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昭和8年11月鹿港實施市區改正,當時被殖民政府做為示範區。
不見天街被拆除後,街道拓寬,留下ART DECO的街屋立面。
相片的這段街區是不見天街五福大街中的福興街,也是我小時候長大的街區。
轉角玉珍齋是當時的地標建築,玉珍齋原為布莊,光緒3年1877年才經營糕餅店,現在是台灣知名的店家。這棟建築三樓有「KOTAIHODA」是黃家「黃泰興堂」的拚音。
6月12日的線上講座,來談鹿港不見天街的發展與玻璃底片的研究探討。
可查閱我著作的「鹿港不見天街傳奇」一書

188034169_6000436206633955_8644388912839685504_n20230212_163646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人群廟」係指大陸原鄉某一人群移民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興安宮早期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祭拜人潮有限,因而廟宇未被改建,得以保存原有的格局。道光28年西元1848年11月8日彰化發生地震,興安宮受到震損。咸豐2年(西元1852年)由興化籍人士徐錫麟、周文銓、蘇代生、蕭日新等九位董事再倡議重修,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之廟貌格局。
興安宮曾於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局部重修,民國72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由政府撥款修復,至民國85年完工,並舉行安座大典。三百多年歷史的興安宮,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貌。興安宮為單開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為前埕、三川殿、拜亭及正殿。廟宇為街屋式的建築,廟門面向興化巷,後臨中山路。廟內木柱採以附壁柱的工法,門楣上方之木構建築,為舊廟宇的雕刻及棟架。

等 級:第三級
類 別:寺廟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
(西元1684至1735年間)

位 置:鹿港鎮長興里中山路89號
主祀神明:媽祖
配祀神明:太子爺

xingan01.jpg (10790 個位元組)
興安宮為傳統街屋式廟宇,隱身於民宅之間

興安宮在昔日鹿港碼頭邊,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福建興化人所建的「人群廟」。
  本廟曾於嘉慶三年,因地震倒塌,由士紳周文川發動興化人重修,咸豐、光緒年間也有過幾次重修,由於興化移民不多,故香火也不很盛,反而保存了古風,現貌則為近年由政府撥款整修而來。

廟的格局為長條街屋兩殿式建築,面寬只得單開間,屬於一種小型寺廟,第一進為三川殿仍闢三門,入口之抱鼓石為泉州白石所雕,形制古拙,第二進為拜殿及正殿,全廟整體使人感覺狹長而深遠。

xingan08.jpg (9939 個位元組)
興化移民不多,興安宮
已轉化成鄰里的「角頭廟」

xingan06.jpg (9745 個位元組)
正殿門楣懸有清光緒十三年
的「慈航普渡」古匾

xingan03.jpg (6481 個位元組)
正殿懸有「奠安山海」匾,
為咸豐二年所立

墀頭本有頗具歷史意義的風化石獅,可惜今已遭竊,廟內現存古文物有清初木雕之軟身媽祖、「開臺興安宮全貌」彩繪古圖最為珍貴,另外,正殿內懸咸豐二年「奠安山海」匾及光緒十三年的「慈航普渡」匾及記載當年廟產之「奉憲勒碑」,都彌足珍惜

----------------

集媽祖文獻大成 中正大學出書

2016-01-22

〔記者蔡宗勳/民雄報導〕中正大學開風氣之先,成立大專院校第一間「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後,乘勝追擊,出版全台第一本《媽祖研究書目》索引書,讓讀者能輕鬆找到要研究媽祖的相關資料。

  • 中正大學教授楊玉君(右)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合作出版工具書《媽祖研究書目》。(記者蔡宗勳攝)

    中正大學教授楊玉君(右)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合作出版工具書《媽祖研究書目》。(記者蔡宗勳攝)

中正大學位在媽祖信仰興盛的嘉義縣,去年別出心裁打造全台大專院校第一間「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楊玉君表示,除了媽祖信仰部分,還探討如媽祖與政治、生活、移民文化等其他層面。

楊玉君說,過去三十多年是媽祖研究的高峰,卻尚未有以專書的篇幅來整理媽祖研究書目,為有效利用與推廣相關文獻資料,她與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主編出版《媽祖研究書目》,收錄一千四百四十三筆從戰後到二○一四年底公開發行的學術研究資料。

《媽祖研究書目》分十八類,包括媽祖的成神背景與歷史、祭典與進香儀式、建築藝術、政治、觀光等,提供如作者、研究主題、出版日及出版社等索引資料,從事媽祖研究者可直接從該書找到所需文獻,不用再到圖書館一本一本翻找。

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 级別 縣(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清康熙23年(1684)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人群廟」係指大陸原鄉某一人群移民到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此人群廟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與安宮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香火並不興盛,廟貌一直保存原有的格局。

