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復刻古早味 客家仙草蘊藏深厚人情味

芋圓仙草凍,是夏日消暑甜品。(蘇玉芬/大紀元)
【大紀元2016年07月15日訊】酷暑夏日來碗冰鎮的仙草蜜,沁涼解渴、暑熱全消,這充滿懷念的古早滋味,縱然經過了時代的變遷,從農業社會直至現今的科技新世代,富藏濃濃故鄉味的甜點,每次品嚐總能嚐到其中蘊含的深厚人情味。

記得以前農村機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每逢秋天收割稻穀的季節,都必須得請工人幫忙割稻,放眼田野一片繁忙景象,那時祖母會挑著扁擔送仙草蜜到田裡慰勞幫忙收割的農人,樹蔭下,大夥或蹲或站的品著仙草蜜,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一碗冰涼清甜的仙草蜜入肚,涼從心生,一洗勞頓也增添了幹勁。

幾十年來,台灣經濟快速成長,早期農村社會的悠閒步調,早已被快節奏的工商業社會取代,直至如今,那種樸實、知足的生活難以忘懷,每當回想起小時候農忙時節的那碗仙草蜜,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那股沁涼令人回味無窮。


客家仙草小攤老闆陳秀英,20年來堅持遵循古法製作,頗獲顧客肯定,是在地一道最溫暖且富藏人情味的美麗風景。(大紀元)
內埔客家仙草 清涼好滋味

「仙草」本是一種野生的青草藥,在閩南農村人們稱作「田草」,搓揉葉片即有黏黏的膠質出來,而莖部則是香氣的來源,煮成仙草茶,加上澱粉如太白粉、地瓜粉、馬鈴薯粉或蓮藕粉,冷卻後即為仙草凍。據《本草綱目》記載:「仙草味甘、性寒,煮成茶飲,清涼解渴、降火氣,消除疲勞,老少咸宜。」

仙草蜜清涼消暑,一到夏天人人都愛吃。在屏東縣內埔黃昏市場有家仙草凍小攤,道地純手工且遵循古法熬製,清香滑嫩的口感,擄獲不少消費者的心,二十多年來人潮總是絡繹不絕。

每到傍晚4點多,攤位旁已擠滿了等候購買的人潮。這傳統的好味道沒有防腐劑等其它化學添加物,仙草葉清洗五六次後,再把熬煮過程中的雜質仔細撈掉,純手工雖然費時費力,但老闆陳秀英依然堅持遵循古法製作,不到30分鐘光景,手工限量的客家仙草就銷售一空。


陳秀英製作仙草凍。(新唐人電視台擷圖)
用曬乾的阿里山野生仙草搭配新竹關西仙草,洗淨後熬煮三四個小時,再依比例加入玉米粉、地瓜粉、糯米粉,待放涼凝固成形製成仙草凍。陳秀英表示,曬的時候,這個葉子會捲曲,裡面會包一些泥沙,得經過浸泡的過程,然後再來洗,那些沙子比較容易脫落。

但是,不管怎麼洗都還是會有一點殘留,所以等熬煮過後待涼,然後再過濾,這是傳統的過濾方式,待沙子沉澱後只有舀上面那一層,其餘的只能不計成本地把它倒掉。二十年來,陳秀英總是堅持給顧客最天然、最健康的客家仙草,不添加任何化工香料、色素、防腐劑及有害人體的鹼。

很多老主顧紛紛表示,品嚐過這家的仙草那Q軟滑嫩的口感,會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天然ㄟ最健康」。客人真心的回饋與肯定,是小攤老闆陳秀英20年來持續的動力,也是在地一道最溫暖且富藏人情味的美麗風景。@*

------------------------------------------------

種仙草利潤高 飲料廠二水鄉契作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二水鄉農會總幹事蔡文琳(右)表示,農糧署為了提高仙草自給率,輔導泰山公司與二水農民契作。(記者郭益昌/攝影)
【記者郭益昌/彰化報導】仙草茶是國內普遍的夏季飲品,卻有高達75%仰賴進口,二水鄉農會表示,農糧署為了提高仙草自給率,輔導泰山公司與二水農民契作,從早期的5公頃擴展到今年的30公頃,收益也比水稻高出近3倍,非常適合老農活化休耕的農地。

二水鄉農會表示,目前國內仙草主要栽培於新竹、苗栗及嘉義,3大產區年產量約為500公噸,但數量遠不及國內市場的需求,只好仰賴印尼和中國等地進口,但食安風暴引起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重視,讓國產的仙草再次獲得市場青睞。

農會總幹事蔡文琳說,種植仙草一開始需要細心照料,但之後只需要灌溉,不用施肥,也不用噴灑農藥,但同土地不能連作,只能栽種半年,不過每公斤有70元的保障價格,每分地約有3.5萬元的利潤,還是比水稻高出許多,對於休耕的老農是不錯的選擇。◇

