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忠孝節義/忠臣、孝子、義夫、節婦/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M8qla

關羽/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忠孝廉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SZ3mC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新竹鄭氏家廟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夫妻盡節,對朋友盡義。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四.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也作「忠孝節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https://bit.ly/45BhYxL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岳麓書院“忠孝廉節”四字書者考辨
岳麓書院位於長沙岳麓山下,現已修葺一新,正式開放。書院正廳即為舊時主要講堂。講堂左壁嵌有石刻“忠孝”二字,右壁嵌“廉節”二字,字高213、寬141厘米。字大筆雄,相得益彰。由於“忠”字的右土方刻有“晦庵朱子書”的款識,相傳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手書。方志沿襲其說,從無異議。可喜的是我們近年在本市竟有了新的發現,有力地證明這四個字的書者並非朱熹,而是宋夫名臣文天祥。1983年夏天,本市蔡鱷北路一家店面翻修時,在舊牆上拆下兩塊刻有“廉節”二字的大石碑。碑為青石琢成,字的

體貌和尺寸與書院本完全一樣。遺憾的是還有“忠孝”二石遍覓不得。我隊聞訊,立即運回保存。經過一番洗刷,碑版煥然一新,石面瑩淨,字跡完好。在“節”字碑的左下方,鐫有摹刻年月和書者的姓名。全款首行為“大清嘉慶二十年乙亥歲春月吉日摹刻”,第二行為“宋文天祥書於口口口”。考《長沙縣志》雲:“廟之左偏為明倫堂,高二丈六尺,闊三丈九尺,深三丈七尺,左右壁摹刻忠孝廉節四大字”。下有“宋文... (本文共5頁)

據《光明日報》報導:記者與某校長聊天。不經意間,問其所在校之校訓是什麼?該校長竟支支吾吾,撓首搔耳:“我咋突然想不起來了呢?”無獨有偶,另一校長來京開會,會議主辦方要求提供所在校的校訓,該校長竟不知所措,隨即用手機短信聯絡所在學校,多方查找,終於“出色”完成上報任務。這不是筆者憑空臆斷,也不是現代版的天方夜譚,而是真實地發生在一些校長和學校管理層身上的事。並且,這樣的事絕不是個別現象。因此,本文談談“忠孝廉節”與校訓,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在岳麓山復建岳麓書院,“為屋五十楹,大抵悉還舊觀。”(張栻《岳麓書院記》)延請張栻主持教事。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閩專程來訪,與張栻論學,並在書院講學。朱熹還手書“忠、孝、廉、節”四大字於講堂,至今猶可見清代石刻(參見《岳麓書院源流與前景》,《岳麓書院通訊》1982第1期)。“忠、孝、廉、節”四字,筆者認為就是大學校訓的源頭,理由有三,以下分別述之。一《漢... (本文共3頁

------------------------

題廣濟伍氏詞壁四大字并序。忠孝廉節四大字,書伍氏先祠也。楊慎公廷和之父慎公之官楚也,感伍氏常公先生有知己恩,衣冠者,皆得博士弟子員。又復掃墓修祠,古誼於是乎極矣。因書忠孝廉節四大字,慎公訊春,號留耕,成化辛未進士,狀元宰相並新都先哲曾為楚大夫。清代雍正皇帝老師金德嘉留序。

-----------------

文化在不斷摹刻中前進——“忠孝廉節”碑的“版權”之爭


作者:江堤 轉貼自:長沙晚報


編者的話:近期,湖南文物工作者在江永縣上甘棠古村發現清乾隆年間的“忠孝廉節”臨摹石刻,於是,有關岳麓書院的朱熹“忠孝廉節”碑“版權”的文化論爭,成為本年度的文化熱點。本報特約請岳麓書院著名學者、書院文物研究專家江堤先生撰文,介紹此學術論爭的淵源,使本土人士在大的湖湘文化背景中,詳細全面地了解這一文化動向。文化是在不斷摹刻中前進,湖湘文化在不斷地研究、發現中傳承下去,在不斷地論爭中豐富著內涵。

文化在不斷摹刻中前進
——“忠孝廉節”碑的“版權”之爭
江堤

  文化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自古以來,出入岳麓書院的人從來沒有誰懷疑過朱熹擁有“忠孝廉節”碑的版權,沒想到朱熹逝世800年後,人們開始了對他的懷疑。

  1980年夏季,長沙蔡鍔北路一家店面翻修,在舊牆上發現兩塊分別刻有“廉”“節”的大字碑刻,字體大小及形貌與朱熹“忠孝廉節”碑相近。其中“節”字碑左下方有落款,首行為“大清嘉慶二十年乙亥歲春月吉日摹刻”,第二行為“宋文天祥書於□□□”,嘉慶二十年,即1815年。查清《長沙縣志》知這家店面原為文廟所在地。縣志雲:“廟之左偏為明倫堂……左右壁摹刻忠孝廉節四大字”,並有“宋文文山手書”注文六字。文文山,即文天祥。其記載與實物相符。有人據此撰文否認書院“忠孝廉節”碑為朱熹所書

  2002年,文物工作者在江永縣上甘棠村發現乾隆二十八年(1763)江永知縣摹刻的“忠孝廉節”摹崖石刻,題款為“大宋忠臣文山公書”。由是人們對朱熹“忠孝廉節”碑的版權再次提出質疑。

  岳麓書院“忠孝廉節”碑共分四塊碑石,每字一碑,碑高213厘米、寬141厘米,字高169厘米、寬122厘米,大字行書,題款為“晦庵朱子書”。“朱子”是後人對朱熹的尊稱,系立碑人所加。落款為“皇清道光丁亥後學歐陽厚均敬立”。“道光丁亥”,即1827年。

  據上所述可知三種碑刻都為清代摹刻。在時間上以“上甘棠本”最早,“文廟本”和“書院本”翻刻時間接近。書院本的翻刻人歐陽厚均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書院求學,文廟本刻成3年以後的嘉慶二十三年(1818)始任書院山長,前後達27年。刻書院本是在他任山長之後9年,其時一定知道文廟本的存在,以他的學養、名望和岳麓書院作為全省最高學府的地位,他斷不會去翻刻文廟本或者上甘棠本,並有意將文天祥的版權改屬朱熹,反之糾錯的可能性很大。

  岳麓書院起源於唐末五代,由於社會動亂,屢毀屢建,所幸歷代各種方志記載完備。清《善化縣志》說:“朱晦庵聞南軒得胡氏之學,如長沙訪焉,手書忠孝廉節字於堂。”《岳麓書院志》、《長沙縣志》等也都有同樣的記載。我在最近出版的文化專著《山間庭院》中有詳細的解讀。朱熹一生兩次到長沙。書“忠孝廉節”是在乾道三年(1167),同時還書有“道中庸”、“極高明”等碑。紹熙五年(1194)朱熹以荊湖南路轉運使知潭州,改建書院,頒布《朱子書院教條》。宋碑何時被毀,無法考證。據現存史料,能查到的最早石刻為明代天啟刻本,當時碑石立於尊經閣。至於明代天啟刻本後來如何毀掉,亦無史料可考。

  文化是在不斷的摹刻中前進的,碑石的摹刻,只是文化方式的一種。著名的“禹碑”有宋代摹刻本、明代摹刻本,著名的“麓山寺碑”有清代陶澍的摹刻本,這些在岳麓山尚能見到部分實物,“忠孝廉節”碑有宋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就極為自然。

  朱熹(1130-1200)與文天祥(1236-1283)都是南宋人。朱熹生活在中早期,文天祥生活在末期。朱熹一生任地方官9年,任經筵侍講40余天,從政時間不長,一生主要從事書院教育,致力於理學體系的建立與傳播。朱熹與張栻交好,外加呂祖謙,被稱為東南三賢。朱熹在世的時候即享有盛名,晚年雖在宮廷鬥爭中失敗,同情他的人仍然很多,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說:“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祭朱元晦侍講文》)愛國將領辛棄疾也說:“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宋史·辛棄疾傳》)陸游、辛棄疾和朱熹的思想並不一致,他們的態度如此,其他人可以想見。朱熹逝世不久朝廷就為他平反。文天祥降生前25年,皇帝已將他註解的四書頒佈為太學教材,朱學成為官學。文天祥5歲的時候,宋理宗再次下詔將朱熹列入孔廟從祀,御書其《白鹿洞學規》賜給國子監。

  文天祥求學的時候,正是朱學如日中天的時候,所學所考都在朱學的範圍之內,朱熹的文化人格被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效法。文天祥20歲考中狀元,此時已到南宋末期,狀元公的頭銜並未給他帶來多少聲名。父親又突然病故,他不得不在家守喪3年。等到開慶元年(1259年),朝廷循例對這位前科狀元任命官職之時,元兵已分三路大舉南侵,在南宋朝廷主戰主和的爭論之中,他因官職卑微而人微言輕。咸淳九年(1273年)到長沙,出任提刑一職,主管司法。任職時間不長,也無大的作為。3年以後,京城失陷,6年以後南宋滅亡。

  文天祥的盛名來源於宋元之際的游擊戰爭和就義之前的民族氣節。由於元朝和清朝都是異族統治,人們在敘說文天祥的時候,傾注了較多的個人感情。

  文天祥到過岳麓書院這一點不用懷疑。一是他服膺朱熹的學說;二是他的老師歐陽守道於寶祐元年(1253年)任岳麓書院副山長,次年,歐陽守道把岳麓書院的經驗帶回吉安白鷺洲書院,文天祥皈依門下,兩年後考中狀元。現在我們已無法探討文天祥在長沙的官宦生活,在那樣無所作為而又國將不國的非常時期,致力於社會建設可能很難,但到書院觀瞻督學並臨摹碑刻格言贈給地方官學和地方上的文化人,做起來很容易。這當然只是一種推測。文天祥之後的文化人根據各自的需要又不斷地“克隆”或“盜版”,導致原本不存在異議的版權成了問題。

  從宋代開始,忠孝廉節一直是岳麓書院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朱熹講學的白鹿洞書院也有“忠孝廉節”碑的翻刻本。其孝弟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忠孝廉節的“忠”,原本是指誠信,是父子、夫妻、君臣、朋友之間的一種處事原則,誠信為本,坦誠相見。作為“忠臣”“忠”的是漫長的封建皇權所賦予它的一種政治色彩。這對理解滿族統治下的清代文化人為何將“忠孝廉節”與心目中的“忠臣”文天祥掛鉤或許有幫助。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嶽麓書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3gaKp

