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的很多發言都熱血爆棚,甚至狂。當他吐槽別的美校生都留長髮穿得很漂撇,行事乖張,自己就很普通(?)時,我會心中吐槽回去,黃さん你也是後面章節別人口中那個,會因為畢業成績沒有滿分,就生氣撕掉東美校畢業證書,令人瞠目結舌的狂徒啊!
從這樣的角度看來,黃土水是否也算是沾染東美校風氣的人呢?那麼就算做怪怪的事情(手撕99分成績單+畢業證書、寫輪眼複製其他雕刻家工具、自己要雕的大理石自己去指揮爆破開採)、說超狂的話(我們不會死、政商名人沒藝術素養、敲一下是能值多少錢…)這些好像也都是很合理的。
鈴木惠可的黃土水研究新書,我認為就是毫無懸念,從學術貢獻上會是台灣美術史轉進東亞美術史的階梯經典之一。而從美術史推廣閱讀角度而言,也是「軟硬適中」,難得的著作。光是看那些對話引文,就可以嘖嘖想像出某些電影場景。
很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因為一些緣故,正式宣傳會晚一點。(欸不對,是有人提早放槍🥲)希望一切順利。
(7) 張惠菁 - 寫輪眼黃土水 把成績單撕爛的黃土水 來人啊!這什麼少年漫畫2D的世界! 🀄️X2  | Facebook https://bit.ly/3MxGEj7

349170076_1486608601745453_3267494172295087059_n


台灣首座等身女性裸體雕塑 「甘露水」文化部指定國寶
2023-02-17 00:1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首座等身女性裸體雕塑  「甘露水」獲文化部指定國寶。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首座等身女性裸體雕塑 「甘露水」文化部指定國寶 | 流行消費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YOek0q
  前輩雕塑家黃土水完成於1919年的作品「甘露水」,是台灣首座等身女性裸體雕塑,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失蹤近半世紀後,兩年前重新出土,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現由國美館典藏。文化部本周公告,指定「甘露水」為國寶。「甘露水」曾遭棄置、塵封半世紀,於誕生百年後重返世人面前燦爛發光,如今成為「國寶」;其重要性不只在於美學,更在於縮影了台灣一世紀的歷史與命運。
 「甘露水」為黃土水赴日進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學習期間所創作,1921年獲日本第三回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入選。文化部表示,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亞洲女性身體,技法圓熟、造型典雅。其形象來自台灣民間故事「蛤仔精」的故事主題,借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波提切利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融台日雕刻技術與台灣本土文化信仰與人體結構的巨作,「其以亞洲女性的身體重新詮釋東方美的典型意象,足堪與西方古典人體雕塑對話,又形構獨特的東方審美典型。」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併發腹膜炎於東京辭世。隔年,「甘露水」從東京運回台灣,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身份於「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1958年台灣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遭棄置台中火車站倉庫。「甘露水」隨後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從此由張家典藏,並於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兩年前在國藝會前董事長林曼麗的奔走下,獲張家後代同意將「甘露水」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甘露水出土後,陸續在北師美術館、高雄美術館展出,引發轟動,去年9月正式入藏國美館。國美館研究員林振莖指出,「甘露水」中自信發光的台灣女子,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台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她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開啟了一個世代對藝術美學的嶄新想像。
 文化部在指定理由中表示,黃土水為台灣現代雕塑第一人,在其短暫生命中勤奮創作,主張「重創造、反模仿」的現代精神。「甘露水」是黃土水早年提出建構「福爾摩沙藝術」理想呼籲的具體表徵,對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意識具跨時代意義,象徵台灣文化的自覺與藝術水準
台灣首座等身女性裸體雕塑 「甘露水」文化部指定國寶 | 流行消費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YOek0q


不用借了!日本佐渡市爽快歸還 黃土水作品將返台
不用借了!日本佐渡市爽快歸還 黃土水作品將返台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lHqYx
駐日代表謝長廷(右二)、台灣文化中心主任王淑芳(左一)、駐日代表處政務組長林郁慧(右一)與促成銅像返台的佐渡市台灣舞蹈家若林素子(左二)與返台前銅像合影。(駐日台灣文化中心提供)
2022/07/28 06:08
首次上稿 07-27 22:22
更新時間 07-28 06:08
〔駐日特派員林翠儀/東京27日報導〕文化部和高雄市向新潟縣佐渡市商借台灣前輩雕塑家黃土水散落於當地銅像作品「山本悌二郎銅像」返台複製,有了重大進展。佐渡市長渡邊龍五在得知該銅像原本是於日治時代設立在台糖高雄糖場的背景後,取得佐渡市民的同意,決定將銅像原作歸還給高雄,意思是「連借都不用借了」。該銅像可望於9月運回台灣,以進行修復及翻製,也預定回送翻製品給佐渡市保存。
佐渡市今天與高雄市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駐日代表謝長廷親自前往佐渡市見證雙方簽約。謝長廷在致詞時表示,3天前在台灣的屏東縣舉行二峰圳百年紀念活動,總統蔡英文都出席,場面非常盛大。他說,「二峰」是山本悌二郎的號,可見台日長年以來關係密切,親如一家,這都歸功於百年前先人播下的美好種子,而黃土水創作的「山本悌二郎銅像」是象徵台日友好的珍貴禮物,本次能順利返鄉歸功於台日官方與民間的善意與熱情,對此向佐渡市長及市民表達感謝之意。
山本悌二郎是佐渡市出身的政治家,曾任眾議員、農林大臣等職,並在日治時代參與規劃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現台糖公司前身)的設立並擔任社長,是促成台糖現代化的重要推手,與台灣淵源極為深厚。
山本悌二郎的石膏胸像是台灣前輩雕塑家黃土水的作品,約在1927年前後由各界集資製作,目前已下落不明,1929年被翻製成銅像放置於橋頭糖廠社宅事務所玄關。日本從台灣撤退後,銅像一度被放在台糖倉庫保存,1959年山本銅像連同日治時代製糖機器被運送回日本,最後落腳山本的故鄉佐渡市。
佐渡目前典藏的兩件黃土水雕塑的山本胸像作品,一座為石膏像原作為1928年製作,與1927年製作的石膏胸像為不同的作品,也可能從未去過台灣,另一座就是從橋頭糖廠運回的銅像,目前被設置在佐渡市的真野公園。
為落實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之政策目標,駐日台灣文化中心在2020年經旅居佐渡市的台灣舞蹈家若林素子居間協調,促成文化部、國立台灣美術館與佐渡市三方於同年5月間共同簽署協議書,成功商借山本悌二郎胸像石膏原作,交由國美館進行修復及翻製,這件山本胸像石膏原作,預定在明年7月歸還。
台灣文化中心也繼續透過若林素子的協助,爭取商借山本的銅像返台複製,謝長廷也認為山本是促成台糖現代化的重要推手,銅像原置於橋頭糖廠,若能原物歸還具重大意義。高雄市長陳其邁也以親筆信向渡邊市長渡邊龍五說明事情的原委,渡邊深受感動,將信件公布在公所官網,並徵詢市民的意見,最近因無人表示反對,所以決定「不用借了,直接送還」。
渡邊龍五今天在致詞時,對於佐渡出身的山本悌二郎對於台灣的近代化有所貢獻感到十分光榮,他表示,本次經過對外公開徵求市民意見,最終順應民意促成佐渡的重要文化資產返台,包含著對台日未來友好發展與深入交流的期許,希望能藉此傳承給台日未來的世世代代,共同守護這一份珍貴的歷史記憶。
不用借了!日本佐渡市爽快歸還 黃土水作品將返台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lHqYx
日治時代設置於橋頭高雄糖廠的「山本悌二郎銅像」,即將從佐渡市歸還台灣。(駐日台灣文化中心)
駐日代表謝長廷(左)見證高雄市與佐渡市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簽署,並與佐渡市長渡邊龍五(右)合影。(駐日台灣文化中心提供)
不用借了!日本佐渡市爽快歸還 黃土水作品將返台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lHqYx

2022-07-28_0809282022-07-28_0810052022-07-28_080947


《TAIPEI TIMES》 Taiwan in Time: A visionary of ‘Formosan Art’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免遭破壞!文史工作者爭取黃土水作品列古物 | 新頭殼 Newtalk - https://goo.gl/vbPHnK

2017-08-21_142009599a5b6e50bd1  


12月21日,臺灣雕塑家黃土水紀念日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UVv1Rb

12月21日,臺灣雕塑家黃土水紀念日

twart1930

12月21日,臺灣雕塑家黃土水紀念日。

黃土水於1895年出生,同年臺灣進入日本時代。
他出身貧困家庭,就讀公學校時期才華被校長發現,在推薦下前去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並取得獎學金。
黃土水主張自己「出生在臺灣」,認知人生的意義在於留下些什麼,立志雕刻「屬於福爾摩沙藝術」的優秀作品,使人們生活更加美麗。

在他短短36年的人生中,創作了如《釋迦出山像》、《水牛群像》等無數頂尖作品,他在24歲時以臺灣原住民為題材《山童吹笛》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當時藝術家最高榮譽)的臺灣人,也從此成為將臺灣元素帶入帝展的常客。
他在創作《水牛群像》時因急性腹膜炎而驟逝,那一天,是1930年的12月21日。

在他過世的15年後,日本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無所不在的中華民國美學。
黃土水深信有一天「藝術的福爾摩沙時代」將會來臨,這個未竟的理想等著我們來實現。

#要邁向藝術的福爾摩沙時代先從找回臺灣記憶開始

圖:黃土水遺作《水牛群像》銅鑄複製品

2015-10-01_221027

fdgdfggfhsgfh下載 (7)

品名: 水牛群像
藝術家: 黃土水
國別: 台灣
時間: 1930年,台灣日治時期
媒材: 原作為石膏淺浮雕
尺寸: 555 x 250 cm
現藏地: 台北市中山堂

引言
《水牛群像》的別稱是《南國》,為一石膏淺浮雕作品,由台灣日治時代雕塑家黃土水於1930年所完成之創作,是臺灣美術史上相當知名的經典傑作之一。原作目前存放在台北中山堂。2009年3月2日,由文建會公告登錄為國寶。

藝術品描述
黃土水的創作題材多以台灣鄉土景物為題,1928年秋天,黃土水開始製作《水牛群像》,是得年僅36歲的天才雕塑家黃土水的代表作。累積多年對台灣水牛形體的觀察紀錄心得,並多次入選台展與帝展的黃土水,於日本東京池袋的工作室中,以「淺浮雕」的技法,創作此一高250cm,長500cm的大型雕塑,為其創作史上首見的大作,打算以此做為參選帝展的作品。水牛群像的製作過程,是先已草圖的原型小浮雕,在逐步放大而成,而依據作品的尺寸,可以估計的出牛的大小和牧童的身高,如小牛:高約130公分,身長約170公分,大牛:高約160公分,身長約220公分,小牧童身高約130公分,這般尺寸正和真的牛,真的人一般大,我們稱之為「等身大」的雕像。

本作畫面主要描繪的是臺灣傳統農村當中的閒緻之景,實為黃土水對臺灣農村風景一貫的現實主義之經驗。「水牛群像」是由悠閒的五頭牛側身像和三位裸身的牧童側身像所組成,在芭蕉樹之下共享悠閒片刻,構圖完整,旋律悠揚且溫婉。三個牧童的姿態完全不同,或騎或立,三個斗笠的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五頭水牛的方向也有變化,四頭大水牛分別由左右兩個方向行來,小牛居中,有被父母親保護的意思,尤其是小牛和小牧童的互望眼神中,流露出溫馨的關懷。

畫幅左右以長長的芭蕉葉變成圓弧形向核心包圍著,左側的少年愉快地笑著,一手拿長杆牛和小孩都是赤裸裸地,呈現出有趣的各種弧形輪廓線;基本上牛身上多橫行的波浪式線條,小孩則多縱走的簡短有力的線條,構成牧童與牛之間的多重對話。 三位小孩的位置高低上下起落,其中撫摸牛頭的小孩專注的神情與姿態賦予畫面安定感。五隻牛在畫面中央交錯,次序井然,尤其是水牛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充分呈現了黃土水長期觀察水牛體態的成果,以及成熟的雕塑技法。其中畫面右下角有一位牧童撫摸著小牛的頭,小孩專注、溫柔的神情,流露著感情,充份展現了安定與平和感,是畫面的靈魂焦點之一。

由於黃土水傾全部心力於此創作之上,除有過度勞累之跡象外,亦因盲腸炎延誤就醫,終在1930年屆臨此作完成之際,因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本作也因此不及參加帝展。1937年2月2日,黃土水夫人廖秋桂女士捐出「水牛群像」給台北公會堂,即今日的台北中山堂,其後就一直安置在中央正廳背後,二、三層樓梯之間的壁上,這一件長年處在幽暗角落又被忽略的石膏原作,直到1983年文建會將石膏原模翻成銅鑄浮雕兩件以利永久保存。目前交給台北市立美術館和台灣國立美術館典藏。


