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前的后土,土地公他的由來.起源在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雛形始於《左傳》,經過宋、元、明、清-孟姜女既然無法挽救丈夫,只好拜託這位老公公永遠照顧他,這位老公公就是土地公(后土),也就是我們今天墳墓上有土地公的由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42wUyN

------------------------

------------------------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朱大可 

檔案解密:孟姜女的古老前生

公元前550年,春秋時代的超級大國齊國,派兵攻打衛國和晉國,撤軍時又順手牽羊打了一下臨近的小國莒國,不料竟損兵折將,兩位大夫杞樑和華周都相繼戰死。他們的妻子在路上迎接運回的屍體,放聲大哭,哀聲震天,一時成為齊國人議論的中心話題。這是分別記錄在《春秋左傳》和《禮記》裡的一個戰爭花絮。誰也沒有料到,這段簡短的記載,日後會在歷史上產生經久不息的迴響。

漢代的道德家劉向在《列女傳卷之四·貞順傳》裡,對杞梁之妻的哭泣,作了進一步描述,說她頭枕丈夫的屍體,在杞城的城牆(注意,不是秦始皇的長城)下放聲痛哭,過路人無不感動熱淚盈眶。哭了十來天之後,竟然把牆給哭塌了。隨後,她又跑到淄水邊投河自盡,了結了自己的美麗生命。自殺,這是女人對命運所能做出的最高的抗爭。

劉向把她的事蹟放在“貞順”一欄裡,用以表彰她的貞操和節烈,由此打開了對這位烈女的追思之鳳,但另一位哭泣者華周之妻,則遭到了刻意的忽略。其中的原委,我們不得而知。

儘管從前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人們對杞梁之妻有著各種添油加醋的描述,但對整個孟姜女故事作革命性改寫的,當推唐代的筆記小說。《同賢記》記載說,秦始皇時代北修長城,杞梁為避勞役而逃亡,誤入了一個叫做孟超的鄉紳的後園,爬到樹上躲避追兵。當時孟超的女兒蒙仲姿小姐正在水池裡裸身沐浴,仰頭髮現了倉皇逃命的杞梁,就問他是誰,又為什麼躲到了這裡。杞梁說自已是燕國人氏,被強迫服役,修造長城,因為不堪勞苦,從工地上逃走。

少女蒙仲姿眼望著這個蓬頭垢面的青年,突然表示要成為他的妻子。杞梁大吃一驚說:娘子出生在有身份的人家,又深藏於後院,冰清玉潔,高貴美麗,怎能成為我這種苦役犯的妻子。蒙仲姿解釋道,女人的身體是不能給第二個男人看見的,她懇請杞梁接受她這份意外的禮物。杞梁最終驚喜交加地答應了她的求婚。蒙仲姿隨後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父親,得到家長的允許後,兩人便拜堂成親,歡天喜地的結成了夫妻。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唐朝人民熱愛怨婦孟姜女

唐代的小說《同賢記》記載說,就在享受了短暫的新婚蜜月之後,杞梁再度返回工地,決計好好乾活,以便早日服完勞役後回家團聚,不料卻遭到監工的兇殘報復,他先是把杞梁活活打死,繼而將屍體築進了牆體。妻子蒙仲姿不知這場變故,派家裡的佣人前往工地去替換丈夫。噩耗傳來之後,她眼含熱淚地奔赴燕山,對著城牆悲憤號啕,竟然哭塌了城牆。從廢墟里露出無數死人的白骨。蒙仲姿淚眼四顧,不知哪些屬於自己的夫君,便以發針刺破指尖滴血在白骨上,暗自祈禱說,要是杞樑的骨頭,我的血應該可以滲入。她這樣做了之後,果然從亂骨堆裡找出了屬於丈夫的骨殖。蒙仲姿把它們帶回家鄉,隆重地加以埋葬,用悲壯的儀式,終結了這段痛不欲生的姻緣。

這個蒙氏,以後在故事的流傳中被人改為“孟姜女”,而丈夫杞梁,後來則變成了“範喜良”,這兩個新名字,聽起來似乎更符合平民的身份。至於孟姜女後來的下落,我們實在不得而知,也許真的如她所發誓的那樣,成為堅貞節烈的寡婦,在孤燈苦影中度過了慘淡的一生。但也有傳說稱,秦始皇曾經親自前往祭奠她的丈夫,而她本人則以投江自盡辭別了人世。這個秦皇發善之說,顯然不符合暴君的邏輯,但烈女的投江自盡,倒是跟漢代《列女傳》的記載基本吻合。

