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_1925302015-10-01_1925542015-10-01_1926482015-10-01_192716  

2015-10-01_16140735a85edf8db1cb1308d75249de54564e92584b29  H.G._Wells_by_Beresford2015-10-01_162043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中文名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外文名 Herbert George Wells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肯特郡布朗 出生日期 1866年9月21日 逝世日期 1946年8月13日 職 業 著名小說家,政治家 畢業院校 倫敦大學 代表作品 《時間機器》、​​《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 政 黨 費邊社
赫伯特·喬治· 威爾斯,又譯作赫伯特·喬治·韋爾斯,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
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威爾斯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內容涉及科學、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生平
威爾斯1866年出生於肯特郡的布朗利(Bromley,現在的倫敦西區小鎮)一個貧寒的家庭。父母都作過僕人。父親約瑟夫曾經是職業板球運動員,後來經營一家五金店鋪。母親尼爾則一直給有錢人家做僕人。
1880年,由於父親的店鋪倒閉,威爾斯只好輟學到溫澤的一家布店做學徒。但是他在這裡的工作沒有得到店主的滿意,1個月以後他就不得不離開,到薩墨塞特郡當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後來還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小鎮上給一個藥劑師當助手。1881年4月,他又來到樸次茅斯的一個布店作了兩年學徒。令人無法忍受的學徒生活迫使他最終離去,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學校得到一個助教職位。
1884年他得到助學金(每星期一個基尼),進入了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前身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他在這裡學習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和生物學。其中他的生物學老師是著名的進化論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他後來的科幻小說寫作受赫胥黎的進化論思想影響很大。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從1891年到1893年倫敦大學函授學院教授生物學
少年時學徒的經歷,使威爾斯形成了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並且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
他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自稱“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也是他試圖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造社會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但是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是熱衷於改良主義,他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他不贊成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認為有必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裡無政府狀態。
他曾與英國著名文學家喬治·蕭伯納相識並結為密友,經蕭伯納介紹韋爾斯加入了以蕭伯納為首的“費邊社”。“1903年,威爾斯成為標榜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社員。對於費邊社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仍然認為過於激進。而他對年輕成員的影響和個人領袖欲的膨脹,使他和蕭伯納等發生分歧,最後退出了這個組織。他的長篇小說《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和《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斯參與了國聯活動,並前往各國訪問,他的採訪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這本著作展現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一面。
威爾斯還在1920年和1934年訪問蘇聯,受到了列寧和斯大林的接見。他雖然不大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較真實的報導。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1920年代以後,威爾斯轉向政論性小說創作,借科幻小說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改革理想,但整體上被認為缺乏藝術特色。
1946年威爾斯在倫敦去世。他晚年的作品轉向了靈魂、宗教、道德等一面。
創作生涯
從1891年開始,威爾斯為一些報刊撰寫文章。1893年患上了肺出血,休養期間,開始寫作短篇小說、散文和評論,同時也開始了科普創作,例如《百萬年的人》(The Man of the Year Million)中他大膽設想在自然選擇影響下未來人類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的形象,巨大的眼睛,細長的手。
隨後《全國觀察家》發表了威爾斯關於時間旅行的設想的連載文章,後來在1895年把這些文章改為《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的小說發行。此書的出版引起轟動,也奠定了他作為科幻小說作家的聲譽。
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神的食物》等科幻小說,還寫了大量的論文和長篇小說。
20世紀以後,除了科幻小說以外,威爾斯還從幽默小說《愛情和魯雅軒》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以《托諾-邦蓋》為代表的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的寫實小說,但是知名度不如科幻小說。
作品風格
威爾斯善於把科學知識通俗化,並通過小說將其突出出來,正是這種才能使他的科幻小說深受讀者歡迎。
他的科幻小說常常具有諷刺性,而顯現威爾斯一貫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意識,而且這也成為了威爾斯獨特的寫作風格。
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以軟科幻為主,主要描寫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以及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政治衝突也就成為了他的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
作品也展現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科技不僅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也同時產生反作用,他認為科學並不一定是人類的伙伴。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外星人入侵,社會暴政、戰爭、人種變異、太陽消亡。
威爾斯的創作方法對當時及後世英國和世界科學幻想小說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當睡者醒來時》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俄羅斯(蘇聯)作家亞米扎京的《我們》、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他在許多小說中對“大腦袋”的外星人的描述成了科幻小說中歷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
他的科幻小說也遭到了一些科幻小說家的批評,他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信念放在人類的靈魂和精神之上。
作品評價
威爾斯的科幻作品改變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樂觀主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義傾向,重新拾回了英國文學中那種對前途的憂慮和不安;但由於威爾斯的個性中存在著某種仁慈的氣質,因此在其悲觀的作品中總是伴有希望的閃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結尾還是樂觀的。
威爾斯在創作時運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但他又不拘泥於這些學科,不受這些科學理論的局限。韋爾斯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而且還有科學進步給人們所帶來的美好或不良後果。
此外,威爾斯還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可以證明科幻能夠引入大場
作品影響
威爾斯的科學小說有助於啟迪和培養人們的科學幻想能力。科學幻想是創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造發明的先聲,是科學發展的先導。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提出利用科學小說普及科學知識的觀點,預言“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一個民族倘若喪失了科學幻想能力而欲求發展,如同盲人渴求繪出五彩繽紛的圖畫一般不可思議。威爾斯的科學小說作品不僅能燃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激起對未來的遐想,更能引發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深層思考。尤其是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技術普及,電子產品推陳出新,核武器、生化武器擴散,人類對待科學技術謹慎與否、明智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死存亡。但願我們能銘記威爾斯的警示之言。
重要作品
世界史綱