社會、背景的關聯及意義的詮釋
歷史性意義:
在《水牛群像》中,黃土水運用「水牛」、「香蕉樹」、「牧童」、「斗笠」等等,鄉土的題材或是造型,更可以說是他所作「台灣鄉野」作品的總結,並打算再次參與「帝展」,以殖民地自然風情的代表「水牛」,作為主題,豐富日本母國文化。從歷史上分析日本對台的政策,以及石川欽一郎等人提出的審美觀,是直接影響台灣的藝術成為日本的「地方色彩」。同時,藉著教育與媒體的力量,作為殖民政策的宣傳,藝術創作上醞釀以或「南國」風情(台灣風土),成為日治時期「台展」舉辦時鼓勵的藝術創作主題,與當時流行傾向的表現。
· 由《水牛群像》,與總督府所發行的明信片《水牛與台灣鄉村景色》對照,都指出「水牛」為台灣農村的象徵,帶領殖民產業的發達,以及南國是一片安詳幽靜的鄉土。我們若是從當時藝術家觀看台灣田園的角度,應可以確定拉動殖產經濟的工具──水牛,被日本政府加以包裝為生活富足的形象。
· 黃土水的《水牛群像》是否真正「鄉土寫實」? 抑或為了迎合帝展評審、與日本政府,而將日治時期的台灣的農村生活包裝成「天真、浪漫、理想中的自然」形象? 而非探討日本統治底下,真實人民的生活。但諷刺的是,以「學院」描寫「自然的形式」,不只在之後台灣的藝術發展中大量出現,更幾乎是入選「展覽」的必備條件與基本要求。如此一來,台灣當時的藝術,終究在日本的審美之中打轉,缺少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失去關懷社會時代的題材」的精神。
· 1983年,首次由文建會主持翻鑄工作,成功翻鑄二件銅鑄複製作,分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時,作為賀禮致贈。而翻鑄用的玻璃纖維原模,則致贈台灣省立美術館(現為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此三件作品雖皆為複製作,但皆由典藏館方視為鎮館之寶。黃土水〈南國(水牛群像)〉石膏原件(台北中山堂典藏),這件國寶級作品,北中南三家美術館均獲文建會捐贈複製品作為館藏,高美館所典藏的〈水牛群像〉長期展陳在館內展場2樓平台

· 象徵意義
黃土水於1922年時,對於台灣風景的觀察,寫下的文章<出生於台灣〉 提出他將來所製作的雕刻:將捨棄對女子裸體的描寫,如《 甘露水》《 擺姿勢的女人》,開始製作一系列台灣鄉土的作品,「牧童」「農村」、「水牛」等等,便成為他作品常見的主題· 此一題材的轉變,今研究:認為「水牛」等圖像的出現→他個人創作從「學院派唯美的裸體」,走入「鄉土田園」來「歌詠台灣」鄉土,展開對自己家鄉的鋪陳,並不斷地對自我省思,逐漸地發展出對台灣土地的認同。
因黃土水挾帶著,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藝術家的頭銜,更讓學者在台灣美術史上,以「近代第一位雕刻家」來稱呼他,《水牛群像》,所象徵的「自然」與「天真無邪」,都被認為是具有台灣意識,鄉土寫實的創作。黃土水透過台灣的景物,賦予「農作勞動」的水牛「天真自然與田園浪漫」,更著手放大規模製作,意圖呈現南國「大地牧歌」的情趣。
· 我們也不難發現,作品中「水牛」的主題,不論是日本或台灣,對「水牛」的圖像意義,都感到親切而不陌生,況且,農業社會的台灣,也在黃土水的《水牛群像》 中,直接描塑出水牛與農家生活的關係,或是說這是他個人對於「台灣」這一片土地,農民生活的紀錄與觀察。
藝術品的個人意義

此件作品中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牛群們遠近空間感的表現,雖然是淺浮雕,但是仍有豐富的層次感,這也是我最喜愛黃土水此作的原因!畫面元素單純,但情景依然生動,不仔細看還不知道竟蘊藏了五頭牛在其中,尤其是小牧童撫摸著小牛的嘴,這個動作是這種作品的中心,激發出亮點。穩定又均衡的布局,線條的呈現卻充滿韻律感,加上背景適度的留白透著空氣感,展現東方藝術表現的手法。這樣的畫面構成了一幅夏日台灣農村令人嚮往的景象,在台北中山堂就能看到,真是應該善加利用此資源。
而且《水牛群像》尺幅之大,製作過程必定也較繁複,藝術家面對困難、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其實就在其中,黃土水運用所學表現技法,重新再造具有文化特色的、能代表自己的藝術語彙創作,雖然也有可能迫於當時政治環境,可能必須妥協自己創作的立場,但他精益求精與創新的精神令我敬佩。

imagehgndgfn2015-10-01_2211412015-10-01_2211592015-10-01_2212142015-10-01_2212262015-10-01_221236  

 

水牛群像

水牛群像是一個石膏淺浮雕作品,由台灣日治時代雕塑家黃土水於1930年所完成之創作,是臺灣美術史上相當知名的經典傑作之一。原作目前典藏於台北中山堂。2009年3月2日,由文建會(今文化部)公告登錄為國寶,也是目前國寶名錄中第一件年代屬於二十世紀的作品[1][2]。

創作過程編輯

累積多年對台灣水牛形體的觀察紀錄心得,並多次入選台展與帝展的黃土水,於日本東京池袋的工作室中,以淺浮雕的技法,創作此一高250公分,長500公分的大型雕塑,為其創作史上首見的大作,打算以此做為參選帝展的作品。由於黃土水傾全部心力於此創作之上,除有過度勞累之跡象外,亦因盲腸炎延誤就醫,終在1930年屆臨此作完成之際,因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本作也因此不及參加帝展。

1937年,黃土水遺孀廖秋桂將此作捐贈予台北市役所。由於作品尺寸巨大,經考量後,決定鑲嵌於甫落成不久的台北公會堂二樓與三樓間樓梯前的中央牆壁上,以作展示。

整體畫面編輯

本作畫面主要描繪的是臺灣傳統農村當中的閒緻之景,實為黃土水對臺灣農村風景一貫的現實主義之經驗。在芭蕉樹之下,有三位牧童與五隻水牛共享悠閒片刻,構圖完整,旋律悠揚且溫婉。尤其是水牛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充分呈現了黃土水長期觀察水牛體態的成果,以及成熟的雕塑技法。其中畫面右下角有一位牧童撫摸著小牛的頭,小孩專注、溫柔的神情,流露著感情,充份展現了安定與平和感,是畫面的靈魂焦點之一。

複製作品編輯

1983年,首次由文建會主持翻鑄工作,成功翻鑄二件銅鑄複製作,分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時,作為賀禮致贈。而翻鑄用的玻璃纖維原模,則致贈台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此三件作品雖皆為複製作,但皆由典藏館方視為鎮館之寶。

--------------------

水牛群像是一個石膏淺浮雕作品,由台灣日治時代雕塑家黃土水於1930年所完成之創作,是臺灣美術史上相當知名的經典傑作之一。原作目前典藏於台北中山堂。2009年3月2日,由文建會(今文化部)公告登錄為國寶,也是目前國寶名錄中第一件年代屬於二十世紀的作品[1][2]。

累積多年對台灣水牛形體的觀察紀錄心得,並多次入選台展與帝展的黃土水,於日本東京池袋的工作室中,以淺浮雕的技法,創作此一高250公分,長500公分的大型雕塑,為其創作史上首見的大作,打算以此做為參選帝展的作品。由於黃土水傾全部心力於此創作之上,除有過度勞累之跡象外,亦因盲腸炎延誤就醫,終在1930年屆臨此作完成之際,因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本作也因此不及參加帝展。

1937年,黃土水遺孀廖秋桂將此作捐贈予台北市役所。由於作品尺寸巨大,經考量後,決定鑲嵌於甫落成不久的台北公會堂二樓與三樓間樓梯前的中央牆壁上,以作展示。

整體畫面 編輯

本作畫面主要描繪的是臺灣傳統農村當中的閒緻之景,實為黃土水對臺灣農村風景一貫的現實主義之經驗。在芭蕉樹之下,有三位牧童與五隻水牛共享悠閒片刻,構圖完整,旋律悠揚且溫婉。尤其是水牛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充分呈現了黃土水長期觀察水牛體態的成果,以及成熟的雕塑技法。其中畫面右下角有一位牧童撫摸著小牛的頭,小孩專注、溫柔的神情,流露著感情,充份展現了安定與平和感,是畫面的靈魂焦點之一。

複製作品 編輯

1983年,首次由文建會主持翻鑄工作,成功翻鑄二件銅鑄複製作,分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時,作為賀禮致贈。而翻鑄用的玻璃纖維原模,則致贈台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此三件作品雖皆為複製作,但皆由典藏館方視為鎮館之寶。

------------------------

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本籍台北艋舺(今萬華區),雕刻家。

黃土水生於台北州艋舺,1907年,因父親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處。因黃土水三哥為木匠,受其影響,對雕刻產生興趣。[來源請求]1917年於師範學校畢業後,受師長推薦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留學,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該校研究科。除此,他並先後學藝於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雲與朝倉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為台人第一。之後並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擺姿態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6歲。
1931年,在台北東門町曹洞宗別院舉行追悼會,葬於三橋町墓地(現林森公園、康樂公園)。
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台灣本土化之後,大受歡迎。其作品常視為台灣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編輯]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黃土水致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現台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典藏。
擺姿勢的女人(1922)
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華鹿(1922)
獻日本宮內省(現宮內廳)典藏。
郊外(1924)
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南國的風情(1927)
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原作下落不明。
釋迦出山(1927)
受魏清德委託製作給艋舺龍山寺[1]。原作木雕像毀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台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1997年,北美館又再度翻鑄五座,被外界質疑館方是否翻製過多。
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像(1928)
獻久邇宮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列為國寶。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並存三件原模複製作,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玻璃纖維製)、台北市立美術館(青銅製)、高雄市立美術館(青銅製)。

----------------------

個人簡歷
  黃土水,一八九五年出於台北艋舺(萬華),十二歲經舅父引介,跟鄰近佛像雕師學習佛像木雕。二十歲畢業於府立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時雕「左手」獲師長嘉許,繼又雕刻觀音像與彌勒佛像留校保存。

  一九一五年赴日留學,進東京美術雕刻科,跟隨雕刻家高材光雲習藝。二十五歲修完本科,入研究科,改隨雕刻家朝倉文夫進修。當年十月以「山童吹笛」一作初次入選帝展。其後連續三年均入選帝展,一九二一年的「甘露水」,一九二二年的「擺姿勢的女人」,一九二三年的「郊外」。

  二十九歲返台娶妻,後替台北龍山寺塑造釋迦像。日本裕仁天皇即位大典,受委託製作「歸途」作為獻禮。隔年「水牛群像」完成,卻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溘然去世,享年三十六歲。

創作觀點
  早期以模倣西方困實精神和嚴謹的創造態度,著重形象的刻畫入微。帝展以後的作品傾向回歸本土的民族風格,如水牛系列尋求形式與內容結合後的喜悅,屬於穩健的敘情寫實主義。

作品特色
日本學院派
  受明治以來陸續傳入的西歐寫實雕刻的衝擊下,融進了西方的寫實精神。雖曾師事高村光雲,由於本身無太多的 方木雕技巧的束縛,加上嘗試泥塑,故能隨心所欲的在粘土中試練造形結構與嚴謹的動律,無形中在工作中體認到:西歐雕刻的優越性,人體韻律美的把握,擺動中張力均衡的構成和雕理傳達的真誠感,因而成了台灣近代雕刻的先驅者。當然朝倉文夫的影響也不少,尤其創態度的嚴謹和形象刻劃的入微,使其有幸多次入選帝展。

本土民族造形
  當他雙腳踩進「帝展」的殿堂時,同時其創作意志也受到日本沙龍藝術的束縛,在他的內心深處,希望以學院中習得的真實造形來容納 方木雕的內容,故一方面進行塑像,一方面致力於台灣水牛的研究。這種外拓進而省的創造根源,使得中山堂的水牛群像和龍山寺的釋迦佛像,有別於傳統形式,而注入了新時代的血液

------------------------

 藝術家黃土水,是台灣近代第一位不可多得的雕塑家,雖然他只有短暫36年的生涯,卻留下豐碩藝術成就。鮮少人知道黃土水是台灣美術源頭,他比陳澄波更早獲得日本帝展殊榮,陳澄波曾中斷教授學生前往日本留學,即是受到黃土水的影響。

從小對雕刻產生濃厚興趣


鐵拐李 1915 木雕 h30cm

在日據時期黃土水之作品被大家所喜愛、尊敬,甚至稱他為藝壇的麒麟兒,但黃土水存留於世的作品不多,想重新聚集起來展出不易,因此,他的作品好在哪裡,思維在哪裡,一般人較少有機會接觸、討論,因此,逐漸遺忘這位重要的藝術家。直到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抬頭,才開始重新建構台灣的歷史,逐漸把黃土水的故事重新拼湊起來。
黃土水1895年出生台北艋舺,12歲時進入公學校就讀,接受「現代教育」。他的父親是一名修理人力車的工匠。不過,很早就過世,因此,隨著哥哥一起生活,搬到大稻埕。當時附近有相當多的佛雕店,由於黃土水家中「工匠」手藝的傳承,另一方面經常看到佛具店雕刻的各種作品,使他對雕塑產生濃厚興趣,便開始自行研究。

雕出人物動態感
公學校畢業後,黃土水在1911年考進台北國語學校的師範部,當時台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創者—石川欽一郎也在這所學校教書,但可惜當時主要指導繪畫的石川欽一郎,與擅長雕塑的黃土水並沒有交集。而才華一直沒被埋沒的黃土水,直到1911年畢業展覽會時,他的木雕作品《李鐵拐》才展現光芒。校長看到這件作品為之讚嘆,對黃土水說:「你應該要去當藝術家,當老師太可惜了」,隨即寫一封推薦函至東京美術學校,於是黃土水成為台灣第一位赴日的留學生。
李鐵拐是「八仙過海」的八仙之一。在神話傳說中,李鐵拐原本是一名長相端正、武功高強的王子,經歷了一些風波,最後變成「跛腳」神仙。要如何展現「跛腳」神韻呢?在這件作品中,他讓李鐵拐站上台階,除了有遮醜意味,也透過這巧妙安排,讓人物看起來像是爬樓梯。作品更展現藝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動態」。除了讓李鐵拐身體站著往左傾,並透過衣擺、腰帶間有風吹動來加強動態,運用拐杖的支撐把身體穩定住。


