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之道-聰明理財 輕鬆做個有錢人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24日, 2017
書名: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作者:湯瑪斯‧史丹利,威廉‧丹柯出版:久石文化上市日期:2017/3/8
本書透過實際採訪美國擁有百萬美元淨資產的人,了解他們成為富翁的過程,以及運用什麼方法維持財富。作者歸納出有錢人致富的要素,大致符合以下七點。
﹝1﹞他們量入為出,通常生活支出遠小於收入
﹝2﹞他們有效運用時間、精力與金錢,去做能幫助他們累積財富的事。
﹝3﹞他們相信獲得金錢上的自由,比把錢花在讓人知道自己有錢的表象還重要。
﹝4﹞他們的父母在他們成年時沒有提供金錢上的資助。
﹝5﹞他們的小孩成人後即擁有經濟上自主與獨立的能力,能夠自己養活自己。
﹝6﹞他們擅於抓住市場機會。
﹝7﹞他們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縱觀有錢人的主要特徵,說出來可能會讓大家覺得無趣,那就是:有錢人喜歡節儉不喜歡浪費!……想做有錢人跟真的成為有錢人差別很大;過著想像中有錢人的生活與去過真正有錢人在過的生活,你覺得哪個比較有機會累積財富?
財富累積的首要基礎是把賺來的錢守下來,再依靠良好的預算跟計畫讓財富持續成長。
善用有限資源
打造財務自由系統
撥出你的時間、精力、金錢來管理你的錢,超優理財族願意花很多的時間來管理、投資自己的金錢;相反的超遜理財族通常會因為覺得太忙、沒時間而疏於管理自己的金錢。研究中更有些人因為以下的想法而不去管理自己的金錢:
「這樣做是沒有希望的。」
「我賺的錢不夠多。」
「工作、事業已占去我所有的時間,沒時間學理財。」
但是,大多數累積財富的高手也一樣很忙,只是他們知道要透過一套系統來規劃生活、工作、理財,每天、每週、每年就靠著建立好的系統,一步一步累積出財富。還有個關鍵,這些人習慣一點一滴持續的計畫與執行,相較於偶爾心血來潮才寫份計畫(比如每年才一次的新年新希望),他們更懂得透過自己的系統每天持續實現心中的財務目標。
當你能把錢留住時
再思考如何賺更多錢
如果前面說的你已經能做到後,思考賺更多的錢才有意義。當你擁有良好的金錢管理習慣後,將有機會不去依賴上班的薪資收入。擁有一定存款、財富的你,也可以開始創辦其他事業。也許你認為創業風險太大,那麼書中一位商管教授說的話值得好好思考:
「風險是什麼?就是只有一種收入來源。受僱於他人有風險……他們只有一種收入來源。那麼,那些為你的雇主提供清潔服務的創業家呢?他有成千上百個客戶……成千上百個收入來源。」
就算你對創業沒興趣,上述這段「創造額外收入來源」的觀點仍值得好好思考。

alha00_p_01_02  


 

6成台灣老爸掌經濟大權 但理財也面臨5大煩惱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中信金控旗下中信銀行5日發表「2015台灣父親理財大調查」,調查發現台灣爸爸理財意識高,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爸爸掌握家中經濟大權,理財過程中,爸爸們最煩惱的是「缺乏退休規劃」,中信銀建議,善用雙主約險種或添購保險附約方式,以較低預算達到退休規劃、子女教育基金、醫療照顧、壽險等多重保障,讓爸爸不只「存更多」還要「活更好」。

中信銀行近期針對台灣地區該行男性客戶進行網路「2015台灣父親理財大調查」,調查時間自今年7月29日至8月3日止,有效樣本數1125份。結果發現台灣爸爸理財有5大煩惱,分別有25%受訪者擔心「缺乏退休規劃」、20%受訪者憂慮「子女教育基金儲備不足」、擔心「存款不足入不敷出」占19%、「不知如何進行投資理財」占18%,也有17%受訪者認為是「個人或家庭保障不足」。此外,最受爸爸青睞的理財工具為傳統存款,其次依序為基金、保險與外幣。

雖然爸爸們最擔憂退休財務規劃與子女教育金,但醫療準備也不容忽視,中信銀行建議,不妨考慮雙主約險種或添購保險附約,讓爸爸在儲備子女教育金或退休規劃等資金時,同步為自己或家人建構醫療保護網。

至於常見雙主約架構有壽險搭配重大疾病保險或殘扶險,中信銀表示,除可幫助爸爸在儲備子女教育資金或擁有壽險保障的同時,也能預防罹患重大疾病或傷殘所帶來的龐大醫療費及短暫失去收入的情況。

此外,二代健保與DRGs(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上線後,執行同病同酬的概念,大幅改變以往「花多少、給多少」的給付方式,因此,增加諸多自費項目,醫療附約如實支實付醫療險、一次性給付防癌險等,除了能支應「住院醫療日額」外,還能負擔自費療程、標靶藥物等自付項目,目前很多儲蓄性質保險都可加購醫療附約。

至於憂慮「家計入不敷出」與「不知如何進行投資理財」的爸爸們,掌握投資機會更顯重要,中信銀投資顧問中心表示,面對美國可能即將升息的威脅,全球股市近期有下跌風險,但由於市場對此利空醞釀已久,加上多數國家的貨幣政策仍相對寬鬆,因此評估下跌的時間與幅度可能不大,不妨以保守穩健型的核心資產控制風險,再擇機買進波動較高的衛星配置提升獲利。

在核心資產布局方面,中信銀建議可聚焦強勢美元,並拉高核心比重以降低市場波動影響。在衛星配置產品上,債券應選擇存續天期短、收益率較高標的如人民幣債、亞洲高收益債等;股票投資可留意處於貨幣寬鬆環境的中、日、歐市場,以及生技、健護等與景氣連動較低產業。

由於今年聖嬰現象發威,中信銀認為,公用事業、水資源族群及農金產業,短線有較夯題材加持者,也可酌量布局。至於沒有時間理財的爸爸,中信銀建議,可採用投資型保險連結類全委投資帳戶,委由專業團隊規劃管理,達到穩中求勝

