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合併條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ZZMqp
閔妃(明成皇后)/皇國臣民之誓詞,為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向朝鮮半島發布的文章,並且要求學生與一般市民在各種場合之中記誦。/韓國展出從美國收回的大韓帝國玉璽 韓國帝國玉璽等9枚印章流落美國/“皇帝之寶”是在宣布國號為大韓帝國時製作的印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xMb3N
國家是如何滅亡的──韓國的故事/伊藤博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QRtW8

-----------------------------------------------------

 教育敕語/奉安殿/奉安庫/御真影/1890年為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伊澤並不把台灣當成和日本本國不同的殖民地,而是希望把台灣統合成本國的一部分「我們不要把台灣當成像歐美說的殖民地那樣,應該把台灣當成日本國的身體,也就是把台灣當成日本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從人心最深處把台灣『日本化』/學校也必須興建特別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語/隈本繁吉認為透過國語教育同化殖民地人民,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而伊澤修二則認為,將台灣人「日本化」是可能、而且必要的,而其方法就是教授國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IfPkw

2015-09-12_224239

----------------------------------------------

db  
皇國臣民之誓詞
皇國臣民之誓詞,為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向朝鮮半島發布的文章,並且要求學生與一般市民在各種場合之中記誦。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一種,兒童用)
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
我們以心向天皇陛下盡忠盡義。
我們要不斷自我鍛鍊而成為堅強的國民。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二種,大人用)
我等皇國臣民以忠誠之心報君國。
我等皇國臣民相互信愛協力,相互團結。
我等皇國臣民應培養忍耐之精神以宣揚皇道。
---------------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一種,兒童用)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我們以心向天皇陛下盡忠盡義。我們要不斷自我鍛鍊而成為堅強的國民。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二種,成人用)我等皇國臣民以忠誠之心報君國。我等皇國臣民相互信愛協力,相互團結。我等皇國臣民應培養忍耐之精神以宣揚皇道。
-----------------------
皇民化教育

*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一種)

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
我們以心向天皇陛下盡忠盡義。
我們要不斷自我鍛練而成為堅強的國民。

* 皇国臣民ノ誓詞(其ノ一)

私共は、大日本帝国の臣民であります。
私共は、心を合わせて天皇陛下に忠義を盡します。
私共は、忍苦鍛錬して立派な強い国民となります。


*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二種)

我等皇國臣民以忠誠之心報君國。
我等皇國臣民相互信愛協力,相互團結。
我等皇國臣民應培養忍耐之精神以宣揚皇道。

* 皇国臣民ノ誓詞(其ノニ)

我等は皇国臣民なり、忠誠以て君国に報ぜん。
我等皇国臣民は互に信愛協力し、以て団結を固くせん。
我等皇国臣民は忍苦鍛錬力を養い以て皇道を宣揚せん。
-----------------
皇国臣民之誓词
皇国臣民之誓词(朝鲜语:황국신민서사),为1937年10月2日朝鲜总督府(조선총독부)向朝鲜半岛(조선반도)发布的文章,并且要求学生与一般市民在各种场合之中记诵。
中文名
皇国臣民之誓词
外文名
황국신민서사
发 布
1937年10月2日
对 象
朝鲜半岛
皇国臣民之誓词:我等皇国臣民以忠诚之心报君国。我等皇国臣民相互信爱协力,相互团结。我等皇国臣民应培养忍耐之精神以宣扬皇道。(朝鲜语:우리는 황국신민이다. 충성으로서 군국에 보답하련다,우리 황국신민은 신애협력하여 단결을 굳게 하련다,우리 황국신민은 인고단련하여 힘을 길러 황도를 선양하련다.)[1]
日本在大东亚战争爆发后,调整对台政策,并且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强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运动便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日本在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开始于1936年9月,新任总督小林跻造(こばやし せいぞう)上任后,发表统治台湾三原则:“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当局成立皇民奉公会,皇民化运动转入第二阶段,即皇民奉公运动。而朝鲜也在不久后开始推动创氏改名与要求市民朗读皇国臣民之誓词的运动。
皇国臣民之誓词(第一种,儿童用)
我们都是大日本帝国的臣民。
我们以心向天皇陛下尽忠尽义。
我们要不断自我锻炼而成为坚强的国民。
皇国臣民之誓词(第二种,大人用)
我等皇国臣民以忠诚之心报君国。
我等皇国臣民相互信爱协力,相互团结。
我等皇国臣民应培养忍耐之精神以宣扬皇道。
参考资料
1. 《日本统治时代の朝鲜》「皇国臣民ノ誓词」
--------------------
皇国臣民ノ誓詞
皇国臣民ノ誓詞(こうこくしんみんのせいし)とは、1937年(昭和12年)10月2日に朝鮮で発布された文章である。
皇国臣民としての自覚を促すべく朝鮮総督府学務局嘱託の李覚鐘が考案し、当時の朝鮮総督・南次郎が決裁したものである。
内容
児童用の「其ノ一」、大人用の「其ノニ」の2種類がある。
皇国臣民ノ誓詞(其ノ一)
私共は、大日本帝国の臣民であります。
私共は、心を合わせて天皇陛下に忠義を尽します。
私共は、忍苦鍛錬して立派な強い国民となります。
皇国臣民ノ誓詞(其ノニ)
我等は皇国臣民なり、忠誠以て君国に報ぜん。
我等皇国臣民は互に信愛協力し、以て団結を固くせん。
我等皇国臣民は忍苦鍛錬力を養い以て皇道を宣揚せん。
----------------
1937年(昭和12年)、日中戦争が起こると、政府は朝鮮人を完全な日本人とすべく(これを「内鮮一体」と言います)、皇民化政策を開始します。
 この内容を具体的に見てみましょう。まず最初に行ったのは、次のようなことでした。

●1面(村)1神社計画による津々浦々までの神社建立、毎朝の宮城遙拝
●日の丸掲揚の強要

 そして、1937年10月、「皇国臣民ノ誓詞」が制定され、職場や映画館など、あらゆる場所での斉唱が義務づけられました。

「皇国臣民ノ誓詞」
(児童用)
一 私共ハ大日本帝国ノ臣民デアリマス
二 私共ハ心ヲ合セテ天皇陛下ニ忠義ヲ尽シマス
三 私共ハ忍苦鍛錬シテ立派ナ強イ国民トナリマス

(学生・一般人用)
一 我等ハ皇国臣民ナリ 忠誠以テ君国ニ報ゼン
二 我等皇国臣民ハ互ニ信愛協力シテ以テ団結ヲ固セン
三 我等皇国臣民ハ忍苦鍛錬力ヲ養ヒ以テ皇道ヲ宣揚セン
-----------------
皇國臣民之誓詞,為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向朝鮮半島發佈的文章,並且要求學生與一般市民在各種場合之中記誦。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一種,兒童用)
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
我們以心向天皇陛下盡忠盡義。
我們要不斷自我鍛鍊而成為堅強的國民。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二種,大人用)
我等皇國臣民以忠誠之心報君國。
我等皇國臣民相互信愛協力,相互團結。
我等皇國臣民應培養忍耐之精神以宣揚皇道。
---------------
皇國臣民之誓詞

皇國臣民之誓詞(朝鮮語:황 국 신 민 서 사),為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조 선 총 독 부)向朝鮮半島(조 선 반 도)發布的文章,並且要求學生與一般市民在各種場合之中記誦。
中文名
皇國臣民之誓詞
外文名
황국신민서사
發 布
1937年10月2日
對 象
朝鮮半島
皇國臣民之誓詞:我等皇國臣民以忠誠之心報君國。我等皇國臣民相互信愛協力,相互團結。我等皇國臣民應培養忍耐之精神以宣揚皇道。(朝鮮語:우 리 는 황 국 신 민 이 다 . 충 성 으 로 서 군 국 에 보 답 하 련 다 , 우 리 황 국 신 민 은 신 애 협 력 하 여 단 결 을 굳 게 하 련 다 , 우 리 황 국 신 민 은 인 고 단 련 하 여 힘 을 길 러 황 도 를 선 양 하 련 다 .)[1]
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こばやしせいぞう)上任後,發表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而朝鮮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一種,兒童用)
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
我們以心向天皇陛下盡忠盡義。
我們要不斷自我鍛煉而成為堅強的國民。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二種,大人用)
我等皇國臣民以忠誠之心報君國。
我等皇國臣民相互信愛協力,相互團結。
我等皇國臣民應培養忍耐之精神以宣揚皇道。
參考資料
1. 《日本統治時代の朝鮮》「皇國臣民ノ誓詞」
-----------------
“朝鮮總督府之石”與“皇國臣民誓詞之柱”
2009年12月15日16:53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1910年日本吞並韓國,設立“朝鮮總督府”,天皇直屬的立法、司法、行政權,由日軍統帥,朝鮮成為不適用《明治憲法》的完全意義上的殖民地。

  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后,日本強制朝鮮人民作為勞工、“慰安婦”、挺身隊隊員等建設軍事設施,以“日朝一體,護國即守身”的口號進行動員。1943年3月實施征兵制,動員朝鮮人參與戰爭。

  相川勝六任朝鮮總督府外事科長期間,在漢城建設了“皇國臣民誓詞之柱”,強制朝鮮人每天早上高唱:“我等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我等盡忠於天皇陛下”。

  “皇國臣民誓詞之柱”的形狀與“八?之基柱”相像,戰敗之日被摧毀,平壤神社也被焚燒,日本統治時代的所有神社均被拆毀。

  雖然向“八?一宇塔”運送了120塊石料,但石頭上僅刻有“朝鮮”二字。★
--------------------------------
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后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こばやし せいぞう上任后發表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而朝鮮也在不久后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皇國臣民之誓詞第一種兒童用
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
我們以心向天皇陛下盡忠盡義
---------------------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一) 

許介鱗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日本統治台灣遠比統治朝鮮專制? 

 

日本殖民政策的研究者矢內原忠雄,分析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比朝鮮苛酷得多。一、總督為陸軍武官時擁有軍隊指揮權,台灣有,朝鮮無。二、地方制度上的選舉,朝鮮有,台灣無。三、官吏特別任用範圍,朝鮮廣,台灣狹。四、任用行政高官,朝鮮人有總督府的局長、推事檢察官,台灣人只有地方官三人,司法官全無。五、台灣有保甲制度,朝鮮無。六、朝鮮有數家朝鮮人發行的朝鮮語報紙,台灣沒有一家台灣人發行的日報。不論是統治制度,原住民的官吏任用,言論自由,顯然都是台灣的政治比朝鮮尤為專制。台灣完全沒有政治的自由,甚至連萌芽的胚種都難發現〔註1〕。 

 

台灣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是以甲午戰爭的「戰利品」從清朝割讓,日本對此戰利品的一塊肉,要煮來吃還是燒來吃,完全有自由處分權。朝鮮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朝鮮國王一直抵抗,被迫簽訂日韓合併條約,起碼是以「主權國家」同意的形式,依照條約的規定必須平等對待朝鮮人,讓朝鮮人參加地方政治。 

 

朝鮮比台灣有更深厚的歷史文化 

 

台灣雖然已經有一千年以上位於中國東邊的太平洋上,但是島上最初只有原住民族居住,到17世紀後半期的1684年,清朝才正式宣佈台灣為中國領土,在福建省之下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縣[台南]、鳳山縣[高雄]、諸羅縣[嘉義])。從此兩百多年由福建、廣東的漢族渡台開疆拓土,但是清朝對台灣始終採取消極政策,到19世紀末的1885年才升格為省,積極推行台灣的洋務運動。 

 

居住在台灣的漢人認為,中國大陸的祖國是由異族的滿族所統治,1895年台灣再由異族的日本人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後,王朝復古的思想終被打破。但是新成立的國民政府,在軍閥割據的內戰狀況下,一直遲遲不能安定,最後陷入國共內戰的風暴中。台灣人對日本異族的殖民統治,經過20年的武裝抗爭,慘遭日本殘酷的殺戮之後,當初抵制日本統治的士紳,也逐漸與日本統治者妥協起來。日本以「土人」對待所有台灣島民,認為台灣的文化膚淺,日本比台灣「文明開化」,日本的「皇恩」可以德澤台灣。 

 

相對的,朝鮮的文化起源比日本古老,雖然好幾個世紀向中國朝貢,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是相當獨立,邊界也維持相當安定的狀態。李氏王朝(1392-1910)在朝鮮持續了518年,在東亞算是一個無比長期的王朝。在1876年日本以軍事壓力強迫簽訂《日朝修好條規》的不平等條約以前,朝鮮與日本的關係也算是對等的。 

 

然而,回顧朝日關係史,在西洋列強侵入以前,朝鮮人帶給日本先進的文化,但是朝鮮國土一直遭受日本的侵略。從紀元四、五世紀日本侵入朝鮮古代國家「任那」,十四世紀受倭寇侵害之苦,十六世紀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當時被當地的義勇軍打敗,後來在北韓鹹鏡北道境內建立「北關大捷碑」,這是是朝鮮人抵抗日本的最早的歷史紀念碑。日本佔領朝鮮半島時,「北關大捷碑」被日本軍搬走存放於東京靖國神社內。現在南北韓政府皆要求日本歸還這個有歷史價值的紀念碑。 

 

日本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 

 

台灣是太平洋上的島嶼,本來只有原住民族居住,因此台灣的文化除了原住民文化之外,後來的大部分漢族文化,是隨著福建、廣東的漢族移民,從中國大陸傳來。台灣島上沒有王族存在,從「唐山過台灣」的拓墾者,後來成為地主勢力佔據台灣要地,認為王朝是滿族的清朝政權。日本從清朝割據台灣以後,對台灣的殖民地統治,不必要對付滿族王朝,而是以對付台灣的地主勢力為主。相對的,朝鮮有500多年的李氏王朝文化傳統,本對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必須盡力於操縱朝鮮的李氏王族。 

