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0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https://bit.ly/413xRew


 每100人就有1人失智,大約每6位年輕人需照顧1位老人

2016年09月14日13:51
台灣失智老人快速增加,為提供對高齡失智者友善的生活空間,內政部建築研究上午在內政部例行記者會發布「高齡失智者空間感知與設計準則研究」,發現高齡失智者常因環境上欠缺考量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最常見的是對於環境不熟悉產生的焦躁,如果沒有提供可讓他們能辨識的視覺線索或環境中有反光物品時,也會使他們產生幻覺或妄想。此外,如果環境中有眩光或不一樣的地坪鋪面時,也可能會讓他們誤認想像成有障礙的環境,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內政部建研所代所長陳瑞鈴說,根據失智協會統計,每100人就有1人失智,大約每6位年輕人需照顧1位老人,建研所以無障礙作為設計的基礎,並歸納出高齡失智者所需注意的事項,建議可透過正向感官刺激方式,創造出讓高齡失智者舒適的環境。
陳瑞鈴表示,在研究中也發現居家空間必須考慮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一起使用的行為,因為高齡失智者有時並不等於失能,很多時候還是可透過協助與提醒來完成事情,這樣不僅可保有自行生活的能力,更可以減少照顧者的壓力。
陳瑞鈴舉例,像浴廁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的不只是無障礙設計,還要考量到照顧者在幫忙沐浴時的空間尺度,例如馬桶蓋與座椅應提供不同顏色及材質,並使用免治馬桶。而客廳應設置足夠的燈光,或採大面積開窗,讓陽光可以進入,同時可養魚,放置個人照片,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感覺。(徐珮君/台北報導)

-----------------------------------------------------

周志道/發展居家住院刻不容緩
2017-06-26 06:00
推文到plurk
周志道/台北慈濟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
自從政府決議推動長照政策以來,國內長照問題多圍繞在長照的人力問題,然每當安養機構火災事件頻頻發生時,相關單位檢討的結果,卻又往往是:設備、人力通過評鑑標準,一切合乎規定;按照這個邏輯,難不成在安養機構被燒死,將會成為未來台灣老人常見的死因?
另一方面,許多相關前瞻性配套措施,例如現在不少歐美先進國家積極發展的行動醫院,在台灣始終不見提出。所謂行動醫院的概念,並非一般人過往所想像的,就只是巡迴X光車,或是已推行癌症篩檢、居家護理、安寧護理、醫生到府服務等概念;簡單地說,行動醫院就是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是利用高科技的遠端偵測及資訊傳輸系統,加上先進的移動式儀器設備(如移動式X光機、超音波及血液等檢體的生化檢驗),配合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復健師等等的共同合作來完成。
病人決定要居家住院前,當然還是必須到醫院作詳細檢查、評估,並經病人家屬同意後,針對一些適合的疾病才可能實施。同時,對於突發狀況的緊急諮詢與處理,或是病情因變化需入住醫院的轉送,還有台灣醫界最關心的醫療糾紛問題等方面,都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與法律,才可能完成。
根據國外總體分析統計結果顯示,居家住院不但可以改善病患的醫療結果,同時也可以節省醫療費用。居家住院可以部分解決未來台灣人口急速老化後的病床不足,以及醫療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於生技產業發展也可注入一股活水。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當失智者遇到小孩,老幼共托模式怎麼做|產業|201 : 7|即時|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台灣,目前約有近25萬名失智者。他們背後,還有一個個家人,想方設法、努力挺住精神給予照顧。但長期面對工作與照護兩頭燒,疲累的身軀、喘不過氣的壓力,不斷地打擊照護者,讓迎接高齡社會的不安氛圍壟罩台灣。

不過,位在加州、提供日間照護服務的阿茲海默活動中心(Alzheimer's Acitivity Center),卻能讓當地的失智症照護,如同加州的陽光和煦。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創辦人蓋瑞史坦基(Gary Steinke))說,「中心不只滿足失智者的心理與精神需求,更讓家庭照護者有辦法喘口氣。」尤其,中心近幾年發展的「老幼共托」模式,孩子和失智長者的相遇、共處,意想不到地對失智者的情緒與行為帶來正向幫助,更讓中心的發展備受矚目。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獲得社區民眾的許多支持,」眼前這位年逾70歲的史坦基,接受《天下》專訪時,談起他一手創立的機構,滿是活力與自信。

史坦基還不只是中心的創辦人,他更是一位內科醫師。這也讓他走在前頭,早在30年前,阿茲海默症的照護議題仍未獲得廣泛關注的年代,便創立中心。

當時,才剛結束醫師訓練的他,每週有半天的時間,會跟著公衛護士走訪社區看診。結果他發現,許多失智者及家屬的需求,一直未能好好被滿足。例如,失智者常見尿失禁、幻覺等行為問題,但家屬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只好把失智者送到精神機構;或是家屬白天需要工作,放失智者在家,得時常擔心他們的安危。

「想要解決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他決心打造一個這樣的環境。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和中心員工不斷觀察失智者的需求、持續修正服務,讓阿茲海默活動中心成為失智照護的典範機構之一。

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執行長林金立,在台灣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舉辦的國際週論壇上表示,「這模式是我很景仰的。」強調陪伴及活動,而不只是醫療及照護,「照護失智長者的模式台灣必須改變,」他強調,「學習後一起改變台灣。」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特色何在?背後又反映出哪些思維轉變,值得台灣參考?

