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https://www.facebook.com/reel/248019458286117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https://www.facebook.com/reel/248019458286117


 1950年初國民黨逃來臺灣在臺大量徵兵/「台灣鐵道部」(今台灣鐵路局)為客家子弟離開農村投入之主要行業。圖為一群同是楊梅同鄉的「鐵道部」員工在新竹車站合照。直到20世紀末,鐵路仍是北部客家人標誌性的行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Of0ZkD

------------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1950年初國民黨逃來臺灣在臺大量徵兵,準備服役的人在火車站等車

1949年葛超智:「應阻止國民黨政權逃來臺灣,以免造成臺灣被中共取得的結果」
2016 年 01 月 11 日 00:07:49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581d5b7e650d2ac3_large

臺灣二戰後經歷228大屠殺、清鄉、白色恐怖及長達38年的戒嚴,在這期間數不盡的人不分族群被威權政府濫補濫殺、家庭破碎、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
雖然在許多人犧牲生命、自由與家庭的爭取下,臺灣一點一點邁向民主化,轉型正義卻始終無法落實。主要的原因在於威權政黨依然在臺灣掌握絕大權力及收刮大量不義黨產難以撼動,更不用談要釐清過去數不盡人神共憤的種種事件。
而長期被黨國全面掌控教育、媒體等資源思想控制下,威權統治者立場的論述也成為許多人理所當然的「常識」。例如:

「當年如果不是國民黨帶來黃金建設臺灣,你們早就完了」
「當年如果不是國民黨阻擋了中共來犯,你們早就被統一了」
「當年國民黨如果沒來,臺灣早就被中共佔領了」

然後就被衍生為「你們要感恩」(所以別再追究白色恐怖了)、「蔣介石功大於過」、「威權統治是必要的」….這些言論相信長期關注本團的朋友都早已在留言中看到眼睛長繭了。
這些觀點影響了許多人,甚至並非威權政黨支持者都還有相當比例深信不疑。

之前本團就已討論過,二戰後守住臺灣的關鍵是「美援」,國民黨宣稱帶來的黃金即使全數為真,相較之下也不過是九牛一毛。(詳見:https://goo.gl/lRgx7H)
於是又有人說,美援是要給國民黨而非臺灣,所以有美援要感謝國民黨。究竟美援是要防堵共產黨還是養肥國民黨?稍微有常識的人應該都能想通吧(詳見:https://goo.gl/NfuLgT)
那麼臺灣又是怎麼惹到中共的?許多人以目前中國對臺虎視眈眈急於併吞,想當然爾認為在二戰後中共一樣急於佔領臺灣,卻不知當時中共的首要仇家叫做國民黨,國民黨逃去哪裡哪裡就倒楣遭殃。
這個情境可以從二戰後曾任美國駐臺北副領事的臺灣專家葛超智(George H. Kerr)於1949年初寫給美國國務院遠東司長巴特沃斯(W.Walton Butter Worth)的信件一窺端倪,他在信中強烈建議「應阻止國民黨政權逃來臺灣,以免造成臺灣被中共取得的結果」,信中並認為應放棄支持國民黨,並在臺灣建立在地政權以防共黨滲透。看到這裡,應不難理解臺灣因國民黨政權逃過來,而被無端捲入這些原本和我們無關的糾紛中付出了慘痛代價,至今無解。

這些長期強力灌輸的黨國立場論述,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臺灣,甚至被作為許多不公義行為的藉口。作為一個多元族群共生的島嶼移民者,都應對這塊土地心懷謙卑與感恩、對其他住民尊重,認為自己最偉大唯我獨尊甚至編造謊言的價值觀與行為只要繼續存在,傷害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圖為1950年初國民黨逃來臺灣在臺大量徵兵,準備服役的人在火車站等車。(來源:LIFE)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Posted in: 其他 ⋅ Tagged: 中共, 國民黨

----------------------------

台籍日本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廣義上或是指加入日軍的台灣人。「台籍日本兵」在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除了「台籍日本兵」,亦有「台灣人日本兵」、「台灣人原日本兵」及「原台灣人日本兵」等稱謂,由於在1945年4月戰爭惡化開始全面徵兵前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台灣特別志願兵」此稱謂。

至日本投降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多人,而被徵為軍屬的,更多達126,700多人,共20多萬人。此外,還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雖然人力量龐大,但排除戰爭時軍人眷屬資源分配的優渥等誘因,大多數願意為日本作戰的台灣兵初期並沒有獲日本青睞而當上軍人或是翻譯,而是先以日本人不願從事的粗重軍夫為主,不過,戰爭後期人力分配已經無異,整體而言台灣人為了打太平洋戰爭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1],而在戰爭結束後部分台人留於南洋做華僑,另外解甲歸鄉的10餘萬名台籍日本兵中,有近4萬人歸化中國國籍,並且繼續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徵召投入國共內戰,之後在中國大陸戰場擄獲或被共產黨吸收後又投入到抗美援朝(同樣主要為志願集結)的韓戰之中,部分官兵又帶槍投降或被聯軍做俘虜,輾轉回台後接受美軍優渥的反共情蒐之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隨後的冷戰,許多台灣士兵特立獨行的軍旅事蹟也被記載於史冊。

 


背景

日本發動中日戰爭以前,當時屬於日本殖民地人民的朝鮮人、台灣人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不過,客觀而言,朝鮮2,140萬左右的人口,確實是一大人力資源。因此,1938年2月,由於「陸軍特別志願兵令」的發布,日本首先在朝鮮實施志願兵制度[2]

在台灣,人口也約有600萬的利用空間,與朝鮮同性質的「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在1942年才實施。不過,早在1937年秋天,台灣的殖民當局即已開始徵用軍屬以擔負軍中雜役。隨著日本對中戰爭的昇高與擴大,台灣人也被徵調為翻譯人員,經訓練後負責閩南語粵語北京官話。在戰爭期間,由於台灣的軍屬以及翻譯人員的數目被列為軍事機密,所以從一般資料中無法得知總人數[2],不過一般在認同等因素影響下,能通過日本忠誠測試篩選的,人數估計並不多。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老師出征之前與學生合影,攝於1942年5月21日。

