且張狂。
我在郊野忙行駛,麥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國去求援,依靠誰來幫我忙。
許國大夫君子們,不要再把我責備。你們縱有百般計,也不如我親自去。
許穆夫人- 註釋
明朝呂坤著《閨範》四卷,在卷一《詩經》部分,詳細註釋了這首詩。呂氏感慨於許國人泥經,未能通權達變。讚歎了許穆夫人以義裁情,終不敢歸。全文如下: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音薄草行】涉,【水行】我心則憂。【宣姜之女,為許穆公夫人。閔衛之亡,馳驅歸吊。方行而許大夫追之,夫人知其必以不可歸之義來告也,故憂之而作此詩。】○既不我嘉,不能旋反。【回衛】視爾不臧,【善也】我思不遠。【思不離心】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音蔽止也。大夫既至,果不以我歸為善,而我亦不能濟水而還衛矣。爾雖不以我為善,而我心終不能止也。】○陟【音直登也】【音蒙貝母】女子善懷,【好思】亦各有行。【道理】許人尤之,【罪我】眾穉【音致少年】且狂。【既不得歸,而思終不已。故其在途,或登高以舒想,或採蝱以解鬱,女子苦思如此。亦各有道,許人但以​​我為非。蓋少不更事,且狂妄自是耳。】○我行其野,芃芃【音蓬】其麥。控【告訴】【何人可托】誰極。【何邦可至】大夫君子,【哀告】無我有尤。【幸無罪我】百爾所思,【為我百方謀慮】不如我所之。
按衛懿公為狄所殺而滅其國。其子戴公,廬於漕,許夫人之兄弟也。國滅君亡,同胞骨肉,不得歸家一吊,情可悲矣。先王之製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未嘗思及於大變也。許人泥經,不害其為守禮之過。而夫人竟不敢歸,可謂以義裁情矣。
------------------
愛國典範:華夏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 2014-09-17 14:27:23 華夏 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 16450人查看
導讀:許穆夫人(約公元前690年—?),姬姓,衛公子碩和宣姜的女兒。出生於春秋時期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她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其詩作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是衛宣公昭伯之女,衛國君主衛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際,諸侯林立,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諸侯各國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
許穆夫人
  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父母親和君主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
 許穆夫人自幼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能歌擅詩。嫁許穆公後,時刻懷念故鄉,常登高以抒憂情,或採蝱以療鬱結,並藉詩詠志,作《竹竿》、《泉水》等詩傳世。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衛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她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許國的大臣紛紛去攔阻她,指責她。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決定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載馳》,表明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桓公感其愛國之情,遣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幫助衛國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又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
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及終於衝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鬥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並要控於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後,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後,衛國又得到復興。《載馳》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鄘風》裡,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
爱国典范:华夏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 名人轶事 - 趣闻解密网 - http://goo.gl/jfZ1TS
----------------
許穆夫人:挽救國家危亡的女詩人
日期: 2015-07-12 來源: 《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 作者: 憶江南閱讀: 326 次
公元前660年的一天,在許國通往衛國的大道上,幾匹馬正在飛奔前進。跑在最前面的馬上坐著一個氣質高貴,神情凝重的女子,她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隨後的是她的幾名侍女。
在許穆夫人一行剛剛經過的地方,十幾匹馬正在狂奔向前,騎在馬上的都是許國的大臣。儘管他們快馬加鞭,拼命追趕,但還是看不見許穆夫人的身影。

許穆夫人並不知道有人在追趕她們,這時縈繞在她腦際的只有她的故國衛國。但曾經風平浪靜、鳥語花香的衛國,現在兵荒馬亂,生民塗炭的衛國。
許穆夫人是衛國王室的女兒,不久前死於戰亂​​的衛懿公是她的堂兄,而剛剛在危難之際即位的衛戴公是她的親哥哥。憂國憂民的許穆夫人當初並不願意嫁到許國來,她嚮往的地方是東方強大的齊國,因為她一直將自己的命運和衛國的前途緊緊聯繫在一起,希望通過聯姻為衛國找到一個在關鍵時刻能夠出手相助的盟國。然而,糊塗昏庸的衛惠公卻理解不了或不想理解她的深謀遠慮良苦用心,最終還是把她嫁到了國力弱小的許國。

在許國的日子裡,許穆夫人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自己的故國,她常常把殷切的思念寫入詩歌,流傳下來的有兩首,一曰《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一曰《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於泲,飲餞於祢。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於乾,飲餞於言。載脂載牽,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在《泉水》一詩中,許穆夫人寫到了衛國的好多地方,其中的“漕”就是位於黃河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縣),也是她此行的目的地,因為南逃躲避狄人進攻的衛國王室正蝸居在那個地方。

黃昏時分,漕邑城外,剛剛抵達的許穆夫人和出城迎接的衛戴公在衛國臣子、當地百姓和北來難民的簇擁下正要進城時,遠處傳來了許國大臣們的喊聲:“夫人——請——留步——!”

就在許穆夫人轉身回頭的瞬間,許國大臣們的馬已經來到了她的面前。

許國大臣們下馬之後,一個年老的臣子帶頭走近一步,深深一揖,道:“臣等奉許王陛下之命請夫人回許都!”

“我既然已經來了,暫時就不會回去了!”許穆夫人冷冷地說。

“先王之製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難道夫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嗎?”

“眼下正是衛國危急存亡之時,難道我不應該回來看看嗎?你們回去吧,我現在必須留在這兒!”

許穆夫人說完,轉身就要進城。

“撲通!”許國老臣忽然跪倒在地,他身後的許國大臣們也都跪了下去,他們異口同聲地大聲說道:“請夫人回歸許都,否則我們長跪不起!”

見此情景,許穆夫人臉上的表情由凝重轉為了悲憤,她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怒火狂燃:“當初我決定救援衛國時,你們君臣就千方攔擋,萬般阻撓,如今我不帶許國一兵一將,隻身歸國,你們還要緊追不捨,苦苦相逼,這是不是太過分了!你回去轉告許國君主,衛國一定能打敗狄人,恢復故土,絕對不會讓戰火燃到國力弱小的許國境內,請他放寬心吧!”

當天夜裡,許穆夫人就已經在和衛國君臣討論抗敵復國之策了。第二天,許穆夫人立刻行動起來,她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發展生產,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時刻準備著上陣殺敵,收復失地。

不幸的是,另一場災難又降臨到了衛國人身上,他們剛剛擁立的衛戴公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儘管許穆夫人和全國百姓都在為他們的君主祈禱祝福,衛戴公還是懷著滿腔遺憾撒手人寰,永遠離去了……

傷痛過後,許穆夫人和衛國大臣們從齊國迎回了她的另一個哥哥公子殷,這就是歷史上的衛文公。衛文公不負眾望,在許穆夫人的輔助下勵精圖治,輕徭薄稅,為複興衛國而辛勤工作,日夜操勞。他布衣帛冠,粗食菜羹,早起晚息,扶安百姓,得到了舉國上下的欽佩和讚揚。

齊國之行給了許穆夫人一個新的思路,她意識到要想更快地光復衛國,可以藉助別國,特別是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的力量。可是,怎樣才能打動各國君主,使他們願意出兵相助呢?

智慧過人的許穆夫人略一思索便計上心頭了。

深夜,漕邑驛館之內,暫居此處的許穆夫人正在醞釀詩作。想起當初自己歸國時所經歷的一番曲折,想起許國君臣膽小怕事、不敢出兵的醜陋嘴臉,想起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哥哥衛戴公,想起正在遭受狄人鐵蹄踐踏的衛國百姓,我們的主人公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於是,名揚後世的《載馳》一詩一氣呵成: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陟彼阿丘,言採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樨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之後,許穆夫人以衛國公主、許國夫人的身份親自走上了春秋之際的外交舞台。她千里迢迢,不辭辛勞地到各國訪問,請求他們援助衛國,各國元首都被她的行動和詩歌所感動,許諾會在關鍵時刻助衛國一臂之力。當她見到當時的中國第一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時,齊桓公深深感佩於許穆夫人的堅毅精神和感人詩句,決定立刻出兵相助,扶衛攘夷,這既表現了齊桓公的膽略和魄力,同時也證明了許穆夫人年輕時在擇偶上的眼光獨到與精準。

齊桓公不但派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士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參戰,而且還帶去了牛、羊、豬、雞、狗各三百,又以魚軒相贈,兼三十匹綢緞,還有祭服和許多建築材料。

其中的魚軒是古代婦女乘坐的用魚皮裝飾的華貴車輛,應該是齊桓公特意送給許穆夫人的禮物。

宋、許等和衛國有姻親關係的國家一見強大的齊國出兵助衛了,便也壯著膽子派兵參戰。在多國部隊的協同作戰之下,狄人終於被打退了,衛國的失地順利收復了。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今河南省滑縣衛南坡)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甚至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改稱皇帝之後仍然存在於豫北冀南的土地之上。

自然,這一切和許穆夫人為複興衛國而奔走不懈是分不開的

許穆夫人的《竹竿》、《泉水》、《載馳》等詩歌在當時即廣為傳誦,後來這三首詩被孔子收入在《詩經》中,得以一直流傳到今天。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感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
許穆夫人(約前690年—?),姬姓,衛公子頑(衛昭伯)和宣姜的女兒。出生於春秋時期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她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其詩作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許穆夫人生活年代正值衛懿公、衛戴公、衛文公三代,即衛國國都被攻破,慘遭戰火,被異族滅亡。而後僅剩的幾千衛國人舉族流亡,繼而得到齊桓公的幫助復國的時期,所以許穆夫人的作品也都以這一歷史為背景。

許穆夫人存世之作有四言抒情詩三首,俱收入《詩經》,倍受推崇、流傳至今,即《載馳》、《竹竿》、《泉水》,其中最著名的是《載馳》一詩: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
許穆夫人並不姓許,姓姬。根據《左傳閔公二年》記載,她是春秋初期衛國衛宣公之子姬頑(昭伯)之女,衛國君主衛懿公的堂妹。

由於出生在亂世之中,許穆夫人從小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著,她每時每刻都在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我就想說,許穆夫人你可真的是有點杞人憂天了。因為你的國家離滅亡還早著呢。再說了保家衛國那是男人們的事情跟你有什麼關係啊。你沒事唱歌吃飯跳舞下棋幹什麼不好啊。你想那麼多你累不累啊。

許穆夫人長得傾國傾城,許、齊兩諸侯國的君主都各自派了使者前來求婚。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的老爹可真是見錢眼開,你說你衛國又不差錢幹嘛非得把女兒嫁給許國。你能不能尊重一下自己女兒的意見讓她嫁到齊國啊。

許穆夫人的《竹竿》《泉水》《載馳》三首詩都被《詩經》收入,2600年前喝淇水長大的衛國奇女子的一生都被記載了下來。

許穆夫人的名字能被《詩經》《左傳》等作品反复提到並大加讚美。讚美她的才華橫溢以及她傾國傾城的美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可以被譽為中國美女作家的鼻祖。

史料上沒有關於許穆夫人的老公的記載,如此看來,許穆夫人的老公也是一位沒有一番作為的平庸的皇帝。否則,以許穆夫人的文筆,怎麼沒提到自己的夫君呢?

英雄難過美人關,草包也難過美人關。以許國國君的身價,要想給許穆夫人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自然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許穆夫人在許國過得萬事如意的生活。

如果換做了其她女子,得到瞭如此榮華富貴,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生活,她們自然是樂得合不攏嘴了。只是,心高氣傲的許穆夫人看不起自己平庸的丈夫。某天夜裡,許穆夫人夢見自己在風景如畫的肥泉(太和泉)與姐妹們一起遊山玩水,湖里的魚追逐嬉戲,岸邊野花沁香襲人。於是她便起床把遠嫁許國,欲歸不能,對父母的思念寫作了一篇名為《泉水》的詩歌。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於泲,飲餞於祢,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於乾,飲餞於言。載脂載轄,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許穆夫人為什麼要夢到娘家呢?還不是因為她在許國過得不快樂麼。可惜,許國國君是個大草包,他根本就體會不到自己妻子的用意。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略衛國,衛國就是許穆夫人的娘家。許穆夫人的哥哥衛懿公因為昏庸無道不得人心,被迫親自領兵上戰場,結果戰死沙場。玩物喪志這個詞,說的就是這位爺。

當許穆夫人聽到衛國國破君亡的噩耗之後,痛徹肺腑,她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報仇雪恥。她去請求許穆公對衛國進行增援,據說作為丈夫的許穆公此時的表現有點讓人失望。對於給老婆的娘家是否增援一直猶猶豫豫的。反正最後許穆公沒出兵救許穆夫人的娘家。由此可知許穆夫人此時是多麼的失望啊,自己的老公都不幫自己,那還有誰能幫自己?難道真的要自己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娘家亡國?

這時的齊桓公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人國的好戲。最後,衛國在齊桓公的幫助下,生存了下來

為了感謝齊桓公的幫助。許穆夫人寫了《載馳》來感謝齊桓公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玉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僅;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祝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虻;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憂之,眾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幫,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新思,不如我所之。

《左傳•閔公二年》記載說: 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最後一句說,齊桓公贈送夫人魚皮做成的車子和上等的綢緞三十匹,另外,齊桓公把衛國遷徙到楚丘,往來供應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衛國人都忘了亡國之痛。這是不是很能說明什麼?聯繫到許穆夫人出嫁前作出的選擇,我們有理由相信,許穆夫人和齊桓公有私情。

許穆夫人不僅貌美如花而且文采斐然,不僅愛國愛家而且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當初,她主張許國弱小不足以讓衛國依靠,齊桓公定能成就大業,都被事實所驗證,倘若這一對“才子佳人”結為伉儷,那無疑將會給歷史添上濃重一筆!可惜歷史總是給我們留下令人惋惜的遺憾!

