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白話最初是如何流傳、擴散,隨著部落長者的凋零,加上缺乏文獻的記錄,後來的我們也恐怕愈來愈難以確認;彷彿成為一種流傳在香蕉田間的鄉間傳奇,悄悄述說一段大武壠族各村社過去曾有的一段連結。
文: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小林人說/香蕉田間的香蕉白話
劉章文阿伯的工寮坐東朝西,正位於舊小林村與「小林一村」五里埔之間。工寮南面是過去小林村族人的獵場獻肚山,還有一處通往甲仙鎮海軍墓的入口,是當年清朝台灣駐防軍隊的公墓。東方是角埔溪,自工寮後方匯流入族人過去常在此放笱捕魚的楠梓仙溪,再向西漫漫流入台灣第二長河高屏溪。工寮西面的小山坡,小林人稱作「倒追仔」(tò-tui-á),以前族人到五里埔拜訪親友都必須經過這裡,有時候父母喝酒喝晚了,還會讓小孩自己哭著摸黑走這山路回家;現在倒追仔種滿了龍鬚菜,還有在八八風災後興建的小林紀念公園,隔著河床樣貌全非的角埔溪,遠遠凝視獻肚山腳下的一片黃土,若非那第9鄰僅存的一棟太子宮,外人完全無法想像這裡曾是大武壠族最大的部落——小林村。
「小林的公廨最一開始就蓋在倒追仔,老人都偷偷去拜,日本人比較不會注意,怕我們在一起反抗,」想起老人家告訴我們的歷史,我們一面望向倒追仔西北方的那條楠梓仙溪,想像大武壠族人如何在幾百多年前,受漢移民人口漸增的生存壓力所迫,翻過對岸的阿里山山脈餘脈,涉過楠梓仙溪,來到此建立新部落。「以前的人,都要抓山裡的動物,抓山鹿、山豬,這邊比較少人抓,就過來這抓,抓這個過日。我爺爺那時候就過來了。」
如果從歷史文獻來看,高雄大武壠族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台南的玉井、善化,甚至到現在的麻豆一帶,都可能有關連。但如今只有非常少數的老人仍依稀記得玉井那邊「也有祖先要拜」;更多族人對於祖居地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坪林溪東」這個地方。
翻過小林西北邊的西阿里關山,來到現在的南化水庫一帶,就是小林人口中的「坪林溪東」,也是噍吧哖事件的古戰場。在過去有好長一段時間,兩邊的大武壠族人都仍有密切往來,「有空就過去玩,他們那有空的人也會過來」,「差不多半天,半天就可以從大邱園過去坪林溪東」。
直到1980年代,省政府開始興建南化水庫,以賠償金要求居民遷離,當代的族人從此四散,「有水庫後,溪東人全都搬走了」。
2015那年的夜祭結束後,大滿舞團的族人一起從大邱園回到南化,從烏山遠眺,只見一片平靜的人工湖水,哪裡還有坪林溪東的影子;幾位長輩遠遠看著水庫,或許想起了以前的事,都神情惆悵。
圖2
Photo Credit: 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2009 年八八風災受土石掩埋的小林村舊部落,至今只剩黃土一片,僅存一棟太子宮仍在山腳下。
連結如今分散各地大武壠族人的,除了人們的記憶、共同形式的祖靈信仰,還有一種事物,那就是語言——不僅僅是大武壠語,還有「香蕉白話」。
從白河的六重溪、甲仙的阿里關、小林,都仍有少數長輩會說香蕉白話:說香蕉白話時,會將特定子音與母音插入原本的母語之中,使得外人更加難以理解他們的對話,可以用來「加密」閩南語或大武壠語,例如「Masahansanrusu」,就是一句轉為香蕉白話的大武壠語。但大武壠族部落所使用的香蕉白話自成系統,與過去學者採集自內門的香蕉白話截然不同。一位自外地入贅至阿里關的耆老會說內門的香蕉白話,就曾經說阿里關的香蕉白話「不是真正的香蕉白話,是當地人自己發明的土話」。
有些族人說,香蕉白話是當初部落的人怕日本人聽懂他們的對話,因而發明的暗語。有女性族人說,香蕉白話是祖靈在夢中教她說的。也有耆老說,香蕉白話是部落的女孩子從外地人那裡學來的,是女人河畔洗衣服之間講的悄悄話,聽來似乎是一種屬於部落的女書。
香蕉白話最初是如何流傳、擴散,隨著部落長者的凋零,加上缺乏文獻的記錄,後來的我們也恐怕愈來愈難以確認;彷彿成為一種流傳在香蕉田間的鄉間傳奇,悄悄述說一段大武壠族各村社過去曾有的一段連結。
有一位來自瓠仔寮的年輕人告訴我們,他們部落的小孩從小就從老人那裡學到香蕉白話,把它當成玩耍間所使用的暗語,包括他在內的年輕人,都還記得怎麼說。但老人家的香蕉白話怎麼來,為何會和小林村、阿里關的香蕉白話一樣?他就不清楚了。
圖4
Photo Credit: 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陳美香是小林村少數仍會流利使用香蕉白話的大武壠族人。
瓠仔寮部落就在甲仙快到杉林一帶,當地大武壠族人來自茄拔社,和來自大武壠頭社的小林村屬於不同的大武壠族社群,彼此也有段距離,但卻是在過去 100 年,和小林村有非常頻繁通婚關係的部落。我們去拜訪劉章文耆老時,他正在和瓠仔寮來訪的姻親朋友聊天;這本書另一位重要的受訪耆老周坤全,本身就有一半瓠仔寮血統;部落營造員徐銘駿的大嫂,也是來自瓠仔寮。
周坤全的父親來自瓠仔寮,他告訴我們,當居處深山的小林村還在種旱稻的時候,平地的瓠仔寮很早就有「雙冬大冬」,有白米飯可以吃,生活比小林村富裕,過去家長會希望女兒生活過好一點,嫁到瓠仔寮。但周太太卻笑著說,即使是這樣,以前小林村的女孩還是不想嫁到埔仔寮,「寧願做小林牛,不要做瓠仔寮媳婦」。
周太太說,每天天還沒亮,小林村的媳婦還在溫暖的被窩睡覺時,瓠仔寮的媳婦就要爬起來摸黑煮飯,還要割牛草、除草,做很多事。周坤全阿伯也附和說,早期小林村的婆婆從不抱怨媳婦,「也不會跟媳婦吵架,很疼媳婦」。
「因為小林人覺得自已窮,人家嫁來咱這,咱就要疼惜。」《種回小林村的記憶》:連結族人的不僅僅是大武壠語,還有「香蕉白話」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sA1Byd
突破!政院決修法為平埔原住民正名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10-07 15:39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為落實歷史正義,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今天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並依其客觀需要盤點現有資源,設定期程逐項檢討,儘速檢討修正相關法規,以逐步回復平埔原住民族權利。
為落實歷史正義,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今天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資料照,記者葛祐豪攝)
為落實歷史正義,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今天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資料照,記者葛祐豪攝)
平埔族群爭取正名歷經20多年終獲正面回應,讓平埔族群恢復原住民的身分,行政院表示,平埔族群歷經20多年的正名訴求,多次的政黨輪替,一直均未獲政府正視其民族身分及權利。這次會議研討結果指出,政府過去推動原住民身分認定制度時,未能充分考量歷代殖民政府、社會結構改變等歷史因素。因此,為回應平埔正名訴求並落實歷史正義,林政委聽取學者專家意見後決定採修正現行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平埔族群為「平埔原住民」。
原民會表示,為落實蔡總統今年8月1日承諾「檢討相關法規,讓平埔族身分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地位」,已初步盤點原住民族權利法規約有272種,並將接續依照平埔原住民族客觀需要,設定期程逐項檢討,以逐步回復平埔原住民族權利。另為避免在轉型正義過程中造成族群衝突,將透過資源調配及差異性權益保障方式,達到族群間相互包容。
《轉型正義》原民文化遭教會消滅 加拿大請教宗道歉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鑑於天主教會過去百餘年在加拿大政府不當對待原住民一事上推波助瀾,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假近日在義大利舉行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的機會,廿九日前往梵蒂岡覲見羅馬天主教宗方濟各,邀請教宗為此事巡牧加國,就當地原住民過去遭虐及「文化滅絕」一事道歉,協助加國推動轉型正義。方濟各已初步表達正面態度,可望明年成行。
政府出資、教會經營 寄宿學校強制原民同化
杜魯道前年十一月上任,二○○八年中開始調查當地原住民幼童受虐歷史的加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隔月公布結案報告,細訴加國政府一八七○年代起將近十五萬名原住民兒童強制送入寄宿學校同化,以及當年藉此遂行「文化滅絕」的政策目的:一九八二年《憲政法案》保障的「第一民族」印地安人、因紐特人、梅蒂人,前後約有卅%受此政策影響,他們遠離親生父母、傳統文化與母語,進入加國政府出資的寄宿學校;實際運作多由教會負責,其中又以天主教會為最大勢力,但多數學童遭遇精神、肢體虐待與性侵害,多達六千人命喪校園。
學童遭身心虐待與性侵 六千人喪命
這種由教會經營的原住民寄宿學校,在一九二○至六○年代最為盛行,直到一九九六年才正式關閉最後一所寄宿學校。一九九○年起,受虐原住民學童陸續公開他們的慘痛經歷,加國政府才開始重視轉型正義,於○八年成立TRC。一五年,TRC提出九十四項和解措施,包括建議教宗親往加拿大,為當年教會「在精神、文化、情感、肢體與性侵上的角色」道歉,以撫慰當年受害倖存者及其後代。
原民學童慘痛經歷 90年代陸續公開
因此,信奉天主教的杜魯道和方濟各密談四十二分鐘時,特別「告訴他,這對我們加拿大人推動與原住民真正和解一事有多麼重要,並強調他可透過道歉來牽成此事」。而教宗也「提醒我,他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協助這世界上被邊緣化的人,以及為他們奮鬥;他期待和我以及加拿大主教們一起努力,以找出共同向前的康莊大道。」
邀教宗巡牧加國 協助推動轉型正義
雖然梵蒂岡官方聲明僅說,兩人「聚焦於整合與和解議題,以及宗教自由,還有目前的種族事件」,但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方濟各自稱正式致歉乃其計畫中事。事實上,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百日大屠殺期間,羅馬天主教會未伸援手、甚至助紂為虐,方濟各今年三月就曾為此「罪與失職」,請求「神的赦免」。
-----------------
80年前旅遊紀念品 台史博看得到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現代人流行在網路上打卡、發文,為旅行留下紀錄,而日治時期的民眾沒有網路,購買農特產品、紀念品、寫生,就是他們為旅行留下回憶的方式。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即日起推出的「台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帶領民眾回到八十年前,看看當時台灣的旅行紀念品與伴手禮。