牡丹花 1915 木雕 14*14cm
藝術的過程先讓作品有動感後,在動感中又能獲得均衡。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要學會觀賞「形式的語言」,尤其人類文明與藝術發展的過程,從開始一隻腳可以抬起來到跨出一步,進而能夠站起來是一大進步,都與動態形成有關,此外,也要看到隱藏在作品內的思維。
像是世界知名雕塑作品《米羅的維納斯》,剛出土時就已經沒有雙臂,許多藝術家試圖恢復他的雙臂。但是不論怎麼構思都覺得比例不對,不曉得要遮哪裡比較好。但正因為沒有雙臂,毫無遮掩,反而能將最重要的身軀單純呈現出來,彷彿天成之物!倘若加入雙臂,看到雙臂就會分散觀賞者的視覺、注意力。後來,羅丹有一件作品《行走的人》也沒有雙臂,因為藝術家要將觀者的注意力放在行走這主題上,這種叫做特寫。
黃土水《李鐵拐》作品之所以偉大,不只以「動感」呈現,作品中除了拐杖的雕塑之外,人像中右腳的「腳趾」,讓整件作品呈現完美的平衡感。在所有斜線(變數)當中,用一根腳指頭讓整件作品產生平衡感,這不只是物理性,也是心理性的問題。

作品充滿創意與巧思


山豬 1916 木雕 15*14cm

欣賞雕刻作品可以透過三個層面,第一是使用媒材、第二是雕刻方式、技巧。雕刻方式分為「圓雕」、「透雕」及「浮雕」。第三就是雕刻的題材。
若以黃土水作品《牡丹花》為例,「主題」為何呢?牡丹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富貴的象徵,黃土水的《牡丹花》,卻是充滿生命力、他雕刻的每一片花瓣細緻柔軟,沒有一條直線,柔軟之外還有一種質感、亮感,薄薄一層像高麗菜葉瓣,一陣微風吹過形成斜線,再加上木材原本的紋理,更增添作品質感,呈現出藝術的獨特性。相較於《牡丹花》雕出柔軟感覺,另一作品《山豬》則呈現堅硬感覺。這隻山豬完全以傳統雕刻方式,雕出一團一團剛硬的毛。從以上可知,藝術的辨別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去發現作者的創意、用心。

表現台灣民俗風情


甘露水 1919 大理石雕

黃土水在日本學習藝術生涯的重要時光,正好是羅丹過世的年代,羅丹是在米開朗基羅之後,一位非常特殊藝術家,黃土水吸收羅丹的雕塑觀念,造就出純熟的雕塑功力。求學期間,黃土水受到兩位老師很大影響,一位是北村西望,他的作品非常雄壯威武,例如:知名的《原爆紀念碑》。黃土水與這位老師感情很好。另外一位老師朝倉文夫,黃土水作品風格與他相似,作品比較柔美。
在日本求學過程中,黃土水的《蕃童吹笛》不僅入選第二屆帝展,更拿下第一名佳績,轟動海內外,可惜這件作品已經遺失。他以吹鼻簫的蕃(原住民)童為主題,凸顯他是台灣人的身分。更重要的是,他得獎後一系列作品,徹底表現台灣民俗風情,例如作品《綿羊》非常有質感,《水牛》中小牛與牛媽媽黏在一起、《歸途》由一頭大公牛帶領著四頭小牛組合成的群像題材,甚至雕出牛在搔癢的模樣,真的非常細膩。
黃土水除了雕刻台灣傳統情懷的作品,也開始雕塑女性,包括《擺姿勢的女人》(入選第四屆帝展),體態優雅,擺脫西方女性高挑的感覺,表現出東方女性的特色。在眾多女性雕像作品中,最令人感動、懷念的一件作品則是《甘露水》(入選第三屆帝展)。

表現東方女性特色
他第一次用女性的角色,來表達一位藝術家對這個社會、族群無限的嚮往、憧憬與期待。一位女性全身純潔無瑕地展開,臉部微微朝上,好像迎接久旱甘霖的感覺,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作品。
這件女子與蚌殼為題材的作品,會讓人聯想到波提且利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這件作品預告了文藝復興即將來臨。為什麼呢?因畫中的裸女是希臘時代的象徵,在基督教時代不可以歌頌肉體,但這件作品的出現,代表隱藏在潘朵拉盒子中的東西重新被打開,西方長期以來歌頌的肉體又復甦了。
維納斯代表希臘神話中最高地位的美神與愛神,所有的神都是宙斯生的,但是維納斯是在地中海海中的蚌殼中生出來的。《甘露水》這件作品讓我們聯想到偉大的女神維納斯,這件作品160幾公分高,用大理石做成,但是現在只剩下照片,希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出土。

精湛作品成為國寶


釋迦出山像 1927 石膏模 113*38*38cm

 黃土水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日本,為日本皇室委託雕刻作品,不過心繫家鄉的他,覺得應該要為台灣留下一些作品。當時正巧台灣近代知名的詩人魏清德,召集淡水、萬華的龍山寺一起出資雕刻傳統佛像,黃土水受委託製作此佛像。在雕刻佛像前,他收集很多資料,在京都美術館中看見「釋迦出山圖」時,了解印度的釋迦在雪山面壁6年修行才出山,就選擇此作為題材,完成了不起的《釋迦出山像》。
整尊釋迦像看起來毫無動態,但其實它的動態是內斂的,眼觀鼻,鼻觀口,有一股力量往下到地下,但是手往上舉,這股往上的力量,直到鼻尖得到了平衡,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這件作品使用最堅硬的木材櫻花木,現存放在台北龍山寺。但是在二次大戰時,美國轟炸作為台灣信仰重要中心的龍山寺,這個作品就遺失了。幸運的是,黃土水當時為了感謝魏清德,曾用石膏翻模贈與他,後人看到的《釋迦出山像》,就是以這石膏翻模翻印了7個。原模的石膏現放在台北美術館典藏庫,其他變成銅雕,總共有7座,現在已被當作國寶。

完成水牛群像 英年早逝


水牛群像(南國) 1930 石膏 555*250cm

黃土水的一生為台灣留下一件巨大作品,薄浮雕《水牛群像》。據傳,黃土水與朝倉文夫有過結節,導致帝展落選,相當有想法的他,從此之後不再參加帝展。索性在家裡搭了一間工作室,養了一頭牛來觀察。這件作品有5頭牛,包括大牛、小牛,這幾隻牛應該不是同一戶的,但是卻和這隻牛這麼親近,連結了2個家族,人與牛、牛與牛、人與人與整個大自然。雖然沒有風,但是卻感覺有和風;因為有芭蕉,看不到陽光卻覺得有陽光;因為有斗笠,又拖了衣服,幾乎可以想像旁邊有一個池塘。這種薄浮雕的手法,在薄薄的空間裡,呈現了高低遠近至少10種豐富的層次,表現這麼多抽象的空間。還有雕刻牛的肌肉骨骼等雕刻手法非常精湛。
若仔細觀看作品中的影像,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出現的,如果用照相機拍照,要讓所有牛的腳站在一條線,照相機要放在地上拍。因此這件作品,幾乎是以掃描式、理想型的構圖方式。黃土水完成這件作品時,已經冬天了,當時他強忍肚子劇烈疼痛,還是把它完成了,來不及送到帝展,就被緊急送醫,因盲腸炎轉為腹膜炎而過世,享年36歲。他成為台灣藝術最閃亮的一顆星,這件作品現放在中山堂,被指定為國寶。

戰後楊英風、朱銘受矚目
台灣的文化界在黃土水之後,幾乎找不到一位能與他相抗衡的藝術家,變成一個孤獨的彗星。非常可喜的是,戰後出現一位藝術家楊英風,作品中充滿了動態感。他的作品《驟雨》,也叫《西北雨》,風雨驟至,農夫披蓑衣那一剎那呈現了動感,他的作品從自然寫實逐漸轉變為虛空。人類文明還沒有出現一位雕塑家能夠雕塑大自然,而台灣出現了楊英風,《太魯閣峽谷》透過作品呈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韻味,從直的來看如《水袖》,斜的來看如《有容乃大》。
另外一位藝術家朱銘跟隨楊英風學習雕塑,以拱系列呈現了太極的意象。楊英風晚期開始做東西文化融合的不鏽鋼系列,這影響了朱銘。後來,朱銘從隱藏虛實的太極走入「人間系列」。在短短100多年間,出現了從黃土水到楊英風、朱銘,是台灣藝術史的三個高峰,深深期待透過推廣,讓更多人以台灣的藝術家為榮,為自己的文化藝術感到驕傲。

台灣創價學會 TSA 、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 http://goo.gl/3CXh4Y

---------------------------------------------------

新手農亂犁田 老牛無奈出走旁邊涼快 | 即時新聞 | 20161108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6gaMUV

2016年11月08日19:05 

雲林土庫鎮農會配合政府休閒觀光策略,規劃農夫體驗旅程,今邀請土庫商工學生到鎮內東平里,踩泥巴犁田、挖蘆筍,讓他們體驗務農艱辛,學生曾若寧表示,犁田很累,牛很難控制,「牛都不聽話!」。張農民特別拉出17歲老水牛下田,學生分梯次學犁田,因為生疏、緊張拉緊韁繩,導致老牛轉來轉去,每每需農民下田救援,其實老牛被訓練到,從左邊拉緊就是往左轉,難怪學生會一團亂,老水牛所幸出走進隔壁花生田吃點心(花生株)。農會另讓學生參觀溫室蘆筍,且開放學生動手挖,只叮嚀「不要拔掉母株」,讓學生相當開心,小心翼翼撥開土,深怕扯斷嫩蘆筍。農會總幹事黃萬聰表示:「農會接受30人以上團體預約!」規劃老街、寺廟、美食之旅與農夫新體驗,讓民眾體驗腳踩泥巴、駕牛耕田的樂趣。(林靜盛/雲林報導)

學生踩進泥巴體驗犁田。林靜盛攝

水牛不受控制跑進花生田吃點心。林靜盛攝

學生曾若寧開心找牛合照。林靜盛攝

土庫鎮農會邀請土庫商工學生,下田採泥巴、學犁田。林靜盛攝

曾若寧搶先報名體驗挖蘆筍。林靜盛攝


2020-05-15_2002242020-05-15_200308

藏身百年 台灣首名雕刻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重現
藏身百年 台灣首名雕刻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重現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WwOYH8
台灣雕刻家黃土水的大理石胸像作品「少女」,經過日籍文物修復師森純一(前左)修復後,10月將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特展中,呈現於世人眼前。(中央社,北師美術館提供)
2020-05-15 19:42:19
〔中央社〕台灣首名雕刻家黃土水短暫耀眼的36年生涯中,僅製作3件大理石作品,在百年後的今日經過多方努力,其中隱身太平國小的「少女」胸像,將重返公眾視野。
1895年出生的黃土水,生於艋舺祖師廟後街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黃能是一名人力車的木工修理師傅,1906年在黃土水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時父親去世,隔年他隨母親投靠住在大稻埕繼承父業的二哥黃順來,並轉入太平公學校就讀,1915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
在黃土水短暫的36歲生涯中,正式研習西洋雕塑僅15年,卻在雕塑藝術上達到非凡的成就,留下許多難得的傑作,被公認為台灣近代第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雕塑家。
他的創作生涯中,最為人熟知的「水牛群像」石膏浮雕,是他生平最後大作,被列為國寶,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並存3件原模複製作,藏於國美館(玻璃纖維製)、台北市立美術館(青銅製)、高雄市立美術館(青銅製)。
而他生平也僅製作3件大理石作品,分別為「男嬰頭像(側面)」、入選第3屆帝展的幻之名作「甘露水」,以及隱身太平國小的「少女」胸像。
過去1世紀以來,專家學者罕有機會窺得真跡,而大眾也逐漸遺忘「少女」的存在。但在百年後的今日,經過多方努力,「少女」終於啟程,從藏身百年的太平國小,走進黃土水的另一個母校北師美術館。
「少女」胸像為黃土水從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時所創作的作品,1920年捐贈給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在雕塑完成百年的今天,藉由「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展覽的機會,少女走出國小大門,往北師美術館邁進。
巧的是,修復「少女」胸像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也是修復中山堂黃土水「水牛群像」的修復師。
展覽總策劃林曼麗表示,黃土水的作品是台灣重要資產,入藏太平國小後一晃眼即百年,能夠讓外界重新看到,對她而言也意義重大。
「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覽,10月17日至2021年1月17日將在MoNTUE北師美術館展出。
藏身百年 台灣首名雕刻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重現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WwOYH8
在台灣雕刻家黃土水僅製作過3件大理石作品,其中隱身台北市大同區太平國小的胸像「少女」,歷經一番努力,百年後終於要重返公眾視野。(中央社,北師美術館提供)
--------------------------

