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反不了獨

推文到plurk
2015-11-08 06:00
◎ 許惠峰
馬習會,純屬馬個人為圖青史留名,不顧台灣主流民意,滿足個人私欲之行為,理由如下:
一、雙方不用正式名稱,於國際上並不表示實質對等尊嚴。中國國台辦已對外稱此次會談係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而依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之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聯合國大會承認,在聯合國裡面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的代表們才是唯一合法的中國代表,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中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因此,只要中國主張在此一原則下進行會談,國際社會上早已承認其合法地位,所謂「一中各表」,不過是馬政府用以欺瞞國人,自我安慰之說法。
二、馬習會意在改變現狀而非維持現狀。台灣的現狀是多數主流民意拒絕統一,而馬習會形塑的氛圍乃為將來和平統一而見面,馬英九所稱「維持兩岸現狀」,實則在於鞏固「統一之架構」,此觀其無視於中國以一個中國原則為見面之政治前提下,仍執意會面,即足得知其目的在讓國際社會誤以為台灣將來必與中國統一,以框住台灣人民的自主決定權,馬英九所為實係利用馬習會將台灣推向被統一的進程。
三、台灣的現狀為台獨華獨而非中統。台灣的現狀為何?「一台三表」,簡言之,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從不隸屬於中國(台獨);中華民國是台灣,主權及於台澎金馬(華獨);中華民國包含大陸地區,兩岸暫時分治,但終將統一(中統)。試問:台灣的主流民意是中統嗎?由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即知顯然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是拒絕被統一而成為第二個香港,馬習會企圖改變台灣的現狀甚明。
(作者為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

------------------------------------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平議獨立評論撤稿事件
黃丞儀在11月4日上午發出〈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被《獨立評論@天下》先刊出後撤稿,此事所激起的社會反應不下於馬習會本身。
不過,如果你看過中央通訊社在11月3日半夜對這次會面的報導「將針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交換意見,不會簽署任何協議、也不會發表聯合聲明。」並且仔細核對黃丞儀的立論基礎,應該會同意我的判斷:黃丞儀的批評已經是介於過當、陰謀論或背離事實了──如果馬習會只有交換意見,而沒有協議與聯合聲明,何來賣台與違憲之虞?對比下,林濁水的〈馬習會的歷史意義和民進黨的態度〉就堪稱公允。
不過,這樣不見得就足以構成撤稿的充分理由──雖然要不要撤稿(天下的說法是「擱置到有另類聲音出現」)確實不是容易下的決定。

如果大家還記得何榮幸因為「沒有查證相關事實就發布有損當事人聲譽的文章」而辭職,就能理解《獨立評論@天下》主編所面臨的兩難:是要尊重作者的言論自由,還是要承擔起媒體查證事實的責任
仔細查核黃丞儀在〈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中所引的大法官第五二O號解釋,那是行政院在陳水扁任內「決議停止興建核能第四電廠並停止執行相關預算」,因而被大法官要求「針對所發生之重要事項或重要政策之改變,上開條文復課予行政院向立法院報告並備質詢之義務」。五二O號解釋是針對「重大政策的變更須事先接受立院監督」,馬習會卻事先宣告一定不會有重大政策的變更(除非你認為「兩岸領袖不會面」是重大的既有政策)。以黃丞儀的法學素養,應該知道五二O號解釋跟馬習會扯不上關係,因而是「引喻失義」或「誤導視聽」。
至於黃丞儀斷言馬習會是「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未曾有之政治變局」。我只能說是誇大其實或扭曲事實:區區的「交換意見」,能造成什麼樣的「政治變局」?
假如黃丞儀的〈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只是單純地根據馬英九過去的言行而「強烈質疑馬習會可能會演變成賣台會」(把事實與揣測分開來,不混為一談),我將100% 支持他的言論自由,而激烈抗議《獨立評論@天下》的撤稿。
但是,如果黃丞儀的評論已經有過當之處時(在馬英九還沒跨越紅線時就要求立法院彈劾他,並且用自己的法學專業誤導讀者,讓好多大學教授都誤以為馬英九已經違憲),《獨立評論@天下》的考量將會比立場單純的作者們更兩難。
我同時深受兩種台灣時弊之害:很多人在網路上以不實、扭曲、誇大的方式污辱、抹黑、毀謗我,因此我希望有一個媒體能善盡查證之責;另一方面,我對張景森的批判卻換來生平第一張傳票,這讓我深感政治言論自由之重要。

在言論自由(公共監督的一環)與保護政治人物個人名譽之間,我的天平倒向言論自由;而身為總統的馬英九,更必須接受公眾最嚴厲的檢驗與監督;所以,如果我是《獨立評論@天下》的主編,有鑑於馬英九的身分、馬習會的敏感性,以及馬英九過去的蠻橫和莽撞,我會選擇堅持刊載黃丞儀(也許過當)的示警文章,而讓讀者自己評斷該文的可信度,以及讓不同的意見自然地慢慢呈現出來

不過,我多少還是對《獨立評論@天下》的兩難處境有些同情,所以也不致於跟其他作者一樣地以撤除專欄來抗議
----------------
馬習還沒會 獨立先下架

推文到plurk
2015-11-06 06:00
◎ 林尚榮
《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者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黃丞儀的〈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的文章被下架。
面對社會的軒然大波,《獨評》給作者群的公開函這樣解釋:獨評成立以來,向來不干涉、不修改各位作者的文章。今日清晨黃先生的文章上稿之後,考慮獨評還無法有其它觀點的文章上線,只有黃先生一篇主張彈劾馬總統的文章在獨評官網和臉書上呈現,如此似有不妥。經過編輯群討論,才採取暫時下線,逘邀得持不同觀點的文章時再同時上線。
幾個面向可以評論。一,向來不干涉、不修改,何以此次例外?二,先登,是此文已過了執行編輯;再刪,表示這是高層後來的「關切」。執行編輯受此洗禮,下次面臨重大議題時,就會啟動自我限縮機制;黑手只需一次,效用就廣大無邊,這是媒體的易於操控性。三,黃博士的文章如果不是彈劾,而是賣力歌頌馬的英明睿智,合乎民主程序、不違背自己過去所訂的三原則,那獨評是否也要等到不同觀點的文章出現時,再一併刊登?把媒體報導的平衡(盡可能訪問不同的對象與立場)與言論版面的獨立性混淆,來合理化自己的惡行,難怪作者群有人公開表示要退出。
上個月,加拿大總理當選人杜魯多(自由黨)終結執政長達九年的保守黨政權。選前他在大學母校的演講談到:加拿大的人民應該要知道,他們的領導人具有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因為這些價值將會影響領導人的決策。「對我來說,自由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政治領導人的一大目標,就是保護並擴充人民的自由」。他抨擊保守黨嘴上空談自由,實際卻背道而馳。
總統候選人也是當選人,大談領導人的目標是擴充人民的自由,可見即使是一個民主自由相對成熟的國家,自由的維持與維護仍然不易;政黨利益仍可能凌駕其上。
馬習會未登場,號稱獨立媒體就先自我閹割,證明台灣(媒體)自由的脆弱。而馬英九大言不慚聽不懂蔡英文的傷害台灣民主,杜魯多的領導人核心價值正好也給了答案!
(作者為企業高階主管)
------------------
撤文風波 楊索:殷允芃應為言論審查公開道歉
陳文蔚/綜合報導 2015-11-05 13:22

撤文風波 楊索:殷允芃應為言論審查公開道歉
黃丞儀這篇「立法院應即彈劾馬英九」上架後,遭《天下獨立評論》以攸關兩岸關係關鍵議題為由而下架,引發該平台作者群集體退出,其中作家楊索更公開呼籲《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應該對言論審查公開道歉。(畫面擷取自天下獨立評論網站)
馬習會尚未登場卻先引爆媒體圈言論審查風波,《天下獨立評論》昨逕自撤下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立院應即彈劾馬英九〉一文爭議延燒,不但已經有近10位作者群決定退出該平台,今作家楊索更在臉書直指《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應該對言論審查公開道歉,認為獨評說明撤文的理由說的漂亮卻破綻百出,更嚴重失格,最後還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媒體人此時應謹守專業分際,莫做歷史罪人。」提醒媒體應在這個時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天下獨立評論》昨逕自撤下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立院應即彈劾馬英九〉一文,引爆媒體自我審查的批評,除了作者黃丞儀表示,不排除控告《天下》侵害人格權、不再供稿外,至今已有近10位作者陸續宣布退出該論壇平台,作者群之一,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甚至怒批:「馬習會還沒開,就已經產生第一個重大傷亡:言論自由!」

今日作家楊索更公開表達對該事件的憤怒,要求《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應該對言論審查公開道歉。楊索表示,《獨立評論@天下》這個言論平台,當初創始的立場便表明:『在大環境不斷崩壞的此刻,我們希望秉持「最混亂的時代,最清明的聲音」初衷,打造一個能夠理性思辨的公共論壇空間。』且以獨評的運作模式,自開始至今,從來就沒有同時有多元的觀點呈現,因此《天下獨立評論》編輯部的回應,話說的漂亮但卻是破綻百出,而且至今並沒有刊出同議題的文章,顯見編輯部說謊,這是嚴重失格。

楊索強調,所謂「媒體社會責任」,是基於媒體的公共性,以社會大眾、國家的利益為優先,善盡監督守望言責。媒體有其意識型態可透過社論表達立場,但不是由媒體掌控言論,用以討好當權者或來裁奪讀者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以主導言論方向。

楊索表示,當初《獨評》發刊時說明,該站大方向由《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確立。如今其掌舵的《獨評》犯下如此大錯,殷允芃應該公開說明並道歉。並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媒體人此時應謹守專業分際,莫做歷史罪人。」強調媒體在當前應該做好社會公器的角色。

以下為楊索臉書貼文全文:

【殷允芃女士應為言論審查公開道歉】

文 / 《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者楊索

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在2012年底創辦《獨立評論@天下》,由該雜誌總主筆何榮幸擔任執行主編,我暗暗一驚,敢用「獨立評論」四字,須有備而來,不怕被拆台。

人人皆知,《獨立評論》是始於1932年創於北平的政論雜誌,由胡適、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等人集資發行,負責主編的胡適寫下這段發刊詞:「我們把這刊物叫做《獨立評論》,因爲我們都希望永遠保持一點獨立的精神。不倚傍任何黨派,不迷信任何成見,用負責的言論發表各人思考的結果:這是獨立的精神。」

