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念對台奉獻 中華郵政3/9發行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
感念馬偕對台貢獻,中華郵政公司3月9日將發行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圖:中華郵政公司提供)
感念對台奉獻 中華郵政3/9發行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l3tnz
2022/03/04 12:35
〔記者鄭瑋奇/台北報導〕今年適逢馬偕博士來台150週年,中華郵政公司表示,為感念其對台灣的奉獻,將以馬偕博士肖像為題材,搭配淡水禮拜堂、滬尾偕醫館圖案,於3月9日發行「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小全張」1張,內含面值28元郵票1枚。
馬偕博士為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海外宣教師,1871年由加拿大啟程、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1879年創辦「滬尾偕醫館」,為台灣北部最早西式醫院;後續於1882年創立「理學堂大書院」(簡稱牛津學堂),引進西方科學知識,並於1884年興建「淡水女學堂」,開啟女子教育先河,在台近30年對宣教、醫療和教育極具貢獻。
中華郵政公司表示,配合郵票發行特印製相關首日封、貼票卡、護票卡及活頁集郵卡各1批,提前於3月7日發售;另製作預銷首日戳小全張封於郵票發行當日供售。想蒐藏的民眾可至全國各地郵局、郵政博物館選購、中華郵政集郵電子商城訂購。
感念對台奉獻 中華郵政3/9發行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l3tnz

3848403_1_1

285149265_2123940091120763_7065753216705555799_n

1871年,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馬偕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半年後就學會用臺語傳教,隔年便首度行經頂雙溪翻越草嶺古道,來到蘭陽平原的頭城,實地用雙腳參與了19~20世紀的臺灣歷史,記錄下大量動植物、地質、人類考察等重要資料
在每天的行旅中,他深入北臺灣的各個聚落,在這裡宣教、行醫、辦學、記錄臺灣的生態與原住民習俗、甚至創辦了臺灣第一間民營博物館,與臺人之間頻繁互動,留下了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在馬偕努力之下,不知有多少人被醫治了身體與心靈上的病痛。即使到了1901年病逝前夕,他因喉癌無法言語,卻依然強支病體用寫字的方式上課,直到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以一生實踐他「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座右銘。
馬偕以臺語完成的詩作-《最後的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浪大海中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當割離的臺灣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 從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 找到我一生最後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 啊」
詩中的內容道盡對於這塊土地的珍愛,而馬偕也如這首詩一般,將一生奉獻給臺灣,死後也長眠在這裡,來自加拿大的正港臺灣人-馬偕牧師,我們永遠感謝、懷念您。
圖:馬偕牧師全家福(經手工數位上色)。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6月2日 #馬偕牧師紀念日 | Facebook https://bit.ly/3zbYO4K