「台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是以日本旅遊風潮為背景,呈現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宣傳政績,大力鼓吹日本人來台觀光的情形,展出物品包括日人來台旅遊後,留下的寫生畫作、明信片、旅遊紀念戳章、旅館名片、商品貼紙、心情筆記或旅遊紀念剪貼簿等,帶著參觀民眾一起穿越時空,感受當年的台灣風情。
原民風特產 當時最夯
台史博表示,從日本時代流行的旅遊紀念品來看,台灣帶有異國想像的原住民文化及南洋島嶼的農特產品,相當受到當時日人的喜愛,許多紀念品均以「南國風」為設計元素與題材,而與台灣自然風景、人文景觀、地方物產等相關的「台灣風」紀念商品,具有台灣意象與文化內涵,深受旅客青睞。
特展呈現日本時代因人類學家曾到台灣進行原住民調查,揭開原住民的神秘面紗,南島民族獨特的人文面貌,也是日本觀光客的最愛,當時的觀光行程,幾乎都會安排參觀與體驗原住民文化,尤其以桃園角板山、日月潭邵族等景點最熱門,為了方便遊客消費,大城市也紛紛開設特產店,販售原住民工藝品,或是以原住民元素設計紀念品圖案。
展場運用日本時代的產業地圖,搭配當時各地的旅遊紀念戳章,民眾可以透過QR Code,一起蒐集老戳印。十二月底前,凡設籍台南,或在台南工作、就學的民眾,每個月第一週的週六、週日,上午九時至十時,可免票入館。
當西拉雅族人、馬卡道族人、南鄒族三種不同種族不同方言時,先民們應該是採用共同語言是客家話來溝通
台灣高砂族/馬卡道族/平埔族群正名/高山族正名運動/11個平埔族群分別是噶瑪蘭、凱達格蘭、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巴布薩、西拉雅、洪雅、大武攏及馬卡道/聯合國早已准許以「台灣原住民巴宰族」身分參加會議,反觀台灣政府,至今卻仍不允許族群正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voqnc
-------------
元宵節吃湯圓/屏東萬巒的加匏朗馬卡道族,吃「仙蛋」傳統/加匏朗聚落/屏東馬卡道夜祭趒戲/萬巒加匏朗馬卡道族舉辦年度夜祭趒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d2J7Z
------------------------
平埔族的分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7ZaWN
-----------------------------
台灣1600-1696-1705年早期客家人記載+武舉李貞鎬代番納社餉、招客民墾之者也+紀竹塹埔+當西拉雅族人、馬卡道族人、南鄒族三種不同種族不同方言時,先民們應該是採用共同語言是客家話來溝通+福建汀州屬縣民很早就到台灣當外勞,於1600年代就將福建汀州客家話帶進台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ZeyOcG
---------------------
台灣高砂族
馬卡道夜祭復辦 吳錦發唱古調
2015-11-24 07:18聯合報 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
聽過馬卡道族古調嗎?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30年前走訪萬金部落時,曾經採集馬卡道族古調,未料30年後,他重回萬金,馬卡道族語早已消失,讓他不敢忘記當年採集的古調,昨天他親自獻唱,為馬卡道文化復振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協助下,內埔鄉老埤與中林村已中斷50年的馬卡道夜祭,26日將首次恢復舉行,活動包括傳統走鏢、趒戲祭典等。由於半世紀未辦,部落裡會趒戲的人也少了。提及馬卡道族古調,吳錦發表示,30年前他與許常惠老師到萬金部落田調時,雖及時把古調錄音,並以羅馬拼音記錄了發音,但並沒有記下歌詞的意涵,等到30年後再重回部落尋找耆老翻譯時,「竟然連馬卡道族語也消失了」。
平埔原住民是臺灣文化的母型,屏東縣有多個馬卡道族部落,目前仍年年舉辦夜祭的只剩下高樹加蚋埔、萬巒加匏朗等部落。
文化處長吳錦發說,當年老埤與中林社區之所以停辦夜祭,據說只是因當地村長不想再被當作「番」因而喊停,沒有想到一停半世紀,如今再恢復,格外有意義。
平埔族正名運動
平埔族正名運動是受到原台灣高山族正名運動的鼓舞、民族學、民俗學的進步而產生的運動,在1994年「山胞,番人,山地人、高山族」的稱號終於在台灣正式走入歷史。從2001年起,400位平埔族前往中華民國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要求回歸原住民身份後,平埔族的正名運動走上了積極的路線,但速度依然緩慢,在2010年發生台灣平埔族代表為爭取原住民身分認定,向聯合國遞控訴書控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員章仁香、孫大川事件。[1]
噶瑪蘭族
邵族
二者目前為已獲得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平埔民族。
西拉雅族
目前平埔族正名運動,也具有成果的是西拉雅族,西拉雅族在台南市為市定原住民族。
1996年台南縣政府首度在大內鄉舉辦「頭社太祖夜祭」的文化活動,鼓動了西拉雅各部落尋根與認同的隱藏基因,也引起了各界的注意。
1999年佳里鎮的北頭洋部落在時任立法委員的蘇煥智縣長協助下,恢復了傳統的夜祭活動。
2004年10月15─17日三天,舉辦了台灣首次的「平埔會親」活動。
2005年11月23日蘇煥智縣長在吉貝耍部落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即將成立「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西拉雅族也成為台灣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所承認的「縣定原住民族」。
2006年7月6日「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正式運作,並召開首次委員會議。
道卡斯族
雖然道卡斯族現在不是中央或地方的指定原住民族,但是在道卡斯族的苗栗縣長劉政鴻的領導下,開始舉辦各種道卡斯民族活動[2]。
巴宰族
巴布拉族
噶哈巫族
爭議
平埔族正名運動目前有部分成功案例,但大部分的平埔族正名運動的推展並不順利,正名過程面臨以下議題。
認定和復族方式之爭議
由於平埔族大都和漢族混居,有些生活習慣已經漢化,因此在認定的方式非常多,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一般認定和識別的方式大都有三種:
戶口登記:
文化復族:
血緣復族:
被認為謀求原民政策資源
官方對平埔族的正名運動不表支持,或未獲其他原住民族的認同。2009年,西拉雅族向原住民族委員會請願正名,原民會對該運動的解讀為:「平埔族」是為了共享原住民政策的資源才自稱「原住民」。[3]
-------------------
怎麼證明你是平埔?首屆平埔正名高峰會決議:「熟」優先認定、要求納平埔正名為總統政見!
「在這個場合請不要喊潘先生、潘小姐,不然大家都會回頭問你什麼事!」
族人會後幽默的話,詮釋了第一屆平埔正名高峰會議的盛況。(註1)
首屆全國平埔族群正名高峰會議 8/15 在臺南市成功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地近 500 名、超過 10 個不同族群的平埔原住民族人(註2)齊聚一堂;開幕後,由來自小林部落的大武壠族大滿舞團演出一曲古調《老溪嬤》開場,接著噶瑪蘭(註3)、凱達格蘭、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巴布薩、洪雅、西拉雅、大武壠及馬卡道族等 11 個不同族群代表拿著旗幟進入會場。
首先親自出席開場及共識會議的臺南市長賴清德開宗明義表示:
「平埔正名是人權問題,政府不能用任何理由或做法剝奪,因此平埔正名是符合憲法原則。 」
除此之外,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副主委 Tunkan Tansikian(漢名:陳張培倫,布農族)也代表出席,是近年來平埔正名公開討論場合中,難得見到原民會高層級參與對話,顯見今日會議意義重大。
全國平埔族群正名高峰會在成大召開,與會者支持全台十一個平埔族群爭取正名為原住民族。(記者王俊忠攝)
會議聚焦平埔身分認定:「熟」註記為優先認定標準
山地原住民部分均按照「生」的註記而來;因此「熟」註記也是目前平埔原住民族身分較有說服力之依據。
今日會議首要聚焦之一大重點,是平埔族群身分認定的標準。
會議上,多數族人均認同平埔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應先以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熟」註記為依據。日本人統治臺灣 50 年間,曾針對臺灣人民進行族群普查,對於高砂族及平埔族分別採取「生」(即「生蕃」)和「熟」(即「熟蕃」)登記,今日官方所承認 16 族原住民族之中的山地原住民部分,均按照「生」的註記而來;因此「熟」註記也是目前平埔原住民族身分較有說服力之依據。
對此也有族人認為身分認定應保留更多彈性。族人余奕德(馬卡道族)即表示,其家族日治時期戶籍謄本均未有「熟」註記,但家裡一直有馬卡道族的祭祀存在,此外許多人的種族欄遭塗黑,提出身分判定上是否應有其他作法。部分族人也表示基因檢驗或居住在某族群的傳統居地或社址,是否也可作為身分認定的標準。
各原住民族的文化慣俗不同也可能影響身分判定,一位凱達格蘭族耆老便提醒:
「許多平埔族群都是母系社會,『熟』的身分判定要從母系還是從父系都要有更多彈性,不能只是用現在漢人的大男人主義思維來詮釋這問題!」
對於基因認定,長期關注平埔原住民族人權議題的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馬卡道族)直言,「DNA 又不是驗孕棒,驗了就黑白分明」。換言之,最初基因樣本的身分判定是人為的,因此看似科學的基因檢驗,其實也就因此受到人為的影響;例如若一位基因研究的樣本受試者宣稱他是平埔,這個樣本就被放到平埔族群中,而導致此樣本的基因被錯誤貼上「平埔」的標籤,使往後以此基因樣本為基礎的測試結果都會受此誤導。這是目前基因檢驗讓人不信任的原因之一。
台南縣西拉雅文化協會發言人 Uma Talavan(漢名:萬淑娟,西拉雅族)也回應,「熟」註記是目前最無爭議的認定標準。自身無「熟」註記的施正鋒教授也建議,有「熟」註記者應優先認定,再逐次認定沒有「熟」註記的族人,加拿大、美國對於原住民族的認定也是採取如此漸進的方式承認。但「絕對不會放棄沒有『熟』的人!」Uma 強調。
平埔就是原住民族,族人強烈反對另設平埔族群委員會
另行增設平埔族群委員會,是實質否定平埔原住民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事實……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平埔就是原住民族!
