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門前的石獅子都燙著捲髮頭頂有45個髮捲啊他代表的是九五至尊/ 獅子和獅文化傳入-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獅子的頭是圓的,底座是方的,對應古人天圓地方的人。東邊為雄獅,腳踏繡球,表示掌控國家設計。西邊是母獅,撫慰幼師,代表子嗣。昌隆/獅子的「疙瘩捲」髮型大為流行。達官貴人總是有三六九等,於是獅子髮捲越多的表示身份地位越高。一品官員的官府前面,擺放著13個髮捲的石獅子。二品官員官府前面,則擺放著12個髮捲的石獅子,以下類推。對於七品以下不可以擺放-把寶珠含在口中成勇猛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竹南中港慈裕宮*台灣現存最早的石獅子 1662 縣定古蹟 對場作【奧圖筆記本】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石獅子清朝石獅/新竹潛園石獅全台石獅中最為精美/台灣郵政史上首次出現的石獅郵票-臺北新公園石獅、新竹市議會石獅、新竹城隍廟石獅、臺南赤崁樓石獅/左側的雄獅,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繡球,象徵權力無限;右側雌獅則是足下依偎著一幼獅,象徵子孫綿延/「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後來,「獅子吼」被用來比喻佛陀說法時發出的聲音很大,具有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而獅子在佛教中地位也更加重要,被佛教徒視為吉祥莊嚴的神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nQV4W

 c/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耗時十年田野調查、籌畫編整長達三年,最完整深入的臺灣石獅第一手紀錄!

◎ 最完整 ─ 閩南、嶺南、狛犬、西洋、北方五大風格完整呈現
◎ 最全面 ─ 精選臺澎金馬石獅230組完全收錄
◎ 最詳盡 ─ 超過1700張全彩照片,正反角度無一遺漏
◎ 最深入 ─ 深度剖析每組石獅的特色、風格與造型

你知道石獅的嘴巴為什麼一開一合嗎?
你知道臺灣各地有很多日本來的狛犬嗎?
中國明明不產獅子,為什麼過年舞龍之外還舞獅?

獅子向來是深受華人喜愛的吉祥象徵,從守護廟門的石獅、郊野的風獅爺、到小孩子玩的玩具、節慶時的舞獅陣,都可見到獅子的身影。若以類型分類,可細分成建築類的門前獅、埕前獅、墀頭獅、柱頭獅、牌坊獅、陰宅獅;宗教信仰類的石獅公、風獅爺、護法獅,以及器玩裝飾的印鈕獅、燭臺獅等。全世界獅子應用最廣泛、面貌最豐盛的文化,非中華文化莫屬。

臺灣從明代、清代、日治迄今,更因歷史更迭積累出豐美多元的臺灣「獅文化」。光以造型風格分類,臺灣石獅就可分為溫婉可愛的閩南獅、渾圓厚實的嶺南獅、端正俊敏的狛犬、強健剛猛的北方獅和寫實雄武的西洋獅等五大風格。有明清閩粵先民帶來的,也有日治時期引進的,還有跟著國民政府來臺的,每一組都風格殊異、饒富趣味,自成一大千世界。

本書作者花費長達十年時間進行全臺石獅田野調查,足跡遍及臺澎金馬,仔細為每一組石獅拍照、繪圖,並翻查文獻,深入考據,分門別類整理、記錄,不但是最全面詳實的臺灣石獅第一手完整紀錄,更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本石獅專書。書中收錄230組精心挑選的精采石獅,給予最完整的深度剖析與全面鑑賞,既是賞心悅目的美麗圖錄,也是認識臺灣石獅內蘊的不二之選!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注意日本狛犬在神社廟門的擺放方向

-------------

太公望/姜太公/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T95vy

晉祠水鏡台前得鐵獅子身上有銘文,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印跡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日月潭玄奘寺石獅、飛獅

--------------------------------------------------

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台灣博客福建行(22):福州市 鼓山湧泉寺、喝水岩 - Vincent 的網路日誌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9y98zq

--------------------------

在中國本土,虎是最兇猛的野獸。商周時代的玉器曾以虎作為紋飾,表示虎是百獸之王,雄霸當時的動物世界。若然佩戴虎紋玉飾,便顯出了王者之風,不是弱者。

此外,古人一直尋求永生的方法。他們以為升天,便取得天上的神秘力量,就會達到長生不老的要求。世間只有鷹可高飛,他們於是想長出鷹的翅膀,去做「飛人」。商周玉器也見飛人圖案。這些飛人專稱「羽人」,他們是鳥首人身,或人首鳥身,亦有人首人身加上翅膀等奇怪形像。

飛虎是漢化以前常見的保護神

雖然虎是地上霸主,鷹是空中稱雄,但古人也想創造比虎、鷹更能保護他們的動物。他們竟然將二者合為一體。因此,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上每每發現身形似虎、身有鷹翅的這類神奇怪獸。古人相信虎添了翼,就無可匹敵,所以這飛虎是龍鳳以外的另一保護神,成為漢代以前器物上的一種特殊裝飾。

到了漢代,中國的動物王國發生變化。當時獅子由外國使節獻給漢帝,作為貢品。印度梵文稱這猛獸為Simha,獅子的名字便是梵文的音譯。印度佛教尊崇獅子,因為獅子響亮的吼聲象徵佛法弘傳天下。獅子的體積巨大,外形較虎更具霸氣。古人相信牠的威力更勝於虎;人敬之,動物畏之;總之,萬物皆服之。於是獅子馬上奪取動物之王的地位。古人最先稱牠做辟邪,就是指牠具有驅邪鎮妖的莫大能量。

虎從此失寵了,雙翼也給了獅子。在帝王的墓道上,守護王陵的石雕巨獸是身上有翼的辟邪。飛獅終代替了飛虎。

獅子在中國是異獸,這貢品亦是珍品,只養於皇宮禁苑,亦只有少數人曾見過獅子。其實早於商周時代,虎也是罕有的動物,不少人不知虎的真貌。但古人認為虎貌兇惡。鬼雖分善鬼和惡鬼,但所有鬼相恐怕都是兇惡的,因此,他們以惡虎之貌威嚇猙獰之鬼,以惡治惡。商周青銅器流行稱「饕餮」的獸面紋,便是以動物的惡貌鎮服邪惡。

猛獅辟邪 始於南北朝時期

自南北朝以來,古人轉以猛獅辟邪。但民間不懂得獅子的真確樣子。由於猙獰的鬼代表邪,而邪害怕獅子。因此,古人認為獅子的面貌起碼像鬼一樣,都是醜惡可怖的。基於這信念,中國古代的獅子形象便確定了。鬼和獅是貌相相似的,不過,獅子的頭上多了很多捲曲毛髮。

發展至唐代,唐人對自然景物認識較深,他們不想把動物過於神化,於是添了翼的辟邪回復現實。唐代的獅子沒有翅膀,但牠的樣子曾一度像加了毛髮的蠻牛或惡虎,難以形容。不過,由於辟邪的功能依然不變,獅子後來不得不重新以鬼臉面世,即耳尖、額凸、眼珠大並突出、短鼻、鼻孔大並外露、顴大並高聳、口大並齒露,以及下顎翹起。

民間傳說唐代鍾馗擅長捉鬼。鍾馗原是斯文書生的形象,但又被化妝成鬼相。所以自唐代開始,辟邪的獅子、捉鬼的鍾馗,以及害人的惡鬼竟然同一相貌。

宋代以後 獅子成守門良友

獅子原安放在墓道,本意看護死者,清除墓地的邪靈。宋代則把獅子移守家門,將原本是守門犬的責任從此交給了銅鑄或石雕的守門獅。

獅子仍然面相兇惡,但在牠的粗壯頸上被戴上家犬常佩的銅鈴。這證明兇猛的獅子受馴化了,像化身成一隻趣緻的獅子狗。

猛獅也從此表露一番柔情。守護門前主要是一對坐姿的雌雄獅。牠們一反以往莊嚴肅穆的姿態;雄獅踏著繡球,雌獅腳玩幼獅,予人輕鬆親切的感覺。

明清兩代的守門獅多坐在高台。高台刻上織錦紋和吉祥語;紋飾表示高台鋪上錦氊,讓獅子坐得舒服,也反映富家大戶的豪華氣派;吉祥語當然祈求富貴平安、官運亨通。這時候,不只有石獅及銅獅坐守門前,並非坐姿的木雕獅子也安置在建築物的樑柱上。牠們還是鬼的樣子,但增加了幾分孩子們的稚氣。

在現實世界,沒有人是不畏懼獅子的。在中國藝術品中,可怕的外來獅子是塑造成可怕的陰間惡鬼,但這鬼臉的猛獸卻又美化成助人的瑞獸,不令人生怕,反逗人歡喜。總之,在中國的傳統信仰,不管獅子是怎麽恐怖模樣,牠永遠是善良的。古往今來,牠守護著千千萬萬善良的中國人。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飛虎

唐代的辟邪獸,外型尺寸很大,保存得相當完整,置放在博物館的門廳中。獸身四肢錯立、虎勢龍紋、曲線優美,一耳一目一齒一趾,細節刻畫入微,動態傳神,仿佛間就要伏身展翼、躍地而起。我好象又重獲前日站在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時的感覺,心醉於斯,心懾于此,許久不捨、難以移步。由衷地感嘆盛世大唐氣象、鬼斧神工之作,歷經千年歲月滄桑,依然震撼後人心靈。

