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鐵道部台灣八景觀光廣告
台灣八景之首鵝鑾鼻燈塔案內
日治時代鵝鑾鼻
高美燈塔 登錄歷史建築
台中市府公告高美燈塔為歷史建築,未來將輔導管理單位交通部航港局,依文資相關法規進行維護管理、修復及再利用。(馬瑞君翻攝)
2018年03月10日 04:10 中國時報 馬瑞君/台中報導
台中市清水區高美燈塔興建距今已超過50年,是全國唯一紅白相間的條紋燈塔,為補強桃園和澎湖間海域的引航功能而設置,具海事重要意義。台中市政府公告高美燈塔為歷史建築,未來將輔導管理單位交通部航港局,依文資相關法規進行維護管理、修復及再利用。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表示,高美燈塔是關稅總局工程大隊於1967年興建完成,當時因桃園市白沙岬燈塔與澎湖縣目斗嶼燈塔之間長達100浬海域間,沒明顯標誌指引船隻,助航功能不足,於是在這兩座燈塔的中點興建高美燈塔。
高美燈塔位於大甲溪口南岸,鄰近高美溼地,是台灣唯一紅白相間的燈塔,外觀呈八角型,燈塔底層牆面較厚實,內部為圓形平面,設有1座預鑄鐵製樓梯,窗戶為木製;塔高34.4公尺,燈高38.7公尺,光程16.2浬,至今仍保有建造初期氛圍。
之後,隨著台中港發展,高美燈塔燈器被拆解至台中港燈塔,高美燈塔因「有塔無燈」被停用。文資處說,由於高美燈塔具歷史意義與建築價值,提報登錄為歷史建築,經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決議通過並公告。
文資處表示,交通部航港局將座落地區於2014年翻修為高美燈塔園區,平日維護良好,已開放民眾參觀。
143年烏坵嶼燈塔 文化部列國定古蹟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7-11-29 20:28
烏坵嶼燈塔創建於1874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29)日召開第6屆古蹟歷史建築審議會第15次會議,原則同意將烏坵嶼燈塔升格為國定古蹟。圖/交通部航港局
烏坵嶼燈塔創建於1874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29)日召開第6屆古蹟歷史建築審議會第15次會議,原則同意將烏坵嶼燈塔升格為國定古蹟。圖/交通部航港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29)日召開第6屆古蹟歷史建築審議會第15次會議,已原則同意將烏坵嶼燈塔升格為國定古蹟,這將是繼去年馬祖東引島燈塔之後,第4座成為國定古蹟的燈塔。
航港局長謝謂君表示,烏坵嶼燈塔創建於1874年,軍方自民國38年借用,是唯一軍事堡壘燈塔,95年金門縣政府指定縣定古蹟,但無論建塔時間、營造技術、特殊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等,已具備國定古蹟條件。
烏坵嶼燈塔位處軍管區,在歷經動亂與長達60餘年後熄燈,史料完整保存成為升格國定古蹟所面臨重大考驗。有鑑於此,航港局委託教授楊仁江進行歷史研究及建築物現況調查,發掘第一手資料,並對燈塔歷史及定位等有系統整理,終獲同意升格為國定古蹟。
航港局歷經過多次協商,克服軍管區、文資審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將熄燈超過1甲子的烏坵嶼燈塔於今年7月23日重新發光。過去在兩岸近距離對抗過程中,軍方將燈屋改裝成密閉室穹窿,航港局刻正依老照片描繪燈塔原貌,研擬修復計畫,朝原貌復舊繼續努力。
1932年前的烏坵嶼燈塔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也在臉書出這項訊息,並表示2013年其國會辦公室進行了全國燈塔總普查後,認為當時僅為縣定古蹟的烏坵燈塔,具備國定古蹟價值;她當時就要求文化部與航港局應辦理再審議。
除了烏坵嶼燈塔,另三座國定古蹟燈塔為馬祖的東犬(東莒)燈塔、澎湖的西嶼燈塔,以及馬祖的東湧(東引燈塔)。
西嶼(漁翁島)燈塔(圖/交通部航港局)
東莒島燈塔(圖/交通部航港局)
東引島燈塔(圖/交通部航港局)
軍事要塞、百年古蹟... 揭36座燈塔面紗
白沙岬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facebook