有人說許穆夫人是英雄,那我想說,即使她是英雄,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女人,女人都是脆弱的,都希望自己的老公可以理解自己,照顧自己。再強勢的女人也有小鳥依人的一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想嫁給高帥富,白馬王子,這是正常的現象。可是想歸想,千萬不要把這種想法變成你的擇偶標準,因為現實和夢想的差距會令你感到很失望的。
-----------------
公元前660年,衛懿公因愛鶴被北狄攻陷了國都朝歌,當時國際社會霸主是齊桓公姜小白,他還未來得及救援,衛國就潰敗了。但齊桓公仍為衛國的五千餘名殘民,在東方四十公里的漕邑(河南滑縣),另築了一個新都,公子申為衛戴公。
  在衛國生死存亡之際,有一女子挺身而出,大聲疾呼,為衛國免於滅亡立下功勳。
  她就是文學史上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女詩人”——許穆夫人。
  《中國通史·婦女》中認為:“《詩·國風》裡有不少歌詠婦女的詩,也可能有不少為婦女自己所做。但一直到現在,可確認女作者姓名的詩,以許穆夫人所賦《載馳》為唯一的詩篇。如單以做詩的時間而論,許穆夫人的《載馳》要比屈原的《離騷》早三百幾十年。”
  有些資料稱,她比西方第一個女詩人薩福還要早。薩福生長在從“口傳”到“信史”過渡的時代,約略推算,生卒在公元前630年~公元前612年(較多沿用)之間,許穆夫人生卒無考,從公元前660年她已參與國際社會政治活動來看,此時已婚,她比薩福大幾十歲是沒問題的。說她是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女詩人,也是對的。
  許穆夫人是衛國貴族,她少女時代曾經在淇河邊嬉戲釣魚,淇河邊至今留有多處“許穆夫人釣魚處”。
  在鶴壁市淇濱區淇河大橋附近,有幾塊磊落的大石頭,鶴壁地方史志專家王俊智說:“許穆夫人到底在哪兒釣魚,史書無載。這兒是傳說中的一處。水流雖然平緩,但水比較深,是釣魚的好地方,周圍景色也好。”
  看來許穆夫人釣魚是游擊式的,打一槍換個地方。兩天之後,我在淇縣又見到一處“許穆夫人釣魚處”。
  出淇縣城東八九公里有河口村,村頭有一方台地,高於周圍地面數米,下面是淇河河床,水邊密生著速生楊,顏色深濃。淇縣旅遊局的盧敏鈞指著台地說:“這兒便是釣魚處。”
  台地後來被稱作“鳳凰台”,盧敏鈞說:“王子稱龍,王女稱鳳,許穆夫人是衛宣公的孫女,衛戴公、衛文公的妹妹,當然是鳳了,所以她的釣魚台,就演變為鳳凰台。”
  鳳凰台上,沒有紀念許穆夫人的建築,倒有個不倫不類的玉皇閣。順閣往北走,有三進院子,供著送子老奶、十二老母等神。
  在淇縣,神廟多得讓人詫異。之前我去荊軻故里——淇縣南關村時,村內小街上相距20米就有一座關帝廟和一座觀音廟。淇縣人自己也說,村村建廟,處處敬神。
  細考其因,朝歌曾為殷都,“宗天尚鬼”的殷人一生都活在神鬼的震懾之下,跪伏於祭壇的迷霧之中。千載之下,遺風猶存。
  當年的許穆夫人,在大廈將傾時,並沒有將希望寄於神鬼身上,憑著一己之力,建立功勳,並被《詩經》記錄下來,成為千載留名的女子。
  西漢末年,劉向編《古列女傳》,專為許穆夫人立傳,盛讚其“慈惠而遠識”。

  《竹竿》見證無憂少女

  許穆夫人身世複雜,我們不多扯這一團亂麻。“一般公認的說法,許穆夫人是衛宣公孫女,衛戴公、衛文公之妹。”淇縣地方史志專家燕昭安說。
  許穆夫人的姨齊文姜和母親齊宣姜是春秋時齊國著名的“姐妹花”。齊文姜和自己的哥哥齊襄公亂倫,導致丈夫魯桓公被謀殺,但後來她幫助兒子治理國政,表現出很高的政治軍事才能,細究“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實在難以評說。
  許穆夫人的母親齊宣姜,本來許的是衛宣公的兒子姬伋,衛宣公聽說她是個大美人,在淇河邊建了個新台,把兒媳婦娶來當成了自己的媳婦,還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引發了宮廷血案。《詩經》中的《新台》講了這事。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用了約兩千字的篇幅講“衛國新台醜聞”,他認為“這件事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說明,多妻制度下的中國宮廷,是一個黑暗的、人性淪喪的毒蛇穴窟”。
  倒霉的齊宣姜在衛宣公死後,又被齊襄公(她娘家兄弟)逼著再嫁給衛宣公的庶子昭伯頑。
  這事後世看著奇怪,當時也顯得很出格。《左傳》記載“(昭伯頑)不可,強之”。是說男方不同意,但女方的態度未交代,估計也不太樂意。
  不過他倆竟然一口氣生了五個兒女: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這種家世背景,會影響許穆夫人一生。
  部分專家認為,《詩經》中除《載馳》外,另外兩首署名為無名氏的“衛女思歸”之作——《竹竿》、《泉水》都是許穆夫人的作品。
  三首詩,如同人生三部曲,相對完整勾勒出許穆夫人(或更多衛女)生活的場景來。
  她(或更多衛女)在衛都朝歌長大,讀書習文,在城郊騎馬射箭,在淇水邊垂釣蕩舟,在青山綠水間自由生長。這些在她後來回憶少女生活的《竹竿》詩中,都有所披露: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誾,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翻譯過來就是:釣魚竹竿細又長,兒時垂釣淇水旁。少女時光怎能忘,路遠無法回故鄉。汩汩肥泉於左方,嘩嘩淇水流右方。女大當嫁要出門,遠別了兄弟和爹娘。
  淇水潺潺在右方。肥泉汩汩在左邊淌。明眸皓齒一女郎,身上環佩響叮噹。淇河水歡快地流淌,駕小舟劃雙槳。順水漂流到遠方,消散我胸中的憂傷

  《泉水》流淌憂國情懷

  複雜的家庭背景,決定了許穆夫人不會像普通女孩那樣天真單純。
  到了該出嫁時,她了解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性聯姻,情願把自己當作政治的貢品。
  燕昭安說:“當時許國(今河南許昌一帶)和齊國(今山東東北部,都城臨淄)都來求婚,許穆夫人想嫁到齊國去,因為齊國離衛國又近又強大,許國太弱小。她頗有遠見的主張未被採納,還是嫁到了許國,成為許穆公的夫人,後世稱之為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很容易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探春,她嫁到許國後,就像探春時刻憂心賈府的命運一樣,也時刻惦念衛國。當時衛懿公已經當政,人民怨聲載道。《泉水》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寫成的: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有懷於衛,靡日不思。
  孌彼諸姬,聊於之謀。
  意思是泉水流入淇水中,對衛國故土沒有一天不想念。那些美麗的姬姓姐妹,先和她們商量商量怎麼辦。
  接著女詩人又回憶了出嫁時經過泲水、乾地的情景:
  出宿於泲,飲餞於祢。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於乾,飲餞於言。
  載脂載轄,還車言邁。
  遄臻於衛,不瑕有害?
  意思是出來寄宿在泲地,喝餞行酒在叫祢的地方。女孩子出嫁,遠離了父母兄弟。告別了我的各位姑母,然後是大姐。
  出來寄宿在乾地,喝餞行酒在叫言的地方。給車軸塗上油呀安上鍵,調轉車頭往回走。迅速到達衛國,該不會有什麼不好?
  最後女詩人說: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
  思須與漕,我心悠悠。
  駕車出遊,以寫我憂。
  意思是:我思念肥泉,更加長嘆。思念須地和漕地,我心憂傷。駕起車出遊,以排遣我心中的憂傷。《泉水》和《竹竿》表達的都是出嫁後的許穆夫人(或更多衛女),思念故國父母而不能回去,十分苦悶的心情,但細微的意旨又有不同。《竹竿》是思慕故國的風景人物以及當年的遊釣之處,而《泉水》則是直傷衛國國事,深切地為歸衛作籌謀,感情和行為上都更進了一層。
  許穆夫人(或更多衛女)為何會有這麼濃重的故園之思呢?
  自周初開始,周密的宗族血親制度便佔了中國社會生活的統治地位,這種被美學家李澤厚先生稱為“清醒的現實理性”的製度,使得人們一旦離開故國家園,便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形成了國人與生俱來的思鄉情結。明白了這一點,才能明了《竹竿》和《泉水》中那種美麗、甜蜜、歡欣、痛苦交織在一起的濃郁醇烈的鄉愁,而故鄉的一水一木,如此觸及內心最柔軟的一隅。

  《載馳》激盪圖存救亡 

  不出許穆夫人所料,衛國到底讓衛懿公搞垮了。
  衛戴公(許穆夫人的親哥哥)在漕邑建了新都,不久戴公也死了,衛國人又立文公(也是她的親哥哥),國勢仍危。
  衛國的巨大變故,使許穆夫人悲痛欲絕,她向丈夫許穆公提出援衛要求。許國君臣怕得罪狄人,只派使者到衛國弔唁戴公。一切正應了她當年的預見,許國弱小,不能依靠。
  作為一個女人,她該怎麼辦呢?
  許穆夫人帶著隨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駕車奔衛,共赴國難。
  可是她膽小的丈夫怕惹火燒身,不准她去,還派了一群大夫在後面駕車追趕阻止。
  許穆夫人悲憤之下,遂寫下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載馳》,全詩如下: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採其芒。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全詩前三段大意是:我回國弔唁,招致你們阻攔,我很悲傷。你們雖然束手無策,但我決不能丟下故鄉。你們對我的責難既幼稚又輕狂。
  《中國通史·婦女》中分析,許穆夫人為衛提出“控於大邦”的想法,是衛國僅有的出路,衛國實際上也是依著這條路線走過去的。
  所以許穆夫人在最後一段堅定地稱:“我馬行在郊野上,麥苗蓬勃如水浪,快向大國去求告,親近的就會來救助。諸位大夫賢君子,請勿責我違禮儀,你們考慮上百次,不如讓我走一趟。”
  《左傳》記載,她的《載馳》漸漸在諸侯國間流傳開來,衛文公也採納了妹妹的意見,“控於大邦”,向齊國求助。
  《左傳》還具體記載了齊國的援助情況:“齊侯使公子無虧率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意思是齊桓公派公 ​​子無虧率三百輛戰車三千甲士前往漕邑,幫助衛文公守城,穩定了局勢,使衛國免於滅亡,並資助牛、羊、雞、豕及建築材料,幫助衛國建立新都——楚丘(今滑縣)。
  這首詩以及詩背後救亡圖存的果決行動,凸顯了許穆夫人令人激賞的智慧與勇敢。放在當下,她的身份見識不是季莫申科,也是賴斯之流。
  衛戴公之後,是衛文公當政。衛文公艱苦創業,發展生產,到晚年軍力增長十倍,後又吞併邢國(今山東聊城),國勢復興。衛成公為避狄人侵擾,再遷帝丘(今濮陽西南),經百餘年休養生息,重又呈現出經濟繁榮的景象。
  進入戰國後,衛遭到趙的不斷蠶食,國土日削,政治上也愈加腐敗,行將自取滅亡。但衛的滅亡將破壞趙、魏間的均勢,所以魏國攻趙救衛,使衛僥倖保存下來,成了魏國的附庸。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攻魏,佔領濮陽一帶設置東郡。衛國遂遷徙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轉受秦的保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成為最後滅亡的周代封國。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分析:可能是它太小了,小到嬴政把它忘掉,12年後,胡亥忽然想起了它,才把它取消
  弱小的衛居然在夾縫中生存,成為最後滅亡的周代封國。在朝歌被攻破的歷史拐點上,如果沒有許穆夫人的奔走疾呼,想來衛國的歷史,會是另一番面貌吧。
  許穆夫人是文學史上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女詩人”,在衛國生死存亡之際,她挺身而出,憑著一己之力,為衛國免於滅亡立下功勳,並被《詩經》記錄下來,成為千載留名的女子。如今,許穆夫人依然為家鄉人所愛戴。
-------------------
許穆夫人,姬姓,春秋衛國(今河南省淇縣)人,是衛昭伯(衛公子頑)與宣姜的女兒,於公元前690年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中國第一位被記載的女詩人。

一開始,許國的許穆公來求婚,齊國的齊桓公也來求婚,衛國打算將她嫁給許國。穆夫人透過傅母向衛懿公傳達她不願嫁到弱小的許國,決定嫁到離衛國較近又比較強大的齊國,但她的主張卻沒有被採納。

許穆夫人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其詩作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極高聲譽。許穆夫人自幼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能歌擅詩,嫁許穆公後,時刻懷念故鄉,常登高以抒憂情,或採蝱以療鬱結,並藉詩詠志,作《竹竿》、《泉水》等詩傳世。

中國史上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

女詩人許穆夫人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衛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她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許國的大臣紛紛去攔阻她,指責她。

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決定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載馳》,表明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

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桓公感其愛國之情,遣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幫助衛國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又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

後來,翟人攻打衛國並攻破,許國無法救援,靠著齊國才得以保存。穆夫人得知消息,決定回去救國。許穆公本打算阻撓,最後只好放他們通行。前659年,穆夫人為了感謝齊國,更為了表達自己挽救祖國的決心,便寫了《載馳》來記錄這次事件。