----------------------------

國人老年規畫太樂觀 58歲退休居亞洲第二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根據最新調查發現,國人對退休財務狀況似乎過度樂觀,雖有三分之二(66%)的人,皆已開始為退休生活儲蓄,但普遍沒有及早規畫,未來恐怕仍難以負擔老年生活所需。從平均歲數來看,有22%的國人,直至40多歲才開始進行規畫。

  宏利投信今(19)日公布「投資人意向調查」報告,國人退休年齡平均在58歲,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馬來西亞。雖然很早進入退休生活,但外在環境對退休者並不友善,像高齡人士的薪資水準較低,且除非有自己額外規畫,否則單靠勞保將無法支應生活。

  從調查來看,大多數有退休計畫的投資人,平均將2成收入作退休儲蓄,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除了政府退休金方案之外,更積極安排額外退休計畫。超過三分之二(77%)的退休計畫投資人,對自己的退休後的財務能力深具信心,認為儲蓄足以支應退休生活。

  台灣投資人預估在適退年齡時,仍有20%的收入來自全職或兼職工作,反映出民眾於適退年齡持續工作的意願。而國發會近期也預估,至2030年,55~64歲族群將是國內勞動人口主力,呈現出勞動人口老化趨勢。另有66%受訪者希望政府與金融業提供更多投資規畫教育資訊,顯示投資人須要更有效與積極的方案。

  宏利投信認為,台灣勞工延後退休年齡,但退休計畫不應完全仰賴薪資所得,畢竟勞工晚年身體狀況不一定能持續勞動,且未必能找到符合薪資期望的工作機會,因此應想辦法瞭解更多有關退休規畫的專業建議,像是配置共同基金、股票等其他資產投資,才能確保在晚年有多元收入。

-------------------

4%理財法,40歲退休真的不是夢!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出處:Cheers雜誌第179期

文/陳雅琦 圖/王創緯

衛福部研究指出,台灣將在10年後邁入老年人口達14%的「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得提早思考:如何打造理想的退休生活?甚至,如果退休不只為了防老,而是能夠早點不為錢苦惱、享受自由自在的人生,那該多好?


台灣人夢想退休後遊山玩水,卻還沒開始存退休金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3台灣退休趨勢大調查」指出,近5成受訪者退休後最想做的事是「遊山玩水」,而且認為30歲前開始準備退休金最理想。然而,目前有4成的人打算45歲後再開始存退休金,而正在準備退休金的受訪者,平均33歲時才開始。近一半的人沒有信心能準備到足夠的退休金。

享受財務自由,別急著吃棉花糖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給幾位小孩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馬上吃掉,或是再等15分鐘就可以多拿一塊棉花糖作為獎賞。研究發現,那些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更懂得與其他人相處、比較會處理壓力,而且在學校裡的表現更好。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作者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指出,「棉花糖理論」傳遞了一個硬道理: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還包括是否擁有「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的本事──今天的你選擇付出,將會累積成為明天的收穫。

如何確保退休金夠用?注意關鍵數字:4%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4% rule”。他分析過去75年來的股市及退休案例後,歸納出只要退休第一年,從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過4.2%,之後每年依通貨膨脹率微調,即使到過世,退休金還花不完。而股票5成、債券5成的投資組合,能維持提領4%資產的最好狀態。

另一個類似理論,是由美國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3位教授提出退休金安全提款率:只要前30年能每年用退休金的4%支付所需,並根據通膨調整提款金額,若本金可支撐30年,這份退休的投資組合有極大可能可永久維持。股票75%、債券25%,是支撐此法則的最安全比例。

由於各國經濟環境和個人生活基礎不一,此法則未必能精準套用於所有人,適合的投資組合也因人而異;也有專家研究指出,以現今的整體環境看來,“4% rule”未必安全。不過,它確實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不妨試著由此出發,再做調整,找出適合你的理財之道。

陷入享樂黑洞、愈賺愈存不了錢?

隨著收入增加,你是存下更多錢,還是常忍不住心想:「我賺得更多、所以可以多花一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掉進“lifestyle inflation”(生活方式造成的通貨膨脹)黑洞。儘管存款升級,生活享受升級的幅度卻更高,消費追不上儲蓄,自然離「財務自由」的生活愈來愈遠。

------------------------

你可能比你知道的要有錢|財經時事|即時|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最近美國有篇網路文章很紅;作者公開承認,他在拖延數年後終於登入他自己的退休金帳戶,之所以拖上那麼多年,是因為這件事情他想起來,也覺得如梗在喉,但他就是一直拖著沒處理,而且他還忘了密碼。

對許多人來說,這實在沒什麼特別;大多數人碰到理財之時都會拖延。然而,這篇文章最有趣之處在於,作者是位知名經濟學家,還做過個人財務的研究。如果連他都沒法好好處理自己的錢,一般人是不是也會這樣?

許多人不想面對理財,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但仔細檢視之後就會發現,智力和個人財富之間其實沒有關係。一般來說,聰明的人確實會賺比較多錢。不過,以理財本身來說,收入較高並沒有任何特別優勢。如果你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才不願意著手理財,別再等了。不管你聰不聰明,你都可以存錢,只要花得比賺得少就行。

許多人不想理財,是因為他們覺得結果會讓人非常喪氣;不過,你的財務情況通常會超出你的預期,這或許是另一個別再拖延的理由。

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局做過一個很有趣的調查,結果發現,一般美國人會低估自己的財富,而且低估幅度超過1/3,換句話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其實比自己認知的要有錢。

研究亦顯示,能避免拖延的人,財務狀況會比較好。單是讀一篇文章不會讓你變有錢,也不會讓你突然擁有足夠財富、可以立刻退休。不過,如果你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或是害怕看到結果,而選擇不去理財,研究顯示,情況並不是那麼糟。

快快跨出第一步、處理那些你一直在迴避的事吧。那就像是跳進水池、湖泊或大海;水其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可怕。