 

日本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地方,日本文化是從大陸經由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的。依考古學研究,日本在紀元前三世紀到二世紀的彌生文化,主要是狩獵、漁撈生活,而稻作和青銅器(銅劍、銅矛、銅鐸等鐵器),主要是從朝鮮半島南部,經由朝鮮人(稱為「渡來人」)傳來的。在二世紀後半期,朝鮮人斷斷續續渡海到日本,進一步將鐵工技術和太陽祭祀傳入日本。三世紀日本的大和朝廷,藉朝鮮人之手確保了朝鮮南部生產的鐵,壟斷了日本本島的鐵工技術,大和政權才能擴大勢力起來。 

 

在三、四世紀時期,朝鮮北部有高句麗,南部有辰韓、馬韓、弁韓三國分立,後來辰韓被新羅,馬韓被百濟統一,弱小的弁韓被倭國(日本)的大和朝廷殖民地化為任那。但是高句麗佔領樂浪郡,新羅又和高句麗結合來對抗百濟、任那,百濟則與大和朝廷聯合三次進攻高句麗。 

 

在四、五世紀時期,日本的大和政權與朝鮮的百濟結交,這時百濟國王下賜給倭國王「七支刀」(石上神宮所藏)和鐵劍(船山古墳出土),表示當時百濟給予倭國(日本)種種物資上文化上的支援〔註2〕。從彰顯高句麗王(好太王)偉業的「廣開土王陵碑」的研究,可以推斷當時倭國的大和朝廷軍攻擊新羅與高句麗是應百濟的要求,也為維護朝鮮南部的鐵供給路線,對朝鮮半島展開軍事行動〔註3〕。 

 

在四、五世紀,大陸文化對日本的移植最有貢獻的是從百濟渡日的「渡來人」。其中從帶方郡來的漢氏集團,以及將養蠶織機傳給日本的秦氏集團最為著名,將朝鮮方式的種植粟、麥、豆等田野耕作技術傳到日本,並將硬質「須惠器」(陶器)生產技術也傳到日本,日本在這時就可以自製鐵器了。 

 

在六世紀的513到554年,百濟國派遣五經博士到日本,首次傳給日本佛教、儒教、漢字、醫學、藥學、易學、曆學等,其中百濟學者王仁將「論語」「千字文」傳到日本,傳說是日本正式傳入漢學之始。有了這些朝鮮傳來的文化,才刺激了日本的古代國家和飛鳥文化的形成。 

 

當代的平成天皇,在2001年12月的生日坦白的說出日本與朝鮮的血族關係。他說:依《續日本紀》的記載,桓武天皇的生母是百濟的武寧王子孫,武寧王與日本的關係很深,從這時日本代代招聘五經博士到日本來,武寧王之子聖明王向日本傳佈佛教〔註4〕。事實上,在538年百濟的聖明王贈送給大和朝廷佛像與教典,佛教正式傳到日本。 

 

當初倭國(日本)也派出遣隋使,但倭與隋的關係弄僵之後,595年高句麗派遣僧慧慈到飛鳥寺,擔任聖德太子的老師。聖德太子當攝政之後的新政,冠位12階的制定,憲法17條的發佈,曆法的採用,史書的編修,佛教的興隆,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到七世紀前半期,從日本遠渡唐朝的留學生,很多都是依靠新羅的船,而高句麗、新羅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也不可忽略。平安時代日本的遣唐使中斷,大陸文化是透過新羅的媒介傳導,日本才有律令制度的完成。 

 

在15、16世紀的150年間,日本和朝鮮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有時甚至一年有200艘貿易船往來。這時期從朝鮮半島有高麗版《大藏經》、佛像、佛畫、鐘、高麗茶碗以及穀物、棉布等大量的傳到日本〔註5〕。當時日本與朝鮮之間水墨畫的交流,促進了日本畫的興起。 

 

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 

 

在近世的室町時代,朝日關係算是和平而友好的。但是在室町末期,發生倭寇的侵害,以及豐臣秀吉1592年和1597年前後二次的侵略朝鮮,日軍總共約三十萬人蹂躪了朝鮮半島,給朝鮮人帶來很大的災害。侵略的日軍,將朝鮮的學者、陶工,以及很多農民,強行拉到日本,並強奪大量的朝鮮本和銅版活字到日本。秀吉第一次發動的「壬辰倭亂」,強行擄走朝鮮學者姜沆以及奪取朝鮮本,對日本後來朱子學的確立有重要影響。 

 

到了江戶幕府時代,日本與朝鮮於1607年恢復邦交,1609年締結《日朝通商條約》,到1624年有3次回答使兼刷還使,從1636年到1811年派遣九次朝鮮通信使,每次約350名的使節團去日本。在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下,如果琉球王國不算,則朝鮮是唯一正式的締結邦交國。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就將朱子學立為官學,從朝鮮奪來的金屬活字版,讓日本的印刷術大為發展,並借朝鮮陶工之手,日本初次生產瓷器。可見日本文化受益於朝鮮將大陸文化傳導過來的恩典。 

 

日本「征台」比「征韓」容易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初,就有「征韓」或「征台」的國策論爭,日本擱置了「征韓」而先進行「征台」,是從國際情勢判斷「征台」比「征韓」容易。 

 

先從列強會不會干涉來說,日本割據台灣的1895年,正是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的最盛期,台灣居民雖然成立「台灣民主國」,竭力呼籲西洋列強出面干涉,但是無法結合反帝國主義的力量阻止。而且,日本在外交上已經佈置好一切條件,讓西洋列強不得不承認日本佔據台灣是戰勝國的「戰利品」。 

 

相對的,朝鮮在1910年日本吞併以前,就有列強的勢力長期對立抗爭,日本吞併朝鮮的口實是,朝鮮如果沒有日本來合併也會被西洋列強合併朝鮮人給同樣的亞洲人管,總比被洋鬼子管要好。因此日本吞併朝鮮之後,朝鮮總督府每年編英文版的《朝鮮的改革與進步的年報》(AnnualReportonReformandProgressinChosen),向各國宣傳朝鮮在日本統治下如何地改革與進步〔註6〕。 

 

但是從過去東亞的歷史考察,當時日本當局判斷清政府不會以長期抗戰(如八年抗戰)的精神抵禦,所以可輕而易舉的掠取台灣島,但是預料到朝鮮有悠久的李氏王朝傳統,對於如何籠絡朝鮮王室,必須煞費苦心。 

 

李氏王朝的建國是在1392年消滅高麗時成立的,當時日本是終結南北朝的動亂而確立室町幕府的時期,中國則是元朝滅亡,明太祖朱洪武成立明朝的時期。李朝從此延續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為止,共歷經了518年的歷史。對於這樣有長久歷史文化的朝鮮,日本要侵略成為殖民地,必須先從籠絡國王,把朝鮮國王塑造成為日本傀儡著手。 

 

朝鮮政府在1863年成立大院君政權,這是因為國王直系沒有王位繼承者,由王族內的其他系統選任次王,而即位稱為高宗(在位1863-1907),其真正的父尊稱「大院君」,成為攝政掌握實權。大院君採取「衛正斥邪」(維護朱子學正統,排斥歐美基督邪教)的鎖國攘夷政策,引起1866年、1871年的兩次「洋擾」。但是他的撤廢書院、重建景福宮等政策,遭受守舊派儒生極力反對,大院君執政10年之後,於1873年下野,由閔氏政權所取代。 

 

大院君的夫人閔氏,推薦「閔妃」為高宗之妃。閔妃在宮中內外扶植閔氏一族勢力,1873年大院君下台之後,當政的閩氏政權採取「開國」政策,但是1876年在日軍壓力下,閔氏政權屈服而簽訂《日朝修好條規》的不平等條約,此後朝鮮逐漸淪落為日本以及歐美的半殖民地。閔氏政權在1882年的壬午軍亂、1884年的甲申政變被打倒,但得清朝的支援復權,直到1894年被日軍推倒,執政約20年。 

 

從1894年到1895年,日本藉東學黨農民造反出兵朝鮮,製造對中國開戰的口實。1895年4月中日訂立馬關條約,清朝承認朝鮮獨立。7月日軍佔領王宮扶植大院君政變,成立開化派的傀儡政權,稱為「甲午更張」,閔妃派政權即被驅逐下台。俄德法三國干涉之後的1896年2月,李範晉、李完用等親俄派,將高宗和皇太子移到位於貞洞的俄國公使館成立親俄內閣,高宗在俄國公使館內執行政務。日本痛感閔妃藉俄國勢力恢復政權,覺得應一不做二不休,即殘殺「聯俄抗日」的閔妃。 

 

日本殘殺愛國的閔妃 

 

1896年10月8日清晨,在日本公使三浦悟樓指揮下,日本守備隊四百多人以及日本浪人集團,侵入京城的景福宮慘殺閔妃於寢室,並將屍體拉到後庭凌辱,然後淋灑石油焚毀。日本同時抬出大院君出來當傀儡,成立以金弘集為首的親日開化派政權。當時慘殺案的首謀者三浦,雖然偽裝此事件是朝鮮軍隊的內亂,但是有美國人目擊實際的慘殺案,使得日本遭受國際輿論的責難。 

 

日本的所謂「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立刻想出日軍殘殺閔妃的對應方法,就是密命撰寫朝鮮王妃傳,捏造閔妃是陰險、妒忌、殘忍,中傷的妖婦,以掩飾日本人的陰險、刻毒、殘忍。目的是杜撰閔妃在世時的殘忍行為告知美國人,以緩和美國對日本人的惡劣感情。福澤諭吉想到即做到,立刻指派慶應義塾的教師林藏,向浪人井上角五郎聽取閔妃的故事編寫為日文,再指派工籐精一翻譯為英文,然後投書到美國的各報去〔註7〕。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就是這樣竄改歷史來啟蒙日本民眾去追隨軍國主義的。但是從朝鮮人的立場來看,閔妃是一位對日本人的野心覺醒,而拒絕採取親日政策的愛國者。今日流行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明成皇后》,就是推翻日本侵略者史觀,表示朝鮮人的愛國立場。 

 

高宗皇帝一直不肯當日本的傀儡 

 

1897年1月韓國政府決定閔妃的謚號為「明成」,2月高宗從俄國公使館回宮。10月舉行皇帝即位典禮,國號為大韓帝國,王后閔氏為皇后、王太子改稱皇太子。11月22日舉行明成皇后的國葬。 

 

1898年,大院君去世。高宗皇帝沒有出席生父大院君的葬禮,因為高宗的心底一直強烈地怨恨他是閔妃遭慘殺案的牽連者。李承晚年輕時參加「獨立協會」運動,1898年被捕入獄,1904年出獄赴美留學,這時高宗偷偷的託付密函攜帶赴美。日本戰敗投降後,李承晚回國當首任大韓民國總統。 

 

1905年3月高宗又寫一密函給駐上海的俄軍少將請其傳達,訴請俄國牽制日本蠻橫地企圖將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1月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伊籐博文,強迫高宗接受第二次日韓協約,此韓國保護條約簽訂之後,群眾聚集大韓門前叫喊毀棄新約,各地興起反日暴動,侍從武官長閔永煥甚至自裁。 

 

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之後,對外不是一個獨立國家,但是內政應該還有一定的自主權。然而日本成立統監府,在統監的指揮下,配置日本人顧問到韓國政府各部局,進行將韓國改編為日本殖民地的準備工作。1907年日方再加強統監府的功能,配置日本人為各部局次官,全盤地操縱韓國內政。 

 

1907年4月,高宗又書寫密函給李□等攜帶出國,要他在出席海牙萬國和平會議時訴諸於國際,密函內容是陳述日本把韓國保護國化的實情,6月海牙和平會議拒絕高宗派來的密使參與,7月密使李□在海牙殉國。日本的韓國統監伊籐博文,即追究高宗派遣海牙密使之事,總理大臣李完用等全體閣員也勸告高宗讓位,高宗不得已發出讓位的詔敕,以及軍隊解散的詔敕,侍衛大隊長樸星煥自裁。 

 

1907年8月7日高宗與嚴妃生的英親王垠,冊封為皇太子,8月27日高宗與閔妃生的純宗,在慶運宮即位為韓國皇帝。12月5日皇太子垠被伊籐博文帶到東京留學,後來與日本皇室梨本宮的長女方子結婚,培養成為日本的傀儡。 

 

1908年12月半官半民的東洋拓殖會社成立,開始大規模的收購朝鮮土地,誘導日本人移民朝鮮。1909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決議合併韓國,10月朝鮮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刺殺伊籐博文。但是日本還是展開謀略,利用朝鮮人的組織「一進會」,假裝這是朝鮮民眾的意志要與日本合併〔註8〕。日本的韓國統監寺內正毅,逼迫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於1910年8月簽訂《日韓合併條約》,韓國國號改稱朝鮮,設置朝鮮總督府。朝鮮總督府統合了統監府與韓國政府的各機關,第一任朝鮮總督由統監寺內正毅就任,朝鮮完全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李氏的朝鮮王朝終於滅亡。 

 

戰前日本將李王朝的首府留下來使用,並且籠絡李王室為聽話的傀儡,這反而激起朝鮮人亡國之恨,不斷地興起反日運動。戰後國民政府留下台灣總督府,反而讓台灣人時時懷念從前日本總督的威風。 

 

日韓合併是朝鮮人自願的嗎? 