洛陽城.古都遺跡 - http://goo.gl/eged0m

----------------------

飛獅
一樣的獅子| 灼見名家 - http://goo.gl/LnVxec

中國獅身上生著雙翼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雅安高頤墓闕——中共四川省紀委四川省監察廳 - http://goo.gl/7uRQxC

飛獅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日月潭玄奘寺石獅、飛獅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台灣石獅郵票1台灣石獅郵票2台灣石獅郵票3台灣石獅郵票4  

臺灣石獅地圖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goo.gl/hgyx0w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台南市_開元寺_「青獅」跟「白象」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的座騎

-------------------------------

臺灣石獅地圖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goo.gl/hgyx0w

韓文公祠的「雙獅座」旁,則是螃蟹斗座雕刻,螃蟹有甲殼,煮熟後呈朱紅之色,乃有「科甲及第」之意,其上飾以水草、螺貝、蛤蜊等,亦有蕉葉、牡丹,取「招來富貴」,大鉗夾著小魚,意喻「吉慶有餘」。
螃蟹斗座 (韓文公祠正殿屋架 ) - http://goo.gl/kEexaL
-------------------------------
三通五瓜 /雙獅斗座
--------------
寶藏巖 @ 記憶‧台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AORfCN
-----------------------
http://mypaper.pchome.com.tw/4astone/post/1321952900

---------------------

中國獅身上生著雙翼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雅安高頤墓闕——中共四川省紀委四川省監察廳 - http://goo.gl/7uRQxC

-----------------

放在門外的石獅子,左右不同。公的抓球,母的抓幼獅。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區別的方法?
a:
看門的石獅子的擺放是有規矩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方一個繡球;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

石獅子在大門兩側的擺放都是以人從大門裡出來的方向為參照的。當人從大門裡出來時,雄獅應該在人的左側,而 雌獅則是在人的右側。而從門外進入時,則剛好相反。有些建築物大門裡外都有一對石獅子的話,門的外面(也就是進門方向)是雄獅在右側,雌獅在左側;門的裡面(也就是出門方向)是雄獅在左側,雌獅在右側。也就是說,如果從大門裡出來的話,門的內外兩側左邊一定是雄獅,右邊一定是雌獅。


上面的所述的情況是帶有普遍性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例如嘉峪關內側關帝廟前的石獅子,曲阜孔府前面的石獅子,鼓樓內東華門大街南北兩側的石獅子。這些獅子的造型就比較特別,爪下沒有繡球和幼獅,難以區分雌雄。另外,泰山上「孔子登臨處」的四柱三門坊前後兩面的兩對石獅子,卻是左雌右雄,與通常的情況正好相反,其中的意義則不得而知。

石獅子通常以須彌座為基座,基座上有錦鋪(鋪在須彌座上,四角垂在須彌座的四面)。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又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捲髮,威武雄壯。

q2.

在古代不是沒獅子嗎???
雖然再秦始皇時代有進口
但後來不是也沒有嗎
為啥有石獅子??
a:
講到石獅子,先得從獅子說起。我國古代本無獅子,李時珍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獅子何時傳入中國的呢?自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後,我國與西域諸國有了正式往來。

據文獻記載,東漢章帝章和二年(西元八四)安息國王獻獅子;翌年,月氏王獻獅子;和帝永元十三年(西元一○一)安息國王獻獅子;順帝陽嘉二年(西元一三三)疏勒國王獻獅子。

石獅子在我國出現的歷史,要比真獅子為早,究其原因,可能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傳說「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認為「佛為人中獅子」。而《玉芝堂談薈》又說:「釋家以獅子勇敢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認為它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台上常常刻有一對獅子,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謂獅子座。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獅雕刻為東漢造物。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內的石獅、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的石獅,都是那時的作品。在曹操築的銅雀台舊址,曾發現有一對石獅子附著於門柱上。從這些石獅子身上,明顯地可以看到西亞雕刻的影響││獅身上生著雙翼。真獅子的輸入,才使石獅子形象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後,獅子雕刻的藝術及其應用範圍,更有廣泛的發展,不只宮殿陵墓前和文衙武轅的前面,要立兩只石獅,有些講究的住宅前面,也立著一對獅子。
q3.一般門口如廟門或一般神殿或大建築物多裝有石獅子
請問有特別義意嗎或只是裝飾
a:一般門口如廟門或一般神殿或大建築物多裝有石獅子

最主要是因為石獅子=>可以趨吉避凶

石獅子=>瑞獸之一種,能化解多種形煞

石獅(威服百獸)=>具生權之意有助於生財......象徵人世的權威、富貴

小石獅子=>結紅帶........象徵喜氣討吉利之意

通常這些石獅子都是成對的,公的前腳擺放在石球上,母的則把腳放在幼獅身上。

石獅子..........牠蘊涵著下列幾個意義:

1.守護廟庭:

不容他人或妖魅對廟宇、神明有任何褻瀆與侵犯。

2.男左女右:

謹守男左女右的禮制。

公獅雄踞門的左邊,母獅柔立門的右邊。

雙獅雙眼盯注門前。

雙獅的動作型態與中國男女分工的特性相吻合,公獅前腳托撫著富貴吉祥的金錢,代表須外出賺錢,維持家中生計。

母獅撫弄著小獅子,一幅家庭親子教育之情油然而生。

3.富貴吉慶:

公獅、母獅毛髮梳得整齊,頸項繫著吉祥的磬牌。

一來代表吉慶...

二來代表此獅已是馴服的動物,是人類忠心隨從,故石獅造型不令人害怕,反而覺得可愛。

4.拜託祈求:

石獅嘴裡含著一粒球,這球無法從嘴裡拿出。

除了代表雕技的精湛外,也表示廟的人對大門警衛巴結,祈求進入之義意。

5.家庭和樂:

公獅張嘴顯現威猛護廟。

母獅合嘴展現笑靨迎賓。

正如家庭夫妻相處之道,和樂融融。

6.雙獅戲球:

相傳雌雄二獅嬉戲時,毛纏繞在一起,滾而成球,球中誕生出小獅子。

繡球、雙獅戲球都成了吉祥之物。

故獅子和繡球便形影不離,更為綿延不息傳承子嗣的好兆頭。

7.杏壇老師:

「獅」諧音為「師」。

古時少師、太師為指導、輔弼天子、皇上為政之高官,官位顯赫。

人民常以「獅」祝人官運亨通,飛黃騰達,故匾額喜用「獅」座托住。

托匾撐樑為「文獅」。

守護廟宇的獅為「武獅」。

8.門柱礎石:

獅座為固定門柱的礎石。

獅座和門板插石為同一相連的石材,藉石獅子與門扇的重量相互平衡,來穩固門柱
q4.請問廟前的石獅子嘴裡的石球有什麼用意嗎??
a:獅子嘴裂西西,講話不[ㄊㄤ ]這尼利。[ 唸台語 ]
說話不要咄咄逼人,得饒人處且饒人
q5為什麼我在看到的石獅子都是一隻張嘴,一隻閉嘴
a:一般的石獅子是一公一母,且公的開口,而母的閉口,一般公獅子都在左邊,母獅子在右邊。幾乎所有有石獅的地方都一樣哦。
q6.廟裡面石獅子嘴巴裡圓圓的石頭是怎麼放進去的?
a:
那顆石珠不是放進去的,

它是用雕刻的方法---鏤空雕的技術所雕刻出來的!

當石匠把石獅子的外形雕刻好之後,最後石獅子嘴巴的部分,
會慢慢掏空,一直到呈現球狀,
並保留一些部分與石獅子嘴裡的側壁相連,之後再把相連的部分除去,

這時一顆石頭的球便出現在石獅子的嘴裡了,

不過這時(石球)還很粗糙,再慢慢的修飾整理就會變成一般我們所看到的石球了。

q7.中國人家門前的石獅子其實是北京狗, 對吧?

a:

那的確是獅子,不是北京狗喔!!

中國不產獅子。 獅子一物二名,即狻麑(猊)、師(獅)子;前者為某印度語音譯,後者為月氏語音譯。 ... 在中國,獅子有兩個名稱,即狻麑(後改麑為猊)和師子(後改師為獅)。據辭海「獅子不產於中國」,早已證實這點,而參閱史藉,不論在古蹟或是傳說,都沒有獅子的存在。據說,漢代通西域,獅子乃漢順帝時傳入,有疏勒王來獻犀牛及獅子的記載。

唐以前,民間工匠多未親見獅子形態,所作石獅子像獅又似虎,所以現在石獅子看起來才會不像我們所認知的獅子囉!!

q8.為 什 麼 廟 的 門 口 有 石 獅 子 ?

a:獅萬獸之王也,故人們認為其有避邪、陣社稷、討吉祥的功效,於是歷朝

歷代在皇宮大殿、富甲殷商大門、廟宇神殿前等都設有一對石獅子來陣煞避邪。

並期在祂的鎮守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時無災等……..