會議第二大重點,便是針對原民會過去一年所提出的三個平埔正名方案進行討論。
原民會所制定的三大正名方案如下:
甲、讓平埔族群族人登記直接納入現行制度的「平地原住民」之中,而需刪除《原住民身分法》第二條第二款「登記平地山胞」之要件。
乙、在「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之外,再新增「平埔原住民」,需增列《原住民身分法》第二條第三款「平埔原住民」身分別,並額外制定《平埔原住民身分認定條例》及《平埔原住民發展條例》。
丙、創設「平埔族群的身分認定」,行政法制上區別於原住民族,並另行制定《平埔族群認定條例》及《平埔族群發展條例》。
絕大部分族人及專家學者均強烈反對丙案,因丙案的執行將在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外,比照客家委員會另行增設平埔族群委員會,是實質否定平埔原住民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事實。在場學者均表示,荷蘭人等最初殖民者來台,首當其衝的便是平埔原住民族,「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平埔就是原住民族!」
曾任原民會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副召集人暨吉貝耍部落族人 Alak Akatuang(漢名:段洪坤,西拉雅族)亦透過代表人對丙案表達強烈反對。Alak 認為乙案是底限,「但也應該要有落日條款,在平埔族群文化語言復振一定程度後,從平埔原住民轉為平地原住民」。
共識會議中,大部分族人及專家學者均強烈反對丙案,認為丙案將實質否定平埔原住民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事實。(作者提供)
學者:事在人為,政府不需修法即可為平埔正名
所有原住民權力的取消,都必須透過正式法律,而不是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取消。
在法源上,包含永信法律事務所林永頌律師在內的許多專家均指出,若原民會或國家有誠意要讓平埔正名,根本不需要修改法律。《原住民身分法》第 8 條即明示:
「依本法之規定應具原住民身分者,於本法施行前,因結婚、收養、自願拋棄或其他原因喪失或未取得原住民身分者,得檢具足資證明原住民身分之文件,申請回復或取得原住民身分。前項當事人已死亡者,其婚生子女準用第四條第二項及第七條之規定。」
Alak Akatuang 亦提到 2015 年三月一項判決中,臺北市一名吳姓泰雅族婦人已故父親為泰雅族人(祖母)與閩南人(祖父)在日治時期通婚所生,卻因從父姓而使其原住民身分遭戶政事務所撤銷,經向高等法院提出行政訴訟後,合議庭認為《原住民身分法》立法意旨為落實「血統主義」精神,認定吳婦的身分遭撤銷於法不合,判吳婦勝訴。Alak 表示以此判例,所有日治時期登記為「熟」的族人早就可以回復原住民族身分,端看政府有無誠意為平埔正名。
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巴宰族)也以國際人權實務為例,指出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也承認平埔族群為原住民族,不管是否語言文化仍有什麼程度的存留,北美原住民族的認定也是如此比照。
對於目前部分人士不斷強調平埔原住民族身分喪失是因為 1956-1957 年短短兩年中透過四次行政命令的補登記,族人都未前往登記,因而無法取得身分,施正鋒教授重申《原住民身分法》從未規定原住民族身分應在何時登記。而以加拿大的經驗而言,所有原住民權力的取消,都必須透過正式法律,而不是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取消,「國際上,從沒有人用個行政命令就說你不能成為原住民。」並再次強調原民會推行的丙案「萬萬不可行,是要將平埔永遠排除在原住民族身分的圈套。」
有礙觀感所以女人與黑人不可投票?原民會「歷史情感說」惹議
我們應該要去增編預算,要去調整我們組織架構,而不是違法地搞分化的動作……,來否定我們應有的人權與存在!
對於族人數十年的訴求,原民會副主委 Tunkan Tansikian 首先肯認平埔原住民族在原住民族運動上的努力與貢獻,並對於未及時為平埔原住民族正名致歉:
「歷史上,各個殖民政權把我們(原住民族)分成生和熟,後來又分成高山和平埔。但現在(已正名)原住民族很幸運,有在座許多鄉親的協助,終於獲得自己命名的權力,可以稱自己是『原住民族』。我必須要說聲抱歉,因為一路走來,我們忘了把一路上被殖民政權分開來的手足同胞拉進來。」
「但歷來殖民者在平埔族及現在原住民中間所設下的各種行政手段及障礙,很多感情的事情,我們真的還沒有完全處理好。」「這真的不是一個法律問題,這是一個歷史傷害與歷史情感,(事關)現有原住民族的感情的問題」
(Tunkan 副主委發言逐字稿請見 註4)
Tunkan 副主委再次的「歷史感情說」遭到在場族人一致抗議。六重溪部落營造員潘麒宇(大武壠族)即憤怒表示,身分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力,「為什麼可以用其他人的觀點去扭曲、否定他人與生俱來的身分?」
事實上從歷史來看,族群的概念是直至當代才演繹出來的,在以往一個部落即一國家的政治觀念上,許多當代認同為同一族群的不同部落間也常長年互相仇視、征戰,歷史上也曾發生不同的原住民族部落與殖民者結盟,導致平埔原住民族被滅社或因而流離失所的史事。在場學者也以百年來的人權史實為例:
「當年黑人要爭取投票權、女人當初想投票,也都有一堆既得利益者反對,也有人站出來說傷害他們的觀感。但歷史對於人權、對於公平利益,是要隨著國家文化的開化在往前走,而不是因為既得利益者或其他人的觀感,就因而裹足不前。」
族人潘經偉(馬卡道族)更引援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嚴正抗議:
「人權宣言裡就有說,政府不得去分化現有原住民族人權,但今年辦的三場座談會,原民會不斷強調我們會瓜分政治資源,這是違法的,不是原民會該做的!
原民會要做的,是真正站在全國原住民族的高度,去告訴現有已正名族人,接下來有幾萬原住民要加入我們的大家庭,我們應該要去增編預算,要去調整我們組織架構,而不是違法地搞分化的動作,或是不斷私下強調過去個人或特定部落間的糾葛,來否定整個族群應得的人權與存在!」
高峰會中,族人與專家學者均數度引援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說明政府遲遲不承認平埔為原住民族的作法乃違法且背離人權。(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原運路遙,學者提醒應共同對政府發聲
目前 16 族官定原住民族僅佔 2% 臺灣人口,在政治與人權訴求上常處於孤立無援的現況,族人也應反思該如何爭取更多手足的支援。
對於平埔原住民族與目前 16 族已正名原住民族的關係,賴市長強調,「(平埔)族群的手一定要牽在一起……,連其他 16 族的手也要牽在一起。 」
施正鋒教授也舉例知名語言學家、中研院語言所李壬癸院士認為泛西拉雅語與阿美語的關係在所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分類中是最接近(註5),「一開始殖民者讓我們說閩南語,後來說國語,以後會不會變成說英語?但實際上,我們都是族親。」並以大武壠族 18 世紀因受殖民者壓迫而避走花東縱谷時,便是在布農族人的帶領下翻過中央山脈來到關山、玉里屯墾為例,說明臺灣原住民族間的複雜情感關係。
平埔原住民族的正名固然渴望得到已正名 16 族原住民族的支持,但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吳錦發處長(客家人)也重申:
「當初原運如果只有原住民族參加,沒有平埔、閩南、客家等其他族群的參與支持,它會成功嗎?」
他認為目前 16 族官定原住民族僅佔 2% 臺灣人口,在政治與人權訴求上常處於孤立無援的現況,族人也應反思該如何爭取更多手足的支援,而非顧及眼前利益而忽視手足的人權,將潛在的支持勢力往外推。
本次會議邀請各政黨代表出席,最後僅民進黨派代表列席,蔡英文也是唯一一位承諾推動平埔正名的總統候選人,但有鑑於過去原住民族權益常淪為政黨選舉下的犧牲品,長期推動馬卡道族文化復振的吳錦發處長也在高唱一曲馬卡道語祭歌後強調:
「運動的層次應該要拉得更高,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臺灣有一群人叫平埔,包含了十幾個種族,他們在幾百年來,是怎樣被忽視、怎樣被抹煞、失去了語言、失去了身分、失去了種種的歷史與地位,然後用這種力量反過來問我們政府:你要建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政府,你到底想建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大武壠族 18 世紀因受殖民者壓迫而避走花東縱谷時,便是在布農族人的帶領下翻過中央山脈來到關山、玉里屯墾,說明臺灣原住民族間的複雜情感關係。(作者提供)
三項決議:「熟」優先判定並實質要求政府支持平埔正名
比照臺南市政府承認「熟」註記之平埔為原住民族,以民間力量要求地方,以地方包圍中央。
本次會議長達 3 個多小時,最後做出三項共識決議:
一、平埔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先以日治時期有「熟」註記為優先判定。
二、要求各總統候選人將平埔正名為原住民族納入政見,以此監督政府。
三、族人應要求所屬的各地方政府先允許「熟」身分註記,並比照臺南市政府承認「熟」註記之平埔為原住民族。
目前臺灣各地方政府中,僅臺南市政府及花蓮縣富里鄉允許平埔原住民族依據日治時期戶籍謄本記錄,於身分證記事欄登記為「熟」,並承認其為市定原住民族及鄉定原住民族;另高雄市政府允許「熟」註記,但尚未承認平埔為市定原住民族。
據 1935 年日本政府平埔人口調查,當年「熟蕃」人口為 57,812 人,而以現今登記「熟」最踴躍的臺南縣政府為例, 2009 年申請註記為「熟」者僅 12,478 人,因此族人也在會中提醒各地平埔原住民族人應踴躍登記,或積極要求各地方政府接受「熟」註記,以民間力量要求地方,以地方包圍中央,逐步落實平埔正名。(註6)
附註
1. 多數臺灣原住民族無姓氏概念,許多原住民族人(不限平埔原住民族)曾被賜姓「潘」。
2. 為強調平埔非單一族群,本文一律將口語「平埔族」改為較符合今族人認同之「平埔原住民族」或「平埔族群」。
3. 目前已正名之花東地區噶瑪蘭族人均從阿美族獨立出來,而在原鄉宜蘭縣的噶瑪蘭族,還有其他縣市少數原本未被歸籍阿美族的噶瑪蘭族人,至今尚不被承認為原住民族。
4. 原民會副主委 Tunkan Tansikian 發言逐字稿如下:
「我覺得很榮幸可以接受邀請,代表原民會,代表林江義主委,在今天聽各位的意見。
其實我昨天才在花蓮鯉魚潭的玉山神學院,他們才在辦一個原住民族紀念 30 週年研討會,會議裡面就是一些專家學者和原住民朋友,各種議題當中同時也在談平埔族群議題,由此可以看到,我們現有原住民的鄉親朋友,我們絕對沒有忘記各位。(鼓掌)
