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市府效率太驚人!香港人驚嘆「想哭」...
分享柯市府效率太驚人!香港人驚嘆「想哭」...到Facebook 分享柯市府效率太驚人!香港人驚嘆「想哭」...到Line 分享柯市府效率太驚人!香港人驚嘆「想哭」...到Google+
台北市長柯文哲30日出席臺北市鉛管汰換全部完成記者會,試喝直飲台。(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2017-10-01 09: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北市在2015年爆出鉛水管事件,引發民生飲水重大憂慮。但台北市府在昨日宣布,提前15個月完成鉛水管汰換計畫,效率讓網友驚歎不已,甚至讓香港網友看到「想哭」。
北市府昨宣布,提前15個月完成鉛水管汰換。(圖片取自柯文哲臉書)
北市府昨宣布,提前15個月完成鉛水管汰換。(圖片取自柯文哲臉書)
香港網友在柯P臉書底下留言,獲上萬網友點讚。(圖片擷取自柯文哲臉書)
香港網友在柯P臉書底下留言,獲上萬網友點讚。(圖片擷取自柯文哲臉書)
2015年10月,北市爆發鉛水事件,市府急編4.2億元、計畫3年內汰換157公里鉛管,北市府在昨提前15個月完工,1萬7千餘戶換管完畢,柯P更宣布「今天起,鉛水管正式從台北市消失」。
香港在前年7月,同樣發生飲用水鉛含量超標事件,當時有70多人被驗出血鉛含量異常。對此,就有香港網友在柯P臉書留言提到,同樣是鉛水問題,香港官員卻互相推卸責任地說,「鉛水所吸收的鉛,平均分一輩子來計算是沒大問題的」,痛批這樣的作法相當荒謬
該名網友感嘆,每當有台灣人在罵柯P時,都替他感到心酸,因為柯不太會政治手段,所有時候會出包,但他認為,柯P為人民的心很多人都看得到,他也向台灣人喊話,「珍惜這樣為人民的市長,不要等到台灣淪落到如香港現在的地步,才去後悔」。
其他網友則留言表示,「希望柯市長接著清理一些台灣腦袋裝鉛的政客!」、「當市長,不一定要做硬體建設,大型設施才有政績!」、「選總統拜託,台北市以外的國民也需要你!」、「新北還沒換啊,市長」。


全民健保藥價差案 衛福部健保署被監院糾正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7-07 20:55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針對長期遭受詬病,被俗稱「藥價黑洞」的全民健保藥價差問題,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今日通過陳慶財等4位監委提案,糾正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並一併要求衛福部督飭中央健保署及食藥署審慎檢討,謀求改善。
針對俗稱「藥價黑洞」的全民健保藥價差問題,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今日通過陳慶財等4位監委提案,糾正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並一併要求衛福部督飭中央健保署及食藥署審慎檢討。圖為示意圖。(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針對俗稱「藥價黑洞」的全民健保藥價差問題,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今日通過陳慶財等4位監委提案,糾正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並一併要求衛福部督飭中央健保署及食藥署審慎檢討。圖為示意圖。(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監院糾正案文中指出,中央健保署將藥價差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以及具有正向效益與驅動力量,使得執行全民健保藥品價格調查機制效能不彰,又未能完整掌握藥品實際交易價格,導致藥價差比率長期居高不下,而且日趨擴大,核有疏失。
監委們並認為,中央健保署至今未釐訂明確合理藥價差比率,罔顧醫療院所賺取藥價差,已然超出合理利潤範疇,且藥品核價機制不足,形成「以藥養醫」,扭曲醫療生態的現象,洵有怠失。
監察院指出,4位監委特別強調,當藥價差成為醫院經營主要收入,激烈競爭下,醫院太強調經營績效的成果,藥價差反而成為醫院人員的專業黑洞,以及病患的健康黑洞,醫院管理人員恣意干涉醫師專業處方權,病患只能被動接受健保藥價差較大的學名藥。
監委調查報告指出,食藥署應該善盡藥政把關職責,以袪除「官方認證」學名藥療效不如原廠藥的疑慮,並樹立主管機關公信力,衛福部則應參酌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鼓勵使用學名藥」的建議,督飭所屬機關研議採行鼓勵學名藥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及宣導,以鼓舞國人使用信心,並強化健保署與食藥署的橫向協調,整合健保藥品核價與藥品療效的關連性。

