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千名考生 赴文武廟祈福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TRQUvc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北而南逐一征服臺灣的反抗義舉,明治二十八年(1895)八月二十八日攻陷彰化,九月三日親王至鹿港,在文開書院內聽聞並視察軍情。本件碑記係昭和十八年(1943)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所書,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一事,並由臺中州知事森田俊介撰寫碑記,碑立鹿港的文開書院。

彰化永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建於1934年+在1930年前後,全台灣只要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台灣經過的地方,即使只睡過一夜,確定經過的,路線上都建了紀念碑紀念物,全台約有數十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0yLWeQ

日本政府曾在鹿港另設公學校,因恐儒生聚集滋生事端,因此勒令書院停學,其後書院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造訪而易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書院左側廂房內,嵌有北白川宮紀念碑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3T6H4r

-------------------------------------

培育人才的文開書院,是清末鹿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築,相當於一所大學,為鹿港造就許多人才,可說是鹿港昔日文風鼎盛的具體表徵。
書院之名: 道光四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有感於鹿港文風已盛,學生卻無專心就學的場地,於是倡建書院。命名為『文開』,這是為了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據時期來到台灣,教導漢移民讀書識字,被譽為『台灣漢文化之祖』 。
文開書院建起之後,使鹿港文教步入輝煌時期,道光至光緒年間,共出了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才,是鹿港人引以為傲的盛事。日治時期,日人於鹿港設立公學校,文開書院的講學活動被迫停止。後來又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此停留過,而一度改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左廂內,仍存有北白川宮親王的紀念碑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鹿港設立公立學校,且擔慮儒生聚會容易引發事端,乃禁止書院的一切活動。其後曾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到訪而改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光復後,文開書院日漸殘破。民國64年的一場大火,更將之焚毀殆盡。目前的形貌,是在民國73年依舊制復原而成的

----------------------------------------------

參訪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 - http://goo.gl/qto5Pp

古蹟巡禮~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文祠、武廟) - 景點 - 親子旅遊 - 親子就醬玩 - http://goo.gl/Qfkaj7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

文開書院
武廟、文昌祠、文開書院三座建築物一字排開相鄰,清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1827)完成書院的建 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
民國64年1975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殿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民國74年1985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2005完成修復。
文祠、武廟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清嘉慶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拔社」,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文昌祠亦成。
光復後,文祠、武廟成為駐軍軍營,民國64年1975文祠遭回祿之災,建築物受損,民國74年1985由政府依原貌重修。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民國91年2002再度重修,至民國94年2005完成修復。
文昌祠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昔時,古人應試及第,需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故考取秀才功名者,又稱「入泮」。
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清嘉慶24年(1819)「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清光緒8年(1869)「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武廟曾於清嘉慶24年(1819)、清咸豐4年(1854)、清光緒7年(1881)曾重修,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1811)「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武廟正殿前有一口古鐘,係昭和5年(1930)由鹿港士紳黃禮永、許梅舫等士紳所敬獻,是武廟的重要文物。

---------------------

等 級:第三級
類 別:寺廟
創建年代:
文武廟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
文開書院於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

位 置: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
文廟主祀:文昌帝君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
文開書院:主祀南宋大儒朱熹
配祀沈文開等八賢士

wenwu25-1.jpg (11495 個位元組)wenwu25-2.jpg (11782 個位元組)
文武廟前築有泮池,昔日文人舉試及第,必謁文祠、遊泮池、謝師恩,
今有成行椰樹掩映,增添一份思古幽情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文祠和武廟建築,約為清嘉慶十七年左右落成。武廟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除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外,亦是地方人士義結金蘭的場所。文廟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崇祀文昌帝君,為士子會文結社之處。

wenwu16.jpg (9363 個位元組)
文祠三川殿側景,
是昔日文人聚會之處

wenwu05.jpg (8750 個位元組)
曾經文風鼎盛的文開書院
遭受震災,目前封閉不對外開外

文開書院建築在後,遲至道光四年始設,緣自當時鹿仔港理番同知鄧傳安,體認鹿港文風已盛,卻乏肆業場所,同時為紀念先台文教先賢沈光文,向地方鼓舞捐款倡建,書院落成大開鹿港文風,先後出過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 才,是鹿港文教之搖籃。

武廟因有香火得存舊制,保存較為良好。文開書院在日據時期迫停學,改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六十四年又遭回祿之災,直至民國七十三年才重建成今貌。文祠經清末、日據的小修,光復後遭大破壞,到民國七十年才獲重新修建。修復後的文祠及文開書院,地方無心維護未能好好利用,加上今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大小餘震中受創,目前被鎮公所以安全堪慮為由,加以封閉,大門緊鎖。

wenwu04.jpg (8738 個位元組)
武廟正殿主祀關聖帝君

wenwu02.jpg (16882 個位元組)
昔日「虎井」泉水清甘、取以烹茗
氣味香冽,古有「虎泉煮茗」之雅稱

文祠面寬三間,前後兩進,護室又置軒亭。武廟亦為兩進,格局有三川殿、正殿、兩廂。文開書院則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後堂。文、武廟中隔一院,內有「虎井」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惜已久封徒留虛名,倒是廟前泮池及周遭綠樹成蔭,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地方。