清道光28年(1848)11月8日彰化發生地震,致使興安宮受到震損。清咸豐2年(1852)由興化藉人士徐鍚麟、周文銓、蘇代生、蕭日新等九位董事再倡議重修,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興安宮先後曾於清光緒12年(1886)、光緒21年(1895)局部重修。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由政府提撥經費修復,至民國85年完工,並舉行安座大典。三百多年歷史的興安宮,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彰化縣文化局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指定/登錄理由 1.為長條型的廟宇建築:傳統街屋式廟宇屬於一種小型寺廟,隱身於民宅之間,廟的格局為兩殿式建築,面寬只得單開間,第一進為三川殿、第二進為拜殿及正殿,全廟使人感覺狹長而深遠,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2.蘊藏百年古物,文化至寶:清初木雕之軟身聖像,「開臺興安宮全貌」彩繪古圖為廟內現存最為珍貴之古文物。另外,正殿神房內懸咸豐二年「奠安山海」匾,門楣上的光緒十三年「慈航普渡」匾,以及記載當年廟產之「奉憲勒碑」皆彌足珍貴。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17、18、19、22及27條第1款。
2.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至5條。
公告日期
1985/11/27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主旨 公告指定本省古蹟102處(第三批)及解除列管古蹟109處(第二批)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彰化縣 鹿港鎮
地址或位置 彰化縣鹿港鎮長興里興化巷64號
經度 120.435677260455
緯度 24.0522203802432
主管機關
名稱   彰化縣文化局 聯絡單位   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   04-7292201
聯絡地址   彰化縣 彰化市 卦山路3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鹿港興安宮管理委員會
代表圖像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鹿港鎮龍山段建477、祠547地號。古蹟本體。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建築所有人 私有 興安宮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興安宮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興安宮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興安宮
 
創建年代 清康熙年間3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664 年
竣工年代 清康熙年間 3年
竣工年代(西元) 西元 1664 年
外觀特徵
興安宮為單開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前埕、三川殿、拜亭及正殿。廟宇為街屋式的建築,廟門面向興化巷,後臨中山路。廟內木柱採以附壁柱的工法,門楣上方之木構建築,為舊廟宇的雕刻及棟架。

興安宮屋簷墀頭處,原有一對石獅,由於年代久遠已遭風化的,獅子的造型古樸,民國76年琳恩颱風的夜晚,此對石獅遭宵小竊取,目前所看到的石獅,為重修時新刻的造型。
室內特徵
三川殿的彩繪,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兩旁分別為公公與宮女,手持「香花燈果」,係民國85年重修時,由和美陳穎派施做彩繪。今興安宮重新彩繪後雖看似新廟,但匠師的構圖及用色均依傳統工法,呈現廟宇的彩繪藝術。

前殿的牆面有一塊清光緒13年(1887)「奉憲示禁」碑,此碑文由當時賞戴花翎郎補清軍府代理中路撫民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龍景淳所設立,內文敘述興安宮的廟產,自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後,有陸續被竊佔之虞,碑文告示租用興安宮祭祀公業之屋舍者,應依租納稅,廟方董事秉公處理,並辦理廟務暨春秋二祭。

正殿供奉媽祖,兩旁有二尊造型精緻的宮女神像,一位手持粉盒,另一位拿花瓶。由於興安宮的格局受限,居民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只能先暫放正殿神龕供桌上,供信徒膜拜。

清咸豐2年(1852)廟宇重修時,由士紳敬獻「奠安山海」匾,此匾左下方有一鈐印,其上書「興安會館」,說明興安宮為興化人的同鄉會館。清光緒13年(1887)興安宮曾局部重修,並由信士柯清泉、柯春榮敬獻「慈航普渡」匾。

廟方存一張清光緒12年(1886)的古圖,此圖將興安宮週遭的環境詳細記載,興安宮舊時廟埕有三階舖面,廟埕長十一丈五尺,闊五丈五尺,右下方另署「光緒十二年七月府蔡,斷勘自磚路外起橫一丈歸興安宮管,並立碑為界」。

另一張為署名「彰化縣正堂劉、鹿港理番分府金、鹿港副總府麥、鹿港分司徐所會同給示」,描繪清代鹿港海防理番同知衙門的官府米倉及地形位置圖,為鹿港重要的文獻資料。

民國85年興安宮由政府主導修復,其廟宇的彩繪由和美陳穎派匠師施做,興安宮雖已重新彩繪,看似新廟,但匠師的構圖及用色,均依傳統工法,呈現廟宇的彩繪藝術。
使用情形
維修後使用情形良好,有開放參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寺廟火源多,應加強控管,防止災害發生。
附近景觀
正前方直行即為鹿港龍山寺
土地使用狀況
祠廟使用。
構造
興安宮位居鹿港鎮商業中心。

長久以來鹿港街鎮之建築單元特色為長條型,一般民宅往往面窄而進深長。興安宮亦具有此一空間特色,採縱深發展,整體格局較為狹長,屬於街屋式廟宇。興安宮的面闊雖較一般民宅為寬,但亦僅5.61公尺而已,其進深則達 22.33公尺。

