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不只拜月老!七夕是魁星爺的生日 https://bit.ly/3PNY2jX
七夕拜魁星爺求考運!
七夕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又稱「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為文曲星轉世,相傳是能庇佑考生開智慧、考試順利的神祇。民間在求考運常準備的是蔥(聰明)、芹菜(勤奮)、蒜(計算)、蘿蔔(好彩頭)、熟蹄(熟悉題目)、包子粽子(包中)等,富有供品諧音的吉兆,有些考生也會準備桂圓、榛子、花生三種乾果,取狀元、榜眼與探花三鼎甲的寓意
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傳奇 farmer.iyard.org/mazu/3f.htm
文起騷風 世代書香揚聖教
昌行師道 浩然正氣振儒宗
笨港 陳昆讚 敬撰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大魁星君」、「魁星爺」,簡稱「魁星」,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
而民間一般皆尊稱之為「魁星爺」,顧名思義「魁斗星君」既是星名,又似人神。而關於其除了星宿說外,亦有人神之說。
我國自古以來,即有日月星辰之崇拜,人間之事與天上星宿息息相關,「觀,能知天下事」,故而天際中的星辰皆各有所司各有所主。在古代中國人對凡司科甲主文事之星宿都稱之為「文昌」,又稱為「文星」。就民間信仰的「文星」來說,包括了「文昌六星(文昌)三台天星(三台),文曲星(文曲),天魁天鉞(魁鉞),奎宿十六星(奎星)」等,並將之合稱為「五文昌」。由於盛傳「魁星」主文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舉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當然為的是請「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改換)門楣」。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斗星君」顯係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註: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奎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頭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奎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所謂「奎主文章」。說它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因「魁」與「奎」同音,並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 字,出現了「經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狀元又稱「魁甲」 ,解元又稱「魁解」。
而「魁星」既為北斗之第一星,查星經載北斗言:「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斗為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之。由於「魁斗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五魁」,即「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以五經即「詩」、「書」、「易」 、「禮」、「春秋」 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叫「經魁」 。「魁」為 「首」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而這「魁」 字,則源於古人的奎星崇拜。
科舉之神
「魁」字後又被人望文生義,加以曲解。說什麼「鬼搶斗」、一鬼之腳右圍如踢北斗」,從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實就是「鬼」化。它被描繪為一赤髮藍面惡鬼,立於鰲頭上。一腳向後蹺起如大變鉤,一手捧鬥,另一手執筆,表示在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名字,這就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幅尊容被讀書人視為神明,並以為高中之兆。
「獨佔鰲頭」是有由來的?皇宮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大龜)。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大龜腦袋上,故曰「獨佔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可。儘管它鬼裏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裏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
自古以來,稱狀元及第為「大魁天下」,因此,讀書士子都奉祀魁星,冀求科試及第的榮譽。古時習俗相沿,七夕晚上,讀書士子置酒歡飲,稱為「魁星宴」。這一天據說是魁星的生日。有所謂「 魁星會」,魁星會是舊時文人雅士相邀以赴的盛會,連雅堂在撰寫《台灣通史》時就曾經記載說:「士人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蟳,謂之解元。值東者持歸告兆,以羊有角為解,而蟳形若元字也。」其中解元的意思是科舉時代鄉試的第一名,可見古代士子以及台灣早期文人都選在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特別到魁星廟裡,由塾師領導弟子向魁星設祭行禮 ,舉辦一場特別的魁星會活動,祈求考運亨通。而造型看起來跳跳蹦蹦的魁星,也就被稱為「魁星太子」了。
關於人神之說的魁星,傳說大魁夫子考狀元未能得志,遂悲憤投海,經鱷魚救他升天化為魁星。其中自是穿鑿附會而來,想必人們認為大魁夫子由於己身的遭遇,自不願再見到學子們步其後塵,故在其得道升天後,帶著一種「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憐憫心腸來庇佑這些科場求取功名的學子。因而產生出的一則故事,這也正反應出中國宗教信仰之成熟,已將自然崇科的神人格化了。
至於「全身金箔的魁星爺」又為何稱做「綠衣帝君」或「綠衣星君」,令人匪疑所思,但在國劇以及春秋三獻禮中,有所謂進「魁甲」的節目,扮演魁星踢斗的魁星則均著綠袍,此可能即其名之來由。
穿越返古!文昌出巡 梓潼盛大登場