嶽麓書院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東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至今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

前期(唐末至元代)

朱熹畫像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創立,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於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嶽麓書院就是在智璿等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關於「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嶽麓為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嶽麓的推崇。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張栻主教期間,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出了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次會講,也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所以不僅是長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張會講之後,嶽麓書院名聲更加遠播,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紹熙五年(1194年),在嶽麓會講27年之後,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次來到潭州,重整嶽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經過他的整治,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理學史上頗負盛名的「湖湘學派」即發展於此[1]。

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嶽麓書院幾百學生參與戰鬥,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元統治者統一全國後,極力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展,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嶽麓書院,僅廢10餘年的嶽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1314年(延元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戰亂再起,嶽麓書院又於1368年(至正十八年)毀於戰火。

中期(明代)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政策。重視地方官學的復興,而不倡導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嶽麓書院也因此沉寂了百餘年。成化(1465-1487)年間,書院開始逐漸恢復。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嶽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1469年(成化五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1494年(弘治七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於使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陳鋼、楊茂元、王韜、吳世忠等多次修復擴建,嶽麓書院主體建築第一次集中在中軸線上,主軸線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至嶽麓山巔,配以亭台牌坊,於軸線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台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陽明來嶽麓講學。王陽明及其弟子在嶽麓書院的講學是繼南宋湖湘學派之後,嶽麓書院的又一次重要學派活動,導致了嶽麓書院又一個學術繁榮期的到來。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御賜「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明清之際,著名的愛國主要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書院之盛,振美一時」。[1]

1643年(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與明朝官軍進行激戰,書院在混戰中被毀。


清末民初時期的嶽麓書院
後期(清代)
清初朝廷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1652年(順治九年)曾調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地方游食無行之徒,實談廢業。」然已經實行了數百年的書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修復書院的呼聲日趨強烈。就在順治帝詔令各地「不許別創書院」的當年,湖南巡撫彭禹峰就聘請長沙府攸縣縣學生劉自主持嶽麓教事,並未受到處罰。

隨著統治的日益鞏固,順治末年對書院的抑制政策開始鬆弛,康熙、雍正年間進而實行支持和鼓勵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撫周召南下令重建嶽麓書院,基本恢復了原有規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剛剛修好了才4年的嶽麓書院即興即毀。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撫丁思孔又重建嶽麓,置膏火田數百畝,並兩具疏章,請求御書匾額。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匾額。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賜御書「道南正脈」於嶽麓,嶽麓書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再次獲得肯定,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書院教育達到了鼎盛,培養出了一批批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著名生徒。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書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期間羅典、歐陽厚均各主院27年,創建和恢復書院古蹟數十處。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撫吳榮光仿學海堂制,在此創設湘水校經堂,首開湖南書院教學改革之風。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軍進攻長沙,嶽麓書院受到戰火毀壞,史稱「書院毀半」,隨後院長丁善慶率諸生捐資又逐次修復。1868年(同治七年)巡撫劉昆主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建。清末,嶽麓順應歷史潮流,設譯學、算學等科,增置時務和西學圖書,進行了教學改革。

改制(清末至今)

嶽麓書院改制後設立的湖南高等學堂
清末實施新政,廢書院而興學堂,「嶽麓書院」於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撫趙爾巽奏廢為湖南高等學堂(1897年長沙時務學堂創立,1899年改為求實書院,1902年改為湖南省城大學堂,1903年與嶽麓書院合併組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湖南高等學堂奉令停辦,工科學生按志願送到湖南高等工業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繼續學習。同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命遷入。民國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志·建制第二》載:「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即故嶽麓書院。」(第2頁)。1917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令停辦,併入武昌國立師範學校,同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遷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師的全部校產和一部分教師。1926年湖南工業、商業、法政三個專門學校合併,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學,仍以嶽麓書院為一院,新建校舍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學被國民政府教育部確立為國立湖南大學。

1938年4月,日本戰機轟炸湖南大學校園,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毀。1941年4月日機再次轟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抗日戰爭勝利後,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修復。[2]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湖南大學被撤消。在湖南大學舊址上,以原湖南大學土木系和基礎教育部為基礎,合併其他一些大學的相關院系,組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擴充後改名湖南工學院,1959年復名為湖南大學。

1981年,嶽麓書院開始大規模修復工程。1986年10月,在歷經5年大修後,嶽麓書院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湖南大學先後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屬學院(名即為嶽麓書院),招收歷史、哲學等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書院學規
中國古代書院的學規,是用以規範生徒學習、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其內容包括書院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修身治學的準則、日常生活及為人處世的通則等。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頒《白鹿洞書院教條》於嶽麓書院,這是嶽麓書院最早的正式學規,後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到了清代,原有學規已不合時宜,歷任山長開始對學規加以擴充和修訂,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為人知的是山長王文清制定的《嶽麓書院學規》。

著名人物
張栻
王夫之
曾國藩
郭嵩燾
嶽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道盡了嶽麓書院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事實。縱觀嶽麓書院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北宋,山長周式便「教授數百人」。南宋理學家張栻出任山長後,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培養出了一批「嶽麓巨子」。[3]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來嶽麓書院與張栻會講,歷時兩月,史稱「朱張會講」。這次會講吸引了大批士子紛紛返歸前來聽講,「方其盛也,學徒千餘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4]明清至民國初期是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鼎盛時期,一批批日後將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從這裡走向社會,其中最著名的有鴉片戰爭前後出現的以陶澍、賀長齡、嚴如煜、魏源為主體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體,咸豐、同治年間出現的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李元度、劉蓉、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為主體的「中興將相」人才群體,戊戌變法期間出現的以譚嗣同、梁啓超、唐才常、沈藎、黃遵憲為主體的維新變法派人才群體,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出現的以蔡鍔、陳天華、程潛為主體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人才群體等[1]。余秋雨對此評價說:「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5]

歷代山長
山長是中國古代書院的負責人,也即現代意義上的「院長」。山長一詞最早見於《荊湘近事》:「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嶽,受業者號曰山長。」至宋相沿為習,亦稱山主、洞主等。嶽麓書院可考的山長共有55位。

宋朝:周式 孫胄 彪居正 張栻 吳獵 顧杞 黎貴臣 凌登龍 歐陽守道
元朝:朱某 張厚
明朝:葉性 陳論 熊宇 張鳳山 張元忭 吳道行
清朝:郭金台 劉自廷 王祚隆 蔡上寬 車萬育 郭金門 李中素 劉大撫 劉琪 陳佑祉 陳際鼎 廖儼 李文炤 易宗涒 吳堯山 李天柱 曹耀珩 黃明懿 房逢年 王文清 劉暐澤 周燾 曠敏本 歐陽正煥 劉元燮 萬年茂 張九鎰 熊為霖 羅典 王坦修 袁名曜 賀長齡 歐陽厚均 龍瑛 丁善慶 周玉麒 徐棻 王先謙
著名生徒
彭龜年:太學博士、吏部侍郎,卒後諡忠肅,湖湘學派代表人物。
游九功:刑部侍郎,卒後諡莊簡。
胡大時:湖湘學派奠基人胡宏的兒子,張栻門生中的首領。
吳獵:敷文閣直學士,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王夫之:哲學家、思想家。
陶澍: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
彭浚:嘉慶十年(1805年)狀元,內閣侍讀學士、太僕侍少卿。
賀長齡:貴州巡撫、雲貴總督。
魏源:近代啟蒙思想家,著有《海國圖志》等。
曾國藩: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左宗棠:湘軍重要首領,領軍收復新疆,歷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軍機大臣。
胡林翼:湘軍重要首領,湖北巡撫,卒後被追授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劉長佑:湘軍重要首領,歷任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
曾國荃:湘軍重要首領,歷任陝甘總督、兩廣總督、禮部尚書、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劉坤一:湘軍重要首領,歷任江西巡撫、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欽差大臣。
劉蓉:湘軍重要首領,陝西巡撫。
郭嵩燾: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唐才常: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自立軍起義領袖。
熊希齡: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楊昌濟:著名教育家,毛澤東嶽父。
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師範大學首任校長。
程潛: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建築
嶽麓書院歷史上經歷多次戰火,曾七毀七建,現存主要建築是清朝遺構。上世紀以來,經過幾次大修,一些毀於戰火的建築得到了重修。嶽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集中於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6]。此外還有赫曦台、愛晚亭、自卑亭、風雩亭、吹香亭及曲廊水榭假山等園林建築及人文景觀,在展示書院文化博大精深之餘,渲染了它閒情逸緻的士人風格。在這些建築中,像愛晚亭,已被公認為中國古代亭台中的經典建築,蒞列四大名亭之中[1]。先後恢復重建了延賓館、文昌閣、崇聖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栻、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築原貌。[7] 嶽麓書院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書院建築群。

以功能區分,嶽麓書院古建築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類別。

教學建築
大門
宋代曾名「中門」,因江岸建有石牌坊,又名「黌門」,現存大門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採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建於十二級台階之上,五間硬山,出三山屏牆,前立方形柱一對,白牆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繪游龍戲太極,間雜卷草雲紋,整體風格威儀大方。門額「嶽麓書院」為宋真宗賜書,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為清嘉慶年間山長袁名曜與貢生張中階合撰而成。門額與對聯原物均在抗戰期間被日軍戰機炸毀,現物為1984年根據老照片複製而來。

二門
大門之後即為二門。宋元時此處為禮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在書院左面擴建文廟,禮殿搬遷,此處始改建為二門,抗戰時被毀,1984年重建。正上方懸「名山壇席」匾,兩旁有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背面有「瀟湘槐市」匾,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對聯:「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

講堂
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進行教學和舉行重大活動的核心場所。自書院創建初始,即有「講堂五間」。南宋理學家張栻、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檐前懸有民國年間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所書「實事求是」匾。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為原物被毀後的複製物,二為乾隆皇帝御賜的「道南正脈」,為原物。講堂牆壁上還嵌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書、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忠孝廉節」碑,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歐陽厚均刊立的「整齊嚴肅」碑,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嶽麓書院學規碑》《讀書法》等十數方。講堂屏壁正面刻有今人周昭儀所書《嶽麓書院記》,屏壁背面刻有摹自《南嶽志》的麓山全圖。

教學齋\半學齋
教學齋和半學齋位於講堂兩旁,為昔日師生居所。書院建齋舍歷史悠久,北宋始建時就有齋舍52間,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書院改制為學堂時所建。「教學齋」齋名出自《禮記·學記》,「半學齋」齋名源出《尚書·說命下》。

湘水校經堂
湘水校經堂位於講堂左側,原名成德堂,亦為書院講堂,始建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於嶽麓書院船山祠創辦湘水校經堂,並親題門額。清光緒元年(1875年),湘水校經堂從嶽麓書院遷到長沙城南天心閣附近,「湘水校經堂」門額留於明德堂以作紀念。

---------------------------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文天祥曾克隆朱熹?岳麓書院忠孝廉節石刻起風波
瀟湘晨報 2002-12-16 16:16  
  一提到『忠孝廉節』,人們就會想到岳麓書院的那塊著名碑刻及其作者南宋著名學者朱熹。而在昨日,部分著名文物專家則抖出一則驚人消息:這個廣為人知的『忠孝廉節』碑刻上的書法,原作者不是朱熹,應是文天祥!