這樣的期許放諸今日亦然。《獨立評論@天下》(以下簡稱:《獨評》)開台跨度恢弘,揭櫫:在大環境不斷崩壞的此刻,我們希望秉持「最混亂的時代,最清明的聲音」初衷,打造一個能夠理性思辨的公共論壇空間。我們想要改變台灣社會因藍綠兩極對立而「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議論氛圍,努力營造「只問是非,不問立場」的良性對話環境。

因為《天下》雜誌的品牌,創辦人殷允芃的社會聲望,前任主編何榮幸(記協發起人)的媒體界影響力,以及他的衝勁努力,《獨評》在短短兩年攬盡各領域利筆,能針對國內議題迅即發聲,且言論擲地有聲,頗受矚目。

這應該是為何《獨評》專欄作者、中研院副研究員黃丞儀會在凌晨發文給《獨評》的原因。遺憾的是,《獨評》編輯群竟然將黃丞儀的即時評論〈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下架。

我昨天收到《獨評》執行主編李明軒對專欄作者說明撤文一事,其中強調「馬習會層次遠高於一般議題,《天下雜誌》本著建立公平美好社會的宗旨,面對此影響台灣未來的關鍵時刻,更覺應提供社會多元的觀點,以回應媒體社會責任。在此前提下,乃決定以更週延的觀點和角度的方式呈現此一議題,屆時徵得黃先生同意之下,將再完整呈現黃先生的文章。」

這段話說得很漂亮,但破綻百出,以數位媒體的即時性特質,以及《獨評》的運作模式,從來就沒有同時「多元呈現」這回事,況且《獨評》版面清楚載明「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因此,黃丞儀言責自負,文章本與天下體系無關。黃文下架後一日,也並沒有刊出同議題文章,顯見編輯部說謊,這是嚴重失格。

這封信說明撤文真正關鍵是「馬習會層次遠高於一般議題」,簡言之,過去《獨評》專欄作者寫寫其他議題也就罷了,馬習會不能任由學者在天下體系定調,也就是說《獨評》是玩假的。母體《天下雜誌》在「影響台灣未來的關鍵時刻」,祭出「媒體社會責任」,張虎皮做大旗,實則收縮言論,進行言論審查

所謂「媒體社會責任」,是基於媒體的公共性,以社會大眾、國家的利益為優先,善盡監督守望言責。媒體有其意識型態可透過社論表達立場,但不是由媒體掌控言論,用以討好當權者,或來裁奪讀者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以主導言論方向。並且就此例而言,《天下雜誌》與《獨評》顯然脫離社會脈動,這已不是言論控制的時代。

《獨評》標榜其為「最混亂的時代,最清明的聲音」,當台灣處於陰霾重重的關鍵之際,政治學者盡言責即時發聲卻被消音,《獨評》不只是失去評論媒體的份量,也不會再受作者與讀者信賴。在言論開放自由、資訊豐沛多元的年代,《獨評》的言論審查是嚴重倒退,本人在此深切抗議,並退出專欄作者行列。

《獨評》發刊時說明,該站大方向由《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確立。殷允芃女士是台灣媒體界重量級導師,她要為我們上一堂「媒體社會責任」,何不先談談媒體人、公共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這不正是殷女士一生的理想與追求,當言敢言、不黨不私。如今其掌舵的《獨評》犯下如此大錯,殷允芃應該公開說明並道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媒體人此時應謹守專業分際,莫做歷史罪人。
-----------------
黃丞儀vs.天下-馬習會前一個24小時的肅殺(邱慕天)
邱慕天 2015/11/05 10:55 點閱 597 次

「馬習會」風聲傳開後,第一個24小時就產生了支線事件;「黃丞儀 vs. 天下」案(又稱「天下河蟹事件」。憲政倫理、媒體倫理接連崩潰,體現的是馬政府「輸不得的壓力」,「目的論」(consequentialism / teleology)壓過「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 deontology)的血淋淋事件。

先說共識結論:《天下雜誌》自己搞砸了,將「獨立評論@天下」作者的文章上架又下架。這事件剛好可以用來釐清一些媒體倫理的原則,值得討論。

【作業有複雜度】
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黃丞儀有關馬習會〈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他表示自己是在半夜速寫,立刻聯絡上編輯要求在隔天八點前上線,同時做過編輯又做過作者的人都知道這有多麼地不可能。

所謂的不可能,就是一、作者牌子必須大到不得了;二、編輯菜到不得了;三、雙方默契和立場契合度好到不得了,三者有一者才會發生這種編輯一人處在服侍地位在深夜清晨待命,而其他編輯台人員或高層都還不醒人事時就能作業。

從下架的結果,裡面顯然是三種狀況都可能混雜,因為《天下雜誌》的編輯是一群而不是一個人:
一、 可能對口的編輯疏忽,但高層認為馬習會的議題不能這樣處理。
二、 能對口的編輯認為跟作者有默契,但高層跟作者沒這默契,覺得不能這樣處理。
三、 可能對口的編輯認為「獨評」就是作者個人意見,盡快通關就是編輯的責任,但高層卻認識到馬習會「茲事體大」,必須採取獨立評論不曾採用的例外狀況─應由編輯部統籌規劃作者意見的呈現。

【怎麼看編輯位格】
過去紙媒時代是嚴肅媒體當道,每一天即時事件的文字沈澱都有24小時的緩衝。在這過程中,作者與編輯都有耐心,在半夜特急上稿要清晨面世的狀況,只有關乎普世真理價值高度的疾呼,而絕對不會是向〈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這樣觀點還需要進一步辯證的文章。

因此,儘管作者難以忍受、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最好最對,作為編輯也一定得耐著性子安撫,並爭取拖稿一天邀集多元觀點併陳。

然而「獨立評論@天下」自己在網路時代設下了模糊的遊戲規矩;它雖然有編輯,卻又要讓人誤以為它就像部落格聯播的「群媒體」一樣獨立。所以儘管黃丞儀從2013年2月受邀開始在「獨立評論@天下」寫評論,但連他似乎也把這個企劃視同「部落格聯播」,以言論自由獨立的標準要求天下,而對「編輯的位格」似乎不存在任何想法。

【誰能掌控言論自由?】
黃丞儀表示:媒體報導和評論一樣都重時效,但報導的內容可以「為求周延」而要求同時平均呈現,但言論版面卻應該允許大家「爆米花」式地炸開。筆者卻認為,獨評沒有讓每一個阿貓阿狗在註冊帳號自由發表言論,或甚至留言,就已經說明了它不是那樣的地方。

黃丞儀說:「馬習會是台灣重要公共議題,任何人都可以發言。」筆者確認為這句話若延伸,應當意味著《天下》編輯也有上稿、撤稿的最終決定權。「獨立評論@天下」錯在「沒那屁股又要坐那個位」、強調「專欄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卻又大剌剌的讓編輯的位格復活現身。只是「天下為公」的招牌雖然砸了,但仍不至於妨礙「任何人『繼續用自己的社群網路帳號』發言」的言論自由。

【府方關切?】
最後,筆者的專業不是法政,但在具體讀過作者文章與臉書分享的後台故事,也想有一個粗淺的揣測:
黃丞儀文中建議,馬總統未按憲法第63條規定讓立法院「議決國家重要事項」行使行政權,立院應該即時提出彈劾案交付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審理期間,總統應該停止受彈劾之行為,以免發生不可回復的損害。」挾帶「天下」的招牌,這是對馬習會神秘拍版「突襲」國民後,極為有正當性和可實踐性的反擊,甚至足以在6日醞釀民潮狙擊掉馬習會。

以此觀之,未必天下高層想要自砸招牌,有可能是府方的輿情單位發現問題致電關切施壓,加上黃丞儀後來臉書也疑似遭到國安情治單位或駭客干擾掌控,一度遇斷線和鎖號,讓他發表了「不自殺聲明」,令人懷疑「獨評作者黃丞儀」的第一時間狙擊,是真正觸到了府方還手底線。只是,天下會甘受府方掌控嗎?
---------------------------
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

主權兩岸
黃丞儀
發佈於 11 月 4, 2015
馬英九總統任內躁進的兩岸政策,造成台灣政局動盪,率為有目共睹之事實。即便任期將屆,坊間輿論莫不擔心在最後幾個月會有出人意表的舉動。果不其然,馬總統在民意支持度低盪谷底,下屆總統大選即將展開之際,大舉突破民間對於「看守總統」的期待,宣布即將於七日出訪新加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鞏固兩岸交流的既有成果」。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馬總統基於個人的歷史使命,意欲完成兩岸領導人會面的破冰紀錄,這是他的政治價值選擇,可以理解。但是如同過去這幾年,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忠告提醒,總統並非個人,而是憲政機關,一舉一動均須符合憲法的規範要求。馬總統應該記得,他在就職時,曾經依據憲法第四十八條宣誓:
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
「遵守憲法,盡忠職務」這八個字,不是說假的。「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也不是虛晃一招。請問:總統可以秘密與對岸聯繫嗎?總統可以未經任何憲政程序,就自行決定與對岸最高領導人見面嗎?這是總統的私人出遊行程嗎?
憲法寫得清清楚楚,立法院有議決「國家重要事項」之權,行政院也必須在行政院會議上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重要事項」,先行議決。雖然增修條文已經拿掉立法院不同意「重要政策」時可以決議移請行政院變更的權力,但是第六十三條規定立法院可以「議決國家重要事項」的條文,並沒有遭到凍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七條也明確規定了:「行政院遇有重要事項發生,或施政方針變更時,行政院院長或有關部會首長應向立法院院會提出報告,並備質詢。」這裡的報告和質詢,絕不是像現在這樣,總統已經決定好要出發了,日期也都訂好了,行政院院長和總統府秘書長去立法院挨罵一下,虛晃一招,就可以過關。
大法官在2001年處理陳水扁政府停建核四案時,曾經透過第五二O號解釋再次肯認「針對所發生之重要事項或重要政策之改變,上開條文復課予行政院向立法院報告並備質詢之義務」。而且大法官明確指示,如果不能透過協商達成解決方案,「各有關機關應循憲法現有機制為適當之處理」,例如行政院院長自行辭職、立法院提出不信任案,若不信任案通過,行政院可以呈請總統解散國會。大法官說,這是「代議民主制度下解決重大政治衝突習見之途徑」。
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未曾有之政治變局,更是總統代表統治權所行使的高度政治行為。如果連屬於低度政治行為的通商、通航,都需要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十五條:「應經立法院決議」,那麼會發龐大政治效應的兩岸最高領導人政治性交往,難道不屬於憲法規範層次的「國家重要事項」,因而應循憲法規定先由行政院於院會議決,再提出於立法院,尋求多數立法委員的支持,以符合民主政治的課責原理?
從目前已知的情勢發展來看,總統並沒有事先將此一「重要事項」交由行政院院會討論、甚或議決(如果有,請公布會議記錄)。國會的參與決策權更是形同虛設所有行程都訂好了,才叫行政院院長和總統府秘書長去立法院報告,簡直視中華民國立法院為橡皮圖章。這種情形在審查服貿協議時,就已經上演過一次,其結果就引發了佔領立法院的大規模公民運動。但馬總統絲毫不以為意,繼續我行我素,再次將憲法當成具文,違反「國家重要事項」必須依循的憲法程序。
馬總統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不但違反就職誓詞所言「遵守憲法,盡忠職守」,更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依據增修條文第四條,只要過半數的立法委員提議,經過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可以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彈劾案。雖說大家對於現在的司法院大法官也不抱持任何期待,畢竟全數均為馬總統所提名。但是,彈劾案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政治警訊。在彈劾案審理期間,總統應該停止受彈劾之行為,以免發生不可回復的損害。所以,目前的關鍵就在於立法院是否能夠即時提出彈劾案。
距離國會改選不到百日,國會議員是否能夠代表台灣民意,就看此刻。如果要爭取連任,立法委員應該充分反映民意,也不用聽取行政院院長的報告了,反正都是敷衍,浪費時間。立法委員應迅速提出彈劾案,以示警訊。縱然部分國會議員不打算爭取連任,台灣人民也可以在二個多月後,透過不分區的政黨票,對國民黨加以懲罰。馬總統貪圖一時快意,不只會為自己帶來極高的政治風險,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個遭彈劾解職的總統,恐怕也將徹底毀掉他曾經擔任過黨主席的中國國民黨。這項「制裁」,不可謂不嚴厲。違背誓詞,有此下場,足昭殷鑑
-----------------------
懶人時報看什麼?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我們正在討論動物福利議題還是打群架?Instagram名模哭訴不想再靠欺騙獲利

