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漢武帝禮敬太一神+漢明帝正月十五夜時一律「燃燈敬佛」

元宵節賞花燈的起源-追溯漢武帝禮敬太一神-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點燈慶上元、慶元宵的風俗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人們通宵燃燈,相傳開始於漢朝,聯繫到對神的信仰。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上元節燃燈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沿襲了漢代祭祀太一神的遺風,從黃昏燃燈直到天明的古俗-在道教中尊奉太一神為「萬仙之司主」[4],尊稱為上元君、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天官大帝,並以正月十五日為天帝的誕辰,稱為「上元節」。在這一天,「天官賜福」給人間虔誠、善良的人。人們在正月十五日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燈火日以繼夜,光明萬丈。漢明帝燃燈敬佛-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漢明帝於是下令,宮中和寺院在正月十五夜時一律「燃燈敬佛」,火樹銀花,光華萬千。吳彬《歲華紀勝圖-元夜》,畫宋代元宵高5、6層的鰲山燈,氣勢恢弘,每一層中各有機關-最早的元宵(元夕)詩歌詠:「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詩畫說元宵花燈歷史 法輪天上轉花焰萬枝開 | 元宵節 | 元宵詩 | 元宵名畫 | 大紀元 http://bit.ly/2vWASnp


太乙救苦天尊/太乙真人/《太乙救苦護身妙經》/太一,又作太乙,即北極星,為先秦兩漢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明,奉為天帝,相當於上帝/太一在民間信仰中,視為北極星,是最尊貴的星神/太一操控人間吉凶禍福/儒生不太接受太一為最高神,主張回復祀祠皇天上帝/官方祭祀 前133年,方士謬忌上奏建議祀祠太一,指太一位於五帝之上。漢武帝為太一立祠,最初只讓祠官主祭/太一半神半獸,頭戴雙羽冠冕,身披鎧甲,雙手和胯下各有一龍,左足踏日,右足踏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OKY9Gh

寇謙之/道教/真靈位業圖/《真誥》陶弘景/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太上老君傳授他《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主張「兼修儒教」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為道士的行為準則/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迴,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修功德,誦經成仙,持戒修行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4LxnXm

真靈位業圖

《真靈位業圖》是南北朝時道士陶弘景編寫的對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個譜系。
他將當時各種道經中所記載的近700名神靈用7個等級進行了排列。每一等級(神階)都有一位居中的主神,其他分別列於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主神:玉清元始天尊(共29名)
主神:上清玉晨玄皇大道君(共104名)
主神:太極金闕帝君(共84名)
主神:太清太上老君(共174名)
主神:九宮尚書張奉(共36名)
主神:右禁郎定錄真君茅固(共173名)
主神:酆都北陰大帝(共88名)
第一等級以元始天尊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相傳他在形成天地萬物的自然元氣之前出生,故稱作「元始」。第四等級以太上老君為主神。在此圖譜中,老子的身分地位有所下降,從原先道教中的萬神之主下跌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了。
陶弘景的這個真靈位業圖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門閥士族制度),也反映了陶弘景的神學觀點。也是這時正式確立了元始天尊作為道教最高神的地位。
《真靈位業圖》中把上清派創始人列入了第二神階,而靈寶派創始人位於第三神階,天師道創始人居於第四神階。這反映了作為上清派道士的陶弘景的立場,也是當時道教各派社會地位的真實狀況。《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疑也是為替人間的封建等級制找根據。
《真靈位業圖》將道教中的神鬼系統進行了人為的整理、編排,且把中國歷代許多著名的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也一起作為神靈排列進去。對此,《真靈位業圖》歷來引起非議,甚至有人懷疑飽學之士陶弘景不會有此荒唐之作,疑此為偽造之書。

-----------------------

致命的長生不老藥:火藥
2017年07月21日00:05
九世紀中旬的中國煉丹師,在試圖煉出長生不老藥的途中,意外的創造出火藥。 他們也發現這易燃的黑粉跟長生不老藥差了十萬八千里 -- 很快的火藥就被裝在炸彈中來對抗蒙古人,後來發生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雖然帶來了美麗的煙火,艾瑞克‧羅沙杜描述了火藥如何同時也帶來災害。(Translator: Elaine Cheng, Reviewer: Geoffrey Chen)
TED-Ed【英文版】致命的長生不老藥:火藥
中國煉丹師在試圖煉出長生不老藥的途中,意外的創造出火藥。


 

《抱朴子》《抱朴子》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作為道教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

《抱朴子·內篇》主要講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病,屬於道家。其內容可以具體概括為: 論述宇宙本體、論證神仙的確實存在、 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用、討論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論述道經的各種書目,說明世人修煉的廣泛性。
《抱朴子·外篇》則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顯示了作者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其內容可具體概括為:論人間得失,譏刺世俗,講治民之法; 評世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 論諫君主任賢能,愛民節慾,獨掌權柄;論超俗出世,修身著書等。 總之,《抱朴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統統納為一體之中,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須積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為懷。《抱朴子》中強調人不能單純地從修煉方術入手,人生的抱負也不能僅僅是遁隱山林,要想真正修煉成仙還要建功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解脫和煉得肉體飛升,既做到立時濟世,又得超凡入聖。如他說:「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認為修煉既可以保德致長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過修煉還可以獲得長生,身體不傷,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是東晉時期的煉丹師和醫藥學家,同時葛洪還是道教學者,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世人稱葛洪為小仙翁。葛洪一生著有很多經典文獻其中《肘後備急方》、《神仙傳》、《抱朴子》等被廣為流傳,葛洪也成為了預防醫學的倡導者。 

  《抱朴子》

  《抱朴子》分為內、外篇。現代僅存的“內篇”20篇,主要講的是神仙、煉丹、符籙等事,而“外篇”有50篇,講的是“時政得失,人事臧否”。

  “外篇”中《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等篇中都有涉及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整本書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同時也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並繼承了魏伯陽的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

  《抱朴子》在道教經典體系中有很高的地位,同時也是研究我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珍貴文獻。不管是修道、習醫,還是從政、經商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獨特的方法和新的觀點。

  《抱朴子》中的九字真言

  相信很多喜歡看殭屍電影的人一定對九字真言非常的了解。但是卻不知道九字真言的出處。九字真言,其實出自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登涉》,原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還有一種說法是“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後來這九字真言被傳入日本時,被誤抄為“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而這九字真言也成為了日​​本修驗道之山伏所重視的咒法。

  《抱朴子》這一本書對我國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書中的養生以及煉丹被後世修道之人視為珍寶,同時《抱朴子》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約成書於晉成帝咸和年間(公元4世紀上葉)。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作為道教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鍊方法的闡述。《抱朴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統統納為一體之中,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

《抱朴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抱朴子》一書不但提出儒道雙修、互為融合的主張,還提出了許多關於美學與藝術的新見解,對南北朝以及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頗深。
內篇
主要講述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病,屬於道家。其內容可以具體概括為:論述宇宙本體、論證神仙的確實存在、 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用、討論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論述道經的各種書目,說明世人修鍊的廣泛性。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中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
外篇
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顯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發展軌跡。其內容可具體概括為:論人間得失,譏刺世俗,講治民之法;評世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 論諫君主任賢能,愛民節慾,獨掌權柄;論超俗出世,修身著書等。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
回目錄
2 《抱朴子》 -主題思想
修身與建功立業的思想
《抱朴子》《靈丹入鼎圖》《抱朴子》《靈丹入鼎圖》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須積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為懷。《抱朴子》中強調人不能單純地從修鍊方術入手,人生的抱負也不能僅僅是遁隱山林,要想真正修鍊成仙還要建功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解脫和煉得肉體飛升,既做到立時濟世,又得超凡入聖。如他說:「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認為修鍊既可以保德致長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過修鍊還可以獲得長生,身體不傷,是最大的孝道。
教育思想
《抱朴子》關於教育問題的論述散見於內外各篇。葛洪的教育思想有其獨到之處,即以道教,神仙內容為主,同時,又援儒入道,儒道並重,併兼綜墨、名、法各家之要,最後,內道外儒,達到養生得道與治國治世相結合的目的。
葛洪的總體思想是崇尚道,在論儒道之先後時,他明確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以本末關係來定輕重,葛洪很明確地以道為重。在葛洪心中,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同時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神仙思想,故葛洪《抱朴子》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以這兩方面為主。
美術觀和文學觀
《抱朴子》中還提出了許多美學與藝術的新見解。由儒學思想出發,葛洪推崇歷史上的子書著作,而輕視詩賦等文學作品。並在今勝於古的史學觀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今勝於古的文學觀。
《鈞世》中說:「時移世改,理自然也。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其功業相次千萬者,不可復縷舉也。世人皆知之快於曩矣,何以獨文章不及古!」社會是不斷發展,作為反映社會的文學也必然隨之而發展變化,以便適應變化了的社會。葛洪由此而論:今勝於古,並在《鈞世》中舉出具體的作品來進行今古對比。
同時葛洪還認為文章內容、文辭諸方面優劣懸殊主要取決於作者的稟賦才氣,參差萬品。「或浩漾而不淵潭,或得事情而辭鈍,違物理而文工,蓋偏長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葛洪認為作者的才氣有清濁之分,強微之別,因此作品的成就和風格必然呈現為千差萬別,而才氣最終歸源於人的先天稟賦。此論雖然不免過於武斷、主觀,卻也指出了文學創作總風格與才情的關係問題。
回目錄
3 《抱朴子》 -學術價值
《抱朴子》《抱朴子》
《抱朴子》一書是葛洪的主要代表作,其內容幾乎囊括了他所研究探討的一切問題,是葛洪思想的彙集。他自稱「其內篇言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實際上,通觀《抱朴子》一書,內外篇並非被這麼確切地分為道、儒兩家思想,全書內容也不僅僅是儒道兩家的內容和精神,實則是以道家為主,雜糅儒、墨、名法各家思想的神仙道教理論體系。其中,含容丁宗教、哲學、政治、倫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還有大量的化學、醫學、科學實驗記錄等自然科技知識方面的內容,思想龐雜、內容極為豐富。
書中全面展示了葛洪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思想境界,是現代研究葛洪的重要著作和寶貴資料。
書中還記載了大量的道教方術,特別是冶鍊「金丹」的過程及方法,從中可看到中國古代人民對化學的初期認識和對藥物學、醫學的發展狀況,是研究古代醫學、化學、藥物學、道教方術,特別是晉以前的道教史難得的資料。 
回目錄
4 《抱朴子》 -存世版本
《抱朴子》現存有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臨安刊本、明正統《道藏》刊本、敦煌石窟寫本殘卷等,以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較為通行。
明清以來學者在文字上有不少校勘,但註釋則缺。2002年,王明集前人所校並加註釋編成的《抱朴子內篇校釋》出版。
回目錄
5 《抱朴子》 -作者簡介
《抱朴子》葛洪之像
葛洪(283—363),晉丹陽郡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字雅川,自號抱朴子,終年81歲。葛洪初以儒學聞名,后舍儒入道,最終成為一個「尤好神仙導養之法」的虔誠的神仙道教宗教思想家。其思想以道為主,兼儒、墨、名、法各家之要;同時,為求長生成仙,從事煉丹術,為祛病延年,研究醫學。葛洪在中國古代道教史和科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6 《抱朴子》 -傳世佳句
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子敵長生,守一當明;思一至飢,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回目錄
7 《抱朴子》 -引用
習近平回應唱衰金磚國家
2013年3月2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在南非德班舉行期間,外界紛紛質疑金磚國家來自五湖四海,地理上的遙遠還有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包括政治制度的不同,如此之多的不同,能不能團結在一起。對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引用了《抱朴子》中的名句:「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明確回應了外界對金磚國家的質疑。
回目錄
8 《抱朴子》 -作品目錄
抱朴子·內篇
抱朴子·內篇·01章 暢玄
抱朴子·內篇·02章 論仙
抱朴子·內篇·03章 對俗
抱朴子·內篇·04章 金丹
抱朴子·內篇·05章 至理
抱朴子·內篇·06章 微旨
抱朴子·內篇·07章 塞難
抱朴子·內篇·08章 釋滯
抱朴子·內篇·09章 道意
抱朴子·內篇·10章 明本
抱朴子·內篇·11章 仙藥
抱朴子·內篇·12章 辨問
抱朴子·內篇·13章 極言
抱朴子·內篇·14章 勤求
抱朴子·內篇·15章 雜應
抱朴子·內篇·16章 黃白
抱朴子·內篇·17章 登涉
抱朴子·內篇·18章 地真
抱朴子·內篇·19章 遐覽
抱朴子·內篇·20章 袪惑
抱朴子·外篇
抱朴子·外篇·21章 嘉遁
抱朴子·外篇·22章 逸民
抱朴子·外篇·23章 勖學
抱朴子·外篇·24章 崇教
抱朴子·外篇·25章 君道
抱朴子·外篇·26章 臣節
抱朴子·外篇·27章 良規
抱朴子·外篇·28章 時難
抱朴子·外篇·29章 官理
抱朴子·外篇·30章 務正
抱朴子·外篇·31章 貴賢
抱朴子·外篇·32章 任能
抱朴子·外篇·33章 欽士
抱朴子·外篇·34章 用刑
抱朴子·外篇·35章 審舉
抱朴子·外篇·36章 交際
抱朴子·外篇·37章 備闕
抱朴子·外篇·38章 擢才
抱朴子·外篇·39章 任命
抱朴子·外篇·40章 名實
抱朴子·外篇·41章 清鑒
抱朴子·外篇·42章 行品
抱朴子·外篇·43章 弭訟
抱朴子·外篇·44章 酒誡
抱朴子·外篇·45章 疾謬
抱朴子·外篇·46章 譏惑
抱朴子·外篇·47章 刺驕
抱朴子·外篇·48章 百里
抱朴子·外篇·49章 接疏
抱朴子·外篇·50章 鈞世
抱朴子·外篇·51章 省煩
抱朴子·外篇·52章 尚博
抱朴子·外篇·53章 漢過
抱朴子·外篇·54章 吳失
抱朴子·外篇·55章 守塉
抱朴子·外篇·56章 安貧
抱朴子·外篇·57章 仁明
抱朴子·外篇·58章 博喻
抱朴子·外篇·59章 廣譬
抱朴子·外篇·60章 辭義
抱朴子·外篇·61章 循本
抱朴子·外篇·62章 應嘲
抱朴子·外篇·63章 喻蔽
抱朴子·外篇·64章 百家
抱朴子·外篇·65章 文行
抱朴子·外篇·66章 正郭
抱朴子·外篇·67章 彈禰
抱朴子·外篇·68章 詰鮑
抱朴子·外篇·69章 知止
抱朴子·外篇·70章 自敘