  ——考古專家:文天祥應是書法原作者

  昨天,在千年古村——湖南江永縣上甘棠村文物價值評估會上,專家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據了解,日前,考古專家在湖南江永縣發現了到目前為止湖南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上甘棠村。村內至今仍保存著200多幢明清時代古民居。此外,考古專家還在一座始建於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間的三孔石拱橋附近,發現了文天祥書法石刻『忠孝廉節』,與岳麓書院的碑刻『忠孝廉節』字體一樣,書法風格相同,尺寸大小也差不多。

  長沙市博物館黃館長認為,『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這個結論證據確鑿:第一,上甘棠村的『忠孝廉節』摩崖石刻,題為文天祥所書,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江永縣知縣所臨。1983年在長沙孔廟舊址上發現了『廉節』兩方大字,這兩方大字為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6年)摹刻,同樣注明為『宋文天祥書』。而在江永縣上甘棠村發現的碑刻以及在長沙發現的『忠孝廉節』四字,與文天祥傳世書法作品比較,書法風格一致,這足可以證明『忠孝廉節』為文天祥所書。

  第二,關於文天祥題詞『忠孝廉節』一事,《長沙縣志》曾有記載:『長沙孔廟之左偏為明倫堂……左右壁摹刻忠孝廉節』,下有『宋文天祥手書』注文。黃館長稱,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有一年,當時,他感到國勢岌岌可危,於是在長沙孔廟書下『忠孝廉節』。

  第三,文天祥原本是個文人學者,後出任將軍,帶兵抗敵。在文天祥有生之年,把大部分精力與時間都投入到了救國事業中,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本身就是『忠孝廉節』的寫照。讀文文山(文天祥號)遺集,其忠孝思想隨處可尋。

  考古專家表示,他們將就這一系列發現作進一步的考證。

  ——岳麓書院:文天祥克隆朱熹作品

  『歷史證明,「忠孝廉節」碑是朱熹所書的。』獲悉部分文物專家的論點後,岳麓書院著名學者江堤當即表示,『朱熹是南宋中後期的,而文天祥是後期的,其他地方發現的碑刻,很有可能是文天祥臨摹的朱熹作品。』

  江堤稱,岳麓書院位居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主持講學期間,岳麓書院達到全盛時期,聚集學子達1000人。書院前廳壁上嵌有朱熹於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來院講學時手書的『忠孝廉節』四字石碑。這些在明代《岳麓書院志》上就有明確記載。江堤認為,某些文物專家『不能夠將文物孤立地來看待、分析,而應該把文物放在一個大環境裡客觀分析。』

  江堤說,處於南宋中後期的朱熹在生前並不太受時人推崇,直至他死後,其思想纔得以廣泛推廣。江堤認為『忠孝廉節』是朱熹的重要思想之一,只是後來纔被生於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所接受、肯定和效仿,從而在湖南境內也相繼出現了一些由文天祥所摹寫的『忠孝廉節』。

  此外,江堤認為,岳麓書院的『忠孝廉節』碑要早於江永發現的『忠孝廉節』碑,時間的差異,無疑給文天祥留下了許多臨摹的空間,『朱熹是「忠孝廉節」碑的原創的可能性要充分得多!』

  由於在這一學術論爭中,雙方目前所舉的證據都無法完全推翻對方的觀點。因此,究竟誰是誰非,還要看接下來的進一步考證。(魯娟)

------------

忠孝廉節版權屬朱熹
  自古以來,出入岳麓書院的人從來沒有誰懷疑過朱熹擁有“忠孝廉節”碑的“版權”問題,因此,本報獨家報導省內部分文物專家確認“忠孝廉節”應是文天祥所書的消息後,整個考古界都為之震驚。這一說法是不是會如部分人所推測那樣“使岳麓書院威望掃地”呢?記者昨日獲悉,岳麓書院著名學者、文物專家江堤日前接受《中國文物報》稿約,已撰寫一篇《文化在不斷摹刻中前進》的論文,即將於本週五在該報上發表“聲明” ——“忠孝廉節”碑根本不存在“版權”問題,其原作者就是朱熹,不會影響到岳麓書院威望。  據江堤介紹,“忠孝廉節”是朱熹的核心教育思想,也是岳麓書院千百年來一直傳承的思想。這一事實不可能因為某些考古專家的臆斷而瓦解。  第一,岳麓書院“忠孝廉節”碑題款為“晦庵朱子書”。書院本的翻刻人歐陽厚均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書院求學,文廟本刻成3年以後的嘉慶二十三年(1818)始任書院山長,前後達29年。刻書院本是在他任山長之後9年,其時一定知道文廟本的存在,以他的學養、名望和岳麓書院作為全省最高學府的地位,他斷不會去翻刻文廟本或者上甘棠村本,並有意將文天祥的版權改屬朱熹。  第二,從宋代開始,“忠孝廉節”一直是岳麓書院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如朱熹講學的白鹿洞書院也有“忠孝廉節”碑翻刻本“忠孝廉節”四字所包含的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等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江堤稱,文天祥到過岳麓書院這一點不用懷疑。一是他服膺朱熹的學說;二是他的老師歐陽守道於寶祐元年(1253年)任岳麓書院副山長,次年,歐陽守道把岳麓書院的經驗帶回吉安白鷺洲書院,文天祥皈依門下,兩年後考中狀元。現在我們已無法探討文天祥在長沙的官宦生活,但據推測,在那樣國將不國的非常時期,到書院觀瞻督學並臨摹碑刻格言贈給地方官學和地方上的文化人,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三,岳麓書院起源於唐末五代,由於社會動亂,屢毀屢建,所幸歷代各種方志記載完備。清《善化縣志》說:“朱晦庵聞南軒得胡氏之學,如長沙訪焉,手書'忠孝廉節'字於堂。”《岳麓書院志》、《長 ​​沙縣志》等也都有同樣的記載。朱熹一生兩次到長沙。書“忠孝廉節”是在乾道三年(1167),同時還書有“道中庸”、“極高明”等碑。紹熙五年(1194)朱熹以荊湖南路轉運使知潭州,改 ​​建書院,頒布《朱子書院教條》。宋碑何時被毀,無法考證。據現存史料,能查到的最早石刻為明代天啟刻本,當時碑石立於尊經閣。至於明代天啟刻本後來如何毀掉,亦無史料可考。記者魯娟

-----------------------------------

新埔義民廟正殿寫著「忠孝」「廉節」四大字

下載 (29)下載 (30)  

----------------------------------

2012/3/2竹田義民廟 @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o2w3ca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新埔廣和宮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新竹縣芎林鄉文昌宮-忠孝廉潔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新屋范姜祖堂、范姜公廳、范姜古厝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西螺振文書院正殿兩旁寫著「忠孝」「廉節」四大字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雲林縣 西螺鎮 振文書院 @ Joy and Tom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uiClNJ

[雲林.西螺]三級古蹟振文書院 @ 當白雲飄進藍天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J2hfj

--------------------------------------------

黃氏家祠:忠孝廉節世代相傳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黃氏家祠:忠孝廉節世代相傳

作者: 來源:東南網發布日期:2014-5-19 點擊次數:337

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東部的沙溪鄉梓口坊村,村里設有一個黃氏家祠,佔地約2000平米,建築面積為556平米。
據《梓溪黃氏家譜》記載,該祠從清流縣城遷到梓溪村(後為梓口坊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祠坐北朝南,背山面田,四合院式,氣勢不凡。始祖黃得全生於清流縣城。由於當時局勢動盪不安,官府抓丁派款不斷,民不聊生,年僅十六歲的黃得全便離開清流,游離到梓口坊村,艱苦創業,娶妻二房,生有四子。《江夏邑黃氏重修家譜》記,梓溪黃氏先祖在梓口坊村傳有23世,家祠八代同堂(豐、登、金、台、選、駿、巍、甲)。子孫後裔開枝散葉,遍布全球各地。
黃氏家祠橫聯“浩氣長存”,門庭對聯:“江源不竭千秋盛,夏祠恆興萬代昌。”祠前進門有呈梯狀平牆,中開大門,依次為四廊、天井、大廳、上下棟,左右設廂房。平牆上寫著“蒼昊庥庇”四個醒目大字,此意為“庇護後世子孫興旺發達。”牆上排扣著一個個瓷碗,這是村里黃姓老人去世下葬時裝香灰的碗,進祠堂後將用過的碗蓋在平牆上,以示靈魂歸宗。牆外還有一個約有七八十平米的水池,終年清澈,從不枯竭,意為財源如水源源不斷,子孫萬代相傳。