熄燈超過一甲子,有142年歷史的金門縣定古蹟烏坵嶼燈塔,今天上午在交通部次長祁文中、航港局長謝謂君等人見證,在烏坵守備大隊的答數聲中重新恢復光芒。等待66年,如今再度綻放於兩岸之間,也讓台灣燈塔復甦,再添上一塊拼圖。
新「台灣之光」的吸引力
近兩年,隨著東引、烏坵燈塔陸續復燈,燈塔除了早年助航、軍事的功能之外,觀光意義已不同於以往。航港局去年提報為期4年的「台灣地區燈塔整建及發展計畫」總體檢計畫,針對全台燈塔總體檢。
全台共36座燈塔,去年計畫通過行政院核定時,原先只針對其中27座提升硬體設備、延長燈塔壽命,隨著今天烏坵嶼燈塔復燈,再增為28座;烏坵嶼燈塔除將依照文資程序辦理調查研究、修復再利用之外,也將朝國定古蹟邁進。
基隆市球子山燈塔。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市球子山燈塔。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8座燈塔 仍有軍事功能
球子山燈塔等其餘8座燈塔因仍由軍方管制、或具戰備等特定用途暫不納入。
航港局透露,過去多數燈塔僅零星修繕,這次耗資2.45億啟動4年計畫,28座燈塔分為文資、非文資兩大塊修繕。10座文資燈塔正由資深專家考據史料;另外18座非文資燈塔正在進行規畫設計,最快明年就能施工、後年初就有不同風貌。
航港局表示,燈塔中有3座國定古蹟、4座縣定古蹟、3座歷史建築,已從去年起委託身為燈塔迷的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楊仁江調查研究,除了考據史料、建立歷任職員名冊、也追溯歷史故事及海洋文化價值。
另外18座不用啟動調查研究的非文資燈塔,最快也將在明年2月完成規畫設計後,3月進入施工階段。
高美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高美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三貂角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三貂角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仿古根漢 7座燈塔組聯盟
航港局初步規畫將比照美國古根漢博物館經營理念,在東引、東莒、白沙岬、高雄、鵝鸞鼻、三貂角、富貴角等七處燈塔成立連鎖展覽館,向民眾揭開燈塔的神秘面紗。
馬祖東莒燈塔。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祖東莒燈塔。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英國人建的燈塔 錯買法國產燈器
例如英國人建造的東莒燈塔,最後卻買了法國的產燈器,到底當時採買出了什麼問題?而位在墾丁的全台唯一軍事燈塔,不僅有槍管、槍孔,其地底下的蓄水池更大有來頭;去年復燈的東引燈塔則具有全台唯二的「頭等燈」。
航港局說,36座燈塔中除了前年底啟用的太平島燈塔之外,35座都具有30年以上歷史,其中20座具有百年歷史,盼能透過探詢歷史及燈塔的價值。
變旅宿空間 航港局憂心忡忡
此外,去年航港局將計畫提報給行政院時,政院就曾建議找一處燈塔來試辦背包客棧,或比照國外引進旅宿空間,但航港局在規畫過程中因擔心破壞古蹟,暫時還未啟動評估。
烏坵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烏坵燈塔。 圖/航港局提供
至於今天重新復燈的烏坵燈塔於1874年建造(清同治13年),由英籍工程師韓德善督工建造,在台灣35座燈塔中,歷史僅次於漁翁島、大膽島、東碇島、東莒島燈塔等四座燈塔。
航港局表示,烏坵燈塔1951年因戰地任務熄燈,直到去年7月經國防部同意復燈,在航港局重啟施工之下在放光芒,復燈後,未來計畫委託請軍方代管,並依文資程序辦理烏坵嶼燈塔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豐富戰地島嶼文化,持續朝升格國定古蹟努力。
扶餘神宮/朝鮮神宮/中國神社列表/北京神社/台灣神社列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VVuF6
-------------------------------------
鵝鑾鼻神社,門前是鯨魚骨大華表
