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險評估台北市最高?專家:報告不完整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英國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風險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台北市是全球301個大城市中風險最高的城市,因災害產生的潛在經濟損失,預估達1812億美元〈約5兆8761億台幣〉。對此,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不認同,「此份報告不夠完整。」

依報告分析,天然災害是台北市經濟能力最大的隱憂。對此,氣象專家、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吳德榮在個人專欄《老大洩天機》表示,該報告只針對「經濟損失」做風險評估,卻未列「人命損失」為指標,缺少如此重要的評估環節,該份報告「顯得不夠完整」。

英國倫敦勞合社(Lloyd's)保險集團,根據劍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公布「2015─2025城市風險指標」。針對301個城市面對如風災、地震、傳染病、金融市場危機等18種災害的承受能力做評比。報告顯示,就經濟承受能力而論,台北市最脆弱,其次為東京、首爾。

據數據顯示,10年內台北市面對這些災害時,將造成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45%的損失,約1812億美元。而在各種災害中,對台北市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前三名,分別為風災44.78%、地震16.38%,與金融市場波動15.77%;此外,將對台北市造成經濟損失的其他災害,包括水災、石油價格波動、傳染病、火山爆發、網軍攻擊、電力供應不足,以及乾旱。

吳德榮指出,台灣每年都有平均3、4個颱風,居民早就習以為常,對「最高風險」是相對無感的。但也正因如此,防範措施更顯重要。吳強調,只要訂定明確的防災目標,讓災害損失少個幾成,便能省下好幾百億美元,甚至是留住無價的生命。吳德榮呼籲,在台灣這種風災風險甚高的地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是我們該具備的基礎心態。

 

天災衝擊全球最脆弱10大國家 台灣位在地震帶排第9

 

▲台灣位處地震帶,圖為921大地震時大樓倒塌。(圖/資料照)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日前針對全世界的天災與信評關聯,發表一項全球排名,這項調查指出,位在板塊交接的國家,比較容易受到天災影響,導致主權信評降低,而當天災來襲,最脆弱的10大國家中,「前3名為多明尼加、智利、孟加拉,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名列第9,近年飽受淹水與颱風的日本則是第4名。」

標準普爾的報告中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發生重大天災,像是地震或是大淹水,最嚴重的主權信用評等可能會被調降2.5級,這10個國家,分別是多明尼加、智利、孟加拉、日本、哥斯大黎加、越南、秘魯、泰國、台灣、土耳其。」其中多明尼加、智利、孟加拉和日本,可能會被降兩級,「我們推斷,日本如果遇到250年來最大地震,經濟會快速衰退,信評就會下降。」

「我們觀察到,地處於板塊交接觸的國家,主權評等容易受到影響,直接衝擊到經濟,像是環太平洋的智利、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日本、巴拿馬、秘魯、菲律賓、台灣,加勒比海地區的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以及位在北安那托利亞斷層的土耳其。」標準普爾報告中也提到,「氣候變遷越大,天災就會頻繁,那麼國家的主權信評就容易受到影響,一個國家一旦被調降,融資的成本就會提高。」



原文網址: 天災衝擊全球最脆弱10大國家 台灣位在地震帶排第9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914/564254.htm#ixzz3lrXG7aVE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南亞觀察》【印度上下古今談】 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一

神秘迷人的古文明、歷史悠久的古色古香,你去過印度嗎?如果沒去過,不妨看個文章感受一下,建築與文化無法分割的關係,讓印度的街道,處處看得見歷史的痕跡。
作者:南亞觀察2015-08-15 11:02

吳德朗/台北印度愛樂中心

印度的建築根植於它飽受外族入侵,政權更替的歷史。隨著不同時空的推移,引進不同的宗教文化下折衷相互吸收、歷經千年的衝撞、同化融為一體。深入探究印度建築方法及風格,不難去辨别傳統印度建築和外來文化在建築工法、式樣的不同及相互交流的結果,特别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和蒙兀兒王朝的建築尤其明顯。

歷經英國殖民政府统治,1947年獨立後,印度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這個文明古國的東方傳統勢必也納入現代建築價值觀。二十世纪末印度經濟改革開放後,印度的城市建築與世界經濟接軌,更加國際化。但傳統的印度建築經典「毗羅書扎(Vastu Shastra 印度建築風水經典)」在當今印度建築中亦保持影響力。

印度建築的黎明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於青銅時代(公元前2700至1700年),位於印度次大陸西北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考古學家John H Marshall(1870-1958) 在1920年於印度河流域中發掘「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n Civilization)兩個古代城市遺址,迄至1999年為止,已有超過1052個城市和定居點被發現:沿著印度河和旁遮普地區為中心,延伸到恒河流域及亞穆納河,其面積廣達1,260,000平方公里,這兩大遺址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明遺址。估計當時的總人口應在9萬以上。