1927年商務印書館引介《世界史綱》以來,威爾斯的這本大作便風行中國數十年不衰,且有文、白譯本數種,直至今天不斷重版再印,當然有其獨到的價值所在。該書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總銷量達數百萬冊之多,是世界性的超級暢銷書。
著述巨型通史在西方素有傳統,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休謨的《英國史》和基佐的《法國文明史》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世界史綱》當然不能跟這些文藝復興以來的不朽鉅作相提並論,不但篇幅上顯單薄,學理上更是有所不逮,充其量是一本通俗的世界史。即使起同時代人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來,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難以比肩。但它也有突出之處,體現了作品與作者鮮明的二十世紀特色。最為明顯的是,此書開全史風氣之先。韋爾斯在導言中指出,“吾人對於全世界人類史中普通之事實宜具共通之知識,其需要在過去數年之慘變中極為顯著”。這裡所謂“數年之慘變”,指的當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重創了西方文明,也令倖存者深感整個人類的命運被牢牢地拴了一起。作為對西方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危機的回應,作者從人類大同和世界進步的角度講述整個人類文明史,堅信“世固有通塞,而世界則常在進步中”,這與施賓格勒在戰後所流露的悲觀絕望恰成對照。從這點來看,韋爾斯依舊跟戰前一樣,紙和筆啟發著人們進行思考。不過既然作者的設想讀者仍然是西方人,所謂的“世界史綱”從內容結構上看,仍不免以西方史為主,只不過點綴上了一些包括阿拉伯世界和中國在內的其他文明而已。“世界”兩字更多的是落實在它將全球人類係於一體的史識上。
獲得自由的世界

全球二百個地區受到了原子彈的轟炸,戰爭使各國成了一片廢墟,殘存的各國要痛定思痛,決定建立全球新秩序,在廢墟上成立新的世界共和國。
威爾斯在該書中“發明”的“原子彈”一詞,這個詞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現實。小說中描述了原子裂變所釋放的能量,使得人類企圖把它當作毀滅敵人的終極武器,最終使幾百座城市在“原子爆炸的沖天大火”中化為灰燼。
有故事說,原子彈的發明也源於這本書。當時移居英國的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博士突然想到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針對書中描述的場景,這個念頭最終促使西拉德在一年後前往美國,說服愛因斯坦提醒美國總統羅斯福,原子裂變技術確實可能製造出威力強大的炸彈。
昏睡百年

一個人在昏睡了兩百年後甦醒,發現世界上一切都改變了,他被莫名其妙地推選為叛亂者的國王,並投入一場全球的決戰之中。
該書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前蘇聯作家亞米扎京的《我們》、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威爾斯的烏托邦小說裡,“生態學”一詞頻繁出現,多年以後,這一概念才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星際戰爭

19世紀末期,火星人從即將滅亡的火星上來到地球,對英國發動戰爭,進而希望統治全世界。人類開始和他們進行了友好的會晤,被扼殺後才同火星人開始了戰鬥。
作者以目擊者和當事人的角度描寫了人類對火星人的反擊,但是由於雙方科技相差太遠,根本無法對抗火星人。火星人摧毀城鎮,屠殺人類。而且火星人只是將人類視為一種低等動物,甚至以人類作為食物。眼看人類即將滅絕,就在火星人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們受到了地球上細菌的感染而全部死去。
時間機器