以鵝鑾鼻社為背景的繪葉書(取自於海外神社(跡地)に関するデータベース 神奈川大学 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原收錄於於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1990年出版的《臺灣懷舊 1895-1945 The Taiwan 绘はがきが語る50年》),根據勝山吉作編輯、台北市勝山寫真館於昭和6(1931)年出版的《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提到,昭和5(1930)年時,東洋捕鯨會社捕穫一條全長87尺(實際重量則不詳,坊間流傳有70公噸重之說)的長鬚鯨(長鬚鯨與藍鯨同屬於鬚鯨科,而身長僅次於藍鯨),並將此條鯨魚長21尺之下顎骨奉獻為鳥居,而昭和15(1940)年4月17日的《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則是一長87尺的白長鬚鯨,其長23尺之肩胛骨,但實際應該為下顎骨,而鳥居左側柱部份之內側刻有「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臺灣事業場」字樣(較晚期的舊照片之字跡已不明顯),此一鯨魚骨鳥居據說毀於戰爭末期的美軍轟炸,另一較為特殊的是在鳥居前方左右兩側各擺放了一門砲(日本各地神社有陳設戰利品及原屬於自己國內的除役軍品的作法,但在台灣較為少見),而此時尚未增建拜殿
p.s 日本一丈=10尺=約3.03公尺,故此鯨全長約26.36公尺,一對下顎骨長約6.37公尺或6.97公尺
以鵝鑾鼻社為背景的繪葉書(取自於網路),而位於鳥居後方的是拜殿
鵞(鵝)鑾鼻社(2008.9.7) @ 神社殘跡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RaaPbj
照片左側白色圓塔為鵝鸞鼻燈塔,右側林蔭間為鵝鸞鼻神社。
鵝鑾鼻燈塔建於清光緒9(1883)年,由清廷聘英籍技師興建。為防止當地原住民侵擾,塔基築有炮臺、圍牆上鑿有槍孔、塔外並設壕溝,為少見的武裝燈塔。因地勢重要而多次被毀,於日治時期及光復後皆有重建。為環台燈塔中最雄偉的一座,並有「東亞之光」的榮稱。
鵝鸞鼻神社創建於昭和4年(1929),神社前的鳥居為鯨魚顎骨,立於昭和5年(1930),光復後已將神社拆除。
明信片上有說明文字「位於臺灣最南端的恆春,燈臺的光線可以照射到20浬遠,也是高松宮殿下曾御駕至此的光榮之地」。
鵝鑾鼻燈塔,代表日本帝國最南端國土,1929年總督府更以鎮守帝國極南地為名,從台灣神社分神並祭祀海神,興建了鵝鑾鼻神社。
「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本島最老,也是最亮的燈塔。」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員林瓊瑤說,「燈塔見證了台灣歷史,包括清末三大涉外事件的『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鵝鑾鼻燈塔是世界上少見的武裝燈塔,以塔基作砲台建設成砲壘形勢,圍牆上設有槍眼,牆外四周挖壕溝,並派武裝士兵駐守。而180萬燭光的亮度,是台灣最亮的燈塔,有「東亞之光」美譽。
鵝鑾鼻燈塔已有128年歷史,依舊白亮如新,全賴守塔人年年辛苦上新漆。恆春土生土長的念吉成,他的父親念興倍曾經守護燈塔30年,他從小跟著父親在鵝鑾鼻燈塔下長大,燈塔和附近村莊都得養動物、種菜自給自足。由於父親晚上值班時他都緊黏著,父親只能把他揹在背上哄睡。
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鵝鑾鼻燈塔成了熱門觀光景點。念吉成記得,當時一車車載來絡繹不絕的遊客,其中有許多加工區的女工,他曾在燈塔賣紀念品,一個春節假期就可賺四、五千元,比當時鎮公所職員一個月薪水還多,生命可說是靠燈塔滋養成長,也留下美好的人生記憶。
1996年旅遊局舉辦票選台灣十二風景名勝,「鵝鑾觀海」再次雀屏中選,成了票選景點常勝軍。當夜幕低垂,鵝鑾鼻燈塔主任溫杞華率六位守塔人,堅守台灣最南端土地,細心指引巴士海峽上航行船隻。轉眼間,昔日台灣新八景榜首鵝鑾鼻燈塔,已默默守護台灣逾百年,以不變的風采繼續迎向下一個百年。
槌仔寮雲霧潑墨 如詩如畫【摘要2.26.2010中時】魚池鄉槌仔寮的金龍山,每逢鋒面來襲,景色美得像詩畫,被攝影界列為台灣三大攝影聖地之一,不過地名一再被訛稱為「五城」,鄉公所希望能澄清正名。(沈揮勝攝)