 

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雖然有韓國玉璽蓋印,但沒有韓國皇帝的御名簽署。韓國玉璽自1907年由日本統監府奪取保管,1910年的日韓合併時的玉璽蓋印,也可以說是明目張膽的監守盜印行為。日韓合併條約的內容既然是:「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的一切統治權,完全而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怎麼可以沒有韓國皇帝的簽名呢?現在日本右翼還有人主張1910年的日韓合併是朝鮮人自願的,但是絕大多數韓國人認為,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沒有韓國皇帝的簽名,在國際法上是無效的。 

 

1919年1月21日,高宗在德壽宮去世,傳說死因是被毒殺。因為高宗的愛妃(閔妃)被日方慘殺而耿耿於懷,派遣密使到巴黎的計畫又被日方發覺,朝鮮總督府密令侍醫安商鎬毒殺高宗〔註9〕。3月1日為高宗國葬兩天前,引起朝鮮亡國後最大的「三一獨立運動」,參加示威運動的群眾遍及朝鮮全域,總數超過兩百萬人(2,023,098人),死亡者7,509人,負傷者15,961人,逮捕入獄者4萬6948人〔註10〕,此次又稱為三一萬歲運動。 

 

從閔妃之死算起,三年後大院君去世,不久高宗死,1926年4月高宗與閔妃生的孩子純宗,也在昌德宮死去。朝鮮的王室,在日本帝國強權的陰影下,命運真是悲慘。 

 

〔註1〕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版),頁168。 

 

〔註2〕樸時亨著全浩天譯《廣開土王陵碑》(東京;????,1985年),頁100。 

 

〔註3〕金達壽、姜在彥、李進熙、姜德相《教科書?書???朝鮮》(東京:講談社,1980年),頁30-41。 

 

〔註4〕KenJoseph,LostIdentity(東京:光文社,2005年),頁63-64。 

 

〔註5〕歷史學研究會編《日朝關係史?考??》(東京:青木書店,1989年),頁83-84。 

 

〔註6〕MarkR.Peattie著,淺野豐美譯《植民地──帝國50年?興亡》(東京:讀賣新聞社,1996年),頁281。 

 

〔註7〕石河幹明《福澤諭吉傳》(東京:巖波書店,1932年),頁45。 

 

〔註8〕山邊健太郎《日韓併合小史》(東京:巖波書店,1977年),頁229-234。 

 

〔註9〕角田房子《閔妃暗殺──朝鮮王朝末期?國母》(東京:新潮社,1988年),頁359-360。 

 

〔註10〕《朝鮮?知?事典》(東京:平凡社,2003年),頁168。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二)
許介鱗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親日反日為什麼台、朝傾向相反?

為什麼台灣人傾向親日而朝鮮人傾向反日?這個問題應該改為:為什麼朝鮮人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而台灣人有相當部分願意當日本的「狗腿」?

從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開始施行軍政,由台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大權,「軍令」成為治理台灣的法源,其後改為律令立法而推行「警察政治」,但是「總督獨裁」體制一直沒變。日本統治朝鮮的最初10年(1910-1919年),是由朝鮮總督府推行「憲兵警察政治」,警察統合了憲兵與警察官,由憲兵司令官兼任警務總監,第一任警務總監就是由憲兵司令官明石元二郎兼任,明石還於1918年轉任第七任台灣武官總督。

朝鮮在這時期稱為「武斷政治」,殖民統治的方式台灣與朝鮮沒有兩樣,維持封建的笞刑,否定自主的團體、廢止言論機關,貫穿著軍政的性質。總督府的政策,不論在台灣或朝鮮,始終以日本帝國為本位,不斷地剝削和壓迫殖民地民眾的生活。例如在朝鮮以「土地調查事業」為名目,讓日本人容易佔有和投資朝鮮的土地,制定「會社令」統制企業,讓日本人的壟斷資本容易滲透、培育於朝鮮〔注11〕。日本又以國內的米不足為理由,在台灣和朝鮮推行產米增殖計畫,移出日本,可是一旦與日本的農產發生競爭,就立刻停止增殖計畫。

在第一次大戰期間,日本的殖民政策從傾銷本國商品、搾取殖民地糧食原料,過渡到對殖民地的投資,日本的獨佔資本快速地侵入朝鮮半島,企圖由資本輸出完成殖民地經濟圈。然而,朝鮮人在1919年掀起三一獨立運動的反日怒潮〔注12〕,台灣受其影響,趁一次大戰後有利的國際條件,開始展開台灣的民族運動。

對日本的殖民地統治,台灣的文化協會等民族運動雖稱為「非武裝抗日」,到了1920年代後期受挫折之後,台灣多數的領導階級已經放棄抵抗,接受日本統治的事實,而讓日本可以不必顧慮殖民地人民的意見,也不必讓台灣人參與地方自治。

相對的,朝鮮在1919年三一獨立運動之後,日本從「武斷政治」改為「文化政治」,但是日本統治者更形強化警察力,朝鮮人的反日感情越趨激烈〔注13〕。特別是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災難時,傳佈「朝鮮人放火」、「朝鮮人將毒藥投井」的謠言,日本政府又加以煽動嫁禍,結果從9月1日起有約21000人到6000余的朝鮮人遭受慘殺〔注14〕。為了緩和朝鮮人的不滿情緒,日本統治者即使是假裝,也要僱用較多數的朝鮮人到總督府或地方的行政機關服務。這是以「同化主義」的名目,否定朝鮮人的自治,但是這欺騙不了朝鮮人的眼睛,朝鮮人一直不斷地興起反日暗殺事件,而日方也以白色恐怖(terror)鎮壓報復〔注15〕。朝鮮人的反抗,得到較多的政治自由,台灣地主的「狗腿」拍日本人馬屁,讓許多台灣人變成「經濟動物」(economicanimal),失去了政治自由也不打緊,只要追求經濟利益就好,而喪失了民族氣節

台灣、朝鮮與日本的地理位置不同,跟大陸的民族連帶關係不一樣,日本也就有不同的限制對策:怕台灣的民族運動受中國大陸影響而限制台灣人渡海到大陸,怕朝鮮的民族運動波及國內而限制朝鮮人渡海到日本。但是日本的殖民政策是隨機改變的,到了戰爭時期日本人的勞力不足時,又改為徵用台灣人為「軍夫」到中國大陸或南洋各地,另一方面,朝鮮人則被強制拉夫到日本去開礦山或建築軍需工廠等,稱為「朝鮮人強制連行」〔注16〕。日本的侵略戰爭到了後期,將殖民地朝鮮建設為「大陸兵站基地」,台灣建設為「南進基地」,從而將朝鮮設計南韓為農業中心、北韓為軍需工業的基地,這種殖民地時代的遺制,成為戰後南北韓分裂的種子,同樣的,台灣與大陸分斷的政策,割斷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文化關係。

台灣的地主比朝鮮人狡猾得多

台灣的中小地主,在當初20年的殖民地戰爭時,被日本憲警慘殺殆盡。據台灣抗日史研究者從日本官方資料《台灣憲兵隊史》、《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的記載估計,台灣人慘遭屠戮總數約近40萬人〔注17〕。抵抗日本的地主被慘殺殆盡之後,剩下活命的地主,必須先學會與日方妥協,學習如何迎合日本統治者的技巧,狡猾地從中謀利。

據板橋林家大地主林衡道的證言,台灣光復以後有很多地主欺騙國民政府,說他的土地被日本人徵收,受害很大。其實日本統治時代徵收土地,大家都很高興,因為徵收一點土地而徵收代價不高,但是不論興建學校、神社、公路、鐵路、機場,其餘未被徵收的土地價格立即隨之高漲數倍,地主坐在家裡就能發財,這也是有這麼多人懷念日治時代的原因之一〔注18〕。

台灣大地主林衡道又說,台灣總督府非常保護地主,水利會、農業會的公職、地方議員都是官派,由地主擔任。不過一旦有事情,總督府都要地主捐款,捐款多的人就可以授勳,有五、六等勳章的人就算很體面,警察對這些人也禮讓三分〔注19〕。台灣地主巴結日本統治者的行徑,在今天親日派的言論到處可見。

朝鮮的地主制淵源較遠,李朝後期開始形成,但是在1876年朝鮮被迫開港之後,因為朝鮮米谷開始輸出,有部分成長為大地主。在1894-95年甲午戰爭時,日本人地主利用戰爭開始大舉入侵佔據朝鮮土地,在日本統治時期,逐漸擴張為「殖民地地主制」。

日本統治朝鮮之後的1910年代,日本進行土地調查事業,以法令確定地主的排他性土地所有權,但另一方面,並不保護朝鮮農民慣習的耕作權,亦即否定佃農權為物權,否定永久租佃權等。

說穿來,日本在朝鮮調查土地的目的,在於先確定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然後促使朝鮮人的地主分解。1911年4月17日,日本公佈土地收用令,開始施行徵收朝鮮的土地,將舊王室的領地國有化,並由日本的壟斷資本收購從前朝鮮人的土地,創造出日本人大地主所有的農場。1920年朝鮮總督府所有土地達11萬餘公頃。土地調查事業的結果,課稅地在10年間增加了52%,地稅收入也增加兩倍〔注20〕。這種「殖民地地主制」,陷朝鮮多數的小農於沒落之途。窮困潦倒的農民,深感亡國之痛,興起獨立思想參與義兵或愛國起義運動,他們因受日本的迫害,不得不亡命到中國東北的滿洲或西伯利亞長期抗戰。

因此對日本確定這種土地所有權,在朝鮮沒有人稱為「近代化」,認為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犧牲大多數農民而扶植少數大地主,確立半封建的剝削關係。在朝鮮,大地主的比重非常之大,而大地主在日本統治下加強對佃農的剝削。地主對佃農的支配及於全生產過程,佃租是以實物的米□繳納,農民只有被剝削,完全被剝奪為農業經營者的資格,怎麼能稱為「資本主義化」或「近代化」呢?另外,在農村家庭手工業方面,特別是棉製品等,也因為日本機械製品的侵入,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朝鮮殖民地的產米增產計畫,跟台灣一樣,也是因日本內地1918年「米騷動」所引起。日本為了解決內地(本土)的米□不足,令朝鮮總督府從1920年開始實行土地農事改良事業,設計朝鮮為日本的糧食供給地,將朝鮮米□移出至日本。但是朝鮮跟台灣不一樣的是,為培育日本的大地主而重組朝鮮農業。在朝鮮當初的15年計畫,預定投資2億4000萬圓,企圖增收900萬石的產米。但是,1926年產米增值計畫更改,以日本國家資本的貸款為武器,由國策公司「東洋拓殖會社」擔任朝鮮的土地改良公司,進行朝鮮單一作物米□的對日移出。如此以東洋拓殖會社為首的日本人巨大地主為基軸,加強大地主的土地集中,驅逐朝鮮農民變成無產階級。

以日本對殖民地米的掠奪來說,如將朝鮮米1911-15年的生產平均設定為100,則1931-35年的米生產額指數是增加到138,然而這時對日本的米移出額指數激增到829。這表示朝鮮的米□增產額遠遠趕不上被日本掠奪的額,因此朝鮮人民的米□消費量,在同一期間銳減到一半。如與台灣米比較,台灣從1922年栽培生產日本種的蓬萊米,米的生產額指數如設定1914年為100,則1931年生產額指數達到162,這時對日本的移出額指數也顯著的增加為426。但是不論米谷的絕對量與移出率,朝鮮都比台灣更被激烈的剝削與掠奪以1931年的米谷移出率來說,台灣是35.2%,朝鮮則達到56.8%〔注21〕。這樣,朝鮮農民不論如何辛勤工作,也無法吃到米飯,只得從中國東北的滿洲進口玉蜀黍、粟等雜糧為主食充飢。到了1930年代,朝鮮人民貧窮化到連雜糧都購買不起了。也難怪朝鮮人一直不能忘懷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剝削。

日本對朝鮮的資本輸出,主要是放在農業部門,朝鮮沒有台灣的糖業農產物加工業,沒有米糖相剋的問題,然而更加速農民層的分解。很多農民就離鄉背井遠到滿洲等移居成為「在外朝鮮人」,在戰前移往日本變成低工資勞動者的朝鮮人,約有100萬人,1945年戰爭結束時增加到200萬人,其中有140萬人在戰後1949年之前回國,剩下60萬人成為殘留在日本的朝鮮人〔注22〕。

在日本的殖民統治政策下,朝鮮的「殖民地地主制」擴大到極限,依1943年的統計,佃租地率占總耕地面積的62.0%,如只計算水田則占68.3%,朝鮮的大多數小農,生活完全陷入破滅。台灣的「地主-佃農制」,日方為了籠絡台灣地主,還相當的賜予地主安定的生活,所以台灣地主念念不忘日本的統治時代。

對「皇民化」台灣人與朝鮮人態度不同

為什麼對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台灣人比較順從配合,而朝鮮人不服從甚至堅決至死抵抗?

