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婦人因捍衛名節殺人 「神斷」張船山判詞精采


作者:洪熙
張船山審理案件靈活多變,深得民心。當時人們稱他為「神斷」,可與包拯、狄仁傑相提並論。圖為明代繪畫中的官吏。(公有領域)
《清朝名吏判牘》,記載了于成龍、張船山、曾國藩、端午橋、李鴻章等七位大清名臣的斷案判詞。其中有一個案件講到,萊州一名婦人因拒絕被強暴,自衛殺人。結果,當時的萊州知府(相當於市長)張船山斷案後,留下一段精采判詞。
丁氏拒姦 手刃淫賊
清朝嘉慶年間,萊州有一個叫陶文鳳的人,他垂涎弟媳丁氏的美貌,屢次調戲她,都沒有得逞。一天,陶文鳳的弟弟陶文麟外出辦事,夜裡沒能返回。
陶文鳳認為機不可失,於是就一手提著刀,一手拿著兩錠銀子,從窗口跳進丁氏的房中。陶文鳳以刀要挾,要非禮丁氏。丁氏一開始很氣憤,堅決拒絕,後來看到陶文鳳手裡的刀,心生一計,就假裝答應他。
丁氏先上床引誘他,陶文鳳以為計謀得逞,趕緊放下手中的刀,上到床上。沒有想到,丁氏眼明手快地迅速下床,拿起地上的刀,向陶文鳳揮去。因為事出突然,陶文鳳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殺了。
第二天,眾人將丁氏送到官府報官。縣令不知道該怎麼判,於是上呈報給知府張船山。
清朝婦人丁氏為捍衛名節而殺人。圖為清仿舊緙絲美人(公有領域)。
清朝婦人丁氏為捍衛名節而殺人。圖為清仿舊緙絲美人。(公有領域)
正當防衛 無罪釋放
張船山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出任山東萊州府知府。張船山審理案件靈活多變,深得民心,當時人們稱他為「神斷」,可與包拯、狄仁傑相提並論。
張船山詳細研究案情,待一切了如指掌後,他對丁氏拒姦殺人案,做出終審判決。
張船山在判詞中寫到,審理陶丁氏殺死陶文鳳一案,的確是因為丁氏抗拒強姦,情急之下,為了自救,不得已而殺人。法醫檢查陶文鳳遺體,發現他中了三刀:一刀在左肩,一刀在右臂,一刀在胸前。他赤身裸體,死在丁氏的床上。
知府根據刀傷的深淺程度做出推測:左肩上的刀傷,用力最猛。這是丁氏在情急之下,揮刀自衛砍下的第一刀。這一刀刀痕最深而且很斜。
右臂一刀,刀痕淺而斜,因此推測是陶文鳳被砍傷後,想奪刀反擊丁氏,不料刀沒有奪下,又被她砍了一刀,胸部這一刀最猛,應是陶文鳳的左肩、右臂都被砍傷後,丁氏怕他再反擊,乾脆在他的胸前又重重地補了一刀。
最後經過多方追查,確實是陶文鳳趁他的弟弟外出時,想強姦弟媳丁氏。他怕丁氏不從,所以一手拿著銀子,以利相誘;一手提著刀,以暴力威脅。他拿刀進房的時候,意在強姦不在殺人。
丁氏見他拿著凶器,知道自己難以倖免,因此設計引誘他。等他的劈柴刀脫手,上到床上後,丁氏趁其不備,急忙下床,搶刀自衛。
張船山說,丁氏拒姦殺人一案的凶器,是死者陶文鳳拿到房裡的,是為了威脅達成姦意而用。丁氏不為利誘,也不怕威脅,為了保全自己的貞操,搶刀反殺淫賊,實在勇氣過人。如果不是毅力堅強,又怎麼能做到!
張問陶,號船山,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張船山審理案件,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被人稱為「神斷」。(公有領域)
張問陶,號船山,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張船山審理案件,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公有領域)
烈婦勇氣過人 應載入青史
張船山在判詞中建議,將這位婦人寫進地方誌,載入女史傳記之列。
這是大清官員的判決,令人心服口服。這令筆者想到2009年鄧玉嬌手刃淫官案,她本是正當防衛,卻被地方公安以「蓄意殺人」立案扣押,還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這件事在當時演變為席捲中國的一大事件,司法的不公迫使民意爆出最強大的怒潮。如果鄧玉嬌能遇到像張船山一樣的公正官員,就能少遭受一些痛苦和誹謗


鄭成功當然沒有光復過台灣

推文到plurk
2015-10-20 06:00
◎ 彭孟濤
上週台聯立委賴振昌質詢中研院長翁啟惠,「鄭成功是否光復過台灣?」對此,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謝國興代答,「鄭成功來台前,台灣不是明朝的,因此不能說是光復。」然日前有媒體人投書,卻以歷史與國際法為辭,辯稱怎麼不能說是光復。(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8000306-260109)
他指出,從宋代起台灣就已屬於中國版圖,直到元、明都是如此。然查考設官統治的紀錄,明代以前的帝國,管轄至多限於澎湖,未及於台灣。元朝於澎湖始設的巡檢司如此,明朝循例設置的亦然。無怪乎一六二三年荷蘭佔領隸屬於明帝國的澎湖未果,最後雙方協議,「默許」荷人退出澎湖後去占領台灣,足見明帝國當時並不認為台灣屬於中國。清朝乾隆年間福建巡撫陳大受也曾說,台灣到明朝時「不過為日本、荷蘭互市之地」。
他又稱,明代進行了國際法中有關領土先占原則的最明確行為─移民實邊。姑且不論他所舉崇禎年間鄭芝龍移饑民入台之事,已被社會學者陳紹馨指出此次移民規模之可疑處,而鄭芝龍也不能代表官方。國際法中「先占」的定義,係一國對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領土行使有效占領行為而取得主權,明帝國不但未將台灣視為領土一部分,更未實際設官支配,僅憑上述鄭芝龍的行為,豈能適用於「先占」原則?
此外,種族因素也不能成為台灣領土主權歸屬於中國的法理依據,就算明、清以來有大量漢人移民來台,但誠如國際法學者陳荔彤所言,假如中國有合併台灣的資格,係基於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話,那麼類似的論點,是否也可適用於華人人口比例佔百分之七十五的新加坡?或德國兼併奧地利,俄羅斯合併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基礎?
所謂「光復」,係指原屬於中國的土地被他國以非正當手段攫取,我再奪回的意思。不過,鄭成功來攻占台灣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在行前表文告說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既然從文告中可知台灣就是「不服之區」,根本不是中國領土,何來「光復」之說。
此君文末不忘揶揄立委要多念點書,卻忘了用一根手指指責他人時,另外三根可是指著自己的道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台北市民)

 

8張卡帶你了解課綱微調到底在爭什麼-風傳媒 - http://goo.gl/mL37Tc

 2015-07-29_204504  

黑箱洗腦課綱非撤銷不可

為什麼叫作「黑箱課綱」?因為此次課綱微調不但違法也違反程序正義。課綱的調整,竟是由史無前例,也無法源依據的教科書檢核小組,逾越其只能進行教科書名詞檢核的職權來發動。從草案研擬到審議,都用黑箱不公開的方式進行,檢核小組以及教育部任命的課綱審議委員名單、會議紀錄、會議錄音、錄影等資料,不但不公開還被當成國家機密。
作者:新台灣國策智庫2015-07-28 12:16

鄭麗君/立法委員

2015年7月5日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高中生,聚集在教育部前面,抗議政府藉由黑箱作業的課綱微調,強行推動政治洗腦教育,同時要求教育部長應該立即撤銷即將於8月上路的新課綱。學生們的訴求理性而堅定,令人非常感動,這是一場為自己爭回教育主體權的運動,而每一位高中學生都是主角。

學生們為什麼堅持黑箱洗腦課綱非撤銷不可?

因為此次課綱微調,違法也違反程序正義,首先,課綱的調整,竟是由史無前例,也無法源依據的教科書檢核小組,逾越其只能進行教科書名詞檢核的職權來發動;違背一向由下而上,凝聚共識的制定程序。此外,從草案研擬到審議,都用黑箱不公開的方式進行,檢核小組以及教育部任命的課綱審議委員名單、會議紀錄、會議錄音、錄影等資料,不但不公開還被當成國家機密。

2015年7月5日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高中生,聚集在教育部前面,抗議政府藉由黑箱作業的課綱微調。(記者簡榮豐攝)

而2014年1月25日的高中分組課審會,審議新課綱時,甚至涉嫌作弊。當時的會議主席未當場開票公布審議結果而是收回另行統計,違反民主程序;而其統計方式,依據台權會控告教育部資料黑箱的法庭觀察紀錄,教育部律師承認,教育部把委員書面意見攜回後,把「尊重多數意見」當做「同意」,把「對A有意見」當作「對B同意」,把「沒有明確反對」也當作「同意」,這不是作弊是什麼?

至於最後研擬出來的社會領域微調課綱,不僅偏離歷史事實,更試圖打壓台灣的多元文化,回歸獨尊大中國意識及黨國史觀,走回戒嚴時期的洗腦教育,還在公民科課綱刪掉白色恐怖的事例,淡化台灣曾有過的國家暴力,完全背離大家所共享的民主價值。如此黑箱製造出來的洗腦課綱,我們的高中學生怎麼能接受?當然非撤銷不可!

社會領域微調課綱,不僅偏離歷史事實,更試圖打壓台灣的多元文化,回歸獨尊大中國意識及黨國史觀。(記者叢昌瑾攝)

然而,面對學生們的抗議,教育部堅持不願撤銷新課綱,卻表示新舊教科書都可以使用,有爭議的內容不考。聽起來好像有所讓步,其實卻是一個大陷阱。因為依據學者統計,所謂微調,台灣史內容的調整幅度卻有六成之多,如果有爭議就不考,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壓力下,老師如果選擇不教,學生也就不用讀了,那麼多數台灣史的內容,在不教不讀下,便從歷史的學習中消失了。況且,只要現行舊版教科書的執照期限一過,所謂新舊並陳的情形也自然消失了,結果便是全面回歸新課綱。

更嚴重的是,課綱微調若不撤銷,正在制定中的12年國教新課綱,勢必是以此為基礎來編寫,形成12年一貫,以洗腦教育為主的反民主課綱,影響層面將擴及高中以下的國中、國小所有學生。難道,屆時連國中小學生也都必須站出來抗議政府嗎?

課綱微調若不撤銷,正在制定中的12年國教新課綱,勢必是以此為基礎來編寫,形成12年一貫,以洗腦教育為主的反民主課綱。(記者陳志曲攝)

令人遺憾的是,教育部對於學生的呼籲,不但不檢討,還用權謀話術來敷衍,甚至加裝鐵門,陳設拒馬,把學生當成敵人看待。我們必須奉勸教育部部長,這不是把學生阻隔在鐵門之外,而是把自己囚禁在鐵門之內了,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教育部該有的作為,只有一個,那就是馬上撤銷黑箱洗腦課綱。

在高中學生抗議黑箱課綱的現場,我們也看到許多家長以及老師站出來鼓勵學生。我們也期盼,能有更多的家長、老師們挺身而出,支持學生自主的行動,一起來阻止黑箱洗腦課綱,為下一代堅守一個多元而民主、在地而真實的教育環境。

------------------------

蘋論:謀殺歷史
2015年07月15日 更多專欄文章

課綱爭議是搶奪「典範歷史」話語權的鬥爭,在台灣,就是中國法統史觀和台灣主體史觀的鬥爭。
全國高中生反黑箱課綱運動全面升級。由於教育部8月將強推微調歷史課綱,抗議的高中生前天前往國教署陳情,遭鐵捲門阻擋,學生合力推開鐵捲門,造成鐵門變形,有部分學生在衝擊中受輕傷。
後現代主義學者把近代以來形成的知識理性與社會批判,歸因於背後的權力運用;他們認為政治、經濟、社會等權力,創造出典範的知識理性,如人類學、歷史學,同時也以此知識理性鞏固典範的社會結構。
中研院院士王明珂在新出版的著作《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中,提出典範與邊緣、記憶與認同等多項概念。他指出:「在當代最能代表此歷史與文化知識的,便是由國家(或代理其權力的機構或個人)編審出版的教科書所傳布的知識。這是當代全球性國族主義的一項特色:國家以普及教育及教科書來播殖典範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知識至每一個國民的記憶中,以塑造同質性的國民與國族成員」。
這說明了「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典範歷史透過社會優勢群體的權力而產生,就像國民黨執政便修改課綱,企圖去台灣化而回歸法統中國的典範,並以此中國意識來「政治社會化」(洗腦)中學生。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

仇恨媒介洗腦工具
這樣的歷史理論意謂著沒有絕對客觀的歷史敘述、沒有史實真相、也因此沒有「以史為鑑」這回事。根據主觀又不見得是事實的敘述,如何具備史鑑的功能?只會累積偏見與錯誤的認知。難怪根據偏頗歷史而發展出來的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有那麼多偏見和成見。
如果歷史都是由當時的權力者所撰寫,那麼等民進黨執政後,即可重寫課綱,再調回原狀。國民黨也不必哀怨,等執政後再調回來。把「權力解釋歷史」詮釋得最精采的是中共,完全按照政治的需要決定歷史。若統一後,台灣的歷史課綱更將大幅改寫,抗戰不但全由中共主導,所有具有台灣意識的人(未必是台獨)都成了漢奸國賊。
這其實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變得毫無意義與功能,只是醞釀仇恨的媒介和洗腦人民的工具。為了政治目的並趁權力在握而修改課綱的賊子,正是謀殺歷史的劊子手。

--------------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
內文試閱回商品介紹頁 >

第一章事實與現實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事實(historical facts)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探尋對象。對社會學家或社會人類學家來說,社會事實(social facts)或文化真相(cultural truth)是他們努力發掘的目標。究竟,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真相?歷史學家與社會學家所談的事實是否為同一回事?我們如何探索事實、發掘真相?以及,我們是否可以全然瞭解並描述所見事實?這些都是長久以來讓學者經常感到困擾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我們更經常在探究事實、發掘真相,或與他人爭論事實;似乎,事實指的是一些常被遮掩、扭曲的事物。看來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許多事實拼組而成的世界裡,整個社會的存在與運作都藉著我們對過去的歷史事實與當前社會事實之理解。正確無誤的認識事實,如員警及法官正確認識一個車禍發生時的事實,能解決人際糾紛、維持社會公義與秩序。正確地重建古代高句麗、釣魚台列島的歷史事實,可以解決國際糾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除了認識事實不容易外,究竟什麼是事實都值得討論。

歷史事實
我們先從「歷史事實」說起。在前言中我曾提及,在中國語文裡「歷史」這個詞至少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從前曾發生的、存在的所有事件與事務;二是人們記得的、說的、寫的過去。這兩者間的差別十分明白。前者(真正的過去)範圍非常廣,它的性質為一多層面的時間、空間與物質整體;過去一片樹葉落下、一群螞蟻爬過、一場人類戰爭,都成為它的一部分,但因已成為過去所以抽象而難以捉摸。後者(人們記得的過去)範圍狹,它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或藉由人們的口述、書寫、繪圖、塑像表達出來。因此,它的內容具體,但卻是片斷、片面的(如唐代史、個人生命歷史、國家的歷史)。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且用歷史代表真正發生的過去,以「歷史」代表人們記得的過去。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許多歷史學家研究的是歷史,他們宣稱自己發現了一些歷史事實,但他們所說、所寫的「過去」無論如何仍是「歷史」,也就是人們對「過去」的記憶與陳述。在我所接受的專業歷史教育中,歷史有嚴格的定義,那便是「自有文字記錄以來人們的重要活動」。這表示:第一,歷史學家意識到他們主要根據文字記載來研究過去;第二,他們知道自己研究及重建的只是過去的重要片斷;第三,有文字記錄代表人類文明社會的開始,因此他們研究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無論如何,歷史學家相信他們探索、重建的是重要歷史事實,它們主要被記載、保存於文獻史料之中。歷史學家的專長便是,在這些史料中找尋、辨別歷史事實的片斷,將它們組織起來,以說明人類曾經歷的過去。

究竟什麼是歷史事實?我們以台灣的歷史為例。在台灣,1990 年代以來最典範的台灣史,也就是許多人相信並強調的歷史事實,大致如下。臺灣最早的住民是原住民;數千年前他們便在此生活,有考古遺跡為證。300 多年前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後,許多閩粵移民與鄭氏所率官兵在此定居,他們是閩南人、客家人的祖先。1949 年前後又有一批大陸軍民隨蔣介石及國民政府來台,他們是外省人的祖先。這個「歷史」,也說明台灣的族群社會現實—廣義台灣人分為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其中,原住民是被征服者,外省人是新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是真正的臺灣人(狹義台灣人)。以上提及的鄭氏據台的歷史,相關閩粵移民的歷史,國民黨政權及蔣介石來台的歷史,無疑都是歷史事實。然而,這並不表示它們是絕對重要的歷史事實,也不表示它們無論如何都應被選擇、編入台灣歷史之中。譬如,台灣歷史也可以如此書寫—很早以前便有一些英雄先民居住在這個島上,他們是台灣老居民的祖先,後來陸續從大陸遷來許多逃荒、逃難的民眾與官兵,他
們是新移民的祖先,所以現在台灣有兩個主要族群,老居民與新移民。以上所述的過去也是歷史事實,只是將鄭成功、蔣介石等英雄祖先的歷史省略簡化而已。台灣人不如此說歷史,並非因為它不合歷史事實,而是它不符合台灣有「四大族群」這樣的社會現實。

顯然,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構成我們所信賴的「歷史」,而是當前的社會事實(或社會現實)使得我們選擇某些歷史事實,或創造些對過去的想像,以某種方式來建構我們所相信的「歷史」。我們相信這樣的「歷史」,因為它與社會現實以及相關的社會權力緊密結合在一起。說得更準確些,歷史事實造成某種政治、社會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掌握權力者(個人或群體)也掌握「歷史」建構,於是他們以「歷史」來強化有利於己的社會現實情境。這社會現實情境,往往也就是群體中的老居民與新移民,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男性與女性,富貴階級與底層群眾等等,涉及社會地位、資源分配有高下階序的人群認同。

歷史學者所關心的歷史事實,經常是過去的人物、事件及相關時間、空間。譬如,大禹、孔子這些歷史人物生於何時、何地,死於何時、何地;如周武王克商、周太伯奔吳,這些歷史事件發生在何時、何地。由於這些歷史人物、事件在構成「歷史」敘事中扮演重要地位,而「歷史」又解釋今日人們的現實處境與身份,因此相關歷史事實便不斷被爭議。僅以大禹出生地來說,山東、安徽、浙江、四川、山西都有人主張大禹出生於本地;在四川,大禹出生地又有汶川、北川之爭。這些對歷史事實的爭執,多少皆與「現在」本地人的鄉土認同與歷史榮耀感有關,或也與歷史文化資源轉換為地方觀光資源有關。如此,無偏頗的認識歷史事實就更不容易了。

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以來,許多學者、民眾皆認為考古文物、遺跡比歷史文獻更能呈現歷史事實─它們的存在本身便說明了歷史事實。是否真是如此?我認為並不盡然。考古遺存固然能增添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但往往,它先被「歷史」所認識─我的意思是,人們在其已有的「歷史」記憶中了解考古遺存。譬如,良渚玉器早在清代已出現在古玉圖錄之類的書中,但清代與民國時期的收藏家大多認為它們是商周之際或晚至漢代的玉。為何如此?那是因為在 1970-80 年代以前,在良渚文化被有系統的發掘、研究及發表以前,人們對於長江下游的人類文明發展程度所知有限,因此他們以其「歷史」知識來理解這些雕工精緻的玉器。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是過去的事實、什麼是考古學知識(或我們一般性知識)之建構。舉例來說,考古學者在陜西某地發現一些距今 4000 年前的古代人類活動遺存,包括各種石製工具。它們毫無疑問能代表一個過去曾存在的事實但考古學家稱之為「一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陜西龍山文化之人類居址,還發現有石鐮、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這敘述中便有許多考古學(或一般知識)建構(如新石器時代晚期、陜西龍山文化、居址、石鐮、石錛、農業),它們不等同於歷史事實。

這個例子也說明探究與呈現「歷史事實」的另一困難:我們的思考方式與語言、文字表述方式都是「當代的」,都是被當代社會文化所建構的,我們如何以這樣的思考與表述方式來探索「過去」,如何靠它們來描述「過去」?當代社會人類學者也表示同樣的認知焦慮;當然,他們焦慮的不是如何認識、描述過去,而是如何認識與描述異文化中的「他者」。這的確是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用來思考與表達的詞彙都受我們當代社會文化影響,那麼我們如何探索過去的歷史事實?如何探索異文化中的社會事實?