由於面闊較狹,無法在兩側增建護龍,所以內部的平面空間格局主要是藉由天井的間隔區分出前殿、天井、拜殿、正殿四個部份。廟宇坐東北朝西南,屋頂為單脊,兩端脊尾緩緩起翹,形成美麗、落落大方的翹脊形式。
材料
興安宮的大木構造除桁條與橫向構材外,其他全為附壁的大木構架形式,各殿分別將前金柱縮入一或二步架,使各殿成為前短後長、前高後低的空間。前殿與拜殿採用「破口式」和「偷心造插栱」構造形式,樑上短柱也作成上承疊斗的瓜柱形態,整個棟架上的通樑、通隨、束子、束隨也都有裝修和雕飾。
簡介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主祀媽祖,主體格局屬狹長形之街屋式廟宇,佔地約316.4坪,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興化」係指今福建東南沿海,自仙遊縣至莆田縣一帶。因此,「興化媽祖宮」意指由福建興化地區移居鹿港之商人、移民所建立的廟宇。

據文獻記載,興化籍民來往此地事實上早於泉、漳州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即臺灣歸入清國版圖,鹿港地區的興化籍民便從福建省迎請天上聖母到鹿港,創建了鹿港地區的第一座媽祖廟,取「興化平安」之意,命名為興安宮。

嘉慶三年(1798年),廟宇因地震倒塌,地方紳耆周文川等人發動興化籍人士,募捐重建。此外,興化宮曾分別於咸豐九年(1859年)、光緒四年(1878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及光緒二十年(1894年),數度整建殿宇,至於整建原因、經過以及經費,因缺乏資料故未得其詳。

鹿港興安宮乃是由興化籍人士主導倡建,具有特定人群廟的性格,這種性格使得興安宮在鹿港地區廟宇林立、他籍人又不願積極介入的情形下,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契機。所以,廟宇之建成年代雖早,但其格局始終未有太大的擴展。然而未及大規模整建的結果,也使得興安宮得以保有較多的傳統建築及古物,如全身可自由活動之「軟身媽祖」神像以及咸豐元年製造的神桌等等。
現狀
主祀媽祖,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建築風格
閩南風格

2015-08-11_111509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清統治臺灣的第二年,)也是鹿港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問一個問題,台灣最早的廟是哪一間?最早的媽祖廟又是哪一間?

 

其實台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應該是澎湖天后宮,不過確實的時間無法確定於,但至少明萬曆32年(1604年)以前建立,而台灣島上最早的媽祖廟是於明永曆16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創立的台南開基天后宮。而官方建立的天后宮則是與鹿港興安宮同年清康熙23年(1684年),利用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改建的台南大天后宮

歷史時間:十七世紀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明代滅亡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攻台,二月荷蘭簽字投降撤離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獲得大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清廷正式確認台灣版圖並任命台灣官員


目前台灣有數百座的媽祖廟是非常普遍的信仰,但扣掉明代建立的澎湖天后宮與台南開基天后宮,其餘的都是施琅攻佔台灣後由清庭與民間後所建立的!難道鄭氏政權在台灣(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沒有建立任何媽祖廟嗎?
 

有,但是很少,除了頭一年開基天后宮(1662)有還鹿耳門/安平天后宮(1683)外,鄭氏政權在台灣(1662~1683年)20年間沒有像施琅這樣熱衷建立媽祖廟。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鄭氏政不奉祀媽祖,以今日的的觀點來看似乎頗不可思議,鄭是藉海上力崛起以海上貿易維持其經濟命脈,怎麼不拜中國海神媽祖呢?

反而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不久馬上蓋了「玄天上帝廟」,就是目前的二級古蹟台南北極殿,北極殿甚至有明寧靖王朱術桂於1669年敬獻的「威靈赫奕」匾額(台灣最早的匾額)。當時鄭氏政權在台主要的信仰是玄天上帝。台灣入清後,清廷政府為消除百姓思明之念,壓抑玄天上帝信仰,取而代之的就是媽祖信仰。

清庭由施琅攻台起就主推媽祖信仰,施琅攻打台灣前後不斷製造如:湧泉給師、助風取勝等媽祖顯靈傳說,強化自己有神助軍,登陸台灣後官方設立台南大天后宮。上一篇提到的"敕建天后宮碑記"紀錄的就是同樣模式,乾隆五十一年冬(1781)林爽文事變,清軍渡海後設立鹿港新祖宮。清朝一而再,再而三的運用媽祖信仰,也都達成政治目的,每次都順利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封媽祖"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由天妃昇級為天后

就在這時候,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希望保佑「興」化人平「安」之意。也因為是清朝剛統治台灣初期創立的媽祖廟之一,也冠上「開台」的頭銜。興化宮與前面說的施琅帶過來的官方媽祖廟不同,是民間渡海而來,大都是依照移民的故鄉分靈而來,舉例分靈自湄洲嶼朝天閣的「湄洲媽」;分靈自同安地區的「同安媽」;分靈自長汀地區的「汀洲媽」;分靈自興化地區的「興化媽」等。並不一定分靈自湄洲。在得到清庭官方的鼓勵,漸漸的發展成主要的民間信仰。

清光緒13年(1887)興安宮局部重修,並由蘭陽信士柯清泉、柯春榮敬獻「慈航普渡」匾

大殿上方有清咸豐二年(1852)廟宇重修時,由興化籍士紳敬獻「奠安山海」匾額
 


香火為何不鼎盛?