戰爭末期日本在殖民地的精神總動員稱為「皇民化」,將台灣人和朝鮮人的民族固有語言、姓名、文化抹殺,遺留下很深的心理傷痕。日本提出的「同化」政策,目的在抹殺殖民地人的民族性,將台灣人與朝鮮人變成下等日本人,絕對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所謂皇國臣民的「內台一體」或「內鮮一體」的皇民化政策,是以神道為中心思想的皇民化強制台灣人與朝鮮人參拜神社,學校學生每天早上齊唱「皇國臣民的誓詞」喊:「我等是大日本帝國之臣民。」皇國臣民化的最大目的,是在將殖民地人民驅進戰爭動員的勞力資源,特別為「兵力資源」的補充舖路,因此「皇民化」也是殖民地壯丁的「炮灰化」。

皇民化運動之中的國語運動,是由殖民當局公佈新教育令,強調「內台共學」或「內鮮共學」,使用跟日本人相同的教科書,將台灣語和朝鮮語從正課剔除,強行要求常用日本語。問題是為什麼台灣人順應時勢而比較不抵抗,朝鮮人在強壓之下抵抗?例如1942年由朝鮮人組織的「朝鮮語學會」正在編《朝鮮語大辭典》,其會員30多名被日本當局以違反《治安維持法》的名目逮捕入獄〔注23〕。

殖民地的改姓名運動,在朝鮮的「創氏改名」是以天皇為宗家的一種家父長體制把朝鮮人強行編入,朝鮮人必須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日本式。表面上是任意改名,實際上是強制改名,約有80%的朝鮮人改為日本名。將朝鮮人的故有姓剝奪改為日本式的名稱,這是在1939年11月以《朝鮮民事令》的改正形式公佈創氏改名,1940年2月實施。從1940年6月起,有200多個基督教會被解散,70多名牧師與2000多名教徒遭檢舉,50多名牧師死於監獄〔注24〕。氏的創設,因朝鮮社會從來是男性血統與其血族團體為基本構成夫婦別姓,現在改為以戶主為中心的家庭觀念,而最大的宗家就是天皇家。朝鮮人面對這種強制改名,就有人以死抵抗,有人改名「南太郎」故意在羞辱朝鮮總督「南次郎」。1940年8月10日的期限,約有322萬戶(80%)提出更改,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全部恢復本來姓名。

日本的殖民統治,朝鮮人保持民族氣節一直抵抗,所以日本採取嚴厲政策對付;至於台灣人中有民族氣節的被騙殺殆盡,留下那些思想「轉向」的投機份子,只求苟且偷安,日本當局對這些妥協份子也就不必太在意了。

朝鮮是由「愛國班」分配物質

日本1938年7月在朝鮮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朝鮮聯盟」,除了行政機關外,各地也都成立地方聯盟。每個人都要參加雙重組織,即官廳、學校、銀行、公司等聯盟與各地方的地方聯盟。基本組織約以十戶為標準,成立愛國班,1939年已有35萬班和460萬成員參與組織。這就是以群眾組織推行政策向皇宮遙拜,國旗升揚、勤勞儲蓄等30項指示,在日常生活細部都受到皇民化影響,為防共防諜,互相監視。物質的分配是經由愛國班分配,所以朝鮮民眾不得不服從「國民精神總動員朝鮮聯盟」的指示,生活都被聯盟所掌控。

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為增強戰力,從戰力、勞力方面動員人力資源。戰爭末期的1944年,以國民徵用令,在應徵的美名之下將朝鮮人強制拉夫到日本各地的煤礦坑、軍事設施等地進行強制苛酷的勞動。其人數從1939年到1945年約有113萬人。當美軍對日本投下原子彈時,朝鮮人被炸的總人數,廣島約4萬8千人,長崎約2萬人〔注25〕。對朝鮮人被炸者的正當補償或治療、生活保障等,戰後都未能得到妥善解決。

朝鮮人女性以「挺身隊」之名,被強拉為「慰安婦」的人數,自1943年之後推算有5萬到7萬人之多,如果從中日戰爭期算在內超過10萬人。朝鮮人慰安婦,很多是年輕少女,是沒有「賣春」經驗的良家女孩,被送到日軍的「陸軍娛樂所」從事性奴隸〔注26〕。日方在1944年8月公佈《女子挺身隊勤勞令》,等於是將未婚女性動員為從軍慰安婦,當日本軍隊的性奴隸法令化。然而,台灣光復已經超過半世紀以上,還有台灣的親日資本家說,台灣慰安婦是自願的,能成為慰安婦是出人頭地,而惹起前慰安婦老阿嬤痛罵「你們是畜生還是禽獸?」台灣資本家的媚日嘴臉,真令台灣同胞蒙羞。

朝鮮農村在失去勞力、物資不足的疲憊狀態下,農村還得承擔供出戰時糧食的重擔,在太平洋戰爭下每年要將550萬石的米□移到日本。1943年日本事先訂供出稻穀的分攤制度,時時以「竹槍」搜索家宅,因為農村將糧食藏於廁所或埋在旱田下隱藏。台灣的農村,也是由保甲長陪同警察,用「竹槍」搜索每戶人家,舉凡稻草堆或任何堆積物,皆以「竹槍」插入拔起,細查有否暗藏米谷。台灣農民比較順從,朝鮮農民則為了反制,有時襲擊供出相關係人員,或在勞務動員途中集體逃亡,或謀殺相關官吏,也有朝鮮的學生兵集體逃亡〔注27〕。

志願兵台灣人比朝鮮人熱烈

為什麼台灣人比朝鮮人熱烈地應徵志願兵,而願意充當炮灰呢?

1942年4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第一次有台灣人425,921名應徵1000名額的志願兵,第二次共有601,147名應徵1000名額的志願兵。1943年7月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有台灣人316,097名應徵3000名額的志願兵。到1944年實施徵兵制,就不管你志願不志願了。揭開台灣志願兵的內幕,台灣總督府的手段真是陰險毒辣。

台灣志願兵全部都是知識份子,大部分是在東京與京都兩地的台灣學生。台灣總督府為了控制在東京唸書的台籍青年,設立了高砂寮宿舍,設備不錯,收費便宜。高砂寮內有人監督,日方實施志願兵制時,總督府就派人去拜訪這些學生的父母,並強迫學生父母簽下同意書,同意其子奉獻給天皇陛下,然後總督府的高級官員,就帶著這些同意書到高砂寮,召集學生去當兵,叫學生在自願書上簽名,簽完名後還要用小刀切破手指蓋上血印,稱為「血判」。很多學生當場哭了起來,被報紙大做文章,例如《朝日新聞》報導學生感動之餘有人流淚,那時情報是被管制的,報紙每天都刊登愛國美談,後來日本政府還強迫某位反日老前輩,帶領這些志願兵,一起到天皇居住的宮城門前的二重橋,向皇居行三鞠躬禮,並高喊「天皇陛下萬歲」,才算是「志願兵」禮成〔注28〕。問題是台灣的父母為什麼屈從,願意簽下兒子「奉獻給天皇陛下」的同意書,兒子又怎麼敢違抗父母的命呢?辜顯榮的兒子辜振甫就申請當志願兵呀!

朝鮮人當日本兵命運真悲慘

日本從大東亞戰爭起,根據日本厚生省統計徵用的朝鮮人軍人、軍屬共24萬2241人。戰後受到盟軍戰犯審判的有148人有罪,其中23人執行死刑。戰犯中有129人是「軍屬」,被徵用為俘虜收容所的監視員。戰後1952年4月對日和平條約生效後,朝鮮人多數脫離日本國籍,而朝鮮籍戰犯仍以「日本人」之名科以刑法執行,繼續拘禁於東京的巢鴨監獄,最後一名被釋放在1957年岸信介內閣時。被釋放後,日本政府以喪失日本國籍為理由,不符合領取《戰傷病者、戰歿者遺族援護法》、《恩給法》等的撫恤補償金。一生為日本奉獻生命,落得這樣的下場。1965年,日韓條約締結後,日本政府又以「補償問題全部解決」為由不給予補償。韓國政府對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死亡者,認定有補償請求權,至於判決死刑的23人一直沒有領到補償〔注29〕。朝鮮人傾向反日,是因為日本欠朝鮮人的債實在太多了,而至今仍不肯反思的緣故吧!

〔注11〕韓右欣著平木實譯《韓國通史》(東京:學生社,1976年),頁545。

〔注12〕李乃揚《韓國通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1956年),頁248-250。

〔注13〕中塚明《近代日本□朝鮮認識》(東京:研文出版,1993年),頁103-111。

〔注14〕木村宏一郎編著《資料生徒□學□日本□□□□侵略》(東京:地歷社,1989年),頁109。

〔注15〕森川哲郎《朝鮮獨立運動暗殺史》(東京:三一書房,1976年),頁146-以下。

〔注16〕樸慶植《朝鮮人強制連行□記錄》(東京:未來社,1971年版),頁43以下。

〔注17〕王國□編《台灣抗日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年),頁327。

〔注18〕《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6年),頁209-210。

〔注19〕同上,頁204-205。

〔注20〕日中韓3國共通歷史教材委員會《未來□□□□歷史:東□□□3國□近現代史》(東京:高文研,2005年),頁70。

〔注21〕中塚明《日本帝國主義□植民地》,巖波講座《日本歷史19近代6》(東京:巖波書店,1976年),頁248-249。

〔注22〕樸慶植《朝鮮人強制連行□記錄》(東京:未來社,1971年版),頁48、頁334。

〔注23〕山邊健太郎《日本統治下□朝鮮》(東京:巖波書店,1971年),頁213-215。

〔注24〕姜在彥《日本□□□朝鮮支配□40年》(大阪:大阪書籍,1983年),頁149。

〔注25〕木村宏一郎編著《資料生徒□學□日本□□□□侵略》,頁127。

〔注26〕同上,頁129-130。

〔注27〕姜德相《朝鮮人學徒出陣》(東京:巖波書店,1997年),頁339-368。

〔注28〕《林衡道先生訪談錄》,頁238。

〔注29〕《朝鮮□知□事典》,頁288。
台灣史研究 -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二) - 《海峽評論》182 期 - http://goo.gl/4wrIFk
---------------------------------------
日本簡史
為了維持日本皇室自立國以來便綿延不斷的形象,天皇與皇族均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
794年,日本遷都平安京,即京都,此後千年定都於此。
1.1 明治時期(1868–1912)
1.2 大正時代(1912–1926)
1.3 昭和時代(1926–1989)
現代化
明治時期(1868–1912)
1868年,天皇睦仁在京都御所即位。
1869年, 遷都東京
1871年:廢藩置縣
1872年:採用格里曆
1873年:徵兵令
1881年:發佈國會開設的詔書
1885年:開始實施内閣制
1889年: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
1890年:選舉第1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召集第1屆帝國議會、發布『教育敕語』
1894年:日清戰爭(甲午戰爭)
1895年:下關條約(馬關條約)
1904年:日俄戰爭
1905年:樸茨茅斯條約
1910年:日韓併合、大逆事件
1911年:回復關稅自主權的,完全廢除不平等條約。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嘉仁即位、大正改元
大正時代(1912–1926)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1917年俄國革命。
1918年:出兵西伯利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巴黎和會。
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
1922年:華盛頓會議。
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發佈『國民精神作興詔書』。
1924年:甲子園球場落成啟用。
1925年:宇垣裁軍。治安維持法、普通選舉法制定。電台廣播開始。
1926年:大正天皇駕崩、裕仁即位昭和改元。
昭和時代(1926–1989)
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
1928年:皇姑屯事件、實行僅男子可投票的普選制度。
1929年:經濟大蕭條。
1931年:滿州事變。
1932年:滿洲國建國。
1933年:日本受國際制裁,退出國際聯盟。
1936年:二二六事件兵變中日本財閥及貴族失去權力、締結防共協定。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朝鮮皇國臣民之誓詞發佈。
1938年:制定國家總動員法。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1940年:德意日三國締結軍事同盟。
1941年:日蘇中立條約。12月8日、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及入侵香港。
1942年:日軍入侵新加坡、菲律賓等亞洲各地。中途島海戰。
1944年:關島戰役。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開始空襲東京。
1945年:
3月9日-3月10日東京大空襲炸死三十萬日本人。同月尚有名古屋大空襲、大阪大空襲、神戶大空襲、5月橫濱大空襲、台北大空襲,6月靜岡大空襲、7月北海道空襲、8月富山大空襲等。
4月1日,沖繩島戰役。發布朝鮮及台灣住民政治參與詔書。
8月6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8月9日、長崎市原子彈爆炸、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對日宣戰,佔領千島群島。
8月14日,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8月15日,玉音放送,日本終戰。
9月2日,降伏文書。
9月26日,與美國佔領軍總司令麥克亞瑟見面 。
1946年:1月1日、日本天皇發表人間宣言,自己說明自己並非神。11月3日、《日本國憲法》公佈。
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施行》、《地方自治法》成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日本由於朝鮮特需加速經濟復興。
1951年:舊金山和約、美日安保條約簽訂。
1952年:日美地位協定。
1953年:電視放送開始。
1954年:3月1日、比基尼環礁的氫彈試爆、第五福龍丸的乘組員遭到輻射汙染。
1955年: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併為自由民主黨、右派和左派合併為日本社會黨。
1956年:日蘇共同宣言。12月18日,加入聯合國。
1963年:亞洲第一條高速公路─名神高速公路通車。最早的日本電視動畫原子小金剛開始放映。
1964年:10月1日、東海道新幹線東京站~新大阪站開通。10月10日-10月24日東京奧運舉行。
1966年:日本總人口突破1億人。
1970年:3月14日-9月13日、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舉行。3
1972年:5月15日、沖繩返還。9月29日、發表中日聯合聲明。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8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1983年:東京迪士尼樂園開園。
1987年:日本泡沫經濟平成景氣。日本國有鐵道分割民營化。
1988年:3月青函隧道、4月瀨戶大橋開業。
1989年:昭和天皇病逝。日本改年號為平成。
-------------------------
在一八九九年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南下台南的兩廣會館,主持所謂「饗老典」時,連橫更呈上一首〈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歌頌日本總督。

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
作者:連橫
將進酒,公飲否?聽我一言為啟牖:臺疆屹立大海中,東南鎖鑰宜堅守。
干戈疫癘繼凶年,天降災殃無奇偶;若推而納之溝中,萬民溺矣宜援手。
我公秉節蒞封疆,除殘伐暴登仁壽,揚文開會集英才,策上治安相奔走。
王事鞅掌已靡遑,又舉南巡施高厚;福星光照赤崁城,冠蓋趨蹌扶童叟。
俯察輿情布仁風,饗老筵張隆壽耇;尤祈恩澤遍閭閻,保我黎民無災咎。
善教得民心,善政歌民口;勳猷炳烈銘旂常,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同不朽!