By 李念庭,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大廟日前舉行的「文昌出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氣勢恢弘浩大,吸引數萬名遊客「朝聖」。(圖/李念庭攝影)
為期兩日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活動11日於梓潼縣盛大開幕,其中「文昌祖庭」七曲山大廟南山門12日舉行的大型民俗表演「文昌出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聲勢浩大、內容精彩,將活動推入另一波高潮。
出巡隊伍在鞭炮、渾厚鼓樂聲中,緩緩步入主場區。(圖/李念庭攝影)
隨著鼓樂聲高奏,大型民俗表演「文昌出巡」正式拉開序幕。長達一公里的出巡隊伍旌旗招展,浩浩蕩蕩走向主場區恭迎文昌帝君,氣勢磅礡。表演觀賞區人潮擁擠,不少遊客為捕捉這珍稀的壯觀景象,相機1秒都不捨離手。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相繼登場,場面壯觀。(圖/李念庭攝影)
文昌出巡告一段落後,文昌洞經古樂、馬鳴揚戲、被單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繼登場,將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有遊客甚至稱表演予人穿越返古之感,顯見展演的豐富精彩。
據悉,「文昌出巡」又稱「迎神會」、「迎梓潼」,俗稱「接神」,是梓潼廟會期間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歷史上通常按朝廷頒布的禮神制度舉行,規格與祭孔相同
尋根文昌文化 探訪梓潼博物館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01VcVh
尋根文昌文化 探訪梓潼博物館
2016年03月11日 09:20 李念庭/四川報導
七曲山風景區的梓潼博物館,展示豐富的文昌文化資訊。(圖/李念庭攝影)
七曲山風景區的梓潼博物館,展示豐富的文昌文化資訊。(圖/李念庭攝影)
中國素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身為「文昌帝鄉」的四川綿陽市梓潼縣,於(11)日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及祭祀大典,展示古老廟會習俗、重現千年文昌祭祀盛況,同時熱絡兩岸文化交流,進而拓展至經貿層面。這場文化盛宴將於有「天下文昌祖庭」之稱的七曲山大廟展開,而在聆聽古樂、感受祭祀盛大莊嚴前,探訪位於七曲山風景區、滿載文昌悠久歷史的梓潼博物館,是個不錯的選擇。
除文昌文化內容外,梓潼博物館還有展示漢代文化文物,圖為雕飾精緻的「漢磚」。(圖/李念庭攝影)
除文昌文化內容外,梓潼博物館還有展示漢代文化文物,圖為雕飾精緻的「漢磚」。(圖/李念庭攝影)
梓潼博物館位於梓潼縣七曲山風景區遊客接待中心北樓,展區詳細介紹文昌文化起源及演變,還展示梓潼悠久的歷史資訊、漢唐文化、三國文化以及出土文物,文化民俗底蘊豐富。此外,梓潼博物館還適當結合科技,以十足聲光效果展示介紹內容,增強遊客參訪興致、提升宣傳文化效率。
文昌帝君是以地方社會神梓潼神和天上星宿文曲星整合為一的道教宗教神靈,隨著道教影響、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及文人士子追捧,文昌被世人尊奉到與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文昌文化影響力極大,不少地區皆有分布文昌宮祠。(圖/李念庭攝影)
文昌文化影響力極大,不少地區皆有分布文昌宮祠。(圖/李念庭攝影)
文昌文化博大精深,除「宏德崇文、明禮修身」為思想核心外,勸人向善、敬重文化亦是重點之一,對中國、港澳台地區皆有廣泛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台灣除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10餘座廟宇外,還有保存完好的文昌宮40餘座,每逢考季,眾多學子便會攜准考證拜訪文昌帝君,祈求考運亨通,顯見台灣文昌文化之興盛。
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之舉辦,展示綿陽、梓潼的風光秀麗及豐富人文色彩,還有利於提升文昌文化的凝聚力及影響力,同時為兩岸建立一座友誼橋樑,擴大交流合作、增進理解共識。
------------------
考運怎求? 拜文昌帝君 兩岸方法大不同
2016年03月13日 08:10 李念庭/四川梓潼報導
考運怎求? 拜文昌帝君 兩岸方法大不同
踏入四川省梓潼縣有「文昌祖庭」之稱的七曲山大廟,可發現隨著環境變遷、歷史演變,兩岸文昌拜法大不相同。(圖/李念庭攝影)
每逢考期,大批考生會爭相赴文昌帝君廟祭拜,祈求考運亨通、金榜題名,而拜文昌習俗不僅在台灣風行,大陸也存在相同現象。第二屆兩岸海峽文昌交流活動日前在四川省梓潼縣有「文昌祖庭」美稱的七曲山大廟拉開序幕,而在讚嘆祭祀大典隆重盛大之餘,也可發現兩岸百姓拜文昌的存在不少相異處,如不放准考證、鮮少準備供品等。
考運怎求? 拜文昌帝君 兩岸方法大不同
不同於台灣考生準備多樣的供品,在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中,信眾多僅以點香、燒蠟的簡單方式,向文昌、魁星傳達考取佳績的心願。(圖/李念庭攝影)
相較於大陸祭拜文昌的考生,台灣學子參拜文昌帝君較講究祭拜的供品,除一般的敬果(水果)及糖果餅乾,不少民眾慣以帶有智慧、聰明、吉祥意涵的供品祭拜,如蔥(象徵聰明)、芹菜(象徵勤學)、蘿蔔(象徵好彩頭)等。大陸祭拜文昌程序較為簡單,多數人僅以請香、點蠟等簡單程序,加上雙手合十、誠心祈禱,完成文昌祭拜儀式。
考運怎求? 拜文昌帝君 兩岸方法大不同
待願望成真後,除捐錢、捐油等選項外,考生會送上「還願錦旗」掛於魁星樓後側。(圖/李念庭攝影)
另外,台灣考生為向文昌帝君祈求好考運,慣將准考證影本置於供桌的習俗,在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中亦不存在,參拜民眾多會購買「金榜題名符」貼於供奉文曲星的魁星樓兩側,祈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待願望成真後,考生會送上寫有「有求必應」、「前程似錦」、「心想事成」等字樣的還願錦旗,懸掛於魁星樓後側。而燒金紙的習俗,隨著國際環保意識抬頭,台灣、大陸廟宇金紙用量皆在逐漸減少,聊表寸心即可。
至於七曲山大廟的祭拜禁忌?四川省梓潼縣語言、文化學者仇昌仲表示,在七曲山大廟禁忌主要有三項,一是不得摘柏枝(等同神樹)、二是不許小娃撒尿,三是廟裡物品絕不拿,即便是一根草也碰不得。
---------------------
470年魁星神像 首度登台
七夕情人節為織女誕辰,鮮少人知道掌管功名的「魁星公」恰與其同天生日,大陸福建泉州狀元書院供奉1尊470年歷史的明朝魁星公神像,大陸文化大革命時險遭紅衛兵焚毀,蘆洲紫禁城博物館長王兩傳將其搶救出來並運抵台灣,將歡慶「雙神」生日,同時也是來台後首度亮相。
王兩傳40多年前文革期間曾私下到泉州,確定魁星公神像安危,他說,文化大革命「批孔揚秦」,不乏校長、大官等高知識分子遭批鬥,古蹟廟宇多半飽受摧殘,當時一得知泉州狀元書院慘遭紅衛兵焚毀,當地人將魁星公神像私藏在床板下。