(作者Jay Zagorsky是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經濟學教授,黃維德編譯)

------------------------

5大收息產品風險與回報比較
news.cnyes.com查看原始檔

市場策略師大力建議投資者增加收息產品投資的比重。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港股上半年經歷「大時代」後,股市由高位大跌。即使現在回穩,恒指只在25000點上下爭持,投資者有需要重新審視投資策略。隨着第5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 5)推出市場,認購反應熱烈,加上美國加息在即,市場策略師大力建議投資者增加收息產品投資的比重。收息投資工具林林總總,風險與回報高低有別,例如iBond便屬於最低風險類;人民幣或外幣定存則有可能賺息蝕價,風險稍高。那麼,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呢?香港《文匯報》以iBond 5、人民幣定存、房託基金、美元公司債券及債券基金5大收息產品作比較。

香港《文匯報》27日報導,去年10月底以來,日本、歐洲及中國等均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當中人行更連番減息降準,令環球投資市場資金氾濫。熱錢全趕去炒股,結果造成上半年的股市暢旺。不過,美國可能在今年底前加息,又令資金回流定息投資。

理柏FMI的資料顯示,截至7月15日止一周內,以美國為基地的中國股票基金,外流高達7.35億美元,為持續第4周的現金撤離。以美國為基地的債券基金,一周流入26億美元,為持續第2周的流入。當中高收益債券基金流入12億美元,為自4月初以來最大的流入。最保守的美國國庫券基金,一周亦流入了12億美元,反映資金追逐利息產品的需求上升。

星展財資市場部(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王良享指出,面對人口日漸老化,老年人對定息產品的需求較大,料環球高息投資產品繼續吃香。雖然市場一般預期聯儲局有機會於年內加息,但收息類的投資產品仍然頗有吸引力。

「收息為王」在今年餘下時間是重大的投資主題,定期存款在各類收息產品中屬入門產品。近日多間銀行上調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以高息搶客,吸引「食息一族」的目光。目前香港銀行的一年期人民幣定存,息率均在3%以上,大額存款達4%,以花旗為例,其近日推廣的人幣定存息率最高更達5%,港人再也不用長途跋涉北上做定存。

投資顧問指出,近年連年上升的人民幣匯價,強勢已暫時逆轉,去年累跌2.4%,年初至今亦再挫約1%,這或會影響定存的投資回報,惟相信人民幣正在國際化,匯價料不會大幅貶值。

過去很多投資者喜愛澳元定存,但近年澳洲不斷減息,澳元亦逐步回落,資金現時較少選擇澳元了。反觀人民幣匯價走勢穩定,人民幣定存仍不失為低風險的收息之選,尤其在近日香港人民幣存款流失下,不少銀行均提高人幣存款息率搶客。市場普遍預料未來3個月至6個月,人民幣匯價上下波幅僅約0.5%至1%。

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亦受收息一族追捧。相對於高息股,房託或信託基金的產品更穩陣,例如港燈(2638-HK)目前有約6.7%的利率回報。越秀房託基金(0405-HK)息率回報更高達6.8%,但需注意人民幣貶值會拖累回報。置富產業信託(0778-HK)主要持有香港物業,回報有5.1%,毋懼人民幣貶值。

除了個別企業債外,投資者亦可考慮債券基金,例如較多港人知悉的「貝萊德亞洲老虎債券基金」。該基金主要投資中國、印度、香港及印尼等亞洲地區的企業債券,當中連同現金,約70%投資於屬投資評級的債券,其餘30%是非投資級別債券,基金表現正受惠亞洲區的減息期。

近期大陸及印度進入減息期,債券價格定必上升,相關債券基金的價值亦會上漲。據晨星亞洲的資料顯示,該基金去年回報為8.2%,年初至今亦有逾2%回報,是同組亞洲債券基金中表現最好。(接下頁)


iBond 5的認購反應熱烈。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對於資金較充裕者,可嘗試較高息的企業債券。有投資顧問近日推介一些信貸評級處於投資級別邊緣(即標準普爾「BBB-」評級附近,或穆迪「Baa3」評級附近)的公司債,因為有關公司債券,最能受惠於經濟改善及信貸評級上升。若美國加息,反映全球最大經濟體已確定持續復甦,可望帶動全球經濟增長,香港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亦間接下降。

例如嘉里(0683-HK)旗下公司發行,於2021年4月6日到期的美元公司債息,其孳息率便有3.59%。有關債券獲標準普爾「BBB-」評級,屬投資級別,債務違約機會頗低,屬較穩健的選擇。

若投資者願意承擔較高風險,則可買入麗新(0488-HK)旗下公司麗新國際發行、2018年1月18日到期的公司債,息率7.7%。新世界中國(0917-HK)發行的美元公司債孳息率回報為5.3%;雅居樂(3383-HK)及瑞房(0272-HK)旗下香港企業發行的美元公司債,孳息率分別高達8.78%至9.57%。

政府發行的第5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 5)(4228-HK)現正接受認購,本周三(29日)才截止。據配售銀行表示,市民上周的認購反應熱烈,估計認購人數勢破歷年紀錄,投資者可能只能穩獲一手,要獲第二手只能靠運氣。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認為,近日投資者難於在股市尋找投資機會,故連回報僅得三四%的iBond亦「熱搶」。至於iBond的吸引力在於「抗通脹」,張智威指只要肯認購,投資者幾乎是必賺。

iBond的息率回報是根據最近6個月的香港平均通脹率,但最低仍有1%的派息,肯定可以對抗通脹。張智威認為,iBond可說是港府的「另類資助」,長揸短炒均必賺。翻查過去4次發行的iBond,其首日上市開市價每單位介乎102.85元至106.9元,均較發售價100元為高,不少抽中者即日沽出以獲利。

若選擇長揸,則可一年收兩次利息。以去年7月到期的第一批iBond為例,若認購後持貨至到期,每手合共收1355元利息,3年總回報率達13.55%。雖然通脹率預期將下降,但iBond保本之餘又必賺,有不少投資者會於二手市場買入iBond。不過要注意的是,買入iBond時要向賣方支付由上次派息日至購買日之間時段的利息,債券價格亦多有溢價,投資時要留意。