2020-05-15_2004592020-05-15_2007152020-05-15_2007082020-05-15_2007012020-05-15_2006542020-05-15_2006482020-05-15_2006422020-05-15_2006352020-05-15_2006282020-05-15_2006192020-05-15_200515
早期台灣藝術家黃土水的大理石作品《少女胸像》,目前放在台北市太平國小。   圖: 文史工作者蕭文杰/提供
嘉南大圳日籍水利專家八田與一雕像遭斷頭、圓山水神社石狛犬遭竊,甚至神社柱子被噴白漆,一連串的惡意破壞舉動引發文史工作者憂心忡忡,台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文史工作者蕭文杰積極爭取藝術大師黃土水位於台北市太平國小的《少女胸像》、陪伴國立台灣博物館百年的兩座銅牛可以列為古物,妥善獲得保護。
免遭破壞!文史工作者爭取黃土水作品列古物 | 藝文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2zD89G8
蕭文杰表示,一連串的日治時期文物遭到嚴重破壞,讓文史界擔心害怕,深恐有心人士再搞破壞;而位於台北市太平國小的《少女胸像》已向台北市府提報多年遲遲沒有下文,最近他又提報了台博館前、源自日治時期的臺灣神社的兩座銅牛。爭取兩地文物獲得妥善維護。
在太平國小校園的《少女胸像》是黃土水所創作,黃土水生於1895年台灣割據日本時期,他的作品是日治時期首位入選帝展的台籍藝術家,同年他將創作《少女胸像》捐給了母校大埕公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太平國小,放在中山堂的《水牛群像》就被視為國寶,台北美術館收藏的《釋迦出山》也被列為重要古物,而這些都說明了黃土水的藝術成就。
文史工作者表示,二戰後,黃土水的許多作品都下落不明,《少女胸像》是少數大理石作品,也見證了日本統治時期台灣藝術家引進新式美術教育的開端;蕭文杰指出,日治時代能列入帝展的台籍藝術家只有兩人,最早的是黃土水,黃土水甚至影響了陳澄波等人前往日本留學,他可以說是台灣美術的源頭免遭破壞!文史工作者爭取黃土水作品列古物 | 藝文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2zD89G8
--------------------------
太平校友 台灣第一位雕塑家 黃土水美哉我太平: 太平校友 台灣第一位雕塑家 黃土水 https://bit.ly/360Vzg5
黃土水                   台灣第一位雕塑家             
(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
1911                大稻埕公學校畢業
1915        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現國北教大)
                畢業後於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任教。
1917                赴日留學東京美術學校,
為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
1920                以《山童吹笛》雕塑作品入選第二屆
日本帝國美術展,為台灣人第一位入選
帝展的藝術家。
並陸續入選第三、四、五屆帝展
1930        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6歲。
被稱為「臺灣藝壇的麒麟兒」、「天才雕塑家」、「臺灣雕塑史上的永恆光芒」、 臺灣「「新美術運動」黎明期偉大的雕塑家」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
  少女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黃土水致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現台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典藏。
擺姿勢的女人(1922)
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郊外(1924)
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釋迦出山(1927)
受臺北龍山寺委託製作。原作木雕像毀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台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列為國寶。
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美哉我太平: 太平校友 台灣第一位雕塑家 黃土水 https://bit.ly/360Vzg5


拍賣河川地水牛 新北高灘處公告1頭1.5萬起標
當地民眾表示,在下午的鹿角溪草原能夠看到水牛出沒。(圖由新北市高灘地管理處提供)
拍賣河川地水牛 新北高灘處公告1頭1.5萬起標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S3C2pf
2020/08/16 16:13
〔記者邱書昱/新北報導〕新北市大漢溪河床上有將近30多頭水牛放牧,新北市高灘地工程處卻聯繫不上飼主要求帶回,就連開出的罰單也沒有處理。對此,負責管理的巡管隊隊長李俊儒說,依照無主物的方式進行拍賣,並貼出公告於21日以一頭1萬5千元為底標拍賣
在地民眾指出,飼主疑似為70多歲的老翁,在大漢溪放牧這群水牛已經好幾年,牠們相當溫馴也不會攻擊人,只是會經常亂跑,行蹤遍布土城媽祖田、樹林鹿角溪等地。中山里長簡炎輝也說,通常牛群都在河床泡水不會上岸,只有在傍晚微風吹拂時走到河堤。
李俊儒表示,從今年1月開始與飼主溝通,過程也有要求在牛隻的耳朵上註記標籤,但飼主都沒有音訊,過程中只有抓回4到5頭牛,於是設下8月3日為最後期限,家人也不願帶走,所以才會依照法規流程做拍賣。
他說,雖然水牛只有在發情期時才會性情不穩,不過牠們的糞便也增加清潔困擾,加上周遭居民擔心遭到攻擊而多次陳情,市府才會盡快拍賣
李俊儒也說,由於得標的業者需要自行在1個月內將水牛抓離河灘地,因此必須要有合格營業執照的牧場才能參與競標。
民眾指出,水牛的足跡遍布土城媽祖田、樹林鹿角溪等地,中午天氣炎熱都會在河川泡水降溫。(記者邱書昱攝)
拍賣河川地水牛 新北高灘處公告1頭1.5萬起標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S3C2pf

3262087_1_13262087_2_1


故事回到1974年,木箱的釘子叩叩釘上,箱中是以麻布袋包裹完整的《#甘露水》,她離開安置了她16年的張外科診所,移動到張氏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9) Facebook https://bit.ly/3lXDuZW
悉心守護《甘露水》的張鴻標醫師,當時身體已經不是很好了,然而臺灣的時局亦是。
根據推動《甘露水》現身的林曼麗教授推測,當時仍處於白色恐怖時期,台大哲學系事件正炙,台灣本土意識仍受到官方打壓。而張鴻標醫師自從1958年接手保管《甘露水》後,身為台籍菁英又熱愛藝術的他,肯定知其價值,也知道他正在為台灣文化保存一個重要的資產。
然而1974年時,因附近飯店動工影響周遭建物的地基,《甘露水》勢必要重新找地方安頓。對疾病纏身的張醫師來說,這個決定恐怕非常艱難,他很有可能也意識到自己無力繼續保護,但外在環境又風聲鶴唳,恐怕也不是一個將《甘露水》歸還給國家的好時機?該如何是好呢?他只能繼續封藏,期待一個更好的未來。
張鴻標醫師去世前,將《甘露水》的守護使命交付與後代,家族始終懷揣使命,他們暗暗等待,期待有天能夠將台灣聞名的瑰寶,再次展現於黃土水衷心喜愛的土地。
2021年不僅是《甘露水》入選帝展滿一百年,也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過去,臺灣土地上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共同為臺灣的未來而努力,這也成為林曼麗教授奮力促成《甘露水》問世的動機。她與北師美術館團隊走訪台中地方人士,透過總統府牽成,才成功與張家聯繫,而張家也毫不猶豫將作品無條件交與國家,並在文化部傾全力協助下展開修復與展覽相關事宜。
或許黃土水正是如此期待,期待有天臺灣的自我認同逐漸茁壯,而在這個許多人積極思考和探詢自我國家歷史文化的時代,如此因緣俱足,才能有機會促成此番美事。(9) Facebook https://bit.ly/3lXDuZW

244852086_4384464121635101_105095730454500720_n244922217_4384465631634950_525283298706897406_n244688314_4384464311635082_83214449078016698_n


FireShot Capture 152 - 台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現身,林曼麗:「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_ - www.thenewslens.com2021-10-21_104051usikv2iciblkl4urjl9kfm32zw5lhm

展覽總策畫,也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認為,黃土水學西方雕塑,但他的美學跟內涵仍然非常台灣而東方,充滿生命力,「我每次看他作品就會起雞皮疙瘩,非常感動」。
台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現身,林曼麗:「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AUPaRm
文:趙靜瑜(中央社記者台北18日電)
黃土水作品《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重達500公斤,日前現身。除了部分女性私密之處遭黑墨汙染之外,其餘完好無缺,目前正在修復中,預計年底將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
11__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
Photo Credit: ©黃邦銓、林君昵,提供|北師美術館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
展覽總策畫,也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她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黃土水雖然學習西方的雕塑技法,但他沒有承襲西方的美學標準。《甘露水》的造型非常東方,可以說是非常台灣人,身材不是西方美學九頭身,而是有點矮短可親、又充滿力量與希望,非常非常美。」
1919年,黃土水開始創作大理石雕塑《甘露水》,1921年《甘露水》入選第3屆帝展;1922年《甘露水》受邀於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展出;1930年黃土水因腹膜炎過世,享年35歲;1931年《甘露水》返抵台灣,由台灣教育會館收藏,也在「黃土水遺作展」亮相。
1945年日治結束,1946年台灣省參議會接管台灣教育會館,1954年台灣省議會改制為台灣省臨時省議會,1958年台灣臨時省議會遷往台中,所有的物品隨之搬遷。
林曼麗推想,當時一方面台灣文化被忽視,二方面當時雕像是裸體,有妨害風化之嫌,再加上當時白色恐怖之後的社會氛圍,《甘露水》的藝術成就不曾被理解,同時官方也無法珍視其重要性。
林曼麗說,《甘露水》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附近,後來運到了外科醫生張鴻標的診所,就安置在一樓診所起居間。林曼麗說張鴻標雖然是外科醫生,但本身很喜歡雕塑,作品還曾經入選省展,「我想像他這樣的台灣精英分子,想必會知道《甘露水》的意義,也許正是他接手守護的動機」。
黃土水作品充滿生命力  林曼麗相當感動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
《甘露水》1958年到1974年,都被存放在張鴻標外科診所,張鴻標1976年過世,就在他過世前2年,他選擇將《甘露水》以麻布袋包裹完整,封存於木箱中安置在家族經營的霧峰工廠裡,「對張鴻標醫師來說,雖然他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還是將《甘露水》託付給後人,我想他正在等待一個美好未來的到來,而今年是《甘露水》誕生也入圍帝展100年,正是最好的時機。
今年5月6日赴霧峰工廠開箱《甘露水》時,林曼麗瞬間難以言語,「那木箱放在一個非常安全的角落,近50年的灰塵十分厚重,當拂塵之後《甘露水》現身,我內心充滿喜悅。」
林曼麗認為,黃土水學西方雕塑,但他的美學跟內涵仍然非常台灣而東方,充滿生命力,「我每次看他作品就會起雞皮疙瘩,非常感動」。
林曼麗也在1921年日本出版雜誌《東洋》中看見黃土水寫的文章中讀到「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這是人之常情」、「台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可以感受到黃土水熱愛台灣的真心。台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現身,林曼麗:「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AUPaRm

2021-10-21_104729

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中)奔走之下,封存將近50年,雕塑家黃土水作品「甘露水」將在年底修復後展覽。林曼麗說,我認為是美好的台灣召喚了「甘露水」,讓作品以最適當的時機重新出現在台灣人面前。(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傳真 110年10月18日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2021-10-21_1050032021-10-21_104925d5940407d5940410d5940412163427895483481_P14312462163427895471760_P14312392163427895470967_P14312463163427858446075_P14312377