日軍自西元1942年(昭和17年)中途島戰敗後,兵員消耗驟增,於是緊急徵兵籌集戰備人員。在「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實施以後,台灣人對於志願兵制度的反應算是相當熱烈。在1942年,共有425,921個台灣人應徵1,000左右的志願兵位置,約等於100個男子中即有14人申請(佔當時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第二回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1,000左右的位置[2]

台灣的「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在1943年與朝鮮同時實施。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請3,000個訓練生徒的位置。由於徵兵制度實施在即,海軍志願兵制度在1944年廢除,陸軍志願兵制度則在1945年廢除。至此為止,共有16,500個台灣人,其中陸軍志願兵約5,500人和海軍志願兵約11,000人加入日本軍隊作戰[2]

台灣的全面徵兵制度在1945年年初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厚生省在197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37年到1945年為止,台灣總督府共招募軍屬、軍夫126750名,從1942到1945年則徵募了軍人80433人,合計共207083名;這20多萬人中有30304人在戰場上陣亡,約總數的15%。

在這些戰死者當中,共有2萬8千名戰死的台籍日本兵被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此外,在台灣新竹縣北埔鄉的濟化宮裡亦供奉著33,000多名台籍日本兵(與日本厚生省統計的陣亡人數30304名不符),李登輝的大哥李登欽則以「岩里武則」之名列於其中;日本靖國神社台灣濟化宮的台籍日本兵有重疊。

歷史

二戰時期台籍日本兵經歷了從「軍屬」[註 1]、「軍夫」[註 2]」身份到「軍人」身份的演變。由於當時日軍觀念中,並不認為非戰鬥人員為正規軍,因此有「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這樣的俗話,說明軍屬與軍夫在日軍中的地位。由於殖民地法制與日本內地不完全相同,因而徵兵制度在所謂「外地」(即殖民地,包括台灣、朝鮮等)並沒有馬上實行,而是先徵召非正規軍的軍屬、軍夫,其次則是志願兵,最後因天皇頒布關於朝鮮及台灣住民政治參與之詔書,法律第三十四號等同日本帝國憲法實施,正式實行徵兵制度。

志願軍時期(1923年-1937年)

此段時間日本接受少額台灣人擔任翻譯。

軍屬動員時期(1937年9月-1942年1月16日)

中日開戰後,日本為了對中國戰線的軍需物資跟補給工作,在1937年9月開始招募台灣人成為不具備正式軍人身份的軍屬。第一批台籍軍屬參加了上海淞滬會戰。這批台籍日本兵被稱為「台灣農業義勇團」,在上海附近建設農場。隨著戰爭的擴大,台灣總督府招募更多台籍軍屬到中國戰線擔任物資運輸、佔領區建設工業農業建設等工作,包括:農業指導挺身團、台灣特設勞務奉公團、台灣特設勤勞團、台灣特設建設團等。

1938年4月起,朝鮮總督府實施「朝鮮特別志願兵制度」,召募朝鮮人以「軍人」身份加入日本軍。代表日本政策的轉變,不過並未在台灣採取相同措施。

1938年9月間,台灣總督府招募當時台北市名人去當軍屬,築造軍事機場,包括:

1942年10月起台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公學校高等科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至日本內地的海軍航空技術廠,專門製造各式軍用飛機,並以半工半讀和高薪為號召,吸引許多人報考。由於這些青少年多數非成年,未滿20歲,被稱為「台灣少年工」。海軍航空廠次年改名為高座海軍工廠,在戰爭中共製造了上百架飛機。戰後這些少年工陸續回台,並在1987年組成「台灣留日高座同學會」(簡稱台灣高座會)以紀念當年的歷史。

志願兵、徵兵時期(1942年1月16日-1945年9月2日)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台籍學生日本兵出征前於教室裡的合影。出征前,地方街、莊會召開「壯行會」,由全體莊民送行。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出征前的臺灣兵於攝影社內合影,前排右者手持日本軍旗。

在朝鮮志願兵的表現獲得日本政府肯定後,加上台灣的皇民化運動也進行得很順利,大東亞戰爭爆發之前的1941年6月20日,台灣總督府與台灣軍司令部正式宣布,志願兵制度將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當時總督府只是宣布該政策將要施行,詳細的申請方法與施行細則還都未宣布,立即獲得台灣青年的熱烈回響。據當時報導,此政策剛宣布幾天之內便有700多人向台灣軍司令部和各地憲兵隊提交志願書,到8月底突破3000名,至開戰後的1942年更達2萬人以上。

1942年1月16日,「總督府情報部」發布《陸軍志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正式接受台灣人志願從軍的申請。綱要中要求,年齡17歲以上、無重大犯罪、符合體位表準者均可申請。在正式申請的1942年2月1日到3月10日,約有42.6萬名台灣人提出申請,應徵僅1,000人左右的志願兵額度。有學者估計這相當於當時全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根據訪問在世台籍日本兵的紀錄顯示,大多數人確實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赤誠而申請加入日本軍,第二多數則是保護家人等目的而加入,由於日本統治台灣已經40餘年,大多數年輕人對身為日本國民的認同並不出所料,加上戰爭的資源吃緊,當上軍人確實一定上能為家人獲得更多的資源,儘管日本人不願做上戰場打仗等苦差,但台灣籍士兵也沒有因此送上戰場,而是以輔助的軍伕為優先。

經過3個月的出身調查、學科筆試與口試等重重測驗後,1942年6月9日,1020名檢查合格者,分別在同年7月與次年1月入伍受訓。結訓後,這些台籍日本兵分別在1943年4月與7月派遣至台灣軍所屬各部隊中,其中以加入日軍第48師團的留守部隊者較多,在1943年底前往東印度群島中的東帝汶加入當時在島上的第48師團戰鬥部隊中;另外也有被派遣到爪哇島呂宋島馬來半島的。