而《玉芝堂談薈》又說:「釋家以獅子勇敢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認為它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台上常常刻有一對獅子,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謂獅子座。

q9.狛犬與石獅子有什麼不同

a:狛犬是日本文化中,守護神社的動物之一,功能有點類似石獅。

狛犬最早只是出現在皇宮,做為宮廷中的吉祥物,隨著佛教的普及,後來才漸漸在民間出現,之後再演變成鎮守神社的吉祥獸。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狛犬是建於西元1196年,位於東大寺南大門前的狛犬。

其實在古代,狛犬與獅子是互相搭配成為一對的。
意思是說,神社前面的這兩隻動物,嘴張開頭上沒角的那隻,叫做「獅子」。
而另一隻嘴巴閉起來,頭上有角的,才叫「狛犬」, 合稱為「獅子,狛犬」。

因此以嚴格的定義來解釋的話,「狛犬」是單指那隻嘴巴閉起來、頭上有角的動物(類似獨角獸一樣,頭上有尖尖一隻角)。
不過,到了近代獅子與狛犬的界線已經很模糊了,因為 多數狛犬的頭上並沒有角。

自昭和時期開始,狛犬的頭上的角可說是已經完全消失,此時已跟獅子沒有分別,所以「獅子,狛犬」這名字就很少使用了,統統稱為狛犬。

石獅和狛犬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在尾部,狛犬的尾部是粗粗上翹的三角錐狀,耳朵的樣子會像狗的耳朵耷啦著折起來,而不是圓圓張著的模樣。

q10.請問石獅子底下的為須彌座是什麼?
a: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於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龕的台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杆,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中國寺廟建築特色是色彩華麗豐富,雕工精緻繁複。尤其結合精湛的彩繪、雕刻、剪黏技巧,色彩豐富飽滿,雕工精巧紋理清晰,流露民族習性,處處散發著生活的喜悅,信仰的虔誠與文化的特色。

一提到廟宇建築必定要認識其最精華的裝飾藝術部分,從簷飾、窗欞、牆堵、龍柱、樑枋以至於爪筒、斗拱、雀替甚至於廟頂剪黏人物、吉祥走獸.…等,充分反映出廟宇本身所獨有的特色。中國建築大都以木、磚、土、石為材料,因其方便就地取材,有些堅硬細密,適合精雕細琢;有些型塑簡便可大量生產。台灣目前的廟宇多屬於大陸南方系統,在這系統中特重精雕細琢繁瑣裝飾的功夫。

走訪各大寺廟,映入眼簾的就是成雙成對的石獅子。獅子的造型或威猛、或雄壯、或神奇、或逗趣、或寫實,甚至卡通化的造型等在廟宇中均獨樹一格,流傳悠久,充滿著浪漫的想像。

石獅的位置

石獅通常位於寺廟(或關府、宅第)的院落、大門、欄杆、圍牆,或牌坊夾柱、陵墓望柱,甚至陵寢神道。設置的作用乃在固定門臼、避邪鎮宅、威赫氣勢、歡迎訪客、吉慶團圓、財源不斷等兼顧實用及象徵之意。

以寺廟三川門為例:明間通常設置石獅(或石鼓),次間則用石門枕:以其基座承托門軸、門柱與門欄,加強門板開啟與合閉的穩定性,並避免木料接觸地面而具有防潮、防朽的作用,可見祖先是多麼聰明!

公獅居左,張嘴咆哮,雄壯威武;腳踏繡球,也有圓滿結綵的意思。母獅居右,閉口露牙﹙或略為張口﹚,溫柔情深;足扶幼獅,或伏或立,充滿嬉戲歡樂氣氛。兩座石獅的軀體都略彎而向門內扭轉,呈現相望拱衛的精神;微張笑口,似乎表示「歡迎光臨」的引導趣味。如此公、母獅相拱相迎,幼子相隨,有些小獅總計有五六隻之多,真是一幅「天倫之樂」的圖像呢!

石獅之美

如何認識與欣賞台灣石獅呢?以下依大小、材質、雕工與造型敘述:

一、 大小:

配合石獅所在空間尺度的不同,雕造軀體的大小與多寡也有不同,總是要達到調和均衡之美。廟埕寬廣,大石獅襯托廟宇宏偉的氣勢,威猛剛強,穩重如山。小石獅雖然雄壯而不失纖柔,也會眨眨眼,吐吐舌頭,調皮搗蛋模樣,人見人愛。望柱狹長,小石獅居高望遠而數多即美,依然俯視低吼不失威武架勢。

二、 材質:

台灣早期廟宇石獅的石材大多由大陸隨貨壓艙運來,特稱「壓艙石」,日治以後才逐漸使用本地的石材。

﹙一﹚ 青斗石:一般以青斗石為上等,產於大陸,色澤墨綠,光可映人;屬質地細緻、勻密的玄武岩,又稱「青草石」。

﹙二﹚花崗岩:紋理較粗,芝麻點明顯但堅硬耐久。

﹙三﹚泉州白石:屬白色花崗岩,芝麻點小而不明顯產於福建泉州少而珍貴。

﹙四﹚觀音山石:乃台灣所產之安山岩,灰黑鬆脆,孔隙較大,近年廟宇中使用廣泛,難見佳作。

﹙五﹚其它:一些砂岩容易風化腐蝕,保存不久。近代更有以水泥大量灌製,其身軀可大可小,塑造鉅碩無比的流風。

三、 雕工:

﹙一﹚ 圓雕:通常由一整塊石材雕成,表現渾厚、穩重與紮實的風格。石獅石鼓皆是。

 

﹙二﹚ 透雕:表現繁複、鏤空與花俏的風格。如石獅所踩之鏤空雕出綵球及其球內小珠與含於口中之石珠。(廟宇中的窗櫺大都以此技法為之)

以上兩種技法皆以犀利的雕工取勝,於雅俗共賞之際往往令人讚嘆鬼斧神工之妙。

四、 造型:

﹙一﹚ 表情:特色在於亦莊亦諧的面部表現,有尖鼻豎耳、毛髮突出、咆哮怒吼狀。有五官擁擠、誇張逗趣、微笑可人狀。還有雄雌兩獅攜子團圓幸福和樂狀…駐足品味,往往令人會心一笑。

﹙二﹚ 線條:有誇張、有內斂。有表現身上卷曲流暢的鬃毛線條,優美細緻,玲瓏剔透。有表現四肢粗獷有力、英挺雄壯的簡潔線條。

﹙三﹚ 佩飾:有頸間佩飾項圈流蘇與渾圓鈴鐺,表示溫馴、受人制伏的喻意。有綵帶串聯銅錢,寓喻黃金萬兩財源不斷。獅座下有如意、元寶象徵招財進寶與萬事如意。

﹙四﹚ 姿態:最引人注目,可分立式與蹲式兩種。立姿者前腳提起,下方飾以綵帶飄揚、繡球滾動或幼獅嬉戲,而以後腳承受全身重量,由於身軀拉長硬挺,故多立於三川門。蹲姿者前腳著地、引身向前,一副傲視來人、雄據一方的模樣,故多獨立庭院之中。

 

對於石獅的雕造,其特徵由清代早期的柔順而至近代漸顯誇張,在溫和中不失剛武而漸至威赫兇猛,在簡潔拙趣中而漸呈細膩繁複。再來,以石獅性器雕造而言,由從前含蓄性的不刻變成今日寫實性的誇大,忠實地反映現代「解放」自由的風氣。時代演變,文化差異,審美觀不同,影響匠師手藝塑造作品流風,而作品流風亦默默引導世俗審美觀念。文物印證史實,史實造就文物,兩者以雙向互動牽引著,即可驗證。

結語

所謂「獅子一吼,萬獸俱驚」,獅子乃是萬獸之王,一般廟宇都不可少有一對石雕的獅子以為避邪物。代表威嚴、至尊,具驅邪除煞的神靈造型,守護廟宇,鎮衛廟基,合境平安。一般廟宇所雕刻之石獅,通常雕成腳踏繡球,嘴裡含球。除顯現雕技精湛外,也表示登廟的人對石獅的巴結,以祈「求」進入。

獅像有公母之分,以外型來分較為困難,傳統至今皆未寫實,不分公母都以雄獅造型為之,但通常公獅頸佩項圈與鈴鐺,比較威武雄壯,張口怒視,注視過往人群;古代母獅多閉口,其足下雕刻幼獅一隻或數隻,則顯溫柔情深,備具中國女子美德之儀態。公母石獅各司其職,共衛廟宇,除顯雄壯之勢,亦顯祥和之象。

下次您進入廟門前,不可不先仔細欣賞石獅雕造與材質之美,它不只令人油生懷古幽情,隱含的象徵意義,也傳達著中華民族傳統思維與藝術的精華。

【廟宇藝術欣賞-石獅篇 文╱建德國小主任 林婷婷】

獅子是萬獸之王,代表威嚴、至尊,具驅邪除煞的神靈造型。一般廟宇都有雕刻石獅像於廟前以守護廟宇、鎮衛廟基。廟埕雕塑大型石獅一對及於廟門前雕塑中型石獅數對守護廟門並兼表石刻藝術精美。

一般廟宇所雕刻之石獅,通常雕成腳踏繡球及在嘴裡含球。腳踏繡球有圓滿結彩之意;嘴裡含球,除代表雕技精湛外,也表示登廟的人對石獅的巴結,以祈「求」進入。

獅像有公母之分,以外型來分較為困難,但通常公獅頸佩頸圈與鈴鐺比較威武雄壯,母獅則足下雕刻幼獅一隻,則顯溫柔情深。公母石獅共衛廟宇,除顯雄壯之勢,亦現祥和之象。

中國建築以木、磚、土、石為材料,不但堅固亦有豐富的雕琢彩繪及象徵涵義。寺廟門口常見的石獅子,就是具備了實用與象徵的裝飾物。中國建築什麼時候開始有石獅子,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根據考證,獅子原來是從西亞傳入中原的,古代稱為「狻猊」。註:因最早是由印度南方的獅子國傳入所以才稱為「獅子」。