許穆夫人存世之作有四言抒情詩三首,俱收入《詩經》,倍受推崇、流傳至今。最著名的是《載馳》一詩: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採其虻。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返回騰訊網首頁>>
----------------
齊桓公與許穆夫人   叢生的歲月,為撒子齊桓公就不能跟許穆夫人  想當年,齊桓公跟許穆公同時向許穆夫人求婚,以衛國之弱,想想齊桓公要單純政治上的結盟,絕對不會拿這個小小的衛國做首選,定會尋找那些強國來追求強強聯合啊,而他去衛國求婚了。不是因為垂涎許穆夫人的美色就是他倆之前就 ​​有感情。我們知道小白的娘親是衛國人,而小白當年宮廷內 ​​亂的時候也是出逃莒國去了的,據考證,莒國在山東省東南部,而衛國也在山東省東南部,雖則彼時非現在,女女男男規矩頗多,門禁森嚴,不得隨意見面,可是我們也知道所謂禮法傳教之說還是在朱熹老爺子的理學興盛之後才廣泛的荼毒廣大婦女群眾的,那麼,那時的風氣本身就處於比較寬鬆的氛圍之下,具體論據暫未找到,暫時不表。若是這樣,就不許人家小白跟著娘親回娘家的時候見過許穆夫人幾次然後一見鍾情再見癡情三見就看對眼了?!再說要這麼算的話那小白就是許穆夫人的表哥或者表弟或者表叔或者表侄或者更甚者表叔公了,由於許穆夫人身份複雜,暫時我還沒把他們的關係繞出來,那就先假裝是傳說中的表哥吧,我們知道那時候表哥表妹啥的是可以通婚的,俗稱姑表一家親,那麼他倆就在那時就有了感情也不一定。   然之後小白就去求婚了,我們又知道,許穆夫人在面臨許國跟齊國的求婚的時候是說過這樣一段話的:“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列女傳》),總結了就是說她的意思是嫁去齊國對自己國家好點,那麼,就不允許她有那麼一點私心?就不允許她也看對眼了自己的表兄?   接下來我們又知道,許穆夫人未遂己願嫁去許國成了許穆夫人了。那麼許穆夫人就跟小白喪失了相守終身的第一次機會,或許也是小白心中永遠的痛?那麼,這一痛,幾十年就過去了,當年的小公主也嫁做許穆公的婦成為許穆夫人了,回到現在,許穆夫人的宗國衛國被狄人滅國,僅留下幾百遺民渡黃河淒淒慘慘去了,還是被許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接過去安置的,這時,許穆夫人悲嘆自己宗國覆滅了就讓自己老公許穆公去救,但是許穆公又磨磨唧唧不肯出兵,我就在想,那個時候,許穆夫人會不會想起當年那個英俊瀟灑、英明神武、白衣飄飄的小白表哥捏?!然後許穆夫人就不管老公自己一個人飛奔救國去了。且不說回沒回,畢竟各家之言混淆。在此先用樹帆哥的觀點是回了。回了還被許國那些老大夫們追趕讓自己回去,不要在外面拋頭露面,影響不好,還批評她“眾稚且狂”,意思就是又幼稚又狂妄,一點都不把國母當國母。   這時,小白就如同那堆各色才子佳人、豪傑將相的小說一樣,以男一號的身份飄然出現了,他讓自己兒子公子無虧率領兵車300乘,甲士3000人替衛守著家門,幫他們在僅有的地方重建家園,史書說衛國人在齊桓公的幫忙下都已經“忘衛之亡矣”了,而齊桓公也是憑藉這一點正式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哦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魚軒。上過樹帆哥課的孩子,對於魚這一事物的象徵意義,相信大家都心照啦,沒錯,小白給許穆夫人送魚軒去了在明知道許穆夫人已經是有夫之婦的情況下小白還給她送魚軒,這說明了什麼呢?沒錯!他倆有感情!至少是小白想跟她有感情!而這個魚軒許穆夫人接受了沒有呢?史書未說接沒接受,而且後來齊桓公派兵了,這不就是顯而易見的許穆夫人也接受了魚軒的明證嗎?那麼,我是不是就能猜猜許穆夫人也想跟齊桓公有感情呢?至少是不反感呢?或許這個說法有點武斷,因為,這個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出自於一個政治上的考慮,因為許穆夫人要復國必須藉助一個大國的幫忙,齊國算個大國,而且它的國君跟自己以及自己的國家極有淵源,並且他也對自己有意思至少是有好感吧,那麼,自己是不是可以藉助下這份好感的力量去幫自己復國呢?或者更直白了點說:利用下這份感情,正如埃及豔后裡面的那個埃及女王克麗奧佩托拉七世一樣,在凱撒跟安東尼之間游離輾轉,以自己的色相為代價挽救整個國家。而這其中,多少真情多少假意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分得清呢?也許,連當事人自己也分不清楚。那麼,其中只要摻雜了一丁點兒的感情,這份感情的設想是不是就可以成立了呢?畢竟郎才女貌,再一個郎有情而妾看似即使無意為了國家也必須有意了,而且我們也知道,那段時間也是亂倫感情無數,若非齊桓公的老哥齊襄公非要跟魯國的王后也就是自己的親妹妹私通,還把自己的妹夫魯桓公殺了惹得齊國內亂,齊桓公也不會出逃莒國啊,也不會後來被迎回齊國做王啊,也不會離衛國較近啊,而許穆夫人的娘親也是齊國人,如果不是她娘親被逼跟原老公的爹跟現老公的兒子先烝後報,也不會有現在的許穆夫人了,那麼潛移默化,環境使然,許穆夫人不以跟齊桓公有感情為意,那他倆也就沒什麼阻力能阻止他們在一起了麼,畢竟山高皇帝遠,許穆公老遠的在許國不過來幫忙,許國的那些大夫批一下許穆夫人還好,在齊桓公帶著重兵的情況下要是狠命的抨擊齊桓公想必也有那麼一點不可能,而且歷史上的政治婚姻或者政治感情也都無數,那麼,在發展這段感情的各種條件都配合的好好的情況下,加上復國壓力山大的基礎上,這段感情不想成不是也得被形式啥的逼成了麼?!正所謂形式逼人,又所謂郎情妾意。於是乎順理成章的,感情大功告成!   鑑於順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此乃野史,並非我本次的論文,因為,我本次論文,是非常高風亮節的又紅又專的愛國主義。。當然。。愛國主義是允許感情存在的。。正如當年共產黨對關露說的一樣,為了社會主義,為了愛國,你必須去汪偽那當漢奸,也必須為了影響不好不能公開你是共產黨派去的漢奸身份,也不能跟你家親愛的王炳南結婚。不能影響親愛的共產黨的。。或者好似曾經的一句話,為了黨,你就把冤屈認了吧,黨現在不需要你的清白,就需要你的認罪。。而本文,我只想說,黨啊,你就讓愛國主義暫時的需要一下感情吧!   附:在本文繞完了之後,筆者終於把小白跟許穆夫人的關係繞出來了。據《春秋左傳注》說,宣姜也就是許穆夫人的娘親是齊僖公的女兒,而小白卻是齊僖公的小兒子。如果不追溯到小白的娘親也是衛國人,那麼齊桓公就是許穆夫人的小舅了!不過就算是小舅也沒關係,我們知道,想當年,漢惠帝劉盈的皇后不也是自己的親侄女麼。。。   另附《載馳》詩一首: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採其芒。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2011年10月24日   WS2012胡扯於宿舍,僅供玩笑,以饗非方家。
-----------------
朝歌出美女,朝歌出才女。中國古代第一個女詩人出在哪兒?朝歌,她就是美麗的衛夫人莊姜;中國第一個愛國女詩人出在哪兒?還是朝歌,她就是衛國公主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在祖國危難時刻,衝破禮數束縛,駕車四處奔走,呼喚周邊國家出面相救,其愛國情操被人們傳頌了幾千年。 

許穆夫人是衛國的公主,公元前695年左右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她是衛公子姬碩和宣姜的女兒,衛惠公、衛黔公是她的叔父,衛懿公、衛戴公、衛文公是她的哥哥,宋桓夫人是她的姐姐。因為她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她的詩歌既有女性詩人的細膩委婉,又有寬廣豪邁的胸懷和格調。現存《詩經》中的三首詩《泉水》、《竹竿》、《載馳》,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高尚的思想價值,尤其可貴的是其中抒發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開闊的政治眼光,和對祖國真切深沉的熱愛。因此被公認為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同樣居住在朝歌的莊姜,比許穆夫人早五十多年,則留下《燕燕》、《終風》、《柏舟》、《綠衣》、《日月》等五首詩,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許穆夫人在朝歌淇河邊長大,深受衛國文化的熏陶,不僅文采飛揚,還能歌善舞,再加上從小喝甘甜的泉水,使她皮膚白皙,面若桃花。她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又天資聰穎,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學習騎馬射箭,常常一個人騎馬到郊外打獵,在淇河邊的鳳凰台垂釣。她在少女時代就知道關心國家大事,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

許穆夫人長成後,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那個時侯教育、經濟都是極不發達極不平衡,王宮裡的公子公主與平民子弟之間,無論從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社交範圍還是身體發育情況,都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王室與平民之間通婚幾乎沒有可能,所以王子、公主們的婚姻問題並不好解決。各個諸侯王之間相互聯姻,就成為解決王室婚姻問題的主要途徑。但是,這條路也並不寬廣,北方國家中,衛國和鄭國、魯國、邢國、燕國等等都是姬姓之國,王室間無法通婚。宋國是子姓之國,是從朝歌遷徙過去的;齊國是姜姓,陳國是媯姓,許國也是姜姓,其它國家或距離遙遠,或過於弱小,所以衛國與齊、陳、許通婚較多。許穆夫人為宣姜的女兒,又嫁給以姜姓的許國。

當時,諸侯各國貴族之間的通婚聯姻還更多的賦予了政治內涵,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許國為了促成這一樁婚事,送來了厚厚的重禮,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願意嫁到齊國,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日益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是父母親和君主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許穆夫人為宣姜的女兒,又嫁給以姜姓的許國。 

許穆夫人創作的詩歌很多,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只有三首,就是被收入《詩經》中的《竹竿》、《泉水》和《載馳》。而給她帶來愛國女詩人美譽的主要是《載馳》這首詩。 

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後,一直懷念著衛國,月下窗前,寫下許多思念朝歌故鄉的詩篇.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這三首詩篇篇都寫對祖國對家鄉的摯愛,尤其是《載馳》,把一個弱女子為了拯救祖國,在郊野駕車奔馳那種與國同難、為國赴難的急切憤懣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660年,衛懿公好鶴誤國,玩物喪志,被北狄攻破即將亡國的消息傳來時,許穆夫人痛徹肺腑,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她去請求她的丈夫許穆公援救衛國,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她帶領幾個隨從,架著馬車星夜兼程,趕赴朝歌,她要前去弔唁戰死疆場的衛侯,準備到齊、宋等與衛國有親緣關係的鄰邦去求救,說服他們派兵幫助衛國,拯救危難。

全詩分為四章,不像《詩經》中多數篇章那樣重章疊句,句數、字數甚至連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變化豐富,思想感情也複雜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抒情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現實所引起的內心矛盾出發。故詩歌的形式隨著內容的發展而發展,形成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節奏。詩的第一章,交代本事。當詩人聽到衛國滅亡、衛懿公戰死的兇訊後,立即快馬加鞭,奔赴祖國:

載馳載驅, (駕起輕車快馳騁,)

歸唁衛侯。 (回去弔唁悼衛侯。)

驅馬悠悠, (揮鞭趕馬路遙遠,)

言至於漕。 (到達漕邑時未久。)

就在此時,許國許穆公派大臣追趕而來,對許穆夫人大加抱怨,責怪她考慮不慎,嘲笑她徒勞無益,有的指責她拋頭露面有失體統,企圖把許穆夫人拉回許國。因為按照周禮,出嫁到另外一個國家的女人,一般不許“歸寧”,是不准回國的。許穆夫人擔心祖國命運,救國心切,哪裡還顧忌那麼多陳規陋習,她堅信自己的主張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面對許國的大臣的無禮行為,她怒不可遏,義正詞嚴地斥責道(《載馳》):

既不我嘉, (你們不贊成我走,)

不能旋反; (我也不能就回頭;)

視爾不臧, (你們的意見對衛國沒有好處,)

我思不遠。 (我懷念祖國的心永不休;)

既不我嘉, (你們不贊成我走,)

不能旋濟; (我也不能就停留,)

視爾不臧, (你們的意見對衛國沒好處,)

我思不悶。 (祖國的安危讓我焦愁。)

接著寫被許穆公的人阻攔不能前行時,心頭憂思重重,路上一會兒登上高山以舒解愁悶,一會兒又採摘草藥貝母以治療抑鬱而成的心病。自己雖然身為女子,雖然多愁善感,但在事關祖國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她是決心已定,義無反顧的:

陟彼阿丘, (登高來到那山岡,)

言採其蝱(meng)。(採摘貝母治憂鬱。)

女子善懷, (女子心柔善懷戀,)

亦各有行。 (各有道理有頭緒。)

許人尤之, (許國眾人責難我,)

眾樨且狂。 (實在狂妄又稚愚。)  

許穆夫人趕到漕邑,與逃到那裡的衛國宮室和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夫人的哥哥)相見,商議復國之策。不久,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許穆夫人與大臣們商議,派人向齊國、宋國求援。齊桓公是許穆夫人的舅舅,宋桓公則是許穆夫人的姐夫,許穆夫人從小就被寵愛,作為一個女子又能如此深明大義、捨身赴難解救祖國,齊、宋兩國都很快派兵前來救援。齊桓公派出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會合宋、許等國的援兵,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衛國出現了轉機,免於滅亡。

《載馳》一詩,表現許穆夫人駕車奔走拯救祖國而遭許人阻撓的無比憤慨。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充分錶現了詩人拳拳愛國之心和剛毅果斷的性格。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不久,戴公病歿,衛人從齊國迎回公子姬毀(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衛文公。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這一切和許穆夫人為複興衛國而奔走不懈是分不開的。 

許穆夫人的《載馳》刻畫了詩人策馬奔馳、英姿颯爽的形象,寫詩人救國救難的急切、憤懣的心情。其實,許穆夫人並不缺乏美女的委婉和柔情,她的詩歌更擅長抒情和景物的描寫。 

許穆夫人的詩很有特色,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受到歷代名家推崇。《竹竿》詩回憶兒時在朝歌淇水邊嬉戲釣魚的情景,表達了她對祖國深切的愛。詩寫得優美動人、形象而深情,如第三章的“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右邊呀,淇水流,左邊呀,有泉源;笑著現個小酒窩,佩著玉儿多嬝娜),以及第四章的“淇水悠悠,檜楫松舟”(淇水呀,靜靜地流,檜木的槳兒,松木的舟),無不寫得輕鬆、優雅,活潑自然,富有美的感染力。古詩不好懂,咱直接看翻譯的白話:

竹竿呀,細又長, 釣魚在那淇水上。

難道思念都拋卻? 路兒迢迢回不了鄉!  

左邊呀,有泉源, 右邊呀,淇水悠。

姑娘從此遠嫁去。 父母兄弟天一頭。 

右邊呀,淇水悠, 左邊呀,泉水流。

笑著現個小酒窩, 佩玉叮噹風擺柳。  

淇河水,靜靜流, 檜木槳兒松木舟。

駕著船兒去出遊, 但願能解心中愁。

《泉水》也寫作者對祖國的思念,卻比較深沉,心情鬱悶,情感急切。詩中說要在車軸上塗好油,把車兒駕起,匆忙地回國。把濃濃的思國之情,凝結在“為車軸塗油”這一動作上,感人肺腑:

泉水汩汩流呀流, 流到衛國淇河裡。

夢裡幾回回祖國, 沒有一日不惦記。

喚來同宗好姊妹, 大家一齊來商議。 

當初出嫁宿在濟, 喝酒餞行在祢(mi)邑。

姑娘長大要出嫁, 遠離父母和兄弟。

問候那些姑姑們, 打聽我的大姐姐。 

當初出嫁宿在幹, 喝酒餞行卻在言。

抹好車油上好軸, 迴轉車頭向衛走。

趕到衛國疾又快, 大概不會有妨害。  

我思念著那肥泉, 不禁連聲髮長嘆。

想到須邑和漕邑, 我心憂鬱不稱意。

駕好車子去出遊, 姑且消除心中愁。

這兩首詩感情淒惋悱側,對自己的祖國魂牽夢繞,想找來一起陪嫁過來的姐妹們,相互傾訴衷腸,稍解胸中的鬱悶,聊以自慰。詩人欲歸不得,只有回想當初出嫁離開衛國之時與家人飲餞訣別的情景。如今物換星移,寒暑數易,家人近況無由獲知,那種思念和牽掛讓讀者感同身受。思念到了極點,甚至產生幻境,詩人設想回歸衛國路途上的場景,車速之快疾與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發襯托。詩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絕。思歸不成,欲罷不能,只好考慮出遊銷憂,但是思衛地而傷情,愁更轉愁,情懷鬱鬱,迴腸蕩氣。 

許穆夫人詩歌裡吟誦的竹竿,是很能代表衛國和淇河的景物。“淇園”和“淇奧(yu) ” ,是與竹竿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肥泉,則是朝歌的名勝,歷代史書和古縣誌上,不乏對古肥泉的描寫和讚美。

許穆夫人詩中的“毖彼泉水”、“我思肥泉”,就是朝歌城西北二里多的太和泉,在現在的泉頭村南。二三十年前,肥泉的水還非常之大,其中有一個泉眼像鍋蓋那麼大,夏季時節,汩汩湧出,冒出老高。王國維在《水經註校·淇水》中寫了太和泉的出處、流向,說“其水更迳朝歌城北,又東南流注馬溝,又東南注淇水,為肥泉也。故衛詩曰:“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水經註》、《博物誌》、清乾隆《衛輝府志》、清《淇縣輿地圖說》、《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都有記載。

古代肥泉水源特別充足,它的地脈根在西北三十里的靈山涼水泉,出山後潛入地下,伏流從泉頭出來,所以泉頭的泉源很多,著名的有飲馬池、太和泉、三和泉。三源匯流在一起,波瀾壯闊,聲勢浩大,向東南流去。明縣志記載當時還能通舟船。

由於泉頭一帶泉水豐沛,草木茂盛,風景優美,相傳早在商代,殷紂王就常來此地遊玩,在池中飲馬,為馬洗浴。人們把紂王常飲馬的水池稱作飲馬池或浴馬池。清光緒二十六年《淇縣輿地圖說》說:“飲馬池亦名浴馬池,在西泉頭村東偏南,昔為大池闊百餘步,今淤塞成小澗”。《朝歌鄉志》也說:飲馬池是“紂王坐騎到此飲泉之處”。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騷客來這裡觀光賞景,據說曾留有很多的碑刻,可惜能保存下來的不多。現存的有一通《重浚勺金河記》碑,是清朝河南巡撫錢鼎銘同治癸酉年(1873年)撰文並書寫的,碑文載入了《清史稿》,清雋的柳體字雞蛋大小,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書法價值,當時曾引得遠近百里的人們來此觀賞,拓片拍打聲經夜不息。