《時間機器》是令威爾斯聲譽鵲起的處女作,也是他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時間旅行者”乘著自製的“時間機器”穿越時空隧道,飛到了公元802701年。這時的世界物產豐饒充裕,人類分化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一種是脆弱嬌小的埃洛伊人,悠閒地生活在地面上的豪華宮殿中,養尊處優,飽食終日,由於長期不勞作、不思考,智力和體力退化。另一種是凶悍粗野、形如狐猴的莫洛克人,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整日在隆隆的機器旁勞動,養肥埃洛伊人供自己食用。之後“時間旅行者”又飛到了幾百萬年以後,那時的世界滿目瘡痍,人類滅絕,只剩下白色的蝴蝶和巨型螃蟹。《時間機器》可謂是一部巧奪天工的社會寓言。讀者不難猜測埃洛伊人是現代資產階級的後代,而莫洛克人是現代工人階級的後裔。威爾斯將世紀之交的西方階級鬥爭與人類進化論相結合,用幻想和寓言的形式給整個現代社會發出醍醐灌頂的警示——勞動者和剝削者的長期敵對可能造成恐怖的後果。此外,通過《時間機器》,威爾斯還表達了對人類終極處境的關懷,撥動了億萬顆不安的心靈。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感嘆生命的短暫,然而威爾斯竟設想出一架能自由穿梭於時空中的機器,而且從理論到實踐均構思得天衣無縫,這是何等的令人振奮、令人嚮往!只要人類還為時空的局限所困,《時間機器》的魅力將永不消減。
隱身人

1897年發表的《隱身人》可能是威爾斯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作品。小說描寫了一位名叫格里芬的科學家對科學發明的狂熱追求。格里芬家境貧寒,才華橫溢,他堅持科學研究,最後終於如願以償,發明了隱身術。然而,格里芬沒有利用科學發明造福人類,反而妄想憑藉隱身術稱霸世界,建立“恐怖統治”。他不顧朋友肯普苦口婆心的勸誡,一意孤行,落得眾叛親離,最後在人們的喊打聲中含憤死去。《隱身人》將視角轉向了科學技術本身,向讀者展現了科技無限發展後潛在的負面效應。威爾斯警示人們科學是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又能招致滅頂之災,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科學發明一旦落入自私者之手,後果將不堪設想。除了蘊含深刻的社會意義外,《隱身人》的魅力還表現在對小人物的刻畫上。往往只是寥寥幾筆,人物的性格就躍然紙上。譬如在商討如何對付隱身人時,伊平鎮的村民都侃侃而談,但無人付諸實踐,作者評論道:“這幫人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管理議會的才能:只知紙上談兵,從不採取任何果斷的行動。”嚴密的科學推理也是《隱身人》最顯著的特徵之一。科學小說雖有幻想的成分,但若一味只有幻想,小說就顯得虛假而不可信。威爾斯借隱身人之口極具邏輯地分析了隱身術的科學原理,闡述了各種光的折射和反射定理,通俗易懂又合乎情理。他的語氣之肯定、思路之清晰、分析之透徹、邏輯之嚴密,使人心悅誠服。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