---------------------------------------------

全台爆半數供水含鉛 水公司拒公布「怕造成恐慌」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食安風暴後,民眾對食品安全失去信心,如今連家裡的水,恐怕也不能喝!據了解,全台有50個供應自來水到家戶的淨水場,高達半數被驗出供水含鉛,供水單位至今仍不願公布哪些住戶受影響。

《蘋果日報》報導,全台有7縣市包含雙北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宜蘭縣及花蓮縣等,約有3.6萬戶連接到家戶的外管是鉛製,供水單位不願公布這3.6萬戶的詳細位置,稱「以免造成民眾恐慌」,恐怕鉛水早已喝下肚多年。

報導指出,全台50個淨水場中,有25個供水被驗出含鉛,鉛含量從每公升0.25到7.76微克不等,雖都比現行法令規定的每公升10微克低,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訊顯示,10微克非安全含量,而是「可容許的最高含量」。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強調,人體不需要鉛,就算是低劑量的鉛,對人體還是有危害。

史上最大缺藥潮!24家本土藥廠關門

2015-08-23  07:5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低價老藥因新制停產,全台藥局引爆史上最大缺藥潮。

《蘋果日報》報導,衛福部去年要求本土藥廠須通過「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認證制度才可製藥,讓許多製造低價老藥的本土藥廠,因無法通過而停產或缺貨,例如治療乾眼症的「維他命A眼藥膏」、緩解頭痛的「腦新」、保護傷口並消除瘀青的「黃藥水」等,其中巿佔率一直是100%的維他命A眼藥膏,無相同成分的替代藥物,對患者影響最大,而其餘雖有替代藥物,但民眾卻得多花5到270元來購買。

  • 衛福部食藥署要求國內西藥廠,於年底前取得比GMP認證更嚴苛的國際GMP標準(PIC/S GMP)認證,卻間接導致治療乾眼症的「維他命A眼藥膏」產量減少。圖為示意圖。(資料照)

    衛福部食藥署要求國內西藥廠,於年底前取得比GMP認證更嚴苛的國際GMP標準(PIC/S GMP)認證,卻間接導致治療乾眼症的「維他命A眼藥膏」產量減少。圖為示意圖。(資料照)

報導指出,此波缺藥潮是1994年國內藥品建置完整資料庫後,最嚴重的一次,據衛福部統計,因推動PIC/S制度,已有24家本土藥廠關門,14家還在停產改善中

----------------

對不起,藥效不再是優先考量|健康關係|天下雜誌第577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坐在她身旁的醫療部門主管,同樣是醫師出身,聽了整張臉漲紅,因為他手中握有的籌碼,只有公司默許的五%折扣空間...。

醫術變算術。醫院給病人吃什麼藥,除了考量療效、安全外,許多時候也可能是利益優先、精打細算的結果。

算計1 價差夠大,才進藥

以藥養醫——也就是靠「藥價差」養醫院,竟然已經是台灣醫界生存的重要命脈,大大影響你我能在各家醫院領到什麼藥。

為什麼有藥價差?簡單來說,就是醫院跟藥廠買藥有個支付價,而醫院向健保申報給付,有個健保價,當這家醫院對某藥品的支付價,與健保給付之間的金額差愈多,醫院就愈賺。

醫界人士分析,目前各醫院的健保申報費用,平均會被健保署核刪一○%~一五%左右,也就是明明付出了一百元的成本,最後卻只能拿回九十元~八十五元,醫院不願虧本,自然想從藥廠這邊盡量多要折扣,補回本業的缺損。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林慧芳更估計,醫院向原廠藥要的折扣從二五%起跳,台廠可高達五○%,等於要求「買一送一」。