戰局變化使台灣總督府於1943年1月實施第二期陸軍志願兵募集。這次申請者數量更多,高達60萬人。總督府依舊堅持高標準,僅選出其中1030名入伍。同年7月起開始募集海軍特別志願兵。申請者也高達31.6萬人。

在戰局惡化下,日本終究開始在台灣實施全面徵兵。1943年9月23日,台灣軍司令部、高雄警備府與台灣總督府共同發表聲明,將自1945年起正式在台施行徵兵制度。在該制度正式實施前,日本又在台灣多次募兵,前後共招募了約4200名陸軍志願兵與1800名高砂(台灣原住民)志願兵以及1.1萬名海軍志願兵,合計約1.7萬名。到了極度惡化的1945年1月,被迫在台灣開始正式舉辦徵兵檢查。第一批45726名受驗者中,有22070名被錄取。到日本戰敗為止約20萬人以上曾接受徵招,但這數字應該包括曾接受徵兵檢查但並未正式徵召入伍者。

對部分台籍日本兵的審判

台籍日本兵主要從事後勤工作,但也有為數不少者在前線擔任戰鬥員為日軍衝鋒陷陣,其中部份自願或非自願的參與了日軍的戰爭罪行。戰後,據知有26名台籍日本兵因於拉包爾戰俘營虐待戰俘被盟軍國際審判庭,判成戰犯,判決死刑。台籍日本兵被審判有罪,處監禁勞役者,達175人之多[3]。而他們得到的審判條件相當差,冤獄比例高。

戰後的賠償情況

日本戰敗後,日本政府在台灣發行的軍用手票保險、郵政儲金等,一夕間成為廢紙,無從追討。

1977年,台灣5個民間團體,如「台灣前國軍退伍軍人及遺族協會」,「台日和平友好促進會」等組織開始對日本政府要求補償金,包括當年的軍事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以及海外日本兵軍餉等。日本政府也由國會立法通過並於1995年開始發放補償金。

日本政府對台籍日本兵有差別待遇。二次大戰戰死和失蹤的台籍日本兵有30,304名。遺屬經過多年爭取,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每人日幣200萬(摺合台幣約43萬元)的弔慰金。比起日本軍的慰問金數目,相差數十倍。就日軍及軍屬未付薪資、軍事郵政儲金、外地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郵政年金等五項給付,後來付給日本軍人的是原金額的7,000倍。至於付給台籍日本兵的,則只有120倍。

2000年後台籍日本兵拿到的給付,摺合台幣只有兩三萬元。台灣國史館李展平說,許多老兵認為受到重大侮辱,氣得拒絕領取,聲稱「要讓日本政府永遠欠我們!」。

台籍日本兵個案

許昭榮: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會長

許昭榮擔任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會長,因抗議現於台灣的政府對台籍老兵及遺族不聞不問,而於2008年5月20日自焚而死。

史尼育唔:經31年才解甲歸鄉的台籍日本兵

史尼育唔在日治時期叫「中村輝夫」,漢名叫「李光輝」,是屬於阿美族台灣原住民。1943年離開家鄉臺東廳新港郡都蘭莊(今臺東縣東河鄉)被日本軍派到印尼,在印尼摩羅泰島叢林中不知道日本已經戰敗,利用野外求生的知識獨自在叢林中度過31年,直到1974年12月才被人發現。回到台灣已人事全非,妻子改嫁,而當時出生僅一個月的兒子已長大成人[4]

李柏青: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英雄

李柏青(1922年-2013年10月16日),日本名宮原永治,印尼名Umar Hartono(烏瑪爾·哈托諾),臺灣臺南人,臺籍日本兵,戰後參與印尼獨立戰爭成為印尼建國英雄之一

劉志宏:神風特攻隊隊員

劉志宏(1923年-1944年),日文名泉川正宏,新竹州苗栗郡銅鑼莊人,於日本東京陸軍航空學校所澤陸軍航空整備學校接受飛行訓練,在參加菲律賓特攻出擊時,被美軍高射炮火打下,不幸殉職,死時年僅21歲,之後入祀日本靖國神社。是目前記錄可證實的台灣籍神風特攻隊隊員。[5]

董長雄:戰後被日本政府忽視的戰犯

董長雄因成為戰犯而被判絞刑所寫的遺書,一直被放於日本靖國神社,未交到遺屬手上。

2003年,台灣「全國原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會長許昭榮被日本人告知此事,並經由他將遺書影印本帶回台灣,交給董長雄家屬。

台籍日本兵董長雄,二戰期間離開妻子和年幼的獨子,被日本政府徵召到印尼管理戰俘營。日本投降後,這名憲兵隊通譯被盟軍國際審判庭視為戰犯,並判處絞刑,當時有26名管理員被處死,但只有兩人被處絞刑。 臨刑之前寫了遺囑。這份遺囑,日本政府並沒有交給遺族,而是存放於日本靖國神社。他臨死前遺願,希望死後獨子董英明能接受日本教育。但董英明已因癌症病故多年,終其一生,不曾受到日本政府的照顧。

董長雄遺書中寫著:

我是台灣人,因故我奉獻我的身體,犧牲了妻子,在法庭上力爭,最後失敗而赴死地。我是為了日本,遵守始終一貫的信念來戰鬥。如今國籍雖有變更,但我仍想以日本軍人身分走向那另一個國度。若是這法庭不是為正義,而是為報復而進行裁判,那我被判處死刑也毫無怨言。

在遺書中為獨子董英明請求:

大日本帝國若能復興,期望日本政府能給我那一個兒子有接受日本教育的機會。

只是日本政府沒有依照其遺願(大日本帝國並無復興),讓董英明到日本接受教育,更讓董長雄的遺書留在日本靖國神社五十多年。

台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長劉峰松、編纂李展平屏東縣做戰後史田野調查,在楓港找到董長雄的兒媳孫素珠。她說,房租兩千塊錢,一年頂多三個月有工作。這台籍日本兵的後代家徒四壁,日本政府從未關照他們家。