在《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威爾斯的想像力再次凌空翱翔,在宇宙間縱橫馳騁。小說講述了科學家卡沃爾研製成一種能阻擋萬有引力的物質,並用它製造出一隻飛行球,與朋友貝德福一同前往月球探險。登月後,兩人遭遇月球人的追捕,貝德福得以逃生,返回地球;卡沃爾不幸被捕,囚禁在月球的地下世界,之後他又向地球發回信息,描繪月球人的身體構造和社會結構。此書把讀者引入了奇幻的月球世界。月球人根據各自擔任的社會職責,用生物藥劑刺激某部分器官畸形發展,如數學家的腦袋碩大無比,但四肢萎縮,警察肌肉發達,郵差腿腳細長等等。讀者不難看出這些奇形怪狀的月球人影射了從事各種職業的現代人。威爾斯用誇張的筆觸抨擊了現代社會分工對人類的扭曲和戕害。再者,小說中驚心動魄的追擊場面,無懈可擊的邏輯推理,瑰麗多姿的月球風光也是科學小說迷們所津津樂道的。難怪有的評論家稱威爾斯的科學小說作品“是幻想達到了高度的自由,經歲月之水洵洗後依然散發著不可泯滅的藝術光彩”。
主要作品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1895年)
《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年)
《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897年)
《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年)
《當睡者醒來時》(When The Sleeper Wakes, 1899年)
《愛情和魯雅軒》(Love and Mr Lewisham, 1900年)
《最早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年)
《神的食物》(The Food of the Gods and How It Came to Earth,1904年)
《現代烏托邦》(A Modern Utopia,1908年)
《安·維羅尼卡》(Ann Veronica,1909年)
《托諾-邦蓋》(Tono-Bungay,1909年)
《波利先生的故事》(The History of Mr Polly,1910年)
《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1911年)
《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年)
《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1920年)
《未來互聯網紓》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1933年)
《水晶蛋》
《新人來自火星》
部分著作簡介
《世界史綱(上、下)》:從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類的歷史短暫而喧囂。伴隨著文明成長的是無盡的戰爭與殺戮,人類將走向世界大同還是會自取滅亡?韋爾斯的《世界史綱》充滿人文激情、文采斐然而又不失史學著作的嚴謹,自1920年面世以來,迄今已重版三十餘次,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傳布於世界各地。本書是國內最早的中文譯本,譯校者匯集了梁思成、向達、黃靜淵、陳訓恕、陳建民、梁啟超、秉志、竺可楨、任鴻雋、傅運森、徐則陵、何炳松、程瀛章、朱經農、王雲五等當時第一流的專家學者,譯工精緻,文詞清順,堪與原書比美。
《大戰火星人》:為了統治地球,狀似章魚、體大如熊的火星人乘著圓筒型飛行器來到了地球上,而地球上的人類卻對此毫無防備。火星人使用的武器能發射威力無比的熱線和黑煙,它們操縱著巨大的三腳金屬怪物,成批地屠殺著人類。人類奮起抵抗,但是他們的武器難以同火星人的武器匹敵。人類面臨著死亡和毀滅。然而,正在這危難時刻,火星人卻不戰自敗。是什麼使得地球人死裡逃生的呢?這場幻想中的地球人與火星人的較量能給我們什麼啟迪呢?
《時間機器》:威爾斯一種荒涼、哀傷的筆觸給我們展示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時間旅行。主人公“時間旅行者”是威爾斯筆下的英雄,一個狂放不羈的天才,可即便如此,他仍舊無無力改變現實。在未來世界,人類正逐漸走向沒落,自相殘殺、愚昧無知,曾經輝煌的科技、文化及固有的價值觀、道德觀全部土崩瓦解,難道這就是人類終極的宿命嗎?為追尋真相,時間旅行者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時間之旅。
《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兩個人乘飛船來到了月球,成為月球上的第一批地球人。他們來到了月球內部,那裡有地球和怪獸,一個人飛回地球,另一個人從月球發來電報,敘述那裡的一切……
《莫羅博士的島》:本書是一部英國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作品集,收錄了莫羅博士的島、紅屋、卡米拉、遺囑等作品。本書驚險、刺激、情節發展出人意料,揭露的各種罪惡發人深省,其恐怖、危險的場景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品分類
縱觀威爾斯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其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科學小說,主要寫於1900年之前;第二類是社會諷刺小說,寫於1900年到1910年之間;第三類主要創作於1910年之後,通常被稱為“思想闡述小說”。但令威爾斯最負盛名的莫過於科學小說,主要包括《時間機器》、​​《莫羅博士島》、《隱身人》、《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神食》、《星際戰爭》、《沉睡者醒來時》等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被改編成電影。1938年問世的《星際戰爭》被奧森·威爾斯買下廣播權,在美國新澤西電台演播。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社會瀰漫著緊張的氣氛,《星際戰爭》播出後迅即引起一陣恐慌,許多聽眾信以為真,紛紛收拾行李,到鄉間避難。當局政府派出警察,將廣播劇本全部燒毀,但仍有部分保留,後公開競拍,被好萊塢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所獲,於2005年改編成轟動全球的電影《世界大戰》。
創作實踐
威爾斯的科幻作品改變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樂觀主義傾向,重新拾回了英國文學中那種對前途的憂慮和不安;但由於威爾斯的個性中存在著某種仁慈的氣質,因此在其悲觀的作品中總是伴有希望的閃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結尾還是樂觀的。
威爾斯在創作時運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但他又不拘泥於這些學科,不受這些科學理論的局限。威爾斯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而且還有科學進步給人們所帶來的美好或不良後果。
此外,威爾斯還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可以證明科幻能夠引入大場面。
當然威爾斯也有其不足之處,他無法擺脫其階級局限性,雖然能夠看到前途的悲劇性命運,卻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社會活動
少年時學徒的經歷,使威爾斯形成了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並且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
他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自稱“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也是他試圖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造社會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但是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是熱衷於改良主義,他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他不贊成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認為有必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裡無政府狀態。
1903年,威爾斯成為標榜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社員。對於費邊社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仍然認為過於激進。而他對年輕成員的影響和個人領袖欲的膨脹,使他和費邊社的領導成員肖伯納等發生不合,最後退出了這個組織。他的長篇小說《安·維羅尼卡》(Ann Veronica)和《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這本著作展現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一面。
威爾斯還在1920年和1934年訪問蘇聯,受到了列寧和斯大林的接見。他雖然不大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較真實的報導。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社會交際
威爾斯與蕭伯納

威爾斯不僅是一名著名作家,而且還是一名具有良知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他曾與英國著名文學家喬治· 蕭伯納相識並結為密友,經蕭伯納介紹威爾斯加入了以蕭伯納為首的“費邊社”。“費邊社”是一種具有改良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群眾團體,他們反對武力,希望依靠經濟和政治的方式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開始威爾斯積極參與“費邊社”的活動,後來與蕭伯納發生分歧,退出了“費邊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斯參與了國聯活動,並前往各國訪問,他的採訪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威爾斯與凡爾納