中國沒有獅子,所以神化了牠的威力及形象。中國人認為狻猊愛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兩側;又說牠好坐,所以不妨讓牠坐在寺廟門口。寺廟或衙署的門前通常都置放石獅一對,左邊是雄獅,右邊是雌獅。雄獅前腳踩著繡球或撥弄雙錢;雌獅獅前腳和小獅戲耍,搖頭擺尾,歡迎訪客。獅子也被認為具有辟邪的效用,這可能與漢魏六朝盛行辟邪趨福有關。南朝的貴族墓前有一種「翼獅」,這種肩上長著翅膀的獅子,在古代埃及及西亞諸國很普遍,人們將它安置在陵墓前,以守護地下的亡魂。

有的石獅並不坐在廟門口,而是獨立於廟前的空地上。臺南大天后宮、鹿港龍山寺等都有獨立的獅座,上面安置巨大的石獅。臺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但閩粵也沒有獅子,所以獅子的造形很特殊,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與西亞一帶的獅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甚至與中國北方的石獅也不盡相同。大體上鼻子特別大,俗稱「好鼻獅」,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線條優美。為了表示是經過馴服的獅子,脖子上還繫著頸圈和小鈴鐺。

  獅子形貌威猛,因此在我們的民間都借用做為辟邪鎮宅的物品,通常在廟宇的三川殿中門會擺放石獅,但也有擺放石鼓的,若是擺放石獅,公獅位置在左,微微張開的嘴裡有顆活動的珠子,相當的雄壯威武;腳也踏著繡球。母獅的位置則是在右,溫柔情深;母獅在戲弄小獅,呈現歡樂的景像。兩隻石獅的身體微微彎曲而且向門內扭轉,公獅母獅相望,似乎有歡迎的意味。

  獅子與球有什麼含意呢?原來是引申含意是「賜(獅)求(球)」,母獅戲小獅是一大一小獅子,則引申含意為「太師(大獅)少師(小獅)」,太師、太傅、太保在以前稱為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稱為合稱為三少,這些正象徵著官祿代代相傳之意。

  雕刻方式有圓雕與透雕兩種,前者表現渾厚、穩重與紮實的風格;後者表現繁複、鏤空與花俏的風格,不論是圓雕或透豁都以犀利的雕工取勝。

獅子一吼,萬獸俱驚。在每一座廟的前方,我們都可以看到威風凜凜的百獸之王把守著三川步口,借助它的威猛,驅邪止厄,迎吉納福。兩獅靠壁站,安能辨我是雄雌?自古中國人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直被反映在建築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所以囉!以神明的方位來看,我們就能很清楚的辨別公母,才不會「獅」之毫釐,差以千里唷!下次,別再看生殖器「重振雄風」囉!不然公獅子可要抗議了!

想要知道獅子的年代,看建材,觀造型,掐指一算,獅子有多老,都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一般來說,用青斗石、花崗岩或砂岩建造的石獅分別是清代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石獅的嘴型則隨著時代的演進,起了微妙的變化,清代早期的母獅很含蓄,不隨便開口,後來,女性意識抬頭,母獅的嘴型逐漸張大,到近代更成了河東獅吼,女權抬頭,連獅子也瘋狂!

台灣是一個宗教信仰極度自由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宗教信仰極度多耴的地區,因此由宗教所產生出來的宗教文化也就非常豐富,而宗教的藝術也十分精彩迷人,從寺廟的建築到神像的雕刻,以及一些祭祀物品等,在在都閃耀著藝術的光采,呈現著多彩多姿的民間特色。

  寺廟是蘊藏宗教藝術文物最豐富的地方,那廟前的石獅子、龍柱、廟簷上的交趾陶,剪粘、廟壁上的彩繪或雕琢,都是出自藝師巧匠的手,所以每一樣東西都是值得欣賞的藝術品。

  石獅子是我們最常見的東西,寺廟廟前的守衛石獅俱做坐姿,造型通常是嘴寬大而裂開,眼睛圓而且突出,鼻子厚厚的,臉短短的而且扁扁的,

頭上的毛和鬚毛成旋轉狀,尾巴一卷卷的貼在背上,抬頭挺胸,虎視耽耽的十分威武,獅子的造型也因時代不同而有差異,如古代母獅多閉嘴,至清代中葉始漸出現開嘴的,寺廟口兩邊的石獅子都是一公一母的;左邊是雄獅,腳踩圓球或一串錢,右邊是母獅,腳旁有小石獅相伴。石獅的造形大都矮小肥胖,有的口含石珠,有的張口獠牙。台灣的石獅大部份是採用青斗石、花岡岩或本地產觀音石雕成,部份是水泥洗石子塑造的,不論何種質材,它是吉祥榮耀的象徵,具有守衛與驅邪止煞之功能。

中國人在廟宇或住宅門口擺放石獅子,目的和貼門神一樣,也是為了驅邪避祟。但開始的時候,守衛在門口的是老虎,因為古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甚至可以吞食鬼魅。而獅子一直要等到漢代的東漢章帝元和元年(西元84年)才由安息國進貢入中國。

到了佛教傳入中國,由於獅子在佛教中很有地位,不但具有制服邪門歪道的能力,而且還把獅吼當成宣揚佛法的象徵,獅子便漸漸取代老虎百獸之王的地位。加上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盛行,各地開鑿了許多洞窟,並大多刻上金剛力士與獅子來護法,結果,獅子就這樣漸漸成為中國雕刻藝術的重要題材了!

中國建築門口的石獅子通常是一公一母,公的腳踏繡球,母的身旁依偎著一頭小獅子。但是,公母獅的長相相似,連母獅也有鬃毛,與現實不符。這很可能是中國不產獅子,唯一可能看見的獅子都是鄰國進貢而來,飼養在皇宮的花園內,一般人看到的機會微乎其微,於是藝術家只好憑空想像出獅子的樣子囉!因此,公母獅長得差不多,甚至長得像哈巴狗,也就不足為奇了!

-------------------------

客家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網 - http://goo.gl/HljMjv

歷史敘述
廣福宮座落於新莊市新莊路一百五十號,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粵人所捐建
廣福宮俗稱「三山國王廟」,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此廟主要是粵籍移民的祭祀中心,因此一般皆以三山國王廟為客家移民聚落的標誌。三山國王的身份根據元翰林國史院編修江西廬陵人劉希孟所撰〈三山明貺廟記〉,即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之獨山、明山、巾山等三山神的總稱。這三山神是粵東潮州府轄下九縣人民的守護神,當粵人渡臺,多奉其香火前來,故被視之為客籍人民的聚落象徵。 新莊是雍正乾隆年間北臺灣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說是當時淡水河流域的政治、社會、經濟中心。自潮州籍劉姓家族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新莊平原上開鑿劉厝圳(萬安圳)後,此地生產力大增﹐新莊街上的廣福宮便是此時期潮州人經濟及宗教信仰實力之明證。
後來新莊水路運輸功能衰退,而由艋舺取代其地位;而且道光年間,臺灣北部械鬥頻繁,潮州籍民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客屬移民集中地區,導致廣福宮因而乏人照料而香火頓衰,必須依賴遠走客鄉的粵籍移民捐款,才得以勉強維持。光緒八年(1882年)大火肆虐,廣福宮被毀,直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才由新竹新埔士紳陳朝綱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又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鄭福仁勸募,再次重修,遂成今日面貌。
廟中現存兩方珍貴古碑。一為劉偉近、劉能詒等所立「奉兩憲示禁碑」,立碑年代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立於土地廟。其內容是潮州移民劉偉近等人屢次陳請淡水同知重申禁止閩人以修建寺祠為名,行勒派苛斂之實的一道禁令,可見當時三山國王廟並未建置。另一方古碑則是劉炎光、劉南山等數十人樂捐所購前土地的紀念碑,但因風化太甚,字跡不明,年代已無法確認。
廣福宮之建築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為了適應鬧市環境的特性,只能採縱向發展,構成長條形的格局。廣福宮的山門並未翻新,仍舊保有原來的面貌。廟外有雙獅伏臥,石柱及屋椽雕刻極精細。廣福宮的石材用本土的觀音山石,後殿的牆壁則以昔日來自大陸的烏磚建造,十分堅固美觀。木雕雕飾生動活潑而富於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完全未上彩,散發古樸之特色。由於閩粵械鬥後客家人退出新莊遷往桃園、中壢一帶,廣福宮香火日稀,經費缺乏,一直未有大規模整修,反而因此保留了古廟風采。


興建沿革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興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然而道光年間閩粵械鬥頻繁,致使粵籍居民紛紛移居他地,此廟也因此乏人照料香火。光緒八年(1882)新莊街大火,廟體毀壞嚴重。光緒十四年(1888),新竹士紳陳朝綱發起潮洲籍民捐建,此廟才得以留存。然而在香客變少的情況下,反而使廣福宮無大肆翻新之紀錄,得以保留清代修築樣貌。