2003年日本政府曾請許昭榮代為探視董英明,了解其近況,但知道董英明已因癌症病故後,即不再聞問。

簡傳枝:自願的台籍日本兵

簡傳枝,於2005年84歲的宜蘭縣民,60年前志願從軍當日本兵,日本名「竹內傳一」。 簡傳枝花了五年時間,以日文、中文完成「台灣籍日本兵手記」,並提供給在台灣的國史館參考。

簡傳枝說:「當年自願當日本兵的台灣囝仔(臺灣語,年輕人、小孩子之意),只想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沒有侵犯他國的意圖!」他透露說:「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可說是二等、甚至三等國民;日本人吃白砂糖,台灣人配給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台灣人供給量少的下等豬肉。因為只有當兵才能不被歧視,可享受與日本人同樣的待遇,因此,許多台灣人就志願從軍。」

簡傳枝說,1942年,42萬多名台灣人自願當日本兵,但經過嚴格篩選後,只錄取502人;有台灣人未獲錄取當日本兵者,甚至想不開去自殺。他那年21歲,在七堵鄉公所畜產課課員,志願從軍並獲錄取。

簡傳枝說,當時台籍日本志願兵可說是「男人中的男人」,極為風光。那時自願進入日本陸軍,將生命奉獻給日本的台灣籍日本兵,為的只是表現台灣人也有資格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成為一等國民,根本沒有要侵犯中國或他國的意圖。

簡傳枝問:「如果當年日本沒有戰敗,台灣現在還可能是日本的領土,何來背叛之說?」當年他爭取到平等的待遇,到現在還以曾身為日本兵為榮,也曾四度到日本靖國神社參拜過。

簡傳枝同時保存一個「大東亞從軍記章」,是參加戰爭,日軍送的紀念品。簡傳枝說:「但在反日宣傳教育下,戰後出生的年輕人往往對上一代曾為日本兵的長者,誤會是侵害中國人、幫助仇敵、當成背叛者!這應該是60年來台灣籍日本兵共同的沈鬱吧!」

吳連義:戰後殘留越南的最後一位台灣人

吳連義,1943年畢業於嘉義農林(今嘉義大學),翌年被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派到越南北部的日本軍農業試驗場工作,戰後成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的「棄民」。吳連義後來滯留越南在當地娶妻生子,居於寧平省,2006年辭世,遺願望落葉歸根。[6]

李登欽:入祀靖國神社的福佬客裔台灣人

本名李登欽,在日本海軍服役,戰死於菲律賓馬尼拉。被日本人以岩里武則之名入祀於靖國神社。

統計

死亡統計

表1 各地域別人員 死者等
地域 分類 動員 復員 不明及戰死 不明及戰死率
朝鮮半島[7] 全體 242,341人 240,159人 22,182人 9.2%
軍人 116,294人 110,116人 6,178人 5.3%
軍屬 126,047人 110,043人 16,004人 12.7%
台灣 全體 207,183人 176,879人 30,304人 14.6%
軍人 80,433人 78,287人 2,146人 2.7%
軍屬 126,750人 98,590人 28,160人 22.2%
日本本土 全體 781.4萬人 551.4萬人 230萬人 29.43%

BC級戰犯

表2 B或C級戰犯[註 3]
地域 有罪 死刑
朝鮮半島 129人 14人[註 4]
台灣 173人 26人
日本本土 5369人 922人

募集

表3 志願者數[8]
年度 志願者 入所者數 競爭率
1938年 2496人 406人 16%
1939年 12,348人 613人 4%
1940年 84,443人 3,060人 3%
1941年 144,743人 3,208人 2%
1942年 254,273人 4,077人 1%
1943年 303,394人 6,000人 1%

賠償金

1987年日本政府決定對台籍日本兵之賠償[註 5]

表4 弔慰金等給付內容
對象  名目 金額 給付者
戰沒者遺族 特定弔慰金(一時金) 200萬日元 遺族
重度戰傷病者 特定弔慰金(一時金) 200萬日元 本人・遺族

支給狀況

日本赤十字社審査、裁定(總理大臣裁定權限委任):

  • 受付29,913件
  • 給與29,645件
  • 卻下268件 

總額:529億9,000萬日元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昭和20年(1945)三月二十八日,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所長五十君直彥,頒發給臺南州張新祐君的修了證書,證明他已經通過鍊成所的課程,將來可為志願兵或在全面徵兵時接受徵召。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臺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大合照與臺灣青年拿著十字鎬努力工作的照片 

臺灣總督府為配合徵兵制度的實施,於昭和19年(1944)4月以律令第十五號公布臺灣青年特別鍊成令,在全臺各地設立青年特別鍊成所,目的是要對臺灣青年施以身、心訓練,以將臺灣青年訓練成可以上戰場為目的。施行方式是全臺每年共有三個梯次,每梯四個月,每次500名,估計這樣一年就可以有40,500名臺灣青年可以上戰場,這項制度最後跟著日本投降而結束。

臺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位於文山郡坪林庄(今新北市坪林區)。這組照片後面寫的時間不是很確定,因為臺灣青年特別鍊成令是在昭和19年4月時公布,而照片背後卻早了兩年,其次,後面的字完成於不同時期,因此可能是後來再加上時間時,不小心將時間搞錯了

日治時期的日本軍歌

除了日文軍歌如臺灣軍之歌等以外,還有別的元素添入軍歌。台灣在日本的皇民化運動下,台語流行歌謠被禁,同時日本政府為了召集台灣人前去南洋當軍夫,將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流行歌曲改填日語歌詞,成為大地在召喚、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此舉使得當時台語詞曲創作遭壓抑,扼殺台灣歌謠的創作自由,因而在二次大戰最後幾年完全被日本軍歌所取代。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生徒寫真,拍攝地點在臺北州文山郡坪林庄(今新北市坪林區)的臺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時間約在昭和19到20年(1944~1945)間(照片後面所寫的昭和17.4應該有誤)。

