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買一杯咖啡,有多容易?走在路上,不僅有許多連鎖咖啡品牌可選擇,還有人均密度全球第二的便利商店也提供咖啡,連鎖超市如全聯也加入戰局;而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資料庫顯示,2023 年 4 月登記在冊的咖啡館達 4345 間,相比年初又多了近百間咖啡廳。
「我在剛創業的時候(2006年),很多人就跟我說台灣的咖啡市場已經飽和,」路易莎職人咖啡董事長黃銘賢說。攤開路易莎財報,2022 年合併營收達 21.7 億元,較前一年成長 15.5%,總店數為 558 家,已是台灣目前擁有最多分店的連鎖咖啡品牌。他仍認為,「台灣市場還有成長空間,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2021 年報告,2020 年台灣咖啡市場產值成長 20%,達 27.6 億美元(約新台幣 850 億元)。國際咖啡組織(ICO)的調查,2020 年台灣的咖啡豆進口量約 43500 公噸,2017~2020 年的複合年均成長率為 1.6%。如果把咖啡豆的量換成一杯杯的咖啡,和其他國家相比,南韓消費者年平均喝掉 353 杯咖啡,日本、美國達 400 杯以上,台灣人則是 104 杯。
路易莎3種「精實展店」策略,疫情間逆勢展店、提高獲利
市場雖有成長空間,但路易莎要如何抓住?黃銘賢一開始以展店為策略,這是最快能讓大家更容易看見、買到路易莎的方式。在疫情期間,他以較低租金逆勢展店,並利用3種「精實展店」的策略,提高獲利,其中包含「員工內創」、「校園展店」及「老店新生」。
路易莎展店策略一:員工內創
內創(內部創業),指的是協助表現優秀的直營門市夥伴、幹部及加盟業者開分店,「我們有 5000 位員工,大概有 60 位符合內創資格。」
這些人對路易莎的品牌信念最高,飲品製作能力及店務管理能力也最好,2年來,光是內部員工就出去開了60間內創店門市,而同一間店可能會有幾位直營夥伴一起合資,比方說區經理可能找總店長一起合開,所以一個人也可能同時負責好幾間店。
黃銘賢說,幹部本來就負責直營店的店務,所以內創店和直營店在人員調度上也比較容易,「很多資源調配上會是我幫他、他幫我,大家一起成長。」員工有開店經驗,自然而然會為業績著想。比方說,原本覺得店內應多聘請人力,或是冷氣溫度調低,都沒關係,自己有門市之後,就知道哪些費用應該管控。光是讓員工「感同身受」,站在企業成本控制的角度,一間店單月就可以省下 3 萬~5 萬元的成本。
來源:侯俊偉 攝影
路易莎已是台灣目前擁有最多分店的連鎖咖啡品牌,但董事長黃銘賢認為,「台灣市場還有成長空間,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路易莎展店策略二:校園展店
除了搶攻上班族的口袋,路易莎也提早培養在學生族群的品牌辨識和忠誠度。
2019 年開始,路易莎在校園設點,如今已進駐超過 30 間大學。「圖書館不能吃東西,也不會每個位子都有插座;學校把閒置空間給路易莎設店,學生就會隨時去那裡念書、討論報告。」同時解決學生和校方的需求,黃銘賢說,甚至還有校長找上門,說服他去開店。
而這些直營門市遇到期中、期末,當月的營業時間都會延長一小時,陪學生念書,「客人願意留下來,就有機會賣他蛋糕或周邊商品,而當有一天他們要辦活動,就會找我們;如果他從來不來,也不會買單你的產品。」路易莎每天至少有 1 萬名學生消費,像輔大店就是路易莎全國門市營收的前段班,打破外界認為學生客群效益較低的印象。
路易莎展店策略三:老店新生
另外,路易莎在選址策略上也做過調整。早期為了建立品牌知名度,會選擇租金較高,但曝光效果好的地方,但如今會考慮讓門市搬到附近、相對便宜的地段;在目標店面釋出以前,先計畫搬遷老店,「最近一間門市,本來 30 坪一個月 30 萬,但搬到馬路對面,變 70 坪只要 20 萬,」這樣一來就能提升獲利效果。
路易莎逾 50 間直營店,班表怎麼排?
當公司超過 50 間直營門市後,需管理的人力變多、範圍變大,讓黃銘賢體會到制度管理的重要,不能只靠每間店的店長。「我們要一套很完整的標準流程,不能只把勝負交給前線的某一個人。」
他從研究班表開始,協助門市計算人力需求。以路易莎來說,早上是尖峰時段,「如果班表從早上開始排,會有很多人力交疊在晚上,」無形中浪費人力,「第一個一定先決定早上一位正職、晚上一位正職,」再針對時段由後往前安排正職或計時人員(PT,part-time),讓人力交疊在早上。
門市店長會根據黃銘賢制定的班表規則進行排班,同時建立排班系統,依照過往相同商圈的人力編制,建議新展店門市的人力需求。例如,一間店原本擁有價值 16 萬的人力,能做到 60 萬業績,如果讓既有人力順利服務尖峰來客量,能將業績提高到 80 萬。最重要的是,總公司人資部能和門市招募順利對接,例如,門市需要 4 正職 4 位 PT,但實際上卻只有 2 正職 10 位PT,就可以詢問門市狀況、協助人力調動。
延伸閱讀:一張圖看懂路易莎公開說明書,500分店數擊敗星巴克登冠,背後秘密是什麼?
黃銘賢說,在提高直營店獲利的過程中,他也學會怎麼跟夥伴相處,知道他們能負擔的臨界點在哪。「我沒有臨界點,因為這企業是我的,再苦再難我都會撐下來,但夥伴不是這樣想事情,他不行就離職了。」
黃銘賢
1978 年出生,銘傳大學會計系畢業,2006 年創辦路易莎職人咖啡。2022 年成立泰菜初泰 Pikul、SUN BERNO光焙若蔬食、健康生活品牌Self room。現為路易莎職人咖啡董事長。
路易莎職人咖啡
創立時間|2006 年
員工人數|約 5000 人
營  收|21.7 億(2022 年)
營運項目|經營連鎖咖啡簡餐,提供咖啡飲品、茶類飲品、糕點、輕食、咖啡豆及其他相關商品。
路易莎黃銘賢:台灣咖啡市場還能成長,我還有很多事做!解密咖啡龍頭展店秘訣 https://bit.ly/3Z95dc0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台灣喫茶店+福爾摩沙喫茶店+1897年這是臺灣茶第一次出國參展+1900年,法國舉辦「巴黎萬國博覽會」,台灣總督府選派成立「喫茶店」,這是台灣第一次在博覽會成立喫茶店,也為以後各大博覽會「臺灣喫茶店」的濫觴。而台灣茶商吳文秀代表台灣,以烏龍茶參展,獲得最高賞獎項。+台灣咖啡館歷史,發現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館、喫茶店。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甚至以「森永喫茶店」作為展示館,可見當時咖啡館的盛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Ek8Jf