台灣美食 羅馬字菜單

推文到plurk
2016-07-01 06:00

◎ 邈雲漢
關於菜單英譯,最近有人主張音譯。筆者認為,以歐洲各國在美洲的餐廳,以及哈利波特為例,根本就不該翻譯:尤其不能專照滿大人的支那話音譯,而應該以羅馬字呈現原文,加上英文簡略的材料、做法。筆者主張的做法與「音譯」的差別在:脫離漢字,是將原語言發音羅馬字化。如果糾結在漢字上,吉拿富就是 Jínáfù 而不是 cinavu 了。
在石岡一郎號稱「復興中華文化」的威權遺毒下,嚴禁羅馬字。因此,中華民國流亡政權在臺北統治下的人民往往文、字不分:看到漢字就以為是中文;看到羅馬字就認定是英文。其實漢字有可能是日文;羅馬字可能是德、法、西、葡、捷……外,甚至可能是越文、臺灣羅馬字,當然也有可能是滿大人的支那文(Mandarin Chinese)。比如「東京」是日文漢字,而 Tokyo則是日文羅馬字。「蚵仔煎」是中文漢字,「Hézǐ jiān」是滿大人的支那文的羅馬字,「ô-á-tsian」則是臺灣羅馬字。而筆者一夥就經常很 kuso 地愛用漢字來寫英文(畫鴨有毒癮?花毒油亡土億吐奶?)。
北美洲的法國餐廳菜單上的菜名也都是法文,最多在法文菜名下用英文稍微描述一下做法。蝸牛叫 Escargot,不叫 Snail。以加拿大多倫多老牌法國餐廳 Auberge du Pommier 的菜單(http://www.aubergedupommier.com/menus/)為例,連可以輕易譯作 Tuna 的鮪魚都堅持作 「Thon」, 再註解為 「grilled tuna, Alsatian cabbage, quince, caramelized cipollini onion」。哈利波特第四集火盃的考驗中,有出現 Bouilabasisse 這道菜。它是法國普羅旺斯馬賽的古早味。是霍格華茲接待來自法國的參賽選手時,為了讓他們感到賓至如歸而特地準備的家鄉味。英文版書中提到這道菜時,用的字就 「Bouilabaisse」這個字。妙麗跟榮恩解釋說那道菜是Bouilabaisse,菜名用的是法文。哈利波特是部英文著作,但一碰到法國菜就轉了彎,菜名寫的是法文原文,不再是英文。北美港式飲茶一開始只打算做華人生意,推車小點更無菜單。但現在哪個愛吃飲茶的老外不懂 har gow, sieu mai (廣東話羅馬字)?
意譯的格局太小:只想到如何在自己店裏賣給現有的人客。因為無法統一,所以只能幫助到讀到同樣譯法的顧客。菜單翻譯,除了要讓客人看得懂外,更要讓客人有能力轉告其他人、其他店家:可以「呷好逗相報」,可以在別家餐廳,甚至另一個國家,點到自己愛吃的東西。這點只有採用原文羅馬字才做得到。
老外不會被音調嚇到,就像不懂法文的美國人一樣敢進菜名保留法文的法國餐廳。他們會想辦法學著唸 ô-á-tsian。越愛吃的,發音越準,一如「蝦餃、燒賣」的流行。若是意譯,除非每一個其他的店家的英文都夠強,還都腦袋靈活的到聽得懂Taiwanese bread bowl、oyster omelette, Taiwanese hamburger, soup dumpling。請試試看到沒有英文菜單的店裏用以上英文點菜,看有幾家聽得懂?請再去各大學外文系考考有幾個高材生有能力還原那四道菜的原名?Taiwanese hamburger會不會被當作「美X美」?對餐廳服務生來說,kuann-tshâ-pang 唸得再走精,都比 Taiwanese bread bowl 好猜吧?
以羅馬字呈現原文發音,不但是為了展現每道菜餚背後文化的自信,更是最高度的商業考量:教育客人,讓客人經由菜餚而多認識自己的語言、文化。除了美食外,更為人客加碼文化體驗。面子、裏子:都有了。
(作者為業餘翻譯,曾翻譯菜單、食譜)

-------------------------------------------

2015032000329820150320003300  

從馬偕書信看台灣 30年宣教紀事出版
2015年03月20日 15:31中時即時 林宜慧

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贈送畫有馬偕頭像的紀念品給馬偕第四代Anne Mackay夫婦。(林宜慧攝)
馬偕第四代Anne Mackay夫婦與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右4)等來賓,與《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中文版合影。(林宜慧攝)
馬偕第四代Anne Mackay夫婦與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右4)等來賓,與《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中文版合影。(林宜慧攝)
明天是台灣醫療先鋒馬偕博士的冥誕,台北馬偕醫院今正式宣布出版《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中文版,紀載馬偕博士從1868年申請海外宣教開始,到1901年逝世間,以親筆手寫出的所見所聞。
加拿大宣教師Louise Gamble表示,幾年前,我們一行人一起到加拿大訪問,拿到好幾捲膠捲,裡面全部都是馬偕親筆手寫的內容,於是我們將這些難以判讀的手寫文件,判讀後並以數位典藏起來;馬偕的故事先以英文版出版,但因應台灣文化,中文版相繼今天推出。
套書主編淡江高中國際事務組長陳冠州表示,這套書詳細記載馬偕博士在北台灣的各種紀事,完整把他一生宣教的事蹟「3D立體化」,包括創立台灣第一間西式醫院「滬尾醫館」、對當時公共衛生的投入,深入客家庄及宜花地區紀錄民俗風情、設立牛津學堂與女學堂,以及四處宣教的見聞。
馬偕博士第四代Anne Mackay夫婦為此特別來台,與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等人,一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馬偕宣教報告 重現清末台灣民情