老幼共托:回歸人與人相處的自然模式

老幼共托,是一大特色。失智長者和孩子,一起畫畫、剪紙、讀故事書,或從事園藝活動。一幕幕同樂畫面,每天都在中心上演。

其實,這一切來自一個美麗的意外。原先,只是中心為員工提供托兒服務,聘請保母照顧幾個學齡前的孩子。不過,「神奇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史坦基說。

孩子的加入,讓中心的環境變得更有活力,也讓失智者產生了不同變化。例如,一位原先行為易失控的長輩,當看到孩子們的笑容、和孩子們說說話後,行為和情緒反倒變得平穩。

這個轉變並非個案,這也讓醫師決定擴大執行這樣的跨世代活動(inter-generational activities)。

史坦基甚至在同個地點,設立幼兒園(Rosa Elena Childcare Center)。不只提供一般教育與遊戲課程,每天上午和下午則各有一小時,小孩會和長者一同活動。目前已有超過二十個學齡前的孩童在這就讀。

對外界來說,這樣的跨世代活動很特別,不過,史坦基說,「長者和孩子們的相處,本來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很自然的事。」他接著說,「不幸的是,我們卻(因為對方罹患疾病)把這樣的相處方式剝奪掉了。」

「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原本很自然的事情找回來,」他說。跨世代活動,不只影響了失智者,也改變了孩子的態度。曾有一位家長向史坦基說,「當孩子進到其他有障礙者的環境中,他們不再感到害怕或覺得有什麼不同。」

這都讓世代共融愈來愈不再是空談或理想,而已在實踐的路上。

改變「受照顧」、「被限制」的思維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一大特色還強調:這裡是失智者可以「自由選擇活動」的地方,而非「受照顧」「被限制」的場所。

史坦基解釋,「社會對失智患者並不尊重,失智者是認知能力出了狀況,但是他們仍可以感受味覺、觸覺、人與人的互動感受,甚至欣賞音樂、舞蹈的美好,我稱這個為內在的感官生活(emotional life)。」

但他觀察,不少機構忽視了這點,因此常見的作法是:「放任失智者坐在電視機前看節目」,或「以安全之名,使用藥物或限制失智者的行動。」

但若要避免失智者的症狀惡化,並尊重他們身為「人」的本質與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適度運動、營養均衡,還要不斷提供腦力及感官上的多元刺激。

也因此,中心的工作人員為失智者設計多元的活動,從丟球運動,到撲克牌、拼字、賓果遊戲等益智活動,或是音樂欣賞、美術課程;喜歡廚藝的失智者,甚至還能進廚房,和工作人員一起備餐。

多元活動讓失智者的生活起了變化,這也是史坦基在三十年的努力下,最希望達成的目標,「解開枷鎖,讓他們未曾展現的能力,得到綻放(To unlock a part of them that they've never 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更特別的是,中心並不會特別依失智者的症狀輕重,區分活動種類,而是讓他們「自由參與」。

這個作法和多數機構大不相同。史坦基認為,這才是人與人相處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參加一場派對,你會因為話題、興趣相近聚在一起,這才自然,」他說,「有時候,功能高的失智者,甚至會吸引功能低的失智者,他們可以處得來。我們的員工則會從旁引導或調整,讓不同能力程度的人可以一起活動。」

改變與堅持並不容易。史坦基坦言,一路上走來很是艱辛。不過,他希望能夠搭建出一個「舞台」,讓失智者能在症狀未惡化前獲得幫助,失智者的家屬也會因為環境健全,更願意及早敞開心胸、向外尋求協助。