摩亨佐-達羅遺址,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境內。(維基共享)

印度河文明建築已會使用木頭在窯裡製造的泥火磚。磚長11英寸,寬5點5英寸,厚2.75英寸,歷千年不酥鬆。兩個城市的中心各有人工堆成的土墩,可能用作衛城,在土墩上還建有通風、防洪和防蟲功能的大穀倉。在精確的網狀城市道路佈局規劃下,設有完善公共建築、學校、公署、市場、會所,工作坊、儲存區、一般民居和富豪人家及神廟。「摩亨佐-達羅」有一條寬约十公尺的大街,數千間房子座落全城;完善排水系統塗上瀝青,也有公共大浴池和私人浴池。每座民居都擁有如四合院的居所,院中有幾個房間、廁所和一口水井。這城市建設的規模,超越其他文明許多個世紀。上述之城市規劃的遺址,提供古代先進建築的證據,公認印度河文明是古代中為先進文明典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0年己將「摩亨佐-達羅」列入世界遺產,從當時建築規劃及出土的文物,堪稱印度建築的始祖。

放諸四海的佛教建築

阿旃陀石窟(作者提供)

談到佛教建築一定不能不認識窣堵波(Stupa) ,窣堵波(sū dǔ bō)中文源自於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堵波稱為浮屠,實為古代印度之墳墓,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塔(又稱Stupa Dagoba),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放置舍利子的窣堵波也可以説是墳塚的意思。桑奇是印度現存最早的大佛塔,有兩千年以上歷史。至於緬甸、中國和日本之佛塔(Pagoda stupa) 即是印度窣堵波因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演繹,與中式閣樓結合後,逐漸演變而成。印度的窣堵波與中式閣樓結合後,窣堵波建築藝術對東南亞、中國乃至整個東方建築的影響,絕對超越對印度本土的影響──整個東南亞和中亞的佛塔,没有不受窣堵波影響的。例如位於緬甸仰光的窣堵波佛塔,高98公尺,佛塔全身用真金覆蓋,金碧輝煌,塔中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古代東方四大奇蹟」柬埔寨吳哥窟(建於12世紀),和位於印尼中爪哇省的婆羅浮屠大乘佛教佛塔遺跡,亦被金氏世界紀錄確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寺。這些印度播種,牆外生根發芽茁壯的佛教窣堵波建築規模都媲美印度本土的佛教建築。

阿旃陀石窟內部(作者提供)

關於窣堵波的起源,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信徒在菩提樹下朝拜,菩提樹越長越大,釋迦牟尼圓寂後就轉成了窣堵波的原形,後成為盛放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子塔。隨著佛教蓬勃發展,時興奉佛舍利子,各地方風行興建窣堵波塔,在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達到頂峰。如今孔雀王朝所在地,今之奧利亞邦,仍然留下許多窣堵波塔。印度早期佛塔的造型簡單,後來受到印度教寺廟複雜的雕飾影響,逐漸演變成豐富的裝飾雕飾,鑲有充滿神和魔鬼的雕塑。有時,他們被雕塑成明亮生動的感覺。窣堵波充满了哲學寓意,圓形的穹頂象徵曼陀羅,是宇宙中心。圓形也意味輪迴與生後的極樂世界,充满了佛教教悔。今天在瓦拉那西鹿野苑,仍然可以看到軸承花卉裝飾佛塔的遺址。印度亦是岩石切割寺廟最偉大的國家,如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和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二座石窟相距不遠。石窟包括多種宗教的聖地,佛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這三大本土宗教都有涉及。最早的是阿旃陀,在幾乎垂直的懸崖的天然岩洞中林立雕刻成的窣堵波和佛像,大約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8世紀,歷經800年才完成。

本文簡約介紹窣堵波的背景與發展,但它對於整個佛教世界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意涵。如今窣堵波塔已成了佛教不可分割的印記,綜觀佛教建築充分展現建築的普遍性外,人們更值得细心品味它的宗教文化特質與信仰情感的獨特性與地區性的本質。

註:印度佛教建築世界遺産登錄年份

1983年-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1989年-桑吉佛教古跡(Buddhist Monuments at Sanchi)
2002年-菩提迦耶(Bodhgaya)

【印度上下古今談】 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二

照片傳出誦經的聲音,你若曾經踏訪過這些建築,想必驚豔過他們的美。不同的宗教進駐、產生文化的交疊,有別於哥德式建築閃亮的琉璃、浪漫的氣息,印度,有一種穩穩的、暖暖的感覺。
作者:南亞觀察2015-08-20 15:42