2015/11/04 17:12:00 發表於 | 網摘

懶人時報
本報編輯方針: 一、所有新聞都引自我的Twitter、臉書、Google+,(意即,懶人我不主動上新聞網站),內容可能來自主流媒體、獨立網站或部落格; 二、不定時發行,每日更新上限十則,有時會加上評論,大多不會; 三、守備範圍為媒體、網路科技、社會現象與趨勢、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議題,不過也不一定,總之隨我高興; 四、偶爾會發表個人評論,不過也不一定,因為我真的很懶; 五、會努力收集懶人包,偶爾自己作一個; 六、歡迎讀者發布符合本報精神的連結到專頁塗鴉牆,但本報有權刪不適宜的連結,不准抗議; 七、如果你看膩了主流媒體的白爛新聞,歡迎創辦自己的【懶人時報】。

我們正在討論動物福利的議題?還是只是打群架而已?
(狗肉延伸的誠懇討論。轉自島嶼無風帶的臉書,以下引述內文)

尊重他人文化,不為難對方,但也不強加自己的價值觀,應該是合宜對待彼此的方法與態度,而這方法與態度,置於目前移工食用狗肉爭議來看,應該也是適用的標準──我們不能辱罵食用狗肉的越南人野蠻,但我們或希望移工能了解大多數台灣人對吃貓狗的疑慮與排斥,若是可能,取用其他肉源。這並非不可能,因為越南人並不是非吃狗不可,狗是他們在特定日子的食物,是儀式,也與消災解厄有關,在其他文化中,狗是補品,那或與他們長期缺乏肉食有關。許多人爭論時,動輒將這事上升到不得不然的高度,稱之為習慣、缺乏蛋白質云云,都是不適切的。因為台灣有更容易取得的蛋白質與肉類,並不需要挑戰界線。

做這樣的文化溝通是必要的,且有許多動保朋友正在進行,他們以東南亞語言來勸說,提醒《動保法》的規定──仲介是否有做文化提醒?移工團體是否有幫助他們了解台灣文化?或只是站在自己運動路線的堅定立場,卻罔顧與其他運動路線溝通合作呢?同樣的,動保人士一昧辱罵其他族群野蠻,卻從未以更具體的行動或訴求,把問題理清楚,考慮更多面向。無限上綱到非我則罰,也是不智。換言之,原本各社會運動裡就有路線主張分野,如今,更是全包裹一起,像打群架的方式,只會把事情越搞越亂。社運人士如此,還需要敵人嗎?

近期許多論述,正是先標出了一個箭靶,描述他們想像的/自以為的「動保」,而後指導動保的論述缺失(或幼稚?),並攻擊他們只知道擁抱「毛小孩」,不重視人權。大抵上,論述都沿著一個邏輯:某種肉可以吃,為何貓狗肉不能吃?而後批判其生命平等主張之可笑。而他們想恥笑的,或許就是那種對可愛的執著,對萌的偏愛。(懶人時報)

保護區/傳統領域如何共管? 原民:讓族人回鄉為前提
(轉自賴榮孝的臉書,以下引述內文)

29日,2015年南島民族國際會議於台北舉行,今年關注焦點之一即為「空間治理」,論及了以國家法令管制的原住民傳統領域治理方式,「共管」契機尤令人矚目。南山部落(Pyanan比雅楠)陳和平牧師即指出,現代部落主義運動,講述的是讓更多原住民回鄉,讓生涯發展與部落結合,在這裡從事文史工作、發展深度旅遊,相關論述應以此為前提。

(中略)《野生動物保育法》及《森林法》已隨之陸續修法,納入原住民族在野生動物及森林資源利用上的傳統權益;目前各林區管處都有與原住民對話討論的窗口。

不過,如何避免形式主義或代理人效應,讓共管產生實質效益,兼容不同意見的族群意見,則需仔細思考。盧道杰說,共管會的設計最好能邀請部落中具階層代表的人,提供有效建言,並於特定的保育計畫中,將部落組織代表納入共管會,直接參與資源經營管理。(懶人時報)

黃丞儀: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
(體制內救濟,但以立院生態何其難。轉自蔡雅瀅的臉書,以下引述內文)

「遵守憲法,盡忠職務」這八個字,不是說假的。「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也不是虛晃一招。請問:總統可以秘密與對岸聯繫嗎?總統可以未經任何憲政程序,就自行決定與對岸最高領導人見面嗎?這是總統的私人出遊行程嗎?

憲法寫得清清楚楚,立法院有議決「國家重要事項」之權,行政院也必須在行政院會議上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重要事項」,先行議決。雖然增修條文已經拿掉立法院不同意「重要政策」時可以決議移請行政院變更的權力,但是第六十三條規定立法院可以「議決國家重要事項」的條文,並沒有遭到凍結。

(中略)馬總統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不但違反就職誓詞所言「遵守憲法,盡忠職守」,更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依據增修條文第四條,只要過半數的立法委員提議,經過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可以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彈劾案。雖說大家對於現在的司法院大法官也不抱持任何期待,畢竟全數均為馬總統所提名。但是,彈劾案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政治警訊。在彈劾案審理期間,總統應該停止受彈劾之行為,以免發生不可回復的損害。所以,目前的關鍵就在於立法院是否能夠即時提出彈劾案。

關於本文的刪文爭議及補充資料:

馬習會前,天下把我的文章「河蟹」了?(黃丞儀)

馬習歷史性會面 國際媒體怎麼看(懶人時報)

海洋大淨灘 各國挖出哪些怪垃圾?
(我們犯了哪些錯。轉自徐銘謙的臉書,以下引述內文)

我們不要「塑膠海岸」!調查顯示,海洋垃圾中最多的就是塑膠垃圾。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TOC)每年在全球發動志工淨灘,並調查清出的垃圾裡到底有什麼。台灣去年也加入活動,並成為全球發動志工人數排名第十三的國家及地區。今年新北市志工也踴躍投入10月3日的大型淨灘活動,清出26.5噸垃圾。

(中略)去年全球淨灘清出的垃圾中,以菸蒂排名第一,排第二、三的是食品包裝袋和塑膠飲料瓶,其次是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玻璃飲料罐、易開罐和塑膠杯盤容器等。

有趣的是,台灣志工清出超過14萬件垃圾中,排名前三的依序是塑膠飲料瓶、塑膠袋及塑膠瓶蓋,與全球排名不太一樣。

(中略)TOC報告指出,每年至少有500萬到1200萬公噸的塑膠製品從陸地流進海洋。海洋生物誤食塑膠的情況愈來愈普遍,研究人員已經在57種哺乳類動物、22種鯨鯊魟魚、440種常見魚類、46種海龜和17種珊瑚體內發現塑膠殘片,或是牠們的身體被塑膠製品纏繞等。(懶人時報)

Instagram 名模哭訴退場及解開照片真相︰「不想再靠欺騙來獲利了」
(社群媒體時代的虛像與實相。轉自Chan Hing Yuen的臉書,以下引述內文)

18 歲澳洲女孩 Essena O’Neill,可說是社交媒體時代明星夢的表表者,她由 12 歲開始,已經憧憬著網路上各種漂亮的、完美的女性,她不斷地模仿、學習、並經營自己的帳戶。現在,她的 Instagram 上有超過 660,000 Fans,而她的 Youtube 頻道亦有 260,000 訂閱者,而且不斷有品牌找她合作,早就成為了她自己所仰慕的網路名人、Instagram Model。

據她所述,在 16-18 歲的高中時代,每星期有超過 50 小時,就是用在 Tumblr 的回覆、上載 Instagram 的照片、製作 Youtube 影片或各種相關的工作,沒錯,她成名了,但同時把所有寶貴的青春,放在網路製造一個從不真實、從未存在過的完美身份上,而那個根本不是她自己。

為了 Like & Share、為了品牌的廣告、為了完美的形象,她製造出一幅幅仿如直率真實的照片,吸引著有如當時她還年幼時的女孩們,推銷著她的胴體,和各種沒有意義的虛榮及物質。而到了近日,她就宣佈退出社交平台,刪除了近 2000 張 IG 照片,並準備把一些照片的真相揭示出來(懶人時報)
------------------
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

編按:本文原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但因故遭天下片面撤稿,經作者同意後,特將原文重現分享。
推文到plurk
2015-11-04 14:16
◎黃丞儀
馬英九總統任內躁進的兩岸政策,造成台灣政局動盪,率為有目共睹之事實。即便任期將屆,坊間輿論莫不擔心在最後幾個月會有出人意表的舉動。果不其然,馬總統在民意支持度低盪谷底,下屆總統大選即將展開之際,大舉突破民間對於「看守總統」的期待,宣布即將於七日出訪新加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鞏固兩岸交流的既有成果」。
馬總統基於個人的歷史使命,意欲完成兩岸領導人會面的破冰紀錄,這是他的政治價值選擇,可以理解。但是如同過去這幾年,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忠告提醒,總統並非個人,而是憲政機關,一舉一動均須符合憲法的規範要求。馬總統應該記得,他在就職時,曾經依據憲法第四十八條宣誓:
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
「遵守憲法,盡忠職務」這八個字,不是說假的。「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也不是虛晃一招。請問:總統可以秘密與對岸聯繫嗎?總統可以未經任何憲政程序,就自行決定與對岸最高領導人見面嗎?這是總統的私人出遊行程嗎?

