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間大學最有錢?台大有91億、明志科大有71.8億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哪間大學最有錢?台大有91億、明志科大有71.8億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THE 2024年輕大學排名 雲科大名列科大第2 | 中央社訊息平台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 Top Universities
亞洲第一換人做!2021全球頂尖大學排名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2021世界大學排行」,台灣有12所學校進入前500大,其中台大排名66,比去年進步3名,是歷年最佳,也是我國唯一進入全球前100大的大學;北科大排名488,是首次進入前500大。
QS排名採用的評比指標包括:學術聲望(40%)、雇主評價(10%)、平均每位教師論文被引用數(20%)、生師比(20%)、國際教師(5%)及國際學生(5%)等六項。今年共1604所機構進入最終評比,台灣有16所大學進入前1000名,其中12校進入前500大。
全世界前5名大學分別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及英國牛津大學。亞洲排名最好的學校,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排第11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第13名、北京清華大學排第15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 Top Universities https://bit.ly/3hMLhFS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 Top Universities
2020-全球頂尖大學排名-亞洲第一換人做!2021全球頂尖大學排名 https://bit.ly/37IX57g
2020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https://bit.ly/3hMLhFS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 Top Universities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 Top Universities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20年8月20日 下午6:11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養孩子是燒錢的事,根據壽險公司調查,台灣有 6 成以上的父母願意供應子女教育經費直到大學畢業,但超過 5 成教育經費準備低於 200 萬元,比起前兩年調查平均準備 300 萬元明顯下滑。
英國保誠人壽連續三年路調查了解民眾準備子女教育金的計劃與考量,根據今年最新調查結果,63.5% 受訪的父母願意支持子女念到大學畢業,另有 26.5% 甚至願意支持子女繼續就讀研究所。
儘管支持子女求學意願高,但對於教育準備金卻有縮水跡象,調查指出,52.6% 受訪者認為每位子女教育準備金不用到 200 萬元就夠了,20% 準備金約落在 200 萬到 300 萬不等,15% 準備金超過 300 萬元,僅 1.5% 會準備 800 萬元以上的教育經費。
保誠人壽指出,比起 2018、2019 年平均教育準備金 300 萬元以上,父母對於子女教育準備金有下滑趨勢,如果將物價調整與出國留學費用變化列入考量,台灣父母在教育經費準備上恐有低估疑慮。
至於要如何準備子女教育經費?7 成受訪者主要以定儲為主,理財態度相對保守;54% 選擇投資債券、46% 則以投資股票、基金位子女籌措教育經費,另外透過保險與房地產投資比重累積經費的比重分別為 13.7% 與 8.1%。
進一步分析選擇保險理財的受訪者,超過 5 成選擇分紅保單,另有 42% 則是挑選不分紅保單理財,而先前大受歡迎的投資型保單與利變型保單,比重約 3 成,分別為 38.7%、34.5%。
保誠人壽分析,父母選擇分紅保單理財累積教育經費,應該與分紅保單兼具保障與分紅有關,尤其在長期持有效應下,讓客戶可分享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因此相對受父母們青睞。
2020年8月20日 下午6:11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 Yahoo奇摩股市
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 台16所大學上榜、台大擠進前70名
分享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 台16所大學上榜、台大擠進前70名到Facebook 分享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 台16所大學上榜、台大擠進前70名
2019-06-19 17:1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QS公司今(19)日公布2020《QS世界大學排名》,台大與清大分別以第68名及173名擠進排行榜前200名,其中台大的排名已連續2年提升。
英國QS公司今(19)日公布2020《QS世界大學排行》,台大與清大分別以第68名及173名擠進排行榜前200名,其中台大的排名已連續兩年提升。圖為台大校門。(資料照)
英國QS公司今(19)日公布2020《QS世界大學排行》,台大與清大分別以第68名及173名擠進排行榜前200名,其中台大的排名已連續兩年提升。圖為台大校門。(資料照)
綜合媒體報導,本次《QS世界大學排名》綜合「學術聲譽」、「雇主聲譽」、「教師論文引用數」、「師生比」、「國際教師比率」及「國際學生比率」等6項指標進行排名。此次台灣有16所大學擠進前1000名,其中6所大學排名提升,7所下降。
據全球逾9.4萬名學者調查反饋,台灣16所上榜的大學中,有4分之3在「學術聲譽」指標上的分數提高,但同時也有75%的大學在「國際學生比率」上是下降的;不過若從「雇主聲譽」指標來看,有7成5的上榜大學表現得比去年還要好,其中包括台、清、成、交分別以第68、129、152與160名擠進該指標全球前200名。
報導指出,2018/2019年有5.68萬名國際學生來台讀書,是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一年,但從12所台灣入榜的大學來看,比例卻是降低的。
不過對此QS研究總監索特(Ben Sowter)則說:「去年全球出生率是歷史第3低,勞工短缺,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因尋求創造一個繁榮的經濟 - 社會 - 未來,而成為了寶貴的資產,最近的政府政策措施已明確表明臺灣正在努力積極利用這一項資產。它成功的吸引並留住聰明、有動力的年輕人,國際學生人數較去年增長了27%。」
「任何對年輕菁英開放的地方,都會引起一直在尋找技術熟練員工的企業之關注。」索特認為,台灣在「雇主聲譽」上進步成長,恰恰減少希望在台留學的學生所面臨之障礙,儘管其他地方積極發展國際化,使得台灣國際化整體進步空間沒那麼顯著,但它肯定會朝理想方向發展。
本次《QS世界大學排名》前十名中,一至三名已經連續4年分別由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和哈佛大學拿下,4到10名則分別為英國牛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及美國芝加哥大學。此外,亞洲名次最高大學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第11名),而北京清華大學則以第16名為中國最高學府。
台灣入榜《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0名大學分別為(前者數字是2020年排名,後者則是2019年):
1. 台灣大學(69 / 72)
2. 清華大學(173 / 163)
3. 成功大學(225 / 234)
4. 交通大學(227 / 208)
5. 台灣科技大學(251 / 257)
6. 陽明大學(287 / 292)
7. 台灣師範大學(331 / 308)
8. 台北醫學大學(379 / 362)
9. 中山大學(410 / 402)
10. 中央大學(427 / 415)
11. 長庚大學(484 / 429)
12. 台北科技大學(511-520 / 561-570)
13. 政治大學(551-560 / 601-650)
14. 高雄醫學大學(651-700 / 未上榜)
15. 中興大學(651-700 / 651-700)
16. 中正大學(801-1000 / 801-1000)
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 台16所大學上榜、台大擠進前70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yqh5vcd
2019年
2020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躍升120名史上第二高列印
分享2020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躍升120名史上第二高到Facebook分享2020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躍升120名史上第二高到Line
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公布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從去年的170名升到120名。(資料照)
2019-09-12 09:01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公布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名次大躍進,從去年的170名升到120名,僅比2011年的115名略低,創該排名史上第2高,也是國內唯一闖進全球前200名的學校。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今正式發布。(圖取自網站)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今正式發布,其用13項績效指標,評論全球各大學,並統計分數進行排名,包含教學(學習環境); 研究(數量、經費和聲譽); 論文引用(研究影響力);來自企業的研究經費(知識轉移); 和國際視野(員工、學生、研究)等。
最新排名中,台灣大學名列第120名,較去年的170名大幅提升50名,也是國內唯一進全球前200名的學校,國內入榜學校尚有:清華大學(351-400)、台北醫學大學(351-400)、中國醫藥大學(501-600)、交通大學( 501-600)、台灣科技大學(501-600)、陽明大學(501-600)等,加總其他校,共有36校入榜。
全球整體榜單,今年由英國牛津大學奪冠,該校連續4年全球第一,美國加工理工學院則從去年第5升到今年第2,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等3校,則共同並列第3
2020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躍升120名史上第二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4n5ohn5
Search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search?search=taiwan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THE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ode/707
國立交通大學
台灣國立交通大學(NCTU)成立於1896年,是西方教育體系下引進的最古老的中國大學之一。
它也是第一所引入電氣工程專業的中國大學,也是第一所在高等教育層面提供綜合工程和管理課程的大學。
今天,研究密集型大學分佈在11所大學和一所學校,21個系提供一系列本科和研究生學位,包括科學,工程,計算機,法律和社會科學課程。
NCTU近年來擴大了其國際影響力,鞏固了其作為台灣海外學生的主要目的地的地位,其許多課程都用英語授課。
它強調以實踐和技能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這一點在大學的官方座右銘中很明顯:“吸收新人展望未來,務實工作。”
作為世界領先的技術大學之一,NCTU吸引了包括伯克利,哈佛和劍橋在內的世界上一些最負盛名的大學的博士學位。
其校友包括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獲得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袁元利,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台灣獲獎者,以及獲得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
NCTU位於新竹科學園 - 台灣的“矽谷” - 意味著學生可以在知識交流和就業機會方面與一些領先的高科技公司接近。據估計,科學園區三分之二的CEO和管理人員曾經是NCTU的學生。
該大學以為學生提供最先進的設施而自豪,其中包括一個可以作為音樂會和展覽空間的圖書館,多個研究設施以及被認為是台灣最美麗的校園之一,充滿了藝術,雕塑。和花園。
---------------------------
關於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被廣泛認為是台灣最負盛名的大學,現已成為世界上備受推崇的研究型大學。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當時該機構由日本殖民政府成立為泰國帝國大學。它在1945年贏得抗日戰爭之後被交給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政府,導致了它的新名稱 - 國立台灣大學。
這所名為NTU的大學目前擁有11所學院,54個系和103個研究生院,4個大學級研究中心(人口和性別研究,凝聚態物質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多樣性),總學生人數約為33,000,包括17,000名本科生和15,000名研究生。
它在Tapei地區有五個校區,另外兩個校區,但其主校區位於台北市中心。
其著名的校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袁T.利,他是2009年獲得化學獎的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台灣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家安德魯·姚和現任台灣總統蔡英英-wen-四位國家元首中的一位出席南大。
大學的座右銘是“誠信,勤奮,忠誠,同情”,這是1949年Ssu-Nien Fu總統在慶祝大學四周年之際的演講中所採用的。
該大學也有自己的官方歌曲,其歌詞由文學院院長沉康波於1968年起草,由作曲家Yuen-Jen Chao創作。
國立台灣大學世界大學排名| THE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ode/618
2018年01月05日 04:09 工商時報 孫克難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
由財政部《中華民國財政統計年報》可知,2016年政府投入教育經費占政府總支出的比率約18.2%,僅次於社會福利支出的20.0%。且由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3條第2項規定:「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應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的23%。」可見政府不但重視教育,更透過法律保障教育經費。問題是政府為何要積極投入資源?難道教育是公共財(public goods)?抑或基於其他理由?