我們已經看到,唐人版的孟姜女傳說,對先秦的版本作了重大篡改:時間由春秋變成秦朝,地點從齊國搬到了燕山長城腳下,杞樑的身份由貴族變成了苦役犯(唐以後的傳奇還把杞樑的名字改成萬喜良,蓋因“萬”與“範”古音相同,“杞梁”與喜良亦同音),死因也由前線戰死變成了遭人打死。但其中最大的變故,莫過於杞梁妻子形象的深化。除了 ​​她在杞梁死後的非凡表現之外,她的裸浴和後花園 ​​相會,以及對苦役犯的以身相許,這些浪漫元素的注入也是不同尋常的,它顯示了對國家主義道德禁忌的反叛,而這正是盛唐時期的美妙風尚。後花園 ​​的傳奇如此令人激動,點燃了情慾的燈籠,並且映照出女人的美麗裸身和男人的渴望。

此外,敦煌曲子裡有一首名叫《搗練子》的民間歌謠,描述杞梁之妻孟姜女在家縫製冬衣,又親自送往燕山前線,一路上大雪紛飛,路途艱難,其情形委實是可歌可泣。這是關於夫妻恩愛的溫馨圖景,也塑造了恪守婦道的高尚美德。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萬里長城:暴君家族的超級圍牆

在唐代以及其後的五代十國期間,有關孟姜女的傳說開始在民間迅猛傳播,成為戰亂年代人民精神自慰的武器,但其主題卻由原先的後院私戀或家庭美德,日益轉向對暴君和專制體制的抨擊。唐代高僧釋貫休就曾在詩裡寫道,秦朝橫徵暴斂,昏暗無道,令舉國都到了枯竭的程度,竟還要修築長城抵擋北邊胡人的攻擊,堆土長達一萬里,這才引發了杞梁妻子的哀哭。這種書寫,是把一個家庭的悲劇歸咎於政治黑暗的開端。從此,孟姜女成了指認秦王朝罪行的最有力的證人。

跟今人視長城為民族偉大象徵截然不同,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長城一直是黑暗暴政的標誌。當時,秦始皇擊退了北方游牧部落的進攻,為防止敵手捲土重來,派大將蒙恬督造萬里長城,牆體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大海,綿延五千多公里。為了盡快完成這一浩大的國防形象工程,據說有近百萬民眾(《史記》說三十萬,《淮南子》說五十萬)被迫淪為苦役犯,又有幾十萬人死於勞苦、飢餓、事故和酷刑,幾乎每段牆體就有一個冤死的亡靈。以致它成為後世民眾永恆詛咒的對象。

長城是暴政的可怖符號,而孟姜女則成了反抗的象徵。在獨自奔赴工地、用痛哭摧毀長城、以鮮血辨認骨殖的巫術等方面,孟姜女都曾顯示出非凡的勇氣與才能,她注定要成為民眾世代相頌的英雄。據來自宋代的殘缺記載稱,在雍丘縣的孟莊,有人曾經看見過一座“範郎廟”,裡面有孟姜女的塑像,孟姜女作為偶像的地位,就此已基本奠定。相信在那個年代,孟姜女曾經是民眾普遍祭祀的女神。

今天唯一殘存的孟姜女廟,坐落在河北秦皇島市,廟裡有泥塑的孟姜女像,滿臉愁容地遠眺著無垠的大海;殿後的一塊巨石,其上刻有“望夫石”三字;石間有一個小坑,相傳是孟姜女望夫時踏出的足印,旁有還石台和振衣亭,據說是孟姜女梳妝更衣的地點。在離廟四公里外遠的渤海裡,有兩塊高出水面的礁岩,高的猶如碑石,而低的則酷似墳堆,相傳是孟姜女的墓穴。但所有這些陳設,都不過是後人偽造的佈景和道具而已。它們是一堆贗品,卻為人民的偶像崇拜提供了想像的殿堂。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民族哭神是這樣煉成的

孟姜女故事的最大疑點不是別的,而是哭泣與城牆的邏輯關係。許多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女人的洶湧眼淚沖垮了長城,為此還有人專門撰文,考據當時的長城主要用泥土修築(明代長城才改為石砌),所以才有可能被眼淚的洪水沖垮。但對秦長城遺址勘探的結果表明,在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城牆多以土摻碎石子夯築,而山地上則多用石塊或土石混築。石頭在秦長城的建造中就已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中國的壘土工藝,很早就達到了頂尖的高度。北方民居的“乾打壘”和南方客家民居,有著悠遠的歷史,並且都已成功解決了防止水蝕的難題,尤其是客家土樓,以紅糖、蛋清和糯米為黏合劑,再加入木片與竹片,其硬度可與今天的水泥媲美。因此,即便長城全部以土壘成,似乎也足以抵禦女人眼淚的衝擊。