總統並非個人,而是憲政機關,一舉一動均須符合憲法的規範要求。(中央社)
憲法寫得清清楚楚,立法院有議決「國家重要事項」之權,行政院也必須在行政院會議上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重要事項」,先行議決。雖然增修條文已經拿掉立法院不同意「重要政策」時可以決議移請行政院變更的權力,但是第六十三條規定立法院可以「議決國家重要事項」的條文,並沒有遭到凍結。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七條也明確規定了:「行政院遇有重要事項發生,或施政方針變更時,行政院院長或有關部會首長應向立法院院會提出報告,並備質詢。」這裡的報告和質詢,絕不是像現在這樣,總統已經決定好要出發了,日期也都訂好了,行政院院長和總統府秘書長去立法院挨罵一下,死皮賴臉,就可以過關。
大法官在2001年處理陳水扁政府停建核四案時,曾經透過第五二O號解釋再次肯認「針對所發生之重要事項或重要政策之改變,上開條文復課予行政院向立法院報告並備質詢之義務」。而且大法官明確指示,如果不能透過協商達成解決方案,「各有關機關應循憲法現有機制為適當之處理」,例如行政院院長自行辭職、立法院提出不信任案,若不信任案通過,行政院可以呈請總統解散國會。
大法官說,這是「代議民主制度下解決重大政治衝突習見之途徑」。
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會面,這是一九四九年以來未曾有之政治變局,更是總統代表統治權所行使的高度政治行為。如果連屬於低度政治行為的通商、通航,都需要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十五條:「應經立法院決議」,那麼會引發龐大政治效應的兩岸最高領導人政治性交往,難道不屬於憲法規範層次的「國家重要事項」,因而應循憲法規定先由行政院於院會議決,再提出於立法院,尋求多數立法委員的支持,以符合民主政治的課責原理?

馬總統恣意的政治行為,不但違反就職誓詞所言「遵守憲法,盡忠職守」,更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中央社)
從目前已知的情勢發展來看,總統並沒有事先將此一「重要事項」交由行政院院會討論、甚或議決(如果有,請公布會議記錄)。國會的參與決策權更是形同虛設,所有行程都訂好了,才叫行政院院長和總統府秘書長去立法院報告,簡直視中華民國立法院為橡皮圖章。這種情形在審查服貿協議時,就已經上演過一次,其結果就引發了佔領立法院的大規模公民運動。但馬總統絲毫不以為意,繼續我行我素,再次將憲法當成具文,違反「國家重要事項」必須依循的憲法程序。
馬總統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不但違反就職誓詞所言「遵守憲法,盡忠職守」,更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依據增修條文第四條,只要過半數的立法委員提議,經過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可以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彈劾案。雖說大家對於現在的司法院大法官也不抱持任何期待,畢竟全數均為馬總統所提名。但是,彈劾案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政治警訊。在彈劾案審理期間,總統應該停止受彈劾之行為,以免發生不可回復的損害。大法官也可以透過所以,目前的關鍵就在於立法院是否能夠即時提出彈劾案。

距離國會改選不到百日,國會議員是否能夠代表台灣民意,就看此刻。如果要爭取連任,立法委員應該充分反映民意,也不用聽取行政院院長的報告了,反正都是敷衍,浪費時間。立法委員應迅速提出彈劾案,以示警訊。縱然部分國會議員不打算爭取連任,台灣人民也可以在二個多月後,透過不分區的政黨票,對國民黨加以懲罰。馬總統貪圖一時快意,不只會為自己帶來極高的政治風險,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個遭彈劾解職的總統,恐怕也將徹底毀掉他曾經擔任過黨主席的中國國民黨。
這項「制裁」,不可謂不嚴厲。違背誓詞,有此下場,足昭殷鑑。
(作者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怕遭誤認立場 黃丞儀:就不需設這網路言論平台

3日晚間傳出7日將進行馬習會後,黃丞儀立即連夜針對一些憲法層次的問題,投書〈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至「獨立評論@天下」。黃丞儀表示,4日早上8點評論上架沒多久,隨即收到「獨立評論@天下」編輯的臉書訊息表示,「目前文章先下線,高層擔心讀者會誤以為是天下立場。剛聯繫您辦公室希望和您說明一聲。」

黃丞儀投書的「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內容提到,馬英九躁進的兩岸政策,造成台灣政局動盪已是事實,但在任期將屆前卻要參加「馬習會」,違反了就職宣誓時承諾的「遵守憲法,盡忠職務」,並質疑難道可以未經任何憲政程序,自行決定與對岸最高領導人見面?文中認為馬英九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

黃丞儀從2013年2月便開始在「獨立評論@天下」撰寫評論。黃丞儀認為,天下雜誌底下的獨立評論開版以來,已清楚界定為邀稿、投稿的網路言論平台,網站也有標示「本網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如果還需要擔心被誤認立場,是否就不需要設這個網路言論平台。

黃丞儀坦言,天下雜誌在未經作者同意的狀況下將作者文章下架,不但失去公信力,也踐踏了作者的人格權,因此寫了1封信,希望「獨立評論@天下」能在11點將文章恢復上架但仍無下文。黃丞儀也表示,「將此一過程公開,並且準備控告貴公司侵害人格權,此後再也不會供稿給獨立評論@天下。」

對此,《天下雜誌》解釋,媒體被社會賦予第四權,有責任透過守門人的把關,雖然「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但《天下雜誌》認為,在現今媒體複雜紛擾的環境之下,容易有不同解讀,對於黃丞儀投稿〈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刊出後先行下線,引發黃丞儀不快,《天下雜誌》感到抱歉。

黃丞儀指出,該篇文章僅代表他的個人立場,可能有視野偏狹的地方,對於《天下雜誌》完全不經過任何討論,直接把文章下架的行為完全無法認同,黃丞儀認為,「這種媒體,有何獨立可言?」《天下雜誌》已經失去媒體信譽,令人對台灣的媒體未來感到悲觀。

天下:將集結各方立場提供完整報導

《天下雜誌》也說明,有鑑於「馬習會」屬於重大公共議題,需要讓社會大眾有相對嚴謹與完整的理解,因此「獨立評論@天下」將同步邀稿各方立場,讓多元觀點並陳,提供讀者更完整的、全面的解讀。

目前,黃丞儀投稿的〈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刊登於想想論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公庫)和蘋果即時論壇3個網路平台。
------------------------------
針對這次天下獨評文章撤稿事件, 我們幾個經濟學家(經濟五四三的王道一,佘健源,馮勃翰,劉玉皙跟我) 聯合發表的聲明: 而且還是一樣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
----------------------------------------------------------
李執行主編,

這次下架事件,讓身為作者的我們,發現到自己與編輯台之間認知的落差。「獨立評論」作為一個平台,鼓勵各方言論,首頁版面上明載「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編輯與我們接洽時,也未曾提到會有任何審查。我們相信,這樣的理念讓獨評吸引到了許多不會在傳統媒體上出現的寫手。

儘管我們不見得同意其他文章的觀點,但這個讓各家說法相互競爭的地方,就是一個自由的言論市場讓社會福利極大化的最好例子。

然而,現在編輯台以「考慮獨評還無法有其它觀點的文章上線」、「馬習會層次遠高於一般議題」這些理由將文章下架,代表只要編輯部認定這篇評論「層次遠高於一般議題」,獨立就要擺到一邊。而所謂平衡觀點,是要靠更多的言論才能成立,而不是靠撤除言論。這不是干涉,那什麼才是干涉?

獨評一開始的確是因為天下雜誌與殷發行人的社會聲望,吸引到了許多本來不願意在既有媒體發表意見的人。因為這個平台,天下雜誌也在形象上獲得不少加分。市場也獲得好處:至少讀者比較可以相信這裡的發文者是對問題有一定的專業判斷,不是自己腦補的文章(這或許就是你們自喻的理性清明的聲音)。 但更重要的是,獨評已經發展出了他自己的性格,對網路時代有意義討論的可能性,走出了一條有趣的小徑。但是這次管制,完全破壞了作者、雜誌、與讀者之間的信任。市場聲譽的建立很困難,但毀掉它很容易,我們不理解高層為什麼會下這樣的指令。

再者,上架代表主編已經完成守門人任務、決定此文發表,但是撤稿就表示是有更高層的人推翻了主編原先的決定。如果主編盡忠職守,守門人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不需要另外有撤稿與否的決定。如果認為主編擔任守門人有虧職守,那應該是懲處或甚至撤換主編。但無論如何,對原作者的文章撤稿都是一個很莫名的決定,特別對一個名為「獨立評論」的媒體。

主編在信中提到「(獨立評論@天下〉是促進公共意見交流的平台,也是《天下雜誌》作為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表現。文章雖不代表公司立場,但在當前媒體環境複雜紛擾之下,卻常引發不同的解讀。」這話本身就是前後矛盾的。每一個媒體都會說自己是理性中立 ,因為吹牛是沒有成本的,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Cheap Talk、鄉民口中的嘴砲。但是一個媒體是不是能夠堅守他的信念,只有在受到試煉之時才能顯示出來。媒體的信譽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不能平常西線無戰事時就高喊獨立評論,博取社會清望跟市場佔有率,但一碰到壓力就東躲西藏,東拉西扯。再者,這樣也是把我們這些評論者的名聲也賠進去了。套用一個長輩最喜歡用的評論起手式:「試想日後在課堂上,若有學生問道:老師你這篇天下獨立評論的文章,自我審查了嗎?審查了多少?」 我們要如何自處?