從財政學的角度言,政府介入市場經濟在於「市場失靈」,其首要原因就是公共財,包括非敵對(nonrival)與非排他(nonexcludable) 兩個特性。非敵對性在於說明某種財貨可同時供多人消費,又不影響彼此效用滿足;非排他性強調技術上不可能排他享用,或縱能排他但成本極高。由於教育財之消費受到設備、空間的限制,隨人數增加會影響彼此滿足,在消費上具敵對性,且付費即能排他享用,故而教育須被認定為私有財。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例如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私塾就成為識字、傳授知識、教養品德、培育人才的場所,而且要收學費。還記得《論語˙述而篇》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此處「束脩」一般就被解讀為收學費。私塾就是私人辦的學校,其產出在本質上是私有財,有其悠久歷史。
既然教育為私有財,現代化國家政府為何積極介入?尤其是資源挹注。其實,財貨性質與由誰提供並無必然關係,亦即私有財不一定私營,公共財也不一定公營,端視誰能更公平有效率的提供。著名財政學者馬斯格瑞夫(R. A. Musgrave)及羅森 (H. S. Rosen)早已提出此一觀點。教育財由於性質特殊,故而成為政府大力介入的對象。
就國民基礎教育言,在於教育人民識字、基本知識、公民素養,並做為進階教育的基礎,除使本人受惠外,在人際互動上具有極大的外部利益性,讓全體社會受惠,因此而被有些學者視為公共財,成為政府介入的堅實理由。
由於國民基礎教育也具有殊價財(merit goods)特性,政府在大家長主義(paternalism)引導下,以法律強制要求國民消費,甚至成為應盡義務。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托賓(J. Tobin)提出商品平等主義(commodity egalitarianism)的概念,也完全適用於國民基礎教育上,每個人有平等消費權利,藉以落實憲法上的平等權。因此,政府在國民基礎教育上當應投入更多的資源。
至於高等教育,屬選擇性教育;個人受教育的目的,在於增進專業知識、累積人力資本、提升技能與生產力,以期賺取更高的所得,是一種自利行為。雖然具私有財性質,卻具有外部效益性,隨著人與人間互動,受教育不但使自己受惠,也使別人不必付代價的受惠,尤其在知識經濟下更形重要,維繫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本間之緊密關係,事關國家前途至鉅。而在具外部利益情況下,市場價格機能運作結果往往少於社會應有需求,故而政府提供各項補助,以期矯正市場失靈現象。
雖然高等教育基於受益者付費原則,學生須合理繳交學費;但對弱勢家庭而言,因缺錢而產生「流動性限制」,在借貸市場上又因欠缺抵押品而借不到錢,產生市場失靈現象,故而政府出面協助貧窮家庭子女取得貸款,或提供學費補助與獎學金,冀能產生向上流動的力量,以期翻轉貧窮世襲現象。
其實,歐洲許多國家政府更是大力參與,對高等教育採取免學費政策,使得窮人與富人有相同的受教權,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然而高等教育並非白吃午餐,教育成本是由這一代納稅人繳更多的稅,提供下一代免費受教育的財源,下一代工作時則要繳稅扶植下下一代,如此代代互助與綿延下去。然而,此種公費教育制度仍然是有人付費(稅),大學教育依然是私有財。
綜上所述,各級教育在本質上屬私有財,但因外部利益、殊價財、商品平等消費、借貸市場失靈等理由,造成政府積極介入,增進人力資本累積,培養國家發展人才,促進向上流動性,提供公平發展機會,改善所得分配,將有助於社會安定。然而是否真能如願?有無「政府失靈」問題,值得有識者檢視。
世界學術排名 中醫大全台第二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s5xTkD
大陸大學獨拿「226.4億經費」! 台大40億連1/5都沒有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教育是良心事業,但也很需要錢。(圖/記者周宸亘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少子化讓教育經營越來越困難,「低薪環境」的循環也讓大學不敢漲學費,但普遍待遇比國外差,也讓學校師資、設備無法多元進步,跟隔壁的中國大陸一比,第一學府台大一年40億的經費,只跟對岸排名第36的蘭州大學一樣,也讓高教圈哀嘆「教育真的是用錢堆出來的啊!」
大陸在1999年展開「985工程計畫」,跟台灣的「頂尖大學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觀察經費支出,光是2016年一年,拿到最多經費的北京清華大學就有50.79億元人民幣(約台幣226.46億元),直接佔去「全台灣5年5百億頂大計畫的一半經費」;台大只跟大陸排名第36的蘭州大學一樣,一年頂多40億台幣。
▲經費最多的北京清華大學,一年就獨拿266.46億台幣。(圖/翻攝Google地圖)
面對學生訴求「反對教育商品化」,學校年年凍漲學費,但台灣的教授待遇已經不高,人才外流嚴重、更不用說追求國際化一定要有的「外國學者交流」,許多大學都感嘆「學生都說老闆給香蕉只請得起猴子,老師也是這樣啊!」教育部雖然提出公費留學、簽約姐妹校,甚至鼓勵老師在校內開「研究服務公司」幫自己賺外快,卻也被質疑「壓榨研究生勞力」。
李家同日前接受電台採訪時,也提到「台灣面對高教缺乏『細水長流』的勇氣」,高等教育應該走精緻化,把經費集中用在刀口上,不是弄成人人有獎,搞得大家一起「均貧」;現在政府鼓勵教授做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了拿到經費去做這些事,簡直是「無聊到了極點,這樣做學術會好嗎?」
▲淡江大學抗議校方為了節省經費,不顧兼任教師的權益。(圖/翻攝淡江學生聲援兼任教師行動小組臉書)
私校的經營也很艱難,在沒有那麼多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每年的盈餘不斷減少,但迫於學生壓力又不敢漲學費,只能透過調整教師編制、課程來因應,但又被教師抗議工作權問題;學校私下叫苦,教育的確不是「商品」,所以沒辦法找額外的營利管道,除了漲學費還有什麼辦法支撐?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今年初也曾表示,如果要辦國際學程,或是全英語授課、其他深耕交流計畫,都是「成本」,無論聘請國內名師、國外名師、讓學生有機會國際交流,都需要大量的經費,「不使用者付費怎麼進行?」要讓教授專心研究、創新教學,也要給人看得見、吃得到的薪水,不然怎麼有動力改革。
最新世界大學排名 台清交名次都下滑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英國教育資訊機構QS今公布「2018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學校僅有台大排進全球百大,名次也從68名下滑至76名。(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2017-06-08 11:4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今公布「2018世界大學排名」,全台有16所學校進榜,但僅有台大排進全球百大,名次也從68名下滑至76名。
根據英國教育資訊機構QS所公布的「2018世界大學排名」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連6年蟬聯首位、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及英國劍橋大學分居2至5名,亞洲最高大學排名為新加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名列第11名。
台灣今年有16所學校進榜,但是僅有台大擠進全球百大,不過排名從68名下滑至76名,另外排名前段班的清交也有所退步,國立清華大學也從151名下滑到161名,國立交通大學也由174名退至207名。
另外13所進榜的台灣學校分別是,國立成功大學(222名)、國立台灣科技大學(264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89名)、國立陽明大學(329名)、國立中山大學(388名)、國立中央大學(391名)、台北醫學大學(398名)、長庚大學(481名)、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600+名)、逢甲大學、輔仁大學(800+名)。
「國立台灣大學」在 2016-2017年QS 世界大學排名中取得有史以來的最好名次
2016/09/06 13:42 PR Newswire Asia info@prnasia.com
www.TopUniversities.com使用 #QSWUR# 來參與討論
倫敦2016年9月6日電 /美通社/ -- 世界高等教育智庫QS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今日發佈了第13屆 QS 世界大學排名,連續十五年將麻省理工學院評為全球最好的大學。「國立台灣大學」連續三年取得進步,如今已名列全球第68位 -- 這是其有史以來取得過的最好名次。
圖標 - 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30909/638188
「國立台灣大學」的進步主要是由於其在兩項 QS 排名指標上的進步。其僱主評分獲得了全球第12號的排位,並且其每位教員的論文引用也在進步。通過在該評價標準下的三個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在被引用的影響力方面,「國立台灣大學」已成為全球第74位的研究機構。
「國立台灣大學」能夠取得其歷史最好排位,正顯示出台灣的大學在過去一年所取得的進步。這些進步主要體現在學術表現和僱主評價方面。15所台灣大學中有8所都取得了進步,其中有5所進步了十位以上;輔仁大學 (701+) 則首次進入了排名榜單。60%的台灣大學在學術聲譽上取得了進步,66%的台灣大學在僱主評分上取得了比以往更佳的表現。
2016-2017年QS 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前十名的大學 |
||
2016 |
2015 |
Institution Name 學校名稱 |
68= |
70=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國立台灣大學」 |
151 |
155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國立清華大學」 |
174 |
182=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國立交通大學」 |
241= |
224 |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國立成功大學」 |
243 |
260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
308= |
338= |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 「國立陽明大學」 |
310= |
376=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395= |
379=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國立中山大學」 |
401-410 |
421-430 |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台北醫學大學 |
411-420 |
397=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國立中央大學」 |
©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2004-2016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 |