威爾斯的科學小說剛問世不久,就有評論家將他比作法國的儒勒· 凡爾納。若從作品的影響及成就而言,兩人確實旗鼓相當,但若論作品的創作方式,他們卻大不相同。凡爾納所關注的只是科學技術的實現問題,他有句名言:“只要有人想像,其他人就一定做出。”他的作品以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給予科學家、探險家們以極大的啟發。而威爾斯的科學小說雖然以科學知識為基礎,但更倚重天馬行空般的幻想。他想像在宇宙中遨遊,構思星際戰爭;把人類送上月球,又將火星人引入地球。他從天上搜羅天使,從海底打撈美人魚;駕駛時間機器馳騁在時空中。他的作品無奇不攬,無險不探,從月球、太空、過去和未來等各個角度觀察生活,通過怪物和外星生物的眼睛審視人類,故事緊張,情節離奇,引人入勝。威爾斯自己也承認:“這位偉大的法國作家(指凡爾納)對科學發明的預見和我的幻想完全不同。他的作品總是描寫技術和發明的實際可能性,而且對此作出了許多卓越的預言。他所感興趣的是具有實踐性的東西;動筆寫作前就相信,自己所寫的當時尚未出現的技術將來一定會實現……我的故事所表明的卻不是實現科學假設的可能性,而是對另一種幻想的體驗。”
再者,威爾斯與凡爾納的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凡爾納讚揚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和巨大威力,其創作的目的在於把讀者引入神奇迷人的科幻世界。但威爾斯的作品在幻想的外表下具有深厚的現實性。他借助科學幻想,用怪誕的人物、離奇的情節、誇張的手法、詼諧的語言和瑰麗的場景,針砭時弊,揭示現實,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威爾斯曾說,他的科幻小說繼承的是古羅馬作家阿普列烏斯在《金驢記》中所開創的傳統,“這類故事的意義並不在於幻想本身,而在於包含在幻想中的非幻想因素……它們只有在翻譯成日常語言後,或者說排除一切怪誕的成分後,才能顯示出真正的意義。”由此可見,科學技術只是威爾斯創作的一種載體,而非其目的所在。他所關注的是與科技相關的社會問題,對科學技術本身也不是一味地讚揚,而是給予客觀的分析,警示科技發展的負面作用,並揭露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各種問題,譴責荒唐、醜惡的現實。威爾斯創造了一種將科學知識、文學技巧和社會觀念三者融為一體的科學小說模式,這是凡爾納的推崇科學精神、追求科學細節的“硬科學小說”所無法比擬的。
威爾斯與丘吉爾

但威爾斯所擁有的不僅僅是科學上的想像力,100多年來,後人越來越意識他作為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的意義——他的理念直接影響到當政者,在兩個世界都有擁躉——從丘吉爾到列寧。
同鄉丘吉爾的政治生涯,受威爾斯影響很大。丘吉爾早期政治理念源自威爾斯1901年創作的小說《預知》。在其政治生涯中,他是公認的名嘴,演講時妙語連珠,不少經典之語傳誦至今。他的一些妙語是取自威爾斯的幾部小說。如他曾用“​​風雲暗湧”描述納粹德國的擴張勢頭,而威爾斯之前在名為《世界大戰》的小說中有過相同表述。
威爾斯1905年完成的《現代烏托邦》,意在為托馬斯·穆爾的《烏托邦》作續。書中提出了一些包括國家應為公民生活提供保障的觀念。丘吉爾在格拉斯哥的演講中提到國家應該幫助“眾多無依無靠的人民”。史學界普遍認為這篇演講是丘吉爾職業生涯里程碑。
丘吉爾和威爾斯存在諸多相同理念,兩人都相信國家應該保障公民生活,包括提供救濟金、保險和兒童福利。威爾斯為自己的小說取名《現代烏托邦》,丘吉爾隨後在演講中稱他理想的“保障性”國家為“烏托邦”。威爾斯提倡“優生”,認為人們只有滿足一定條件,比如身體健康和經濟獨立,才應考慮生養後代。丘吉爾曾經說過,自己十分羨慕威爾斯“探討婚姻與人口問題的技巧和勇氣”。以至丘吉爾的一位朋友說他是“優生主義者”。
作為費邊社的重要成員,威爾斯還會晤過羅斯福,他也曾兩度訪問當時的蘇聯,受到列寧與斯大林的接見。儘管威爾斯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但在列寧眼裡,他本質上還是屬於資產階級。
科學預見
有故事說,原子彈的發明就源於威爾斯的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
儘管威爾斯表明自己的科學小說作品不在於預見科學發展的可能性,但作為一名功底深厚的理科學士,他的想像不乏科學的依據,某些作品仍不失為傑出的科學預言,為當時的科技發展提供了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
譬如在《時間機器》中,威爾斯打破了牛頓確立的一成不變的時間觀,闡述了“四維空間”的理論,大膽地構想出可在時空中任意穿行的時間機器。“四維空間”、“四維幾何”在現代已被廣泛認同並應用。更為神奇的是,在《時間機器》問世後的20個年頭,現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研究,從理論上證明了時間和空間位移的相對性原理,斷定當飛船的速度達到極大(接近光速)時,乘坐飛船者可能實現“時間旅行”。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理論竟為後來的天文觀測和微觀測試所證實,從而開創了人類科學史上的新紀元。
又如《神食》中所描述的能夠激發生物生長潛力的食物,預言了當代大量使用的生長激素。在《莫羅博士島》中,莫羅博士對動物進行肢體移植和大腦改造,不免使現代讀者聯想到20世紀備受關注和爭論的物種器官移植以及動物的無性繁殖——克隆等。
在《星際戰爭》中,火星人使用的“熱線”與半個世紀後發現的激光相似,“黑煙”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使用的毒瓦斯相當;小說中描寫的大規模荼毒生靈的場面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印證。在《陸戰鐵甲》中,威爾斯預言了裝甲坦克將在戰爭中應用。
在《太空戰》中,他預見了飛機將用於戰爭。在《獲得自由的世界》中,他發明了“ 原子彈 ”一詞,描繪的原子彈爆-炸情景與後來的實際情形如出一轍。
威爾斯在《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描寫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與50年後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不乏相似之處。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摹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像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景象。這些大膽的設想均被現代宇航員登月及返回地球著陸時採納。