------------------

參訪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
武廟

文開書院位於彰化縣鹿港鎮青雲路,與主祀文昌帝君的文祠;主祀關聖帝的武廟,形成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合一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建築群。清嘉慶16年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文祠、武廟,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蘇從雲負責武廟。文武廟落成後成了文人雅士義結金蘭的場所,民國64年文祠遭回祿之災,10年後重建完成;武廟因祭祀關聖帝君,長年香火鼎盛,保存較為良好。鹿港鎮公所努力恢復祭祀功能。每到考季學子總帶著包子、粽子與考試證件,至文祠求福,每年教師節,地方政府也選在此地祭孔,發揚儒學、尊祟禮教。

在日治時期曾被迫停學,並更名「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則有文開詩社在此開辦藝文課程;特別的是,文開書院前方2棵象牙樹已經210歲,先於古蹟存在,是鎮公所極力保護的珍貴老樹。

彰化縣府與鎮公所還規劃文開書院為鹿港名人館,未來將收藏鹿港名人如辜振甫等人的故事、傳記於此。另外,還有藏書室、書道館提振閱讀的風氣、推廣書道。

文武廟保留傳統中國建築特色,停車相當方便,除了吸引遊客駐足,也是攝影玩家的取景重點。

武廟建於清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由鹿港士紳蘇雲從所發起創建 。奉祀關聖帝君(即民間稱呼的關公),左右兩側另有關羽的兩位部將─關平及周倉。周倉、關平二神像為昔時福建名師所雕,神情威嚴,栩栩如生。
文廟是清代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由鹿港同知薛志亮及陳士陶等地方士紳共同捐建而成,過去於每年之上元節、中元節,鹿港各地方士紳在此集會,舉辦盛大的祭典儀式。文廟的環境清靜自然,鹿港最早期的詩畫社發源於此。其結構排列同文開書院及武廟橫向一字排開,合稱文祠。文武兩廟交界處,在有一虎井,因水質甘美,適宜烹茶,故享有「虎泉煎茗」,及「蓬萊第一泉」之美譽,惜今日已封閉。內有泮宫(或稱學宫) ,為昔日之書院,及呈半月型之泮池,內種荷花,其意為學做君子,昔日學子成為「生員」稱之為「入泮」;日後若能金榜題名高中科舉,則須於此地繞池三圈,日後再行謝師儀式。

文開書院為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 遊說士紳捐款興建,是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 ,建成之後,向海內外搜購經書二萬多部,計三十萬餘冊,供士子研讀,並延聘名師掌院,作育英才甚多:先後產生6名進士、9名舉人及百餘名秀才。

-------------------

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 级別 縣(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鹿港文武廟,位於今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文武廟實際上包括文祠和武廟兩座祠院,二者毗臨,財務經理合一,故一般皆以文武廟稱呼。除文祠、武廟外,文祠左邊尚有文開書院,亦為一處古蹟。文祠、武廟以及文開書院,三者形成連為一體的祠宇建築群。文祠、武廟和文開書院雖然相互毗臨,其興築歷史卻互有不同。
首建者為文祠,又稱文昌祠。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薛志亮為臚陳祀典,振揚扶植文教綱常,率同總理陳仕陶在鹿港街尾議設文祠,經地方士紳響應捐建,主祀文昌帝君。
嘉慶十六年(1811年)薛志亮捐出廉俸,以職員蘇雲為董事,合地方紳民之力,於文祠之右,並建武廟,主祀關聖帝君。
另一說法則為,文祠、武廟皆為嘉慶十六年(1811年)所建,由同知薛志亮捐俸倡議,分由總理陳仕陶及蘇雲為董事,鳩資興築,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完成。
完工不久的文祠、武廟,不過數年,竟已「風雨侵蝕,不無傾圮之患」,地方士紳乃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出為簽議、鳩金庀材」,加以修葺。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完工後,立有「重修文武兩祠碑記」一座。自這次重修以後,文祠和武廟的修葺工作,便各自進行,此或許因為文昌祠為文人所崇祀,武廟則多為商人所崇祀之故。
同治八年(1869年),補用知府鹿港同知孫壽銘因見文祠面山氣散,乃於文祠前築一圍牆加以拱護。光緒二年(1876年)文祠中殿傾圮,董事施家珍等鳩資重修,並增改兩邊廊廡,兩年後,即光緒四年(1878年)完工。
武廟自嘉慶末年到日治臺灣為止,皆不斷有維修的記錄。最主要者為咸豐四年(1854年)和光緒八年(1882年)的兩次重修,皆有抽換石柱等重大工程進行。日治初期,文武廟曾充當日軍營舍,並曾一度做為鹿港公學校教室
大正三年(1914年),紳商辜顯榮等二十五名共同捐金八仟七百餘圓重修文武廟及書院,但因原有社會功能逐漸消失,文武廟一直未受較為妥善的照顧,以至日漸頹傾。
光復後,武廟因受商人崇祀的關係,尚有幾次局部翻修,使原有的木造結構逐漸被修成一座混凝土結構的廟宇。
文開書院的創建,乃為鹿仔港理番同知鄧傳安所推動。鄧傳安就任同知後,鑑於鹿港地區仍未有肄業場所,乃於道光四年(1824年)籌建書院,由日茂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捐貲興建,並以明末來臺授業的大儒鄞縣沈光文之字「文開」為名,稱之「文開書院」,內主祀朱子,旁祀沈光文等八位臺灣寓賢。書院成立後,文風鼎盛、藏書眾多,一時成為臺灣知名的重要學府。
臺灣光復後,文開書院一直未受適度的修繕,民國64年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殿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完成修復。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彰化縣文化局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登錄理由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見證歷史傳承,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17、18、19、22及27條第1款。
2.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至5條。
公告日期
1985/11/27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主旨 公告指定本省古蹟102處(第三批)及解除列管古蹟109處(第二批)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彰化縣 鹿港鎮
地址或位置 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2號
經度 120.439096637733
緯度 24.0486800211512
主管機關
名稱   彰化縣文化局 聯絡單位   文化資產課
聯絡電話   04-7292201
聯絡地址   彰化縣 彰化市 卦山路3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鹿港鎮公所
代表圖像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鹿港鎮鹿興段鐵342、田343、祠347、祠356、祠358、祠390。古蹟本體及周邊庭園。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建築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公所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土地所有人 公有 鹿港鎮
 