■iBond 5

息率:預期3%至4%

入場費:最低1萬元

投資期:最長3年

■人民幣定存

息率:最高5%

入場費:一般數萬元

投資期:普遍1個月至1年

■美元公司債券

息率:3.59%至9.57%

入場費:10萬美元

投資期:以年計

■房託基金

息率:最低領匯(0823-HK)4%

至最高開元產業(1275-HK)8.9%

入場費:最高領匯每手約23,000元,

最低為富豪產業信託(1881-HK)每手約2,230元

投資期:投資者自主

■貝萊德亞洲老虎債券基金

息率:去年8.2%,今年至今逾2%

入場費:首次認購5000美元

投資期:屬長線投資類基金

--------------------- 

中國救市一團糟 諾獎學者:領導人根本不知自己在幹嘛

中國暴力救市,克魯曼直批,中國國家領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甚麼。(路透)

2015-08-01  15:1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股市崩跌,不僅官方「暴力救市」不見成效,反而遭批評是干預市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直批,中國國家領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甚麼。

  • 克魯曼認為,中國領導人因為政治因素,很怕出現經濟衰退。(彭博)

    克魯曼認為,中國領導人因為政治因素,很怕出現經濟衰退。(彭博)

克魯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表示,中國高速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經濟結構卻沒有改革,國營企業沒有分享利益,人民也缺乏社會福利,導致當投資開始減少後,消費需求無法補上缺口,經濟就開始出現問題。

他認為,中國領導人因為政治因素,很怕出現經濟衰退,因此他們不斷刺激股市繁榮、鼓勵民眾買股票,但同一時間經濟基本面又沒有進行改革,導致泡沫破滅。

克魯曼表示,等到股市開始下跌後,官方又不得不為了保住政府的聲譽,出手捍衛股價,但官方盡一切努力干預市場、暴力救市,反而破壞自己的信譽。

克魯曼認為,中國經濟減速不是新聞,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領導人,「忘掉那些中國領導人多麼有先見之明的傳言吧,依照他們現在的做法來看,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w800 (41)  

「天使」癲追 「風險」瘋捧 新創企業恐爆泡
news.cnyes.com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新創科技企業近年紛紛冒起,它們循私人市場集資,部分成功發展並賺取豐厚利潤,因而吸引「風險投資公司」(Venture Capital, VC)和「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大舉注資,冀押注有潛力的新創科企。縱觀全球,新創科企的風險投資在美國較成熟,亞洲區則增長迅速並取代歐洲。這固然反映新創科企擁有龐大投資機遇,但過多資金追捧,令部分企業估值升至不合理水平,集資市場輕則出現調整,嚴重則可能觸發新一輪科網泡沫爆破。

香港《文匯報》報導,電召應用程式(app)Uber和民宿網站Airbnb等均是新創科企的佼佼者,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科企創業潮。畢馬威及CB Insight數據顯示,亞洲新創企業今年第2季吸納105億美元(約814億港元)資金,按年增長45%,超過歐洲的32億美元(約248億港元),僅次於美國的192億美元(約1488億港元)。今年6月在新加坡舉行的「Echelon Asia Summit」有多間新創企業參展,吸引2100人入場,打破歷年紀錄。

日本軟銀(Softbank)去年一擲2.5億美元(約19.4億港元)投資電召的士app GrabTaxi,這種「巨無霸」交易今年更明顯,軟銀5月宣佈向韓國網上商店Coupang投資10億美元(約77.5億港元)。約會網Match.com共同創辦人王炳晉稱,亞洲幅員廣闊,而且具人口優勢,區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普遍達3000美元(約2.3萬港元),具一定市場規模,有利新創企業。

然而,資深投資者開始憂慮亞洲新創企業估值過高。日本風險投資公司Gree Ventures總監徐冠華指,過去3年亞洲新創科企估值上升2至3倍,企業表現或收入卻沒相應改善,估計市場未來會出現溫和調整,企業的第二輪集資將較以往遜色。

美國業界也有同樣憂慮,除了風險投資公司外,愈來愈多富豪以個人名義投資新創企業,他們一般被稱為「天使投資者」,投資決定往往不及機構般審慎,加上私人集資市場監管有限,進一步增加新創科技行業陷入泡沫的風險。在美國,值逾10億美元(約77.5億港元)的新創企業「獨角獸」(Unicorn)之稱。《福布斯》雜誌調查顯示,由於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的追捧,全美「獨角獸」企業在今年初已逾80間。

矽谷投資公司Benchmark合夥人格利指出,不少新創企業以高集資額維持其「大花筒」開支,財政並不穩健,認為目前市場有泡沫,更大膽估計或有「獨角獸」企業於今年內倒閉。

與基金等傳統投資相比,投資新創企業的風險高得多,但同時有機會帶來豐厚回報,近年印度愈來愈多富豪看中這一點,紛紛搖身一變成為「天使投資者」,試圖為龐大資金找更好的出路。

要在印度參與天使投資,方法之一是加入由「天使投資者」組成的網絡。這些網絡只能透過內部推薦加入,成員會傳閱有意加入的申請者資料,如投資經驗、經所有成員同意符合資格,方能加入。 (接下頁)


facebook共同創辦人薩塞林去年投資新加坡網店redmart。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另一方法是通過網上交易平台進行天使投資。以LetsVenture平台為例,當投資者申請進行天使投資後,LetsVenture會透過電話聯絡或約見投資者,了解其所持資本是否符合要求。一般來說,投資者須擁有35萬美元(約271萬港元)以上資產或年收入達10萬美元(約77.5萬港元)才符合要求。

印度天使投資發展迅速,去年錄得283宗投資個案,是2011年的2倍,當地最大投資者網絡「印度天使網絡」會員達325人,是亞洲最大同類網絡。

投資新創企業的風險頗高,為了更緊密觀察企業表現,美國風險投資公司以往只願注資矽谷企業。然而投資者近年逐漸注意到東南亞的市場潛力,可望刺激該區創新科技發展。不過相對於美國,東南亞新創企業生態仍未成熟,管理、人才及法律等配套不足,故大部分外資仍只集中在司法較健全的新加坡投資。分析指,區內政府需建立市場主導的企業環境,才能確保新創企業投資熱持續。