-------------------------------------------

2015-10-01_170251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

早年生活
威爾斯1866年出生於肯特郡的布朗利(Bromley)一個貧寒的家庭。父母都做過僕人。父親約瑟夫曾經是職業木球運動員,後來經營一家五金店鋪。母親尼爾則一直給有錢人家做僕人。

1880年,由於父親的店鋪倒閉,威爾斯只好輟學到溫澤的一家布店做學徒。但是他在這裏的工作沒有獲得店主的滿意,1個月以後他就不得已而離開,到薩墨塞特郡當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後來還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小鎮上給一個藥劑師當助手。1881年4月,他又來到朴次茅斯的一個布店作了兩年學徒。令人無法忍受的學徒生活迫使他最終離去,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學校得到一個助教職位。

1884年他得到助學金(每星期一個基尼),進入了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前身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他在這裏學習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和生物學。其中他的生物學老師是著名的進化論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他後來的科幻小說寫作受赫胥黎的進化論思想影響很大。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從1891年到1893年在倫敦大學函授學院教授生物學。

創作生涯
從1891年開始,威爾斯為一些報刊撰寫文章。1893年患上了肺出血,休養期間,開始寫作短篇小說、散文和評論,同時也開始了科普創作,例如在《百萬年的人》(The Man of the Year Million)中他大膽設想在自然選擇影響下未來人類的形象,巨大的眼睛,細長的手。

隨後《全國觀察家》發表了威爾斯關於時間旅行的設想的連載文章,後來在1895年把這些文章改為《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的小說發行。此書的出版引起轟動,也奠定了他作為科幻小說作家的聲譽。

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神的食物》等科幻小說,還寫了大量的論文和長篇小說。

20世紀以後,除了科幻小說以外,威爾斯還從幽默小說《愛情和魯雅軒》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以《托諾-邦蓋》為代表的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的寫實小說,但是知名度不如他所寫的科幻小說。

社會活動
少年時學徒的經歷,使威爾斯形成了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並且始終貫穿於他的一生。

他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自稱「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也是他試圖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造社會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但是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是熱衷於改良主義,他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他不贊成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認為有必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裏的無政府狀態。

1903年,威爾斯成為標榜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社員。對於費邊社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仍然認為有些過於激進。而他對年輕成員的影響和個人領袖慾的膨脹,使他和費邊社的領導成員肖伯納等發生不合,最後退出了這個組織。他的長篇小說《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和《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這本著作展現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一面。

威爾斯還在1920年和1934年訪問蘇聯,受到了列寧和斯大林的接見。他雖然不大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較真實的報道。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晚年
1920年代以後,威爾斯轉向政論性小說創作,借科幻小說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改革理想,但整體上被認為缺乏藝術特色。他晚年的作品轉向了靈魂、宗教、道德等方面。

1946年威爾斯在倫敦去世。

作品風格
威爾斯善於把科學知識通俗化,並通過小說將其突出出來,正是這種才能使他的科幻小說深受讀者歡迎。

他的科幻小說常常具有諷刺性,而顯現威爾斯一貫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意識,而且這也成為了威爾斯獨特的寫作風格。

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以軟科幻為主,主要描寫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以及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政治衝突也就成為了他的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作品也展現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科技不僅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也同時產生反作用,他認為科學並不一定是人類的夥伴。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外星人入侵,社會暴政、戰爭、人種變異、太陽消亡。

威爾斯的創作方法對當時及後世英國和世界科學幻想小說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當睡者醒來時》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俄羅斯(蘇聯)作家扎米亞京的《我們》、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他在許多小說中對「大腦袋」的外星人的描述成了科幻小說中歷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

他的科幻小說也遭到了一些科幻小說家的批評,他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信念放在人類的靈魂和精神之上。