當舊祖宮(鹿港天后宮,與興安宮同為三級古蹟)廟門口門庭若市香火鼎盛之際,年代這樣久遠,富有歷史意義的興安宮,為什麼香火遠不及後來的舊祖宮呢?

這個問題就牽扯到廟宇的"祭祀圈",依據信仰人群的組成,台灣廟宇有角頭廟、宗族廟、人群廟及全境廟(闔港廟)等不同的類型。

  • 閤港廟-即全境廟,全鄉鎮市共同的信仰,全鹿港居民一起崇信的廟,如龍山寺、舊祖宮、城隍廟等。
  • 角頭廟-指某一角落內居民共建而代表該角落的廟宇,鹿港某一區域內居民所共建、共祀的廟,如鳳山寺、忠義廟等。
  • 人群廟-由同一方言或祖籍地為基礎的人群為共同故鄉神明所建的廟,如南靖宮(漳州人)、三山國王廟(潮州客家人)、興安宮(興化人)等。
  • 宗族廟-指某一姓氏、族人為其崇信的神明而建的廟,並依「房份」輪值祭祀,如郭姓的保安宮、錢江施姓的真如殿、濱海施姓的樹德堂等。

另外還有官方祭祀的廟宇,如文廟、武廟、新祖宮等等。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鹿港正式設口開渡,閩粵各地移民開始大舉過海前來鹿港,尤其是泉州裔族群數量最多。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間泉漳械鬥或閩粵械鬥及民變,使的原本在鹿港人口比例越來越低的興化人被迫外遷,興化人的式微也使興安宮無法保存原有的格局,廟產失散或遭強佔,香火也一頹不振,遠不如舊祖宮、新祖宮。現今除蘇姓興化人參與媽祖祭祀外,興安宮雖然略顯頹相,周圍廟產流失,但廟體保留了清初台灣早期長條形街屋寺廟形式,實在是十分難得。

興安宮與隔壁相連的民宅 

與一般店屋一樣 全寺內沒有一根柱子
只以與鄰屋共用的牆內附柱來承重


興安宮目前的外觀

興化宮位置在中山路89號後段(阿振肉包後面)、興化巷44號,即使是假日也是門可羅雀,偶有觀光客經過也很少人會入內參拜,前面買肉包的人都比這多,真是可惜了這三級古蹟,當然觀光人潮大都聚集在舊祖宮(鹿港天后宮)與老街。

要拍興安宮外觀,我帶最廣的鏡頭只有20mm定焦鏡,配合APS-C的相機變成32mm的一點也不廣的廣角,一直退到最後面只能正好框到廟門口,無法顯示興安宮旁邊都是民宅的樣子:

沒的退後了,有全片幅的相機就好了。不過沒關係,窮則變,變則通。32mm連續拍個三張,回去接起來就廣了:

按下去有大圖喔!! 

 

興安宮三川殿屋簷墀頭處,原有一對石獅,民國76年琳恩颱風的夜,石獅遭宵小竊取
目前所看到的石獅,為重修時新刻的造型。

走到鹿港,避開人潮,來到安安靜靜的興安宮,仔細的欣賞,您會發現的更多!!

鹿港古蹟之旅(三):興安宮.九曲巷.中山老街.鹿港民俗文物館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興安宮(鹿港最早的媽祖廟)

 

【興安宮】(縣定古蹟)

興安宮,創建於康熙23年(1684),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 為早期移民來鹿港的福建興化人所建的,取名「興安」,有「祈求興化人平安」的意涵。

雖然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興安宮的發展卻遠遠比不上後來泉州人建造的天后宮(舊祖宮)及由官府出資敕建天后宮(新祖宮), 這是因為後來清廷開放鹿港與泉州蚶江口對渡,大批泉州人移民湧入,鹿港成了泉州人為主的聚落。 興化人成了少數族群興化人的興安宮就逐漸沒落了。

如今的興安宮,座落於冷清的小巷,立面狹窄,屬於單間開格局, 無左右廂房,廟內也像一般民宅,為節省空間,而未設柱子。 廟殿簡樸,門庭寥落。機車隨意停於廟門口,轎車佔用停放廟埕空地。

廟門口兩側簷下的柱頂原有一對古樸的石獅,媒體曾經報導過,不料卻遭來宵小竊走, 目前已更換成兩隻新石獅,而廟裡的鎮宮之寶,由湄州分靈而來「軟身媽祖」,現在也不敢放在廟裡,而改移至民家珍藏保管。

興化宮媽祖廟的今貌,令人有點感傷。寺廟是人建造的,也隨著人事興衰而有繁華起落。

 

新彩繪的門神。 廟內望廟外。 狹窄的正殿。

 

圖:九曲巷(金盛巷)

 

【九曲巷】

面對著興安宮,左側有小巷,就是鹿港著名的「九曲巷」了。鹿港的傳統巷道, 大多採用這種彎曲迂迴的方式,其中以「金盛巷」保存最為完整,而有「九曲巷」之稱。

九曲,是形容巷道曲折多彎,並非剛好有九個彎。至於「金盛巷」的名稱, 則相傳是昔日鹿港的「金盛船頭行」位於此巷內而得名。

巷道迂迴的設計,具有防風的功能,也有防禦的作用,使盜賊難以長驅直入。 鹿港是清代中葉富庶的港埠,然而限於朝廷限令,無法築城,而這種狹窄彎曲的巷道, 再輔以巷道入口設置的隘門,便能形成類似城堡的防禦功能。歷史上著名的林爽文事件, 彰化縣城有堅固的磚城防禦,卻被林爽文的漳州民兵輕易攻陷,而泉州人的鹿港則固若金湯。