美國紅杉資本3年多前已在新加坡開設辦公室,去年底與日本軟銀合作,向印尼網上商店Tokopedia注資1億美元(約7.75億港元)。英國市場調查機構Preqin數據顯示,去年東南亞國家新創企業獲得的總投資額達10.4億美元(約80.6億港元),是2012年的5倍以上,資金主要來自日本。

與此同時,矽谷的華登國際(Walden international)和Fenox風險投資正逐漸增加東南亞業務。新加坡和越南的本地風險投資公司亦愈趨活躍。天使投資者也加入風險投資「大軍」,facebook共同創辦人薩塞林去年投資新加坡網上商店redmart,便是一例。

美國矽谷過去有多間科企創出巨額財富神話,包括社交網站facebook(fb)及twitter上市,吸引大量天使投資者爭相向新一代新創企業出資。科技公司Apptimize的華裔女創業家南希.華(Nancy Hua,譯音)表示,她向潛在投資者講解創業計劃後,過了兩日,婉拒其中數十人,仍可從21名「天使投資者」籌得200萬美元(約1,550萬港元)。

編碼科企CodeFights及數據分析公司Amplitude去年各獲30名投資者注資,CodeFights現在希望爭取較知名的投資者捧場。

風險投資研究機構CB Insights統計顯示,去年美國逾2960名「天使投資者」參與新創企業融資,是2010年的3倍以上。Felicis Ventures創辦人申庫特表示,以前新企業一般只有約5至10名天使投資者支持,現在每個人只要手頭寬裕,都想成為「天使」。由於這類投資者愈來愈多,彼此之間競爭也趨激烈。部分人未仔細考慮新企業的計劃和合作條款,就急於出資。 (接下頁)

然而,投資者太多亦帶來問題,例如企業不景氣時沒人肯主動出頭承擔責任。有企業負責人指,投資者不斷就企業發展提出意見,讓她疲於應對、無所適從。

近年美國矽谷新創企業風頭一時無兩,但其實歐洲也不失禮,接連有串流音樂程式Spotify、音樂分享網站SoundCloud及《Candy Crush》遊戲開發商King Digital等公司冒起,吸引愈來愈多風險投資公司着眼歐洲,可能改變市場生態。

投資者指出,新創企業初期要籌到100萬美元(約775萬港元)不難,上軌道後籌到逾1000萬美元(約7752萬港元)亦很常見,中間的過渡階段才是歐洲科企最常面對的難關。近年歐洲不少新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便主力發展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填補這個空缺,而這些創辦人不少曾在Accel Partners等龍頭公司工作,如今自立門戶。

全新風險投資公司Felix Capital上月初宣佈,已集資1.2億美元(約9.3億港元),將投資時裝、健康及食品等業務的科企;總部設於德國的新企業Point Nine Capital亦表示,將投入5500萬歐元(約4.7億港元)投資軟件公司。

紅杉資本及Benchmark等美國「風險投資公司」亦對歐洲極感興趣,Google去年宣佈成立風險投資部門,對歐洲方面撥款1億美元(約7.75億港元),上月又參與投資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創新公司。由於投資期長達15年,有報導形容Google此舉是「放長線釣大魚」。

---------------------------

新創最活躍的20個城市:矽谷居冠,紐約第二

新創調研公司Compass日前發布最新的全球城市新創生態圈報告,上次該公司發布報告是三年前,跟三年前比起來,矽谷仍位居冠軍寶座,而紐約的排名大躍升,從第五名進步到第二名(延伸閱讀:紐約成科技新創大蘋果,彭博市長帶頭「Made in NY」
),取代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亞軍寶座。
新加坡、柏林和印度班加羅爾的名次也都有顯著上升,班加羅爾從19名升到15名,新加坡從17名升到前十名,柏林從15名爬升到第九名。奧斯汀(Austin)和德州則是首次進入到前二十強。

這份報告根據新創退場估值、募資表現、人才、市場廣度和新創經驗五個指標來評估每個城市的新創生態系的活躍程度,Compass與全球60個單位合作共同執行這份調查,這些機構包括德勤(Deloitte)、Crunchbase、Orb Intelligence…等等,Compass採訪了25個國家共200名企業家和在地專家,以及調查1萬1千名新創、投資人和其他利益關係人後,才得出這份調查結果。

綜觀這份排名,前20名中有16名在北美和歐洲,其中又以美國最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Compass沒有列入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的資料,這可能造成榜單上相對較少出現亞洲城市。除此之外,由於研究方法改變,加入更多指標,移除「人均新創數目」,導致人口較少的城市排名下降,而人口多的城市排名上升,報告中指出儘管特拉維夫近年來的新創生態系急遽成長(延伸閱讀:以色列憑什麼成為中東矽谷?),但由於人口較少,因此排名下降了三名,紐約則因人口較多排名上升。

 


(圖說:紐約今年一躍成為全球第二活躍的新創城市。)
其他值得注意的報告發現包括:

 

  1. 全球新創有越來越國際化的趨勢:在2013到2014年間,在前二十名的新創城市中,有37%的資金至少有一名來自其他國家的投資人參與。除此之外,從2012年到2014年,擁有海外第二辦公室或者是把總部搬到另一個國家去的新創公司增加了8.4倍。Compass執行長赫門(Bjoern Herrmann)
    表示:「例如,新加坡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點。很多在吉隆坡或雅加達的新創會為了爭取投資人的錢搬到新加坡,在那裡開戶很容易,而且新加坡的法規制度非常理想。」

  2. 新創退場(exit)的估值持續上升:在前二十名的新創城市中,新創退場估值在兩年內提升了78%,赫門在接受《TechCrunch》訪問時表示,雖然矽谷新創的估值在過去兩年內提升了47%,但是其他城市的新創成長得更快。例如倫敦成長3倍,有鑒於Rocket InternetZalando的IPO,柏林更是一舉成長了20倍。