他說,文革一結束後,他火速趕回泉州「救神」,透過「不能說」的第三方協助下,將神像、書院遺址運回台灣安置;他也透露,砸重金才能打動當地人,畢竟魁星公庇佑當地多年,也有一段情誼在。
王兩傳說,他一趕抵當地,放眼望去古色古香的書院變得滿目瘡痍,牌坊被敲裂,殘骸歪斜、橫躺在地,著名的「狀元井」被水泥、石塊封井「無水可取」,取得當地人的同意後,悄悄將魁星公神像與狀元井遺址運回台灣安置。
魁星公神像遠渡重洋來台,落腳蘆洲紫禁城博物館,王兩傳說,神像自明朝萬曆年流傳下來,有470年歷史之久,擔心毀損、受潮,將其安座在館內西廂房中,但神明似乎「不開心」,多次擲筊請示後,才將其安座在玉皇大帝神像前方,信徒多猜是要「平起平坐」。
王兩傳說,魁星公為北斗七星第1顆星,保佑事業,多為鬼神面貌,長相與文質彬彬「文昌帝君」相差甚遠,此外,一腳踢斗、一腳踩鰲、單手拿筆的姿態,便為「魁星踢斗」由來,農曆7月7日為其誕辰,恰與「七娘媽」織女同日出生。
他表示,一般人對七夕印象為織女、牛郎一年一度大團圓,便將其與情人節畫上等號,鮮少人知,保佑文職人員的魁星公同為七夕出生,便選在當日替「雙神」慶生,簡單以壽桃、壽麵、三牲、素果供奉,也為魁星公逃過文革一劫後,來台首度重見天日。
年近七旬的王兩傳,為福建泉州木雕佛像第4代傳人,位於台北市迪化街、廣為人知的「霞海城隍廟」月老像也是出自他手,甚至有華僑遠從美國而來,為求他一尊雕像。他收藏古董逾40年,投入超過1億元打造紫禁城博物館。(中國時報)
---------------------
王兩傳 賦予文物新生命
2013年08月22日 04:10 謝文瑄/新北報導
蘆洲區私人經營的紫禁城博物館,收藏上萬件中華古文物,從西漢金縷衣、明朝皇帝金鑾寶座到清朝御用馬車,應有盡有。66歲館長王兩傳講古論今,彷彿擦淨文物上那抹的歲月蒙塵,賦予新的生命。
王兩傳從小就喜歡去故宮博物院,多半時間總以臉頰緊貼著玻璃牆,直愣愣地瞧著個個稀有珍品,有時乾脆邊看邊畫起素描,描繪古物的花紋、雕刻、圖樣,細細品嘗歷史的烙痕。
當王兩傳聽聞不少文物在文革時期遭受紅衛兵破壞,他毅然決然走向收藏之路。他表示,「古物是歷史的見證,是國家的本,倘若被偷被搶,國家只會是空的國渡。」
18歲起,王兩傳堅持每天至少花2小時閱讀歷史書籍,把各朝代的特色背得滾瓜爛熟,買下清嘉慶6年的文武官員下馬石碑、兵器、黃帝內衣等,甚至連險被夷平的「狀元府」,也是拆卸運回台灣後再加以組裝復原。
王兩傳收藏豐富,卻不以營利為目的,每當預約客人參訪,他穿上正式西裝或唐山裝,細心講解各式各樣的古物,不時穿插歷史或神話故事,令人聽了津津有味,讚嘆古物的曖曖內含光。
王兩傳表示,紫禁城博物館原先僅為「紫禁城文物館」,但不少人向他反映,「收藏完整,也具教育意義,何不更名?」他才意識到「博物館」與「文物館」的差異。
王兩傳認為,「博物館」應擁有跨朝代的古文物、懂保存與教育的管理員,須存在相關法規規範全台各地的博物館,甚至應該「正名」。(中國時報)
---------------------
佛像雕刻師王兩傳喜愛收藏,一手傳技藝、一手傳文化。
人生的錢財,有各種排列組合分配方式,他選擇把做生意、雕神像賺進的財富,投進中國古董文物,不管父親反對、太太抗議,依然故我。40年珍藏,選擇北縣蘆洲老家旁蓋博物館,差點毀在文革的清朝狀元府,他買回台灣重新動手組建,在自己建構的「紫禁城」裡,表演雕刻、教作泥塑、導覽文化,
讓大眾分享他的才華,順便一探他的珍寶。
採訪╱潘怡靜 攝影╱林鼎皓(本文古董年代、背景資料、價格,由受訪者提供)
面相很奇,一如他的珍藏行徑。
走進王兩傳收藏庭院裡,樹梢傳來「ㄍㄨˋ…ㄍㄨˋ…ㄍㄨˋ…」巨響,抬頭一看,是台灣不算常見的黑冠麻鷺。「去年公鳥母鳥來此產子,今年公鳥又飛回這庭院。」
這座花木扶疏、自然生態造景的私人宅院,被規劃為台北縣18條學習路線之一。王兩傳花費10餘年時間維護、擺放40年珍藏,靠著自己跟兒子搬土、植栽,營造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風情,灑掃廳堂兼導覽宣揚。
入門懸掛乾隆聖旨,入口矗立皇陵守護神-翁仲石雕,1座懸掛清朝舉人金匾的狀元府,從福建買回,與兒子徒手搭建院內,最令人瞠目,館內上萬件古物珍藏,全是他以私人之力收購、維護。
一度賣房 只為收購
王兩傳從一只清朝金箔雕刻書櫃,拿出一卷卷畫作,清朝擅人物畫的蘇六朋、繪馬出名的馬晉、宮廷畫家兼天文學家焦秉貞作品,如數家珍,更多不知名畫作,少數已被蟲蛀。
「這就是私人藏古董難處,溫度、溼度、保養都要克服,」王兩傳兒子王榮銘透露,父親的執著,一度還曾賣房子、只為買古董。
王兩傳早年從台北中山北路等地古董店逛起,買到認識中國掮客,不少文革殘存文物,他透過管道買進,甚至透過越南、美國,輾轉買進中國文物。
不過,開博物館是門不易賺錢事業。「透過其他藝品買賣生意獲利,保存這些只買不賣的古董文物。」王兩傳對收藏有兩手策略,早年邊進藝品銷售,文物整批購買,不只價格合理,還可篩選到值得珍藏的好貨。
傳承文化 買地建館
有時為了有資金再買新貨,他會出讓重複品,「一回讓1件古董給1名醫生娘,後來聽說她竟然賣到美國去。」讓王兩傳為之氣結,他有強烈意念,要把這些古物,留在台灣。
師承父親雕刻技藝、事親至孝的王兩傳,唯一忤逆父親,就是對古董的執迷。
「我爸在世時,1次載他到鹿港天后宮,他在車上看到路邊店家『古董』2字,怕我又跑去買,堅持不下車。」傾注財富買古董的他,為證明自己沒有敗家。「在蘆洲老家旁、買地自建500坪博物館。」揚威蘆洲。
「園子裡種了1盆秀英花,因蘆洲、新莊、三重這一帶,早年以它當花茶、香料,」因著這園子,保存這株在地植物。
「大家都說蘆洲是文化沙漠,我要用這間博物館,證明我的故鄉也有文化!」這就是王兩傳,一手傳雕神像揚聲名、一手買古董留文化的兩樣情。
特色收藏 帝王御品
【黃帝花鳥御用碗】
雍正年間製品,舊時只有皇帝御用器具,才會使用黃色顏料。
特色收藏 庭園造景
【聖旨】
乾隆元年以木雕貼金箔的聖旨,高掛博物館大門口。
【官船椅】
明朝官船上擺放的椅子,椅腳可圈在船上,避免搖晃。
【狀元府】
1980年從福建買回清朝木造狀元府,花費超過北市1間房子的費用,1997年重建於館內。
【南陽翡翠萬聖龍車】
雕工華麗,細刻玉龍256尾、玉鳳39隻、蝙蝠64隻,全使用「南陽玉」。
【鴛鴦玉扇】
清朝御用擺件,精緻細膩,以東菱玉為材質。
穿西裝雕刻 作品活靈活現
王兩傳現在的習慣,穿著西裝雕刻。
「平時不煙不酒不檳榔,一定沐浴淨身、穿西裝,以示莊嚴,」王兩傳雕刻時的心理狀態:「把木頭當作木魚、鑿刀當作敲棒,每刻下一刀、就像念一段經。」
他的雕刻作品,素來以活靈活現著稱,台北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城隍爺、月下老人,碧山巖開漳聖王廟主神、福神,宜蘭玉尊宮玉皇大帝,全台各地、遠披美國唐人街,都有他的雕刻作品。
傳承4代的雕刻業,他將父親王稻瑞的技藝藝術化,將早年為家計餬口的本領,轉為倍受肯定的藝術位階。
王兩傳收藏小檔案
●年齡:1947年出生(63歲)
●經歷:福建省泉州府木雕佛像雕刻第4代,師承父親王稻瑞
●收藏主題:初期以台灣民藝品為主,後發現市場行情太低,轉收中國古董品
●收藏時間:40年(精華集中第20~30年間)
●收藏來源:早年購自台灣古董商,後多直接購自中國掮客、古董商
●藏量:超過萬件(其中帝王御品超過百件)
●投入金額:購地、建館、館藏、維護等成
本,以市值估算超過1億元
博物館資料
●館址:台北縣蘆洲市得勝街30號之1(周一休館,須預約參觀,全票200元、半票100元,過年期間不對外開放)