吳德朗/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辦人

(前篇: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一

在印度這片迷人的土地上,古老的哲學和多元的宗教信仰各自有其成長的土壤,到處林立不同規模的寺廟、佛塔、教堂、佛塔、猶太教堂令人目不暇给。各教派投入大量資源設計,在空間場所使用複雜的宗教圖騰,人格化的繪画和神祗偶像的雕塑品,為的就是打造屬於自己的崇拜聖殿或祈禱冥想中心,其於宏偉建築彼此間諧和的神聖,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整體建築美學,世界上其他地方少有如此完美的平衡,是印度廣闊和豐富文化中最重要的遺產。

阿格拉紅堡(作者提供)

印度建築與印度歷史變遷及宗教民族息息相關,從亞利安風格北印度廟卡朱拉候及佛教的浮屠、南印度彩色鮮豔的石彩廟到喀拉拉木造神廟,相互間有很明顯的差異。除了受宗教的影響,石材、建材及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也是重要的因素。從9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外族入侵,建立奴隸王朝,印度廟被大大的破壞,被摧毀的印度廟建材被混合使用在伊斯蘭建築中,如有名的德里古德卜尖塔中,即可明顯看到在伊斯蘭清真寺中仍然沿用耆那教的石柱,石牆中也可發現印度廟的神像雕刻。

16世紀,成吉思汗後裔在印度建立的蒙兀兒王朝(Mughal),歷經草創期南征北討後,政權逐漸穩固,稅收充裕下所建的皇宮城堡不僅固若金湯且富麗堂皇,其中以德里的紅堡、胡馬勇陵寢及阿格拉堡和法替布希可里為代表。至於後蒙兀兒建築的代表-泰姬瑪哈陵的主體的風格和建材,則和前述之建築風格又大不相同,也許和姬蔓芭奴(泰姬瑪哈)是波斯後裔有關。
蒙兀兒建築不停的挑戰、融合本土建築技術及建築材質,將阿拉伯、波斯傳統風格结合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元素,逐漸形成有別於母國中亞的伊斯蘭建築,成為獨特的「蒙兀兒」風格。今天人們可以從蒙兀兒建築遺蹟中窥看出些微端倪及文化融合變遷的軌跡,這也是蒙兀兒建築遺蹟中有趣的特色。這個帶有蒙古和土耳其混血的後裔,由於蒙兀兒帝王對所鍾愛的藝術各有不同品味,又因政治取向,讓豐富的元素反應在各世代建築上。當然,伊斯蘭可蘭經中的教義,仍然是本體建築恪守的基礎,可蘭經書法當然也是不可或缺。在伊斯蘭教義中,以真主阿拉為唯一的眞神,嚴禁偶像崇拜。反應到建築中,就只有植物花草或幾何圖形的圖案。至於象徵天國意象的長型噴水池與波斯式四分流水庭園,則是重點美學設計。伊斯蘭建築大多座落在幾乎乾燥的地表,庭園流水系統置入建築物能作為實用的冷却系统,一舉数得,相當最睿智。另外因伊斯蘭教視陵墓為人間天國,因此特別重視陵墓建築,帝王不僅對陵墓非常重視,也常親自參與設計於建造。

在印度,伊斯蘭教徒僅僅只有14﹪左右,所占的比例並不高,但蒙兀兒帝國在印度次大陸留下來的宏偉建築,仍持續影響到近代印度的建築風格。蒙兀兒王朝的皇帝們,雖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但彼此間對伊斯蘭教理念的不同,反應到建築上也產生不同風格。

巴布爾(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是開國始祖,在位五年去世。任內較有名的建物如阿格拉的巴布爾庭園。和紀念1526年戰勝羅迪王朝的帕尼帕造清眞寺。巴布爾建築基本上是延續中亞穆斯林風格,絲毫無印度本地色彩。第二代皇帝胡馬雍(Humayun)由於政權不穩固,一度流亡波斯,中興搬師回朝後不久就去世,留下了一座残破不堪的Purana qila古堡。至於有名的胡馬雍陵墓則是由他的兒子阿克巴大帝(Akbar)和胡馬雍遺孀主導,融合印度與伊斯蘭建築的庭園式的陵墓,堪稱是劃時代的創舉。第三代阿克巴的風格樣式融合印度及中亞風格,且保有蒙古祖先粗獷氣質,勝利城法第普.賜可里為顛峰之作。後來接位的沙賈汗吉(Shah Jahan)較無印度教風格,拉哈爾波斯風的清真寺外觀以大理石為主,注重雕刻和裝飾,風格細膩。以下將進一步介紹印度重要的伊斯蘭建築:

 【印度重要的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遺產包括了德里蘇丹國及蒙兀兒帝國二大代表性建築群為主:

1)德里古德卜尖塔(Qutb Minar,亦稱為顧特卜塔及其古蹟)
  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德里蘇丹國

德里古德卜尖塔(作者提供)

13世紀初,土耳其奴隸出身的穆斯林建立德里蘇丹國,為紀念建國,在德里建造清真寺和喚拜塔,乃德里古德卜塔的由來。古德卜尖塔位於印度首都德里南方,塔高七十二點五公尺,內有長方形庭院,在圍牆的長廊中,保留很多印度教和耆那教浮雕;某些角落還可發現印度教的神像。原來奴隸出身穆斯林,在建國之初缺乏經費,連拆二十七座印度廟做為材料。本建築群為最早穆斯林和印度融合建築代表作。

2)胡馬雍陵墓(Humayun’s Tomb)
  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阿克巴大帝

胡馬雍陵墓(作者提供)

胡馬雍陵墓被公認為是蒙兀兒王朝的第一個偉大的傑作,它和前朝有很緊密關係,延續了14和15世紀德里蘇丹Lodi和Tuglaq建築架構,亦影響後來泰姬瑪哈陵的風格。它融合本土元素和建築技術,兼具中亞引進之傳統風格。蒙兀兒建築的絕妙之處在於它持續融入不同的建築風格與傳統,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元素在硬體建築细節中表露無遺。陵墓是阿巴克大帝與胡馬雍的遺孀主導,歷經八年完成,是印度首次融合了波斯花園宮殿式的創新式陵園。胡馬雍陵墓並於1993年列入UNESCO世界遺產,2003年透過AKTC基金會的協助修繕恢復陵園的流水系統。

3)勝利城法第普賜可里( Fatehpur Sikri) 
  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阿克巴大帝

勝利城法第普賜可里(作者提供)

阿克巴由於政權趨於穩定,國庫充裕,大興土木。為慶祝其子誕生,精心規劃新都法第普.賜可里。新都位於舊都西方四十公里,三面城牆,長六公里,七座城門,動員數不清的工匠,融合伊斯蘭、印度教與耆那教獨特建築,花費十六年建造完成。城內豪宅多以紅頁岩建造,城內皇宮、覲見宮、議事廳、土耳其蘇丹宮、社交天井、流動噴水池、後宮、陵墓和印度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雕梁畫棟、精美絕倫,又稱為勝利城,為阿克巴的宗教與文化新都。阿克巴允許婦女在宮廷擔任要職,鼓勵伊斯蘭和印度教通婚,翻譯印度教經典,試圖結合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耆那教、佛教、基督教為一體「神聖的信仰」。然不知為何不到十四年,阿克巴下令棄城,遷都阿格拉。是否因融合政策失敗所致?如今勝利城已成為人們追憶阿克巴,寬大族群融合的見證。

4)泰姬瑪哈陵(Taj Mahal
  1983年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沙賈汗皇帝

泰姬瑪哈陵(作者提供)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景。十七世紀時的法國旅行家就讚嘆:「比埃及金字塔更偉大的奇蹟。詩人泰戈爾說:「泰姬陵是『一滴愛的淚珠』!」沙.賈汗說:「生命和青春,財富和榮耀,都會隨光陰流逝……只有這一顆淚珠,泰姬陵!在歲月長河的流淌裡,光彩奪目直到永遠。」泰姬皇后美麗溫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婚後19年內,生了14個孩子,身體日愈虛弱。1630年泰姬懷孕在身,仍和沙賈汗出征,在營帳中產下女嬰後不幸過世。臨死前,沙賈汗答應泰姬終身不娶,並將建造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寢,讓世人永遠記得泰姬的德行,見證世上最堅貞的愛。

泰姬陵位於阿格拉北部,隔著亞穆拉河與阿格拉堡遙遙相望。沙.賈汗以兩萬名工匠,五百萬盧比,建造了這舉世無雙的大理石建築。打地基時挖了十八座水井,井裡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讓地基層層疊起,具有防震功能。陵高兩百五十呎,四邊各有向外傾斜的圓柱,如遇強震,將朝外傾倒下,也不會破壞主建物。中間是一座邊長約三百米的「四分花園」,為象徵伊斯蘭伊甸園的境界。

5)德里紅堡群(Red Fort, Lal Qil'ah)
  200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沙賈汗皇帝

德里紅堡群(作者提供)