早在民國 96 年,當時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博士,為了我們現在所討論的相關議題,設了一個起點,叫做身分權益雙軌制,但是語言文化復振先,在過去這幾年當中,我們大致遵循著林萬億政務委員當時所設的起點來展開所有平埔族群語言文化的復振,以及大家最關心的,不管是正名,或是恢復民族身分。
所謂甲案就是修改相關法律,把各位納入平地原住民,乙案就是加列平埔原住民族。丙案是走比較折衷策略,先承認平埔族群,等待未來看沒有機會往前跳。
這真的不是一個法律問題,這是一個歷史傷害與歷史情感,現有原住民族的感情的問題,我必須這麼說,在歷史上,因著各個殖民政權,就把我們分成生和熟,後來又分成高山、平埔。但現有原住民族很幸運,也有在座許多鄉親的協助,終於獲得自己命名的權力,我們要稱自己是原住民族。但我必須要說一聲抱歉,因為一路走過來當中,我們忘了把一路上被殖民政權分開來的手足同胞拉進來。
可是我必須跟各位報告,歷來殖民者在平埔族及現在原住民中間所設下的各種行政手段及障礙,很多感情的事情,我們真的還沒有完全處理好,真的。當然林律師會指責我們會裡面所講的甲乙丙案,我們會裡面要是不負責任的話,我們連甲乙丙案都不提出。希望各位鄉親理解,這是解決歷史問題、重新把歷史傷害彌補,而且想辦法透過一些階段性的策略,讓現有的原住民族以及平埔族群鄉親們,我們再把這個感情找回來。
否則也有可能,我必須這麼說,一不小心,未來不管哪一個黨執政,真有這麼順利地像林律師所說,我們根本就不用管合不合法,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就把這步跨出去?我必須跟鄉親報告,這不只是行政上的問題,還有司法立法的問題,還有什麼呢?現在原住民族、部落、社會與鄉親的一些問題。
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我盡量聽各位的聲音,可是我跟各位報告,我今天要是在一個原住民族的場合的話,那又是另外一個…… 所以我們原民會想辦法,在離散的兄弟族群之間,想辦法搭起橋樑,請各位務必要體諒,務必要感激。
那當然,我們會裡面綜合規劃處王處長也在這個地方,我們會裡面的平埔小組,我們現在正在想辦法把甲乙丙案形成的基礎整理成一個政策建議書,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交給行政院,希望行政院長官多加考量,多聽聽我們平埔族鄉親的想法。」
5. 〈從本土到國際〉,《珍惜台灣南島語言》p.42,李壬癸(2010)。
6. 任何人可憑身分證,至各鄉鎮市戶政事務所,調閱直系親屬之日治時期戶籍謄本電子檔,而不需回到戶籍地辦理。
------------
平埔族台南爭正名 賴清德:這是人權問題,明年勝選後靠政治解決
By Zou Chi,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
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15日下午主辦全國平埔族群正名高峰會,由11個平埔族群發起,全國各地平埔族群代表500多人與會,爭取將平埔族列入法定的原住民族中。市長賴清德致詞指出,目前各總統參選人中只有蔡英文支持正名運動,待明年新政府組成後,就能透過政治解決此問題,不再受到法律束縛。
相關報導:平埔族要求正名:放下漢人霸權心態 還我歷史地位
蘋果報導,今年六月立委周倪安曾陪同平埔權益促進會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要求原民會、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地位。而對於平埔權益促進會的訴求,原民會去年曾發聲明表示,平埔族已「漢化」,與原住民族分屬兩個不同的團體。
周倪安表示,平埔族是「被迫漢化」,如果要保有原住民的政經地位和社會文化發展,正名是第一步,但連正名都無法完成,等於是剝奪平埔族的原住民身分。且平埔族已受聯合國認可,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裡卻沒有半個名字,未來要重返聯合國,可能都還要靠這些原住民幫忙。
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則表示,原民會先前說,平埔族要求的正名運動是為了要爭取原住民的資源,這是汙衊的說法,執政者不思考如何保護少數民族,只是一昧打壓,已經違反「聯合國原住民宣言」,更踐踏基本人權。
聯合報導,對於平埔族正名議題,台南市昨協助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舉辦正名高峰會。會議由台南市政府與全台50多個平埔族群社團、組織共同舉辦,約有500名平埔族人參與。
中時報導,民族事務委員會表示,台南市為凝聚全國平埔族群共識,共同爭取正名,籌辦這場盛會,也宣示今年是平埔族群正名關鍵年,將開啟平埔族群正名的運動新頁。
昨天參與的11個平埔族群分別是噶瑪蘭、凱達格蘭、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巴布薩、西拉雅、洪雅、大武攏及馬卡道,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理事長永進忠、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萬正雄,及立委田秋蓳、周倪安等人也都到場。
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表示,中央目前以原民身分法第2條規定,須於民國45、46、48、52年已有相關登記者,才能恢復原民身分,而原民會也一直認為,歷史變遷導致平埔族認定上有困難。原民會昨於會中提出3個官方版的修法作為,但律師認為修法太過耗時。
公視報導,會中民族事務委員會表示,只要透過行政解釋就能讓平埔族正名,但原民會不同意,無疑是政治問題。委員會後續會向所有總統候選人訴求,將平埔族正名,列入政策白皮書,希望在明年1月16日就能正名成功。
自由報導,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表示,近日居住在高雄的西拉雅族、小林村的大武攏族已召集族人到杉林區戶政事務所將「熟」(山地原住民為「生」)補註記於戶籍謄本個人記事欄,雖然不涉及原住民身分的取得,沒有法律效力,但大武攏族堅持自身原住民身分的資格,以實際行動爭取正名的決心,應予鼓勵接納,希望其他縣市政府也能比照台南市、高雄市推動「熟」註記,尊重族人的自我認同。
此外,主辦單位表示,會議曾邀請各政黨領袖及總統候選人參與,並要求他們對此一議題表態,但除了蔡英文,其他都未有回應。
中央社報導,對此,台南市長賴清德指出,平埔族群正名是人權問題,身分是與生俱來的,根據憲法基本原則,人民的權利不得恣意剝奪,政府應當尊重原住民個人的主觀認同及自我認定,落實憲法精神。
他表示,平埔族爭取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是憲法保障權利,卻被政府以法令阻擋,追根究底還是政治因素。他希望11個族群與不同的原住民族間都應該合作,更要「牽好蔡英文的手」,明年勝選後,就能透過政治解決此問題,不再受到法律束縛。
------------------
平埔族群正名會 登場
台灣新生報作者【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5年8月17日 上午12:00
由五十多個平埔族群社團組織共同發起的「全國平埔族群正名高峰會」在南市成功大學舉行,南市長賴清德、副市長顏純左、臺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萬正雄、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理事長永進忠、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汪志敏共同主持,來自全國各地平埔族群代表約五百餘人參與盛會,共同發表正名宣言,宣誓推動正名運動決心。
高峰會由全台十一族的噶瑪蘭、凱達格蘭、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巴布薩、西拉雅、洪雅、大武攏、馬卡道等平埔族群及五十多個平埔社團、組織共同發起,邀請西拉雅平地原住民身份案行政訴訟委任律師林永頌等專家學者與會;十一族群代表在南投埔里噶哈巫、高雄大武壟族大滿舞團及臺南西拉雅族樂團演出中掌旗進場,現場旗幟飛舞氣氛高昂。
賴清德表示,身份是與生俱來的,平埔族群正名是人權問題,根據憲法基本原則,人民權利不得恣意剝奪,政府應當尊重原住民個人的主觀認同與自我認定,落實憲法精神。
南市民委會主委汪志敏指出近日高雄的西拉雅族、小林村的大武壟族已召集族人至杉林區戶政事務所將「熟」補註記於戶籍謄本個人記事欄內,雖然不涉及原住民身份的取得沒有法律效力,但大武壟族堅持自身原住民身份資格,以實際行動支援正名決心,希望其他縣市政府也能比照臺南市、高雄市推動「熟」註記,尊重族人的自我認同。
11平埔族高峰會 爭正名
2015-08-16 03:09:58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總統大選在即,全台11個平埔族群昨天在台南舉辦正名高峰會,爭取將平埔族列入法定的原住民族中。市長賴清德呼籲11族心手相連,「同時要牽好蔡英文的手」,表示蔡已將正名列入政見中,明年勝選平埔族正名就有希望。
昨天的會議由台南市政府與全台50多個平埔族群社團、組織共同舉辦,約有500名平埔族人參與。主辦單位表示,會議邀請各政黨領袖及總統候選人參與,並要求他們對此一議題表態,但目前除了蔡英文,其他都未有回應。
平埔族長期爭取列入原住民族,日前賴清德大動作率族人北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遞狀,控告行政院原民會,昨又協助舉辦高峰會。
他致詞時表示,平埔族爭取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是憲法保障權利,卻被政府以法令阻擋,追根究底還是政治因素。他希望11個族群與不同的原住民族間都應該合作,更要「牽好蔡英文的手」,明年勝選後,正名一定會成功。
昨天參與的11個平埔族群分別是噶瑪蘭、凱達格蘭、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巴布薩、西拉雅、洪雅、大武攏及馬卡道,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理事長永進忠、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萬正雄,及立委田秋蓳、周倪安等人也都到場。
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表示,中央目前以原民身分法第2條規定,須於民國45、46、48、52年已有相關登記,才能恢復原民身分,並認為平埔族當年未登記,如今搶正名,是為了分食原民資源。
台南市與高雄市目前推動平埔族前往戶政單位註記,比照日治時期對平埔族的登記,註記為「熟」(山地原住民則為「山」),以示對自己原民身份的認定。