導演李安的作品《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其原作 The Life of Pi 中有一段 Pi 與日本海事官員的對話。在 Pi 對他們說了那動物相殘然後他與虎共同在海上漂流的
神奇故事後,日本海事調查官員顯然無法相信。官員追問 Pi 說,他們想知道在海上真正發生了什麼事。Pi 對他們說,「所以,你們是想聽另一個故事。」日本官員說他們想知道真正發生的事,不是故事(story)。Pi 說,「但當我們說什麼,它就一定會變成故事,不是嗎?」日本官員還是堅持,他們要聽的是直接簡單的事實,沒有任何虛構成份的事實。Pi 答道﹕「當我們敘述一些事,無論是以英語或日語,它都會成為一種建構,不是嗎?僅單單察看、認識這個世界,這不也成為一種建構嗎?這世界並非只是它的真實存在,而是我們所認識的它,不是嗎?當我們在認識一些事物時,我們也在裡面添加一些東西,不是嗎?」

這段對話的內容也就是前面提及的,我們的思考方式,以及我們的語言、文字表述,都被當代社會文化所建構,因此我們難以正確無誤的認識與表達「真正發生的事」,無論是當前或是過去發生的事。

新一代的歷史學者而言,他們對於由人物與事件之因果關係所組構的線性歷史事實不甚關心他們關心的是另一種歷史事實;在一特定時代、特定地區,各種人群社會的經濟、社會、宗教與學術思想等等活動以及這些人類活動背後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基礎或意涵,如某制度之社會功能,社會制度或集體活動所反映的社會深層結構,古人的時間與空間概念等等。這些都涉及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概念、理論與社會文化事實。所以,我們便談談什麼是社會學者所稱的「社會事實」,以及人類學者所稱的「民族誌事實」。

--------------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 

本書內容為作者結合史學與人類學之作《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等書的知識論基礎。透過人類生態、本相/表相、認同/記憶、文本/情境等概念,作者提出一種由表相(文本、圖像、電影、社會事件等等)認識社會現實本相的分析法。稱之為反思史學,作者希望讀者/研究者能因此練就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範知識蒙敝的真實世界及其歷史變化過程,因此對外在世界有真實體認,以及反思與反應。

【關於作者】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南台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92)。任職於歷史語言研究所30年,目前為該所特聘研究員。2014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長期從事於結合華夏與華夏邊緣,以及結合人類學田野與歷史文獻的中國民族研究,其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主要著作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及隨筆集。

-----------------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前言
作者:文章來源:澎湃新聞點擊數: 64更新時間:2015年07月02日
【編者按】台北中研院史語所特約研究員王明珂先生長期從事中國民族研究,往往結合華夏與華夏邊緣,結合人類學田野與歷史文獻,其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新著《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由允晨文化於2015年7月付梓。本文是該書“前言”,原題《為什麼赤腳慣了踩在銳石上不知痛?》。

為什麼一個經常受歧視的人,久而久之,對他人的侮辱性話語行為變得毫無反應?為什麼我們相信一個“歷史”,即使那“歷史”讓我們成為原住民、少數民族、新移民、勞工階級、女性,並成為征服者、主體民族、老居民、男性與資產階級之外的社會邊緣人?為什麼一個赤腳走路已習慣的人,踩在尖銳的礫石上不覺得痛?

人的神經系統具有反射作用,能透過身體末端的感觸神經將外界刺激訊息傳達到腦部,然後讓我們很快地作出反應,避免身體涉入危險。這就是為何我們赤腳踩到太燙或太尖銳的東西,我們的腳會很快地抽回。然而我們的身體也有保護自己、習於外在環境的作用,所以經常赤腳走在銳石上,腳底會生出一層老繭來隔絕外來的刺激與痛楚。經常受歧視辱罵的人,心上也會生出一層老繭,以避免太多外來的侮辱刺激讓心淌血。

更經常的是,我們以知識體系建立起一個虛擬世界,人們生活其中也就是被包在一個大蠶繭裡。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們有歡笑、挫折、悲傷、憤怒,但一切都理所當然。人們對於創造及操弄這虛擬世界的真實世界毫無所知,自然對造成自己憤怒與悲傷的根源力量毫無反應;或者更糟的是,我們的反應只是讓這虛擬世界更“真實”而已。

歷史與“歷史”

說得明白點,“歷史”便是建立此虛擬世界的重要知識之一。[注:加上引號的“歷史”指人們對歷史的記憶與言語、文字表述,並以此區隔於真實發生的過去(歷史)。]譬如,若一部美國“歷史”開始於英國移民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以及隨後百餘年更多歐洲移民來到被稱為新英格蘭的美國東岸地區,在此形成美國最早的十三州。若我們將此當作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起點,那麼原來居於本地的“印地安人”便成了被征服者,較晚來自非洲、亞洲的人群成了新移民。經過兩三百年後,若人們還相信並強調這樣的“歷史”,自然人們也相信一個10來歲的歐裔美國青少年比一位80歲的美國老華人更有資格自稱是“真正的美國人”。以上“歷史”,哪一點不是歷史事實?我們相信這些歷史事實,因此不得不接受自己邊緣的或優勢的社會身份?

然而,並非如此。那些事件為歷史事實是一回事,但它們被組構成一個“歷史”又是另一回事。譬如,美國“歷史”也可以寫成:原來北美洲有許多土著在此各佔地盤、相互爭戰,他們有些是印地安人的後裔,有些是歐洲移民之後,自從我們的英雄祖先從非洲(或亞洲)來到這兒之後,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歷史”也沒有虛構的成份。然而相信這“歷史”,美國的族群關係將與今日不同。所以,並不只是歷史事實造成“現在”,而應是歷史事實造成部分人掌握社會權力及歷史記憶,歷史記憶讓人們生活在“現在”之社會現實中。

這就是以上說的,我們生活在歷史記憶(以及其他知識記憶)造成的虛擬世界中而渾然不知。因為我們活在“歷史”(指人們對過去的記憶與敘事)規劃的社會現實中,而社會現實又是如此真實,因此人們不懷疑“歷史”——我們以為“歷史”便等於歷史事實。這也解釋了一個謎團——無論是中文裡的歷史,或英文裡的history,都是一詞兩義:過去真正發生的歷史,以及人們記得的、敘述的、書寫的“歷史”。法國詮釋學者保羅·理柯(Paul Ricoeur),曾注意此一現象,並以人類普遍的“歷史性”(historicity)來解釋它;他稱,“歷史性只是指一個基本但切要的事實,我們創作歷史,我們沉浸其間,我們也是如此的歷史生成物”。

反思性

今日許多社會科學界所稱的“反思性”(reflexivity),各個學科、個別學者對它常有不同的理解與定義。在這方面,我傾向於接受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見解:我們得自於社會的許多偏見,常讓我們對外界事物缺乏反思性認識。個人的社會認同、社會現實與學術法則等等,均讓我們在認識外在現象、事務上非常遲鈍。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腳底生了老繭,我們踩在燙的、尖銳的礫石上,卻沒有抽回腳的反射動作(reflex)。不斷生產缺少反思性的知識,常使得許多不當的社會現實,或負面的社會價值,繼續存在並且被強化。因此反思性研究,便是透過一些新方法、角度、概念,來突破認知的“繭”,來深入發掘隱藏在表相之下的本相。

在其著作《反思社會學引論》(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中,布迪厄指出三種缺乏反思性的學術認知偏見。雖然他批評的主要是社會學中的一些作法、施為,但也因此衍出其對社會科學知識生產之批判。這三種認知偏見,第一是社會性(social)偏見;研究者處於某種社會文化圈中,因他的出身背景,如社會階級、性別、族群等認同,所產生的認知偏見。這是最普遍的,也是許多學者都曾指出的一種學術認知偏見。第二種是學術場域(academic)偏見;這是指一個研究者居於學術圈及學界某位置,因此產生的認知偏見。如一個學術機構的首長,一個寫論文的博士生,各因其在學術場域中的位置,而與他人有利益與權力角逐關係,此皆影響他們的學術認知。第三種,也是他最重視的學術偏見,學究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這是指,學者將現實世界建構成一個有待被解釋的學術圖像,以一大套預設的理論、方法、原則、辭彙來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存在於學科自身內的偏見,深深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觀察、描述與理解,或更深化許多原已存在的社會問題。舉例來說,如人類學的田野方法、理論、辭匯所建構的知識,經常因強調“他們”的特殊性,而加深被研究對象(原住民、少數民族)的社會邊緣地位。又如人類學知識強調文化、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特殊價值,使得人們關心政治造成的社會剝削與迫害,卻因尊重宗教、文化,而對由此造成的剝削與迫害視為理所當然,或明知其非但也認為不宜干涉。

以上布迪厄指出的是學者們(特別是社會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因對自身社會背景缺乏反思而產生的認知偏見。事實上,上述幾種認知偏見都更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我們每個人的社會出身背景,我們在此社會中的位置,以及由學術知識透過社會教育轉化而成的“常識”,都是一層層的帷幕,或腳底的皮繭,屏障著我們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感觸與認知。

布迪厄的反思性研究見解,與他的習行理論(practice theory)密切相關。我認為,這個理論的精華表現在其名著《區分: 一個對於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的一個名句上——“表相造成的本相,與本相造成的表相”(the reality of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對於這個看來莫明其妙的句子,我的理解是:我們許多的言行表徵(表相)強化了社會現實本相,而在社會現實本相下,我們又自然而然的產生特定言行表徵。

譬如在一社會中,人們歧視女性的言行(表徵或表相),強化男性中心主義這社會現實本相;相對的,在男性中心主義之社會現實本相下,人們也容易產生歧視女性的言行。布迪厄認為,人們這樣的言行常常是在他們的意識之外,因著某種習性(habitus)他們自然而然就這麼說、這麼做。我將布迪厄所稱的practice譯為習行(在中文學術界許多學者譯之為“實踐”),也是為了順應他的這個看法(以及配合將habitus譯作習性)。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表相的社會中,我們說一些話、做一些事,然而我們很少去深究、認識社會本相,更沒有意識到我們所說、所做的經常更深化社會本相。這與前面所說的,“歷史”造成現實社會情境,而在現實社會情境中人們也相信並繼續述說或書寫這樣的“歷史”,是同樣的意思。我們所說與所寫的“歷史” 也是一種表徵、表相,而現實社會情境便是社會本相。所以我們可以把布迪厄那句名言,換個方式來表達——“情境產生於本文,而文本也產生於情境之中”(context in text and text in context)。這文本,特別指的是人們的歷史記憶文本。

既然歷史記憶“文本”與社會“情境”的對應關係,和社會學者所稱的社會“表徵”與社會“本相”的對應關係相類似,這也表示我們可以用同樣一套方法——因研究對像差異而略加些修飾——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學者的研究對象)與當代社會(社會學者與社會人類學者的研究對象)。

本書的寫作目的

我寫這本書,首先,是為了提出一套分析種種文本、表徵(表相)以探索社會情境(本相)及其歷史變化的方法。這是一種結合多種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研究,我且稱之為“反思史學”。這也是我,一個“歷史學家”,對史學的反思。然而讀者也會發現,我從人類學、社會學中得到許多思想泉源,因此這一套分析方法不僅應用於史學,我也希望它能對人類學或對人類社會文化的一般性研究有些貢獻。

在這本書中,我將介紹社會記憶、歷史記憶、文本、文類與歷史心性等概念,透過實際且活生生的例子來說明它們,同時提出一種對歷史與社會研究材料(如歷史文獻、圖像、人們的社會行為、口述歷史與神話傳說等等)的分析法。這樣的分析方法,對我而言並非只是理論,而是近年來在研究著作中的實踐,特別是在《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與《游牧者的抉擇》這三本書中。這也說明我寫此書的最初動機:在寫作及出版上述各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為何我認為自己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的﹖ 為何我的分析邏輯合理﹖ 以及更重要的,為何我認為由此產生的知識有助於促進社會之和諧與公平﹖ 因此本書也是上述幾本書的作者自我剖析,以及向讀者的告白。

這本書除了提供學術界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指南”外,我更大的野心是期望它對社會有一般性影響:我希望它可以讓一般讀者從中得到一種觀察、認識周遭世界的方法,讓讀者練就“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藉以看透凡塵世界變幻萬端的表相,認識表相下的事物真實本相。最後,當然,既然是反思性研究,我也將透過這本書表現自己對歷史、文化、社會以及相關學術的反思。

為了這些寫作目的,在這本書中我將舉出許多實際的、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一些複雜的人類學、社會學理論。這不是為了方便一般讀者的閱讀,而是,我認為學術理論原來便是很簡單的東西,它們只是學者為了解複雜的人類社會文化現象所創造的一種思想導引工具。它們的終極用途是讓我們了解人類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它們的效度(或可靠性),除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經驗或田野民族志知識中被檢驗外別無它途。反倒是,講究純學術研究的學者們經常發明(或翻譯出)一些拗口的詞彙,夾雜在文法不通的句子中,讓學生們產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愛慕,卻又捉摸不著其精髓。這樣的學術風氣,也造成學術與社會脫節;學者的精力與關怀大多只放在學術圈與“理論”之中。因此,將學術由雲端拖到塵世間來,讓學術重回社會關懷之中,這也是反思性研究的要務之一。

在這本書中,我引來作為分析對象的文本(如《史記》、《華陽國志》)、圖像(如三國演義之英雄人物繪像)、文類(如正史、方志、族譜)、文化表徵(如少數民族服飾、羌藏族之山神崇拜),以及社會現實本相(如中原帝國、郡縣、家族、少數民族),都是一個中文世界讀者所熟悉的,因此這也是一本為中文讀者所寫的文本、表徵分析著作。

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在文獻中作田野

在文獻中作田野(do ethnography in archives),是我過去在台灣一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文本分析”課程的副標題。當時有些教授反對,他們認為人類學家的田野就是在某偏遠地區人群中所進行的參與觀察,不能在文獻中作田野。人類學家到實實在在的人群社會中進行田野,的確是他們值得驕傲的學術資產,這也讓許多歷史學家十分羨慕。我常聽歷史學界的朋友說,我們無法進入唐代、宋代人群社會中,像人類學家那樣親身觀察當時的社會,聽每個人鮮活的話語,觀其行為,分析其情感與意圖,發掘隱藏的社會結構。於是,無法進行田野考察成了歷史學家難以深入探究過去社會的普遍藉口。

本書的主要內容,便在於說明如何透過文本、文類、歷史心性、社會表徵(表相)、社會現實(本相)等概念而“在文獻中作田野”,也由此揭露隱藏在文獻中的另一些歷史景象。簡單地說,首先,我將種種歷史文本當作古人在特定社會情境下創作的社會歷史記憶;社會情境與歷史記憶文本有其對應關係。其次,我將說明,社會情境結構(如中原帝國之郡縣體制)與特定文本結構(如方志文類)亦有其對應關係。最後,了解文本與情境以及文本結構與情境結構的對應關係之後,我們可以觀察一古代作者如何選擇符號(如方誌中記載的人、地、事件等等),遵循或違逆一文本結構,以製作其文本。如此,我們便可能經由對歷史文本的分析,深入探索一古代社會情境,了解其各層次的“結構”,以及觀察古人在書寫、行動間流露的個人社會處境、情感與意圖。簡單地說,已成為過去的一社會及其內部結構、個人,都化為種種“密碼”藏在歷史文本與事件之中,我們只要知道如何解碼,便能深入觀察並了解一古代社會的本相。

解遙遠過去的人群社會(歷史學),與了解遙遠空間外的人群社會(人類學),對反思性研究來說都只是整體研究的一半。另一半的研究則是,基於對遙遠時間、空間外的“他者”或“異文化”的理解,來重新認識“我們”與我們所存在的現實情境。如此,我們的現實存在,以及造成我們認知偏見的幃幕,將突然透明地呈現在眼前——像是蝴蝶咬破了蠶繭出來,終於看見以前被自己當作是全部世界的繭,以及自己存在的真正世界。前一半的工作是“化奇特為熟悉”(to make strange familiar),後一半的工作也就是,“化熟悉為奇特”(to make familiar strange)。

最後我要說明,反思性歷史知識並非是要完全推翻、取代我們原來相信的典範歷史;在相當程度上,它仍建立在典範歷史知識的時空架構上。它只是質疑典範歷史的取材、解釋與構成,批判典範歷史簡化了“過去如何造成現在”,因此讓人們難以察見社會現實本相。然而反思性歷史研究也不同於後現代主義下的“歷史解構”。雖然它們都將“歷史”當作人們在現實情境中的建構物,但解構論者大多否定我們有探觸真實歷史的能力,或將造成“現在”的歷史限縮在“近代”,而反思性歷史研究之目的仍在探索真實的過去,並希望因此讓人們對“現在”有更深入透徹的了解。

最後,我希望,反思史學或一般性的反思研究所提供的對歷史與社會現實的新知,可以讓人們對於自身在社會中的處境,以及當前社會情境、本相在歷史長流中的位置,均有深入且透徹的了解——也就是剝去腳底的皮繭,讓人們能深切體認、體驗社會現實本相。我相信,這樣的反思性歷史知識,能創造具反思性認知、認同並有行動能力(如抽回腳的動作)來改變社會的當代人。

2015-07-15_073824  

--------------

學生衝撞國教署後 教師︰輪到大人覺醒了!

北區高中生反黑箱課綱團體約50多人,昨日下午聚集教育部國教署台北辦公室門外抗議,要求撤回微調課綱。過程中學生衝撞鐵捲門,試圖進入國教署陳情。(記者羅沛德攝)

2015-07-14  10:53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我們台灣教育的未來,真要靠這群高中生拯救嗎?大人跑去哪裡了?」歷史教師深根聯盟今早發出聲明表示,「學生在,老師就在」,昨天的抗議現場,沒看到一個老師,一群沒人陪,心聲無人可傾聽的青少年聚在一起,能平安無事,已屬大幸,聯盟忝為師長,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去陪伴學生,深感愧疚,而老師竟然要靠一群學生,「捍衛教育尊嚴」,真是丟臉!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表示,該輪到大人們覺醒了!不管是當官的,還是當學科代表,或是基層老師,甚至只是關心課綱微調問題的爸媽與民眾,請跟學生站在一起,徹底瞭解孩子這次運動的訴求絕非莽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聯盟質疑教育部官員,危而不持,顛(跌倒)而不扶,焉用彼相?國教署或多或少,可以預知這場風暴的,如果不能預知,是其失能? 如果預知卻又不能善盡職責,擋下違調課綱,是其無能。

老師們表示,爭議點不考、共寫教材並不能解決現今的課綱問題,微調過程中該有的程序正義明白攤在陽光下,供世人檢視!國教署只使用國家暴力,強硬地想降下鐵門阻止學生行動,卻未對學生以肉身抵抗的人身安全多作考慮,枉為教育主管機關。

聯盟譴責,在昨天的風波中,國教署還說謊,明明派出來的是副組長,卻誑騙學生說是副署長,反倒沒有平撫學生的心情,更升高了學生的激憤,如果署長有受到執政黨壓力,應該要直接坦白,就怕國教署假公正之名,行意識形態之實,這是師生最不能忍受的!

聯盟老師們也公布今天上午11點,國教署長吳清山邀請一些老師溝通的會議單,呼籲教育部不要關起門來溝通,要公開地面對和正視,微調課綱違法違程序正義的黑箱問題。

-----------------

「接收」改「光復」 國教院公布新舊課綱17項差異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鍾佩芸/台北報導

新課綱爭議不斷,昨(8日)下午,總統馬英九以慰安婦、光復及接收等用詞說明課綱微調按比例原則,不需要暫緩實施,國家教育研究院今天列出17項爭議,期待社會各界的理性溝通,在中道中尋求不同意見之間的平衡點。

國教院指出,高中歷史科課綱微調修正文字的地方甚多,但不是所有修正都有爭議,根據國教院統計,主要爭議在於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荷西入臺、臺人與抗日戰爭及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發展等4大項,總共17個小項,其中包括: 「鄭氏統治」改為 「明鄭統治」;「日本統治」改為 「日本殖民統治」;「接收」臺灣 改為 「光復」臺灣等。

國教院表示,新舊版課綱調整,將由國教院及大考中心、學科中心盡速研商並是否列入大學考試命題。國教院強調他們看重各方不同的聲音,期待社會各界的理性溝通,在中道中尋求不同意見之間的平衡點。

17小項內容:


1. 「原住民」改為 「原住民族」,有消滅平埔族的爭議
2. 「國際競逐時期」改為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3. 「鄭氏統治」改為 「明鄭統治」
4. 「日本統治」改為 「日本殖民統治」
5. 「接收」臺灣 改為 「光復」臺灣
6. 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 改為 依時序脈絡敘述
7. 「大航海時代」改為 「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8. 「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9. 新增 「臺人與抗日戰爭」
10. 「多元文化發展」改為 「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11. 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事件
12. 「清代治臺政策」改為 「清廷治臺政策」
13. 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
14. 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說法有爭議
15. 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16. 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17. 「慰安婦」改為 「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

一百多項還叫微調

推文到plurk
2015-07-10 06:00
◎ 許又方
馬總統在與台大政治營學生對話時,認為課綱爭議「頂多一百項」,而且有些並沒有錯,所以未必要撤回。這個「神回答」委實令人錯愕,一個工程設計若出現一百個問題,相信沒有人會用「頂多」來輕描淡寫,更不會有人認為它毋須退回重新檢討,更何況教育是百年大計,攸關未來國家棟樑養成的教學課綱有多達百項問題,卻竟然說不需要撤回,這是堂堂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思惟?
以目前大家耳熟能詳的微調內容看,例如將「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治」,以及在「慰安婦」前加上「被迫」兩字等等,之所以要修改這些歷史陳述,主因當局認為其有問題、有爭議,但改動後引發的爭議更多,若依馬總統的邏輯,那麼這些過去「有爭議」的陳述,其實也不必修改,因為它們也「並沒有錯」。既然如此,那為何教育部卻忙不迭地要改動它?當然是為了政治意識形態!說穿了,馬總統不惜以「神邏輯」為課綱護航,純粹只是意識形態作祟罷了。
以馬總統本身很在乎的「慰安婦」一詞為例,「慰安婦」純粹是個中性的歷史用語,用以描述史實而不帶任何價值判斷;但加上「被迫」兩字,就成了意圖凸顯主事一方的加害者形象了。同樣的,在「日本統治」一詞中加上「殖民」兩字,政治用意明顯已凌駕歷史陳述之上。如果馬總統認為讓政治意圖操縱歷史沒有任何重新檢討的必要,那麼未來再面對日本文部省以「出入」掩飾二戰時對中國的侵略,或是中共修史說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打的一類的說詞時,是否也不必大驚小怪,甚至出言抗議?
(作者為東華大學教授)

---------------------

學生要總統退回課綱 馬英九:不用撤回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總統馬英九下午參加台灣大學舉辦第10屆政治領袖營,進行演講與QA問答,現場立刻有反課綱高中生舉手提問,要總統退回微調課綱,暫緩實施有爭議的課本,但馬英九大打太極拳,說撤回會有另一批人反對,認為微調課綱沒有那麼多有問題,不用撤回,「這邊暫時擱置」

台大政治領袖營下午舉行專題演講,馬英九到場談15分鐘過往外交政策經歷,並進行30分鐘的問答,當場剛好有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延平中學3年級林彥廷,經過三輪舉手才終於被點名,起立向馬英九提出課綱爭議。