此外,「國立台灣大學」是三所被 QS 評為「世界前100最佳研究機構」的台灣大學之一。其他兩所分別是「國立清華大學」(綜合排名151位)-- 其在單位教員引用指標上全球排名第15位,以及「國立交通大學」(綜合排名第174位)-- 其在單位教員引用上排名全球第58位。
伴隨台大一起增長的還有其它幾所亞洲頂級大學。中國大陸的復旦大學(綜合排名第43位)和上海交通大學(綜合排名第61位)也達到了他們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也取得了排名上升。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也保持著其全球前20的排名。
史沃特說道:「今年的排名揭示了投資力度決定著誰可以獲得進步以及誰在倒退。那些在能夠給予大量有針對性的財政投入的國家的大學,無論這些投資是來自於基金還是公共財政,都從去年的排名上升。另一方面,在削減或準備削減公共研究支出的西歐國家,其大學的排名相比其在北美和亞洲的競爭對手來說都在下降。」
2016-2017年QS 世界大學排名:全球前20名 |
|||
2016 |
2015 |
Institution Name 學校名稱 |
Country 國家 |
1 |
1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麻省理工學院 |
US 美國 |
2 |
3= |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學 |
US 美國 |
3 |
2 |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 |
US 美國 |
4 |
3=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劍橋大學 |
UK 英國 |
5 |
5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加州理工大學 |
US 美國 |
6 |
6 |
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學 |
UK 英國 |
7 |
7 |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城市學院 |
UK 英國 |
8 |
9 |
ETH ZURICH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CH 瑞士 |
9 |
8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帝國理工學院 |
UK 英國 |
10 |
10 |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學 |
US 美國 |
11 |
11 |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頓大學 |
US 美國 |
12 |
12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 |
SG 新加坡 |
13 |
13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南洋理工大學 |
SG 新加坡 |
14 |
14 |
ECOLE POLYTECHNIQUEFEDERALE DE LAUSANNE (EPFL)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
CH 瑞士 |
15 |
15 |
YALE UNIVERSITY 耶魯大學 |
US 美國 |
16 |
17 |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爾大學 |
US 美國 |
17 |
16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US 美國 |
18 |
18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大學 |
US 美國 |
19 |
21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愛丁堡大學 |
UK 英國 |
20 |
22 |
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 |
US 美國 |
©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2004-2016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 |
在其他國家方面,俄羅斯、美國、韓國和日本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斯坦福取代了劍橋大學榮登排名前三甲,這也是自2004-2005年的第一份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以來,第一次世界前三的位置全部由來自美國的大學佔據。西歐的大學,包括英國,全面衰退。
The full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for 2016/17 can be viewed here.
完整的2016-2017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可在此查看。
QS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名列68創歷年最佳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2016/17QS世界大學排名今天在英國倫敦正式公布,其中以台灣大學來看,這次排名衝到68名,是全台唯一入世界前百大,也創下該校自2012年來最佳成績;台灣則有8校列入前400大榜單,雖比去年還少1校,但其中有7校排名提前。
QS世界大學排名由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調查,這次排名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奪冠,美國史丹佛大學居次,哈佛大學列第3,英國劍橋大學第4,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列居第5,英國牛津大學第6,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第7,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第8,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第9,美國芝加哥大學第10。
而亞洲排名方面,表現最佳則是新加坡,其2所頂尖大學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分別排名12及13名,中國清華大學排第24,日本東京大學排到第34,南韓首爾大學則排第35,香港科技大學排第36。
台灣表現中,依舊是台灣大學在前,名列第68,接下來是清華大學(151)、交通大學(174)、成功大學(241)、台灣科技大學(243)、陽明大學(308)、台灣師範大學(310)、中山大學(395)等校,列入400大之內;之後入榜學校還有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長庚大學、中興大學、台北科技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被統計入QS今年榜單中。
--------------------------
大學世界排名退步 教部擬集中火力挹注部分大學
於 2016-08-15 19:08:00 發佈 曾鈺羢
列印
上海交大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教育部 高教司 李彥儀
教育部圖檔(縮).jpg
大學世界排名退步 教部擬集中火力挹注部分大學
上海交大公布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我國的大學龍頭台灣大學的排名年年退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李彥儀表示,上海交大的排名在以校友及教師得諾貝爾獎的比重相當重,這對臺灣很不利;另外以論文的引用率進行評分,顯示出臺大在這個部分確實退步,應該要注意。
至於臺大建議,要打這場大學的世界盃競賽,教育部應該要集中火力,將資源挹注在某些學校身上,李彥儀說,頂尖大學計畫(5年500億計畫)及典範科大計畫延到明年結束,107年將會提出新的高教發展方案,目前與大學交換意見,大家都有默契要集中資源給幾所學校,但是尚未取得共識,教育部將在明年(106年)1月的大學校長會議上提出初步方案,與大學討論。
------------------------------------------------------------------------
你不是學生,是一個獨立求知的學者
m.news-adding.com查看原始檔
德國嚮導:徐言 Stefanie Eschenlohr (德國學術交流署台灣主任/Director of DAAD)
30年前,當她還是中文系學生時,第一次來到台灣;15年前,徐言博士開始在香港、北京、台北等地的德國學術交流署,將德國高等教育帶進亞洲。德國大學的特色與精神,她最明白。
你不是學生,是一個獨立求知的學者
採訪撰稿:胡芷嫣
如果你問德國人,「你們最好的大學是哪一間?」這個在台灣不用兩秒就可以說出答案的問題,德國人是無法回答的。
德國既沒有聯考,也不流行大學排名,更沒有學生家長趨之若鶩的第一名大學--德國392所高等院校,各有各的專長與自豪的專業。此外,德國高等院校也分成注重理論研究的綜合大學(Universität),強調技術實用的應用科技大學(Hochschule),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Kunst-Film-und Musikhochschulen)。多元的教育機構,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追求智識、技術、才藝上的精進。
假如你去德國大學,你會發現,這裡非常沒有「學校」的感覺。在德國大學,你不會有同班同學,也不是一個成天坐在教室聽課的學生,而是一個主動求知、批判思考、自主學習的年輕學者。大學三年,你要學什麼,要達到的學分、考過的考試,都必須自己依據學校要求規劃安排。
這裡,甚至沒有校園。傳統德國大學往往很古老(年代最悠久的是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幾百年的時間,科系教員、硬體設備不停擴大增長,學校便在附近地區找零碎空間使用,一間大學的物理系可能在城市A區,天文系卻在城裡另外一區。你也許好奇,沒有校園、沒有同班同學,學生不是不容易湊在一起集體行動嗎?但這對德國人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學習,本來就該是獨立自主的啊。
更有趣的是,德國早年並沒有「博士班」。雖然在歐盟波隆納協定(Bologna-Process)後,為了統一歐洲高等教育,德國也開始有了學士、碩士、博士班制,但仍然保留博士生vs. 指導教授一對一教學的傳統,只要是德國大學教授,都可以指導博士生,就像收自己的徒弟一樣!對了,德文裡的博士指導教授,正叫做Doktorvater/ Doktormutter (doctor father / doctor mother)呢。
-----------------------------------------
最新全球大學排名 台灣大學贏北京大學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最新公布全球大學排名,台大54名勝過中國北大。(資料照,林正方方土攝)
2016-07-26 10: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已公布2016年全球前1000大大學排名,美國包辦前3名分別為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而台大名列第53名,比中國的北京大學還高。