●電話:(02)8282-7504
我的紫禁城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pp2s5Z
-------------------------------------------
魁星踢鬥
魁星,又名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君、綠衣帝君、魁星爺。是漢族神話傳說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魁星為北斗星的“璇璣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這四星為“魁”,其餘三星為“杓”。傳說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漢族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
中文名 魁星踢鬥 魁 星 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 定 義 傳說 魁 星 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簡介
把“魁”字拆開,便是“鬼”和“鬥”二字,漢族民間工匠雕造或繪畫魁星像時,刻意塑造成面目猙獰的模樣。它單足立於鰲頭之上,另一腳翹起,一手執筆,一手捧鬥,寓意魁星點鬥、獨占鰲頭。
傳說中,魁星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極醜。魁星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鬥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未中三元,而漢族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將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鬥”之題,以求文運高照。
魁星手裡拿了一支筆,專門點考試中榜者的姓名。誰夢見魁星,誰就能成為考場上的幸運者。魁星點鬥的吉祥圖案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為流行。通常在吉祥圖案裡把魁星畫成一腳站鰲頭、一腳向上後踢的形象,取“魁星點鬥、獨占鰲頭”的祥瑞。
所謂“獨占鰲頭”,就是考試的第一名的意思。還有的祥瑞圖案是採用會意文字的形式,畫面上有一藍面的小鬼,一手捧墨,一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連鬼帶鬥,就是一個草體的“魁”字。“獨占鰲頭”是有典故的: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在皇宮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鰲的腦袋上,故曰“獨占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可。儘管它鬼裡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裡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1]
供奉
若家中有學生,或者生意競爭,可供奉魁星,以增加自己的學業和競爭能力。魁星真身(此為靈動最好-神來之韻),隱含魁星踢鬥、獨占鰲頭、克己復禮、正心修身等四句古代名言。魁星統天庭司文運、主科舉,被視為功名財運亨通的守護神,一方指向北斗七星(消災之義),象徵為人指點迷津(渡人),一腳踢鬥(星力磁場-護持),能夠讓人日進斗金(用智慧生財),一腳踏著鰲頭 (變成富翁-鰲為首-魚身為富),有如大船入港(是鰲魚之氣)、滿足豐收(智富雙收)。
魁星的傳說
傳說魁星是文運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極醜。魁星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鬥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未中三元,而漢族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將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鬥”之題,以求文運高照。此魁星以上好紅銅澆鑄,高19.8厘米,其發上翹,突目而獠牙;右手高舉執鬥,左手前伸握有銀錠;一足蹺起,一足獨立於鰲頭之上;袒胸露乳,腰扎虎皮。為典型的元代神仙造像。
“魁星踢鬥”這種圖案在晚明的瓷器上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更為大量的是在清康熙朝。相類似的主題文飾還有“獨站(佔)螯頭”、“青雲得路”等等。
魁星與奎星的探源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斗星君”顯係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注: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奎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頭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奎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所謂“奎主文章”。說它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因“魁”與“奎”同音,並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現了“經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狀元又稱“魁甲”,解元又稱“魁解”。
而“魁星”既為北斗之第一星,查星經載北斗言:“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鬥為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由於「魁斗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五魁”,即“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以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叫《經魁》 。魁為“首”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而這“魁”字,則源於古人的奎星崇拜。
影視作品
魁星踢鬥(猛鬼差館)
劇集別名:猛鬼差館/ 猛鬼大廈 /The Haunted Cop Shop
導演:劉鎮偉