言論自由是民主最重要的基石,而民主則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件,這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早有闡述。獨評原本的初衷,與我們珍惜個人選擇自由的信念志同道合,現在發生這種事情,是經濟學家最無法容忍的。

貴雜誌總編說:「願意為這個決定承受代價」 ,但這個代價對我們來說太過龐大,我們無法跟你們一起承擔。

未來我們將不會再對獨立評論供稿,舊稿部分也希望你們一併撤除 。

獨立評論 [經濟五四三] 王道一 佘健源 馮勃翰 劉玉皙

[誘因與市場] 林明仁


馬岳琳
8小時 · 台北市 · 編輯紀錄 ·
關於天下撤掉獨立評論黃丞儀的文章,我想以個人身份說點話,因為我雖然不能忍受我們在未溝通的情況下就撤掉獨評作者的文章,但我也不能忍受朋友們強烈批評我工作了九年的媒體。
今天早上,一個朋友用Line問我:現在是怎樣,台北變北京了嗎?為什麼天下要這樣做?
哈,昨晚不支睡得早,一早起來竟然就馬習會了,新聞果然風雲變色得快。但台北當然不會變北京,天下粗魯撤文不對,該致歉該反省該檢討,但天下會甘冒得罪鄉民的危險去撤文,甚至冒著獨評收攤、形象大傷的風險去撤文,為什麼?
托大一點說,雖然現在評論網站那麼多,但天下獨立評論還是靠著過去的累積,佔有重要一席之地。黃丞儀很厲害的一點,就是明白網路世界要搶快,要搶發言權,所以連夜寫出文章,在一個有一定讀者基礎的平台發表,這是他的策略,也是馬政府似乎永遠學不會的策略,既反應迅速又言之有物。
再托大一點說,可能這篇文章就會在討論浪潮上佔到了勢頭,甚至主導一整個早上的言論風向,被大量轉發。但為什麼這種好處,天下不要?反而要弄得自己灰頭土臉?
我想是因為天下覺得此事攸關重大,獨立評論應該很獨立,但在如此重大議題上,一個新聞媒體還是應該要對它自己經營的平台負責任,因為新聞媒體就是議題設定者,即使在這個網路時代已經被消減了許多,但它的影響力就還是在。
所以天下會採取將黃丞儀的文章先下架(手法粗魯就只能再次致歉了),希望能再廣邀文章來讓多元觀點呈現。
退一步來講,簡單一句話,就是天下寧願自己被罵到臭頭,也不希望針對馬習會的網路第一篇重量級評論文章就是彈劾馬英九,而一時尚未出現其他觀點。
這是天下的選擇,你可以說它是個笨選擇爛選擇錯選擇,但你不可以說台北變北京,不可以說天下被北京下指導棋,這樣我會非常生氣,因為這不是事實,而且天下就是不希望台北變北京,才會那麼慎重那麼拿自己的名聲去交換。
大致是這樣,就我的理解。

2015年11月04日19:34
我國總統馬英九、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預定周六在新加坡會面,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今早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的評論「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遭《天下》下架。繼作家張娟芬表達將退出「獨立評論@天下」之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也在臉書發文表示退出,並批評「馬習會還沒開,就已經產生第一個重大傷亡:言論自由!」

今天下午,《天下》副總主筆、「獨立評論@天下」執行主編李明軒對所有專欄內作者發出聲明,編輯群考慮獨評當時無法有其它觀點的文章並陳、「似有不妥」,經過討論,才採取暫時下線的作法,待邀得持不同觀點的文章時,會再同時上線。

吳介民表示,他寫給《天下》的信中指出「獨立評論@天下處理黃丞儀教授文章的方式,已經違反當初貴刊與作者約稿時的約定。我也要求將我的名字、照片以及文章全數從網頁移除」。

無獨有偶,「獨立評論@天下」作者顧玉玲、葉虹靈也各自在臉書表示要退出。葉虹靈並指稱是響應張娟芬要求,這是一次集體行動,串連告訴《天下》和各式品牌的言論平台經營者:「你的企圖有多愚蠢,人們的反制就有多強烈。下次準備伸手前,多想三分鐘,你可以不用幹傻事。」

《天下》表示,他們目前已知張娟芬、吳介民想退出,還沒收到顧玉玲、葉虹靈通知,但認為這是特殊案例,以前也沒有類似情況,他們應該有些誤解,想了解他的意見,會再和他們溝通,目前還無法正式回應。

目前《蘋果》尚未取得幾位退出作家的最新回應。(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郝明義Rex How 分享了 Cheng-Yi Huang 的網誌。
21 分鐘前 ·
敬啟者:

很遺憾今天「獨立評論@天下」發生把黃丞儀文章撤架之事。因為對於此事不能不表達立場,煩請把我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的文章也都請撤下。
謝謝。

郝明義 謹啟

瞿欣怡
59 分鐘前 · 編輯紀錄 ·
為了不要污賴天下獨立評論,我特地在發文前上天下獨立評論的網站看了一下,點了最新文章,跳回總覽,我不敢相信我看到的,於是又點了一次「最新文章」,結果還是如附圖。

天下獨立評論宣稱「馬習會」是重要議題,要有觀點平衡的網站,因此撤下了黃丞儀的文章。十二個小時後,獨評的最新一篇文章是「年金改革」,第二篇是「選民分析」,第三篇是「新移民書寫」。沒有一篇是關於馬習會。

距離撤下黃丞儀的文章已經將近十二個小時,天下獨立評論並沒有出現任何一篇所謂的「平衡報導」,反馬習會的被撤下了,贊同馬習會觀點的,則從昨天晚上就難產到現在。我不會臆測天下雜誌與北京的關係,但我對天下的應變能力感到失望。

昨天深夜,黃丞儀已經說了他要寫的文章,如果天下真如自己所言,追求平衡報導,為什麼直到今天早上都寫不出一篇相對應文章?難道找不到可以寫出平衡觀點的人嗎?撤文章已經夠愚蠢,還用這麼笨的藉口,反應之慢,行動之粗魯,藉口之粗糙,讓人驚訝。

自從何榮幸離開後,獨評好像不那麼好了。以往,只要台灣有重大事件,獨評都會很快地有相對應文章,無論從法理、社會分析等等來切入,都是很好的文章。我總是會默默地期待獨評。

但這幾個月,獨評不再令人期待。接手獨立評論的人,無論是誰,大約都不知道獨評的影響力及文章是怎麼生出來的吧。

我剛才為了檢查一下我在獨評發過多少評論,特地點開我的網頁,從2014/3/20,發了第一篇「不要害怕,外面的人會守護我們--318學生佔領議場側記」,那篇文章據說總數有數十萬點閱。

接著我發表了不同議題的評論,從社運、媒體、反課綱、棒球、同運,以及台北生活週記,總共二十二篇。

我不敢說每一篇評論都寫得好,但無論如何,都是盡心盡力地寫,我常常寫到天亮,把初稿印出來,在小陽台上一邊抽煙,一邊修改,改到幾近定稿後,才敢小睡片刻,起床後把稿子看過最後一遍,再慎重地交到獨評編輯手上。那是一種託付的心情。

我不介意微薄的稿酬,為的就是珍惜這個平台,珍惜每一次評論的發表。因為我深信,這是個追求進步價值的、公道的平台。

天下獨評擁有最廣泛、專業的專欄作家,我很榮幸可以成為獨評的一員。

但今天獨立評論之粗糙與魯莽,讓人傻眼。獨評撤掉的,不只是黃丞儀的文章,而是那背後許多專欄作者的心意。我們辛苦寫評論,慎重地交到天下手上,只盼望那些短短的文章可以發揮些效用,可以讓我們關注的議題走向好的方向。

天下雜誌大概沒想到「不過是撤了一篇文章,有必要引起這麼大的反彈嗎?」

不是這樣的。獨評承載的絕對不是只有一、兩篇文章那麼簡單。我曾經很尊敬天下雜誌願意創造這樣的平台,我也相信殷允芃發行人的理念。把文章交給獨評,追求的是一種進步的價值,一種天下自詡的「最混亂的時代,最清明的聲音」,如今,那清明聲音已不存在。

我覺得很遺憾,我曾經那麼喜歡獨立評論,而今卻眼睜睜看他親手殺了自己。

我以後將不再供稿給天下獨立評論。


Chuanfen Chang

4小時 ·
明軒,
您好。我不認同這次獨立評論@天下的處理方式。我要求將我的名字、照片以及文章全數移除,「情書與降書」專欄不再出現在獨立評論@天下或者天下的網頁上。謝謝。
此外,您忘記寄密件副本,所以這封信所有作者的通訊方式都在上面了。
張娟芬敬上

Cheng-Yi Huang

3小時 · 新北市 · 編輯紀錄 ·
[最後一次針對「天下河蟹事件」的回應]

底下是天下雜誌針對今天早上將拙文直接撤架的聲明。(請往第一則留言觀看)

獨立評論的編輯稍早也把聲明寄給我了。看完之後,除了嘆息,還是嘆息。

這整個事件從頭到尾絕對不是因為我個人有什麼「不快」。如果是我個人的「不快」,可以引發許多網友的共鳴嗎?我想天下的高層還是搞不清楚問題癥結所在。

一個號稱有公信力的媒體,用這麼粗暴的方式,進行內容審查,未經作者同意,就直接把專欄作者的文章下架,這是尊重言論自由的做法嗎?這樣做,還能夠經營一個網路言論平台嗎?誰敢投稿?誰敢相信刊出的內容是獨立的意見?

而且,說是要更周延地呈現不同觀點,所以先行下架。這更是令人無法理解。坦白說,我不是第一天寫獨立評論,在洪仲丘命案、馬王政爭、太陽花學運的時候,我寫了好幾篇文章,從來沒有因為「為求周延」而被迫下架。而且,幾乎都是在第一時間就刊出。新聞重視時效性,評論也是。

媒體報導的內容可以「為求周延」而盡可能訪問不同對象,但是言論版面如果要「為求周延」,正確的做法不是把人家文章下架,而是允許不同意見各自發表,不受任何干預。

天下雜誌要搞網路言論版面就要搞清楚這一點。不然乾脆把獨立評論收掉算了。(而且我必須說,在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其實是很認真、專業的,反而是所謂的媒體高層,思維還停留在戒嚴時代。請他/她去購買一套衛城出版的『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台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好好閱讀。)

馬習會是台灣重要公共議題,任何人都可以發言。在這份聲明中,天下雜誌說等規劃周延後,再刊登拙文。我想,不用了。等他們完成邀稿、收稿後,馬習已經在新加坡相會了。這該不會是天下高層心裡面所想要的吧?這樣經營言論版面,根本就已經預設了這個媒體的特定立場。再說一次,你乾脆把獨立評論收起來算了,如果你這麼怕獨立的言論。

我的回應到此為止。請大家繼續關心馬習會的問題。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投書《天下評論》,卻「被下架」、「河蟹」,他在臉書po文質疑《天下》高層干預編輯作業。(圖擷自黃丞儀臉書)

2015-11-04 13:4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總統馬英九昨天被爆出本週六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投書媒體,表示馬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已違反憲法程序,立法院應該立即提案彈劾。不料,文章刊出沒多久後就「被下架」,黃質疑,《天下雜誌》自詡優質媒體,但高層干預獨立評論編輯室作業,也抹煞作者的「獨立精神」,令人感到萬分遺憾。

黃丞儀今天投書媒體《天下獨立評論》,表示馬英九躁進的兩岸政策,造成台灣政局動盪已是事實,但在任期將屆前卻要召開「馬習會」,不僅違背民間對「看守總統」的期待,甚至違反了他在就職宣誓時承諾的「遵守憲法,盡忠職務」。黃強調,馬英九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

想不到,文章上線不久後就「被下架」,黃丞儀在個人臉書po文指出,他的文章被編輯下架後,被以「目前文章先下線,主要是高層擔心讀者會誤以為是天下立場。剛聯繫您辦公室希望和您說明一聲」回應,但他質疑該網站在標題下方早寫了「本網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這不是已經夠清楚了嗎?