---------------------------

道教真靈位業圖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

靈寶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

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

玉皇大帝又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三界萬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有製命九天階級、徵召四海五嶽之神的權力。玉皇大帝神誕之日為正月初九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

太乙救苦天尊能隨物應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人如遇到苦難,只要念誦太乙救苦天尊名號,太乙救苦天尊就會隨聲應化,幫助人解憂排難,化兇為吉。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為亡魂舉行黃籙超度道場時,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四禦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玉皇大帝是萬神之主。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於中天,萬星之宗主。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是北極帝座之左四座星組成的勾陳,位同北極,為天轉之樞紐。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玉皇大帝是總執天道之大神,位居三清之下,眾神之上。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神誕之日:玉皇大帝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極大帝為十月二十七日,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為二月初二日,后土皇地祇為三月十八日。

土皇是道教的地神,即后土,職掌陰陽造化、山河秀麗。僅次於三清的四御神,神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土皇分為九壘,壘各有名。每壘分設四名土皇,共三十六名土皇。在動土、上樑、安宅、鎮宅、建橋、鋪路時,常要舉行禮謝土皇的齋儀,以祈求路橋暢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災。

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全名為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龜台九鳳太真西王母或太靈九光龜台金母元君。西王母為女仙之宗,居崑崙之間,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於西王母管轄。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統龜山九光之籙,使製召萬靈,統括真聖,監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監上聖之考校。西王母和東王公又是道氣陰陽之父母,共理二氣,育養天地,陶鈞萬物。西王母開蟠桃。西王母是作為長壽的象徵,以西王母作為金籙延壽道場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誕之日,一說是三月初三日,一說是七月十八日。

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雷部有神三十六名。雷之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

三清尊神的形像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

------------------------------------------------------

4a36acaf2edda3cc0b4c722303e93901213f920d  

元始天尊 (道教鼻祖)
元始天尊—— 道教最高神之一,又名“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玉清元始天尊“。《歷代神仙通鑑》稱元始天尊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是宇宙)誕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為元始。在無量劫數來臨之時,用玄妙的大道來教化眾生,故而尊為天尊。
道經記載中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號雖殊,本同為一,都是道的化身。《道門十規》中說:“ 玄元始三炁化生,其本則一。”無論千神萬靈、千真萬聖。[1] 在道教正統典藏中,不存在“盤古魂魄化為三清”的說法。最高的是元始天尊,盤古只是其諸多化身之一。[2]
中文名 元始天尊 外文名 The start source tianzun(Holy) 其他名稱 虛皇道​​君、龍漢祖劫天尊 神話體系 道教神系 所 屬 先天大道化身 居 所 大羅天玉京山玄都玉清聖境清微天宮 司 掌 道教始祖,萬物之主 象 徵 大道、玉京山、鬱羅蕭台、混元珠(黍米珠) 出生日期 混沌之前太無之先不生不滅 逝世日期 萬時永存永世不滅不生不滅 代表作品 元始天尊說太古經 主要成就 開天闢地歷劫說法創立道教  信 仰 道教 身 份 三清之一 分降下化神斗姥元君、太乙救苦天尊
三清
道教的“ 三清 ”是指由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所構成的道教最高神靈體係與祖師。
這三位天尊祖師最初出現的時期各不相同,而且在中古道教史上都曾經是不同道派最重要的神靈。
元始天尊是東晉末年靈寶經所記載的最高神,是宇宙中獨享大天尊稱號的開天始祖。太上大道君是東晉中期上清經所記載的尊神,而太上老君則是東漢末年天師道所記載的的最高神。[3]
元始天王

三清尊神作為道教崇拜的創始者、教主與最高神祇,其演變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古代傳說中可以找到他們的原型。元始天尊其早期的形像是元始天王,一般被認為與元始天尊是同一神,但起初這是道教上清派的觀點。元始天王是道教上清派信奉的最高祖師之一(另一是太上大道君)。[4]
早期上清派所塑造的神真元始天王禀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5]
“元始”之名最早記載於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眾仙記》(枕中書):開天闢地的盤古真人,是天地之精華,自號元始天王。天地構成之後,忽然在石澗積血之中生出太元玉女。太元玉女一出生便會說話,常遊玩於大地之上,仰吸元氣,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通氣結精,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再生天皇兄弟十二人,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五帝是其後裔。
元始天王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6]
天寶君

在東晉南北朝時代相繼問世的各種道教經典中,東晉末年問世的《靈寶五符經》(古靈寶經)尤其重視對各派經典教義的整合。[7]
《靈寶五符經》認為道存在於宇宙形成之前,元始生於宇宙混沌之時,那時宇宙無形、無氣、無物,元始一氣分真化氣,以一氣化而為三,在虛無自然之大羅天境,分化為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三位天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之《三寶大有金書》記載:天寶君,為大洞之尊神,而天寶丈人,則是天寶君之祖氣(道教稱物之來源為祖氣);天寶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氣,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氣後,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8]
《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
元始天尊

至南梁時,上清派宗師陶弘景所著的《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中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將天地宇宙中的神靈共分七階。第一階玉清境的中位即最高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這既正式確立了元始天尊在茅山上清派乃至整個道教體系中的獨尊地位,又通過稱元始天尊“上合虛皇道君”,從而使得早期上清尊神高上虛皇道君等的地位得到保證。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道藏》第3冊,第272頁)。[9]
人物簡​​介
元始天尊 (yuán shǐ tiān zūn),全稱“ 一氣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聖登玉清境始氣所成日天寶君元始天尊妙無上帝 ”,為道教最高神聖—— 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鼻祖
道教最高天神-三清祖師
道教最高天神-三清祖師
元始天尊是道教的鼻祖,[1] 在太元(即宇宙 )之前出生,所以稱它為元始,經常在劫數來臨的時候,用玄妙的大道分化成各時空的神尊來度人,大道分化者都是大道之尊,有如太上道君,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三天君、東方寶華林青靈始老帝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中央黃老君、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北方洞陰朔單鬱絕玄老君,混元皇帝太上老君,以及諸仙官,都是元始天尊所分化。
元始天尊居於玉清聖境,除非得道上聖高真,不然凡人及中下界神靈是難以進來,因為乃大道源泉,道炁無量無盡,強烈難敵。
三清之一

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位列“三清”之一。
他生於混沌之前,太無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元始”。《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 ​​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元始是宇宙生髮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每當新的天地開闢時,都有其年號,曰龍漢、延康、赤明、開皇、上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紫雲之閣,碧霞為城。而天尊所居第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仙府名曰“玄都玉京”。並眾神仙都要按時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歷代神仙通鑑》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傳眾仙之祖,地位極高,但具體形象的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漢族民間善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道教說法