每年正月,黃氏宗親聚集家祠燒香拜祖,家祠族人會發紅包給未成年人,讓他們永遠記住祖宗的恩德。平時也有黃氏宗親至此認祖燒香。有詩為證:“梓溪故里黃家祠,明代至今賜福祥;生生不息香火旺,忠孝廉節世代傳;蒼昊庇佑兒孫願,仰天長嘆幾輪回;愛祖敬宗把願許,春夏冬秋總軒昂。”
大廳內上懸著“江夏流芳”、“流芳百世”匾額,豎立著八根木圓柱,柱上有“江夏興旺憑吉地發福綿遠,梓里和平任黃姓子孫發達”“承先祖一脈真田惟忠惟孝,啟後人兩行上道亦耕亦讀”等多幅聯句,筆勢勁遒;過廳設有一寬大天井,天井兩旁的廡廊上均有雕刻精美的花色圖案。堂內的樑頭、駝峰、脊柱、平盤斗等木製構件,用各種雲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並且都繪有精妙的彩繪,以青綠、土黃為主調,間以橙、赭、玫瑰紅等對比色,圖案清晰艷麗。大廳的左右兩側廂房上分別寫著“忠孝廉節”四個大字。大堂內部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所在,並列立著五個祖先牌位,兩個家祠輩份牌,肅穆莊重。
數百年來,黃氏家祠先後四度進行維修、重建。
清康熙三十九的(1700年),黃氏家祠正式開基新建上棟大廳。由於當時人力量資金有限,下棟走廊華表無法興建,也未能安祖宗牌。乾隆十六年(1780年)第一次開工重建,同時興建下棟走廊華表等, 此後卜吉進主,安奉祖宗牌。第二次重修家祠左側廂房,則是光緒八年(1882年)了。
1986年,由族長牽頭組織人員商議重修事宜。面對列祖列宗進座就位。2003年8月又動工整修更換上下棟棟樑、桷子板,對未建的宗祠右側房修砌齊整。自此,黃氏家祠的整體結構佈置完整、美觀,煥然一新。
祠幾度重修,宗親族人有感賦詩:宗祠重修悅人心,旺族江夏出英豪。忠孝廉節弘正氣,大樹金枝萬家興。祖德功業傳千代,光宗耀祖振家聲。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懷古思今承前志,千秋昌盛萬代榮。(責編:孟昭敏)

----------------------------------------------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新埔蓮華山古道/「三聖宮」位處新埔鎮郊蓮華山之山腰,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歷史/殿內主祀關聖帝君(恩主公),配祀張司命帝君(灶君公),呂純陽仙師(呂仙公),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媽祖娘娘等諸神,因此三聖宮又別名聖帝廟.廟內設有藥籤內外科,小兒科眼科,痳科,瀝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尋夢徽州2011】(4)文化徽州 @ 趴趴虎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PHAb31

南湖書院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忠孝廉節

一、 忠~諸葛亮”夜獻出師表”:諸葛亮效忠劉備,劉備死後仍全力扶助劉禪,”夜”獻出師表,終其一身忠貞侍主而鞠躬盡瘁,只是當夜月亮是否目睹這幕,ㄚ如就無法奉告。

二、 孝~狄仁傑”望雲思親”:唐代狄仁傑是一個清官,受武則天重用封”國老” 但狄仁傑最佳美名是一位孝子。有一次他離家鄉到山西做官。他登上太行山,回顧河南,看見一朵白雲,對左右的人說: "我的父母就住在那邊白雲之下。"說罷悲泣,立了很久,到雲移走了才離去。後以"望雲"等指對父母的懷念。一般都是望月思親,今天分享另類想念親情表露方式,相信雲一定很感動,它與狄仁傑的故事,流傳世世代代,如今又逢中秋夜,你將如何傳達心中那份思親之情。

三、 廉~楊震”四知”之言:楊震因清廉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言,不僅傳為美德,”四知堂”還封為楊家姓氏的堂號,所以當你看到堂號提”四知堂”即知此戶主人必姓”楊” ,據說當年王密為了感激楊震提拔之恩,特地在半夜帶了十斤黃金來酬謝楊震,被楊震拒絕。王密說:「現在夜已深,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答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你還是把這些黃金拿回去吧。」王密很慚愧的拿著黃金回去了楊震一生清白廉潔,不隨便接受人家的贈品,平常以步行、蔬食居家,故有「關西夫子」的美稱。同樣是一個夜黑的故事,月亮是否同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清廉堅持的良知,反觀現代不恥政客,靠著光環惡勢力,為所欲為不知廉恥,假如讓月亮看到了,只會侮辱月亮潔淨柔光之美。

四、 節~蘇武牧羊:蘇武因不屈服匈奴單于,放逐北海牧羊”等公羊生小羊”再回來,日子一過就是19年,家鄉老母已死,老婆也改嫁,人事已非,心想19年歲月,夜深人靜的夜晚,唯獨孤月作伴,將思親之情遙寄明月。他的廉節,為後人景仰。

自古至今,人事已非但月亮仍高高掛星空,中秋月圓人團員,民間經典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蘇東坡《水調歌頭》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總總感人詩詞與故事,每逢中秋佳節再次思想起。

葫蘆墩導覽讀書會 預祝您中秋節快樂
-----------------------
仁義--忠孝廉節


關聖帝君以各種聖蹟感化眾生, 使眾生能提昇德行,
崇尚『仁、義』精神,尊奉『忠、孝。廉、節』的操守!

(詳請見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

仁--- 忠、孝 義--- 廉、節

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二者五常之首。
聖人參贊化育者。此而已。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
自有天地以來。這箇無極太極之理。渾然包羅。古今長懸。
諸帝王聖賢仙佛。萬經千典。只是明此理。成此事而已。

〈明聖經 卷三 忠孝廉節〉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日用朝廷祿。當思補報功。
報國臣之本。惜卒將之宗。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
紀錄文華殿。舉劾建章宮。丹心如赤日。位必至三公。
秦檜世為犬。武穆四帥中。


為人子。孝為先。孝順兩字緊相聯。勿惱怒。常使歡。
煖衣飽食無饑寒。病醫藥。必自煎。即須嘗過獻親前。
夜不解衣朝不食。時時刻刻在身邊。爾能孝順爾子孝。
點點滴滴看簷前。大舜孝。帝位傳。二十四孝極周全。
在生不供養。死後祭靈前。不孝子。惹災愆。
虎唅蛇咬病相纏。官刑牢獄遭充配。水火之災實可憐。
或自懸樑刀毒死。不孝之人苦萬千。速速改。莫遲延。
世人孰無過。改之為聖賢。人無過。篤行全。


廉生畏。潔生嚴。細檢點。避疑嫌。希賢希聖由天定。
學禮學詩聽自然。卻周粟。隱山川。為人似玉無瑕玷。
立志如同鐵石堅。守己祿。莫徇偏。損人利己子孫冤。
廉者不受嗟來食。志士不飲盜之泉。辭俸原憲潔。
畏金楊震廉。坐懷不亂柳下惠。閉戶無容魯仲連。
鶂食曾如螬李美。瓜祭何勝菜羹甜。俸祿止堪供禮儀。
舉家食費僅盤桓。百篢抬回失節物。滿箱裝裹昧心錢。
笞杖徒流誰不怕。勸爾抬頭看上天。縱容男僕如狼虎。
謀佔軍民地與田。勢敗運衰參訐告。拔塚平房冤報冤。
婦男窮極為娼盜。恨殺當初惡要錢。


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與高明。圓容更清潔。
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參天秀。舞風弄明月。
娥英泣竹林。點點斑皆血。即如蘇武杖。數有十二節。
李陵污其奸。蘇武敬其烈。仲升使西域。三十六國卻。
節義全。神聖悅。或掌天曹事。或補城隍缺。或生公與侯。富貴千年業。亂臣並賊子。每把忠良滅。一見虛歡喜。
心口各相別。心藏丈八矛。意存三尺鐵。舌下有龍泉。
殺人不見血。貪酷剋奸讒。自殞兒孫絕。
帝不喫長齋。帝不信異說。地獄即城隍。三寶星日月。
救濟急難人。就是解冤結。此四節忠孝廉節。詳明甚切。
----------------------

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經

 

忠為四節首。忠心須愛國。一生直不彎。不負人所託。不求自己利。

只為群黎福。晨昏勤政事。太平民安樂。亂臣並賊子。永遠蒙恥辱。

不報國家恩。枉受國俸祿。不為人處事。枉食人間粟。不知明事理。

枉費詩書讀。精誠為國事。應效岳武穆。千秋人敬仰。青史永題錄。

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人不行孝道。

何以分人畜。也有不孝子。浮生空碌碌。不念父母恩。何殊生枯木。

勿以不孝首。枉戴人間屋。勿以不孝身。枉著人間服。勿以不孝口。

枉食天五穀。天地雖廣大。不容忤逆族。急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

立身持雅操。至潔守廉德。浩然生正氣。為民謀福澤。不行失德事。

不貪黃金田。廉能人欽佩。剛正人感激。國士明風度。官清功竹帛。

專心服務勤。辛勞為職責。若貪財與物。枉讀聖賢冊。虧心雖暗室。

頭上神察核。若要聲名好。潔身宜勉力。須存方寸地。留與子孫得。

婦道明勁節。三從與四德。坐立須端正。言詞宜緘默。永久志不改。

丹心如鐵石。凡事須和氣。起居有規則。衣裳勿嬌艷。最好須素色。

烈女人欽仰。節婦神註冊。深知閨閫理。洞明今古識。不怕辛勤苦。

固窮守清白。忠孝廉節全。淳風美俗得。規範千古頌。雅化大眾益。

-----------------------------------

 

振文書院乃雲林縣碩果僅存的古書院、座落於西螺鎮興農西路及文昌路交叉路口,它的前身是文昌帝君祠,經由紳士廖澄河等,於嘉慶2年(西元1797年)捐建,改建為書院。目的教化明禮,讓農村子弟接受教育。

 

隨著文化的變遷,教育的場所,被學校給取代,書院因此落寞,書院的地位又回到文昌祠,奉祀文昌梓潼帝君、文衡書院、孚佑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世人稱為「文祠廟」。經由內政部核定,列為三級古蹟。

 

書院裡每一部分可都有大大的典故,走向書院時,剛踏下進時,典故早已開始,從地磚的舖法分為兩種:前為「人」字法,後採「丁」字形,象徵著人丁興旺,人才湧出。

 

《三川門》
抬頭往三川門的屋頂上瞧,主脊兩旁為副脊,主脊上方是天空,劃成一條線,稱為天際線。副脊上兩邊各有一隻鰲龍(龍頭魚身),跟一般廟宇可不同,意為鰲龍獨占,人才鼎出。

 

看完屋頂後,再看看前方的大門,你會發現中間大門不開,原因當時至今,地區上從未有人高中狀元,因此大門規定不開,只在迎送神祇時或總統大官來迎時,才會開啟大門。

 