林彥廷問,反課綱事件中,不論檢核小組、公聽會,都有相當程度的瑕疵,希望總統退回有爭議的課綱,重啟有民主程序的談判。

馬英九卻說,程序上據教育部解釋,有參加的教授不希望公開,目前也已上訴,等待法院判決;而對於課綱內容,馬英九說歷史會有不同看法,也有許多誤解,如外界說拿掉228,但了解新版教科書後,不但沒拿掉還放到重點,重申「把228放到教科書,是我的政見」,身為政府,面對過去犯的錯誤,要道歉,要改正,不可能容許拿掉。但舉日據、日治爭議,則重申政府用日據,學習則不列入考試。

林彥廷對第一次回答並不滿意,再度追問,課本內容應有多元思想,包含歷史學者有多元史觀,但這次課綱的檢核小組,在累積各方意見沒有那麼多元,許多第一線教師意見沒有參考,再次請馬英九是否願意暫緩實施新課綱,希望重起開放讓大家討論。

但馬英九卻打起太極拳,說這個想法不壞,卻說前提課綱實質內容,要超過比例一半以上才能有辦法實施,認為現今有些東西沒有錯,沒那麼多問題,所以退回課綱這件事,「這邊暫時擱置。」
--------------

------------------

反黑箱課綱 邀學者開講

2015-07-08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五、六十年來的黨國教育不需要改變嗎?」宜蘭縣高中生組成的反黑箱課綱宜縣聯盟,昨邀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到宜蘭行口演講,她指出,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九六年都是教中國歷史,直到一九九七年國中課本才有台灣史出現。

  • 宜縣聯盟昨天舉辦反黑箱論壇,邀請學者分享反黑箱課綱內容。(記者簡惠茹攝)

    宜縣聯盟昨天舉辦反黑箱論壇,邀請學者分享反黑箱課綱內容。(記者簡惠茹攝)

宜縣聯盟總召王乙恩說,舉辦這場演講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微調課綱違反程序,由學者分析「洗腦」課綱,除了周婉窈,宜蘭高中公民老師余旻靜、新北市立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也分享觀點。

周婉窈列出以往歷史課本大綱,分析總統馬英九、教育部長吳思華所讀歷史課本,如何形塑他們的歷史觀,昔日課本充斥著民族救星蔣中正、我們是炎黃子孫,嚴重欠缺台灣史觀。

周婉窈認為,引發爭議的黑箱課綱,由外行人主導,又違反程序,檢核小組以微調名義大修課綱,其中的台灣歷史沒有自成歷史單元,這種課本台灣人民能接受嗎?張文隆則說,現行黑箱課綱不合法,更不可就地合法,不能讓學生一路被洗腦。

有兩名國中生專程從台北到宜蘭參加,南山國中楊彥栩說,想知道高中會讀到什麼樣課本,堅決反對黑箱課綱。

課綱可以修改,歷史不能遺忘

沒有轉型正義的決心,就算留有「白色恐怖」的字眼,也無法改變我們不願去正視歷史的事實。
作者:胡博硯2015-07-07 15:46

胡博硯

1933年5月10日,希特勒已擔任德國總理超過三個月,當日,納粹黨人衝入柏林大學(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 zu Berlin,現改稱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圖書館,在廣場焚燒館內圖書。之後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柏林大學圖書館(現為柏林洪堡大學法學院駐地)外廣場都會舉辦「用閱讀對抗遺忘」(Lesen gegen Das Vergessen)活動。

每年5月10日,柏林大學「用閱讀對抗遺忘」活動。(圖:www.linksfraktion.de)

納粹帶給德國一段非常慘痛的歷史,這段歷史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劃下句點,雖然不甘願,但聯軍解放了德國,戰後的德國對於這段歷史莫不深刻檢討。「轉型正義」是這個國家在重建過程中,從沒被遺忘過的任務。對於戰後的賠償與道歉,德國從未沒有卸責。這段納粹歷史出現在德國教材裡自然也是毋庸置疑。

1970年,時任德國總理Willy Brandt華沙抗暴紀念碑前一跪,除了讓個人得到諾貝爾獎外,也讓德國在國際地位上大幅提升。1991年,德國從分裂走向統一,旋即展開新一階段的國家整合工作,轉型正義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1970年,時任德國總理Willy Brandt華沙抗暴紀念碑前一跪,除了讓個人得到諾貝爾獎外,也讓德國在國際地位上大幅提升。(圖:
www.germany.info)

德國的轉型正義,不管是在二戰後,或是統一後,都面臨層層考驗,並非一路順遂,甚至飽受批評。例如,對過去國安人員的審判工作進展有限。但德國政府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卻從未忘卻這件事,轉型正義進展上的不順利,從我這個在德國唸法律的人眼中,是必然的。因為「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中,轉型正義絕不是旱地拔蔥式的改變,更不是鬥爭式的清算」。

撫平傷痕,就得面對歷史。

在我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通過,針對過往「白色恐怖」下的受難者與家屬給予一定補償,就是轉型正義的一環。在教課書中抹去這段歷史,並不會讓國家走得更穩定健全。

白色恐怖時期審判書。(文化部提供)

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發生後,「白色恐怖」一詞就成為了雙方爭執的焦點。「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並非台灣人獨有,更不是什麼情緒用語,而是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定義也許可以再討論,但課綱爭議的重點絕非在教育部一再鬼打牆強調「白色恐怖」。

至於問題出在哪?也許日本的例子可以說明。同為戰敗國,日本政府多次針對二戰道歉卻不被各國接受,原因很簡單,僅是缺乏「誠意」。想想日本,看看自己,也許教育部該思考的是,何以日本的道歉缺乏「誠意」?何以教育部未刪「白色恐怖」一詞,課綱爭議卻仍繼續延燒?

因為,沒有轉型正義的決心,就算留有「白色恐怖」的字眼,也無法改變我們不願去正視歷史的事實。

課綱微調、文言文與台灣意識

教育部將於八月推動新版課綱,其中歷史科與公民科部份,因為其程序問題與史觀問題遭到民間團體強烈反彈,並稱其為「黑箱課綱」,要求教育部應立即撤回黑箱課綱。「課綱」是完整的教科書編寫前所參考的「官方指導綱要」,在此前提下,「課綱」目的是為了國民教化、養成國民意識,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工具性並單一化的「統合性綱要」。
作者:開放民進黨2015-07-08 10:36

張安琪

課綱本質是國民意識鍊成的政治性條目

教育部將於八月推動新版課綱,其中歷史科與公民科部份,因為其程序問題與史觀問題遭到民間團體強烈反彈,並稱其為「黑箱課綱」,要求教育部應立即撤回黑箱課綱。「課綱」是完整的教科書編寫前所參考的「官方指導綱要」,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政策指導與教化心態;即便有不同的教科書出版商來編寫教科書,但其所依循者就是教育部所頒訂的課綱。回顧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教育內容,從國語、地理、歷史、公民等科目,都是建立在「包含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國體框架下來編纂;是作為中國近代政權的「中華民國」遷徙到台灣後,從上而下打造「近代國民國家」工程的一環。

在此前提下,「課綱」目的是為了國民教化、養成國民意識,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工具性並單一化的「統合性綱要」。因此,即便在80年代民主化、本土化浪潮後,所謂的「發現台灣」的本土化歷史內容逐漸修正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語文教育,但「國民鍊成」的政治教化意圖本質並未改變。甚至,即便是政黨輪替,本土色彩濃厚的政黨執政後,也依然著意的是「歷史詮釋」和「史觀詮釋」的爭奪。到頭來,台灣的語文教育依舊陷溺在「國族教育」中無法得到鬆綁

「課綱」目的是為了國民教化、養成國民意識,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工具性並單一化的「統合性綱要」。(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降低文言文比例」與語文教育

由於課綱和台灣聯考制度是綁在一起的,如何讓教學為「國民國家教育」解套將牽動到教學、聯考的連動性制度問題;亦即,如果是「廢除課綱」,包括考試科目、考試範圍將必須整體性地重新思考、置換,甚至是高中整個「語文教育」都必須重新調整,以回應「新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公民、歷史教育?」來做為問題意識,而不是只陷溺在「黑箱」、「中國史觀」等問題。

當代台灣所普遍使用的文體是「語體文」,以「我手寫我口」為原則。其文體轉換的發軔要回溯自日本時代,「台灣白話文」的書寫實踐逐漸出現在報紙、雜誌、文學創作中,或是總督府警察所用的「語學雜誌」中;但在殖民體制下,「台灣白話文」一直未成為教育現場用語,而只流通在少數知識份子的文藝創作或社會評論中。總括日本時代,書房教育雖然式微,但「漢文」一直以來仍在知識階層流通,並且其文體從「文言」逐漸分化出「語體文」的樣態。

但,戰後國民黨來台後,官方強力推動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教育」,配合著九年義務教育和官方所掌握的文化媒介所建構的「國語霸權」,使台灣的各族群母語被邊緣化、方言化;就連日本時代所遺留的「台灣白話文」也被調整為「中國白話文」,大體來說,「白話文普及」的實踐和完成就是在戰後九年國教下的產物。而「文言文(古文)」則成為台灣語文教育中,持續著發揮著教化國民為「文化中國人」的機能。因而,民間團體會有著「降低文言比例」之說,一方面是因為「古文」所傳遞著多半是儒家道德教條有利於統治者的意識形態;一方面也因為「古文」和生活語文使用上、社會需求連結性不強的疑慮。

「文言文(古文)」則成為台灣語文教育中,持續著發揮著教化國民為「文化中國人」的機能。(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前近代的台灣史料多以文言文書寫

究竟,當代社會如何思考「古文」和「語文教育」的關係呢?確實,「古文」在生活實用性上不符合需求,而所謂的「文化教養」上也未必符合現代公民社會之所需。這是否意味著,「古文」成為高等教育的專業知識學科就好?前文所言及,所謂的「語體文」、「白話文」是日本時代所開始分化出來的新文體,而在戰後九年國教下得以完成,台灣人不只是語言被置換為「國語」,在書寫上也由文言、日文、台灣白話文被逐漸統合為「現代中文」的歷史進程。但在此前的語文狀態,必須回溯到從清代以來為了因應科舉制度的「儒學教育」,其特徵除了在意識形態傳遞了官方朱子學教條之外,在文體上就是「文言文」。因此,不管是清代台灣的文人所生產的文集,和遊宦所遺留的方志、詩文、遊記,以及官方的行政司法報告、奏摺等文獻,通通都是「文言文」寫成。

如17世紀郁永河來台所寫的《稗海紀遊》紀錄了台灣西部的自然風土、地理人文等內容,讓人掌握對清代台灣治理和風土情況;又如史九龍的《憶台雜記》考察了劉銘傳新政的推行實況,包括在財政、推行實況等紀錄,可大大破除當代「劉銘傳神話」的虛構性。又自1957-1972由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其收錄了一共309種、595冊,清代至日本時代所遺留的方志、雜記、文集、碑刻、行政司法報告、民間契約等文獻,對於理解清代台灣的社會內容、土地關係、地方治理、司法秩序、族群關係、農業開發等問題都一一紀錄。

究竟,當代社會如何思考「古文」和「語文教育」的關係呢?(資料照,記者胡清暉攝)

代結論

如果說,現代的公民民族主義之依憑,是由政治共同體的共同經驗和土地記憶堆疊而成;那麼,對歷史的理解和閱讀便是開啟「土地記憶」的重要法門,而文獻便是承載著社會內容、進而瞭解土地的最佳途徑。因此所謂的「文言文和語體文」之爭,在所謂「歷史意識」建構上只能是一種對抗(中國)性的文化政治論述。要重建台灣人對土地的認識,顯然「文體」不是真議題,重點是「視角」的選擇;亦即,我們要選取的不是儒家政治與道德教條,而是紮根於土地現實的文史紀錄。透過對這些承載台灣社會內容的文史材料的重新解讀,來一點一滴地凝聚我們的台灣知識和台灣意識根基;而不輕易地為政治動員、為虛構歷史所左右。

-------------------

教育不顧左右言他

推文到plurk
2015-07-07 06:00
◎ 蔡蔚群
六月廿九日,我在自由時報投書〈給部長的一封信〉,七月五日教育部官網轉載國教院回覆說明。不過,說明內容誤導大眾甚多,不明課綱底細之人,或許以為教育部/國教院理直。是以澄清如後:
回覆說明:「該教師為高中九五課綱歷史科委員,應知九五課綱亦使用『原住民族』一詞。」九五課綱確實使用「原住民族」一次,但也使用「原住民」三次,意思是非強制、非法定、可替換名詞;微調課綱一律使用「原住民族」,且說明依「原住民族基本法」修改。基本法定義之原住民族須經行政院核定,確實不含平埔族。原投書是要舉例歷史事實與憲法、法律無關,拿憲法、法律架構歷史課綱之事前所未聞。
回覆說明:「各版本教科書也沒有因此不書寫平埔族。」確實如此。那是因為微調課綱背後路人甲乙違背常識、太荒謬、太驚嚇。舉一個例子呼應:微調課綱說:「十九世紀中葉台灣所受到的外力衝擊,如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凡學過台灣史國、高中生,均知英法聯軍、天津條約讓台灣開港通商,微調課綱指鹿為馬,顛倒是非。難道官員跳出來說「各版本教科書也沒有因此不書寫英法聯軍迫使清廷開港通商」,就可以做為課綱正當的理由嗎?一定要人家當面說你外行、不懂歷史嗎?
回覆說明:「課綱只有一個,必須承認不會是人人滿意、含括所有的觀點的文本;但教科書多本,代表各版本的內容是可以多元的,何況各版本編者,對歷史事實的詮釋,不會也不可能是一言堂。」教科書多本不代表多元,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多黨,不代表就是個民主國家。修訂課綱、審查教科書權力都在教育部,微調課綱既已灌輸特定史觀,教科書就只能在這個框架下發揮。現階段確實不會是一言堂(除非複製、貼上),但已實質限縮學術、教學自由。台大博士生吳俊瑩對微調課綱下新教科書多篇評論,證實微調課綱已負面影響教科書書寫,官員不知道是沒空看還是看不懂?
這段時間,教育部一直試著營造課綱只是不同觀點爭議,用改革者的修辭否定改革者,用民主話語達成專制實質。我還是老話:作弊就作弊,黑箱就黑箱,作弊記大過,黑箱就退回,無關不同、包容、多元。
(作者為北一女中歷史教師、九五歷史課綱委員)
----------------
校長們聊課綱

推文到plurk
2015-07-07 06:00
◎ 蔡志鏗
星期天,在一個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十三位國小校長聚會的場合上,校長們聊起高中生為了反黑箱課綱而走上街頭,一位校長同儕深深嘆了口氣說:之前為了反黑箱服貿,大學生走上街頭;這次高中生為了反黑箱課綱,也走上街頭;照這情勢發展下去,會不會下一次輪到中小學生也走上街頭?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卻也未必全然不無可能。記得前不久,就在放暑假前,宜蘭中山國小的學生,為了學校違反以往慣例,將暑期社團集訓日期切割得四分五裂,難以忍受的小學生於是仿效大學生學運,發起「自己的暑假自己救」活動,又是貼大字報訴求意見,又是向校長陳情抗議,雖然校長民主開放、處理得宜,學生們最終沒有走上街頭,但「捨我其誰」、「寧鳴不默」的勇敢表現,確實讓人對新生代刮目相看!
馬政府實在也有夠「厲害的」,為了一個課綱「微」調,竟然逼得眾多高中生全台串連,頂著烈日上街抗議。先不管課綱微調內容孰是孰非,單就教育部「不見面、不溝通、不退讓」的三不做法,就令人不能苟同。試問:如果教育部站得住腳的話,為什麼原先說好的三場公聽會,只在中一中辦理一場就鳴金收兵?這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
不願誠實面對,不願誠懇溝通,其實是最不好的身教示範。教育部是全國各級學校的主管機關,所言所行應該做全國師生表率,但是在課綱微調這件事上,表現顯然「不及格」,逼得學生非走上街頭不可,然後再用拒馬蛇籠將學生拒於教育部門外,請問教育部的長官們:這是對待學生應有的態度嗎?何況二月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已經判決教育部敗訴,部裡長官不以「守法」為教育示範,爭議課綱硬要上路,這讓全國教育人員日後如何教導、說服學生「守法」的重要性?這麼嚴重的問題,部裡長官真的不能以最高的標準做良好示範嗎?
如果馬政府再執意「橫柴入灶」,說真格的,實在沒人敢預期後續如何,但可以預期的是,最後一定是造成政府、學校和學生三輸!
(作者為北市國小校長退休)
------------------
學團集結國教署 籲撤銷黑箱課綱
a.msn.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5日電)學生團體今天號召逾百人集結在國教署台北辦公室前,呼籲課綱審議程序需公開透明,並要求撤黑箱課綱,若於10日前未獲正面回應,不排除發動更激烈的抗爭。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北區高職聯盟、桃區高校聯盟、竹苗區反課綱工作小組今天發起「國教署北部陳抗」行動,集結在位於徐州路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台北辦公室前,共有逾百人到場響應。

學生團體聲明指出,國教署於日前通知各區組織,要求召開座談會,但卻提出只有組織內主要幹部方能與會的要求,經交涉後才勉強同意組織內基層成員參加,但依然堅持「不可讓組織外學生參與」。

學生團體聲明也表示,課綱是教育議題,存在受社會監督的高度正當性,國教署不應對與會成員有任何門檻上的限制,若舉辦座談會是為了促進溝通,就不該帶有任何預設立場,唯有開放參與,才能讓各式各樣的聲音,皆有被聽見的機會。

活動總召、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朱震表示,今天活動主軸就是「反對黑箱課綱微調」,要求課綱內容應具備多元、專業、連貫和客觀等條件,程序需公開透明,並符合法律民主程序,也呼籲撤銷黑箱微調課綱,恢復使用98課綱,若於10日前未獲正面回應,不排除發動更激烈的抗爭。

學生團體也於現場舉行開傘儀式,利用黑傘象徵課綱籠罩下的教育,讓學生無法看見土地的原貌,也用開傘動作代表要打破黑箱操弄。

由宜蘭慧燈中學學生組成的慧燈反課綱小組等數十人也到場聲援。活動總召高崇倫表示,課綱議題是全國的事,他們對課綱程序不公開感到痛心,因此決定站出來聲援,呼籲撤銷黑箱微調課綱。

學生團體現場也舉行演講活動,邀請多位教授、學生講述課綱不合理的現象,預計下午5時從國教署台北辦公室遊行至教育部,把他們寫給部長的一封信,用紙飛機型式投入教育部,象徵讓學生聲音進入政府,希望教育部正面回應並答應訴求。1040705

----------------

高中生挺身反黑箱課綱 周婉窈:這是戰後歷史第一次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7月10日,最後底限,訴求未達!升級行動!」,「北區高職聯盟」、「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桃竹苗區高校聯盟」、「蘋果樹公社」等近50個學生團體,上千人5日走上街頭,要求「撤銷黑箱課綱,反對洗腦教育」,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表示,自台中一中開第一槍後,陸續有200多所高校生站出來,這是戰後歷史第一次。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98課綱歷史科修訂小組2009年度委員周婉窈,代表「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指出,他們從去年1月拼到今年2月,「教育部完全不甩我們」,3、4月時各校開始選書,於是集結民間力量成立上述聯盟,除了訴諸輿論、透過法律途徑外,也積極拜會各政黨及地方首長,但教育部卻永遠像「念咒」似的回應「課綱微調合憲、合法、合程序」,態度強硬。

「正在我們感到沒有著力點時」,周婉窈說,5月1日那天,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站出來,一開始,他們從來沒有期待學生會站出來,也沒有去煽動學生,「要是我們知道可以煽動學生,早就做了」,何必這麼辛苦?