-----------------------
平埔族出面抗議 身分不被承認
范捷茵 2014/07/14 17:34 點閱 620 次
平埔族噶哈巫族與巴宰族14日開記者會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他們獨特的文化,替平埔族群正名。(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平埔族噶哈巫族與巴宰族14日開記者會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他們獨特的文化,替平埔族群正名。(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平埔族群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為什麼原委會拒絕承認我們的身分呢?」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14日質疑,平埔與高山族的分歧很難一刀兩斷,而平埔族群如巴宰(Pazeh)與噶哈巫(Kaxabu)等,除了文化獨特外,語言也被聯合國列入瀕危,原民會卻不肯為這些族群正名,導致族語與文化傳承困難重重。
6月26日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5、16個原住民族群,看在平埔族眼中,卻是既喜悅又夾雜著難過。
【語言列瀕危】
在14日立委周倪安舉辦的記者會上,平埔族噶哈巫族的潘寶鳳無奈表示,看到其他原住民被國家承認、正名,內心當然相當喜悅,可是當她想到噶哈巫族的語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世界18種極度瀕危的語言,服飾與文化的獨特性也不輸賽徳克族,政府卻遲遲無法承認其原住民身分,不免覺得相當沈痛。
以語言學分類而言,台灣古語有泰雅、排灣與鄒語,而噶哈巫語與賽夏語屬於同一語系,而賽夏又屬於泰雅分支,所以許多發音與泰雅族相似,屬於南島語系一部分是毋庸置疑的。
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兼巴宰族人潘紀揚說,原委會3年前曾表示,將努力協助平埔族「正名」,但是至今都沒有任何作為,對於文化保存的輕忽態度,令人心寒。聯合國早已准許他以「台灣原住民巴宰族」身分參加會議,反觀台灣政府,至今卻仍不允許族群正名。
【傳承自力救濟】
對於平埔族的族群數量,文獻上一般認為8族13支或7族14支,直至今日還保有傳統文化、祭典,族群向心力較凝聚的大約還有10族。潘紀揚強調,平埔族和高山族其實如何分類都是人為決定,像被分類為高山族的阿美族、卑南族其實也住在平地。
在缺乏官方的承認下,傳承族語和文化變得相當困難。噶哈巫文化協會秘書長蕭愛蓮表示,噶哈巫族有自己的族語,卻沒有政府力量支援協助保存,眼看著族語隨著地方耆老的凋零而消失,民間團體只好自立自強,在社區內奔走、收錄耆老們的影音資料。
----------------------------------------------------
原民會:已推動平埔族文化復興
2014年07月14日 19:14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表示,政府早已開始推動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工作,但民族身分認定議題必須依法辦理。
平埔權益促進會長潘紀揚、凱達格蘭族後裔潘慧安,今天上午在台灣團結聯盟籍立法委員周倪安陪同下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要求原住民族委員會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地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也特別聲明,「政府早已開始推動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工作,但民族身分認定議題必須依法辦理」。
原民會指出,台灣光復初期,政府為改善「生蕃(高砂)」族群生活,訂定「山胞」身分認定法令,「熟蕃(平埔)」族群除極少數願意登記為「平地山胞」外,皆未取得原住民身分。近年來平埔族群也曾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原住民身分,但最高行政法院仍然判決平埔族群敗訴。
原民會表示,雖然大部分平埔族群未被認定為原住民,但政府仍然認定平埔族群屬南島民族的事實,格外重視平埔族群議題。
原民會更於民國99年邀請平埔族群代表及專家學者,成立「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並匡列預算推動「平埔族群語言及文化振興計畫」。另為培育平埔族群聚落組織,原民會特別推動「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以直接補助平埔族群聚落發展的方式,協助回復聚落傳統文化記憶與語言。
平埔族群民族身分認定問題,原民會表示,將協助平埔族群復振文化語言,重視平埔族群存在的歷史事實,並以不損害具有原住民身分者既有權益之前提,以循序漸進方式,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與步驟,加速研議處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問題。1030714
---------------------------------------------------------------------
「被迫漢化」平埔族爭正名
2014年07月15日
周倪安(左二)與平埔族後人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名平埔族。趙元彬攝
【劉宛琳╱台北報導】行政院上月二十六日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群,原住民族由十四族增至十六族。爭取正名為原住民的平埔族原住民昨站出來,要求馬政府和原民會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族地位。
台聯立委周倪安昨陪同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凱達格蘭族後裔潘慧安舉行記者會,他們高喊「平埔是台灣原住民,還我身分權。」呼籲政府正視平埔族的正名運動,還原其歷史地位。
轟原民會「污衊」
對於原民會去年曾發聲明表示,平埔族已「漢化」,與原住民族分屬兩個不同的團體,周倪安強調,平埔族是「被迫漢化」,若要保有原住民的政經地位和社會文化,正名是第一步,現在連正名都無法完成,等於是剝奪平埔族的原住民身分;潘慧安也說,即使原住民受到某種程度的漢化,但仍不能否認他們擁有原住民DNA的事實。
潘紀揚也說,原民會先前說平埔族要求正名是為了要爭取原住民的資源,這是污衊的說法,執政者不思考如何保護少數民族,只是打壓,已違反《聯合國原住民宣言》,踐踏基本人權。
--------------------------------
番太祖定居原住民第一廟動土
2014年07月20日 04:10
廖肇祥/南投報導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19日終於動土,輾轉流離300年,噶哈巫的「番太祖」終於要有自己的棲身之所,族人載歌載舞慶祝。人類學者黃美英說,這間廟落成後,應該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一間「廟」。
無家祖先流浪300年
噶哈巫族是埔里地區的平埔族群,族人相信天地萬物皆有靈,主要信仰為祖靈;其中番太祖為埔里鎮蜈蚣里噶哈巫的重要神祇。相傳300多年前,住在仁愛鄉山區的高山族常下山出草砍人頭,番太祖是「戰神」,常常顯靈,手持番刀與戰槍擊退敵人,保護噶哈巫族人;族人根據印象,讓番太祖具像化,請漢人師傅刻了一座噶哈巫神尊。
但噶哈巫族並無蓋廟的傳統,番太祖沒有固定的家,跟隨著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的祭拜。耆老味輝震表示,今年年初幾位族人夢到番太祖說,不想再輾轉流離,希望能夠有間廟,固定接受十方大眾的供奉;族人開始籌建委員會,向十方大德善信募捐,終於在7月募集足夠款項舉辦動土儀式。
為讓番太祖開心,族人準備了生豬肉、生魚、生雞、生豬肝,還有用糯米做成的「阿拉粿」祭拜,族人牽起了手完成「牽田」儀式,吟唱古調;現場燒香、燒金紙、誦經的流程,讓賓客感到好奇,漢人的信仰似乎融入噶哈巫族。
宗教融入漢人文化
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指出,該族的聚落鄰近漢人,有些宗教儀式融入漢人的文化,連番太祖神像的身旁,供奉的正是哪吒三太子;但噶哈巫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活躍的族群文化,官方應該列入台灣正式的原住民族。
穿官服手持刀與矛
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教授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祭拜的「番太祖」濃眉大眼,穿耳洞,手上拿著番刀與矛,這樣的形體是很像平埔族;但身上穿著卻是清朝的官服,可能是雕刻師傅是漢人,將那個時代的祖先形象神格化,再賦予官銜的形體,用「廟」這個名稱是受到漢人的影響。
噶哈巫族散佈在埔里鎮4個聚落,番太祖祀奉在蜈蚣里,是4個聚落共同的神祇。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漢化很深,也會燒香、燒金紙;但崇敬祖先,希望祖靈庇佑的投射心理是一樣的。
噶哈巫傳統新年祭儀活動主要是結合了祖靈信仰、農漁生產、社群組織的重要年度祭儀,在稻穀收穫之後,釀酒做粿、以牲禮祭祀祖靈,由頭目、祭司主持,並以此收穫祭儀象徵新年度之開始。傳統祭儀活動通常持續舉行多日,其中並依男性年齡階級組織,舉辦有關的技能訓練表演與公開獎勵,例如抓魚、賽跑(稱為走標),賽跑得勝者獲彩旗,豎立於集會所,並在得勝者之家舉行慶祝酒宴。夜晚族人聚集一處,升起火堆,族人牽手圍火舞蹈、吟唱紀念祖先歌謠(Aiyen),俗稱「牽田」,全社共飲歌舞、烤魚烤豬、通宵達旦,集體歡愉、情感交融。自清政權與外來文化勢力進入埔里盆地之後,各社的祭儀活動逐漸改變,並集中於農曆11月15日舉行,俗稱「番仔過年」。日治末期因太平洋戰爭、乃至戰後的民生困境而不再舉行,另一方面也因為受漢人影響,平埔各社也隨之過「舊曆新年」(農曆正月初一),另有因改信基督教而廢棄傳統祭祖儀式,所謂的「番仔過年」活動已不復存在。
埔里的守城份社區,在地震之後,面對殘破不堪的家園,村人感慨的憶起中斷五十年之久的「番仔過年」,種種情景依稀存在於耆老的記憶與口述之中,四庄重建團隊遂鼓勵社區人士籌辦一次「烘火團圓迎新年、相挺做伙重建家園」活動,婦女製作「阿拉粿」,阿拉粿是以往祭祖和年節必備的「年糕」,以青草和米漿揉和壓乾後,有包餡和無餡兩大類,有餡的又分鹹味和甜味兩種,外層以月桃葉包裹蒸煮,散發特殊的清香氣味。