1638年沙.賈汗決定遷都到德里,修建王宮紅堡。依《可蘭經》對於天堂的描述,參考了波斯伊斯法罕宮殿並融合了蒙兀兒風格,造了紅堡,天頂上刻著:「如果地上有天堂的話,這裡就是!」當時沙.賈汗仍然處在喪妻之痛,但未減其豪邁性格。氣勢磅礴的红堡,外牆環繞了護城河。城牆足足有一百一十英呎,比故宮高牆大院還森嚴。城堡內建築包括清真寺、公眾廳與私人廳,以及皇帝專用的冉瑪哈勒宮等。室內以白色大理石和黃金裝飾,竭盡莊嚴奢華之能事。到了十八世紀戰禍年年,德里紅堡一如清末紫禁城,各大公國爭先恐後要入侵紅堡,取得紅堡才有可能拿到統領印度的正朔,紅堡不斷橫遭蹂躪。1857年英國併吞印度,將紅堡充當營房,大肆破壞,直到1903年才開始原樣整修,因此紅堡遲至2007年才被通過為世界遺產。紅堡是英國人終結了蒙兀王王朝的傷心地,背負了太多歷史傷痕。1947年八月十五日破曉時分,由印度國寶比史米拉汗就在紅堡吹奏嗩吶,慶祝印度獨立,透過收音機,傳遍印度,億萬印度人熱淚盈眶。

6)阿格拉堡(Agra Fort
  198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人:阿克巴大帝

阿格拉紅堡(作者提供)

阿格拉堡,位於北方邦距新德里以南兩百公里,和泰姬陵為鄰。十一世紀的文獻中就有提到阿格拉堡,從德里蘇丹到蒙兀兒六大王朝均有增建,堡中最有名的是沙.賈汗被兒子軟禁的大理石八角房。蒙兀兒城堡多兼具皇宮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堡週圍護城河長二點五公里牆高二十餘米,壯觀的城牆更顯得神聖不容侵犯。阿格拉紅堡是用紅色沙岩為主建材,因此也稱紅堡,城內設有私人大廳和哈斯瑪哈宮等美麗的宮殿。據史官記載,全盛期的阿格拉堡,多達五百多座樓閣。

「歷史並不是聖人!」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先生在《翻開看世界歷史》對成吉思汗有正面的評價,蒙兀兒王朝固然不是成吉思汗下的四大汗國的範疇。但他的後裔在印度建立的王朝,歷經數百年後已融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讓印度在改變世界歷史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浩瀚的印度歷史中,不同世代進入印度的外族,佈滿印度大陸,不同世代的建物,也共同反映了印度文明的歷史印記,和生於斯長於斯 的印度人相呼應。蒙兀兒王朝已成為印度歷史洪流中,最具魅力的吉光片羽 。

--------------------------------

中國遊客到日本一定要買……你一定想不到

今年適逢中國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媒體與社會仇日情緒瀰漫,但這並不影響中國遊客到日本的遊興,而且從日前的瘋狂採購「馬桶蓋」,最近又傳出瘋狂採購日本的小學生書包,此款書包高檔貨要價人民幣5000元,約新台幣2萬5000元,但中國遊客掏錢毫不手軟。

日本書包外觀方正,具有耐用功能,日本小學生通常從小學一年級用到畢業。今年暑假去日本旅遊的王小姐,於日本商場書包專櫃,看見許多中國遊客購買此款書包,一買就是兩三個,此外,還有不少中國家長於育兒論壇討論此款書包,有家長還願意加錢找代購,為的就是讓孩子背上此款書包。

日本小學生書包,保固達六年,其中若出現瑕疵,皆可向廠商要求維修。書包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皆為日本製造,需使用150種材料,300道程序,背帶考量身體貼合性,符合人體工學,若小孩子萬一跌倒向後倒,也可保護孩子腦部,遇到地震或落水也具有功效。

但是從上海移居日本的梁太太表示,並不建議孩童背此款書包。她的女兒就讀國小一年級,背得正好是此款書包,背包除了硬挺外,書包重量約有1.8公斤,若加上書本與鉛筆盒,重量將達到4.2公斤,此外,容量也不夠大,放不下的書本,還要額外帶個手提袋。但梁太太無奈的表示,日本商場裡,也無其他選擇可供購買。

也有來自上海的中國遊客表示,日本導遊其實也告訴過他們,此款書包不適合他們的子女,因為日本多地震,書包自帶鋼板,以便地震來時可以拿來保護頭部,但上海的學生顯然不需要這項功能。一位在上海小學任教的李老師因此也不推薦小學生使用此款書包。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