主要演員:樓南光飾蛇仔明;張學友飾金麥基;許冠英飾孟超
劇集簡介:警察局以前是殯儀館,在盂蘭之夜12點整,女人不能穿粉紅色的衣服,因為那就是以前的鬼。警察局裡面的兩位警察要捉一名嫌疑犯,正要捉的時候,鬼吸了嫌疑犯的血,讓他變成了鬼,因此就引出了一連串的故事……
魁星踢鬥(殭屍至尊王)
本片以林正英師傅的兩師徒鬼禍所引線,再集合搞笑、懸疑、怪異素材拍攝而成。徒弟小胖和小豪試用所學的小茅山技倆,觸犯忌諱,
無端招致鬼魂不散。二人遂哀求師傅林正英打救,正英與師弟鐘發召集靈幻家族成員力量,以小胖為餌,引鬼魂重回陰間。期間,小胖和小豪因一念之仁,放過女鬼王小鳳,使其得以在人間徘徊。其後,城內的富商錢老爺,因風水問題以致食店生意不景,錢老爺遂向正英、鐘發求助,正英以技勝一籌的茅山術解決,鐘發懷恨在心。
鐘發之子龍方修學旁門左道,對錢小姐起色心,小豪和小胖為救錢小姐,以茅山術不慎將龍方打得魂飛魄散。二人即向鍾發請罪,但鍾發反而以邪術將龍方復生,並加害小豪、小胖。死而復生的龍方法力高強,大怒下誓要將小胖、小豪置於死地;小胖被龍方所傷,出現屍戀;正英知道消息,忍無可忍之下,遂以靈幻家族的脅力下,才得以將龍方完全收復。
武功招式
在南枝拳有限的腿法中,魁星踢鬥是較為常見的一種。
三種技擊用法。
一、設對方以左直馬左衝拳向我攻擊(這裡應該注意:這種設定只是一種典型的情形,無論對方是斜馬或橫馬,我只要身型步法略加調整,用法並無區別;左右式也一樣。以下的設定情形概不例外,不再贅述。)我斜進(退)右腳,以左手格擋擒抓對方左橋,同時左腳以踢毽子勢由左下向右上踢擊對方襠部或胸腹,力點在左腳掌內側;右掌自右上方向左下方砍擊,目標在對方頸椎或後背。
二、設對方以踢腿或踹腿向我攻擊,我以身法閃避,同時以右腳承接對方落下的腿部,以小腿接小腿為準,用雙砍掌向對方小腿骨猛擊。
三、設對方以右直馬右衝拳向我攻擊,我以左手防守,左腳挑掃踢刮對方小腿肚,同時右掌向對方前胸砍擊,以相反作用力令對方摔跌。
網絡小說
新派盜墓奇俠小說——《魁星踢鬥》
一百年前的盜墓傳奇,一百年前的江湖風雲。說不盡的恩恩怨怨。……
萬王之王留下的一副魁星踢鬥圖引發了多少江湖風波,那七陰古墓究竟藏於何處?……
為了那千年古墓中的稀世奇珍,盜墓中人爾虞我詐,更引來了倒鬥摸金的四大宗師一齊出動…… 搬山老祖……摸金王……
少年大魁,連星和小龍女闖峨眉金頂,萬丈深谷,解開千載佛燈之謎,遠赴長白山天池,誅殺洪荒怪獸,二探獸王古墓,歷盡千辛萬險!而其間搬山卸嶺,分丘摸金,移行換影,役鬼禦魂,種種失傳的千古奇術一一重現人間……
傳說中的陰兵,夜帝的魂魄,七座能令風雲變幻的古墓,古墓中的珍瓏,……
而藏於七陰古墓之外的又是一個怎樣的驚天秘密呢?
本書延續最火的盜墓小說《鬼吹燈》,以其背景設定為依據,然後推演出一幕更為驚險的探險歷程,與以往盜墓題材不同的是,本書引入了大武俠概念,劍走偏鋒,將盜墓小說引入另一個境界。
喜歡武俠的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劍氣縱橫的豪氣,喜歡愛情的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淒美動人的愛情。
來盜墓小說方興未艾,大行其道,本書順應潮流,順時而動,書中更是添加了各種流行元素,諸如風水,玄學,盜墓,靈異,探險等等,更是將武俠小說的筆法融入其中,另闢蹊徑。開了新派盜墓奇俠小說的先河。
——魁星踢鬥,2009年新派盜墓奇俠小說的開山之作!——
-------------------------------------
魁星,原稱奎星(注意:不是奎宿),指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1],這四星為斗魁(又稱璇璣),另三星為斗杓。
另一說指「奎星」是離斗柄最遠的星天樞。
魁星塑像
在道教信仰,因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
顧亭林《日知錄》:「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於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顧認為奎星本無「魁」之名,是後人為了祭拜的方便所造。
後人對「魁星」以「魁」字造像,為一貌似鬼之神祇,以腳踢斗。民間的魁星塑像,右腳踩鰲頭(象徵中第),左腳踢起星斗,手握筆,身體動感十足。
訛誤
有人認為文昌、魁星為同一星,也有人認為不同。民間也經常把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其實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則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至於天文學上的畫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權的古名[2](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號星δ星)。
魁星則指《春秋運斗樞》所載: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為魁[3]」。
也有一說指「魁,斗之首」,認為魁星只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顆星天樞。
「文昌」則是三垣二十八宿中紫微垣的其中一個星官,有星六顆,如半月形(見圖片左邊),列在北斗魁前(因此有「魁星踢斗」之說)。分別象徵六個政府部門或官員,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按西方星座的畫分,這六星均屬大熊座。
------------------------------
文曲星脫胎神像
文曲星具有文學品性,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才華橫溢。文曲星是掌管書生及知識分子的功績名聲的星宿。二十八星宿裡的北斗七星位於第四顆的天權星。天上的七個星星合成勺子形狀就叫北斗七星。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這四星為勺子身,古代叫做魁,所以這四顆星總稱魁星;玉衡星、開陽星、搖光星這三星為勺子手把,古代叫做杓[sháo]。
文曲星化身為一名叫魁星的秀才,歪嘴巴,鬥雞眼,麻子臉,兩腿長短不齊,走路就一瘸一拐的。魁星雖然樣貌醜陋,但是他聰明好學,從小就讓他在私塾讀書。秀才文思敏捷,七八歲時候看書看一遍書就能背下來,從他嘴裡說出來的話,就成文章。
他的老師就勸他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日後好為為國家效力,為黎民百姓造福。誰知考官故意以他的樣貌醜陋為藉口,考了三次最終以落榜,氣的踢翻裝書的木製書兜,大鬧考場,驚動了皇帝。
當時的皇帝早就听說有這麼一位樣子奇特,文才好的秀才,便要親自會考。皇帝召見秀才時,遠遠的看見他走路一深一淺的的像畫圈的樣子,忍不住要發笑,待走近一看,樣子又會令人反感,心里便很不痛快問魁星: “為什麼你的臉上長這多的麻子?”魁星見皇帝只問面相,不問考試,便知他在故意為難自己。魁星以不高傲,不自卑的語氣說:“草民臉上的麻子跟天象相對應,就像滿天的星斗。小民得有先天的優勢,一伸手就可以摘星星。這不正是老天恩賜給我的福氣嗎?”