周婉窈表示,台中一中站出來,他們每天都在期待還會有學生站出來,但都沒動靜,這期間教育部又有很多小動作,心想大概沒辦法了,沒想到,5月21日中和高中宣講、5月27日新竹高中設立反課綱粉絲專頁,接著高中、高職學校就整個延燒起來,8天突破200所學校站出來,這是台灣戰後歷史的第一次。

「因為同學你們站出來,教育部才稍微做一點讓步」,周婉窈批評,這個讓步是非常表面的,為了轉移焦點,聲稱新舊教科書並陳、大考不考爭議題等,這是大家都無法接受的,學生團體及行動聯盟仍要求撤回黑箱課綱,沒有模糊的空間。

周婉窈說,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開第一槍時表示「我們是當事人,怎能不站出來表達意見?」,她非常感動,學生的確是課綱最直接的「受災戶」,站出來需要勇氣和承擔,也展現思辯力、創意,不愧是在解嚴後民主化社會長大的人,心無畏懼,尤其是高職生根本不會讀到微調課本,也一起站出來,這是一種無私、關心公共事務的精神,同時也代表95、98課綱是成功的。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表示,學生心無畏懼、無私的站出來反黑箱課綱,她非常感動。(林冠妙攝)

---------------------

北中南學生上街 怒拒課綱微調
By 陳界良, 管婺媛, 林志成,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等團體5日集結國教署台北辦公室前,呼籲課綱審議程序公開透明,要求撤銷黑箱課綱。(王錦河攝)
「捍衛教育尊嚴」、「反對洗腦教育」,200多位高中生昨天下午在教育部國教署北部辦公室前舉行「反黑箱課綱微調陳情抗議活動」,要求撤銷微調的高中課綱,並限期教育部7月10日前回應,否則將會有更激烈的抗議行動。

對於學生的訴求,教育部提出3點回應:一、新舊版教科書並行,以尊重教師專業自主選書權;二、新舊版教科書爭議部分,不列入大學入學考試命題;三、即刻啟動課綱檢討程序,同步推動大家一起寫教材計畫。教育部表示,微調的課綱如期於8月1日上路。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天表示,孩子們勇敢站出來,任何人都不該用政治角度看待這件事;她並強調,課綱制定需要客觀專業,「如果政府不願意改正,明年就讓我們扛起這個責任」。

最近幾個月來,抗議課綱微調活動「遍地開花」,昨天有200多位高中生在國教署北部辦公室前馬路大會師,他們打開黑傘,要求撤銷黑箱課綱。不過聲援、圍觀的民眾有7、800人,遠超過學生人數。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總召、建中學生朱震表示,對於這次課綱微調,他們有三點訴求,一、內容須具備多元多元、專業、連貫、課綱等條件;二、程序須公開透明並符合法律及民主程序;三、撤銷本次的微調課綱,使用98課綱。

竹苗區反課綱工作小組總召、新竹高中學生慕宇峰表示,這次課綱微調,改得亂七八糟,減少了高中生認識台灣的機會,他認為很嚴重,因此必須站出來抗議此事。

北區高職聯盟總召、新北市南強工商學生巫馥容則說,他們撐起黑傘,主要是反諷這次黑箱課綱遮掩了台灣真實故事及歷史,也抗議教育部要學生接受單一史觀,缺乏多元內容。

學生發言後,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人本教育基金會代表史英等人前來聲援,他們除了講解此次課綱微調的爭議點之外,更表示支持學生對於台灣教育所做出的努力。

最後,學生及民眾約千人,從國教署北部辦公室遊行至教育部,隨後他們射出紙飛機,那是一封給教育部長吳思華的信,希望他聽到學生的聲音,給予正面回應。活動在晚間6時30分和平結束。

另外近百名中、南部的高中學生,5日下午4點也前往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教育部國教署抗議!學生們要求教育部撤回黑箱課綱,並遞交陳情書;最後在向國教署丟擲水球、表達抗議後離去,過程平和。(中國時報)

50學生團體千人反黑箱課綱,聯合聲明全文

教育部強行通過違法課綱,「北區高職聯盟」、「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桃竹苗區高校聯盟」、「蘋果樹公社」等近50個學生團體,上千人5日走上街頭,怒吼「撤銷黑箱課綱,反對洗腦教育」,敬告吳思華「7月10日最後底限,訴求未達,升級行動」。

【反課綱多組織聯合聲明稿】

各位夥伴先進、媒體朋友、社會大眾好,我們是蘋果樹公社、桃竹苗區聯盟、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及北部高職聯盟。

國教署於6月23日通知各區組織,要求召開一場「有許多特殊規定的座談會」。首先提出只有組織內主要幹部方能與會的要求。經交涉後才勉強同意能予組織內基層成員參加,但依然堅持「不可讓組織外學生參與」。而我們從頭至尾皆秉持課綱微調之議題,並不應侷限於學生層級的討論,因此要求國教署讓外界人士參與本次溝通協調。

但就算我們退讓至只有少數社會團體派代表參與的狀況下,國教署仍以會「擾亂會場秩序」、「模糊焦點」等荒謬理由拒絕,甚至禁止媒體以各種形式參與,無論是文字媒體或電視記者均獲得「婉拒」的結果。

而更令我們無法接受的是,國教署甚至要求不能將會議資訊外流。 執意在不讓外界接收消息的情形下與我們進行座談,想以此「黑箱協商」來息事寧人。

課綱實屬教育議題,本存在受社會監督的高度正當性,因此國教署不應對與會成員有任何門檻上的限制。若舉辦座談會是為了促進溝通,本就不該帶有任何預設立場。因唯有開放參與、才能讓各式各樣的聲音,皆有被聽見的機會。

我們強烈譴責國教署於此議題的處理方式,這種黑箱、摸頭等想私下了結的形式,絕不是反黑箱課綱微調的組織所能接受的。故我們在此正式向社會大眾聯合聲明,我們將不會同意這種「黑箱座談」。這不是現今社會所能夠接受的政府處理方式;這不是滿嘴公平正義的政府應採取的立場、行動的模式。

為了因應國教署的黑箱處理方式,故除了再次呼籲社會大眾關注此議題外,我們也將至國教署表達我們的「嚴正譴責」。

蘋果樹公社、桃竹苗區聯盟、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及北部高職聯盟,將會一同於7/5下午4點假國教署中部總署、北部分署進行公開聲明。明確公開地向國教署表達我們對此議題的訴求,並堅決表達我們反對黑箱座談會的立場,和撤回、重審黑箱課綱微調的決心。

最後我們在此呼籲國教署的官員們,「如果你們真的如同你們所說地如此充滿誠意,當天就不要以優勢警力及蛇籠拒馬,隔絕來自學生族群及社會大眾的聲音!」

拒絕密室晤談,持續通緝吳思華!(記者林冠妙攝)

近50個學生團體上千人,在國教署前怒吼「撤銷黑箱課綱,反對洗腦教育」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育成高中升高三同學許冠澤

從南投來的中學生,戴著口罩,用標語擋住臉,不敢表明身份

南投來的學生,穿著Lamigo桃猿隊球衣球帽,記者問他們是哪個學校,只猛搖頭

人稱「簡爸」社運界永遠的志工簡明文,自掏腰包,準備了400份黑糖冰聲援學生

熱心志工將一碗碗冰涼的黑糖冰送給現場的學生,表達支持

北區高職聯盟發言人蔡瑪莉

反黑箱課綱,爸爸媽媽站出來!

台南一中應屆生趙振辰特地從台南來參加活動

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左起張茂桂,藍士博,林于倫,周婉窈,右一為林郁璇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建中學生朱震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95課綱委員、98課綱召集人)張茂桂教授

主辦單位在會場放置吳思華立牌、反黑箱課綱身分證等看板,讓民眾拍照上傳至網路,表達抗議心聲

從桃園來的武陵高中學生

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手舉牌者)

學生把「給部長的一封信」摺成紙飛機射進教育部,要求正面回應。(張龍僑攝)

----------------------------

反黑箱課綱革命是一種青春儀式

推文到plurk
2015-07-06 12:08
◎百岳老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今日,何以連平日最沒聲音的一群中學生都被逼上街頭而發出不平之鳴?因為教育被一小撮「別具用心」的人給綁架了,他們透過黑箱課綱的擬訂與洗腦,強把意識型態與大中國意識灌輸到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腦袋裡,企圖「從根」植入大中國那「木馬程式」,藉之癱瘓本土思維,進而將台灣無縫地鑲入中國,這是陰謀,更是陽謀!只是,這些人的智慧平平、手段粗糙地搞出這一套所謂的「微調課綱」,引爆新一代學子的「革命」怒潮!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中學生遍地開花反課綱,是中學生世代的覺醒,學生們開始反思要實踐民主與正義!昨日筆者實際參與在台北市該反課綱的「街頭運動」,雖然沒什麼「外援」介入,場面、場地都顯寒酸,但看見一張張天真爛漫卻不失理性堅毅的臉龐,很感動也很激動,這麼多學生站出來,表示這些年輕學子擁有獨立多元思辨力與行動力,已非那撮教育官員或權威學者所能隨便唬弄的,過往師長那套威權式的嘴臉與思維,已沒有多少市場和說服力,反黑箱課綱「不是比權力大小,而是比是非道理」。

北區反黑箱課綱高校聯盟5日至教育部,射紙飛機抗議教育部強行推動微調課綱。(記者簡榮豐攝)
這些學生的訴求很簡單也很清楚:「1.內容須具備多元、專業、連貫及客觀等條件;2.程序須公開透明並符合法律及民主程序;3.暫緩實施新課綱並退回重新審理。」只是,教育部架起了鐵門與蛇籠企圖來阻擋溝通管道,就像學生講的:「擋得了一時,擋不了一世,擋得了我們的身體,擋不住我們追求正義的理想。」誠如蔡英文在臉書上所說:「有這樣的下一代,台灣充滿希望;反而是大人們應該好好反省,我們需要努力的還有很多。」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專欄作家王美琇於2015年7月5日在其《星期專論》抵抗來自於憤怒中提到,法國自由人權鬥士、也是《世界人權宣言》起草人之一的黑塞爾他熱切的呼喊:「創造即是抵抗,抵抗即是創造。…年輕人接棒吧!憤怒吧!…找到你們憤怒的理由,加入歷史的大潮吧!」同學們,把你們的理想與正義宣洩出來,革命道路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青春的儀式就是這樣莊嚴而浪漫的締造出來,用直接的革命形勢將偏頗的學術威權打倒、讓特定的意識型態解構,還給教育一個相對乾淨而單純的空間,大家在其中快快樂樂的學習,為青春留下一頁頁精彩的篇章!
(退休公務員)
----------------
「中華民國不存在」,課綱調得當然不夠!

推文到plurk
2015-07-06 11:36
◎李承鴻
7月5日,中學生反黑箱課綱行動,北中南大會師。歷史教育是青年學子們建構國家認知、土地認識的第一扇窗,帶著他們領略台灣的舊有時光,由過去觀看現在,由過去前進未來。而身為準總統候選人的洪秀柱,看待「黑箱課綱」的態度與「一中各表」同樣引發爭議。
洪秀柱的兩岸論述「一中各表」,主張「整個中國」在先,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後,已是意圖昭然若揭。對照6月中對黑箱課綱的發言,可見洪秀柱不只對外要採取「大中國主義」,對內更要消滅「中華民國」(獨台)、「台灣本土」(台獨)兩大成份。
6月16日,洪秀柱針對黑箱課綱首度表態,提出三點意見。一、課綱委員名單才是黑箱,內容沒問題。二、在憲法的架構下充分展現我們史實、歷史的真相。三、教科書可以展現尊重跟包容,多元聲音的呈現。

洪秀柱的兩岸論述「一中各表」,主張「整個中國」在先,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後,已是意圖昭然若揭。(記者羅沛德攝)
但洪秀柱針對名單護航稱,「今天動不動把委員名單公布了,是不是不同意見的人分別去干擾這個委員的工作?」難道委員名單可以不受外在監督?若是歷史反映真實,又何須擔憂外界干擾?這是洪秀柱為黑箱的第一次無效辯駁。
而洪秀柱認定的憲法,在經過「不能承認中華民國」的論述深化後,已是「大一中憲法」,即「整個中國」。也就是兩岸同屬一中的「中國憲法」,在此架構下,台灣和深圳是同一個國家、我國最高峰就是喜馬拉雅山,首都就在南京(或者她可能比較喜歡北京)。
也因此,在18日當天,洪秀柱再次發言稱,內容直指他原本沒有意見的內容部分,「微調內容不夠嘛!真的太微調沒什麼變化。」、「今天我們只是稍微把它扭轉到正軌,最起碼在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之下」。
等等!柱柱姐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怎麼又要遵守中華民國的憲法?要遵守的《憲法》規範到底是個國家的?是不是「整個中國」?等等!前兩天不是才說要「展現尊重跟包容,多元聲音的呈現」,現在又要區分正道邪道,要「回歸到正軌」,這個「正軌」是不是就是洪秀柱「整個中國」的「國家正道」?
腦內瀰漫中國主義的「紅秀柱」,不僅在課綱中要消滅「中華民國」,也要消滅「台灣」,撥亂反正、擁抱中國。這就是她「一中同表」和「黑箱課綱」的共同願望!
(作者任職於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社團部)

若動用國家暴力修理學生 老師會跟教長拚命

桃區高校聯盟上午到教育部抗議,要求教育部撤回黑箱課綱,與警方發生激烈推擠衝突。(記者陳志曲攝)

2015-07-06  10:46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歷史教師深根聯盟今早發布聲明表示,新的世代已然崛起,教育部長必須認清事實,這種跳針的回應及築起的高牆,只會讓學生在得不到回應後,開始將反微調課綱的活動升溫,但部長要記得:「這些17、18歲的孩子毫無寸鐵,如果您動用國家暴力修理學生們,老師們會跟您拚命!」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主要由一群高中歷史老師組成的,聲明表示,反黑箱課綱運動的學生說的真好:「生人迴避,小心濕滑」,從6月開始,不管是歷史學界還是第一線的歷史老師、高中生,都看扁教育部長的無限跳針。

老師們也質疑教育部長根本沒有聽懂學生跟歷史、公民老師們的訴求,也懇請教長別再模糊焦點,教長高喊的「合憲合法」,事實上是沒有經過公開程序的檢驗,如同「讓104年微調課綱有如酸掉的酒,甚至還利用主管機關的霸權,端到教育現場要現場師生不得拒喝!」教育部的作為根本不尊重教師專業自主。

此外,教長不斷地高喊「新舊課綱併陳」,聯盟老師質疑,實質卻是與課綱檢核小組一起黑箱調配一壺新舊併陳的臭酸調酒,想當然爾,這壺酒會比完全沒有時間經過調整、檢討,無限拼裝的101年課綱更難喝。

老師發問:「該有的程序正義呢?教長要教學現場應該怎麼應對?」教學需要空間,104年微調課綱欠缺多元觀點,既然教長都知道104微調有所爭議、違背史實之處,那為什麼要孩子們只能喝臭酸掉的酒?尊重教學專業有那麼難嗎?中華民國或台灣的高中生,不值得更好的歷史教育嗎?顯然,部長不樂見這種狀況發生,而且也不告訴我們:為何如此?

歷史深根教師聯盟呼籲:我們不要新舊併陳,我們要公開透明的程序正義。我們不要共寫教材,因為自從95暫綱以來,歷史課程應該要有更合理的程序及審議規則,而非被政治角力頻繁更動。

老師也跟立委喊話:國民黨的立委們,你們的教育部長失職了,醒醒吧!民進黨的立委們,你們並沒有做好監督的責任,歷史老師們並不希望大家「換了政黨就大幅變動課本內容」。各位其他勢力的公民們,請持續關注微調課綱的內幕,這場戰鬥將持續到12年國教領綱公開透明、尊重教學專業、尊重史學方法為止。

桃區高校聯盟上午到教育部抗議,要求教育部撤回黑箱課綱,與警方發生激烈推擠衝突。(記者陳志曲攝)

桃區高校聯盟上午到教育部抗議,要求教育部撤回黑箱課綱,與警方發生激烈推擠衝突。(記者陳志曲攝)

桃區高校聯盟上午到教育部抗議,要求教育部撤回黑箱課綱,學生游騰傑(中)翻過警察人牆進入教育部車道,一度被捕上銬。(記者陳志曲攝)

桃區高校聯盟上午到教育部抗議,高舉自由時報要求教育部撤回黑箱課綱。(記者陳志曲攝)

主人的課綱 奴隸的課綱

推文到plurk
2015-07-04 06:00
◎ 陳君愷
擾攘多時的課綱「微調」爭議,在馬政府一意孤行之下,已激起高中生的普遍反彈,積極串聯抗爭。其實,當課綱調整的幅度如此之大,當局竟以「微調」稱之,這種違反歷史學追求真相、陳述事實的說詞,不啻是教導虛偽作假的反教育!
但教育部官員依舊顢頇,堅持不為所動,繼續睜眼說瞎話。而他們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完全可以理解。過去,黨國威權統治即從國民教育開始,透過暴力洗腦,灌輸虛假的知識,培養依附權力、不尊重事實的奴才,從而形成一道藍色供應鏈,供給黨國所需。現今五十歲以上民眾支持國民黨的比例居高不下,足為明證;而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洪秀柱,竟會誤認其父親洪子瑜乃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並且始終站在支持黨國威權統治者的一方,這種嚴重的歷史失憶症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無疑是藍色供應鏈最典型的成果。
反觀台灣民主化以來,包括歷史教育在內的各科教育獲得解放;在自由空氣中受教育的一代,不再屈服於暴力、虛假,而忠實、積極追求做自己的主人。如此一來,遂讓藍色供應鏈的生產線出現斷點;於是,有人驚覺茲事體大,而力圖「撥亂反正」。
因此,這次課綱爭議的焦點,主要是:真實與虛假、主人與奴隸之爭!
只不過,在缺乏轉型正義的今天,歷史學界、司法界、官僚體系中,仍充斥著藍色供應鏈的成品,還多身居要津。於是,違反學術倫理、歪曲事實成性的歷史學者,受到否定證據的法官、以及違法亂紀的教育部加以包庇;而那些接受黨國威權教育、習慣標準答案的順民,自然就毫無條件的相信專家學者、相信司法、相信政府。
雖然我們熱切期盼轉型正義可以解決黨國威權統治殘留下來的諸多問題,但此一艱鉅的政治社會改造工程,倘若繼續相信、並委由那些長年受到黨國威權統治卵翼的「學術權威」來執行,恐難免於「請鬼拿藥單」的疑慮。如果不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即便明年能夠順利政黨輪替,也終將成為新政府的隱憂。
(作者為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

--------------------------

蔡蔚群/給部長的一封信

推文到plurk
2015-06-29 06:00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教師、95歷史課綱委員
部長您好︰
學校網站轉貼您「給全國高中職生的一封信」。我是高中老師,不是您的預期讀者。然此事緊要,茲借報紙一隅回應,以正視聽。

教育部長吳思華。(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您在信中肯定學生勇於表達對教育議題的見解與看法,支持學生用熱情展現對社會的關懷,然後呢?台中一中那場公聽會,您迴避學生質疑,自顧自地講些言不及義話語。接著,莫名取消三場公聽會,原本該好好溝通議題,搞得學生群情激憤。您說每逢課綱修訂總有不同立場、不同聲音,確實不錯。然後呢?您選擇逃離這些立場、聲音,選擇一個人煙罕至的網站自嗨,選擇學生根本不會點閱的一封信給學生。
此次課綱微調爭議,並非如您所說只是不同立場、不同聲音表述,根本就是作弊一場!除了檢核小組就是路人甲乙毫無專業,原來只負責檢核教科書用字,竟然可以直接修改課綱(差不多室內裝潢變成改建房屋)。還有課審會高中職組主席偷偷摸摸,把票拿回家自己說了算(大概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的戲碼)。倘若學校考試,學生拿課本出來抄,還自己打分數,強迫老師承認,我們可以說這是不同立場、聲音嗎?這叫開闊與包容胸襟嗎?作弊就作弊,黑箱就黑箱,作弊記大過,黑箱就退回,無關不同、包容、多元。
為達目的、踐踏程序之卑劣手段,不是表述不同立場、聲音,而是為了壓制不同立場、聲音。您所謂新舊版教科書並併行,似乎有意模糊焦點。教科書根據課綱制訂,依照舊課綱編輯之教科書,三年後仍將失效。屆時只有新課綱之下的新教科書,老師、學生毫無選擇,被迫吞下作弊成績(黑箱課綱),哪裡還有不同立場、不同聲音?這是必然發生之事,不正跟您所聲稱的背道而馳?
您提到的歷史事實、歷史解釋,剛好是我的專業。您所謂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我猜大概等於過去發生種種。此次課綱微調,為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以「台灣原住民族」取代「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不在法定原住民族之列,所以高中歷史不講平埔族,是您所謂客觀存在歷史事實?進一步論,歷史事實如果客觀存在,為何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至於歷史解釋,誠如您所言,因觀點不同而有差異,但不代表可以任意解釋,也不代表哲學系、政治系路人甲乙可以亂調課綱。目前台灣課綱具強制力,教科書必須依照課綱編輯。
因此,應盡可能只規範原則,不宜灌輸特定史觀,不宜鉅細靡遺,不宜強迫舉例,這樣才能讓各歷史學教授、各版本教科書各憑專業撰述。這是教科書開放民編旨意,是民主國家常態。然而,灌輸特定史觀、鉅細靡遺、強迫舉例,正是您力挺的微調課綱所作所為。
由於您信中所說的,與您實際上所做的恰好相反,我猜想,學生大概很難接受您的一席話。您號召暑假期間師生一起寫教材、自己的教材自己寫,在黑箱課綱確定上路、強勢支配的前提下,注定只是幻夢一場。

600_phpJc53gp  

反黑箱課綱 周婉窈:撤回微調,此外無路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台大教授周婉窈。(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2015-06-28 08:13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師生自發反黑箱微調課綱行動不中斷,教育部回應動作連連,喊出一起寫教科書,又邀反對老師擔任課綱諮詢委員,教長還寫一封信給反對學生溫情喊話,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在臉書深入剖析官方動作,指每一招都是煙霧彈,要大家勿中計,她呼籲教育部「撤回微調課綱,此外無路。」
以下是全文: 各位關心反黒箱課綱的朋友,以下是最新發展:
1、 教育部堅持不撤課綱,但動作連連。
2、 教育部邀請「公民教師行動聯盟」公民與社會科郭復齊、周威同、黃益中、李佳泓老師擔任課綱諮詢委員,這是四位老師的公開回應:
在這裡,我要和大家說,當課綱(領綱)草案端出來之後,諮詢委員作用不大,頂多只是略作修改,結果就是背書。(可看吳俊瑩臉書今晚的貼文,比較「微調」草案和正式公布版,其實差別很有限。十二年國教社會科領綱草案出來後,結構已定,大概也只能枝節地改。
3、 教育部高層積極拜訪歷史學門的重量級教授,希望他們能出來為「微調」課綱背書,或出來說:課綱不重要,大家一起寫教材才重要。如果課綱真的不重要,為何不撤「微調」課綱?
4、 吳部長寫信給高中職生(06/22),提出「大家一起寫教材」的構想。這是個大陷阱!這個做法消解歷史學科的專業,把歷史學科化約為「檢核小組的史觀vs.專業」的爭議,然後就這些「爭議」來編寫所謂的「教材」。然後,「爭議」不入試題,臺灣史就不用考了啦,也就是不用讀了啦。這是去歷史學科化,以及去臺灣史教學的最佳良方。(臺灣史課綱改了六成以上,若把「位移」也算進來,恐怕有八、九成。)
吳部長寫道:「同步推動大家一起寫教材計畫。透過新舊教科書併行,將爭議處列出,讓大家能務實地面對和討論,進而找到平衡點,讓臺灣能向前邁進。」
我們要問:
(1) 這些爭議點是歷史學科內部的知識性爭議,還是因為檢核小組「黑箱作業」而衍生出來的爭議?檢核小組沒有一個人受過臺灣史專業訓練,他們憑過去接受的黨國歷史教育的民族主義史觀,超大幅度竄改臺灣歷史課綱,然後,我們要去和他們找到什麼「平衡點」?平衡什麼?
(2) 沒有讀過曹永和等前輩和當代學者的海洋史論著,刪去課綱中十七世紀海洋史的重點,我們要去和他們解決什麼爭議?又,檢核小組憑什麼刪101課綱的「濱田彌兵衛、麻荳事件」,是沒讀過?還是看不慣?這是誰的爭議?
(3) 「微調」課綱將「清帝國」改為「清廷」,不給稱「帝國」。要證明有清一朝不是帝國,比登天還難,可惜歷史沒有諾貝爾獎,不然可去推薦呢。「清帝國」(Ch’ing/Qing Empire)是國際漢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教育部應該敦請國際學者來和檢核小組「找到平衡點」才是。沒有學術研究作為根據的「爭議」,為何要花人民的錢去「找到平衡點」?
(4) 如果今天找外行人來改數學和自然領域的課綱而產生爭議,那我們應該撤違反專業的課綱呢,還是花納稅人的錢辦暑期活動,找老師和學生來「一起寫教材」?教育部長帶頭將歷史科「去學科化」,只能說是國家不幸。
(5) 101歷史課綱是馬政府拉下98課綱後,自己的教育部長篩選學者再加外行人做成的,實施才一年(2012年秋天上路,2013年11月檢核小組成立),又找一群外行人來大肆修改,有道理嗎?
請大家不要中計,如果教育部真的有誠意「讓臺灣能向前邁進」,那就是撤回「微調」課綱,此外無路。
也請大家注意,為了黒箱+反專業+程序不正義的「微調」課綱,我們社會已經不知耗費多少資源,還要再耗費下去嗎?我是個小氣的人,以前參加99課綱修訂小組,就覺得為何人民的錢要浪費在這些不合理的地方?您以為開一次會,不用花錢?您以為暑假教育部要舉辦的「大家一起寫教材」不用花錢?大家日子過得苦哈哈的,教育部卻要花我們的時間、花人民的錢,只為了陪「檢核小組」反專業的特定史觀起舞!
再次呼籲:「大家一起寫教材」是煙霧彈,是轉移焦點,是毫無知識意義的活動,請大家千萬、千萬、千萬不要中計!