周圍環境
新莊的發展在清代時就已頗具規模,至今街道仍留有早年的聚落紋理,附近巷弄狹窄,廟宇眾多,如新莊福德祠、新莊慈祐宮、文昌祠、武聖廟等。


格局說明
此廟位於新莊街偏北街角,座北朝南,為三開間三殿二廊格局廟宇,整體腹地狹長,前方為街道,後方有後村圳流經(民國六十二年(1973)加蓋)。此廟之三穿殿為十一檁帶前後檐廊,屬中型規模的建築。正殿為十七檁含拜廊,使用閩南粵東棟架常見的做法,於進入大殿前增設一捲棚過渡空間,藉以區隔一般祭拜與儀式空間。後殿因祭拜次要神明及空間使用緣故,以承重牆區分檐廊、明間及左右次間。如此一來後殿祭祀空間縮小,左右次間成為廟務人員或香客的臨時住所,在上方架設木板後,便可隔出儲藏空間。


結構及材料
建築為傳統木棟架及斗砌磚牆構造。外牆為石材搭配磚材白灰粉刷,內牆則為土埆磚及斗子砌。三穿殿排樓面龍柱及石雕壁堵皆採用觀音山石,石雕紋深刻簡潔。龍柱為實雕單龍,頭下尾上。柱上有金瓜柱頭,用以承接壽樑,是較不普遍的做法。三穿殿棟架為疊斗式木構架,其中排樓面步通斷面為矩形,屬廣東式作法。正殿之臺基高於天井92公分,落差甚大,刻意突顯正殿之氣度,三面厚52公分之磚牆,與三通五瓜棟架及前捲棚撐起正殿屋頂,整體氛圍顯得素雅而穩重。拜廊步通斷面與三穿殿步通做法相同。後殿牆體由烏磚砌成,再作斗子砌磚、花磚至牆體中段,上段則為白灰粉刷壁面。檐廊作法與拜廊相同,以捲棚區隔出廊道空間。


裝飾特色
裝飾特色包含剪黏、石雕、木雕以及彩繪。剪黏多位於三穿殿及正殿中棟,但中棟裝飾相較起其他廟與簡樸許多,不僅單以花草為主,裝飾密度也較低。

石雕可見於龍柱、柱珠、石獅、門枕石、石壁堵及石窗櫺。三穿殿之龍柱為實雕雙龍,線條簡潔有力,與慈祐宮拜殿龍柱類似。此龍柱柱礎礎石突起,作法較特殊,與淡水鄞山寺相同。左右兩側分別為石窗櫺、麒麟堵與龍虎堵,石窗櫺為透雕螭虎團爐石窗,麒麟堵則刻有麒麟與鳳凰,姿態鮮活、神情靈動。龍虎堵構圖穩建,身形佈局傳統具威嚴。正殿龍柱為八角龍柱,有別於三穿殿圓柱,雖仍為實雕單龍,但龍柱刻有人物,著重於雕刻技法。

木雕特色集中於各殿木棟架,包含瓜筒、斗座、斗栱、束隨、彎栱、托木等等構件。較為顯著的部份有三穿殿排樓面右側棟架彎栱,刻有三國「溫酒斬華雄」故事,雕工細膩人物鮮明。室內棟架獅座與象座上透雕有曹國舅(左象座)、李鐵拐(左獅座)、鐘漢離(右側獅座)及呂洞賓(右側象座)等。正殿檐口兩側吊筒雕刻成編網花籃,並以仙人做封榫,細膩寫實。正殿棟架的束隨、看隨多以鏤雕表現,瓜筒則刻以簡單的雲紋,整體而言,離觀者距離較遠的木構架以鏤雕表現,較近者則混合浮雕。此廟彩繪處僅有正殿圓光門上的書卷門額,分別書寫「重新王命慶」與「國威能奮武」,並於兩旁彩繪花草裝飾。


總結
廣福宮在歷史的發展上即可代表粵籍移民曾居於新莊,建立地方信仰之事實。而廟宇本身尚具備客籍文化的純樸特質,雕刻精緻但並不繁複,除神龕外其餘構件幾乎無粉刷;能保留持木料原色,且廟宇構件亦有出現粵籍司傅慣用營造手法。以上特質皆具備客籍建築特色。另外,三穿殿龍柱突起之礎石因與淡水鄞山寺作法雷同,推測可能為客籍營建風格

文獻與資訊
漢寶德計劃主持,1985,《新莊廣福宮調查研究》,臺北縣政府。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7,《台北縣新莊廣福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臺北縣政府。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雲林.西螺]三級古蹟振文書院 @ 當白雲飄進藍天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J2hfj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龍為華夏民族的圖騰象徵,對龍的崇敬由來已久。雖然獅子在西方象徵著王權;但在中國,獅子是作為貢品進獻來朝,代表外邦的恭順臣服,在先入為主的觀念下,獅子勢必只能當陪襯的龍套。如李白〈上雲樂〉詩云:「五色獅子,九苞鳳凰,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更是將五色獅子、九苞鳳凰比擬為雞犬,將獅子「寄龍籬下」的奴性表露無遺。

其中最有趣,也最能反映出獅子在中國帝制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小傳統與大傳統相互反饋的,莫過於廣為流傳民間的「龍生九子」傳說。龍生九子版本不一,其中以明代楊慎《升庵集》的版本流傳最廣:

贔屭,型似龜,能負重。

螭吻,性好望,多做於屋脊。

蒲牢,好吼叫,常見於鐘上獸鈕。

狴犴,形似虎,立於獄門。

饕餮,好飲食,立於鼎蓋。

蜙蝮,性好水,立於橋柱。

睚眥,性好殺,多立於刀環。

狻猊,形似獅,性好煙火,立於香爐。

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見於門環。

這些龍子雖然文獻記載形貌不一,但在實物造型的應用上,常為獅子的混合或變體,從中並反映了「獅子」與中國政治最高圖騰象徵──龍的倫理尊卑關係;而人們創造了這許多以龍、獅合體變形的替代品,不但避開了僭越龍紋的政治禁忌,也別開生面地滿足了人們崇善愛美的欲求。

佛教取獅子雄武的王者氣勢,將之化作佛法的象徵,但獅子畢竟是野獸,無法與人相提並論,因此佛教中的獅子,也成了依傍佛陀,為其不凡保證的役使符號。如《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佛初生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侍列門側。」在北朝的佛教造像中,也常可見獅子成對在佛座左右,作洗耳恭聽狀。

隨後獅子益加地馴化與降格,如文殊菩薩騎青獅的造型在唐代以後大為流傳,每與騎象的普賢菩薩成雙成對;而民間信仰的許多神祇亦有樣學樣地坐起獅子來,以凸顯神佛的高強與偉大。

中華獅子藉由宗教信仰的宣傳及加持,增添了更多吉祥喜慶的意味,其藝術形象也就順此趨勢,魚幫水、水幫魚地愈加為人們接受與喜愛。

為宗教、政治收編的中華石獅藝術

當獅子逐漸被政治及宗教所收編,其最顯著的轉變,即為獅子形象的馴服化。如北朝佛教石刻當中,獅子多棲坐於佛陀腳邊,宛如貓犬般馴良,唐代以後獅子則常作為神佛的坐騎。在帝王陵寢的應用上,唐代以後站立的走獅愈少,而多改以蹲坐之姿態;約在宋代之後,石獅的項頸更被套上了繩圈及鈴鐺,且體型愈小,由過去雄偉博大的氣勢一變為乖順拘謹的模樣。(貓頭鷹出版)

-------------------

龍柱

龍被中國人奉為至尊無上的神獸,列為四靈之首,龍的形貌雖然出自想像,但細心追究,其實是由蜥蜴轉變而來,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上古時代崇拜蛇,以蛇或相近的爬蟲類為圖騰,許多彩陶繪有曲線形的圖案,就是這類象徵。另外在商週遺址出土的器物中,出現大量龍形圖案,也常見雙龍形式,來象徵陰陽調和。

台灣寺廟的前殿或正殿,中央廊柱喜用一對龍柱,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不但可以壯觀瞻,龍身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早期移民渡海來台辛勤開墾,建造寺廟拜神,透過精美的雕飾與龍柱,將感恩與酬神的願望表達出來。在台灣,沒有龍柱的廟是很少的。

台灣龍柱依材質大小與雕琢風格,可分為五期,從各期的特色可以看出歷史背景與審美角度的變化。墾拓初期,民力未豐,龍柱較小,雕工較拙。愈近代龍柱愈高大,雕飾亦趨於繁複。

(一)樸拙期───

圓柱盤單龍,柱徑小,龍身尾上頭下凸起亦小,流雲紋用淺浮雕。石材為大陸花崗石、泉州白,如北港朝天宮觀音殿、新港水仙宮。

(二)圓融期───

圓柱盤單龍,柱徑較前期大,龍身形態疏朗,除了纏繞柱身外,還翻騰扭轉,多用泉州白。如淡水鄞山寺、彰化孔廟大成殿、臺中萬春宮。

(三)成熟期───

八角柱盤單龍,柱徑較前期大。龍身凸起很大,有些部分會脫離柱體,而露出空隙。下端海浪突出,水族增多,配景除流雲外,也有人物或花鳥點綴。如台北保安宮、淡水龍山寺開始用台灣本地觀音山石作石材。