 


(圖說:Top20城市的新創退場估值排名。資料來源:Compass。)

 

3.風投業者錢灑滿全世界:根據Compass的報告,全球風投挹注於新創的資金在過去兩年內成長了95%,柏林、班加羅爾、波士頓(延伸閱讀:波士頓華麗轉身,前進創業!
)、阿姆斯特丹和西雅圖這幾個城市,風投業者投資當地新創公司的金額都在飛速成長中

4.創業性別不均現象依舊:報告中也指出無論在哪個城市,新創圈中性別不均的現象還是很常見,但這三年來女性創辦人的數量有些微提升,2012年只有10%的創辦人是女性,現在在前二十名新創城市中,有18%的創辦人是女性,其中又以芝加哥居冠,芝加哥有30%的創辦人是女性。

-----------------------

用10%累積一輩子的財富


「每天都盡力放好每一塊磚,很快的你就會蓋起一面牆。」 –威爾.史密斯

威爾.史密斯在受訪時曾說過這段往事:某天他與兄弟倆被老爸命令徒手用磚塊建座高牆,對一個成人來說這已是不容易的事,對兩位九歲與十二歲小孩更是難上加難。起初他們認為這跟本不可能,一定是老爸在教訓他們,不過一年半過去後,他們真的把牆築起來。後來他老爸當著那道牆跟他們說:「從此再也不要跟我說你辦不到任何事。」威爾.史密斯也因此悟出凡事只要專注在每一小步,久了就會累積成一大步的道理。

每天都為自己的目標做些小事,有天它就會變成大事。

網路流傳一則故事也有很好的比喻:有位教授在課堂上要學生用直覺想一個問題:「如果每個月幫自己增加10%的能力,一年之後會成長到少倍?」在場學生有的人猜2倍,有的人猜1.5倍;答案算出來後讓所有學生訝異:3.14倍!一年的努力讓自己能力成長到原先三倍?!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不過這也告訴我們很重要的道理:努力,是可以被累積。

存下10%的錢,投資10%的報酬率,小錢變大富

複利這件事總是一再被人提起,隨著資訊發達,國人財務知識對複利這名詞也了解透徹,然而我們真該好好問自己,真的有用心去了解這兩個字背後的意義嗎?我有些懷疑,我認為大部份人只懂複利在數學上如何計算,較少人體會到複利真正的作用,而真正有去執行享受到複利好處的人更少。如同上面兩個故事,前者威爾.史密斯是透過親身經驗體會,後者課堂上的學生(假設有這一批人)只是透過數字計算;不用猜,威爾.史密斯一定感受比較深。

直到被蘋果真的砸到,牛頓才發現地心引力。

試想一個有趣情況,如果牛頓當天只是「路過」蘋果樹看著蘋果掉下來,而不是讓那顆蘋果砸到他,讓他產生驚嚇,他會成為第一個發現地心引力的人嗎?在此並不是要去辯論會或是不會,而且據說牛頓也沒有真的被砸到,在這裡我是想要強調一件事:事情只有做了之後,才能證明理論的威力,與其聽信神奇的複利計算公式,不如實際去驗證它。

複利就是如此,做了才知道。

而且不只要做,要持續做!這也是我認為複利的兩大關鍵–長期與穩定重要的原因。每個月為自己存下10%的錢就是要符合長期與穩定,然後投入到一種兼具長期與穩定,平均10%報酬率的投資組合裡。長期守住這兩個10%,持續執行下去,小錢久了就變成大錢。

不過,長期投報率10%的投資組合不是說有就有,所以你還需要另一個10%來提升自已的能力。

每天花10%的工作時間,為自己工作

人生除了錢還有一個重要的資產:時間。時間跟金錢的「額度」對人而言存在兩個極端對應現象。每個人的財富出生時都是從零開始算,當然有些人天生有富老爸加持,不過大部份人還是從零開始自己賺,看這輩子能賺多少開始往上加,直到死去。時間則從另一邊開始倒數,每個人一生平均有數千分鐘的額度可以用,然後從最高點開始往下扣,直到扣完死去。

所以,時間是你一開始就擁有,有多少聽天由命。你如何把握當下擁有的時間,就會決定你一生的成就。每天為公司賣命8到12個小時已經夠了,要懂得把10%留給自己,每天預留至少一小時的工作時間,回到家或是上班出門前為自己的未來工作,長久你會訝異自己的進步程度。我就曾經用每天10%的時間,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以工程師來說,我的英文程度在前公司算是尚可,至少曾經有外國人跨我英語講得不錯,口條還算順。而這都要歸功我每天出門上班前的空檔練習「一個人說英語」。在當時,我每天早上都會先上網看十分鐘的英文新聞報導(直到現在也如此),然後開始將手邊的英文教材拿出來,跟著電腦播放的原文一起練習講英文,唸完一段後才出門上班。下班回家洗澡時就在浴室一個人用英文自言自語覆誦當天早上的內容,有時候還會依課文扮起角色扮演,自問自答。就這樣,約半年我自己就感受到英文口語能力進步「飛速」,對於英文閱讀能力也加強不少。而這每天近一小時的練習給了我什麼好處?除了英文進步,也同時提升工作競爭力,更實質的就是薪水成長。

同樣地,我的投資理財與財經解讀能力也是每天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三不五時就閱讀理財相關書,然後實際的投資並做檢討。一切都是從每天預留至少10%時間給自己開始。

除了時間,預留10%也代表要留10%的精力為自己工作。想想如果在上班時把所有的力氣全部耗盡,回家一定都是躺著看電視或是直接睡覺了吧,哪來體力進修呢?哪有力氣去運動呢?所以這10%除了是時間也要是精力。當老闆的也可以想想,如果員工因預留一成力氣在家學習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公司用九成精力搞不好也比原先的十成做的事還來得多。許多談時間管理的書都說明過這種成效,限定自己的工作時間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