中國道教 (新學術主義派)對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的闡述:
1.元始天尊是無極的根源。道是無邊無際的、無盡的、無法形象的,道包涵天宇太虛,成就萬象,存在於無限之中,存在於人的心裡。道藏《玄綱論》說: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說明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
2.元始天尊是宇宙誕生的源。宇宙有一個開始,開始以前還曾經有開始,宇宙最初的形態從無到有,在無以前還曾經發生過從無到有。這是人類思維無法逾越的時間觀念,是人類知覺的臨界點。
3.道教對現今宇宙起源的闡述。《清微三品大乘度劫真經》:現今宇宙生成之前,虛無之裡寂寞無表。無晶無光無經無維。虛無的本源是道,道產生了物質的基本,道貫通物質的內外,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在無限里永恆存在,他是道的基礎,絕對的真實,生命之本,自然的靈魂。是一切物質的主宰和本源。在穆斯林的心中,他就是真主安拉。在舊 ​​約聖經裡,他就是上帝耶和華。在印度教裡,他就是梵天,在中國文化主流的思維里,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尊。在薩滿教裡,他就是長生天。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於空瀚之中,玄虛之處,消息化機,氤蘊融熔,陰陽五行造化其形,萬神開始生於無極之中,時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際,天光冥遠。浩漫太虛中,物化盈虧相生相剋,若浮若況,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汨沒紛紜,先天神祇飄蕩無憑。萬物銷鑠咸滅。時無極聖眾、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壞法身,遇此劫會,被混沌銷鑠,漸喪其神。如果神形互化,就會永失無存,拔盡本根。萬眾只有仰靠元始祖尊開創新宇,託付真身。
4.道教對宇宙形成過程的闡述。道的實現者-元始祖尊憐憫萬世苦行,累劫良因的無極聖眾,於是現運神通,攝眾聖道,藏於萬氣祖根裡,納於粟米之中,於無極的收束之中,六電之氣翼其真,祖氣護養潤其神,積七千餘劫,太極經咸應度,新的宇宙形成,無極聖眾始佈滿太極。
5.道教對元始天尊是造物主的闡述。《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始祖尊在宇宙萬物產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他的本體是永恆的,不滅不壞的。即使現今宇宙毀滅,也絲毫不受到影響。元始祖尊宏威微妙,化虛無成萬象,慈愛有情,運陰陽養萬物。萬物繁盛,始有盛衰的過程,推陳出新。因為他的演化,宇宙星空方能形成。六合之內,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相輔相成,萬千世界千姿百態,我們這些生物,全靠他在天天牧養。他就是道,就是我們的根,億萬靈性最終的目標,就是回到元始祖尊的源,參與萬千世界的共循環。現今宇宙是從無極中收縮後爆炸膨脹中來。光陰如梭,膨脹經過八表之外,漸漸始分。各種物質相斥相吸,逐漸成為奧瀚微妙的太極世界。
6.道教對什麼是現今宇宙的闡述。現今的宇宙在大爆炸以後以臨界速度膨脹,經過變化,宇宙內形成了無數的星系,在無窮維度的空間。現今的宇宙仍在膨脹,無極聖眾領悟無限深奧的演化,成為宇宙中時空和物質的主宰,而他(她)們的力量已經能夠滲透無窮的時空,隨意構造變化任何物質,於是幻化成完美的神人形象,形成以玉皇至尊為主的團體,服從元始祖尊的意志,在浩瀚廣漠的宇宙中創造生命,播種智慧,陶均萬品。
7.道教對大羅天形成的闡述。天界的形成元始祖尊與不同時空的天尊,遊歷於現今宇宙,創造神祇最佳的存在環境“大羅天境”六合三十六天界樂園,元始祖尊與混沌宇宙的祖母,宇宙最奧妙美善的無極聖祖太元聖母用了約一百劫的時間,開創了新的時空,營建了天京樂園,以便氤氳智慧,度化天宇精華。道教謂天京樂園經十二個過程建成。(一)是時無天無地,幽幽冥冥,靈文暗睦,運推自來,為萬氣之根,空洞結真,氣清高澄,成天廣覆,倏剎自玄。(二)是時二象分儀,開張厚載,一時成型。(三)是時三千六百日月,一時同明,照耀諸天,無幽不砌。(四)是時上聖大神妙行天真,無鞅數眾,朝禮玉庭,玄行太空,贊詠靈文。(五)天發自然妙樂,百千萬種,一時同作,激朗玄宮,上慶神真。(六)百詠空生,十方宮商相和,皆成洞張。(七)璇璣停關,星宿不行,天無晝夜,四運齊晨。(八)紫雲吐琿,流麗諸天,一切萬物,普受光明。(九)春夏秋冬,不暑不冰。氣流柔和,神奇興盛。(十)五鎮安立,玄教無窮。(十一)是時玄下七寶神奇,以散諸地,資生兆民。(十二)七寶奇林,一時空生,光明垂蔭,彌覆十天(見《無上秘要》卷二十四《天瑞品》引《洞玄赤書經》) 。玄景始分,化為九氣,成為九真皇,居於三清境,三清境各置八帝,成為三天二十四帝。後來,東王公、西王母從氣而化生,各置宮第,於是又有了營衛職官。
8.道教對於開天闢地的闡述。開天闢地的原因,元始天尊為了使智慧因子存在和流傳,決心營造成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這是道教年輪中的洪元之時。元始天尊是宇宙之祖,神靈之宗。在大羅天形成之時,元始祖尊和太元聖母化育了東王公和西王母。西王母是宇宙西真清聖妙真善美精元衍化,使天地萬物演煉而成的女神,未來人世中的女神能夠學習宇宙萬物運行變化的法則。昇華到更完美的境界。東王公是大羅天仙之主。此時宇宙已建成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境之中分佈有九天系。元始天尊在大羅天境分化九皇,治理浩瀚的宙宇。為了使宇宙智慧之靈得以流傳,元始天尊於是在太初大紀裡,與玉皇、斗母等神尊,實行開天闢地的偉大工程。混元之時,元始祖尊於虛無之中,基七耀三恒,秉天然之胤,結成未回之霞,運混沌合鴻蒙溟熔。博覽執臻,過數劫,終成圓體天球。經三萬度,由子入醜,大氣初凝。玄風漸鼓,最初的地球大氣層中充滿塵埃,天水地火不相容。元宰陶鈞,凝結渾灝,環轉周旋,如是輪轉,經三萬度,無所停息,轉轉不已,漸次陶鈞,陰陽初判,混沌始清。大氣層中塵埃累落漸結為地。維重為濁,綱維八極,粗者為峙,清者為流。靡終靡極,或載或成,無疆之化,天地成能。
9.道教對天地生命起源的闡述。在開天闢地的過程中,天地的運行瞬息萬變,撲朔迷離,元始祖尊與玉皇、斗母、東王公、西王母等祖尊顯示出無窮的法威,無所不在的主宰力量,運驅陰陽二氣,造就江河湖海。地球的磁力場、大氣層、電離層、也在眾神尊的衡制下,擋阻了宇宙射線的決大部分,地球兩極開始定位,自轉穩定。有利於產生和保護地球將有的生命。元始天尊於是在大羅天境玄都玉京里籌劃生命存活的綱領。
10.道教對元始天尊分化成靈寶天尊的闡述。古時,元始祖尊在大羅天境,玄都玉京中。放無極光明。照無極界,聚集無極聖眾,誥示無極聖靈:“將於太極世界成就真善美樂的智慧,孕育以眾神為模體的生靈”眾神無比歡喜,都以無比崇敬的心情頌詠天尊: “天地玄宗,宇宙本根,包羅天地,養育群生。萬神朝禮,誓忠精誠。堅決擁護”。於是元始祖尊在太易大紀中於本體里分化大道根源,大道靈魂的九慶紫元,分化成靈寶天尊。
11.道教對生命形成過程的闡述。在太易大紀裡,靈寶天尊禦衡萬物之生機,鈞調配製,於萬千無機分子內和成了有機分子。一切生物都起源於最初的有機分子。這種有機分子太小了,肉眼看不見,幾乎沒有,所以取名為幾。幾這種有機物飄進水中,得水而活,膨脹變長,然後斷裂繁殖,所以起名為斷。斷是最初的微生物,經過幾億年的演變,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12.道教對人類的起源的闡述。生命要進步就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諸多古紀的生命形態因難以適應地板運動和氣候的變遷而滅亡。直到晚三紀哺乳動物動物時代,五百萬年前靈長目動物古猿出現。他們的大腦雖比猩猩大不了多少,但已是用後腿行走。古猿為適應生存而使用工具,最後發展到製造工具的猿人,語言的溝通使猿人從條件反射、本能生存進化到產生思維。思想使猿人進化成智人。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聰明的動物有更多的機會活得長久,將他們的基因和生存本領傳給下一代。到距今十萬年時,人類大腦質層增加厚度,成為發揮天賦本能超越一切動物的半神。《靈寶經》:“天上混無分,天氣歸一身,善成自然人。”這都源於一點道的自然靈性。
13.道教對天地秩序形成的闡述。太極界秩序的開端,人為萬物之靈的半神,累劫經生,靈魂不知何去何從,無由解脫。靈寶天尊憫咸憂測,於是五行聚精,化五方五老梵氣天君建宰五方。闡演靈章運化乾坤,以拔度天人利濟群品。燮理陰陽,化形十方救苦天尊傳玄文心印,廣布閻浮流傳濁界,建築冥剎,以挽救幽魂。設九獄護衛人道。
元始天尊法相
元始天尊法相
九獄分別是:
酆泉獄主攝天魔。
衙泉獄主攝不職典祠。
黃泉獄主攝山魈精魅。
寒泉獄主攝江湖水怪。
陰泉獄主攝血食邪神。
幽泉獄主攝山林毒惡。
下泉獄主攝古伏尸。
苦泉獄主攝師巫逆鬼。
溟泉獄主攝刑亡橫死
以上源於道藏典籍《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開上清境益證神仙,以衍無疆,廣被遐裔。《太上洞玄救苦拔罪經》
這偉大事物的存在全賴靈寶祖尊的開啟。在這其間,靈寶祖尊幾歷艱辛,慈善有情,無怨無悔地關懷護愛著人類。這時,元始天尊考慮到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需正確運用智慧,有秩序系統地生存,以使生存環境不會枯竭, 使人的靈魂最終可以快樂、安詳、輕鬆、舒適、完善地回歸時空之源,參與宇宙共循環。成為幫助玉皇天尊平衡六合的神明。於是元始天尊在太初​​大紀里分化,成為道德天尊。也就是說,靈寶天尊是太極秩序的創造者。
14.道教對道德天尊與人類文明伊始的闡述。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間傳播的始祖,他的慈愛化被萬方,促進天地生機勃勃,他的本體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變化的法則,規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樹木,昆蟲泥沙。無有不受他的恩澤的。他的恩惠網羅萬象,無窮無盡,世間文明都是由他派生並發展演變而來。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唐國強版元始天尊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唐國強版元始天尊 (7張)
《南華經》言:自然全體瀰漫著生命,這種從盎然生意化為創造神力向前推進,即能巧運不窮,一體具化,恰如優雅的舞蹈,勃力內轉而秀勢外舒。自然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作歷程,而人則是這一歷程中參贊化育的共同創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合為一,生命全體更能交融互攝,形成廣大和諧。(流沙河所著《現代版莊子》) 在道德世界中,古猿從自然世界進入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思想和組織的世界,是儲存起來的知識。肉體凡胎內寄託著魂魄。魄是氣質、精力、體魄,動物屬性,靠食物轉化能量增強,產生慾望。魂是天宇大地靈氣的結合,是父母精血,是人體內五行相生,相互運動產生之精華,情義屬性,最終目的是茁壯昇華,回歸宇宙大一統的物質屬性,魂魄相互影響制約。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體秉承魂魄運動生命,魂魄與大自然互相感應,同步循環。(以上出自《智圓行方》)當人的精神把靈魂引向無限美好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回歸宇宙的整體,我們的靈魂與宇宙在一起運動。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諧中,我變成了千千萬萬的宇宙分子,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與廣闊無限的宇宙結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恆的。凝聚時又成回舒適快樂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里。原始道教沒有輪迴一說。道的根源是無窮無盡的,他的本體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15.道教關於道德天尊與人類秩序開始原因的闡述。人的行為自己決定,並為其後果負責。當慾望影響思想去實施醜惡時,就會在靈魂中形成惡執,使靈魂污穢暗濁,當肉體機能停止時,靈魂就會分解,在異時真空的壓強裡被滲透挫磨。直到靈魂濁壞因子消磨除盡。作惡越深所受挫磨越重,時間越長久,靈魂越痛苦。靈魂濁壞因子消磨除儘後,才可回到冥府學習上升天宇樂園的知識。靈魂從父母精血,母親孕育,環境培養造就,代代相傳。因此優生優育,善待孩子,正己復禮,孩子的未來才有光榮與幸福。自己的基因延續才有價值。道德祖尊揭開了文明的篇章,他使人類從個體生存轉向社會生存,並使人類的動物原始性規範於社會倫理化。引導人類走向光明。他是宇宙三界的奠基者。但是在社會群體裡,人與人的動物慾望在交織、碰撞甚至廝殺著。弱肉強食,幸福與痛苦並存,人在慾望鬥爭中走完人生。在這令人眩目的過程中,團體慾望的高度衝突隨時可能毀滅社會。為了防止可怕的暴欲產生引發災難,道德天尊與玉皇攜手不同時空,玉皇成立太極界六合八荒,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最高政權,管理太極境的運行,神仙佛聖,精靈神仙的走向。道德祖尊和祖尊使者則在世間流傳下道德倫理,使人的性情慾望在道德的旗幟下逐漸聚集起來,將人的慾望進行社會善惡標準的劃分。對哪些有害社會的思想與行為採取不同形式的壓抑和監控。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穩定結構在社會上樹立了起來,這就是天理、國法、人情(部分抄襲聖人與凡人的對話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1《我能得到什麼》2《人是什麼》3 《我想要什麼》 )。
16.道教對玉皇大帝建立、管理三界秩序的闡述。三界秩序建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儀於此分,三才於此定,萬物於此生育。陰陽相生,萬物順應真常千變萬化,成就三界。三界之中人為萬物之靈,人生於宇宙之內,秉天地日月之精華,父母精血智慧而成形,無論貴賤,皆有靈明道性,為萬物之最。三代之後,人性猥偽,性弱的人墮於悲苦,性強的人略鬥於心。在這種陷坑迷障內性無法進步,無法挖掘真道本性,幾易獸類,暴性孳生。為了三界無數生靈的修真有道,為了使陰陽五行有序,天地劫有終數,閃亮的道德不致於在黑暗的磨礪中消亡,玉皇大帝在太始大紀裡建立起三界最高政權,接受了這個艱鉅的任務。
17.道教對於玉皇大帝來源的闡述。玉皇大帝存在於始劫之先,本體是三清祖氣。道藏《真誥》曰:陰陽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早在太極方法之時,玉帝憫惜宇宙混沌不清,氣機沿塞,化育難行。曾經化身盤古,成理之正,成氣之清,成精之妙,成神之靈。法益三才,角立鼎分。玉帝形化人莊嚴之身。(光嚴妙樂國土)普光明心地。(普明香嚴山)經三千二百劫而證金仙位。初八百劫舍國,(化形)以示大道無為化育萬物真恆最貴。次八百劫慈慧,示物靈人神仙聖得道修煉的法則。再八百劫精智,示大道神聖仙真司法行政之術。後八百劫捨身,示身法兩忘,回歸宇宙大一統的必然屬性,與道同存的最高逍遙遊的境界。三千二百劫又表示超出三界,了達三乘。生死圓通。又經億劫化育有情,經緯天宇,無極聖眾尊玉皇為太極三洞最高宗主。六合八表最高宗主。玉皇布化開玉匱科,布化行政。傳五方誥命,秉教萬象,檢閱劫數,推運乾坤,主持真宰仙佛的黜陟超證,因緣果報,禦攝提格,大荒落界。發無量光明十七種,光孕慈善喜捨,遍照無極世界,大道眾生,普沾勝利。化無不化,養育適均。《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即是道體,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在金闋利濟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開悟後真。
名稱探源