----------------------

從課綱談周延的公益訴訟制度

推文到plurk
2015-06-25 06:00
◎ 魏千峯
為阻擋高中公民及歷史課綱於八月上路,國內部分本土社團於六月十六日向台北地方法院聲請假處分,引發各界討論。
台大法律系陳志龍教授主張課綱微調攸關全體人民,係屬憲法層次問題,與人民權利與義務息息相關,因此限制特定人士聲請假處分是不對的。在比較法中,印度的公益訴訟即是代表,印度的立法與行政處分跟不上社會需要,一九七九年起印度最高法院發展出接受以書信申訴方式進行公益訴訟,包括公民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權。在不法行為受害人因為貧窮或其他因素無法訴諸法院救濟時,其他人在誠信原則下得為此受害人提出訴訟。第一個公益訴訟係由德里某律師閱讀報紙後,為比哈爾邦犯人遭受較起訴罪名為長的刑期羈押,向最高法院訴請救濟。嗣後為犯人在監獄拘禁死亡、童工權利、環境權、居住權、食物權利等,紛由法律扶助團體、公民團體、律師等向最高法院訴訟,促進印度人權之保障。
真理大學法律系吳景欽教授則認為上述社團對課綱調整只有「事實上的利益關係」,沒有具體利益,法院裁准不容易。按我國公益訴訟規定在行政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為維護公益,就無關自己權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項,對於行政機關之違法行為,得提起行政訴訟,但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然法律特別規定此公益訴訟者,僅有環境影響評估法第廿三條第八項等環保法律,至於其他領域缺乏類似之公益團體訴訟條款。此所以數年前環保團體得在美麗灣訴訟中獲得勝訴,但其他公民團體則無此機會。因此,若採取嚴格的實定法立場,本土社團要提起假處分及公益訴訟,將面臨法律上的限制。
筆者建議本土社團既已為課綱調整提起假處分,則必須加強憲法基本權利之主張,並補充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第十三條及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第十三號一般性意見。然若國內公民團體希望爭取到類似環保團體在公益訴訟的法律地位,應遊說立法院在相關法規中,增修公益團體的訴訟條款,建立周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此方能一舉解決目前的困境。(作者為律師)

孩子遲早都要面對社會

2015-06-28 06:00

◎ 游騰傑

 

我是那位向教育部潑漆的高三應屆畢業生,我參與課綱這議題已經三年了,也就是說從高一就在關心十二年國教,也在高中三年期間,接觸到苗栗大埔、桃園航空城、關廠工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等議題。

 教育部。 (中央社資料照)

也許你們會問我︰「家人不反對我去參與任何社會運動嗎?」

在這個升學主義的環境,只要我成績一降下來就反對,但是他們口中反對,還是會讓我去做。我爸曾告訴我:「我讓你參加這活動,是因為這社會你遲早都要去面對,如今你提早去思考社會問題,我很欣慰,因此我讓你提早踏入這社會,看清政府,感受溫度,了解我們腳下的土地」。

如果你有一個兒子要參與一場社會運動,請讓他上街頭吧。我相信你兒子能了解你對他的關心,我也相信你兒子對這議題的態度是正確的,要不然平常的學生都是假日逛街看電影,或者窩在家裡玩電腦。你應該跟我爸一樣,欣慰有一位孩子提早想要了解這社會。或許認為我們社會運動行動太過激進,但是你應該去思考「政府的態度決定我們行動的高度」,當你質疑社會運動,也許你可以質疑政府的處理方式。

教育的意義是讓我們去思考與反思,從來不是指課本與考試於教室。或許,有一天,你也能跟我爸一樣很驕傲地跟朋友講︰「我兒子參與一場民主的運動」,然後指著照片說︰「你看看,這我兒子!」

(作者為奪回桃園青年陣線發起人)

反黑箱課綱不中斷 臉書PO照拒洗腦

台東女中公民老師周威同今天率先PO照響應臉書串燒行動:「我是公民教師周威同,我反對黑箱違調課綱」。(圖取自周威同老師臉書)

2015-06-22  15:0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即使這週進入期末考,中學生反黑箱課綱行動卻未中斷,臉書上有學生及學生團體發起PO照拒黑箱課綱和課本行動,台東女中公民老師周威同今天下午率先PO照響應:「我是公民教師周威同,我反對黑箱違調課綱。」

高雄市反黑箱課綱高中聯盟在臉書上表示,目前透過Tag親朋好友的方式,希望能讓反黑箱洗腦課綱的各位,一同響應!聯盟號召同學,現在就拿起歷史公民國文課本或是舉牌、標語等,並拍照上傳FB後,再Tag3位好友,響應此次活動,讓課綱議題在臉書上瘋狂傳播!

東吳大學學生貝予也在臉書上發起《反黑箱洗腦課綱臉書串連行動》,反對黑箱,反對洗腦─要求教育部還給學生,正確的公民觀、多元的史觀!

貝予在臉書上呼籲,勿灌輸學生特定意識形態,立即還給我們史實。不要再推卸責任,請教育部正視這個問題。現在,這個遍地烽火的時刻,教育部仍然採取被動、龜縮的態度,為的就是以拖待變,待8月份正式上路,把戰線與衝突留給各校的師生,她呼籲教育部長吳思華請立即與學生面對面,傾聽學生的聲音、反省程序與內容的錯誤!

貝予在臉書發邀請,與歷史公民課本合照,拿出反黑箱課綱的標語或比一個大大的叉叉,表達對於洗腦教育的不滿與憤怒,上傳後請Tag3位朋友。

台東女中公民老師周威同今PO照響應貝予發起的行動,並Tag黃益中、陳潮男及Isabel Lin,周威同老師表示,這是把「愛」傳出去。

課綱要調到喜馬拉雅山才夠?柱姊心中可有中華民國?

推文到plurk
2015-06-21 12:00
◎吳芳怡
若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台灣這塊土地仍待除鏽的囚籠,那「台灣本土化」的國族認同就是解放大中國主義的嶄新鑰匙。在國共無所不用其極的兩岸黑箱中,民進黨的新兩岸論述「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則是較為中庸的解答,是在落寞沉寂之後,終於撥雲見日的政治智慧。
為了「最後一哩路」,蔡英文終於拿出醞釀已久的底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維持現狀」。國民黨眾人連日追問,從馬英九到洪秀柱,「這不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兩者間的差距,恰好也在近日的「黑箱課綱」議題中發酵,並為我們提供進一步對比。

為了「最後一哩路」,蔡英文終於拿出醞釀已久的底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維持現狀」。(記者王藝菘攝)
針對課綱微調,洪秀柱表態:「在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下回歸正軌。」但前陣子才傳出「我國最高峰是喜馬拉雅山、台灣最高峰是玉山」的荒謬爭議,可見這部《中華民國憲法》雖有統治台灣的骨幹作用,但內部某些條文早已背離當代現實,更與台灣民心脫節,是生鏽的囚籠。
洪秀柱的憲法認識是「愚」,只願遵守,不識變通;亦是「邪」,則是中國主義、背棄台灣;更是「貪」,認為微調不足,更需大修。揭示了她一步步「化台為中」的野心,也驗證馬政府強行推動的「黑箱課綱」,是為統一服務的洗腦教育。

洪秀柱的憲法認識是「愚」,只願遵守,不識變通;亦是「邪」,則是中國主義、背棄台灣;更是「貪」,認為微調不足,更需大修。(記者廖振輝攝)
蔡英文則一語道破,現行憲政體制涵蓋憲法條文本身、後續修正解讀、大法官釋憲和在台灣實際實施的狀況。這代表著所謂「憲政」,即是「憲法」進步流動的連續過程。在兩岸的意識面,是由「統一」邁向「反統」的台灣思維,更是由「舊中華民國」到「新中華民國」的「台灣化過程」。
保持彈性,將過往與現實相互融煉,讓固守與開展彼此聯結,憲政的「延續拉伸」作用。不僅可以處理課綱問題,還能處理台灣分裂的問題,更能化解兩岸對立的問題。「在憲政體制下處理所有認同問題、史觀問題、兩岸問題」才是這道題目的解答,也是腦中只有中國的洪秀柱,永遠不會懂的答案。
(作者任職於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網路部)

--------------------

這些高中生 令人尊敬

推文到plurk
2015-06-22 06:00
◎ 秦靖
常常聽到很多資深的前輩老師說學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當我們看到全國高中生自發性地串連反黑箱課綱活動、看到南二中學生製作畢業影片凸顯台南市議長李全教賄選買票醜聞時,筆者反而認為現代的學生比起我們多了一份良知覺醒與社會關懷。
那時代的我們很會背誦教條式課文,條理分明的文章信手拈來,呈現出來的表面美好其實大都是訓練有素得來的。但那時代的我們會思考嗎?唸書升學擺在第一位,無法貼近社會脈動,乖乖地接受國民黨黨國思想的洗腦教育。
當洪秀柱說不要利用年輕人純真的心製造對立,課綱微調根本微調得不夠,而且只是「非常非常的微調,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時,我們只看見一位黨國思想洗腦下的訓導主任在做政令宣導,自身沒有任何的反省。洪秀柱看不見課綱的任何變化,只是凸顯了自己那顆僵化的腦袋早已病入膏肓。
當李全教先生得知南二中畢業生用影片來諷刺其賄選買票的不法行為時,李全教先生說這些學生「幼稚」,更加凸顯出自己的心虛與無知。一位被列「偵」字案司法調查的黑金議長,議員賄選、議長買票罪證確鑿,只因為其頻頻出招拖延官司的審判,再搭配國民黨市議員與藍營媒體的政治助攻,這個議長大位真的坐得理直氣壯、問心無愧嗎?
洪秀柱眼中純真、被利用的高中生,李全教口中幼稚的高中生,在筆者眼中卻是令人尊敬萬分!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恐怕你我都得仔細想想自己真有如此覺醒的良知嗎?
(作者為教師,台南市民)

-------------------

反黑箱課綱第一線 談教育

推文到plurk
2015-06-22 06:00
◎ 慕宇峰
我想分享我們竹中反黑箱課綱工作小組在學生現場所看見的一些事情。
我們除了校內討論,也與外校開過不少次會議。在會議中我們也多少能體會到,竹中學生在校內的行為已經算是很開放了。有些人提到自己只是高一,在學校宣講根本無法帶起討論的風氣;有些人說自己的校方會打壓,不像竹中可以大肆在門口宣揚;也有人說校方不建議在校內辦這種講座,所以他們只好到校外的公園辦講座;更別說在朝會說學生不應該參加社會運動的那位校長了。
我必須分享一個我最近親身的經驗。他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師,當我那天向他討論教育部座談會場地的問題(場地跟某校社團成果發表的預演衝突),我的態度不好被老師罵了一頓我覺得我活該,更何況這次的場地更動與他並無直接關聯,但他後面的那一番話令我相當難過。
「你知道為什麼座談會要辦在竹中嗎?還不就是你們這幾個人搞出來的!那天竹中所有組長級以上的全部被叫來加班,還有新竹縣市的警察教官統統都要來了!我一開始跟你們說注意自己安全就好,結果你們現在搞到那麼多人要來加班,你還來跟我吵這個,會不會愈管愈大?」
這段話我有兩個省思:第一個,的確,我們從事一些活動確實會耗費社會成本,這是我們應該要謙卑之處;第二個,我不敢想像這句話是從我所敬重的老師口中說出。
扣掉家庭,學校應該就是我們學習歷程中最重要的地方,但學校卻似乎不是鼓勵學生去關注社會議題並且行動的地方。如果行動「破壞校園安寧」,會被學務處請去泡茶;甚至更多的學校因為校風嚴謹,連行動都不敢的。這些會被學校說你「不乖」的事情,不就是一個公民社會應該有的聲音嗎?而這些「不乖」,又是被誰給定義了呢?我好像看見了某個跟顏色有關的歷史字眼重現在校園當中。
每個人對社會議題的行動程度不一樣,但希望在學生們向前更衝一步的時候,不要像太陽花學運那時只有一群熱血的學生們走上街頭,而是站出來的學生們,帶著一張又一張寫滿名字的連署單。讓這場行動,除了是反對不專業的課綱、蠻橫的政府,更是反對這個壓迫學生為自己權益行動的教育體系,大聲地說出「我不要這樣壓抑學生行動的教育」。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準大一,「青年佔領政治」成員)

反黑箱課綱 竹工今起突襲宣傳

2015-06-22

〔記者洪美秀、王善嬿/綜合報導〕全國高中生反黑箱課綱串連行動延燒,新竹高工反黑箱課綱竹工共識論壇在臉書發布,今起將到竹苗各高中展開校園宣傳活動,表達訴求。另外,「翻轉嘉義工作隊」、「嘉義區反黑箱課綱聯盟」七月也將舉辦課綱「危」調作戰工作坊,盼透過講座吸引更多人關注。

  • 新竹地區高中生站出來反黑箱課綱,新竹高工學生將到各高中進行宣講,除表達訴求,也呼籲高中生自己的課綱自己救。(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地區高中生站出來反黑箱課綱,新竹高工學生將到各高中進行宣講,除表達訴求,也呼籲高中生自己的課綱自己救。(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高工反黑箱課綱竹工共識論壇小組指出,將在竹苗地區的高中進行突襲宣傳行動,廿二日下午五點在新竹高中、廿三日下午五點在建功高中、廿四日下午五點在新竹高商、廿五日下午四點在新竹女中、廿六日下午四點在新竹高工,廿九日下午四點在竹北高中。

竹工共識論壇小組表示,未來還會在新竹車站、站前廣場、巨城、補習街等學生聚集的地方宣傳,歡迎高中生加入及認識自己的課綱,不要成為政治洗腦的對象。

竹工共識論壇強調,雖多數高中生最近都在準備期末考,可能對宣講內容不感興趣,加上多數學生都已上過高一歷史,新課綱對在學生並無直接影響力,但為了學弟妹,他們仍選擇站出來表達訴求,呼籲教育部重視,不要抹煞高中生的力量。

新竹高工校長姚清煇說,對學生能自主了解學習的內容予以肯定尊重,建議學生要多方涉獵及了解,對於有爭議部分,可跟老師多方討論。

另外,「翻轉嘉義工作隊」、「嘉義區反黑箱課綱聯盟」七月十四、十五日,每天舉辦兩場次課綱「危」調作戰工作坊,發起人、高中生蔡妍俞表示,除討論課綱微調事件始末,透過講座吸引更多人關注,並了解、培養應有的台灣史觀。

嘉義地區 7月將舉辦課綱「危」調作戰工作坊

講座地點在嘉義市北興街「島呼冊店」,十四日上午十到十二點、下午二至四點,分別舉行「課綱『危』調?巨變!」及「校園內的學生權利」講座,十五日同時段則有「海洋孤島不孤—台灣島史觀」及「諸羅、桃城、嘉義,我們的家鄉」講座,有興趣者可上「課綱危調作戰工作坊」臉書網頁報名。講師包含了成功大學零貳社員吳馨如、台南一中公民老師郭復齊等人

----------------

反黑箱課綱 各行各業都站出來「連署逼近6000人」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20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不只是中學生、老師、教授及教育團體「反黑箱微調課綱」,空服員、藥師、工程師、咖啡館吧台手…各行各業都站出來反對!
去年三月由學術界發起的「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連署行動,即使課程綱要是如此專業冷僻的教育議題,但包括國泰航空的空服員、華碩電腦工程師、早餐店老闆娘、工人、藥師等均署名加入反對行列,迄昨天已有五八九八人連署反對。
以台史所老師為主發起的連署行動,去年三月九日召開記者會,指控教育部透過課綱檢核小組提出高中歷史課綱的「微調」方案,在程序備受批評與內容受到質疑的狀況下定案,由於此次高中歷史課綱的調整作業,實際上已經大規模調整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台灣史的部分,茲事體大,然而課綱檢核小組沒有任何中央研究院及國內各歷史學門相關科系的專業歷史學者參與,明顯違背學術的專業性,同時顯示最高教育主管當局對課綱調整嚴肅性的輕忽與無知。
發起連署行動的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表示,他們是透過email先一一邀請歷史學者,台灣歷史學界大部分的學者都同意參與連署,例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長謝國興等,以及各大學台史所、歷史系、台灣文化系等主管,如台師大台史所所長張素玢等,在歷史學界得到相當大的回響,基於維護學術專業與反對輕率調整課綱的不當做法,要求教育部尊重歷史專業,撤回微調課綱。
連署名單中更有二千多位社會人士加入連署,如醫檢師、咖啡館吧台手、軟體工程師、平面設計師、電影後製業繪圖師、台灣動植物防疫檢疫暨檢驗發展協會領犬員、精神科主治醫師、交通警察分隊長等。
--------------------

「反課綱微調,走出去」桃高聯盟商圈發傳單

2015-06-21

〔記者周敏鴻/桃園報導〕桃區高校聯盟昨天發起「反課綱微調,走出去」活動,在中壢區中平商圈發放傳單,籲請民眾支持「撤回新課綱」的訴求。聯盟總召邱弈洲表示,日後將發起連署,讓政府聽見民眾反課綱微調的心聲。

  • 桃區高校聯盟成員們在中平商圈呼籲民眾支持反課綱微調。(記者周敏鴻攝)

    桃區高校聯盟成員們在中平商圈呼籲民眾支持反課綱微調。(記者周敏鴻攝)

邱弈洲是大溪高中一年級學生,他說,一個月前成立桃區高校聯盟並擔任總召,串連了大溪、中壢高中等十七個公私立學校的學生,希望凝聚反對課綱微調的力量。

邱弈洲表示,教育部為了護航微調課綱,做了太多小動作,包括私下成立檢核小組,檢核小組不公開、短短兩天就完成公聽會的程序,隨後公布新課綱,不但引來各界撻伐,連法院都裁定教育部敗訴,教育部卻仍堅持新課綱上路,桃區高校聯盟七名成員才決定走上街頭,高呼「自己的課綱自己救」,並發送傳單籲請民眾支持。邱弈洲說,聯盟的訴求有二,一是撤回新課綱;二是未來課綱修訂,必須基於多元、公正原則,並須建立公開平台。呼籲教育部儘快撤回新課綱,否則反課綱的聲音勢必會組成一個串連全國的組織,要讓教育部落得「車毀人亡」的難看下場。

反黑箱課綱 教師:最好的夏令營活動

2015-06-21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島國前進」與台南、高雄中學生反課綱微調陣線成員,昨晚在台南舉辦「課綱調什麼?學生反什麼?」座談會,大直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看見全國高中生如野火燎原般站出來力抗黑箱調整課綱,激動表示:「這是今年暑假高中生最好的夏令營公民活動!」

  • 「島國前進」與台南、高雄中學生反課綱微調陣線成員及公民科教師在台南舉辦「課綱調什麼?學生反什麼?」座談會。(記者王俊忠攝)

    「島國前進」與台南、高雄中學生反課綱微調陣線成員及公民科教師在台南舉辦「課綱調什麼?學生反什麼?」座談會。(記者王俊忠攝)

反課綱微調 不排除升高抗爭行動

台南中學生反課綱微調陣線成員趙振辰表示,對於課綱微調議題,陣線成員會繼續討論,也不排除升高抗爭行動;有關黃益中老師對課綱微調的批判,原則上都認同。

島國前進發起人林飛帆認為,此次課綱微調影響不只是高中生,對未來世代也有影響,因為歷史等社會學科從「本土認同」的核心價值被大幅轉變為「傾向中國化」、「強加中國思想」,這是馬總統卸任前對台灣教育的另一個傷害,此次反黑箱課綱運動的主體是高中生,島國前進會支持、從旁協助幫忙。

除了黃益中、趙振辰,南一中公民科教師郭復齊、陣線成員曾文鼎、高市反黑箱課綱高中聯盟成員徐胤豪等人都出席。黃益中強調,前任教育部長蔣偉寧推動課綱微調時,程序上出現三大問題,讓外人覺得疑雲重重,才會要求教育部公布真相。

首先是二○一三年九月初,國教院曾委託宜蘭中學校長負責調查基層老師對於微調課綱的意見,結果後來的會議錄音帶證實,十一月廿三日當天,課綱微調檢核小組根本沒有等到這份要到年底前才完成的基層調查出爐,就已決定調整課綱。

其次是二○一四年一月十六日的課綱微調公聽會,到底有誰去參加?有些老師直到一月十五日才收到開會公文,但公文上寫一月十四日截止報名,十五日收到公文的老師根本無法參加。

第三、二○一四年一月下旬的課審大會會議紀錄未公開,即使教育部被行政法院判敗訴,迄今仍不願公開,教育部為何這麼做?背後壓力哪裡來?