皇帝聽到魁星的回答,感覺他口才伶俐,思維敏捷,人不可貌相,心裡默默歎賞。又問他:“為什麼你的腿是瘸的?”
魁星回答:“這同樣是上天的恩賜,單腿躍龍門,小民的長短兩腿,就是有跳躍龍門、獨占鰲頭的優勢。”
皇帝聽了這一段話,極其高興,心裡對魁星的外貌不再排斥,反增許多敬佩之情。接著問魁星:“你已經擁有跳躍龍門、獨占鰲頭的優勢,那天下文章寫的最好的,是不是只有你才是最適合的,其他人是辦不到的?”
魁星聽皇帝這麼問,又怕沒有回答好,就會得罪他,恐懼不安的回答說:“不敢當,不敢當”。
皇帝詫異的問:“何出此言?”
魁星回:“天底下文章寫最好的人在我們縣城,而我們縣城文章寫最好的人就出於我們村莊;,我們村里面寫文章最好的是我的弟弟,稱得上第一。但是,我弟弟所寫的文章,還得通過我批改潤色。”這就是民間流傳的一首打油詩“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的由來。
皇帝與魁星一番對話之後,喜上眉梢,再認真的察看他的考卷,更加明確的肯定秀才是個能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欽點他為狀元。
皇帝在宮中設宴招待,魁星感覺美味侍餚味道很特別,就去打聽原來是加了一種名叫“鹽”的調料。那時候“鹽”是一種稀有物質,只有皇宮裡才有的享用,更別說是普通老百姓了。魁星想,如果全天下的平民百姓都可以品嚐到這種美味調料,該多好!人民也可以作為謀生的福利。下此決心後,魁星就在偷偷的觀察鹽從哪裡運來的,然後花了好幾年向那些小差打探出晾曬食鹽的妙方。這種妙方一直只作為國家機密,嚴格禁止向洩露,魁星冒險把曬鹽妙方流轉到民間大街小巷……此一舉動,非同小可,被皇帝知道了,激怒了皇帝,覺得獨享的東西被透露出去,有失皇權,就下令把魁星斬首了。
玉皇大帝對魁星的文才和品行非常的讚同,就把魁星的魂魄接到天庭。封賜為文運之神。掌管功名祿位。民間 魁星的形象 “魁”一字為半鬼半鬥而合,“鬥”含有“才高八斗”之說,也是星斗之意;“鬼”,則跟魁星醜陋形象相關。其面貌猙獰,青色的臉,紅色的眉,兩隻眼睛像銅鈴一樣大,,頭頂上長兩隻角。青面獠牙十分的可怕,.右手握著一支大毛筆,左手托著一個墨斗,右腳踩著一隻大鰲魚,左腳揚起做後踢狀,就像“魁”字右下角的彎釵筆劃。魁星手持朱筆,掌管著天下讀書人的命運。讀書人上榜還是落榜、動力前途是否通暢,都要經過魁星朱筆的批點。所以民間素有“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筆不點頭”的俗語。 從此後世流傳下一種習俗:在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的石板上雕刻有飛龍和鰲魚圖案,旁邊放置一個魁鬥。殿試完發榜時,狀元一隻腳踏在鰲魚頭上【獨占鰲頭】之意,一隻手拿魁鬥【一舉奪魁】之意。
--------------------------------------------------
<魁斗星君略傳>
魁斗星君又稱魁星爺、文魁夫子、綠衣帝君,為廣義之五文昌之一(五文昌:文昌帝君、魁斗星君、朱衣神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坊間多以「文曲星」尊之,備受學子所崇奉,更為讀書人求取功名時,與文昌帝君同樣是必拜之守護神。
據傳,魁斗星君係主司文運功名祿籍之神,居天庭負責考核士流,督察人間善行,匡扶文運之職,故學子與文人士子奉祀尤為虔誠,於考試前恭敬禮拜,祈求魁斗星君護祐考運順遂,金榜題名。
魁斗星君之金尊神像係來自於「魁」字之象形,故面相如鬼,右手執硃筆,左手握墨斗,右足踏鰲頭,左足踢星斗,皆取「獨占鰲頭」與「狀元及第」之義。
魁星爺生前聰穎過人,滿腹經綸,每試必中,且均為榜首,但因其麻臉、跛腳,長相奇醜,主考官於面試時,雖欣賞其才華與學識,乃因恐其錄取任官後,遭致議論,皆不予錄取,經多次打擊挫折,最後悲憤難抑而投水自盡,嗣為天帝得悉而降旨敕封為文魁星(即魁斗星君),並與文昌帝君同屬主司文昌府事及人間文運功名祿籍科甲登第之神,永受人間禋祀。
在民間信仰中,除文昌帝君為民眾熟悉外,魁斗星君也十分受到民眾所喜愛。據史書所載,在古代科場上,考生身上佩帶魁斗星君香火符,據說,可以幫助文思與考運,達到金榜題名。
-------------------------------------
魁斗星君-魁斗星君奉祀由來
魁斗星君稱魁星爺,簡稱魁星、亦稱魁星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帝、魁星君等,為廣義之五文昌君之一。在史記∙天官書中,有「魁枕參首」一句,含有魁首、第一之意;而魁首、第一又都是古今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因此轉而以星擬人託祀,將其形象具體化為
金身鬼面,
右足踏魚鰲,左足踢北斗,
右手執筆,左手拿金寶,
形象取「魁人蹺斗」而加以供奉,以農曆七月七日為魁星爺聖誕,供品則以龍眼(狀元)、榛子(榜眼)、花生(探花)三果代表三元及第。
我國古代對北斗七星各有命名,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文耀釣云:「斗者天之喉舌,玉衡屬杓、魁為璇璣,」故斗魁一名璇璣。
民間所奉祀的魁星為五文昌之一,其實魁星係北斗七星中之一至四星總稱,古代星宿家認為此四星各有所示,如晉書∙天文志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
據說魁星爺生前滿腹經綸,每試必高中,但因長相奇醜,主考官在面試時,恐遭致議論,皆不予錄取,經過多次打擊、挫折、最後悲憤投水自殺,幸被鰲魚所救,將他載往天庭受玉帝敕封為「文魁星」,成為讀書人之守護神。民間雕塑魁星爺神像時便根據此典故,塑造麻臉,跛足,足踏鰲魚的魁星爺造型,所謂「獨佔鰲頭」 即本之於此。
魁星何時為文奉祀,明末清初名儒顧亭林的日知錄載:「今人所奉魁星,不知更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考顧之「不之始自何年」,當係指不知始自某年份,而非不知始於何朝代。蓋今人飲酒猜拳,「五魁首」一語,其意為五經之魁首,以五經取士始自明代,因此國人奉祀魁星,或自明代始。
--------------------------------
文昌帝君魁星爺
鎮瀾宮為了提供信徒對子女學業的精神鼓勵,於民國八十八年農曆十月七日,安裝文昌帝君金尊、魁星爺供信徒膜拜。民間習慣將准考證影本供於神案桌祈求金榜題名,並以芹菜(代表勤學)、蔥(代表聰明)、蘿蔔(代表好彩頭)來祭拜,拜畢不收拾供品,好像代表放棄這次考試。南部地區則有換魁星爺的文珠筆,筆一圈選 代表金榜題名。但祭拜同時,一定要努力讀書,才能神、人相輔相成,得到好成績。
文昌帝君,又稱文曲星、文昌星、梓潼帝君等。掌管讀書、學習等事。《星經》「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魁斗星君《晉書天文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北斗七星,一至四稱斗魁,五至七稱斗柄。斗魁稱為璇璣,斗柄稱為玉衡。