2015-02-15

記者翁聿煌/專題報導

死刑犯屍骨 熬製瘧疾特效藥

一百廿年前的台灣是什麼樣的風土民情?令人吃驚的是,當時來台灣傳教的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在其寫給本國教會的宣教報告中披露,台灣竟然還有吃人肉的習俗,原來當時醫藥不發達,當時民眾會取用死刑犯的屍塊和骨頭,熬製治療瘧疾高燒的特效藥!

  • 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對台灣有重大貢獻。(記者翁聿煌攝)

    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對台灣有重大貢獻。(記者翁聿煌攝)

  • 淡水偕醫館為馬偕紀念醫院前身。(記者翁聿煌攝)

    淡水偕醫館為馬偕紀念醫院前身。(記者翁聿煌攝)

  • 馬偕的宣教報告中文版有助民眾更了解十九世紀末的台灣風土民情。(記者翁聿煌攝)

    馬偕的宣教報告中文版有助民眾更了解十九世紀末的台灣風土民情。(記者翁聿煌攝)

淡江中學正在將加拿大留存的「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紀事」原稿翻譯成中文,預計今年三月出版,內有馬偕對當時台灣人文及自然環境的第一手描述,卻未在日記和回憶錄中提及,中文版宣教報告為研究近代台灣文史提供更多元深入的參考素材。

馬偕在台的宣教和行醫足跡,除在北部的基隆、艋舺、錫口(今松山區)、大稻埕、五股、新竹、苗栗等地成立教會,一八八三年甚至遠赴當時偏遠的宜蘭、花蓮等原住民居住地區傳教,如今民眾到淡水遊覽觀光,隨處可見其留下的事蹟與貢獻,更能感受哲人日遠的風範。

淡江中學國際事務組長陳冠州說,馬偕當時身為一個外國人和其所受的科學訓練,對台灣的觀察十分客觀細膩,報告中詳細記載十九世紀末台灣的醫療、教育、地理、客家庄、原住民的文化民情與宗教現象,馬偕紀念醫院也希望從宣教報告中,找出更多的偕醫館創建記載,完備馬偕醫院的歷史沿革。

全民嚼檳榔 吃到嘴巴都變形

馬偕於一八九○年前往花蓮佈道,在報告中詳細描述當地原住民的風土民情,根據他的觀察,「有些族群應該是來自菲律賓島嶼,有些部落則是來自日本琉球或是帛琉群島」,他並且發揮植物專業,詳細記載當地種植的蔬果,包括楊桃、無患子、柿子、番石榴、柚子、老藤、楝樹、檳榔樹、麵包樹、蓖麻、漆樹和香蒲等,「嚼檳榔是全民運動,人們隨身帶著裝滿石灰、菸草葉袋與檳榔的葫蘆」,嘴巴吃到幾乎都變形了,不管是走路還是工作,「準備檳榔和雪茄、嚼檳榔和吐檳榔汁,就佔了他們所有的時間。」