嘉義地區第一家麵包店-嘉義第一家麵包店 日向屋 (ひゅうがや)
此為日人吉田秀太郎於明治34年(1901年)所開業的麵包店。
吉田秀太郎死後,日向屋改由其姪小林幸太郎接手經營。戰後,由習得小林幸太郎手藝的台人盧福重新開業,店名即是今日嘉義市知名的「新台灣餅舖」。
照片中為第一代的建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2958382990953318/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1650英國勞依茲咖啡館/最早有計劃栽 培以及食用咖啡民族是阿拉伯人煎煮當胃藥喝,作為興奮性飲料飲用/1645年的威尼斯,誕生了歐洲第一家公開的街頭咖啡館-歐洲第一家咖啡館──Bottega del Caffe。  西元一七00年左右,倫敦已有三千家咖啡館,以當時的人口比例計算,每一百人就養一家咖啡屋。  巴黎第一家咖啡屋──普各伯咖啡屋(Procope Cafe),開張於一六八六年/美國最早的咖啡文獻,始於一六六八年。波士頓第一家咖啡屋,則是一六九一年開張的倫敦咖啡屋(London Coffee House)。而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專賣店,也出現在波士頓,設立於一八0八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6VrkA

-----------------------------------

台灣幸福百事,台灣第一次.pdf-------------download

------------------------------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行動咖啡車」日據時代就有了!
2014-11-27 18:41:23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公園獅」咖啡屋定期舉辦番茶會,右為畫家石川欽一郎。 圖/前衛出版社提供
分享「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隨咖啡普及,咖啡館已成為台灣人重要的生活空間。但你可知道,台灣第一間咖啡館在哪裡?而時尚便利的「行動咖啡車」,日據時代便已出現。
文史工作者文可璽出版新書「台灣摩登咖啡屋」。他爬梳「茶與咖啡」、「台灣日日新報」等數十種日據時期的報刊雜誌,找到許多台灣咖啡史上的「第一次」。

一九一二年,台北新公園(即二二八紀念公園)出現台北第一座大型咖啡館「公園獅」,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台灣第一座咖啡館。但根據文可璽翻查舊報紙,發現一八九七年九月,「台灣日報」已出現咖啡館「西洋軒」的開幕廣告。該店位於台北西門外,應是台灣第一家咖啡館。

新公園開園後來客不多,讓台北廳長井村大吉相當苦惱。有人建議在公園內設咖啡館聚集人氣,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公園獅」咖啡館誕生。

「公園獅」在開幕當天施放煙火,並找來上百名藝妓擔任服務員,成功創造話題。「公園獅」每天早上六時半便開門,成為當時「文青」聚集場所。後來增建為兩層樓洋房,二樓可舉辦畫展、攝影展,還能容納小型劇團演出,可以說是現代複合式藝文空間的濫觴。

台灣近年興起行動咖啡車,但早在一九三一年台中街頭已出現第一部行動咖啡車。咖啡車的主人是在台中公園經營「巴咖啡屋」的森浦清太郎。他是汽車組裝迷,想出這個結合汽車和咖啡屋的創舉。這部咖啡車有容納十二名客人的桌椅。當台中公園舉辦活動,便可看到咖啡車的身影。

-------------------------

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昨天晚上影子 下班後到了我的個人資料庫「東海書苑」逛逛,找到了這本書,也找到了師公要問的問題的答案,特地貼在這裡給各位網友分享。

台北最早的咖啡店是在日據時代開設的,日文店名我不會打,英文叫做 「cafe Lion」,位於現在台北的「二二八紀念公園」裡面,當然現在建築早已不存。原址在日本治領台灣四十年的紀念博覽會第二會場的迎賓館,也就是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的露天音樂台和兒童遊樂園之間。至於咖啡店的老闆何時創建這家店,不得而知。只知道是日本人,不過作者說遠在大正二年(1913) 年就可見到媒體的相關報導。

至於台灣人開的第一家咖啡店,應該是1931年在台北市太平町的「維特」咖啡店,想當然爾,店名取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

另外具陳柔縉表示,當時的咖啡店最大特色就是:有妙齡女郎陪喝咖啡,顧客可以對咖啡店的女侍握腕(手腕)抱腰,情色與咖啡同香。(影子)

-------------------------------

咖啡ing之所以將台灣的咖啡、台灣軟實力,做為畢展主題,全都是因為台灣有太多值得紀錄的事情了。作家陳柔縉一直以來,對於台灣生活史的整理,也正是另一種紀錄台灣的方式。

  今年4月新出的《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和05年出版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都提到了咖啡在台灣出現的歷史,咖啡ing讀到的時後哈哈大笑,想著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先給大家看看書籍簡介(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請點):

一本值得所有人珍惜閱讀,讓你驚喜連連的台灣生活史!
那些曾經發生在台灣生活中的第一次,
是你我難忘的溫馨記憶,更是值得驕傲百世的幸福見證!

.一九二七年,中治稔郎有感於在台日本人的結婚率很低,就在天母教教會開辦結婚介紹所。

.一九三○年,台灣也出現行人專用道了;跟倫敦一樣,是二條平行線紋的行人穿越道。

.行動咖啡車最早出現於台中市!一九三一年,報紙登出一張相片,標題嘆道:「真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台中驕傲的移動咖啡廳」。

.一九三六年元旦的第二天,台灣開始有民航班機,要到海外的世界,除了選擇搭輪船,飛機也可以送台灣人去探索廣闊的世界了。

.一九五七年,台糖公司向美國IBM台灣分公司買進IBM1400電腦。當時,IBM要送貨給台糖時,主機是以黃牛拖著牛車載進去的。

  關於台灣人、台灣事,有時用文字解說起來太沉重,但用畫片和稀有舊照看起來卻格外溫暖且有趣動人。這本書收錄自一八七四至二○○七年間,一百件台灣人生活中、你意想不到的第一次,不僅讓我們看見台灣早期社會的新穎活力,更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重溫曾有的驕傲,再續幸福不墜的生命力!