明顧炎武的《日知錄》「魁為北斗第一星」,榜首之意。他認為「奎星」既是北斗第一星,又是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後以「魁」字取代「奎」,故雕成鬼形,立於斗首或立於鰲魚上,代表「獨占鰲頭」,高分錄取之意。
-------------------------------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簡稱「魁星」,而民間一般皆尊稱之為「魁星爺」。
盛傳「魁星」主文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舉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當然為的是請「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改換)門楣」。
魁星一說係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亦即西方虎七宿的第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另一說為晉書天文誌所載:「北斗第一至第四星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為杓,合而為斗。」此說認為魁星即北斗七星;又一說指魁星就是北斗的貪狼星;另有一說,認為文曲星乃北斗第四天權星,主科甲文章之宿,因文曲屬斗魁第四星,故稱「文曲魁星」,簡稱「文魁」;不論何說,不僅古代的讀書人相信祂與科舉功名的關係十分密切,就是現代的讀書人亦頗多拜魁星,以祈求考試順利,榮登金榜。
魁星又稱綠衣星君,為何稱為綠衣星君,係因魁星掌科甲之名,而是否能名列科甲之金榜,在九星中為四綠木星所管,故又將魁星稱為綠衣星君,早期喜慶慶典演戲及春秋三獻禮中,若有安排「進魁甲」節目,當「魁星踢斗」一角出現時,所著戲裝即為「綠袍」。
古時書院,每科開卷之前,依例均要先設案敬拜魁星,讀書人在農曆七月初七魁星聖誕之日,要舉行月下拜魁星儀式,以公羊頭(吉祥)犒祭,烹熟羊角貼紅紙,祭於魁星神前,燭夜下,祭畢,鳴炮,焚香,燒紙鏹,大夥兒在香案前圍餐,以龍眼(狀元)、榛子(榜眼)、花生(探花)三果,代表三元,往桌上投放,跳至某人前,既稱狀元、榜眼、探花,如都滾偏即表示沒得功名,重新投擲叫復考,都投中叫三元及第,投一次,飲酒一巡,叫一科,大家紛向科狀元、榜眼、探花敬酒,直到散席」。後來隨時代的進步,演變簡化為祭拜魁星僅以龍眼、榛子、花生為供品,三果齊拜,代表「三元及第」;公羊頭及公羊角亦以麵粉作成。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載:「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
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不與」?錄中將奎列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而查二十八星宿中,北方玄武七宿為斗、牛、女、虛、危、室、壁,玄武七宿中並無奎宿;西方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昂、畢、嘴、參,白虎七宿方有奎宿,顯係顧炎武引用天星資料有誤。
據孝經援神契載:「奎主文章」;史記正義解:「奎,天之府庫」;春秋合誠圖載:「奎主武庫」。據上解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魁星與奎星是不同體系的星辰之神,魁星是北斗星辰擬神化,與科甲功名有關;奎星為西方白虎星辰擬神化,奎星又稱奎木狼,性喜好經典,與文章有關,古代士子要博取功名,必須要能寫出好文章,所以古代士子就將不同星宿之神結合在一起,冀求化不同為同(謂之天同),祈求一體兩面的「文思泉湧(奎),金榜題名(魁)」;奎又為府庫,府庫乃一種建築體,故建閣以奎為名,奎為西方白虎七宿,白虎主武,建奎閣供魁星,取象出文武雙狀元,此即所謂的「魁星拈筆點雙魁」。
「獨占鰲頭」的由來是與魁星有關的,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也,即表示魁星爺用筆點定應試學子的名字,就能高中金榜。唐宋之時,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及鰲,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僅狀元一人站在鰲頭上迎榜,以示為首及尊榮,故稱獨占鰲頭。
文塔,又稱文星塔、文昌塔、文筆塔、文峰塔、原本只是簡單的塔,後來演化繁複成為文昌閣、魁星樓、奎星閣,古代士子金榜題名,身居要津,位列高官,就會在故鄉,結合地方士紳,請堪輿師看地理,擇在地理穴場,建蓋奎星樓,供奉魁星,一顯身份,二表才高八斗之榮,三蔭地方文運;明朝冷崇在創建文星塔記有云:陝西韓州縣縣令上任後,為補文筆峰之聳拔,修建文昌塔,並在塔上雕塑魁星像,用以增強風水,彌補文氣不足。
-------------------------------------------------
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傳奇
文起騷風 世代書香揚聖教
昌行師道 浩然正氣振儒宗
笨港 陳昆讚 敬撰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大魁星君」、「魁星爺」,簡稱「魁星」,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
而民間一般皆尊稱之為「魁星爺」,顧名思義「魁斗星君」既是星名,又似人神。而關於其除了星宿說外,亦有人神之說。
我國自古以來,即有日月星辰之崇拜,人間之事與天上星宿息息相關,「觀,能知天下事」,故而天際中的星辰皆各有所司各有所主。在古代中國人對凡司科甲主文事之星宿都稱之為「文昌」,又稱為「文星」。就民間信仰的「文星」來說,包括了「文昌六星(文昌)三台天星(三台),文曲星(文曲),天魁天鉞(魁鉞),奎宿十六星(奎星)」等,並將之合稱為「五文昌」。由於盛傳「魁星」主文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舉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當然為的是請「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改換)門楣」。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斗星君」顯係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註: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奎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頭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奎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所謂「奎主文章」。說它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因「魁」與「奎」同音,並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 字,出現了「經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狀元又稱「魁甲」 ,解元又稱「魁解」。