金盛巷內,有二棟著名的古厝景點,一是「意樓」,一是「十宜樓」。

意樓,是金盛巷內大宅院「慶昌古厝」園中的一座閣樓。 慶昌古厝是昔日鹿港八郊之一「廈郊」旗下的「慶昌行」。 意樓流傳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相傳住在意樓一位痴心女子日夜等待赴京考試的夫婿歸來, 無奈夫婿卻一去音訊全無,女子抑鬱而終。故事是否真實,或後人附會,已不可考。 慶昌古厝目前正在整修中,建築被包覆,無法一睹意樓風采。

十宜樓,是昔日鹿港騷人墨客吟詠的聚會所,一座紅磚綠瓦的「跑馬廊」凌空橫越巷子, 連接兩側的樓房。十宜樓是指「宜琴、宜棋、宜詩、宜畫、宜花、宜月、宜煙、宜酒、宜茶、宜博」,頗為瀟灑寫意。 昔日風光,如今已落寞,跑馬廊依舊,而兩側屋樓破舊,已不宜瀟灑諸事。金盛巷,盛景不再,徒留十宜美名而已。

 

九曲巷。 慶昌古厝,整修中,不見意樓。

九曲巷的古色。 十宜樓,跑馬樓依舊在 巷內轉角壁邊的石敢當。

 

圖:中山老街的老房子(左為元昌商行)

 

【中山老街】(歷史建築)

鹿港中山路,原稱「五福路」,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清朝時代,這裡是鹿港主要的商業大街,兩側房屋店鋪, 捲棚遮街,顧客走在大街,不虞風吹雨淋,而舉頭不見天日,於是老街又有「不見天」的稱呼。

昭和9年(1934年),實施市區改正,日本政府認為老街不見天日,陰晦髒亂,不符衛生,而將老街拓寬為今日中山路的格局。

由於大街是商家必爭之地,因此形成店面寬約五公尺,而屋內縱深狹長, 而且戶戶共壁相連的店舖街屋格局。 由於房屋狹長,而又屋屋相連,為解決房屋中段的採光問題,屋內多採樓井與天井的特殊設計, 形成鹿港當地建築的特色。

中山路拓寬後,街屋的立面,多以新式混凝土取代紅磚,而建築風格則呈現昭和時代逐漸風行的現代主義,造形線條簡潔, 外牆多鋪以淺色素雅的面磚或洗石子,簡樸裝飾,注重實用功能,已不見大正時期流行的那種華麗繁複的巴洛克裝飾。

走在中山老街上,新舊建築並陳,一棟棟建於1930年代的老房子, 有滄桑的容顏,有歲月的印記,仰頭觀賞,心情充滿了感動。而感慨的是,隨時光流逝,新舊建物在老街正不斷演替,新樓房愈來愈多,老房子愈來愈少, 有的古雅樓屋,窗戶破損也未修,似已無人居住,正等待著新買主或準備改建大樓。

中山街上的老房子,僅有「元昌商行」及「玉珍齋」被列為歷史建築(暫定古蹟), 其餘的昭和舊樓恐怕將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逝。

元昌商行,位於中山路188號,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布莊,為鹿港「染郊」所屬的商行之一, 建築物還可看見泥塑鑲嵌的「元昌商行」店號及「棉布、染物」字樣。 元昌商行屋內擁有雙層樓井,是鹿港傳統建築群中獨一無二的,厚重的匹布可以直接以繩索拉上二、三樓倉庫。 侯孝賢的電影《好男好女》曾在此取景。可惜今日樓門深鎖,無緣一見。

 

圖:玉珍齋(歷史建築)

「玉珍齋」,位於中山路、民族路口。玉珍齋創立於光緒3年(1877),是鹿港有名的百年糕餅店, 至今仍然盛台不墜。這棟昭和時代興建的三層樓新式建築,立面朝向街角, 兩翼延伸,典雅氣派,充分展現出玉珍齋百年不衰的老店風采。

中山老街上,我的遺珠之憾是沒能見到縣定古蹟「丁家古厝」。資料上寫著,丁家古厝位於中山路130、132、134號, 本想應不難找,沒想到這棟古厝卻不在大街上,而是隱身於巷內。路過時未注意到,後來繞巷道參觀「鹿港民俗文物館」時, 曾瞥見一棟長條狀的古宅的側影,後來才想起,這應該就是丁家古厝了。

丁家古厝,又稱「丁進士宅」,興建於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為縱深五進式的大宅。 可惜這次緣慳分淺,只能下次來鹿港時,再來參觀了。

 

「昭和味」的老房子,素磚、洗石子、簡樸裝飾。 中山老街的老房子。
元昌商行(歷史建築)。 窗形及窗戶富於變化的老房子。 位於玉珍齋對面的老房子。

 