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配合將於昭和20年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和19年4月1日公布臺灣青年特別鍊成令,並於各地成立鍊成所,以勤勞奉仕、軍事化集體管理的方式,將臺灣青年培養成將來的軍人。各訓練所的位置如下: 
‧臺北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臺北州臺北市大直 
‧臺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臺北州文山郡坪林庄
‧臺北第三青年特別鍊成所:臺北州羅東郡三星庄
‧新竹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新竹州竹東郡蕃地井上
‧新竹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新竹州竹南郡南庄
‧新竹第三青年特別鍊成所: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
‧臺中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臺中州能高郡蕃地富士社
‧臺中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臺中州東勢郡蕃地稍來社 
‧臺中第三青年特別鍊成所:臺中州豐原郡內埔庄
‧臺中第四青年特別鍊成所:臺中州彰化市南郭 
‧臺南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臺南州斗六郡斗六街
‧臺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臺南州斗六郡莿桐庄
‧臺南第三青年特別鍊成所:臺南州新營郡番社庄
‧高雄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高雄周鳳山郡鳳山街
‧高雄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高雄州屏東郡蕃地サモハイ社
‧臺東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臺東廳關山郡蕃地 トコバン社
‧臺東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臺東廳臺東郡卑南庄
‧花蓮港 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花蓮港 廳花蓮港 郡蕃地南バトラン社
‧花蓮港 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花蓮港 廳花蓮郡吉野庄 

關於青年特別練成所的照片與文獻說明,請參閱: 
臺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寫真 (與上面這張照片應該是同一組)
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修了證明 