此後每年舉辦「噶哈巫過年」活動,守城份的潘永曆以母語(Kahabu muajau ajm)稱之。2002年5月結合四庄族裔正式成立「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更積極推動族群文化振興及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於2002年農曆11月15日盛大舉辦噶哈巫年節慶典活動,激發族群情感,並在蜈蚣崙社區祭拜「番太祖」(apudadawan),下午在忠孝國小操場舉辦賽跑,晚上「牽田」唱母語歌謠(Aiyen)。此後每年照例舉辦噶哈巫年節活動,並邀請社區的舞獅隊、北管樂團參與表演。921災後舉辦中斷五十年的年節活動,祭祖的儀式和意涵較少,主要是偏重聯誼歡樂的性質。
---------------------------------------------------------------
北斗東螺媽巡根 番太祖開道
2008/11/23 20:55
【記者陳威廷/北斗報導】彰化縣北斗鎮天后宮東螺媽廟今天中午將回溪洲鄉舊眉村東螺媽發源地「巡根迎香大典」,為媽祖開道打先鋒的是「東螺番太祖」,祂原是平埔原住民信仰的神明,漢人遷入後,將祂神像化,是台灣少見具像化的原住民神明。
番太祖有原住民頭飾,著漢服,沒有原住民深邃輪廓,像一般漢人臉孔。祂的座前是條台灣土狗,三角頭、蝙蝠耳、鐮刀尾,栩栩如生,像徵原住民勇士狩獵、前進的精神。
東螺人文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洪慶宗說,相傳東螺媽是明朝末年先民渡海拓墾時迎來,當時東螺一帶是東螺社、眉裡社平埔族原住民群聚地,各方長久相安無事,平埔族住民逐漸漢化後,未忘信仰之神「太祖」,受漢文化影響,當時將太祖具像化,刻成神像,入祀東螺天后宮,在當地信仰,祂的神格位階類似三太子。
洪慶宗指出,因漢人文化凌駕原住民文化,便改稱太祖為「番太祖」或「番仔神明」,也是少見原住民供奉的擬人化神明。由於該神像可能以漢人面孔為彫刻範例,若無進一步解釋,信眾難以了解是原住民神明。
今天中午的「巡根迎香大典」,番太祖將擔任東螺媽神轎隊伍先鋒,為媽祖開道,一路浩蕩回到溪洲發源地。大典儀式上,將有多名埔里籃城里東螺社後裔與埤頭鄉陸嘉村東螺媽爐主會信眾出席,廟方也準備平埔族傳統「阿拉粿」為供品,祭拜天地神祇。
----------------------------------------------------------------------
平埔族出面抗議 身分不被承認
范捷茵 2014/07/14 17:34 點閱 620 次
平埔族噶哈巫族與巴宰族14日開記者會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他們獨特的文化,替平埔族群正名。(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平埔族噶哈巫族與巴宰族14日開記者會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他們獨特的文化,替平埔族群正名。(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平埔族群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為什麼原委會拒絕承認我們的身分呢?」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14日質疑,平埔與高山族的分歧很難一刀兩斷,而平埔族群如巴宰(Pazeh)與噶哈巫(Kaxabu)等,除了文化獨特外,語言也被聯合國列入瀕危,原民會卻不肯為這些族群正名,導致族語與文化傳承困難重重。
6月26日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5、16個原住民族群,看在平埔族眼中,卻是既喜悅又夾雜著難過。
【語言列瀕危】
在14日立委周倪安舉辦的記者會上,平埔族噶哈巫族的潘寶鳳無奈表示,看到其他原住民被國家承認、正名,內心當然相當喜悅,可是當她想到噶哈巫族的語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世界18種極度瀕危的語言,服飾與文化的獨特性也不輸賽徳克族,政府卻遲遲無法承認其原住民身分,不免覺得相當沈痛。
以語言學分類而言,台灣古語有泰雅、排灣與鄒語,而噶哈巫語與賽夏語屬於同一語系,而賽夏又屬於泰雅分支,所以許多發音與泰雅族相似,屬於南島語系一部分是毋庸置疑的。
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兼巴宰族人潘紀揚說,原委會3年前曾表示,將努力協助平埔族「正名」,但是至今都沒有任何作為,對於文化保存的輕忽態度,令人心寒。聯合國早已准許他以「台灣原住民巴宰族」身分參加會議,反觀台灣政府,至今卻仍不允許族群正名。
【傳承自力救濟】
對於平埔族的族群數量,文獻上一般認為8族13支或7族14支,直至今日還保有傳統文化、祭典,族群向心力較凝聚的大約還有10族。潘紀揚強調,平埔族和高山族其實如何分類都是人為決定,像被分類為高山族的阿美族、卑南族其實也住在平地。
在缺乏官方的承認下,傳承族語和文化變得相當困難。噶哈巫文化協會秘書長蕭愛蓮表示,噶哈巫族有自己的族語,卻沒有政府力量支援協助保存,眼看著族語隨著地方耆老的凋零而消失,民間團體只好自立自強,在社區內奔走、收錄耆老們的影音資料。
----------------------------------------------------
原民會:已推動平埔族文化復興
2014年07月14日 19:14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表示,政府早已開始推動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工作,但民族身分認定議題必須依法辦理。
平埔權益促進會長潘紀揚、凱達格蘭族後裔潘慧安,今天上午在台灣團結聯盟籍立法委員周倪安陪同下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要求原住民族委員會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地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也特別聲明,「政府早已開始推動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工作,但民族身分認定議題必須依法辦理」。
原民會指出,台灣光復初期,政府為改善「生蕃(高砂)」族群生活,訂定「山胞」身分認定法令,「熟蕃(平埔)」族群除極少數願意登記為「平地山胞」外,皆未取得原住民身分。近年來平埔族群也曾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原住民身分,但最高行政法院仍然判決平埔族群敗訴。
原民會表示,雖然大部分平埔族群未被認定為原住民,但政府仍然認定平埔族群屬南島民族的事實,格外重視平埔族群議題。
原民會更於民國99年邀請平埔族群代表及專家學者,成立「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並匡列預算推動「平埔族群語言及文化振興計畫」。另為培育平埔族群聚落組織,原民會特別推動「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以直接補助平埔族群聚落發展的方式,協助回復聚落傳統文化記憶與語言。
平埔族群民族身分認定問題,原民會表示,將協助平埔族群復振文化語言,重視平埔族群存在的歷史事實,並以不損害具有原住民身分者既有權益之前提,以循序漸進方式,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與步驟,加速研議處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問題。1030714
---------------------------------------------------------------------
「被迫漢化」平埔族爭正名
2014年07月15日
周倪安(左二)與平埔族後人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名平埔族。趙元彬攝
【劉宛琳╱台北報導】行政院上月二十六日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群,原住民族由十四族增至十六族。爭取正名為原住民的平埔族原住民昨站出來,要求馬政府和原民會承認平埔族的原住民族地位。
台聯立委周倪安昨陪同平埔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凱達格蘭族後裔潘慧安舉行記者會,他們高喊「平埔是台灣原住民,還我身分權。」呼籲政府正視平埔族的正名運動,還原其歷史地位。
轟原民會「污衊」
對於原民會去年曾發聲明表示,平埔族已「漢化」,與原住民族分屬兩個不同的團體,周倪安強調,平埔族是「被迫漢化」,若要保有原住民的政經地位和社會文化,正名是第一步,現在連正名都無法完成,等於是剝奪平埔族的原住民身分;潘慧安也說,即使原住民受到某種程度的漢化,但仍不能否認他們擁有原住民DNA的事實。
潘紀揚也說,原民會先前說平埔族要求正名是為了要爭取原住民的資源,這是污衊的說法,執政者不思考如何保護少數民族,只是打壓,已違反《聯合國原住民宣言》,踐踏基本人權。
------------------------------------------
番太祖定居原住民第一廟動土
2014年07月20日 04:10
廖肇祥/南投報導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噶哈巫族番太祖神像手拿番刀與矛,保護族人不被高山族侵害,但頭上的官帽,顯露原漢融合的足跡。(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19日終於動土,輾轉流離300年,噶哈巫的「番太祖」終於要有自己的棲身之所,族人載歌載舞慶祝。人類學者黃美英說,這間廟落成後,應該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一間「廟」。
無家祖先流浪300年
噶哈巫族是埔里地區的平埔族群,族人相信天地萬物皆有靈,主要信仰為祖靈;其中番太祖為埔里鎮蜈蚣里噶哈巫的重要神祇。相傳300多年前,住在仁愛鄉山區的高山族常下山出草砍人頭,番太祖是「戰神」,常常顯靈,手持番刀與戰槍擊退敵人,保護噶哈巫族人;族人根據印象,讓番太祖具像化,請漢人師傅刻了一座噶哈巫神尊。
但噶哈巫族並無蓋廟的傳統,番太祖沒有固定的家,跟隨著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的祭拜。耆老味輝震表示,今年年初幾位族人夢到番太祖說,不想再輾轉流離,希望能夠有間廟,固定接受十方大眾的供奉;族人開始籌建委員會,向十方大德善信募捐,終於在7月募集足夠款項舉辦動土儀式。