“ 元始 ”之名,最早見於晉朝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遊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
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 ​​。並曰:“ 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隋書 .經籍志四》始賦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站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始元玄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 道德天尊 )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 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
三清尊神的形像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 ​​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蹟》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文獻記載
來歷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來: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生於太無之先,禀自然之氣,初稱元始天王。東晉葛洪的《枕中書》稱,“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王,就稱為元始天尊。
地位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
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 ”,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秘道度仙:《隋書經籍志》稱元始天尊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即授以秘道,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道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
思想來源
天地初開,萬物肇基化始之人為盤古氏,是天界之祖,在道教神仙譜系中地位最高。居玉清天元始天尊的觀念產生於魏晉時期,其思想最早來源於戰國荀子的“性惡”學說。人類初始之時,不知美醜、香臭、善惡、仁義、父兄、夫婦,也無倫理道德觀念的約束,其實只是另一種野獸而已。”人類初始的狀態如同一個混沌玄黃的雞子,此時所謂的“人”就是一個“混蛋”。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原始人類之中,使人初備人倫,有了道德觀念,人類由此開化,擁有了人性。據“性惡”學說,每個人都是以“混蛋”的身份來到這個世界,要使這個人不危害社會、危害他人,必須要使他接受教育,歸於大化,要使他不斷地學習、改造自己,這樣才能使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不對人類及時進行教育,“混蛋”終究是“混蛋”,人類將給這個世界帶來無窮的禍患。
在道教中
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鑑》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在歷史上的出現記載卻比太上老君要晚。
道教

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
此時,還只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演變

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 
元始天尊各類尊像
元始天尊各類尊像 (18張)
《歷代神仙通鑑》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
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闢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 大羅天 ”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傳統文化中天地未開的表述,所以後有說法元始天尊是開天闢地的華夏人類始祖盤古,後而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和漢族民間信仰的至上神,居於三清之首。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教良好的傳承了傳統文化完全相吻合。
被擄走的元始天尊像
被擄走的元始天尊像
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漢族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記述

元始天尊座像
元始天尊座像
“元始天尊”首見於東晉葛洪的《枕中書》記載:“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入其口。
居天最高:據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元始天尊。
奉祀:道教宮觀大多設有“ 三清殿 ”。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漢族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奉祀

奉祀: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
宮觀

元始天尊廟位於岱陽之西傲徠峰下,又名扇子崖石廟。東西長26米,南北寬16. 35米。明代創建,歷代重修,建國後傾圮。1988年重修,由元始天尊殿、捲棚、東西配殿與山門組成。元始天尊殿3間,面闊10.75米,進深7.3米,通高7.3米。條石築,冰盤式出檐,板瓦硬山拱形頂。南向開一門兩窗,石條雕成。殿內條石鋪地,後神颱供元始天尊像,四周有18尊立像。
殿前捲棚3間,面闊9.85米,進深4.25米,通高5.55米,二柱五架梁,重梁起架,捲棚硬山頂。正間前後開門,次間開窗。
東西配殿各3間,面闊7.5米,進深4.3米,六檁前廊式。
山門位於正殿東側,東向,磚柱券石砌拱形門,門高2.45米、寬1.5米。
元始天尊殿西有地母宮3間、呂祖祠3間兩層、太陽廟3間、太陰廟3間及聖賢洞等。
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10] ,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道經說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後托胎三千七百年誕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萬人侍衛,萬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計其數。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他。
據《雲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系“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靈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據《洞玄本行經》,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道教宮觀裡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漢族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神。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11] ,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說明當時已經開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預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因此,天寶年間,玄宗最後為他上“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尊號。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天尊
天尊可名非名,故證理於絕言之境;大象無象,故昇玄於無物之間。若唯恍惚,杳冥眾生,可無瞻仰,所以垂象立號,令含識各有歸依。無始以來,劫數久遠,聖人應號,亦復無邊,雖不總備經文,實亦紀之萬一,即事可顯者,千五百天尊,名別錄隨進。按諸經所明,天尊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跡身、應身、分身、化身。謹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太上言,此經名為開演秘密之藏,義如我等比無上法王,出此五濁,化諸眾生三業,示現方便,善巧意趣,微隱難可了知。所以示者,十方天尊所得妙身,即真道相體,自然無形無名,非造非作,法如虛空相。無數劫來,久證此法同,一性平等無二,而能出現種種法身,示修習報應,化無方人天惡道。隨類所見,受生業行,皆同其法,或現殊勝,超逾世間,第一希有,獨步無畏,威變自在,不可思議,是名開演身秘密藏。能於正道真實之性天尊無說寂滅相中,善巧因緣,分別顯示,隨其所宜,說法無盡,言辭次第,義味深賾,或說三乘,入天業果,漸漸開化,使得同歸真一正道,是名開演口秘密藏。雖無念慮,離分別想,以一切智,洞達空門正觀,窮理邊底,與真實相平等為一,以一切智照人間法,色法非法,心法非心法,人天五道,四大六塵,眾生想念,果報因緣,於一念中明了無礙,善識根性,隨宜所行,洞達究意,是名開演心秘密藏。以是三種秘密之法,成真道身,非是凡夫了至,九星所能覺知。法身天尊者,謹按《昇玄經》曰:吾以三氣周環八極,或號元始,或號老君,或號太上,或為帝師,或為玄宗,出幽入冥,待應無方,隨人所好,為作法身。同歸之趣,非為緣異,愚者不體,相與(女十自)賢,吾愍口過,敢陳其源。道之布氣,在於無邊無形無像,留住經文,不自巧飾,誠惟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像,自然登晨。此法玄妙,玄之又玄,愚者失趣,或謂非神,相與競笑,攻本伐根。按《太上洞極最勝無等道集經》曰:爾時十方天尊,來到此土,依域而住,各於殿內而說贊曰:
元始無上第一尊,超逾十方無等倫。
  無數劫來積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
  煩惱結習皆已斷,畢竟故業不造新。
  神通威力無所畏,洞達三界了悟真。
  圓備智慧諸功德,集此妙法以為身。
  本身天尊者,謹按《寶玄經》雲:太上曰,本寂應動,真假有殊,權實眾妙,同出玄門。又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帝君曰,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此與神本有何差別?太上答曰;源其實體,無有二相。何以故?俱畢竟故,無始終故,不可言說故。以善方便,亦得言異。所謂神本,是妄想物,一念想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是名識物,亦名神本。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淨之心,能為一切,出萬法之根本,故名為本始。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無緣慮故,非無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無不知故,亦名為心。無所得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見故,亦名為色。是清淨心,具足一切,無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樂,但為煩惱所覆蔽,故未得了,故名為性。若修方便,斷諸煩惱,障法盡故,顯現了故,名為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為本。非有性,非三代,攝方便說故,故非三代。本來有故,名為過去。一切眾生,畢定當得,故名未來。十方大聖,今已得故,故名見在。雖復說有,三代差別,體不動故,常住無變。道身天尊者,謹按《太上靈寶無量度人經》雲: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又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太上大道君與無量天真妙行真人,俱詣太微天帝君處,明霞之上瓊闕之內,金華之房。太微帝君稽首:道君不審三代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為法,為同一體,為各異耶?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絕無形,清淨凝湛,不可言名。方便引化,略開二途:一者,道身寂體虛無;二者,生身誕孕形軀。言道身者,離一切相,正慧成滿,斷除虛妄,冥契玄宗,與道為一,不滅不生,無來無去,談論路斷,念慮長畢。帝君禮曰:不審道身即是寂本,唯更有義名為本耶?太上告曰:道為聖本,本是道根,雖是一體,非無二源。道名獨立,體自虛通,強字無待。遠逝息功,本對於末,因待假名,稱為物始,用涉能生。又為跡本,動寂用殊,出沒物表,語嘿相須。於是道君欲顯玄理,重說偈曰:
  道身不生滅,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淨,獨立強言空。絕名不待對,亦妄造物功。端靜息義用,肅寂守虛衝。
  真身天尊者,按《仙公請問經》曰:得道之尊,並由積德行善,論身煉神,故致成真。又《太上決疑經》曰:元始天尊時在協晨靈觀棱層之台,與太上大道君及十二億童真上聖俱坐白玉師子之座,俱宣秘要,開闡妙門,自非天尊同業,共行入道界人,不豫斯會。復以神力震動大地,週迴旋轉,驚駭物心。當爾之時,三惡眾生皆得休假,人天之報,各蒙增益,無諸苦惱障難之厄,莫不一時遠近俱集,其眾無量,不可勝言。是時大眾,咸同一心,瞻仰道君,目不暫胸而說偈曰:
  元始無上天人師,今舍大慈離生死。
  獨反善寂 ​​妙一源,不住世間濟塵滓。
  真智淳淨無礙身,譬喻言辭莫能擬。
  非是我等所知見,何能觀之悟玄理。
  跡身天尊者,謹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帝君又問生身、跡身是應作耶?太上答曰:如是如是,生之與跡,並稱機緣,利益不差,即名為應,體用不別,隨義異名。帝君又問:是跡身者,為有法耶,為無法耶?太上答曰:我不說耶,一切諸法,性無所有,云何跡身,而當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無。不離本故,故名為無;眾生見故,故名為有;更無別體,故名為無;有實利益,故名為有。猶如明鏡,能現色像,了了分明,種種差別。是鏡中像,不可定說,是有是無,而亦得言鏡中有像。一切眾生心鏡明,故見真道像,又如止水無濤波,故影見日月星辰、飛鳥,悉見水底一切諸物,亦見自影,了了分明。此水中物及所見影,俱非真實,不可言有,不可言無。一切眾生,心水清澄,見道身影,亦復如是。體印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見,故不得言無。如追逝者尋跡,然得是跡與人,非一非異,跡身亦爾。明解之人,因跡入悟,見真道身,知無跡法,故名為一。非不因跡,漸得曉達,能立福田,是名為異。如是之義,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聖能了。於是道君欲顯斯義,重說偈言:
  權跡無定方,現身亦長久。逼示五道形,姿容順妍醜。任本之所重,利益無憂負。乍有變化生,時或因父母。
  應身天尊者,謹按《老君經教》雲:聖真無鞅,大要有二。一者道精神氣,降應成形,形以同人,人未還本。二者凡夫積學,功行備充,神與應合,隱而無名。道應隨緣,緣本無名,出應有號,出號異應,號異道同,動不離寂。又按《太上決疑經》雲:元始天尊曰,為眾生故現應受身,遊入五道,稱緣開度,隨宜方便,皆使悟入,稱物根性,權示色像,故名應身。而此應身,亦無生滅去來,常住不變,為利一切,隱顯不同,發起精進,令無退轉。是時眾仙轉拜道君而說偈曰:
  無上淨妙真智身,寂滅無相莫能睹。
  但見應體還本源,是故各怀大憂苦。
  仰賴太上無極尊,猶如失母依慈父。
  我等沒在憂火中,惟願時澍甘露雨。
  斷絕倒想戀著心,消除諸見滅邪趣。
  分身天尊者,謹按《靈書度命經》曰:天尊分形百萬,處處同時,是男是女,普見天尊在五色光中,如俱一地,隨所在處,長幼男女,皆往稽首。天尊隨其國土,說演十部妙經,授以禁誡,宣示男女。是時四方邊境男女長幼,莫示福心,各齎金銀、五色紋繒、珠玉、珍寶,無鞅億數,來送天尊,伏受法誡,尊承妙經。七日七夜,光明朗除,四方復常,諸國寶信,滿一國中。天尊一時布賜窮困,飢者飽足,貧者不乏,貧富齊等,人無怨心。上天校錄,先有善功,名書金簡,皆得度世,飛行太空,始入法門,普皆長壽三萬六千年。又按《太上洞極最勝無等道集經》曰:元始天尊三日三夜安然不動,諸根寂滅,入甚深定,洞觀妙門,一切大眾皆亦端拱,瞻仰尊顏,無一差跌。過三日已,元始天尊舉身含笑,遍體放光,純黃金色普照大眾,發微妙音讚道君曰:善哉善哉!我之真子,能紹尊位,教化眾生,啟方便門,與我無異。十方天尊,皆悉隨喜。元始天尊化作百億黃金之殿,高下莊嚴,法坐綺飾,齊等如前,十方國土,皆在殿內。分身天尊、十方界,見此光明,一時來集,相貌徒眾,說法軌儀,稱嘆道君。
  化身天尊者,《定志經》曰:時有十二年少,處世間樂,日日相就,共作飲食,嬉戲遊觀,或複議論為道之難易。天尊以道眼遙見人前生在世得為人而秘吝經典,故弟子相道之心亦復猶預,因此徹緣,緣猶可度。於是天尊即化作凡夫從會中過訐乞食,因共語化人曰:持戒甚易,違此難耳。諸人聞化人言,皆各僉然。問化人曰:云何先生持戒雲易,不持極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為不易?如違戒者,是人悉畏,复畏鬼神,云何不難?於是十二年少,並有道意,因各各自忖,了達法緣。《太上決疑經》雲:元始天尊語徐來勒曰:吾以道眼遙於寂地,觀察眾生,有能分別,賜子法印,依教行者,我即化身種種,示現人天六道,隨宜施作,倏有欻無,權示接引,覆護輔持。今無留難,卿當以此正法之印,普教天人,咸使知識,按法奉行。太極真人稽首奉命。