圖:鹿港民俗文物館(辜宅)

 

 

【鹿港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日據時代名人辜顯榮的祖宅,當地人稱為「大和大厝」, 是鹿港當地最豪華的一棟宅第建築。

辜顯榮,鹿港人,原為小貿易商,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受到日本人特殊禮遇,承攬食鹽及樟腦專賣業務,事業從此蓬勃, 而終於躍為台灣首富,辜家也成為日據時代台灣最顯赫的家族。

1895年,辜顯榮設立「大和行」,將總部設於家鄉鹿港。飛黃騰達之後的辜顯榮,於大正8年(1919年)在故鄉興建這棟以紅磚與洗石子為材質的歐式豪華宅第, 取名為「大和館」,中央入口立面屋頂高聳,半圓山牆,有華麗繁複的巴洛克風格。兩側有八角形衛塔,豪華壯麗,雖是私人宅第, 卻有官署或博物館等公共建築的氣派。

大和行的建築規模與氣勢,遠勝過辜顯榮後來在大稻埕興建「鹽館」豪邸, 印證了古人所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心理,在自己的家鄉土地,自然要特別用心地打造這樣的巨廈豪宅了。

1920年代,台灣興起非武裝抗日運動, 辜顯榮卻始終站在殖民統治者的那一邊,引起台灣知識菁英對他不小的批評與責難。而在民間事務上, 辜顯榮則頗為熱心公益,鹿港一些古廟有他捐款助修的文獻記錄。 而台北的廟宇,我也曾 在台北東和禪寺劍潭古寺的石碑上見過他的名字。

民國62年(1973),辜家後代捐出這棟古宅,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館內蒐藏台灣舊時食、衣、住、行、娛樂等民俗及古董文物, 包括清代至民初多達六千餘件。鹿港民俗文物館仍然屬於私人經營, 門票130元(優待票70元)。今天來得不是時候,適逢休館日(星期一),只能站在門外遠觀而已。(~待續

 

旅遊日期:2008.08.04(寫於2008.08.10)

--------------------

纏訟15年「玉珍齋」商標四代傳人2子禁用

知名糕餅店「玉珍齋」家族爭奪商標纏訟15年。圖為玉珍齋總店設在鹿港鎮中山路與民族路口。(資料照,記者張聰秋攝)

2015-12-21  11:12

〔記者項程鎮/台北報導〕知名糕餅店「玉珍齋」家族爭奪商標纏訟15年,第四代傳人黃森榮的二子黃一栩不滿媽媽黃盧清秀和三弟黃一彬禁止他使用玉珍齋商標賣糕餅,二子向法院提告要求在訴訟確定前,能繼續使用商標,智財法院原判二子勝訴,可提70萬元擔保後,暫用商標,三子抗告後,智財法院見解逆轉,並獲最高法院支持,裁定二子黃一栩不能暫用商標,全案確定。

判決指出,知名的鹿港老牌糕餅店玉珍齋,第四代傳人黃森榮86年間向官方註冊取得玉珍齋商標,黃森榮88年10月1日去世前,商標權陸續移轉到妻子黃盧清秀和三子黃一彬名下,後來引發親子和兄弟間,爭奪商標權大戰。

黃母和三弟認為,二子先前使用玉珍齋販賣糕餅的營運方式,類似本店授權給加盟店經銷契約模式,其實並未授權二子使用商標;二子黃一栩不滿被母親和三弟不讓他繼續使用商標,主張數十年來他都使用玉珍齋商標賣糕餅,對方也都沒意見,去年6月9日卻由律師發函禁止他繼續使用商標,非常不合理,提告要求讓他繼續使用。

智財法院原認為,在玉珍齋商標爭議尚未完全釐清前,應先讓二子在提供擔保70萬元下,繼續使用商標,三子抗告後,智財法院見解逆轉,改認定玉珍齋商標未授權給二子使用,二子日後打官司勝訴機率也不高,就算不讓二子繼續使用商標,二子也不會受到重大損害,且本案只是家族間的商標權爭議,對公共利益影響不大,判決二子不能暫用商標,二子上訴後,遭最高法院駁回確定。

--------------

慢步鹿港老街,走的新祖宮山門前,覺得怎跟上次來的時候感覺不一樣.....

山門前竟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下馬碑,搶走了媽祖廟的丰采,記得原本沒看過這個碑啊:
 

山門右側新建的是「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其實新祖宮是官建的廟宇,原本有下馬碑,但舊碑已毀於日本時代也沒有留下過照片,前幾年在縣府撥款進行唐山石人行步道後,新祖宮也委託大陸製作新的下馬碑。恢復古蹟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個碑真的是太過觀光化了......參考一下台南孔廟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

一級古蹟 台南孔廟的下馬碑 康熙26年製(1687年)

孔廟正牌的下馬碑很樸素,新祖宮仿製的下馬碑很豪華,上面刻龍下面有贔屭馱碑,贔屭背的石碑通常都很重要(沒見過用在下馬碑),在台灣最有名的就是台南赤崁樓九座巨大的御龜碑。另外新碑滿文也怪怪的......

