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隆寺哭泣彌勒
一口氣,看懂中國寺廟的布局 - 壹讀 - https://goo.gl/WdW43U
彌勒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但要等釋迦牟尼寂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降臨人間,正式升為彌勒佛
---------------------------------
廣隆寺微笑彌勒
半跏思惟像,到底是指誰呢?說法不一。有說是“ 悉達太子像 ”,有說是“彌勒菩薩像 ”
廣隆寺
【國寶】微笑菩薩:廣隆寺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廣隆寺01.jpg
在人類所有的表情中,微笑最美。
眼睛微微瞇起,嘴角上揚,拉出一個淺淺的弧線,那是一種溫柔的表情。如果替每種表情調配一個顏色,微笑一定是偏向暖色系,具有療癒效果。
微笑,也代表心領神會。當你沉思許久,終於悟出了答案,你也會不自覺地面露微笑。
微笑,還有極強的感染力。面對他人的微笑,我們通常會以微笑回饋。人與人之間,如果能發展任何一種美好的關係,第一步通常就是微笑。
而微笑,也是最適合菩薩的表情。
在廣隆寺,有一尊微笑的菩薩。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廣隆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廟。從這裡,拉出一條看不見的線,牽繫了日本和朝鮮半島。
關於廣隆寺這座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由於使用的材質是赤松,而非當時盛行的樟木,因此被認為是朝鮮半島上新羅王國送來的禮物。根據《日本書紀》,西元六○三年,聖德天子賜給了秦河勝這尊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秦河勝便以這座菩薩像為本尊,創建了廣隆寺。
秦氏一族,即是從朝鮮半島的新羅王國,渡海來日,也帶來了土木灌溉、養蠶、紡織、造酒、曆法,在平安遷都之前,秦氏家族便現在京都的太秦一帶為地盤,憑著優異的技術能力,打下一片天地。
秦氏家族很早就展露了治水的本事。在秦河勝之前,就有秦河公這號人物,在桂川上建造「堰」(水壩),將水導入田中,因此從渡月橋以下都稱之為「大堰川」。
到了秦河勝這一代,更成為聖德太子眼前的當紅人物。聖德太子是日本引進佛教的關鍵人物,他收到新羅王國致贈的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交由有朝鮮血統的秦河勝去創建寺院,也算是相當名正名順。
在日後的平安遷都,秦氏家族也是一大關鍵。
京都原稱平安京,而恒武天皇則以平城京(也就是現在的奈良)為都,但是因為皇位繼承問題,造成恒武天皇和弟弟早良親王相互對峙。為了重新構築自己的政治勢力,恒武天皇決定遷都長岡京,建京的任務就交由寵臣藤原種繼。
不料,藤原種繼遭到暗殺,恒武天皇利用機會整肅敵人,將弟弟流放淡路島,早良親王含恨而死,怨魂不散,不僅天皇的親人紛紛暴斃身亡,遷都到長岡京之後,也因為暴雨造成洪水問題,必須再另尋新都的地點。
秦氏家族過去曾經成功解決了平安京的洪水問題,因此,平安京成為新都的最佳選擇。平安遷都後,秦氏家族深受天皇的重用,西元七九七年,廣隆寺也被列為官方的寺廟。
由於廣隆寺是木造寺廟,火是大敵,千年下來,經過多次的火災,最初的建築物都化為歷史的灰燼,現存的廣隆寺多是後人的重建。
很神奇的是,那尊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以及寺其他諸多佛像,卻能從一次次的「火劫」中倖存,跨越千年的歲月,來到我們眼前。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是日本國寶第一號。
身形修長,坐姿是「半跏踏下坐」,右腳盤起,左腳踩著蓮台,右手類似「思惟手」,食指和中指彷彿要輕輕托起臉頰,眼睛細長,嘴角微微上揚,整體的線條極其纖細、優美。
半跏思惟這個姿勢,據說是佛陀在雪山修行的姿態,為了開悟而瞑想。還有一種說法是,佛陀入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後將重現,而祂的瞑想,是在思考該如何解救廣大的眾生。