黃益中說,只有教育部公開會議紀錄,民眾才能知道黑箱課綱的真相;郭復齊也說,教育部在微調課綱的程序上問題重重,才會站出來發出不平之鳴。

黑箱課綱牽拖前朝? 立院公報鐵證如山

2015-06-20

〔記者林曉雲、蔡淑媛、施曉光/綜合報導〕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微調課綱被質疑黑箱作業,教育部迄今不公布委員名單及相關會議內容,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甚至還故意牽拖前朝的九五、九八課綱委員也是黑箱,也沒有公布名單,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昨在臉書駁斥表示,九五課綱的委員名單就刊登在立法院公報中,她也在名單上,這份名單還是教育部提供,委員有名有姓,完全透明公開。

  • 九五暫綱歷史科課綱委員名單刊登在立法院公報中,由此可以證明當時研訂課綱過程是透明公開,有名有姓,絕無微調課綱的黑箱作業。(記者林曉雲翻攝)

    九五暫綱歷史科課綱委員名單刊登在立法院公報中,由此可以證明當時研訂課綱過程是透明公開,有名有姓,絕無微調課綱的黑箱作業。(記者林曉雲翻攝)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周樑楷和國史館館長呂芳上過去都是課綱委員,名字也出現在立法院公報上,周樑楷說九五課綱各科討論內容沒有不准公布,委員身分也沒有保密,亦都曾在北中南公聽會上亮相,不必掩飾身分。

周樑楷強調,課綱委員應該透明公開,這次審議過程黑箱,目前曝光的參與委員都是外行人,不是歷史界的人,現在黑箱課綱面臨各界批評,教育部如果強行實施,反而會成為反面教材,建議教育部不要急於一時執行,先退回課綱,沿用舊課綱,並重新召聘委員制定新課綱。

北一女歷史老師蔡蔚群當年在新店高中任教時,受邀擔任九五課綱歷史科委員。他表示當時討論作業完全透明公開,九五課綱首次強調學科的核心能力,著重怎樣去培養高中生的歷史能力,高中老師的專長在教學。因此,研訂過程中,委員不只是有名有姓且公開,也會對外撰文發表意見,希望讓外界了解研訂過程和內容,尋求對話及溝通。

蔡蔚群表示,委員的史觀見解不是完全一致,九五課綱修訂當時也有質疑聲音,但所有的課綱委員並未躲起來變成「○○」,因為大家的認知是,修訂課綱本來就應該是公開的,該檢驗就要受檢驗,委員的確會承受壓力,但大家仍要討論對話,以前公開透明是理所當然、根本不是問題,這次因為微調課綱程序上非常奇怪,一再封鎖消息,才遭各界質疑為黑箱。

蔡蔚群進一步表示,過去課綱修訂從來沒有出現過檢核小組這種編制,就是總綱及廿二個領綱分科委員,課綱委員對教育部負責,如今卻橫插進一個檢核小組,看起來就像是違章建築,整個過程就像是在作弊,學生作弊的成績一定不會被認可,教育部被人捉到作弊,部長吳思華卻宣布「新舊教科書併行」,等於就是要把「作弊成績」護送上壘,實在匪夷所思。

周婉窈參與過九五課綱和九八課綱研訂過程,她指出過去高中老師的比例都相當高,但從一○一課綱開始,老師參與比例大降,檢核小組的成員,教授和老師的成員比例竟然變成十比零。

周婉窈表示,九五課綱在二○○六年上路,最大特色就是台灣史獨立一冊,距離一九八七年解嚴已足足十九年。歷史教育原本都只能讀國立編譯館編的統編本,直到八八課綱後才變成一綱多本,歷史科才開始有課綱,由出版社根據課綱去寫教科書,八八課綱的內容共有十九章中國史,其中有四章講台灣史,在這之前,課本幾乎沒有台灣史,不要說闢專章來教,一直到九五課綱,台灣史才占一冊,以一學期的時間來教,這是很大的轉變。

國史館館長呂芳上昨天說,他以前參加過課綱委員會,後來退出了,對如今的課綱爭議,兩度強調「我沒有意見」。

國民黨蠻幹! 98歷史、國文課綱雙夭折

2015-06-21

修改成一○一課綱後才實施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一再以微調課綱已公告實施,拒絕撤回微調課綱,但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吳俊瑩找出兩份教育部之前的公文指出,「撤回早有前例」,馬英九執政後的第一任教育部長鄭瑞城即發公文撤回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公布的九八歷史和國文課綱,再修改成一○一課綱後實施。

  • 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撤回九八歷史及國文課綱的公文。(圖由吳俊瑩提供)

    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撤回九八歷史及國文課綱的公文。(圖由吳俊瑩提供)

  •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發布九八課綱實施的公文。(圖由吳俊瑩提供)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發布九八課綱實施的公文。(圖由吳俊瑩提供)

吳俊瑩表示,九八課綱經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後,由教育部公布自九十八學年度高中一年級起逐年實施。但已經預定實施的課綱,二○○八年五月廿日政黨輪替後,新任教育部長鄭瑞城即在六月六日宣布延後實施,十月廿七日再提交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討論,教育部長同時也是會議主席的鄭瑞城當場裁示擱置歷史與國文課綱,於是九八歷史課綱就這麼被殺死了。

吳俊瑩表示,「微調」課綱可不可以撤回?答案是當然可以撤回,九八歷史課綱同樣也是已經預定公告實施,只是就實施日期及課程內容另案發布,但前後不到十個月就被撤回了。

九八課綱歷史科召集人周樑楷教授也曾公開撰文表示,這次會議到了最後時,兼任主席的鄭瑞城部長就直接表示這次會議不必動用表決,由他直接決定歷史與國文兩科的課綱擱置再議,其餘廿一科通過。

周樑楷指出與會人士一眼就能看穿「這次會議是假的」,這純粹是一場粗暴政治決定的結果,但他仍然立刻舉手發言,表達強烈訝異與不滿,但他知道即使費再多唇舌,舉出再多學理和教學理念,也無法說服這些官員,但是他必須讓大家知道教育部當天是用如此粗暴、違反民主程序的方式處理課綱爭議。

教部強調︰微調課綱不會撤

教育部昨天不再回應九八歷史與國文課綱的往事,只強調,微調課綱的做法合憲合法合程序,已經在去年公告,預定今年八月實施,不會撤回。

---------------

反黑箱課綱 各行各業都站出來「連署逼近6000人」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20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不只是中學生、老師、教授及教育團體「反黑箱微調課綱」,空服員、藥師、工程師、咖啡館吧台手…各行各業都站出來反對!
去年三月由學術界發起的「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連署行動,即使課程綱要是如此專業冷僻的教育議題,但包括國泰航空的空服員、華碩電腦工程師、早餐店老闆娘、工人、藥師等均署名加入反對行列,迄昨天已有五八九八人連署反對。
以台史所老師為主發起的連署行動,去年三月九日召開記者會,指控教育部透過課綱檢核小組提出高中歷史課綱的「微調」方案,在程序備受批評與內容受到質疑的狀況下定案,由於此次高中歷史課綱的調整作業,實際上已經大規模調整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台灣史的部分,茲事體大,然而課綱檢核小組沒有任何中央研究院及國內各歷史學門相關科系的專業歷史學者參與,明顯違背學術的專業性,同時顯示最高教育主管當局對課綱調整嚴肅性的輕忽與無知。
發起連署行動的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表示,他們是透過email先一一邀請歷史學者,台灣歷史學界大部分的學者都同意參與連署,例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長謝國興等,以及各大學台史所、歷史系、台灣文化系等主管,如台師大台史所所長張素玢等,在歷史學界得到相當大的回響,基於維護學術專業與反對輕率調整課綱的不當做法,要求教育部尊重歷史專業,撤回微調課綱。
連署名單中更有二千多位社會人士加入連署,如醫檢師、咖啡館吧台手、軟體工程師、平面設計師、電影後製業繪圖師、台灣動植物防疫檢疫暨檢驗發展協會領犬員、精神科主治醫師、交通警察分隊長等。
--------------
東女老師周威同高雄開講「課綱早就該中立了」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20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台東女中老師周威同日前因評論課綱微調政策遭學校教官依「校安事件」通報教育部,昨晚他受邀到高雄與學生座談;他表示,從去年二月就不斷反對黑箱課綱,但教育部都不願意正面回應,導致很多高中生自主性站出來反對,證明了台灣的公民教育很成功。
周威同說,教育部從頭到尾都認為反黑箱課綱的老師只是少數,對外宣稱辦過公聽會,並得到多數老師的認同,如果真是這樣,教育部為何不辦個政策辯論會,正反意見的老師一起來辯論,把新舊課綱攤開來談,哪裡適合?哪裡不適合?這樣才對啊,教育部為何不做呢?
周威同指出,教育部在台中一中辦說明會,卻被學生打臉,認為教育部長講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利用網路做部長開講,卻只有兩百多人點閱,更變成大笑話。
周威同也強調,台灣過去都是行政權獨大,教育部認為修改課綱是行政命令,但他認為課綱早就該中立了,不該受到政治介入、干擾,應該是柔性課綱的概念,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早就是這樣了,台灣為何還要有課綱呢?
周威同坦承要推翻教育部的新課綱可能有困難,但他們的目標是對未來十二年國教課綱進行把關,讓教育部不敢黑箱作業。

---------------- 

洪秀柱︰課綱應合憲 學者︰竄改歷史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洪︰在憲法架構下 展現史實
〔記者陳彥廷、花孟璟、林曉雲/綜合報導〕教育部課綱微調案遭法院判違法,高中生反黑箱課綱遍地開花。通過國民黨總統初選民調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受訪指出,法院判違法是因課綱委員名單未公布;最重要的是,應告訴年輕朋友,「課本是不是也要尊重憲法,在憲法的架構下面,充分的展現我們史實、歷史的真相。」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進金不以為然地表示,如果課本合憲、合法,卻不合歷史事實,那麼「歷史教育的意義何在?」他說,憲法是後來設計的,歷史事實早就在那裡了,如果憲法不符歷史事實就表示憲法有問題,應該修正,不能說歷史教育為了「合乎憲法」而扭曲,這叫「竄改歷史」,歷史教育變質「政治教育」。課本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不能為了合法而去改歷史。

憲法是後來設計 歷史早就存在
公民教師行動聯盟、大直高中公民老師黃益中表示,自一九九一年修憲以來,已確立台灣的主權地位與領土範圍,亦即中華民國政府已將國家領土範圍限定於台、澎、金、馬,正副總統與國會議員也僅由台灣選出,並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早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內部關係。

黃益中︰課綱違憲 必須撤回
黃益中表示,由此可以很明顯看出,微調課綱才是違憲的課綱,如果課本要合於憲法,更必須要撤回課綱。

洪秀柱昨天說明,教育部不願公布課綱委員名單有他們的考量,如今若動不動把委員名單公布了,「是不是有不同意見的人分別去干擾這個委員的工作?」民進黨執政時也把教科書做了很大的翻轉,「好像我們也從來沒有看到他們有公布課綱委員。」

洪秀柱強調,最重要的是,課本是否也要尊重憲法、在憲法的架構下充分展現我們史實、歷史的真相,「我覺得在教科書裡面尊重跟包容,多元聲音的呈現,那是OK的。」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進金表示,如果課本合憲、合法,卻不合歷史事實,那麼「歷史教育的意義何在?」(記者花孟璟攝)

----------------

台灣是48國共有?歷史師質疑新課綱錯很大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是四十八國共有?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昨天拿出新版課本,質疑高一歷史加入中日和約的錯誤史實,企圖證明台灣是屬於中華民國,但事實上課本內容是斷章取義,具有高度爭議,因為中日和約必須連結舊金山和約,如依課本內容,台灣不是屬於中華民國,而是屬於舊金山和約簽署的四十八個國家共有!

引用中日和約 斷章取義
張文隆昨天到教育部聲援反黑箱課綱學生們,他表示,新課綱和新課本問題很大,坊間就有一個版本,在課本第九章「從光復到政府遷台」所搭配的第一六六頁「文章研讀與探討」,提及一九五二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平條約,以舊金山和約為基礎,堪稱是台灣人民與土地的所有權狀。中日和約第四條指,中國與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前所締結的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因此馬關條約一併無效,台灣及澎湖的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據此主張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張文隆質疑,中日和約是以舊金山和約為基礎,根據舊金山和約,日本承認朝鮮獨立並且「放棄台灣主權(並未提移交給誰)」,所以日本只能放棄台灣主權,絕非當然是轉移給中華民國,否則根據舊金山和約第廿六條規定,「若日本與任一國家簽訂和平協議或戰爭請求協議,並賦予該國優於本條約所定之條款,此優惠待遇應自動擴及本條約所有簽署國」。所以如果日本將台灣和澎湖的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則參與舊金山和約的其他四十八個國家,也就共同擁有台灣和澎湖的主權。

號召師生告教長違法濫權
張文隆表示,新版課本以缺乏國際法正當性的論述,強化台灣主權歸屬於中華民國,弱化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住民等議題,關鍵在於微調課綱的檢核小組召集人王曉波並無歷史專業,只想強灌統派思想,亂調課綱,才會編出了這種乖離史實的課本,教育部竟還要師生吞下去,因此他要站出來反對黑箱課綱,並號召全國師生控告教育部長吳思華違法濫權。


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記者王敏為攝)

課綱爭議 新竹有學校緊急改回用舊的

2015-06-17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全國高中生反黑箱課綱行動如火如荼,到底高一新生要使用的課綱是新還是舊?因為課綱選用早在四月前就敲定,但反黑箱課綱行動五月中旬後才開始,新竹部分學校已決定用新課綱,但也有學校緊急改採舊課綱,多數學校強調,課綱只是參考版本,老師授課仍會針對史實和歷史真相進行多方面的陳述,讓學生了解歷史全貌。

  • 高中生反黑箱課綱行動如火如荼,新竹部分學校已決定用新課綱,也有學校緊急改採舊課綱,但多數學校強調,授課會進行多方面的陳述。(記者洪美秀攝)

    高中生反黑箱課綱行動如火如荼,新竹部分學校已決定用新課綱,也有學校緊急改採舊課綱,但多數學校強調,授課會進行多方面的陳述。(記者洪美秀攝)

多校強調 授課會多方面陳述

新竹高中教務主任傅瑞琪說,學校公民科與歷史科老師已決定採用舊課綱,至於國文和地理科則尊重老師的專業,並沒有強制規定,相信老師都希望給學生完全及多元的學習。

新竹女中校長呂淑美說,教科書課綱早在四月前就已決定,當時還沒聽說新課綱微調有爭議,但經過這一個月的討論,雖然學校多數老師都已選用教育部審定頒佈的新課綱,但課綱只是老師教學的參考,各科老師還是會給學生完整全面的各類知識,不會照著新課綱解釋,也會提供學生思辯的方向,讓學習更完整。

竹東高中校長徐文淞表示,先前多數老師原本都選用新課綱,但新課綱引發的爭議越演越烈,歷史及公民科老師都已決定改採舊課綱,但會比較新舊課綱的差異,相信老師的專業教學,能給學生完整全面的知識。

新竹高工校長姚清煇說,學校老師不管選擇新課綱或舊課綱,校方都予以尊重,也相信老師的專業度,他認為課綱是教學參考,多數老師也會以自身的專業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部分有爭議的課綱內容,老師會判斷,絕不以偏概全。

竹科園區實驗中學教務主任莊添丁表示,尊重老師的專業度,但學生的自主性也很高,多數老師都是採啟發式教學,絕不會照課綱教書,會要求學生找資料、寫報告,高中生自主性高,老師提供各種專業的引導,相信學生會更多元學習。

w800 (3)  

善良是年輕人的最美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Fotolia)
文/方遠
我們只看到了年輕人的健康和美麗,很難發現他(她)們的美是什麼促成的。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很多事都看開了,但有時還是憤憤不平。找工作大都要年輕人,論體力也不如年輕人,庸庸碌碌過半生,到頭來卻發現一無所有,為什麼會這樣?真的想不通。

靜下心來想想也就明白了。我們這些知天命的人,與年輕人比,有什麼不同?不僅僅是年齡,最重要的是,變得狡猾世故了,好像什麼話都能聽明白,誰也騙不了你。別人的話未說出口,你就明白了,一點虧也不想吃,一點苦也不想吞,這就是中、老年人的特點。

反觀年輕人,他們就是一個個的陽光少年,青春熱情,最重要的是善良。他們對社會沒有防範,認為社會是美好的,人都是善良的、可信可交的,想和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有時候去幫助別人,卻不要任何的回報;和你說話,就像是一朵花開在臉上,讓人願意多看一眼。

如果我們永遠都和年輕人一樣,那麼善良,或許就會和他們一樣,招人喜歡,變得年輕永駐。

年輕人的美,是因為他們的善良。因為善良會寫在臉上,那就是美麗。

 ----------------

擋黑箱課綱上路 社團聲請假處分

2015-06-17

台北地院分案 最快週內裁定

〔記者張筱笛/台北報導〕台灣民族同盟、台灣建國黨、台灣獨立黨等本土社團,昨天上午委由律師蔡尚樺向台北地院遞狀,聲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要求教育部不得於八月一日實施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微調課綱。

  • 台灣民族同盟、台灣建國黨、台灣獨立黨等多個本土社團,昨日上午向台北地方法院聲請假處分,要求教育部八月不准採用「黑箱」課綱。(記者羅沛德攝)

    台灣民族同盟、台灣建國黨、台灣獨立黨等多個本土社團,昨日上午向台北地方法院聲請假處分,要求教育部八月不准採用「黑箱」課綱。(記者羅沛德攝)

台北地院昨收狀後完成分案,法官閱卷審理後,最快一週內裁定。依據民事訴訟法,法官裁定前應使兩造有陳述機會,因此本案法官會在完成相關陳述程序後才做出裁定。

法界:應屬行政法院管轄

有法界人士認為,教育部是國家機關,課綱調整涉及公權力行使,應屬行政法院管轄,不是地方法院民事法庭,若法官認為本案應走行政訴訟程序,可能會移轉給行政法院,重新分案審理。

亦有法界人士認為,提告社團不是教育單位,也非學生代表,與課綱沒有利害關係,法官可能會駁回本件假處分;台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志龍則認為,憲法第二條指出,「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教育關係國家發展,課綱微調關係所有人民權益,眾社團應有權聲請假處分。

台灣民族同盟等社團指出,教育部「黑箱」微調高中課綱,程序不透明,且號稱「微調」,內容注入「大量」中國思想,徹底「去台灣化」,恐使台灣人喪失自我。眾社團認為,反課綱行動在台遍地開花,教育部卻罔顧反對聲浪,執意八月實施,才會透過司法途徑,希望擋下教育部。

社團:用司法阻止教育部

蔡尚樺律師表示,「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要求教育部八月不准使用微調課綱做為教科書的參考依據,主要聲請理由為,第一「教育部微調課綱審查會議」程序違法,且會議成員具有統派背景;第二則是微調課綱去台灣化,喪失多元史觀。

台灣民族黨劉重義教授表示,社團這次採取大動作,目的是引起學生關注,加入反微調課綱行動。

台灣獨立黨執行委員林新凱則說,去年大學生反黑箱服貿,觸發太陽花學運,今年則是高中生挺身而出反黑箱課綱,激發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前台北市議員陳淑華認為,總統馬英九召集統派學者大幅修改台灣史,灌輸中國史觀,根本不是「微調」課綱,而是「顛倒是非」。

台灣建國黨主席黃國華表示,全國高中生發起反課綱行動,讓他們很感動,提出假處分就是要做學生後盾。

教育部出招了

2015-06-15 18:00

張小博

上週五(12日)晚間,教育部無預警發布新聞稿表示本來要在週六、日舉辦的公聽會全部延期,教育部表示怕若召開公聽會,將有校外人士介入。但事情真如教育部所說的因為怕有校外人士介入嗎?如對比課綱強推的幕後黑手國民黨團週五的滅火記者會,以及教育部長的發言,不難看出,雙方都刻意的將戰火往「校外人士」延燒,意思就是「學生是被操控的」。

課綱微調事件延燒全台至今,執政黨及教育部的思維卻還沒有走到檢討的階段,仍然停留在堅持己見,甚至對反對聲音的打壓以及抹黑,實在非常令人扼腕,不過綜觀318學運至今馬政府對民間聲音的態度卻也見怪不怪。

課綱微調事件延燒全台。(記者王敏為攝)

筆者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被這次教育部的舉動分化了,教育部此舉無非是要讓反課綱陣營中較鷹派的學生按耐不住,採取更激烈的抗議行為,此舉正中教育部下懷,教育部就更有理由用學生不理性、被政治人物操控等等理由要求家長多管教自己小孩,進而讓反中國化課綱的議題模糊成口水戰;又或者,教育部以拖待變的手法,正是為了有效的消除課綱爭議的新聞讓社會大眾淡忘這件事。

筆者認為,抗議的學生每個都是獨立思考且擁有各自不同脈絡的單一個體,有些學生政治啟蒙的早,早已看透課綱問題其實就是台灣本土主體意識的保衛戰,而這正是一味親共做著統一大夢的國民黨政府不敢說出來的,而單憑這點,國民黨立委就想把學生貼上民進黨台聯黨的標籤,實在令人讚嘆其思考邏輯,反過來想,那又為何沒人會把學生貼上國民黨打手的標籤呢? 國民黨身為統派的意識形態就不言而喻了。

而吳部長更表示:「很驚訝台中一中的現場竟然有人舉著政治立場鮮明的台灣獨立標語」。筆者要在這邊告訴部長,難道就允許染紅的課綱微調小組舉著統一大業的大旗,卻不准學生宣誓捍衛家園的標語嗎?