這次世界大學排名中心所公布的名單,排名為全球前1000大學,台灣一共有21所大學上榜,台灣大專院校最高排名是台灣大學的第53名,也是唯一入選前百大的台灣學校;不過台大的排名比中國最頂尖的兩個學府北京大學(60名)、清華大學(74名)還高。
全球前1000大學除了台大以外的其他20所台灣大專院校,分別為成大(247)、清大(391)、交大(403)、中興(540)、中央(549)、陽明(565)、長庚(571)、中國醫藥(662)、高雄醫學(712)、中山(764)、台北醫學(793)、中正(885)、中原(900)、台科大(917)、師大(934)、海大(949)、元智(976)、中山醫學(986)、逢甲(990)、輔大(997)。
這份排行榜的排名依據為教職員素質、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影響力、論文引用次數、專利、校友成為頂尖企業執行長的人數與教育品質
-----------------------------------------------------------
2016年亞洲大學排行
台灣部分共有5所大學擠進前50名,又以台灣大學表現最佳,排名第21,其次為31名的清華大學、38名的交通大學、39名的成功大學,以及排名第50的台灣科技大學
2016亞洲大學排行前10名:
1.新加坡國立大學
2.香港大學
3.南洋理工大學
4.香港科技大學
5.北京清華大學
6.韓國科學技術院
7.香港城市大學
8.香港中文大學
9.北京大學
10.首爾大學
QS亞洲大學排行出爐!台34所入榜 台大名列21最優 | 國際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http://goo.gl/L4pkj6
---------------------------
2015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大陸大學無緣前100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日前發布2015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今(2015)年,哈佛大學蟬聯榜首,劍橋大學排名第2,第3-5名依次是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佛大學。大陸大學無緣前100,清華排名107位,北大排名131位距離世界百強僅『一步之遙』。大陸共有32所大學上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7所學校進入世界前200名。同時,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的醫科排名位列領域排名世界第151~200名,這是大陸大學在競爭激烈的醫科排名中首次躋身世界前200。
英美優勢仍持續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報導,今年排名顯示,美英大學優勢仍然非常明顯。哈佛大學連續13年蟬聯全球第一,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和牛津大學進入前十。歐洲大陸排名最高的是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亞洲表現最好的是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澳洲是墨爾本大學。
大陸大學質量指標提升
同時發布的2015年『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和『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顯示,大陸大學的表現也有明顯進步。領域排名方面: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的醫科排名位列世界第151~200名,這是大陸大學首次在競爭最為激烈的醫科排名中躋身世界前200;理科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在世界第4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進入世界百強;工科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列世界第12名,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1所學校也入圍了世界百強;生命科學與農學排名中,大陸國內排名最高的浙江大學處在世界第101~150名;社科排名中,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排在世界第151~200名。
學科排名方面:數學排名中,蘭州大學排在世界第37名,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學校也位列世界百強;物理排名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第46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入圍世界百強;化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在世界第31名,浙江大學等12所學校也進入世界百強;電腦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居世界第25名,浙江大學等10所學校進入世界百強;經濟學/商學排名中,大陸國內表現最好的是北京大學,處在世界第101~150名。
無論是高考填報志願,還是出國留學選擇院校,大學排名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但卻不是唯一的因素。同學們一定要結合個人的自身條件、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排名靠前的未必就是最適合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
QS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躍升第70名
更新: 2015-09-14 21:30:14 PM 標籤: 世界大學排名 , 台大
【大紀元9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5日電)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今天公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各大學以台大排名第70名(比去年進步6名)表現最佳,台科大排名260名,進步111名最多。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公司今天公布「2015/16世界大學排名」, 台灣各大學今年整體表現優於去年,今年台灣共有9所大學進入世界前400名,而台灣大學是唯一擠進前百大的學校。
根據QS排名結果,台灣學校排名進前400名的的大學共9所,依序是台大70名、清大155名、交大182名、成大224名、台科大260名、陽明338名、台師大376名、中山大學379名、中央大學397名;以台大排名70名表現最優, 台科大排名260名,比去年進步111名最多。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表示,今年名次大幅進步,顯示國際化與學術表現均獲得肯定,技職大學仍可與世界頂尖大學並駕齊驅;另外,今年QS採計使用標準化評分,可以更平衡來評比同質型大學在論文研究上的表現。
ADVERTISING
廖慶榮也指出,台科大除了論文、教學、引用率等表現出色外,這幾年來也以「多元」及「國際化」為主軸,培養「具國際移動力的專業人才」,包括國際產學合作、歐盟計畫、舉辦大型國際研討會、選送師生到國外交換、研習、實習等,這些成果讓台科大被國際看見,也提高國際聲望。
QS世界大學排名 台師大贏中央、北醫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鍾佩芸/台北報導
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今上午公布2015/16最新世界大學排名評比,其中台灣師範大學今年排名第376名,躍升40名,今年度國內排名也超越中央大學及台北醫大,提升至第7名。
QS排名出爐,台灣各大學今年整體表現優於去年,擠入百大的台灣大學今年排名全球第70名,較去年進步6名,台科大排名較去年大幅進步111名,排名全球第260名,進步最多,其次是台師大一口氣提升了40名,進步幅度居次,台師大分析因為今年QS首度採用領域標準化計分,對偏重藝術人文領域的師大較公平,因而在分數上有所突破。
台師大研究發展處表示,台師大從2010年首次入榜後,連續6年進入前500大,排名持續進步,今年度國內排名也超越中央大學及台北醫大,提升到第7名,評比總分從去年33.4分,進步到今年36.4分,學術聲譽、生師比、教員論文平均被引數及國際學生等多項指標逐年成長,其中生師比與國際學生2項指標的表現已邁入全球前300名。
對於世界大學排名提升,校長張國恩表示,這項排名只是學校辦學參考指標之一,未來會全方位更加努力,包括優秀人才延攬、研究團隊拔尖、課程精進、國際化提升、組織及行政革新、校園整建等方面,都要持續努力,尤其會加強學生學習及研究的環境。
根據QS排名結果,台灣學校排名進前400名的的大學共9所,依序是台大70名、清大155名、交大182名、成大224名、台科大260名、陽明338名、台師大376名、中山大學379名、中央大學397名。
----------------------------------
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進步到第76名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09-17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英國QS教育組織昨公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總體評分100分連續3年位居第1,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同為第2名、第4名是美國哈佛大學,並列第5名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台灣大學為國內唯一進百大榜的學校,排第76名,較去年82名,進步6名。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陳韻如(右二) 團隊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致關鍵。(記者湯佳玲攝)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陳韻如(右二) 團隊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致關鍵。(記者湯佳玲攝)
台灣今年有15所大學上榜,其中排名前三百大的除台大外,還有清大第167名(去年199名),交大202名(去年230名)、成大232名(去年247名)、陽明256名(去年295名)。另外,台灣科技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在這次排名中也都有大幅進步,台灣科技大學排名第371,進步41名 ,台灣師範大學排名411-420區間,比去年提升約70名 。
------------
大學排名進步vs.教學低落
推文到plurk
2015-09-16 06:00
◎ 陳晴光
昨天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今年許多台灣的大學世界排名都往前躍升,這個消息對於許多國家教育單位和大學來說一定視為非常正面的消息。但是台灣的大學真的進步了嗎?