------------------------------

台灣的咖啡歷史大部份是承 接自日本時代,雖然早期荷蘭人和英國人曾佔據過台灣,但是並沒有留下多少有關咖啡的歷史痕跡,咖啡樹的種植也是在日據時代,日本勸業局為了發展經濟作物從 夏威夷引進咖啡樹苗在台灣試種,然而因為台灣的地形、氣候使咖啡的種植規模無法和國外競爭,最後不了了之被其他作物取代了。

台灣的咖啡 館興起於1930年代,在西門町、衡陽路一帶,開始是由日本人經營,主要供做記者、文人作家等討論、交換心得的所在,不少的畫家、作家出入其中,並不時舉 辦小型個展以切磋琢磨,大稻埕是另一個人文薈萃之地,延續日式純喫茶的咖啡聽也在此時紛紛出現,維特、波麗露等都是有名的咖啡廳,位於延平北路二段的維特 咖啡店,是台灣新文學的地標之一,當時的青年人喝著咖啡高論著時代思潮的種種,民生西路的波麗露在三、四十年代,是很豪華的餐廳,許多男女在此相親、約 會,也是老一輩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

戰後到民國六十年代的西門町是全台最熱鬧的地方,西門町的繁榮景像和位在總統府後街的位置有絕大的關係,中央政府遷台後,以日本總督府(現總統府)為辦公所在,各類政府機關也遍佈附近,再加上附近的衡陽路一帶,本來就是銀樓、布莊群聚的地方,商業機能愈加鼎盛。

後 來,為了安頓鐵道附近違章建築的榮民,建築了如一條長龍的「中華商場」,成為台北市著名的地標,中南部的人來到台北一定要到西門町朝聖一番,從中華路二 段、成都路、到武昌街是全台北的精華區,除了供應各種現代商品外,也是大陸各地名菜匯集的地方,當然也是也是咖啡館集中的地區。

中山 堂、西門圓環一帶是人潮聚集的地區,初期的咖啡館還保持著藝文的風味,常常吸引許多文人學者、作家、畫家、音樂家在此聚集,但是政府遷台後,台灣的經濟情 勢進入重整期,政府推行各種經濟計畫和所謂維護善良風俗的措施,上咖啡館變成奢侈的舉動,咖啡館為了生計問題,逐漸轉變為情人約會的場所,接著原來透明的 玻璃也變成暗色系的了,慢慢地色情也侵入咖啡館了,咖啡館成為一個曖昧不清的地方。影響所及,直到現在仍有老一輩的人禁止兒孫輩到咖啡館工作!

明 星咖啡館是台灣咖啡館近代史不能不提的一家店,雖然在經營的後期,咖啡實在難以入口,服務態度令人不敢恭維,但是在台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因為 它橫跨戰前戰後四十幾年,是屬於典型的作家咖啡館;幾乎當期的藝文界人士都會去明星,有名的談詩論畫,無名的瞻仰前輩風采,早期的畫家李梅樹、楊三郎、廖 繼春、顏水龍等,作家白先勇、陳映貞、黃春明、施叔春等都是明星的常客,我的一些朋友,在少女情懷的時期,也常常窩到明星去吸收一些文藝氣息,但是到了民 國七十年代明星成了緬懷前賢的所在,再也無法吸引喝咖啡的人們,只好結束咖啡部門的營業了。

這其間也有不少頗有知名度的純咖啡館(相對 於色情咖啡館),如野人、文藝沙龍、作家等,但是都偏向於文藝界小眾人士之間的流傳,再加上經營的時間多半不夠長久,一般刻苦耐勞、汲汲於營生而致創造台 灣奇蹟的普羅大眾們不要說上咖啡館,恐怕連咖啡都未必喝過,充其量在有機會吃頓西餐時飯後的附餐飲料,才得而與聞罷了!

民國六十年代初 期,咖啡專門店的興起使咖啡館逐漸脫離色情行業的牽絆,開設在成都路的南美咖啡是台灣專業咖啡的濫觴,是第一家經營咖啡豆、咖啡器材和咖啡等飲料的專門 店,接著民國六十四年成立的力代咖啡是第一家咖啡連鎖專賣店,同時期的還有風行一時的上島咖啡、蜜蜂咖啡和UCC等。

這一波咖啡的流行 風潮,和台灣經濟的成長有關,台灣居民的生活日漸富裕,開始有錢、有閑享受了。吃大餐、喝咖啡、看餐廳秀是當時的風潮,但是民國六十年代末期開始,富裕的 台灣,因為人文素質沒有跟上時代,全國上下捲入了金錢遊戲的漩渦裡,賭博電玩、大家樂、股票和房地產等等不一而足,在咖啡館方面,原先咖啡相當有知名度的 蜜蜂咖啡,不再注重咖啡品質,變成真正的蜜蜂咖啡屋—滿屋的小蜜蜂電玩,最後在雷厲風行的查緝下走向衰敗的途徑!

經歷過藝文、色情、賭博等各個階段的咖啡館進入民國七十年代後,開始有些不一樣的了!

這 個不一樣是從解嚴後開始的;解嚴後的天空忽然間變的無限寬廣,除了各種投機性活動盛行外,出國觀光也蔚為風潮,「台灣採購團」的美名在國際間也日漸響亮, 但是國人因出國而視界大開後,對於生活品質的提昇也有相當大的助益,注重休閒的熱潮也正方興未艾,此時除了各種名牌消費品震懾於國人超高的消費力如雨後春 筍般的引進國內外,代表休閒主義的各國餐飲也逐漸蔓延台北街頭,在國外相當流行的義式咖啡館也在此時被引入國內。

這時期,有一齣廣告對 咖啡的推廣有著不可沒的功勞,就是伯朗咖啡在山城九份拍的咖啡廣告,廣告裡,那謎樣又悠遠的意境,讓「咖啡」深印在每個人的心裡,咖啡是如此這般的切合現 代人空虛的心靈啊!這齣廣告再加上瓊瑤一系列的連續劇,驅走了山城—「九份」一直以來的靜寂、冷清,不只假日裡人山人海,平時也有絡繹不絕的人潮,使九份 從溫早年的繁華景象,而咖啡的種子也適時的在台灣人的心底發芽了!