如果課綱小組對所謂的「國」有這麼高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否考慮由朱立倫主席引薦王曉波等人給中共的教育司,直接為祖國服務呢?這不是政治什麼是政治?

高應大蝴蝶社發起人

為什麼以台灣為主體的課綱這麼重要?

2015-06-15 18:01

洪碧霞

比較101課綱微調前後的第一冊台灣史,最大的改變在於推翻95年暫綱以來的教改共識,把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改為以中國為主體的史觀。國民黨政府這麼作說是要「撥亂反正」,他們定義中國觀點才是「正」,其實是強迫台灣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唯共產中國馬首是瞻。何以見得?這裡牽涉到正統的血緣連結,必須是漢族的才對。還有,合理化國民黨在台灣的所作所為。

舉例而言,台灣的族群裡有原住民和1945年以前就住在台灣的本省人,很多本省人的血統其實有平埔族的血統,漢人的血緣並非唯一。但是新課綱將原住民的定義狹隘化,改成官方認可的原住民「族」標準,使平埔族在台灣的地位更加模糊化,有利於兩岸漢人血統的連結。而本省人在1895年以後因清朝戰敗割台而被迫接受日本籍,新課綱也不再給予同情的理解,反而故意要強調日本殖民對台灣人民的侵害,如此可能鼓動本省人的下一代厭惡自己祖先皇民化的過去,造成傳承上的衝突和情感上的割裂。

比較101課綱微調前後的第一冊台灣史,最大的改變在於推翻95年暫綱以來的教改共識,把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改為以中國為主體的史觀。(資料照,記者劉婉君攝)

在當代台灣的單元,不是只有改「接收」變「光復」的字面調整而已,而是影響到整個因果關係論述的脈絡。舊版課綱採主題式的將政治與經濟分別論述,從戒嚴到解嚴的脈絡,可以讓學生清楚知道中華民國政府從接收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然後遷台、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等等,建立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但是新課綱做了很多粉飾國民黨在台施政的安排:

1. 改採時間順序來書寫歷史,就可以將政治與經濟混為一談,塑造政府為了拚經濟而對民主政治的諸多箝制都是合理的,將經濟成就與確保政治安定的戒嚴做出因果性的連結。

2. 台灣被接收後,台灣人對制憲的參與一定要寫,以便合理化中華民國憲法的在台實施。但其實台灣代表去參加根本沒有機會表示任何意見。

3. 二二八事件被獨立出來寫,變成一個斷裂的史實,以減少其與政府遷台後白色恐怖的關聯性。

4. 將白色恐怖放在兩岸關係與反共政策的脈絡下,暗示政府的不得已。

5. 在經濟起飛的項目裡,一定要介紹重要經濟政策推手如孫運璿,以便突顯當時政府的領導成就。

6. 指明一定要提到國統綱領、飛彈危機,還有世界分工體系下的兩岸經貿關係,暗示兩岸關係離不開強權武力與經濟威逼的框架,也是對兩岸關係越趨緊密的走向的合理化鋪陳,讓年輕學子接受。

至於更為嚴重卻容易被忽略的第二冊中國史,微調前後最大的關鍵在於把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從第一冊兩岸關係演變的一個政治策略,放在第二冊,變成指導當代中國大陸與台海兩岸關係奉行的圭臬。舊版課綱原本在當代中國的部分直接談中共黨國體制的建立與發展,但是新課綱卻加入「兩岸分治」,要求教科書要強調「國共內戰、政府遷臺後,我國領土依憲法仍為固有之疆域,惟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這樣就把當代的兩岸關係放進「一個中國」的脈絡下去解釋,讓所有高中生習慣接受這樣的歷史架構,對統一的方向不會懷疑。請問:像這樣完全以一黨之私擬出的新課綱,如果不用黑箱的方式,過的了眾人的審視嗎?所以他們硬扯合乎一中憲法來強推新課綱,規避學術界與教育界的監督,就是赤裸裸的上演國家機器的暴力!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著作與出版的權利,哪裡有規定課綱一定要怎麼寫、教科書要怎麼編呢?這根本就是曲解憲法精神的惡質作法!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著作與出版的權利,哪裡有規定課綱一定要怎麼寫、教科書要怎麼編呢?(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如果我們棄守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史觀,那麼我們就會習慣站在中國的觀點看台灣,這樣我們不知不覺就會接受中國提出的條件,忘記以對等的立場爭取台灣的權利。教育部曾在中一中的座談會上拋出以巴共寫歷史教科書的議題,企圖轉移焦點。這個提議表面上看來似乎不錯,有助於區域的和平發展。但共寫的前提應該是雙方都是對等的,國家對國家的平起平坐。以、巴可以,兩岸做得到嗎?台灣怎能安於中國的讓利與善意,忘記其背後侵吞台灣的野心?!中國動輒片面規定其航線,侵犯我領空權;片面制訂國內法,將我台灣人民納入規範。還有之前服貿協定要黑箱闖關,若無堅持以台灣為主體思考的大學生站出來反對,恐怕早已通過。這些大學生的確多是修習95暫綱台灣史的新生代,他們懂得捍衛台灣的權利,正是教育所帶給他們的正向影響。國民黨企圖扭轉這樣的思維,悍然黑箱推動大中國的微調課綱,說穿了就是要洗腦年輕人,為日後的兩岸統合政策護航!

試問:這難道不可怕?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共產政權,如果我們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如何得到確保?堅持以台灣為主體來寫歷史課綱,才能培養我們的年輕人從愛護我們的鄉土出發,也才能保障我們各族群共同的家園。

(高中歷史教師,歷史教師深根聯盟成員)

教長躲網路談課綱 僅249人收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16
〔記者鍾麗華、蔡彰盛、游蓓茹、王俊忠/綜合報導〕課綱微調爭議延燒,教育部長吳思華拒絕與學生面對面開座談會後,昨晚改上行政院網路直播節目「內閣踹共」(見圖,取自行政院官網)滅火,可是收看人數最多時只有二百四十九人,有網友留言說:「還是罐頭回覆啊,一點意義都沒有。」也有人說:「越看越氣。」
網友批罐頭回覆 越看越氣
吳思華一開始先撇清自己責任,強調去年八月才接任教育部長,但新課綱是在一○二年就開始推動,他檢視課綱微調過程,只承認國教院舉辦公聽會的作業週五宣布,週一截止,是比較急促一點,讓很多人來不及報名,但「進行時,我不在」,以後會改進。
對於課審會高中分組會議以「鼓掌通過」,吳思華說,他仔細聽當時錄音帶,錄音帶是由主席宣布會議採共識決,主席說明「共識」後「確實有鼓掌」,話才講完,網友就譏笑說:「帶回家計票是共識喔~~。」
但他強調主席有請委員在會後提出書面意見,同意遠超過不同意,進入教育部的審議大會有投票,爭議最大的歷史課綱是以廿五比八通過。但基於信賴保護原則,事先既未昭告要公開審查發言及投票結果,他仍傾向保密。網友立刻回應說:「委員的發言將針對三屆共六十萬學生,難道不用負責任?」
主持人孫立群特別要吳思華回應外界批評檢核小組成員不夠專業一事,吳思華說他不是歷史學者,不懂歷史專業,只知道對每個學者都應尊重。也立刻被網友揶揄說:「是啦,王曉波是歷史專業。」(編按:王為哲學系教授)
稱有安全疑慮 才取消座談
至於取消三場課綱座談,吳思華指,是因得知有不同團體會利用座談表達不同意見,跟課綱沒關,有安全疑慮,基於校園安寧才取消,但他昨打電話給三校校長,校長只要認為時間合宜,教育部一定會下去跟同學直接對話。
師大附中校長洪仁進說,昨有收到國教署發函到師大附中、竹中和南一中三校公文,表示要持續座談,因學生即將段考,會考量學生方便參與的時間來定座談會日期;新竹高中校長許明文說,他強烈建議注意錯開期末考時程;台南一中校長張添唐表示,如國教署需要借用南一中場地,會配合辦理。
吳思華一再呼籲希望未來能夠「一起寫教材」,並舉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合編教科書的實例,希望列出爭議事項不同的觀點,再交由學生自行填寫心得,網友則直接打臉說:「如果承認有不同史觀,那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把這個不同全放進來?」
網友籲公開檢核小組名單
網友譏,「現實摸頭被打槍,就跑來網路上政令宣導」,網友留言最多的呼籲包括:「公開檢核小組的名單,讓社會檢視其正當性」,及「請教育部直接公開資訊,不要再上訴」。
---------------------------------

北區反課綱聯盟 突襲北一女發傳單

2015-06-16

〔記者游蓓茹、林曉雲/台北報導〕北區反課綱微調聯盟昨天首度舉行策劃近兩週的「第八節突襲」計畫,第一站就選在北一女門口。昨天下午五點十分開始,來自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成功高中、內湖高中、華江高中、內湖高工的卅名同學,身穿制服,手拿標語、旗幟、發放反課綱傳單、貼紙等,約一小時結束,盼增加各界與學生們關注課綱議題。

  • 北區反課綱微調聯盟昨天下午到北一女發傳單宣傳,要求退回黑箱課綱,捍衛教育民主。(記者王藝菘攝)

    北區反課綱微調聯盟昨天下午到北一女發傳單宣傳,要求退回黑箱課綱,捍衛教育民主。(記者王藝菘攝)

  • 北區反課綱微調聯盟昨天下午到北一女發傳單宣傳,要求退回黑箱課綱,捍衛教育民主。(記者王藝菘攝)

    北區反課綱微調聯盟昨天下午到北一女發傳單宣傳,要求退回黑箱課綱,捍衛教育民主。(記者王藝菘攝)

北區反課綱微調聯盟發言人、建中高二生朱震說,影響年輕學子的課綱卻只經數十天討論、審查,過程草率,且法院已判決教育部是違法作為,教育部還取消與學生對談的座談會。他嗆聲,教育部再不改善,活動就繼續,接下來學生將自辦座談會,邀請教育部參加,也會串聯中、南區,七月份舉辦更大型活動。

內中高二生黃茂善說,夥伴們策劃兩週,用網路互相串聯各校,手製旗幟、標語、傳單等,是北區的第一次試驗計畫,未來會到北市各校辦下去,讓大家知道身邊都有人在反對黑箱課綱。

北一女高一林郁婕說,上週在學校曾舉辦肥皂箱演講,盼推廣更多學生關注此議題,這次聯盟選擇北一女作為突擊的首間學校,是因為北一女就在總統府對面,也是指標性學校,盼獲各界注目,另外也會持續在校內向同學說明此議題不公平之處。

北一女高一許湘其說,支持反黑箱課綱議題,校內社科老師有在課堂上中立陳述此議題,自己再從網路臉書、新聞了解內容,她認為,偏離事實的課綱微調,「改得很誇張」,又是黑箱作業,放學看到突襲活動,特別留下傳單來支持他們。

高一的林同學也說,課本內容會影響學生觀點,無法了解台灣歷史,視野被侷限,雖目前北一女不會換版本,但此議題需要多關注。

國教署長吳清山昨受訪表示,學生自辦的座談會,如果有需要教育部與他們對話,教育部樂觀其成,希望用公開理性平和方式辦理,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

 

吳媛媛:瑞典五十年前的歷史教科書──福利政策的反思系列二

2015/05/28
作者:
吳媛媛
關鍵字: 瑞典 高中 教育 歷史 數學 課綱 老師 哲學 考試 學習

天下資料(楊煥世攝)

我的先生是瑞典高中的歷史和數學老師(在瑞典通常一位高中老師教兩個科目)。有天我先生在家改歷史考卷,突然哈哈大笑了起來。題目是兩段新約聖經裡的關於耶穌治療病人事蹟的記載,一段從馬可福音中擷取,一段則是馬太福音的片段。題目說:「根據研究指出,這兩段記載都是在耶穌受難後完成,而馬太福音又比馬可福音晚了約三十年。現在請以這個研究結果為出發點,用史料分析的『時間原則』來解釋這兩段記述的異同。」如果學生們理解史料分析原則,應該能以歷史記載的時間點來論述這兩段耶穌事蹟的可信度、相互依賴性、和撰寫人的傾向。比方說,比較晚寫成的史料雖然離實際歷史事件較遠,但經常有更仔細或誇大的情況,從此可以判斷出撰寫人的目的傾向等等。而有位天兵同學沒好好聽課,最後大概是急了,在考卷上寫了斗大的幾個字:「耶穌怎麼有時間做那麼多事?!」

我笑完以後,不禁感嘆地說,瑞典的歷史教育大概比台灣進步了一光年有吧。我先生聽了,說我給你看個東西。他翻箱倒櫃,找出了幾本泛黃的歷史教科書。原來那是我婆婆五十年前上高中時用的歷史課本,裡面還夾著幾張考卷。我看了那些課文和考題,一個個帝王偉人和戰事的排列,一道道條約和年代的填充題,和我在台灣學的歷史課風格大同小異。

● 瑞典歷史教育的改革

五零年代後半是瑞典歷史教育改革開始向中學滲透的時期,我婆婆上大學後主修歷史,她記得一次在課堂上,教授一邊發回她們的歷史報告,一邊發火大罵瑞典高中的歷史教育,把瑞典公民教成了愣頭愣腦的書呆子。那是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學界開始提倡改革,但是接受傳統教育,而且已經使用傳統教學多年的高中教師們還在舒適圈徘徊。那位發火的教授召集了其他學者們自己擬定了一套課綱,還編了一套歷史教科書,那套新的教科書問世後好幾年都沒被歷史教師協會採用。但是這個滲透的力量不容小覷,當新一代的教育決策者和歷史教師慢慢被育成,改革的風氣很快就席捲了瑞典中學,才事隔一代,我先生看著他媽媽學過的歷史課本,都覺得不可置信。

教育是台灣人心中的痛。我永遠忘不了自己青春正盛的那幾年,一天天過著補習考試枯燥的日子,唯一提醒我一週又過去的信號就是抽屜裡又滿出來的考卷。這種教育從我爸媽那一代開始,經過我們,現在眼睜睜看著我們的下一代也排著隊走進這條不歸路,相信為人父母長輩的都為他們感到無奈和心疼。那些為了改善聯考壓力的教改政策,不但沒有改善學生的壓力,甚至更助長了填鴨和補教產業的欣欣向榮。

對於台灣升學壓力的來源和結構,我認為有必要做更深入的分析。其實在歐美的學校裡,那些想要追求學術卓越的孩子們,也承擔了不小的壓力。為了進入競爭較激烈的大學科系,瑞典的高中生也必須挑燈夜讀。我先生說在他工作的學校,每次舉行全國考試,一定至少會有一位學生考到一半開始啜泣,還有一位會吐在考卷上。所以考試壓力,在世界上每一個學校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台灣教育的問題癥結,就我個人的淺見,是在於兩點。第一,追求學術卓越的壓力被普遍施加於每一位學生,一個孩子的價值完全被其學術表現所左右。第二,教學內容的僵化和脫節。我想試著以我對瑞典高中教育的一些瞭解,反思臺灣教育的這兩個問題。

首先我想從教學內容談起。現在台灣的教改把重心放在升學制度,對真正應該大改特改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卻換湯不換藥,導致我們的學子每天花去漫長寶貴的時間來記誦演算,但思辯批判能力仍然低落。其實這點我不是不能理解,在臺灣無論家長、老師、教育決策者都已經在填鴨式教育的舒適圈裡面待了幾個世代,就像五十年前的瑞典歷史老師一樣,要走出來真的不容易。

我在來瑞典以前,只聽說西方的教育和臺灣很不一樣,但是怎麼不一樣,我沒有概念,連描繪一個想像圖都很難。所以我想藉這個機會,給大家說幾個瑞典中等教育有趣的例子,希望能大致呈現思辯性教學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成果的全貌。


天下資料(黃惠如攝)

剛開始在瑞典的大學教中文的時候,學校給我六十個小時上教學法課程。我那時候已經開始教課,心裡想,還不就是照著課本教,有什麼好上的?但這是學校規定,而且上課還可以領薪水,何樂而不為?我和其他同事拿著鉛筆盒和筆記本,又當起了學生。前半部課程我們先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去瞭解人類各種學習的機制,後半部課程我們才站在教師的角度,去討論我們在學校課堂的環境裡如何去促進最有效的學習。經過了這門課,我才瞭解教育這個領域的深度,也觀察到瑞典和歐洲同事對教育學的尊重和涉獵。相對於自己對教育學的無知和輕慢,讓我十分汗顏。

在教學法的第一堂課,教授就問我們,什麼是老師?什麼是教育?他問到我的時候,我馬上運用以前背得滾瓜爛熟的韓愈師說回答:「老師就是傳授學問的人。」這時候教授又問我,什麼是學問,學問在哪裡?我搖搖頭,答不上來。

上完這門課,我得到最大的體悟是,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學是老師把學問灌輸給學生的過程,老師先把客觀世界都吸收轉化成了特定的知識,然後喂給嗷嗷待哺的學子,目的是讓學生更博學多聞。而啟蒙時代以後的教育理念裡,老師並不是學問的載體,而更像是一個引導人,老師和學生們一起站在客觀世界的前面,引導學生去和世界接觸,產生激盪,藉以養成學生自主探索新事物的習慣,和培養能理性分析資訊的批判力。這個引導的過程看似放任輕鬆,其實需要很強的專業和教育知識為後盾,加上精心的設計和安排才能實現。

我們上最後一堂課的時候,教授說我們來玩個問答遊戲。他開始問我們「挪威的首都在哪裡?」「瑞典最長的河是哪一條?」「歐洲最高峰是哪一座山?」一問一答,大家都搶著在第一時間說出答案。最後他問「為什麼瑞典的首都在斯德哥爾摩?」這時整個教室突然安靜了下來,大家都半張著嘴,腦袋高速運轉著。教授笑著說:

請你們記住現在這個感覺。我們學了很多理論,討論了很多教學法的學術研究,希望你們以後慢慢吸收應用。但是從今天起你們就可以開始落實的,就是記得剛剛那種一時半刻找不到正確答案的感覺,你們要讓學生常常處在那樣的狀態!

那天回到辦公室,我看著自己為中文課做的教案,突然看到了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就這樣,我在自己的課程裡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教改。

● 台灣教育是最省錢的那種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覺得,引導學生和知識激盪,培養思辯能力的教育,聽起來很棒,但是這種教育在台灣實行的可行度有多大?培養這樣的學生對於台灣社會又有什麼實際的效用呢?

記得有天我和我先生的同事們聊到了不同國家的中學教育,我形容了我在台灣的經歷:一個老師教四十位學生,教學以講課的方式為主,評量則多採取可以快速評分的選擇和填充題。一個瑞典老師聽了以後說:「你們的教育聽起來很便宜,可以替政府省不少錢。」我聽了一愣。我聽過很多描述台灣教育的形容詞,但是「便宜」這個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後來我細想,可不是嗎?原來我們的教育,就是最省錢的那種!我以前曾經認為,注重考試是牽制台灣教育的主因,為了達到考試的公正性,我們不得不採用記憶性的、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題目,這也導致了比較死板的教學內容。然而在看了歐洲幾個國家的考試題目以後我發現,思辯性的能力也絕對可以用公正的考題來評量,只是這些考題的設計和批改都要花去十分龐大的資源和精力罷了。當過老師的都知道,出一道記憶性的題目只要二十秒,但是出一道思辨性的題目,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

台灣一位中學老師要帶近四十個學生,上課時要趕進度,幫學生準備考試,課間還要照顧輔導學生心理、家庭的種種問題,下班以後來自家長的叮嚀更讓他們不堪其擾。在這種條件下,要如何去設計吃力又不討好的教案和考題?