由三川龍門進去時,發現它的怎麼門檻特別高呢?目的地於每個人進入,跨過門檻,身體一定會往下彎取,正所謂:「門檻高過膝,做人要謙虛」的函意在其中。

 

《御路》
進入大廳,正殿基前中央一傾斜石塊,上雕雲龍,稱為御路、龍吟、斜魁,作用是方便神轎進出;此外御路還有另一項傳說:封建時代,文昌帝君顯明救過受困的皇帝,皇帝特賜御路於安設文昌廟,只有神明及皇帝可用的一條路,一般民眾不可由此進出。

 

《鰲龍拖木》
接著正殿兩旁寫著「忠孝」「廉節」四大字,為書院的宗旨,讓人牢記心中,兩邊大字上方,可有全台灣少有的建築風格,通樑下方拖木為「鰲龍」,象徵士人應試時,能獨占鰲頭,高人一等。

 

《匾額》
千秋書祖:書院創建之初,振文社同仁所獻,立於拜殿正上方。具有緬懷先人的辛勤及期望之意義。

--------------------------------------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導讀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是部以儒為宗,以神設教的經典,多採擷道教、佛教的名相,以闡述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並舉證歷史故事,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經包括:〈寶誥〉、《關聖帝君降筆真經》、《關聖帝君應驗桃園明聖經》 及〈收經讚〉。

《降筆真經》經中舉例「于保還鄉」的應驗故事,根據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盧湛所編的《武聖關壯繆遺蹟圖誌》卷九記載,此事發生於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所以傳經年代不會早於該年。內容首述關聖帝君在三國時代的生平事蹟,因忠耿報國,塵緣結束後昇格為神,以勸善懲惡為職志。本經勸勉對象,以讀書人、官員、軍人和庶民這四種族群為主。此外,好色、貪財、好勝和不孝的人,巧計巧來禍因,只會愈墮愈深,也是關聖帝君所關心的對象。最後勉勵信眾,持誦本經、行善止惡,自能所求如願,危難之際必能得到關聖帝君的護佑。

《應驗桃園明聖經》關聖帝君的經典很多,《忠義經》、《覺世經》…等,其中以《明聖經》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誠如清人崔秉銑所言:「關聖帝君飛鸞演化,經卷頗多,流傳海宇數千餘年,生民咸知,唯《明聖經》又為諸經之綜。」

現存較早的版本為《關聖帝君明聖經》,收藏於日本天理圖書館,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出版,長秋山人撰序於清嘉慶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二年),為今所見與本經有關的最早年代。因版本不同,經文的內容長短不一,《古佛應驗明聖經》版行文至「此四節忠孝廉節,詳明甚切」;上述《關聖帝君明聖經》版行文至「無極聖眾,不可思議功德」,多了「二十四劫」;行天宮《列聖寶經合冊》所收錄的《應驗桃園明聖經》版,則又增加了經義及經題解說,即卷四〈重申正解〉部分,內容更為完整。另外,尚有《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版,據蔡飛民國十八年撰序,指稱清末貴州大醮時,朱熹降鸞調整、刪減《應驗桃園明聖經》而來。由於經文中已聖示,「勿容議改,行於四海」,因此行天宮不採用此一版本。

《明聖經》旨在明心鑑性,而此心性的內涵即「儒家五常,道釋三寶」。關聖帝君「素覽春秋,幼觀孔孟」,平生以仁為安宅,行義之正路,方能參贊化育、超凡入聖。「仁義禮智信」五常以仁義為首,《明聖經》更進一步闡述:「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因此,關聖帝君所欲彰顯的諦理,二字訣即「仁義」,四字訣即「忠孝廉節」。

 

關聖帝明聖真經解說

〈寶誥〉

恭請〈南天文漸聖帝關恩主寶誥〉,志心皈命禮(三稱)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義,高節清廉。協運皇圖,德崇演正。

【明聖白話】恭敬禮請〈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寶誥〉,將十分專注地以全體身心歸向信仰於關恩主(以上誦念三次)。關聖帝君為至高無上的神明,威儀何等莊嚴!滿腹經綸雄才大略。為國精誠盡心,志節高尚而分明,操守清白而不貪。於漢朝末年,協助劉先主備建立蜀漢,呈現三國鼎立的局面。關聖帝君威德崇高,歸真後昇天為神,推行人道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慈悲濟世,護國佑民。依循儒宗神教傳統,關聖帝君又尊稱為「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由於普施德惠深受瞻仰,世人感恩崇敬如救世主,故而有「恩主」的敬稱。「誥」是上位者告諭下位者的一種文書,「寶誥」敘述神明的功行、願力、生平或造型特色…等,使信仰的人知曉所由來而心生敬慕。關聖帝君在〈寶誥〉中,自述果德、職掌和聖號。

「皈命」即以全體身心歸信於關聖帝君,從深層觀之這是一種增上緣,期專心激發自身整體的能量,以契合於關聖帝君聖意,美好而不可思議的感應,將由是而啟動。

 

掌儒、道、釋三教之權,管天、地、人三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注人生功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

【明聖白話】關聖帝君掌管儒、道、佛三教大權,同時擁有統轄天、地、人三才的權力,他的權責可說是通天徹地,在天上統理三十六天、星辰銀河,在地上管轄七十二福地和陰曹地府。關聖帝君審定世人一生的功德,將之記載於增加壽命的紅色書冊中;又裁定世人一生的罪過,將之記載於削減壽命的黑色簿冊中。關聖帝君受三教推崇,儒宗神教奉為南天文衡聖帝;道教奉為玉皇上帝的近侍,尊為「協天大帝」或「翊漢大天尊」;佛教則奉為「蓋天古佛」。因此,行天宮是屬於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民問信仰,本諸儒教的倫理、佛教的慈悲和道教的科儀,濟世度眾。

道教三十六天: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及大羅天。道教七十二地:指中國名山中有「七十二福地」,由玉帝命真人治理,都是修道的好地方。冥壘和幽酆皆指陰曹地府,據說是世人塵緣結束後,審查其一生功過的地方。有一說酆都,在今四川忠縣。

 

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群仙群職。德圓妙果,無量度人。至靈、至聖、至上、至尊忠孝祖師,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明聖白話】關聖帝君也負起考核、監督諸神諸佛和群仙的職責,其德性圓滿,果位高妙,所度化的人,真是無法計數。關聖帝君極為靈感、極為神聖、極為崇高、極為尊貴,實為盡忠行孝的大宗師。明萬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因宮中單刀伏魔,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五倫八德」為行天宮敬神宗旨,關聖帝君因八德全修,所以才能昇天為神享受萬代馨香,〈南天文衡聖帝傳略〉 即以八德為主軸,詳細介紹關聖帝君人生各階段的人格特質。本經卷二也特別教化「孝弟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的諦理。

孝:親事尊長,敬順顯揚。

弟:同「悌」,兄友弟恭,妯娌和睦。

忠:盡己之力,竭誠奉獻。

信:誠正務實,心口如一。

禮:彼此尊重,謙恭辭讓。

義:正當合宜,明辨是非。

廉:堅定高潔,清白無貪。

恥:反省慚愧,不敢妄為。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帝殿前首相,執掌雷部,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

【明聖白話】關聖帝君大悲能拔世間苦,大願能行世間事,大聖能成世間尊,大慈能予世間樂。所謂「大」,就是無盡的意思,例如:慈愛的表達,沒有時問、沒有地域,也沒有對象的限制。

關聖帝君為玉皇上帝殿前的首相,執行掌管雷部的事務。明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O年)又敕封為「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讚歎關聖帝君元氣顯揚,感應而光明,不愧是一位輔佐蜀漢的大天尊!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

帝是漢關聖帝,敕論大眾聽聞,世上不齊等事,全通一點真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

【明聖白話】關聖帝君奉勸眾善信聽仔細:世上有人窮困卑微,有人懷才不遇,有人事業多舛,有人家庭不和,有人情路難走,有人疾病纏綿…等等,不周全的事很多。切莫懷憂喪志,只要憑藉一點真誠而不邪曲的心意,努力結善綠,寬心待惡緣,終必獲得心靈的祥和與自在。

為人應端正剛直,光明磊落而不屈服於名位財色的誘惑。生離、死別、順境、逆境都是人生的必經歷程,切莫貪生怕死或好順惡逆,當克盡本分,全力以赴。

所謂「真心」,就是積極正向的信念,相信苦難的淬勵必能開拓人生新境界,不應陷入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瞋恨之中。同時,也是一種離苦得樂的堅持,無論如何艱辛困苦,都能如實地感受到,自己正趨向於光明與希望,不至於沮喪到想要走上絕路,或頹廢到失去了尊嚴。

達賴喇嘛曾經說過他對中國當局,只有感激沒有仇恨。由於被迫離開西藏,所以數十年來他才有機會遊走世界,宣揚佛陀「利他」的慈悲精神,帶給更多人希望與安樂。達賴喇嘛這般真心實性,不愧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帝嘗下遊漢季,結盟皇叔三人,桃園名重千古,單刀秉燭於今。寄曹明來明告,吞吳為漢超昇。

【明聖白話】東漢延熹三年(西元一六○年)農曆六月廿四日,關聖帝君誕生於山西解州常平村(今山西運城解州鎮)。姓關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廿五歲時,與劉先主備、張桓侯飛三人,在桓侯家莊後的桃園,祭告天地結為異姓兄弟,桃園結義的美名留傳久遠。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徐州之役三兄弟失散之後,關聖帝君暫時寄身於曹營,以保護兩位皇嫂。曹操故意安排叔嫂三人共住一室,關聖帝君為表明節義,提刀破壁,徹夜點燃蠟燭閱讀《春秋》,「秉燭達旦」的故事至今依然令人稱頌。關聖帝君在「屯土山約三事」之中,早已言明降漢不降曹,一旦知道劉先主的去處即刻投奔而去,是明著來、明著去的。後來留守荊州,本想滅魏吞吳,匡復漢室,卻不幸為東吳呂蒙的伏兵所襲,因而與長子關太子平,雙雙於臨沮(今湖北遠安縣)昇天。

 