黃丞儀批評,《天下雜誌》自詡為優質媒體,但是高層干預獨立評論編輯室作業,也抹煞作者的「獨立精神」,令人感到萬分遺憾。

黃丞儀臉書全文:

因為很多朋友都在問,為什麼看不到我今天早上發表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就乾脆統一說明。

我大概是從2013年2月開始在「獨立評論@天下」寫一些評論文字,到目前為止也才寫過十三篇(包括今早被「河蟹」掉的這篇)。說起來實在不算多。當時天下的總主筆何榮幸邀請我開這個專欄時,說過絕對不會干預寫什麼內容。因為相信何榮幸辦媒體的信譽,所以就欣然答應。

今年年中,何榮幸離開天下後,我還沒寫過什麼文章。昨天半夜因為看到馬習會的新聞,覺得這裡面有一些憲法層次的問題必須釐清,於是就犧牲一些睡眠時間,速速寫好一篇評論,交給獨立評論的第二代執行主編李明軒。在交稿前,我先跟他說有這麼一篇文章,明軒很客氣,說他會等我。於是我寫好之後,就立刻寄給他。

今天早上起床後發現還沒上線,我就寫了封e-mail問一下,是否能夠在八點前上線,因為據媒體報導,行政院院長今早要到立法院報告馬總統出訪的事情,很多公民團體也發起在九點前往立法院抗議。獨立評論的編輯們很有效率地就在八點前把稿子上線了。我隨後也把連結放到自己的臉書上,請朋友們給予意見。

到這裡都是和一般上稿流程一樣,風平浪靜。處理完,我就下樓去運動,打了一趟拳,順便吃了豆漿燒餅。回到家裡,正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發現助理傳來訊息說,獨立評論的編輯急找。我想,怎麼回事?

同時我也收到獨評編輯的臉書訊息,很簡短,只說:「目前文章先下線,主要是高層擔心讀者會誤以為是天下立場。剛聯繫您辦公室希望和您說明一聲。」

然後打開電腦,就收到許多朋友來訊問道,為什麼看不到這篇文章了?

我想,獨立評論從開版以來就很清楚地界定這是邀稿或投稿的網路言論平台。而且該網站的標題下方也寫了:「本網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類似的文字還會出現在每一篇專欄的下方:「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這不是已經夠清楚了嗎?

如果擔心刊出的評論都要「被以為」是天下雜誌的立場,那天下雜誌乾脆不要設這個網路言論平台好了。原來我們每個作者的文章,都是天下雜誌認可後,才能刊出的?還是這只是個藉口?其實是天下高層不滿這樣的言論內容?

辦媒體,不論是平面或網路都一樣,尊重言論自由,是最基本的。媒體人自己不尊重言論自由,在未經作者同意的狀況下,就把專欄作者的文章下架,不但讓自己的媒體失去公信力,更踐踏了作者的人格權。

我在知道這件事情後,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獨立評論@天下」的編輯群,表示我非常不能認同此事,希望他們在十一點前將該文恢復上線,否則我會考慮「將此一過程公開,並且準備控告貴公司侵害人格權,此後再也不會供稿給獨立評論@天下。敬請轉告貴公司高層。」

後來他們說這件事情還要等中午開會才有所決定,希望我給他們一點時間。我想,把文章下架的時候,都不需要等作者同意就可以直接拉下來,要上架還要開會討論。這篇文章到底是寫了什麼東西,要被這樣對待?

於是我回訊,頂多等到11點10分。這不只是新聞倫理,也是個法律問題。雖然我不打算告媒體,但是也要把自己的權利講清楚。

到了11點10 分,還是沒有回訊。倒是其中一位編輯打電話給我的助理,說希望可以透過電話來溝通。如果一開始可以先這樣做,是不是比較好?但文章都被下架了,還溝通什麼?我今早要趕一篇積欠許久的論文,於是就請他們直接寄電子郵件給我說明就好。後來也沒收到任何信件。我想,他們大概是不會改變決定的。

此時,想想論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公庫)」和蘋果即時論壇都表示願意刊登,想想論壇率先刊出原稿,公庫和蘋果隨後也已登出。

坦白說,我的文章只代表我個人意見,不同意的話,可以辯論,可以討論,我可能也會寫錯,可能也有視野偏狹的地方。但是,完全不容許任何討論,就直接把文章拉下來。不只令人感到錯愕,也令人對於這種經營論壇的方針無法認同。難道在執政者面前,媒體要顧慮到他們的感受?這種媒體,有何獨立可言?

天下雜誌自詡為優質媒體,但是高層干預獨立評論編輯室作業,也抹煞作者的「獨立精神」,令人感到萬分遺憾。前面已經說過,辦媒體要贏得信任,很困難。台灣社會已經失去了中國時報這個媒體,現在在「馬習會」的當頭下,天下雜誌是不是也打算賠上自己的媒體信譽,令人對台灣的媒體未來感到悲觀。

2015-11-04 12:2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2016大選在即,總統馬英九將於本週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投書媒體指出,馬英九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已違反憲法程序,立法院應該立即提案彈劾。想不到,文章上線不久後即「被下架」,完全看不到;而且黃丞儀表示是「未經同意就直接下架」,經過通知催請重新上線,還是置之不理。

黃丞儀今天投書媒體《天下獨立評論》,表示馬英九躁進的兩岸政策,造成台灣政局動盪已是事實,但在任期將屆前卻要召開「馬習會」,不僅違背民間對「看守總統」的期待,甚至違反了他在就職宣誓時承諾的「遵守憲法,盡忠職務」。黃丞儀強調,馬英九這種恣意的政治行為,已達到應予彈劾的程度。

不過,想不到文章上線後沒多久,竟被無預警「下架」,現在進入該篇文章的內容顯示著「拒絕存取」,而且黃丞儀表示已經致函天下,卻仍然被置之不理;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也批評,黃丞儀被《獨立評論》下架文章「很糟!」

目前,黃丞儀文章仍能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和「想想論壇」網站看到,但「天下獨立評論」則無法閱讀。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批評,黃丞儀文章竟被下架,「很糟!」黃丞儀也在下方留言回應,表示「未經同意就直接下架」,經過通知催請重新上線,還是置之不理。(圖擷自《天下獨立評錀》網站)

「獨立評論@天下」聲明全文如下:

媒體被社會賦予第四權,有責任透過守門人的把關,反映不同意見,以促成更公平、美好的社會。兩岸關係是影響台灣命運的關鍵議題,《天下雜誌》認為更需格外謹慎。

「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不代表本社立場,但在當前媒體環境複雜紛擾之下,亦常被不同解讀。我們感謝黃丞儀先生投稿〈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表達作者從憲政角度對此一重大事件的看法,對於文章刊出後先行下線,引發作者不快,本社表達誠摯的歉意。

但有鑑於馬習會屬於重大公共議題,需要讓社會大眾有相對嚴謹與完整的理解,因此「獨立評論@天下」將同步邀稿各方立場,讓多元觀點並陳,提供讀者更完整的、全面的解讀。

面對台灣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天下》相信,媒體更應謹慎處理,以回應社會賦予的責任。
------------------------------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國會監督

推文到plurk
2015-11-05 18:26
◎張榮豐
由於媒體的披露,總統府及行政院,才被迫宣布馬英九與習近平將於11月7日(六)在新加坡會面。
馬英九在2011年受訪時曾表示「若連任,我絕不會在未來4年跟大陸領導人見面」、2014/11/14甚至提出須在「國家需要,人民支持,國會監督」情況下才進行馬習會,看來這些承諾完全是「呼攏」人民。
但這也不足為奇,他也曾講了二百多次不選台北市長,2008競選總統時也曾畫過「633」的政見大餅,還說未達目標,捐出一半薪水不是問題。現在GDP成長率連保1%都成問題,說好的捐薪水呢?不過台灣人民對他的說謊成性,早習以為常不以為怪。

馬英九總統(左)將於7日前往新加坡與習近平會面。5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向外界說明,並回答媒體提問。(記者廖振輝攝)
他說這次馬習會是為「鞏固和平、維持現狀」,其實這是空話。因為60多年來的台海,在美、台、中的動態賽局(博弈)下,目前的台海現狀(均衡點)是:「共產黨迄今沒有統治過台灣、台海目前沒有武裝衝突、台灣主張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
所以這現狀不是馬英九一人在2008年之後打造的,何況在目前台海無波情況下,「鞏固和平」是天邊彩虹抑是向中國遞出的侵略邀請函,都很難說!何況在國際發言權完全不對稱的情況下,以台灣總統的身分,在國際上間接為習近平的「一中反獨」背書,事實上已傷害「台灣主張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的現狀。
以上論述在我8月26日的臉書貼文-「台灣海峽賽局演義60年-From Nash to Shapley」中已有詳細分析。
比較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評價馬政府的兩岸談判,以及檢討台灣的國會監督問題,才是這回「馬習會」所帶來的嚴肅課題。
馬英九上台後,積極推動兩岸各項談判,並簽署了20多項協議。但檢視這些談判過程、協議的簽署,馬政府一直在犯一個最致命的錯誤:就是談判的無耐性(impatience),或是公開宣示我方談判的時限(deadline)。
談判專業人士都知道,談判的無耐性或對己方談判時限的不保密會被迫接受不利於己的談判條件。
這就好比您在購屋時,正和房仲或建商在討價還價,但又急著向眾親友發出「入厝」的請帖,當房仲或建商蒐集到這項訊息時,試問他們還可能在價格上讓步嗎?所以時限(deadline)是需要保密的。
我個人曾對二十多位上過談判桌的我方談判官員,做過長達兩年的追蹤深度訪談。發現馬總統這個無耐性的動作,造成談判官員為了要在時限內完成談判、簽署協議,以致常採取以下行為:
一、「重量不重質」,只追求協議數量,不重視目標是否達成,2008-2009簽的「直航協議」中排除中轉、「共同打擊犯罪」無法遣返重大經濟罪犯、…等。
二、避重就輕、畏苦怕難、面對難度較高議題,談判敷衍了事,常用「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可再行協商」的條款來搪塞。
三、刻意遺漏重要議題,利用資訊不對稱,來欺瞞決策階層。
這也是自2008年以來,兩岸雖簽了多項協議,但台灣實質分到的談判利得(gain of negotiation)(馬英九常掛在嘴邊的「和平紅利」)十分有限的主要原因之一。馬政府這樣的錯誤一犯再犯,國會卻起不了監督的作用,一再讓兩岸所簽的協議,只在立法院備查就生效。所以在2014年的3月18日激起了「太陽花」學生運動,其中最主要的訴求就是—「反黑箱」和制訂談判監督條例。