------------------------

 

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太乙真人

太乙救苦天尊,簡稱太乙天尊或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稱青玄大帝、青華大帝、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誕辰為舊曆十一月十一日,道教經典記太乙天尊居「東方長樂世界」妙嚴宮(「嚴」或作「巖」),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一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積德行善、曉道明玄而功德圓滿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獅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稱號
道教以太乙天尊大慈如父,又居於「東方妙嚴宮」,故尊稱其為「東宮慈父」。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天尊「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洲帝君。」
在山海各險遇難,只要虔誠誦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凶為吉」。故曰「尋聲救苦天尊」。
源流
與先秦時楚國流行的東皇太一神信仰有關,同時受到佛教淨土宗影響,有淨土崇拜的意味。一般造像駕著獅子,持蓮花或淨瓶、柳枝等,類似佛教的淨瓶觀音。
形象
唐朝杜光庭編《道教靈驗記》中說,太乙天尊端坐於九色蓮花,九色蓮花下有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簇擁寶座,頭上環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金童玉女、眾多真人、力士、金剛神王衛護身旁。又《青玄濟煉鐵鑵施自全集》稱他:身騎獅子,手持楊柳蘸灑瓊漿,以救苦度亡。
文學作品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中太乙天尊,號太乙真人,是哪吒的師傅,曾經幫助李靖而以九龍神火罩煉化前來尋仇的石磯娘娘,之後又幫助死去的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法力高強,後支持姜子牙,對武王克殷的伐紂戰爭,也有很大貢獻。
西遊記
《西遊記》中,太乙天尊所乘的獅子九靈元聖,曾經下凡搗亂唐三藏取經,於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出面尋訪天尊:「太乙救苦天尊聽得,即喚侍衛眾仙迎接。迎至宮中,只見天尊高坐九色蓮花座上,百億瑞光之中,見了行者,下座來相見。」以「九色蓮花」、「百億瑞光」來描繪太乙救苦天尊,可見在吳承恩的眼中,天尊形象是雍容華貴的。
神職
太乙天尊有無限化身,四處救苦救難。據《太乙救苦護身妙經》說:「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師,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漂放蓮燈集‧放生咒》曰:「天羅神,地羅神,慧劍出鞘斬妖精,一切災難化為塵,尋聲救苦解救羅網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難度眾生。」
另外,太乙天尊誓願廣渡亡魂,使其往生太乙天尊所居的「東方長樂世界」,故業障深重地獄亡魂,咸求「太乙天尊」超度。相傳民間的《拔度血湖寶懺》就是太乙天尊傳授的。
法事
大型道教宮觀,一般都有奉祀太乙救苦天尊民間則在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等祭祖時機,或作醮、超度等法事方奉祀太乙救苦天尊造像、神位或香火
太乙救苦天尊信仰,於中元節得到極大的發揮,道教甚至認為太乙天尊化身「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人稱「大士爺」或「普渡公」,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
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天尊(道長飾)用團扇扇三下,以寶劍(或鐵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法器破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說法,天尊說法畢,則遣眾仙跳下虛空(飾演的道士們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滿場跳躍),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作法,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著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1]

太乙真人又稱太一真人、泰一真人。史記封禪書
《哪吒傳奇》中的太乙真人
《哪吒傳奇》中的太乙真人
載:天神貴者太一。天官書曰:中宮天極星,其一多者為太乙常居之所。漢武帝在長安東南郊設太一壇,以五常為輔。禮記亦載有太一天帝。道教吸其信仰,尊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陶景弘之真靈位業圖第一神階中,列有玉天太乙真君,居玉清仙境,號令群真人。
人物原型編輯
太乙真人實指清微派的某一位宗師,而具體是祖舒,還是南畢道,還是黃舜申,我們由於再沒有其他線索,因此上,便認為或許是該派最有成就的人,那麼就應該是黃舜申了。所以,太乙真人不是太乙救苦天尊,而是清微派宗師,雷淵廣福普化真人:黃舜申。
《封神演義》的《第五十回三姑計擺黃河陣》,“……話說云霄將混元金斗拿文殊廣法天尊,拿普賢真人,拿慈航道人、道德真君,拿清微教主太乙真人,拿靈寶大法師,拿懼留孫,拿黃龍真人 ……”,這個不起眼的詞彙就是“清微教主”,然而道教有“ 清微派 ”嗎?道教確實有清微派。“清微派,唐末產生的內丹與符籙相結合的新的符籙道派,該派稱其符法出於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據《清微仙譜》說:該派創始於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第九代為南畢道。南隱居四川青城山,將雷法授黃舜申,黃遂以擅雷法而聞名京師,受宋理 ​​宗召見,到元代授其“雷淵廣福普化真人”之號。黃舜申作為第十代宗師,清微法經其闡揚宗旨而大成,門徒甚多,道闡四方。”
太乙真人並非太乙救苦天尊。
相關傳說編輯
1、太乙真人綜禦萬類,並尊為「青玄上帝,每於十一月十一日聖誕,或遇急難之時,信眾迳往寺廟禱祝」由於真人具有無限神權,能超度亡魂,拔度嬰靈,尤為信眾所敬,故家有喪事,悉皆祈求真人解救,使親人、嬰靈亡魂,能免於受苦受難,真人亦有求必應。(此段存疑太乙真人只是名字與太乙救苦天尊相似沒有證據表明是一個人
2、在古典小說《封神榜》中,太乙真人是哪吒的授業恩師,他最大的性格就是護犢子,他指導徒弟打人,幫著徒弟殺人,授計徒弟自殺,激著徒弟去追殺前父親(只好這樣說)卻又暗中求人收伏為的是磨磨徒弟的殺性,他的造人本事一流,看哪吒多漂亮就知道了。他的寶貝特多,而且大部份適合哄小孩,他很是伶牙俐齒,從他與石磯的對話可以看出(護短也振振有詞),哪吒泗水關被餘化所傷,他特意把徒弟接了回去,趁機讓徒弟休了好長時間的假(那藥用了就馬上好的),是好師父的典範!
3、在夏津縣黃河故道的樹林中,
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
原有老虎,晝伏夜出,食家禽家畜並傷人,人們不敢下地種田,行人只能繞道。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尋方到此,降下祥雲,落於一最高的沙峰上,手揮麈尾,念念有詞。頓時,狂風大作,塵沙飛揚,雷鳴電閃,風雨交加。轉瞬間,又風息天晴,麗日當空。再看沙丘,各各移位,與往 ​​昔位置迥然不同,據傳,在高空中俯瞰夏津縣黃河故道中的沙丘,宛似一道“八卦符籙”。自那以後,老虎不見了。人們又恢復生產,安居樂業。
“虎為山君”,有虎才能鎮山。當年,太乙真人,曾用手中的麈尾把兒,在沙丘上畫了一隻虎,用以鎮服沙山,以為民造福。
據民國本《夏津縣志》載:“邑東北溫辛莊西圍牆門外,舊有馮姓大沙岡二座,各二三畝。今年(1934年,修縣誌時)正月初旬,掘用土數尺下,突發現黑土一方,約半畝,寬大完全,虎形,作蹲伏狀,尾彎曲八尺餘,身亦六尺以上。掘之堅若鐵石,斧镢不能入。洵為異聞。事為某友親見,所述如此云”。老神仙太乙真人“驅虎”之事不知確否,但城東北溫辛莊(今屬蘇留莊鎮)的沙岡下有“土虎”卻是實事。
太乙真人書
侍天顏之咫尺,額廣足圓,趨帝闕之須臾。
眉清目秀,天庭高闊,不貴還當富有馀。
地閣尖長,多憂還是家不足。
鼻如懸膽,平生足祿足財。
耳若連腮,自是有名有譽。
因其功名較晚,筋骨傷高。
綠何壽命不長,人中短促。
口無棱角,終為說是說非。
唇若含丹,一世潤身潤屋。
常是憂深遠慮,只為眉攢。
然而吉少兇多,皆因目陷。
傷殘骨肉,須知眼下淚痕。
克害親情,偏忌怒中喜色。
欲識其心不善,眼視偏斜。
要知其心不良,唇掀舌薄。
齒方而密,聰明勤視詩書。
面潤而長,志氣貫通今古。
若知貴賤,細看分明嗚呼。
唇若掀翻,言語虛而懷姦。
眼如深露,詭詐大而蘊強梁。
五嶽不正,非盡善盡美之人。
兩眼雌雄,豈由義由仁之子。
色如常變,必蹭蹬而名更遲。
聲如破鑼,多刑害而心不睦。
眉如一字,豈能潤屋肥家。
背若屏風,終是封妻蔭子。
腹垂腰闊,衣糧足用而倉庫充。
胸露腎高,家業敗散而壽源少。
若乃天庭中正,定知事事無憂。
假若眉宇長弘,必主般般利益。
身宜橫闊而正,扁不入相。
維體上短下長,難為吉論。
若夫行步緩重,當為仁德。
更加坐視端莊,必為福相。
神要藏而威不露,貴而可知。
色要正而氣要清,富而不謬。
色要細察,方斷吉凶。
形要細說,方言貴賤。
或形清而後有福,或貌古而有前程。
古怪清奇,必當詳審。
不以美善而言福,不以醜怪而言兇。
此名太乙真人書,喚作仙家神品鑑。
群仙破天門
在評書《群仙破天門》中也有太乙真人的身影,並有收過一個門徒楊宗英