義式咖啡館的出現和出國觀光有相當的關係,當國人流連於歐美各國的山 光水色、城市風景之際,也將矗立於大街小巷的咖啡館影像融於腦海之中,甚至也習慣了飯後來杯咖啡的制式文化,那樣子的咖啡文化對照於尚處於咖啡沙漠的台 灣,除了享受美味之外,蘊藏的商機也夠吸引人了,其中濃濃的休閒意境也配合休閒觀念日趨濃厚的台灣,更何況許多原本在國外生活的國人,受到台灣高度成長的 經濟奇蹟吸引也逐漸的回流,這些因素都使得咖啡文化得以在臺灣生根。

義式咖啡館引入的另一個意義,代表台灣咖啡人口結構性的轉變,其意 義與之前各個年代的咖啡意涵有絕大的不同,不管之前的咖啡館或文學、或藝術、或庭園、或精緻華麗甚至或色情賭博,總是不脫離小眾市場或陪襯的範疇,並不是 主要的銷售標的,正所謂醉翁之意並不在酒!咖啡的消費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僅是偶而為之的隨興之舉,讓咖啡館變質的原因就在於真正喝咖啡的人口實在不多,無法 支持其開銷,只好藉著咖啡的名義販賣其他的物品!

而義式咖啡館使用的義式咖啡機的特性就是「工作效率」和「穩定的咖啡品質」,這兩點需 要足夠的消費人口來支持,所以義式咖啡館的出現表示咖啡的人口正式站在高成長的起點,咖啡已經從小眾、個性、品味等意象中,轉為普羅大眾日常飲品的一種, 日漸增加的咖啡人口讓以咖啡為業的咖啡館獲得了立足點。

當咖啡定位在娛樂、休閒產品的時候,咖啡館的經營取決於外在包裝的良窳,及個人 風格的展現,並不在意咖啡品質的好壞,但是經營狀況會隨著流行風潮而起起落落,常有風光數年、一朝人去樓空的景象,然而幾乎所有以專業咖啡型態經營的店 家,很少有受流行風潮影響而轉業的現象,這說明了咖啡人口的穩定性,另外咖啡人口的增加使得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穩定咖啡口感的義式咖啡大受歡迎,再加上歐美 咖啡館經營型態的影響,八十年代後期的台灣的義式咖啡館將逐漸成為咖啡館的主流!

  關於咖啡在台灣的歷史阿,是從咖啡店講起的,80年前的咖啡店,更像是夜店,有妙齡女郎陪喝咖啡,客人和女侍摟摟抱抱,甚至咖啡店女侍還可以「出場」工作,陪客人打高爾夫球。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咖啡店「維特」,最早是純咖啡店,後來也改成酒家式咖啡店了。

  1897年在台北西門,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開張了,叫做「西洋軒」,自稱茶館,是日本明治時期對於咖啡店的稱呼,但其實沒有賣茶,除了賣咖啡,也賣洋食、香檳、葡萄酒。

  日本大正時期的咖啡店(Cafe Lion)也是知名文藝場所,1913年就可看見相關報導,原址位於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裡,一些有能力消費的日本人會定期去喝茶吃餅,後來在咖啡店庭園內建了祭祀文藝之神的廟,咖啡店於是成為參拜祈福的地點。當然,和現在相同之處是,喝咖啡帶有點西方風情,除了花錢買咖啡,也買待在咖啡店裡的氛圍。

  除了咖啡店,台灣人更是在1931年就開了行動咖啡車,出現在台中市,叫做「巴」咖啡廳,車子的內部裝潢就是咖啡廳,車椅是座位,車子看起來是像現在有人會站在車上唱歌那種車子的大小。

  那時候報導的標題都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台中驕傲的移動咖啡廳」。這種咖啡廳裡也有賣食物,但女侍還是像酒吧女。以前只要公園、運動場有活動,咖啡車就會出動亮相。但後來這個「巴」咖啡廳,卻是被台灣共產黨知名領導謝雪紅的弟弟謝南真頂下來,之後就變成台灣共產黨活動基地,台共組織「台灣人民協會」也是在這裡成立。

  現在台灣的咖啡產業,從種植、烘培到調製,都是專注於咖啡上努力,進而帶進藝文活動,和之前帶有情色色彩或是政黨活動,還真是截然不同呢,真有趣!

----------------------

台灣史上 不能錯過的咖啡館…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2005/01/12
記者:陳宛茜
聯合報

波麗路被美術史評論者謝里法視同影響印象畫派的巴黎Demo咖啡館。
圖為波麗路的廣告。 圖/遠足文化提供

  明星咖啡館去年風光開幕,勾起大家對1970年代文學咖啡香的回憶。其實早在日治時代,台灣便擁有如巴黎花神、雙叟般影響藝壇甚深的人文咖啡館。沈孟穎撰寫的「咖啡時代」,告訴你「台灣咖啡館也是有歷史的」!

  「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考證台灣咖啡館歷史發現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館、喫茶店。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甚至以「森永喫茶店」作為展示館,可見當時咖啡館的盛況。

  1930年代在大稻埕開設的維特咖啡館,老闆楊承基是畫家楊三郎的哥哥,開啟台灣咖啡館與藝文界的因緣。「維特」雖因生意清淡、被迫「轉型」成酒家,主廚與經理卻另起爐灶,先後開設在台灣文藝史上鼎鼎大名的「波麗路」與「山水亭」。

  沈孟穎指出,波麗路、山水亭、天馬茶房三座咖啡館,分別扮演台灣1930、40年代「畫壇」、「文壇」、「戲劇界」的重要舞台。以波麗路為例,在歷史博物館開始舉辦畫展前,台灣美術年展幾乎年年在此舉行。老闆廖永來不只提供展畫場地,更是陳澄波、郭雪湖、楊三郎這些重要畫家的贊助人與經紀人。

  「我不在咖啡館,便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歐洲的咖啡館作家留下飄咖啡香的名句,日治時代台灣作家也不遑多讓。沈孟穎遍查賴和、楊守愚等作家的作品,發現咖啡館既扮演「資本主義虛榮與墮落的象徵空間」,也是「逃避現實的療傷洞穴」。如「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寫「咖啡館確是個好去處,只要有錢」,但又承認在咖啡館「嗅嗅女給(女侍)的胭脂味,才算把空虛填平」。

  在電話不普及的時代,咖啡館也是台灣記者「蒐集線報」的主要據點。在日治、光復初期擔任記者的周青回憶,他一天的工作「早上到波麗路,下午到天馬茶房」,線民便會到這兩地找他「報新聞」,如學生運動或工會罷工,消息都是從咖啡館傳出來的。