還記得開頭那個網路故事嗎?每個月10%的進步,一年之後你可以成長到原先三倍。我們不需要真的有二、三倍的成長,我們只要比一年前的自己強一半以上就很好。就算沒一半也無彷,先求成長再求躍進也很好。每天持續的10%時間提升自己能力,每月存下10%的收入,運用自學的能力找到平均10%的投資報酬組合。持續一輩子,小事就可以變大事,小錢就能變大富。

如何存到第一桶金?5個你要掌握的觀念

擁有第一桶金的念頭,迷人;尤其是想到一旦達成,個人財富等於是進入不同階段,累積財富的速度更是升級為快速版本,偶爾吃頓大餐或買個高檔物品犒賞自己都不為過。各種財務美好人生,以及擁有財務自由的小劇場都會不斷在腦中上演,讓人更期待實現的那天。

然而,存到第一桶金真的那麼好嗎?因為我有經驗,所以我想跟你分享達成第一桶金的心得,在此正式的跟你說:

沒錯!擁有那第一桶金真是非常的好。

因為目標金額很清楚,而且普世都有共識,所以達成時會感受一種努力得來的成就感,稍不注意走路都有風!而且擁有第一桶金後,你會明顯感受到資產收益帶來的好處;如果以存到100萬來說,達成後每年就有機會延伸生中6萬元現金流收益,等於每月多出5,000元的被動收入可以花,開心的不得了,簡直就是自動印鈔機!而且不少人會好奇擁有第一桶金後,是否第二桶金來得真的就很快?這也是真的!因為你將可以反覆運用達成第一桶金的理財知識,為自己帶來更多桶金。

嗯,只不過在你賺到之前,我還是要先潑一桶加冰塊的冷水給你。雖然存到第一桶金是種財務成就,但如何達成,累積的過程及方式,還有持有的正確觀念,都可能跟你原本想的不一樣。

別再存別人的第一桶金

每個人的收入能力、經濟狀況都不一樣,所以別再把100萬當作是自己第一桶金的目標了,那是別人的目標,不是你的。你該擁有的目標,或許是30萬,也可能是300萬,這都要看你目前的經濟能力是如何,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當下的工作收入。

想想看,如果你們公司要全體員工加強英文能力,設定的目標是限定一個月內說得跟美國人一樣溜,沒通過測試就減薪,這樣……這樣合理嗎?一定要翻桌的吧!同樣地,領3萬元薪資的人,跟領10萬元薪資的人在存到第一桶金的速度上也會不同,所以兩個人對第一桶金的目標數字應該要不一樣,若再考量生活環境、家庭財務背景差別就更大。所以你必須設定自己的專屬目標。

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我最建議的就是以「時間」為衡量達成方式。舉例:經過評估,小明覺得自己一個月存下台幣1萬元投資理財已經是極限,再多可能就要吃土才行,那麼他專屬的第一桶金目標就可以設定為持續存一年12萬元,或是存三年36萬元。改用這方式有很多優點,一來目標清楚,就是專心每月存下固定的錢,因此執行的動力會提升;再來完成時間確定,只要持續努力足夠的年數,就幾乎能確定會存到那一桶金

不靠機運!而穩定存到100萬

不過確實,如果第一桶金的數字設定成台幣100萬元,聽起來好像比較厲害。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才會一直存不到100萬。

為何我會這樣說,因為就是100萬看起來太誘人,而讓許多人急著想賺到它,導致設定的完成時間跟本不符合實際。來做個測驗,你覺得對一個每月存1萬元的人,花七年的時間才存到100萬元,這樣算快還是慢?

以我的經驗來說,還真是不少人覺得很慢。七年耶!哈利波特主角都要34歲了,會不會太慢了?可以三年就存到嗎?不然五年好了,五年應該夠了吧?!

五年的時間是夠了,只是很可惜,若要達成你的投資能力可是要比巴菲特還厲害。請容許我掐指一算(最好是啦!),如果每月存1萬元去投資,5年內要累積到100萬需要26%的年複利報酬,而且是要連、續、5、年!這難度真的很高。

那7年需要的報酬率呢?或許7年的時間比較考驗人心,但事實上累積到100萬的機會可是大幅提升,因為你只需要每年約5.7%的報酬率。千萬別小看這每年20%的報酬率差距,很多人因為想追求這20%的高報酬,反而把自己的收入當石頭一樣投入水裡,一去不回。

財富累積是非線性的

接著我們來談談複利,別擔心,我會把數學那部分拿掉。

複利給我們重要的觀念之一,就在於財富是會非線性成長。道理很簡單,隨著你開始存錢,你的本金愈來愈多,所以更多的本金就會產生更多的收益,因此你的財富曲線應該會是曲線成長而不是直線成長。

所以關鍵來了:

你目前能存的錢愈少,就愈要有耐心去累積財富。

如同你不會第一次爬山就挑戰喜馬拉雅山;第一次路跑就要參加全程馬拉松;第一次應徵工作就霸氣地說要做總經理;財富累積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存第一桶金雖然是個值得追求的財務目標,但你愈是急著想要完成,就愈容易被快速致富的方法吸引,結果是比預期地還慢實現。

多點耐心,把握這5點觀念

所以回到標題:如何存第一桶金?總結文章我建議你把握這5點:

  1. 開始設定專屬自己的第一桶金數字。(存1年、2年、3年?)
  2. 別再乎「多久」達成,要再乎是否「依計畫」達成。(別貪快)
  3. 專心從收入中分配更多的錢去投資累積,這才是提早實現的關鍵。(存更多)
  4. 先求穩定的累積,再思考加快速度的方法。(投資報酬率要合理)
  5. 多點耐心,記得財富成長是非線性地累積。

不論你現在處在什麼人生階段,只要是剛開始理財,都會需要克服初期本金不多的情況,走過財富只有「點滴」成長的過程。可是一旦突破後,資產與收益就會增加愈來愈快,那時前期的努力就會知道有多值得。