-------------------------------------

台灣快速老化的醫療策略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王宏育/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日前隨醫師公會全聯會舉辦的日本長照考察團赴日考察,收穫頗多,值得台灣借鏡。第一站訪問位於名古屋的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聽了他們精闢的演講,也實地參訪病房,才了解日本:國家快速老化,老人人口及其醫療費用急劇增加;失智症老人照顧的費用是一般老人的5倍;失能老人若全日型照護,是日間看護費用的3倍以上;國家經濟停滯,沒有更多餘的財政能力來負擔國家快速老化的醫療需求。所以日本最主要的做法,是希望大幅刪減全國總病床數(日本政府2015年6月15日提出,到2025年將醫院病床數較目前削減16萬至20萬張、減至115萬至119萬張的目標,並計劃讓不需要住院治療的30萬至34萬人,改為在家中或看護設施內接受治療。)以減少醫療支出,避免醫療財政破產,但是「相對代替的方案」,是大幅提倡到宅醫療(尤其現代子女甚少又忙,未必有家屬可以帶老人到醫療院所看病)。甚至日本到宅醫療也做到 : 即使是肺炎的病人,也不照常規住院治療,而是請居家護理師每天到宅注射1天1次的長效型抗生素。在日本也盡量做到,除了失智老人之外,全部都採取日間看護,不住在機構的全日型照護。就是要想盡任何政策措施,以減輕醫療負擔。台灣一直在談論2025年,我們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日本將於2025年進入「多死社會」,2040年進入「多死社會」高峰,這個名詞令人怵目驚心。目前台灣是75人養25人,預估45年後50人養50人,屆時醫療費用將是天文數字,若無事前對策(借鏡日本),絕對是台灣無法承受之重。只可惜台灣的長期醫療策略猶如國家年金改革,緩不濟急,2001年台灣總病床數不到13萬,去年已達16萬2千多,仍成長中(今年8月剛啟用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總病床數482床,仍有多家醫學中心擴建中),令有識者憂心忡忡。歷史是一面鏡子,綜觀近幾十年來,台灣老化的情況都是步日本的後塵,宜未雨綢繆,應該及早思考台灣是不是必須減少「全國總住院床數」,而佐以到宅醫療、居家照護;一來節約醫療支出,二來方便病人的照顧,也比較人性化。宜挹注更多資源給社區診所,健全基層醫療,進而「分級醫療」,頗受好評的台灣醫療方能永續。

-------------------------------------------------------

失智阿嬤的機車奧德賽

推文到plurk
2016-05-10 06:00

◎ 沈政男
母親節前夕,一位七十四歲阿嬤,漏夜從花蓮騎機車北上,先因騎錯路被帶往七堵派出所,員警聽說是要到台北找女兒,便指引她繼續上路,結果又在金山迷路,被巡邏員警發現後通知家屬帶回。兒子出現後說,阿嬤獨居,因為老了經常迷路,會把她的機車沒收。
這是典型的失智老人家外出遊蕩迷路事件,竟然沒人點出「失智」兩個關鍵字,只會大讚「內有洋蔥」,可見相關衛教宣導依然遠遠不足。老人家在外遊蕩迷路後被找到,一律要注意是否罹患失智症,分辨方法有二:
一、問老人家時間定向感:今天禮拜幾、幾月幾日、最近有什麼節日。如果答不出來,就不要輕易讓他從你的手中離開。
二、也可以問三種東西:我講三種東西,你記起來,我等一下再問你:「火車、月亮、冰箱」。中間跟她聊別的事情,三分鐘以後再問老人家是否還記得那三種東西,如果不能講得齊全,也要注意是否認知功能有問題。
不是說人老就會迷路,通常乃因罹患失智症才會迷路。須知迷路的失智老人家,一旦被你從手上放走,下一步要遊蕩到哪裡去,是一個大問號。台灣一年走失三千位老人家,其中八成以上都有失智。失智老人家四成以上曾經走失,百分之五經常走失。記者、警員與家屬都需要再教育。(作者為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師)

-------------------------------------------------------------

比都會區多2倍!屏東失智人口破萬人 照護率僅有1.4%
ETTODAY東森新聞雲ETTODAY東森新聞雲
2016年3月11日 上午 05:02 GMT
屏基偏鄉失智。(圖/記者嚴云岑攝)屏基偏鄉失智。(圖/記者嚴云岑攝)
Image
▲比都會區多2倍!屏東失智人口破萬人,照護率僅有1.4%。(圖/屏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高齡失智症行行率達8.04%,等於每12.5位長者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屏東縣是台灣「第三老」縣市,失智症發生比例是都會區的2倍以上,但照護率僅有1.4%。為了讓偏鄉失智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顧,屏東基督教醫院從2015年起建立「二級式篩檢」,透過門市、社區與基層診所找出個案,截止至去年底已確診11位個案,確診率提高50%,延緩疾病對病患生活的影響。

屏東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賈佩芳表示,屏東縣2015年的老年人口數佔了總數的14%,比全國快3年進入老年期,其中又以高樹鄉20%的老年人口佔最多。雖然老年人口眾多,失智症患者也破萬人,但領有失智症手冊的卻只有100多位,照護率僅1.4%,這是為民眾對病情不了解,忽略早期警訊,以致到院時都已經是中、重度。