為讓番太祖開心,族人準備了生豬肉、生魚、生雞、生豬肝,還有用糯米做成的「阿拉粿」祭拜,族人牽起了手完成「牽田」儀式,吟唱古調;現場燒香、燒金紙、誦經的流程,讓賓客感到好奇,漢人的信仰似乎融入噶哈巫族。
宗教融入漢人文化
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指出,該族的聚落鄰近漢人,有些宗教儀式融入漢人的文化,連番太祖神像的身旁,供奉的正是哪吒三太子;但噶哈巫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活躍的族群文化,官方應該列入台灣正式的原住民族。
穿官服手持刀與矛
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教授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祭拜的「番太祖」濃眉大眼,穿耳洞,手上拿著番刀與矛,這樣的形體是很像平埔族;但身上穿著卻是清朝的官服,可能是雕刻師傅是漢人,將那個時代的祖先形象神格化,再賦予官銜的形體,用「廟」這個名稱是受到漢人的影響。
噶哈巫族散佈在埔里鎮4個聚落,番太祖祀奉在蜈蚣里,是4個聚落共同的神祇。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漢化很深,也會燒香、燒金紙;但崇敬祖先,希望祖靈庇佑的投射心理是一樣的。
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南鄒2小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讓台灣的原住民族從14族增加至16族,但其實仍有許多平埔族在等待正名中。台聯黨立法委員周倪安今(14)日與3個平埔族群代表召開記者會,要求原住民委員會以及國民黨政府承認平埔族群的原民地位,不過,主管機關原民會並未派代表出席。
「原民會不承認,是因為怕我們人多,進去分享它的利益、它的福利,它們只承認少數(被正名的平埔族)不影響他們利益的。」凱達格蘭族第13代的潘慧安,抨擊原民會對於多數平埔族正名的反對態度。噶哈巫族的蕭愛蓮也指出當權者如原民立委、議員等,會擔心若平埔族也納入原住民族,有限的原民代表名額會被瓜分。
潘慧安強調「我們都是平埔族,DNA並沒有辦法改變;你否認,我們還是存在。」巴宰族、平埔族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表示,以巴宰族語創作的新詩、散文,均獲得「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巴宰族語也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全世界極度瀕危語言的18種之1。「有語言、文化的民族,不要消滅他。」潘紀揚呼籲。他也強調在原民會還沒成立前,他已參與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反駁某任原民會主委曾述說的平埔族正名,是要搶原民資源。
噶哈巫族的蕭愛蓮、潘寶鳳是一對表姊妹,然而她們卻是分別在近10年才得知自己的平埔族身分。「我到55歲,才知道我是番(指原住民),就愛上原住民(身分)。」蕭愛蓮欣喜地分享表示,她在知道自己是原住民後,才驚覺自己的族群快消失了。於是知道自己身分後的這8年,台語說得流利但不曾學過族語的她,積極投入噶哈巫族語言、文化保存,至今,已記錄了3千多個噶哈巫族的字。她質疑:「原民會沒有眼睛、耳朵嗎?為什麼不給我們身分?」
蕭愛蓮的表妹潘寶鳳在17歲時,偶然得知自己的平埔族身分。她笑稱這種感覺就像「養女知道自己的身世一樣」。對於平埔族因為漢化程度高,不被認為是原住民族,她表示,其他已被正名的原民族群,目前也正在複製平埔族過去被漢化的脈絡。潘寶鳳無奈地說,她從第12族被正名起,就在等自己的族群被正名,等到最近被正名的第15、16族,卻都不是他們族。她重申「希望政府不要假裝看不見,我們自己很有意識。」台聯黨立委周倪安強調,「政府不該阻擋人民認同自己。」
本身也是凱達格蘭族、平埔族的周倪安,表示過去平埔族被漢化,是歷史的悲哀;但她質疑「為何21世紀的現今,平埔族知道自己是誰,卻沒有大聲說出來的權利?」
平埔族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2010年曾至聯合國會議,控告馬英九漠視平埔族正名。他抨擊原民會當時以新聞稿回應「將協助平埔族正名,珍惜台灣多元族群」的承諾,這幾年都沒做到。但原民會本來要出席這場記者會,但後來缺席,潘紀揚預期,未出席記者會的原民會官員應該也會採新聞稿的模式進行官方回應。
編按:原本第一段第一句「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2個平埔族群為原住民族」但因這2族不是平埔族群,係小編誤植,如今改為正確版本即: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南鄒2小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有誤導讀者之處,致深切歉意。
----------------------------
八八水災‧重建家園
小林村平埔文化
文‧圖/魯 郡
「莫拉克」颱風來襲造成嚴重的「八八水災」,而被土石掩埋的小林村,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北部楠梓仙溪畔,西以阿里山山脈與臺南縣南化鄉為界,東以桃源鄉為鄰,北接那瑪夏(三民)鄉,南毗同鄉關山村。
西拉雅大滿亞族
小林村位於楠梓仙溪東岸的河谷沖積扇,行政區域包括小林、北勢寮、五里埔、南光(牛寮)、錦地(禁地)、埔尾等地區,是平埔族西拉雅大滿亞族的居住地,居民以劉、潘、王、陳姓居多,主要以從事傳統第一級產業為經濟來源,經濟作物有全臺聞名的芋頭、生薑、竹筍、梅子、番石榴、香蕉和水蜜桃等產物。
甲仙鄉的平埔族,大約在清朝中葉,自大武壟經二埔,遷徙到甲仙南部,另一條則是由坪林越小烏山,到甲仙北部山區,之後分散在甲仙各地生根,與後續來到的客家人、閩南人、日本人,以及光復後的外省族群,經長久生活融合,逐漸加深漢化,由於文字記載史料不全,僅能從生活點滴及斷垣破瓦中去尋找。
遠在荷蘭時期的小林村,可能是鄒族原住民的據領地,早期鄒族武裝成群前來收租,村民通常會盛宴款待,並有《安平縣雜記》記載:「見物則抽」(俗稱「番租」)的習俗,以及通婚與物品交易關係。
小林村民遷移入墾時間,確實尚待研究考證,相傳可能是在清光緒十二年,隨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軍隊在五里埔駐紮時移居。當時,為打通南橫通道,曾由章高元派兵,軍隊從嘉義大埔經西阿里關,穿越山嶺進入小林,而在五里埔駐紮,不過,有多名兵士因水土不服或感染瘧疾而病逝,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們,被立碑草葬於五里埔,現留有「鎮海將軍墓」,已列為三級古蹟,為臺灣開發留下重要的史蹟。
公廨祭祀番太祖
召請太祖下凡所使用的「天梯」 | 公廨內中柱與太祖下凡的基座 |
平埔族是一個母系社會,村落中具有法力的尪姨享有特殊地位,族人平日不祀奉神像,主要祭祀的祖靈稱為「番太祖」,壺中裝水,稱「平安水」、「嚮水」,祭祀祖靈的場所,則稱為「公廨」,尤以公廨是平埔族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族人決定重要事情的場所。
小林村區域內,雖有豐富的平埔族文化資產,卻因漢文化進入及與漢人混居,使得族人逐漸認同漢族文化。為積極復興與保留平埔族文化,高雄縣政府特別在村落裏的小林國小,設置一座平埔文物館,除保存平埔族的文物,更與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太祖祭典,讓族人能夠找回失落的集體記憶,後代更有機會傳承平埔文化。
平埔族的文化,絕非僅存在於文物館的標本展示,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平埔族群文化,因而結合小林社區的力量,創設具有教育功能的小林平埔文物館,正是小林平埔族人的精神象徵,更是村落生命再生與延續的最佳證明。
小林平埔文物館
小林平埔文物館的館舍建築,是平埔族人智慧與經驗的累積,主要是就地取材,利用生活環境周遭的天然材料,最符合地方經濟效益,且考量不同材料特性,賦予各別不同功能。
通常,平埔族人建造屋舍,均以粗壯高大的麻竹作為支架,以架構出主要結構體,再利用平日山野中常見的菅芒,編結成透氣良好的牆面,縫隙間填抹牛糞,可使屋舍冬暖夏涼,最後以茅草搭蓋屋頂,便完成平埔族屋舍。
在平埔族公廨的外側,有座高聳入雲的竹子,插立在空地中央,竹子尾端留有細枝與竹葉,並綁著一把茅草,象徵早期族人走鏢時代的鏢旗,另在竹桿上,綁七束等距的茅草,猶如梯子般,為召請太祖下凡所使用的「天梯」。
太祖下凡的基座,係以粗竹為主體,自上而下,剖成一片片的細竹片,下端則不完全剖開,並用藤圈由下而上環繞擴展,使之成為頭大腳細的漏斗狀,開口處纏著紅青白的粗布和花環,以孝敬太祖,並插有殺豬祭祀用的七支竹刀。
公廨內,立有一支不具結構意義的中柱(將軍柱),它是公廨中不可或缺的祖先柱,柱上並綁有一個向神座。中柱會選用檳榔樹幹,除因堅韌不怕蟲蛀,亦透露平埔族人的檳榔文化特徵。
漢化後的祀壺 | 鎮海將軍墓已列入三級古蹟 |
傳統夜祭祀祖靈
平埔族人對神明的觀念,多來自於祖靈,公廨祭祀的主神,是平埔族人的祖先阿立祖,但不供拜神像,這也是平埔族人與漢人信仰最大的差異。平埔族人不供奉神祇,而是象徵性的祀壺,平埔族也因而被稱為「拜壺民族」。
公廨內最重要的擺設就是祀壺,視為祖靈的圖騰;祀壺的大小、形狀與材質,並沒有特別限制,一般陶壺、酒瓶、醬油瓶、飲料瓶、小甕、碗、豬頭殼、羊頭殼,或用石頭代替者,種類繁多,不一而足,只要是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小林村由於地處偏遠,與外界交通不易,而得以保存較完整的大滿族文化,其最重要的傳統祭祀活動,是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夜祭,藉此遙祭祖靈。在夜幕低垂時,族人頭戴圓仔花環,身穿祖先阿立祖最愛的純潔白衣,由祭典靈魂人物女靈媒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歌謠,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番太組下凡與族人同樂。(參考資料:小林社區與小林國小網站
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南鄒2小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讓台灣的原住民族從14族增加至16族,但其實仍有許多平埔族在等待正名中。台聯黨立法委員周倪安今(14)日與3個平埔族群代表召開記者會,要求原住民委員會以及國民黨政府承認平埔族群的原民地位,不過,主管機關原民會並未派代表出席。
「原民會不承認,是因為怕我們人多,進去分享它的利益、它的福利,它們只承認少數(被正名的平埔族)不影響他們利益的。」凱達格蘭族第13代的潘慧安,抨擊原民會對於多數平埔族正名的反對態度。噶哈巫族的蕭愛蓮也指出當權者如原民立委、議員等,會擔心若平埔族也納入原住民族,有限的原民代表名額會被瓜分。