明代時候,官府曾把原在西山淇園處的紀念衛武公的武公祠遷建到泉頭。目前民間收藏的還有“刺史碑”、“守備碑”、“靈應泉碑”等殘塊,其中一通比較完整而斑駁脫落的石碑,上刻“靈應泉”三個盈尺大字,是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立的。其它殘碑,有明崇禎五年(1632年)的,有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的。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淇縣志》記載:“觀瀾亭:在縣西北三里太和泉上。”觀瀾亭的建築年代和形狀也都已失考。
淇河是朝歌的母親河,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水,許穆夫人思念家鄉,總是以淇河作為家鄉的代表和象徵。請看下一回《鄭衛之聲 歌鄉樂海有傳承》。
-----------------
中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是衛國的公主,公元前695年左右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她是衛公子姬碩和宣姜的女兒,衛惠公、衛黔公是她的叔父,衛懿公、衛戴公、衛文公是她的哥哥,宋桓夫人是她的姐姐。因為她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她的詩歌既有女性詩人的細膩委婉,又有寬廣豪邁的胸懷和格調。現存《詩經》中的三首詩《泉水》、《竹竿》、《載馳》,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高尚的思想價值,尤其可貴的是其中抒發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開闊的政治眼光,和對祖國真切深沉的熱愛。因此被公認為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同樣居住在朝歌的莊姜,比許穆夫人早五十多年,則留下《燕燕》、《終風》、《柏舟》、《綠衣》、《日月》等五首詩,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許穆夫人在朝歌淇河邊長大,深受衛國文化的熏陶,不僅文采飛揚,還能歌善舞,再加上從小喝甘甜的泉水,使她皮膚白皙,面若桃花。她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又天資聰穎,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學習騎馬射箭,常常一個人騎馬到郊外打獵,在淇河邊的鳳凰台垂釣。她在少女時代就知道關心國家大事,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許穆夫人長成後,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當時,諸侯各國貴族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願意嫁到齊國,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是父母親和君主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

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後,一直懷念著衛國,月下窗前,寫下許多思念朝歌故鄉的詩篇.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

許穆夫人的詩很有特色,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受到歷代名家推崇。《竹竿》詩回憶兒時在朝歌淇水邊嬉戲釣魚的情景,表達了她對祖國深切的愛。詩寫得優美動人、形象而深情,如第三章的“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右邊呀,淇水流,左邊呀,有泉源;笑著現個小酒窩,佩著玉儿多嬝娜),以及第四章的“淇水悠悠,檜楫松舟”(淇水呀,靜靜地流,檜木的槳兒,松木的舟),無不寫得輕鬆、悠雅,活潑自然,富有美的感染力。

《泉水》也寫作者對祖國的思念,卻比較深沉,心情鬱悶,情感急切。詩中說要在車軸上塗好油,把車兒駕起,匆忙地回國。把濃濃的思國之情,凝結在“為車軸塗油”這一動作上,感人肺腑。

公元前660年,衛懿公好鶴誤國,玩物喪志,被北狄攻破即將亡國的消息傳來時,許穆夫人痛徹肺腑,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她去請求許穆公援救衛國,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她帶領幾個隨從,架著馬車星夜兼程,趕赴朝歌,她要前去弔唁戰死疆場的衛侯,準備到齊、宋等與衛國有親緣關係的鄰邦去求救,說服他們派兵幫助衛國,拯救危難。

就在此時,許國許穆公派大臣追趕而來,對許穆夫人大加抱怨,責怪她考慮不慎,嘲笑她徒勞無益,有的指責她拋頭露面有失體統,企圖把許穆夫人拉回許國。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主張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面對許國的大臣的無禮行為,她怒不可遏,義正詞嚴地斥責道(《載馳》):

既不我嘉, (你們不贊成我走,)

不能旋反; (我也不能就回頭;)

視爾不臧, (你們的意見對衛國沒有好處,)

我思不遠。 (我懷念祖國的心永不休;)

既不我嘉, (你們不贊成我走,)

不能旋濟; (我也不能就停留,)

視爾不臧, (你們的意見對衛國沒好處,)

我思不悶。 (祖國的安危讓我焦愁。)

許穆夫人趕到漕邑,與逃到那裡的衛國宮室和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夫人的哥哥)相見,商議復國之策。不久,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許穆夫人與大臣們商議,派人向齊國、宋國求援。齊桓公是許穆夫人的舅舅,宋桓公則是許穆夫人的姐夫,許穆夫人從小就被寵愛,作為一個女子又能如此深明大義、捨身赴難解救祖國,齊、宋兩國都很快派兵前來救援。齊桓公派出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會合宋、許等國的援兵,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衛國出現了轉機,免於滅亡。

《載馳》一詩,表現許穆夫人駕車奔走拯救祖國而遭許人阻撓的無比憤慨。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充分錶現了詩人拳拳愛國之心和剛毅果斷的性格。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不久,戴公病歿,衛人從齊國迎回公子姬毀(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衛文公。兩年後,衛國在帝丘(今濮陽)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這一切和許穆夫人為複興衛國而奔走不懈是分不開的。
------------------
許穆夫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姬姓,春秋時衛國國君黔牟親侄女,衛懿公、戴公、文公之妹,於周莊王七年(公元前690 年)左右,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自幼酷愛學習,能歌擅詩,少年時代曾到澳水(折脛河)、肥泉(泉頭)和淇水(河口村)一帶釣魚游玩,飽覽朝歌一帶美好風光。當時周王朝已衰敗,諸侯國兼併戰爭連年,衛國處在大國爭霸和鄰國侵襲的威脅之中。
夫人成年後,才貌出眾,許國和齊國都來求婚,夫人把自己的婚事與祖國安危緊密聯繫起來,曾表示許國遙遠弱小,不能支援祖國,而齊國強盛且距衛國近,如與齊國結親,一旦衛國被侵,可得到齊國的援助。但衛國君缺乏遠見,將她許配給許穆公。
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後,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自己的祖國,她在《竹竿》一詩中寫到:“ 藋藋竹竿,以釣於淇,其不爾思?遠莫敬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 ,佩玉之儺。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道出了思念故鄉的心情。
當時,她的哥哥衛懿公嗜好養鶴,不理朝政,百姓怨聲載道。不久,北狄侵衛,殺懿公,攻入朝歌。衛戴公被迫廬於曹(今滑縣舊城東),許穆 夫人在許國憂心如焚。她在《泉水》一詩中寫道:“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於之謀”。接著又用兩段詩句回憶了出嫁時經過沫水、干成的情景。最後說:“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車出遊,以寫我憂”。表達了對故土關切與懷念的真情。
正當夫人憂心忡忡思念祖國的時候,突然得知國破君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絕,並向許穆公提出援助衛國的要求。許國君臣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到衛國弔唁。
許穆夫人和自己身邊隨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駕車奔衛,以共赴國難。但一些許國大夫竟然駕車追趕夫人,夫人非常激憤,於是寫下了《載弛》一詩,嚴斥來者:“載弛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即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那些大夫們被責問得無言對答,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詩中她還向大國呼籲請求救援衛國:“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幫,誰因誰極?”一個為拯救祖國奔走呼籲的愛國女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經過四五百里路的長途跋涉,夫人從許國回到衛國,立即向她的兄長衛文公建議,向齊國救援。齊桓公答應了衛君的請求。齊侯使公子無虧率車300 乘、甲士3000 人以戍曹,幫助衛國收復失地。又於公元前658 年,在楚丘(今滑縣東)建立都城。從此,衛國又復興起來。
許穆夫人的《竹竿》、《泉水》、《奔馳》三首詩“國風”內,數千年來,一直為群眾傳頌不綴。
----------------
衛懿公玩物喪志,被狄人殺掉了。狄人殺進衛國國都,懿公的兩個堂兄弟公子申和公子
毀帶著衛國的遺民渡黃河逃亡。宋國的宋桓公是申和毀的妹夫,他迎接這幫落難的衛國
人渡過黃河到宋國落腳,又立公子申為衛國的新國君,也就是衛戴公。衛戴公過了不久
就死了,公子毀繼位,就是衛文公。這時候,幾百里外的許國有個人著急了。誰?就是衛戴公和衛文公的的妹妹、許穆公的妻子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在衛國當姑娘的時候,許國和齊國兩家上門來說親事。當時許穆夫人自己就有打算:她認為衛國比較弱,需要齊國這樣的大國保護,所以想嫁到齊國去。可是許國送的聘禮多呀,她的財迷親屬們就執意把她嫁去許國。結果現在怎麼樣呢?衛國有難,許穆公嚇得一句話也不敢說,更不用說發兵援救了。許國的大小官員,也沒有一個人幫許穆夫人說話。許穆夫人天天思念故國,掛念兄長,有時候以淚洗面。後來,她聽說哥哥衛戴公也死了,非常傷心,終於下定決心要去找衛文公,商量怎樣復興衛國。許穆夫人坐著馬車,日夜兼程往哥哥所在的漕地進發。不久,許國的大夫們就拉幫結夥地追上來了。別看這幫傢伙遇事膽小無能,這時候卻都有理了,一個個板著小臉蛋教訓起許穆夫人,講得頭頭是道。有的說這不合於禮,有的說她太莽撞,還有的指責她作為國君夫人滿世界瘋跑不成體統。他們攔著路,死活不讓許穆夫人過去 ​​。許穆夫人毫無辦法,只好哭著中途折回了。可是許穆夫人沒有罷休。她寫了一首,就是後來我們在《詩經》裡讀到的《載馳》,詩裡表達了她懷念祖國,想要見到衛國土地和衛國人的迫切心情,以及對許國大夫們的慍怒。許穆夫人成為我們國家有史可查的第一位愛國詩人。後來,這首詩流傳開來,被齊桓公知道了。齊桓公很受感動,決定發兵幫助衛國。齊桓公還託人送給許穆夫人一輛用魚皮裝飾的華美車子,用來表達對她的敬意。
----------------
許穆夫人《載馳》詩解讀