太乙真人又稱太一真人、泰一真人。史記封禪書載:天神貴者太一。天官書曰:中宮天極星,其一多者為太乙常居之所。漢武帝在長安東南郊設太一壇,以五常為輔。禮記亦載有太一天帝。道教吸其信仰,尊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陶景弘之真靈位業圖第一神階中,列有玉天太乙真君,居玉清仙境,號令群真人。道教又尊稱為太一救苦天尊,道經云:天尊為天界專門拯救不幸墜入地獄的亡魂之大神,受苦難者只要祈求,呼叫天尊之聖名,就能得到救助,解厄消難。
  救苦大天尊太乙真人,祂的神格極高,其法力無邊、神通廣大,在商周之前,祂早已成仙成佛,以一顆慈悲救苦的心,雲遊四海、見苦即救,普渡芸芸眾生。
  傳說有一天太乙真人屈指一算,知道李靖么兒哪吒即將大難臨頭,而哪吒與祂有千年師徒之緣,因而駕騎千年白鶴,至凡間拯救哪吒,太乙真人到了李靖城下時,見當李靖的三兒子,他已經刻骨還母、割肉還母,悲劇已成,而慈悲的太乙真人見到哪吒只剩一堆支離破碎的骨肉,悲劇已經造成,太乙真人便告知哪吒的父親李靖,祂欲將哪吒的骨肉帶走,在李靖的答應之下,太乙真人便將哪吒的骨肉帶回隱居修鍊的靈洞之中,花了四十九天,將哪吒的骨肉蓮花化體,還哪吒一個完整的身軀,並收哪吒為徒,傳授祂一身法術,並輔佐周王打敗暴虐無道的紂王,雖然戰勝紂王,但雙方人馬死傷慘重,最後姜子牙感念所有為戰役而亡的將士們,一一的將祂們封神,列入仙班,其中封哪吒為「中壇元帥」,由於哪吒功勞可佩,成為了機日世人所朝拜的太子爺,而哪吒的師父「救苦大天尊太乙真人」,能將哪吒支離破碎的血肉,以祂無遠弗屆的法力,將哪吒蓮花化體,助祂升天得道,因此商周以來,百姓若有幼小子女不幸夭折,都會如法炮製,懇求太乙真人,為其無緣子女渡化,讓幼小的子女靈魂有個歸宿,並且有投胎轉世的機會,這個傳說習俗也因此流傳了數千年。
  如今在桃園新屋的「八路財神廟」裡所供奉的救苦大天尊太乙真人,祂的救苦精神,遠播全台灣,數年來,來自全台灣懇求太乙真人為其無緣子女引渡的慈悲父母,不計其數,而被引渡的小朋友,也有數十萬名,太乙真人高德至上的法力,讓所有接受引渡的小朋友,都能一一得到一個美好的歸宿,在現今宗教上,大家也都一致認同,太乙真人為嬰靈的「救苦大天尊」。
  凡是曾經流產或是墮胎的父母,您一定要為無緣的子女引渡者,讓祂有個歸宿,可以先來電洽詢報名,本廟多年來都有安排公開引渡嬰靈的法會,讓慈悲父母們,一圓引渡無緣子女的心事,所有費用每位嬰靈3000元。
  流產墮胎未引渡者,可先敬拜太乙真人或地藏王菩薩,請求先安撫照顧嬰靈,待擇日請太乙真人給予引渡。

---------------------------------

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道家經典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序

夫仰鏡玄精睹景耀之巨細俯平區見之崇深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但名爵隱顯顯學號進退四宮之內疑似相叅今正當比類經正讎校儀服埒其高卑區其宮域又有指目單位上皇道君、五帝、七老如此比之類是矣略說姓名墨羽、孟卓之例是或任同秩異金闕四帝、太極四真及下教之例是矣業均跡別者諸步綱之例也如希林真人為太微右公而領九宮上相末委為北宴上清當下親相識耶諸如此例難可必證謂其並繼其所領而從高域粗事事條辯略宣後章輒以淺識下生輕品上聖昇降失序梯級乖本懼貽謫玄府絡咎冥司謹依誠陳啟仰希照亮若必不宜然願垂戒告今所詮貫者實稟注之奧旨存向之要趣祈祝跪請宜委位序之尊卑對真接異必究所遇之輕重是以三君共辭先致學未體之尤下班居上智有不達之蔽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若不精委條領略識宗源者猶如野夫出朝廷見朱衣必令史句驪入中國呼一切為叅軍豈解士庶之貴賤辯爵號異同乎

陶弘景序

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梁貞白先生陶弘景

唐天台妙有大師玄同先生賜紫閭丘方校定

玉清三元宮

上第一中位

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

右位
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洞虛三元太明上皇
道君
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虛明紫
蘭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三元上玄老虛皇元晨君
三元四極上元虛皇元靈君
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
三元紫映揮神虛生主真元胎君
玉玄太皇君
上皇道

皇道君
玄道君
上皇天帝
玉天太一
太上虛皇道君
太上玉真保皇道君
玄皇
高真

一玉君
高上玉帝
右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已下道君皆得策命學道號令羣真太微天帝來受事並不與下界相關自九宮已上、上清已下高真仙官皆得朝宴焉
 

 

左位
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明高上虛皇道君
西華上虛皇道君
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南朱
虛皇道君
玉清上元宮四道君各有
玉清中元宮紫清六道君各有
清下元宮高清四元君各有
玉清中散位一十字不顯 
 

 

第二中位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


右聖金闕帝晨後聖玄元道
壬辰運當下生
右輔侍帝晨領五嶽司命右桐栢真人金庭宮王君諱晉靈王太子下教
右輔小有洞天太素清虛真人四司三元右保公王君諱東魏夫人師下教矣
侍帝晨右仙公許君長史子諱翽
玄洲仙都太上丈人治玄洲紫桂宮玄洲之主矣
太保玉郎李君名飛
侍帝晨觀大夫九宮太傅玉晨郎
北牖弟子中候仙人姓范諱邈字度世曾名永漢桓帝侍郎撰《魏夫人傳》 
 

女真位
微元靈白玉龜九靈太真元君
紫虛元君領上真
司命南魏夫人
諱華存字賢安小有王君弟子楊君師
靈道母西嶽蔣夫人
北海六微玄清夫人
上真東宮衛夫人
北漢七靈石夫人
紫清上宮九華真妃安晉朝降於茅山
紫虛左宮郭夫人
太極中華石夫人
太真王夫人
浪雲林右英王夫人
陵北絕臺上嬪管妃
方丈昭靈李夫人
北嶽上真山夫人
瓊華夫人
三元馮夫人
右華九成范夫人
紫微左宮王夫人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長陵杜夫人
太微玄清左夫人
右陽王華仲飛姬
西華靈妃甄幽蕭
後聖上保南極元君紫元夫人
後聖上傅太素元君
東華玉妃淳文期青童之妹
東宮中候王夫人桐柏真人別生妹
太和上真左夫人
西漢夫人
華山夫人
玉清神女房素
西王母侍女王上華
董雙成 石公子
宛絕青 地成君
郭密香 干若賔
李方明 張靈子
太帝宮官
靈林玉女 賈屈庭
金闕宮官
太保侯范法安
經命仙伯牙叔平
東華宮玉女煙景珠
上元夫人侍女宋辟非
主仙道君侍女范運華
趙峻珠 王抱一
華敬滌 李伯益
鮮于靈金
太和殿 寥陽殿
橤珠闕 七映房
長綿樓

 

 左位
左聖紫晨太微天帝道君
左聖南極南真人左仙公太虛真人赤松子黃老君弟子裴君師
左輔後聖上宰西域西極真人總真姓王諱遠字方平紫陽君弟子司命茅君師

紫清太素高虛洞曜道君
太虛上霄飛晨中央道君赤松
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後聖太師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紫明
太微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紫元太
微八素三元玄晨道君

微太真玉保王金闕上相大司命高晨師東海王青華小童君
領九宮上相長里先生薛君周時得道許長史前緣兄也
太微右真公領九宮上相希林真人燕君從小有天王受王君替代
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大茅君諱盈字叔申
左卿仙侯真
君許君穆南嶽夫人弟子事晉為護宰長史退居句曲山
侍帝晨青蓋真人郭君名世幹
紫陽左真人周君義山
清靈真人裴君漢右扶風人漢時得道
靈飛太真太上大夫
侍帝晨東華上佐司命楊君
協晨大夫石叔門
正一羽晨侯公楊子明
玄洲主仙道君太上公子姓勤主關奏仙名
經命仙伯太保真人
八玄仙伯右仙公谷君
正一左玄執蓋郎郄偉玄
繡衣使者孟六奇
太素官官保禁仙郎裘文堅
左楊王      華仲戒
繡衣使者西林藻  右嬪之姬趙約羅
三天左官直御史管長條
逸域宮      八景城
七靈臺      鳳臺瓊闕金晨華闕

第三中位
太極金闕帝君

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右位
太極右真人西梁子
太極右真人安度明
玄洲仙都絳文
紫陽真人范明期
絕真人裴玄仁

玄仙女西靈子都
司馬季主受西靈子都劍解之道
太極仙侯張奉
臺清虛七真人
西嶽卿副司命季翼仲甫元放師
老元仙
一上玄玉郎王中 
南陵玉女
陽谷真人領西歸傅淳于太
山真人右仙公范泊華
渾真人太極監西郭幼度

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公涓子蘇君師矣
太極法師徐來勒吳時(降)天台山傳葛仙公《法輪經》
邯鄲張君 庚桑子
蕭史
太上玄一三真吳時降天台山傳葛仙公《靈寶經》
劉京
玄洲上卿太極中候大夫蘇君名林字子玄涓子弟子周君師
弄玉 二女白水使者
長桑公子莊子師
韋編郎莊周 秦佚
接輿 伯昏
郄間 老聃

 