潘慧安強調「我們都是平埔族,DNA並沒有辦法改變;你否認,我們還是存在。」巴宰族、平埔族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表示,以巴宰族語創作的新詩、散文,均獲得「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巴宰族語也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全世界極度瀕危語言的18種之1。「有語言、文化的民族,不要消滅他。」潘紀揚呼籲。他也強調在原民會還沒成立前,他已參與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反駁某任原民會主委曾述說的平埔族正名,是要搶原民資源。
噶哈巫族的蕭愛蓮、潘寶鳳是一對表姊妹,然而她們卻是分別在近10年才得知自己的平埔族身分。「我到55歲,才知道我是番(指原住民),就愛上原住民(身分)。」蕭愛蓮欣喜地分享表示,她在知道自己是原住民後,才驚覺自己的族群快消失了。於是知道自己身分後的這8年,台語說得流利但不曾學過族語的她,積極投入噶哈巫族語言、文化保存,至今,已記錄了3千多個噶哈巫族的字。她質疑:「原民會沒有眼睛、耳朵嗎?為什麼不給我們身分?」
蕭愛蓮的表妹潘寶鳳在17歲時,偶然得知自己的平埔族身分。她笑稱這種感覺就像「養女知道自己的身世一樣」。對於平埔族因為漢化程度高,不被認為是原住民族,她表示,其他已被正名的原民族群,目前也正在複製平埔族過去被漢化的脈絡。潘寶鳳無奈地說,她從第12族被正名起,就在等自己的族群被正名,等到最近被正名的第15、16族,卻都不是他們族。她重申「希望政府不要假裝看不見,我們自己很有意識。」台聯黨立委周倪安強調,「政府不該阻擋人民認同自己。」
本身也是凱達格蘭族、平埔族的周倪安,表示過去平埔族被漢化,是歷史的悲哀;但她質疑「為何21世紀的現今,平埔族知道自己是誰,卻沒有大聲說出來的權利?」
平埔族權益促進會會長潘紀揚2010年曾至聯合國會議,控告馬英九漠視平埔族正名。他抨擊原民會當時以新聞稿回應「將協助平埔族正名,珍惜台灣多元族群」的承諾,這幾年都沒做到。但原民會本來要出席這場記者會,但後來缺席,潘紀揚預期,未出席記者會的原民會官員應該也會採新聞稿的模式進行官方回應。
編按:原本第一段第一句「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2個平埔族群為原住民族」但因這2族不是平埔族群,係小編誤植,如今改為正確版本即:上月底,行政院新核定南鄒2小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有誤導讀者之處,致深切歉意。
----------------------
大埔公所:民意醞釀退出西拉雅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8-23
鄉代:辦理建設時溝通不良
〔記者余雪蘭/大埔報導〕嘉縣大埔鄉長黃國明指稱,民意反映指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大埔鄉相關建設不尊重地方民意與需求,有些建設興建才三年就拆除重做,浪費公帑,民意醞釀「退出」西拉雅國家風景區,鄉代會去年也曾有此提案;不過,資深鄉代黃陳彩秀說,「退出」是開玩笑的話,鄉公所槓上西拉雅,主因是西拉雅辦理建設時與公所溝通不良。
西拉雅:內部也有搬遷的聲音
對此,西拉雅曾文管理站主任林志漢說,絕無浪費公帑,「西拉雅是協助地方建設發展,大家都歡迎,內部也有搬遷到中埔的聲音」。林志漢認為,之所以有批評的聲音疑與最近鄉公所不滿該處辦理情人吊橋兩側景觀工程有關。但黃國明表示,「兩者並無關聯,這些問題是民意反映」。
黃國明指出,最近情人碼頭木平台、人行步道、文化館意象標誌(見上圖)等重新修繕,西拉雅管理處未與在地民意溝通,且這些工程完工使用迄今僅約三年,並沒有嚴重毀損坍塌,就拆除(見下圖,記者余雪蘭翻攝)要重做,浪費公帑,民意醞釀「將西拉雅管理處趕出大埔鄉,退出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林志漢說,最近辦理情人公園改善工程,包括電力地下化、改善人行道樹木植栽槽浮根生長受限及排水設施、受損木平台更新、增加情人公園情人意象,皆從地方需求出發,且有的已損壞,景點最重要的是遊客使用安全,提升觀光品質,重修過程中,很多材料回收到再利用,並沒有浪費。
--------------------
陳耀昌專文:那位來自中南半島高地的台灣人祖先
比爾蓋茲在他的部落格上曾發表「全球殺死人類最多的動物排名版」,第一名是最不起眼的小蚊子,第二名是人,第三名是蛇。由蚊子散佈的瘧疾每年導致全球72.5萬人死亡,其中90%在非洲。第二名是人類本身,每年47.5萬死於戰爭或謀殺。第三名是蛇,每年5萬人。
72.5萬條人命只是一年,如果以人類歷史的幾萬年來說,蚊子不知已經殺死過幾億人類。我們可以想像,自幾萬年前至大約一百年前人類終於能有效治療瘧疾的漫長年代,瘧疾真是人類老祖宗的天敵,關係到種族存亡。人類為了對抗瘧疾的威脅,就發揮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最高準則。於是居住於瘧疾地區的人類,就產生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基因突變,讓變異紅血球較不會被瘧疾原蟲破壞,於是他雖然付出了輕度貧血的代價,但從此即使被蚊子叮了,也被瘧疾原蟲感染了,但不會致命。此基因突變並且代代相傳子孫,形成「優等人種」。
這種貧血首先在地中海沿岸,故俗稱地中海貧血,學術名稱為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如果第13對染色體帶有由祖宗來的突變基因,讓你成為b型地中海型貧血或海洋性貧血的帶因者,或者你的第16對染色體帶有突變點,讓你成為a型地中海型貧血。而由各種不同的血紅素基因變化亞型,也就可視為人類遷徙的指標。
妙的是,全球各地的瘧疾肆虐地區,自歐洲地中海沿岸,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到中東、印度,然後到中南半島北部高地,包括中國的雲貴高原,每個區域的人類祖先,雖然不約而同都進行了這樣的紅血球「進化」,但卻各自發展出當地人種的獨特基因突變點,於是就產生了許多貧血的亞型。
依現在眼光來看,純種漢人大約指漢朝以前,生活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所謂炎黃子孫。這地區是沒有瘧疾的,所以純種漢人不需要有紅血球的基因突變來保護自己。亙古以來,西南地域當今雲貴高原,是中土人士心目中的「瘴癘之地」。瘴癘,是指各種當時不明原因的傳染病。以今人看來,就是蚊蟲散佈的瘧疾、黃熱病、登革熱,而以瘧疾為大宗。而中南半島北部山地及雲南就是全世界人口帶有地中海貧血突變基因發生率最高的地方(圖一、圖二)。這地區雖然分屬中國(雲南)、緬北、泰北、寮北、越北等不同國家,其實地理及種族上頗為一致,地理上我們可稱之為亞洲東南高地,人種則為傣族為主,在中國為擺夷(1960以後改稱「傣族」),在泰北為泰人,在緬甸為撣族(撣邦),在寮國為佬族(佬撾),其實皆屬同一種族。
人類血紅素有a、b二條血紅素基因,在a紅血素上發生基因突變的,稱為a型海洋性貧血,b型之命名原理同之。以泰國而言,全國有40%左右的人帶有海洋性基因,其中15~30%帶有a型基因變異,15~20%的人有b型變異。這是全國性統計,而泰北傣人之比率可達60%以上。其中有一種血紅素E的b型變異,更可說是傣族所特有。
在民國早年,對大陸之民族之描述大約是很粗略的漢、滿、蒙、回、藏的五族共和,再加上貴州的苗族,雲南語焉不清的擺夷等少數民族。中共建國後,對西南少數民族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較重要的在廣西有壯(僮)族,貴州有苗族及布依族,雲南有南部的傣族,北部有彝族,在湖南有土家族,另外還有位於貴州、廣西、雲南之間的侗族,以及在廣西、湖南、雲南及越南北部的瑤族。這些鄰近傣族的少數民族也是位在此亞洲東南高地,相信也常感染瘧疾,因此理論上也都有地中海型貧血,但無確定資料可查。
這種海洋性貧血的流行病學調查是相當花錢的,台灣資料比較齊全。台灣人口大約5%左右帶有a型的變異因子,約2%帶有b型突變因子。其中客家人帶有a型突變因子的,比福佬人要多一些。有趣的是,所謂九族的高山原住民並沒有地中海貧血基因。中國大陸廣東、廣西近來才有流行病學發生率調查,我得自中國南方醫院兒科李春富教授的資料如下圖:廣東省不分潮州、客家或珠江三角洲的粵族(粵者,越也),全省人口9%有a亞型,b則為2.8%,和台灣差不多。廣西a型有9%,b型則無報告,我猜是太少。至於福建到雲南、貴州兩省,似忽迄無報告資料。我只查到一些小型實驗室報告,已知有海洋性貧血之夫妻去做基因調查的亞型報告,而沒有全省的發生率調查,更沒有各族群的流行病學資料。百度百科上有一條,印度3.7%、巴基斯坦4.0%、泰國4.8%、雲南4.8%、四川2.37%、貴州2.21%、福建1.83%、廣西1.52%、廣東1.08%,但卻專指b型而言,而且不知資料自哪裡來,我認為不是很可信。
簡單可以說的,帶有a型或b型地中海貧血突變基因者,表示有雲貴高原或中南半島的「瘴癘之地」的居民祖宗,而他們絕非漢人。傣人應有不少人帶有a型及b變異。我所好奇的,是廣西壯族。廣西有研究資料顯示,有14%a變異,b顯然少得多。我推測a thalassemia愈西愈多,就像圖一及圖二所顯示的,雲南傣族至少有15~25%左右,到了廣西12~15%,到了廣東9%,香港5~6%,都是5~9%左右,到了台灣也是5~6%,而客家居多(因為客家來自廣東居多)。b型也是一樣,由西而東漸少。
四川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四川地中海型貧血及鼻咽癌均不算太罕見,但四川古代原住民,發展出三星堆文化的巴人或蜀人,或後來秦漢時入蜀的中原漢人不應具有這兩種病。我的看法是,明末張獻忠在四川「殺殺殺殺殺殺殺」大屠殺之後,四川人口稀少,於是清初「兩廣添四川」,正好解釋何以四川人有這兩種東南沿海的疾病。
台灣高山原住民並無地中海貧血基因,但平埔則不得而知。除了泰國以外,我查過一篇來自越南的調查報告,表示越南全國不同地區有1.5~25%的地中海貧血發生率,50位病人中,31人為HbE,其中6人具華人血統(傣族華人?)。但此文章的樣本以北越為多,顯然全國資料不全。
台灣2400萬人口中,有7%或170萬人口有地中海型貧血,代表170萬人的祖先有一位來自中南半島北部,包括泰北、緬北、寮北、越北,或中國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有可能是傣或侗或壯族,而正巧這三族與百越人種較有淵源,在語言上也皆屬於侗台語族之壯傣語支,語言學上與台灣的高山原住民有關聯。至於苗族及彝族,我認為關聯性較少,因為他們在偏北之內陸,也無語言上與台灣原住民之關連。
**作者為台大醫師,本文選自作者過去數年專欄集結之著作《島嶼DNA》(印刻文學)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