--------

 

 

 

북관대첩비 (1)2015-09-13_141437d058ccbf6c81800a1d111b13b13533fa828b4732  

北關大捷碑(韓語:북관대첩비),正式名稱為有明朝鮮國咸鏡道壬辰義兵大捷碑(유명조선국함경도임진의병대첩비),位於朝鮮咸鏡北道,製作於1707年(朝鮮王朝肅宗34年),為紀念萬曆朝鮮戰爭前期(1592年至1593年)義兵在北關戰勝日軍之紀念碑。
此碑在日俄戰爭期間被帶到日本,之後存放在靖國神社展示。2005年6月日本政府接受韓國政府要求同意進行返還協調,但由於此碑原本是在現今朝鮮境內,日本要求韓朝必須先行協調。2005年10月20日,靖國神社將北關大捷碑歸還韓國,於新國立博物館展示。2006年韓朝進行協議,於同年三月由韓國移交給朝鮮。
-------------------
北關大捷是1592年至1593年壬辰倭亂時期中朝鮮咸鏡道鄭文孚率義兵抗擊日本侵略軍、叛亂的順倭鞠景仁軍隊以及北方女真族入侵軍隊的戰鬥。
1592年壬辰倭亂中,朝鮮首都漢陽陷落之後,加藤清正率領第二軍團25000人攻打咸鏡道。朝鮮宣祖對此束手無策,派臨海君和順和君前往咸鏡道的穩城郡徵兵抗敵。而此時,北方的女真族也趁機南下入侵朝鮮。順倭(為日本效力的朝鮮人)鄭末守、鞠景仁、鞫世弼舉兵叛亂,逮捕了二王子,在會寧交付加藤清正。
隨後,咸鏡道人鄭文孚糾集義兵反抗日軍的入侵。他們以鏡城郡、吉州郡為據點,抗擊日本加藤清正軍隊、叛亂的順倭鞠景仁軍隊以及北方女真族入侵軍隊。最終成功擊斃順倭鄭末守、鞠景仁、鞫世弼,從日軍手裡奪回咸鏡道。
事後,朝鮮王朝在咸鏡道豎立北關大捷碑以表彰義兵的事蹟。
----------------------
李氏朝鮮宣祖國王下令在朝鮮北關(咸鏡北道)立碑記事,這就是“北關大捷碑”(북관대첩비)的由來。這段歷史,今天被朝鮮稱作“壬辰祖國戰爭”在韓國則被稱為“壬辰倭亂”。
公元1592年(中國明代萬曆壬辰年),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為征服中國,向朝鮮提出了“借道入明”的無理要求,被朝鮮拒絕後,豐臣秀吉便派大軍入侵朝鮮,並一度佔領了漢城,在明朝軍隊的援助下,朝鮮人民奮起抵抗,使日軍陷入苦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士氣一落千丈,在中朝軍民的共同打擊下被迫退出朝鮮半島。
為紀念此次戰爭的勝利,李氏朝鮮宣祖國王下令在朝鮮北關(咸鏡北道)立碑記事,這就是“北關大捷碑”(북관대첩비)的由來。這段歷史,今天被朝鮮稱作“壬辰祖國戰爭”,在韓國則被稱為“壬辰倭亂”。
被掠至日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軍中將三好成行將此碑掠奪到了日本。三好成行因讀不懂碑上1400個漢字的碑文,還曾鬧了個笑話:以為這是勝利的象徵,打算獻給天皇皇宮內專藏“戰利品”的振天府,後來得知此乃失敗的記錄,才把它丟在靖國神社的遊就館。
歸還韓國
1970年,此碑被旅日韓國僑民發現,韓國人民知道後大為憤慨,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日本歸還,日本政府想賴賴不掉,歸還又覺得有點坍台,便作出一個狡猾的回答: “只要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達成協議,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我們就歸還。”日本明明知道,按照當時的國際形勢,朝鮮和韓國根本不可能達成這樣的協議;更何況,石碑是從朝鮮鹹鏡北道搶去的,要還也應還給朝鮮,而朝鮮和日本沒有外交關係,又何來“外交途徑”?當然,這些小計謀、小動作都不管用,韓國政府2005年5月份正式要求日本歸還古碑。2005年10月11日日本靖國神社宣布將把朝鮮半島文物“北關大捷碑”移交給韓國
--------------
北關大捷碑返回朝鮮半島 日希望借此修復日韓關係

 

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移交儀式,出席儀式的韓國駐日公使秋圭昊、日本外務省政務官福島啟史郎以及靖國神社負責人南部利昭簽署了一份共同文件。當天的儀式和文件都是為了一塊名為“北關大捷碑”的石碑,這塊看似普通的石碑包含了數百年的歷史以及日、韓、朝等三個國家的恩怨。

 

  北關大捷碑的百年滄桑史

 


公元1592年,剛剛完成日本列島統一事業的豐臣秀吉率軍大舉入侵朝鮮半島。久經內戰磨練的豐臣大軍來勢洶洶,從釜山登陸之後又攻陷漢城,並進一步向平壤逼近。在這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朝鮮一邊向中國的明朝請求支援,一邊展開了抗擊侵略的鬥爭。當時,更有不少朝鮮的普通百姓自發組成義勇軍抵抗外來侵略者,義軍首領鄭文孚率眾在朝鮮鹹鏡北道吉州郡臨溟村大敗日軍一戰便是其中光輝的一筆。

 

一百多年後的1709年,朝鮮人民為了紀念鄭文孚將軍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在當時戰鬥的發生地修建了“北關大捷碑”。碑高約2米,碑文1500多字,其最後一段的四言詩深刻描寫了朝鮮義勇軍在戰爭中不畏強敵、奮力拼殺的壯烈場面。此外,據有關資料介紹,中朝兩軍聯合抗敵的內容在碑文中也有所提及。

 

然而在將近200年後的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再次出兵侵略了朝鮮。一個名叫三好成行的日軍將領在發現了“北關大捷碑”之後將它帶回國內。據説他本來想把該碑獻給皇宮,但因為石碑是用來紀念朝鮮打敗日本的,所以日本軍方又覺得不妥,于是將石碑放到了悼念戰死軍人的靖國神社。在5年後的1910年,日本軍國主義吞並了整個朝鮮半島並開始實行長時間的殖民統治,而被安放在靖國神社一個角落裏的“北關大捷碑”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一塊本用來紀念抗擊侵略者的石碑,就這樣荒誕地豎立在為侵略者招魂的神社內長達百年。

 

  韓朝和解聯手對日索碑

 

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名韓國學者偶然在日本發現了“北關大捷碑”,他沒有想到自己民族竟有這樣一件珍貴文物流落在異國他鄉。此事在韓國傳開之後引起了一片嘩然,不少韓國民眾都認為這是朝鮮民族的恥辱,紛紛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日本歸還石碑。然而,靖國神社方面卻對此回應説,要歸還此碑需要韓朝兩國達成協議,並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由于當時韓朝兩國處于嚴重對峙階段,日本與朝鮮也互相為敵,因此歸還石碑之事被暫時擱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韓朝兩國的對立情緒逐漸減弱,雙方追求民族統一的願望也空前增強。在朝鮮半島擺脫日本殖民統治60周年之際的2005年,韓朝雙方聯合舉辦了一係列紀念活動,兩國聯手索要“北關大捷碑”一事也終于露出了實現的眉目。韓國政府5月2日宣布,韓國已正式要求日本歸還其掠走的文物“北關大捷碑”,並決定邀請朝鮮就此問題進行協商。韓國政府高官介紹説,韓朝佛教界在今年3月底就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達成了協議。4月下旬,韓國總理李海瓚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委員長金永南在印尼雅加達會晤時,就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舉行會談達成了共識。後來,韓朝雙方正式決定聯合向日本索要石碑,石碑將先交給韓國,在韓國進行復原處理並向國民展示之後再轉交給朝鮮。兩國還約定,今後如有必要,雙方學者可合作進行石碑的修繕工作。

 

由于韓朝兩國已就索要石碑之事達成一致,且韓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正式請求,靖國神社只得履行承諾。10月10日,日本政府聲明同意將“北關大捷碑”歸還給朝鮮半島,石碑已于12日在日本外務省官員在場的情況下交給韓國駐日本大使館官員。至此,石碑終于得以榮歸故裏,聳立在它本該存在的地方。

 

日本還碑背後的外交考慮

 

“北關大捷碑”本來就屬于朝鮮人民,日方將搶回來的東西還給其主人也是理所當然。然而,日本政府如此痛快地答應歸還石碑,並積極勸説靖國神社履行承諾,其背後也有著多重外交上的考慮。

 

首先,日本希望借此舉修復因歷史認識和領土爭議而冷淡的日韓關係,日本外務省政務官福島啟史郎在10月12日上午的移交儀式上明確表示,“希望此次移交能有助于增進日韓兩國人民友誼”。日韓關係曾在2002年兩國共同舉辦世界杯足球賽之時達到最高點,後來由于獨島(日方稱竹島)所有權的糾紛以及日本領導人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認識,兩國關係急劇降溫。在今年6月日本首相小泉訪韓時,韓國總統盧武鉉在會晤中大談參拜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表示了韓方的強烈不滿。韓國是日本在東北亞的重要鄰國,與日本同為美國的盟國,日韓交惡實在令日本頭疼,在歸還石碑的問題上做個順水人情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次,日本還希望此舉能夠緩和日朝之間的緊張氣氛。小泉自2001年就任首相以來一直致力于在日朝關係上取得突破,至今已兩次訪問平壤與金正日舉行會談。無奈兩國在綁架人質問題上鬧僵,一度完全斷絕了接觸。小泉雖然贏得9月11日的眾院大選,但他力圖打開日朝關係以名留史冊的雄心並未改變。在此前第四輪六方會談中,日朝互動出現了明顯進展,在此情況下,日方當然要積極配合朝韓聯合提出的還碑要求。

 

當然,“北關大捷碑”之所以能夠回到朝鮮半島,最主要的還是韓朝雙方的共同努力。看來,對于每個民族來説,團結都能産生力量。(駐東京記者 嚴聖禾)

------------------------------

=======================

W020140514302245150789885ea06c-dc42-4cd2-b370-becfe0800f7d1298913_14614e0e597c91c0248cd122d0112adf1298913_25fec87484ffd37ec1a180edbb3de3f0d02788e9b33e14c5522011d02788e9b33e14c5521d10d02788e9b33e14c552190f132910018_91n