莫立民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
  陟彼阿丘,言採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許穆夫人之所以被後人視為《詩經》中最負盛名的女詩人,是與她所寫的這篇著名的《載馳》詩息息相關的。她生長於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衛國,其生年約在公元前690年左右。衛國公子昭伯是她的父親,春秋時代衛國著名的“淫後”宣姜是她的母親,衛懿公是她的堂兄弟。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是她的同胞兄弟姊妹。她嫁給許國的穆公,故人稱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與衛懿公關係複雜,這是因為許穆夫人的母親宣姜前後兩嫁。先嫁衛宣公,宣公卒,再嫁宣公庶子昭伯。宣姜前後兩嫁的情況可列簡表於後:①宣姜與衛宣公→生子壽與朔→壽死,朔被立為衛君,史稱衛惠公→衛惠公生子赤,即後來的衛懿公。②宣姜與衛公子昭伯(宣公庶子、衛惠公壽同父異母兄弟)→生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五位子女。如果從父系血統排列,衛惠公與衛公子昭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所生的子女為堂兄妹關係,如此,衛懿公是許穆夫人的堂兄弟。如果依母系血統考察,則衛懿公為宣姜的孫子,許穆夫人為宣姜的女兒,在輩分上許穆夫人是衛懿公的姑母。
  衛國是周代立國之初周公分封給他的弟弟康叔的封國,歷代賢主不多,昏君倒不少。衛懿公就是衛國一位名氣不小的貪玩的國君。他是一個動物愛好者,尤愛白鶴,常令地方與百姓貢獻名鶴,還給他飼養的鶴定了“將軍”、“大夫”等品位爵祿,出門時讓鶴坐在大夫們才有資格使用的軒車上充當他的儀仗隊。他整天玩物喪志、不理朝政,還利用國主的權力搜刮民脂民膏以充鶴事,結果弄得民怨沸騰。據《左傳》記載,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北方游牧民族北狄見衛國國政混亂,人心怨憤,於是出兵攻打衛國,而衛國國人不滿懿公所為,將士們不願為昏聵的國主賣命,紛紛潰散,雖然這時衛懿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戰鬥中身先士卒,雖戰死卻“不去其旗”(《左傳·閔公二年》),但衛軍全軍覆沒,衛國滅亡。
  許穆夫人聽到這一噩耗,乃決定千里奔波,回歸故國,以 ​​拯家國的危亡。於是她率領一批隨從風塵僕僕、日夜兼程奔向衛國。然而許穆公或許出於擔心她的安危,也或許出於維護傳統禮教,派大夫追趕,勸她回來。衛國覆亡,許穆夫人堂兄戰死,按周代禮制,“先王制禮,父母沒則不得歸寧者,義也。雖國滅君死,不得往赴焉”(朱熹《詩集傳·載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作為遠嫁女子的許穆夫人是不必歸國弔唁的。但許穆夫人卻不管這些不近人情的陳規舊習,她悲憤填膺,力排眾議,不顧守舊的許國大夫們的反對,決意要回歸故國,傾儘自己的全力來幫助處在危難之中的衛國。於是她賦《載馳》詩以表其堅定的心意。《左傳·閔公二年》記云: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及狄人戰於熒澤,衛師敗績,遂滅衛。……許穆夫人賦《載馳》。
  要讀懂這首詩,首先得弄清這首詩的幾個關鍵字詞。詩中所說的“漕”,乃是其時衛國一地名,衛國國都被狄人攻破,衛國國民多逃難於此,且在此擁立衛國新國君。詩中所說的“大夫”,是指許穆公派來的勸說許穆夫人不要歸唁衛國的許國諸臣。所說的“臧”,原意為“善”、“美好”之意,“不臧”,乃為不贊成、不同意。所說的“閟(bì)”,原意為“閉塞”,“不閟”,乃為不閉塞、不僵化。“陟(zhì)”,登高也。“蝱(ménɡ)”,草藥名,即貝母,可治抑鬱病。“芃芃(pénɡ)”,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控”,赴告、求告。“因”,此處為“親近”之義,也可解為依靠、憑藉。“極”,濟也,救濟、救助之意。“尤”,責備也。
  將此詩譯成白話詩,其義大體如是:
  快馬啊還要加鞭,回歸故國弔唁衛侯。快馬加鞭啊長途跋涉,我的目標是千里之外的故土漕邑。許國的大夫翻山渡水匆匆追來,我心因此而煩憂。
  儘管都不贊成我,我不會立即就回返。瞧你們這樣沒見識,我的想法很快就實現。儘管都在反對我,我不會立刻渡河又走回頭路。看你們這樣失計謀,我的主張合理又詳週。
  我多想登上那高高的山岡,去採摘貝母來療治我的憂傷。不要責怪女子多情又善感,女子們自有自己的主張。對我百般責難的許國大臣們啊,你們真是幼稚又輕狂。
  我驅馬走在遼闊的原野上,原野上綠油油的麥苗茂盛又興旺。我將把衛國的苦難告訴給主持正義的大邦,難道就沒 ​​有講道義的大國可以依傍?你們這些碌碌無為的許國大夫們啊,不要再對我囂張!你們縱有百般計策,不如我走一趟。
  論作詩的才華,許穆夫人之後,代不乏人。像《載馳》這樣將作者的心情寫得聲色俱美的詩歌,《詩經》之後也為數不少。可是,許穆夫人在遙遠的春秋時代就能寫出這樣辭藻與風骨俱美、對後人頗多道義與人倫啟示意義的詩,卻不能不令後人嘆服。
  首先,《載馳》詩在不自覺之間張揚出一位敢想敢做、有膽有識、胸襟高遠的女性形象。許穆夫人賦《載馳》詩的本意,一是要抒發她對宗國顛覆的傷痛;二是要表達她堅決要回歸衛國弔唁衛侯、以拯衛祀的決心;三是要訓斥許國大夫目光短淺,見識迂腐。朱熹這樣詮釋許穆夫人賦《載馳》詩的本意:“宣姜之女為許穆公夫人,聞衛之亡,馳驅而歸,將以唁衛侯於漕邑。未至,而許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來者,夫人知其必將以不可歸之義來告,故心以為憂也。既而終不果歸,乃作此詩以自言其意耳。”(《詩集傳·載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然而,就在這一“抒發”,一“堅持”,一“訓斥”之間,卻盡展許穆夫人人格中最閃亮的地方。她是那樣的果斷而又情深意長,她是那樣的見識不凡而又胸襟高遠,她是那樣的剛強而又不畏艱險,她又是那樣的勇敢而能衝決凡流,總之一句話,詩中沒有小女子的扭捏作態,有的是大英雄的高遠心志。《載馳》詩中的許穆夫人可以說是在《木蘭詩》之前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所宏揚出來的最光彩奪目的巾幗英雄。有意思的是,許穆夫人是真實的,而花木蘭則虛構多於真實。
  其次,《載馳》詩中的宗國之感、鄉土之思、骨肉之情又每每感動讀者,洗滌著他們的心魄。《毛詩序》這樣說道:“《載馳》,許穆夫人作也。閔其宗國顛覆,自傷不能救也。衛懿公為狄人所滅,國人分散,露於漕邑。許穆夫人閔衛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思歸唁其兄,又義不可得,故賦是詩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毛詩正義》影印本)《禮記·禮運》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新世紀萬有文庫本)大體而言,凡是具有正常心智的人,一般都會因不同情景地碰觸而產生“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不同的情感或慾望,而宗國之感、鄉土之思、骨肉之情則屬人類情感中美好與善性的東西,它們每每被人們讚頌與謳歌。在《禮記·禮運》所列人類七情中,它們大致屬於“愛”的範疇。而《載馳》詩中的宗國之感、鄉土之思、骨肉之情又有其特殊性,它們除了濃濃的愛,還有深深的哀和揮之不去的牽掛與擔憂。基於此,《載馳》詩常被後人稱述,許穆夫人也被一些被《載馳》詩中宗國之感打動的人們稱許為愛國女詩人。其實,《載馳》詩不僅有宗國大愛,還有鄉土之思、骨肉之情,它們與宗國大愛一道,煎熬著許穆夫人的心靈,促使她決然奔赴危難中的故國,以解救故國與親人於倒懸之中。
  最後,《載馳》詩的表現筆法則具有“立體感”與“可視性”。《載馳》以“載馳載驅,歸唁衛侯”發其端,像如今的電影一樣一開頭就推出一幅動感的鏡頭:馬蹄得得聲由遠及近,一輛馬車飛奔而來,驛道上塵土飛揚。鏡頭推近,馬車上的人清晰可見,她是一位氣質高雅的中年貴族女性,雙眉緊蹙,表情焦灼,但舉手投足間又時時表現出乾練果斷的神情。一聲清脆的馬鞭響起,馬兒仰天嘶鳴,在通往衛國的道路上快速奔跑。然而,少婦卻不時焦灼地向後看,原來,在她身後不遠處,幾輛馬車正風馳電掣般追來。少婦的馬車越跑越快,但還是被身後的馬車追上了。車上是一群許國大夫,他們跋山涉水,趕來傳達許國國君之命,要求少婦必須遵守既有禮制,不要往前走了,立即返回許國。少婦怒火中燒,大聲呵斥,決意要回歸故國。終於,僵持了許久的大夫們,見少婦立志堅定,去意已決,只好讓步。
  《載馳》詩固然以抒洩情感為主,為呼應詩人感情上的張弛與起伏,詩人再三變換句式與語氣,散句與排句並用,或陳述,或斥責,或慨嘆,又不時化作熱切的呼告,整首詩飛揚著澎湃、跌宕、快速的節奏,勃動著高漲的氣勢,然而詩中動感的畫面,活躍而又有血有肉、真實可感的人物,卻使這首詩具有極強的“立體感”與“可視性”,連接起來簡直就是一幕幕無須加工的電影剪接鏡頭。
  數千載以來,馬車上的心事史不勝書,可是像許穆夫人這樣在馬車上飛馳的宗國大愛、骨肉之情、高遠胸襟與果決的氣度則不曾多見,《載馳》詩所蒸騰出來的剛強、果決、有膽有識的許穆夫人形像也與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柔弱女性大異其趣。她也因為賦寫《載馳》詩而被《左傳》所記載,成為第一位被古代經典史書所記載的女詩人。從此,人們記住了這位了不起的女性的名字。
-------------
許穆夫人〈載馳〉救衛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以為「古早」的時代,女子都是男人的附庸。尤其在文學史上,是沒有女子的地位的。這可錯啦!在《詩經》中就有不少女子的作品。有些詩的作者還無可查考。有些詩,可是非常明確出於「女詩人」之手呢!《詩經.鄘風》中的〈載馳〉,就是許穆夫人的作品。
「 許穆 夫人」是春秋許 穆公的 夫人,也是衛懿公的幼女,可以說是衛國的「公主」。她從小就因美貌與才華「蜚聲國際」。到了及笄之年,齊國與許國都來求婚。以她自己的意願,是願意嫁給齊國的。倒不是為了兒女私情。而是她從小在政治家庭中長大,政治的觸角特別敏銳。
她的父親衛懿公是誰呢?他可說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之一,為愛鶴而亡國的就是他!他即位以來,不理朝政,一味的驕奢靡費,只顧自己享受,不問民間疾苦。他非常喜歡仙鶴,當然,就會有人投其所好,送他仙鶴來討好他。只要送他仙鶴,就能得到他的「賞識」,獲得賞賜,甚至封贈官位。最荒唐離譜的是:他愛鶴,不但專人侍候,更愛到封鶴為「大夫」,享受大夫的待遇,出入都乘車。他去哪裡,也都帶著鶴,反而臣子們想見他一面都難!為了養鶴,他是絕不惜花費的。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向人民搜刮啦!用搜刮來的資財糧米,餵養成群結隊的仙鶴。對自己百姓的死活,不聞不問。弄得百姓怨聲載道,當然他是不會聽,也聽不見的。
他的小女兒對他的作為心中很不以為然。卻因著自己是女兒,年紀又小,無可奈何。心中卻隱隱不安,覺得以衛國政治腐敗,隨時可能發生變故。最好能與強大的國家聯姻結盟,一旦有事,才有外援。齊國離衛國近,而且齊國的國力強大。衛國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如果有她在齊國,一定可以說服齊侯出兵支援。許國,與衛國中間隔著鄭國。一則路遠,二則許國本身的國力薄弱,自顧不暇,起不了作用。當時國際之間聯姻,可以說都是「政治婚姻」,是存有政治目的,不足為奇。倒是難為她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見識。可惜,她的意見並沒有被採納,她的父親還是把她嫁給了許國。還好,她雖嫁到許國,但有一個姐姐嫁到宋國,另一個姐姐則嫁到齊國。
她的憂慮不幸成真。在周惠王十七年冬,狄人侵略衛國。衛懿公派兵迎敵,兵士們卻紛紛「落跑」,不願為他打仗。他要大臣去抓逃兵,大臣卻說:
「君侯何不派鶴去跟狄人打仗?」
他生氣的說:
「鶴怎麼能打仗?」
大臣卻冷笑說:
「君侯封鶴為大夫,就是把牠當人待。鶴既能封為大夫,為什麼不能打仗?君侯一向無恩於臣民百姓,臣民百姓為什麼要為你去送死?你素來只有恩於鶴,還是讓鶴為你迎敵吧!」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向來就不得民心的衛懿公被殺。衛都淪陷,衛國瀕於危亡。
幸好,宋桓公基於姻親的關係,迎接衛國遺民渡河。在「漕」地結廬,安置逃出衛國的遺民。「國不可一日無君」,因此立 戴公為 君。可是戴公才立了一個月又死了,再立文公。
衛國瀕於危亡的消息,傳到了許國。戴公、文公雖不是 許穆 夫人的同胞手足,但總是同一血胤的哥哥。身為衛國公主的她,當然心急如焚,急著要趕到漕地去慰問哥哥,並設法拯救衛國。就我們的想法,於情於理這都是應該的。可是,許國上下一致反對她這麼做!為什麼?因為在古禮中,女子出嫁之後,父母若在堂,是可以回家「歸寧」的。但父母去世之後,就不可以了。現在,衛國瀕於危亡,可是她的父母都不在世了。甚至,衛國風雨飄搖,君民在漕地只是「結廬」而居,連個正式的房舍都沒有!她怎麼可以回去?
許穆夫人可管不了許國人的想法,駕了車就向衛國奔馳而去。許國的大夫們,一路跋涉在後追趕。所以她〈載馳〉詩中的第一段寫的就是: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追趕她做什麼?勸她不要回衛。她怎麼肯呢?於是,一路與大夫們唇槍舌劍的辯論。她拿定了主意:不管你們認為我對不對,我也不能跟著你們回許國去!而且,在她看來,這些大夫們都目光短淺無知,腦袋僵固封閉,迂執不通!她自己想的才是對的!
於是她寫著: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她心急如焚的一邊趕路,一邊還要受這些不通情理的大夫們糾纏騷擾,把她給煩死了!心煩意亂的她,甚至得上山去採治療「憂鬱症」的貝母來解憂。她自認理直氣壯,並不是無理取鬧。許國的大夫們卻認為她是個女子,心慮衛國的安危可以理解。真要回去,一則於禮不合,二則也太情緒化了。有他們代表她去向衛侯致意,也就夠了。
她卻非常明白:許國大夫們與衛國不關痛癢。所謂致意,也不過是說幾句交代門面安慰的話就算盡禮了。不像她,與戴公、文公都是同一血緣的兄妹。休戚相關,才會真心真意的為衛國打算。在她看來,許國這些人吵吵嚷嚷,以為可以代表她,才真是又幼稚、又狂妄呢!因此,忍不住在詩裡「罵」許國人: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她終於抵達了漕地,在冰天雪地中與哥哥文公共患難。第二年的春天,她又上路了;可不是回許國,而是到齊國去向她的姐夫齊桓公求援。當然,這「拋頭露面」奔走的行為,引起許國大夫更大的不滿。但她可顧不了那麼多;她是衛國的公主,為了救衛,她不惜一切!
春天到了,雨雪風霜都成為過去。一路上看到田野間的麥子生意盎然的生長,她的心情也開朗了起來。她知道,她可以向強大的齊國控訴求援。而以齊國和衛國的姻親關係,她以小姨的身份出面去求姐夫,姐夫一定不會坐視衛國滅亡的!
她在詩的最後一段這樣寫著: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她非常清楚的告訴那些指責她、阻止她的大夫們:
「你們所想的那些辦法都沒有用!你們的千思百慮,都不如我付諸行動!」
結果,她救成了衛沒有?顯然是救成了。齊桓公聯合了諸侯,為衛國築了新的國都楚丘城(今河南滑縣),保全了衛國。而 許穆 夫人的這首〈載馳〉詩,也成為《詩經》中著名的詩篇。
------------------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共305首,其中有39首,描寫了淇河及淇河流域的風土人情;而39首中,其中《泉水》、《載馳》和《竹竿》三首四言抒情詩,是出自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之手。而這位許穆夫人,就是地地道道喝淇河水長大的鶴壁女兒。

許穆夫人,姓姬,不姓許,名字不詳,許穆是她丈夫的名字。春秋時代人。約在周莊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左右,生於衛國都城朝歌定昌。她的父親是東周後期衛國國君衛宣公。她的三個哥哥是衛懿公、衛載公和衛文公。才華橫溢,能歌善舞,文采飛揚,貌美多姿。姑娘長成了,按照父親早先的約定,遠嫁給許國的許穆公,故稱其為許穆夫人。東周後期周王朝趨向腐敗,各諸侯國都在極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因此,衛國經常處於大國爭霸和鄰國侵襲的威脅之中。公元前651年,許穆夫人的哥哥衛懿公執政,但他不思國事,養鶴成癖。所養之鶴,封為大夫,而且都有品位俸祿,並加於屬地各方獻奉。遊玩時讓鶴乘坐大夫們所坐的高級軒車,又號稱“鶴將軍”。他還不惜下令橫徵暴斂,以充鶴糧,搞得民怨四起。而許穆夫人,卻不同於她的哥哥。她自幼酷愛學習,不僅舞文弄墨,能歌善詩,還學習騎馬射箭,常常一個人騎馬到郊外打獵,經常到朝歌周邊的澳水(今折脛河)、肥泉(今泉頭)和淇水(今河口村)一帶釣魚游玩,飽覽朝歌一帶美好風光,對著茫茫遠山常常詩興大發。

當時周王朝已衰敗,諸侯國兼併戰爭連年不斷。衛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處在大國爭霸和鄰國侵襲的威脅之中。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當時由於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諸侯各國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穆公為妻。

許國在許莊公執政時,被鄭國所滅,許莊公的弟弟新臣(又稱許叔)乘鄭國內亂之際,帶兵奪回都城許都,許叔新臣即位,是為許穆公,當時許國也在恢復期間。對於自己的婚事,許穆夫人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認為許國也很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她的父母最終仍把她許配給許穆公為妻。

許穆夫人婚姻不理想,不順心,到了許國後,一直懷念故鄉,眷戀著衛國的山山水水。《泉水》一詩,就是許穆夫人懷念親人,思慕祖國而無法回歸的詩篇: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

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於泲,飲餞於祢。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於乾,飲餞於言。載脂載舝,還車言邁。

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嘆。

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譯成現代文是:

泉水汩汩向前流,流於滔滔淇水中。

心懷故鄉是衛國,沒有一刻不思歸。

眾家姊妹皆美貌,細訴心曲來共謀。

我想泲地可住宿,祢水之濱飲美酒。

可嘆出嫁已數年,遠離父母和諸兄。

問候我的親姐妹,轉問表姐眾親友。

回國再經乾地宿,言地餞客飲美酒。

把我車軸塗滿油,重坐嫁車往回走。

車馬迅疾赴衛都,路途不遠何不可?