相片有惡魔 原住民撕成碎片

馬偕曾試著拿「國家地理雜誌」裡的相片給原住民少年看,不一會兒,竟被他們撕成碎片,因為他們以為「相片裡有惡魔」,所以一看到顯得反應激烈,馬上變了臉色、面露凶光。

馬偕也在一八七八年的報告中提及,他想娶台灣人張聰明為妻,但此想法受到母國教會人士的反對,但是馬偕下定決心,認為這麼做有助於他融入台灣社會,更能達到宣教的使命。

〈台北都會〉羅馬字手寫稿 3月發行中文版

2015-02-15

記者翁聿煌/專題報導

馬偕在台灣傳教和行醫近廿年,不僅認真學台灣話、取中文名「偕叡理」、娶台灣人為妻,甚至死後也葬於台灣;真理大學董事長姚聰榮說,馬偕抱著「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信念,在淡水創建偕醫館(馬偕醫院前身)、成立牛津學堂(現今真理大學)和淡水女學堂(淡江中學前身),對台灣的醫療、教育影響深遠。

  • 加拿大籍宣教師甘露詩(左)與陳冠州花費一年多編輯中文版。(記者翁聿煌攝)

    加拿大籍宣教師甘露詩(左)與陳冠州花費一年多編輯中文版。(記者翁聿煌攝)

  • 馬偕的手寫稿草寫真跡與使用當時的文法,需要專業學者才能精準判讀及翻譯。(記者翁聿煌攝)

    馬偕的手寫稿草寫真跡與使用當時的文法,需要專業學者才能精準判讀及翻譯。(記者翁聿煌攝)

淡江中學國際事務組負責將「北台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台灣紀事」翻譯為中文版,組長陳冠州說,馬偕在台灣的生活經歷,除了有「馬偕日記」外,最重要的見聞,都在他定期寫給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委員會主委的書信裡,即官方「宣教報告」文件中。

台灣原先並不知道宣教報告被加拿大聯合長老教會總會妥為保存,直到姚聰榮擔任淡江中學校長時,組團於二○○九年赴加國拜訪總會時,獲贈馬偕宣教報告微縮膠卷的手寫稿複本,回台馬上著手編輯出版工作。

陳冠州說,馬偕的手寫稿草寫真跡與使用當時的文法,加上報告中很多台灣的地名、人名及原住民部落名稱,都是以羅馬字書寫,並不容易精準判讀及翻譯。

為此,淡江中學為此商請國內馬偕研究權威、台灣神學院教授鄭仰恩、羅馬字專家邱善雄牧師,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也派駐宣教師甘露詩(Louise Camble)協助。

鄭仰恩說,宣教報告有助於讓一般民眾了解,馬偕當時如何看待十九世紀末台灣這片土地、人民、歷史文化。校方在二○一二年六月二日先出版英文版,預計今年三月發行中文版。

陳冠州笑說,研究人員在宣教報告翻譯過程中甘苦參半,例如馬偕在信件中提及「Kiam-chhai-ang(鹹菜甕)」,大家都在猜馬偕是否想買甕來做鹹菜?經過查證才知道,「鹹菜甕」這個舊地名指的是現今關西鎮,也考證出以往史料所記載被焚毀的「後埔教會」,正確位置應該是「新店教會」。

---------------------------

1871年到達臺灣,1901年逝於台灣
馬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1l6ta

當時基督教在東方的擴展非常興盛,因此加拿大長老會即於1871年派遣馬偕,至東方傳教,馬偕先到香港,之後輾轉經過中國廣州、汕頭等地。1871年底到達臺灣打狗(今高雄市),1872年3月9日和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李庥牧師、德馬太醫生一起到達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開始傳教,學習臺灣話。並且四處旅行傳播福音,除了在基隆、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錫口(今松山區)、大稻埕、五股、新竹、苗栗擁有二十個以上教會之外。馬偕還於1883年前往宜蘭、花蓮等原住民的居住地傳教,1887年蘇澳教會成立。之後為了使婦女也能受到照顧,馬偕決定娶一台灣女子為妻,後來馬偕在五股庄(今新北市五股區)發現他的另一半——張聰明(原名:阿蔥)女士,並於1878年結婚,他們的子女中,女兒偕瑪連(適陳)、偕以利(適柯,夫婿即柯維思)都嫁給台灣人成為「台灣媳婦」,獨子偕叡廉創辦了淡江中學,承接衣缽繼續投入宣教台灣的教育工作,人稱「小馬偕」。在日治時期成為台灣子弟得以受教育之教。偕叡廉則有二兒、三女,即偕威理與偕約翰,也都在淡水長大。目前他們的後代都分別居住在加拿大及台灣。