神經內科主任詹智鈞也表示,早期失智症多是以非常隱微的方式表現,但偏鄉地區因認知不足,常將失智症誤以為正常老化,還曾經碰過家屬對長輩把兒子誤認為弟弟、媳婦誤認為妹妹一事感到「好笑」。他說,失智症初期症狀除了容易分心、對於熟悉的事物記不起細節、重複說同樣話語外,容易對他人發怒或感到沮喪也是關鍵,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把早發警訊以「年紀大了」、「大概是心情不好」等態度帶過,應儘早帶長輩到神經內科或精神科診斷,以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Image
▲屏東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賈佩芳。(圖/記者嚴云岑攝)

為了提升失智長輩的照護品質,屏基自2015年起針對基層診所醫師展開失智培訓課程,總計有55家診所、103位基層醫師加入初步診斷行列。屏基還與7-ELEVEN合作,鋪設「門市-社區-基層診所」的失智守護網路,把長輩的健康量測、血壓、呼吸、血氧等情況紀錄在iCash卡內,待老人家赴基層診所就醫時,只要「一張卡」就一目了然。

賈佩芳表示,失智症的照護是一項細水長流的工作,把更多潛在的個案找出來,不是要給病患貼標籤,而是要換取更多時間和機會,延緩疾病對病患生活產生的影響。今年屏基除了要在屏東持續辦理課程外,更要將服務模式複製到離島澎湖,與澎湖三總分院合作,將二級式篩檢與訓練推廣到更多老年縣市。

------------------------------------

失智別當老化 偏鄉錯誤觀念多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4-15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
老是忘東忘西到底是不是失智症?一項調查發現,逾5成受訪民眾認為,「忘東忘西是長輩老化正常現象」,因此造成失智症更不易被察覺;醫師指出,失智症有很多不同類型,若有疑慮還是要及早就醫,以免錯失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
屏東基督教醫院最近針對屏東地區民眾進行認知調查,在300多名45歲以上受訪民眾中,有6成民眾不了解失智症,近6成民眾無正確知識來源管道,令人擔憂。
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詹智鈞表示,失智症有很多不同類型,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或額葉顳葉失智症,其中額葉、顳葉失智是以行為異常表現,其他如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退化等,都可能是失智症狀之一。
一般老化現象可能是反應變慢、注意力不集中,導致記憶力衰退,由於現代人工作忙碌,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會忘記事情,但經過提醒會回想起來,而失智就完全不記得。另外,有些記憶力會突然惡化,也有可能是失智。
智症分為輕、中、重三度,每一期平均2年到4年左右,若提早發現救治,有機會可延緩,不會退化那麼快。
詹智鈞說,以行為異常而言,有些患者會亂放東西,例如將雨傘放到櫃子裡,甚至將鞋子、衣服放到冰箱,蔬菜放進書櫃等,或是受過高等教育,卻突然隨地便溺,這些異常行為就可能是失智症狀。
有些失智老人不斷提當年勇,也可能是失智導致記不得現在的事情,只記得年輕時候的事,因為如果是顳葉退化,短期記憶力就變得非常差,但末期失智最後會連長期記憶也忘記,導致失能。

-------------------------------------------------------------

牙齒少於10顆 失智率高2.2倍
華視華視 – 2015年3月12日 下午12:00
推薦114
相關內容
牙齒少於10顆 失智率高2.2倍看相片
牙齒少於10顆 失智率高2.2倍
台灣人口正在快速老化,不少老年人也都會有口腔問題,但是您知道嗎,嘴裡的牙齒數可能和失智症有關。研究顯示,口腔裡的牙齒數目低於10顆,甚至沒有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相對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咀嚼可以幫助刺激負責記憶的海馬區,因此提早發現和解決口腔問題,都可以減少失智症發生的機會。
廣告的這一幕,真的是讓人看了好傷心,台灣老年失智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過你可知道,失智症和牙齒的數量有關係。張開嘴,要是你有幾顆缺牙,還是趕緊補上,因為美國研究發現,牙齒少於10顆或沒有牙齒的人,晚年失智的機率比起牙齒保留10顆以上的人高出2.2倍,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沒有牙就不常咬,沒有咀嚼就會減少刺激大腦負責記憶的海馬區,造成退化,所以不掉牙就可以減少大腦退化的機會。
做好牙齒保健很重要,可不是嗎,看看這猴子吃完東西,都曉得要拿起牙線剔一剔,所以下回吃飽飯,記得可以數數口剔剔牙,保持清潔,平時也可以多吃天然粗糙的五穀雜糧或是纖維質較多的食物,黏滯性比較低,減少食物殘留、腐臭的機會,強化口腔健康,才能避免因拔牙而增加失智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