廢耕地種植能源作物 加深台灣水資源枯竭

2015-07-28 14:15

呂錫民

曾有專家學者認為:台灣能源供應百分之九十八來自國外進口,開發自產能源是迫不及待能源政策,另外,台灣有四分之一耕地處於廢耕狀態,如果將這些廢耕地用來種植能源作物,那豈不是解決能源與土地問題的兩全其美之策,但是作者認為這對於缺乏水資源的台灣,恐將造成能源與水資源政策兩難局面。

目前已有一種新觀念發展出來,稱之為『水足跡(water footprint, WF)』,水足跡是商品或貨物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淡水量,基本上是以一年為基礎,最早使用類別為食物和棉花,如果水足跡對象是能源,則單位應為m3/GJ。

水足跡(圖:網路)

依據能源局數據,台灣人均每年能源使用量為185GJ,此使用能源的主要來源係來自傳統能源,例如,煤炭(30.15%)、石油(47.6%)、天然氣(11.97%)、鈾(8.2%)等,以及生質能(1.28%)及水力(0.36%),據此台灣可得到每年人均能源水足跡約400立方公尺。如果相同人均能源185GJ全部由生質能(116m3/GJ)提供,則所得到人均能源水足跡為每年為21,460立方公尺,此意味著生質能水足跡,至少為傳統初級能源50倍。台灣年總用水量約180 億立方公尺,間接得到台灣每年人均水足跡約為782立方公尺,如果台灣將所有初級能源轉換至生質能,則每年人均水足跡將增加27倍之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類食物消費型態是時時在改變:在全球經濟逐漸改善的情況下,人類生活正朝向更加富裕消費環境轉型,尤其是肉類、乳製品和飲料等消費一直在增加當中,這表示除了需要更多土地之外,並且需要更多淡水,有學者預測,隨著食物需求的增加,人們濫開發水資源結果,將使水生環境越來越惡化。如果為了能源需求,增加生質能或水力發電能供應,所帶來代價除了水足跡大幅增加之外,將更使土地和食物供不應求,並且使水生環境更加不堪。

總之,依據當前與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人們對水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只有增加的趨勢,依據上述數據分析,發展第一代生質能確實會引發食物與能源孰重孰輕的兩難局面。

退休能源研究員

---------------------

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農地流失是國安問題 儘速修法止血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黃以敬/專訪

前言:二○○○年台灣還擁有八十一萬公頃可耕農地,迄今不到四十萬公頃;約一千七百多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農地流失,大多變成豪華農舍、違規工廠及變相建地…。

十五年前悍然請辭、拒絕為「農業發展條例」修法開啟新購農地可興建農舍漏洞背書的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直言,農地流失已是「國安問題」,須儘速修法止血,祭出「新購農地不得興建農舍」的尚方寶劍,後續更需對農地做整體規劃,將農業生產區與農村生活區加以區隔,台灣農業才能有永續的生機。

農地可買賣 但不能「種」房子
Q:農地農舍炒作飆漲引發社會爭議,二○○○年「農業發展條例」開放被視為肇因,關鍵何在?造成哪些農業危機?

A:當年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版根本是政治凌駕政策、戕害台灣農業的「惡法」。開放農地自由買賣的政策是為因應入WTO,希望能引進資金、技術與年輕人提升農業競爭力,卻因國民黨連蕭團隊在總統大選遭遇低迷選情,一群所謂老農派立委以農民選票為由施壓,最後演成把我當時最堅持的「新購農地不能興建農舍」底限條款刪掉,且農宅興建管理辦法中未明定農地興建與承受人身分,大開非農民買賣炒作農地農舍的方便門。

十五年後,我當年擔憂的農地農舍炒作弊端全都發生。農業年報統計,修法前台灣有八十一萬公頃農地,二○一一年只剩五十四萬公頃,現在恐剩不到四十萬。其中用來興建農宅的,約有超過一萬六千筆新建農舍,多是豪華農舍,逾六成起造者不具傳統農民資格,且七成有違規使用沒真正務農的事實。

農地分割買賣,一棟棟豪華農舍像「雀斑式」零星跳躍分布,影響農地整體運用,農作日照、排水污染溝渠等農業設備也受破壞,且農地享有免稅,休耕可領補助等不合理現象。

Q:政府雖信誓旦旦要杜絕亂象,但目前僅農舍興建辦法限制農舍興建者資格,承購買賣則寄望農發條例修法,挽救措施只做半套?