--------------------------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臺籍學生日本兵出征前_台籍學生日本兵出征前於教室裡的合影。出征前,地方街、庄會召開「壯行會」,由全體庄民送行。Taiwanese_Students_drafted_as_soldiers_during_World_War_II (1)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台籍學生日本兵出征前於教室裡的合影。出征前,地方街、庄會召開「壯行會」,由全體庄民送行。
日軍國軍共軍”全當過的台灣人(一)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
來源︰海峽之聲網 2016年11月18日 10:16 【字體︰大 中 小】 【 關閉 】
  本文節選自台灣作家廖信忠作品《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講述一個台灣本省人林水源,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從國民黨人變成共產黨人,從國內戰爭到抗美援朝,在槍林彈雨中存活下來,最後以一位金門老兵的身份退伍的故事。平凡的小人物,在時代激蕩的洪流中,保全性命已是難事,他卻幸運地在歷史的屢次更迭中留下傳奇的經歷,年老後談笑風生。老兵林水源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因此摘錄出來以饗讀者。  
  一、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
  林水源忘不了那一天,那一天是一切的起點。
  那是哪一年?一九四四年吧!確切是哪一天忘記了,在家鄉的車站前廣場,擠滿了人,熱鬧得很,鄉里的年輕人要出征啦!
  擴音器傳來帝國軍樂,彩帶隨風飛揚,上面寫著“沐浴聖恩”“武運長久”“滅私奉公”。在台上,幾位穿著西洋禮服的地方士紳與警長交頭接耳,神情愉悅。
  “皇恩浩蕩,志願軍屬挺身,與皇軍一同上場殺敵,這是本鄉青年,皇國青年無比的光榮,本島青年應立志七生報國,為大東亞聖戰而獻身,以報陛下聖恩……”
  那鄉里士紳用著純正的關東口音,口沫橫飛激昂地勉勵出征青年,穿著官服的警長在旁微笑,不時點頭。
  “打倒鬼畜米英!”
  “建立大東亞新秩序!”
  忘了警長跟著上台也說些什麼,只記得他最後抱拳帶著全場一起喊口號,現場氣氛燃到最高點。
  出征青年身著卡其服,披著紅緞帶,人人手里一面日本國旗,又是喊萬歲又是唱軍歌,在親屬的陪同下上了火車。
  林水源心里激動,一半是被送行會的高昂氣氛所感染,一半是緊張,台上的人說得那麼冠冕堂皇,什麼“為天皇陛下而死就是皇國精神”,听了一百次一千次,心理不受到影響的大概很少吧,都變成理所當然的了。
  說是“自願”,也不盡然,說是抽調比較準確,每個村每個鄉都要抽調一定比例的青年參戰,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想當兵。這兩年輿論一直在鼓吹台灣人志願兵,說朝鮮在事變之前就有志願兵制度,怎麼比朝鮮早那麼久進入帝國版圖的台灣還落後呢?這簡直是台灣人的恥辱,所以要推行“皇民”化運動,以後全島青年就能加入“皇軍”為國獻身……
  現在大部分參戰的台灣青年也只能當“志願兵”而已,還不能當“皇軍”,就算這兩年在南洋戰場戰功無數大出風頭的高砂挺身隊,終究也只是“挺身隊”志願兵而已,都算不上“皇軍”。
  但戰爭是建立戰功的好機會,本島青年只要在戰場上加倍殺敵,就能在內地人(日本本土人)面前揚眉吐氣,表示台灣人不比本土人差,這種雄心壯志想想都好吸引人。
  每天都听到好多新聞︰“皇軍”轉戰支那南北,在珍珠灣、馬來海、新加坡,勢如破竹,心情都隨之振奮;可是有時候也會有報道︰某某支隊全員“玉碎”,戰到最後一卒,為“聖戰”獻身。
  畢竟戰爭啊!是會死人的,命在一瞬間就沒了,想起來多可怕。
  現場青年,有些情緒高昂,有些低沉快要哭出來似的;林水源心中五味雜陳,忐忑不安。
  阿母看到了,跟他說︰“只要人平安就好,遇到危險就快跑,不要撐。”
  這倒是真的,可是听起來就是有些心虛,戰場上哪里沒有危險呢?
  這一梯次的台灣兵統一在新竹湖口受軍事訓練,從立正、行進一直到射擊課程,再到密林戰、山頭戰、挺身沖鋒等,三個月訓練成掌握基礎槍兵技能的步兵然後南下高雄,坐船到南洋前線。
  南部充足的陽光,尤其出海後溫暖的海風,讓這群沒見過世面的台灣兵開朗不少。
  船上的新兵不僅僅有台灣漢族人,也有高砂人,還有台生日本人,都是要赴南洋打仗的年輕新兵,很快大伙就打成一片,與其說同仇敵愾讓他們緊密在一起,不如說大伙對于未來同樣緊張不安,窩在一起能讓不安感減緩些。
  運輸船與護衛艦乘風破浪一路往南,一開始還有護衛機隊,戰機低空從船旁邊掠過,搖搖雙翼,引來船上人一陣大聲歡呼。
  “仰望太陽旗,破浪向南行;決死赴南洋,含笑赴死報皇恩……”新兵高昂的軍歌聲響徹海上,用高歌來驅走心中的不安。
  船隊的目的地是菲律賓南部的大島民答那峨,進入菲律賓海域後,氣氛一下緊張起來,船隊白天靠在岸邊,晚上才摸黑行駛。
  不知道第幾個晚上,突然警鈴大作,甲板上傳來“乒乒乓乓”緊張的跑步聲,新兵們都被吵醒。
  只見地平線月色那端幾個小黑點,還在想那是不是友機,黑點急速迫近,敵方戰機!
  戰機發出雷鳴的吼叫、巨響開始掃射,在海面上激起陣陣水花,機槍噴出的炮火離船身越來越近,幾個新兵反應不及,瞬間整個身軀被子彈撕碎,甲板一片血肉狼藉,戰機從頭上呼嘯而過。
  林水源和所有新兵嚇得魂飛魄散,他手緊壓鋼盔,勉強地抬起頭看,又見遠方分不清海或黑夜處,幾盞亮點明滅了起來。
  “炮擊!趴下!”
  十幾秒過去,天上傳來“咻”聲,由遠而近掠來,竟然壓過了嘈雜的輪機聲。還不待林水源想那麼多,艦炮掉落在離船邊不遠的海面上,炸出高高的水柱,船身隨水面震波劇烈搖晃,林水源沒抓穩,跌撞在樓梯上,水花濺滿了全身。
  炮火越來越接近,船隊只能采用S形前進,終于有一炮落在鄰艦甲板,火光沖天,半晌,又引發更大的爆炸,失去了動力的船,只能成為固定靶任炮火宰割。
  在如雨落下的炮彈中左閃右躲,但運氣用完了,再一個全速大轉彎後,船舷一側發生大爆炸;逃過了炮火,終究逃不過水里來的魚雷。
  船開始傾斜,有人緊緊抓住一切可抓住之物,也有人開始往水里跳,浮在水上的人感覺有東西從水里急速游過,原來是第二顆、第三顆魚雷,直撲向半殘的運輸船,給它最後的致命一擊。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後,林水源與僥幸逃出的新兵,如同螻蟻載沉載浮,運輸船只剩半截“插”在黑夜的海上,很快就沉沒了,回頭這一幕,好像默片。
  還好菲律賓海域一帶島嶼密布,拼命泅水,體力還足以游到岸邊,殘存的新兵被島上守備隊救起,後來林水源才知道,一船七百多人,只有一百多人活下來。  
  那一夜對初上戰場的新兵來說,簡直是可怕,把雄心壯志都磨掉一半。“逃?是要怎麼逃啦!”想起阿母的話,心有余悸的林水源,只能苦笑。
  才剛出陣就挨打,有人問,怎麼只有挨打的份,長官鼓勵著大家,帝國海軍已經準備好秘密兵器藏在某處,準備一舉逆轉勝,給敵人致命一擊,听到這里,大家信心也增加不少。
  林水源被編入“斬進隊”,隨軍逆登陸摩羅泰島。
  四百人的隊伍,分乘動力小艇,載著各樣補給品出發。四百人?說是要增援島上的游擊隊,一舉摧毀島上機場,林水源心想,已經落到要打游擊了,恐怕戰事也不樂觀。
  登陸前的緊張氣氛讓他不敢亂想,全神貫注地望著前方,這小艇大多是征用來的小漁船,根本沒有武裝,每個人心里都知道這點,當偷偷穿過美軍海上警戒網時,都在祈禱著不要被發現。
  接近預定海岸,長官拿出手電筒往岸上畫幾個圈,明滅了幾次,岸上也有光源明滅回應。
  小艇馬達全開沖向岸邊,待一定距離,艇上士兵紛紛跳進及腰深的海水里涉水全力前進,迅速地上岸潛入密林黑暗中。這次逆登陸很成功,神不知鬼不覺,老天保佑。
  摩羅泰島北邊的岸本部隊殘存兩百多人,自從美國以優勢兵力登陸,加上輪番轟炸後,只能四處轉進,挺身突擊騷擾美軍。
  听岸本游擊長官說,自從這機場建成後,美國飛機就可以直飛呂宋雷伊泰,整個南洋都在美軍制空權之下,務必攻下摩羅泰島機場,以掩護後方島嶼。
  以游擊隊標準來說,他們的夜襲真是戰果輝煌,這都有賴隊上的高砂兵,林水源以前以為他們只是山里跑來跑去的番而已,沒想到這些高砂兵天生好像就有種第六感,在無言與漆黑的叢林中帶著游擊隊神出鬼沒,偷襲美軍,造成美軍非常大的精神壓力。
  這夜夜出擊,看似戰果輝煌,但就連二等兵都不是的林水源也看出一個問題,就算殺死幾個敵兵,也是于事無補,美軍的補給根本是源源不絕的,你燒了殺了他們多少,他們馬上就補多少,反而是己方,資源損耗日益減少,卻沒有補給。
  夜晚是游擊隊的天下,白天則是美軍大顯火力的舞台。
  在白天,游擊隊分成小股的部隊分散各處。在這里,警覺是保命的唯一方法,從濃密的樹縫中,常會見到飛機超低空飛過,林水源慢慢會辨認,什麼聲音是康蘇里,什麼是p38或是洛克希德。不管是什麼機型,飛機常常比聲音先到,要是沒藏好,緊接著不久,就是連番的火炮轟炸。
  游擊隊在各處挖了“章魚壺”,一遇到轟炸可就地掩蔽,那些火炮轟炸,震得讓人眩暈,仿佛要把地翻個好幾層,大地一波波地震撼。
  火炮轟炸時沒人敢動,每波都讓人覺得死定了逃不掉了,只能消極地死死地躲在坑里,吸著火藥濃煙,差點也要窒息,等到告一段落,大地無聲,才有人走出來,仿佛隔世。
  地面到處是窟窿,樹木被炸得七橫八豎,炸出一片空地,只有幾棵殘枝還冒著煙,鶴立雞群地杵在那。
  每次一轟炸,就少了一個能躲的據點,處理完傷亡,又該轉移了,例行公事。
  有時候在路上會遇到美軍巡邏隊,通常我方會先發現對方並發動攻擊。林水源不懂,為什麼長官很固執,總要主動攻擊。
  一開始,拔刀挺身突擊還能殺個美軍措手不及,可是每次都用同樣的戰術,美軍也有感應,還沒有沖到美軍面前斬到美軍,就被猛烈的機槍彈幕給撂倒。
  己方人員更少了,游擊戰術的效果就像叢林的小飛蟲一樣,飛來飛去騷擾讓人討厭,隨時一巴掌可以拍死你。
  美軍用各種優勢兵器,坦克,噴火器,還有火炮轟炸,都讓游擊隊耗損越來越快,根據地快速變少,成天都在轉進。
  才短短幾個月,補給已經斷絕,他們成為殘兵,孤立在島上,每個人都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餓著肚子在死撐,幸虧高砂兵對野外捕獵有一套,還能摘到能吃的草啊根的,偶爾還會抓到一些小野獸。
  台灣人在戰場上的身份本來只是幫忙運補雜務的二線“志願兵”,連串的戰斗下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實戰經驗累積了不少,很多人都直接被升為二等兵,甚至有升為軍曹者。
  在軍隊里最低階的二等兵,卻是個象征,表明本島人身份跟日本本土人一樣平等了。
  林水源被升為二等兵,他心想,這艱苦的戰場倒是個公平的地方,在台灣,時常受到日本警察的欺負歧視,在日本人面前總是矮人一截,可是在這里,只要是兵,不管是日本本土人本島人,做的事都是一樣,就算是日本本土人二等兵,一樣要服從本島一等兵,現在大家一樣餓著肚子沒東西吃,受的苦都一樣,一樣隨時面臨死亡,不分本土還是本島,在這個地方一樣平等。
  此時最大的敵人還不是美國人,而是各種叢林疾病。
  沒有藥,管他是天狗熱、赤痢,還是什麼鬼熱病都一樣,林水源也不知道得了哪一種,身體一下發冷一下發熱,肚子還脹得好大。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很多人身上,走起路來目光呆滯,嘴巴張得老大像游魂,走著走著身旁有人慢慢落隊,落了一步、兩步、三步……他們永遠跟不上隊伍了。
  林水源拖著身子硬撐著走下去,偶爾會神志不清,醒來又發現走了好遠。他想到阿母,“阿母,我這次逃不了了,沒力氣逃了,歹勢,沒听你的話,你會知道我死在這個小島嗎?”“阿爸雖然很凶,可惜我一直沒機會孝順過他……”
  不知道絆到什麼,林水源也沒力量反應去保持平衡了,就這樣,重重地撲在這南洋的某個密林中,他意識慢慢模糊,“孩兒不孝,看樣子魂魄也飛不回去。”
  等到林水源睜開眼楮,扭了扭手,動了動腳,才確定他沒死,撿回一條命。
  這種環境不可能是我軍的地方,那肯定是美國人的地方?
  一想到美國人會做的那些事,挖開俘虜的肚子,挖出眼楮做藥,割卵葩做奴隸,林水源真正感到恐懼了,在叢林里面對隨時的炮火和饑餓疾病尚且不怕,一想到接下來的酷刑他卻緊張恐懼得作惡,為什麼天公伯要讓他活下來,難道虐待他虐得還不夠嗎?
  他躺在床上惶惶不安,見到粗壯的黑人走過就像廟里地獄圖里的那些怒鬼,白人穿著白衣,又像索命的白無常。
  意外的是,鬼畜米英對他異常客氣,有個黃皮膚黑頭發的過來跟他溝通,後來林水源才知道他是日裔美國人,負責翻譯,他驚訝得不能接受,皇國子民理應世代效忠天皇,竟然在敵人陣營服務。
  讓林水源沮喪的還不止這事,待身體更好點,他穿著寬大不合身的美軍卡其服在規定地區走動,他第一次在白天看到他們久攻不下的機場,轟炸機戰斗機大軍成排成排地停放,起起落落,沒有一刻消停,他心里難過,每飛走一架,就有多少己方弟兄死去。
  他又見到機場一側庫房,物資多到庫房都塞不下,還在旁邊空地堆得跟山一樣,這一幕對他真的是打擊,努力了那麼久,犧牲戰死那麼多人,抱著必死決心付出那麼大代價,對敵人卻是不痛不癢,只能挨打的仗還算仗嗎?
  “就算馬來之虎親征,軍神復活也打不贏的。”他欲哭無淚。
  林水源已有會戰敗的思想準備,不久,天皇的“玉音”終于傳到了他們的收容所,旁邊敵兵,唉!是美軍,他們的歡呼聲響徹雲霄。林水源一陣悵然、失落,失意涌上了心頭。
  旁邊一同樣被俘的日兵拍拍他的肩,“唉!總算是活下來了,這最重要,對吧!”
  換上嶄新整齊的軍服、軍帽、軍靴,只不過身上的階級章,代表武運的一切象征都被取下,與其說是軍服,不如說是制服。林水源與幾個日本戰俘換上了這套制服,帶著傳單分成幾股向密林走去,向密林中喊話,張貼傳單。
  “戰爭結束了,弟兄們辛苦了!”
  “可以回家了,有熱騰騰的白米飯!”
  “我們已經堅持到了最後,陛下感謝諸君的努力!”
  他們完全沒帶武器,心里害怕哪里來的冷槍,被當成叛徒給殺掉,戰爭都結束了才死掉那才叫作冤。
  走向更深的密林中,感受到有奇異的視線從四面八方而來盯著他們,矮樹叢晃動,開始有人從深處,像幽魂一樣搖搖晃晃走了出來,一個個像骷髏般蓬頭垢面。衣衫不殘破的人走到面前打量著他們。
  “戰爭真的結束了嗎?我們戰敗了嗎?”
  “你們真的是友軍嗎?”
  林水源心想這就是他幾個月前的寫照,這些友軍撐得比他久,吃了比他更多的苦,想必他們已經收到空投的傳單與地圖了,想要的只是一個理由而已,他有些心虛而耐心地回答這些投降日兵的問題,就這樣,每次都帶幾個殘兵回來。
  戰俘們被移送到民答那峨的收容所,收容方式重新分配,分為中國人與日本人,以便未來遣返。
  听到這種分配方式,林水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倒是稍微清楚那些歷史原因,因為日本戰敗,以後台灣和滿洲就要還給中國,大家都是中國人了,只是從小就被教育日本是神國皇國,亞洲一等,最強大的,而中國一向被說成是最低下的,怎麼一下就從日本人變中國人了。
  有幾個高砂兵沖出來大表不滿,其中有個是軍曹,林水源認出那是高砂挺身隊有名的山下軍曹,傳說他戰功彪炳殺敵無數,山下軍曹直說自己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差點要跟守衛起沖突,直到槍管對著他們,他們才像斗敗的雞,沮喪無力地回座。
  摘自廖信忠 《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