創建年代 清嘉慶年間11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06 年
竣工年代 清道光年間 4年
竣工年代(西元) 西元 1824 年
外觀特徵
一、武廟
武廟曾於清嘉慶24年(1819)、清咸豐4年(1854)、清光緒7年(1881)曾重修,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1811)「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的「峻極於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
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由於文昌祠並無管理委員會,所以文昌帝君神像暫置於武廟內供奉。

二、文祠
文昌祠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古代郡縣之學稱為「泮宮」,其東西門以南置有水池,稱為「泮池」。文昌祠在建築規制中,前方置有水池,亦稱為泮池。
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清嘉慶24年(1819)「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清光緒8年(1869)「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三、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的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保存道光年間的建築風格,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民國64年文開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燒燬,目前三川殿的木架構仍保存原有的棟架。
三川殿旁有一塊清道光27年(1847)「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二位鹿港同知為文開書院籌建的田租,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
正殿前方為祭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賢,分別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位對台灣文化有貢獻的先賢,陪祀於文開書院,後堂則是昔時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
室內特徵
一、武廟
武廟為二進帶兩廂的平面配置,格局中軸線明顯,左右對稱,反映出傳統建築主從分明的空間體系。由外部空間進入廟中有主次之分,主動線配置於中軸線上,由山門經過正殿前御路,直接進入最重要的祭祀空間,顯示中軸線的神聖與不可侵犯。由過水廊進入次入口,穿過中庭會先經過左右兩邊的四柱亭,復由正殿前的階梯拾級而上,進入正殿。
武廟就平面空間而言,中軸上的正殿尺度最大,顯示其尊貴的位階,而山門的平面尺度雖比廂房小,但在台基與屋宇高度皆高於廂房,顯示其次要的位階。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山門為次要的入口空間,為一個人界與神界轉換的空間。另外,以建築屋宇的高度來看,由高至低依次是:正殿、山門、四柱亭、廂房、配殿、過水廊,反映出廟宇的主從關係,整個廟宇給人循序漸進的感覺。

二、文祠
文祠的空間佈局為二進帶一廂房,建築平面配置空間在主要中軸線上由前至後依序為:山門、正殿,主從分明的配置分佈。由廟外進入山門,中軸線上會先經過御路,再進入主祀正殿,兩旁過水牆為次入口,連接廂房與正殿,整體呈現簡樸、寧靜的風格。位於文祠前的中軸線上有依原貌重建的泮池,引光緒八年(1881)「重修文祠碑記」記載,當時的鹿港同知孫壽銘,因文祠「面山氣散,遂築牆以拱於前」,俗稱「虎踞牆」現皆已不存在,據雲過去讀書人中舉返鄉,必遊泮池,並於泮池上搭建臨時木橋,泮池池水清澈,清風徐來,香氣四溢,為鹿港的勝景之一。
文祠面寬三開間,自平面空間看來正殿空間尺度最大,正殿展開呈十五架,屋宇與地坪高度最高,烘托出主祀空間的崇高地位,而山門次之。另外桁高亦反映出廟宇的層級性,整體建築遵循著主從空間的尺度。