(四)華麗期───

八角柱盤單龍,柱頭出現希臘式風格,下端海浪及水族增多。龍身鱗片雕鐫犀利,背鰭扭轉,人物豐富生動,如新竹城隍廟、南鯤身代天府。

(五)繁密期-----------------

八角柱盤雙龍,柱頭以希臘式風格為主,或加以變化,龍身較瘦,上下各一,也稱「天翻地覆」法。下端海浪及水族內容豐富,文武將官分布在畫面上,整根龍柱如覆上一層網。如艋舺龍山寺大殿、三峽清水祖師廟。

施工中

最後來看看一些細部鐫刻設計:

龍身:纏繞一周,頭尾全朝向正面,也有兩柱相對者,如新莊廣福宮。

龍尾:在柱子上方,亦有少數再柱下。龍尾雕成S型,有柔軟之美。

龍鰭:早期較小,後期較大,呈鋸齒狀,隨龍身弧度向外翻。

龍鱗:早期只雕凹線,後期開始雕出鱗片重疊的度。

龍眼:早期較短,後期多雕成蝦眼。

龍口:張口含珠,露出獠牙一對。

龍鬚:兩根長鬚,一在上,一在下。

龍角:形似鹿角,在頭部後方。

龍爪:通常多雕四爪,前腳揚起抓珠。

水浪:在龍柱下方,波濤間佈置魚蝦類水族。

雲紋:點綴在龍身點以外的地方,有自由流雲及如意形的雲朵兩類。

石獅

中國建築以木、磚、土、石為材料,不但堅固亦有豐富的雕琢彩繪及象徵涵義。寺廟門口常見的石獅子,就是具備了實用與象徵的裝飾物。

中國建築什麼時候開始有石獅子,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根據考證,獅子原來是從西亞傳入中原的,古代稱為「狻猊」。註:因最早是由印度南方的獅子國傳入,所以才稱為「獅子」。

由於中國沒有獅子,所以神話了牠的威力及形象。中國人認為狻猊愛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兩側;又說牠好坐,所以不妨讓他坐在寺廟門口。寺廟或衙署的門前通常都置放石獅一對,左邊是雄獅,右邊是雌獅。雄獅錢腳踩著繡球或撥弄雙錢;雌獅錢腳和小獅戲耍,搖頭擺尾,歡迎訪客。獅子也被認為具有避邪的效用,這可能與漢魏六朝盛行避邪趨福有關。南朝的貴族墓前有一種「翼獅」,這種肩上長著翅膀的獅子,在古代埃及及西亞諸國很普遍,人們將他安置在陵墓前,以守護地下的亡魂。

有的石獅並不坐在廟門口,而是獨立於廟前的空地上。台南大天后宮、鹿港龍山寺等都有獨立的獅座,上面安置巨大的石獅。台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但閩粵也沒有獅子,所以獅子的造形很特殊,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與西亞一帶的獅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甚至與中國北方的石獅也不盡相同。大體上鼻子特別大,俗稱「好鼻獅」,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線條優美。為了表示是經過馴服的獅子,脖子上還繫著頸圈和小鈴鐺。 

那麼,如何欣賞石獅呢?石材的優劣雖重要,匠師的技藝更重要。清朝初年,台灣不少寺廟的石雕都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安裝的,至清嘉慶及道光年間,才孕育出第一代本土石匠師。他們利用往來海峽船隻的壓艙石及北部觀音山石雕石獅,師徒相傳逐漸建立自己的傳統,大部分的匠師都在台北謀生,但雕得較好的,還是泉洲的惠安石匠。例如民國初年,重修台北艋舺龍山寺時,特地從惠安延聘一群石雕名匠來臺,而新竹城隍廟、鹿港天后宮及南鯤身代天府都是他們的傑作。

------------------

「翼獅」

images带翅膀的石狮子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翼獅,有翅膀的獅子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孔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F9iM1c
臺南孔子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eYXfW

孔廟-中文百科在線 - http://goo.gl/ET4Jue

[台南旅遊] 台南孔廟 ---- 全台首學, 台灣教育之根 587 (一級古蹟) @ 貓大爺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uO6Vb0

台南孔廟 - http://goo.gl/isvkdv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台南孔廟臺灣府學全圖碑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南孔子廟
座標:22.990523°N 120.204267°E

臺南孔子廟
建成年代 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
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號
臺南孔子廟,亦稱臺南文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是臺灣最早的文廟。清領初期一度是全臺童生入學之所,因此亦稱全臺首學。

孔廟建築莊嚴宏偉,氣氛肅穆,格局完整,廟旁蒼鬱的古樹,越發引人思古之幽情。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公布為祠廟類國家一級古蹟[1]。現屬國定古蹟

--------------------------

孔子廟--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孔廟祭祀方式及通天柱設置之探討
2012/05/19 09:38瀏覽256迴響1推薦0引用0

  這幾天為了導覽來自多久市的客人,把多久聖廟的網頁看了一下,驚異地發現自已在孔廟知識上的若干瑕疪,花了兩天的時間,希望能夠把它們修補起來,但是由於本身所知有限,手中史料亦極端不足,因此將疑問及相關之所知羅列如下,願知者能指點一、二:

一、 台灣政府祀典的孔廟是以牌位祭祀孔子及先賢先儒的,這是台灣孔廟的一項特徵,因為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都是以神像來奉祀孔子;其源由是起於明嘉靖世宗皇帝(1521-1563)的敇令。台灣的孔廟當然都是在這個時期以後才建的,尤其是,台灣之孔廟,除了台南孔廟係始建於明鄭時期,其餘較老之孔廟都是始建於清朝時期,因此不用神像而用牌位來祭祀孔子及先賢先儒應是受清朝所承認的,不只是沿用台南孔廟的古制而已。
不過,看了多久聖廟的網頁,號稱是現存日本最早的孔廟,始建日期則是1708年江戶時代中期。這個事實就令我必須對自己的知識做一些修正了,因為1708年是在明嘉靖世宗皇帝(1521-1563)的敇令之後;當然這是可以解釋的,不過正確與否則有待考證,請方家指正-二:
   按,多久聖廟是在江戶儒學時期建立的,之前有元祿4年(1691)在江戶神田一帶建的學問所,取名昌平坂;此昌平坂後來(1798)在湯島重建,   即湯島聖堂。古代孔廟本來都是附屬在儒學裡面的,因此如果把學校也算進去,還有閑谷學校及足利學校,前者是在寛文10年(1670)建立,後   者雖在宝暦4年(1754)因落雷而焚毀,但孔廟本身則未受影響,大致仍   保持在寛文8年(1668)大修前的原樣。也就是說,就算把足利學校算進   去,日本現存的孔廟都是在1708年明嘉靖世宗皇帝(1521-1563)的刺令   之後才建的。但問題是:(1) 日本是日本,雖然是儒學,日本也不一定要跟著明朝或清朝走  (2) 日本江戶時代儒學重新興起,是所謂的朱子學,朱子是南宋人,因此日本人當時崇尚的儒學是宋明之交的新儒學(3) 依《続日本紀》記載,日本早在大宝元年(701)已有釈奠大典;同時由足利學校的校史可知,足利學校可前推至平安時代初期天長9 年
     (832)小野篁(おののたかむら)或鎌倉時代(1185-1333)初期     足利義兼之創建。因此,儒學早在唐朝時已傳至日本,日本自有其儒學傳統,受到中國最後一次的影響也是宋明之交的新儒學;因此日
本沒有受到明嘉靖世宗皇帝(1521-1563)敇令的影響,這是可以理解的二、 台灣政府祀典的孔廟都有「通天柱」的設置,據知「通天柱」其實是「藏經筒」,是南宋時期朱熹為了紀念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所做的建議,因此必是宋、明以後建立,尤其是在南方的孔廟才會有「通天柱」的設置。台灣政府祀典的孔廟都符合這個條件,也確實都有「通天柱」的設置。而,日本孔廟有通天柱設置的似乎只有長崎孔子廟,長崎孔子廟是明治26年(1893)清朝政府及在地中国人在長崎建的,旁邊還建了中国歴代博物館;因此他代表的是中國儒學文化,而不是日本儒學文化.。由此可見,「通天柱」的設置是為清朝政府所承認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孔廟雖必然是源自中國,但未必與中國同步變化,在宋朝以前已走出自己的風格;第二次的影響則來自宋明之交的新儒學,但,類似「通天柱」之類,由於南宋勢力只及於南方,且朱熹之名氣在明朝之後才開始響亮,雖受清朝政府承認,且後建之孔廟實已無多,採用並不普及,因此也未為日本所引用。

--------------------------------------------------

 彰化古蹟巡禮 - http://goo.gl/r2GkbD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狛犬】(こまいぬ,komainu)


這是一種類似獅子的守護獸,不是狗。據說平安時代宮中便有「獅子.狛犬」的裝飾品,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也有提到「狛犬」是用來壓垂簾的文鎮。江戶時代才普及於神社。現存最古的石雕「狛犬」是東大寺南大門前的雕像,建於1196年。