A:近日內政部公告修訂農舍興建辦法,限縮農舍起造者為三種身分,包括農保、健保第三類(農會、水利會會員)及有務農事實證明者,這個行政辦法修訂只能說是「止血」救急,減少六成多非農民起造農舍買農地的需求問題。至於農舍買賣,農委會則要將農發條例再次修法,希望限縮承購人身分,如能通過,已是很不容易的小起步。

目前民眾買賣農地農舍並不是買者的錯,而是法令制度漏洞,但嚴重性已甚明顯,須亡羊補牢。未來修法務必達到「管地不管人」的農地農用政策, 亦即農地可買賣,引進新人才投入農業。

對現有農舍,政府應大力稽查農地違規使用,改由中央政府負責,透過科學化航照、GPS等比照,舉發違規使用或興建農舍,再由地方裁罰。

要達到農委會期望的「農地農用」,後續農發條例修法,則一定要回到我當初堅持的「新購農地不能興建農舍」,確保農地不是用來蓋房子,要真正務農。

修法救農地 農業才能轉型
Q:但立院這會期似乎無望,政院修法承諾面臨跳票,反對聲浪又現,總統及立委大選將屆,可能再重蹈十五年前修法變調的覆轍?

A:農地涉及國安與社會穩固基石,執政黨不能去思考選舉利益。事實上,當年修農發條例惡性開放農地農舍興建買賣,最後國民黨連蕭團隊還是輸了總統大選,隔年立委大選,十多位老農立委幾乎多落選。證明選民未必支持。

農發條例已送立院再修,卻未列優先法案,但仍希望在這會期能完成修法。目前修法管理影響較大的是炒作農舍的財團及非農民。政府應有魄力去抗拒選舉壓力,救農地不能只做半套。保護農地國土的政黨,會有更多民眾支持。

Q:農地農舍要從開放轉管控,卻也出現支持開放、保障農民生計,及要求限縮、保護農地的意見對立,有兩全之道?

A:社會有些似是而非說法須先釐清。一、有人抱怨管理農地農舍是要影響農民生計,表示有八十七%農民不希望價格下跌。農民當然不希望農地一文不值,但也不能炒作農地,讓有心務農者無法買到或租到地可耕作。合理的農地價格應是扣除掉這些非農業的人為炒作、商業性等需求後,由農地農用的供需市場來決定,達到合理價格。

第二,有學者指農業產值佔國家GDP不到二%,再加上要加入TPP等衝擊,主張農地應該可以興建農宅,讓都市人可享田園之樂。

事實上,目前區域計畫法每五年會檢討各項土地使用編定面積,農發條例第八、九條也有農地釋出的機制。農地可經審查釋出改為建地或工商業用地,但需繳交回饋金,稅目也須跟著地目變更徵收,這才是合法合理途徑。農地減少不應是投機者承購價格低廉且免稅的農地,零星切割賣出,還透過農地農舍享有國家補貼的漏洞,完全不符公平正義。

第三是有學者引述諾貝爾學者舒茲教授所言「農業問題不能只就農業範圍內謀求解決」,因此主張要用非農業方式提高農民所得。但重點是,絕非把農地當成理財工具,用來興建農宅。農業在整體經濟體系裡像汪洋中一條船,會隨整體經濟波動而飄蕩,政府應借科技、資訊、品牌等經濟手段去幫農民提高農業效能及產值,擴大生產鏈。

例如紐西蘭奇異果,就是一群農民組成合作社,加強研發及行銷,搶佔全球三至四成市場。這是透過非傳統農業方法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農民要轉型為農業經營者。

先統整農地 有效確保糧安
Q:農地農用政策立意良善,卻也面臨人口老化、休耕、農業比重下降的趨勢及困境,有何農業永續或轉型建言。

A: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僅三成二,較理想要升到四成。估算台灣若要確保遭遇戰爭等危機、國家糧食要維持百分百自給安全基準,至少要保留全國約七十萬公頃農地。

農委會應組成專案小組研究規劃,在「土地實質供給」有限下,農地要更兼顧整合性管理機制,依國家總體資源供需,建置更有彈性的「農地經濟供給」,達到國家總資源有效利用、國土保安與糧食安全。

農民部分,老農津貼等各種補貼,未來都可轉入國民年金制度,年輕農民不能再享津貼,而是改為「對地補貼」,確保農地農用。農民自選作物,藉由專業科學扶助升級而提升產值、創造營收。

農地部分,農地農用之外,應將農業生產區與居住區分開。政府應同步修正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農村再生條例、土地徵收條例等法規,規劃既有鄉村邊緣或生產力較低的農地做為農宅建地,政府投資興建公共設施,使農務者有地集中興建農宅,免去農地分割、污染農田及炒作暴利的問題。

加入區域性經濟組織是政府既定目標,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挑戰,台灣農業一定會遇衝擊,不管藍綠的政治人物要發揮智慧與魄力,把農地、農業與農村拉回正途,台灣才能有祥和農村、永續農業。

彭作奎 小檔案
現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中興大學名譽教授

經歷:中州科技大學校長、亞洲大學副校長、環球科技大學校長、中興大學校長、農委會主委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農經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