馬政府在談判的錯誤上一犯再犯,國會卻起不了監督的作用,所以激起了「太陽花」學生運動,其中最主要的訴求就是「反黑箱」和制訂談判監督條例。(記者廖振輝攝)
這回的馬習會也是一樣,視國會如無物,連國會議長王金平知道得都比媒體晚。何以致此?
因為台灣的國會監督機制,在政客太多的政治算計中被犧牲掉了。首先是立委任期4年,每4年全部改選。而不是像美國參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1/3,因此讓最新民意可以隨時進入國會,對行政權起到監督作用。
如果今天台灣的立院結構,能夠充分反映最新民意,馬英九目前這麼低的民意基礎,當然也會反映在立院的國民黨席次,那麼「馬習會」還有可能嗎?
而馬英九任內又將立委與總統選舉合併舉行,再加上歷任總統都兼任執政黨主席,對立委提名權擁有極大之影響力。所以總統「帶領」著立委選一次,如果席次過半,就可以忽略和在野黨的溝通,所有兩岸簽署任何協議就只需形式上送立院備查了事。其實總統與各黨派國會議員的溝通、說服,是評價其國家領導力與治理能力的主要項目。

台灣的國會監督機制,在政客太多的政治算計中被犧牲掉了,對行政權起不了監督作用。(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但馬英九卻將這一部分工作,完全放給議長主持的「朝野協商」,而後又認定王金平溝通不力導致服貿卡關、激起「太陽花」學運。
這樣的馬英九,不管他內心世界的真正意圖如何,但從外界的觀感來論,就造成一種:「寧可和共產黨擁抱而不願和在野黨溝通」的印象。
我們與其慨嘆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藐視國會與民意之時,不如積極推動國會改革。
(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秘書長、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
馬英九的達達馬蹄聲

推文到plurk
2015-11-05 15:18
◎鄭麗伶
1954年,在馬英九出生四年後,詩人鄭愁予寫下了知名的現代詩《錯誤》。從字面看全詩描寫的是一個思婦等待愛的人歸來的情感起伏,本詩的名句就是詩末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許多人將這首詩當成是情詩,但鄭愁予本人則解析為閨怨詩。事實上,以鄭本人的解析,加上「我達達的馬蹄…」來比喻馬英九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馬習會」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網路快速成長的今天,中國國民黨之所以式微,就因為它是一個失根的政黨。撇開那些為了龐大黨產而留在國民黨內吃嗟來食的「本土派」,國民黨是由一群少數的大中國主義者在把持。奇怪的是,這群人也知道「中華民國」走不出去,早已亡國了(蔣介石之語),但仍動不動要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個天方夜譚拿出來打嘴炮。更可悲的是,這些人出國門時也愛強調自己來自「台灣」(如馬先生上回出訪南美,見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時就自稱是來自台灣的總統)。問題是,一回到台灣,中國國民黨繼續把台灣當「鬼島」,把台灣人當「台巴子」;來台七十年了還是不肯落土深根(想想蔣介石泡在福馬林中的屍體及老死在美國紐約長島的宋美齡)。

用鄭愁予「我達達的馬蹄…」來比喻馬英九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馬習會」是再恰當不過了。圖為馬英九出席慶祝台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記者簡榮豐攝)
十幾年前曾經在台北車站附近碰見一位鄉音極重的老杯杯。在一個許多人等待自己點叫的咖啡的小店中,老杯杯不斷的對著店員和客戶們問路。當大家一臉迷茫無法了解他的內容,看得出來老杯杯動怒了。在他用著高分貝的聲量數度重複問題後,店員告知他附近有服務台也許可以幫上他的忙。看著他怒氣沖沖拿著枴杖慢慢離去的背影,不禁為他和台灣社會的格格不入而難過。當年國民黨長期的眷村隔離政策,把「外省新移民」隔離於台灣社會的日常生活之外,讓這些人成為失根的族群,也變成被國民黨綁架的投票機。
事實上,《錯誤》的重點是描述一個過客的心情。正如馬英九和諸多中國國民黨人對於台灣,一直都是以一個過客的心情在對待這個地方的人事物。對一個會把「化獨漸統」寫在父親的骨灰罈上的馬英九,朝思暮想的馬習會也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但對絕大多數把自己當歸人的台灣人而言,數不清有多少次失信於民的馬先生,他的達達馬蹄聲可就是夢魘中的跫音了。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會員)
--------------------
馬習會8成支持的真相 陳其邁:九二共識僅1.3%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馬英九總統今引述陸委會民調指出,有8成民眾支持在對等尊嚴、公開透明下進行馬習會。(本報合成)
2015-11-05 18:19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今引述陸委會民調指出,有8成民眾支持在對等尊嚴、公開透明下進行馬習會。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取得該份民調後質疑,這完全是誘導式民調;更諷刺的是,要求馬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僅獲1.3%。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取得陸委會民調後質疑,這完全是誘導式民調,更諷刺的是,要求馬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僅獲1.3%。(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取得陸委會民調後質疑,這完全是誘導式民調,更諷刺的是,要求馬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僅獲1.3%。(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陳其邁表示,陸委會始終不願提供民調內容,最後在他的堅持下,才願意給他瀏覽一下,而且還列為密件。他當場詢問陸委會官員,幹嘛列為密件,這不是記者會公布過,馬也引用過的資料?陸委會竟答覆,這只是內部參考用。
陳質疑民調內容充滿誘導性
陳其邁表示,就是民調內容充滿誘導性,完全由陸委會主導受訪者作答,才不敢對外公開。
他指出,陸委會先詢問,是否支持以總統的正式身分出席APEC,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各經濟體領袖見面,支持的當然高達68.1%。再來詢問,在兩岸兩會、兩岸事務首長互訪後,是否支持推動兩岸領導人會面,支持度再提升到70.3%。接著就是問,是否贊成兩岸領導人在對等尊嚴、公開透明下會面,支持度當然會攀升到81.8%。
對於會面地點與模式,也充滿預設立場。陳其邁指出,陸委會再來詢問,若無法在APEC會面,是否同意在第三地?結果有55.2%支持。然後就詢問是否同意會面身分是台灣領導人及大陸領導人、以先生互稱?支持度分達76.6%、56.8%。他批評,為什麼不敢提供其他選項,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中國與台灣、中國國家主席與中華民國總統?陸委會完全就是不敢接受真正的民意檢驗。
最諷刺的是。陳其邁說,在設定已經要見面的前提下,詢問民眾希望談論哪些議題,選項僅有鞏固台海和平現狀、兩岸制度化發展、兩岸交流合作、兩岸在國際良性互動、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他,結果希望馬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才1.3%。
陳其邁批評,這是一份「做」出來的民調,不堪一擊,完全無法體現真正的台灣民意,難怪馬政府不敢公開過程。
---------------------------
洛杉磯時報︰台灣人民質疑跛鴨總統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1-06
〔編譯顧佳欣、駐歐特派記者胡蕙寧、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綜合報導〕「馬習會」七日在新加坡登場,美國《洛杉磯時報》四日以「在台灣,許多人質疑跛鴨總統與中國會面的計畫」為題分析,質疑馬英九此時和習近平會面的動機。英國《衛報》認為,美國海軍近來巡弋南海水域,是中國主動提議讓馬、習會面的原因。
日本東京大學中台關係論教授松田康博五日在《產經新聞》發表的評論指出,台灣總統大選前舉行的馬習會,「可能被認為是介入台灣選舉,而遭選民反彈」。此外,此刻舉行馬習會,目的是向民進黨丟出「若不承認『一個中國』,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的訊息。
《洛時》引述民眾看法報導,若會面在兩或三年前,可能會有所突破,但如今馬即將下台,且國民黨聲勢低迷,擔憂馬可能會想在下台前「做一些事情」。對於會面,中台官方都試圖壓低期望,但台灣人如何看待馬習會,關鍵之一是馬與習地位是否對等。美國「夏威夷東西中心」研究員、亞太安全專家饒義(Denny Roy)指出,馬習會可能讓人覺得國民黨人對中國過於放鬆,還會讓馬英九的國民黨看起來像中共的小老弟。
台灣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成員、政治大學教授顧忠華則相信,許多台灣人會看看結果再行評斷。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席歐西亞力(John Ciorciari)說,馬習兩人自然知道會面不會幫助國民黨民調起死回生,但他們認為,長期來看會有優勢,而與蔡英文會面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若習近平短期內想要創造先例,只能現在進行。
學者看衰︰
馬習會最多就是一起合照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暨台灣問題專家柯爾(J. Michael Cole)認為,馬習會不太可能有什麼實質結果,應該就是馬習一起合照。他對《衛報》說,中國在南海行動,升高區域衝突的可能性,中國試圖讓緊張情勢緩和;也意識到,單口頭聲明愛好和平已不足,因此「必須真的做些什麼」來讓各國信服。
讀賣新聞︰
華府對馬激進傾中高度警戒
日本《讀賣新聞》發自美國的報導則表示,台海兩岸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中國都佔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擔心台灣慢慢被置於中國的實質支配之下,華府內部「對馬英九的激進傾中姿態有高度警戒」。
---------------------
歷經「白衫軍、鬥王、太陽花」 黃帝穎:馬不懂民主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1-05 22:4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總統馬英九今天在國際記者會上公然表示聽不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所說「傷害台灣民主」是什麼意思,律師黃帝穎在臉書對此表示,「歷史已證明馬英九是真的聽不懂民主」。
黃帝穎認為,從過去種種跡象來看,馬英九確實不懂民主。(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黃帝穎認為,從過去種種跡象來看,馬英九確實不懂民主。(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黃帝穎表示,馬英九執政以來,台灣社會與政壇發生了白衫軍事件、太陽花學運、馬王九月政爭,而這些事件都可以佐證馬英九著實不懂民主,民主原則中,包含著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權力分立,「馬總統完全無法理解」。
黃帝穎認為,若馬總統明白民主,就不會發生以30秒強渡關山的服貿事件及後續的太陽花學運;也不會有軍中違憲的禁閉制度來戕害人權;更不會為了鬥垮立法院長王金平,放任特偵組肆意監聽;馬至今還不明白馬習會的癥結點在於黑箱,「可怕的是,這個不懂民主的馬總統已執政7年」。
---------------------
馬的說謊國際記者會