「狛犬」沒有雌雄之分,但偶爾可見有雕刻陽物、陰部的雕像。一般說來,正面左側閉嘴有角的是「吽像」(狛犬),而右側張嘴無角的是「阿像」(獅子)。「阿」是梵字第一個音,「吽」是最後一個音,在密教中,「阿.吽」二字表示所有一切。


http://barefooter.pixnet.net/blog/post/6402094-%5B%E6%97%A5%E6%B2%BB%E9%81%BA%E8%B7%A1%5D-%E7%A5%9E%E7%A4%BE%E5%89%8D%E7%9A%84%E8%B2%98%E7%8A%AC%EF%BC%88%E7%8B%9B%E7%8A%AC%EF%BC%89
--------------
狛犬 - 岡山壽天宮全球資訊網 - https://goo.gl/9lKOd4
---------------------
石獅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v1TbQu
---------------
http://lfat.pixnet.net/blog/post/16650380-%5B%E5%BD%B0%E5%8C%96%5D%E9%B9%BF%E6%B8%AF%E7%A5%9E%E7%A4%BE%E7%8B%9B%E7%8A%AC
----------------------
http://taiwanmemo.pixnet.net/blog/post/85583028-%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8F%B0%E7%81%A3%E7%A5%9E%E7%A4%BE%E7%9A%84%E5%AE%88%E8%AD%B7%E7%A5%9E%E7%8D%B8-%E7%8B%9B%E7%8A%AC(%E9%AB%98%E9%BA%97%E7%8A%AC)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狛犬 - 岡山壽天宮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作為圖騰的虎
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類在自然力和自然現象面前常常顯得軟弱無力,處於十分艱難的狀態,於是具有原始思維的蒙昧性、混飩性和幻想性特點的一些氏族部落將威風八面的虎做為本民族的圖騰,將虎形象刻畫在自己身體明顯部位的皮膚、服飾上或用具、武器、房門上,以虎的形像作為自己氏族的名稱、特殊標誌和神聖護符,把虎視為整個群體共有的保護神而虔誠地頂禮膜拜,有的甚至還給虎畫上了雙翅,使之變成威力更加不可一世的“ 飛虎 ”,成為一種神獸。
傳說原始社會時,我國中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軒轅氏)就曾率領包括以虎為圖騰崇拜的部落在內的眾多部落聯盟軍,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對此有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列子·黃帝》中也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虎為前驅,以雕、鷹、鳶為旗幟。”的描述。此外,在《大戴禮記·五帝德》和《論衡·率性》都有關於這段傳說故事的記載。可見,實力強大的虎圖騰部落在當時是阪泉大捷中以黃帝為首部落聯盟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象征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多用虎將、虎臣、虎士、虎賁、虎師、虎威、虎步、鷹揚虎視、燕頷虎鬚等詞語,讀上去就有一種不凡的氣勢。《漢書·王莽傳》中記載:“莽拜將軍九人皆以虎為號,號曰'九虎',將北軍精兵數万而東。”,後來虎將也就成了勇將的通稱。從周朝開始,軍隊中設立有虎賁,主要作為皇室的衛隊,軍官中也有虎賁中郎將、虎牙將軍等職,據說“武王戎車三百兩(輛),虎賁三千人,擒紂於牧野。”可見虎賁為武王滅紂立下了汗馬功勞。虎賁的意思是猶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無前。三國時,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被封為“五虎上將”。魏國的許楮也因為驍勇善戰,膂力過人,號稱“ 虎痴 ”,當馬超與其交戰時,更其為“ 虎侯 ”,不敢掉以輕心。我國古代把處理軍機事物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將帥的營帳稱為虎帳,“柳林春試馬,虎帳夜談兵”成為古代軍營生活的寫風,唐朝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一詩中也有:“三軍江口擁雙旌,虎帳長開自教兵。”的句子。
在古代戰爭中,虎的作用並非僅限於稱謂,而且還有作為戰爭工具直接參戰的記錄。西漢末期的公元23年,篡政的王莽不斷招兵買馬,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其中還有一個以虎、豹、象、犀牛等野獸組成的部隊。但是,這支奇特的部隊並沒有使他的政權得以鞏固。當王莽與漢室親族劉秀在昆陽城外決戰時,劉秀率領的3000名敢死隊將王葬的軍隊殺得大敗。等王莽放出野獸部隊時,卻又遇到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出籠的猛獸不僅無法發揮作用,還把自己的陣腳弄得大亂,最後全軍覆沒。
獸中之王

虎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作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虎在中國生肖中排位第三,並被認為是世上所有獸類的統治者。
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治者。如今,這個字已成為了百家姓中的一個了。虎是一種極具陽剛之氣的動物,它具備勇敢與威嚴,虎也被人們認為是山大王,傳說它能夠驅除一切邪惡。在戰爭年代,虎頭被繪製在戰士的盾牌上用以嚇阻敵人。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們相信虎​​是極其有力的動物,它們能驅除家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虎畫經常被掛在牆上並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乃至在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邪,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使自己更加強壯。在虎年,孩子們的頭上都寫上了紅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強他們的精力與活力。在早期的中國,老虎是主要的動物神靈,人們認為它能驅除旱災,還有人相信一頭虎在500年後將變得雪白,然後還能再活1000年,當它們死後,它的靈魂將滲透入地下變為琥珀,這便是“琥珀”一詞的由來,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徵,在早期的中國法庭上能見到“迴避”、“肅靜”的字樣。虎符:虎形的木塊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達的軍令的標誌;古代的強盜首領也將虎皮鋪在自己的座位上以顯示自己的至高地位。帶虎字的中國成語: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虎口拔骨

在古時候,一些中國醫生到處採集並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他們通常會手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 虎撐 "或"虎銜"。這是他們的護身符。
傳說藥王孫司邈在去山中採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藥王隨身帶著一條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著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藥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紮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藥王想要幫牠,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頭動物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藥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採藥的標誌,所有的醫生出門採藥時都會帶上它,用於顯示他們都是藥王的弟子,只有藥王能夠為老虎看病並且不會受到它們的攻擊。
虎頭鞋

今天,在中國的鄉村里仍然能夠看到小孩子們穿著虎頭鞋。虎頭鞋整個都是用布料製成的而鞋尖做成了虎頭的形狀。在中國,虎頭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在這歷史的背後,蘊藏著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揚州這座著名的古城內,住著一個船夫,他的名字叫大羊,他很慷慨也很大方而且很樂意幫助別人。不久,村里來了一位年邁的旅行者,她對大羊善良的品格大加讚賞。臨走時,她將一幅古畫送給了大羊,畫中是一個漂亮的姑娘正在用針線縫一雙虎頭鞋,船夫非常喜歡這幅畫,他一回到家,立即就將畫掛在了他床頭的牆上。
一天晚上,畫中的姑娘突然從畫中走了出來,與大羊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打那後,他們每晚都見面。一年以後,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為兩口子帶來了更多的歡樂。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村長耳聞了大羊家中有奇畫的事後,蠻橫地將這充滿神奇的圖畫搶走了。大羊對惡毒的村長恨之入骨,然而卻無能為力。貪婪的村長像大羊那樣將畫掛在了床頭的牆上,每天都期待著畫中女子能夠下來,令他失望的是,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大羊的孩子長大了,他總是不停地呼喚著自己的母親,大羊隻得不停地哄騙他說他的母親已經去了遙遠的西方不能回來了。大羊的話語絲毫無濟於事,那孩子堅持要尋找他的母親,最後,他踏上尋找母親的旅程。他夜以繼日地不停向西方航行,最終在森林中他找到他的母親正同許多仙女在一個水坑中洗澡。"噢,我的孩子,你怎麼到那麼遠來找媽媽了?"母親正說著,兩滴晶瑩的眼淚流下滴在孩子麵頰上。“媽媽,要知道,我失去你太多了。”“直到你穿著我為你縫的虎頭鞋走進村長的臥室時,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團聚。孩子,閉上你的眼睛,讓我先把你送回家吧。”
一陣旋風之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到家了,他告訴村長說他可以將畫中的婦子召喚下來。貪婪的村長,急不可耐地將這孩子帶入了自己的臥室。孩子看到自己的母親,就大聲地對著畫召喚道:“媽媽,我們走。”話音剛落,畫中女子應聲下地,摟起孩子就往外走。然而貪婪的村長已經擋住了去路。他蠻橫地要那女子做他的妻子。遭到拒絕之後,村長憤怒地像母子倆撲過來。那孩子勇敢地衝上去與他搏鬥。正當這時,那雙虎頭鞋從男孩的腳上鬆脫下來,立刻變為一隻斑斕猛虎,只見它迅速地撲向那邪惡的村長。村長的呼救聲與猛虎的吼聲響徹整個村莊……虎頭鞋拯救了母子倆和他們的家庭。從那以後,人們開始為他們的孩子製作虎頭鞋,期望它能夠保佑孩子與家庭的安全。
虎文化