大學世界排名評定準則,包含以下幾個指標:國際化程度、教學質量、研究指標和學術論文影響等。其中研究指標與學術論文影響佔了最大的比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大學要求校內的教師們要大量的產出國際論文來提升研究指標與學術論文影響的分數,以利於學校追求世界排名。
但是,大學教師的工作不僅只有研究,還包含教學、行政、學生事務等,而與自身升等與生存最息息相關的還是研究成果。由於教學成果是很難衡量的,與其付出努力在無法衡量的教學,不如將精力投注在拚論文點數。所以許多教師對於教學工作根本視為累贅,因此大學的教學品質相當低落,上課用萬年教材,有的教授上課也只是逐字的念投影片內容。這樣的教學品質只是虛耗師生的時間。
不可否認,研究工作讓教師們隨時更新世界潮流的新知,可以間接的提升教學質量。但是大學是教育單位,大學的教師們應該要回歸到教學的基本面,提升教學質量與方向,讓學生的基本功紮實,競爭力提升,並且強化所學技能與業界接軌的聯結,如此才能培育出與業界不脫節的學生。
(作者為博士後研究員,高雄市民)
-------------------------
世界大學名氣榜 港三大齊跌
泰晤士報編輯:佔中警暴力 憂自由蠶食
世界大學名氣榜港三龍頭齊跌世界大學名氣榜港三龍頭齊跌
【明報專訊】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15世界大學名氣榜,本地3間去年上榜的大學,排名全數顯著下跌,港大由第43位跌至51-60位,科大及中大是2011年有該排名榜以來,排名首次下跌,中大更由81-90跌至百名外。特刊編輯Phil Paty估計,外界眼見警方處理佔領運動時手法暴力,憂慮中港進一步融合時,本港的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會逐步被蠶食,故影響本地大學的名氣。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委託調查機構,訪問來自全球142個國家共10,507名學者,每人須選出他們所代表的專業領域中,不多於10所最佳的高等學府。今年排名第一是美國哈佛大學,其次分別為英國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
全球逾萬學者選出
亞洲地區方面,除內地的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外,幾乎全數大學的排名下跌。東京大學續為亞洲第一,但排名由11位微跌至12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由21位跌至24位,為亞洲第二。清華大學由36位升至26位,超越今年排名27位的京都大學,首次成為亞洲第三。韓國首爾大學跌幅最大,由去年排名第26位急跌至51-60位(見表)。
港大跌出50大 中大跌至榜外
本港方面,今年只有港大及科大上榜,中大跌出100大。除港大由43位跌至51-60位外,科大及中大亦自上榜以來排名首次下跌,前者由去年排名51-60位跌至71-80位,中大則由81-90位跌至榜外。《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編輯Phil Paty表示,世界領先的大學均為言論自由及院校自主的堡壘,但外界留意到在佔領運動期間政府的處理手法,警方應對時較為暴力,估計擔心中港進一步融合時,香港的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會逐步被蠶食,故影響本地大學的名氣。
佔中三子之一、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認為,有關大學排名結果相對主觀,香港的大學質素如非因教育制度有什麼重大改變,不會有太大變化。但陳認為佔領運動中,警方使用催淚彈、揮警棍等,的確帶來很大衝擊,破壞香港的國際形象,不排除負責大學全球排名評級的學者會受有關影像所影響,令主觀評價有偏差。
陳健民:主觀評價 何濼生:無稽
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亦指出,排名下跌未必與佔領行動有直接有關,如警方發催淚彈後,各大專院校學者發表聲明譴責,都顯示香港學術自由並無受損。不過,他認為政府在佔領運動後開始整頓高等教育,如有指港大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獲委任為副校事宜疑受干預,岑擔心未來香港學術自由會不斷收窄。
「幫港出聲」召集人之一、嶺南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何濼生則指出,自己沒有察覺到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等有被干預,有關憂慮是無稽及無根據。
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亦指出,政府處理手法與學術自由及大學評級無直接關係,她質疑「難道美國(警察)打死黑人,同哈佛(大學)好不好有什麼關係?」
港大中大:指標不同 科大:升跌非罕
港大及中大發言人均表示,各個大學排名榜均有不同的衡量指標和比重,亦時有修改,因此產生不同的排名結果。科大發言人亦指出,世界一流的大學每年在不同的排名榜或有升跌,並非罕見。
10年耗千億 頂大排名反下滑
〔記者吳柏軒、林曉雲/台北報導〕五年五百億元的頂尖大學計畫邁入二期之末,立法院預算中心調查,計畫執行至今竟有三項指標未達成,各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也疲軟下滑,外界檢討聲浪再起,針對一○五年起的後頂大計畫,教育部計畫未來補助經費將縮水七五折;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則認為,可下修頂大數量,以利經費資源集中運用發展。
立院預算中心 直指執行力未達標準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日前公布世界百所大學聲譽排名,我國唯一上榜的台灣大學首度排名下滑,大學校長們紛紛把矛頭指向高等教育挹注不足,但頂大計畫自九十五年起至今已投入近千億元,過去便曾因預算浮濫遭監察院糾正,立法院預算中心近期也調查,赫見計畫中制定的九項執行績效,有三項未達標,頂大計畫執行力備受質疑。
根據調查,截至一○二年度止未達標的三項指標,分別為「專任教師中屬國內外院士、重要學會會士者,增加二百人」、「研發之專利數與新品種數合計每年增加六百九十五件」及「智慧財產權衍生收入成長率一百%」。
前教育部長、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黃榮村認為,過去制定頂大政策受到干涉,指標朝功利性研究傾斜,確實產生加速M型化大學、對人文社會科學不利、教育功能不彰及學用落差等缺失,經費已無下修空間,但可將頂尖大學數量下修,讓在國際競爭或解決國家問題的大學,獲最多幫助。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則認為,第三期後頂大絕對要轉型,須鼓勵大學與產業結合,跨領域、跨校系,並積極接軌國際,也盼主政者放眼世界,讓頂大培養台灣未來所需的人才。
經費擬少25% 教部盼企業捐助
教育部預計在今年中提出新一波的後頂大計畫草案,持續補助頂尖大學發展,但補助經費將打七五折,一年僅剩七十五億元,其中五十億元給頂大,另外廿五億元是專案補助培育人才,尚有不足則盼企業捐助。部長吳思華表示,已成立專案小組,除博雅、全人教育及關懷弱勢外,也將注重研究成果對國家社會及產業的貢獻度,並用計畫評鑑指標衡量。
-------------------------------------------------------------------
香港學術自由的危機
2015年2月14日 公民教育,政治,最新文章綜覽 奇雲
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這個概念,可能已經存在了近三千年:例如在公元前5至3世紀的古典希臘時代(Classical Greece),當年的社會就孕育出一群有思想自由的哲學家(例如柏拉圖,阿里示多得,蘇格拉底等),他們能夠在不太受當時希臘城邦執政者的干涉下,提出他們的論說,建立各種哲學及科學理論,留存後世;而在華夏大地,在差不多同一時間亦經歷了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至2世紀),當時由於社會制度變遷,令學者可以有自由為各諸侯出謀獻策,因而出現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情況。
當然,學術自由並非一直在歷史上受到君主及建制所重視或接受:例如歐洲在中世紀黑暗時代開始,就有天主教宗教法庭管制思想,任何人提出和耶教教義有別的理論,就一定會被追究,亦令天文學家伽利略及哥白尼為提出「日心說」而受到迫害;而華夏文化就由前漢開始就獨尊儒家,同時亦罷黜百家,令文化演進變成一言堂,間接扼殺學術自由。結果,歐洲要到文藝復興時代後期由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開始,才開始為學術自由「鬆綁」,而華夏文化則要到二十世紀初才真正開始有較多學術自由。
到二十世紀初,學術界及社會對學術自由有了更深入的認同,同時亦對學術自由釐訂出一些定義。最簡單直接的是學術自由是指老師(通常指大學教授)有自由去做學術研究,學者有自由去教授及交流各種(包括政黨及政府不喜歡的)意見及事實,而無需要擔心被打壓,解僱,或監禁。而大學用終身聘用制(Tenure System)就是為了使教授能在無需理會政治及其他壓力下,能有自由去做研究及教育工作。