  沈孟穎也透過老照片發現,日據時期台灣咖啡館Cafe Tonbo所用的椅子,和歐洲咖啡館專用的咖啡椅Thonet No.14相似,證明台北咖啡館早在1930年代便與歐美咖啡館「同步流行」。此椅由19世紀專門生產「咖啡館家具」的奧地利家具店設計,公認是當時正規咖啡館不可少的標誌,還被紐約MoMA收作館藏。

【2005/01/12 聯合報】

----------------------------------------------------------------------

台北市 > 餐廳 > 遊茶 奇香喫茶店 - http://goo.gl/c5PPFD

----------------------------------------------------------------

量少價高 台灣咖啡走不出去
2016年07月26日 04:10 謝幸恩/新北報導

台灣八大咖啡產區為台中、南投、雲林古坑、嘉義阿里山、台南、高雄、屏東、台東,學者則直指,台灣咖啡要提升國際知名度與競爭力,種植端必須克服產量、人力成本高、售價昂貴等問題,另外,還得克服烘焙加工、品質鑑定評比等難關。

台灣八大咖啡產區以雲林古坑、嘉義阿里山與台東太麻里最為知名,雲林古坑為日本人重點培植區,如今也打造超過10年的台灣咖啡節;嘉義阿里山與台東太麻里則因產地海拔高度高風味佳,近年來,當地不少農友種出台灣咖啡冠軍豆。

然而,台灣咖啡的競爭力不敵國外咖啡豆,農糧署指出,盡管中下游市場需求大,但上游生產量稀少,全台咖啡帶殼豆年產量也僅約800公噸,其中人力成本高達8成,總成本難以調降,也拉抬咖啡豆售價。

台灣生產的生豆1公噸成本要價1萬5000美元,為進口1噸國外生豆4000美元的3.4倍。

台灣咖啡協會也提到,台灣咖啡市場定位模糊,即便上游端問題改善,未克服下游加工端的烘焙技術、品質鑑定等難關,台灣咖啡仍走不出島內,加強產銷規畫、建立認證制度,方能提升「量少質精」的價值。

(中國時報)