上帝嘉聖忠耿,獨敕宣化幽明,令帝日遊天下,鑒別忠佞紛紛。一切貪殘奸巧,還償果報斤斤。

【明聖白話】玉皇上帝聖德昭明,十分讚美關聖帝君忠誠正直的人格,於是特別詔命關聖帝君,宣揚教化於冥陽兩界。關聖帝君每日遊巡天下,忙著觀察與判斷,哪些人忠貞誠懇,哪些人阿諛諂媚,以及其他諸多繁複之事。一切貪婪、殘暴、奸詐、機巧的人,都會讓他們飽嘗苦果;因果報應十分公平,絕對算計得毫釐無差。因是能生,果是所生;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因果貫穿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此佛教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太上感應篇》:「三台北斗星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天地間有三台星、北斗星君和灶神,人身中也有三尸神,依人所犯輕重奪人紀算。根據《抱朴子·微言》記載,紀者奪三百日壽,算者奪三日壽。古人因此而製作「功過格」,小心核算每日、每月、每年的功過,以免過失太多折損陽壽。

 

最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第一休欺父母,切莫圈奪鄉鄰;貧富先交朋友,朋友乃是五倫。

【明聖白話】不明理的讀書人,容易成為壞榜樣;有權的官吏,容易欺凌百姓;擁有武力的軍人,容易造作動亂;心智未開的庶民,容易盲從、受騙,關聖帝君最想告誡這四種人。第一,不要哄騙或凌辱父母,也不要設計陷害鄉親鄰里。並且不要太勢利,無論所值遇的人貧賤或富貴,只要志同道合,都可以結交做個朋友,彼此之問以善相習、以信相交,互相扶持、勸勉,因此之故將朋友列為五倫之一。

「傳統五倫」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和朋友。「現代五倫」所強調的,是以關懷、平等、開放的心意來經營家庭,由家庭中的夫妻倫、親子倫、手足倫,而往外擴充至社會中的朋友倫和群己倫,更凸顯出和樂家庭乃是祥和社會的磐石,兩者須有良好互動與互補的重要性。玄空師父曾經比喻,父慈子孝是一帖「家和散」,夫妻好合是一帖「寬心丸」,兄友弟恭是一帖「化氣湯」,妯娌和睦是一帖「消毒丹」,將五倫視為命運的「小補藥」;若想創造好命、好運,就必須圓滿五倫。

 

信心內外平等,何妨蹇難災迍?曹操無底深險,現今受罪陰冥;武侯只緣忠義,幽冥群奉為神。

【明聖白話】只要心存信實正直,為人處世自他平等而無分別心,縱使一時運途坎坷多災多難又有什麼關係?曹操陰險如無底深淵一般,只因一時猜疑,錯殺了想要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人,所以到現在還在陰問受罪。劉先主臨終託孤,若後主劉禪不才,請武侯諸葛亮取而代之,但武侯盡忠行義極力輔佐,因此陰間眾生也敬奉她為神明。

「平等」原為佛教語,認為宇宙本質皆為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因而展現「無我」的胸襟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心。尤其是尊重生命、不傷害生命,更為佛教的一大特色。

國父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三講〉:「人人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依聰明才力的大小,服務人群,造福社會。人的服務道德心發達,便是平等的精義。」雖然是一種政治理念,事實上已近乎社會公益和宗教奉獻的情操。玄空師父也常說:「如果我一個人受苦,而社會能夠得到平安,就值得去做。」

 

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有過昭如日月,無私天地同群。果然兒女不誑,到處鬼怕神欽。設計偷覷女色,自己惟薄宣淫。弄手誆騙財物,輩輩嫖賭淪侵。

【明聖白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不自己求。如《孟子·公孫丑上》所說:「自求多福。」心存正直的人,依循正道而行,才能享受真正的福報;又說:「自作孽不可活。」心機奸巧的人,往往因施計害人而偏巧種下禍因。世人犯錯或失誤,明顯如日月光一般,是無法遮蓋、掩飾的。《禮記·孔子閒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公正無偏私的人不嫉妒、不貪求,足可與天地並列,因此而有天、地、人「三才」之說。世人若能純真如童稚一般,秉心正直而不敢欺心做事,所到之處必定鬼魅不敢侵擾,連神明都會另眼相看。好色的人,用盡心機去戲弄女性或偷窺女色,結果自家簾帳穢亂不堪,招來妻女與人私通的禍端。詐欺的人,暗中玩弄各種卑劣手段,以騙取他人的財物,結果代代子孫因家教不好、祖上缺德,招來沉淪於嫖妓、賭博之中而無法自拔的惡運。

 

比比爭能爭勝,注注越賤越貧。快快收心猛省,休休愈墮愈深。三生輪迴惡趣,千載唾罵難禁。筆尖添減情罪,舌劍反誅滿門。

【明聖白話】好勝的人,不問是非、不計後果,也不衡量輕重,亢奮得像一頭鬥牛,處處逞強鬥勝而與人結怨連連。如此不識時務,最後受傷、吃虧的就是自己,每每越爭越流於卑微低賤,越變得貧窮匱乏。

《孟子·告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奉勸大家趕緊收回自己的善心善性,深切反省,千萬不要再越陷越深了。免得作惡多端,將來三世都要輪轉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或者臭名遠揚,經過千年後,依然為後人所唾棄辱罵。不肖官吏貪贓枉法,玩弄筆墨,或案情輕下筆重,胡亂添加罪刑;或案情重下筆輕,包庇案情代人脫罪;或逞口舌,如利劍般恣意傷人,一不小心惹禍上身,反而會遭來滅門之禍。

玄空師父常說:「反省是止惡良方,當以反省來照顧我們的心。」鼓勵信眾一日三省:早上三灶香要戒心;午餐前要問心;晚上三灶香更要像生意人一般結算,到底今天是進道或是損德了?

 

尤恨毒心狼婦,花言啜哄鄉親,唆夫罵公罵婆,令帝一見生嗔。泥像揮刀剖腹,分斬母子平均。可喜平人孝弟,朝夕買辦糧薪。霎時風行泥馬,馳回萬里窮軍。

【明聖白話】最令人痛恨的是那些如虎似狼般的婦人,以花言巧語或假裝哭泣哄騙鄉里親朋,或教唆丈夫辱罵公婆,如此倒行逆施,關聖帝君看了大為憤慨。尤其是有位懷孕的惡婦,狠起心來追打婆婆,竟然追到關帝廟內還不肯罷手,配祀神周恩師倉萬分痛心,於是跨出神龕顯靈教訓。此般懲治不孝的事例,世人當有所警惕!

最可喜的是,平常人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日日辛勤工作,買糧食、辦薪柴,用心經營美滿的生活。關聖帝君的解州小同鄉于保,就是這樣一位孝順又顧家的人,然而不幸被冤枉,發配到萬里之外的南海充軍,賢妻汪氏經常往關帝廟膜拜禱告,期望夫婿能夠早日申冤返鄉。數年之後,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有一匹赤色馬跑過來,屈下身來載于保,片刻之間風馳電掣,將他從萬里外的困頓充軍之中,馱(駝同馱)回家鄉。後來南海行文解州尋人,官府才知道這件事,而發文的日子正是于保還鄉之時,大家一致嘖嘖稱奇。

 

欲求長生育子,急宜戒殺放生。不食牛犬等肉,可免牢獄囚刑。男女遵奉聖語,遇難帝自降臨。

【明聖白話】世人若想祈求壽命綿長、子嗣榮昌,最好長養慈悲心,趕緊戒除殺生,並經常放生行善。耕牛辛勤犁田,家犬忠心看家,皆值得感恩與疼惜,世人萬不可忘恩負義,貪食牛肉和狗肉,免得招惹無妄之災,遭受牢獄與刑罰之苦。「牢」字內有「牛」,獄字邊有「犬」,可見古人造字,實在用心良苦!期勉眾善信奉行關聖帝君的教誨,當遇到災難時,關聖帝君自會降駕為大家消災解厄。

為了避免生意人刻意去捕捉動物,賣給放生的善人,況且在運送過程中極易造成二度傷害,建議以愛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等積極心態,來代替放生。

行天宮領受關聖帝君的教誨,一向不供拜牲禮,玄空師父說過:「殺生害命以祈求自己的平安,實在不合理。多行不義的人墮落畜生道,轉世來人世問還苦債,更不應該再殘害牠們。」善良的人,最能感應到關聖帝君的護佑。玄空師父又說:「平時積德的信眾,遇到水火災、病災或是車禍等災難時,即刻跪求恩主公而得到逢凶化吉的,實在很多。」

 

戰場驅逐鬼魅,刀光雷雨血淋。護國百折不改,助爾加爵策勳,富貴永昌奕世,眉壽永無災侵。如有毀法妄想,斗秤欺哄愚氓,不許生身人世,阿鼻地獄呻吟。

【明聖白話】在戰場上,關聖帝君發揮神威協助趕走亂臣賊子,於刀光劍影中,鮮血如雷雨般沛然直下。對於努力捍衛國家,縱使遭受到百般挫折絕不改其忠心的人,關聖帝君自會護持他升官晉爵,讓他的功勞記錄於史冊上,並保佑他生生世世富貴、昌盛,長壽綿綿而災禍永不侵擾。

如果有人貪贓枉法、常起邪念,想在斗秤等度量器上動手腳,以欺騙沒知識的民眾,不但下輩子無法再投胎為人,還會墮入阿鼻地獄,受苦無問歇而哀號不已。

以佛教輪迥思想而言,世人因尚未解脫煩惱,所以還在六道中生死輪轉。六道指: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及地獄道。地獄的意義,即是受苦而不可救濟的地方,阿鼻地獄在八熱地獄最底層,又稱為「無間地獄」,毀謗正信、斷滅善根、謗無因果、殺父弒母等重罪的人墮落於此。所謂無間,一者受果無問,命終馬上受報;二者受苦無間,所遭受到的苦痛無間歇;三者生死無間,種種折磨至死,涼風吹襲血肉復活再受苦,如是循環不已。

 

那時悔禍已晚,急早佩服法文。

【明聖白話】等到遭受報應,方才後悔已經太晚,應趁早研讀《降筆真經》,將關聖帝君的教示謹記在心。古代把飾物結在衣服上,成為整體造型的一部分,稱之為「佩服」,可引申為隨身不忘之意。

在此表徵關聖帝君鼓勵信眾,讀經應當憶持不忘,視為生活中的明鏡一般,時時拿出來檢驗、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回頭諸惡莫作,勉力眾善奉行。

【明聖白話】請趕緊改過遷善,戒除殺生、盜取、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和貪、瞋、癡等十惡;力行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癡、不瞋等十善。