我思肥泉在故國,為此長嘆不能休。

思念須城與漕邑,別緒悠悠情意稠。

駕駛馬車快出城,藉此排除心中憂。

許穆夫人的這首《泉水》詩,是分四層意思來描寫她思念家鄉,盼望早日回歸家鄉心情的。第一層意思:通過觀察奔湧不息的泉水匯入淇河,來表現她思念家鄉,惦念家鄉,與眾姐妹共議如何回歸的急迫心情;第二層意思:回憶她當初出嫁途中,路經朝歌,眾親友為她設宴送行,互祝問候的喜悅之情;第三層意思:是說她為了順利回歸,精心做好準備工作的情形;第四層意思:是說她為了排除心中思念家鄉的悠悠情絲,駕車出遊,以抒解她長期以來心中的煩悶和憂思。與此同時,許穆夫人還寫了一首《竹竿》詩,也是追憶她少女時代在淇河岸邊垂釣,遊覽時的情趣,來表達她今日遠嫁許國,欲歸不能,以詩抒發思念父母、思念故國之情。現抄錄於後: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悠悠,檜楫松舟。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譯文是:

竹竿細長尖又尖,拿它垂釣淇水邊。

心中哪能不想你,只因路遠難迴轉。

泉水清清在左邊,淇河滾滾奔右方。

女子無奈出了嫁,父母兄弟隔天涯。

淇河滾滾在右方,泉水清清流左邊。

嫣然一笑玉齒露,身著佩玉風姿柔。

淇水潺潺水悠悠,檜木作漿松作舟。

駕著小船水中游,瀉我心中重重憂。

公元前660年,北狄人攻打衛國,朝歌失陷,衛懿公被殺,衛戴公去世。許穆夫人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她向丈夫許穆公提出派兵去救援衛國。但是許穆公膽小怕事,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去衛國弔唁。許穆夫人想到自己的祖國正處在危難之中,衛國人民遭到了戰火的災難,怎能無動於衷,袖手旁觀呢?她來不及多想,毅然決定回國,駕車奔衛,與祖國親人共赴國難。不料她這一決定,卻遭到許國君臣的非難與阻撓。有的說,你已經是許國的人了,回國去抵抗狄人,會不會把戰火引到許國來?有的搬出“先王禮制”來壓她,說什麼“你的父母已亡則不得歸寧者,義也”,企圖來阻攔夫人回國。對此種種說法,她非常氣憤,燃起她對祖國烈火一般的激情,毅然帶了幾個當初隨嫁到許國的姬姓姐妹,義無反顧地駕車奔向衛國。《詩經•國風•邶風》中的《載馳》就是她在這種悲傷、擔憂、鬱結的複雜心情下所作的:

詩的前半部: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意思是,你們這些許國的官員跋山涉水來追趕我,讓我心裡既哀傷又憂愁。你們既然不贊成我赴衛,但是,要我返回也是萬不能的!

從這幾句詩中,也道出一個問題:在國難當頭之際,是坐以論道,前怕狼後怕虎?還是義無反顧,起來用行動來拯救祖國?許穆夫人選擇了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一介柔弱女子和一群五尺男兒的言行心態,已在詩中作了充分地披露。許穆夫人所謂愛國就在此體現,她用實際行動為後人留下了一座紀念碑。

經過四五百里的長途跋涉,許穆夫人終於來到了衛國,踏上了她日夜思念的故鄉的土地。她在《載馳》的後半部分吟唱道: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憂。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詩的大意是說:我行駛在故鄉的田野上,麥苗兒蓬蓬勃勃地生長。我要親自前往大國去求援,把我們的困難向他們控訴,誰能依靠?誰能救亡?請你們不要把我來責備。你們縱有百般計,也不如我親自去。

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立即向他的兄長衛文公建議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答應了衛君的請求,出戰車三百輛,派兵三千甲士援助衛國,還送來大量物資,幫助衛國收復失地,終於使衛國轉危為安,免於滅亡。後來衛國又慢慢強大起來,延續了四百多年。

許穆夫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愛國女詩人,據說她一生作詩很多,但由於戰爭,多數散失,留存至今的僅有保存在《詩經》中的三首。《泉水》是出嫁女的思鄉曲;《竹竿》是許穆夫人追憶她少女時代在淇河岸邊垂釣、遊覽、吟詩的抒情詩作;《載馳》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拯救衛國的愛國詩作。三首詩的共同點是:形象鮮明,情感熾烈,詩意真切,膾炙人口,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受到歷代名家推崇。尤其許穆夫人本人,在衛國人民危難之中毅然決然奔回故鄉,共赴國難,在抗敵求援的過程中,奔走呼號,起了重大作用。她的愛國詩作和愛國情操,幾千年來一直傳為佳話,為鶴壁人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優秀的文化遺產和價值連城的精神財富
-------------------
詩經裡有一首《載馳》,據說是我國最早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代表作。許穆夫人不僅是才女還是一位美女,她不僅長的漂亮,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國家遭受戰亂處在生死存亡之際,她懷著一顆拳拳之心不顧許國君主及大臣的阻擾,千里之外毅然奔赴國難,塑造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愛國形象。她不僅愛國如家,還與一代霸主齊桓公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情緣。
許穆夫人的家世有些複雜,要想說清還得從其母親宣姜說起。
齊僖公有兩個聞名於世的兒子,有兩個紅顏禍水的女兒,兩個兒子:一個是與妹妹通感殺死妹夫魯桓公的齊襄公,一個是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兩個女兒:一個是與哥哥相好的文姜,一個是讓衛國亂了輩分的宣姜。宣姜本是衛宣公為太子娶的媳婦,因長相美麗讓老公公動了歪心把兒媳婦據為己有。宣姜與宣公生育兩個兒子,姬壽和姬朔,宣姜欲立姬朔為太子便密謀殺害原太子,姬壽為了挽救哥哥性命挺身而出,結果雙雙慘遭殺害。衛宣公駕崩,姬朔被立為衛惠公,不久國人痛恨宣姜和姬朔殘殺太子的罪惡行徑起兵反叛,把衛惠公趕出國門。衛惠公逃奔齊國,央求舅舅齊​​襄公出兵干預,齊襄公率領魯、宋、陳、蔡等國軍隊幫惠公復國。
衛惠公逃奔齊國的時候,宣姜也隨之歸齊,宣公死的早,宣姜難以獨守空房,但是她看中了丈夫的另一個兒子公子頑,於是向哥哥齊襄公訴說自己的心事,起初,齊襄公不予理會,宣姜以宣揚齊襄公與妹妹文姜私通的醜事相要挾,逼哥哥就範,齊襄公只好答應,他找到公子頑,公子頑死活不願意,無奈在齊襄公的威逼利誘之下,公子頑屈從了。
宣姜與公子頑通感,共生育五個子女分別是: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宣姜雖然淫亂,但她生育的七個兒女中竟有三個君王兩個王后,你說,這是不是很讓人大跌眼鏡?
許穆夫人出生於公元前690年,也就是衛惠公避難齊國的時候,不久,齊襄公幫衛惠公復國,宣姜一家回到衛國都城朝歌,朝歌有一條美麗的河叫淇河,河水清澈味美甘甜,兩岸桃紅柳綠繁花似錦,正是這美麗的景色使得許穆夫人出落的皮膚白皙粉面朱唇,她天真聰穎,生就一副海豚音似的歌喉,無論在宮中還是淇河兩岸都能聽到她歡快甜美的歌聲。

小的時候,她活潑可愛,宮里許多貴族女孩以及宮女常常聚集在她左右,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寫詩作畫,春暖花開的時候來到淇河邊,河裡暢遊的魚兒五顏六色打動了她們,一位女孩說:“我們釣魚吧。”許穆夫人說:“好啊。”她們支起釣竿就釣了起來,不一會一條紅色的魚兒就上了鉤,正當許穆夫人將魚兒拉上岸的時候,一種磁性的聲音傳來:“如此美麗的魚兒,釣上來可惜嘍。”許穆夫人回頭一看,一位年輕帥氣的公子站在身後,兩人四目相對立刻被對方電了一下,剎那間許穆夫人低眉垂目杏腮彤紅。公子掐了一朵桃花遞到她手中說:你真美。說完轉身離去,旁邊的宮女們說,這就是齊國公子姜小白,他母親是我們衛國人。
幾年後,許穆夫人出落得亭亭玉立待嫁閨中,許多公子哥兒前來應聘,但她心裡始終惦念著姜小白,所以對諸位公子的聘禮不屑一顧。此時許國國君許穆公因羨慕夫人文采帶著重金前來聘娶,宣姜答應,但夫人死活不從,宣姜打聽到女兒的心思說,你喜歡小白,但齊國正在內亂,小白自身難保哪能顧及你呢?再說,小白與我同父異母算是你的舅舅,如果你做了他的夫人,那置我於何地呢?女兒想著母親的所作所為又哪裡是人倫之道,可是她不敢反抗,只是鄙視的看了一眼宣姜說,姜小白將來必定能成就大業,女兒非他不嫁。忽報齊國姜小白也派人前來聘娶(取材《列女傳》),夫人聽罷心裡像怀揣小兔子一般,心想,小白還是有情有義之人,自己的幸福總算有了歸宿。於是她請求保姆向衛惠公和宣姜提出自己的主張,她說,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言下之意,若嫁給齊國,衛國將來會免除邊境之憂。可是,她的主張未被採納,宣姜強令她遠嫁許國。夫人嫁非所人一步一回頭含淚離開衛國,出嫁路上作詩一首,表達自己的心情,詩曰: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不久,齊襄公因失信被國人殺死,齊國大亂,姜小白在鮑叔牙等人的擁護下接替君位,史稱齊桓公。齊桓公忙於治理國家,很快成為諸侯霸主,周王把妹妹許配桓公,此後齊桓公先後娶了三妻六妾,漸漸地淡忘了許穆夫人。公元前669年衛惠公死,衛懿公繼位。

衛懿公是個玩物喪志的主,平時淫樂無度愛好養鶴不體恤下屬和百姓,他養的鶴都有品級和爵祿,而老百姓和軍隊將士則吃不飽穿不暖。公元前660年,北狄攻打衛國,衛懿公下令軍隊抵抗,將士們說沒有軍餉沒有糧食讓我們怎麼打仗,既然國君愛鶴勝過子民,就讓鶴去打仗吧。北狄因此攻陷了朝歌,殺了懿公,偌大一個衛國竟然被打的只剩下七百多人。懿公無後,衛人就擁立宣姜的兒子許穆夫人的哥哥為君,稱衛戴公。

許穆夫人看到自己的國家慘遭塗炭憂心如焚,她徹夜難眠無時無刻不為衛國的命運擔憂,多次向許穆公提出救援的要求,遭到許穆公的拒絕後她毅然駕車絕塵而去,流傳萬世的詩篇《載馳》就是在這種悲傷、擔憂、心情鬱結的複雜情況下出爐了:
馬車載著我奔馳,歸去弔唁衛侯。趕著馬車踏上遙遠的路程,我要回到漕邑。
衛國大夫跋涉千里告知衛國的不幸,我的心情擔憂至極。許穆不許,使我不能返回故鄉。
看你們這樣對我藏奸,我對祖國更加難忘。你們阻撓,又怎能阻礙我回國的願望?
看你們對我總是不好,又怎能阻隔我對故國的思念。登上高山,我故意說採摘其蝱。
女人懷戀家鄉,也是情理之中。許國的人將我責難,眾人為什麼如此幼稚輕狂。
我行走在衛國郊野,看見麥苗鬱鬱蔥蔥。向大國控訴,可誰聽我訴說誰又可以依靠?
許國的大夫君子們,無不對我橫加指責。你們費盡心思,也不會懂得我歸心似箭的心情。

詩中“ 控於大邦”實際上是許穆夫人向齊桓公發出的救援信號,同時也給衛國指明了只有依靠齊國才能挽救衛國的道路,夫人的舉動終於喚醒了齊桓公的舊情,派出軍隊打垮了狄人,把衛國安置在漕邑,將其它地方的五千衛人遷徙過來,衛國才得以保留了社稷,衛戴公在漕邑與百姓一樣住茅草屋吃野菜湯,不久病逝,齊桓公又扶持衛文公(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繼位。《左傳·閔公二年》記載說: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最後一句說,齊桓公贈送夫人魚皮做成的車子和上等的綢緞三十匹,另外,齊桓公把衛國遷徙到楚丘,往來供應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衛國人都忘了亡國之痛,這是不是很能說明什麼?

許穆夫人不僅貌美如花而且文采斐然,不僅愛國愛家而且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當初,她主張許國弱小不足以讓衛國依靠,齊桓公定能成就大業,都被事實所驗證,倘若這一對“才子佳人”結為伉儷,那無疑將會給歷史添上濃重一筆!可惜歷史總是給我們留下令人惋惜的遺憾!(文/不敢枉言)
---------------
早年經歷

許穆夫人是衛宣公的庶子衛昭伯與宣姜(衛宣公死後改嫁繼子)之女,衛國君主衛懿公(宣姜與衛宣公所生次子衛惠公之子)的妹妹(按母系論就是姑母)。春秋之際,諸侯林立,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諸侯各國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
遠嫁許國

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父母親和君主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3]
許穆夫人自幼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能歌擅詩。嫁許穆公後,時刻懷念故鄉,常登高以抒憂情,或採蝱以療鬱結,並藉詩詠志,作《竹竿》、《泉水》等詩傳世。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衛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她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許國的大臣紛紛去攔阻她,指責她。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決定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載馳》,表明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桓公感其愛國之情,遣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幫助衛國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又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2]
救國