------------------------------------------

台灣咖啡文化陸民感興趣 台旅會邀遊台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11日, 2017
位在台北市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廳,可說是台灣咖啡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中,已故作家周夢蝶當年除了是常客,還曾在咖啡廳門口擺攤賣自己的詩集。圖為他2013年去世後,明星咖啡廳特別擺放出他生前的照片。(中央社資料照片)
【大紀元2017年03月11日訊】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3月11日表示,自2016年12月起,已陸續在大陸西安、北京、廣州等地舉辦咖啡達人說明會,迴響頗佳。台旅會北京辦事處主任楊瑞宗說,與會的部分中國大陸民眾,事後曾向台旅會打聽一些台灣巷弄小咖啡館的資訊,並表達前往一遊的高度意願。
據中央社報導,台旅會將陸客宣傳目標,鎖定自由行潛在族群。鑑於兩岸咖啡文化興起,台旅會正利用近半年時間,在中國大陸多地舉辦分享會,邀請赴台交流的大陸咖啡達人,介紹台灣的咖啡文化。此外,台旅會也持續邀請,在中國大陸網路具一定知名度的各領域達人前往台灣旅遊,返回大陸後再參加台旅會舉辦的分享會,以拓展有意赴台自由行的潛在族群。
楊瑞宗表示,自2016年下半年起,台旅會便鎖定中國大陸快速成長的咖啡族群。他們多為中青年人,經濟能力中上,多半具有勇於嘗鮮的特質,因此也成為待開發的台灣自由行潛在族群。他說,台旅會為此邀請多個中國大陸城市的咖啡達人,包括烘焙師、店長、品評家等前往台灣,與台灣的咖啡達人交流。他們返回大陸後,即受邀參加台旅會舉辦的分享會,向大陸民眾介紹台灣的咖啡文化,藉此吸引更多人前往台灣旅遊
為此,台旅會自3月下半月至5月間,還將繼續在長沙、烏魯木齊、成都、青島等地舉辦咖啡達人分享會。6月以後仍將繼續規劃進一步的分享行程。除咖啡達人分享會,台旅會也規劃邀請中國大陸諸如攝影、美食、素描達人前往台灣旅遊,事後分享他們在台灣的經驗。台旅會4日曾在深圳舉辦這一類型的分享會,同樣獲得不錯迴響。
「大陸咖啡業的推動是受到台灣的影響」。幾位在上海的咖啡師表示,他們許多都曾接受過台灣咖啡師的培訓,對台灣的咖啡達人如數家珍。台灣曾拿下多個與咖啡相關的世界大賽前三名,包括:2016年世界盃咖啡大師冠軍吳則霖,2014年世界盃烘豆比賽冠軍賴昱權,2014年世界盃咖啡杯測大賽冠軍劉邦禹,2016世界盃咖啡沖煮比賽第三名王策等人。
在講究認證、評分與手藝的精品咖啡界,咖啡比賽對推動咖啡產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陸咖啡圈內,對於台灣的得獎紀錄津津樂道,對他們來說,台灣代表更悠久的咖啡發展經驗、更好的咖啡人才與技術。王曉楓還沒來過台灣,但是在這個圈子幾年下來,知道台灣有很好的生豆來源,也覺得台灣的咖啡產業成熟度高,所以想看看台灣精品咖啡館的經營,也跟這邊的烘焙師交流。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Facebook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Line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Google+
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是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對母校創立的中興大學演習林特別關注。(記者佟振國攝)
2017-11-17 19:52
〔記者佟振國/南投報導〕南投縣埔里鎮中興大學實驗林(又稱演習林)已有百年歷史,當年除了培育熱帶林木樹苗,還栽種咖啡,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調查相關文獻,推算埔里演習林於1919年即栽種咖啡,不僅是中部最早,甚至名列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埔里鎮南安路旁的中興大學演習林,是1917年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為進行亞熱帶林木教學研究而創設,今年滿100年,園區內早期留下的辦公場所,已被縣府列為歷史建築。
娶埔里妻子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 大志,2007年從日本來到埔里定居,他發現,埔里竟有母校設立的演習林,因為與妻子王淑美都加入埔里咖啡產銷班,也聽地方文史工作者講述演習林早年即栽種咖啡,但如今一棵咖啡樹都看不到,因此,他想了解其中緣由。
菅 大志透過管道取得目前收藏在台大圖書館的昭和6年(1931年)12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上面就有對埔里咖啡產業的深入報導,埔里演習林種了約40棵咖啡樹,已能產製香醇咖啡,這比官方記載的1936年要早了5年,也比雲林古坑的1934年、台東泰源1935年要早。若再推算這40棵咖啡樹的母株,應在1919或1920年即栽種,他認為,埔里演習林是中部地區的咖啡發源地,甚至是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菅 大志表示,拜訪在地藝術家黃義永、林耀堂等人,他們說,幼年時也曾在演習林摘咖啡果實來吃,吃完後,一群人就玩起吐籽比賽,這些咖啡樹直到地方闢建南安路時才砍除。
為了紀念埔里演習林咖啡傳承百年,地方也籌劃12月10日舉辦「水沙連咖啡節」活動,邀請鄉親到演習林共享香醇咖啡,還有吐咖啡籽趣味遊戲,並結合音樂、藝術、咖啡展售的藝文市集,讓演習林成為埔里咖啡藝文園區。
埔里鎮南安路旁中興大學演習林今年設置滿百年,園區內的北海道日式建築,已列為歷史建築進行保存。(記者佟振國攝)
1931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即對埔里咖啡產業有深入報導,比官方記載還早了5年。(記者佟振國翻攝)
------------------------
地方掃描-埔里「演習林」可能是台灣咖啡原鄉
10日, 2017
南投:埔里鎮「演習林」對多數埔里人來說,可能只是座公園,但對長住在埔里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大志來說,它是母校在海外拓展的珍貴史蹟,並經考察,演習林應是台灣咖啡的原鄉,著名的惠蓀、古坑咖啡種源很可能來自演習林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台北上河圖」。圖為台北上河圖書封。季季專文:我與明星咖啡館-風傳媒 https://bit.ly/2zfDZsp
我19歲偶遇15歲的明星,算來已經55年。
但明星比我年長,我必須先從它的歷史說起。