台灣人守護土地精神不應被隱沒----台灣新竹北埔的濟化宮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2,300萬台灣人繳稅供應的政府,目前掛名為「中華民國」,不論執政者為中國國民黨還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民主進步黨,只要一上任,都還視祭祀從中國搬來的「忠烈祠」為正統,而視曾為台灣土地與人民犧牲生命的「台籍日本兵」為畏途。
戰爭的殘酷,誰都不想經歷。然而,台灣人對於70多年前太平洋戰爭的自我角色與後世的紀念,因為外來蔣氏政權到來而變得模糊或是混淆。甚至當2016年蔡英文總統出席由民間社團主辦的「紀念台籍老兵」活動,表示「政府會支持台灣兵歷史正義的追求,也代表政府向這群台灣兵致敬與致歉。」之際,隨後中國的國台辦發言人還發出嚴正聲名嚇阻台灣人:「任何堅持台獨史觀、枉顧歷史事實、企圖美化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企圖為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罪行辯解的言論,都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一致譴責。」然而,中國共產黨政府不曾檢討自己為了保住共產黨政權而殺死、餓死了自己數千萬的同胞而感到愧疚。
曾經,台灣人被日本政府徵召,據日本官方統計有20萬7,000餘人投入戰爭,戰亡或失蹤者超過3萬人還有15,000多名台灣青年被逃難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徵召投入在中國土地上的國共內戰,死亡者眾,存活者甚至被編為共軍而加入韓戰;錯亂的年代,在不同的地域,有著許許多多台灣人為土地為心愛的家人不變的守護,他們的名字與歷史,隨著政權更替與家屬凋零,被世人遺忘著…
台灣新竹北埔的濟化宮。圖/周倪安提供
許多台灣人不知道,在台灣新竹北埔的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本兵。自1982年戒嚴時期,從靖國神社分靈回台祭祀,迄今已有35個年頭,孤伶伶的35寒暑,中華民國政府視之為「敵軍」而未曾聞問。深深期盼蔡總統能夠說到做到,挹注更多的人力與經費,關注這段台灣人真實卻被刻意隱沒的歷史,讓這些曾為土地付出生命的台灣人不再當孤魂飄泊。