雕刻家黃土水自一九一九年開始雕塑〈甘露水〉大理石雕,並於一九二一年以此作入選第三屆帝展。此件作品比例為等身大,材質為大理石,現藏於台灣省議會裡。 
      《甘露水》的題材為一裸女站在張開的蚌殼前,宛若晨曦中新生的海之女。雕塑中的裸身少女身材結實渾圓、輪廓優美。女子相貌端正,五官雖不深邃,但卻和諧端莊,頭髮為中分的直短髮撥於耳後。她正面雙腳交叉而立,頭微仰、兩眼輕閉、挺直身姿,雙手自然下垂,具有寧靜並和諧的氛圍。少女輕撫身後張開的蚌殼,增加下半身的穩重與華麗感。白灰色的大理石打磨後使得少女的肌膚更顯光滑柔嫩,與未打磨的部分(沙地、蚌殼底端)相映襯下更顯柔和。
        女子與蚌殼的題材雖然可以追溯自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的名畫「維娜斯的誕生」,但黃土水創造的少女身型,卻是完完全全的亞洲面孔,可從她較外擴的胸部與精實的大腿看出,與白人修長纖細的身形相比,甘露水中的少女似乎更為厚實。  
        本作品為黃土水參加日本帝展所作,其學院風格濃厚,在題材的取材上實驗性質也強。從蚌殼中出生的少女其實屬於西方的神話故事,雖然女子的身軀為東方人,但仍看得出西方藝術的概念對此作品的影響。在人的肌理與立體寫實的雕塑技法上面更為強調,打破亞洲意象式的雕刻方法。黃土水創作創作《甘露水》的時期,也正是西洋的「新古典主義」在日本傳佈的年代。所謂的新古典主義便是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規則,但在技術上又以文藝復興後的素描為基準,強調美感上的本質,故較為寫實。因此在這樣概念下《甘露水》的創作充滿西方的雕塑技法。  
        若要說這是黃土水對於鄉土的情感,以西方的雕刻方式呈現出的創作也不為過,整座雕塑的構圖與比例準確,並無太大偏差,至於肌理也能夠明確的掌握,即便是同期的台灣畫家,也不見得能創作出如此立體的畫作。但若是站在嚴苛的美學層面來評論《甘露水》,這個雕塑品卻不見得成熟。首先仍是要回歸到題材上的選擇做討論。  
      《甘露水》選擇了裸女做為題材,但蛤仔與裸女卻並不是一個根值於漢人文化的題材,可以說這個作品雖然外觀標緻,但卻無法傳遞什麼精神意念給觀賞者,若以馬蒂斯或托爾斯泰的共同美學觀點而言,黃土水究竟要和觀賞者「溝通」些什麼?我們是否能從《甘露水》上找到「移情」作用?(註一)或著這只是單純一件「美」的東西?如果僅是西洋藝術披著東方人的皮,那這件藝術品的文化內涵則就不高了。 
        至於就雕刻技法衍生出來的線條、光影的掌握、雕塑的表現性,於《甘露水》而言,其線條清晰,女子的身形清楚,黃土水將少女的姿態掌握極好,不過似乎也有美化的現象,針對這種形貌的上修飾並非不好,就像基督教藝術中滿是非嬰兒的縮小版耶穌站在聖母腿上,藝術家把現實理想化是可以被理解的,也可以給予觀賞者直接美的感受。不過如此對稱性的軀體,似乎有些甜而不辣,少女的姿勢樸實單調,感覺得出創作者當初創作時的小心翼翼,極度的在遵循一種保守的創作模式,並無挑戰既有格局的勇氣(即便在「維納斯的誕生」一圖中,維納斯的腳至少還有微微左傾呢!)。 
        至於雕塑的光影,由於無法親眼見到雕刻本身,實在無法做出客觀評斷,不過依照片上所呈現出的樣貌,光影在雕塑本身的散佈非常勻稱,對稱性與平衡感拿捏得極好,也可說是這個作品最令人稱道的部分。再談到作品的表現性,或許必須先討論展覽場地的環境,畢竟要是將這尊作品放置於羅浮宮的大裡石雕區,或許它的張力仍然不夠,故事性較為薄弱,但這尊作品給人寧靜舒適的感覺,卻是另外一種值得關注的力量,或許這也就是西方人東方主義中的一種神秘感吧!
許多人將這幅作品套入黃水土的「羅丹」模式,原因是:「女性肌膚光滑柔軟的感覺與大理石質材的粗糙對比,是羅丹常用的手法」。但我並不認同這點,因為黃土水擅長的為木雕,對於木雕的掌握也較好流暢,相對的,其大理石石雕的創作量不多(請詳見《台灣美術運動史》,第三十五頁,黃土水遺作展目錄),若要說對一個不以大裡石雕刻為核心的藝術家,可以在少數作品上即貫徹羅丹的創作技法,實在有點天馬行空。此外羅丹學派講究的是:不在於從事物體的外形的精確描寫。然而《甘露水》卻是非常寫實的刻畫,似乎在這點上就與羅丹學派有了極大的歧異。
不得不說,或許在西方雕刻技術衝擊東方世界的二十世紀初,黃土水的《甘露水》仍無法擺脫模仿西方雕塑的實驗性質,對於題材的選擇並不同於他其他充滿鄉土性的作品,但如此寫實並具有西方創作技法的作品,確是足以見證全球化在亞洲藝術發展中的一項歷程,也是台灣殖民時代雕塑界的大躍進,即便是現今,也不見得可以有一位藝術家能達到黃土水這般的成就。台灣藝術史作業:黃水土的雕塑《甘露水》分析 @ 夏日 淨化生命的核心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m1YFK8
--------------------------------
「台灣維納斯」找到了! 塵封半世紀 「甘露水」將現身
2021-10-14 14:31 聯合報 /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文化部和北師美術館今天共同宣布,「甘露水」將於12月北師美術館的「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台灣維納斯」找到了! 塵封半世紀 「甘露水」將現身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E03Dxf
台灣雕塑家黃土水的重要大理石雕塑作品—《甘露水》,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多年來盛傳其藏在台中市某地區,議員9月還曾以此事質詢市長盧秀燕。經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鍥而不捨地追索,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並交由文化部永久典藏。文化部和北師美術館今天共同宣布,「甘露水」將於12月北師美術館的「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大展中現身。
黃土水(1895-1930)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暨《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這件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台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台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
隔年,此作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其作品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過世東京。翌年,為祝賀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直到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無人聞問,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誰人潑灑墨水所致。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甘露水》塵封多年,隨黃土水重新受到關注,人們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教授林曼麗率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北師美術館表示,《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臺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灣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史詩般巨作《甘露水》,重見天日了,官方版新聞已於10月14日正式發佈,保密壓抑了一個多月的興奮心情,總算得以宣洩。
簡秀枝》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 - 生活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Ghyjwb
黃土水於1921年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屆日本帝展的榮耀,迄今正好滿100年,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距離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的時間,迄今是100年。
就如同創作於1920年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於去(2020)年公開展出,也正好滿100年。老天有眼,讓兩件重要作品,都以100年的關鍵時刻,重返社會,關心台灣美術史研究與典藏者,雀躍不已。
遺作重現 補足台灣美術史缺漏
如果說,《少女胸像》是黃土水遺世百年的經典小品,而《甘露水》則是黃土水史詩型的巨獻,台灣美術史上的扛鼎大作。
《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黃土水衷心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終將呈現在大家面前。
尤其今年正是蔣渭水等先賢,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100週年」一樣,映照了台灣百年人命運,補足台灣藝術文化缺漏的寶貴一頁,令人振奮。
隨著疫苗接種,全世界跨越過哀鴻遍野的災難,但疫情依舊時好時壞,還是壓力重重。台灣果然是寶地,朝野防疫努力,可圈可點,藝術館所雖曾謝客封門,但探尋黃土水等台灣美術作品下落的工作團隊,絲毫沒有因疫情而鬆懈。
去年10月,黃土水100歲的經典作品《少女胸像》,在說服太平國小,接受清洗整理,以乾淨俐落的形象,在北師美術館,以「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出,驚艶各界,締造了數萬人帶口罩的觀展人潮,光是展覽畫冊,就賣了8千本。
無獨有偶,今年,更具美術史價值的黃土水《甘露水》,塵封近半世紀後,終於重見天日,正式成為國家收藏,上(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作為永久典藏。
這彷佛是老天爺送給台灣的大禮,讓台灣在迎接文化協會百年慶的此時此刻,雙喜臨門,台灣美術史的爬梳、整理與典藏工作,也因此,更臻完整。為什麼黃土水這麼重要?!說來真是傷感,彷彿天忌英才,黃土水是早凋天才,他的殞落,一直是台灣美術史上,永遠的殤與痛。
黃土水(1895-1930)僅活短短的35年,但他的一生,真正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不懈,也獲獎無數,在台灣美術史界,舉足輕重。
以當時藝術界最高榮譽的日本帝展來說,黃土水總共囊括了4回入選,分別是第二、三、四、五回,簡直是當年美術界的「獎霸」。
被公認是美術界先鋒的黃土水,是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展的台灣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時時以台灣人的認同自豪,他幾乎把青春與血汗,全力灌注在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黃土水一生曲折起伏,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100年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成為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50年,令人欣喜萬分的是,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
出生貧寒 病魔奪走一家五口
根據資料,黃士水是於1895年7月3日出生於艋舺祖師廟後街的一個貧寒家庭,他的父親黃能是位人力車的木工修理師傅,母親黃施素,相夫教子,刻苦持家。
在20世紀初期的台灣社會,公衞條件不好,流行病特別多。黃家雖一舉得3個壯丁,但大哥在襁褓中么折,黃土水出生時,他的二哥黃順來已經9歲。
1906年,黃土水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當時才11歲的他,就面臨了喪父之痛,原本困頓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家業由當時才20歲的二哥繼承。1907年,黃士水隨母親,投靠住在大稻埕繼承父業的二哥,並轉入太平公學校就讀。1912年,他自太平公學校畢業,並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由於耳濡目染,黃土水自幼年即對位在大稻埕的傳統宗教用品店,十分熟悉,埋下他手工藝,甚至藝術創作的幼苗。
1915年3月,他自國語學校畢業,並隨後於太平公學校就任訓導一職;同年,他在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及國語學校校長隈本繁吉等人選拔推薦下,獲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頒贈獎助金,並藉由作品《李鐵拐》通過審查免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跟隨高村光雲研習木雕;當時,他寓居於小石川町高砂寮宿舍。
天賦異稟 免試入學帝展常勝軍
正逢衝刺學業階段,就傳來母親生病的消息,1918年他返台探視母親病情,不多時,母親就過世,23歲的他,親為母親辦理喪事。
黃土水銜悲返回學校,就在母親過世後的翌(1919)年,他開始創作《甘露水》。1920年,他以作品《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展,成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籍人士。
1921年,黃土水自東京美術學校本科畢業,並獲准免試進入同校研究科,成為「實技研究生」繼續深造。他就讀於塑造科,並師從朝倉文夫;同年,他就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
1922年3月,黃土水在研究科畢業後立即返鄉,當時,創作靈感充沛,他在親戚位於台北艋舺的米舖廠房,設置臨時工作室,埋首創作。
當年10月,他以《擺姿態的女人》,入選第四回帝展;10月30日,他完成受昭憲皇太后及攝政宮委託製作的《帝雉》、《華鹿》,並把兩件作品一起獻給宮內省。宮內省是日本曾經設置的政府部會,主要掌管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存在於律令制時代、大日本帝國時期。
1923年4月,黃土水在東京雕刻《三歲童子》,並由總督府把該作獻給裕仁皇太子,4月23日,該作品被運回臺灣於博物館展示;4月26日,他獲裕仁皇太子召見;6月30日,他與石川欽一郎、富永信篤、戶田庸三等藝術家在銀座籌辦聯展;7月,帝展參選作品《水牛牧童》開始創作;9月,東京大地震發生,帝展取消舉辦,他的工作場所也被燒毀,他隨後決定將《水牛牧童》義賣賑災。
同(1923)年,他與廖秋桂結婚,隨後兩人一同前往日本定居;他在池袋設立個人工作室兼住家。1924年6月,他返回臺灣探視二哥病情,並繼續製作《水牛牧童》,7月初,二哥逝世;9月,他返回日本;10月,他以《郊外》入選第五回帝展。
家人逐一病逝,傷心欲絕,對黃土水來說,身心俱疲,1925年,他以侄子作為模特兒的塑像作品《小孩》,送入帝展,可惜未得入選,拮据的生計,更為艱辛。
當時士紳郭春秧、黃純青、林熊徵等人,看在眼裏,很是不忍,於是發起「黃土水後援會」,呼籲社會高層人士,多多向他訂製肖像雕塑,以支持黃土水創作與生活,社會的溫暖,給了他極大慰藉。
1926年10月,黃土水完成新年動物作品青銅兔雕塑50件,並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2月初,完成櫻木素木描金作品《釋迦出山像》,該作品隨後安座於艋舺龍山寺;該段時間,他也替多位仕紳製作胸像,解決燃眉之急。
1927年7月,黃土水完成總督川村竹治的雕像;10月,他又完成新年龍銅雕作品,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0月12日,他返回臺灣;11月5日至6日,他在台北博物館舉行個展,展出10餘件作品,同月26日至27日,他的個展,更在基隆公會堂舉行。
左化鵬》見「錢」眼開 加拿大銀行博物館
1928年2月至9月,他替久邇宮邦彥王夫婦塑像;5月15日,他獻贈銅雕作品《臺灣雙槳船》給總督上山滿之進;8月20日,他前往日本;9月5日,臺北州有關當局,決定以黃土水所製水牛像,作秋御大禮獻禮;9月13日,他返回臺灣;10月22日,他攜帶臺北州御大典作品《歸途》水牛塑像,返回東京,呈獻給天皇,作為登基賀禮;同年,他開始製作《志保田鉎吉校長像》。
1930年帝展前夕,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在東京過世。
過度操勞 盲腸併發腹膜炎奪命
黃土水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經常沒日沒夜地趕工創作,免疫系統下降,當年12月21日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過世,得年35歲。
病逝翌日的1930年12月22日,他的遺體,立即被送至火葬場火化,親友再把他的骨灰,送回他位於池袋的住處;當時滯留日本的張秋海、郭柏川、陳承藩、何德來、李梅樹等人,還有少少的親族,共同為他舉行簡單儀式,從此魂歸西天,望斷天涯路。
為了讓黃土水落葉歸根,1931年,骨灰被帶回台灣,在台灣的親友,也在台北東門町曹洞宗別院,為他補辦追悼會,隨後把遺骨葬於三橋町墓地;當年5月9日及10日,親友為他張羅了遺作展,展出79件作品。
1932年10月30日,《志保田鉎吉校長像》立於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即北教大)。1937年2月2日,政府為黃土石再舉行遺作捐贈奉告祭,並把《水牛群像》陳列在台北公會堂(即中山堂)。
半個世紀之後的1980年代後期,台灣歷經本土化風潮,身為台灣美術史領頭羊的黃土水作品,大受歡迎。
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作品尺寸是80x40x175cm,幾乎與人等高,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該作品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見賢思齊,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翌年,為祝賀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臺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根本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潑灑墨水所致。
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該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企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
重建天日 團隊追作品鍥而不捨
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過程並由導演黃邦銓與林君昵全程紀錄,最後果然在總統府和文化部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至關重要的《甘露水》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他經驗豐富,讓作品回到最佳的狀況。
在創作完成滿一世紀後,該件凝練了黃土水對自我、故鄉與民族期望的逸作,終於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
今(2021)年12月,《甘露水》,就要在北教大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百年」的展覽中現身,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活動,將由文化部,北教大美術館,以及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等三方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展期將從12月,延續到明年4月。
黃土水曾說,「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
四件遺作 下落不明請再接再厲
在各界努力爬梳台灣美術史,黃土水成為大家最迫切追蹤的對象,截至目前,他的多件作品,依據舊下落不明,例如:
1、創作於1918年的石膏像《山童吹笛》,曾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
2、創作於1922年的《擺姿勢的女人》,曾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3、創作於1924年的《郊外》,曾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4、創作於1927年的《南國的風情》,曾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
黃土水是台灣美術史上,最令人驕傲與鼓舞的傑出藝術家,短暫生命有如流星降臨,他作完作品,得完大獎,最後嘎然而止,撒手西歸,徒留喟嘆。
縱觀他跟時間賽跑的生命與創作,珍貴稀有。我們整理美術史,追蹤前輩遺作,讓斷了音訊的作品,失而復得,實在是刻不容緩,也是迎接台灣百年命運,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朝野都還可以加大力度,全力以赴!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北師美術館截圖。簡秀枝》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 - 生活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Ghyjwb
-------------------------------------
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北師美術館12月年度大展亮相 | 文藝視角 | 500輯 https://bit.ly/3jj25Xu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雕塑家黃土水大理石裸體雕像作品《甘露水》,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卻失蹤逾半世紀,多年來盛傳藏身台中。文化部和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昨共同宣布,《甘露水》已於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並將於12月北師美術館大展「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
在台灣美術史上,《甘露水》一如其稱號「台灣的維納斯」,擁有神話般的地位。國立台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林振莖形容,北師美術館昨公布的《甘露水》照片,對他來說「震撼效果有如核爆」。因為《甘露水》等於台灣新美術發展的源頭,失蹤前雖只留下兩張黑白照片,卻足以在台灣美術史上留下永恆的身影。
黃土水1895年生於台北,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藝術家。1921年,黃土水以《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不僅吸引日本皇室關注,更鼓舞了台灣那一個世代的藝術家。
《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吸引日本皇室關注...
《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吸引日本皇室關注,也鼓舞了台灣那一個世代的藝術家。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神情舒緩而堅強,臉上綻放自信的光采。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成立,展開影響深遠的台灣新文化運動。黃土水的《甘露水》在這一年獲選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帝國美術展覽會,以台灣人充滿自信的風采站上國際舞台。
研究台灣早期美術史的林振莖指出,《甘露水》造型源自希臘神話中誕生於蚌殼的女神維納斯,但黃土水並非純粹模仿西方,而是以台灣女性的身體重新詮釋美神的意象。《甘露水》中自信發光的台灣女子,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台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台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她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啟發了一個世代對藝術美學的嶄新想像。
《甘露水》造型源自希臘神話中誕生於蚌殼的女神維納斯。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甘露水》造型源自希臘神話中誕生於蚌殼的女神維納斯。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併發腹膜炎於東京辭世。隔年,《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身份於「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1958年台灣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遭棄置台中火車站。《甘露水》隨後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從此由張家典藏,並於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
據了解,台灣美術界多年來都知《甘露水》由張家收藏,但不知藏於何處。北美館曾有意與其合作複製《甘露水》展出,但因張家有所顧忌最終未談成。
去年北師美術館展出「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黃土水大理石作品《少女》驚豔全場、引爆話題。總統蔡英文也到場參觀、並於臉書上推薦。在總統府的支持與台北教育大學榮譽教授林曼麗的奔走促成下,張家決定將《甘露水》交由國家典藏,9月6日在蔡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甘露水》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啟...
《甘露水》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啟發了一個世代對藝術美學的嶄新想像。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象徵台灣文協時代美學的《甘露水》,曾因世人的不理解遭棄置於台中火車站。如今雕塑軀幹上留下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是遭人潑灑墨水。《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
黃土水的一生曲折起伏,代表作《甘露水》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塵封半世紀,於誕生百年後重返世人面前燦爛發光。北師美術館表示,《甘露水》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美學,更在於她縮影了台灣一世紀的歷史與命運。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北師美術館12月年度大展亮相 | 文藝視角 | 500輯 https://bit.ly/3jj25Xu
--------------------------------
台灣美術界先鋒黃土水名作《甘露水》,將在12月由文化部指導、北師美術館及福祿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展覽中重見天日。(文化部提供)
塵封近半世紀,台灣美術界先鋒黃土水名作《甘露水》於9月6日在總統蔡英文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並將在12月由文化部指導、北師美術館及福祿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展覽中重見天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部指出,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初年(1895年)的黃土水,是台灣首位入選時為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他以台灣人認同自豪,並將青春與血汗全力灌注於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文化部提到,黃土水的一生曲折起伏,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整個世紀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甘露水》是台灣藝術史上的一頁傳奇,更映照出台灣跌宕的百年歷史。
文化部說明,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如光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彼時台灣社會正大步向前的期盼與想像。1922年《甘露水》移至「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臺灣館」展出,除日本皇室對其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文化部指出,當年為祝賀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時,《甘露水》被棄置在臺中火車站,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就是當時在火車站前被人潑墨所致。《甘露水》隨後被移置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20211014-《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圖:文化部提供)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也提到,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期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不斷。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林曼麗率領北師美術館團隊透過持續追索及總統府和文化部的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重見天日,蔡英文的見證下,於9月6日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相關報導:陳柏惟罷免倒數10天!沈富雄直言「罷定了」 郭正亮曝刪Q動員內幕|更多文章)
文化部表示,《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其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作品本身,更在它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台灣的維納斯」現身!黃土水塵封半世紀名作《甘露水》12月展出-風傳媒 https://bit.ly/3nco7w0
--------------------------------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灣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史詩般巨作《甘露水》,重見天日了,官方版新聞已於10月14日正式發佈,保密壓抑了一個多月的興奮心情,總算得以宣洩。
    黃土水於1921年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屆日本帝展的榮耀,迄今正好滿100年,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距離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的時間,迄今是100年。
    就如同創作於1920年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於去(2020)年公開展出,也正好滿100年。老天有眼,讓兩件重要作品,都以100年的關鍵時刻,重返社會,關心台灣美術史研究與典藏者,雀躍不已。
遺作重現 補足台灣美術史缺漏
    如果說,《少女胸像》是黃土水遺世百年的經典小品,而《甘露水》則是黃土水史詩型的巨獻,台灣美術史上的扛鼎大作。
    《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黃土水衷心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終將呈現在大家面前。
    尤其今年正是蔣渭水等先賢,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100週年」一樣,映照了台灣百年人命運,補足台灣藝術文化缺漏的寶貴一頁,令人振奮。
    隨著疫苗接種,全世界跨越過哀鴻遍野的災難,但疫情依舊時好時壞,還是壓力重重。台灣果然是寶地,朝野防疫努力,可圈可點,藝術館所雖曾謝客封門,但探尋黃土水等台灣美術作品下落的工作團隊,絲毫沒有因疫情而鬆懈。
    去年10月,黃土水100歲的經典作品《少女胸像》,在說服太平國小,接受清洗整理,以乾淨俐落的形象,在北師美術館,以「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出,驚艶各界,締造了數萬人帶口罩的觀展人潮,光是展覽畫冊,就賣了8千本。
    無獨有偶,今年,更具美術史價值的黃土水《甘露水》,塵封近半世紀後,終於重見天日,正式成為國家收藏,上(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作為永久典藏。
    這彷佛是老天爺送給台灣的大禮,讓台灣在迎接文化協會百年慶的此時此刻,雙喜臨門,台灣美術史的爬梳、整理與典藏工作,也因此,更臻完整。為什麼黃土水這麼重要?!說來真是傷感,彷彿天忌英才,黃土水是早凋天才,他的殞落,一直是台灣美術史上,永遠的殤與痛。
    黃土水(1895-1930)僅活短短的35年,但他的一生,真正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不懈,也獲獎無數,在台灣美術史界,舉足輕重。
    以當時藝術界最高榮譽的日本帝展來說,黃土水總共囊括了4回入選,分別是第二、三、四、五回,簡直是當年美術界的「獎霸」。
    被公認是美術界先鋒的黃土水,是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展的台灣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時時以台灣人的認同自豪,他幾乎把青春與血汗,全力灌注在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黃土水一生曲折起伏,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100年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成為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50年,令人欣喜萬分的是,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
出生貧寒 病魔奪走一家五口
    根據資料,黃士水是於1895年7月3日出生於艋舺祖師廟後街的一個貧寒家庭,他的父親黃能是位人力車的木工修理師傅,母親黃施素,相夫教子,刻苦持家。
    在20世紀初期的台灣社會,公衞條件不好,流行病特別多。黃家雖一舉得3個壯丁,但大哥在襁褓中么折,黃土水出生時,他的二哥黃順來已經9歲。
    1906年,黃土水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當時才11歲的他,就面臨了喪父之痛,原本困頓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家業由當時才20歲的二哥繼承。1907年,黃士水隨母親,投靠住在大稻埕繼承父業的二哥,並轉入太平公學校就讀。1912年,他自太平公學校畢業,並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由於耳濡目染,黃土水自幼年即對位在大稻埕的傳統宗教用品店,十分熟悉,埋下他手工藝,甚至藝術創作的幼苗。
    1915年3月,他自國語學校畢業,並隨後於太平公學校就任訓導一職;同年,他在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及國語學校校長隈本繁吉等人選拔推薦下,獲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頒贈獎助金,並藉由作品《李鐵拐》通過審查免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跟隨高村光雲研習木雕;當時,他寓居於小石川町高砂寮宿舍。
天賦異稟 免試入學帝展常勝軍
    正逢衝刺學業階段,就傳來母親生病的消息,1918年他返台探視母親病情,不多時,母親就過世,23歲的他,親為母親辦理喪事。
    黃土水銜悲返回學校,就在母親過世後的翌(1919)年,他開始創作《甘露水》。1920年,他以作品《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展,成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籍人士。
    1921年,黃土水自東京美術學校本科畢業,並獲准免試進入同校研究科,成為「實技研究生」繼續深造。他就讀於塑造科,並師從朝倉文夫;同年,他就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
    1922年3月,黃土水在研究科畢業後立即返鄉,當時,創作靈感充沛,他在親戚位於台北艋舺的米舖廠房,設置臨時工作室,埋首創作。
    當年10月,他以《擺姿態的女人》,入選第四回帝展;10月30日,他完成受昭憲皇太后及攝政宮委託製作的《帝雉》、《華鹿》,並把兩件作品一起獻給宮內省。宮內省是日本曾經設置的政府部會,主要掌管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存在於律令制時代、大日本帝國時期。
    1923年4月,黃土水在東京雕刻《三歲童子》,並由總督府把該作獻給裕仁皇太子,4月23日,該作品被運回臺灣於博物館展示;4月26日,他獲裕仁皇太子召見;6月30日,他與石川欽一郎、富永信篤、戶田庸三等藝術家在銀座籌辦聯展;7月,帝展參選作品《水牛牧童》開始創作;9月,東京大地震發生,帝展取消舉辦,他的工作場所也被燒毀,他隨後決定將《水牛牧童》義賣賑災。
    同(1923)年,他與廖秋桂結婚,隨後兩人一同前往日本定居;他在池袋設立個人工作室兼住家。1924年6月,他返回臺灣探視二哥病情,並繼續製作《水牛牧童》,7月初,二哥逝世;9月,他返回日本;10月,他以《郊外》入選第五回帝展。
    家人逐一病逝,傷心欲絕,對黃土水來說,身心俱疲,1925年,他以侄子作為模特兒的塑像作品《小孩》,送入帝展,可惜未得入選,拮据的生計,更為艱辛。
    當時士紳郭春秧、黃純青、林熊徵等人,看在眼裏,很是不忍,於是發起「黃土水後援會」,呼籲社會高層人士,多多向他訂製肖像雕塑,以支持黃土水創作與生活,社會的溫暖,給了他極大慰藉。
    1926年10月,黃土水完成新年動物作品青銅兔雕塑50件,並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2月初,完成櫻木素木描金作品《釋迦出山像》,該作品隨後安座於艋舺龍山寺;該段時間,他也替多位仕紳製作胸像,解決燃眉之急。
    1927年7月,黃土水完成總督川村竹治的雕像;10月,他又完成新年龍銅雕作品,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0月12日,他返回臺灣;11月5日至6日,他在台北博物館舉行個展,展出10餘件作品,同月26日至27日,他的個展,更在基隆公會堂舉行。
    1928年2月至9月,他替久邇宮邦彥王夫婦塑像;5月15日,他獻贈銅雕作品《臺灣雙槳船》給總督上山滿之進;8月20日,他前往日本;9月5日,臺北州有關當局,決定以黃土水所製水牛像,作秋御大禮獻禮;9月13日,他返回臺灣;10月22日,他攜帶臺北州御大典作品《歸途》水牛塑像,返回東京,呈獻給天皇,作為登基賀禮;同年,他開始製作《志保田鉎吉校長像》。
    1930年帝展前夕,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在東京過世。
過度操勞 盲腸併發腹膜炎奪命
    黃土水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經常沒日沒夜地趕工創作,免疫系統下降,當年12月21日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過世,得年35歲。
    病逝翌日的1930年12月22日,他的遺體,立即被送至火葬場火化,親友再把他的骨灰,送回他位於池袋的住處;當時滯留日本的張秋海、郭柏川、陳承藩、何德來、李梅樹等人,還有少少的親族,共同為他舉行簡單儀式,從此魂歸西天,望斷天涯路。
    為了讓黃土水落葉歸根,1931年,骨灰被帶回台灣,在台灣的親友,也在台北東門町曹洞宗別院,為他補辦追悼會,隨後把遺骨葬於三橋町墓地;當年5月9日及10日,親友為他張羅了遺作展,展出79件作品。
    1932年10月30日,《志保田鉎吉校長像》立於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即北教大)。1937年2月2日,政府為黃土石再舉行遺作捐贈奉告祭,並把《水牛群像》陳列在台北公會堂(即中山堂)。
    半個世紀之後的1980年代後期,台灣歷經本土化風潮,身為台灣美術史領頭羊的黃土水作品,大受歡迎。
    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作品尺寸是80x40x175cm,幾乎與人等高,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該作品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見賢思齊,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翌年,為祝賀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臺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根本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潑灑墨水所致。
    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該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企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
重建天日 團隊追作品鍥而不捨
    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過程並由導演黃邦銓與林君昵全程紀錄,最後果然在總統府和文化部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至關重要的《甘露水》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他經驗豐富,讓作品回到最佳的狀況。
    在創作完成滿一世紀後,該件凝練了黃土水對自我、故鄉與民族期望的逸作,終於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
    今(2021)年12月,《甘露水》,就要在北教大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百年」的展覽中現身,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活動,將由文化部,北教大美術館,以及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等三方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展期將從12月,延續到明年4月。
    黃土水曾說,「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
四件遺作 下落不明請再接再厲
    在各界努力爬梳台灣美術史,黃土水成為大家最迫切追蹤的對象,截至目前,他的多件作品,依據舊下落不明,例如:
1、創作於1918年的石膏像《山童吹笛》,曾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
2、創作於1922年的《擺姿勢的女人》,曾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3、創作於1924年的《郊外》,曾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4、創作於1927年的《南國的風情》,曾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
    黃土水是台灣美術史上,最令人驕傲與鼓舞的傑出藝術家,短暫生命有如流星降臨,他作完作品,得完大獎,最後嘎然而止,撒手西歸,徒留喟嘆。
    縱觀他跟時間賽跑的生命與創作,珍貴稀有。我們整理美術史,追蹤前輩遺作,讓斷了音訊的作品,失而復得,實在是刻不容緩,也是迎接台灣百年命運,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朝野都還可以加大力度,全力以赴!簡秀枝》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 | i-media 愛傳媒 https://bit.ly/3Eg5pL5
------------------------------------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網搜】大家看房先做這件事?!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aWtPfL
▲黃土水名作《甘露水》相隔100年,重新面世。(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美術先鋒黃土水名作《甘露水》是台灣第一座裸體雕像,被譽為「台灣維納斯」、「福爾摩沙女神」;然而此作品失蹤長達近半世紀,先前更傳藏在台中。文化部和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昨15日共同宣布,《甘露水》重見天日,已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預計12月展出,讓不少學者和藝術愛好者驚呼「太感動,竟然找到!」、「到現在還是不敢置信」。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甘露水》是台灣第一座裸體雕像,被譽為「台灣維納斯」、「福爾摩沙女神」。(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1895-1930)出生於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初年,在大稻埕生長,以台灣人的認同自豪,更將青春與血汗全力敲打灌注於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他也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
他的一生曲折起伏,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一世紀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在創作完成相隔百年的今日,終於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甘露水》多舛的命運,是台灣藝術史上的一頁傳奇,也映照出台灣跌宕的百年歷史。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繼《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這件作品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台灣社會正大步向前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台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
隔年,此作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其作品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過世東京。隔年為祝賀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細部。(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直到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誰人潑灑墨水所致。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期望《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而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教授率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總統府和文化部更傾全力協助,終於讓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重見天日。
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失蹤近半世紀,終於重返世人眼前。(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目前《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預訂於2021年12月「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展覽將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
網友看見《甘露水》重見天日也說,「太美了!而且歷史意義重大!」、「感動不已,甘露水終於能重見天日了」、「太感動了,竟然找到了」、「原來還存在!太好了!」、「我們的福爾摩沙女神」、「好美喔!」、「作品有令人屏息的氣場!」、「到現在還是不敢置信」、「隔著電腦螢幕看就起雞皮疙瘩了」、「感動,能親眼看到甘露水,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身為台灣人真幸福」、「好感動,希望有機會看到她的真面貌~偉大的藝術作品。」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aWtPfL