如果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種謎樣的美,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的微笑,則是帶著慈悲的溫柔。
在廣隆寺,除了微笑的彌勒菩薩,還有一尊哭泣的彌勒菩薩。
那是聖德太子過世後的第二年,百濟王國使者來到日本,為了供養太子而致贈的另一尊彌勒菩薩。據說,在梵語中,「彌勒」代表「友情」,因此,彌勒菩薩所象徵的,即是與其同苦,與其同惱。
因此,以哭泣姿態出現的這尊彌勒菩薩,或許更貼近「彌勒」本意。而百濟使者贈以這尊菩薩來供養聖德太子,哀悼的心意便盡在不言中。
造訪廣隆寺,是個十一月的午後,陰雨綿綿,濕冷得讓人有點提不起勁。
就像多數擁有「國寶」的寺院,廣隆寺的靈雲殿不准拍照。我默默收起相機,目光順著一整排佛像巡梭過去,然後就看到「她」了,那尊微笑的菩薩。
在菩薩面前坐下,在室內微弱的光線下,與一千四百年前的這抹微笑默默相對,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透明。
走出靈雲殿,雨已經停了。我拿出相機,在雨後的庭院徘徊,一時還不想離去。草木讓雨水一洗,褪去塵氣,那綠,是透著靈氣的青翠。幾株粉色的山茶花,娉娉婷婷,點綴晶瑩雨珠,花瓣的弧型線條,讓我聯想起菩薩的微笑。
原本,在佛教傳入之前,日本人崇拜大自然,萬物皆有神明。或許,從萬物身上,都能看到菩薩的微笑。
抬起頭,光線微明的天空中,拉出一道彩虹。那是我在京都看到的第一道彩虹。
也是微笑。天空的微笑。
廣隆寺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太秦蜂岡町32
交通:搭京福電鐵嵐山本線(嵐電)在「太秦廣隆寺」下車。
--------------------------------
奈良中宮寺菩薩半跏思惟像
半跏思惟像,是佛教造像藝術中深具人性親和力表現的作品。尤其那直立垂踏的單腳,配上自然曲彎的半跏趺坐之姿,令人感到親切自然;適中又結實健碩的體軀,緩緩舒暢垂放的手臂,令人油然生起憐惜之意;再者,那輕指當頰之勢,顯露著嫩幼又成熟狀的思惟微笑表情,更為人們心底歡暢頌讚不已。
然而,這樣令人惜愛的半跏思惟像,到底是指誰呢?說法不一。有說是“ 悉達太子像 ”,有說是“彌勒菩薩像 ”。若是前者即是過去佛之謂,若是後者即是未來佛,然而二者在造型的像容上,卻是沒有差異的。此中較須知曉的,就是“思惟”之狀的由來。依照《過去因果經》知,太子有一天與王出遊,到了王田之處便休息,看到許多人在耕田。那時淨居天化作壞蟲,被鳥啄食。天子看了起慈悲心,於是“即便思惟。離卻界愛。……”這時父王急找太子,侍從便答說,太子今在閻浮樹下,王與眾臣前往,未至之時,“遙見太子端坐思惟。又見彼樹曲蔭其軀。深生奇特。”此中的思惟,據云即是愛生此類造像的誕生之由。
菩薩半跏像木造7世紀12.1厘米奈良-中宮寺
此尊造像,極為完整,從光背其下的支柱,幾無缺損。從左腳尚留下一些彩色來看,可推知當初是一尊彩像。後來塗過乾漆,再加整體被磨損過,所以當初銳利的刀刻跡痕不易見著。原來的頭部有金屬制的寶冠,胸部還有瓔珞、胸當等,現在皆已不見。若就面相而言,是偏向於優雅清麗,沉寂靜思,且手勢又優美柔暢的木雕像之類,故不同於止利派的青銅佛之款造像。再者,體軀的動勢姿態,似乎也不及廣隆寺的那尊半跏思惟像,總給人較為生硬之感。
又造作的方法上,也不同於廣隆寺的那尊。在材料上,與飛鳥時代留存的大部分木雕作品相同,是取以樟木雕作的;然而卻非一木雕成,像頸部與軀體,膝蓋以下,以及兩腕都是不同的木頭,還有頭部、耳後亦以不同的木頭雕出,故是拼合木塊而作成的;再者,台座的圓筒形部,雕刻蓮華部分,也是不同的木頭。這個和廣隆寺的整休是一塊大木雕作而成的完全不同。基本上,它是日本初期模製朝鮮帶來的半跏思惟像之時,發現因它不同於一般常見的直立像造作,因而只好以木塊分開拼合方式,來克服半跏這種複雜姿態的造作表現。事實上,這正是說明當時日本佛師在造像上所歷經的“苦心經營”與其真實之心。
對於日本的佛像造作,不用言,是傳自於三國時代的朝鮮。然而就半跏思惟像而言,其導入的背景,比新羅時代的統一者,即當時青年貴 族集團的首領—花郎集團的指導者金庾信,被視為彌勒菩薩再現的信仰,有極密切的關係。然而就中宮寺的此尊而言,其製作時代,卻是在7世紀前半的飛鳥時代。特別是它的名稱,雖被認為與當時的聖德太子有極密切的關係,然而傳說是“ 如意輪觀音 ”的像名之說,終歸是個相當有力的證說,故此尊像稱之為菩薩半跏思惟像,實是較為中實又可信的!