醫療、教育奉獻

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
座落於中山北路雙連站旁

牛津學堂舊址,現座落於真理大學淡水校區
在得到加拿大鄉親的資助下,又獲得一位同姓的馬偕夫人捐贈3000元美金的幫助,於是1880年馬偕在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除了可以醫治民眾,也有助於他的傳教工作。馬偕常常和助手在路邊幫人拔牙,曾在日記上記載他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終其一生,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中法戰爭時,法軍進犯北台灣,驚慌的民眾仇視一切外國人及基督教,於是聚眾拆毀教會、挖掉基石,然而法軍猛烈轟炸淡水的結果,卻使偕醫館內外都擠滿受傷的士兵,馬偕因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還受到清廷的褒獎。之後又創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今真理大學)。二年後的1884年又在牛津學堂東側建立第一個供女子讀書的女學堂。第一屆即招收34名學生,不但學費全免,還補助交通費、提供吃住與衣著。但當時的漢人受到傳統禮教的約束,世家門閥不希望家中女子拋頭露面;窮苦人家則是重視男孩的教育,不以女孩受教育為要務。結果最捧場的卻是馬偕曾去傳教的宜蘭平埔族噶瑪蘭族。1890年起馬偕開始前往花東地區傳教。1893年回加拿大述職。

逝世
1900年馬偕最後一次巡視宜蘭的教會,回到淡水後因為罹患喉癌導致聲音沙啞,連牛津學堂開學,他都無法教課,後來喉嚨潰爛,吞下去的食物都從喉嚨的洞流出來,他自知上帝召喚的時刻到了,就趁家人和輪流看護的學生不注意,突然跑到學堂大聲敲鐘,把學生召集起來,吃力的上完最後一堂課。1901年6月2日,受病痛糾纏的馬偕病逝在家中,告別了他的傳教事業。其骨灰葬於今日淡江中學內。這位牧師也為台灣打下了深厚的醫療基礎。
---------------------------------------------
Once again I promise you, though it means suffering unto death, I wish to spend my life here,
in this place I have chosen, to be used of you. May God help me... George Leslie Mackay
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被你差用,願上帝幫助我。...馬偕博士

馬偕的故事---「焚而不燬」精神的模範
馬偕博士一生的座右銘:「寧為燒盡、不願銹壞」,就是由「焚而不燬」精神衍生出來。「寧為燒盡、不願銹壞」意味著人生包含著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聽由生命隨著年歲耗盡,過程中絲毫沒有功效,有如生鐵暴露在空氣中氧化銹壞;另外一種是讓生命為特定目的燃燒,雖然犧牲自己,燒盡自己,卻因自己的付出而成就無限的價值,。這正是焚而不燬所呈現的精神,也正是馬偕一生最佳寫照。
馬偕博士1870年自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

1872年3月9日他由淡水河口登陸,4月7日隨即在日記這樣寫著:「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被你差用,願上帝幫助我。」當時馬偕必須面臨幾方面的爭戰:

自然環境的威脅
台灣早期醫療衛生落後,流行傳染病如傷寒、霍亂、瘧疾非常流行。馬偕自己曾先後為瘧疾、痲疹、水痘所苦。尤其1878年在新店視察教會時,不幸罹患水痘,昏迷數日之久。環境的惡劣讓馬偕吃了不少的苦頭。