語出自〈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太上感應篇》也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諸惡作「十惡業」解,歸納如下:

殺生、盜取、邪淫,屬於身業。取人及動物的生命,曰殺生;未經許可拿人財物,曰盜取;婚姻以外的關係,曰邪淫。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屬於口業。為了利益或害人而作不實的言論,曰妄語;搬弄是非,挑撥離問,曰兩舌;批評刻薄,惡意攻訐,如現代流行語「語言暴力」,曰惡口;言語輕浮,言不及義,曰綺語。

貪、瞋、癡,屬於意業又稱為三毒」。因貪愛執著而起欲得之心曰貪,可用不淨觀來對治;因怨恨難平而起害人之心,曰瞋,可用慈悲觀來對治;因愚昧而不能正見善惡和業報曰癡,可用因緣觀來對治。

============================

大道康莊 - http://goo.gl/MfNbVv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先天大道,何謂無名,因大道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有何名字乎?故,強名曰道。長養萬物者,長為長生,養為養育也。萬物是胎卵濕化,昆蟲草木之類,皆得先天之氣而生,此乃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亦即大道之忠孝廉節也。

  然則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何謂之忠孝廉節耶?蓋大道無名,無始無終,不變不易,是謂忠也。長養萬物,是為孝也。萬物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昆蟲草木之類,凜天地之氣而生,絕無苟且之處,是為廉也。胎卵濕化四生,各循其生,絕無胎生之類,變成卵生者,亦無變為濕生化生者,是為節也。例如:種瓜得瓜,種果得果,絕無種瓜而得果者也。

  所以大道本是康莊,其本質所表現者,有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世人若肯回頭向道,必須修此八大美德,則內聖外王,必有成果,成仙成佛不遠也。
-----------------
通天教主 降

 述:「修道之涵義」

  「修」者,飾也。治也,整備也。「道」者,理也,天理良心也。中庸曰:「

修道之謂教」。

  「修道」就是修飾其道理之正確。淺言之曰:「修學正道真理,而行善德之謂也。」所以「修道」就是整備正確之天理良心,而行善德,不作壞事,不履邪徑,發揚人的理智與善性,謂之「修道」也。世人誤會「修道」乃是道家之修行而已,殊不知「修道」乃是普天下之人,不分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人人均要「修道」,修道是為人處世,必須之德行也。

  士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無忠臣,孝子,義士之出現。所以士人必須「修道」以發揚其善性,養成其善德,始能對國家社會人群,有所貢獻也。

  農人若不「修道」,不但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亦難以出現善德篤厚之農家。農人若無善德,一味遊手好閒,則對於耕耘不力,不依時節播秧、除草、施肥、灌溉、收穫等,就難以增產。農作物若無增產,則影響民生至鉅。所以農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努力於農業,以期貢獻於國家社會人群也。

  工人若不「修道」,不但不知「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可貴,其所工作,如不守道德,則偷工減料,只貪圖不義之財,而不顧其信用,致工業不能振興,間接直接影響國家社會之需要。所以工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致力於工業之發展。

  商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昧其本來善良德性,一味貪圖厚利,而成為奸商,失去商業道德,不擇手段,欺騙顧客,以圖不義之財,則擾亂社會之秩序,而損害商場之信譽。是故,商人亦應「修道」,以發揮其善性,而求正當之利益,童叟無欺,貨真價實。

  所以男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了悟奉行三綱五常。女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遵守三從四德。是故,「修道」乃為人處世之德行,人人若能「修道」實踐奉行,則堯天舜日之重現,指日可見也,願世人勉之。

  有詩為證:

  人性由來本善良。只因昧卻此靈光。

  勤修真理明心地。大道康莊達八方。
---------------------------
地藏王菩薩 降

 述:「大道康莊在何處?」

  大道者,大路也。康莊者,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即平坦之大道路也。但,此平坦之大道路乃是回天堂極樂之正路,不是凡塵之俗路,亦不是崎嶇難行之羊腸曲路,亦不是花街柳巷之邪路,亦不是顛入苦海之迷路,亦不是墜入輪迴之末路,是一條上天堂極樂世界之正大光明之大道路也。

  然則這條光明正大上天堂之大道路,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世人的本性中,所以世人若能了悟,修身養性,則其本件光明,自能出現大道就是康莊。 孔夫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就是說,世人日常之出入,必由門戶經過,為何不由此大道路而行耶?的意思。

  既然大道康莊是在世間人人的本性中,世人必須勤修大道康莊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八大美德,其本性自能光明,其大道自能康莊,上天堂之大路,自能平坦而無阻礙也。

  世人若能修至本性之大道,光明而康莊,則可達到「超生了死」的地步。「超生了死」就是超出陰陽,跳出五行,脫離輪迴,登上天堂,免了生生死死,免了沉淪苦海,免了萬劫不翻身的苦惱。

  蓋人生在世,陽世並非樂土,是活地獄,怎麼說呢?例如:富貴貧賤之人,皆不離煩惱。富者思欲再富,貴者思欲再貴,均貪無止境,故不離煩惱,貧賤者,貧者不安貧,賤者好自專,故自惹煩惱與憂愁,日日苦惱衣食住不如人,所以說是活地獄也。死入陰間,亦非樂土,是死地獄,入地獄,必受陰司審判其在世之功過,過多於功,則受陰律之制裁,故謂之死地獄也。惟有上天堂,始能永遠得到極樂。所以為求「超生了死」,必須勤修大道,由此康莊的大道,直上天堂,享受極樂,以免再降塵世,免受四生六道轉輪之苦也。佛說:「人身難得,東土難生」,現世之人,既得人身,又生在東土,應修明大仁、大義、大禮、大智、大忠、大孝、大廉、大節,做一個忠孝廉節之忠臣孝子,做一個仁義禮智齊全之善良人民,其死後,自能登天堂極樂,否則,墜落地獄受萬般之苦楚。

  如岳武穆王之精忠報國,如關聖帝君之大義參天,如虞舜之大孝等人,均名留千古,享受萬世之俎豆。故,天堂與地獄之路,皆由人自選擇也。

  現臺中武廟明正堂奉旨揮鸞著作「大道康莊」之聖書,是導人上天堂之捷徑,亦是社會教化之良書,希世人好自研讀而修之,則康莊大道在眼前也。各自勉而修之。


新埔蓮華山古道/「三聖宮」位處新埔鎮郊蓮華山之山腰,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歷史/殿內主祀關聖帝君(恩主公),配祀張司命帝君(灶君公),呂純陽仙師(呂仙公),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媽祖娘娘等諸神,因此三聖宮又別名聖帝廟.廟內設有藥籤內外科,小兒科眼科,痳科,瀝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