虎為大型貓科食肉動物,自100萬年前從中國南部起源(一說從中國東北起源),逐漸分化出華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亞虎(又名東北虎) 、爪哇虎、蘇門達臘虎、巴厘虎等八個亞種。近幾十年來,大規模的偷獵和亂砍濫伐,導致虎的分佈範圍及數量急劇衰減。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分別於上世紀相繼滅絕。
剩下的幾個亞種中,華南虎只產於我國,所以又名中國虎。典型特徵是頭部有鮮豔的"王"字斑紋,素有“山林之王”美譽。它常棲息活動在連片的芭茅、灌叢林中,少在林中活動,主要捕食野豬、水鹿、蘇門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動物,偶爾捕食鳥類。
中華虎文化源遠流長。這其中的“虎”就是指華南虎。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距今大約6000年,它伴於一位祖先遺骨的東西兩側,依照方位,恰與後世盛行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相吻合,堪稱“中華第一虎”。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飾著一對虎紋,虎口相向,口中含著人頭。《周易·乾卦文》也說:"雲從龍,風從虎。"因為龍飛於天,虎行於地,所以龍虎相合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徵,是人崇拜並畏懼的對象。漢朝時,人們就開始在除夕之夜在門上畫虎以驅鬼魅,以後最正宗的門神畫上,除有神荼、鬱壘二神外,都還繪有老虎。
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在古代戰爭中,虎的作用並非僅限於此,它還有作為戰爭工具直接參戰的記錄。影響極廣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虎的一席之地。[11]
虎符來歷

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 “杜”字鐧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征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製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作用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一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 ​​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

石虎+飛虎

中國人的生肖、四方神、各種吉祥動物,都淵源於古代對動物的崇拜。作為東亞猛獸的代表—老虎,自然是膜拜的對象之一。商代甲骨文所提到的「虎方」,也就是虎國,大約在今新鄭的虎牢、中牟附近。虎又被敵對的部族稱為饕餮,也認為是上古四大凶族之一。三千年前的商周青銅器、玉石骨器上都有虎紋造型。青銅器上有一部份獸面紋已被證實為虎面,凡耳朵豎在頭頂(立耳),左右眼角外側有一枚『』形符號,都是虎面的特徵。凡虎紋造型皆可稱為饕餮,故商代1001大墓出土的石虎,也有人稱它為石饕餮。戰國以後,虎被列為四方神中的西方白虎星君。
本件玉虎紋佩,為青黃色夾咖啡色,是用鏤空和細刻陰雕而成。為了保持玉片原型的完整,並使其免於折損,鏤空的部份生動有緻的設計成翹尾後卷、前足與虎口相連、後足與虎腹接觸的造型。又虎作行走形,虎尖後卷,頸鬣前揚,不僅相互呼應而且增加了行走的動感,反映了古代雕刻家的匠心。

虎身一面刻縠紋和卷雲紋,近乎豹形,也可能是虎豹之合體,另一面卷雲紋則有龍象。動物正反紋飾不同,考古發掘物有類似的例子,但偽刻者居多。此件在縠紋這一面而言,為西漢南越王墓風格。

虎背有孔,知為佩玉。佩玉在功能上是避邪壓勝的吉祥物,雕刻上是審美的對象,把玩上可享受觸覺的美感,在收藏又可滿足寄託懷古、連接過去的歷史癖好,這是玉佩形器的多重享受。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

洛陽城.古都遺跡 - http://goo.gl/eged0m

唐代的辟邪獸,外型尺寸很大,保存得相當完整,置放在博物館的門廳中。獸身四肢錯立、虎勢龍紋、曲線優美,一耳一目一齒一趾,細節刻畫入微,動態傳神,仿佛間就要伏身展翼、躍地而起。我好象又重獲前日站在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時的感覺,心醉於斯,心懾于此,許久不捨、難以移步。由衷地感嘆盛世大唐氣象、鬼斧神工之作,歷經千年歲月滄桑,依然震撼後人心靈。


石虎
明朝時期作品,「虎」亦稱「富」,具富有、富足之函意。古人喜將代表財富的虎裝飾於家中當擺飾或置於門口,材質為花崗岩。
淡水古蹟博物館 - http://goo.gl/plxHW5


描述:虎爺傳說的來由多為殘暴兇猛的老虎,作惡害人,造成人們的困擾,遂請土地公或城隍爺收伏之,其他神明也有收伏老虎的傳說在,而道教中老虎亦常為神明的座騎,故虎爺並不限於特定廟宇才會出現,台灣的廟宇供奉虎爺主要是請虎神保護主神,維護廟宇的安寧,並驅逐癘疫、鎮邪除煞。民間傳說亦有虎爺為孩童的守護神的說法,又因為虎爺跟隨眾多神明修行,故虎爺具有治病、招財的能力。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飛虎

唐代的辟邪獸,外型尺寸很大,保存得相當完整,置放在博物館的門廳中。獸身四肢錯立、虎勢龍紋、曲線優美,一耳一目一齒一趾,細節刻畫入微,動態傳神,仿佛間就要伏身展翼、躍地而起。我好象又重獲前日站在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時的感覺,心醉於斯,心懾于此,許久不捨、難以移步。由衷地感嘆盛世大唐氣象、鬼斧神工之作,歷經千年歲月滄桑,依然震撼後人心靈。

洛陽城.古都遺跡 - http://goo.gl/eged0m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百年石狛犬遭毀 校方痛心:修復費至少10萬

守護國小的百年石狛犬昨晚遭李承龍砸毀。(記者鄭景議攝)

2017-05-29  11:3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華統一促進黨黨員李承龍跟邱晉芛,在斬首台南八田與一雕像之後,昨晚又在台北市將百年石狛犬破壞,2隻石狛犬嚴重毀壞面目全非,耳朵、尾巴被砸毀,前腳也被砍斷,校方痛心表示,修復費用至少10萬元起跳。

據本報報導,李承龍與邱晉芛二人,昨天深夜以鐵鎚砸毀台北市北投區逸仙國小校門前兩隻石狛犬,連夜遭到警方逮捕,李承龍聲稱石狛犬專門在「守護日本士兵亡魂」,所以將其砸毀,石狛犬的臉部、雙耳、尾巴、前腳皆損壞,大小石塊散落一地,面目全非。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逸仙國小校長賴俊賢表示,石狛犬以前曾損壞過,當時請古蹟師傅來維修,只修復其中一隻的嘴巴和耳朵,就耗費6萬元,目前雖尚未就損失作評估,但保守估計需10萬元以上。

賴俊賢說,對於石狛犬遭砸毀後續事宜,會透過法律途徑尋求賠償,並求安全起見,校園夜間開放暫停一週。

逸仙國小的石狛犬有百年歷史,北投神社舊址約在逸仙國小現在司令台位置,二次大戰期間神社被毀,約10年前,國小進行造景工程,在花園挖出這對石狛犬石雕,後來移到校門口;3年前還曾特地對石狛犬進行修補,校方認為石狛犬鎮守校門,代表守護的意義,未料卻遭極端份子損毀。


《佇立澄清湖畔的守護神獸~疑原鳳山神社的狛犬》
*照片攝於澄清湖棒球場旁的《高雄市軍人忠靈祠鳥松園區》。多年以來,我一直認為此對「狛犬」的造型和神態,該為「日治時期」神社產物。而此對石獅,臉書上也有人比對舊照片做考證,認為應是日治時期「鳳山神社」三組狛犬之一。另外兩組則分別位於《鳳山城隍廟口》及《澄清湖園區內國軍忠靈塔前》。
(益志)
*關於「狛犬」
據傳,「狛犬」為狗與獅子混合之圖騰,原為印度佛教典籍中的動物。唐僧將佛教傳入中國,再傳向高麗(韓國),日本卻從高麗(韓國)引進佛教,也帶入狛犬,故又稱「高麗犬」。左尊為開口為攻擊的準備,張嘴代表「阿」;另一尊為閉口,靜靜的守護著閉嘴代表「吽」。「阿」「吽」都是梵音,兩字合起來代表「宇宙萬物的始終一切」,或生命一呼一吸。開口的狛犬,稱做「阿,a」,是公的,代表「開始」;閉口的狛犬,稱做「吽,n」,是母的,代表「終了」。
*狛犬的特徵
(1)在古代石獅與狛犬是搭成一對的,龍側為張口的獅子,虎側為閉口且頭上有角的狛犬,現在若兩側皆為狛犬,則龍側為張口的「阿」,虎側為閉口的「吽」,正確的排法原為面對面橫排,兩頭對看但略向賓客來處望著。
(2)狛犬坐姿較像狗,採蹲坐前肢橕立。
(3)狛犬身上多刻有代表神社的紋章,每座神社都有屬於自己的神紋,狛犬鬃毛呈大片雲捲形,尾巴常呈粗大狀往上翹的山形或筍形,耳朵多是折起來的形狀。
(岡山壽天宮網站)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https://bit.ly/2ZYUwvQ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台南運河與清代戎克船/首爾光化門/首爾光化門/鄉下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日本時代時,布農族人一向居住於高海拔地區,不利於官方管理。1931年,日本政府宣示透過集團移住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實質是為了達成統治上的方便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臺灣石獅,狛犬/飛獅終代替了飛虎/寺廟簷飾/孔廟+及通天柱/

四不像   中華鬣羚(學名: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又名山驢子、天馬[1],一種分布於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地區的鬣羚,有時也被認為是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一個亞種。現屬於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LbMpKB4zK/
中華鬣羚與山羊相似,但比山羊大。身體大部分呈黑色,鬃毛白色,耳大似驢。[2]
主要棲息在針闊混交林或多岩石的雜灌林中,一般在9-10月發情,孕期8個月,每胎產1仔,喜夜間單獨活動[1]。
另有印支鬣羚(C. maritimus)有時被認為是中華鬣羚的一個亞種(C. M. maritimus),其主要特徵是鬃毛為黑色
中華鬣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gEzSWj

姜太公坐騎為四不像(貔貅)/四不像-中華鬣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