而「魁星」既為北斗之第一星,查星經載北斗言:「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斗為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之。由於「魁斗星君」之名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五魁」,即「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以五經即「詩」、「書」、「易」 、「禮」、「春秋」 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叫「經魁」 。「魁」為 「首」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而這「魁」 字,則源於古人的奎星崇拜。
科舉之神
「魁」字後又被人望文生義,加以曲解。說什麼「鬼搶斗」、一鬼之腳右圍如踢北斗」,從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實就是「鬼」化。它被描繪為一赤髮藍面惡鬼,立於鰲頭上。一腳向後蹺起如大變鉤,一手捧鬥,另一手執筆,表示在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名字,這就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幅尊容被讀書人視為神明,並以為高中之兆。
「獨佔鰲頭」是有由來的?皇宮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大龜)。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大龜腦袋上,故曰「獨佔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可。儘管它鬼裏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裏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
自古以來,稱狀元及第為「大魁天下」,因此,讀書士子都奉祀魁星,冀求科試及第的榮譽。古時習俗相沿,七夕晚上,讀書士子置酒歡飲,稱為「魁星宴」。這一天據說是魁星的生日。有所謂「 魁星會」,魁星會是舊時文人雅士相邀以赴的盛會,連雅堂在撰寫《台灣通史》時就曾經記載說:「士人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蟳,謂之解元。值東者持歸告兆,以羊有角為解,而蟳形若元字也。」其中解元的意思是科舉時代鄉試的第一名,可見古代士子以及台灣早期文人都選在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特別到魁星廟裡,由塾師領導弟子向魁星設祭行禮 ,舉辦一場特別的魁星會活動,祈求考運亨通。而造型看起來跳跳蹦蹦的魁星,也就被稱為「魁星太子」了。
關於人神之說的魁星,傳說大魁夫子考狀元未能得志,遂悲憤投海,經鱷魚救他升天化為魁星。其中自是穿鑿附會而來,想必人們認為大魁夫子由於己身的遭遇,自不願再見到學子們步其後塵,故在其得道升天後,帶著一種「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憐憫心腸來庇佑這些科場求取功名的學子。因而產生出的一則故事,這也正反應出中國宗教信仰之成熟,已將自然崇科的神人格化了。
至於「全身金箔的魁星爺」又為何稱做「綠衣帝君」或「綠衣星君」,令人匪疑所思,但在國劇以及春秋三獻禮中,有所謂進「魁甲」的節目,扮演魁星踢斗的魁星則均著綠袍,此可能即其名之來由。
弟弟考上狀元、哥哥第10名!太后提筆一揮:名次換一下
雙狀元 site:nicecasio.pixnet.net/blog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qu8Rvk
古代要考上狀元可說是難如登天,何況是一家子出現雙狀元。宋朝時期,宋庠是哥哥、宋祁是弟弟,兩人一同參加科舉殿試,竟然同時金榜題名,弟弟高中榜首,哥哥則名列第十,不過太后看到榜單後,大筆一揮讓兩人排名調換,而這段故事流傳出去後,兩兄弟也被民間稱作雙狀元,甚至在中國河南省現今還有一座「雙塔鎮」。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宋庠、宋祁被稱作雙狀元。(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文獻通考》卷三十一·科舉考四·舉士:郊與弟祁均以詞賦得名,時奏郊第一,太后不欲弟先兄,乃擢郊第一,祈第十。
宋庠原名宋郊,在鄉試,會試都拿下第一的好成績,宋天聖二年,他與弟弟宋祁同舉進士,原本宋祁奪得狀元,但當時輔政的章獻太后認為「長幼有序」,弟弟贏過哥哥不合禮法,於是大筆一揮,改判哥哥為榜首,也讓他奪得「連中三元」的傲人成績。
故事流傳出去後,人們也把他們兩兄弟稱為「雙狀元」,當時皇帝為了表揚他們,就在河南建造雙塔紀念,當地人稱作「雙狀元塔」,但不幸在文革時期被拆毀,後來又在原址重建,當地也因而得名「雙塔鎮」,隸屬於河南省商丘市。
兄弟二人後來皆步入官場,哥哥宋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評事。累遷右諫議大夫,參政知事,官至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級的官職。著有《元憲集》、《校定國語補音》等。
弟弟宋祁初任復州軍事推官。歷官國子監直講、太常博士、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還曾經與鴻儒歐陽修同修《新唐書》,兩人都有不錯的發展雙狀元 site:nicecasio.pixnet.net/blog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qu8Rv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