《甘露水》的修復,委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客座教授森純一主持,因作品長期放置於霧峰的工廠內,隨著時間,灰塵和各式有機物皆在作品上留下痕跡。Facebook https://bit.ly/3xFFSJ4
為了保留黃土水創作時留在表面的細紋質感,森純一教授不願貿然使用粗糙的方式,他帶領修復團隊一步步清理,並調製藥劑敷在作品上,讓髒污隨著藥劑被吸附而起。
除了髒污外,如何將雕像上的墨水去除更是一個大挑戰。經過了半個世紀多,墨水早已浸入結晶體中成為雕塑的一部份,森純一的團隊透過考據分析墨水成分,判定應是時為舶來品的鐵膽墨水,然而酸性的鐵膽墨水,需要使用特殊的修復技法將結晶縫隙的空氣抽取出,再將溶劑注入縫隙,透過交互作用讓墨水逐漸變淡。
森純一表示,由於修復無法急於一時,無論是現在的科技,還是正式展覽前僅剩的修復時間,都較難恢復到原始的樣貌。因此屆時也會以可逆性的方式於墨水表層敷上大理石粉,試圖還原當時黃土水心目中的《甘露水》面貌。
另一方面,森純一也推測當時為窮學生的黃土水,並沒有錢購買當時頂級的卡拉拉大理石,取而代之由於當時日本盛行洋風建築,他以較易取得的建材大理石作為素材,也因為建材大理石雜質較多、各部位軟硬不一,黃土水在雕琢上也特別費心,如今我們所見雕塑上的黃色部份即是大理石雜質在歲月沉積後展現的樣貌。
森純一也表示,嫻熟木雕的黃土水,透過自學習得大理石雕刻技法後後,仍然不忘在雕塑的過程揉雜他對木雕的感性,而對照去年他修復的《少女》胸像,《甘露水》正展現了黃土水在作品表現的成熟與完整,除了能看出黃土水在短期內的進步神速,也代表黃土水已經有能力掌握一件大作品。Facebook https://bit.ly/3xFFSJ4