台北的明星咖啡館位於武昌街一段5號,今(2019)年10月30日屆滿70周年。如果上溯至1922年於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7號創辦的明星咖啡館,則其歷史已近百年。再進一步說,如果沒有十月革命,就沒有明星咖咖館;因為兩處明星的關鍵人物,都是從1917年10月的俄羅斯革命逃出來的。
追根究柢,明星的緣起是政治劇變與難民逃亡。俄共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後,不少白俄人恐被追殺,通過西伯利亞東逃,在哈爾濱暫歇幾口氣又南逃到上海;1922年布爾林洛維奇在上海霞飛路創辦明星(Astoria)咖啡館。1949年5月上海淪陷,100多位白俄人再因恐共而逃亡。到達台北之後,有人在大直外語學校教俄語,有人到中山北路大友戲院表演唱歌、跳舞、變魔術;會做火腿、核桃糕、俄羅斯軟糖的拿到餐廳寄售,懂工程的替人修房子修廁所,善做俄羅斯麵包或玩具的到市場擺攤。----從北國輾轉抵達南國,他們為日益多元的台北文化增添了獨特的俄羅斯色彩。
1949年10月,會做麵包、火腿的白俄人與一個年輕的台灣人在武昌街一段7號一樓開設明星麵包,由艾斯尼擔任經理。次年在樓上增設咖啡館後,成了流亡台北的白俄人同鄉會,不時相聚聊天敘舊。每年1月13日俄羅斯新年,更是全員到齊,喝酒唱歌跳舞解鄉愁;蔣中正總統的兒子蔣經國和他在俄羅斯娶回的太太芬娜(蔣方良)也每年都來歡聚一堂。---那是被共產黨打敗的國民黨還在高喊「反共抗俄」的時代;不過情治單位了解那些白俄人都是「反共」的。
蔣經國和蔣方良曾經經常光臨明星咖啡館。(印刻文學提供)
蔣經國和蔣方良曾經經常光臨明星咖啡館。(資料照,印刻文學提供)
1950---1953年韓戰期間,中共兵援北韓,南韓情勢幾度危急,美國雖於1950年6月底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有些白俄人仍因「恐共症」再度發作;分別去了巴西或澳洲。
1964年,明星已是著名的「文學咖啡館」;6月7日我第一次走進去時,只剩一個白俄老人默默坐在二樓靠窗的第一個位子。---後來我才知道,他就是開創明星的靈魂人物喬治.艾斯尼。而那個年輕的台灣人股東簡錦錐,因為白俄股東離台而股權重組,已經成了明星大老闆。
輾轉來到台北 經營麵包店與咖啡館
簡錦錐說,艾斯尼出身沙皇侍衛隊,22歲即在西伯利亞當軍事指揮官,十月革命後,他帶一團人逃到哈爾濱,三年後年輾轉到上海,在法租界公務局工作,也投資布爾林洛維奇創辦的明星咖啡館;1949年5月一起逃來台北。
那年夏天,簡錦錐18歲,剛從建中畢業,在中正西路96號(今忠孝西路100號)他哥哥經營的台灣特產行協助店務。因為店址離火車站不遠,常有外國人來購物或拿美金來私下換台幣。店裡只有他會說英文,也因換美金而結識了57歲的艾斯尼及他的同鄉;都是金髮白膚,又都說英文,起先不知他們是白俄人。
換了幾次美金後,艾斯尼對簡錦錐說,他們幾個同鄉想開麵包店和咖啡館,請他幫忙找個合適的店面,並帶他去金華街18號的租居處相見。他聽不懂他們說的話,問起艾斯尼,他才坦承是從俄羅斯逃出來的白俄人。
艾斯尼住的兩層樓是向上海人租的,樓下住布爾林洛維奇一家,樓上三個房間由艾斯尼和另兩個單身同鄉分租;一間月租180元。
艾斯尼向他說,布爾林洛維奇76歲,三個兒子也都會做麵包;他在上海開明星時用的大冰櫃已運來台北了,準備以那個冰櫃投資入股;另外幾個同鄉預備投資7000美金,先開麵包店,再開咖啡館,簡錦錐也獲邀投資500美金;當時國府剛發行新台幣,7500美金約新台幣三萬元。他哥哥知道後說,政府正厲行反共抗俄,勸他別跟那些俄國人來往,以免惹禍。但他說,已答應投資500美元並幫艾斯尼找店面,不能反悔。
一代文青的共同記憶:明星咖啡屋下的明星麵包廠。(明星咖啡館提供/欣傳媒)
明星咖啡屋下的明星麵包廠。(明星咖啡館提供/欣傳媒)
不忌諱「廟沖」 西點麵包店轟動一時
要開店,當然得去人潮多的市區找。當時城中區最熱鬧,簡錦錐找來找去找不到店面,後來發現武昌街一段七號一幢三層樓店門緊閉。他在附近店家打聽,才知因為對著城隍廟,生意人忌諱「廟沖」,一直沒人租。
他帶艾斯尼和幾個有意投資的人去看,他們有信耶穌教的,也有信天主教或東正教,都不介意對著城隍廟,還進廟裡燒香拜拜抽籤呢。
簡錦錐於是去5號樓上找屋主高玉樹,洽定每月租金二千元。(高玉樹是台籍菁英,1954年繼吳三連之後以無黨籍當選第二任台北市長;後來曾任交通部長等要職。)10月明星開幕時,是城中區唯一的西點麵包店,轟動一時。彼時尚無電爐,用的是土爐烘烤:一次要燒50斤木炭,燒到400度時,取出木炭烤麵包,300度時烤蛋糕,200度時烤餅乾。下午四點多,武昌街一段兩側陸續排列著外國使館或貿易行的黑頭車,都在等明星麵包出爐;蔣方良也常派人來買。
以下是明星的六個合夥人:
1. 布爾林洛維奇(Petter Noveehor),1873年生,曾任中國軍校教官,有中國國籍。1922年在上海霞飛路7號創辦「明星」咖啡館,與三子皆擅製麵包。---1953年移民巴西。
2. 喬治艾斯尼(George Elsner),1892年生,曾任沙皇侍衛軍團長。無國籍。---擔任明星經理12年,並任顧問至1973年在台去世;終生未婚。
3. 拉立果夫(Laricve ),1900年生,火藥專家,有中國國籍,曾任國防部兵工廠顧問。1980年在台去世。
4. 列比利夫(Levedwe),1902年生,無國籍,擅做火腿,俄羅斯軟糖。1952年移民澳洲。
5. 麗娜(Lena),1902年生,夫為立法委員張大田(1905年生)
6.簡錦錐,台灣台北人,(1931年生,2018年辭世。)
周夢蝶書攤與明星咖啡館 深刻於台北記憶
說完明星與白俄的傳奇史,才能回顧我與明星的文學史。1964年3月,我離開雲林老家到台北職業寫作,常去重慶南路逛書店。5月12日下午,在書店街免費閱讀之後逛到武昌街一段,看到一座很古樸的廟宇,走近一看,是台灣省城隍廟(現在已金光閃耀華麗貴氣)。後來站在廟埕花園裡(那時尚未加蓋棚頂)瀏覽周遭,發現對面「明星西點麵包」騎樓下有個清癯的中年男子,頂著光頭手握書卷,坐在椅子上垂目閱讀。街邊坐讀,神色肅穆,這陌生的影像彷彿一塊吸鐵把我吸了過去。男子手上握著泛黃線裝書,看不到封面和書名,但他旁邊立一個木頭書架,排列著一些我讀虎尾女中時沒看過的詩集和雜誌。我立即明白這是他的書攤,於是向他買了一本《現代文學》,五塊五毛。不過我沒跟那個賣書人說話。
第二天我打公用電話給我的筆友隱地,他是老台北,聽完我的發現即說:「那是有名的詩人周夢蝶呀,那家明星麵包也很有名,是白俄人開的,樓上還有明星咖啡館呢。」
周夢蝶書攤和明星咖啡館,於是在我最初的台北記憶留下難忘的刻痕。六月初,《皇冠》平鑫濤先生通知我簽「基本作家」合約,我挑了一個星期天,請隱地、我的讀者阿碧,以及我的男友小寶去明星喝咖啡,一杯六塊錢。那時的稿費一千字五十元,四杯咖啡差不多喝掉五百字。但是就算喝掉一千字,我也很高興啊。
那天我還在明星三樓看中一個靠窗的位子,面對城隍廟,可以看到樓下的花園和香爐裡裊裊而升的灰煙。後來在那裡寫了〈沒有感覺是什麼感覺〉、〈擁抱我們的草原〉、〈我的庇護神〉)等多篇小說。
我初來台北時,在永和竹林路租一個小房間,月租200元,只有一張竹床一把椅子,沒錢買書桌,雙手俯在竹床上寫沒多久就肩頸緊縮,筋骨痠痛。發現安靜的明星三樓後,我就常去那個面對城隍廟的位子,坐在寬敞的火車座,依著冰涼的、墨綠花紋的大理石桌面,慢慢的寫;那是我最放鬆,最愉悅的寫作時光。