----------------

韓國1948年建國以來的四代傳國​​玉璽

20150715113848_2616  

-----------------

“皇帝之寶”是在宣布國號為大韓帝國時製作的印章,象徵了高宗希望獨立的意志,歷史意義較大。

下載 (10)下載 (11)下載 (12)下載 (14)下載 (15)下載 (16)dfgadsfgd  

----------------

我国最早 最宝贵的金质官印_收藏资讯_华夏收藏网2 - http://goo.gl/zpmELW

韓國展出從美國收回的大韓帝國玉璽
韓國帝國玉璽等9枚印章流落美國
  導讀:韓國文化財廳當地時間11月21日表示,將從美國收回大韓帝國玉璽等9枚印章,這些印章都是朝鮮戰爭時期美軍從韓國德壽宮私自運出的
  【中國禮品網訊】韓國文化財廳當地時間11月21日表示,將從美國收回大韓帝國玉璽等9枚印章,這些印章都是朝鮮戰爭時期美軍從韓國德壽宮私自運出的。
韓國帝國玉璽等9枚印章流落美國  
  韓國文化財廳當日表示,國璽等朝鮮王朝與大韓帝國的印章不是可以進行個人交易的物品,象徵國家的權威和尊嚴,與國民的自豪感有直接關係,是國家的象徵性遺產,因此一定要收回。   據韓聯社稱,這些印章包括大韓帝國國璽“皇帝之寶”、1907年純宗奉高宗為太皇帝時製作的“壽康太皇帝寶”、朝鮮王室任命官吏時使用的“諭書之寶”和“濬明之寶”、朝鮮憲宗用於書畫作品的“香泉審定書畫之記”、朝鮮王室使用的“友天下士”,其中,“皇帝之寶”是在宣布國號為大韓帝國時製作的印章,象徵了高宗希望獨立的意志,歷史意義較大。   韓國《中央日報》稱,美國國土安全部調查處曾於今年9月23日向韓國文化財廳提供了該9枚印章的照片資料等信息,經確認,這些印章是朝鮮王朝與大韓帝國當時的玉璽,韓國大檢察廳10月21日要求美國調查當局進行調查,本月18日,在美國聖地亞哥的美國國土安全部調查處查扣了這些印章。   韓聯社援引韓國文化財廳的消息稱,將以此次查扣為契機,與相關當局加強合作,致力於收回朝鮮戰爭時美軍運出的文物,據稱,這些印章將經過美國調查當局的扣押程序(約需4個月),於明年6月之後回歸韓國。   此前,朝鮮戰爭時期曾被美軍走私的大韓帝國紙幣“戶曹兌換券”原版在拍賣市場上流通,在美國當局配合下,“戶曹兌換券”原版已返回韓國。
----------------
如今,兩件大事燃燒著朝鮮半島:其一,朝鮮剛剛發射的“三號衛星”;其二,韓國12月19日剛剛選舉出建國以來、第一位女總統。一南一北,似乎把自家的事兒乾得格外投入。其實,他們也碰上了不少麻煩事兒,比如,彼此不斷丟失的“國寶級”歷史文物等等。
先說較為富足的大韓民國吧。據了解,韓國將文化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眼睛可以看到的“有形文化財產”,例如,古代建築、瓷器、雕塑、字畫等。另一類,是眼睛看不到的“無形文化財產”,例如,傳統舞蹈、音樂、民間工藝等等。可惜,2006年傳來消息,韓國30枚“傳國玉璽”丟失。為此,舉世震驚。對於“國寶”的確定,雖沒有明確規定,但有一條顯著的界限,即跨入了“有形文化財產”,每件文物至少可以上溯到100年以上。熟悉文物的人都清楚,韓國目前被國家定為“國寶”並編號的文物、古蹟,並不太多,總共308件。(下圖:大韓民國保存歷史文物的“仁政殿”。)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韓國國力較為昌盛,“國寶級”文物卻大受損失。只談萬民矚目的皇帝玉璽吧,他們早已被連鍋端了。
說到皇帝玉璽,肯定繞不過官方的說法“國璽”,也是指專門用在王位繼承及外交文書等上的印章。朝鮮王朝從1392年建立,到1897年改稱“大韓帝國”,五百多年間,先後製造了大量宮廷印章,其中,朝鮮歷代國王用於“遺詔”或外交文件的“國璽”總共有13枚,用於對內公文的行政“玉璽”共26枚,它們都像徵著國家主權和王權,歷來是“國之重器”,又稱“大寶”。
很不幸,2006年,韓國珍藏的朝鮮玉璽,被外賊盜竊了“傳國玉璽”30枚,這可是令人恐懼的國寶失竊事件呀。調查顯示,從1971年至1985年間,包括1401年朝鮮太宗從明朝繼承下來的“朝鮮國王之印”等三枚國璽,以及兩枚一般行政用的玉璽、“英祖金寶”等五枚君主的御譜(國璽、印章),一下子丟失了30枚印章,如此慘痛的被盜案件,國家承受不起呀。據了解,在13枚皇帝玉璽當中,有10枚不僅下落不明,而且連遺失時間和原因都無法確定。26枚“行政玉璽”目前僅存五枚,還有一枚收藏在私人手中,而且保護現狀不詳。據說,有些宮廷印章,可能在日本統治或美軍軍管時期遺失的,換句話說,韓國國寶級文物被盜事件,可以上溯到近百年的歷史位置。(下圖:韓國著名的文物名勝——勤政殿。)
盜賊作案了,韓國人只能痛悔不已。有消息說,現在,“國立古宮博物館”收藏的316枚古代宮廷印章的狀態也不太好,有的生鏽,有的開裂,但卻沒有採取任何保管措施。稍晚些時候,也要對宮廷印章進行“國寶”認定,然後加強各項措施、嚴加保管。儘管朝鮮時期製作的13枚“國璽”全都沒有了,現在僅存的816枚朝鮮王朝宮廷印章,還要小心翼翼地保護。
再說朝鮮,這是勤勤懇懇過苦日子的國家。外界一直覺得,他們生活貧苦,拿不出錢來搞文物保護,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殊不知,朝鮮的文保工作相當出色,遠遠優於韓國。韓國在國寶級文物保護方面,居然丟東西;而朝鮮,卻踏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比如,當地驚爆一項奇聞:已失傳的朝鮮皇帝使用的圖章——國璽,竟然首次被發現了。
這裡還得說說朝鮮的高宗皇帝,找回來的恰恰是他親自使用的玉璽。這是流傳至今的唯一一枚大韓帝國時期皇帝玉璽,同時也是朝鮮王朝唯一的“國璽”。據說,這顆珍貴的“國璽”曾通過殖民地時期“玻璃原版”照片流傳於世,末了,又遭遇奇特的經歷,最後奇怪地失踪了。根據線報,購買玉璽的時候,外部包裝盒已經遭破壞,只剩下內包裝盒,也就是俗稱為“寶筒”的地方。國璽高4.8厘米,重量達794克。(下圖:重見天日的朝鮮高宗皇帝玉璽。)

據說,朝鮮高宗在寫給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和法國皇帝的十多封信函中,使用的皇帝御璽有兩種,但用在這些信函的圖章被認為已經消失,而其中一個通過“玻璃原版”照片流傳至今。查閱歷史發現,具有500年曆史的朝鮮王朝,共有27位皇帝,他們曾製作無數枚叫做“國璽”的圖章,用於在公文或親筆信上蓋章,但一個也未能保存下來。而高宗皇帝的玉璽,確屬難得一見的歷史遺存。
史料記載,朝鮮屬於中國的“屬國”,1897年10月,朝鮮王朝第二十六位國王高宗李熙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並即皇帝位。1907年,高宗禪位。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廢大韓帝國。想不到,如今玉璽流傳於世的,只有當年的高宗皇帝了。
--------------------
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青瓦台正式向朴槿惠返還在朝鮮戰爭期間走私出鏡的9枚朝鮮王朝印章。奧巴馬同朴槿惠握手。(圖片來源:韓國媒體)

中國網4月26日訊韓國總統朴槿惠在青瓦台同到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了約一小時的韓美首腦會談,奧巴馬向韓方歸還在朝鮮戰爭時期被美軍走私出境的國璽和御寶等共9枚朝鮮王朝與大韓帝國的印章。

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總統朴槿惠在青瓦台設宴並與奧巴馬舉行約一小時的首腦會談,兩人就韓美同盟發展方向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此外,奧巴馬還向韓國“歲月”號客輪沉沒事故中的遇難者和失踪者表示哀悼。並在韓美首腦會談開始之前,舉行默哀儀式。

據介紹,9枚印章中包括大韓帝國的國璽“皇帝之寶”,朝鮮王朝第27代王、大韓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純宗(1874-1926)為了其父親、大韓帝國第一代皇帝高宗(1852-1919)於1907年製作的“壽康太皇帝寶”,以及朝鮮朝廷在任命官吏時使用的“諭書之寶”等。

 --------------------------------------------

4913e99425277U17P154T17D16903F471DT20081117004331U17P154T17D16903F470DT20081117004331e0040579_12511074e0040579_2521232e0040579_0505997e0040579_0573713下載 (18)xinsrc_042050213161307854822  e0040579_135897 (1)  

明成皇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zlBsxd

明成皇后是朝鮮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閔茲映,通稱閔妃,是朝鮮京畿道驪州郡人。她是朝鮮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驪興閔氏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19世紀末朝鮮的實際統治者。1895年10月8日,閔妃在『乙未事變』中被日本人暗殺於景福宮玉壺樓。
由於閔妃早期主張開放、後期力抗日本並身死殉難,故深受後世韓國人民的尊崇。1897年,高宗李熙改國號稱『大韓帝國』,追諡閔妃為『孝慈元聖正化合天明成皇后』,故現今韓國史學家多稱她為『明成皇后』。她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以她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是屢見不鮮,特別是她的死很有爭議。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明成皇后是個什麼樣子。
明成皇后生前並不是『皇后』,而是大清帝國屬國——朝鮮國的王妃,其最高頭銜也是1895年1月所封的『王后』(當時高宗的稱號晉升為『大君主』,王妃也隨之升為『王后』),因此歷史上通稱為『閔妃』。閔妃是朝鮮王朝高宗李熙之王妃,純宗李坧之母,本名閔茲映。1851年(哲宗二年)陰曆九月二十五日生於朝鮮京畿道驪州郡近東面的蟾樂裡,是驪城府院君閔致祿的女兒。
1866年(高宗三年)被冊封為王妃,史稱閔妃,行嘉禮於漢城的雲峴宮(興宣大院君之府第)。 高宗12歲即位,其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一味採取閉關鎖國路線。而後閔妃鼓勵高宗採取開化政策並 明成皇后的陵墓——洪陵。
引入日本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推舉親族出任要職,排斥大院君勢力。閔妃與大院君兩派互鬥不斷,導致黨爭激烈,政權更迭頻繁。閔妃在與大院君爭權的過程之中與親日的開化派勢力漸行漸遠,偏向親華,多次利用清朝勢力掃除政敵以求掌權。
明成皇后
由於閔妃(明成皇后)初期主張開放政策,後期力抗日本並身死殉難,所以深受韓國後世人民歡迎。韓國後世的史家稱她為『偉大的鐵女子』。她的從政經歷並不平坦經歷了多次起伏。我們先看看她的傳奇版得身世。
當時朝鮮由大院君攝政,大院君成為朝鮮當時事實上的獨裁者。他攝政時,對內大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驅逐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安東金氏家族,試圖挽回全州李氏王室的權威。為此,他傾盡全國之力重修規模宏大的宮殿——景福宮,以作為君主專制威權的象徵,這使得當時朝鮮民窮財盡,怨聲載道。
對外,他厲興宣大院君行閉關鎖國政策,加強國防軍備,而且堅決拒絕通商,驅逐和屠殺外國傳教士,引起了法國入侵朝鮮的『丙寅洋擾』和美國入侵的『辛未洋擾』,但都被朝鮮軍民擊退。大院君的專制威權日益鞏固,他命令全國各地豎立『斥和碑』,上書『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

歷史探密/遭玩弄後被燒死! 抗日殉難的朝鮮皇后是… | NOWnews 今日新聞 - http://goo.gl/SWMNzb

------------------

明成皇后(朝鮮語: 명 성 황 후 ,1851年—1895年),朝鮮近代 ​​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閔茲映( 민 자 영 ,一說閔紫英或閔貞鎬),本貫驪興閔氏。明成皇后生前並不是“ 皇后 ”,而是大清帝國屬國 ——朝鮮國的王妃(藩屬國君主的正妻只能稱“妃”),其最高頭銜也是1895年1月所封的“王后”(當時高宗的稱號晉升為“ 大君主 ”,王妃也隨之升為“王后”)[1] ,因此歷史上通稱為“ 閔妃 ”。她是朝鮮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驪興閔氏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19世紀末朝鮮的實際統治者。
閔妃是僉正閔致祿之女,1866年被冊封為朝鮮王妃。當時朝鮮高宗的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一味採取閉關鎖國路線。而後閔妃鼓勵高宗採取開化政策並引入日本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任用親族出任要職,排斥大院君勢力。閔妃在與大院君爭權的過程之中與親日的開化派勢力漸行漸遠,偏向親華,多次利用清朝勢力掃除政敵以求掌權。
至甲午戰爭(韓國稱:清日戰爭)日本戰勝中國之後,遭親日開化派奪權而失勢的閔妃欲轉與俄羅斯合作對抗日本,因而引發1895年10月8日的“ 乙未事變 ”,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策劃日本浪人及亂軍入侵景福宮,於乾清宮殺害閔妃,焚毀其遺體,並脅迫高宗廢她為庶人,直至兩年後1897年,高宗改國號為“ 大韓帝國 ”,自稱皇帝,才將閔妃復位並追謚為“ 明成皇后 ”,厚葬於漢城東郊清涼裡的洪陵(後遷往金谷洞)。由於明成皇后早期主張開放、後期力抗日本並身死殉難,故深受後世韓國人民的尊崇。

--------------------------

 袁世凱妻妾成群,荒淫成性,在今天已是家喻戶曉之事,但是卻又很少人知道,這個清末民初時期的一代梟雄年輕的時候與朝鮮的李朝的最後一位皇后曾有一段風流艷史。這位皇后就是前段時間熱播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明成皇后》中李氏王朝高宗的皇妃、純宗的生母閔紫英,人稱閔妃,也稱明成皇后。不過,這部電視連續劇卻把袁世凱與明成皇后的這段跨國孽緣給遺漏了。

  1882 年,袁世凱隨淮軍將領吳長慶進駐朝鮮。當時袁世凱年近二十三歲,年輕英俊,在吳長慶1885年去世後,升任為大清國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袁世凱設計幫助高宗和明成皇后也就是閔妃家族除掉政敵大院君,得到了朝鮮皇室的賞識。當時執掌朝鮮大權的其實是閔妃,她聽從袁世凱建議,組建義勇團,並任用袁世凱為練兵大使,使義勇團成為維護高宗和閔妃為代表的朝鮮皇室的重要力量。

    當時閔妃美貌無比,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稱。她十分感激袁世凱幫其除掉大敵,又仰慕袁世凱的風采,便有意以身相許。袁世凱也是不甘寂寞,隨即便上了閔妃的鳳床。為了不引人懷疑,閔妃想出一條妙計,就是將其妹妹閔碧蟬許配給袁世凱為妻。碧蟬雖姿色不如其姐姐閔妃,但也是傾國之貌,且立志非英雄不嫁,聽說要嫁的袁世凱年輕英雄,便同意了這門婚事。過門之後。閔妃幾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來袁世凱府邸幽會,但不久便被其妹碧蟬發現。碧蟬知道真相之後十分氣憤,便向袁世凱嘵以厲害。袁世凱也擔心與一國之母私通之事暴露之後會影響甚大,便又按照碧蟬的方法,從中國的河南帶回自己的一個姨太太,謊稱正室,主持家務,閔妃對此恨之入骨,便聯合那個姨太太一起算計碧蟬進行報復。

    不久日軍開始進攻朝鮮,袁世凱回國,隨同帶上了碧蟬和她的兩個婢女。回國之後,袁世凱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將兩個婢女也收為側室,並按年齡大小分別成為二姨太和四姨太,碧蟬僅排為第三。原想成為正室的碧蟬現在還經常受到大姨太的打罵,終日鬱鬱寡歡,喜怒無常,袁世凱自認有愧於她,也就隨著她,對她的待遇比其他幾位姨太太要特殊一些。