261406408_4514876658593846_3668009595642424859_n253334433_4456698161078363_6794319498778538886_n (1)255743627_4456698007745045_4865777757910428565_n (1)254679760_4456697784411734_2352404694563224861_n (1)


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
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 https://bit.ly/3s9Bilz
北師美術館的地下室裡,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的團隊正加緊腳步整理《甘露水》,盼望讓她以美好的形象重新與大眾見面。(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 北師美術館的地下室裡,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的團隊正加緊腳步整理《甘露水》,盼望讓她以美好的形象重新與大眾見面。(攝影/楊子磊)
1921年10月,台灣的文化界有兩起大事件:台灣文化協會成立,雕塑家黃土水的大理石雕塑《甘露水》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誕生百年後,塵封已久的《甘露水》經整理修復,今年(2021)12月18日即將在北師美術館重新面世。
那時27歲的黃土水,揣想人間不過五十載,自己已耗去大半,勢必得更加用力創作,他寫道:「殘餘的生命中究竟會完成什麼樣的作品呢?雕刻家的重要使命在於創造出優良的作品,使目前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化。」把生命奉獻給藝術的黃土水,35歲便步下人生舞台,但他的作品跨越有限的時間及肉身,成為回望台灣美術史的重要里程碑。
在台中霧峰一間工廠的角落,塵封的記憶即將重見天日。
日籍修復師森純一用鐵鍬挑出鏽蝕的釘子,掀開一片片腐朽木板,再小心剝除層層麻布和塑膠布。親自去接收這件國寶級作品的,還有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回想那天,她說:「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開箱看到《甘露水》的那一剎那,被封存在那個木箱裡面50年,我相信不只是我,所有的人都緊張到不行,因為沒有人知道她的狀況是怎樣。」
2021年5月6日,《甘露水》迎來半世紀後的重生。
生如人、美如神,《甘露水》蘊含黃土水惦念的台灣之美
1921年,《甘露水》入選日本第三回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1919年至1936年於日本內地舉辦的官方美術展覽活動,由最高美術機構「帝國美術院」主理,前身是文部省主辦的「文部省美術展覽會(文展)」。帝展也帶起後來殖民地的「台展」和「鮮展」。)。帝展是日本最重要的官方展覽會,由日本國內權威學者、批評家和藝術家擔任審查委員,可謂藝術最高殿堂。不過,這是「日本人」的主舞台,在殖民地台灣的藝術家難入其門。正因難度甚高,若能入選便會被大肆報導,成為藝壇明星。《甘露水》誕生距今正好百年,這是台灣第一座女性裸體雕像,也是黃土水繼《蕃童》後第二度入選帝展。
與《維納斯的誕生》同樣採用蚌殼的意象,《甘露水》的作法是讓其直立,形似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蛤仔精」,因而獲得此別稱。(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 與《維納斯的誕生》同樣採用蚌殼的意象,《甘露水》的作法是讓其直立,形似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蛤仔精」,因而獲得此別稱。(攝影/楊子磊)
以一比一等身大小製作,少女從直立的蚌殼中挺身而出,正面向前的臉微微上抬,雙眼呈半開狀態,似乎什麼都沒看見,又似乎什麼都看見了。台灣美術史學者蕭瓊瑞認為,《甘露水》極容易令人聯想到文藝復興畫家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的經典作品《維納斯的誕生》。不過,黃土水耗時2年以大理石造出的她,卻是道地亞洲女性的面容和身形,蘊含東方的內在精神性。
將故鄉的形象和氣味定格在作品裡,來自從未熄滅的熱情和召喚。1922年,黃土水應邀在《東洋》雜誌(贊助黃土水獎學金的東洋協會所創辦的雜誌。)發表一文,闡述他的藝術創作之道:
・・・
「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台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當時他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為節省開銷,住在台灣總督府提供給留學生的「高砂寮」,3月北國還帶寒意,黃土水懷念四季如夏的南島,在文中細數台灣各地風景。
這些人事物成為黃土水創作的核心主題。即便作品皆為寫實雕塑,又不僅停留在外型,即將展出《甘露水》的「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總策畫林曼麗認為,「真正好的作品,可以突破形體的造型,能夠透過藝術家的意念,他創造的藝術力或者精神力,賦予那個作品獨特的生命力。」
也是1922年,《甘露水》在東京和平博覽會展出,時於日本留學的吳三連參觀後很是激動,為文抒情──原來殖民地的人們只要努力,也能得到尊重和重視。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裡的「甘露水」為名,少女亦人亦神,事實上,黃土水的作品和經歷啟發了陳澄波、李梅樹、陳植棋、李石樵等台灣「前輩畫家」(指被西方近代美術概念影響、融入西畫技法創作的藝術家前輩。他們大多出生在清末或日治時期,可能在台灣接受具美術專業的老師指導,或曾到日本、歐洲等地留學進修。),引領眾多台灣青年走上為創作奉獻的道路,開啟台灣的新美術時代。
從父執輩耳濡目染木雕工作,赴日進修成為台灣雕刻第一人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黃土水出生在艋舺祖師廟的後街。做木工的父親早逝,母親帶他投靠舅舅,12歲才就學的黃土水,從艋舺公學校(當時的教育政策日台有別,日本人就讀小學校,而台灣人只能就讀公學校。)轉到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年少的他常在佛雕店穿梭,加上父執輩皆從事木雕工作,黃土水耳濡目染,對雕刻藝術有了興趣。
畢業後考上國語學校(1918年更名為台北師範學校,是今日台北市立大學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前身。)師範部,黃土水在圖畫課及手工課展露頭角。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解釋,當時圖畫手工課學的是靜物和幾何,「原本用意是培養你作為一個繪圖員,更長遠背後的歷史脈絡,是現代化國家需要有人會畫工業製圖,或者是畫那些船槍的技術,它是一個基礎的訓練,所以並不是往藝術創作的方向去教學的。」除非有幸遇到像石川欽一郎這樣的美術老師,願意帶學生去寫生,否則台灣有志學習專業美術的年輕人,在中等教育結束後,只能到日本去進修。
經由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國語學校校長隈本繁吉等人推薦,黃土水成功取得東洋協會的獎學金,在1915年9月17日搭船過海,前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科木雕部就讀,是台灣第一位留日美術生。當時正值歐洲雕刻藝術和印象派作品傳入日本,黃土水師法高村光雲的木雕,也在校外接觸義大利的石雕技法。
黃土水曾說,比起其他藝術創作媒材,雕刻耗費的時間常是數倍以計,經常要好幾年,甚至用上大半輩子。在《甘露水》可清晰看見他不同手法的處理,雖為大理石,女性身體的柔美和石塊的紋路呈現截然相異的質地。(攝影/林彥廷)© 報導者 黃土水曾說,比起其他藝術創作媒材,雕刻耗費的時間常是數倍以計,經常要好幾年,甚至用上大半輩子。在《甘露水》可清晰看見他不同手法的處理,雖為大理石,女性身體的柔美和石塊的紋路呈現截然相異的質地。(攝影/林彥廷)
「如何才能把雕像的姿態做好?如何能早些把石塊敲好?」鎮日關在宿舍裡拿著鐵鎚敲擊,身旁同學訕笑他是怪人,黃土水更擔心寶貴時間流逝於指縫,浪費大筆的材料費,「想到這裡,我便時時刻刻兢兢業業。故而每日專心從事雕刻,自然無暇與人交往。」
殖民下,年輕雕刻家對藝術啟蒙的迫切呼喚
黃土水在〈出生於台灣〉中不斷對故鄉的年輕人喊話:
・・・
「不瞭解藝術,不懂得人生精神力量的人民,其前途是黑暗的。我們的征戰永無止境。我們的戰爭既長遠且艱苦,何以如此?因為我們故鄉還沒有能與我們共事的藝術之子。」
・・・
為何渴求同胞投入藝術,為何認為藝術能改變社會?蔡家丘表示,當時不只是台灣畫家有此想法,在19、20世紀之交,日本和中國面對列強侵略,都希望儘快打造現代化國家,除了工業建設和政治制度變革外,更需要文化提升。在藝術方面,與西方國家的互動界定了現代美術的概念,台灣前輩畫家因殖民母國接觸新思潮,「所以對他們而言,藝術創作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休閒娛樂,或者一種浪漫,單純表現個人的精神而已,它連結到這個國家或地方的核心價值,以及對自我的認同。」
蔡家丘認為,藝術家訴求的「覺醒」,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年至1934年間,由林獻堂、蔡惠如、林呈祿、蔡培火等在日台灣留學生接力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台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及相輔相成,「藝術家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或是一個很虛無飄渺的情感的存在,」而是希望以文化促進社會風俗的改革。
黃土水曾多次批評台灣當時的美學品味,受限於「傳統」的窠臼,耽溺於物質享樂──這裡的傳統顯然是指相對於日本「落後」的中國。不可諱言,對這些第一代藝術家來說,日本是藝術現代化的朝聖地。專長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周婉窈指出,若要理解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心理,「現代化」和「殖民地化」是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字,它們是一體兩面卻又令人備感矛盾的進程。殖民母國既帶來新的視野、制度和文化啟蒙,同時也在界定象徵價值的高低,在藝術創作的學習和評價亦然。
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黃土水時常往返台、日兩地,在艋舺與東京池袋皆設有工作室,並積極創作參選帝展。他也多次受政商名流所託製作雕像,或將作品獻禮給日本皇室及總督。在黃土水15年的西式雕塑生涯中,大大小小的作品累計超過60件,可以說是把人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投入在創作。
1930年,黃土水完成遺作《水牛群像》,卻也因長期過勞延誤就醫,盲腸炎併發腹膜炎,病逝於東京,得年35歲。
百年前刻給家鄉的情書,怎遭半世紀躲藏追索
往日被棄置於舊台中火車站外時,《甘露水》下身疑遭民眾以鐵膽墨水汙損,修復團隊請教化學專家,但尚未找到最合適的解方。(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 往日被棄置於舊台中火車站外時,《甘露水》下身疑遭民眾以鐵膽墨水汙損,修復團隊請教化學專家,但尚未找到最合適的解方。(攝影/楊子磊)
1931年,《甘露水》由遺孀廖秋桂攜回台灣,捐贈給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作為落成祝賀禮,並在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展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台灣教育會館改為省政府參議會使用,1958年又要借作美國新聞處新址,議會從台北遷往台中,《甘露水》隨之搬遷,沒想到被當成垃圾棄置在舊台中火車站街頭。林曼麗表示,國民政府對日治時期的作品不熟悉,不懂得保存價值所在,「她又是一個裸體的雕像,對很多一般民眾來講,好像是一個不雅的作品,因為大家也沒這樣的知識跟理解。」曾風光入選帝展的《甘露水》,下腹部和大腿處被民眾惡意潑灑墨水,潔白肌膚被藍黑色浸染。
不忍《甘露水》餐風露宿,當時在台中火車站旁開業的外科醫師張鴻標將她搬運到自家診所裡「收治」。只是在白色恐怖年代,持有黃土水的作品所承受的恐懼非同小可,他與日本的關聯、曾提出的藝術主張和社會參與,都增添了未定的風險。1974年,張鴻標的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前,林曼麗猜想,「他可能也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了,再也沒有能力去保護她(《甘露水》)了,可是他的後代還小,他一定是憂心,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東西,所以當時的選擇就是把她封存。」於是,《甘露水》從張外科診所移到張家位於霧峰的工廠,在角落沉睡47年。
此間外界持續尋找《甘露水》,知道她存在台灣,卻無法讓她重新面世,今年適逢文協創立百年,林曼麗策展時有個願望,「甘露水跟文協出生是同一年,甚至是同一個月,這代表很重要的一個精神象徵跟力量,如果今天能讓《甘露水》在這個展覽出現的話,說實在我就沒有遺憾了。」
透過與張家交好的民間人士層層聯繫,加上總統府引薦,林曼麗終於與張鴻標醫師的兒子張士文見面。她說,自己設想了各種說服方式,最後都沒派上用場,張士文只是淡淡地說:「你把她運走吧,我們等這一天等很久了。」持有《甘露水》的這些年,張家面對外界莫大壓力,直到今日交付給國家,終於得以安然入睡。
「當時張鴻標醫師封存她的時候,我覺得是在期待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是他的生命已經要結束了,所以他也只能夠寄望在以後的時代。我相信今天發生的事情,他當時當然不可能知道,但是他一定是期待有一天,可以讓《甘露水》非常被珍惜、被尊重的條件之下,讓我們把她迎回來吧,」林曼麗想,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最好的時機點了。
視訊播放程式提供者: YouTube (隱私權原則, 條款)
雕刻時光與修復時光,一場學長學弟的對話
曾多次主持黃土水作品修復的森純一,同為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是雕塑家也是修復師的他,這一回在北師美術館的地下室,再次整理學長黃土水的《甘露水》。在雕像挪到修復空間以前,森純一見過她橫躺在木箱裡的模樣,左側身體下方甚至還有老鼠築巢的痕跡,經過近半世紀的時間,大理石也不如黑白照片中潔白,顏色泛黃並有多處髒汙。
森純一解釋,台灣溼氣重,容易產生生物性危害和有機物變質,石材的顏色便會出現化學性的變化,但最棘手的還是被墨水噴濺的部分。「這兩種髒汙是完全不同的狀況,有機物質造成的汙損主要是長年累積的結果,就像住家經過數十年也會變髒一樣。但是墨水是人為結果,它與自然的物質完全不一樣。」儘管猜測墨水的可能成分,也邀集台大化學系的教授來協助,仍無法去除已下滲到石材肌理內的汙漬,「當時的墨水應該含有酸性的物質,它會溶解大理石的結晶體後滲入深處,這個問題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是修復過程中才發現的。」
森純一形容修復師就像是劇場裡的黑衣人,不該是目光焦點,只是為了讓主角順利登場,給觀者更好的體驗和感受。圖中他正用校色的大理石粉遮蓋汙損,必須少量層層疊加,才不會顯得突兀。(攝影/林彥廷)© 報導者 森純一形容修復師就像是劇場裡的黑衣人,不該是目光焦點,只是為了讓主角順利登場,給觀者更好的體驗和感受。圖中他正用校色的大理石粉遮蓋汙損,必須少量層層疊加,才不會顯得突兀。(攝影/林彥廷)
如今,只能先以大理石粉覆蓋「遮瑕」,待未來繼續研究,找出更合適的修復方式。「就黃土水自己的立場來說,在我修復的過程中,多少能感受到,我相信他應該希望觀眾看到的是一尊完整,表現出美麗女性形象的作品,而不是被藍色的墨水奪去觀者的目光吧。」森純一說,接觸雕像能感受到黃土水下手時的步驟和想法,例如等比例放大時所留下的孔洞、砥石摩擦的痕跡,都是作者獨有的手法,他要做的不是讓作品回到創作當時的質感,只是讓現在的時間凝結,不再「老去」。
正如他過去在修復《少女胸像》時,曾在紀錄片中提到:「雕刻師志在將時間封存進作品裡,想要禁錮時間。不要小看這一個瞬間,只要作品能夠封存一個瞬間,就會變成他所追求的永劫不朽。」彷彿是跨越時間與27歲的黃土水對話,他那時這麼說:
・・・
「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不朽。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
・・・
如夢幻、如泡影,黃土水想望的「福爾摩沙」時代會來嗎?
《甘露水》除了是有志青年留給故鄉的珍貴文化資產,也映照台灣百年的歷史變遷。典藏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和文物,林曼麗形容這是國家的基礎工程,過去因為政治和歷史因素,保存常有不盡善之處,「我常說台灣美術史是一個失聯、斷裂或者是錯置的歷史,你怎麼樣趕快把它補齊、把它連結回來,或者是錯置的把它矯正,這裡面當然很重要的是研究工作。」
而這樣的工程是在跟時間賽跑,「不管是什麼樣媒材的創作,都是有機體,基本上是會隨著時間劣化的,這是一定的,所以為什麼要修復保存,就是希望它的生命可以再延續。」但這同時也在與「人」賽跑,大多數作品仍在藝術家後代的手上,「他們第二代現在都差不多80、90歲了,所以他們也很焦慮、也很擔心,這些東西怎麼辦?」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於記者會上展示《甘露水》修復前的狀態。她期待《甘露水》能開啟當代民眾和藝術家的迴響與對話,激發更多創作能量。(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於記者會上展示《甘露水》修復前的狀態。她期待《甘露水》能開啟當代民眾和藝術家的迴響與對話,激發更多創作能量。(攝影/楊子磊)
林曼麗認為,國家必須擔起保護文化資產的責任,才不致讓個人繼續背負沉重的十字架,當研究、修復、典藏、展覽各個工作漸趨完備,制度能給予家屬信任感,才有可能讓作品的生命走得更遠,「保存維護之後不是把它束之高閣放在庫房,因為你是美術館、博物館,並不是一個倉庫,要跟當代的人去做對話、連結跟互動。」
作品本身即是第一手史料,研究藝術史的蔡家丘說,這些前輩畫家幾乎都是賭上性命在創作,藉由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奮鬥的理由和精神,我們就能知道他們想像的台灣未來。此刻,黃土水的想望不知道能否成真?
・・・
「台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一旦鄉人們張開眼睛,自由地發揮年輕人的意氣的時刻來臨時,毫無疑問地必然會在此地產生偉大的藝術家。我們一面期待此刻,同時也努力修養自己,為促進藝術發展而勇敢地、大聲叱喊故鄉的人們,應覺醒不再懶怠。」 「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我想這並不是我的幻夢吧!」
・・・
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 https://bit.ly/3s9Bilz