由於香港在19世紀中期後已經是英國殖民地,而香港大學亦在1911年成立,令學術自由及終身聘用制等概念及機制在香港各大專學院上實行了幾十年,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不過和香港相比,中共及台灣的就沒有那麼幸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共大力推出各式內鬥運動,而同時為了維持中共執政穩定,就不停打壓學術自由;而敗走台灣的國民黨亦為了鞏固政權,就以白色恐怖形式影響學術界幾十年,至李登輝上台後才有所改善,結果就令到港中台三地,只有香港有多一點學術自由。
97年後,由於港共政府使用中共式思維去管治香港,當然對保護學術自由的理念有另類解讀。港共政府認為大學教授要以擁護政府為優先,所以就出現了政府中人多次「踩界」干預學術自由:先有在2002年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指批其顧問路祥安向港大正副校長施壓,要港大要求其民意調查中心主管停止為為特首及政府做民望的調查,在獨立調查後被認為證據確鑿;同年,時任教育局長的前中文大學李國章則軟硬兼施,企圖迫使中文大學及科技大學合併;而在2007年,李氏及其副手羅范椒芬再被指向香港教育學院施壓,既要求香港教育學院合併入中文大學,亦要求解僱撰文批評政府教育政策的學者,調查後羅范椒芬被指干預學術自由;不過以上事件和最近發生的事相比,有很大的分別。
首先,據媒體報導,今次政府在企圖干預港大任命陳文敏教授為副校長一事上,最少有特首梁振英及其中央政策組顧問高靜芝向港大校務委員會施壓。如果屬實,事件就比之前三次事件嚴重,因為在路祥安事件,並無足夠證據証明前特首董建華直接牽涉其中,而今次事件上,梁振英就可能有直接參與其中。作為香港最高決策人的梁先生,如果真的牽涉其中,就表明整個政府根本就不把學術自由放在眼內。其次,高女士在接受記者查詢時,竟表示不排除在茶餘飯後,與人討論過陳教授升任為副校長一事上。其實,作為一名高級公職人員,是絕不可能,亦不應該在茶餘飯後亂放厥詞。如果高女士真的有在茶餘飯後,有意無意與人討論過陳教授升職一事,姑勿論該人是否港大校務委員,亦反映出她缺乏常識,因此並不適合做中央政策組顧問!
而令我最痛心的,並不是梁振英或高靜芝有否向港大校務委員會施壓,反而是各大院校的教授及高層對此事只作出很低調的反應/反抗。需知道,如果政府真的干預港大學學術自由,亦必定夠膽干預其他大專院校的學術自由。如果各大專及其學者認為是「各家自掃門前雪」,我就只能會答說:他朝君體也相同。
最後說一句:沒有盡力保護學術自由的學府,不配稱為大學!
---------------------------------------------------------------
中國大學強調社會主義價值觀對抗西方思想滲透
DAN LEVIN 2015年02月10日
上海復旦大學的畢業典禮。中國教育部長對外國思想給中國大學校園帶來的威脅發出嚴重警告。
Aly Song/Reuters
上海復旦大學的畢業典禮。中國教育部長對外國思想給中國大學校園帶來的威脅發出嚴重警告。
北京——他們到處都是,在圖書館的書庫里躲藏着、在報告廳里竊竊私語,危險的教科書和顛覆性的小測驗就是他們的武器:外國敵對勢力正陰謀策劃對中國的大學發動秘密的學術進攻。
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一直嚴肅地警告,外國思想正在對中國大學校園造成威脅,他呼籲禁止使用宣揚西方價值觀的教科書,而且不允許課堂上出現批判中國共產黨統治的言論。
相关文章
中國要求限制使用西方價值觀教材
中國毛派成為正統意識形態的衛士
中國官方提高反西方言論調門
習近平要文藝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
中國進一步收緊對新聞媒體的控制
在美中國留學生看中西方政治制度
「青年師生是敵對勢力對我進行滲透分化的重點人群,」他2月2日在共產黨精英刊物《求是》中寫道。他還解釋說「一些國家」因為害怕中國的崛起,「加緊對我滲透分化,方法手段更加隱蔽多樣」。
然而,中國政府為了加緊對中國知識分子話語的控制而採取的最新嘗試,卻在一些師生當中引發了質疑,他們不認為外國教學方式和教材會對政府的存亡構成威脅,還對此罕見地提出了公開批評。他們指出,反對這種控制的一個最強烈的聲音,就來自這位教育部長本人。
四年前,他曾對一個重要的政府顧問機構表示,限制西方教學材料的使用是錯誤的。官方的《京華時報》2011年3月刊登的一篇報道稱,袁貴仁曾說,「更多引進外國資源都沒風險,因為在中國的土地上。」
他在提到數十萬名前往海外求學的中國留學生時說,「我們還派那麼多人出去,在資本主義窩裡都不受影響,還怕在自己這裡受影響?」
他的意見發生了尖銳的轉變,這突顯出學者和黨內官員就中國學術的未來產生了日益突出的矛盾,而且還給他的批評者提供了攻擊他的依據。
在汕頭大學就讀的25歲研究生海倫·吳(Helen Wu)說,「我其實還滿失望的,一個教育部部長一點風骨都沒有,竟然會淪落到這樣去迎合高層。」
為了管束中國年輕人易受影響的思想,袁貴仁一直在宣傳上個月發佈的新指導方針,呼籲中國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忠於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思想放在優先位置。
他最近指出,中國高校是對抗法治、公民社會和人權等概念的「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他說,社會科學和哲學論壇中的所有「錯誤言論」都應當禁止傳播。
他用嚴厲的措辭,強調了近兩年散發的內部文件中提及的論點,但目前似乎尚未對中國的大學校園產生多少具體影響。不過,一些學者表示,他們擔心此類言論會影響他們的教學質量。
「教授們個人認為,他們沒辦法充分地向學生解釋事情了,」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大學的一名教師說。「他們覺得,哎呀,這些大學生再也學不到什麼好東西了,太可惜了。難怪這麼多中國人都想去國外求學。」為了避免政治上的後果,此人要求匿名。
其他人警告稱,袁貴仁的言論讓人想起了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意識形態清洗運動。文化大革命由毛澤東發起,充滿混亂和暴力的那十年,給一代中國知識分子造成了創傷。
認為西方觀念具有潛在顛覆性的觀點受到了普遍的懷疑,特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指出共產主義本身就是一種西方舶來品。華盛頓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客座研究員夏業良表示,詆毀西方價值觀的運動非常虛偽。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是東方人嗎?」夏業良問道。「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不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嗎?」夏業良曾是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直到2013年被解僱。他稱,自己被解僱的原因是他反體制的政治觀點。
老師和學生們都注意到,中國的海外留學生逐漸增加。他們表示,外國理念只會令中國受益。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時間裡,在美國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人數提高了75%,上一學年超過了27.4萬人,成為在美求學的外國學生中的最大群體。這些學生中就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的女兒,她正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讀書,而哈佛可以說是西方自由教育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堡壘。
直到最近,袁貴仁似乎還是此類交流活動的忠實支持者。「我們學習國外,」他在2011年表示,「不論是窮的富的,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只要有利我們建設的,都可以學。」
雖然很多學者為了避免丟掉工作,沒有當眾表達不滿情緒,但一些學者公開表達了擔憂。他們認為限制使用外國教材,壓抑課堂討論的做法,會影響中國的教育質量。
在教育部長於上個月表示言論,反對使用西方教材之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在網上發佈公開信,質問袁貴仁「如何區分『西方價值』和『中國的價值』?」北京大學是中國的著名大學之一。
沈巋還警告袁貴仁在實施最新的政治命令時,不要違反中國的憲法或法律。他還列舉了幾條憲法條文,以供參考,比如保障「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最近幾天,共產黨的理論家通過官方媒體進行反擊,要求嚴厲懲罰那些潛在的自由派敵人,包括知名企業家、律師、藝術家和教授。中國社科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官員朱繼東在周三發表評論文章稱,當局「對那些經常發表攻擊黨和社會主義的言論的教師要堅決清除,才能真正懲惡揚善」。
2月2日,北京大學在網上發表評論,承諾忠於黨的最新指示,警告學生在課堂上不要「被西方的錯誤價值觀牽着鼻子走」。
北京大學在其網站上表示,「中國的大學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學,應理所當然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但被問及校園裡是否存在外國敵對勢力時,幾名學生表示,他們沒有看到令人生疑的事情。
23歲的吉米·白(Jimmy Bai)承認,該校新聞系研究生課程使用了外國教材。但他表示他沒有看到顛覆性的內容。「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生,」他說。「我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