三、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的空間佈局強調中軸對稱,縱深朝三進兩院發展,山門面寬為三開間,由外進入山門,進入最重要的祭祀空間,前堂主祀朱子,另鹿港同知鄧傳安為懷念有功於臺灣文教之海外寓賢八人便設予以配祀,此八人分別為: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於中央主軸設置御路,清楚的引出中軸線強化神聖莊嚴特性。
文開書院就平面空間而言,主祀的講堂規模尺度最大,屋脊採歇山,顯示其神聖的地位;其次為後堂,屋脊採硬山,前堂背側屋脊為捲棚,山門則為三川燕尾脊歇山式,而左右廂房則為較低的平脊,整體建築由外而內遵循著尊卑有序的空間組織。
使用情形
目前由管理單位鹿港鎮公所管理維護及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寺廟火源多,應加強控管,防止災害發生。
附近景觀
後方有鹿港地藏王廟,右前方有福興農會穀倉
土地使用狀況
「九二一大地震」大小餘震中受創,現已修復完善,由鎮公所開放。
構造
鹿港文武廟及文開書院,三座建築之正面連為一體,以文祠居中,文開書院和武廟各列於左右,格局恢闊。文武兩廟,均採本省一般廟宇的山門、大殿、兩廂的格局。
材料
武廟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多以紅磚、花崗石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則採築砌為主要方式。用於牆體的紅磚為實心磚牆,石材用於外牆下部、柱身、柱礎等部份,武廟山門、正殿及廂房等木構件則以杉木為主要材料。

文廟所使用的建材多以紅磚、花崗石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則採築砌為主要方式。用於牆體的紅磚為實心磚牆,石材用於外牆下部、柱身、柱礎等部份,文廟山門、正殿及廂房等木構件則以杉木為主要材料。

文開書院使用的建築材料多以磚、石材和木料為主,以磚砌築的承重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主要構造系統之一,文開書院的牆體皆為實心磚牆,內牆以白灰粉刷及紅磚砌築為主,外牆上部為紅磚疊砌,下部則為石材砌築而成,石材用於外牆堵、柱身、柱礎等部份;木料則應用於桁、門、構架等。

承重牆可有效的增加結構穩定性及使用年限,與木構架柱樑系統共同構築,此類建築形式在閩、粵等傳統建築運用極為廣泛。
簡介
鹿港文武廟及文開書院,三座建築之正面連為一體,以文祠居中,文開書院和武廟各列於左右,格局恢闊。文武兩廟,均採本省一般廟宇的山門、大殿、兩廂的格局。文祠前有泮池一座,為鹿港八景之一的「荷香泮池」,文祠和武廟之間則有「虎井」一口,水質甘涼,泉湧不竭,井前月門一座,額題「蓬萊第一泉」。   
現狀
鹿港文武廟,位於今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文武廟實際上包括文祠和武廟兩座祠院,二者毗臨,財務經理合一,故一般皆以文武廟稱呼。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建築風格
閩南風格

----------------

文開書院,是一座現今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的書院。

鄧傳安就任鹿仔港理番同知後,發現雖然當時鹿港地區讀書風氣盛行,但是當地卻沒有任何可供求學的場所,於是率先捐出養廉銀一千圓作為推動之用,並在道光四年(1824年)籌劃興建書院,與當地多名學子和鄉仕聯手建造。當時,日茂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提供了資金協助書院的興建。

文開書院之所以得到這個命名,是為了紀念有「開臺祖師」之稱,明朝末年來臺傳授學業的鄞縣沈光文(字文開),沈光文在當時曾經教導許多鹿港居民讀書寫字。[1]

歷史
書院於道光七年(1827年)建造完成,並於道光八年(1828年)舉行釋奠禮。書院內中間主要奉祀朱子,旁邊奉祀沈光文及其他七個或隱居且有功於臺灣文教的先賢,由此可見書院的創立宗旨。書院成立後,文風鼎盛、藏書眾多,一時成為臺灣知名的重要學府。也因為有了書院,鹿港在道光至光緒年間一共考取了上百名秀才。

了日治時期,殖民當局在全台各地設立公學校,而且因為擔心人們經常在書院討論事務,有可能會引起叛變發生,因此禁止書院任何活動,最後還擅自更改書院名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導致文開書院光芒逐漸褪色。

臺灣光復後,書院一直沒有被妥善的維護。民國64年(1975年)12月9日書院發生火災,正殿和後殿受到損毀,建築物和書籍資料幾乎全部燒毀,並且波及一旁緊鄰的文昌祠,使得書院一度荒廢。此後政府撥款為文開書院進行重建工作。民國74年(1985年)經政府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1999年)年發生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2005年)完成修復。

------------

彰化縣
類別: 建築
行程日期或期程: 全年
行程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2號
行程屬性: ◆歷史建築 起始年代:文開書院:清道光4年(1824年)
文祠、武廟:清嘉慶16年(1811年)
◆文化資產 主管機關:彰化縣政府
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1985/11/27
◆宗教聖地
簡介

鹿港文武廟
鹿港文武廟實際上包括文祠和武廟兩座祠院,二者毗臨合一,故一般皆以文武廟稱呼。除文祠、武廟外,文祠左邊尚有文開書院,亦為一處古蹟。文祠、武廟以及文開書院,三者形成連為一體的祠宇建築群,相當特別。在鹿港街鎮的發展中,文祠位於鹿港的南方,遠離商業街道,符合文教區與書院的安靜需求。

一、 武廟
武廟建立於清嘉慶16年(西元1811年),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

正殿懸有咸豐4年(西元1854年)的「峻極於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

二、文祠
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原本因文祠無管理委員會,故將文昌帝君及重要文物皆安於武廟祭祀,但值得慶祝的是,文祠現已於建廟200年時重新揭牌,恢復祭祀功能,並同時入火安座重塑的主祀神明文昌帝君神像。