結果,藥廠無不抱怨自己成了醫院無盡的提款機。

一位藥廠主管曾當面被某醫院明白告知,醫院的利潤主要來自美食街、停車場,還有藥品,「所以,醫院絕不會放棄藥的這一塊!」這位主管轉述。

因為追求藥價差,「有些好藥因為獨一無二,不願降價,醫院就選擇不進藥,」一家醫學中心主任級醫師說。

他就看過有些高階的抗生素,因為單價貴,醫院不進藥,主治醫師為救病人,急得如熱鍋螞蟻,但醫院採購部門卻不點頭,反而叫醫生想辦法把感染的病人轉到其他醫院。

「這樣不就增加擴散院內感染的機率?」這位主任批評。

算計2 夠不夠便宜?

各家醫院是否與健保簽小總額(編按:即醫院個別總額,屬健保給予個別醫院的支付目標制,俗稱醫院小總額),也會影響藥品的採購。

如果醫院已有小總額,每年能得到的健保給付有既定上限,自然會盡量採購較便宜的藥,限縮藥費支出,把成長空間留給其他較不能控制的醫療服務支出,例如,開刀量、檢查量等,才不致醫生開愈多手術,醫院賠愈多。

位心臟科教授就以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心房顫動的病人為例。過去標準的治療做法是,使用抗凝血劑華法林來通血路、預防血栓引發中風。但病人用藥後必須經常抽血,監測藥物的血中濃度,避免發生劑量太低,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抑或是劑量太高,造成異常出血等副作用。

目前,健保有給付副作用較少的新藥普栓達,但一顆要價五十元。一個病人一天吃兩顆,藥價一百元,一個月就要三千元。

相較於華法林,一天吃一顆只要三.六元,一個月才花一○八元,相差近二十八倍。

所以,對於參加小總額的醫院來說,與其在乎病人的副作用,不如更實際考量醫院的口袋夠不夠深。「開便宜的藥,醫院的藥費支出少,才可能賺得比較多,」這位教授指出。

當醫院拿著算盤啪啪啪地敲打時,無從選擇的病人更弱勢了,甚至逐漸浮現領藥人球,特別是癌症患者。

一家大型財團法人醫院的藥材管理幕僚指出,藥廠給醫院的癌症用藥價差大約只有三%,加上癌症用藥貴,佔的藥費額度大,一些醫院嫌沒有利潤,就選擇不進藥,叫病人到其他醫院領藥。

「醫院如果挑選病人,病人不就變成人球?」這位行政人員感嘆。

算計3 限制醫師用藥

有的醫院採取更激烈的手段,針對醫師設立「個人總額」,管制每個醫師開藥的額度。

一旦醫師在一個季度用完額度,幸運一點的,靠跟科部主管「調頭寸」來幫病人開藥;但更常發生的是,得限診限號、被迫休假。

也有的醫師乾脆減少開昂貴的癌症藥,避免自己的額度用光,改叫病人到外院拿藥。

「病人都逆來順受,」一位血液腫瘤科醫師感嘆,他的門診不時出現,特地從其他醫院跑來開藥的癌症病人。他一開始有點惶恐,但基於醫師救人的天職,盡量來者不拒。

但三不五時,醫院行政管理單位會拿著報表上他開的平均藥價給他看,無形中也讓他很有壓力。

當醫術變算術,一環一環算下去,「(治療病人)就變成很悲哀的事!」一位行醫近三十年的醫師如此感嘆。

-----------------------

小辭典

PIC/S GMP

PIC/S是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的簡稱,由各國藥品GMP官方機構組成。會員國包含歐盟各國、美國、瑞士、澳洲、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等。

目的要促進法規制度與稽查標準一致化,並提供國際合作平台。台灣在2013年成為會員。

--------------------

你吃的藥有效嗎?|健康關係|天下雜誌第577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身為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陳志金總是戰戰兢兢,盡力將危急的病人搶救回來。

「重症醫師就像鬼門關前的守門員,我們常常只有一次救命的機會,」這位有著橄欖球員般壯碩身材的醫師形容。

但,近年來他愈來愈困惑——有些病人明明還年輕,有機會存活,為什麼終究還是敵不過死神?