衛國國君衛懿公是個沉醉於聲色狗馬之中的昏君。他特別喜歡養鶴,在宮苑中供養了成群的白鶴,他不但賞給養鶴人官職,還荒唐地把鶴封“將軍”,享受比士大夫還要優裕的待遇,出巡時隨同的鶴可以乘坐華麗的車輛。為了供養這群白鶴,還額外向百姓徵收“鶴捐”,激起衛國國民的強烈不滿。衛國在衛懿公的治理下,國力卻每況愈下,一天天衰敗下來。弱肉強食,北方狄族看到衛國岌岌可危,便於公元前660年,發動了對衛國的入侵。衛懿公徵調民眾抵抗,老百姓不願為他效命。軍隊的將士不肯為他賣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時如入無人之境,衛國很快被滅亡了。衛懿公死於亂軍之中,國民遭到大批殺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難民渡過黃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縣 )。
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後,一直懷念著衛國。當她聽到衛國國破君亡的噩耗之後,痛徹肺腑,
許穆夫人像
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報仇雪恥。她去請求許穆公援救衛國,許穆公膽小如鼠,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觀,置之不理,經過反复考慮,她帶領當初隨嫁到許國的自己身邊的幾位姬姓姑娘姐妹,親自趕赴漕邑,與逃到那裡的衛國宮室和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夫人的哥哥)相見。許穆夫人抵達後,首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不久,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就在此時,許國大臣接踵而來,對許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責怪她考慮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勞無益,有的指責她拋頭露面有失體統,企圖把許穆夫人攔截回來。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主張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面對許國的大臣的無禮行為,她怒不可遏,義正詞嚴地斥責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悶”(《載馳》)。意思是,即使你們都說我不好,說我渡濟水返衛國不對,也斷難使我改變 ​​初衷;比起你們那些不高明的主張,我的眼光要遠大得多,我的思國之心是禁錮不住的。許穆夫人拯救衛國的決心不可改變。
不久,戴公病歿,衛人從齊國迎回公子毀(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衛文公。衛國得到了齊桓公的支持,齊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同時,宋、許等國也派人參戰,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這一切和許穆夫人為複興衛國而奔走不懈是分不開的。
絕世紅顏​​矗風雨,挺身而出是為衛。
後世評價編輯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 ​​及終於衝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鬥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並要控於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後,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後,衛國又得到復興。《載馳》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鄘風》裡,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2]
詩作編輯
許穆夫人存世之作有四言抒情詩三首,俱收入《詩經》,倍受推崇、流傳至今。最著名的是《載馳》一詩:
“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譯文】:
馬兒疾馳快奔走,回國慰問我衛侯。馬行歸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來追趕,我心哀傷又憂愁。沒人讚成我赴衛,要我返回萬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遠。沒人讚成我回衛,想要阻止也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謹慎。登上高高的山岡,採集貝母解愁腸。
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裡有主張。許國大夫責怪我,實在幼稚且張狂。
我在郊野忙行駛,麥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國去求援,依靠誰來幫我忙。
許國大夫君子們,不要再把我責備。你們縱有百般計,也不如我親自去。
註釋編輯
明朝呂坤著《閨範》四卷,在卷一《詩經》部分,詳細註釋了這首詩。呂氏感慨於許國人泥經,未能通權達變。讚歎了許穆夫人以義裁情,終不敢歸。全文如下: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音薄草行】涉,【水行】我心則憂。【宣姜之女,為許穆公夫人。閔衛之亡,馳驅歸吊。方行而許大夫追之,夫人知其必以不可歸之義來告也,故憂之而作此詩。】○既不我嘉,不能旋反。【回衛】視爾不臧,【善也】我思不遠。【思不離心】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音蔽止也。大夫既至,果不以我歸為善,而我亦不能濟水而還衛矣。爾雖不以我為善,而我心終不能止也。】○陟【音直登也】彼阿丘,言採其蝱。【音蒙貝母】女子善懷,【好思】亦各有行。【道理】許人尤之,【罪我】眾穉【音致少年】且狂。【既不得歸,而思終不已。故其在途,或登高以舒想,或採蝱以解鬱,女子苦思如此。亦各有道,許人但以我為非。蓋少不更事,且狂妄自是耳。】○我行其野,芃芃【音蓬】其麥。控【告訴】於大邦,誰因【何人可托】誰極。【何邦可至】大夫君子,【哀告】無我有尤。【幸無罪我】百爾所思,【為我百方謀慮】不如我所之。
按衛懿公為狄所殺而滅其國。其子戴公,廬於漕,許夫人之兄弟也。國滅君亡,同胞骨肉,不得歸家一吊,情可悲矣。先王之製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未嘗思及於大變也。許人泥經,不害其為守禮之過。而夫人竟不敢歸,可謂以義裁情矣。
--------------
少女時代
春秋之際,諸侯林立,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
許配給許國國君
諸侯各國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父母親和君主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
許穆夫人- 從政軼事
拯救衛國
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後,一直懷念著衛國。當她聽到衛國國破君亡的噩耗之後,痛徹肺腑,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報仇雪恥。她去請求許穆公援救衛國,許穆公膽小如鼠,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觀,置之不理,經過反复考慮,她帶領當初隨嫁到許國的自己身邊的幾位姬姓姑娘姐妹,親自趕赴漕邑,與逃到那裡的衛國宮室和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夫人的哥哥)相見。許穆夫人抵達後,首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著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不久,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就在此時,許國大臣接踵而來,對許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責怪她考慮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勞無益,有的指責她拋頭露面有失體統,企圖把許穆夫人攔截回來。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主張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面對許國的大臣的無禮行為,她怒不可遏,義正詞嚴地斥責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悶”(《載馳》)。意思是,即使你們都說我不好,說我渡濟水返衛國不對,也斷難使我改變 ​​初衷;比起你們那些不高明的主張,我的眼光要遠大得多,我的思國之心是禁錮不住的。許穆夫人拯救衛國的決心不可改變。
復興衛國
不久,戴公病歿,衛人從齊國迎回公子毀(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衛文公。衛國得到了齊桓公的支持,齊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同時,宋、許等國也派人參戰,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這一切和許穆夫人為複興衛國而奔走不懈是分不開的。
許穆夫人- 詩作介紹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 ​​及終於衝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鬥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許穆夫人- 愛國行動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並要控於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後,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後,衛國又得到復興。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鄘風》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 著名詩篇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玉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僅;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祝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虻;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憂之,眾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幫,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新思,不如我所之。[2]
------------------
史上第一位女詩人 美麗智慧善良又堅強
2015-06-16 12:00
作者: 袁榮
許穆夫人是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不僅僅是中國的第一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位。目前所知,西方第一位女詩人是古希臘的薩福,約比許穆夫人晚了半個世紀。
《詩經》為孔子所刪定,其中305篇詩篇絕大多數的作者已不可考。其中的《載馳》的作者已被確認為許穆夫人。《左傳•閔公二年》中明確指出:“許穆夫人賦載馳”。《詩經》經魯國人毛亨做訓詁傳后被稱為 《毛詩》。《毛詩》在每一篇詩之前都寫一段序,為《載馳》所寫序文稱:“載馳許穆夫人作也“。另外有人認為,《詩經》中 《竹竿》和《泉水》二篇也是許穆夫人的作品。
周王朝有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叫衛國,其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康叔以德治國,曾一度強盛。更重要的是,德政傳統影響深遠,衛國文化孕育出眾多君子。其中就有許穆夫人。
中國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都和衛國地區有關。例如:盤古開天闢地,伏羲畫河圖、作八卦,女媧“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神農嘗百草,黃帝破蚩尤、愚公移山等等神話傳說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在衛國地區完成的。
到了許穆夫人出生之時,諸侯之間戰爭不斷;由於幾代國君的荒唐不作為,衛國已蠡弱不堪,許穆夫人從小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
許穆夫人是個傾國傾城的美女,許、齊兩諸侯國的君主都派了使者前來求婚。面對許、齊的求婚,許穆夫人顯示了她極大的政治智慧。漢•劉向在他撰寫的《列女傳》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
許穆夫人說:“許國弱小而且離我們遠,齊國強盛而就在我們附近。當今的世界強者稱霸。如果邊境有敵人侵犯,立刻向大國求援,我又在那裡,還有什麼可愁的哪。如果舍近就遠,舍大求小,倘發生戰事,誰來保衛衛國?“ 可惜她父親不聽忠告,貪圖許國財物,把女兒給了許國。後來衛國果然遇到大麻煩,下面再談。
劉向在《列女傳》中講完故事後,特作頌詞如下:
衛女未嫁,謀許與齊。
女諷母曰,齊大可依。
衛君不聽,後果遁逃。
許不能救,女作載馳。
此處《列女傳》又提供了一個證據,《載馳》的作者確實是許穆夫人。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曾為《列女傳》的《卷之三•仁智傳》中幾位女性創作了題為《列女仁智圖》(現存是宋人摹本)的群像,下圖就是其中的《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出嫁後衛國國君是她的堂兄衛懿公。此公正事不幹,卻好鶴成癖。天天與鶴相伴,宮內外到處養鶴。凡獻鶴者,皆有重賞。更荒唐的是,這些鶴不僅吃大餐,棲豪舍,還享俸祿,其上等者食大夫之祿,次等者食士之祿,懿公外出必置鶴於車前,號為鶴將軍。
公元前660年北方赤狄大舉侵略衛國,懿公動員百姓披甲上戰場,百姓說,讓那些坐吃俸祿的鶴將軍為你披掛上陣去吧。懿公只得帶領少數追隨者匆匆北上應戰,結果全軍覆沒,懿公被砍為肉泥。
當許穆夫人聽到衛國國破君亡的噩耗之後,痛徹肺腑,她恨不能插翅飛回衛國,躍馬疆場抗敵復國,報仇雪恥。她首先求助於丈夫,但許穆公沒出兵救許穆夫人的娘家。
此時此刻許穆夫人表現了大智大勇,她極力說服許穆公和許國朝廷允許她出去尋求大國出兵幫助衛國。說服不見效果,最後帶領當初隨嫁到許國的身邊的幾位姑娘姐妹,親自趕赴漕邑,與逃到那裡的衛國宮室和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夫人的哥哥)相見。許穆夫人抵達后,首先卸下車上的物品救濟難民,接着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不久,他們招來百姓四千餘人,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就在此時,許國大臣接踵而來,對許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責怪她考慮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勞無益,有的指責她拋頭露面有失體統,企圖把許穆夫人攔截回來。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主張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
《載馳》一詩充分表達了她決不反悔的心情,表達了她抗敵復國的堅定意志: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
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詩的大意是:
車馬疾馳快奔走, 回國弔唁我衛侯。
馬行歸途路悠悠, 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來追趕, 我心哀傷又憂愁。
沒人贊成我赴衛, 要我返回萬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 不是我思不深遠。
沒人贊成我回衛, 想要阻止也不能。
你們想法都不好, 不是我思不謹慎。
登上高高的山岡, 採集貝母解愁腸。
女子多愁又善感, 各人心裡有主張。
許國大夫責怪我, 實在幼稚且張狂。
我在郊野忙行駛, 麥子繁盛又茂密。
前往大國去求援, 依靠誰來幫我忙。
許國大夫君子們, 不要再把我責備。
你們縱有百般計, 也不如我親自去。
不久,戴公病歿,衛人從齊國迎回公子毀(許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衛文公。許穆夫人表現了作為政治家,外交家的智慧,在她奔波努力下,衛國終於得到了齊桓公的鼎力幫助。齊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兒子無虧率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前往衛國。同時,宋、許等國也派人參戰,最後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在古代中國許穆夫人知名度很高,她被人們崇敬,讚美,不僅因為她的美麗智慧,不僅因為她的文學成就,更因為她熱愛家鄉,當祖國畏難之時更是挺身而出,以堅強的意志,出色的外交技巧完成了去敵救國的英雄壯舉!她就是一尊女神長期閃耀在古老中華大地的上空。
如前所述,衛國地區乃是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神傳文化的發源之地。倘若這塊寶地遭到了尚未開化的民族侵佔,從而使那裡文化的傳承被迫中斷,華夏文化的發展會受到什麼樣的損失真是無法估量的。
顯然,許穆夫人的功績遠遠不限於一個諸侯國的被挽救。她對華夏文化的維護和發展也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許穆夫人,姬姓,名不詳,衛公子頑和宣姜的女兒.因其嫁給了許國國君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春秋衛國(今河南省淇縣)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 許穆夫人自幼聰敏,貌美多姿又能歌善舞。因此,她剛到及笄之年就有幾個國君前來求親。一開始,許國的許穆公來求婚,齊國的齊桓公也來求婚。衛國打算將她嫁給許國。穆夫人透過傅母向衛懿公傳達她不願嫁到弱小的許國,決定嫁到離衛國較近又比較強大的齊國。但她的主張卻沒有被採納。後來,翟人攻打衛國並攻破,許國無法救援,靠著齊國才得以保存。穆夫人得知消息,決定回去救國。許穆公本打算阻撓,最後只好放他們通行。前659年,穆夫人為了感謝齊國,更為了表達自己挽救祖國的決心,便寫了《載馳》來記錄這次事件。《載馳》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採其虻。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2013 年 01 月 10 日 By jiajia
許穆夫人: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姬姓(名不詳),衛公子碩和宣姜的女兒。于西元前690年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她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春秋之際,諸侯林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當時,諸侯各國之間政治性通婚聯姻盛行,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許國施以重禮,打動了她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
西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並要控於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後,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後,衛國又得到復興。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鄘風》裏。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篇,單從時間上來講,比屈原的《離騷》還要早三百多年。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及終於衝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鬥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裏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愛不釋手。
蔡文姬:博學的流亡女詩人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文姬是漢代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有深厚的家學淵源。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經歷正好與東漢末年朝代更迭、混亂不堪的時局驚人的相似。她父親死後,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打這以後,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她的《悲憤詩》用血淚書寫自己坎坷的經歷,同時也成了漢末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在戰亂的年代生靈塗炭,最遭殃的當然是百姓。被亂兵所虜,輾轉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後來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將她從匈奴贖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時代的悲哀,她更是時代女性的代言人。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敍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左芬:宮廷的「花瓶」女詩人
左芬字蘭芝,芬一作「棻」。少好學,善作文。為晉武帝司馬炎的妃嬪。作品有《啄木詩》、《離思賦》、《感離詩》等。她的詩構思新穎,感情充沛,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優秀作品。
左芬的哥哥左思,西晉文學家,尤其擅長辭賦和詩歌。妹妹左芬和哥哥一樣,也是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詩文。兄妹倆還有個共同缺點,就是長相醜陋。晉武帝司馬炎本是好色荒淫之徒,聽說左芬的才華後,居然把她納入後宮。當然,晉武帝則選擇娶個文人做妃子,意在彰顯他自身的品位。
可見。晉武帝並不是娶了個女人,而只是娶了個「女詩人」。才女左芬不過就是被皇帝選中的一個文學道具而已。這和宮裏的一個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畫也無多少差別。左芬雖不受寵,但還得完成作為才女「作詩作賦」的義務,扮好一個文學擺設的角色。她「受詔作愁思之文」,完成了皇帝的命題作文《離思賦》,這首賦可算是左芬的代表作。司馬炎對她吟詩作賦的本事非常滿意,「帝重芬詞藻,每有方物異寶,必詔為賦頌」,「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晉書》)。於是,宮廷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左芬總是要受命寫些或者感人或者華麗的詩賦。事實上,左芬更像是一位宮廷御用詩人,而不是嬪妃。
左芬存有詩、賦、頌、贊、誄等20餘篇,大多為應詔而作。在她受命而寫的那些詩賦中,雖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豈能擺脫得了應景的形式之作?所以,對於左芬來說,承受的是雙重痛苦。首先,從女人的角度來說,她既沒有得到真摯的愛情,也沒有得到普通夫妻間的日常恩愛。其次,從詩人的角度來說,她沒有創作的自由,總得寫些命題應景之作,豈不痛苦?
左芬的名聲亞于她的哥哥左思,兄妹倆素來友愛。左芬被選入後宮,左思曾作《悼離贈妹詩》兩首。所謂「悼離」,更與尋常離別不同,因為被征入後宮,咫尺便是天涯,生離亦同死別。左芬的詩僅存兩首,其中一首《感離詩》,就是答左思《悼離贈妹詩》的作品,載于《藝文類聚》。其間,左芬寫下著名的《啄木詩》,千古流傳,因為啄木鳥是一種很醜陋的益鳥,所以這首詩被認為是左芬寄情所作。
(待續)
謝道韞:最具人文情懷的女詩人
謝道韞,魏晉時期才女,出生名門望族,為贏得「淝水之戰」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謝道韞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為東晉女詩人。《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詩人謝道韞在謝家眾多子嗣中,是最具有人文情懷和詩人氣質的一個,她的才情深得其叔父謝安的欣賞。有一次,謝安問謝道韞:「道韞,你覺得《毛詩》中哪首詩寫得最好?」謝道韞答:「周朝賢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尹吉甫寫的《民》一詩最好,其詩『詞清句麗,穆如春風』。」謝安一聽,竟然和自己不謀而合。謝安稱道韞頗有「雅人的深度」。
謝道韞在王家平淡地過了數十年,此時東晉王朝氣數已盡,著名的孫恩、盧循起義爆發了。當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已迷戀上道教,面對強敵進犯,不是積極備戰,而是閉門祈禱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塗炭。後賊兵便長驅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殺。
謝道韞目睹丈夫和兒女蒙難的慘狀,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賊,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孫恩此前聽說過謝道韞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女子,今日又見她如此毫不畏懼,頓生敬仰之情,非但沒有殺死她的外孫劉濤,還派人將他們送回會稽。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過著平靜的隱士生活。
謝道韞長於詩文,所著詩、賦、誄、訟,傳於世。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我國古代名媛詩作,多以陰柔見長,以宛轉細膩見勝,而謝道韞的《泰山吟》,卻充滿陽剛之氣。女才子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鬚眉。《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這首詩正可見其一斑。
薛濤:淪落為營妓的女詩人
薛濤(約768~808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豔,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
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學,亦衛夫人之流也。每喜寫己所作詩,語亦工,思致俊逸,法書警句,因而得名。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有《錦江集》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遠的成都近郊,至今還聳立一座薛濤「吟詩樓」,點綴著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那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
魚玄機:大膽開放的女詩人
魚玄機:字幼薇,又字蕙蘭,唐代詩人,長安人。《全唐詩》存其詩1卷。性聰慧,好讀書,有才思,尤工詩歌,與李郢、溫庭筠等有詩篇往來。初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長安鹹宜觀為女道士,「玄機」是她出家為女道士後的道號。她的名字,可謂充滿玄妙的韻味。然而與她的名字相比,她的坎坷經歷顯然更為傳奇,其一生僅度過二十五個寒暑,後因殺害婢女疑雲一案,離奇送命,可謂紅顏薄命。
魚玄機自小性情聰慧,喜歡讀書屬文,尤工韻調,致意於一吟一詠,其詩句廣傳于長安士族。據說連聞名天下的大才子溫庭筠都聞名前來拜訪,以「江邊柳」為題來考她。魚玄機微一思索,即作《賦得江邊柳》一詩:「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複添愁。」情景俱絕,意境高遠,感人至深。而此時的魚玄機才十二歲,小小年紀,詩才著實令人驚豔。她也自此名噪京華,與溫庭筠結為忘年之交,終生保持親密的師友關係。
魚玄機於十五歲年紀,結識該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的新科進士李億,李億從看到魚玄機的第一眼,便狂熱愛上她的詩才與傾國傾城的美貌,就此展開熱烈追求,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已娶正妻,後便納她為妾室。無奈後來東窗事發,李億在正室的逼迫之下只得休妾。
在情路上受傷很深、依然執著苦戀的魚玄機,歷經滄桑,而後終於在鹹宜觀出家為女道士,但她並非真心「志慕清虛」,有心修道,而是興之所至,希望能找到另一片精彩的人生舞臺。在唐朝,士大夫入道游仙者絡繹不絕,而道觀多成為交際和遊覽的場所。加上唐朝的時代特色便是任情曠達,不受約束,婦女地位相對較高,不拘禮法的女子大有人在。京師中的名媛女冠都喜歡廣泛社交,吟詩作對,或是吟詠遣懷,或是與人酬唱,清俊濟楚,簪星曳月,逐漸形成以道觀為中心的團體。魚玄機丰采絕豔,一加入其中,便成了佼佼者,風月賞玩之佳句也廣播于士林。她也廣為交遊,與她來往酬唱的名士不在少數。
上官婉兒:掌管宮中詔命的女詩人
上官婉兒(664~710年),唐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后所殺,家族籍沒。尚在繈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上官婉兒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詩文才子,邀請朝中善詩文的大臣入修文館,摛藻揚華。多次賜宴遊樂,賦詩唱和,連流竟夕,醉不思歸。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數首並做,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做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自此,朝廷內外,吟詩做賦,靡然成風。韋後本不工詩,即由婉兒代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親筆,但當面只好認她自製,格外稱揚,韋後遂把婉兒寵上加寵。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最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武則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為女皇。到了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後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後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儘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李冶:才情橫溢的女詩人
李冶生於唐玄宗開元初年,浙江吳興人。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頗有文才。六歲那年,她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其中有這麼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父親見詩大驚曰:「此女後必為失行婦人!」在李冶十一歲時,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做女道士,後棲身開元寺為女冠。
出家為女道士後,她又與許多詩人鴻儒交遊,酬詠甚多。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陸羽(鴻漸)和釋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劉長卿也與她有密切聯繫,她還與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詩歌《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從來女性作家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後千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天寶年間,玄宗始聞知李冶詩才,特地召見她入京面聖。此時的李冶,已然是美人遲暮,沒有了青春時的絕代風華。玄宗見了風韻猶存的李冶道是「上方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可見她曾經有過怎樣的傾城美貌。
在京城,李冶又結交朋友,贈送詩文。可她沒有想到,京城的政治鬥爭太複雜,她認為的一次很平常的贈詩,竟然惹下了殺身之禍。興元年間(784),朱漬起兵叛亂,以失敗而告終,遂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在朱漬的府上,查出了李冶曾經寫給朱漬的詩,於是也被德宗以通匪罪處死。可歎李冶一生風華絕代、才情橫溢,最後香消玉殞不得善終。
李清照:獨具政治洞察力的女詩人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漢族,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等。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後期的詩詞變清麗明快為淒涼悲痛。因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國之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託了強烈的亡國之思。
人們談到李清照,更多的是憶起了她婉約的詞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李清照的詩比起她的詞來,有著完全不同的風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詩卻雄渾豪邁,內容涵蓋面很寬泛。李清照雖為封建禮教籠罩下的女性,卻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過大量的社會現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亂前夕李隆基統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對此甚為憂慮,也極其憤懣。在她的詩裏,她用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巨大災禍,警告當朝皇帝要注意汲取歷史教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李清照的詩詞創作可謂有膽有識,說她有膽,因為北宋王朝對言論控制極嚴;說她有識,是因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當年,李清照背井離鄉,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如今她的紀念館座落在泉城——山東濟南大明湖畔。
朱淑真:情致纏綿的紅豔詩人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於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豔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朱淑真書畫造詣也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從「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來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洩露了婚外戀情,被一些學者剝奪著作權。她的作品存有大膽露骨的香豔鏡頭:「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于情愛連時間也不管了,「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猶如今人當街親吻一般大膽。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
-------------------------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石之桑/ 圖片編輯、文字整理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許穆夫人: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許穆夫人,姬姓(名不詳),衛公子碩和宣姜的女兒。於公元前690年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她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春秋之際,諸侯林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當時,諸侯各國之間政治性通婚聯姻盛行,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許國施以重禮,打動了她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並要控於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後,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後,衛國又得到復興。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鄘風》裡。 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篇,單從時間上來講,比屈原的《離騷》還要早三百多年。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及終於衝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鬥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愛不釋手。