目前正殿內懸掛的嘉慶16年(西元1811年)之「藻耀海天」匾,曾一度暫移至武廟,現已移回文祠。

文昌祠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昔時,古人應試及第,需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故考取秀才功名者,又稱「入泮」。

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清嘉慶24年(1819)「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清光緒8年(1869)「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三、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的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民國64年文開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燒燬,目前三川殿的木架構仍保存原有的棟架。

正殿前方為祭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賢,分別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位對台灣文化有貢獻的先賢,陪祀於文開書院,後堂則是昔時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

------------------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重修文祠碑 (略) 補用知府鹿港同知 太倉孫壽銘拜書
光緒八年(1869)仲春之月吉旦 董事施啟東等仝立

 

主要題名 重修文祠碑記
額題 重修文祠
拼音題名 chong xiu wen ci bei ji
檔案名稱 ntul-mr-rt00129
撰文人 孫壽銘(鹿港同知)
文書形式類別 記
內容主題 文祠
類目 宗教--寺廟
關鍵詞 文祠;文昌帝君;孫壽銘;寺廟;記
技法 墨拓
藏品層次 單件
作品類型 史料 -- 拓本原件
原件與否 原件
版本 原刻原拓
作品分級 普通
評等 珍善資料
數量單位 一幅
行格 十五行行三十五字尾不等
裝潢 托裱成軸
尺寸大小 222x84 (cm)
其他格式 本拓本曾刊載於下列圖書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 p.59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彰化縣篇 p.146。
內容摘要 本碑立於清光緒8年(1882),係臺灣北路理番海防同知孫壽銘應地方紳士之請,撰文詳述先年籌畫並重建鹿港文祠即文開書院的經過始末。
關係人 施啟東(立碑人--董事);黃煥奎(立碑人--董事);詹啟明(立碑人--董事);林淵源(立碑人--董事);莊瓊輝(立碑人--董事);施家珍(立碑人--董事)
書體 楷書
文體 文言
刻法 陰刻
文向 由右至左
材質 原碑 : 花崗岩 拓本 : 棉紙
版飾行款 原碑無題,額刻「重修文祠」
色彩 黑
保存狀況 良好
朝代 清朝
成文日期 光緒8年2月(1882年)
現碑地點 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2號文昌祠
原碑地點 原碑日治時期在臺中州鹿港文廟
備註 1. 數位化經費來源 : 2001-2003年典藏數位化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
收藏取得方式 1945年接收自台北帝國大學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地區1 中部
地區2 彰化縣

-----------------------------------------------------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文祠面寬三間,前後兩進,護室又置軒亭。
軒亭內牆上崁有古碑記數方,彌足珍貴....

重修文祠碑 (略) 補用知府鹿港同知 太倉孫壽銘拜書
光緒八年(1869)仲春之月吉旦 董事施啟東等仝立

重修文武兩祠碑記 (略) (1819)
嘉慶己卯年桐月 董事洪向光仝勒石

 

拓本名稱:重修文武兩祠碑記
年號:嘉慶24年3月
西元:1819
區域(縣市):彰化縣
區域(鄉鎮市區):鹿港鎮
原碑尺寸(寬):80.00
原碑尺寸(高):220.00
原碑尺寸(厚):0.00
拓本尺寸(寬):99

碑文:
重脩文武兩祠碑記
國家臚陳祀典,自都城以及各府州縣,莫不建祠崇奉文昌帝君、關聖大帝者,所以振揚文教、扶植綱常也。
鹿溪文、武兩祠,建之於辛未之春。總理陳士陶暨各董事等,鳩建文祠;□□進士出身司馬薛公諱志亮自題廉俸,以蘇雲從為董事,並建武祠。春秋享祀,稱不忒焉;誠所謂遵□昇平之盛、□□敬聖之至意也。況彰邑踞臺郡上游,鹿溪又為彰邑巨鎮;溯發脈於大武郡山,蜿蜒磅礡百餘里之遙,而□以西□既聚,而兩祠於是乎成。
蓋殿堂居鹿水之東,坐坤而向艮;彰山擁其左、瀛海環其右、□城峙其旁、道嶺□其□,□外□峰簇立於指顧間,洵乎海甸之大觀也。人傑本諸地靈,賢俊薈萃,人文蔚起,固為實矣。□□構雖備,黝堊□□,□□□久,風雨侵蝕,不無傾圮之患。眾紳士顧而奮然,出為僉議,鳩金庀材,□官□以及商郊,莫不向義喜捐。□者□□,□□葺之,未備者完補之。始於戊寅小春,竣於己卯春季;數月之間,告厥功焉。竹之苞、松之茂,極人工之□□□□□□□飛窮畫綵之精純。自是,巍峨氣象,復煥然一新焉。
登斯堂也,睹廟貌之肅清、盼几筵之整潔,以享以禮,以妥以□,以□景福。儒雅之風,蒸蒸日上;忠義之心,油油然生。凡諸采芹香、攀桂馥,較之昔日而尤盛者可知矣。□□□□□□,□□耳目之觀瞻,而不能以永固;丹漆璀璨,豈任風霜之摧壓,而可以長存。是昔之建立,有賴于今之修葺;猶之今之修葺,不能無望于後之補固也。後之君子,心存好義有加無已,俾輪奐長美于千秋萬世也,其功豈不懋哉!是為序。
特調臺灣府儒學左堂兼署彰化縣儒學正堂加三級鄭重頓首拜撰。
計捐來番佛銀陸佰捌拾伍大員,計費過番佛銀陸佰捌拾玖大員。
嘉慶己卯桐月,董事洪向光、王鍾嶽、黃仲文、林中元、施翹、方均和、李琪輝、黃廷玉仝勒石。