他不免歸咎於疾病的因素。直到有一天,他意外看到一篇國際期刊的論文,比較某個抗生素的原廠藥與二十三種學名藥。

研究發現,除了一種學名藥在體外試驗的藥效,與原廠藥一致外,其他二十二種藥,藥效竟然只有六折到九折多。

其中,兩個效果打了八折的藥,正是他平時用來救治病人的武器。

「這會是其中一個原因嗎?」陳志金震驚地自問。

他知道很難證明單一藥物的療效打折,與病人的存活是否有關聯。但這樣的疑慮,始終糾結。

他在個人部落格,沉痛地寫下〈請留給重症醫師,可以救命的武器〉一文:「在健保不斷調降藥價下,已有不少原廠藥因為沒有利潤而離開台灣。留下的,也會因為藥價過低,而做出一些因應。試問,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接受《天下》採訪時,陳志金強調,他不堅持要用原廠藥,也不否定學名藥,「在乎的是高品質的用藥。」

這一年來,他以重症醫師與在醫院主導病人安全的雙重身分,陸續在多個醫學會演講,鼓勵醫師遇到任職的醫院更換藥品種類時,臨床上如果懷疑對病人的療效有差異,要通報院方,進一步評估。

「醫生都認為,他開的藥就是書上看到的那個有效的藥,卻不知道藥有那麼多廠牌,經過多少商業角力,才到他手上,更不知道藥還有品質的差異。這就很可怕了!」陳志金感嘆。

殺價殺紅眼 台灣藥價,比中國還便宜

而他口中救命的抗生素,藥界知情人士透露,在軍醫院聯標中,藥廠的售價大約只有健保核價的三分之一,有的更便宜到百元以下,比不上一份麥當勞全餐。「在財團法人醫院肯定殺得更低,」這位藥界人士說。

台灣的健保費用控制舉世知名,從新藥到老藥,台灣的藥價都以低廉著稱。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陳昭姿,從二十年前健保上路,就一直擔任全民健保藥事小組委員,長期關注新藥價格偏低的狀況。

她的研究指出,台灣新藥的健保核價,只有十大先進國新藥價格中位數的一半,大大影響國際大廠將新藥引進台灣的意願。

「我們的新藥比第一個上市的國家,晚了四、五年,有惡化的跡象,」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黃文鴻也說。

價格低就算了,台灣對於新藥的使用,也有不少限制。

黃文鴻的博士班學生正在研究的論文就比較,預防骨質疏鬆的新藥,在國外是病人沒骨折前,就先用藥,避免骨折。台灣卻是在病人骨折後才用藥,相當荒謬。

另外,台灣民眾每人每年的門診藥費,也比國際趨勢低,二○一二年為三二二美元(約一萬台幣),約只有韓國的七成、更不及日本的一半,僅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一位血液腫瘤科醫師分享,有個因癌症來台自費做化療的中國病人,在結帳時赫然發現,標靶藥物的價格,竟然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直呼太便宜。

「病人說,他捨不得走,還問,能不能買藥帶回中國大陸,」這位腫瘤科醫師苦笑。

藥效跟著打折? 就怕出現「藥界餿水油」

不僅高貴藥相對低廉,常用藥的藥價不如一瓶水、一顆巧克力,甚至只有幾毛錢

例如,國外廠牌的普拿疼,在藥局一顆賣十三.五台幣,且民眾得自費購買。但醫院、診所使用的台廠解熱止痛藥,為了搶奪醫院市場,有人甚至殺到一顆不到○.二元台幣。

一位醫師坦言,他連感冒這點小事,都不在自家醫院拿才幾毛錢的解熱止痛藥,寧可到藥局花十幾倍的價錢,買信賴的廠牌。

而一直以來,台灣藥廠生產的點滴,大瓶(一千C.C.)醫院進價,一直在約十七、十八元台幣,小瓶(五百C.C.)約在十五元台幣左右,比超商販售的大部份礦泉水都便宜。

有北部大型醫學中心,甚至能用一瓶八元台幣的進價買到,差不多是養樂多的價格。

立委林淑芬曾在立法院的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中指出,健保給付價低於一元台幣的藥品中,心血管用藥就高達四七五項,腸胃道用藥有二三○項。