關於新下馬碑身世,節錄了一段中國時報在2005年的報導:

新祖宮委員之一、也是洛津里長的黃文秋表示,此一下馬碑,是為了增加到新祖宮參觀者的「拍照景點」,所以斥資數十萬元請大陸方面的石匠製作,因為鹿港地區似沒人懂滿文,也不知道這個漢滿對照碑滿文是否有錯。鹿港鎮公所民政課長陳富昌說,鎮志記載,新祖宮是官廟,所以設有下馬碑,碑的「形制」如何,是否和孔廟一樣,是長條形的,鎮公所並沒有相關圖片可供參考,目前新祖宮新設的下馬碑,可能仿台南赤崁樓由龍龜馱碑,是為了好看而設計。這個龍馱碑的由來,古書相傳是由「龍生九子」典故衍化,它的名字叫做「贔屭」,是龍子的老大,喜愛背負重物,上古時常馱著三山五嶽興風作浪,現常被用於馱石碑、柱子。

啊!原來我太嚴格了,這個碑斥資數十萬只是增加到新祖宮參觀者的「拍照景點」......算是娛樂設施,不是古蹟啦。這樣發展古蹟觀光事業,也算是開了眼界。

「新祖宮」一再強調表示其為全省唯一由乾隆皇帝敕建之天后宮,更強調其地位也凌駕於一般媽祖廟之上,但是香火人氣卻一直輸給「舊祖宮」鹿港天后宮,為什麼敕建天后宮會輸給鹿港天后宮呢?這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不過花了大錢刻的下馬碑,更糢糊了新祖宮真正有價值的寶物。

那什麼才是新祖宮真正有價值的石碑呢?

走進廟庭,就可以看到答案了:

 有四個重要的清代碑文:

  • 敕建天后宮碑記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荔月福康安立。
  • 天后宮田產記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夏肆月福建台海府北路理番海防同知漳州府督捕同知新安金棨謹記。
  • 重修廟宇碑記 嘉慶十二年十二月誥授中憲大夫前任直隸順德府知府署北路理番同知汪楠敬立。
  • 重修天后宮記 道光十四年甲午冬十月賜進士出身台海嘎瑪蘭通判署鹿港海防同知陳盛韶撰並書總理工務職員王景福暨董事施錫杯迎禧同勒石。

其中前兩個碑年代久遠,是乾隆年間的古碑。第一塊石碑敕建天后宮碑記更是臺灣歷史的重要紀錄,雖然原碑已失,現在的碑是日本時代依原碑刻的,可以了解新祖宮為何是敕建天后宮的經過。

敕建天后宮碑記

臺灣僻處海東,自康熙壬戍隸入版圖,商賈貿易,橫洋來往,咸賴神庥佑濟。乾隆五十一年冬,逆匪林爽文作亂,滋蔓鴟張。我皇上特命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康安為將軍,統率巴圖魯侍衛數百員、勁旅十餘萬,於五十二年十月杪由崇武放洋。時際北風盛發,洪波浩湧,三軍聯檣數百艘,漫海東來,一日齊登鹿仔港口岸。繼而糧餉、軍裝,分馳文報,舳臚羅織,均保無虞。維時嘉義一帶,匪徒猖獗,突聞貔貅數萬、錙重千艘如期並集,群醜寒心,知有神助;故軍威大振,所何披靡,剋日擒渠毀巢,收復全臺。雖曰將士用命,凡此亦皆仰賴天后昭明有赫、護國庇民之功,威靈顯著者也。

將軍奉天子命,崇德報功,就鹿擇地,建造廟宇,以奉祀焉。德明額受將軍委任,經營匪懈;其一切工程,皆與文武各官及紳耆、董事人等同襄厥事。於丁未臘月之吉,砌基豎樑;戊申六月間奉像入廟,告蕆厥工。費金一萬五千八百圓;蒙賜帑金一萬一千圓餘,未敷之數四千八百圓,悉歸總董事林振嵩輸誠勉力,自行經理。非敢喜成功之速,惟始終誠敬,仰冀神靈默鑒,永奠海邦,以垂不朽。是為記。

碑文第一句就是「臺灣僻處海東」破題,可以看出清廷輕視台灣的心態,乾隆五十一年冬(1781),漢人移民中最有影饗的領袖人物林爽文於台中大里聚眾反叛,戰火遍及全台。隔年八月初乾隆皇帝降旨,詔命其最親信之滿州鑲黃旗人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公福康安為大將軍率軍討伐。

石碑上寫戰船百艘於十月二十八日由福建崇武澳出發,北風使海浪波濤洶湧,十一月初一大軍安然抵鹿仔港。福康安率領軍隊順穿越海峽利抵達台灣,認為是媽祖的神助庇佑,於是上奏天子,是年臘月奉詔撥賜國帑就鹿擇地敕建天后宮以奉祀,蒙賜國帑一萬一千餘圓,未敷之數四千八百圓由總董事林振嵩輸誠勉力。