擁有第一桶金真的很棒,但別忘了,實現的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正確的觀念去存。

-----------------------

鴻海投資印度 郭台銘圖的是什麼?
李宜儒│理財周刊777期│2015-07-17

鴻海要維持營收成長不墜,必須轉型為貿易導向,在中國建廠優勢不再後,積極轉向其他新興國家設點,近期鎖定軟體產業可與歐美並駕齊驅的印度。

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近期親自前往印度考察,並接受當地媒體採訪,喊出在二○二○年前將在印度建置十至十二座工廠,並且可在印度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郭台銘說:「我準備好了!」但是建廠所需要的電力供應、用水、產品物流、人力資源、稅率法規等,還需要印度政府促成。

郭台銘也不諱言,「印度哪個省對製造業最友善,我們就從哪裡開始。除了基本職缺之外,還有技術勞工和工程師。我們要在鄉村設廠,會創造工作機會,帶動基礎建設」。

轉型商貿 維持營運高成長

包括之前在印尼與巴西,鴻海建廠進度大不如外界預期,除了當地的基礎建設不佳外,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當地政府對於鴻海態度不積極頗有微辭,而鴻海對於當地政府無法全力配合也頗多怨言。

鴻海近期大力朝中國以外的國家發展,積極建廠的目的,其實就是鎖定這些新興國家未來的人口紅利,包括勞動力及消費潛力。對於鴻海來說,單純的代工製造,在主要客戶蘋果(Apple)逐步釋單給和碩(4938)、仁寶(2324)、緯創(3231)的趨勢下,已經很難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過去動輒營收年增率三○%、五○%,已成過往雲煙。

郭台銘也多次坦言,鴻海的營運基期已高,就算現在年增率一○%,也都有四千億元,這已經是一家大型上市櫃公司的規模了;雖然鴻海內部仍是以一五%為成長目標,但是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要轉型到商貿,而如果可以從設計、製造到銷售,才有機會維持鴻海的營收成長不墜。

產業人士表示,不管是巴西、印度、印尼,這些國家對於部分電子產品,都課予相當高的關稅,包括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都屬於被課予高稅率的電子產品,唯有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才能避免高關稅的問題。

鴻海投資印度 郭台銘圖的是什麼?
李宜儒│理財周刊777期│2015-07-17

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也都是屬於青年人口較多的地方,相較於中國的年輕世代已經不再願意進工廠工作,巴西、印度、印尼的年輕人並沒有這樣的問題,因此鴻海需要的勞動力應該不會出現困擾。

而且這些國家的人民心態大多偏向及時行樂,對於購買新產品的意願很高,如果再能提供工作機會,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對於鴻海來說,不但有足夠的勞動人口,同時又有穩定的消費市場,是一個「人財兩得」的選擇。

據了解,郭台銘鎖定印度,就是看好印度在軟體產業的發展,確實可以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而且包括IBM、Google等國際大廠,也都在印度設有研發基地,這也是以硬體製造為主的鴻海,在轉型時所必須要補足的部分,如果可以結合印度的軟體技術,搭配鴻海全球領先的硬體製造技術,將是一個最完美的境界。

海外投資因地制宜 因循窠臼恐陷僵局

然而據產業人士透露,翻開鴻海近期的海外投資計畫,進度表現幾乎遠遠不如當初的規劃,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鴻海要求的條件相當高,包括基礎建設、產品物流、人力供應等,鴻海把當初在中國設廠的規格幾乎如法炮製到海外,但是各國民情不同,當初中國政府為了全力拚經濟,對於鴻海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但其他國家未必能全盤接受鴻海的要求,也讓雙方在這個部分陷入僵局。

除了政府的態度之外,不管是巴西、印度、印尼,這些國家也各有各的問題。像是巴西人對於工作的精神就遠不如中國;印尼因為是回教國家,相對的宗教戒律的限制也比較多;至於印度,種姓制度也有很大的問題。

不過整體來看,鴻海選擇到海外投資仍有其必要性,畢竟新興市場的市場潛力仍值得期待;只不過,各個國家的差異極大,如果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硬要套用慣用的模式,最後可能只會變成空歡喜一場,甚至還會深陷泥淖而無法自拔。

77782-1  

p>很多女人很多人一直在抱怨,老公賺不到錢,運氣不好,其實原因很多!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財富跟著就來了。

  

-------------------------------------------------

  一、女人千萬記住,管出來的老公嘴服,疼出來的老公心服。老公是用來疼的,時時處處不要總想著治老公,和其他女人在一起也不要討論自己的老公如何不好。

  

  二、不可以改變他,你可以影響他。男人的天性是懶,天性是不太乾淨,你不能總是要求他回家后做這做哪,給你稍這帶那。極小的事情也讓他去辦,這樣會分散男人在外工作的精力,增加思想上的壓力。

  

  三、他在回家后,你不要忙於離開家。他回家裡最希望看到的是你,最希望聽到的是你的聲音,希望和你溝通,並不希望聽你嘮叨。

 

 

  四、女人不要把懷疑當成自己的判斷。有些事不是你想象的情況,你以想象的情況來對自己的男人下判決書,是對男人的沉重打擊,也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五、女人任何情況下不要做刺蝟。如果女人經常做刺蝟,男人不會主動與你親近的,刺蝟和小狗無法談戀愛,就像火和草一樣無法在一起。

  

  六、女人不要抱怨自己的男人,更不能罵自己的男人。抱怨自己的男人是自己更加得不到滿足,罵自己的男人更是不分是非遠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經常罵自己的男人會得到相反的作用力。

  

  七、愛情似流沙,男人不能抓。女人千萬不要試圖去抓住男人,抓住男人的人遠遠不如得到男人的心穩妥。人前教子、人後教夫,男人活著不光為了金錢,更重要的是為了面子。

  

  八、女人千萬注意,愛男人首先要愛他的爸爸媽媽。沒有他的爸爸媽媽,你從哪裡能愛上他呢?他怎麼會出現讓你去愛呢?不要把公婆對自己的態度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態度來比較。

  

  九、夫妻合心,其力斷金。女人千萬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有些事男人裝在心裡是他的策略,也是他工作的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