主要作品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1895年)
《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年)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1897年)
《星際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年)
《當睡者醒來時》(When The Sleeper Wakes, 1899年)
《愛情和魯雅軒》(Love and Mr Lewisham, 1900年)
《最早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年)
《神的食物》(The Food of the Gods and How It Came to Earth,1904年)
《現代烏托邦》(A Modern Utopia,1908年)
《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1909年)
《托諾-邦蓋》(Tono-Bungay,1909年)
《波利先生的故事》(The History of Mr Polly,1910年)
《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1911年)
《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年)
《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1920年)
《未來互聯網紓》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1933年)

--------------------------------

H.G.威爾斯的貢獻
參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Black and white photo of a man with bushy black moustache and black hair with parting.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如果說凡爾納開啟了科幻小說的大門,那麼英國人威爾斯則長驅直入、開疆拓土,指出了後世科幻作家可以繼續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紀科幻小說中幾大主流話題,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托邦」等等,都是威爾斯所開創的。
1894年和1895年間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了「時間旅行」的概念。這不僅要求在科學上論證「第四維」——時間的存在,威爾斯更在小說中描寫了地球毀滅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時代」。威爾斯在這部開創性的小說開頭,竟進行了大篇幅的科學哲理討論,為的是幫助讀者克服不可能心理」。這種「如果某種科學技術得以實現,那麼未來將……」的開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說的一種經典範例。[來源請求]
1898年的《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對外星人(小說中是醜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徵進行了直接描寫,這也成了後來20世紀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一大特徵。威爾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識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間可能的文明衝突:星際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個何其廣闊的「空間」,從此在科幻小說史上,人類和外星人之間一直烽火不斷。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譯:月球上最早的人類),大膽幻想人類靠一種「可以隔斷萬有引力的物質」登上了月球。威爾斯的月球不是荒涼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個地球。月球人的社會接近螞蟻的制度,擁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縮,腦袋卻膨脹巨大——這種形象雖然有所改變,但「大腦袋」成了科幻小說中歷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來源請求]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著的《世界大戰》插畫(1906年)
《當睡者醒來時》首次發表於1899年,威爾斯在修改後於1910年再版。異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後醒來,發現未來世界的大都市比過去的時代更為糟糕。他在小說前言中寫道:「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資本主義勝利的惡夢。」造成人類社會的未來變得更加邪惡、墮落的制度原因替代了技術因素,「人禍」成了科幻小說的主題。威爾斯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俄羅斯(蘇聯)作家葉夫根尼·扎米亞京的《我們》、英國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
威爾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正如《睡者》一書前言中所寫,他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始終持有「資本主義必將導致災難」的政見。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重要的社會思想家之一,對社會制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從這種意義上說,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也是一種「哲理小說」,他的作品總是通過幻想中的社會,來影射當時的社會和政治。作品整體上充滿了對人類社會未來命運的關照。這切中了科幻小說的核心精神:「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這種嚴肅的思想主題使得科幻小說真正成為一種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學形式,而非止於追求冒險獵奇的低俗讀物——儘管在形式上難以區別。
因此,也有評論家將1895年(《時間機器》的出版)認定為「科幻小說誕生元年」。但沒有爭論的是,這位跨世紀的作家是對20世紀科幻小說影響最大的人物。
在小說技巧上,威爾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說」和「哲學思辨」之間建立了聯繫。引人入勝的情節激起了普通大眾強烈的閱讀慾望,但這又無損於威爾斯在小說整體上閃爍的智慧之光。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
威爾斯1866年出生於肯特郡的布朗利(Bromley)一個貧寒的家庭。父母都做過僕人。父親約瑟夫曾經是職業板球運動員,後來經營一家五金店鋪。母親尼爾則一直給有錢人家做僕人。
1880年,由於父親的店鋪倒閉,威爾斯只好輟學到溫澤的一家布店做學徒。但是他在這裡的工作沒有獲得店主的滿意,1個月以後他就不得已而離開,到薩墨塞特郡當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後來還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小鎮上給一個藥劑師當助手。1881年4月,他又來到朴次茅斯的一個布店作了兩年學徒。令人無法忍受的學徒生活迫使他最終離去,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學校得到一個助教職位。
1884年他得到助學金(每星期一個基尼),進入了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前身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他在這裡學習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和生物學。其中他的生物學老師是著名的進化論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他後來的科幻小說寫作受赫胥黎的進化論思想影響很大。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從1891年到1893年在倫敦大學函授學院教授生物學。
創作生涯
從1891年開始,威爾斯為一些報刊撰寫文章。1893年患上了肺出血,休養期間,開始寫作短篇小說、散文和評論,同時也開始了科普創作,例如在《百萬年的人》(The Man of the Year Million)中他大膽設想在自然選擇影響下未來人類的形象,巨大的眼睛,細長的手。
隨後《全國觀察家》發表了威爾斯關於時間旅行的設想的連載文章,後來在1895年把這些文章改為《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的小說發行。此書的出版引起轟動,也奠定了他作為科幻小說作家的聲譽。
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神的食物》等科幻小說,還寫了大量的論文和長篇小說。
20世紀以後,除了科幻小說以外,威爾斯還從幽默小說《愛情和魯雅軒》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以《托諾-邦蓋》為代表的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的寫實小說,但是知名度不如他所寫的科幻小說。
社會活動
少年時學徒的經歷,使威爾斯形成了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並且始終貫穿於他的一生。
他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自稱「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也是他試圖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造社會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但是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是熱衷於改良主義,他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他不贊成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認為有必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無政府狀態。
1903年,威爾斯成為標榜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社員。對於費邊社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仍然認為有些過於激進。而他對年輕成員的影響和個人領袖慾的膨脹,使他和費邊社的領導成員肖伯納等發生不合,最後退出了這個組織。他的長篇小說《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和《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這本著作展現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一面。
威爾斯還在1920年和1934年訪問蘇聯,受到了列寧和史達林的接見。他雖然不大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較真實的報導。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晚年
1920年代以後,威爾斯轉向政論性小說創作,借科幻小說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改革理想,但整體上被認為缺乏藝術特色。他晚年的作品轉向了靈魂、宗教、道德等方面。
1946年威爾斯在倫敦去世。
作品風格
威爾斯善於把科學知識通俗化,並通過小說將其突出出來,正是這種才能使他的科幻小說深受讀者歡迎。
他的科幻小說常常具有諷刺性,而顯現威爾斯一貫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意識,而且這也成為了威爾斯獨特的寫作風格。
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以軟科幻為主,主要描寫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以及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政治衝突也就成為了他的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作品也展現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科技不僅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也同時產生反作用,他認為科學並不一定是人類的夥伴。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外星人入侵,社會暴政、戰爭、人種變異、太陽消亡。
威爾斯的創作方法對當時及後世英國和世界科學幻想小說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當睡者醒來時》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俄羅斯(蘇聯)作家扎米亞京的《我們》、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他在許多小說中對「大腦袋」的外星人的描述成了科幻小說中歷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
他的科幻小說也遭到了一些科幻小說家的批評,他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信念放在人類的靈魂和精神之上。
主要作品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1895年)
《莫洛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年)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1897年)
《星際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年)
《當睡者醒來時》(When The Sleeper Wakes, 1899年)
《愛情和魯雅軒》(Love and Mr Lewisham, 1900年)
《最早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年)
《神的食物》(The Food of the Gods and How It Came to Earth,1904年)
《現代烏托邦》(A Modern Utopia,1908年)
《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1909年)
《托諾-邦蓋》(Tono-Bungay,1909年)
《波利先生的故事》(The History of Mr Polly,1910年)
《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1911年)
《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年)
《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1920年)
《未來網際網路紓》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1933年)