ㄧ個人在三樓寫作,沉默而孤單,除了點飲料,幾乎沒和誰說過話。最早認識的筆友林懷民還在台中讀衛道中學,他介紹我認識的馬各、隱地、門偉誠等筆友都要上班,也很少來明星。明星的二樓很典雅,半捲的長窗簾,暈黃的燈光,散發著古樸悠閑的光影;加上那些色彩沉鬱的白俄人油畫,濃郁的咖啡香,以及當時少有的冷氣,永遠瀰漫著一種慵懶浪漫的歐洲式氣氛,每次我去都看到一桌桌的人似乎無憂無慮,閑閑的坐在那裡談天抽菸。或許其中也有知名的作家吧?可惜我一個也不認識,總害羞的穿過二樓爬上三樓,坐在那個面窗的位子寫。寫不下去時還可以站起來,貼著窗玻璃看城隍廟香爐裡的煙,看久了身心漸漸沉靜,腦子彷彿空了,新的想像又幻化而出,於是坐下來繼續寫。
20190725-兩廳院「舞蹈秋天」藝術節邁入第9年,25日舉行記者會。圖為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兩廳院提供)
林懷民是作者最早認識的筆友。(資料照,兩廳院提供)
三樓沒冷氣,但比二樓寬敞安靜,左右兩排隔著紅木屏風的火車座,中間還有三個圓桌;常常一個下午只有我一個人,寫累了就趴在冰涼的大理石桌面小睡。
明星咖啡雖然香醇,但我後來發現檸檬水更對我的胃口,一大玻璃杯也是六塊錢。午後走進明星叫一杯檸檬水,慢慢的喝慢慢的寫。傍晚又叫一杯檸檬水加一盤十二塊錢的火腿蛋炒飯,寫到快打烊才下樓,從來沒人來趕我。擴音器裡不時播放著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天鵝湖〉,〈胡桃鉗〉,或德弗乍克的〈新世界〉⋯⋯。對一個在台北沒書桌也沒收音機和音響的鄉下女孩來說,在明星寫稿的感覺真是奢侈而又幸福。一個人守著一張桌子,自由自在想像,無拘無束描摹,每次寫完一篇小說走下三樓,心裡總是依依不捨;而且快樂又滿足。----我寫信給林懷民時,當然也告訴他這個自由快樂的寫作新天地。
一九六四年九月,懷民考上政大,住在木柵,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也到明星來寫稿。一走上三樓,他就興奮的說︰「嗨,我來了!」然後坐在我後排的火車座。隔著屏風,聽到他窸窸窣窣攤開稿紙,聽到二樓服務生送來檸檬水,然後又安靜了下來。他寫他所想所見,我寫我所見所想。寫得不滿意,他會大聲嘆口氣,窸窸窣窣把稿子揉掉。有時他會走過來,拿著他正寫著的那頁問︰「這個字這樣寫對不對?」有時則會坐在圓桌邊,靠著綠皮圈椅,把腳擱在另一隻椅子上,悠閑點燃一支菸。「先休息一下,」他充滿期待的說︰「我唸一段剛才寫的,妳聽聽看!」
那一刻的明星三樓,像個小劇場;懷民是唯一的演員,我是唯一的觀眾。演員結束了演出,總要急切的問觀眾意見。但是觀眾口才不好,常常辭不達意。演員最後總是看著自己的稿子,慢慢的說︰「我感覺,這樣比較好。」
懷民後來帶著「雲門」演出,有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觀眾。有些老朋友偶而會問他:「什麼時候再寫小說?」我從不這樣問。我知道,他一直在寫,把他的小說用身體寫在舞台上;因為,「我感覺,這樣比較好。」他帶著「雲門」到世界各地演出時,也總會對當地的粉絲說:「嗨,我來了!」
懷民所說的「這樣比較好」,是一種理想的追求;「我來了」,則是一種行動的實踐。
周夢蝶逐水草而居 明星門口擺書攤
回頭來說吸引我走進明星的周夢蝶;他是「文學咖啡館」的領頭人。後來和他熟識之後,我曾問起到明星門口擺書攤的事。一向滿臉肅容的詩人竟幽默的說:
「我這是愚人節的故事啊,我第一天到明星門口賣書是1959年4月1日,最後一天是1980年4月1日;不都是愚人節嗎?」他哈哈大笑起來。
「到明星之前呢?」
「逐水草而居啊,每天揹一箱書帶一塊布,找個警察比較不容易發現的地方,把布攤開來,書就放在上面⋯⋯。」
逐水草而居那兩年,因為沒執照,常被管區警察驅逐。有個警察是同鄉,勸他最好找個固定的地方,取得合法執照。他第一天到明星騎樓下,仍是把書攤在布上;「簡太太看到了我,還拿了一塊蛋糕請我吃,對我非常友善。」
每天揹書來去很沉重,後來他徵得明星同意,在騎樓下靠牆釘了一個高三尺七寸、寬二尺五寸的書架,也取得了合法執照;「如此二十一年,除了農曆年假,每天都去明星,在那裡認識了很多朋友…。」
----2014年5月1日,「孤獨國王」周夢蝶以94高齡辭世。他的門生於2016年創設「周夢蝶詩獎」鼓勵後輩,贈獎典禮都在明星三樓舉行。
明星咖啡館是作家們寫作的「窩」。(截取自明星youtube畫面)
明星咖啡館是作家們寫作的「窩」。(截取自明星youtube畫面)
明星與文人淵源深厚 成台灣文學沃土
除了周夢蝶,明星還有兩個著名的文學故事。先是1960年3月,白先勇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就讀台大外文系三年級時創辦的《現代文學》雙月刊。聽說他們也常去明星三樓一起討論封面專輯,輪流看稿交換意見。
白先勇和明星咖啡館的情緣甚深。(取自視頻)
白先勇和明星咖啡館的情緣甚深。(取自視頻)
我很愛讀《現代文學》,但無緣看到他們在明星的編輯身影。1964年6月我走進明星時,歐陽子、陳若曦等女生早就赴美留學,白先勇、王文興等男生服役兩年後也已赴美留學。---直到1977年我進入《聯合報》副刊組工作後,因為約稿等編輯事務,才有緣結識這些可敬的《現代文學》前輩。
另一個是尉天驄、陳映真等人1966年10月創辦的《文學季刊》。他們籌辦期間就來過我家聊天約稿。後來偶而聽他們說起在明星三樓開編輯會議,有人因意見不合拍桌而去,或有時太窮,叫一盤火腿蛋炒飯,兩人分著吃也很香。他們認真選稿,彼此鼓勵,發表新人作品;王禎和、黃春明等人的鄉土小說,後來都成了經典。
1968年爆發「民主台灣聯盟」案後,陳映真繫獄七年,《文學季刊》也被迫停刊,簡老闆一直很關心。1977年陳映真結婚,為了紀念當年在明星編輯《文學季刊》的歲月,唐文標訂了明星蛋糕送去耕莘文教院禮堂;簡老闆特別把那個蛋糕「做得像一本打開的書」。
時移事易 重回明星咖啡館溫舊夢
2002年,簡老闆買下隔壁5號樓,兩樓打通重新裝潢,明星更為寬敞明亮。海外老友返台,都想再去這個「文學咖啡館」坐坐聊聊,重溫「沒有人趕你」的舊夢。有些沒去過明星的文友來台,也總指名要去這個聞名已久的聖地朝聖。
我有了書桌之後,較少再去明星寫稿,但是媒體訪問、錄影或座談會,一定約在明星三樓;有一次還應學生要求,帶他們在那裡上了兩小時的課。當然,我總難忘情的指出當年寫稿的位置。
2005年10月,《寫給你的故事》新書發表會,我也選在明星三樓,並邀簡老闆與林懷民站台敘舊。懷民一走進來就大聲的說:「嗨,我來了!」
發表會結束,我們坐在當年的位置聊天。聊了兩個多小時,也依然沒有人來趕;直到天色漸暗,懷民站起來說:「唉,我該走了!」(相關報導:季季專文:閱讀尉天驄|更多文章)
與台灣現代文學密切連結的台北明星咖啡館,今年創立70週年,記者尋訪其前身、由俄國人在上海創立的明星咖啡館舊址,早已物換星移。(圖/明星開啡館@facebook)
由俄國人在上海創立,與台灣現代文學密切連結的明星咖啡館舊址,如今已重新整修。(圖片取自明星開啡館@facebook)
季季專文:我與明星咖啡館-風傳媒 https://bit.ly/2zfDZsp


匈牙利世界第一美紐約咖啡廳「New York Kávéház」【布達佩斯】紐約咖啡館New York Cafe,全世界最美的咖啡館-被票選出的世界十大最美咖啡之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