本地人對外國人的敵視
明朝時,漢人就稱荷蘭人為「紅毛番」。「紅毛」是指髮色的不同,「番」暗示對方是未開化的意思。「番仔教」、「番仔火」、「紅毛土」都隱含著這樣的意涵。馬偕初到台灣時,也被冠以「鬍鬚番」的稱號。他雖努力學習台語,並在衣著、生活上盡量入境隨俗,但是還是常常遭受民眾的排斥。1884年中法戰爭及1895年中日戰爭時,一般民眾都懷疑馬偕與外國軍隊暗自串通。所以,當船艦向陸上開炮時,民眾就拆毀教堂或傷害信徒洩憤。

本地人對基督教的排斥
台灣是一個常受颱風及地震威脅的海島型國家,一般民眾大多崇拜多神以保平安。在由七分道教、二分佛教、一分儒教所混合多神信仰的社會裡頭,馬偕想要宣揚「獨一上帝」的信仰,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1872年艋舺當局發出通告,禁止當地人租屋給外國人傳教之用。
民間地方勢力對馬偕的宣教亦相當不友善,當時艋舺三大姓的地方領袖曾經揚言:「若有三大姓,就無耶穌教;若有耶穌教,就無三大姓。」,表達與「耶穌教」勢不兩立的態勢和決心。

馬偕博士儘管長期處在猜忌、排斥、又不友善的環境中,並沒有怨恨台灣的包胞,相反地,在30幾年艱苦的歲月中,他一直細心體會台灣同胞的痛苦與需要,並甘心為這些逼迫他的人而燃燒自己,我們看到他為台灣做了幾方面的貢獻:

醫療方面:
馬偕博士上岸以後,6月1日開始從事醫療工作,為當時的同胞解除不少痛苦。而其所設立的「滬尾偕醫館」,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式的醫院,前後已經一百二十幾年,拯救了無數的生命與靈魂。
教育方面:
馬偕引進現代化的科學教育,設立學校、培育人才。最重要的是讓女子在教育上所受到不平等的束縛解禁。他開設女子學堂,免費提供膳宿、衣服,並代付路費,以鼓勵常被視為「無才便是德」的女子就學。目前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都和馬偕興學有著深厚的淵源。
宗教方面:
馬偕博士建立了大約60間的教會,目前,濁水溪以北和花東沿岸線的長老教會,大多是由其所建立的教會所拓植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曾經揚言:「有三大姓,就無耶穌教;有耶穌教,就無三大姓。」的地方領袖,在1893年馬偕要回加拿大報告時,以極大的排場來歡送馬偕,他們以樂隊行在前頭,緊接著是當地的地方領袖、 城主、 武官、 文官,然後,是三把大紅傘,上面簽滿密密麻麻的名字;馬偕坐的轎子後面緊接26頂轎子、300名步兵,繞城之後,浩浩蕩蕩,送馬偕回淡水。更稀奇的是曾經拆過馬偕所蓋教堂的秀才吳廷芳先生,後來成為馬偕的學生。

農藝方面:
引進蘿蔔、花椰菜、敏豆、甜菜---等種子,增加農村之生產;並引進水蠟樹、變葉木、相思樹美化生活環境,這是較不為人知的部份。

馬偕博士在奉獻了30年寶貴的歲月給台灣以後,於1901年6月2日因喉癌病逝,安葬於淡江中學校園裡的墓園。
在30年當中,他雖然處困厄環境中,卻細心的去聽見、看見、知道民眾的需要,並且用整個生命,有如荊棘燃燒,將上帝的愛和救贖彰顯出來。

馬偕博士的詩

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
找到我的歸宿……

馬偕醫學院 Mackay Medical College - 馬偕紀念醫院創始於1880年,是北台灣最古老的西式醫院,100多年來從事醫療傳道,造福無數病患。 - 醫學系,護理學系,全人醫學教育訓練,馬偕紀念醫院,醫生,護士,醫療 - http://goo.gl/ehaaJ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