蔡文姬:博學的流亡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文姬是漢代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有深厚的家學淵源。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經歷正好與東漢末年朝代更迭、混亂不堪的時局驚人的相似。她父親死後,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打這以後,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她的《悲憤詩》用血淚書寫自己坎坷的經歷,同時也成了漢末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在戰亂的年代生靈塗炭,最遭殃的當然是百姓。被亂兵所虜,輾轉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後來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將她從匈奴贖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時代的悲哀,她更是時代女性的代言人。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左芬:宮廷的“花瓶”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左芬,字蘭芝,芬一作“棻”。少好學,善作文。為晉武帝司馬炎的妃嬪。作品有《啄木詩》、《離思賦》、《感離詩》等。她的詩構思新穎,感情充沛,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優秀作品。
左芬的哥哥左思,西晉文學家,尤其擅長辭賦和詩歌。妹妹左芬和哥哥一樣,也是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詩文。兄妹倆還有個共同缺點,就是長相醜陋。晉武帝司馬炎本是好色荒淫之徒,聽說左芬的才華後,居然把她納入后宮。當然,晉武帝則選擇娶個文人做妃子,意在彰顯他自身的品位。
可見。晉武帝並不是娶了個女人,而只是娶了個“女詩人”。才女左芬不過就是被皇帝選中的一個文學道具而已。這和宮裡的一個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畫也無多少差別。左芬雖不受寵,但還得完成作為才女“作詩作賦”的義務,扮好一個文學擺設的角色。她“受詔作愁思之文”,完成了皇帝的命題作文《離思賦》,這首賦可算是左芬的代表作。司馬炎對她吟詩作賦的本事非常滿意,“帝重芬詞藻,每有方物異寶,必詔為賦頌”,“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 《晉書》)。於是,宮廷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左芬總是要受命寫些或者感人或者華麗的詩賦。事實上,左芬更像是一位宮廷御用詩人,而不是嬪妃。
左芬存有詩、賦、頌、贊、誄等20餘篇,大多為應詔而作。在她受命而寫的那些詩賦中,雖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豈能擺脫得了應景的形式之作?所以,對於左芬來說,承受的是雙重痛苦。首先,從女人的角度來說,她既沒有得到真摯的愛情,也沒有得到普通夫妻間的日常恩愛。其次,從詩人的角度來說,她沒有創作的自由,總得寫些命題應景之作,豈不痛苦?
  左芬的名聲亞於她的哥哥左思,兄妹倆素來友愛。左芬被選入后宮,左思曾作《悼離贈妹詩》兩首。所謂“悼離”,更與尋常離別不同,因為被徵入后宮,咫尺便是天涯,生離亦同死別。左芬的詩僅存兩首,其中一首《感離詩》,就是答左思《悼離贈妹詩》的作品,載於《藝文類聚》。其間,左芬寫下著名的《啄木詩》,千古流傳,因為啄木鳥是一種很醜陋的益鳥,所以這首詩被認為是左芬寄情所作。

謝道韞:最具人文情懷的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謝道韞,魏晉時期才女,出生名門望族,為贏得“淝水之戰”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謝道韞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為東晉女詩人。《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詩人謝道韞在謝家眾多子嗣中,是最具有人文情懷和詩人氣質的一個,她的才情深得其叔父謝安的欣賞。有一次,謝安問謝道韞:“道韞,你覺得《毛詩》中哪首詩寫得最好?”謝道韞答:“周朝賢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尹吉甫寫的《民》一詩最好,其詩'詞清句麗,穆如春風'。”謝安一聽,竟然和自己不謀而合。謝安稱道韞頗有“雅人的深度”。
謝道韞在王家平淡地過了數十年,此時東晉王朝氣數已盡,著名的孫恩、盧循起義爆發了。當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已迷戀上道教,面對強敵進犯,不是積極備戰,而是閉門祈禱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塗炭。後賊兵便長驅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殺。
  謝道韞目睹丈夫和兒女蒙難的慘狀,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賊,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孫恩此前聽說過謝道韞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女子,今日又見她如此毫不畏懼,頓生敬仰之情,非但沒有殺死她的外孫劉濤,還派人將他們送回會稽。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過著平靜的隱士生活。
謝道韞長於詩文,所著詩、賦、誄、訟,傳於世。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我國古代名媛詩作,多以陰柔見長,以宛轉細膩見勝,而謝道韞的《泰山吟》,卻充滿陽剛之氣。女才子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鬚眉。《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這首詩正可見其一斑。

薛濤:淪落為營妓的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薛濤(約768~808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 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學,亦衛夫人之流也。每喜寫己所作詩,語亦工,思致俊逸,法書警句,因而得名。
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像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有《錦江集》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遠的成都近郊,至今還聳立一座薛濤“吟詩樓”,點綴著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那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

魚玄機:大膽開放的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魚玄機:字幼薇,又字蕙蘭,唐代詩人,長安人。《全唐詩》存其詩1卷。性聰慧,好讀書,有才思,尤工詩歌,與李郢、溫庭筠等有詩篇往來。初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出家於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自傷身世,有“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的慨嘆,後來大開艷幟,咸宜觀車水馬龍,她本人從棄婦變成了蕩婦,過上了半娼式的生活。後因殺人被處死。
魚玄機詩作大膽,多情,她幾乎不掩飾強烈的感情和獨特的思想,歡喜、悲哀、憂鬱、柔情都會坦蕩盪地躍然紙上。在她這裡,打動人心的是撲面而來的真摯情感,而詩的章法和技巧卻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如《贈鄰女》中“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我們盡可以去大膽追求宋玉這樣才高八斗、風流瀟灑的男子,又何必再為那薄情郎傷心呢?其思想之大膽開放在今天也覺得嘆為觀止。
曾和魚玄機交遊的文士有:李郢、溫庭筠、李近仁、李騭等。魚玄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自由自在:她可以以盛宴和狂歡來招待客人,看誰不順眼也可以一腳將其踢出門去。魚玄機的生動、鮮活、潑辣、才華,迷倒了整個長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聽候她的差遣。那一刻,她是情慾世界的女皇。誰都知道魚玄機是出了名的蕩婦。可是,她的道觀門前,還不是排成了長隊?無怪乎她縱聲大笑,要把天下無行的男人都視為腳底泥。然而,放浪和狂傲之外,她從自己的詩和文字裡,照見了自己的卑微:一旦失去了追求者和愛慕者,她將無處可逃。外表依然美艷絕倫的魚玄機,內心卻開始生出霉斑,開始蔓延,她不是不知道這點。就像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兒的下場一樣,魚玄機24歲的時候,人人都看出來,她人老珠黃了。因為和丫環綠翹爭寵,魚玄機把綠翹打死了。而審問她的,竟是舊日追求她而被掃出門去的裴澄。魚玄機被斬首了,終年24歲。

上官婉兒:掌管宮中詔命的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上官婉兒(664~710年),唐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后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上官婉兒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詩文才子,邀請朝中善詩文的大臣入修文館,摛藻揚華。多次賜宴遊樂,賦詩唱和,連流竟夕,醉不思歸。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數首並做,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做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 自此,朝廷內外,吟詩做賦,靡然成風。韋後本不工詩,即由婉兒代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親筆,但當面只好認她自製,格外稱揚,韋後遂把婉兒寵上加寵。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最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武則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為女皇。到了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后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儘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李冶:才情橫溢的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李冶生於唐玄宗開元初年,浙江吳興人。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頗有文才。六歲那年,她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其中有這麼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父親見詩大驚曰:“此女後必為失行婦人! ”在李冶十一歲時,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做女道士,後棲身開元寺為女冠。
出家為女道士後,她又與許多詩人鴻儒交遊,酬詠甚多。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陸羽(鴻漸)和釋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劉長卿也與她有密切聯繫,她還與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詩歌《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從來女性作家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後千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天寶年間,玄宗始聞知李冶詩才,特地召見她入京面聖。此時的李冶,已然是美人遲暮,沒有了青春時的絕代風華。玄宗見了風韻猶存的李冶道是“上方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可見她曾經有過怎樣的傾城美貌。
  在京城,李冶又結交朋友,贈送詩文。可她沒有想到,京城的政治鬥爭太複雜,她認為的一次很平常的贈詩,竟然惹下了殺身之禍。
興元年間(784),朱漬起兵叛亂,以失敗而告終,遂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在朱漬的府上,查出了李冶曾經寫給朱漬的詩,於是也被德宗以通匪罪處死。
  可嘆李冶一生風華絕代、才情橫溢,最後香消玉殞不得善終。
李清照:獨具政治洞察力的女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漢族,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等。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後期的詩詞變清麗明快為淒涼悲痛。因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國之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託了強烈的亡國之思。
人們談到李清照,更多的是憶起了她婉約的詞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等。李清照的詩比起她的詞來,有著完全不同的風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詩卻雄渾豪邁,內容涵蓋面很寬泛。李清照雖為封建禮教籠罩下的女性,卻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過大量的社會現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亂前夕李隆基統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對此甚為憂慮,也極其憤懣。在她的詩裡,她用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巨大災禍,警告當朝皇帝要注意汲取歷史教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李清照的詩詞創作可謂有膽有識,說她有膽,因為北宋王朝對言論控制極嚴;說她有識,是因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
  當年,李清照背井離鄉,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如今她的紀念館座落在泉城——山東濟南大明湖畔。
朱淑真:情致纏綿的紅艷詩人——

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十位女詩人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於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朱淑真書畫造詣也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從“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來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洩露了婚外戀情,被一些學者剝奪著作權。她的作品存有大膽露骨的香艷鏡頭:“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於情愛連時間也不管了,“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猶如今人當街親吻一般大膽。
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