    其實,袁世凱之所以在異國他鄉能偷香竊玉,主要是因為閔妃與大院君的生死恩怨。

    閔妃和大院君的政治鬥爭,是一百多年前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李朝未期一段動盪歷史的真實寫照。閔妃是高宗的皇妃,而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閔妃的生存年代、弄權經歷及歷史地位酷似中國清末的慈禧太后。而大院君與中國清末恭親王奕訢在許多方面也有著相當多的近似之處。但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方面,大院君與奕訢二人卻大相逕庭。奕訢是以經辦洋務著稱,而大院君卻以閉關鎖國而聞名。

    閔妃生於1851年,奮起力抗日本侵略以身殉難於1895年,時年四十四歲。閔妃降生之時,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四百六十年歷史,盡顯末世景象。此時西教開始傳入,在李朝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朱程理學受到衝擊,新舊思想展開了激烈鬥爭。而且,此時的李朝同中國清末愛新覺羅氏一樣,王室虛弱到連兒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裡,皇宮中未聞嬰兒啼哭聲。這種情況被皇族出身的大院君李是應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難免暗暗盤算。

    大院君李是應年輕時天分很高,但名聲不佳。在他青年時代,為在王室勢力傾軋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裝作胸無大志、浪蕩不羈的樣子,整日「竹杖芒鞋」,與市井無賴交相冶遊。1863年哲宗去世,因身後無嗣,儲位出空。李是應立即顯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結交各派勢力,頻頻展開「公關」活動,終於使其子十二歲的李熙入承大統,他就是朝鮮王朝第二十六世的皇帝高宗。於是,李是應自然而然地入朝攝政。按朝鮮祖制,以旁系入承大統的皇帝之生父得號大院君,因此前李是應已有興宣君的名號,故稱之為興宣大院君。

    大院君攝政後立即使出霹靂手段。他改組內閣,消除控制政權的戚族勢力,打擊黨爭,加強皇權。由於當時西方殖民勢力已進入東亞,中國、日本先後被迫開放國界,面對如此複雜局面,他採取了一個封建專制主義者所必然採取的傳統對策,便是閉關鎖國。對前來叩動國門的西方勢力一律視為「洋擾」,進行堅決打擊,對經「明治維新」開始對外擴張的日本,他視之為「洋倭同類」。

    大院君這種強硬的對內對外政策使他的政治對手們開始勾結起來,這其中最為令他棘手的便是閔妃集團。

    其實閔妃集團的形成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1866 年,高宗即位已經三年,他雖然仍是一個童稚未脫的十五歲少年,但在皇室看來卻已到了大婚的年齡。攝政的大院君根據多年來外戚專權的教訓,提出皇妃的人選的苛刻條件,即其本家須人丁蕭條,無外戚專權之慮,候選人本身要溫順賢淑,無干預政務之心。這樣一來,眾多的豪門閨秀便被劃到了圈外,因為豪門望族哪家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兒孫滿堂?

    尋來覓去,他的視線盯住了妻家遠支的一位孤女。這位姑娘年方二八,是大院君的閔氏夫人遠支族人閔致祿的女兒。閔家原本是望族,但此時已經沒落。1851年農曆九月二十五日,閔致祿在四面透風的草房裡喜得一女。這是他的獨生女兒閔紫英。紫英八歲時,閔致祿在貧寒中撒手人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孤苦零丁的小紫英為生活所迫,獨自一人到京城幾家親戚家走動求助,自然對世態炎涼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這種處境造就了她機巧多思、從容處世的本領。這就是她進入大院君視野後立即被選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隱伏著二人難以兼容的宿命結局。

 1866年3月,高宗大婚,閔紫英正式成為皇妃,這年她十六歲,高宗才十五歲。入宮最初三年,閔妃嚴守國母儀制,克盡為媳孝道,很得翁婆滿意。但令她不安的是,她的小丈夫對她有點敬而遠之,而對另一個女人李尚宮卻顯示出情竇初開的少男熱情。於是,便上演了妻妾爭寵的連環大戲。當然,不論是古今,還是中外,帝王家的後宮爭寵總是瀰漫著一陣陣的血腥味。

    在當時的朝鮮宮廷,圍繞在高宗身邊的、有機會得到寵幸的女人,除去其正職妻子皇妃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副職、副副職,色彩繽紛眾多佳麗。這些女人在名份上不能與皇妃爭位,但只要得到國王喜歡,便可以晉級。如果肚子爭氣,產下龍子,而如果更幸運的是她兒子被選為皇位接班人而冊封為世子的話,那麼母以子貴,有朝一日她可能會成為後宮大腕級的王大妃。

    閔妃內心產生了隱隱的危機感。但她從小煉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從來不把內心的憂慮和忌恨掛在臉上。她埋頭讀書,排遣內心的鬱悶,她將《春秋左傳》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經典讀得爛熟於心,為日後弄權御國打下了基礎。

    閔妃埋頭讀書,高宗卻和李尚宮在一起打得火熱,不久便有了享樂的結晶。1868年4月,李氏王朝喜得貴子,高宗自然高興得手舞足蹈,其父大院君更是滿臉喜色溢於言表。因為長孫出世,在大院君看來,這是皇族血脈復旺、國祚延綿的顯示。於是,在一片歡呼聲中,這個嬰兒被賜號完和君,未來的東宮世子即此嬰無疑。

    然而,這個嬰兒的橫空出世,對於閔妃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熟讀本朝故事的閔妃,每每想起那些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品的女人,就不禁驚出一身冷汗。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自己手中就要有決定命運的權力。而此時大權在握、一言九鼎的大院君因得庶孫而歡喜若狂的情景在刺激著閔妃,她暗下決心,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懦弱丈夫的王位,她一定要奪權。為此她開始悄悄地行動了。

    她組織自己的人馬,不動聲色地把閔氏子弟安插到內閣各個部門,再拉籠大院君的親舊部下,又結交清議尋找「槍手」。當時儒林中不乏對大院君鐵腕統治不滿的人,如名震一方的巨儒崔益鉉等人,就經常縱論大院君的過失。閔妃立即指使親族前往聯絡。

    這樣,一度被大院君視為後宮小女子的閔妃,就在他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組織起了一支強大的反對派勢力。

    1871年閔妃終於得子,她興奮異常,認為這下可有以嫡奪庶、清除頭上陰影的機會了。誰知此嬰兒偶然得病,大院君進山參醫治,服藥三天後竟然夭折,這使閔妃的期望頓時化為泡影。她痛不欲生,更加堅定地認為這是大院君有意所為,暗自恨得咬牙切齒。

    此時朝鮮王朝正經歷著空前的內憂外患。北方天災,邊民外逃;美國武裝商船入侵被民燒燬,揚言報復,派出軍艦前來攻打;德國人潛入朝鮮企圖盜掘大院君父南延君墓未果;民間有人煽動造反;國家糧倉失火,損失慘重。更為危險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向外擴張,「征韓論」甚囂塵上。這些內憂外患,一時把大院君弄得焦頭爛額。

    閔妃認為條件成熟了,開始出擊。他首先離間國王父子關係,說服二十歲的高宗臨朝親政,然後鼓動言官臣僚上疏彈劾大院君,在朝野上下掀起一股強勁的倒大院君的風潮。

    大院君被這突如其來的滾滾浪濤打得不知所措,一時難以找到說得過去的理由阻止業已成年的國王親政,遂被迫隱退雲峴宮私邸。這樣,大院君苦心經營了十年的政權,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兒媳婦給顛覆了。是年1873年,閔妃才二十三歲。當然,閔妃的這一切的作為都是在袁世凱的策劃和支持下完成的,也是這位美貌皇后讓袁世凱爬上的李朝鳳床的根本動因。

    由於明成皇后初期主張開放政策,後期因奮起力抗日本並以身殉難,所以深受韓國後世人民擁護和愛戴。韓國的後世史家稱她為「偉大的鐵女子」。

-----------------------------

大韓民國恥辱:明成皇后被日本浪人輪奸殺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1 10:22:59

朝鮮高宗和純宗

  日本人做好了殺害閔妃的準備,他們先收買了以親日分子禹範善為隊長的訓練隊,讓他們作為前鋒入宮,又挾持了大院君,以造成大院君發動政變的假象。高宗三十二年(1895年,農歷乙未年)八月二十日(10月8日)凌晨,在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的策劃下,日本陸軍中佐楠瀨幸彥、公使館武官岡本柳之助等率領數百名日本浪人、500名日軍守備隊和 1000名日本訓練的朝鮮訓練隊衝進景福宮,遭遇朝鮮侍衛隊的頑強反抗。但侍衛隊只有200人,且沒有配發到新式武器,故很快被日軍擊敗,洪啟薰戰死。攻占景福宮的日本人一路闖入長安堂,挾持高宗,逼迫其在親日派擬好的《王妃廢位詔敕》上簽字,廢閔妃為庶人;一路則攻進閔妃的住所乾清宮,四處搜尋閔妃。

  日本專門派浪人行動,目的就是避免政府參與。日本浪人在搜尋閔妃的過程中殺死了不少宮女和宦官,甚至殺死了前來勸阻的宮內府大臣李耕植。最終,一名叫中村楯雄的日本浪人在玉壺樓的集玉軒發現了躲藏的閔妃。他凶狠地扯著閔妃的頭髮,將她拖出來,順手就是一刀,閔妃試圖反抗,她嘴裡喊著世子,另一名浪人又一刀砍下去。

  暴徒們將奄奄一息的閔妃放在木板上,讓宮女來確認。證實閔妃的身份後他們就輪奸閔妃,並最終將她亂刀砍死。歷史上將這次事件稱為“乙未事變”。根據日本作家角田房子所著《明成皇后——最後的黎明》記載:明成皇后被殺事件是史上少有的殘忍、野蠻事件,暴徒們高喊著“閔妃在哪裡”衝進宮中,在一群被嚇呆的宮中女官中,他們選出兩名美貌者殘忍殺害,其中一人在太陽穴處留有出過天花的痕跡,他們認出就是閔妃。殺人者中的一人後來承認那是非常殘暴的行為,殺害明成皇后之後又對她的屍體施以了用言語無法形容的暴行。

  為了銷毀罪證,日本人殺害了閔妃以後,還將她的屍體焚燒,把骨灰丟進了池塘裡。因此現在閔妃的陵墓內沒有她的遺體,而是殘存的一點骨灰和生前所用的衣履而已。

  殺害閔妃後,日本罷免了樸定陽等親西方大臣,又迫使大院君組閣,但大院君早已心灰意懶,於是日本人扶植金弘集第三次上台,成立親日內閣。雖然日本人極力將乙未事變掩飾成朝鮮內部的政變,是大院君雇傭日本浪人殺害閔妃,與日本政府無關;誰料日軍行動的全過程被兩個西洋人目擊,一個是當時在宮中的美國軍事教官,另一個是俄羅斯技師。兩人向外通報了事件,在漢城的各國公使強烈抗議日本的行為。日本政府一面指使親日政權收回將閔妃廢為庶人的諭旨,追封為 “嬪”,以緩和朝鮮國內外的輿論壓力;一面慌忙把包括三浦梧樓公使在內的48名凶手“逮捕”,但只是做了個形式上的審判,凶手們被判無罪。日本國民還把他們當成凱旋的將軍來迎接,日本人的殘忍和虛偽可見一斑。

  乙未事變的真相被公布以後,極大地傷害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接著金弘集內閣又發布了斷發令,壓抑已久的朝鮮人終於掀起了反日的怒潮。他們高呼“為國母報仇”,紛紛起兵反抗,史稱“乙未義兵”(即第一次義兵運動)。建陽元年(1896 年)2月10日,高宗乘婦女的轎子,逃離被日本人控制的宮廷,來到俄國公使館,史稱“俄館播遷”。“俄館播遷”後,高宗下令誅殺親日內閣大臣,金弘集、鄭秉夏、魚允中先後被憤怒的民眾所殺,其餘親日分子逃跑,日本在朝鮮的擴張亦得到一定遏制,算是為閔妃報了一點血海深仇。

  高宗下令將閔妃複位,光武元年(1897年)10月12日高宗稱皇帝,建國號為“大韓帝國”。閔妃也被追封為皇后。高宗勸照臨四方曰明”、“禮樂明具曰成”而將閔妃的謚號定為“明成皇后”,1919年加謚“孝慈元聖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高宗還在光武元年(1897年)11月21日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國葬。此後高宗再也沒立過皇后。

  對於明成皇后的死也有著各種猜測,專家眾說紛紓

  可怕的真相明成皇后奸殺調查

  明成皇后是否試圖逃走?

  歷史上記載是說明成扮宮女想逃,但是卻失敗被殺害。不管是國際版DVD,還是跟電視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書,都說明成皇后沒有逃走,只是假扮宮女,混在一堆宮女中,但在日本浪人殺害第一個無辜宮女後,就自認自己是皇后了。如果是連續劇劇情,穿大禮服迎接日本浪人,我也覺得不太可能,未免太偉大了吧,不過很有令人敬佩的效果。

  有資料表明當時在宮中的俄國軍官形容:當時明成皇后穿著宮女服和一群宮女躲在一個小房間。之後日本浪人開始要殺人,緊張過度快要崩潰的明成皇后因為壓力受不了而尖叫奔跑出去日本浪人就在後追她。

  明成皇后是否被燒死?