與“眼淚說”相比,另一種“震動說”則顯得更為離奇。晉代曾冒出過一首名叫《杞梁妻》的樂曲,作家崔豹在輯錄這首曲子時解釋說,杞樑的妻子自嘆上無父親,中失丈夫,下無兒子,人生之苦,真是令人絕望,所以用高亢的聲調痛哭,令城牆頹然崩塌。為了紀念姐姐的事蹟,她的妹妹便譜寫樂曲,以此哀悼她的貞操。耐人尋味的是,這段評述指涉了城牆倒塌的原因――不是被淚水沖垮,而是因感應而崩(“城感之而頹”),這無疑是在暗示哭聲的高亢頻率引發震動,繼而造成牆體的崩塌。

 

儘管“震動說”比“眼淚說”聽起來更為“科學”,卻仍然不足以成為長城崩塌的主因,這是因為,至今為止還沒有倒塌於聲頻震動的建築實例。只有一種推論可以自圓其說:長城是兩千年前世界上最大的豆腐渣工程。秦始皇以暴力強徵民工導致民怨沸騰,即使有監工的暴力管理,也難以阻止偷工減料現象的發生;工期緊迫和原材料匱乏,也嚴重危及工程的質量;把大量死屍砌入牆體以掩蓋罪行,則進一步削弱了牆體的強度,令其變得更加虛弱不堪。人民用他們的死亡預設了城牆崩塌的命運。首先是牆質的無比低劣,而後再加上淚水和聲頻的外部攻擊,這三項原因綜合起來,從而引發了牆體的大面積倒塌。這意味著,孟姜女必須跟偷工減料的杞梁們聯袂出手,才能製造弱者反抗暴政的奇蹟。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歌哭抗暴:中國人民的第五大發明

從神話學的角度看,既然孟姜女的故事是一種民間傳說,哭泣與城牆倒塌的邏輯關係,便完全無須我們加以證明。那麼,為其尋找哭倒長城的“科學依據”,也就只能是畫蛇添足之舉,我之所以在前面反复論證,無非是要籍此引出對哭泣價值本身的關注。

 

哭泣是華夏民眾的偉大傳統《列子·湯問》早就揭示過春秋時代哭泣風俗的纏綿迷人。當年有個名叫韓娥的女人,隻身來到齊國,因為沒有口糧,在雍門一帶賣唱乞糧,歌聲動人,以致其人走後,還能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以致四周的人都誤以為她尚未離去。後來韓娥經過一個叫做“逆旅”的地方,受到當地人的欺辱,韓娥為此放聲哀哭,引得整個村莊的老少都流淚悲哭,三天無法進食。當地人被迫無奈,追上韓娥,低聲下氣地把她請回,求她解除哭泣的魔咒。韓娥於是放聲歡歌,引得整個村莊的老少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忘掉了剛才的悲傷。當地人於是支付了重金把她送走,酬謝她所帶來的歡樂。從此齊國人變得擅長“歌哭”,究其根源,都是當年韓娥的遺風。

 

聖人孟子也發現了這一風俗的特徵,她在《告子》一章中特地指出,華周、杞梁之妻為丈夫之死而號啕大哭,最終變成了國俗,舉國之女,都擅長哭泣。但這種“哭風”的始作俑者,究竟是韓娥還是兩位官太太,列子和孟子各執一詞,彼此間存在著很大的學術分歧。

 

這種“歌哭”,音樂學上叫做“旋律性哭泣”,許多專家認為,它應該就是音樂的真正起源,現在仍常見於非洲部落,有時也能從中國鄉村的殯葬儀式上聽到――“啊呀我的媽呀……”,她們通常以這樣的台詞啟動哭泣程序,其哭腔的音階通常在三度到五度間起伏,構成了某種可以辨認的旋律,其中還伴有迴腸蕩氣的說詞,痛陳著對死者的無限悲情。近年來,許多村鎮出現了職業哭喪者,都是以旋律性哭泣為基本風格。其中最為著名的,據說是一位過去的專業歌手。這些哭喪者無疑就是韓娥和孟姜女的傳人,她們都是女人,有著優良的嗓子和飽滿的淚腺,擅長以哭聲煽情和製造氣氛,她們的悲慟表情甚至騙過了路人,以為她們才是死者的最正宗的親人。

 

猶太人有著名的“哭牆”,是所羅門神廟的一堵殘牆。在猶太人歷經苦難之後,它成了傾訴、祈禱和哭泣的地點。但把哭泣和極權緊密聯繫,卻是中國人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哭泣時產生了悲痛的旋律、擊打性聲波和盛大的淚水,這三樣東西是人民和弱者的偉大武器。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孟姜女把這一哭泣傳統推向了高潮,它不僅是煽動悲情的魔法,也是反抗暴政的號角。(原載《南方都市報》)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新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復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朱大可:孟姜女用眼淚拆了帝國的牆角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搜索微信公眾號iwenhuaxianfeng,或掃描如下二​​維碼即可。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