推文到plurk
2015-11-06 06:00
習見馬,利用台灣的戰略地位以突破圍堵;馬見習,粉飾和平形象以奪小英的「維持現狀」。前者是習藉台灣為定石,力抗美日菲澳;後者是馬借中共為外勢,吹捧自身功業。
馬習會說穿了是「一中俱樂部」,是兩個中國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相互拉抬、各取所需而已;但馬無能又自負,被賣了還會幫人數鈔票,加上他食言前科累累,故馬昨雖聲明「四不」,人民仍不放心讓阿斗單挑習大大。
馬昨天說,他把兩岸領導人的橋搭好了。馬沒說的是,他服務到家,不只搭了橋,連鐵軌都順便鋪了,這座馬習共構的一中政治鐵橋,馬卸任後將取代連戰為兩岸代理接班人,並會不斷糾纏下任總統,催促上橋。
「維持現狀」四字,易守難攻,藍營屢攻不克。但馬藉著馬習會,重新點燃兩岸議題的火苗,並趁機將現狀歸功於他自己,可以預見,藍營將為這四個字和小英纏鬥不休。
馬習會既是六十多年來的兩岸里程碑,照理應獲國人祝福,奇怪的是,人民卻是極度不安,此因人民預見台灣的主體性將因馬習會而遭重創,深恐台灣明天被出賣,但馬視而不見,只知沾沾自喜。
馬在二○一一年接受媒體專訪時說,「若明年連任成功,我絕對不會,在我未來的四年當中,跟中國的領導人見面」,此諾言因馬習會而破功,馬昨竟宣稱,他當時是指不會在「大陸」見,而明天是在「新加坡」見,所以不違諾言。
然而,那次媒體專訪,馬的談話並未以「大陸」為前提,事隔四年,馬在國際記者會卻憑空竄出這項虛擬前提,這算不算公然欺騙天下人?(莊榮宏)
--------------------
身為家長的你不得不知...除了學業,孩子讀小學時最重要的 16 件事!
瀏覽人次 : 13262 撰文者:網路文章分享 標籤:親子教育
11月 2015年
小學,

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

而在孩子 6~12 歲這段成長的時光裡,

除了學習,還有哪些更重要的事呢?
趕緊接下去看看吧...
1. 有一個可以被接納的環境

從心理需求角度來說,

安全感的滿足與歸屬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需要,

也是最重要的。

有一個被接納的環境

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歡迎的,

被接納的、被認可的,

這樣就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讓他們有歸屬感。
而這個環境中,

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環境的接納,

其次,才是外界集體的接納。

2. 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非學校群體

為什麼是非學校群體?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在學校的評價標準是單一的。

而非學校群體的評價標準和學校是有區別的,

假設一個孩子的成績並不出色,

但他的團隊合作能力非常強,

那孩子在這個群體裡會得到認可。
而擁有屬於自己的非學校群體,

也可以避免讓孩子在單一評價環境裡長大,

孩子需要知道,

自己閃光的地方和與眾不同的特點。
3. 有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加,

孩子的秘密越來越多,

因為他們很清楚父母的期待值,

因而很多話不願意說給父母聽。
所以就需要有一個讓孩子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

說說他們的心裡話,

尤其是爸爸媽媽認為不好的地方。

這樣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思考

和溝通表達能力的提升。
這樣的環境可能不是家庭的環境,

因為孩子們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
4. 有自己的精神導師

孩子在 6~12 歲的這個年齡階段,

特別是 10 歲以後,

他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引領者。

能夠陪伴孩子長大,

和孩子和他一起探討未來,

探詢自己想要什麼,

為什麼?該如何做?

能夠給到孩子建議或提示。

這個導師可以是父母,

可以是老師,

也可以是家庭裡的一個成員,

也可以是專業人士。
5. 有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慢慢的建立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給回應,

也可以經常問孩子"為什麼",

這樣我們就會知道他做某一種決定的原因,

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6. 有不斷探索自己的經歷

我們這一生都在探尋的問題是:

"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喜歡什麼?"
我們會看到,

幸福感強的人,

不會去追求內心不渴望、

但別人卻強加於自己的東西。
現在社會中大部分人想要的,

通常是這個社會想要我們去要的,

而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會讓自己很迷茫,

特別是青春期之後的孩子,

會在這樣的思想狀態中迷失,

而出現各種行為問題。
那對於父母來說,要怎麼做呢?

最好的一個方式是問「為什麼」,

透過不斷的提問與思考,

去滿足孩子不斷探索自己的需求。
人最大的幸福,

來自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並實現它!
7. 有完成閱讀"厚"書的經歷

關於"閱讀",

孩子從小積累,

到了五、六年級,

特別是六年級以上的的時候,

他們需要有這樣一種閱讀經歷,

自己要完成對一本"厚"書的閱讀。
一是標誌著他的閱讀能力

已經達到可以整整閱讀完一本書;

二是標誌著他的大腦體能

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

可以更好的有效的學習,

即可以靜下來學習;

三是他可以把閱讀變成一個長時間的工作了。
因此,讓孩子有長週期的閱讀經歷,

對孩子來說是有價值的。
8. 有制訂目標、計劃並實現的經歷

從孩子 9 歲左右開始,

孩子們需要有這個經歷,

自己制訂目標或計劃,

並且去實現它。

對孩子來說,

最大的價值是制訂目標的時候,

他們的學習能力會得到提高,

他們會去制訂各種方法,

從而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快樂。
而完成目標計劃的過程,

也可以讓父母觀察到孩子的狀態:

"他是否了解自己,

從而能更有效的幫助他的成長。"
9. 有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

人需要與自然界有著最親密的關係,

然而現在的生活對人們與自然接觸的束縛卻更多了。
對於人這種生物來講,

接觸大自然是特別重要的,

這種親密接觸帶給孩子的

一是感知,感知大自然的生長與變換。

二是責任,包括對動物和植物的責任。
孩子需要知道,人類,是需要對大自然負責任的。
10. 有一項喜歡、堅持的體育項目

體育和藝術是人類發自內心的情感,

也是人情緒的發泄方式之一。

體育使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多非學習類話題,

會增進親子溝通,

因此可以說,

體育就是快樂的泉源,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

這件事包含了兩層含義:
① 孩子需要有喜歡看的體育項目,

不一定他能做 。

世界上有一項東西,

讓你不花錢又心情特別愉悅的,

就是體育。

無論是奧運會、亞運會、錦標賽,

甚至其他各項賽事...
在觀看比賽的時候,

都會讓你熱血沸騰,

體會到精神上的愉悅,

對生活更加有期盼。

但是這樣的一些喜歡,

都是從小的時候就培養的,

這個是要從家庭裡爸爸媽媽要去做的。
② 孩子需要有一項堅持的體育項目

堅持,

是最能體現體育精神的。

而一種堅持下來的體育項目,

更是一種社交,

體育可以讓你交到非常多的興趣相同的朋友,

大家可以在一起玩耍,

也會因此擴展孩子的社交面。

所以,讓孩子擁有喜歡或堅持的體育項目,

應該是在孩子 6~12 歲時就去挖掘的。
11. 有定期參與的活動

有定期參與的活動,

會幫助每個家庭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於孩子來說,

每年定期參與一些的活動,

就會變成每個家庭的文化,

例如旅行、活動、比賽...

這對於家庭來說特別重要。
為什麼在小學階段這麼重要?

因為孩子過完小學的 6 年就到了青春期,

我們會發現,

當孩子小的時候

和他們有一些非學習的話題、

非學習類的定期參與的活動,

可以幫助孩子很好的度過

在青春期期間和父母們膠著狀態。

因此,有定期參與的活動,

會成為家庭的文化,

孩子也會知道生活中不僅僅有學習。
12. 有自己的收藏

不管是收藏火柴皮、郵票、

遊戲卡、商標、芭比娃娃...收藏,

能夠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自己的愛好,

建構自己的世界。
有自己的收藏,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

我喜歡什麼,

在不斷收集的過程中,

也會建立孩子的目標感;
當把自己的收藏展示給別人看的時候,

也會讓孩子有成就感;
收藏還可以尋找生活中的樂趣,

創造新鮮的話題,

這些是孩子在 6~12 歲時需要有的,

教給孩子、滲透給孩子該如何生活。
13. 有動手製作的經歷

孩子動手製作一個東西,

鍛煉的孩子的動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

孩子能夠完成一個自己的作品,

能夠獨立參與這樣一個過程,

這對於他成就感的滿足是非常有價值的。
14. 有接觸社會的經歷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社會人,

他們要面對的是整個社會。

他們要在社會中認識自己,

接觸不同的人,

不同的文化,

會有自己的總結自己的感受。
孩子只有一個身份「學生」。

孩子應該是社會人,

然而我們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太少了。

當他們真正踏入社會的時候會緊張,

會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們需要真正體驗

向陌生人求助、問路、自己做預算、

自己學習乘坐當地的公共交通,

當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15. 有失敗的經歷

透過某些事件,

讓孩子面對失敗,

或者說讓孩子有失敗的感受,

這樣會讓孩子對自我認知有反思。
有很多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敗,

有時孩子面對失敗時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但父母非常在意,

經常最後逃掉的都是爸爸媽媽,

這樣的一種逃避,

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障礙。
16. 有拒絕或被拒絕的經歷

發現,父母特別害怕拒絕孩子,

父母們會覺得:我怎麼能拒絕他呢?

我要讓他自由的成長,

拒絕他,孩子會不會覺得我不愛他?
當孩子沒有被拒絕的經歷,

他的人生是非常脆弱的。

其實,是父母接受不了對孩子說“不”,

當說“不”的時候,

父母是非常難受的,

所以他拒絕對孩子說“拒絕”。
如果 12 歲以前,

都沒有過被拒絕,

當他以後逐漸離家庭的保護越來越遠,

他面對被拒絕時怎麼辦?
另外,孩子也需要有體會說“不”的經歷,

如果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機會說“不”,

他也沒有尊重自己的權利,

有機會說"不",

勇敢的表達出來,

說"不"的過程,

逐漸體現自己價值的過程。
孩子的小學 6 年時光,

原來不只有學業重要,

這 16 件事也很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