  英文網站資料上寫的重點就是:明成在10月7日晚上被殘酷地殺害了。殺她的凶手是日本的低賤野蠻的無業游民(浪人),這些浪人當晚輕易地侵入日本軍人早已控制住的朝鮮皇宮,先刺傷了世子,並抓他的頭髮,把他摔到地上,再強行深入皇后所在的房間裡,在皇后的胸上狠狠地踩了幾腳,然後刺了她好幾刀,再玩弄她的陰部,並在她還末斷氣前,將她的身體浸在油中,點火燒她至死。當場沒有任何的韓國人目睹,但看到的日本人有好幾個。(詳見英藏報告)

  韓國當地導游提起到明成的死因。他說:明成其實是自殺的,當時日人以侵犯到宮廷,明成自知若落在日人手理想必死的很難看,所以她選擇再景福宮的一座湖泊跳湖自殺,後來屍體有被找到,但是日人還是有對明成的屍體做一些不好的事,甚至破壞景福宮的風水,包括拆掉景福宮的大門,至今景福宮的大門還是歪歪的,甚至連景福宮左右兩側的青龍與白虎的風水都破壞它。

  導游說後來可能是因為民族的一些相關問題,所以才會演變成日人殺害明成,而大多數的韓國人喜愛大院君更勝於明成,連韓國的一些史料都描述明成是一位善妒工於心計的“妖婦”。

  韓國的史學家並不否認。但她應該不是被燒死的,因為有一些證人曾看過她的遺體。那些外國人還說她的皮膚很好。但很多史料都指出她的確是被剝得精光才被焚屍的(可能是因為那些狠毒的日本浪人想要趕快毀屍滅跡),而且電視上也有演那些日本人在焚屍時還不敢讓韓國人或其它外國人知道他們殺了明成,不是嗎?甚至之後還有一陣子否認是日本人殺了她的,又怎可能讓外國人看到明成的屍體的好皮膚呢?況且她死時必定是死狀甚慘。

---------------------

1895 乙未事変
「明成皇后弑害事件」

 出身驪興閔氏的閔妃閔茲暎在朝鮮其實評價兩極,她放任引進閔氏外戚干涉朝政成為貪腐集團。

閔妃主導的外交政策反覆無常,最初親日主張開國,過程之中閔妃與親日之改革開化派勢力漸行漸遠,偏向親中,多次利用清軍勢力掃除政敵以求掌權。還傳與袁世凱傳有曖昧排除公公與政敵興宣大院君(高宗是大院君的次子)。

清國甲午戰敗,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宣布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權。

中國退出朝鮮,閔妃失去靠山後,謀求接近俄國反日。

政敵朴泳孝則在1895年對日本公使三浦梧樓說:「閔妃是朝鮮的大狐貍,萬事都是障礙」,被猜測為不久後三浦梧樓策劃乙未事變時將其行動的代號稱為「狐狩」代號的來源。

連袁世凱都說:「王妃昏妄,親西人而薄中國」而且「非常淫亂,有意和他私通」。

當時閔妃熱中巫堂(朝鮮巫教)呪術儀式,花費國庫6倍以上金額布施,造成國庫空虛浪費,閔妃生下王世子李坧,要遍祭金剛山一萬二千峰,各峰施以米一石、布一匹、清錢千兩。甚至有人認為她是「朝鮮的慈禧」導致朝鮮亡國的禍水。

當時韓國人是事實上比較喜歡他的公公與政敵興宣大院君。但是閔妃是「被日本人殺死的!」,此等民族仇恨就讓她形象開始反轉。

做為媳婦的閔妃派與興宣大院君勢如水火,彼此互相暗殺,恐怖活動不斷。

1882年7月23日,興宣大院君煽動舊式朝鮮軍發動「壬午事変」殺入皇宮,鏟除閔妃與其一族的政府高官與殺死日本人軍事顧問、襲撃日本公使館的日本公使館員。

事変前察知的閔妃早從王宮脱出,逃過一劫。

1884年,朝鮮開化黨(獨立黨)又發動「甲申之變」,控制朝鮮宮廷,殺害主張再度親近清國的閔妃一族與「事大黨」官員,軟禁高宗。

駐朝鮮的清軍在袁世凱等人的率領之下,於政變3日後率軍攻擊朝鮮皇宮,擊退日軍,朝鮮開化黨人逃往日本。

1895甲午戰爭後,閔氏一族仍然横暴,朝鮮人民非常痛恨閔氏一族,國內情勢不穩,眼見宗主清國已經不行,閔妃見風轉舵,聯俄反日。

1895年7月,朝鮮開化派似乎在密謀某種行動,但事跡敗露,遭到閔妃先下手圍剿,根據拍發電報通知在臺陸軍參謀。

電報譯文如下:「「本日據京城楠野瀨中佐來報,七日夜王宮之陰謀敗露,朴永孝因圖謀不軌遭通緝,徐光範隱身匿跡,朴氏已由當地逃往日本,其他同派者多遭免職。
致陸軍參謀

樺山總督
七月七日下午三點五十三分發 同月八日下午四點三分著」

朝鮮訓練隊兵變

1895年10月6日,閔妃進一步要解散有日本軍事顧問的「朝鮮訓練隊」並要嚴厲懲罰隊長的消息被洩露,群情激忿的朝鮮訓練隊決定奉大院君的名義起事。

 

(朝鮮訓練隊)


「朝鮮訓練隊」訓練隊是日本指導下設立朝鮮的軍隊。

在1895年1月17日,李氏朝鮮高宗統治期依日本公使井上馨提案設立的新宮廷警備隊,訓練隊由日本教官訓練。

井上馨解任日本公使後,由三浦梧楼接任,他與開化派、大院君等勢力對於閔妃聯俄反日的政策不滿,趁「朝鮮訓練隊」準備造反的機會除去閔妃這個障礙。

閔妃弑害事件通說是由三浦梧楼主導,但實際上「朝鮮訓練隊」幹部支持興宣大院君奪權才是主因,日本人只是樂於協助,而韓國人則減輕大院君涉案程度把責任完完全全推給日本。

大韓民国臨時政府第2代大統領朴恩植就曾指摘興宣大院君暗殺了閔妃。

1895年10月8日,朝鮮訓練隊、朝鮮親衛隊、朝鮮警務使、日本軍守備隊、領事館警察官、日本人壮士(大陸浪人中村楯雄、藤勝顕、国友重章、家入嘉吉等)、日本人新聞記者等衝入景福宮。

所謂日本人壮士,又稱「大陸浪人」、「支那浪人」,大多是玄洋社、黑龍會、東亜同文会等日本人成員,三浦梧楼也是玄洋社成員,而黑龍會其實也是玄洋社海外組織。

他們分佈於中國與東南亞,曾大力幫助孫中山革命,也保護孫中山的人身安全。這次約10多人成為大院君的護衛。

日本軍守備隊(楠瀨幸彥)、領事館警察官(岡本柳之助)只在王宮外圍警戒,宮內朝鮮親衛隊大隊長李軫鎬做為内應,趙羲淵、禹範善、李斗璜率800名朝鮮訓練隊衝入後,遭遇閔妃親信洪啟薰指揮的朝鮮侍衛隊的輕微反抗。

但侍衛隊只有200人,且沒有配發到新式武器,故很快被朝鮮訓練隊擊敗,洪啟薰重傷戰死。

制壓高宗後,剛剛才「獲得兵變消息」的興宣大院君與日本公使三浦梧楼入宮安撫驚嚇中的高宗情緒,朝鮮訓練隊幹部開始清君側鏟除狐妖閔妃。

其中訓練隊第二大隊長禹範善(日後禹範善承認是他殺死閔妃),認為朝鮮人可能下不了手殺死王妃,大院君的日本護衛成為他的幫手,這些日本人當然不會像韓國電視電影那樣穿日服與木屐,而是朝鮮人裝束,但武器是不會騙人的,他們拿武士刀。

10多人的大陸浪人中有名字的是中村楯雄、藤勝顕、国友重章、家入嘉吉。

他們搜尋閔妃的過程中殺死了不少宮女和宦官,甚至殺死了前來勸阻的宮內府大臣李耕稙。閔妃倉促間化裝成宮女躲起來。

中村楯雄在坤寧閣的內室裡發現了躲藏的閔妃。

他兇狠地扯著閔妃的頭髮,將她拖出來,砍了第一刀。

閔妃試圖反抗,逃到玉壺樓的院子,藤勝顯補上第二刀,閔妃倒在血泊之中,嘴裡喃喃喊著她兒子李坧的名字。

禹範善將奄奄一息的閔妃放在木板上,讓宮女來確認。證實閔妃的身份後將她亂刀砍死。

禹範善並燒毀閔妃的遺體,做最後的處理。

被禹範善拉到一旁的閔妃兒子李坧(朝鮮純宗)現場目撃,日後不斷痛哭咒罵「殺死國母者 禹範善」。

1906年,高宗回憶此段「明成皇后弑害事件」說:「我臣僚中不逞之徒」所為。

閔妃死後,政爭勝利的大院君剥奪閔妃王后的稱號,降格為平民。

而日本公使三浦梧楼,以協助首謀者國王的父親(大院君)殺害閔妃,遭到歐美外交團強列抗議而被日本政府解任。

殺死媳婦的大院君回復摂政職,直到1896年高宗「俄館播遷」時失勢而隠居,畢竟是親生父親,高宗無法對他怎樣。

姦屍傳聞

閔妃姦屍傳聞是從2001年出版韓国人金辰明著小説『皇太子妃拉致事件』,小説裡面說外交機秘電報435号『日本浪人對明成皇后死體進行屍姦,然後燒毀屍體毀滅證據』,劇情純屬虛構。

但是「閔妃暗殺」(角田房子著)引用當時派往朝鮮的内閣顧問官石塚英蔵(後曾任台灣日治時期第13任總督)的「石塚英蔵報告書」中有「裸体トシテ局部検査」的記載,這「裸体」字眼與「局部検査」哪裡?就讓人有想像空間。

高宗的報復

高宗拿他父親大院君沒辦法,但大院君的部屬就倒楣了。

1895年10月19日 朝鮮王朝自己的調查,閔妃殺害的兇手是大院君派的李周會、尹錫禹、朴鉄。

這3人以當時與現在眼光來看,都是欲加之罪,判決朴鉄是散髪穿洋服用劍刺殺侍衛長洪啓薫,還在袖子內藏石油使洪啓薫嚴重燒傷而亡,朴鉄本人否認,但有目撃証言而罪行成立。

尹錫禹看到五雲閣西峰下有人燃燒屍體,竟不聞不問,對屍體大不尊敬,並顯然是同夥而罪行成立。

李周會(前軍部協辨)事変發生的拂曉,從迎秋門直入長安堂時,竟然能喝退10名亂兵,顯然與叛逆有勾結。

3人皆判「絞首刑」,遺骸依叛逆棄之山內任其曝屍,不得收埋,並將其一族硃殺處刑。

1896年初高宗得到各大臣與日本兵共謀要他退位的謀反風聲。2月時 高宗與世子李坧逃入俄羅斯公使館。韓國史稱為「俄館播遷」。

為平息大院君派的怒火,1896年4月25日,荒山曝屍中的李周會、朴銑、尹錫禹改判無罪,並發補償金給其家族,官位名譽回復。

連閔妃殺害事件現行犯趙羲淵(元訓練隊大隊長)、禹範善(元訓練隊第二大隊長)、李斗璜(元訓練隊 第一大隊長)、李軫鎬(親衛隊大隊長)、李範来・権濚鎮(朝鮮警務使)都獲得特赦。

1897年 , 大韓帝国成立,高宗自行稱帝,將閔妃復位;並追謚為「孝慈元聖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並厚葬於南楊州市金谷洞的洪陵。

明成皇后弑害事件 : WTFM CLAN 風林火山文部省 - http://goo.gl/Y4S6VH

----------------------------------

而大院君得到「献懿大院王」的尊號,將閔妃復位,才算打了父親一巴掌,隔年1898年 2月22日 大院君以79歳死去。

禹範善跑到日本廣島呉市居住,1903年 11月24日,刺客 高永根與魯允明以禹範善是「殺害王妃極悪無道者」來到廣島呉市誘殺禹範善,成功為閔妃復仇。

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大韓帝國滅亡。

櫛田神社

日本福岡県櫛田神社有一把藤勝顕寄贈的肥前刀,刀鞘刻有「一瞬電光刺老狐 夢庵勤議」。

「狐」是來自三浦梧桜稱呼閔妃「女狐」而來,日本協助 大院君奪權的閔妃暗殺計畫就稱為「狐狩り」。


(一瞬電光刺老狐 藤勝顕)


「夢庵」是玄洋社成員藤勝顕的號,這把肥前刀是砍殺閔妃第二刀的兇刀。

藤勝顕顯然對殺死閔妃良心有所不安,寄贈的肥前刀還請社方製作子安観音菩薩像以供養閔妃亡魂。(「閔妃を切った際の顔が忘れられない。供養したい」)

2005年時,參與暗殺活動的国友重章、家入嘉吉的後人則前往韓國洪陵向閔妃下跪賠罪。

 


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猜測她的長相。

期間,曾出現多個肖像版本,有一張流傳最廣的閔妃照片。

它一度為韓國1990年版歷史教科書所採用。

然而,首次公開該照片的胡默-赫爾伯特在1906年發行的《韓國見聞記》中,介紹該照片時就說她是宮女(上圖第一張)。

2004年,它被確認為宮女照片,後來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

韓國歷史研究人員一致認為:「至今未發現明成皇后的照片」。

朝鮮高宗李㷩追贈她為「明成皇后」,並於1897年11月21日為她舉行國葬,葬於京畿道南楊州市 金谷洞東之洪陵。

2011年12月日本將包括《朝鮮王室儀軌》在內的1200冊古籍歸還給韓國後被收藏於韓國首爾國立古宮博物館。

其中「明成皇后國葬都監儀軌」尤受矚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