釋文:
本件碑記係清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鹿港同知孫壽銘撰文,述其任職鹿港、倡揚文教,並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且文之創於人曰聖神、文之列於天曰辰宿,文人蔚起,實上應文星也」,故必祀文昌、必新祠宇。是役,光緒二年興工重修,光緒四年竣工。碑文曾收錄於「中碑集成」、「明清碑碣選集」

--------------------------------

鹿港 文武廟 文開書院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GfGV00

鹿港古蹟之旅(一):文開書院.文祠.武廟.地藏王廟.楊橋公園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15篇) - http://goo.gl/Zg93By

位在彰化鹿港的文武廟 ,是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將武廟、文祠、與文開書院三者排成一字並存,除了悠久的古蹟建築之外,同時也是座綠意扶疏的休閒好去處。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走進文武廟 的紅磚步道,兩旁盡是高矗入天的椰子樹,直挺地昂提天際。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由入口走進來後,首先看到三者並排中最左側的武廟,其中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這座武廟於嘉慶16年(西元1811年),由同知薛志亮率士紳們集資興建,士紬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並於嘉慶17年興建完成,主為二進帶廂格局,在正殿與廂房間有配殿的設置。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武廟的三川殿並沒有門神彩繪,完全符合官廟宇的風格。目前正殿裡有嘉慶16年(西元1811年)「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西元1854年)的「峻極於天」匾額高掛,乃是武廟中的重要文物。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而在武廟與文祠之間,還有一口虎井,號稱為蓬萊第一泉。由圓形孔門進入後,便可看到該泉的所在。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左為武廟,右為文祠,蓬萊第一泉就在此座落著。現在井口已經加上鐵蓋以為安全。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 ,與武廟同時於嘉慶16年(西元1811年)由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集資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 的興建。然而為何稱在文祠而文廟呢?其實「文廟」是官設的孔廟,必須是縣治(今日的縣轄市,例如彰化市)以上的地方層級才可設立;因此彰化市便有官設的孔廟,而鹿港並非縣治所在,因此只能設立民間性質的文祠。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此外,文廟奉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而文祠奉祀的則是儒教中的文學之神:文昌、文衡、大魁、朱子、孚佑五位帝君喔。昔日鹿港文人們曾於文昌祠 內成立「拔社」,為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同時文昌祠 也成為文人聚會的場所。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文祠的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嘉慶24年(西元1819年)的「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光緒8年(西元1869年)的「重修文祠碑記」碑文; 乃是文祠、武廟的重要文獻。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此外在文祠入口兩側的壁上,有著鹿港近代書法名家如歐陽錦華、施人豪等作品,筆風蒼勁雄豪值得細覽。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文祠之中主祀文昌帝君,同祀倉頡先師、魁星爺。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與武廟相同的格局同為二進一院的古蹟建築,前方設置一座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昔日古人應試及第之前,需先至文昌祠 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在帽緣,因此日後考取秀才功名,又稱「入泮」或「泮喜」。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最右方的文開書院與龍山寺、天后宮 並譽為鹿港鎮上三大古蹟,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其佔地規模廣大,且為鹿港的文化搖籃,對於台灣文化也有深遠影響。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時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提議集資興建書院,至道光7年(西元1827年)始完成書院建築,定名為「文開書院」;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台灣開台文化之父」。而同治8年(西元1869年)由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 時,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文開書院結構分為三進:第一進為三川門,木質古舊的大門呈現其歷史古風的風廳;第二進前堂,為書院祭祀之所,中祀徽國公朱子(朱熹),為閩派理學之代表,旁祀海外寓賢八人(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荐、郭貞一、藍鼎元);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第三進為後堂,書院院長居住所在,左右兩旁共設有十四間學舍。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由泮池看過去這排成一字的三合一古蹟建築群,配合周邊綠意扶疏的林木樹蔭,是個十分風雅又懷古的休閒所在。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

園內環境優雅是休閒之好所在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彰鹿路入口

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文祠居中,文開書院與武廟分列左、右。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武廟--奉祀關聖帝君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武廟旁之金爐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正殿內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蓬萊第一泉﹝虎井﹞:武廟和文祠之間有一口虎井,昔時井水甘甜,
為泡茶的甘泉,號為蓬萊第一泉。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蓬萊第一泉