左位
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
極左真人紫陽左仙公中華公子
極左卿黃觀子
無上真人文始先生尹喜
朱火丹靈宮龔仲陽、幼陽兄弟二人受道於青童君
東陽真人陵陽子
中元老人中央上玄子
北極真人安期生
北極老子玄上仙皇
清和天帝君
南極老人丹陵上真
青精先生太宛北谷子
玄和陰陵上帝
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
玄洲仙伯
太極左仙公葛玄吳時下演靈實下為地仙
西老人素靈子期
五老上真仙都老公撰《靈書紫文》
東極老人扶陽公子
太極左公北谷先生
三天都護王長 趙昇
太極上真公孔丘
明晨侍郎三天司真顏回
玄圃真人軒轅黃帝
玄帝顓頊黃帝孫受《靈寶五符》
王子帝嚳黃帝曾孫受《靈寶五符》
帝舜服九轉神丹入於九疑山而得道矣
栢成子高湯時退耕修步綱之道
夏禹受鍾山真人靈寶九跡法治水有功
周穆王至崑崙見西王母
帝堯
風后黃帝師出四扇者
西歸子未顯 蒲衣《莊子》云:猶是被衣矣
車子未顯 支離
被衣  王倪
缺  
申 
 卞隨
華封  北人
子州  
皇 
 安公姓陶乘赤龍矣
大項

第四中位
太清太上老君

為大清道主下臨萬民

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

右位
太清仙王趙車子 太清仙王李元容
小有仙王離子 五嶽司西門叔度
中央真人宋德玄 中嶽仙卿衍門子
真人孟子卓 西嶽真人馮延壽
真人傅先生 青城真人洪崖先生
真人韓偉遠 山真人陰友宗
司命太元定錄紫臺四真人
真人王仲甫 北陵丈人
玄丈人  北上丈人
南上丈人  太氣丈人
益命丈人  飛真丈人
九道丈人  示安丈人
百福丈人  百千神氣丈人
登天上玉女四人 上天玉女三人
三天玉女百人  青腰玉女官十人
下等玉女  北宮玉女
五帝玉女  太素玉女
天素玉女  白素玉女
平天玉女  六戊玉女
青天益命玉女  神丹玉女
五流玉女
右十五玉女號
高上將軍  衡山使者
上天力士  天丁力士已上四人並有姓名各領天兵十萬號四將軍
飛天使者  九天使者
九天真王使者 𢯎高仙啟天使者
游天使者  太清使者
六乙使者  六丙使者
六丁使者  六壬使者
六癸使者
右十五使者自然之神
東方靈威仰 南方赤熛弩
西方曜魄寶 北方隱侯局
中央含樞紐此太清五帝自然之神
五嶽君五百年而一替 河侯
河伯此三條是得道之人所補
西嶽丈人
三天玉童  洛水神女此三條亦是學道人所補
飛天丈人  太一中黃 玄上玉童
猛獸先生此自然之神主天下鬼神禽獸
趙昇期在王屋山 陰長生
劉偉道漢時人  郭崇子殷人
郭聲子洛市中卜 周君
徐季道鵠鳴山  鹿皮公
仇季子     司錄君
張巨君
郭芍藥     趙愛兒
王魯連此三人女真
救苦真人君軌  司危
司厄      司命
八威      除福
帛和      華子期
鮑察      欒巴
葛洪隱羅浮山 左東无上王
四天官王    昌命天王
佐命君王    飛真虎王
九都去死王   四海陰王
太一元君    上虛君
摩病上元君   七星瑤光君
三元萬福君   夜光夫人
和適夫人

 

左位
真人三天法師諱道陵
華左仙卿白石生
張叔茂
元始天王西王母之師
玄成青天上皇此三人太清尊位不領兆民
南上大道君  太上丈人
天帝君  老仙都
九氣丈人此並太清三天東宮之真官章奉關啟學道所得
真人高丘子 景雲真人
鬼谷先生  泰清王
九天郎吏  北斗直符七人
定氣真人  監仙真人
五仙夫人  內夫人
二十四官君將
千二百官君將吏二條氣化結成
趙伯玄  劉子先
臧延甫  張子房
甯仲君  燕昭王
茅初成
少室山伯北臺郎千壽
赤松子  大梁真人魏顯仁
華山仙伯秦叔隱 葛衍真人周季通
太和真人山世遠
句曲真人定錄右禁師茅君諱國字季偉為地真
磻冢真人右禁郎王道寧
太清右公李抱祖 蓬萊左公宋晨生
蓬萊右公賈保安 潜山真伯趙祖陽
九疑仙侯張上貴 蓬萊左卿姜叔茂
周大賓
毛伯道  劉道恭二人王屋山得道
東方朔  馬明生
彭鏗西入流沙  鳳綱
韓終
墨翟宋大水解  樂子長
李明雷平台丹  商西四皓
淮南八公  青烏公 黃山君  甯封
方明  力牧 昌宇  莊伯微漢時人
 

第五中位
九宮尚書

姓張名奉字公先河內人先為河北司命禁保侯

今為太極仙侯公領北(身)位在太極矣


已度上清  右保召公奭從羅南明公受此位
右保司展上公  右真公郭少金
協晨夫人黃景華黃瓊之
文德右仙監張叔隱 真人禺君章 

張重華晉初
服胡麻 平仲卿括蒼山受境
趙廣魏末小白山 虞公生中狼山
朱孺子水山 黃盧子西嶽公姓菖禁氣召龍
孫田廣一名登  長生周大賔弟子
許肇先在羅酆都為職東明公右司晨許副字仲先修《大洞真經》

 


左相
虛真人從小有洞天王受王真人替已度上濟
左仙公郭四朝兼玉臺執蓋郎
左仙公王遙甫君弟子齊獻公時人
辛彥雲弟子隨師下降 
散位受其職
朱陵嬪丁淑英  管城子尹虔子師
蘇門先生  周壽陵
德然景女師 宋
李法成趙廣信
 鄧元伯
王玄甫霍山人 尹虔華山
張石生東源伯 李方回三人並晉時服朮
張禮正衡山末服黃 治明期衡山
鄭景世廬江潜山

第六中位
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治華陽洞天


理中監劉翊 
 典柄執法郎淳
理禁張玄主雨水之官亦保命書
童初府師上侯劉寬即保命府
丞四人趙威伯主仙籍并暴雨水
樂長治主災害  鄭稚政主考注
唐公房主其死生
明晨侍郎七人比御史中丞:
男真:夏馥字子恬陳留人桐百真人弟子二人不顯
四女真:周夏友汝南安城人河南尹用暢之女張桃枝沛人司隸朱寓之母二人不顯

監二人范幽仲遼西人漢尚書即李整河內
武解鬼帥者 王延 糧 

傅晃 除街四人已度 
地仙散位
仙人宋來子先為楚市長遇馮延壽
李先生
扁鵲弟子五人:子容 子明 子威
              子戲 子
趙太子  將先生支子元之師
支子元作裴君小時師 廬

石生入東海為始皇使 林屋仙人王瑋玄
山圖公子周哀王時大夫張禁保之師
赤須子夏明晨之師 青谷先生劉上之師
惠車子淳于典柄之師 石長生周明晨之師
東郭幼桃北河之師 鄭子真陽翟山
鄧雲山  華山
西河薊公張理禁之師 周正時
刁道林龍伯高之師  郭子華
趙叔逵           張季連三人在霍山
公成鶴鳴山 范丘林女真趙盛伯六甲之師
修羊公化為白石矣  丘子
崔文子  商丘子服菖蒲而不老
劉根服甘草  介象
白羊公不顯姓名  介琰白羊弟子
劉綱妻  嚴青並善禁氣已上六人善禁劾
陳仲林  道君
趙叔道三人蓋竹山中真人王世龍許遠遊師
趙道玄  傅太初遠遊之交
龔幼節  李開林遠遊代對者
王少道  范叔勝
李伯山三人童初府標表 李仲文
傅知禮
女真
竇瓊英  韓太華安國妹李廣利婦
劉春龍  李奚子
王進賢衍女 郭叔香
趙素臺熙女 鄭天生鄧艾母
許科斗長史婦 李惠姑夏侯玄婦
張美子  施淑女續女
宋漂金母  鮑靚妹
張微子  傅和二人含真臺主
山外其東者杜契
徐宗度  晏賢生二人契友
孫寒華女真 陳世景二人契弟子
趙熙  方山下洞室主者
張祖常  劉平阿
呂子華  蔡天生
龍伯五人並處方臺
謝稚堅  王伯遼
繁陽子何苗  馮良
郎宗五人在鹿跡洞
王叔明  鮑元治
尹蓋婦三人之外餘三十人並北山下絕洞
辛玄子自云禁𢵄中郎將吳越鬼神之司
比干在戎山 李喜南陽人  務光

 

左位
官保命小茅君  三官大理都李豐
三官大理守王附子 荀中侯不顯名字
白水仙都朱交甫  河司命保禁侯桃
俊  左理中監韓崇如大府長史左如司馬
九宮恊晨夫人  文解地上主者
鮑靚南海太守
岱宗神侯領羅酆右禁司鮑元節

地仙散位
許虎牙名聯字文暉受楊君守一之道
王真上黨人也  孟君京兆人也
魯女生在中嶽此三人受行三一真一
左元放李仲甫弟子在小括山
九疑山女真羅郁今在湘東山
杜陵夫人  宜安宋姬此二人並受西梁真人青精方而不書位號未委何仙且在地真之列
許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遊東華署為地仙矣
翁道遠
姜伯真一云在猛山學道採藥二人映之濤侶
郭聲子
黃子陽一云魏夫人食桃皮師二人葛玄常相隨矣
葛玄字孝先丹陽句曲人稚川之從祖也初在長山乘虎使鬼無處不至位在太極宮
鄭思遠即葛玄弟子晉永昌元年入括蒼山
戴孟本姓燕名清字仲微裴君弟子
謝允歷陽人戴孟弟子晉成帝時得道
施存一號婉盆子孔子弟子三千人數得道
劉奉林周時人服黃連
張兆期費長房之師  周君二人俱讀素書七卷得道
雷氏周氏養龍  姜叔
田公劉安之裴君時冀州別駕 赤魯班即黃初起也
范安遠  賈玄道
李叔勝  言成生
傅道流四人並隸司命主察試學道者在太山
真人樊子明  龍威丈人
劉少翁華山  梁伯鸞
樊大夫  吳睦長安人少為縣吏
 陳留人昔作劫盜  郭端潁川人少孤為縣吏
范伯慈林陽人少曾邪病
鮑叔陽    王養伯
段季正    劉偉惠四人師西靈子都
宋玄德嵩高山  李東
童初府    蕭閑宮並男真
易遷宮八十三人  含真臺僅二百人並女真

第七中位

酆都北陰大帝

炎帝大庭氏慶甲天下鬼神之宗冶羅酆山三千年而

右位
中廐直事四人如世尚書:
戴淵若思晉驃騎 公孫度字叔濤王遼東
郭嘉  劉封養子
北帝南門亭長二人:
郄鑒  周撫字道和代郄鑒
北天修門郎二人:
  
脩門
郎八人
北斗君門亦有此職姓名並未顯
北斗君天門亭長二人:
臧洪字子源  晉中書郎
期門郎王
允之
王敦堂弟 謝鳳
典柄侯范明  周魴字子魚主察試
北帝執蓋郎顧和字君孝
晉吏部尚書
部鬼將軍世將晉時荊州刺史
殺鬼地映日鬼北帝常使殺人無姓名
西門郎十六人未顯主天下房廟血食之鬼亦應隸四明公
主非使者嚴白虎吳時人為孫策所
南彈方侯許副領威南兵千已度九宮未委誰代
主南門司馬留賛長山人為吳將
北彈方侯鮑勛領威北兵千人字叔業魏中丞
主北門鑰司馬韋遵吳時昭孫備門主收執如世羽林監
西河侯陶侃字士行亦領兵數千
長史先用徐寧被彈今用蔡謨字道明晉司徒
廬山侯魏釗會稽人也
南山伯蔣濟字子通魏太尉
此三任各有封掌
泰山君荀顗字景倩
將軍顧眾字長始晉丹陽尹僕射
長史桓範字元則  司馬曹洪魏武帝操弟字子廉又云先用賈誼前漢人
盧龍公曹仁字子孝魏武帝弟位大將軍
長史司馬未顯 南巴侯何曾字穎孝魏司徒
東越大將軍劉陶字子寄後魏人
右號為四鎮各領鬼兵萬人各有長馬復有小鎮數百名各領鬼兵數千人
楚嚴公即楚莊王熊鬻
趙簡子此二人先未有職今方受住
項梁成作酆都宮頌者 杜瓊蜀人
馬融  劉慶孫與賈誼爭名譽
王逸少  鄧攸此六人位未顯
右鬼官見有七十五職名顯者凡一百一十九人