碑上可以知道清代帆船越過台灣海峽很困難,行船大概要四天福康安是陝甘總督必定不熟航海,在北風巨浪下航行黑水溝而平安無事,當然認為是海神媽祖的保佑了。

另外乾隆敕建的天后宮竟然沒有給足夠的經費,只撥給了一萬一千餘圓,剩下的四千八百圓還要由地方仕紳來籌款。新祖宮共用銀一萬五千八百圓,為嘉慶二十一(1816)年鹿港「舊祖宮」重修經費三千五百八十圓之四倍多,新祖宮其原本規模有宏偉,可想而知。

令人玩味的是,鹿港人並不偏愛新祖宮,反而是「舊祖宮」香火鼎盛,時至今日仍然是如此,舊祖宮(鹿港天后宮)門庭若市還名列三級古蹟新祖宮由清帝撥帑金所建之廟,並未因而成為台灣信仰媽祖之最高象徵,反而信眾廖落。二次大戰期間新祖宮又被盟軍戰機轟炸,後來雖然修復了部分,規模就沒有清代那麼大,香火就更遠遜舊祖宮了。

----------------

鹿港興安宮

時間:
20121012 

地點:彰化鹿港興安宮(彰化縣鹿港鎮興化巷44號)

交通方式:可於彰化火車站搭乘彰化客運至鹿港火車站前下車,前行至三民路左轉,遇興化街右轉即可抵達,步行約需五分鐘。

【鹿港興安宮簡介】引自彰化縣古蹟暨歷史建築資訊網網站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清康熙23年(1684)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人群廟」係指大陸原鄉某一人群移民到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此人群廟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與安宮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香火並不興盛,廟貌一直保存原有的格局。清道光28年(1848118日彰化發生地震,致使興安宮受到震損。清咸豐2年(1852)由興化藉人士徐鍚麟、周文銓、蘇代生、蕭日新等九位董事再倡議重修,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興安宮先後曾於清光緒12年(1886)、光緒21年(1895)局部重修。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由政府提撥經費修復,至民國85年完工,並舉行安座大典。三百多年歷史的興安宮,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

前殿的牆面有一塊清光緒13年(1887)「奉憲示禁」碑,此碑文由當時賞戴花翎郎補清軍府代理中路撫民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龍景淳所設立,內文敘述興安宮的廟產,自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後,有陸續被竊佔之虞,碑文告示租用興安宮祭祀公業之屋舍者,應依租納稅,廟方董事秉公處理,並辦理廟務暨春秋二祭。

正殿供奉媽祖,兩旁有二尊造型精緻的宮女神像,一位手持粉盒,另一位拿花瓶。

清咸豐2年(1852)廟宇重修時,由士紳敬獻「奠安山海」匾,此匾左下方有一鈐印,其上書「興安會館」,說明興安宮為興化人的同鄉會館。清光緒13年(1887)興安宮曾局部重修,並由信士柯清泉、柯春榮敬獻「慈航普渡」匾。

廟方存一張清光緒12年(1886)的古圖,此圖將興安宮週遭的環境詳細記載,興安宮舊時廟埕有三階舖面,廟埕長十一丈五尺,闊五丈五尺,右下方另署「光緒十二年七月府蔡,斷勘自磚路外起橫一丈歸興安宮管,並立碑為界」。


【阿中隨筆】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鹿港有座天后宮,更甚者知道還有座敕建天后宮,或是聽過舊祖宮、新祖宮,但可能很多人不曉得,其實小小的鹿港鎮中心裡還有第三座媽祖廟─興安宮,而且這座媽祖廟的歷史還比舊祖宮更久。由於興安宮的創建本就具有「獨特性」,是興化人的同鄉會館,因此香火不若舊、新祖宮旺盛,以致於頹傾多年。數年前雖由政府整修完畢,並且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但或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時至今日參訪的香客依然不多,令人途留時代更迭、人事滄桑之感。

興安宮的格局採傳統閩南式街屋風格,為兩進單開間建築,全廟正面看過去皆無柢柱支撐,格局看來頗為狹窄。三川殿上的正脊裝飾簡單,似龍但卻無腳,反而更像是鰲魚。門神彩繪構圖細膩,正門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龍門為持爐與持花太監,虎門為一對宮女。進入三川門,通過天井後有一狹促的空間為拜殿,現兩旁立有千順兩將軍神像以及太歲神牌,讓原本就不夠寬敞的地方顯得更加擁擠。正殿神龕中,媽祖金身高座中央,造型同樣也是採古體樣貌,前方案桌上的千順將軍神像威武神勇,護持著媽祖濟世救苦。正殿後方尚有後殿,供奉玉皇上帝神位。

由於當天興安宮是最後一個參訪景點,所以拍攝的工作有些倉促。這裡阿中不是第一次來,只是這次來遊客更少了。當我參香之時,後方一直傳來窸窣的聲音,但卻一直沒看到人影,不久後才知道,原來興安宮後殿和另一頭中山路的店家相連,還有道門直通,如此格局當下令人有些感嘆廟地竟萎縮如斯。雖說遊客較少能保有廟宇該有的清靜,但卻也多了一絲寂寥感,下次來鹿港遊玩時,建議大家不妨拐個彎,到興安宮來看看這座小巧古樸的廟宇,感受前人創業的艱辛。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攝‧記】鹿港興安宮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