===========================

韓爾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Hn0S4z

台灣檜木肖楠藝術館 - http://goo.gl/t0Ldor

Ming's Blogger: 木料介紹(1) -- 台灣五木 & 台灣針葉一級木 - http://goo.gl/wgo1zZ

台灣針五木的由來

「 台 灣 五 木 」一詞源於日據時期。1912年英國學士院 H.J.Elwis來台考察林業,建議可倣「日本五木 」來訂定「台灣五木 」,並認為紅檜、台灣杉、香杉、台灣油杉、台灣肖楠是台灣最具代表性及林業生產重要性的針葉五木。1937年日人松尾伊六提出「阿里山五木」之議,惟文獻已佚失,無從得知為何樹種。廖大牛(1976)稱,台灣林業界,「五木」一詞有如下三個含義 :

一 、 「 台 灣 五 木 」 :分布廣及全島,蓄積又豐富,植物學上有特殊意義的五個樹種,即台灣扁柏、紅檜、台灣杉、台灣肖楠、香杉。

二 、 「 阿 里 山 五 木 」 :日人據台後大事開發台灣森林以1913年開發阿里山為首,此一地區蓄積最豐富的五個樹種,即台灣扁柏、紅檜、鐵杉、台灣肖楠、華山松。

三 、 「 針 一 級 木 」 :本省光復後,百廢待舉,木材需求甚殷,故林木砍伐以商業價值高者為主,即台灣扁柏、紅檜、台灣肖楠、香杉、台灣紅豆杉。

郭寶章(1995)根據廖氏之「台灣五木」認為台灣扁柏與紅檜在台灣多合稱為檜木,可視為一樹種群,另將「針一級木」中之台灣紅豆杉列入「五木」之中,因台灣紅豆杉不僅木材優異,也是保育上之珍貴樹種,因此定檜木(紅檜及扁柏)、台灣杉、香杉、台灣肖楠、台灣紅豆杉為「台灣貴重針葉五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