 


北帝上
相秦始皇 北帝太傅魏武帝

五帝上相未顯
西明公領北帝師周文王比少傅
賔友晉宣帝  中護軍周顗
東明公領斗君師夏啟
賔友孫策  右師晨如世中書監
許肇已度九宮位矣
南明公召奭一云東明公已度九宮右保公
賔友漢高祖
北明公吳季札吳王壽夢之子闔閭之叔延陵季子
賔友荀彧字文若魏武謀臣漢尚書令
趙叔臺  王世卿未顯
此四明主領四方各治一天宮在職一千六百年得補仙官其餘職不得矣
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治一天宮
三官都禁郎齊桓公姓姜名小白
水官司命晉文公姓姬名重耳
大禁晨二人位比尚書令:
漢光武帝  孫文
中禁二人位比中書令監:
顏懷字思季  楊彪字文
北帝南朱陽大門靈關侯郄鑒先是高明司直郄鑒今為之位比尚書僕射
右禁監謝幼輿名鯤晉官太常
司馬鄧嶽
右禁監侍帝晨庾元規名亮晉時位比侍中領右衛又云元規前為中衛大將軍
司馬馮懷字相思晉太常 華歆
長史虞翻字長翔武昌人庚亮江州引為上佐不就
後中衛大將軍孔文舉名融
長史唐周為吳尚書
司馬張繡後漢將軍
監海伯治東海溫太真位比大將軍
長史杜預晉征南將軍位左傅
北帝侍晨八人位比侍中:
徐庶字文直 龐德字令明
 李廣漢將
王嘉  解結字叔連
何晏字平叔 殷浩字淵源
明公、北斗君各有侍帝晨五人未顯姓名
河北侯二人:
劉備玄德 韓遂
 右此職
統屬仙官

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正統道藏

《道藏》(拼音:Dàozàng)是一部匯集收藏大量道教經典及相關書籍的大叢書,它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道教經典(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編排起來。南北朝時陸修靜於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晚於最早的佛教在中國東漢時朱士行的漢錄和東晉時《眾經目錄》的編。在當代,習慣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統十年出版的《正統道藏》和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出版的《萬曆續道藏》合印本的簡稱。
《道藏》所收典籍廣泛,既有道教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也有醫藥養生、天文史地、諸子百家書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是研究道教的經典依據,也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正統道藏》版本,一部原來收藏在北京的白雲觀,現在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另一部現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歷史
南北朝時陸修靜於公元471年編的《三洞經書目錄》是道藏的雛形,共著錄經書1228卷。北周玄都觀《玄都經目》著錄道書2040卷。
唐玄宗開元(公元713 ─ 741)時,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一切道經音義》。在此基礎上,又發使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1],總計3744卷(一說五千七百卷,一說七千三百卷),稱《開元道藏》。《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採取三洞分類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寶七年(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
宋朝時,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並用6年時間編成《寶文統錄》4359卷。後他又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2],並採用千字文編號,大中祥符九年(1016),樞密使王欽若刪詳,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3]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政和年間又增補至5481卷,並雕版印刷,稱《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
金朝時,金世宗詔刊補宋《政和萬壽道藏》,復遣道士訪遺經於天下,募工補刻,編成《大金玄都寶藏》。道藏增加到6455卷。
元朝時道藏增加到7800卷,稱《玄都寶藏》。元刊《玄都寶藏》比《大金玄都寶藏》增加了一千數百卷道書。主要增加全真道道士新撰之著作。然而在元朝中葉,道教在與佛教的爭執「老子化胡為佛經」中道教無證據老子化佛,而佛教證明佛祖比老子早生早亡,而且老子是在秦國終亡在史記都有記載,道教受到了打擊,按約定道藏被燒毀。在場十名全真道道士剃度為僧,全真道受到冷落,正一道興起,因為正一道沒參加這場爭執。
明朝時又重印道藏。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明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刊板事竣,印行《正統道藏》,共5305卷。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607年)又刻印《萬曆續道藏》,增加了180卷。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1476種,5485卷,分裝成512函,經板12萬多塊,約6000萬字,分量超過約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道藏》中的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編排。
清朝光緒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正統道藏》經板悉遭焚毀。各地宮觀收藏的《正統道藏》印本也因戰亂災禍而存者寥寥。中國現存惟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印本,是北京白雲觀收藏的一部明代《《正統道藏》。1926年,上海涵芬樓書館影印這部《正統道藏》。近年又有一些《正統道藏》影印本,如1977年台灣新文豐公司影印出版的精裝本(60冊)和1988年中國大陸三家出版社聯合影印的精裝本(36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也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正統道藏》。
清朝無道藏之大結集。道書纂修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編之《道藏輯要》,除選收《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之書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種。《道藏輯要》後書板被焚。光緒十八年(1892),四川成都二仙庵住持閻永和首倡重刊《道藏輯要》,至光緒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輯要》。板存成都二仙庵。近年巴蜀書社重印發行。
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等。
1997年,中國道教協會對道教經書進行系統規範的整理重修。2004年中國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道藏》以明代《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重新點校、分類編目。增補了舊藏遺漏的重要材料,並選擇部分近代發現的古道經,如黃老簡帛書、敦煌道經寫本、金元藏經刻本孑遺等,補入經書約百餘種。《中華道藏》分為四十九冊,每冊約150萬字。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五百多種。
《中華道藏》(線裝版)在精裝本的基礎上補充了一些重要文獻,重新進行了核校。全書分為60函,共計5600多卷。線裝版共印行220套,將悉數在全球範圍內頒贈。頒贈對象包括中國內地、台港澳地區及國外著名宮觀、圖書館、大學和相關研究機構。
道藏的分類
主條目:三洞四輔十二類
道藏中的各種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三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四輔
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十二類
本文類
神符類
玉訣類
靈圖類
譜錄類
戒律類
威儀類
方法類
眾術類
記傳類
讚頌類
章表類
道藏的內容
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讚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內外丹著作,天文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對道藏的研究
由於道藏的內容太多,對一個人來說,通讀一遍都很難做到,因此至今這部書還沒有被充分研究。對道藏的研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首先是從科技史學家開始的。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都來自於道藏。更有許多研究者從音樂、藝術、化學、氣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獻。

-------------------------------

三洞四輔十二類
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經的分類方法,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輔」又合稱「七部」。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誦習這些經書可以達到通於神明的境界。三洞的概念大約在東晉初期開始形成。到陸修靜編撰《三洞經書目錄》使用三洞的分類法,並且自稱三洞弟子,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洞真部:即上清經
洞玄部:即靈寶經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喚鬼神的書籍。
四輔
隨著經書的增加,通過三洞編目已經不能包納全部的經書,於是出現了四輔的分類法,也就是輔助、補充三洞的經書。包括:
太玄部:輔助洞真
太平部:輔助洞玄
太清部:輔助洞神
正一部:貫穿各部
這種分類法最早見於《正一法文經圖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輔分類法出現之後,又出現了十二部分類法。就是將三洞各細分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輔則不分部。最早見於《洞真太上倉元上錄》,定型於《道教義樞》。包括:
本文:經書原文
神符:各種符
玉訣:對道經的註解和闡述
靈圖:對經書原文的圖解以及以圖像為主的經書
譜錄:記錄高真上聖事跡和功德的經書
戒律:各種戒律、功過格
威儀:齋醮科儀方面的經書
方法:個人修煉以及設壇祭祀的方法
眾術:煉丹術、五行變化、數術
記傳:神仙傳記、碑銘、道觀等志書
讚頌:頌唱神靈的經書
章表:祭祀時呈給天帝的青詞等

---------------------------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十二種齋法說

一曰洞真上清之齋,有二法......
二曰洞玄靈寶之齋,有九法。以有為為宗。其一法,金籙齋,調和陰陽,救度國王。其二法,黃籙齋,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齋,學士自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涉學犯戒之罪。其五法,八節齋,學士一年八過,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齋,普濟之法,內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齋,以精簡為上。其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其九法,指教之齋,以清素為貴。
又曰三元塗炭之齋,以苦節為功,上解億曾萬祖無數劫來宗親門族及己身家門無鞅數罪,拯拔懮苦,濟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稱量。

  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皆屬濟度之齋,而其中以靈寶齋為主體,故此後靈寶之教大行於世。自陸修靜制訂齋醮科儀後,道教齋醮活動的舉行有章可循,祝香啟奏,出官請事,禮謝願念,莫不遵循經文。

   陸修靜在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曾率門人建三元塗炭齋,《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塗炭齋的作法說:


於露地立壇,安欄格,齋人皆結,同氣賢者,悉以黃土泥額,被髮繫著於欄格,反首自縛,口中銜璧,覆臥於地,開兩腳,相去三尺,叩頭懺謝。

  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

道家、佛教和法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fugeli.blog.caixin.com查看原始檔
劉國棟(Warren Liu)撰文

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但道家、佛教和法家思想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央集權和嚴刑厲法是法家思想的核心。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將法家思想奉為主導思想。雖然秦朝只存在了短暫的15年,但法家思想卻影響了整個中國政治歷史,從中央集權的統治機製到皇權至上;從國家利益至上,到個人權益至輕。

與儒家思想不同,道家將自然而非人類奉為道義的泉源。按照老子所言,人應重“道”。一些人將“道”理解為自然。還有一些人將“道”理解為平衡自然的元素——陰和陽,月亮和太陽,女人和男人,黑暗與光明等;這些元素相互補充,不斷變化,反复影響。雖然形態萬千,但最終歸一。

道家的目標是追求“道”。通過避開俗世紛擾,才能專心求道。老子呼籲無為,將一切交給“自然的力量。與遵從社會禮教和等級制度並積極投入修身的儒家思想相反道家尊崇簡單樸素、隨性和融入自然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見諸於歷史、藝術、文學、科學、哲學、民間藝術、政治、宗教和醫學。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僅次於儒家思想在文人階層,兩千多年來,道家的價值觀成為失勢儒士的精神寄託。這種集儒家積極的入世觀與道家消極的出世觀於一體的“雙重性格”,是兩種不同思想融合的典範。

大約在公元200年左右,道家開始演變成一種宗教,其經典與禮俗深受佛教的影響。作為一種追求永生的宗教,道教推動了中國的醫學、科學(火藥)和武術(太極、武當)的發展。作為一種哲學思想,許多中國水墨畫反映了道家的價值觀,高聳的群山、河流和其他自然景緻,與渺小的人物形成了鮮明對比。

公元前6世紀或5世紀,釋迦摩尼佛在印度創立了佛教佛陀認為人類所有的苦難均源於慾望。實現涅槃或覺醒之路是通過冥想和與十誡類似的八聖道。佛教有很多分支,中國流行的大乘佛教較其他教派更加強調誦經,相信輪迴、天堂和地獄,崇拜眾神。

公元前2世紀,來自月氏的商人——如今新疆地區的高加索人後裔—— 通過絲綢之路將佛教傳入中國。至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末期——中國歷史上文化最具包容性和最豐富璀璨的朝代——佛教和道教已深植於中國,並與儒家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支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