--------------

鹿港文武廟位於街尾里青雲路,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三個體組成,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文祠原先的主祀為文昌帝君,從祀天聾地啞,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日據時期大正年重修之後,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列為第三級古蹟。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長年來,都有地方人士大力捐獻整修。文開書院建築在後,主祀為朱子(朱熹),是為了紀念明太僕沈文開(名文光),在開台初期首開風氣設教,對於台灣教育工作貢頗大,因此命名文開書院。

  鹿港文武廟雖經地震、火災等天然因素的毀壞,所幸在地方人士的捐助下,已於94年11月底修復完成,也歡迎民眾到此參拜、到訪。

---------------------------

創立年代 道光4 年(西元1824 年)
書院負責人 黃振彥 鎮長兼管理人
書院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青雲路2 號
聯絡電話 04-7750830

 

為紀念明末來台傳授漢學的先賢沈光文,以其字「文開」為書院命名。

歷史沿革
道光4 年(1824),舉人林廷璋、貢生陳世英等人有感於鹿港文運日開,只因非縣治所在,學子苦無就學場所,於是上書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率領「鹿仔港八郊」(「鹿仔港」是鹿港舊稱,「八郊」係指泉、廈、南、油、糖、布、染和 等郊)商紳捐資響應,道光7 年(1827)完成書院建築,名為「文開書院」。

書院成立後,鹿港廳撥置公家學田,供書院開銷。講堂供奉朱文公等神位,並延聘進士蔡德芳等名儒執教,書室藏書共三十萬冊,左右兩廂設學舍十四間,與文祠、武廟比鄰相接,形成一大建築群。清代,文開書院曾孕育多位進士、舉人及秀才,開啟鹿港文風的輝煌時期。

鄧傳安,字菽原,號鹿耕,江西浮梁人,嘉慶10 年(1805)進士。道光元年(1820)由閩縣知縣陞任臺灣府北路理番鹿仔港防捕盜同知,道光4 年(1824)由臺灣知府回任。鄧傳安為政,以興學為先,遂倡議興建書院。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蓭」,浙江鄞縣人,明崇禎9 年(1636)以明經入太學。明永曆5 年(1651)赴泉州途中,於圍頭灣遇颶風而漂流至臺灣,在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臺文化之父」。

日據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率軍駐紮書院,昭和18 年(1943),日人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龍邊廂廊內有二塊碑記,分別為台灣總督長谷川所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碑及台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北i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民國64 年12 月9 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民國74 年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彰化縣政府委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 年,921 大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 年完成修復,鹿港鎮公所於民國95 年接手,由公用事業管理所負責管理營運迄今。

推動社教文化及辦理教學情況
(一) 民國99 年1 月至101 年12 月透過彰化文開詩社辦理各項社會教育藝文班,諸如書法、詩歌吟唱、拼布及樂器吹奏等,藉以提供民眾學習及進修機會,進一步提升民眾美學素養及鹿港文風。

(二) 民國100 年1 月至101 年12 月透過崇德光慧文教基金會開辦兒童讀經班,推廣兒童閱讀中國傳統經典,以培養兒童閱讀習慣。

(三) 為嘉惠莘莘學子並發揚「儒學精神」,彰化縣政府於文開書院舉行「彰化縣考生祈福」活動,為彰化縣與鹿港鎮所有考生祈福,祈願考場順利,心想事成,金榜題名。

(四) 為配合「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舉辦「博杯擲筊中狀元」活動,讓民眾體驗擲筊,進一步帶動鹿港觀光。

(五) 鹿港鎮公所觀光課培訓志工協助導覽,並備有導覽手冊,供民眾免費索取。

重要事蹟
鹿港文開書院於民國99 年7 月19 日獲選為臺灣省績優書院並接受臺灣省政府表揚,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頒贈「文興道開」匾額一面,用以表彰文開書院,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推廣社會教化活動,提昇傳統書院文化功能的績優事蹟。

建築特色、珍藏文物及活動剪影
穿過文武廟院門,文開書院及文祠、武廟一字排開,前埕廣闊,綠草如茵,是鹿港鎮民平日晨運所在,也是假日辦理大型活動的最佳地點。

文開書院的建築坐西朝東,格局方正,形式典雅,包括:三川殿、正殿、後堂及左右廂房。三川殿的木構件仍保存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目前,書院前殿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石刻。

三川殿旁有一塊道光27 年(1847)「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兩位鹿港海防同知,為文開書院籌設田租,做為書院經費來源之依據,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也提供遠地學生住宿使用。


正殿前方為祭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神位,配祀海內外八寓賢,分別是「明太樸寺卿沈光文、明代左僉都御史徐孚遠跟隨鄭氏渡臺,推動教育與沈光文齊名。此外,還有百折不撓來台者,明兵部尚書同安盧若騰、明兵部侍郎惠安王忠孝、明右副都御史南安沈佺期、明代都御史揭陽辜朝薦、明右副都御史同安郭貞一。另其文章上追太僕沈光文,並有功績於臺灣者,有清代漳浦知府藍鼎元等」,後堂則是昔日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