天下資料(楊煥世攝)

瑞典高中每次上課的學生人數大約是二十五人。另外每位老師會分配到大約二十個「導師學生」,導師和學生定期見面,聊聊生活和學習上的種種。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導師察覺了更深刻的家庭、心理、或學習障礙問題,學校另有專業的青少年心理諮詢師、特教老師提供協助,也和社福機構緊密合作。我先生前一陣子才把一個在家庭方面有很多煩惱的學生,交給了學校那位和藹的諮詢師。他的專業不在心理諮詢,幫不上忙,也沒人覺得他應該幫忙。相反的,他和另一位數學老師,每個禮拜一放學後在教室門口掛上「數學急診室」的布條,照顧那些因為數學而身心受創的孩子。那才是他想做,也真的有能力做的。

除了減低師生比,和讓老師能更專注於各科的教學之外,瑞典各機構也致力於協助老師設計教案和考題。在教案方面,教育部發布的課綱裡仔細羅列了學生在修完一門課以後必須習得的能力,同時也會提供可以達成這些學習目標的示範教案。比方說瑞典高中歷史第一級,有一個學習目標是習得歐洲歷史的幾個重要的時代劃分,如佃農時代,海權時代,啟蒙時代等等,學生必須學習這些時代的特徵,並且理解各時代是用什麼視角去劃分的。最後,學生必須去「質疑」(problematization)一個「時代」概念的形成。就這一點,教育部提供了「維京時代」作為示範教案,建議老師可以問學生,對他們來說「維京」是什麼,他們覺不覺得自己是「維京人」?接著老師可以介紹「維京時代」這個詞彙在十九世紀時出現的時代背景,並請學生想一想,這個詞沒有更早在歷史上出現,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從這個「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去思考歷史知識的人造性,以及歷史和建構「我們」和「他們」這種群體意識的緊密關係。在教育部和各科教師協會的網頁裡,可以找到許多很有趣的教案。如果對教學法研究有興趣,高中老師可以申請成為「第一老師」,學校給「第一老師」很多時間和空間去發展更好的教案,薪水也更高。

在考題方面,瑞典大多高中課程為期一年,每年五月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期末考試,這些考試題目由教育部授權大學編撰,是許多學者針對各科課綱,傾一年之力設計出來的,考題的品質和公正性都是有目共睹。這幾天剛好就是全國考試,因為這個考試的成績對學生未來升學息息相關,所以必須謹慎行事。我先生拿到一包數學試卷和一本厚厚的「評分指南」,每一題該如何給分,給多少分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學生和家長根據評分指南,如果發現批改不公,可要求審議。我先生說數學考題的爭議一般比較少,然而就連以問答和申論為主的瑞典語全國考試,都因為極其詳細的評分標準,很少發生學生或家長不滿得分的狀況。

以上提到的這幾點,無論是協助設計教案和考題,確保小班制促進討論風氣,或是尊重老師的專業,讓老師能專注於各科教學等等作法,都勢必要國家不惜投入資源和經費。我查了一下不同國家在中等教育支出的經費,臺灣中等學校「每生使用教育經費占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大約比OECD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少了25~30個百分點。台灣絕對不乏優秀的教育學者,願意求新求變的學校教師也不在少數,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總是念著國外教育的好處,想必臺灣的教育者聽了也是很心酸。

台灣的教甄考題裡有一題是這樣的,現在台灣高中一個班級的平均學生人數是多少?答案是,目前公立學校每班平均為三十五個,私立為四十個,而私立學校一班有比較多學生的原因是「更符合成本」。我也看過一個報導說,因為台灣少子化趨勢,將會造成老師市場的緊縮,導致老師失業。少子化在很多國家是步入小班制的契機,在台灣卻變成了老師的危機?說穿了,還是那一句:「要符合成本」。

● 便宜沒好貨,教育也不例外

所以,要促進教學內容的思辯化,提升教育品質,作法細節林林總總,但是最後一定都會回到資金問題來。總歸一句:便宜沒好貨,教育也不例外。那錢從哪裡來呢?經費的分配固然重要,但是在那之前,先讓我們增加台灣那和斯裡蘭卡不相上下,少得可憐的稅基吧!一提到繳稅,想必很多人開始躊躇了。別擔心,台灣目前的稅收之所以會這麼低,問題不是出在我們全體人民繳的稅不夠,而是稅制的不公平。台灣是世界上碩果僅存數一數二優待富人和資方的民主國家,我們不需要把眼光放到瑞典或德國,光是能趕上日韓水準,就是一大進步了。台灣的稅制怎麼會落得這般田地,那是往事已矣,今後積極改善才是正途。大選將近,「稅制改革」這四個字是最好的照妖鏡。在這面照妖鏡的法力下,藍藍綠綠,牛頭馬面,全部都無所遁形。希望為人父母師長的看清楚看仔細,為了台灣的下一代,投下明智的一票。

回到課綱和教案。為了達到學習目標,除了各機關提供的示範教案以外,每個老師也能配合自己設計的教案,用不同的視角去詮釋。比方說在教法國大革命的時候,其中一項學習目標是「理解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社會摒棄非理性傳統的風潮。思考這些革新的意義和成敗。」對於這點,一個很普遍的示範教案是讓學生討論傳統節日的存在意義,思考那時在法國為什麼很多人反對過聖誕節。而身為數學老師,我先生則選擇了以公制單位的推行為例,來引導課堂的討論。法國大革命時期,有鑑於各種文化中傳統測量單位的非理性和不統一,法國科學家制定了現在大家熟知的公制單位,這種單位用地球從北極到赤道距離的千萬分之一為一公尺,並以水為基準,把長度計量和容量、重量等連結在一起。這個當時最「理性」「革新」的度量衡單位,除了美國等少數國家以外,幾乎被所有國家採用。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那時候法國也推行了時間的十進制單位,一天為十小時,一小時為一百分鐘,但是這個革新在推行期間並沒有真正普及,而且幾年後就廢止了。在課堂上,學生們爭著發言討論為什麼度量衡的革新被採用,時間的革新卻失敗了?有個學生說,一個小時一百分鐘,我光聽就累了。還有學生說,不知道時間的革新對鐘錶業的人來說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天下資料(曾千倚攝)

我自己在聽這些趣味橫生的歷史時,彷彿感受到了兩百多年前法國社會的氣象,對於他們積極審視傳統的那股傻勁,在莞爾的同時,也感到肅然起敬。平平是法國大革命,在瑞典課堂和在台灣課堂裡學到的,竟然可以如此不同。

剛好在數學第一級的課綱裡,也有一個學習目標是「質疑生活周遭數學單位的習慣用法,理解這些單位和歷史和物質環境的關係」。比方說世界上很多文化之所以採用十進位,不是因為十這個數字在數學上有特殊意義,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十根手指頭。電腦沒有手指,它們只認得電路,所以我們用二進位或十六進位和它們溝通。法國大革命期間人們覺得源自於腳掌大小或是石塊重量的傳統單位已經不合時宜,運用人類對地球和自然的新知識,整合出一套更簡便、更理性的度量,這個單位現在已經被大多國家的人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學生必須理解,所有的度量都是人造的,只是一種約定俗成,我們可以用巴比倫的十二進位,用英呎或是用公尺,那只是演算上的改變,而數學的本質,客觀物體的本質,並不會因此而改變。這個近乎哲理的學習目標,被安排在瑞典最初級的高中數學課綱裡;而我雖然閉著眼睛都能解二次方程式,卻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饒富趣味的問題。

瑞典教育強調「質疑」

綜觀瑞典高中的課綱安排,會發現他們每學完什麼,都一定要「質疑」一下,另外,他們傾向把比較抽象的,偏向哲理性的學習目標放在初級的課綱裡。我想這是因為很多科目的中級,高級課程並不是必修的。許多學生可能學不到進階的三角函數和微積分,但是,數學的意義、數學和人類生活的關係,是所有學生都應該試著去咀嚼和領略的。

瑞典高中文史科課綱的柔軟度,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與其規定老師必須要教哪些史實、哪些文學作品,課綱中的學習目標如以上舉的例子,更以培養解讀技能為主,而在細節上,老師可以發揮一定的自由。這除了是那位發火的歷史教授改革的成果以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原因──瑞典的課綱,是國會中所有政黨一起審視和妥協而成的。他們瞭解教育,尤其是文史教育,對塑成一個人群體、政治意識有太大的影響力,所以最後妥協的方案,就是所有政黨都不要想主導歷史文化的代言權。取而代之的是授予學生解讀歷史、文本的工具和視角(perspective),讓學生能獨立判斷。因為這一點,瑞典也省得像臺灣一樣,每逢改朝換代之際就要發生「課綱微調」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課綱?而什麼樣的課綱,是臺灣最需要的呢?這就又回到了另一個主題:「我們不惜投入資源經費,讓引導式、思辯性的教育成為可能,到底對臺灣社會能達到什麼實際影響和效用?」

另外,在台灣教育體系還偏僵化的現實下,身為現場教育者,可以開始做些什麼?台灣社會期待每一個孩子都去追求學術卓越的心理根源是什麼?又能如何改變呢?礙於篇幅,留待下次繼續。
--------------
吳媛媛:我們都把課綱想簡單了?──福利政策的反思系列二(中)
By 作者: 吳媛媛,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六月 10日, 2015

我在念東亞研究所的時候,曾經研究對照臺灣、中國和日本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在東亞各國間對教科書內容的爭議如此之大,相對的,歐美各國同樣經歷了不堪回首的二戰歷史,卻少有類似的問題?後來我發現問題的關鍵不是只在教科書,而是在我們對歷史這門學科根本的認識,還有教育的理念上。

在東亞,歷史教育以記誦為主,考題以教科書為正確答案,教科書以外的知識學生沒興趣也無暇學習。這讓教科書就像小叮噹的記憶土司一樣,對一段歷史加強著墨或是一筆帶過,決定了那段歷史將深深烙印在大家的腦海裡,或是從此從一代學子的認知中消失。臺灣、中國和日本的教科書課文對相同的歷史事件的描述,從強度到措辭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出入,一國人民對歷史的認識,對自我的認同,就如此被調整操控著。東亞各國都知道我們的課本效力非同小可,對課文內容當然錙銖必較、爭吵不休。目前臺灣課綱微調的問題,其實也是類似的情況。

● 課綱理論與民主社會

最近我工作的大學開始提供中學漢語教師的教育學程,所以學校給中文系老師30個小時去上教育理論。我那時候看到這門課叫做「Didaktik」,想說大概是教學法之類的吧,開始上課以後才知道「Didaktik」源自德文,是一個歐陸體系的教育理論,和英美體系的課綱理論(Curriculum Theory)有點相似,旨在探討課綱內容。它有三個中心問題:What? How? Why?。學校要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

第一堂課,教授介紹了幾個歐美史上課綱理論的代表學者,在一連串我沒聽說過的人名裡,出現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盧梭跟課綱理論有什麼關係?原來他有一本叫《愛彌兒》的著作,描寫一位家庭教師如何用引導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自主思辯的能力。啟蒙時代追求的自由和理性,與思辯教育的理念就像是手心手背,主張一個有自由思想的人,才有能力去想像自由,並為自由負起責任。

當然,在盧梭的時代,教育還只是貴族和有錢人的特權。19世紀以降,歐美各國小學、中學的設立越來越普及,民眾的識字率越來越高。那時的課綱方針主要是讓人民能讀寫演算,培育更契合工業化時代的勞工,以提高國家生產力。沒想到教育的普及化也成為最佳的政治宣傳管道,在20世紀初,法西斯專政者用教育服務政治,輕易地就把持了一國上下的思想。

二次大戰以後,歐美各國痛定思痛,思考如何避免教育成為國家機器,又要如何向下一代詮釋戰爭中的新仇舊恨。德國的「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從1951年開始致力於教科書和課綱的研究,提出歷史教育必須正視歷史,和跳脫國族意識的偏見;為了不讓歷史意識被當局把持,也必須避免只背誦不質疑的教育。除了歷史教育以外,現代教育學者也主張將思辯教育往下紮根,是促進民主運作的重要基石。而在課綱的制定上,目前大多西方民主國家的執政黨都不可能一意孤行地編撰課綱,必須和其他政黨和社會團體討論和妥協。

臺灣學校給孩子們的知識,就像是已經精心調配好的菜色,不要問是怎麼做的,吃下去就對了。而西方教育則多是給孩子料理前的素材,告訴他們有哪些料理的方式。也訓練孩子從一盤加油添醋的菜色中,去判斷料理人的心眼和目的,久而久之孩子們都變得更敏銳。我先生在教歐洲科學史的時候,話鋒一轉說你們知道嗎?從這位科學家和家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出他妹妹的學養可能和他不相上下,但是我們都沒聽過她的名字,你們覺得是為什麼呢?這時候班上調皮的男同學就會發出警報聲說:「注意注意!女性主義時間又開始了!」

瑞典沒有公民課,公民教育落實在不同學科當中。學生在高一和高三的時候,都要進行模擬選舉和時事論壇。全年級學生被隨機分配代表不同政黨,不管他們本身政治立場如何,都需要站在該政黨的立場,和對方進行辯論。這個活動雖然是社會科老師主導,但是各科老師都需要配合。身為數學老師,我先生教代表左傾社民黨的學生們根據右傾溫和黨提出的教育經費,計算出每一位高中生得到的教育經費將會減少多少,並且用最顯眼直觀的統計圖表示出來。

身為歷史老師,他和代表溫和黨的學生說在歷史上人們都有一種嚮往「黃金時代」的非理性傾向,認為美好的時代和當時所有事物都有關聯。瑞典社民黨的忠實選民,往往把瑞典戰後的高度發展時期和社民黨當政畫上了等號。代表溫和黨的學生們可以分析在當時情勢下瑞典高度成長的必然性,質疑社民黨和「黃金時代」的關係。

有個學生被分配到瑞典民主黨,這個推崇種族主義的極右黨大力抨擊移民政策,黨內雖有少數欲檢視移民政策的理性選民,但是大部分的支持者都難免落入新納粹的刻板印象裡。這個學生就這些刻板印象,在政見草稿裡對瑞民黨盡嘲諷之能事。社會科老師看了,幫他整理了一些相對冷靜理性的瑞民黨文宣,說你不支持他們沒有關係,但是你必須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提出政見。

高一的時候這些學生還懵懵懂懂,跟著各科老師的建議進行這個活動。但到了高三很多同學都有了投票權,也各自發展了更強烈的政治傾向。他們設計的傳單、互相質詢的力道都和兩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模擬選舉當天早上,代表瑞典民主黨的學生們發現他們做的傳單全部不見了,後來在學校食堂的垃圾桶裡面找到。一位平常很溫和的同學後來和老師自首,說她相信種族主義的言論就是不應該出現在校園裡面。老師費勁唇舌和她解釋為什麼必須給不同意見發表的空間。時事論壇進行的時候,辯論越演越烈,幾個落下風學生氣惱得哭了出來。老師在安撫他們的同時也提醒學生,辯論輸了,應該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說服對方,也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主張。

相信大家都看過許多台灣政治人物在談話和辯論中表現出的邏輯和整合能力,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我們的代議政治程序有模有樣,辯論、問政、質詢,能學的都學了,卻缺乏讓這些程序產生意義的軟實力。問問題的人常用情緒性字眼,回答問題的人要不鬼打牆,要不隨著挑釁起舞。很多所謂的「權威」、「名嘴」沒有紮實的學養,在媒體上滿口胡扯。瀏覽民眾留言時,也常看到缺乏理性邏輯思維的人。

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當民主社會的公民很不輕鬆,沒有強人可以盲目跟隨,面對各種社會現象和報導,我們只能思辯再思辯。對於臺灣民主亂象,很多人說「就是太民主了」。這句話正好顯示了部分臺灣人對民主的天真和誤解。我們的民主還在學步期,說臺灣「太民主」,是哪來的自信?台灣要真正走進理性問政的民主時代,思辯教育真的不能再等。

我在本文上篇談到了思辯性教育在實踐上的一些現實問題。這樣的教育勢必要花去更多的精力和經費,而且經費必須用在尊重和協助教育者的專業上。臺灣的教育有兩個很矛盾的地方,第一是我們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見到老師就鞠躬哈腰,但同時又要求老師去做整理考試重點、和類似伴讀書僮的工作,這是對教育專業很大的不尊重。第二是臺灣政府投資在教育的經費不高,但是學生家長投資在補教產業的金額卻高得離譜,這是臺灣社會在教育上很可悲的隱藏成本。

僵化、威權的教育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但是身為教育者,一定有些什麼是現在就能做起的。我知道很多在教育現場耕耘的教師,他們腦袋清楚又抱有教育熱忱,在為了填鴨應試教育疲於奔命之餘,也想辦法求新求變,引導學生思考。看了他們的努力,我真的不覺得有容我置喙的地方。以下我只以瑞典為例,提出一些可以借鏡的地方。

自己的課綱自己救─交流分享輔助教案,深化現有課綱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我一樣的經驗。我在回想以前國高中的老師時,對於他們上課的內容,一概不記得,而那些和課本不太相干的餘興雜談,卻很神奇地一直留在腦海裡。不管這次我們能不能阻止執政黨操控課綱,臺灣目前的課綱其實也需要深化和補充,在按課綱趕進度之餘,我們也許能用餘興性質的輔助教案來達到這一點。當然要求每位老師都去準備這樣的教案是很強人所難的。其實在瑞典也是,就歷史科來說,不可能每位歷史老師都對每段歷史那麼有知識洞見,也不可能獨立製作一堆有趣的教案,所以瑞典有很多教師的交流平臺。在這些組織的網站或是FB粉絲專頁上,全國歷史老師互相分享教案和輔助資源,也有不少歷史學者參與討論。

前陣子有位歷史老師分享了這段影片:


這位老師建議大家用這個三分鐘不到的喜劇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上的「結構性失業」,比方說30年前瑞典造船工人面臨造船產業出走韓國的議題,討論有哪些可行的社會對策。在今天的臺灣也有計程車和Uber,國道收費員和ETC等實例。

現在在臺灣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識性網站和資源,如果老師、學者能以中學生為對象,編輯、分享這類能啟發思考又不占去太多課堂時間的輔助資源,會是臺灣學子很大的福分。

每一位的老師對怎麼去深化和補充現有課綱,一定都有獨到的見解。而我想提出以下三點:

1. 抽離盲目的國族虛榮和一元認同

我常感覺台灣文史科的課程一方面大力吹捧中華思想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也在粉飾任何比較和質疑的尷尬。這次課綱微調,又成功地膨脹了中國歷史文化,犧牲掉台灣學生了解台灣和世界的時間。只有份量膨脹也就罷了,這些文史教材裡只有背誦,沒有抽離國族情結,去分析中國史在各階段發達或是停滯的客觀因素;也沒有任何對中華思想和價值的質疑,正落入了文史教育最忌諱的國族偏見裡。

北歐位於歐洲邊陲,在歷史上無論思想或經濟都常常慢歐美半拍。瑞典有句玩笑話說:「我國對歐洲思想史最大的影響,就是法國思想家笛卡爾受邀到瑞典時,瑞典用嚴寒把他病死了。」這樣的自我解嘲,反映出的其實是一種成熟的心態。

以前瑞典的文史教育也極力膨脹瑞典國族的榮耀,例如對奠下瑞典強權時代的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推崇備至,他打的每一場仗學生都要背得滾瓜爛熟。我公公說每次他的國中老師開始講述古斯塔夫阿道夫戰死沙場的故事時,所有同學都祈禱著這一次他們的國王不會被邪惡的敵方殺死。但是現在,瑞典中學生大多能分析古斯塔夫阿道夫以宗教改革作為南征號召背後的真實意圖,也能指出在歷史上瑞典的版圖越大,瑞典的民生也越慘這個事實。

他們之所以能自我解嘲,能去質疑曾引以為傲的歷史和偉人,是因為現在瑞典人的自我認同,並不是建立在昨日的輝煌,而是建立在瑞典的今天和未來。

臺灣的國族認同一直是我們心頭的一根刺,因此我相信台灣比其他國家都更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教育和思考。比方說,更深入地探討一個主權國家形成的根基和脈絡。外蒙古是如何爭取到主權?為什麼台灣到2002年才正式承認外蒙獨立?蘇聯解體之後獨立的東歐各國有什麼不同的背景?為什麼克里米亞想回歸俄國?蘇格蘭人支持或反對獨立的理由又有哪些?透過世界上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豐富先例,台灣的學生可以去思考「主權」的根基是什麼?血緣?語言?歷史?還是共同利益?失去主權會讓人民付出什麼代價?相反的,為了得到主權,又要付出什麼代價?

與其讓學生被動地接納那些不時被當局操控的國族解釋,不如授予他們解讀「國家」這個詞彙的工具,讓每一個臺灣人能自己去思考和打算我們的今天和未來。

2. 瞭解左右之分,理性審視歷史

我們都說臺灣人要有國際觀,要關心世界,但是如果不理解左右概念,就算英語外語再好,也很難看懂海外媒體對當地政治局勢的報導和評論。左右在不同語境裡的用法,也很容易帶來混淆和誤會。東亞國家對左右觀念普遍不重視,但是這些詞彙還是不時出現在我們的周圍。在日本有所謂的「網路右翼」,是指在網上要外國人都滾出日本的種族主義者,類似現在歐洲反移民的極右分子。在香港,「左派」常被解讀為親共人士。而和中國人談左右更危險,目前中國共產黨以左派之名行右派之實,自己發展了一套山寨左右理論,我到現在還不太理解。

如果不釐清這些用法,很容易對一般討論社會政策走向的左和右產生誤解。比方說現代民主制度裡所謂的偏左,並不是共產主義的極左,而是一種以市場經濟為前提,落實社會平等的政治理念。又比方說,在西北歐相對右傾的政策,在東亞可能會被視為左傾。

某天我在瑞典高中歷史課綱裡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建國神話「長征」,把我驚呆了。萬惡共產黨的長征怎麼可以教?!不過看了教法的描述後,我稍稍冷靜下來。首先長征不可否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瑞典老師也必須引導學生去思考這個建國神話的建構過程。

共產經濟和政體已經失敗了20餘年,我們不用再把自己侷限在對共產黨深惡痛絕的黨國格局裡面,大可以開始理性地審視這一段歷史。曾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共產經濟,它的瓶頸是什麼?為什麼民主制很難在共產社會紮根?在共產極權釀下悲劇的同時,較溫和的社會主義理念又是如何被整合到歐美的民主制度裡?

與其恐左,不如知左。如果不理解左和右的過去,學生很難去理解左和右在現代民主政體中的意義;也更難理解臺灣一直只有偏右政策的現象,和所謂第三勢力興起的經緯。當然,老師也必須公正持平,不忘說明現代左右理念各自的潛力和極限。

3. 培養學術寫作

瑞典高中瑞典語有三級,對文學、影劇作品的鑒賞和分析多集中在第一、二級,而整個第三年都把重心放在學術寫作的訓練。我自己在上瑞典語第三級的時候寫過一道作文題目,題目提供了瑞典各階層薪資近20年來的演變,和幾種代表性職業在歐洲各國薪資的比較列表,要求學生申論一個職業的薪資應該用什麼基準來決定。我知道我的老師是左派黨黨員(左派黨是比社民黨又更左傾一點的瑞典小黨),所以我大力歌頌平等,主張所有工作的薪水差距越小越好。結果這篇文章沒有及格,老師說我的立論沒有以事實為基礎,正反兩面的分析也不足夠。

順帶一提,今年瑞典語第三級的全國統一考題,是讓學生先閱讀幾段文本,描述活字印刷術在歐洲帶來的革新和意義。請學生根據文本,申論Ipad、Kindle等數位閱讀科技,是否能被評價為和活字印刷術有同等意義的技術革新?

其實,瑞典高中生也不見得能寫出非常精彩的學術文章,但是嚴謹引用和分析資訊的過程,對一個孩子的邏輯和批判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訓練。

我知道臺灣的國文老師必須培養學生去應付像「獨享」、「圓一個夢」這類空靈的作文考題。但是國文科是目前臺灣學校裡唯一讓學生練習寫作的科目,國文老師任重而道遠,如果能偶爾穿插對思辨能力更有挑戰性的作文練習,學生一定會受益匪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