2021-12-17_150028AARTS7c.imgAARTUfd.imgAARTQ5A.imgAARTS6Y.imgAARTQ5s.img


「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18日起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至明年4月24日,個人入場與團體導覽可線上預約。黃土水「甘露水」展出首日 近千民眾朝聖 https://bit.ly/3e4MEPp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2022-04-05_084454少女-726x1024太平國小-1024x673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bit.ly/3DF7vEY
黃土水《少女》胸像塵埃落定,將永遠留在太平國小。資深校友駱錦明義助新台幣1,000萬元,將打造作品新家,打造「ONE PIECE MUSEUM」。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022.03.31
黃土水《少女》胸像塵埃落定,將永遠留在太平國小。資深校友駱錦明義助新台幣1,000萬元,將打造作品新家。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於29日,透露以上訊息。
王道集團創辦人駱錦明也證實捐贈1,000萬元,協助母校太平國小打造「ONE PIECE MUSEUM」,作為黃土水《少女胸像》展示新空間。駱錦明同時表示,他不只一次性的捐款,同時發起並結合太平國小校友會,成立永續組織,一方面守護黃土水《少女》胸像遺作,同時以太平國小為據點,推動「ONE PIECE MUSEUM」,讓百餘年來作育無數英才的母校,扮演社區美術館功能,參與台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推廣。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與太平國小校長徐昀霖等人與《少女》胸像合影。(北師美術館提供)
相關閱讀│黃土水《少女》胸像未來處置三方向,兼顧歷史性、藝術性、公共性與在地情感
目前林曼麗正協助團隊,從太平國小校友中,徵集建築設計圖,希望未來的黃土水《少女》胸像陳列室,具備現代化設備,明亮安全又可親,可以分享在校同學、校友及社區民眾,讓黃土水早在百餘年前,愛與祝福留母校的初心,永續被推廣。
林曼麗認為,除了硬體陳列室的打造外,未來將會有專業人員進駐,規畫文宣,舉辦各種活動,和社區保持良性互動。不但在地居民可以就近陪伴欣賞作品,未來也將透過新動線規劃,開發成文化、觀光景點,分享各地藝文愛好者。因此,目前不只考慮硬體建設推進,軟體的籌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尋覓合適專業人員,為黃土水《少女》胸像作為「ONE PIECE MUSEUM」的完整的策劃、推廣活動,使黃土水的藝術光輝普照,有機且永續成長。除陳列黃土水留在人間的唯二的大理石雕塑(另一件為《甘露水》),太平國小百年累積遺留下來的歷史古物,將來可望悉數整理,併同《少女》胸像一起對外呈現。
黃土水,《少女》胸像,1920,臺北市太平國小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駱錦明强調,太平國小孕育培養了他們,讓他們在社會奉獻所長。如果可以盡綿薄之力,回頭報答母校栽培宏恩,他和眾多校友,都當仁不讓,希望樹立美麗承傳。
駱錦明指出,已故學長黃土水,當把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作品《少女》胸像攜帶回台,捐贈給母校,是飲水思源、勿望教誨的最好示範。《少女》胸像雕工細膩,雍容溫潤,作品主角久子始終帶著幸福笑容,與太平國小的學弟學妹同在,彷彿與大夥兒一起編織靑春夢想,樂觀迎接未來,百年來堅毅不拔。身為太平國小校友,何其幸運,在老學長的藝術陪伴下,完成人生的初階教育。
太平國小將出現「ONE PIECE MUSEUM」冀能成為校園示範,也會是大稻埕社區的藝文熱點,期待這樣的藝術氛圍,永續發展,太平國小已經開枝散葉,校友滿天下,凝聚廣大的校友力量,共同扮演後盾角色,大家心堅意誠,全力以赴。
黃土水《少女》胸像自從2020年於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展出,驚豔各方。因為該展的專業、圓滿與成功,亦間接促成已經封存47年的《甘露水》重見天日,補上了台灣美術史一塊重要拼圖,守護作品的張鴻標家族後代無條件捐獻國家,並經過半年修復,於《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展出,成為重要焦點。黃土水在台灣美術史上的角色可見一斑。
臺北市太平國小。(取自臉書粉絲專頁)
《少女》胸像在展覽之後,,各方目光回到太平國小。面對希望將《少女》胸像捐出至美術館的聲音,校長徐昀霖、家長會長王裘莉、校友會執行秘書張嘉莉,以及校友會長鄧茂男等人,倍感壓力。林曼麗借出《少女》胸像,背負著各方信任,一方面介入協調,同時積極向企業界募款,作為未來永續安置作品的需要。
林曼麗在一番徵詢與密訪之後,確定續留太平國小。尤其,獲得同為太平國小校友的王道集團創辦人駱錦明首肯,慷慨捐贈新台幣1,000萬元,協助太平國小打造「ONE PIECE MUSEUM」新空間,永續守護作品,讓《少女》胸像長留母校,讓這個困擾多時的歸屬問題塵埃落定。
目前硬體改造的徵件工作已經展開,林曼麗高度希望若有太平國小畢業的建築設計師,可以參與母校的「ONE PIECE MUSEUM」設計。林曼麗說,如果硬軟體籌備工作順利,希望以明(2023)年4月10日駱錦明80歲生日當天,作為黃土水《少女》胸像進駐新家的開館日,表彰駱錦明捐贈的善行義舉,更期待太平國小校友會在駱錦明的示範與帶領下,成為守護學校寶藏的永續後盾。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bit.ly/3DF7vEY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_1655655765565_6944323600133871405facebook_1655655674875_69443232197538693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