鹿港文武廟
    等        級:第三級
    類        別:寺廟
    創建年代:
        文武廟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
        文開書院於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
位        置: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
文廟主祀:文昌帝君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
文開書院:主祀南宋大儒朱熹
                    配祀沈文開等八賢士
wenwu25-1.jpg (11495 個位元組)wenwu25-2.jpg (11782 個位元組)
文武廟前築有泮池,昔日文人舉試及第,必謁文祠、遊泮池、謝師恩,
今有成行椰樹掩映,增添一份思古幽情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文祠和武廟建築,約為清嘉慶十七年左右落成。武廟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除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外,亦是地方人士義結金蘭的場所。文廟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崇祀文昌帝君,為士子會文結社之處。
wenwu16.jpg (9363 個位元組)
文祠三川殿側景,
是昔日文人聚會之處
wenwu05.jpg (8750 個位元組)
曾經文風鼎盛的文開書院
遭受震災,目前封閉不對外開外
        文開書院建築在後,遲至道光四年始設,緣自當時鹿仔港理番同知鄧傳安,體認鹿港文風已盛,卻乏肆業場所,同時為紀念先台文教先賢沈光文,向地方鼓舞捐款倡建,書院落成大開鹿港文風,先後出過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 才,是鹿港文教之搖籃。
        武廟因有香火得存舊制,保存較為良好。文開書院在日據時期迫停學,改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六十四年又遭回祿之災,直至民國七十三年才重建成今貌。文祠經清末、日據的小修,光復後遭大破壞,到民國七十年才獲重新修建。修復後的文祠及文開書院,地方無心維護未能好好利用,加上今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大小餘震中受創,目前被鎮公所以安全堪慮為由,加以封閉,大門緊鎖。
wenwu04.jpg (8738 個位元組)
武廟正殿主祀關聖帝君
wenwu02.jpg (16882 個位元組)
昔日「虎井」泉水清甘、取以烹茗
氣味香冽,古有「虎泉煮茗」之雅稱
        文祠面寬三間,前後兩進,護室又置軒亭。武廟亦為兩進,格局有三川殿、正殿、兩廂。文開書院則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後堂。文、武廟中隔一院,內有「虎井」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惜已久封徒留虛名,倒是廟前泮池及周遭綠樹成蔭,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地方。

----------------


 鹿港文武廟位於街尾里青雲路,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三個體組成,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文祠原先的主祀為文昌帝君,從祀天聾地啞,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日據時期大正年重修之後,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列為第三級古蹟。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
長年來,都有地方人士大力捐獻整修。文開書院建築在後,主祀為朱子(朱熹),是為了紀念明太僕沈文開(名文光),在開台初期首開風氣設教,對於台灣教育工作貢頗大,因此命名文開書院。
鹿港文武廟雖經地震、火災等天然因素的毀壞,所幸在地方人士的捐助下,已於94年11月底修復完成,也歡迎民眾到此參拜、到訪。(2008.3.1到鹿港文武廟一遊)
文祠、武廟
[彰化鹿港]:鹿港文武廟~為第三級古蹟@台鈴(dhlee0501)趴趴照|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45w5CHb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清嘉慶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武廟主祀關聖帝君。清嘉慶23年(1818)廟宇因受風雨侵蝕,殿堂傾毀,由士紳發起重修,歷時一年餘,於嘉慶24年完成修護。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拔社」,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文昌祠亦成為文人聚會的場所。
清同治8年(1869)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清光緒2年(1876)文昌祠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傾圮,由董事施家珍等人募款重修,並增建二廂廊,此次重修,歷時二年餘,至光緒4年(1878)完成修復。
大正元年(1912)由蔡德宣發起重修文昌祠,大和行辜顯榮捐資,秀才鄭鴻猷監督工程。
大正3年(1914)台灣總督左久間佐馬太所敬獻「萬世師表」匾,目前,此匾額由廟方保管,此次重修工程至大正5年(1916)完成。
光復後,文祠、武廟成為駐軍軍營,民國64年文祠遭回祿之災,建築物受損,民國74年由政府依原貌重修。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民國91年再度重修,至民國94年完成修復。
文昌祠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 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清嘉慶24年(1819)「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清光緒8年(1869)「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大正元年(1912)由蔡德宣發起重修文昌祠,大和行辜顯榮捐資,秀才鄭鴻猷監督工程。大正3年(1914)台灣總督左久間佐馬太所敬獻「萬世師表」匾,目前,此匾額由廟方保管,此次重修工程至大正5年(1916)完成。
武廟曾於清嘉慶24年(1819)、清咸豐4年(1854)、清光緒7年(1881)曾重修,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1811)「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
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由於文昌祠並無管理委員會,所以文昌帝君神像暫置於武廟內供奉。
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文化局網站
http://www.bigidea.com.tw/spring/history_detail.php?id=39
[彰化鹿港]:鹿港文武廟~為第三級古蹟@台鈴(dhlee0501)趴趴照|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45w5CHb

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1806年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北白川宮紀念堂,文開書院正殿下載 (18)下載 (17)下載 (16)下載 (15)下載 (14)下載 (13)下載 (12)下載 (11)下載 (10)下載 (9)下載 (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