以札塔恵比寿(惠比寿(須)為漁業の神,並且為七福神之一)神社(位於樺太庁(今庫頁島南部) 豊原支庁大泊郡札塔)為背景的繪葉書(取自於海外神社(跡地)に関するデータベース 神奈川大学 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 ,原收錄於1930年5月由樺太写真帖発行所出版的《樺太鄉土写真帖》- 為1934年2月出版的《樺太郷土写真帖》之復刻版),現存的鯨魚骨鳥居則有長崎縣有川町的海童神社,由日東捕鯨株式会社於昭和48(1973)年7月奉獻所捕獲的長鬚鯨下顎骨建造而成,可參考長崎文化ジャンクション
-------------------------------
日治時期台灣學校的教育內容中有修學旅行一項,目的不外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學生旅行之地不外乎名勝古蹟自然景物神社之類。
在筆者所收藏的老照片中,較常出現的修學旅行景點為台灣神社、阿里山、鵝鑾鼻、總督府、赤崁樓、安平古堡等,當然也有赴內地(日本)甚或中國、滿州旅行的。
文中照片為霧峰林家大花廳內的福州式露天戲臺,約建造於清光緒年間,大花廳為昔時林家宴客之地,而傳統護龍成為上下兩層的系台與包廂。戲臺雕樑畫棟做工精美,它見證了林家的繁華,也保留了台灣傳統工藝之美。
134年首見 鵝鑾鼻燈塔「裸體」全塔除鏽
134年歷史的恆春鵝鑾鼻燈塔首度除鏽。(記者蔡宗憲攝)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有134年歷史的恆春鵝鑾鼻燈塔,雖然每年都會進行油漆養護,但燈塔主任彭念陸發現燈塔內部鐵身出現鏽蝕,決定進行前所未見的燈塔「全身脫皮」除鏽工程,雪白的塔身最近出現大範圍的「裸體」,吸引不少人駐足拍照。文史工作者念吉成表示,「裸體」後出現不少珍貴痕跡,下次「脫皮」不知要幾十年後,值得民眾特別前往朝聖記錄。
「裸體」後的鵝鑾鼻燈塔,呈現出斑斑鐵鏽的原始模樣及塔身上數不清的彈孔傷痕,燈塔人員架起鷹架,避開中午烈日炙烤塔身鐵板的高溫,在每天早晚進行手工除鏽工作,漫長的除鏽過程中,最重要的發現,莫過於澄清了「燈塔曾被清朝燒毀或被二戰聯軍砲火炸毀」的傳言。
退休前負責這項百年大工程的燈塔主任彭念陸說,燈塔二次大戰遭聯軍轟炸掃射的舊彈痕,仍用當時的桐油灰工法填補,內部也保有清朝時的磚造構建,此外,二樓位置原來有三處出入口,清時有闌干,置機關槍,砲,除鏽後發現是用磚塞滿,看不出任何遭炸毀重建的痕跡,經彭念陸及當地文史工作者念吉成初步考據,鵝鑾鼻燈塔並沒有遭毀壞過的痕跡。
為了完整除鏽,工作人員利用手工具慢慢敲下油漆,剝除厚達6mm的白漆後,塔身原有的紅丹底漆還附著在銑鐵上,清朝組裝時的縫隙用桐油灰當填縫材也都存在,證明了「全身脫皮」除鏽工程是134年來首次,工程5月23日開始,預計最快在6月底完成。
念吉成指出,鵝鑾鼻燈塔是清朝出資,英國工程師哈爾定設計監造,塔身為銑鐵所組裝,厚度有2公分厚度,內部再以清朝製磚築,清末交日本帝國前縣令放火無法燒毀,二戰末遭聯軍猛轟炸及機關槍掃射也未倒下,鐵身許多彈痕記錄歷史,戰後不斷補丁加上年年上漆至今,這次的除鏽百年大工程,相當值得愛好文史民眾前來一睹風采。
相關影片 彭念陸提供
鵝鑾鼻燈塔134年來首見全塔除鏽,目前幾已呈「半裸」狀態。(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燈塔罕見「裸體」,全塔除鏽134年來首見。(記者蔡宗憲攝)
工作人員手工除鏽。(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燈塔首度「裸體」。(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燈塔首度「裸體」除鏽。(記者蔡宗憲攝)
燈塔上的彈孔痕跡。(記者蔡宗憲攝)
6mm厚的塔身白漆。(記者蔡宗憲攝)
全塔除鏽134年來首見。(記者蔡宗憲攝)
厚達6mm的白漆。(記者蔡宗憲攝)
厚達6mm的白漆,看的出每次上漆的堆疊。(記者蔡宗憲攝)
燈塔上的彈孔痕跡。(記者蔡宗憲攝)
燈塔上的彈孔痕跡。(記者蔡宗憲攝)
墾丁的鵝鑾鼻神社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qpzpyg
1929年,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1]全體職員所捐出的日幣二仟餘圓建立完成[2],當時地址為恆春莊鵝鑾鼻505番地。在1930年,為了謝神祈福,東洋捕鯨會社將捕獲的藍鯨顎骨奉獻作為神社鳥居。根據史料,這隻藍鯨約70公噸,長約26公尺,腹部周圍14公尺餘[3]。鵝鑾鼻神社毀於二次大戰末盟軍轟炸。國民政府來台後,拆除神社,現為高雄關稅局員工訓練中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