學校不能被排名,就跟人不能被排名一樣
張 苡絃 2013/11/29 12:40:00 發表於 • 國際 • 教育
在布拉格交換時,幾次和歐洲學生無意間的談話,讓我發現歐洲學生對於「排名」的看法和我們完全不同。
雖然去布拉格之前,就已經讀過許多關於東西文化教育相關的書籍,真正到那裡和當地學生相處、討論之後,才知道自己「排名」這件事被荼毒的多深。
第一次是和好朋友德國男孩P聊到台灣的教育,我的求學歷程讓他嚇了好一大跳。
「我從小就很會讀書,就讀的也是升學學校的好班,一路很順的念上去,考試也都很順利,最後進了台灣頂尖的大學。整個求學過程,因為會念書的關係,幾乎都拿到家庭、學校、社會上最好的資源。
因為我們被認為是學校的菁英,我生活除了念書沒別的事了。但是在求學過程中,那些讀後段班的同學,幾乎就是被放棄了。在台灣沒有一個好的學歷,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所以父母親會逼著小孩念書,學生也把所有時間都放在課業上,非常競爭。現在想想還是有點恐怖。不過還好我後來考上比較好的大學。」
P聽了很不以為然,完全無法認同這樣的教育思維和求學態度。
「是是是,妳進了很難進的大學,妳比別人聰明,妳比別人擁有更多資源,誰都知道妳是社會菁英,其他人什麼都不是,so what?」
當下我被反駁的啞口無言。
不過當我跟他說這些全台灣最聰明、最頂尖的學生,畢業後全都進了科技公司賣肝,休假少,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還不時傳出過勞死的事件;這個重視勞工權益的德國人聽得目瞪口呆,聽我講完後,他突然很感傷地抱住我,跟我說:
「不要回去台灣了,我不要妳死,留在這裡,台灣太恐怖了!妳回去台灣會死掉!妳死了,我怎麼辦!」
還有一次,為了要幫來自荷蘭的同志男孩S介紹男朋友,我說:
「我有一個朋友很帥又很聰明,喜歡旅遊、音樂、藝術,而且他現在在美國UCLA念博班喔!UCLA可是世界排名很前面的學校耶!」
荷蘭男孩S聽完首先發難:「我真搞不懂美國人為什麼這麼愛排名?為什麼所有人都這麼重視排名?就連大學也拿來排名,真的很荒謬!」
P在旁邊接著說:「每間大學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教育和學術絕對不能這樣比較。而且光是幾個量化指標,就決定誰優誰劣,這真是我見過世界上最愚蠢的事了!」
「可是你們大學畢業生在求職的時候,不會因為你是名校出身,就比較容易被錄取嗎?」我納悶。
S說:「在歐洲當然有一些很有名的學院,但是你出身那個學院不代表你有能力,他們還是會看你其他方面的表現,證明你是真材實料他們才會錄用你。」
P接著說:「是啊,如果你是從很有名的學院畢業,他們看到你的履歷,頂多就是會說『哦,你是從這學院畢業的。』,但會不會被錄取,還是得看你的人格特質和能力。也是有很多從有名學校畢業的廢物啊!」
S:「學校不能被排名,就跟人不能被排名一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間學校也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色,排名只會讓每間學校看起來都一樣,這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不是嗎?」
求學過程的一幕幕突然在我眼前飛逝而過:從小到大成績單上面的名次、老師發考卷時按照分數一個一個唸下來、每次段考完就會依照名次排座位、學校常常在朝會公開表揚成績最好的同學……
回台灣後,每次從大學門口一進去,看到第一棟建築物上面的醒目的紅布條大大寫著 「前進百大」、「邁向頂尖大學」,我都會嚇得冷汗直流。
進了百大,然後呢?
覺得教育沒救了,可以打這緊急電話嗎?
覺得教育沒救了,可以打這支緊急電話嗎?
-----------------------------------------------------------------------------------------------
全球大學聲譽百大榜 港大學皆下跌 內地大學上升
針對《泰晤士報》有關學者擔心香港學術和言論自由,從而導致香港的大學排名下跌,香港的學者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
分享到: 列印 電郵
2015年03月12日 上午9:59
攝影記者:May Tse
(南早中文網訊)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佈今年全球大學聲譽百大排行榜,陸港台三地上榜大學中,香港和台灣的大學排名都有下跌,香港大學排名更是首次跌出前50,內地大學排名上升,其中清華大學上升到第26位,首次超過日本京都大學。
有製作排名的編輯表示,香港的大學排名下跌,可能與去年佔領示威引發國際學界擔憂言論和學術自由有關,香港的學者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
這是《泰晤士報》第五年公佈該排行榜。調查在去年12月到今年初進行,全球142個國家、近980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就個人觀感,每人推舉不多於10所院校,再分析出世界頭一百所名氣最好的大學。
今年的排行榜顯示,香港的大學平均大跌20位。
其中香港大學從去年的42位,跌到51到60位,是有該排行以來最差成績。
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從51到60位,跌到71到80位。香港中文大學則從去年的81到90位,跌到百大以外。
台灣唯一上榜的台灣大學排名,也從去年的51到60位,下滑到61到70位之間。
內地的兩家上榜大學今年的排名則有較大的進步。清華大學從36位上升到26位,第一次超過日本京都大學。北京大學則從41位上升到32位。
全球大學中,今年排名第一的仍然是哈佛,劍橋則排第二,牛津第一次躋身三甲,排第三,被擠出三甲的是麻省理工學院,僅列第四。
亞洲區方面,日本東京大學整體排名雖然下跌一位,排第12,但仍然是“亞洲第一”。新加坡國立大學則排第24。
《泰晤士報》發言人認為,亞洲地區大學獲得政府支持,有大量資源,加上西方國家受經濟危機影響,大學撥款承受壓力,讓世界關注亞洲區的大學崛起,至於中國高校今年進步大,則反映中國獲得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負責排名的編輯Phil Baty表示,清華北大的進步,“反映該國致力於發展世界一流大學”。
對於香港的大學的齊齊下滑,發言人表示,排名基於世界各地學者對不同大學的觀感,他們不挑選香港的大學的原因,可能與去年佔領示威,讓學者擔心陸港兩地融合的影響。
《泰晤士報》發言人稱:“世界領先的大學通常是言論自由的堡壘及擁有高度自主,而近月連串事件,或令學者擔心中國與香港兩地間的融合。”
編輯Phil Baty表示,香港的大學表現未如理想,三所大學排名都下跌,連其中最有名的香港大學也未能晉身前50,預示香港可能要面對不利的前景,因為享有盛譽的大學,是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要素。
Phil Baty還點評了台灣大學的排名下跌。
他說,這次下跌是個警號,好的全球聲譽排名不僅彰顯大學當前的成功,也顯示未來可以繼續名列前茅的能力,如果保持優良排名,可以有良性循環,如果不慎,也可能出現惡性循環。
對於下跌,香港大學回應稱,大學在教學、研究及知識交流等多方面一直力求卓越及創新,各個大學排名榜均有不同的衡量指標和比重,亦會時有修改,有關資料對大學具參考價值。
跌出百大的香港中文大學則表示,不同的排行榜各有不同的評分準則,產生不同的排名結果,學校矢志培育優秀且對社會有承擔的人才,將繼續追求卓越的教研成績。科大回應指,學校建校短短二十四年,一直追求教研卓越、提升國際化水平,成就廣獲認同,科大不追求排名,排名並不影響大學的目標及理念。
針對《泰晤士報》有關學者擔心香港學術和言論自由,從而導致香港的大學排名下跌,有香港學者認為有道理,也有香港學者認為純粹是猜測估計。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認為,香港不少大學教授、學生曾經參與佔領示威和罷課,或許會讓人舉得,香港的大學教學受到影響,無法聚焦教研,讓國際學者質疑質素下降,相信他們或會在未來幾個季度,留意香港的大學發表國際性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以了解大學是否回到正軌。
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研究與發展)莫家豪則表示,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確是香港的大學賴以成功的基石,新加坡社會也相對不開放,政府和大學卻十分重視排名,下了很多功夫,讓排名很高,可見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與排名的關係未必很大,有關說法純粹是排名編輯的估計。
莫家豪稱,自己沒看到有人干預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反而是外國人不了解香港的情況,看到警方處理佔領示威的新聞片段之後有憂慮,可以理解,但暫時沒有證據顯示,參加評分的大學學者表達了這種憂慮。
“佔中”發起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認為,新加坡已經從過往的高壓政治,逐步變得開放,相反香港正在走下坡,中央和港府把佔領歸咎為高等教育出了問題,顯示當局有系統地收窄香港的學術自由,讓他擔憂。
劫貧濟富的「高教土匪化政策」
「教育部對外宣稱國立大學招生人數比私校少,目的其實是要讓私校自然減招至公私比五比五,達成高教公共化的目標。」(https://udn.com/news/story/6925/6417118...)