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1944~1945臺灣青年特別鍊成所/實施的全面徵兵制,於昭  


烏克蘭男人被迫當俄軍 俄啟動秋季徵兵首納烏國佔領區
2023/09/30 19:35烏克蘭男人被迫當俄軍 俄啟動秋季徵兵首納烏國佔領區 - 自由軍武頻道 https://bit.ly/3LDf04I
今年5月俄羅斯春季例行徵兵徵召的役男出發前往服役單位。(美聯社檔案照)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俄羅斯總統普廷29日簽署命令,10月1日起啟動秋季例行徵兵,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首次將俄國在烏克蘭佔領區民眾也納入徵兵對象。俄國國防部官員也表示,目前沒有新一波動員計畫。
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持續之際,俄國今年秋季徵兵將再徵召13萬名俄國男性公民服役,《塔斯社》報導,這次正式將俄國在烏克蘭盧甘斯克、頓內茨克、赫爾松和札波羅熱州4個佔領區,納入徵兵令適用地區。包括今年春季徵兵在內,過去俄國徵兵對象都不包括莫斯科吞併的烏克蘭地區。
烏國全國抗敵中心日前指出 ,這4個俄佔區傀儡政府之前已成立軍需處,在為徵兵做準備,並發出公告要求當地符合服役條件的人,提供個人資料、身份文件,向新成立的軍需處報到進行服役登記。
俄羅斯聯邦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組織與動員總局副局長季姆林揚斯基(Vladimir Tsimlyansky)29日說,受徵召的軍事人員服役期間,不會被派到烏國4個俄羅斯聯邦新區域的武裝部隊部署點,也不會被派去參與執行「特別軍事行動」。他意指烏俄戰爭。
俄國每年春、秋兩季例行徵兵,18歲到27歲的男性依法須服1年兵役,但國會下議院7月修正通過兵役制度,明年1月1日起,服役年齡上限提高到30歲。
加上今年3月春季徵兵徵召14萬7000人,今年俄國總計投入27萬7000名義務役。由於烏俄戰爭使俄國損失大量兵力,外界一直揣測莫斯科可能繼去年9月後,再次進行動員。不過,季姆林揚斯基29日說,「我要強調,總參謀部沒有進一步動員的計畫」。
烏克蘭男人被迫當俄軍 俄啟動秋季徵兵首納烏國佔領區 - 自由軍武頻道 https://bit.ly/3LDf04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