---------------------------
半跏思惟像
一種倚坐造型之佛像。一般為左腳下垂於地,右腳橫疊於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於右腳踝上;上身稍前傾,曲右肘,右手五指或食、中二指支撐於右頰下,呈現思惟之狀。此類佛像,以悉達多太子思惟像、彌勒思惟像等較著名。
此造型自古印度即有作品傳世,原系表現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前之姿態。約有三種:(一)太子於閻浮樹下,見農人翻土時,眾鳥爭食土中蟲蟻,心生悲憫,而起思惟。(二)淨飯王為阻太子出家之念,連日宴飲作樂,太子見諸宮女疲憊酣眠之醜態,而起思惟。(三)太子離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別愛馬犍陟,而起思惟。我國留傳之思惟像多屬此類。我國自南北朝以來即有半跏思惟像之製作。自五世紀頃北魏時代,已出現半跏思惟形之獨立像,其年代最早者,為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所造之石刻半跏思惟像;該像衣裳緊覆於身,造型寫實,顯見受到西方藝術之影響,因當時與西域諸國往來頗為頻仍。五世紀後半期陸續開鑿之雲岡石窟,其第六洞、第七洞、第八洞等處亦有類似造像出現。又西安為當時東西交通樞紐,早為鳩摩羅什教化之地,文化極高,所造之思惟像,體態厚重,表現出高尚之品貌。此外另有東魏武定二年(544),銘戎愛洛妻趙氏等造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像乃東魏至北齊初期之半跏像遺品。於北齊時代,造型漸趨定型,然其體態稍見豐腴,線條流暢富麗,顯示出我國雕刻史上罕見之典雅風采,其代表作有後主武平元年(570)所造之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外,韓國、日本之半跏思惟像亦深受北魏、北齊風格之影響。
流行時期
韓國最早之思惟像,造於四世紀古新羅時代;另有造於六至七世紀頃之金銅半跏思惟像,寶冠、懸裳,線條洗練。日本則流行於飛鳥時代(552~644)、白鳳時代(645~707)。廣隆寺迄今猶藏有寶冠式與寶髻式兩種半跏思惟像。p1595
------------------------------------------------
廣隆寺微笑彌勒/廣隆寺哭泣彌勒
京都廣隆寺 微笑的彌勒菩薩法相
木造的佛像以京都廣隆寺的彌勒菩薩像為日本國寶,它是以赤松木造成的、極為美麗精緻的佛像。-----傳廣隆寺微笑彌勒松木造由韓國傳來,日本當時佛像由樟木造即廣隆寺哭泣彌勒
弥勒菩薩的隔壁,還有另一尊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小一號,面部表情也不太一樣的佛像。如果說國寶弥勒菩薩是『微笑弥勒』,那麼另一尊就是『哭泣弥勒』了
-----------------------
微笑思惟 - 也無風雨也無晴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goo.gl/DUaV1H
日本以樟木重刻的半趺跏彌勒菩薩,又稱「哭泣彌勒」
------------------------------
百濟以紅松木製半趺跏彌勒菩薩,又稱「微笑彌勒」
-------------------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1920年代末期,朝鮮境內發起的抗日統治行動遍地開花-「義烈團」的抗日武裝組織,決定起義推翻日本政府,密謀從上海護送炸藥回到朝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X27iv5
至元代,彌勒造像發生巨大變化,「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佛流行。學術界普遍認為祂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高僧契此(?- 約916年)。他常持一布袋乞食,並口誦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江浙間多認為僧人「以契」是彌勒「分身」示現,故多圖畫其形象。北宋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岳林寺建閣時,將布袋和尚彌勒像塑形於寺內,從此「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形象流布於天下。明清時代始將此大肚布袋彌勒佛,安置於山門殿中央,並配以四大天王像,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彌勒像的演變 http://bit.ly/34sEn0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