高教到底是菁英教育,還是平權教育?這是教育政策的路線之爭。個人較傾向於後者,因此基本上贊同「高教公共化」。
在台灣,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是私立大學之半,偏偏經濟弱勢學生常因打工與分擔家計,國、高中時代就不免成績遜色,導致他們反倒大都流入私立大學。因此,台灣之所以無法達至「高教公共化」,其罪魁禍首正在教育決策官員「劫貧濟富」的高教政策。
真正的「高教公共化」,是「高教平權化」──拉平公私立大學的教育資源,讓在私校就讀的弱勢學生,享有與公立大學同額的教育資源,繳交與公立大學同額的學雜費。這樣,他們才不至於還沒邁出社會,就背負著喘不過氣來的學貸債務(很大一部分私立大學的弱勢生,甚至不得不因經濟壓力而黯然輟學)。
然而細看教育當局所端出的「高教公共化」政策,個人驚覺:「高教公共化」這個漂亮口號,與共產政權近年所倡議的「國進民退」(國企進,民企退),是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產品,其本質就是巧取豪奪──掠奪民間財富。只不過中共政權的做法較為直接而粗暴,台灣教育當局的做法,卻是非常迂迴而細緻,讓私校成為活脫脫的「溫水青蛙」,至死都還不敢發出悲鳴。
面對少子化的嚴重趨勢,教育當局用「公佈註冊率」模式,好讓學生與家長嚇到不敢選填新生註冊率欠佳的學校。這樣的操作,為的是讓這些私校承受第一波少子化海嘯而先行滅頂。此外還同步要脅,會依各校註冊率來扣減獎補助款,使得其他奄奄一息的私校,為了恐懼第二波少子化海嘯輪到它「被滅頂」,又擔心減少獎補助款,不得不含淚自砍招生名額。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一部曲。
一些私校將招生名額砍到見骨,收支再也無法維持平衡。這時,教育當局會敲鑼打鼓地公佈這些私校的財務狀況,好讓學生與家長嚇到不敢選填這些學校,它們就會在第三波少子化海嘯中繼續「被滅頂」。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二部曲。
倘若這些收支失衡的私校,還不能「知難而退」,那麼就公開堂皇介入。其做法是,先將它們列為「預警」學校,讓它們在媒體上見光死,其次再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勒令他們退場。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三部曲。
面對一些還構不上「預警」或「專案輔導」等級的私校,則依這個、那個理由,強行奉送「公益董事」作為暗樁,讓他們在媒體上公然爆料,說是這所學校已經「無條件奉送校產」給公立大學了(美其名為「公私併」)。華夏與南開這兩所科技大學,就是這樣淪為招生季節的犧牲品。他們之所以還能在媒體上全力反擊,原因在於,當局在還沒依序唱完第一、二部曲的情況下,就直接、粗暴地導入了第三部曲。是謂「呷緊挵破碗」!
把私校貼上各種汙名化的標籤,然後兵不血刃地以三部曲逼退私校,乃至吞沒私校校產,這是最不需要付出代價(甚至絕對是「政治正確」)的高教政策。因為作為利害關係人的學生與家長,以及不明究裡的群眾,必然會撫掌稱快。
然而,這是「高教公共化」嗎?不是的,即使讓數十所私校被迫退場,「自然減招至公私比五比五」,私校所招入的百分之五十學生,依然會以經濟弱勢學生居多。這只是讓私校與貧窮學生同受剝奪,可說是劫貧濟富的「高教土匪化政策」!劫貧濟富的「高教土匪化政策」
「教育部對外宣稱國立大學招生人數比私校少,目的其實是要讓私校自然減招至公私比五比五,達成高教公共化的目標。」(https://udn.com/news/story/6925/6417118...)
高教到底是菁英教育,還是平權教育?這是教育政策的路線之爭。個人較傾向於後者,因此基本上贊同「高教公共化」。
在台灣,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是私立大學之半,偏偏經濟弱勢學生常因打工與分擔家計,國、高中時代就不免成績遜色,導致他們反倒大都流入私立大學。因此,台灣之所以無法達至「高教公共化」,其罪魁禍首正在教育決策官員「劫貧濟富」的高教政策。
真正的「高教公共化」,是「高教平權化」──拉平公私立大學的教育資源,讓在私校就讀的弱勢學生,享有與公立大學同額的教育資源,繳交與公立大學同額的學雜費。這樣,他們才不至於還沒邁出社會,就背負著喘不過氣來的學貸債務(很大一部分私立大學的弱勢生,甚至不得不因經濟壓力而黯然輟學)。
然而細看教育當局所端出的「高教公共化」政策,個人驚覺:「高教公共化」這個漂亮口號,與共產政權近年所倡議的「國進民退」(國企進,民企退),是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產品,其本質就是巧取豪奪──掠奪民間財富。只不過中共政權的做法較為直接而粗暴,台灣教育當局的做法,卻是非常迂迴而細緻,讓私校成為活脫脫的「溫水青蛙」,至死都還不敢發出悲鳴。
面對少子化的嚴重趨勢,教育當局用「公佈註冊率」模式,好讓學生與家長嚇到不敢選填新生註冊率欠佳的學校。這樣的操作,為的是讓這些私校承受第一波少子化海嘯而先行滅頂。此外還同步要脅,會依各校註冊率來扣減獎補助款,使得其他奄奄一息的私校,為了恐懼第二波少子化海嘯輪到它「被滅頂」,又擔心減少獎補助款,不得不含淚自砍招生名額。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一部曲。
一些私校將招生名額砍到見骨,收支再也無法維持平衡。這時,教育當局會敲鑼打鼓地公佈這些私校的財務狀況,好讓學生與家長嚇到不敢選填這些學校,它們就會在第三波少子化海嘯中繼續「被滅頂」。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二部曲。
倘若這些收支失衡的私校,還不能「知難而退」,那麼就公開堂皇介入。其做法是,先將它們列為「預警」學校,讓它們在媒體上見光死,其次再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勒令他們退場。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三部曲。
面對一些還構不上「預警」或「專案輔導」等級的私校,則依這個、那個理由,強行奉送「公益董事」作為暗樁,讓他們在媒體上公然爆料,說是這所學校已經「無條件奉送校產」給公立大學了(美其名為「公私併」)。華夏與南開這兩所科技大學,就是這樣淪為招生季節的犧牲品。他們之所以還能在媒體上全力反擊,原因在於,當局在還沒依序唱完第一、二部曲的情況下,就直接、粗暴地導入了第三部曲。是謂「呷緊挵破碗」!
把私校貼上各種汙名化的標籤,然後兵不血刃地以三部曲逼退私校,乃至吞沒私校校產,這是最不需要付出代價(甚至絕對是「政治正確」)的高教政策。因為作為利害關係人的學生與家長,以及不明究裡的群眾,必然會撫掌稱快。
然而,這是「高教公共化」嗎?不是的,即使讓數十所私校被迫退場,「自然減招至公私比五比五」,私校所招入的百分之五十學生,依然會以經濟弱勢學生居多。這只是讓私校與貧窮學生同受剝奪,可說是劫貧濟富的「高教土匪化政策」!(7) Facebook https://bit.ly/3Ago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