給付價格少於五元台幣的,最多的是神經系統治療用藥,達九一四項,腸胃道用藥也有八三八項。

她質疑,藥廠恐怕因為藥價給付過低,而找便宜的不合格原料。這問題迫使食藥署長姜郁美表示,將把給付價低的藥物,列入清查的對象。

當便宜成為通則,藥安會不會像食安一樣連環爆,成為醫界的大隱憂。

「會不會有藥界的餿水油?」婦癌專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鄭丞傑擔憂,藥價偏低,不僅會趕跑國際大廠,讓台灣民眾少了可用的好藥,同時會不會迫使一些藥廠,使用次一級的原料或偷工減料?

前一陣子,接連發生多家藥廠使用不符規定的原料藥,即有人猜測,是藥價太便宜、藥廠競爭激烈的後果之一。

給付過低 藥廠拒賣 健保花十倍價 專案買回

藥太便宜,陸續有廠商停產或不進藥,造成缺藥,竟也發生健保得用更高價格買藥的荒謬現象。例如,長效型盤尼西林。

北部醫學中心一位感染科醫師指出,這個藥是治療梅毒的首選,另外也是乳癌、子宮頸癌病人的預防用藥,預防術後因為淋巴水腫,可能發生的蜂窩性組織炎。

過去,一支盤尼西林的健保給付價是七十九元台幣,因為藥價一直被調降,廠商無利可圖,不再進藥,全台一度缺藥。

但病人還是有用藥需求,健保署最後請廠商專案進口,變成付出十倍的代價,一支給付八百台幣。

「監察院應該調查!」這位醫師不滿地說。

而且,先前因為第一線用藥盤尼西林缺藥,醫生被迫使用更後線的抗生素頭孢子素治療病人。

「這不是會增加細菌抗藥性的風險,台灣以後不會出現超級細菌嗎?政策真的頭殼壞掉!」另位醫師搖頭說。

治療結核病的針劑立汎黴素(Rifampicin)也發生藥價太低,廠商不進藥,後來專案進口,健保給付價從原來只要約一百四十台幣,驟升到七百台幣,得不償失。

台灣的學名藥廠也擔心缺藥的危機。

健保省了錢,病患卻沒藥醫 缺藥問題只會更嚴重

食藥署為落實製藥的源頭管理,二○一六年起,國產西藥使用的原料藥(即藥物中具有藥效的主成分),都必須有GMP認證。立意雖好,但眼看國際上的GMP原料藥廠紛紛喊漲,國內健保給付卻偏低,已有藥廠衡量收支,打算放棄某些藥品。

「照目前的遊戲規則,缺藥的問題會愈來愈顯現,是個趨勢,」濟生化學製藥董事長蘇東茂直言。

除了健保,另一方面,醫院也早就拿著算盤精算,為便宜的藥價,推波助瀾。

長期研究藥業,曾任衛生署藥政處長的黃文鴻批評,台灣一直以來只有藥品價格政策,沒有藥品政策,見樹不見林。「衛福部、健保署、醫界、藥界,都是共謀者,」他沉重地說。

病人的權益正被犧牲中。

-----------------

原廠藥 vs.學名藥

原廠藥(Brand Drug)為新成分、新療效複方或新使用途徑製劑的藥品。為鼓勵藥廠研發,歐美國家通常給予20年的專利保護期。因需分攤藥廠的研發成本,價格較為昂貴。

學名藥(Generic Drug)為原廠藥專利過期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的公開資訊,產製具有「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同療效」的製劑。因不需負擔研發成本,價格較便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