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  

月陂亭──是江永縣千年古村上甘棠的“甘棠八景”之一,“忠孝廉節”4個摩崖碑刻大字,雖曾歷經1200多年的風雨,仍依舊清晰。 “忠孝廉節”出自宋代文天祥的手書,甘棠村人將此為立人之碑,為官之本。據傳,美麗的甘棠村曾造就了102位七品以上的官員,最近一位是國民黨時期愛國將領周翰忠,中將軍銜。由于這裏的深厚文化底蘊,便成為了江永縣孝道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一年四季,引來眾多攜兒帶女的遊客前來上甘棠觀光和感悟。 一些老村民説,在“破四舊”的年代,外村的一些古跡都被砸,所有涼亭、門樓裏的碑刻都被毀掉,幸好有村民們的日夜守護,上甘棠村的古跡才如此完好。 壽萱亭裏的“慈悲佛母81個他字歌”的深刻教誨--“不受曰廉,不污曰潔”,“樂于助人,謙恭禮讓,和睦鄰裏”,“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耐人尋味的古訓格言,賦予人們享不盡的精神食糧,造就了這方和諧。 如今,“上甘棠博物館”,是全省唯一的村級博物館,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和保護,孝文化和廉文化在這裏發揚光大,被譽為“忠孝廉節”和崇文尚武的教化之鄉,每年遊客多達50000人次,“忠孝廉節”正在無限傳承。
月陂亭
所在城市: 湖南
景點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上甘棠村月陂亭
---------------------------
(有兩幅摩崖石刻,一幅是“忠孝廉節”,字高1.6米,寬1.2米,筆劃挖深0.2米,字體瀟灑遒勁。右側有“明太傅席書題”字樣。左側為明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殿試一甲探花高節題寫的“山海長年”,但字的高度、筆劃深度不及席書題的一半
)我沒有看到【右側有“明太傅席書題”字樣】,也許,看的不仔細。。。。。。 高節(1492年-?),字公秉,號竹所。四川羅江縣人,一作綿州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及第。 正德年間,鄉試中舉。嘉靖十一年,進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二十三年,擔任會試同考官,被舉發其從中接受賄賂,後被充軍。時稱其遭嚴嵩打擊報復。此後高節歸鄉,遷居羅江,不久去世。席書(1461~1527),字文同,號元山。四川省蓬溪縣吉祥鄉人。明天順五年(1461)生。明弘治元年(1488)中舉,三年(1490)中進士,授任山東郯縣 ( 古縣名。秦置,治今山東省郯城縣北)知縣。正德中,歷河南按察司僉事、貴州提學副使、右副僉都御史,巡撫湖廣。世宗即位,“大禮”議起,他揣帝意,草疏以宋英宗入繼大統為例,議尊皇父興獻王為皇考興獻帝,疏成,以示桂萼,萼遂上其疏,合帝意,賜召見,特旨授禮部尚書,自此世宗倚為親信,眷顧隆異,雖輔臣不敢望。嘉靖六年(1527)二月初五日進武英殿大學士致仕,賜第京師。三月十一日卒,年六十七。贈太傅,諡文襄。有《大禮集議》。 忠孝廉節—千古美德朱熹的理學是儒家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儒家文化是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和將來。時代已經到了21世紀的今天,萬事萬物都在改變、更新,觀念傳統當然也不例外。
--------------------
話說三處忠孝廉節”碑
  到目前為止,已知湖湘大地有三處“忠孝廉節”碑刻,其中兩處在永州境內,它們分別是:長沙岳麓書院講堂左右兩壁鑲嵌碑刻、江永上甘棠月陂亭摩崖石刻和零陵福壽亭東西兩壁鑲嵌碑刻。   從字面上看,這三處“忠孝廉節”碑乃一人所書,都為大字行書,只是尺寸有些差異。岳麓書院講堂碑每字一石,碑高213厘米,寬141厘米,字高169厘米,寬122厘米;上甘棠月陂亭摩崖石刻每字高1米8,寬1米3;福壽亭每碑高180厘米,寬140厘米,字高177厘米,寬122厘米,每字由兩塊石頭拼成。   從字的尺度來講,上甘棠第一,福壽亭次之,岳麓書院第三。從旅遊知名度來講,岳麓書院第一,上甘棠次之,福壽亭第三。   關於“忠孝廉節”為何人所書,官方和民間存在很多版本,眾說紛紜。這三處“忠孝廉節”碑刻中,以岳麓書院為最奇。奇在“忠”字右上刻有“晦庵朱子書”,“節”字右下刻有“皇清道光丁亥後學歐陽厚均敬立”。據已故作家江堤稱,“忠孝廉節”是朱熹在1167年(乾道三年)所書。當時岳麓書院建在抱黃洞下,1194年(紹熙五年)朱熹以荊湖南路轉運使知潭州,將岳麓書院遷建到現在的位置,併題寫了這四個字。因為“晦庵”為朱熹的名號,“朱子”係後人對朱熹的尊稱。但是,“忠”字右上的題款與常識不符,應為立碑人所加,而非朱熹本人題書。至於上甘棠版,乃文天祥克隆朱熹的作品。不過江堤的話剛落音,一些人就有了異議。長沙市博物館某專家認為,“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因為上甘棠村的“忠孝廉節”摩崖石刻,題為文天祥所書,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江永縣知縣所臨。而1983年在長沙孔廟舊址上發現了“廉節”兩方大字,為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6年)摹刻,同樣註明為“宋文天祥書”。另外,《長沙縣志》曾有記載:“長沙孔廟之左偏為明倫堂……左右壁摹刻忠孝廉節”,下有“宋文天祥手書”注文。專家稱,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有一年,當時,他感到國勢岌岌可危,於是在長沙孔廟書下“忠孝廉節”。   我不是文物專家,不敢妄斷。但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個人傾向於文天祥所書。理由有四點:首先史書記載,文天祥在任湖南提刑時,曾率兵鎮壓廣西恭城秦孟四的起義,駐紮在江永古澤,達兩個多月。《文天祥全集》收錄了他在江永與左丞相兼樞密使江万裡(時遷授湖南安撫使,知潭州)的數十封通信。清道光《永明縣志》也有收錄。他在《回永州楊守履順》中說:“君相之所柬知,石崖齊天,唐中興頌功處也。”“從上甘棠刻第二頌,旗常濯濯。”可見,文天祥為上甘棠人題過辭。此外,據上甘棠村的有關資料記載,在周如錫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周德厚的曾任杭州太守,他與文天祥情同手足,敢情文賢弟在駐紮江永時應邀題寫了這四個字。後來因文天祥到長沙抗金,他為國捐軀後,長沙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特意派人來上甘棠把這四個大字拓印過去摹刻到岳麓書院。其次,文天祥在《忠孝提綱序》中說:“為臣忠,為子孝,出於夫人之內心。”,這是他個人的一種思想流露。第三,文天祥原本是個文人學者,後出任將軍,帶兵抗敵。在文天祥有生之年,把大部分精力與時間都投入到了救國事業中,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本身就是“忠孝廉節”的寫照。第四,從字的尺寸大小來看,上甘棠第一,福壽亭次之,岳麓書院第三。我估計是後來的拓印翻刻者,為了表示對原件的尊重,儘管(岳麓書院)用的石頭大,但字的尺寸硬是卻做到比上甘棠原件小,以示序齒。關於零陵福壽亭版本,有人說是清代零陵萍洲書院東安學子唐炳林所書。對此,本人不敢苟同。儘管福壽亭那112字的長聯爲唐炳林所作,但不等於整個福壽亭裡所有的題刻均為唐炳林所書,尤其是“忠孝廉節”這四個字。我多次去福壽亭逗留,仔細觀看,“忠孝廉節”四個大字與長聯上的字相比,起落轉承等結構,風格迥異。如果真像傳說中的那樣,唐炳林為了彰顯家鄉東安人的榮耀,拒絕零陵士紳們以白銀三百兩為交換條件,讓他把對聯中的“東安”二字去掉,那麼,他更會在四個大字的右上或者左下題刻“東安唐炳林敬書(立)”之類的字樣了。所以,在我看來,零陵福壽亭那四個字是誰拓印重刻的,確實有待研究了。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文物的身世朦朧,正是文物本身的一種特殊魅力。作為後輩,我們何必硬要去刨根究底或者胡亂杜撰呢?倒是在這些文物前留影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分寸,因為我在上甘棠月陂亭看見一對不似夫妻但關係曖昧的男女在“忠孝廉節”石刻前照相時出現了這樣一幕:男的不願在“廉”前留影,女的不願在“節”前留影。也許,他們很有自知之明。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貪官在“廉”前留影不久就因東窗事發進了監獄,一個妓女在“節”前留影之後去賣淫被抓,這是多大的諷刺啊!

------------------------------------

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經
2011-05-21 | GRTSG休闲... | 转藏(9)
  忠為四節首。忠心須愛國。一生直不彎。不負人所託。不求自己利。
只為群黎福。晨昏勤政事。太平民安樂。亂臣並賊子。永遠蒙恥辱。
不報國家恩。枉受國俸祿。不為人處事。枉食人間粟。不知明事理。
枉費詩書讀。精誠為國事。應效岳武穆。千秋人敬仰。青史永題錄。
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人不行孝道。
何以分人畜。也有不孝子。浮生空碌碌。不念父母恩。何殊生枯木。
勿以不孝首。枉戴人間屋。勿以不孝身。枉著人間服。勿以不孝口。
枉食天五穀。天地雖廣大。不容忤逆族。急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
立身持雅操。至潔守廉德。浩然生正氣。為民謀福澤。不行失德事。
不貪黃金田。廉能人欽佩。剛正人感激。國士明風度。官清功竹帛。
專心服務勤。辛勞為職責。若貪財與物。枉讀聖賢冊。虧心雖暗室。
頭上神察核。若要聲名好。潔身宜勉力。須存方寸地。留與子孫得。
婦道明勁節。三從與四德。坐立須端正。言詞宜緘默。永久志不改。
丹心如鐵石。凡事須和氣。起居有規則。衣裳勿嬌艷。最好須素色。
烈女人欽仰。節婦神註冊。深知閨閫理。洞明今古識。不怕辛勤苦。
固窮守清白。忠孝廉節全。淳風美俗得。規範千古頌。雅化大眾益。
----------------
孝順的人 與 仁義禮智忠孝廉節
tianranyouth.888bbs.tw查看原始檔
世之孝子..奉親至孝..感父母劬勞之恩--- 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之苦.無時不念親恩之浩大..處處孝順奉養..及至親沒..慎終追遠..不敢有違.其大道精神..成為一代孝子..受人欽敬..終成正果.成仙成佛..逍遙極樂..
所以大道無私..凡行忠孝者..終成忠臣孝子..歸天後..分別位列聖佛仙神.留芳千秋..受萬民膜拜..

凡忠臣孝子..自有善報..絲毫不差..大道的無私..啦....

人既秉天地陰陽之氣..受父精母血而生..應知人身難得..今既已得到人身之寶貴..切不可浪費光陰..蹉跎歲月.....少時應勉求學問..尊師重道..在家孝順父母..兄弟姊妹友愛..情似手足..以敦天倫之樂..

長大立於社會..應愛國家..愛民族..夫婦相愛..相敬如賓..認真自己所創事業..敬老尊賢..禮讓待人..對朋友有信..時時三省吾身..奮發圖強..修身立善..多造功德..勤修八德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處世之道..喔.
******************************************************
生活中..經多少年啦..習性毛病多多少少.人人都有..就算是不修學的人..也是自己需要來調整..還沒耕耘..不要說..哪一種水果好吃.什麼形狀.吃起來的感覺.滋味. .又如何....(我還有酸梅3.4.顆.啦....只有此樹你不須要賣力去種.) 生活中基本要在家中培養出一些..和睦相處..互相關懷..自然就會把此好心胸態度帶至學校.社會...種種的待人接物....中. 這是在家中很方邊的人心調整.基本培養法......還有進出佛堂..都要用心.與學習.不要去當個點人頭的數字之一...進入佛堂..喔.這是佛堂.我需要表現一點禮節..而在離開佛堂..下樓後....真正的離開佛堂...又是我的一個美滿的新天地..人生中就在角落點.都需要好好用心.啦....時時有沒有三省吾身..先問問自己的心..美嗎..還是冒牌德黑心....不要常常帶著一個假面具來遊戲人間.....這些若忘記了..止定靜安慮..都不可得..大家好好的下一點功夫..啦..若自己不想走..就是一百個仙佛也無法拉動你..還怪文尼佛說過.人最偉大......求道一年.道在眼前..求道兩年.道在路邊..求道三年.道在虛無天....
-------------------------
忠孝廉節 @ 台北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m.xuite.net查看原始檔
忠孝廉節是到處可見的題材,不過這裡的忠很不一樣。
(1)忠:一般是孔明夜進出師表,這裡的是文官,造型跟孔明差很多,
手拿馬鞭?後方亭子掛了一口鐘?前方也不像提燈小童?難道以「鐘」代表「忠」?真是創意十足。

每組圖都有一主角一配角,主角都特別大,讓人一望即知,
而且主角都是四頭身的比例,很有趣味也很有個人風格。

(2)孝:孝是狄仁傑望雲思親,這裡就比較中規中舉了,遠方祥雲升起,
一般狄仁傑造型是一手高抬遠望前方,這裡是狄仁傑向祥雲遠拜。

後方搧風小僮是必備人物。主角都是四頭身的比例看起來真的很可愛。

(3)廉:楊震卻金。

送禮的人好像在表演上菜秀,扭腰擺頭又表情豐富,而手上端著好料正要上桌一樣。另一手似乎提燈。
楊震做的特別大,站的直挺挺的,位置也高,好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一副正氣凜然的模樣。

(4)節:一定是蘇武牧羊。蘇武手持節杖,另一手拿著木棒?要r牧羊。

一般會配一位胡人當配角,這裡的蘇武只能唱獨角戲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